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1
在数学课上,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在上课伊始就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投入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新课的导入要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整节课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多数老师都会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阿凡提巧断家务事》的故事。一天,一家三兄弟要分家了。父亲把一块地分给他们。父亲说:“老大, 你要这块地的三分之一吧,老二你分得这块地的六分之二吧,老三你要这块地的九分之三。”老大、老二觉得很吃亏,就吵了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就问为什么吵。清楚原因后,阿凡提哈哈大笑起来,就分别给三兄弟说了几句话。三兄弟就都不吵了。故事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们三兄弟分得的地一样多吗?阿凡提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三兄弟就不吵了呢?”学生都纷纷说不知道阿凡提讲了哪些话。老师就说:“同学们, 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就清楚了。”接下来,老师就势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题。这样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学习,想要弄明白三兄弟到底分得的地是不是一样多。
二、新课的导入要注重“针对性”
新课的导入有很多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教学的内容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导入方法,绝不能图表面的热闹。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旧知识的扩展与延伸,那么, 导入新课就宜采用“以旧带新”“直观演示”导入法。
而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我则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带着学生做起了摸球游戏,即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球放在一个“魔盒”里, 由学生摸球,其他同学当小小猜想家,猜猜摸球的学生可能会摸到哪种颜色的球,从而让学生体会可能性。这一游戏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身心潜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省时而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三、新课的导入要注重“直观性”
新课的导入要从新旧知识、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迁移、逻辑发展,自然地、连贯地、合乎逻辑地从已有的知识导出新的知识,造成一种“知识冲突”,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开始一种新知识的学习。这种方法,也就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者是投影等手段,达到引起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目的,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思考,进而学习新的知识。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直观感知来导入新课。老师在上课开始,分别出示各种图形的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名称,逐个认识各种图形。这比凭空想象或者是在黑板上画图形,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和直观性。
四、新课的导入要注重“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经常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精心设计练习课。这时的新课导入就要注重实效性。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学生的错题,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上次我们的作业错题较多,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纠正这些错误。”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整堂课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听课。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这门重要的课程,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在各种教学技能中,新课导入技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刻苦钻研,吃透教材,挖掘每一节的切入点,提高新课的导入技能,使数学课生动、有趣,易于掌握。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方法,才会让自己的课堂绽放异彩,从而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听课、思考。
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2
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知识型激趣法。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济南铁路局第二中学的魏凤传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形象直观法,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记一两纺车》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播放《南泥湾》)。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没鞋穿,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接着用幻灯放映纺车图片)
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三、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再如教授《社戏》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甚至现在,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
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四、情感感染法。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沉痛的语调】同学们,1944年2月2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在这次公祭之前,朱德同志已经深情地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
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用党中央的挽联导入新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朱德的母亲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试论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3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良好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很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直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如何设计小学数学的导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结合实际教学,我认为,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数学新课导入的原则
1.新课导入应具有吸引力。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无意注意占大部分,所以在上课开始,要充分利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在极短的时间里,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上去。
