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论文(精选8篇)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论文 篇1
小学课堂导入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新课的技巧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万事都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在一堂课的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因此,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之中,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 “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
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基石呢?
数学新课导入是教学首要的一环。数学新课导入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数学新课导入必须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任务,具体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开始便被牢牢地吸引住了。下面,结合一些教学的实际,深入介绍十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一、关注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课堂案例】在教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堂课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小结】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案例中的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俯下身子看学生”,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愿意吗?”、“可以吗?” 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伴随“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极具亲情味的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情绪体验无疑是愉快的,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高涨的,学生的思维已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领域,而是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二、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学习。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导入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情感共鸣,带着疑问与欲望走进课堂内容的学习,并在情境创设中对所学内容在认知上形成知识建构,方法上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教师通过问答、谈话等,带领同学走进预设的情境,并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感悟情境,深层感知学习内容。
因此,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情感反应,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自主地投入到一堂课的学习中来。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抓住孩子们的心。
(教师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如下图)
师:想滑哪个?
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师:哈哈,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师:还有不同吗? 生:角有不同。
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师: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量出角的大小。
【小结】我们的教学都极力提倡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宽松的,适合于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教学情境,数学教学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最好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只有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创设情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同时要注意情境创设的思考性。因为创设情境不在于气氛营造是否热烈,而在于它是否刺激或引起学生的主体性反应,并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
三、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几分之几》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小结】以简短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也是一个精彩的课堂开头。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课堂上把数学知识“蕴藏”于在有趣的故事中,能很快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疑问来促使学生们思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完。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休的图片)
师:大家认识他吗?这是一休,一个聪明又可爱的日本小和尚。老师有许多有关他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天皇嫉妒一休的聪明与勇气,处处为难一休。有一天,天皇把一休关进了死牢。按照法律规定,死囚在临刑前还有最后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生”和“死”两张纸条,一休摸到“生”则可以生还,摸到“死”便会被天皇处死。
师:你们认为一休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下结果呢?
生:他有可能摸到写有“死”的纸团。生:一休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条。(师板书:可能)
师:可天皇偏偏想让一休死,于是天皇派人偷偷拿走了盒子里写有“生”的那个纸团,换成了一个写有“死”的纸团。这回,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谁能用“一定”或“不可能”来预测一下结果?
生:一休一定会摸到写有“死”的纸团。(师板书:一定)生:一休不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团。(师板书:不可能)师:一休难道就真的没有救了吗?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相信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救出聪明的一休。(师板书:可能性)
【小结】教学时以悬念作为引发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但会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用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使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真实、生动、有趣。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所以说以现实生活为原形的课堂教学,正是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小数并了解小数的意义。
(教师把准备的一些人民币放在讲台上,用投影仪出示一组商品的图案及价格,要求学生按商品的价格付钱)
书包 15元 直尺 0.2元 钢笔 4元 铅笔 0.8元
师:同学们去文具商店买过东西吗?现在老师当营业员,你们当一回顾客。如果买一把直尺,你应该怎样付钱?
生:我付一个两角的。生:我付两个一角的。师:如果买一支铅笔呢?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三个一角的。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一个两角的,还有一个一角的。师:谁还有不同的付钱方式? 生:我可以付四个二角的。
生:我付的是八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生:我也可以付四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
师:投影仪左边的两个钱数大家非常熟悉,都是整数。右边两个钱数看来也不陌生,都是小数,分别读作零点二和零点八,并会用付钱的方式表示这两个小数,知道了0.2元表示2角,0.8元表示8角。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小数。
【小结】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六、利用旧知识做铺垫进行导入,过渡到新知,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这堂课时,因为在前面的知识中学生们已学过整数的除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容易区分并掌握新知识。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六个梨和三只盘子。)请问同学们试试如何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
(学生们很快分完,并纷纷回答)师:好的!大家完成得非常好!(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梨)
师:现在一共有七个梨,请大家再把这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
(学生们观察了以后,纷纷说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
【小结】这种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醒学生的内驱动力,也为学生在新的知识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到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要掌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利用亲手实践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这堂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厘米有多长?再数一数1厘米中间平均分成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拿出一把直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学生纷纷比划)
师: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这个圈尺1米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分米?
生:边比划边回答1米等于10分米。
师:好的,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拿着尺子量一量家中的那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米、1分米、1毫米?
【小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把握得更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对所要学习的概念可以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进入新知识学习,有更便利的捷径。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事实,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八、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置身于游戏之中,思维会更活跃,能增添学生学习知识的乐趣。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游戏导入就是指通过引导学生做游戏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促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习兴趣与数学自然而然地得到增长。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引人入胜的游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师:(老师演示)这个节奏能拍出来吗?(学生一起拍掌,中断后提问)
师:你们拍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生:要拍无数次。
师: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课堂案例2】在教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游戏这样进行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搞一次拍球比赛,大家等下推荐6个人上来,分成两个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好。师:(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好,那现在就选这六位同学作代表,先分成甲乙两个队。每人拍5秒钟,请同学们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
师:比赛开始!
