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论文(通用12篇)
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论文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法, 又是一种教学理念, 只有将它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 才能发挥出合作在学生学习中的价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合作的氛围, 让学生感受到合作才能共赢, 从而使合作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小组合作并不是为了表面上的热闹, 而是要发挥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作用, 让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竞争思想得到加强,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 更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营造氛围, 让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合作探究的氛围,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营造合作的氛围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的观念, 突出“学”为主体的思想, 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实现了“1+1>2”的目的, 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让合作变成学生的第一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互助互动需要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如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自主探究、讨论, 从而得出平行线判定的定理。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通过利用作业本中的横线再画出一条截线, 构建出三线八角, 再通过度量角的度数来发现不同位置角的关系, 由此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出合作的氛围, 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这样学生在比较和讨论中就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 在进行小组活动时, 有的学生善于操作, 有的学生善于总结, 通过从现象中发现本质, 并在展示中体现, 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也让学生在教师的整体评价下收获到荣誉感和成就感,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小组互动合作。
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氛围, 可以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活动, 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成功感,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科学分组,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将学生科学地分组。在分组时, 一般本着同组异构的原则, 将不同学习程度、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划分为一组, 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也有利于组际之间的竞争。同时, 为了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部分课时教学时还可以进行分层分组,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 让他们进行交流与合作, 使所有学生都能在现有层次上提升自己。
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心对称图形 (一) 平行四边形》时, 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师可以按照同组异构的方式进行分组, 这样学生可以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从不同角度得出结果。如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只想到了边、角、对角线, 而忽视了对称性, 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则可能通过操作最先发现其对称性, 从而实现互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时, 教师根据预设可以按照成绩进行分组, 在题目的设计时考虑到各层学生的需求, 如优等生组可以探究两个相同正方形绕其中一个中心旋转重合部分面积的问题, 中等生组可以探究矩形和菱形作为特殊平行四边形带来的对角线不同等问题, 成绩比较差的小组则可以探究特殊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地方, 从而得出特殊引发出各方面性质的不同。这样的分层探究, 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也可以真正体现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科学分组让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根据不同需求安排不同分组, 使学生在现有层次上得到了最大化的提升, 也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活动经验。
三、思维碰撞, 实现小组合作中的共生共赢
小组合作的目的在于实现共生共赢, 学生通过在小组内的交流, 产生了思维的碰撞, 使不同的思想进行融合, 这样就可以生成更多的教学资源, 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思考与发现,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让学生在整合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时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 在思维碰撞中还会有新的生成, 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希望看到的现象, 也最能体现出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时,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的初级结果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继续探究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这样也就生成了根的判别式与顶点坐标中纵坐标的关系, 从而将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结合在一起, 帮助学生站在函数的角度来看方程。这样的探究活动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 让很简单的问题在探究中得到升华, 也就使学生向更深层进行挖掘, 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共赢。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法, 又是一种教学理念, 只有将它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 才能发挥出合作在学习中的价值。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这对于学生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 才能使学生的合作意识更强。
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论文 篇2
吴红英
随着课改的深入,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的课堂,就会体验到教师的角色正悄悄地转变着;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悄然改变着每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等的频度和效度,这样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才更具有了主动性、民主性和开放性,学生学习才会变得更为丰富而有个性,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如何在教学中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下面结合自己的点滴教学经验谈一下我对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的体会。
一、创设合作氛围,使学生“要合作”
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何况,在我们的教学中,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等思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日益显示其重要性,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因而,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放在重要位置,但是,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他主的,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蜕化为教师指令下的“操作机器”,丧失了主观能动性。正如杜威所言:“假如由教师命令儿童活动而儿童呆板执行,那不过是肤浅的筋肉训练罢了”。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创设适宜合作学习的情境,渲染集体合作的气氛,使学生发自内心的产生“要合作”的动机和愿望。我认为快速呈现信息和控制学习时间是两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1、快速呈现信息。快速呈现信息,使学生个体应接不暇,仅凭个人能力难以应付,这时学生很容易产生小组成员要集体合作的想法。如教学:亿以内的口算加、减法时,由于口算内容很枯燥,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思维,我出示口算题250+470=?我要求学生在三分钟时间内,比一比哪个同学或哪个组的同学想出的方法多,这时学生纷纷讨论学习。有汇报的,有记录的。得出了多种不同答案,有200+400=600 50+70=120 600+120=720,有 250+400=650 650+70=720 有200+470=670 670+50=720 有250+500=750 750-30=720有200+500=700 50-30=20 700+20=720等等。当学习540-370口算时,学生就能通过以上地讨论学习自主的学到了新知识。