2.新课的导入要具有趣味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新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3.新课的导入应具有针对性。新课的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教材、不同环境、不同条件,选择不同的方法,切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而削弱其他教学环节。
二、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1.以旧引新法。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严密、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教者可以以旧引新,营造“启”“发”氛围。例如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人,看到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人家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另外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可以做到“启”而能“发”,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游戏导入,激发求知。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儿童天生活泼好动,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乐意在游戏中学知识。在新课导入时,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融知识、趣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如:在教学《排列规律》时,教师请5个小朋友上台做游戏,5个小朋友排成一列,最前面的小朋友往前跑绕过凳子后排在队伍的最后面,按这样的方式继续下去,直到最前面的小朋友仍在第一个为止。接着导入新课,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怀着好奇的心理,观察仔细,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进入了学习,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3.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是指通过复习新知必要的基础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来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水到渠成,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就采用了复习导入法。课始我出了两道整数乘法的题目,复习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让同学上来板演;然后再给出新授的小数乘法,让大家观察它们的异同之处,及时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导入有效的降低了新知识的坡度,真正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4.实验操作导入法。实验操作导入法就是通过实验等来调动学生的口、眼、耳、脑多种器官来感知活动,获得新知。众所周知,《空间与图形》板块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难点,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普遍较差,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个板块时提不起精神,觉得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为此,我们更要注意多用实验操作导入法。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就拿了底面积和高一样的圆锥和圆柱各一个,拿等底等高的圆锥给等底等高的圆柱装水;通过实验大家发现:需要三圆锥的水才能装满一圆柱,自然也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5.竞猜谜语法。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因此,老师可以密切结合教材,适当引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数学《0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猜谜语:“老师拳头里摸着什么?”当学生争着猜谜语时,我挣开拳头,让学生看,什么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数字——0。再如,第一册《认识钟表》时,可以先让学生猜谜语:“一家兄弟,高矮各不齐,滴答提醒你,时间要珍惜。”当学生说出谜底时,教师肯定、赞许,学生体会到了钟表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随即板书“认识钟表”,自然地引出新课。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然囿于篇幅,不再赘述。我们必须明确,导入是手段,导出是目的,不可因为片面追求导入方法,喧宾夺主,而影响新课内容的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技巧 篇4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动性非常关键,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持久性必须加以增强,结合教材设计,进而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的效率。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每个小朋友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看一看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很快得出有两种摆法:两个正方形或一个大正方形。然后,我提问谁能把摆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当学生回答:8÷4=2(个),8÷8=1(个)后,我接着问:如果用这8根小棒摆出一个个分开的三角形,能不能摆?学生齐答能。很快学生也得出两种摆法:两个三角形或一个大三角形。但每种摆法,小棒都没有用完,都剩下了2根。这时我就告诉学生,剩下的这2根小棒可以说“余”2根。那么摆的过程和结果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呢?进而提出我们下面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方法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二、故事导入新课
在小学阶段学生重视故事教学,通过故事进行兴趣激发,使小学生更加关注所学知识,从而使他们更加喜欢数学,在新课导入时,也必须适当引入故事,进行巧妙的导课处理。
例如,“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常常在学了新课后,不能准确地口述概念定义,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时,我播放了一段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作为这节课的开场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学生不由自主地笑了,我关掉电脑课件,说:“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一个学生循环地说了两遍”,这位学生讲到这里,停下了。我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不讲了?他说这个故事讲不完。我问其他同学,这个故事能讲完吗?学生齐回答不能讲完,为什么呢?我又问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很好,那么同学们知道数学王国里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数,你们也想和他交朋友吗?那么我们下面学习‘循环小数’。”这个诙谐故事的导入,不仅通俗易懂,也便于学生掌握我们要引入的数学概念。
三、学生猜谜,导入新课
在小学的各个教学阶段,猜谜语游戏都会深受学生的喜欢。这种新课导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前,我先让学生听录音、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学生猜出谜底后我拿出一个实物钟。提问:“钟表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分、秒”。