(两个队的同学都开始拍球,学生们纷纷鼓掌,喊加油)
师: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现在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
师:(热情洋溢地)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我对获胜方表示祝贺。
(这时老师要求加入乙队,现场怕球5秒钟,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现在老师又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
师: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对总体水平的高低吗?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重,学生提出“平均数”)
【小结】合理地运用游戏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课堂教学的成功铺下基石。但是,有的老师利用游戏进行导入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现象,如:游戏内容设计太过呆板、不丰富且不新颖;游戏展开不够生动活泼;游戏结构不合理等。因此,教师应多思考游戏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巧性,使之更好地为数学课堂的教学服务。
九、运用归谬的方式进行导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正误比较,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从中意会或感悟到正确的方法。
归谬,是首先呈现错误的内容或假设错误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对这一内容或观点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及其荒谬可笑的结论。这种导入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归谬导入。
允许学生放错,给学生一个重新认识、思考的过程,在我们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学时不妨针对学生较难理解、易忘记的知识点设几个“陷阱”,引诱学生犯错,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主动、积极地思考,进而留下难忘的印象。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归谬导入的形式让学生们走出认知的误区。
师:(拿一个长方形框架)大家认识这个吗? 生:这是制作风筝的一个普通的框架。生:长方形框架。
师:如果这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8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答略)
师:你能在不破坏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改变它的形状吗? 生:拉长方形的对角。
生: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拉,它就变了。师:变成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这时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猜出它的面积吗? 生:它的面积不变,还是80平方厘米。生:它的面积比80平方厘米小了。生:比80平方厘米大了。
师:哪位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呢?相信你们学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就会茅塞顿开了。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堂案例3】在教六年级下册《量的计量复习》这堂课时,可以故意用错计量单位,导致错误,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错用计量单位引起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写日记,我们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写好日记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看——
今天是2007年4月30日,星期三。
早上六点半,我被闹钟吵醒,便从长8厘米、宽4厘米的床上爬起来,我拿起一支长15米的牙刷刷牙,不知不觉过去了2个小时。想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不能迟到,于是我赶紧端起一杯20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完,背起1200千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生:哈哈大笑。这位同学的日记里计量单位用错了。
师:太棒了,可见学会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小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是课程目标实施的对象,而且是我们教学的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创作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而动态生成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要求从学生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只有合理利用学生资源,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十、运用巧妙的猜想导入新课主题,促进学生学会独立猜想、思考的能力。
猜想导入就是让学生根据已知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的内容作出推断的一种导入方法。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他们一知半解或是陌生的。导入时,教师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想的理由,逐步展现实质。
【课堂案例1】在教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这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们进行猜想从而导入新课。
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一般都要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为了方便家长找座位,你怎么向家长介绍你自己的位置呢?
生:我坐在靠窗那一排的正数第3个。生:我坐在第4排的倒数第1个。
师:你这个“第4排”是从哪里开始数的? 生:从门口开始数。生:我在第2组。
师:第2组的同学有很多,如果只说第2组,家长能知道你坐在哪儿吗?
生:我是第2组第3个。
师:既说了第几组,又说了第几个,这样就能把你的位置确定了。为了方便,我们把左边这一组定位第1组,正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1组第1个,好吗?现在统一了标准,谁愿意说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自由发言)
生:每位同学在班里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现在你只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
【小结】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体会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论文 篇2
一、创设情境导入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教师若能在导入课题阶段, 创设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情境, 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探究意识, 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趣味导入法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小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好胜、好表现的天性, 教师可利用谜语、故事、游戏等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
三、悬念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好奇心, 尤其在小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课堂上如果以悬念作为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 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 我出示了一张招领启事, 同时告诉学生一位同学在校园里捡到28元, 并交给了班主任, 为了尽快找到失主, 他写了这张招领启事。内容是:今天, 我在学校里捡到人民币28元, 请失主与四 (1) 班班主任联系。接着告诉学生, 班长看到这张启事后把上面的“28”改成“a”。然后问学生:“你认为班长这样修改有没有道理, 为什么?”这个问题把学生的胃口都吊起来了, 这时我让他们在小组里讨论。在学生的发言和顿悟中, 他们终于明白了班长修改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错领, 因为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何数, 只有真正的失主知道具体的钱数。我接着提问:“在我们的生活或学习中, 你还见过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吗?”学生有的说扑克牌中的“J、Q、K”分别表示“11、12、13”;有的说“P”是停车场的标志……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字母表示的范围之广泛后, 教师再引入课题。通过创设招领启事这样的悬念导入, 既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字母可以用来表示任何数, 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谈话导入法
