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2024-06-03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共12篇)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 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 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重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一、合作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 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同时也强调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角色与传统教学相比,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学生潜能的发现者, 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某些兴趣本能, 教育就是促进儿童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的生长。”在合作学习中, 要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 其潜能得到发挥, 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要从以往的知识的讲授者、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潜能的发现者。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根据对探究性合作学习的理解及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我认为“问题———探究———交流———运用———体验”构成合作学习的一个活动系统, 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开放性的, 而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和相互交叉的, 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索、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有利于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1. 创设情境, 提供信息, 明确待解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以方向;同时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给思维以动力。如在“平均数应用题练习”的教学中, 首先进行15秒单人跳绳比赛, 学生各自记录跳绳的数据, 组长统计本组跳绳的总数后填入统计表格。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根据表中的信息合理地评出前3名, 学生非常有兴趣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根据小组跳绳的平均数来确定名次比较合理。由此, 引出了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 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 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 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

2. 独立思考, 组内交流, 尝试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有效。因此, 当学生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后, 教师要尽力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 促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 与他人合作, 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如在“平均数应用题”教学中, 在明确了平均数的意义后, 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全班平均每组跳多少个?全班平均每人跳多少个”?教师引导, 这两个问题的意义一样吗?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先自己思考, 将答案写在小纸条上, 然后小组交流后排除重复的方法, 并互相补充解答这两个问题时的想法。教师巡视讨论情况, 对有困难的组员个别辅导, 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们兴趣盎然, 积极参与这两个容易混淆的问题的辨析。这种形式的教学比较花费时间和精力, 但是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3. 互动学习, 合作交流, 增强合作意识

所谓合作交流, 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 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 相互讨论分析, 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听的技能、说的技能、交往的技能等。如探究“求平均数”的几个问题,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其流程是:4人为一小组, 进行组内合作交流, 充分发表意见, 形成小组集体意见;进行组际交流;拓展练习;对问题猜想、验证;学生概括出求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4. 反馈效果, 互动评价, 获得情感体验

数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一种体验。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反思, 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 让学生善于认识自己的各种需求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反思能力, 以及根据反思的结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互评, 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信心, 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的乐趣。如在“跳绳”活动结束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是你们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发现的, 回顾这一过程, 谈谈你的想法和收获”。通过互动评价, 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愉悦, 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反思学习过程, 说各自的想法或收获, 能促使学生通过对发现过程的回顾, 去感悟学习的方法, 从而获得学习的策略。

总之, 在小学数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并且注意在强调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 不能排斥包括接受学习在内的其他学习方式。事实上,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篇2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索的新学习方式。美国著名的建构主义者冯·格拉塞斯菲尔德认为: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经验通过与他人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这就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主动地学习。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真诚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精神。教会学生合作方法,使学生明白合作就是力量,只有具备团队精神、会合作的人,才能干大事,才能成大器,才能成为和谐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会合作、学会包容,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个人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在执教《圆的周长》一课时,用圆片在直尺上滚一周,量出圆的周长,或用细绳在圆片上围一周,再量出它的周长。我先让学生自己操作,几乎没几个人能完成,然后我让同桌合作,一起完成,结果,同桌合作后,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都觉得彼此谁也离不开谁。