2、控制学习时间。给定学习任务,限制学习时间,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我出示下面的题目,要求各小组2分钟算出来答案,看哪一组又对又快。
下面是学校买的体育用品;算出“金额”和“单价”数。品名 数量(个)单价(元)金额(元)篮球 24 85 足球 13 78 羽毛球 38 25 总计 —— ——
绝大多数小组都明白:如果各自为政,各人单干,不仅个人计算量大,而且在规定时限内不能完成任务。于是,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小组成员服从组长分工,每两人做一题,准确而高效地完成任务。
又如;在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实际测量的方法后,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室内外实践活动课,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么你们想解决哪些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在教室里测量“地面的长、宽和面积”课桌面的长、宽和面积”“黑板的长、宽和面积”,“窗户的长、宽和面积”以及“室外操场的长、宽和面积”等。学生汇报完我出示一个表格。
要求看哪个组测量的内容多、准,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测量、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两人测量,一人报数据,一人记录。这样安排既使学生体会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使学生体验了同伴合作的乐趣和集体力量的巨大。
二、合作材料,使学生“能合作”。
新课程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设计了很多活动环节和学习情境,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使理念再先进,如果学生没有合适的足够的合作材料(如学具),也无法通过操作内化为学生的财富与智慧。如:“认物体、认识图形”教师需要为每组准备各式各样的物体,“认识人民币”需要很多的纸币和硬币,而且目前市场上1分、2分和5分的钱币已经很少流通了。一下子难以齐全,我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学具的搜集、准备过程,发动学生分组搜集。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很快就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在学习“克与千克”时,发动学生从相关单位和家庭暂借盘称、天平、台称等,由于物品准备齐全,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前提。
三、教给合作技能,使学生“会合作”
当今社会,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合作交流技能成为个体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核心因素,是个体发展与事业成功所必备的重要要素。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
真正的合作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们在身体上接近别的学生、而且还要求他们共同进行讨论,彼此帮助,相互依赖等。对于合作学习来讲,合作技能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种教学目标。小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序状态,学生之间进行实质性的互动合作,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教给学生合作技能、使学生学会合作。除了要合理分组、选拔和培训一批得力的小组长外,还需要使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掌握合作技能。我认为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
1、学会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相互交流的条件,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在倾听的过程中,各自的想法、思路能更好地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乘、除法简算时,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认真、专注地倾听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学生要学会倾听老师的提问,也要倾听小组分工的要求;要倾听顺耳之辞,更要倾听逆耳之言。
2、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媒介,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3、学会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自己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共同析疑解难,形成解决方案,最后
1达成共识。如;“一块布,做衣服用去这块布的,做床单用去这块布
74的。一共用去这块布的几分之几?”有一大部分同学列式为7145214=,而有个别学生列式为“1
”,当出现这777777两种答案后,我让学生讨论,“一共用去这块布的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学生知道了是求用去的总数,而不是“求剩下的数”。学生通过讨论,肯定了结论。
4、学会评价。评价也是种学习能力。不仅可以评价自我,促进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还可以评价他人,通过评价他们人,反观自身,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不仅可以评价学习结果的多少,还可以评价学习过程的优劣;不仅可以评价小组合作的方式,还可以评价评价小组合作的参与程度与合作成效。例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我构建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向信息,交流空间。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他解这道题出现错误的原因是„„”“某某同学的解法真巧妙,我怎么没想到 ”等。这样做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自批、互批作业,自查课后作业,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他人的优点,也反观自身,完善了自我,发展了自我。
漫谈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 篇3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目标”中提到“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意味着“小组合作”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新事物的出现与流行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作为一线教学实践者,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很多老师(也包括自己)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模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和异化的情况。因此,面对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探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对于指导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实现数学课堂“小组合作”。
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认为,小组学习的最大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分组之后任何一位组内成员都有责任掌握教学内容。只有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比如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大量的实际数据,如此大的工作量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分组,各负其责,然后交流分享成果,才能实现共赢。这种合作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学习本身。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有了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因此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积极地去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心态,从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并非所有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要求适时而用,不可滥用。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合作交流,有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合作交流,只适合教师讲解、演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合作性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假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劳动。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了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制止进行下一项内容了。
