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导入方法

2024-07-30

数学课堂中的导入方法(共12篇)

数学课堂中的导入方法 篇1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犹如写文章,也同样需要构建开头、中间、结尾三大部分。上课开始,同学们心中还残留着课间娱乐的兴奋,准备学习的心理还不是很充分。这时,教师导入得好,就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同学们求知的欲望,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反之,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影响一节课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一场音乐剧的序幕,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很快进入学习角色。

导入的方法从以下四方面简单介绍:

一、直接导入法

这是常用的导入方法。一上课,教师直接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提出教学目标。开门见山,点明课题,指出学习意义。如:在讲解集合的运算中,我们可以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集合的一种运算——交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集合的另一种运算———并运算。这样导入新课,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效果。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被自然获得新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如:在学习过对数函数图像画法时,可以先复习指数函数图像画法,学生可以自主运用指数函数图像画法推导出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

三、数学歌导入法

这种方法运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把数学原理编成顺口溜,引起学生兴趣,顺口溜押韵得当,易懂易解,从而加深印象。如:在复习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时,可以先复习“函数值不变,符号看象限”,“一全,二正,三切,四余”,在复习指数函数图像时,可以先复习“图像像束花,(0,1)这点把它扎,撇增捺减无例外,重视数形结合法”。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四、生活情境导入法

这种方法要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很多抽象的数学问题,能从学生熟悉的、易懂的、生动活泼的事实来创造情境引入正题。例如,在讲集合的概念的时候,就可以把抽象的集合概念转化为超市购物筐,我在超市买了“面包、饼干、彩笔、橡皮、薯片、尺子”。那么,如何将这些商品放在食品购物筐和文具购物筐?学生很快就能把面包、饼干、薯片放在食品购物筐中,把彩笔、橡皮、尺子放在文具购物筐中,这时,我们就把面包、饼干、薯片组成了食品集合,彩笔、橡皮、尺子组成了文具集合。而面包、饼干、薯片、彩笔、橡皮、尺子就是其对应集合的元素。这样就把集合的概念形象的表现出来了。

课堂的导入方法有很多,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愉悦的学习情感,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数学课堂中的导入方法 篇2

新的课程改革犹如春风吹进了校园,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作为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年轻教师,对此有颇多体会,也有几分收获。于此,本文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几种新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师生谈话导入。对于某个新知识,学生接触最频繁却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可以采取师生谈话来导入。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可这样谈话来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三角形面积,知到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下面就请大家来回顾一下,介绍一下如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组织学生交流)。待时机成熟便立即揭题: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梯形的面积(随即出示课题)。

二、实践操作导入。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 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例如教学“认识高”时,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剪拼几种不同平行四边形,做成做大长方形),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与发现各自剪拼的结果,画的线段有什么特点,教师便因势利导,逐步引入新课,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

三、巧设游戏导入。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游戏的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和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教学“找2、3、5倍数”,在课前可设计“是2的倍数的学号”的游戏,组织学生在游戏中自由交流、自由活动、自由表达,所带来的会是兴趣、欢乐和自由,并营造了学习氛围和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讲述故事导入。抓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实际来讲述相关的小故事,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描绘出一个生动、曲折的情景,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可给学生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贪吃的猪八戒抢着说要吃这个饼的9/12,孙悟空说要吃这个饼的6/8,沙僧说要吃这个饼的3/4。同学们可知道谁吃的饼最多?”这无疑会掀起激烈争议的浪潮,教师便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五、实际表演导入。《标准》中提到:尽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施加表演,更为学生探索数学模型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景,也能将单纯的符号、繁琐的公式、抽象的原理形象具体直观化。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上台实际表演,充分地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两地”、“相向”、“同时”、“相遇”等术语,然后导入新课就显得非常自然了。

六、借助媒体导入。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声、色、形、动、静发生交替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屏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法。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采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动画情景,渗透“割补法”将其转变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篇3

【关键词】数学 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45-02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启动环节,是指“课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和谐地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等”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鉴于本文探讨的对象是小学数学,因此只选取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进行探讨。

一.第一学段课堂导入方法

1.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是一种以做游戏来导入课堂的方法。游戏是孩子的天堂世界,做游戏可以满足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个游戏来进行课堂导入。其中,在游戏活动中猜谜语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例如,在上“可爱的小青蛙”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大眼睛,阔嘴巴,说起话来呱呱呱,会捉害虫人人夸。想请小朋友们来猜一猜,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这样的课堂导入设计可以把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充分地调动起来。

2.实物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具有直观性特性的实物来导入课堂的方法。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原则就是直观性原则,用实物来进行导入,体现了实物直观的特性。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而其中的“空间与图形”这一板块,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但是第一学段的学生并没有形成这种空间感,所以需要借助一定的实物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表象。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课时,我们就可以先出示“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实物,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滚一滚、转一转等方式,来引入新课。

3.图片导入法

第一学段的学生对色彩艳丽的图片、栩栩如生的卡通和动画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思维神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10以内的加减法”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导入:先出示一张“一位小朋友在给小鸡喂食。左手边有4只小鸡,右手边有6只小鸡”的图片,然后说:“请小朋友来复述一遍你看到的图片中的场景,再想一想,你可以提哪一些问题呢?”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本节课题的学习状态。