二、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

合作小组人数是一项需要界定的重要工作,我觉得最常用、最适用的合作小组建构是将课堂中常规坐位上前排两位同学向后转,与后一桌两位同学构成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平台则是后两位同学用的课桌。合作学习小组的人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纪律调控员。四人小组中,一人承担小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同时负责时间记录;一人承担纪律监控员:负责活动中对小组成员的纪律调控,保证合作探究任务有力、有序、有效完成;一人承担记录员:负责将小组成员有效发言记录下来;一人承担发言人:负责将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在交流时面向全班进行交流,得到肯定、补充。当然,这四个人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时地轮换调控,以便有利于孩子更全面的发展。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在做抛图钉和掷色子活动中,必须分工明确,操作者,调控者,记录员,统计员。只有在小组的合作中,才能更便捷的完成任务。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例如:我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那个粉笔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粉笔盒,原来呀,那个粉笔盒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粉笔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感到很欣慰。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中,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四、抓住锲机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新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提出一些质疑,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认识不清,表现为迷惑,无法获取新知识,甚至经过反复的思考、实践,自身也不能独立解决,真可谓之“山穷水尽疑无路”。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教学“四年一闰”时,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小刚今年12岁,但他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纷纷动脑思考,有的紧皱眉头,有的抓耳挠腮,就是不能找到合理的答案。这时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共同研讨,结合课本的备注来探究。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你说我听,你指我看,你讲我评,探索、研究的气氛异常浓厚,兴趣异常高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终于使学生自行解决了四年一闰的问题,得出了合理的答案后,同学们为自己努力所得的成果感到无比骄傲,认知尤其深刻。

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问题总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学习认知上的矛盾交锋。如一旦有争议问题提出,孩子们都会持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互相争执,往往争得面红耳赤。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习了“克和千克”后,老师问:“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更重一些?”有的说棉花,有的说铁,于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争辩。“我认为铁重,棉花怎麽也比不上铁重。”有个孩子说。“你说的不对,老师已经说了,棉花和铁都是1千克,所以它们一样重。”“我也贊成你的观点,不管是棉花还是铁,它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都是一样的。”另一个孩子也发表自己的想法。正是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的主体思想驰骋在自由辩论的空间里,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在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说„„”,“老师,我说„„”,学生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但有限的时间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望,这个时候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倾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特征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孩子们充分发言,教室的黑板面、门窗面、课本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无不积极兴奋,当老师说停的时候,还有的学生意犹未尽,一副遗憾的样子。于是我趁机组织小组合作:“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注意语言叙述的完整性。”同学们听后立即又沉浸在畅所欲言的情境中,终于使自己的想法在小组的合作中得到了分享。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篇3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目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如何以课堂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小学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带领学生探索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要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新知的探索者。

一、精心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来自于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没用疑问,是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跌宕起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利用教材上给出的每一幅图片或趣味问题,或者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感受数学,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学生通过主体活动,促成数学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这一节课时,我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把小刀、一个土豆,对于为什么布置这个任务学生非常期待,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上课时,我让学生对着土豆的一边切下,看有什么图形出现,然后让学生从一边切到另一边,一直垂直切,当四边都切完,看看又会出现什么图形。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教师就可以开始今天的课程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就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动追求知识的特质可以丰富学生自己的知识资源,培养自己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的信心。同时,这种教学也促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成功的转变,正如当代教育改革先锋郭思乐教授所言,教师成为了“生命的牧者”。

二、改进学习方式,采用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师生关系平等,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小学课堂上,若师生关系良好,学生就可以无拘无束地参与活动,畅所欲言,大胆表现自己。教师不能太过于严肃,小学生年龄小,相对喜欢和蔼的教师。教师上课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被学生看在眼里,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朋友,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才能获得学生的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例如“250×40的结果至少有两个零”这道判断题,有的学生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一个零,根据因数末尾有零乘法的简便计算法则,一眼就能看出有两个零;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至少有三个零才对,因为除了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两个零,还有25×4结果还有一个零,也能一眼看出来。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如果教师搞“一刀切”,否认其中的一种说法,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能依赖教师或其他人,久而久之,思维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应虚心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才会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此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出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依然要表扬他们的积极性,而后再指出错误进行纠正,这样就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在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二)运用小组机制,利用生生合作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让小组成员在合作中探究,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相互讨论,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形成学习的合力。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留出小组成果展示的时间或再次组织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跃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机制组织学生竞赛。不论是复习提问还是新知探索,在规定时间内看哪组最先完成,看哪组掌握得又快又好。学生有着极强的好胜心,这个方法可以促进他们积极地去预习、听讲,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习成绩。

例如在复习各类运算时,教师可提前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题板,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待每个组员都做完才算是整个小组完成了,然后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为了在课堂上取胜,课前各组的优生都会主动帮助各组的学困生,从而形成了“兵教兵”的良好学习风气,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自主探究式学习以及合作式学习方式都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并且已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因为它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独立性、自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倡导平等、合作和交流。我们广大小学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

参考文献:

[1]刘树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东方教育,2014(5).