四、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在数学心理学中,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好奇心占据主导地位,当我们的教学采用合理的悬念布置时,会起到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所以,结合心理因素提高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在进行课堂数学导入设计时必须从这方面入手,创新知识理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开发。
例如,教学“通分”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试题,。显然,(1)(2)两题学生能很快回答,但第(3)题是新授例题,学生没有接触过,学生暂时比较困惑,并产生了探求知识的欲望。但这时,我并没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比较出4/5和7/8的大小?投石激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如画图比较大小、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化同分母比较大小、化成同分子后比较大小。我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尝试比较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最后小结:我们把4/5和7/8分别化成32/40和35/40的过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通分”。可见,这种巧妙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小学生进入这种“挑战”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他们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思维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新的知识是一种吸收与接受过程,通过这种引入也将学生带入新的学习天地,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我想,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艺术展现,在小学教学中,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以学生兴趣为主,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当我们从学生视角分析导课设计方法的时候,教学中新课程的导入也自然变成了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例谈 篇5
官当小学 施顺龙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设计上找准旧知和新知的联结点,并因学生情况,同时结合电教媒体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用Flash软件做一幅圆环形成的动画课件:先出示一个半径是5cm的圆,再从中“剪”下一个半径是2cm的同心圆,这是剩下的图形就是一个圆环。然后启发学生分析:两个同心圆的面积和圆环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圆环的面积?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动画课件帮助下,理解了圆环的面积就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间的 “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的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能分散教学难点,教师制做了一动画件来导入新课:春开,桃花盛开,大自然生机盎然。夏天,树木繁茂,荷花开放。秒天,果实累累,桂花飘香。冬天,雪花飘舞,大地银装素裹。每年都是这样四季更替,循环往复;每天从星期日开始,到星期六结束;这时老师接着说:“这些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我们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循环现象,大家还能说一说类似的现象吗?。学生发言后,老师接着说:“不仅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在教《圆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一边回答,一边用动画演示三个图形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快速的回忆起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沿高把它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的。而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公式的。这时老师总结并启发学生:人们通过这样“剪、拼”的方法把未知的图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来找出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不,这种方法叫转化。今天我们能不能也象这样,把一个圆转化成我们认识的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内容《可能性》时,我先用录像出示了一段足球比赛开始时,裁判员用抛硬币的方法来两个队的位置。老师问:“裁判员的这种方法公平吗?” 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抛10次硬币,并记录下硬币落在桌上正、反面朝上的次数。小组实验完后,把每个小组的数据填入Excel表格中,它自动算出全班学生抛硬币的总次数和正、反面朝上的次数。之后让学生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切身感受到虽然每组实验时,硬币正、反面向上的次数有时相差较大,但综合全班情况看(也就是当抛币的次数较多时),正、反面向上的1次数越来越接近,也就是可能性大致是。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裁判员的方法是
2公平的。这种的教学,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教学《周长》时,我用Flash动画课件演示一只小蚂蚁沿着树叶爬一圈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小蚂蚁走一圈的路程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再用实物——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让学生拿着实物,从这些图形的任一点开始,顺着图形的周围用手指“画”一圈,指出这些图形的一周的长度。之后,再利用课件演示出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的一周的长度,从而让学生集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创设情境就是利用课件、录音等教学媒体来煊染课堂气氛,为不[这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境,把学生不自觉地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去。
如教学三年级数学广角单元中《重叠现象》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课件展示森林运动会中的情境图片,各种动物在参加运动会,同时出现画外音:参加“抢凳子”比赛的有5人,参加跳绳比赛的有4人,请同学们说一说,参加这两项的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当然说是9人)可坐在树上的小猴子一数,却说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只有7个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一情境与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使学生强烈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把学生带入到学习之中)
接着,老师有意请大家做这样的比赛游戏:先请5名同学做“抢凳子”游戏,请4名同学做跳绳游戏(有2名同学两项游戏都参加)。接着拿出两个竹圈,玩抢凳子游戏的同学站在第一个圈子里,玩跳绳的同学站在第二个圈里。同学们一看,马上明白了为什么参加两项比赛的只有7人的道理。
七、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开课的。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课件,显示出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图片,并出现画外音:“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唐僧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唐僧说:“悟空,你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让大家解解渴吧。”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要吃两块才行。”唐僧听了,批评八戒,并说:“你吃两块,别人吃什么呢?这样是不以平的”!聪明的悟空听了,说:“没事,就给师弟两块,谁让他辛苦了呢!”悟空说完,真地给了八戒两块西瓜。八戒吃完西瓜,再看看悟空吃完的西瓜,嘴里却说:“我怎么和师哥吃得一样多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