二、第二学段课堂导入方法

1.忆旧引新法

忆旧引新法是一种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从而引出新知识学习的方法。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联系能力,那么教师就可以运用忆旧引新法来进行课堂导入。例如,在教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就可以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那么我们已经知道同分母分数就是指他们的分数单位是相同的,所以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就是分母不变,分子之间相加减。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题:3/15+4/15=?如果老师把这里的4/15改成4/5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下面请打开书本。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让学生经历从学过的知识到没有学过知识之间的转变过程,既能让学生明白知识之间的连续性,也符合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

2.悬念导入法

悬念,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导入艺术。悬念可以促进学生的大脑皮层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也符合了学生好奇的心理。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用悬念来进行导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在上“通分”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入:下面我们先来比较5/6和5/7,7/9和8/9的大小。显然,这两个题目,后面那个很简单,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但是对于前面那个式子,学生不能马上回答,因此就制造出了悬念。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悬念,向学生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一些方法来比较这个式子呢?这样的悬念设计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疑问,就可以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方法来解决问题。

3.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法是指教师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点出上课内容的要点。我们知道,第二学段的学生以“有意注意”为主,因此在上课一开始就直接出示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意性和目的性,可以节约时间,符合巴班斯基提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第二学段的学生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希望老师将过多的时间花在引出新知识上。因此,用开门见山法来直接引出学习内容也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方法。例如,在上“圆柱与圆锥”课时,可以直接开始上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圆柱。你们知道什么叫圆柱吗?圆柱都由哪几部分组成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家自己先预习一下。这样引入教学,增强直接性和目的性,不让学生思维拐弯,而是直接由教师制定了要求。这种引入,重点突出,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篇4

一、以旧迎新导入法

课堂上在温习以往知识时穿插部分新知识, 让学生感到似是而非,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从而引发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思考。教师要让学生们带着兴趣来学习, 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是由数学知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决定的, 其关键在于教师, 必须熟悉教材, 能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切入点, 设计问题也要似在温故, 而实在知新。可以把新的知识点同旧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能够从以往的知识点复习当中获得新知识。如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 教师可先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内容及证明。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并且等于它的一半。引发学生思维, 为学生学习“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理论基础, 让学生围绕“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进行思考, 当三角形的顶点慢慢拉开, 从点变成线段时, 三角形就变成了梯形, 进行新旧对照, 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方法。

二、直奔主题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本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直接告诉学生, 让学生非常清楚教师上课的重点和中心的一种方法。如在讲相交弦时, 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 师生共同证明。

三、创设情境导入法

数学课缺乏趣味性,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创设情境, 使学生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心理, 即“疑中生智”, 从而达到“疑中生趣”, 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给同学们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 可以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解答, 当然在解答的过程中, 学生们一定会认识到解答过程的困难点, 在这其中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 适时地进行点拨, 经过认真地解答, 学生们得到的结果确定为正确答案时, 就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学生处在一种急于得知结果的状态下, 急于弄清头绪, 同时又充满了疑问, 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导入当天学习的内容, 提示给同学们:“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一种特定的关系, 是根据什么样的特殊关系来解开的这个问题?接下来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短短几句话, 就引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同时保证这了堂数学课的效率。当然, 创设情境要注意适度, 不“悬”问题学生不用心, 这样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好奇心;太“悬”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望而生畏、深思不解, 这样更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问题引诱导入法

数学源于日常生活, 而生活实例是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的最好最新的材料。因此教师可以把生活材料演变成数学问题, 把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如讲直角三角形时, 教师可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能够不爬山就能知道山的高度?不过桥就能够知晓桥的宽度?能不能从学校不用到车站就知道两者间的距离?……”同学们要想解答这一系列的问题, 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学习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解直角三角形。这样一来, 教师简单的几个问题, 就很轻松地把学生们带入到学习的状态,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问题很容易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样就大大超过了直接奔向主题收到的成效。

五、类比推理导入法

在讲n边形的内角和时, 可以从三角形内角和为例类比。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540度,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2) ×180 (n大于或等于3) 。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六、实践操作导入法

实践操作导入法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矩形的判定时, 让学生用小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当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直角时, 这个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矩形。当学生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的时候, 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变成了矩形。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轻松掌握所学知识点, 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导入方法的运用要因人而异, 要因教学内容而异。这要求教师们精心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 运用新颖别致的导入, 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 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使学生进入积极上课的心理状态, 让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提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使学生乐在其中, 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 这也为提高教学质量作了充分保证。

摘要:导入教学是数学课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高效课堂教学中的良好开端。引人入胜的导入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导入得好, 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还可以唤醒学生智慧的心灵, 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篇5

——双溪学校《数学教师新教材的培训》

赖 浩

一、前言

1、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导入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是突出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教师富有创意的导入,一定是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形成和调动学生积极而热烈的学习情感,有利于辅助教师顺利、高效、高质的完成新授内容,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是一门复杂而充满艺术的活动。它包含诸多环节,有备、教、批、辅、考、析、研等等过程,凝聚着教师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有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理解;有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的把握;有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还有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估。。。课堂教学的导入只是这一系列活动中很细微的一步,但它从来就存在而且必不可少。