[2]杨秀青.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月刊,2005(5).

[3]徐素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J].成功,2011(4).

[4]许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0(10).

[5]韩四清.建构理论下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2).

浅议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篇4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 但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学实践, 总结出以下几方面教学内容适合进行合作学习:

(1) 需要协同互助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不同层次的要求, 学生单凭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 会自然地形成求助或助人的需求, 或是需小组成员责任分工、取长补短、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比如那些应用性、规律性强、开放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2) 需要辨析评判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有多种价值判断和选择, 需要经过争辩、质疑、探究、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最终作出合理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是多元的, 我们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下, 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二、应建立高效合作的小组

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合作小组, 一般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诸方面因素, 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组。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 采用前后位的坐法, 便于灵活地调整配对的形式进行活动, 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一个相应的角色。

如何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呢?我以所教班级39人的班级规模构建5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 全班可以组成8个合作小组。首先师生共同从全班选举出8名学习成绩好, 具有号召力、决策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担任组长, 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 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组员 (4人) 。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顺序发言、交流、讨论, 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某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并予以及时评价。当然, 要特别注意为那些后进生、性格比较特殊的学生寻找适当的位置。

三、合作学习中应避免的问题

刚开始时, 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 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 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 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 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篇5

任恒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经悄然兴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大议题。那么,我们在组织“小组合作”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呢?如何才能高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笔者作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者,做了多年的探索、实践与反思。

一、“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首先,学生缺少合作的意识。在数学课上开展小组活动,时常会出现讨论“冷场”的现象。老师布臵合作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之间既不商量,也不讨论,要么自己看书,要么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合作”,小组合作的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使合作变成了“单干”。合作完全流于形式。

其次,合作学习不够深入。在数学课上,学生由于对数学中的公式、定理等了解不深,导致他们在课堂讨论时无话可说。或者小组成员想到哪说到哪,而且有时候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思想交流,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能深入开展,甚至无从合作。

第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会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但是,由于组员之间的数学基础相差 太大,而且,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这样,数学基础较好、语言表达也流畅的同学往往参与度较高,他们发言的机会往往较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也较多;而对那此数学基础不理想、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差的同学参与度往往较低,在数学小组合作中,他们多习惯于当听众,很少甚至从不发表个人意见。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第一,科学组建数学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并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前要进行学习小组的组建。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通常一个小组的成员以4—5人为宜。在布臵座位时要特显“小组”的“独立性”,并且,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组员都能相互讨论。同时,我们在组建小组时,要将数学基础好、中、差的学生相搭配,要把性格外向与内向相搭配,男女相搭配,以便充分发挥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作用,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第二,合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1、合作铺垫。有一部分数学老师为了追求在形式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而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对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都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这种“生加硬塞”上的讨论,也只是形式上的合作探究,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使合作学习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数学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哪些问题学生自学就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合作才能解决,哪些问题要老师讲解才能解决等等,老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老师可以把基础知识设计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读教材,看例题,对相关的数学公式和定理进行初步的理解,为下面的合作讨论做好铺垫。

2、诱思讨论。对那些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在合作方式上,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结对交流,再由学科长牵头进行组内“对与对”交流,并由小组总结方法与规律;在整个合作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的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巡视,及时了解各小组的合作情况,在学生遇到一些有争议的、无法进行下去的问题时,要及时点拨,引导组员找出问题的症结,指引他们如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3、成果展示。课内展示是给小组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完 成后,老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课堂成果展示。各小组可以选派小组成员进行讲解,同组内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价和质疑。展示结束后,老师要及时进行必要的纠正、点拨和评析,对正确的予以表扬,错误的也要予以鼓励。