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浅谈小学数学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 篇6
【关键词】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 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83-02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从复习旧知识来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并且在发现新问题时就让学生明白要探究的目标。这种方式是很多老师常用的导入法,让学生自己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巩固了旧知识的同时,又让学生明确了新受内容的重点和任务,从而学生们也会在懂与不懂之间积极寻找问题、探索答案,实现知识的迁移,这种方式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悬念,一般是指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或现象的表示关切,自然而然的产生主动探究心理。利用设置悬念而导入新课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唤起学生好奇心,二是激活学生思维。这样就可以把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思维调动到当前教学情境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采用猜一猜的办法,教师先让学生利用手里的量角器,动手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任意三角形学具中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汇报出各是多少度,教师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一一猜对了。这样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渴望、兴奋,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效应,而学生这种心理状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积极学习状态。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减任意两个角的度数等于第三个角度数。教师顺时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于是揭示课题,新课在热烈的探究气氛中开始了。
三、利用观察操作、合作探究的方法导入新课
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都要通过观察操作、合作探究来完成的。利用这种方法来导入新课,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知识,又诱发其直观思维。通过观察、分析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又动脑,即拓宽了学生思路,又增强了学习欲。这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
四、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新课标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这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通过学生熟悉的实例或身边某一现象导入新课,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前就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五、用提问题方式导入新课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启发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提问也是导入新课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对蝴蝶了解多少,汇报一下?你比较一下蝴蝶的两个翅膀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样特点的事物你还知道哪些?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就会积极的思考,教师再适时地点拨而切入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六、利用故事或谜语来导入新课
把新课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编成故事,把学生带入到愉快而又充满探究的问题情境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教学《数的整除》时,可以用这样的故事导入新课:猴兄、山羊、狐狸聚在一起给山羊过生日,猴兄买来33个苹果,却被狐狸偷去了9个,山羊小弟发现了之后揭发了,并要求平均分配,猴兄同意了,狐狸说还是猴兄好。这时问学生他们每人分得几个苹果,为什么狐狸说猴兄好?学生兴趣盎然,竞相发言。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
七、利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
多媒体已经是现在课堂教学中最普通最常见的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
利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脑、眼、耳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营造热烈、兴奋的教学氛围,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把教材中简明故事、明艳的图画、简洁的语言编辑成导入新课的课件,演绎成逼真的形象和情境,会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交互式的教育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状况,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的转变,为新课导入提供直观的、高效的教学辅助。
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7
数学是一门集数字与图形于一体的学科。学生如果在一堂课的开始就不能很好地进入状态, 那么整节课的知识点就很难掌握好。导入新课,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 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单纯地讲授数学知识, 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 产生厌学情绪。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新课导入, 千方百计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迹。由于数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 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部分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化、吸收数学知识, 发展其能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又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思维。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导入
在引入“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这节课时, 使用“爬山”的话题引入讨论, 华山很陡, 黄山平缓的多, (叙述事实, 学生点头称是) , 你可以设计一个数学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吗? (提出问题, 使学生思考) , 学生自然会联系“角的大小”的概念了 (联系实际, 得出结果)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从而能很快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2 实验演示导入
在讲“球的体积”一课时, 如何求出球的体积?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马明老师设计了“细沙实验”, 用自测、猜想、实验、证明的方法, 得到球的体积公式。如图1, 用细沙装满半球, 将锥体放入圆桶, 再将半球的细沙倒入圆桶, 恰好填满圆桶除去圆锥的部分。于是猜想:
因此, 球的体积是。然后, 再运用祖暅原理加以证明。
由于是已知的, 便得。