那么,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它在课堂教学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它对课堂教学有什么作用?应该讲究那些方法和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讨这一个看似简单确实在不简单的话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二、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会迅速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上来,能使学生迅速的理解老师的意图,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好的导入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消除对新授内容的畏惧心理,从而产生愉悦。它是构建和谐课堂、实现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好的导入也能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万事开头难——一堂数学课也是如此。当教师走进教室,站在讲台,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取知识的巨大原动力。好的导入对数学课堂教学具有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四点:

1、指向作用——凝聚——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学生的课前活动,思绪是活跃、兴奋。。。多种多样的,尽管只是短暂的十分钟,但他们似乎意犹未尽,上课铃声响了,需要及时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其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这时,新颖、别致、生动’形象甚至是幽默的导入会把他们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指向老师,指向即将开始的新授内容上来。

例如:我在上七年级的第一节新课时,用风趣的话语对全体新生说:。。祝贺同学们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初中生。欢迎你们就读我校。。很高兴今后能和大家一起遨游数学的王国,领略其迷人的风采,探索其令人神往的奥秘。我们的旅途一定充满了艰辛、刺激和无穷的乐趣。下面让我们迈入旅途的第一站吧——《认识正、负数》

心理学说:注意是指人的意识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力是学生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自始至终的维持者。如果学生不能专心致志,不能集中注意力,那么教师再用力,发出的教学信息都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记,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导入行为,并且讲究导入艺术。

2、深化作用——激趣——激发信趣,产生需求

深化作用,就是激发、深化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兴趣。恰如其分、引人入胜的导入行为能强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并且使学生自觉地深入思考。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口池塘有一片荷叶,荷叶的生长规律是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十六【荷叶大小一致】。。。依次类推,须要29天才能长满池塘。问:第25天长满池塘的多少?——这个问题稍微超越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如:在讲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角一边”时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伴随着音响效果播放“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破成三块【其中一块保留原来三角形的两个角,另两块各保留一个角】,教师将三块碎片分别编有1、2、3号,提出问题:刚才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了,现在需要去玻璃商店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怎么办?由于课件的音响、效果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视、听觉,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迫不及待的去分析、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讨论、争辩不同的解决方案,使他们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了探求新知的动力。

现实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认知的内在驱动力。而好的课堂导入又是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程的愿望的基础,它不断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3、臵信作用——创设情景、揭示主题、体现意图;产生互动、沟通感情、构建和谐课堂

臵信作用体现在”消疑、信任、亲和“六个字。好的导入体现在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新课的学业惧怕、怀疑的心理,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友好感和认同感。这是因为风趣、幽默的导入能增强新课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愉悦感、紧凑感,使他们的心情愉快,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例如:在《函数的图像》的教学时,老师走上讲台”请第三排第四列的同学起立“。在同学站起来后,提出问题:刚才老师是怎样确定她的位臵的?学生们马上讨论起来,在肯定学生们的回答后,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在座位的确定中让他们体会有序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直观的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等概念,掌握用点的坐标表示点的位臵的基本方法。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生活实例的导入,使学生思维活跃,不陌生,这样不仅能降低理解新知的难度,而且还能消除他们紧张情绪,并能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敬佩感。

4、拓展作用——铺垫——衔接新旧知识、铺设过渡桥梁

好的导入行为能为整节课的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因此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拓展和深入,把课堂教学的进展不断推向高潮,产生积极良好的”连锁反应“。例如: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斜边、直角边的教学时,我这样导入:今天我们带着下面三个问题去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1)对于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三组元素分别对应相等,在什么情况下能判断它们全等?

(2)为什么“边边角”公理不能判断有些三角形全等?你能举例说明吗?

(3)如果“边边角”中的角恰好是直角,那么这样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会全等吗?

教师巧妙的把这三个问题贯穿于这节课中,随着学生们问题的〃一个个解决,这节课的教学也不断推向高潮。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整体的艺术。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的导入行为又是具有上述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行为的训练,掌握导入的技能、技巧,选择最佳的导入方法,因势利导,为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一般的,恰当的课堂导入要掌握以下原则:

1、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

新教材内容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在具体的教学和导入语的设计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由生活引出数学,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可降低一些抽象知识的难度,很自然的化解了教学矛盾,大大降低了初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坡度。因此,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兴趣,降低知识点难度,还能使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形散而神不散,课堂前后相呼应的原则

既然课堂教学的导入的内容源于生活,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身边的点滴小事、国内外的大事都可以成为导入的素材。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的表达形式要以通俗文体,以日常与口语为宜。不必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推理,要”形散而神不散“。所举的生活实例不能游离于课程目标之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只会导致主题不明,从而削弱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因此,应围绕课程标准并与教材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以课程主要知识为线索,巧妙的将章节标题嵌入到导入问题中,做到既具备数学思想又不乏趣味和生活气息。

3、个人风格与教材风格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往往因各自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教学经验、生活阅历、文化底蕴、性格爱好等不同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单从语言来说,不同的教师就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如:热情奔放型的教师,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哲理学者型,深沉稳重,逻辑严密;轻松自如性,娓娓道来,不温不火,不缓不急。。。不管个人风格如何,都应该与教材风格相结合以至融合,即热情奔放,慷慨激昂,又不失生动活泼;既富如哲理又要通俗易懂;既要轻松自如,娓娓道来,也要亲切生动,力避平铺直叙。总之,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4、渗透学法指导原则