还有的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通常情况下,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也不懂互相配合,更不知道尊重别人的意见,讨论后,发表一下意见,小组合作学习就结束了。
新课程为什么倡导合作学习?有关专家认为,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功,除去组织的因素,还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会变成一种形式。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作用 篇4
一、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教师的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 很多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没有处理好“形式”和“实质”的关系, 可谓有“形”无“实”, 教师和学生没有真正走进“小组合作学习”。多数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 致使讨论不能展开、探究无法深入, 不能进入真正意义的合作。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和质量。导致学习效能低下的一方面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角色没有转换, 教学观念比较陈旧, 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部分教师不及时转换角色依然按照陈旧方式教学, 不能和学生互动, 忽略了学生的存在, 根本没有想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2.教师教学方式简单, 备课时没有给学生预设好问题, 缺乏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教师存在在教学中只是套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根本没有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切入点,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无法顺利展开。浪费课堂时间, 浪费学习资源, 课堂学习效率很低。
3.没有健全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 学生分组不合理, 组内分工不明确, 这些都导致小组学习的效率很低。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组长、组员不知所措, 组员观望和等待, 其结果是各行其是, 合作学习难以进行。
4.没有具体的评价体系, 教师在是关注利用小组学习, 忽视对学生小组学习的评价, 或者只是随意的评价。这些导致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较低, 时间长了会直接导致学习小组难以进行或效率很低。
二、教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策略
1. 教师要转变角色, 积极接受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思想, 能走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互动, 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多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处理知识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2.教师备课细致, 在一节课中要先设定好哪些知识点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而哪些只是教师讲解就可以, 不能盲目的利用学习小组去学习;并且在利用小组时要善于给学生设计合适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多花时间去思考如何去设计这些问题, 要保证这些问题能在所上班级里能顺利的展开, 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难而且问题相关的知识点要是本节课的重点, 不能所有知识点都用小组合作学习。所以说虽然从课堂上看教师用小组合作学习看上去变轻松其实不然, 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3.小组合作学习要想能顺利的进行, 小组的组建也很重要。在这建议同质分组。将班级学生平均分配到6个 (或8个) 学习小组。分配角色。明确一名责任心强、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担任组长。小组内做好分工, 需要承担的角色有:主持人、记录人、小组发言人、考核人、学科代表等, 让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 定期轮岗;组内结成互学的对子。建设积极向上的小组文化。每个学习小组要有组名、组标、口号、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小组公约等。有了这些分工和制度,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就知道自己的应该做什么, 就能很快的进入状态。
4.小组的评价也很重要, 任何人都需要别人的肯定, 学生更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 教师要多多给学生鼓励, 建立学生的信心。特别是对小组的评价更重要, 这样还能培养他们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对小组进行评价时应该针对哪些方面呢, 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课堂状态评价, 学习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课堂效率, 所以对各组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能大大激励他们在课堂的表现, 抓住课堂的时间。 (2) 小组整体成绩评价, 对于这个评价要建立系统的评价机制, 因为对小组的整体评价包括很多方面大概可以分为平时小组表现和测试成绩两类;首先教师或班主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案并让所有的学生知道, 然后将各小组的一阶段情况统计, 可以用专门的本子统计或统计在班级后面的黑板上, 让学生对自己小组以及其它小组的情况, 提高学生积极性。
关于在学习小组中教师应该怎么做, 还与各个班级的具体情况有关, 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情况和班级类型制定适合自己班级的措施。学习小组的建设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虽然在建设的初期会遇到一些困难, 而且刚开始可能学校的效果还不如以前的传统教学, 但是只要我们能拿出更优化的方案去实施学习小组学习, 那么它的学习效率将是非常高的。它的效果不单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 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 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 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我们教师也应该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并学习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达到最大化。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 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并逐渐成为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目前的小组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有的甚至流于形式, 出现为小组学习而小组学习的现象, 实质上耗费了有效的教与学的时间, 结果导致学习, 效能低下。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 对合作学习理论缺乏深刻的理解, 结果是机械套用导致诸多问题出现, 从而, 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和质量。
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论文 篇5
我们都知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这个标准里面,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做出适当的改变,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努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而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好方法。那么,如何实现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实际教训,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将班级的学生等额地分为若干组,然后在教学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人员一起参加讨论和发表见解,评分的时候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评分。例如在小学五年级有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条公路长360米,甲乙两支施工队同时从公路的两端往中间铺柏油。甲队的施工速度是乙队的1.25倍,4天后这条公路全部铺完。甲乙两队每天分别铺柏油多少米?