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导入数学新课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数学并非数学家头脑里的自由创造物, 它归根结底需要和实践相联系。
3 实际事例导入
教科书中的数学公式、定理、法则, 并非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感性材料, 也并非都能借助于动手实验或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观察获得。如果教师能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兴趣。在学习“圆锥曲线”前先介绍几桩事例:我国的“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发射升空, 已进入预定轨道, 那么科学家们是根据什么来测定计算轨迹的呢?这是因为天体运行的轨道是圆锥曲线有规律轨迹的缘故。再举例: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生前曾预言1758年将会有一颗彗星重返再现, 根据他所推导的彗星轨道 (椭圆形) , 他列举出1607, 1531, 1465, 1305和1682等年份出现的彗星其实是以75或76年为周期通过地球的同一颗彗星。在1758年的圣诞节, 哈雷所预见的彗星果然重现于天空 (这颗彗星便命名为哈雷彗星) , 可惜这时他已去逝, 未能亲眼看到他的预见被证实。这些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观察身边相关的实例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4 类比法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一个性质:如果p+q=m+n, 那么ap+aq=am+an。在讲解等比数列时, 不妨可以让学生仿照等差数列的性质大胆地猜想出等比数列的一个性质:如果p+q=m+n, 那么ap⋅aq=am⋅an。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猜疑的想法而且促使学生渴望用科学的证明方法证明所猜想的结论的正确性。如果在学习与前面内容有内在联系或知识结构在某些方面相同或者相似之处的新内容时, 就可以用类比法导出新课。类比是由两个对象在其某些方面相同或者相似之处, 作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有相同或相似的推理过程和方法。以这样类比的方式引出新课,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5 错例引例导入
我们都知道60个苹果加60个苹果, 等于120个苹果。一般的空调工作的噪音大小是50分贝左右, 如果让两个空调同时工作, 噪音大小是不是就可以达到100分贝呢?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肯定是很有兴趣的。当得知火车鸣笛时的噪音, 这么大的声响也居然只有100分贝时, 学生自然可以得到答案:两个空调同时工作时噪音的大小绝对不会是100分贝的。两者声响相差这么多, 为什么在分贝数值上的差距不是很大?声音的大小是如何计算的呢?这时, 老师再给出对数计算的公式, 哪一个学生还不认真研究呢?相信上过课的学生们永远都会记住分贝是对数计算的结果, 而且能记住答案:50分贝再加上50分贝只有53分贝!
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而且有利于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 某些结论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证明之前是粗浅的、片面的, 甚至是错误的。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逐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十分有益的。
数学新课导入环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带入到数学新课的课题中来, 达到使学生轻松融入到新知识点中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数学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精心设计与巧妙地设计导入部分, 要注意与课堂教学整体和谐, 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 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新课的导入应当针对教学实际, 一是根据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二是要根据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要符合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序”, 即从感性到理性, 从现象到本质, 从具体到抽象;三是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 设计合适的方法。在充分认识新课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 灵活掌握导入方法就象是灵活运用写作手段一样, 引人入胜是最基本的。只要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导入方法, 都将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陶国秋.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艺术[J].基础教育研究, 2006, 1:38~39.
[2]张守波.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J].数学通报, 2009, 1:1~3.
[3]朱顺荣.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新课的导入[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8, 4:62~63.
浅谈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8
一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
在教学中, 当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时, 用回忆知识自然地导入新课, 就是通过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来导入新课。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 容易引导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有利于帮助学生联系知识, 启发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 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可复习、提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以及定义中需要注意的两个知识点, 即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 系数不能为0, 学生们会很自然地、正确地说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学起来轻松容易。
二设置疑难问题的导入方法
设置疑难问题的导入方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疑问,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发他们积极思考。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时, 可引入一则小故事:从前有一个聪明的乞丐, 有一次他讨了一块面包, 他想, 如果我第一天吃这块面包的一半, 第二天再吃剩下的一半……依次每天都吃前一天剩余面包的一半, 这样下去, 我就永远不用再去讨饭了, 你能知道第十天, 他将吃到多少面包吗?他的想法对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学生们纷纷地展开讨论, 故事内容浅而有趣,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类比的导入方法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有些课题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类似时, 可运用类比法提出新课的内容, 促使知识的迁移, 比旧出新, 自然过渡。有针对性地选择两个知识点进行类比, 可将“已知”和“未知”自然地连接起来。
例如, 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教学导入中, 可提出问题类比猜想: (1) 什么是相似三角形? (2) 你能说出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吗?这些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呢? (3) 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你认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哪些条件?