从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会学数学“比”学会数学“更重要。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及数学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学法指导,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

在章节导入中,应有针对性地提醒学生每一章节的学习将主要运用到哪些方法?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尤其是一些重难点部分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另外,选材也要自然、新颖。俗话说”教无定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使整个课堂有血有肉,充满创造,充满活力。

四、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和方法

1、由实际问题的探索导入新课

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臵生动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新知识。如此导入,给学生以新鲜好奇之感,以实际问题引路,以讨论和尝试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

2、由学生开展活动,探索问题,导入新知识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新知识。在课堂以数学活动的方式导入教学,一般都有如下程式:

引起注意——呈现事实材料——激发悬疑——引起学生参与——引导过渡内容

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是:

注意定向——分析探讨——悬疑产生——积极投入——走向教材内容

3、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通常利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新知。

4、由社会发展中的新闻材料导入新课

国际国内的新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用新闻材料导入新课,密切联系形势,使学生觉得数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原理。同时,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也能使学生渗透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5、由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学故事或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在人类数学的发展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颂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结合课本内容,适当的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古今中外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

6、实物导入

导入也可以用展示物品的方法导入新课。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还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教师展示的一图、一画、一表、一物,只要运用得当,都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位教师在寒冷的冬天拿一把扇走进教室,这让同学们很惊讶:大热天老师上课都从不带扇子进教室的呀?这样,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接着,老师吧扇子打开倒挂在黑板上,点明了今天的授课内容:《求扇形的面积》——这样的导入,虽然朴实却不乏新意啊。

7、类比导入

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衔接精密,所以有类比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最为常见。例如:《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等方面都相似,如果在《分式》教学导入中,将分数与分式进行类比,则关于分式的教学将会更加自然。又如:《不等式的解法》可以与《方程的解法》类比。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共同点,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点。采用这种导入新课方法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施展自己的才能,挖掘教材中可作类比的教学内容来导入新课。这样会使学生从中运用类比的思维方式去猜测和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且尝到由此带来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积极性。

8、以”本“导入

新教材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其科学性和数学性得到了不断的论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千年文化的沉淀。新教材中呈现了大量的导入情境,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教师们要认真阅读教材,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发现它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将自身的教学认识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通过各种方式生动、形象的表述教材,读通教材,读懂教材,沉下去,钻进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高于教材,甚于教材,广于教材。

总之,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导入的设计和策略远远不止以上这几种,但无论那一种导入,都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灵活运用。比如对生源较弱的班级可以实施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等,而对基础较好的班级可多用问题导入。

另外,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要有十分巧妙的导入。所以,不必为每一节课绞尽脑子去设计导入内容。有时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单刀直入。无论是设计情境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是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地思维,目的都是一样——启发、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主动投入,积极思考。所以,要短小精悍,达到目的即切入正题。切忌拖拉,影响新授教学。预设的导入方案还要通过教学实践得到反馈并及时进行调整,不断提高实际效果。

五、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导入问题宜直接

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突出主题,论点鲜明。如果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提纲挈要的点明课题,这样能让学生将知识构成一个较好的逻辑系统,有利于及时和循序渐进的展开新课教学,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的组织教材,运用迁移规律,立即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学习。

2、导入内容宜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有兴趣,才能克服困难,执着追求。兴趣是指人们在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时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它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因此,教师正确巧妙的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一积极地情绪使之主动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的好的新课的,一开始便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振奋、兴趣怏然,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3、导入情境宜真实

从生活情景入手,提出熟识、习以为常的情况下的新问题,启发学生从某些现象中发现某些规律再导入新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导入设计,从一方面也能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学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

4、导入方式宜新颖

新颖、有特色的问题情境导入,常常能营造最佳的教学心理环境,它能改变学生上课的精神状态,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它常常能使学生乐在其中,并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

学生对新颖的问题、新奇的讲解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就要不断地更新方法,精心设计提问,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导入的素材来源于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数学趣题、数学游戏、图表和引言等等,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日用品。利用发生在身边的事件设计新颖别致的导入问题,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的状态,并能使之在学习中,通过问题的解答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可低谷的作用。

5、导入手段宜变化

在备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导入语言要准确、精炼、生动而富于变化。同时,要善于设计不同的实践操作,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富于变化,从而激发学生潜能,使之全方位的投入。

有时,教师演示教具——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过程,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展现成知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亲手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充分给学生提供象、概括的情境,帮助学生排除求知障碍,叩开探究新知的大门。

6、新旧知识宜联系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任何新知识都是前面的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好新、旧知识的联接工作,找准新知识的固定点、生长点和切入点。把新、旧知识融于一炉,组成新的知识网络,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同化。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就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的获得新知识。

7、问题设臵宜有度

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富有探索背景、富有挑战味道的问题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要有一定的坡度,要化解难度,能恰如其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关键点。必要的梯度设计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8、导入语言宜简洁

由于初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一上课就叙述本节课或本章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圆》这一章的开始,有的教师就是这样导入的:大家知道,《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学习重点,而《圆》的知识又是几何学习的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将来我们继续学习和深造的基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最美丽的图形——《圆》。