4、及时训练。课堂训练是检验教学效果、巩固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是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训练的题型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要结合教学内容,从而将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同时,习题还要注重基础性,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迁移力,要特别重视书本上的练习题,可以对书后习题再进行变式训练。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正在探讨和尝试的教学模式,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高效。

数学专题讲座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运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合作学习;组织能力;协作精神;引领作用;合作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像一缕春风,让沉闷枯燥的教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让每个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出来。现在,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在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但是,如何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成功地运用在数学课堂中呢?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强化角色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或,如果在分组前不做出合理的安排,让小组成员自由组合,有些学生会找一些平时关系要好的,或是有共同语言的讨论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题,那样课堂一定会被他们搞得乱七八糟,整个合作过程就会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学习程度、喜爱钻研、勇于创新等等的不同情况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特别要注意学习伙伴的搭配方式,争取每个小组强弱搭配,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另外,每组成员不宜过多,以4~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让每个学生都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做,这样,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就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这种分组方法,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切实提高了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们认为,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必须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教师首先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桎梏中解放出来,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者,同时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温馨、祥和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当他们在遇到个人学习、操作无法完成时,教师适时地诱导、激发学生自主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播放了多媒体视频,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并认真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时我就提醒学生,让他们想一想: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据不一样呢?能不能想想办法,使收集的数据更准确呢?这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学生开始自发地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公共汽车,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当放完视频后同学们准确地数出了车辆的数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时,他们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体验了合作的成功喜悦。

三、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提高合作效率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可以在新知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努力丰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例如,我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一课时,为了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应用,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以及它的三个性质,并由它的三个性质的逆命题作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它的逆命题成立吗?这样的导入,引发了学生深深的思考,并以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剪、拼和组内合作,提出猜想,在展示、质疑、补充中完成证明过程,然后继续探索发现并证明新的判定办法,并用所学判定方法和定义解决了一些数学问题,整节课让全体学生经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全过程,并且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课堂,踊跃参与学习活动,热情高涨而持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也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乐园。在此期间,我还通过观察、参与(合作学习的一分子)、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总之,课堂合作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竞争向上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且使学生有机会切磋求解,相互合作。学生的心理素质、知识运用等各种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合作的新形式、新思路,不断探索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做法,使学生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完善、更有效、更合理。

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微探 篇7

问题一:小组合作即小组“合座”。课桌摆放形式变了,以前的“秧田式”改成了“环形桌”,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教师提出问题后,小组内马上开始了行动,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相都不清楚在说什么。而当老师一喊停,大家马上安静了下来,一张嘴就是“我觉得……”“我认为……”“我想……”人人以自我为中心,同时表现出的还有一些爱表现的学生抢着发言,并且笑话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你可真笨……”小组发言的总是那些所谓的尖子生,大部分学生只是来当陪读和听众的,其结果必然是全班学习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问题二: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大家在一起合作的过程。例如有位老师在讲“统计”内容时,学生们以小组合作形式来进行学习。老师让大家玩“石头、剪子、布”游戏,并记录结果,其他要求没有。大家当然玩得非常开心,但同时也不知道应该记录什么, 记录在哪儿。这样的课堂确实很热闹,但热闹过后是什么?是使合作流于形式,真正的形式主义。这位老师并不在意这些,他只是对结果感兴趣。

问题三:过于关注小组合作,忽略了个人思考。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合作,也并不是所有问题从一开始就需要合作。如果学生连独立思考的时间都没有,那他还会有什么想法和看法对自己的同伴说?现实中的小组合作,有时往往是优等生独占天下,一般学生和学困生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这样就会造成部分学生不愿动脑思考,反正都会有人去说,久而久之养成依赖的坏习惯。好好的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了一部分学生休息和玩耍的自由时间,这不是合作学习想要的结果。