专家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 心情舒畅, 情绪饱满的情境下, 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 思维最活跃, 实践能力最强。如果授课以轻松的谈话拉开教学序幕, 在交流中唤醒学生对相应知识和经验的回忆, 就能为新知的建立提供支撑, 并引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篇3
一、学生兴趣导入法
将学生的兴趣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让他们对课堂感兴趣,比如说小学生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像最近比较火的有《喜洋洋与灰太狼》《大耳朵胡图图》《西游记》等。我们就可以用动画片加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前把题目和动画整合起来,等到上课的时候先用动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再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上课的氛围会变得更加热烈,效果会好很多。例如:胡图图的妈妈带着图图去超市买冰淇淋,一个冰淇淋5块,图图妈妈买了3个冰淇淋,付给了收银员20元,那么提问收银员应该找给图图妈妈多少钱?如果只是一道数学题,学生们或许会感到枯燥,但是带入故事之后就能带着他们积极思考,从而让他们学会加减乘除的综合运算,甚至他们会在下课的时候还积极讨论。
二、将游戏带入课堂
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让他们在兴奋的情况下思考,更容易让他们得到答案。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安排同学进行游戏,将自己的教学目的融入其中,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说,青蛙从井底跳上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同学转换成平面问题,让他们在地上每前进3米后退一米,每完成这样一个步骤计作一天,那么他走完18米所需的时间是多少。这样就将青蛙跳井的问题转成与同学自己本身有关的问题,他们也就不会觉得厌烦,也就积极的考虑问题,从实际中找到答案,填补自己的思维漏洞。有时也可以让他们分组组队完成竞争问题,能够增加组队凝聚力,加快完成任务的速度。如分组竞赛抢答,胜者得到加分和奖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肯定会大幅度提高。
三、实物结合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实物将问题具体化,从而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太抽象的问题有时学生们不会理解,事实上很简单的问题也许会被抽象成学生眼中的复杂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5+5=10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看自己的手,一只手有5个手指,我们有两只手,那么我们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呢?这样就将问题实化了,同学们甚至只要数一下就知道问题的答案了,而不是看着题目发呆。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继续提问,“我们身上还有哪些和10有关的呢?”这就又引起了他们的思考,而且会换个角度来想,这也间接告诉他们考虑问题要从多个角度思考,答案才会更加全面。
四、大厦筑基法
在学习新的东西时,我们应当结合之前的学习内容来学习新的内容,让同学们能够推陈出新,这样既巩固了旧的知识,也能让同学们更加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因为此时在他们的眼中这些新的知识是有迹可循的,不是莫名其妙出现的,而是有着一定联系的东西。比如说同学们学乘法的时候,你如果直接让他们算5ⅹ5的话,可能他们一下子就蒙了,中间那个符号都不认识,但如果从5+5+5+5+5逐渐转变过来的话,学生就能够有更好的认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多样。总之,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新课导入都必须起到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作用,导入得成功与否就是看一上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大脑兴奋起来,思维活跃起来,在迫切求知的心情下进入新课。也就是说导入课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方法,都离不开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启迪性。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徒有其表,这是应该引起教师充分重视的。
课程导入如今已经变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方法与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不管你以何种方式启迪又或者多种方式进行结合,都必须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本文论述了课堂导入法的四点建议。我希望我的一点个人经验能够帮助到广大数学教师,让我们共同来帮助学生进步。
读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心得 篇4
但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充斥着很多不合理的课堂导入现象:导入目的性不强;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归结为一句话: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因此,如何设计课堂导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导入的策略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复习旧知导入
数学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强的特点,新知识是旧的知识的深入和发展。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概念的一个固定的角色,他们可以使用它作为一个链接,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二、生活实际导入
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然后进行教学,如此,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通过欣赏图片:伸缩门,篱笆,晾衣架的伸缩形,扶梯,瓷砖花纹……这些图中你知道有什么图形?(四边形)观察这些四边形有哪些相同点?它们的边、角有什么特点?接下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来探索新知。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平行四边形。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创建全新学习情景进行愉悦教学。
又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线段》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都喜欢体育运动吗?看她在(跳绳)他们在(拔河),他们都用到了什么?(绳子)这两条绳子一样吗?(不一样,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的)老师把线放在桌上,它是什么样的?(弯的)想办法让它变直。捏住绳子的两头,把它拉直,两手之间一段就是线段……通过小朋友熟知的体育运动,让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揭示线段的第一个特点:直,再通过拉直,用手捏住两头,揭示第二个特点:两个端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在探索,在发现。
再如在教学三年级《小数加减法》这节内容时,我创设了一个学生到超市买东西的情境,在生活中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出示了四种商品以及它们的单价,然后让学生任选两种物品,问题来了,在购物完付钱的时候,售货员阿姨算你买的东西的总价是否正确,她找给你的零钱又是否正确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他们也迫切想要知道自己选的这两样东西的总价是多少,该付多少钱。
通过创设购物这样的情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如果脱离这样的情境,教师直接讲授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及算理,相信5分钟学生就能很快掌握,那接下来的35分钟怎么办呢?恐怕是大量的练习。但这样的教学未免有些枯燥,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又什么用呢?难道只是为了做题目?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淡,没有兴趣,又怎么去探索新知?