虽然导入的方法很多,但其关键的地方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寻求最佳的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精神处于振奋状态。在这里,简洁、明了便成为选择导入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9、新旧知识宜类比

有些课程内容与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类似时,就可以运用了类比的导入方法提出新课内容,促使知识的迁移,推陈出新,自然过渡。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更新,发现新知识。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导入。在温故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课堂教学有望收到满意的效果。

10、突出重点宜设疑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造成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使之形成一股学习动力。而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臵疑点?这是教学艺术的表现啊。

中学生多有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他们创设一些疑问,制造一点矛盾,设臵一些悬念,引起他们的思考,使之产生迫切想学习的愿望,诱导他们由疑到思,有思到知。

例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可以这样导入:为了解决张、王、李三个村的吃水难问题,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铺设的供水管道长度相等,你能帮他们找到水电站的位臵吗?

这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并结合他们的讨论提出问题:这个点怎么找?它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就是什么问题?。。。这样的创设情境的问题导入,有意识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平时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方法。有时可以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新课的导入环节是新课教学的先导,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地为新课组织教学,能够恰到好处的为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从“苦学”步入到“乐学”的境界,在品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导入 方法例谈 重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6-01

如果在一节新课开始之前的导入环节不能做到有新意、有趣味、有内涵、有情景的话,那么就无法抓住小学生的心。所以,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时刻时孩子的注意力与自己的教学进度保持一致,这样,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一、教师重视导入环节的意义

1.激发了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认知的重要动力。只有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乐学、爱学,因此导入时运用游戏、谜语、故事等手段,能使教材内容以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启迪了思维

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解决,注意力更加集中,目标更加明确,这便为学生顺利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

3.提高了效率

导入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由已知到未知,这也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浑然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识不是一下被老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然而然的吸收。

二、课堂导入的具体方法

1.借助学生原有认知进行导入

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强,且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各知识点环环相扣,新知识往往又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以旧知带“活”新知。用旧知识导入新课,既让学生重温了旧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新的知识时可以借助学生原有的认知开始新课,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从旧的知识中引出要讲授的新内容,自然流畅,还利于知识的迁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连加》时,可以通过复习20以内的连加来为本节课做铺垫,让学生说算理,并把这种说法引导到100以内的连加上来,小朋友们很快就知道说了。在根据学了的算理来进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你会觉得是那么的得心应手。

2.联系生活情境进行导入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藏着各门学科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大多数的数学内容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模型[2]。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搬上讲台,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的事物,从而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在课堂中注入生活内容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感悟数学。最终,让学生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先课件出示有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四边形。学生反响热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了很多。例如有学生说在衣架上见过,有人说在奶奶家门口的篱笆墙上见过,也有人说在家里的楼梯扶手上见过等等。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接着说:“生活里这样的图形很多,那他们身上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进而引出课题。这样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地学,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3.设置具体问题进行导入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实际年龄较小,但对自身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探究心理。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大脑常会出现特有的兴奋,这时,他们通常会积极地思考,想方设法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奥秘,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导入新课时,巧妙设疑,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可尝试在课堂导入环节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一些同具体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疑难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浓厚兴趣,这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会主动积极地去探寻广阔的数学天地。

例如教学认识几时几分这一课时,执教老师先在钟面教具上拨出两个整时让学生认读。然后教师在钟面教具上分别拨出学生上午第二节的下课时间、下午第一节课的上课时间等,并问学生你们知道是几时几分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跟学生指出,只要你们在教具钟面上拨好时针分针,老师就能说出时间,根本难不住老师。学生跃跃欲试,一个个都举手来拨是真、分针,然后非常得意地想难倒老师,可是当老师一个接一个地说出时间之后,大家都非常惊讶,此刻,教师问:“你们能看出吗?”在学生摇头后,继续追问:“想学这个本领吗?”此刻,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迫切想掌握新本领。

4.认识学生天性,进行游戏导入

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而且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我在教学“找2、3、5倍数”,在课前可设计“是2的倍数的学号”的游戏,学生根据老师的口令做出反应。学生在游戏中自由交流、自由活动,带给学生的是兴趣和快乐,也为新知识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在要精心设计好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步骤,选择合适的课堂导入方式,把握好数学课堂导入的时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欣欣.“先声、夺人、多趣”———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艺术.中国校外教育,2012(3).

[2]周解行.数学课堂导入策略反思——一节随堂课印发的思考.新课程导学,2014(8).

例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篇7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习的一个过程和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必需的环节,更是教师须具有的教学技能.一个好的有效的导入不仅可以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一定的基础.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且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法

所谓的直接导入法,就是指教师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向学生说明该堂课的学习目的、要求和内容等,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程序向学生交代,并点明本堂课的课题和重点.运用直接导入法,开门见山地导入,学习的重点突出,主题也比较鲜明,还能节省时间,不仅能够快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定向,还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地进入教学.

案例 “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

师:之前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你们还记得是怎样定义的吗?

生:是用两条线段的比值来定义三角函数的数值的.

师:是的,但是用两条线段的比值来定义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如果我们只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就显得方便多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通过直接导入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不但明确了该堂课的主题,还说明了该堂课的学习背景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来延伸的.