在遇到这样一道数学题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法大约就是这样的,教师在进行简单的讲解以后,在黑板上列出如下公式和解题方法:
一条公路长360米,可以得到甲乙的铺路速度之和是:
360÷4=90米/天
甲队的施工速度是乙队的1.25倍,可知,
设乙的速度是x,甲的速度就是1.25x
有x+1.25x=90
x=40
那么甲的速度是50米/天。
这样做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但如果答案是由学生自己通过小组的形式得出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刚开始,小组讨论进行得可能会不顺利,因为学生习惯了教师灌输的教学方法,但是一旦有一题是他们自己解决的以后,他们就会有成就感,就会慢慢的希望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那么,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就成功地实行开来了。
二、将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贯彻到整个数学教学之中
1.在复习中合理运用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纳入复习的进程中。教师在复习的时候,有意地去营造氛围,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到复习之中,在复习以往学过的知识点的时候,让小组一起讨论,不仅可以唤醒以往的学习记忆,也能在这种积极的环境中,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学习。
2.在教授新课时合理纳入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新课程的教授往往比较难得,因为一课中的重点有若干,而这些重点与以往学过的知识又是有联系的,以往如果没有学习好,那么新知识的掌握也必然不会很好。如果采用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成员中有对以往学过的知识十分了解的学生,也有对以往知识并不十分了解的学生,这样,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就可以互相补充,帮助对方。
3.在练习中合理地纳入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课后练习是上课环节的一个重要补充。但很多学生在面对练习题的时候都会一筹莫展,无从下手。如果老师引进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那么在做练习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伙伴们互相给对方以启发,这样,不仅提高了做题的效率和正确率,同时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想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法,如果能够合理地运用到小学数学的课堂上,不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会感觉到轻松自在,同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积极向上,兴趣也会大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王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乌海十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05)。
浅析小学数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70-02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作为教学主体而存在的,而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明确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提倡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设计中,不断的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分组的合理性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应试教学的缺陷的,这一方法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的交流沟通,同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全面的发展。但是学生本身是存在差异性的,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教师应当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学生之间能够互补长短,和谐共处,同样,在小组中间的各个成员应当具有一定的差异,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不仅如此,教师在一段时间之后,应当对小组之间的成员进行互换,让学生不断的体验不同的小组风格,转换不同的工作角色,尝试去完成不同职位的工作,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去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优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二、进行情景创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想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应当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只有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才能更好地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效的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采用各种有效的办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激情。而进行情景的创设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极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相关的创新的手段来进行相关的情景设计,设计相关的形象的场景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将教学内容充分的融入到情景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热情。
例如:教师可以通知学生提前进行材料的准备,然后展示学生自己准备的各种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小学生其本身生性活泼,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他们自己的作品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诸如,教师通过图片来展示三角形,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加直观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更加有趣又贴近生活的情景来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认识,这样的情景设计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同样,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更清楚的了解,让学生在情景完成之后,进行发言谈论,这样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采用比赛竞争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反映数学知识太过枯燥乏味,在进行小组学习中,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这时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学生的活力,诸如比赛竞争的形式,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积极的投身于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同样的,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配合,在解决困难中增进感情,学习数学,同样,在比赛过后,教师应当对获胜队伍进行表扬,对失败的队伍进行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斗志,对比赛充满期待,让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当然,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善意的竞争。
四、激励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的检查学生的学习进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成效的小组进行表扬激励,这样的激励模式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世,从而有效的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提升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进而有效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廷和.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施[J]. 学周刊. 2011(13)
[2]刘存全,柳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 新课程(小学版). 2009(11)
小议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7
一、合作学习要有科学性
为了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 我觉得最好以4人或6人为一组, 按学习成绩优、良、中、学困生搭配, 在此基础上, 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因素, 进行适当的调配, 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 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 公平竞争, 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 实现优势互补。
二、精心分工, 明确责任
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要对小组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在每一次合作学习之前, 给小组成员互相编号, 组员们要有具体的分工。每一个组中都要根据学习的内容选出讨论小组的组织者、记录员, 发言人等, 使每一名成员都有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小组合作的好与坏、成与败是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 必须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才能够成功。
三、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 结果容易产生分歧的最值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提出一定要有趣味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能顺利地进行。