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用于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样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教学效果自然也更好。
三、 直观感知导入
直观感知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投影等演示,使学生有效地观察和思考,学习新知。直观感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
如在教学一年级《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节课时,导入时通过小朋友玩过积木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积木放在你们的桌子上了,你能把它们分一分类吗?你是怎么分的?接下来按照形状一类一类进行认识。学生通过分一分、摸一摸等直观操作,加深了对这些物体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直角》这节课时,出示数学书,看,数学书封面上有角吗?(生摸)再课件演示,老师把这四个角画下来了,这四个角的边(边说边演示:横平竖直)有什么共同点呢?师:像这样横平竖直角就是直角(板书:直角)为了区分直角和其他角的不同,我们一般在直角上标注这样的符号一条横线一条竖线,这样和直角上的两条边正好形成了一个小正方形,这就是直角符号。出示斜着放的数学书,现在封面上的直角还是直角吗?生议:方向变了,不是直角;方向变了,但是两边即没张开,也没合拢,角的大小没变,还是原来的直角。师指出:这个角虽然开口方向变了但它还是直角。指着黑板上的角,追问:黑板上的这个角是直角吗?过渡:直角在书的封面上存在,在其他物体也存在,看这是什么?三角尺……
通过观察数学书,寻找数学书封面上的角,从而引导学生这样的角进行观察、研究,以达到直角的认识的最终目的。假如没有实物或模型的介入,让学生凭空进行想象,对于初入学的孩子来讲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
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经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分析、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当然,直观只是一种手段,最终要达到理解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目的,不能为直观而直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总而言之,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导入新课,都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判定导入成功与否,就是看一上课能否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主动的渴求新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 篇5
—以高台县合黎学区五坝小学为例
赵 利
(高台县合黎学区五坝小学.甘肃张掖.734300)
摘要: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实施的主渠道,在人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并且将继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一堂课的导入设计得好与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这堂课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教师和实习学生的非正式访谈,以及分析同班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教案,并且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不同年级导入方法的设计和选择,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和课型的不同设计和选择导入方法,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设计和选择导入方法,以及教学导入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从四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案例介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新课导入 ;导入设计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实施的主渠道,在人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并且将继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质量息息相关,每一堂课的质量,每一堂课的教学水平,都会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和态度,且都是教师专业水平和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不仅是一堂课的起步环节,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开头,是师生建立感情的桥梁,它是经营整个课堂的第一道关卡。我在实习过程中听了好多课也亲自讲了几节课,根据实习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对听课记录的分析、总结发现,设计导语,不同年级应设计和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和课型的不同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设计和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并且在设计教学导入时应注意几个问题等方面认真着手,切合实际精心设计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小学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不同年级应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
不同年级(低、中、高)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心理因素以及生理特点是有差别的,因此,它们的教学导入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某些方法在某个年级是有所侧重的,不能随心所欲或想当然的想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那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有侧重点、有目标的选择适合不同年级的教学导语是必要的。
(一)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应该侧重于创设情境导入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天真活泼,思维活跃,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新课内容,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选择不同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使新课教学开好头。可以采用讲述故事、谈话设疑、出示图样、谜语导入以及动画模拟等方法。
1.讲述故事,创设情境
讲述故事导入新课是深受低年级学生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起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在实习过程中,听实习学校的公开课《笔算除法(用整十数除的方法)》一课时,老师上新课前先用儿童语言生动地讲起一个小故事:森林里住着一群小白兔,它们分别是兔妈妈、兔妹妹和兔弟弟,他们每天过着有规律的生活。清晨,铃声响了,它们一个个从梦中醒来,来到大树下,听兔妈妈讲课。兔妈妈出题了,看谁能吧20×3=60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小兔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同学们,你们能有小白兔那样聪明吗,看看谁会改写啊?板书算式:60÷30=2;60÷2=30。问:用竖式计算60÷30=2;60÷2=30怎样确定商2和30的位置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帮助小兔子们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导入新课。这个导入设计,老师在最后为同学们设置了一个疑问,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2.谈话设疑,创设情境
即在授新课前首先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导入新课。在听《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和学生进行谈话,老师问学生:“你们一年过几次生日?”学生回答:“我一年过一次生日”。老师接着又问:“我认识一位老爷爷,他不是一年过一次生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年、月、日》,学习后大家就知道原因,由此板书课题,导出新课。
3.出示图样,创设情境
有些课,教师可以先出示图样,然后用形象的语言,边指导学生看图,边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实现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如,在实习过程中听了《倍的认识》一课时,老师贴出“桃子”的图样,启发、指导学生做适当的移动,使图样之间形式形成明显的倍数关系。通过师生共同动手摆拼,使学生逐步认识“倍”的概念。这种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摸得着,看得见的感觉。
4.谜语导入,创设情境
谜语导入就是教师用让学生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并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如在听公开课《小时、分、秒》一课时,老师先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兄弟二人同步走,摆一摆来走一走,一年到头走不停,没有走出玻璃铺。”学生很快的就猜出是钟。老师:“好,看来同学们都对钟很熟悉。今天我们就学习《小时、分、秒》。”
5.动画模拟,创设情境 运用动画导入,可以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书本知识直观化[2]。如在听公开课《“0”的认识》一课时,教师用课件展开图画,并有配备;在春暖花开的春天里,鸟妈妈的四个孩子长大了,它们第一次要展开翅膀飞翔。鸟巢里原来有四只鸟,老大飞走了(动态),教师提问学生:“还剩下几只?老二老三也飞走了,还剩下几只?过了一会儿,小弟也飞走了,这时鸟巢里还有小鸟吗?”同学们回答:“没有了。”又问道:“该用什么方法表示没有的小鸟只数呢?引导学生认识:”用‘0’表示没有的数量。”这样的导入使学生易懂,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二)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侧重联系生活实际、操作、直接等导入
1.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即把教学内容的内涵进行拓展,尽可能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在新课程导入时有意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的现实意义[3]。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结合学生实践,教师提出:“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老师又问:“车轮做成其他形状(如方的、椭圆的等)可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必然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中,可以从学生都有过亲身体验的“买东西”开始,先问学生到商店买什么?再让学生讨论应该付多少钱是怎么确定的?从而引出商品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2.操作导入,形象直观
就是教师凭借学生掌握的和新课有联系的知识,让学生运用具体动手操作导入新课。例如,在讲《三角形面积》一课时,课前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每对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看能拼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这时学生特别兴奋,然后分组讨论并得到:能拼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接着问:“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再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你能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不仅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为后面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直观导入,揭示主题
教师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程序的导入方法。直观导入的优点是开门见山,教师简捷明快地讲述和设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4]。例如实习过程中所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一些物体,如铅笔盒、字典、粉笔盒、砖块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是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到底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4.纠错导入