二、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就是指所谓的“温故而知新”,通过挖掘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来导入新课,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让学生能快速地将新的知识点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当中,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点的认知难度.复习导入法的思路是通过对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的复习来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从该联系和新课内容的主题来进行导入设计,学生去思考,再由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案例 “反函数”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础知识,具体有哪些知识点呢?那么还记得吗?

生:记得,主要有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

师:对,但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这样的一种比较特

殊的函数呢?若存在这样两个函数f(x)=2x-1,f′(x)=0.5x+0.5,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作图看看(如图),由图可见,这两个函数是关于直线y=x对称的,像这样的两个函数我们就说这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那么判断一个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的条件有哪些呢?我们可以从前面学习过的函数的基础知识来总结.

生:(讨论、总结)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是一一映射的,且与反函数在相应的区间单调性是一致的.

师:(补充并开始新课的学习)

三、发现导入法

发现导入法就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在某些现象中发现规律,进而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导入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的喜悦,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 “勾股定理”

师: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两个三角板、量角器和直尺拿出来,知道今天我要你们做什么吗?生:不知道.

师:现在用你们手中的直尺测量两个三角板的三条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生:(测量并记录)

师:三角板的三条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讨论)

师:现在拿出你们的量角器测量两个三角板的每个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

如果存在这样一个Rt△ABC,∠C为直角,BC=6,AC=8,那么AB边的长度是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尝试计算一下,看看能不能计算出来.生:(计算)

师:(观察学生计算)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再根据这个比例来算出AB边的长度,算出来了吗?生:AB边的长度是10.

师:为什么呢?有人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生:不知道.

师:要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就要学习今天的新课:勾股定理.通过今天新课内容的学习,我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够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四、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从生活情境方面入手,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的分析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运用情境导入法来进行新课的教学导入,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产生比较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案例 “面面垂直判定定理”

师:(播放动画)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动画,在一个建筑工地上,工人在砌墙,将一根一端拴着铅锤的绳子从屋顶放下来,看绳和墙面是否一致,工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议论)保证墙和地面相垂直.

师:但是,这种方法可行吗?真的能够保证墙和地面垂直吗?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怎样判定两个平面是相互垂直的.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各种导入方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也不是完全单一存在的,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类型等选择合适且自然的导入方法,才能使得教学更加和谐、自然,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课堂常见导入方法探究 篇8

1. 导入的方式与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堂的导入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状态来学习本堂课的内容,导入的内容与接下来要讲解的内容具有连贯性,所以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准备的导入内容一定要注重与讲解内容的连贯性。

2. 导入的方式与内容要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课堂导入是数学课堂上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要重视这个形式,更要重视导入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合理安排导入的内容,使导入的内容不仅具有知识性,更应具有趣味性。有趣味性的内容更容易被初中阶段的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将有趣味性的内容放在一堂课的导入环节中。这样有助于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就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气氛。

二、常见导入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实践探究

1. 游戏导入法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数学教学工作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进步。初中阶段的学生多数处于12— 15岁左右的年纪,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想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形,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是很长,爱玩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如在学习数轴这一章节时,可以使用游戏导入法。在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可以借助温度计和弹簧等道具,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体温计以及弹簧,并且对体温计以及弹簧秤里的刻度进行观察,然后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合作,自己亲自动手制作弹簧秤与温度计,然后由每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将自己组制作的弹簧秤与温度计拿出来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最精准的一组获得奖励,测量结果不精准的一组同学出来表演节目,而且表演的节目中要包含数学知识或常识等内容。

2. 问题导入法

教师可采用提问学生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导入,问题导入法在数学教学中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上一堂课中讲解的内容,也可以是本堂课中将要讲解的相关内容。总之,提问的问题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来定,一定要灵活变通,同时提问的形式也不是固定的,应该注重提问形式的多样性。这样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课堂的提问环节不至于太枯燥。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可以适当地提问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基础知识,以起到复习与巩固的作用,进而可以导入一些与本章节相关的问题,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

3. 分组讨论导入法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还可以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导入,使学生们自己独立思考,积极发言。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合作与竞争的意识。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将任务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与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等相关内容,然后在课堂的开始阶段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每个人对概念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是每个人所掌握的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4. 多媒体导入法

数学课堂中的导入方法 篇9

一、游戏导入法, 营造活泼课堂氛围

游戏导入法是近年来教师教学中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教师根据小学生好玩的天性而设计的教学方法, 可完全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游戏导入法是寓知识于游戏中, 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同时使得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游戏中自然地接受新知识, 教师实现了课堂的成功导入。

例如, 在教学“比一比”时, 教师在开始教学时, 为学生引入一个有趣的游戏活动, 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活跃课堂氛围。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你们同桌之间相互比一比, 谁身高更高, 谁体重更重, 谁更瘦一些。”学生在教师说之后, 都很兴奋地进入到“比一比”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都想出了各种点子, 兴奋地开展游戏活动。在学生自由活动了一定时间后, 教师就顺着学生做的游戏引出课题内容。师:“同学们, 你们刚才做的游戏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比一比’, 到底该如何比较两个人的高矮、胖瘦、轻重呢?我们需要为这个游戏再添加一个怎样的规则, 最后得到的比较结果才是最正确的呢?”学生在游戏的刺激下都呈现出一种精神饱满的状态, 很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探索步伐, 和教师共同探索其中的游戏规则。游戏导入法成功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为教师实现高效率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问题导入法,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在数学教学中,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工具, 作为数学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 充分发挥其价值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开始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 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进而主动探索、思考。