四、注意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比较短暂, 合作能力还不是很强, 有的时候会出现“有的学生说, 有的学生听, 有的学生什么也不干”的情况,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意义, 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要一边听一边想, 把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 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五、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应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小组之中, 教师应面带微笑地走进一个个小组, 鼓励学生要积极地表现自己, 真诚地和学生探讨问题, 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只有亲自参与到各合作小组中去, 才能更贴近学生, 能给予学生巧妙的点拨。有时教师短短的一句话, 甚至一个简单的手势, 就能把学生从思维的误区中拉出来, 让学生“顿捂”, 使之豁然开朗, 使孩子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就会撞击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 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其带来的成功感受。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小组,优越性,局限性,优质高效课堂
一、大班额的界定和局限性
班额即指每个教学班实有的学生数。大班额是指人数超过标准班额过多的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学生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培养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宽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强调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度、机动性、灵活性, 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大班额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是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素养、建构课堂教学文化, 采用科学而有效、适合于学生发展情况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 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发展, 更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是课程改革中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能解决由于班额过大造成的拥挤、凌乱, 节奏慢,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个体性得不到发展的实际问题, 总结和提升语文教学经验, 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课堂;促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角色转换、课程目标体现、教学方式转变, 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科学而必要的。
二、小组合作的优越性
1.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 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 教师讲学生听, 教学气氛过于沉闷, 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 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性科学教学中, 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 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 进行旁听 (观) 、指导、帮助或纠正, 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 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 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 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 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 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 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构建灵活、有效的学习小组
对于处于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 要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 就要从学习基石———学习小组入手。组建快速、高效的学习小组, 把自己从繁忙中解放出来, 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指导、训练学生。
1. 教师要合理安排小组成员。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个性差异、学科差异等,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2. 组内分工合理, 每个组员的职责要明确。
每个人都可以分别担任学习小组长、各科学习小组长、纪律员、信息员、记录员、发言员等, 组内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才能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
3. 教师对小组学习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控。
小组合作学习时, 为避免那些不善言辞或因自己基础差而不愿发言的学生受冷落的情况发生, 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编号一次发言;看到有学生没有参与小组学习、讨论或者参与小组学习时不投入, 可以适当扣小组分;当发现学困生有一点点进步时, 可以给他和他的学习小组多加分等办法, 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4. 教师要对小组学习成果适时、多元化评价。
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用积分、奖状、奖品等鼓励,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对他们的不足、出现的错误要扣分以示告诫;对小组的各项作业、活动等也可以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
四、发展学生是小组合作的终极目标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而展开, 教师应该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给学生、学习小组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让教学成为充满创造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过程。例如, 小组内互盯课文, 有读错的地方, 请同学帮忙;发现有较多不理解的词语时, 教师要给小组充足的时间, 多读几遍课文多翻字典, 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习小组自己去学习, 组内互帮互助, 甚至对小组有创意的地方大加奖励。从学生实际出发,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给学生增加心理压力, 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 给学生创造愉快的安全感, 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 学习的热情会更高涨。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9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辩论,交流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它主要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辩论争论、社会实践等形式, 彻底克服一人讲多人听的被动学习局面, 彻底克服纯知识教学倾向, 使学习过程变成师生之间的互助、互学过程和知识应用的过程。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落实到实处, 构建新式课堂,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可由2~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 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 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正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诸多优越性, 这种学习方式才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 其意义是很大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采取由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归纳法则、动手操作、总结规律,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怎样才能选择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呢?下面谈一下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个人探索有困难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 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 往往会遇到困难。如在教学十几减的退位减法时, 教师出示课件, 一个小猴子在卖桃, 盒里放了10个, 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 一共有13个桃子, 小兔说, 我买9个, 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 老师说: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 纷纷动脑筋, 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 有的同学眉头紧锁, 面露难色, 教师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 大家一起出主意, 想办法。同学们一听, 立刻又活跃起来, 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其中甲小组的讨论最热烈。有的说, 我想可以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地减, 减去9个, 还剩4个;有的说, 我想, 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 再加上盒外的3个, 得出还剩4个, 我想的有道理吗?其他同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 肯定地点了点头, 表示同意……张三平时反应稍慢, 对于怎样解题还没有思路, 看到同学们热烈地讨论, 感到自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情绪慢慢低落起来。组长看在眼里, 主动地对他说:我来帮你。于是拿出学具, 耐心地解题。不一会儿, 张三脸上的表情由阴转晴, 继而露出灿烂的笑容……看着同学们你帮我学的感人场面, 老师满意地翘起大拇指。可见, 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个人操作无法完成