即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上课开始,让学生先练习,再分析,使大家明白错误出现在何处以及错误的原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又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5.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必须遵循阶段性原则。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找准知识的增长点,复习旧知识,充分运用类比方法和迁移规律,不但使学生学会新知识,而且使学生会学新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例如,在讲授《小数的性质》一课前,先与学生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5]
二、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设计和选择导入方法
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素质的导入,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例如,擅长语言表达的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编谜语、谈话导入等方法,用巧妙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传授知识所需要的艺术氛围中,而擅长演示的老师,在导入设计时可以通过实物、图表、幻灯、投影和电视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过渡到学习新课的技巧。例如我们一起实习的一位同学在设计《按比例分配》一课的导入是这样的,首先导出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后引导学生思考:“老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每份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接着再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按3:1的比例把这张纸折成两部分(边说边演示),引导学生思考:“每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占长方形纸的四分之三或四分之一)“以上两种分法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第一种是平均分,分成的两部分大小相同;第二种分成的两部分不相同)然后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照一定比例来分配的,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三、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课型的不同设计和选择导入方法
由于授课内容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设定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导入,三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任一部分孤立而谈[6]。由此,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课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综合课等),灵活多变地采用各种方法,做到巧妙、新颖。不要千篇一律。例如,我自己在试讲时,讲《分数的性质》一课时,我采用了“讲述故事,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在讲课前,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老人分饼”的故事:从前有一个老人有三个儿子,一天,老人拿出三个同样大小的饼,当着三个儿子的面说,每人只能吃到一个饼的四分之三或八分之六或十二分之九,贪吃的老三争着吃十二分之九,老二吃八分之六,老大只好吃四分之三的那一块。讲完,我让学生自己思考,这三个儿子谁吃到的饼子最大?也就是这三个分数那个最大,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完成《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景。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导入的设计,是在深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和客观分析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而且设计的导入语在构成上,必须涵盖以下几个功能: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明确目的、进入课题。由此,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课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综合课等),灵活多变地采用各种方法,做到巧妙、新颖,不要千篇一律。固定单一的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乏味。新课的导入常常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导入更加灵活多样,这也要求教师除了精湛的演讲艺术外,还必须有丰富的资料和广博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导入方法,进行导入的创新,从而使开讲更加引人入胜。因此,在兼顾本课程讲解上的时间分配与速度的基础上,在设计导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导入的设计应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而传统的数学将学生限制在狭隘的教室里,反复从事着机械的模仿性训练,隔绝了数学于生活的联系,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习的创新热情[7]。因此,作为开放的数学,就应着力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即把教学内容的内涵进行拓展,尽可能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资料,在新课导入时有意识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的现实意义。2.导入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考虑到一节课的时间安排,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具体,简捷的说明本课题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力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不要使得学生对导入语给予过多的注意。因为“导”必定是辅助,“入”才是根本。如果导入语的内容脱离了教学内容,不仅会浪费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而且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导入语的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
3.导入语要具有艺术示范性 导入作为一门艺术,导入语的类型不同,所应用的语言艺术也不同,而应用何种语言艺术是以准确和科学为前提的,做到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同时,必须保证课堂语言的正规性及教师语言的示范性,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8]。如联系旧知识导入时,语言应准确简洁,概括合理:而用趣闻轶事导入时,应注意应用形象生动,情理交融的语言,且不可过多的作情绪的渲染。
当然,导语设计是值得不断深入发掘、研究的艺术,本文还难以穷尽导语设计的具体方式,实践告诉我们,导语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往往是以一种方式为重,其他方式相辅相成的综合性艺术。但不管导语的种类是如何的多种多样,实际的操作手法又是如何的千姿百态,它的作用只有一个,既要根据自己讲解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主动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潜力,提高技能。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论文 篇6
1.研究背景及意义 2.理论基础及依据 3.核心概念界定 4.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5.研究目标及内容 6.研究对象及范围 7.研究方法及运用 8.研究成果 9.研究影响与效果 10.问题与讨论 11.结论与建议
尾注、参考文献(按规范罗列)
附录(主要指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调查图表、实验方案、分析报告等)
摘要:从课堂导入及其设计的概念界定出发,对课堂导入及其设计从目的分析、设计原理、设计原则、设计类型、操作举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中,在设计原理、设计原则、设计类型、操作举例等部分,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想法,并总结了教学实践中一些富有新意的做法,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导入 有效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问题的引入
常言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几分钟导入设计的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针对数学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研究小组对本校中高段三个年级共 1125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75.8%的学生反映数学教师上课时有课堂导入环节,但是也有 52.8%的学生认为课堂导入对于自己学习所起作用不大,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课堂导入形式单一。由此可见,在现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思考“应采用什么方法导入课堂教学”,但是对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思考不够,还只是限于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导课环节的其他重要功能,有的甚至更没有将导课环节与其它课堂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设计导入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为题,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通过优化课堂导入环节,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采用研究、分析、讨论、举例的方法,以数学课堂导入中几种常用的方法设计为例,总结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具体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具体尝试,是引入新课、启迪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导入:应该是指在课堂教学伊始的 3-5 分钟内,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 动的通称。
课堂导入设计:就是针对课堂导人阶段如何组织导入材料、怎样安排师生教学活动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设想和计划。虽然课堂导入部分在时间上只占整堂课的12%左右,但它同样具有系统的特性,因此我们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教学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和模式,教师不能把课程模式化了,同样也不能将导入模式化了,我们只是探索其一般的规律。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①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②通过多样性的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加强导入教学的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以学生为本上来,促进新课程理念的转化。
2.研究内容
对小学数学典型课堂导入案例的分析,探讨多种形式的课堂导入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3.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人已经做的研究 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②内容分析法:大量收集小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分析。③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教师结合自身和对其他课堂教学实例的反思分析,实施对比教学,边研究边实践,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④经验总结法:在对反思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将课题研究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梳理,撰写有价课题的经验论文及报告。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现阶段课堂导入环节的现状
自课题立项以来,研究小级无论是在平时的随堂听课中,出去学习培训中还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都努力收集或运用一些较好的形式导入新课,并借助一些理论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
1.以省市区级数学优质课,数学观摩课为主要参考对象,近距离聆听大师的教诲,了解新课改的最新动向,结合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关注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等。
2.自我时间走进课堂,调查研究导入的现状?