例如,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教师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开始课堂教学时, 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促使学生思考, 进而推进课堂教学。师:“一天招领所贴出了公告:某某捡到现金a元, 请丢失者前来认领。学生很好奇, 教师为什么要说这件事?于是, 教师接着说:“同学们, 现金a元, 那可以是2元吗?可以是100元吗?可以是10000元吗?”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给问住了, 因此都很主动地思考老师的问题。有的学生说都可以, 而有的学生说不可以。于是教师此时就引出课题:“同学们, 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知识‘用字母表示数’, 那到底a可不可以是以上各种金额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真正的答案, 使得学生对其结果充满了好奇, 非常渴望学习这部分知识内容, 于是都很认真地、主动地投身于探索中。案例中, 教师借助一个问题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 问题导入法, 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索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旧知导入法,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在教授新课时, 可以采用联系的观点, 实施旧知导入法, 从旧知识的角度出发, 将新旧知识有效对接, 让学生对旧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 便于学生理解、思考, 实现高效率学习。

数学课堂中的导入方法 篇10

一、通过实验问题创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数学新课程中列举了大量与数学有关的实验素材, 教师可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合理选用, 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思考, 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实验导入是引导学生观察与课程相关的数学实验现象,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根源的欲望, 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

在引入“等比数列”概念时, 我与同学们共做一个演示实验:国际象棋棋盘有64格, 如果在这张象棋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放上一粒麦子, 第二格放两粒, 第三格放四粒……照这样下去, 每一格内的数量比前一格增加一倍, 把棋盘上所有64格摆满麦粒, 应该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是古代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宰相西萨时, 西萨宰相提出的一个问题, 他要求国王把棋盘上的麦粒赏赐给他就够了.国王能做到吗?

在引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过程中, 和学生一起做一个折纸的实验, 让学生体会一张普通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太多的次数, 其厚度就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 感受数学知识带来的魅力, 实验结果带来的强烈反差,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通过应用问题创设导入情境,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新课程中标准和考试说明中对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构造数学模型, 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并加以解决.

在“数列”的教学时, 我向同学们介绍了银行贷款的利息的计算方法, 有不少同学课后把自己家的住房贷款用此方法进行了计算, 并针对贷款情况与银行进行了解, 并进行优化.课后我们又及时组织了数学课题研究小组, 不少同学还得出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在“指数函数”教学中, 我采用细胞分裂的问题进行引入, 学生比较感兴趣.某细胞分裂时, 由1个分裂成2个, 2个分裂成4个, 4个分裂成8个……如果分裂一次需要10 min, 那么一个细胞1 h后分裂成多少个细胞?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函数关系式y=2x,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更有趣的探究.

教学中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让学生去研究探索, 经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 通过“数学建模”的情境设计, 提倡“学数学, 做数学”, 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通过数学故事创设导入情境, 唤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 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种方法可通过用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家的趣闻和数学发展史中的实例去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

在讲“对数”时, 介绍对数的发明者为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 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杨辉三角, 介绍其发现的艰苦历程.以上事例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 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的关注与学习热情.

四、通过知识类比创设导入情境, 引发联想, 激活创新思维

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与新知识的相互联系, 可以借助于知识的类比, 让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 在学习等比数列的相关概念与性质时, 可以与等差数列进行类比, 学生可以从概念、通项公式、性质等多方面进行类比.在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时, 可以与椭圆进行类比.在学习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时, 可以和平面几何中的问题进行类比.在学习不等式时, 可以通过等式进行类比.

通过类比导入, 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从而达到化未知为已知, 运用已有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通过“设疑”创设数学导入情境, 引发学生合作交流、探究

课堂上, 展现一定的悬念的导入情境, 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设疑导入即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是教师通过设疑, 布置“问题陷阱”, 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 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

在讲解异面直线所成角时, 先提出:我们在初中学过的角是从同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而异面直线没有公共点, 那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进行合作交流探讨,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设疑时要巧妙设疑, 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难点, 从新的角度巧设问.在设疑时, 要以疑激思, 善问善导.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 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创造情境导入的良好方法.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导入 方法 有效性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直接从课本的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的设计思路:教师用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 “弧度制”时,教师直接引入新课:“以前我们研究角的度量时,规定周角的为1度的角,这种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度量角的常用制度----弧度制。本节主要要求是:掌握1弧度角的概念;能够实现角度制与弧度制两种制度的换算;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并能运用解题”。这种方法多用于相对能自成一体且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教学的导入。

二、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 “温故而知新”,它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新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己学过的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 “反函数”时,预先复习提问一一对应、函数定义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和本节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而用物理学中学生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关系自然导入反函数的学习。运用此法要注意如下几点: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二是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教授新知识的契机。

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四、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圆锥曲线”一章的学习,学习“椭圆”知识可用学生已有的“圆的知识”类比导入,而后续知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学习则可用已有的“椭圆”知识类比导入。类比导入法运用了对比分析的做法,联系旧知,提示新知。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知识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学具有温故知新的特殊作用。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类比的贴切、恰当,两种知识之间有很强的可类比性,才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五、俗语、谚语、名言警句导入法