我现在从事低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在前几天学校组织的听评课活动中,我执讲了“摆一摆想一想”这一综合性活动课。课前准备时,对于用不用小组合作这种形式我很矛盾。我所考虑的是: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同样重要,学习内容并非多么复杂, 学生在一起会说些什么?无非就是一个人说,几个人听,再不会有什么。上课时我没有使用小组合作,而学习效果比预想的还要好很多。所以说,小组合作并非万能钥匙,节节都要用,用的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合理使用这一形式,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现在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小组内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也为今后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团队协作打下良好基础。那么,如何真正做到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建立真正有效的学习小组

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都有差异,这是建立小组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便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组与组之间要水平相当,这样有利于组间的公平竞争。小组内成员要有分工,比如谁来组织,谁来记录,谁来代表小组发言等,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职责。角色应该经常轮换,每个人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增强成员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师要适时掌握好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是因为学习的需要,需要合作学习时采取合作形式,必须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否则合作便是一件多余的事情。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点,提出合适的问题。什么是合适的问题呢?是指具有开放性、挑战性、探索性的问题。切不可问题过于简单或是不恰当,白白浪费时间。

教师设计问题是关键,什么问题需要通过合作来完成,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和思考。例如:学生独立思考会很困难的,独立完成耗时太长的,会出现不同见解、思路需要争辩的问题, 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问题适合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才会是高效的。

三、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合作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走到每个小组中观察大家的表现,倾听大家的发言,与小组成员适时交流,以便教会学生真正进行合作学习。

首先,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要让学生明白:只要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东西,即便说错了也没有关系,还可以改正。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才能知道别人的想法,才能真正与别人进行交流。教师要提醒学生边听边想:和自己的想法是否一样,自己是否还有补充,如果不同,差别在哪里等。

最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在一起,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是重点。各成员之间集思广益、相互补充,每个人都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对于意见中的分歧, 教师应鼓励大家进行争辩,因为学生的思维碰撞往往会有火花闪现,这种火花是特别宝贵的资源。理不辩不明,只有争辩,辩出真理,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深化大家对问题的理解。

四、注重对合作学习的过程评价

适时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要更注重合作学习的过程。评价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和全面性,注重树立榜样,激发竞争。要多从正面进行评价,多鼓励和表扬,当然对于发现的问题也要及时处理,予以正确引导,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进行。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因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兼顾的小组较多,不容易对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都有清晰了解,而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对自己、对本组同学的表现都有了解,自评和互评会使评价更公平、更公正、更具有说服力。

例谈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8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当前,小组合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数学教学的科学教学法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组织

合作小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到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产生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后,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包括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 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学生才会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2.培养学生掌握交流技巧

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 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方法———交流技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必要的交流技能。

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等等。

好的交流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而且对同学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及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感受合作过程培养合作能力

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更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些时候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但问题一出现,教师就组织学生对问题结果的讨论,而不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深入思考。

一般情况下, 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多给点时间,反之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要顺利地合作完成任务, 教师需要对小组合作各个方面认真的思考和关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氛围;让学生从心底深处萌发一种想和同学交流想和老师切磋,更想把观点说一说的愿望。

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在摸白球和红球时,先向学生提出了合作要求:要求学生5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摸球一人搅球,一人大声汇报每一次的摸球结果,一人记录,一人监督摸球的人是否作假。在以上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生的合作欲望强烈,人人都做得很认真。学生在合作中既有满足又有愉悦,既有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又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在合作汇报时,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人认真倾听,允许组内成员和组外人员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但要让组内成员优先, 把小组汇报扩展为全班讨论、全班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共享,使全体成员掌握课堂教学中思维的主导方向,又能防止少数学生开小差。

4.当 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变为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富有成效,教师除了适时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调控,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要采用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困生袖手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纵深处。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篇9

一、要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 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 “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 “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 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 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要科学分组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 然后按照“异质同组, 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每小组4 ~ 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 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 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 自行分工, 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 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 还要选好组长, 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是老师的小助手, 选好组成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 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在参与全班交流中, 小组成员轮流发言, 消除优等生的权威, 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 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 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 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 次数过多后, 就会失去新鲜感, 降低学习兴趣, 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 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三、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 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 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 用恰当的语言, 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 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 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 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 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四、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 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而, 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

1. 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一: 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问题二: 在有理数中, 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 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 为什么?