①采用访谈的方法,了解我们教师层面对导入的环节的认识: [问题]导入环节在上课之前都去设计过吗? 90%的教师回答在新授课之前都会去想一想导入环节的设计,想一想导入和新科之间的教学的关联和作用,说明我们的教师还是比较重视导入环节引入,但是在交谈的过程中,练习课、综合实践课,数学广角等课只有15%的教师考虑去设计。[问题]你是怎样设计自己的导入环节的? 5%的教师回答,每节课都是自己想的,设计的,75%的教师选择通过下载网络课件的导入环节;20%的教师通过其他的方式,例如练习题,教案中的导入设计。说明我们的教师虽然重视了导入环节,但是对如何在新课程下有效导入的思考不够,都是搬抄的形式。
②问卷设计调查我们的学生。1你上课那段时间注意力最集中:起始的10分钟45%,中间的25分钟40%,最后5分钟15%。但是通过调查学生说起始的10钟里,前1分钟一般都没有听,也不知道老师讲什么,后面的2—6分钟听得最认真和仔细。2老师前几分钟一般都是怎么上课的? 直接上新课25%,出示练习54%,操作游戏5%,口头讲授10%,其他7%。3你觉得导入重要吗?28%认为重要,65%认为无所谓,17%认为不重要
(二)和同伴仔细研讨课题导入的原则和作用
教师设计导入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把导入与本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遵循一定的原则。
教学的系统性: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束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各个教学程序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要把导入与整个教学过程综合起来考虑,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的高潮。
内容的科学性: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具体学科的特点,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要以理解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设计导入的内容。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仅是认知层面,还包括内在于知识符号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价值观。
(三)归纳总结导入的策略,探索不同形式的模式导入
知识所承载的文化以及现代的教学手段的发展使课堂的导入表现出更多的类型。不同的课型可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同一课型也可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研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精挑细选导入的方式。
1.依据“教学时间观”进行设计——直接导入——第二课时
即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将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或上课伊始就将即将学习内容做一个概述。引起学生注意,迅速的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典型语言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什么。前后一定是有相关联的。
2.依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设计——习题导入——起始课
①旧知导入 广大教师采用最多的导入方式是旧知导入。旧知导入就是通过复习旧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从而引入新知识。即以旧引新,主要的形式就是练习。从学生实际出发性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点,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问题视野来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直接面临的社区问题或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中介,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世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由此来拨动学生理解与求知的心弦,引导学生不断地去研究。导语有针对性 对 导入要精心设计,做到短小精悍,要考虑到语言简明、操作简便,切忌繁琐复杂、冗长拖沓。导入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导课的基点在“导”,因此在情境设置上不要故意绕圈子、走弯路,语言上不要滔滔不绝而不着边际,应一语中的,切中要害,简洁明快,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②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如果已知的数学对象比较熟悉,新的数学对象通过与已知数学对象的类比,那么引入就比较自然。案例“比的基本性质”。比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方面都非常相似。如果在教学比时,引导学生将比与分数的性质进行类比,则关于比的教学将更加自然顺利。
③整体导入 数学章节教学最初从何入手?其实学生学习专题知识,首要是对其有一个全面的、高层次的、完整的总体看法。故我们可以在一个专题教学之前,将所教内容适当范围的总体背景,知识发生时的关联或演绎框架作一些概要说明,让学生对各部分知识在大范围内的地位和相互联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明了这部分内容的前因后果。
3.依据“活动的数学观”进行设计——操作导入 设计直观、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外显性实验活动来导入,不仅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建立动作表象,形成感知动作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能促进学生运用表象激发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建立符号表象,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能被绝大多数学生接受。
①直观导入 在学习新课题之前,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模型、图表、幻灯、投影或电影录象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直观形象演示操作,感知数学知识,从而导入新课。案例 “轴对称”。“轴对称”概念的导入可以进行如下设计:(1)观察实物图片,鞋、景物等的对称。(2)观察一些几何图形对称。进而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模型进行归纳概括。
②实验导入 教师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通过演示或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发现数学结论,由此导入课题。
4.根据“建构学习观“进行设计——新知识点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如与一定情境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不仅使得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便于保持获取知识,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①问题导入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时,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
②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是设置情境利用与学生已有观念或知识造成认知冲突来导入新课。它使学生置于认知矛盾中,学生单凭现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故容易激起他们解决矛盾的强烈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始探究。
③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很多数学故事还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观念,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名言警句导入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感受新知,让枯燥的数学教学更具诗情画意。
从实用的目的出发,从教学活动方式的角度,我们主要结合小学数学中的一些典型的课堂导人实例,对课堂导人从理论分析到实例探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其一,课堂导人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其中,创造性的成分、艺术性的成分都很多,并且,师生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方式是很关键的问题。只有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动”,才能很好地设计教师的“导”;