在讲集合这个概念时,因为它比较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引入这个概念,可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引入主题,因为除了感情因素外,人们把同一地域的人看成一个集合,用这句俗语引入再恰当不过;又如讲到一一对应时,可用“一个萝卜一个坑”展开.又如讲到极限时,可用一句著名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个具有诗情画意的诗句引入极限,使学生从形上来理解,让学生更易感受数学,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在讲指数函数的定义时,可和学生一块做游戏:每人拿出一块正方形的纸从中间对折,沿折痕撕成2张纸,把这两张纸重叠后再从中间对折,沿折痕再撕一次,2张纸变成4张纸,把4张纸重叠再折再撕,……若撕了x 次得到了y 张纸,你能写出y 与 x的函数关系式吗?通过游戏,学生很快回答:y=2x .函数特点为:指数形式,底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从而引入指数函数的定义。这样可使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趣味性的故事导入法

在讲逆向思维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运用时,首先给学生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叫司马光,在他7岁时……”.用这个趣味性的故事引入课堂,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数学课的枯燥,而且会深刻地铭记逆向思维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今后解题中会自然想到正难则反的解题方法,如此引入比直接导入的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七、故事叙述 导入法

数学知识往往与人物有关,讲述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人物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学精神。在讲授 “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 时,就以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入题。由于这个故事学生都很熟悉,就请了一位同学来讲:有一次,高斯的小学老师想难难学生,就让学生算 “1 + 2 + 3 + …… + 100” 。不料,几分钟后,高斯就举手回答: “5050” 。教师大吃一惊,详细问之。原来高斯以首尾两数相加为 101 ,共有 50 对,结果自然是 101×50 = 5050 。在学生觉得很有味道的时候,我接上去: “ 这种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思想方法。今天,我们就来推导公式,用理论来说明问题,比高斯进一步,怎么样? ” 學生马上进入思维的积极状态,跃跃欲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大提高了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张娜.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及案例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研究 篇12

初中生对于数学课的学习来说, 一般兴趣较淡, 并且时常怀有一种恐慌感,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他们对知识的学习突出表现在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 不喜欢啰嗦的课堂, 为此, 在开展教学导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直截了当, 开门见山的进行课堂导入. 在一堂课的开始, 为了让学生清晰直观的明白本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可以直接的导入学习的内容, 做到所谓的开门见山, 不拖泥带水. 直接导入法就是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先交代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任务, 让学生大概了解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进而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兴趣. 如, 在学习“正数和负数”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直接导入新课, 我国的GDP今年增长了7. 6% , 而日本的经济却出现了下滑, 呈现了负增长, 我们记作 - 1. 3% , 这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正数与负数的问题.

二、寓教于乐, 开展数学游戏导入

对初中生来说, 确实有他们的特殊性, 所以在开展数学导入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情的变化, 给学生足够的关注. 在开展游戏导入教学的过程中, 能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接受程度, 实现教学过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开展有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学有所获, 学有所乐, 是要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 为了娱乐而娱乐, 要结合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宜的游戏, 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做到集思广益, 尊重学生. 游戏是为促进学习而展开的, 所以在初中数学开展游戏导入的时候一定要把游戏的目的性上升到教学目标的高度. 比如, 在学习“相反数”的时候, 教师可以设计游戏, 比如, 一个学生说一个数, 然后让同桌说出相对应的相反数, 逐个的开展游戏, 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心理非常的放松, 并且积极的参与其中, 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总结了一定的规律, 那么随着学生感悟的加深, 对本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就越来越多.

三、与时俱进, 巧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可以实现声文图像并茂, 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可以实现直观化、动态化、交互式的教学场景, 把知识化繁为简, 化抽象为具体,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学生对数学课的冷淡和漠视,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没有兴趣,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课的评价是: 死板、陈旧, 厌恶死板的教学方式. 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我首先从课程的导入开始, 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导入的环节中巧妙的使用多媒体, 并且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影视作品、游戏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轻松自然的进入到学习状态.

四、形象生动, 实施故事导入

初中生喜欢听故事, 那么教师就可以抓住初中生的这一爱好, 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 把数学知识故事化, 在教学导入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依据教学内容, 精心的选择和设计数学故事, 让学生在宽松的故事环境下学习新知识. 故事有自身的特性, 那就是起起伏伏, 形象生动,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参与性. 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引用我国古代数学家创造的“鸡兔同笼”的问题来进行课堂的导入, 这既是讲授数学故事, 也是巧设问题, 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 学生被这种有趣的问题吸引, 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 以“趣”引思, 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 不但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 而且还能增长知识.

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其中, 并且带动学生积极的去思考. 其实, 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但是良好的引子, 更是新知识与旧知识衔接与过渡的桥梁. 针对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来说, 除了上述谈到的之外, 还有很多, 比如设疑导入法、回顾旧知识导入法、实物导入法等. 至于采取何种导入艺术还需要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和学情, 做到因地制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要:一堂课的开始, 是否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否有效的引导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事关重要, 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 这就需要在课堂引入的时候让学生感到眼前一亮, 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本文中, 笔者就探究了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入方法,学习兴趣,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超.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对策研究[J].新课程学习, 2014 (3) .

上一篇:成本审计下一篇:经济订货批量库存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