问题三: 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 为什么?

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 不具备挑战性, 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决。在问题三中, 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 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很难进入合作角色。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 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 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 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问题二中的问题有一定探索性, 可操作性, 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 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 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 并很快得到答案, 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 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 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

由此可见, 设计问题情境, 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 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五、积极、有效地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择最佳时机, 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 在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 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 《平方差公式》一节中, 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满面学生学习的重点, 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 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 再启发: 大家自己找一找, 这4 个题存在什么规律? 经过几分钟后, 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 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 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 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街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 然后组间交流, 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 在迷惑、混沌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 有助于澄清概念, 加深理解。

例如, 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 教师提出问题: ( ad + bd) ÷ d应该怎么做? 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 怎样转化? 引导学生思索, 随之展开讨论, 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 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 经历由模糊到清晰, 螺旋渐进, 分化整合的过程, 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 在深化、拓展处进行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 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 此时进行合作, 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灵感, 形成独特的认识。

试论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10

一、以合作互动形式,助推新知讲授进程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获取新知内容,要进行认真的探究和研析.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新知讲授环节,要组织好初中生学习群体合作探求数学新知的集体活动.这一组织过程中,要切实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合作学习目标要明确.目标明,则方向清.教师应该结合初中生合作学习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求,并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能够不迷失方向,有针对性、目标性地实施合作学习活动.二是合作学习指点要及时.教师组织初中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不能“甩手不管”,而应该对初中生合作探知的过程予以实时“监控”,合作探究疑惑处进行及时指点,保证初中生能够及时、顺利地完成新知探知任务.如在合作探知“菱形的性质”知识点的过程中,初中生在集体探究“菱形的对角线性质”内容时遇到困难,此时,教师实时对初中生的认知困惑予以指点和疏导,向初中生提出:“菱形的对角线相对于矩形的对角线,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从而使初中生认知上受到点拨,豁然开朗,认知探究的切入点,提高其合作认知效果.

二、以合作探析形式,提升解析问题成效

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开展问题教学时,习惯于学生个体的单打独斗,个体活动,不重视初中生合作解析问题活动的组织.新课改下的有效教学,其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习对象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互助合作、共同演习中,懂得协作的强大力量,并在其中获得成功、得到快乐、坚定信心.众所周知,问题解析不是简单的实践活动,而是需要良好的数学素养、扎实的数学技能.因此,教师应将数学问题解答的过程进行丰富和延长,渗透进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利用优生的带动作用以及学困生自身的闪光点,对合作探析问题的人员进行合理编排,明确各自的职责,并激励学困生,为学困生打气助威,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从而保证合作学习解析问题活动效能.

如在“如图所示,在△ABC中,D,E分别是AC、AB边上的点,∠AED=∠C,AB=6.AD=4,AC=5,求AE的长度为多少”问题讲解中,教师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利用不同类型学生群体之间的互补性,将初中生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组织他们进行该问题的探究分析活动.初中生在合作探析中,共同探究,发动成员畅所欲言,要求其中一位学生记录好本组成员讨论形成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得到其解题思路为“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然后根据数量关系,进行AE长度的求解”,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向初中生指出“本题设计的初衷是考查对相似三角形的判断定理的运用”.然后组织初中生合作学习群体进行回头看,梳理和整理,以此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作为初中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要做好引导和指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当走到合作学习的学生群体中间,进行实时的组间巡视,观察并介入合作学习小组进程中.同时,应针对初中生合作认知出现的分歧和疑难进行实时有效指导,帮助他们科学地归纳提炼解析方法,以此提高初中生的合作技巧和解题能力.