其二,进行课堂导人设计时,应把握好前面所述的课堂导入设计原理及原则,注意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协调,保证教师以较快的速度进入角色,保证学生以较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
五、研究的成效
1.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良好情绪,这种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因此,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而言,教师通过良好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决定着小学生学习结果的好坏。
2.其次,有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成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老师教的好不好,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提高,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很好的契合,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而好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可以使同学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于所学的内容,这样一来,这种契合就会形成,进而使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良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预想一年后,有 90%的教师选会去设计一下课堂的导入环节;25%的教师能花一定时间去研究,而不是一味的抄袭和下载导入。
3.最后,有利于学生学习绩效的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绩效的关键所在。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记忆力和其他各种学习能力非常好的阶段。因此,教师通过好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认识深刻,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来,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升。
六、存在的问题
对照我们导入的教学现实,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我们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但是只有25%的教师会去全面思考导入环节的有效性。主要的问题和症结在于认识上的“误区”及以下几个方面。误区分析:
(1)一味强调引入,课堂本末倒置。
这是课堂改革中课堂引入的另一个极端,教师一味强调课堂引入,课堂中花大量时间来引入,致使淡化了探究新知的课堂主体,学生不能很快从“引入”进入本课的重心。作为课堂引入,虽然很让学生感兴趣,可是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致使课堂时间不够而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本节教学重点“正负数的概念及应用,有理数的分类”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草草了事。
(2)引入方式传统,伤害学生自信。
知识是有连贯性的,这是不错的,可是课堂引入还常用“复习”提问等传统的方式。是不妥的。教师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还是有少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知道答案,如果教师一上课便点他们回答问题,他们答不出来,即使老师不会责备他们,而他们自己也会感到没有面子,无形地伤害了他们的自信心。这节课也就没有信心学好了。这样的引入方式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我们常说,我们不关心你的过去,只关心你的现在和将来,教学也是这样,教师不宜在课堂引入时采用复习提问的方式,就是为了有意识地避免检查学生的过去。削弱学生的自信和对新知识的渴求心理。
(3)引入过于花哨,缺乏数学味
数学就是数学,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维持,主要在于教师所提供的数学问题的难度对他们是恰到好处的。这些问题应有明显的数学学科特点,围绕这些问题他们能够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并有所收获。学生并不在乎热闹和花架子。有时候我们过分的追求使用图片等,这样使引入所引用的问题离学生的数学思维比较远。
问题方面:
1.教师在设计导入时,从自己的理解和预想出发,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出现的反映。教师将导入构想付诸课堂教学实际时,对学生的问题考虑不周而 无言以对,由此可能导致课堂的混乱,有的教师将课堂教学一厢情愿地继续下去,但学生的思路却随着自己的问题发散开了。2.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努力打响第一炮。当然,导人方式很多,如猜谜语、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短的一个新课导入也犹如一只小小的麻雀一样,处处体现着现代教学理念的精华之所在:生活与实际的介入、科学艺术化的教学手段、引导迁移变通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另外,在新课的导入过程中还折射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尤其再某些教学观摩课中,授课教师过多地考虑听课者的好奇,不去理会学生的感受。教师在选择其他融入形式时,要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所设计的导入结合考虑,不能脱离教学而故弄玄虚。
总之,课堂引入要坚持简洁性、趣味性、形象性、导向性的原则。导入形式的多样化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不能费时过多,在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后,应该立即投入新课的学习中去,并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而整个教学就是一场戏。这场戏的优劣好坏不能由其中一个来决定,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即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整场戏,以求大家共同所期望的结果。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程中学数学应该重视课堂引入。
探寻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前言
课堂导入艺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实现手段,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课堂导入式教学是为学生打开学习数学知识的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拥有极大的兴趣.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个别教师对于导入式教学认识不足,有的时候事倍功半,本文谈谈进行导入式教学研究旨在对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帮助.
一、摒弃旧习,发展新观
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导入法教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对其运用的方法掌握得也不够好. 有的教师简单、没有针对性地运用导入法, 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少了应有的兴趣, 慢慢地也就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效果. 比如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知识“认识人民币”的时候,有的教师会采用游戏导入法,但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导入方法的真正作用所在,他们只是在课件中进行虚拟的游戏,让学生去想象游戏中的场景,让他们看着课件中的游戏来学习,这样游戏导入法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学生不会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有的时候学生还会对这种导入方法产生反感的情绪,因为这种方式他们没有直接参与进来,而且还需要他们对于这些进行想象. 教师应该尝试着改变自己以往教学的观念,比如同样是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可以给学生分小组进行游戏,分给每个人面值不等的人民币,让他们进行互相合作,让相同额度的学生站在一起,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认识人民币这个导入游戏中来学到知识,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游戏导入法带来的实际效果.