教师此时可以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 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 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 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 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 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 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 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 明确分工, 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也胜利地完成任务。由此可见, 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 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 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提高合作的效率。
三、学生意见不一时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 有一定的竞争欲望, 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 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旦有不同意见, 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 说服力不够, 理性分析欠缺, 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 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 与对方争辩, 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 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 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 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 有的举“√”, 有的“×”, 老师没有裁决, 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 商量对策, 讨论过后, 各队推选出代表, 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是, 是。”正方当然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 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 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由底气不足到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老师紧紧地握着反方同学的手说:“祝贺你们, 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 又深情地握了握正方同学的手说:“谢谢你们, 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 才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有意义的争论!”同学们开心地笑了, 老师也笑了。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 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 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 课堂气氛紧张却又其乐融融。可见, 意见不一时, 组织小组合作,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解答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 答案不唯一, 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 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 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我们都知道, 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9。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 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 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 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 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 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代表汇报时, 教师可以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同学在交流时他是怎么说的?”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激发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这样, 合作时机的恰当把握,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了主动性, 活跃了思维, 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 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 设计合作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比较, 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正如专家们所预言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权利, 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 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 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 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 让他自己向前走。”今后, 我会继续边实验、边总结, 力求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合作时机如果把握恰当,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仅使其学会学习的方法, 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深入生活评价体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一、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为此,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我们应该用生活的教学思想, 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等相关的地方, 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数学活动中, 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
应用价值,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 深入生活化, 创设体验情境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 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
观事实出发,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 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数学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从而深刻体验并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活生生的, 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过程活动化, 体验、感受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 尤其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 “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 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 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 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 谁也不能代替。
二促进学、努力构建生发展的评让价新体系数为了的发展, 在实际教每个学生学评价学中, 目标多元我们应建、评立河南走价主体多元、评价南省向系方法。帮助学生认识一多样的评价体乐生学生自我、树立自信在数学学习, 中周让中活逐步对数学产生积凤得化极的情感和态度。
1.教师随时性评价
面对天真烂漫、渴望得到老师表扬与赞美的孩子, 我们应该用爱心去发现、欣赏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 对孩子的突出表现和精彩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通过一些热情洋溢的语言和亲切的动作, 使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了良好的体验, 激发了对数学的热爱, 帮助孩子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2.课堂综合评价
在每一节课结束前, 我们要留出3分钟左右的时间开展“大家评评我”的活动。这是一种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自我评价, 主要根据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任务意识、求异思维、对集体任务完成的贡献大小等方面进行评价。通常由小组长组织, 组内同学共同参与,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 直接给出评价。
谈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10
一、呈现数学本质,达成教学目标
数学的发展表明数学“完全形式化”是不可能的,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数学的探索过程越凸显, 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越应该为学生所认识和体验。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揭示人们探索真理的艰辛与反复。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为了使合作学习真正富有实效, 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所要探究的新理念, 精心设计适宜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 向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的内容,呈现合作学习的目标, 使讨论的问题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 以此来达成教学目标。