三、以合作辨析形式,扩大评判指导功效

笔者发现,在以往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承包和独揽了评价学生的活动和辨析指导的任务,学生成为教师评判的对象、教育的对象,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新课程改革倡导要释放学生主体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将评价的任务以及辨析的要求等方面,有意识交付给初中生群体,组织他们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辨析、自我整改.在这一进程中,教师利用初中生个体之间的互补性,将合作学习活动融入其中,丰富他们评价的手段,转变他们评价的主体,更多地将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主体,组织初中生组建成合作评价辨析的小组,采用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的形式促进评价效益的最大化,让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能够切身地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强大力量,从而形成较强的集体观念,提高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培养和树立积极的合作情感和坚定的合作意志.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教师在评判“已知两个圆相切,他们的半径分别为8厘米和5厘米,试求出两个圆心的距离”问题时,先让初中生组建合作探究小组进行合作评价,他们分析解题过程后,指出,问题解答中只解答了两个圆外切的情况,没有考虑到两圆内切的情况,然后,教师对初中生合作学习进行指点评价,强调指出,要准确弄清楚两圆相切、两圆内切、两圆外切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师所组织的合作辨析评判活动,效果更为显著.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11

一、合理组建优化分组,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在组织学习小组时,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如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合理搭配,然后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按前后两排座位4—6人为一组,每组学生素质要相当,形成竞争局势。在组织合作小组时,要以学生自愿为主,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小组内民主推荐一名乐于助人且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长带领组内的学生,共同探究和互助活动,最终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进行合作学习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尊重和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与想法,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

三、让学生有成功感,自主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一般来讲,对学龄儿童的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尽管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组织不好,其结果仍然是优等生活跃,中等生参与机会少,个别后进生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教师要时刻想着所有孩子的成功,善于观察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同时,采用小组长轮换制、小组发言代表的推举和轮流相结合等教学制度,鼓励后进生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自由,各尽其力,各显所长。

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也要注意肯定性评价语言的选择和及时使用。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我们只要对儿童多留意、多帮助,儿童的闪光点是随处可见的,对儿童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选择恰当的肯定性评价语言进行鼓励。我们常常采用下列方式: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用“你回答得棒极了”“你真会动脑筋”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成功,用惊喜的语气肯定,甚至表示向他学习;对欲言又止的学生,用“胆子大一些,试试看,老师会帮你的”;当学生自己完成了任务时,用“你成功了!”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我们也使评价语言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长期坚持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自信心明显增强,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进行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讓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五、设置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六、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老师成了评价的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唯一评定者。由于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所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师生授受的传统讲授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向交流,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成了课堂评价改革的关键。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努力改变这种状态,要求教师每节课至少给予学生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能。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篇12

教学必须是伴随着喜悦与感动的探究发现过程,或是伴随着惊异的问题解决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数学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而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使合作学习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笔者在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三个方面体会:

一、合作学习中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建立合理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的协调合作来完成探究任务的。因此,合作小组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来进行分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考察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有详细的了解。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必须合理分工,明确角色。组长要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全面协调和检查督促组内成员的学习情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一起预习、复习、互相提问、研究并讨论疑难问题,还相互评改作业、举行小测验或自我测试等等。例如,笔者所教的班级为高三(5)班,共49人,男生36人,女生13人,分成七组,每组5名男生,2名女生。5名男生中有4名走读生和1名住宿生。笔者不但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和家长的情况也都作了详细了解,以便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学生们可以相互启发、补充,不存在谁更行、谁更聪明的问题,大家都是讨论成员之一。这样,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平等、更民主,更有利于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2.采用合适的合作方式。常见的合作方式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在审题方面主要采取的是生生合作。通过生生合作,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局面,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彼此的讨论得出题目的一些解题的关键思路。