二、创设氛围,激发热情
由于数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推理性,所以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 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较大,同时在开始学习的时候也很难产生兴趣. 但是如果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创设适合小学生接受知识的氛围,让他们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那么就会对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直观思维阶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情景氛围导入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这样他们可以通过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来联系需要学习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中“分数的认识” 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种真实的情景,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把全体学生人数当成一个整体,分出几名同学就是分子,尽可能分出较多种情况,让学生明白分数到底是什么意思, 同时亲身体验分数的意义. 这样学生参与到了这个教学导入方法之中, 让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充满了兴趣,这样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和目的.
三、借用教具,吸引兴趣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自己具有艺术韵味的语言来进行导入式教学,同时还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具来进行导入式教学. 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知识的学习上来.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的使用让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当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于数学知识进行学习, 以便能够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学习到小学数学知识“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具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三角形,比如可以使用一些三角尺,或者把正方形的草纸沿对角线对折,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组成的图形,其拥有两个直角边和一个斜边,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家里房子的架子等,许多都是由三角形组成的,因为三角形有很好的稳定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试验,在不使用强力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物体不会轻易被破坏,总之,一系列教具使用过后,会让学生更加了解和认识三角形.
四、依靠科技,增强效果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当今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之处, 其中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多媒体的使用. 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上直观获取要学习的知识, 使学生通过视觉第一时间了解要学习的内容. 比如在学习到小学数学中的“圆柱与圆锥”的时候,就可以把许多圆柱形的物体和圆锥形的物体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到圆柱形和圆锥形物体的特点取得直观印象. 同时多媒体是集声像于一体的工具,可以展示出一个物体形成的过程. 比如在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网上小学数学教学的经典案例,让学生看看别人是如何学习数学知识的,可以听到真实的声音和看到真实的人物,这样的方式使小学生对于所看到的东西更加容易记住,也可以把教师不能够展示出来的部分通过虚拟真实情景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多媒体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之处,同时对于学习效率提升和教学水平提高都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结语
浅淡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 篇8
关键词:数学兴趣;课堂教学;导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大体分以下几类:
一、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法又叫“温故导新法”,它是通过复习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然后根据与本节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的方法,也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复习导入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能起到桥梁的作用,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同时,教师利用复习导入法导入新课可以帮助学生像“连锁链”一样将看似分隔开来、独立的知识点一环一环地串联起来,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点体系。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及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
五分之二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然后将题中五分之二改为4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也较为深刻。这样导入新课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謎语导入
谜语导入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具有“竞争”意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对谜语的分析,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小学三年级“年、月、日”的导入:
师:上新课前,我们来猜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
生:台历、扯历……
师:好,撕一张就过了一天,全撕完了就过了一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年、月、日”。
三、情境导入
数学知识大多以抽象的图形、符号为表现形式,学生往往对此不感兴趣,课堂上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点,恰当地运用情境导入,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直观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去积极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例如,在讲授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使用童话导入。具体课堂实录如下: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看一个动画:白雪公主。(课件动态演示:白雪公主戴着冠军奖牌回宫殿,紧随其后的是四个小矮人,并配以画外音,小矮人:“白雪公主,你今天太美了,天下没有人能和你比。”)噢,刚刚结束的全国舞蹈大赛,白雪公主获得了第一名,四位小矮人是跑去祝贺的。白雪公主决定拿出自己最爱吃的苹果招待她的好朋友。(课件动态演示,小矮人围坐在桌旁,白雪公主拿出12个苹果、4个盘子放在桌上。)白雪公主怎么分合适呢?(平均分。)
四、游戏导入
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游戏的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和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在上“可能性”第一课时时,我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摸球的小游戏来导入的:在讲台上摆有三个封闭的纸盒箱,里面装有一些大小形状完全一样,但颜色不同的小球,邀请学生上来和老师一起做一个游戏:以三个同学为一组上来认真的摸一摸,看看摸出的各是什么颜色,以摸出红色的为胜。(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可事先准备好一些小奖品作为鼓励)。通过几组同学的实验,发现有一个盒子不管谁去摸,出的都是红球,而有一个盒子不管谁摸摸出的都是白球,还有一个盒子有的同学摸出的是红球,有的同学摸出的是白球。引导学生思考这其中是否有什么窍门,有什么秘密呢?为了揭开这一秘密请一个学生上前分别打开这3个盒子,于是谜底揭开:原来第一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红球,所以,不管谁来摸都会取胜;第二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白球,所以,不管谁来摸,摸出的都是白球,都不可能取胜;第三个盒子里既有白球,又有红球,所以,可能会摸出红球,可能会摸出白球。在此基础上就能很自然地得出可能性的概念了。
数学课堂的精心导入是一门艺术。小学课堂教学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也不止这些,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类型,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11-02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08-16
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论文06-12
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论文07-27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论文09-0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内容论文08-21
小学数学课导入设计05-12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07-11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方法05-29
小学数学课的导入艺术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