二、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合作学习的开展往往与教学的内容、形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息息相关, 教师要正确把握合作时机,根据教学的需要,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产生的价值。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才能发现其奥妙,仅凭个人能力是不够的, 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能够使学生轻松获得新知。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 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寻出错例,减少错误的发生,因为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所获得的方法比教师单一的说教要丰富得多。遇到“开放性”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将结果在小组内互阅、互改、互评,归纳展示各种方法和结论,弥补自主探索的不足。对于某些要机械性认识的概念,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简单的勾股数等,可让小组成员采用“互相背一遍”、“互相测一遍”、“互相交换意见”等办法,使学生学会与别人切磋、研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科学评价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科学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常见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而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评价、积极调控,是使小组合作学习朝着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前进的前提。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评价要重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小组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学习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更注重集体, 因为合作探究是依靠学生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所以教师要通过评价促进并调整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四、把合作学习与德育联系起来
合作学习的本意在于建设一种课堂文化,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 优秀生和学困生相互配合,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弘扬团队精神,养成彼此尊重、相互友爱、相互支持的风气,形成礼貌谦让、助人为乐的美德。归根结底,合作学习彰显了培养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
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11
一、教师要指导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方法,技巧
小组合作学习是群体的参与和讨论,学生们对这个环节非常感兴趣,因为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些学生可以趁这个环节一展自己的才华和口才,但是如果没有目的的讨论,没有方法、没有针对性的争论,只是表面看上去学生在动,一个个争的面红耳赤,实际上是不是真正能达到要讨论的效果,学生们对重点,疑难问题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和深入思考,这就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要科学掌握讨论、释疑的方法;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教给学生们: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一些技巧及注意事项,要提醒学生们讨论不是流于形式的热闹,不是对对答案而已,关键要侧重解题的思路,方法,总结归律。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真正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在讨论过程中掌握和积累了必要的解题方法,思路,学会举一反三;避免就题论题,就答案正确与否争论不休而导致合作学习低效,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讨论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这个环节更高效而实在。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避免一人主说,其他跟听
在实际课堂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不尽相同,有的在组长的带领下人人参与,讨论很热烈,各自表达观点看法,之后汇总成小组的智慧结晶;而有的只是组长或者是学习好的学生一人主讲,其他组员只听,没有参与进来,分析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组内成员良莠不齐,素质参差,为不浪费时间只能是组长一人主讲到底,就像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那样;二是个别组长或者学习好的主讲同学不给其他组员机会,只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想法、观点灌输给其他组员;而组员想表达没有机会,这些现象都不符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没有体现全体参与的意识,而且把组内成员思维的拓展、积极性的调动扼杀在萌芽之中,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像第一种情况,组长在适当讲的情况下,一定要不断地给其他组员一些自信方面的提示,鼓励其发言,参与讨论,即使說的不对也要表达,练习学会张嘴,同时引领指导组员怎样去讨论、从哪些方面讨论更有实效;第二种情况组长要学会控制自己,多给其他组员参与表达的机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组内集体智慧的结晶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体现。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才能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
三、小组合作学习既要动静结合,又要体现讨论、思考与实际操作相辅相成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心体现在“合作”上,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讨论的过程中,组员持续不断的你说我言、你争我辩并不意味着就是高效,应该在有共性、疑难问题的时候留有思考的空间,让组员们静心深思,之后再作讨论,这样会有新的看法和观点,即所谓“论而不思则浅,思而不论则空”。组长要时刻关注组内讨论的情况,要在有疑难问题无效争论时叫停,指导组员从不同角度静心深思,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更多的时候是说得多,实际操作的少,有些内容不经过练、写,学生们只能是语言上的过客,对于实际掌握的内容显得空洞,所以在讨论过程中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组长要调控,如数学题哪个重点步骤需要写一写,理化实验哪个现象需要操作一下,课堂重点知识及生成性知识做好笔记等等,都需要学生动手和动口的有机结合,这样课堂收效会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12
一、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 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 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 获得自信。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尽量均衡。
二、培养学生分工合作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 而是一种集体行为, 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 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 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 小组内有“教师”, 有“学生”, 有“记录”, 还有“裁判”, 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 教室里气氛热烈但秩序井然。
三、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因题而异, 通过巧妙的诱导, 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如我在教学“统计”一课时, 创设各种大小车辆在立交桥上穿梭而过的多媒体画面, 要求学生统计在这一段时间中各种汽车的数量。这个任务一个人无法完成, 两个人也难以完成, 多个人共同合作才能既准确又节省时间地完成。就这样, 一个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就营造起来了。
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就要求小组成员在交流讨论前应先进行独立地思考, 再把自己的想法进行讨论, 形成小组集体的意见。在小组讨论时,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 及时引导、点拨, 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促使小组合作学习积极高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建立合作学习机制,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加强合作, 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而是学习兴趣的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探究中健全人格的形成。
【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论文】推荐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9-25
小组合作学习数学11-11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07-19
中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09-05
浅析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07-02
语文教学中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07-23
小组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09-08
小组合作学习感悟论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