3.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通过交流,共享成果。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二、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其间,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少。教师要选择有思考价值的合作学习问题,以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去合作探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讨论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使小组每位成员都有事可做,积极思考,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做法。笔者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审题、解题、归纳总结三个方面。

1.审题方面。备课中,教师要有预设:选什么合作学习的问题?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安排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做到优势互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灵活机智地掌控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

[案例1]已知函数f(x)=Inx-x2+x,则f(x)的零点有_个?(由学生自己分析)

甲同学:要解函数f(x)有几个零点,只要解f(x)=0有几解,即方程Inx-x2+x=0有几解即可。

乙同学:直接解方程。

丙同学:可把它变为y1=Inx和y2=x2-x两个函数图像交点的横坐标。分别画出两个函数的图像即可。

老师:很好。丙同学用几何的思想来解决该函数问题。还有吗?

丁同学:要证明函数f(x)只有一个零点,我只要证明函数f(x)的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即可,要研究函数f(x)的图像就必须知道函数f(x)在定义域上的增减性,只要用导数这个工具即可。

老师:很好。丁同学想到用导数这个工具来解决问题。

由学生总结:函数问题中的实数解、零点、交点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来解决问题。

2.解题方面:笔者一改以前由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后再交流体会,让学生互相讨论解题过程。接案例1具体分析甲、乙、丙、丁四学生的解题过程。

甲、乙同学直接解方程的思想在该题不能应用,以失败告终。

丙同学的方法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采用了,但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A同学给出了图1,故答案为1个;B同学给出了图2,故答案为2个。.

接下来同学们对为什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进行讨论,得出是因为图画得不精确而造成的。正确的答案为1个。

丁同学的解题方法如下:

列表:

由上表可知当x=1时f(x)max=f(1)=0

所以只有一个零点。

最后,由学生归纳解零点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刚才由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说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要灵活掌握。

变题1:若方程有三个不同的根,求k的取值范围。

变题2:若方程有且只有一个根,求k的范围。

以上两个问题都可以转化为零点问题来解决。

结果发现殊途同归。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很多平时不愿说话的同学也参与其中。而且通过讨论一题掌握一个面。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即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幸福和成长的快乐,使学生实现认知价值的创造,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3.归纳总结方面。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小组成员面前一般不再怯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合作学习使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争取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案例2]已知数列{αn。}满足:α1=1,αn+1=2αn+1,求数列{αn}的通项公式。

该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这个数列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具体看一下它的各项(列出前几项,观察,由学生完成)。下面我们利用该数列来构造出一个等比数列:

故数列{bn}是首项b1=α1+1=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师:除了观察,我们还有别的办法找到这个等比数列吗?其实要找到这个等比数列只要找到所加的常数就可以,那么,我们不妨设所加常数为入(下面讲待定系数法)。

生总结:本题通过构造{αn+1}一个等比数列,先求{αn+1}的通项,进而求出{αn}通项,该类题型xn+1=pxn+q的特点是转化为xn+1+λ=p(xn+λ)型等比数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构造法。

三、合作学习中要努力调动评价的激励作用

传统作业,学生做,教师批。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但学生对作业的反馈,大多只看对错,不会去深究错误的原因。

合作学习则可以让学生互评:组内学生互评和组间学生互评。组内学生互评侧重于解题过程、解题步骤、运算结果,组间学生互评主要是解题方法。通过互评,学生明白了易错的地方,并引以为戒。掌握了用什么方法来解题更快,印象更深刻。教师也减轻了负担,对学生的薄弱点更了解,对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在评价理念方面,更关注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三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班级中形成了一片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师生在数学合作学习中,感受数学方法之魅力,体验数学思维之深邃,享受数学素养提高后的快乐。可以这样说,合作学习使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笔者也在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指导中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抓住以上三个环节,就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必将在教师不断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J].教育探索,1996,(1).

上一篇:受众认知与新闻摄影下一篇: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