四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导入法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 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 教师就应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 巧妙地设置情境, 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某些规律, 从而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兴趣, 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在讲“黄金分割”时, 可这样导入: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 当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时, 我们会肃然起敬, 五角星这个图案为什么如此之美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五采用强调问题的导入方法
采用强调问题的导入方法是根据初中生对有意义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 一上课就提本课或本章重要的知识点。例如, 在“圆”的教学中, 开始时就指出:我们学过的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 而圆是平面几何的又一重点知识, 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将来学习深造的最基础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初中数学导入新课的几点做法 篇9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知识大厦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 加强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数学概念是对于有关数学知识的初步认识。巧妙、准确地引入数学概念, 对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教学中, 如果能巧妙地引入数学概念, 则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学概念。这就要有个好的课堂导入, 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课题上来, 让学生从导语中捕捉到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的头绪, 形成学习的内部诱因。好的导入还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使他们积极地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 从而愉快地进行师生交流。因此, 有效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 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也使教师以较好的状态进入课堂教学。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 一堂课如何开头, 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课堂导入。经过多年教学中的探索和试验, 我总结出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常用导入方法与大家学习和交流。
一、寓言导入法
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法是一种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例如, 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 可以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进行类比教学。在“全等三角形”中,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各组量是相等的关系, 那么在“相似三角形”中这几组量的关系如何?是不是也是相等的关系呢?这种导入的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从而发现新知识。
三、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导入法是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由数学知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决定的。其关键是在于教师, 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 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设计问题也要似在温故, 而后再知新。例如, 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强大的作图、动画、变色、移动、旋转等功能。首先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考, 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理论基础。学生围绕着“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进行思考, 移动、旋转图形。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 通过这样的引入, 学生在定理证明时, 对要添加的辅助线这一难点的理解也就不攻自破,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验式导入法
实验式导入法是引导学生观察与新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教学现象, 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探究奥秘的愿望, 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教学则可以借助实验演示数学知识的应用。它的设计思路是引导学生观察演示的数学现象, 围绕新课主题设问, 让学生思考, 教师再引入新课。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 通过“拼图实验”, 让学生观察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与平角之间的联系, 进而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的结论。
五、比较导入法
比较导入法是一种利用比较的方法引入数学概念的方法, 这一方法可以在同类事物间进行, 也可以在异类事物间进行。“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思维方法。例如, 通过复习圆心角的定义, 将角的顶点移动到圆上, 得出角的两边与圆相交、不相交等情形, 找出两个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很直观地引出圆周角的定义。
六、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一种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直接提出来的方法。例如, 在讲某一个定理时, 直接导入的方法是先将这个定理的内容显示在黑板上, 与学生一起分析, 分清题设和结论部分, 进一步得出该定理的已知和求证, 然后进行分析, 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可以从多种方法中选出最优的方法, 最后师生共同完成或学生独立完成。
七、学生自主导入法
在上节课结束后, 将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预习的情况下, 自己归纳成几个问题, 在下次上课前, 再让学生自己论述解答, 然后由老师纠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胆识, 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八、强调式导入法
强调式导入法是一种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 一上课就叙述本节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方法。如:在讲“圆”这一章内容的时候,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知道“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 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中的重点。它在中考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为了同学们有个好的将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章的重点———“圆”。
九、反馈导入法
反馈导入法是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阅读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 或者是纠正后再导入新课。例如, 在讲“直角三角形性质”一节课的习题课时, 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根据学习到的知识纷纷发言, 说出解决这道题的方法, 在解决该题时, 结合学生课前的反馈, 得出正确的结论。
十、活动导入法
通过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品、小短剧等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中学生, 方法新颖活泼, 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 活跃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乐学、爱学。在讲“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时, 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10
一、新课改概述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意识到传统的“万人一书、万校一书”的教学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不仅是对教材的变革,还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六方面的大幅度变革。 学生不再只充当听众,而是进入了参与者的行列,对学生的评价也变得更加综合,而不是只看学生的分数。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方法
(一)介绍背景导入
介绍背景导入法适用于写作年代久远的作品的教学。由于时代变化甚大,学生根本不会想到作者当时怎么会有这种思想,对文章感到非常陌生,难以深入理解。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背景导入法,先讲述一下作者当时的年代、社会局势等,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置身其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趣味导入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趣味导入可以提高学生对小学课文知识的求知欲。小学生大多对猜谜语游戏存在着强烈的兴趣, 语文教师正好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将谜语引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
简笔画也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东西。利用简笔画导入小学语文课文可以达到新颖、直观、醒目等效果,使学生印象深刻,跟着语文教师的思路进入正文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述某种动物、植物时,可以在上课前先在黑板上画下此物的简笔画吸引学生注意,使之将注意力逐渐转移至画面上来,从而激发出不同程度的灵感。
(三)情境导入
现代科技发达,多媒体已经渐渐进入小学生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导入情境为教学铺垫。 在讲述一些关于景点的课程如《五彩池》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漂亮的图片,或是配上优美的音乐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之迫切地想了解该地方的美妙之处;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电影等使小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从而展开小学语文课程导入。
(四)开门见山导入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大部分文章的标题直接反映出了文章的主题。在讲述这种课文时,教师应该利用文章的特点设计简短的、 精彩的导语,直奔主题,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指明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目的及方向。开门见山地导入,可以使学生带着结论阅读文章,更加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
(五)实验演示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道具,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展现一些实物,使学生真实地看到,而不是凭空想象。实验演示导入要求教师用实际演示展现课文描述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新知识的存在与科学性。比如教授《乌鸦喝水》一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拿个瓶子注入半瓶水,然后根据课文的描述,向瓶内慢慢放入小石子,让学生观察瓶内水位的变化;再告诉学生,乌鸦就是这么喝到水的,和学生一起仔细阅读文章。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六)设问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授课时, 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围绕课题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述《小狮子爱尔莎》时,教师可以提出“小狮子有什么生活习性?”“是谁给小狮子起的名字?”“小狮子可以和人类和睦相处吗?”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与极强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迫切、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三、结语
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11
关键词:数学;导入;创设情境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无论任何事,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也不例外。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鉴于此,数学新课的导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导入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的导入要有针对性、关联性、启发性、趣味性。
笔者凭借多年的研训活动经验与教学实践,谈谈新课导入情境创设的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运用反例导入
反例导入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常犯的错误或者易被忽略的问题,用反例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去分析错误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导入新课。
案例1:我在讲授“完全平方公式”一节时,是这样引入的:我问:“(ab)2”学生答:“(ab)2=a2b2”,我再问:“那(a+b)2=?”有学生说:“(a+b)2=a2+b2”有的说:“不对。”我说代入一些值试试,学生代入后发现不成立。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为什么不成立呢?那么正确的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理性思考:教师设置恰当的陷阱,引导学生故意犯错误,然后纠错,在纠错的过程中达到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这样导入对学生常规思维造成易错毛病的有力刺激,使学生印象深刻。
二、运用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来导入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
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案例2:在上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一课前,叫同学们准备好一个立方体纸盒和小剪刀。开课伊始,我叫同学们将手里的纸盒沿着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且6个面不能断开,然后让成功的同学拿出来给小组其他同学看看,叫同学们观察得到的平面展开图的6个面是否都排的一样?同学们很快发现有很多不同的展开图,它们都能折成一个立方体。这时,我说:“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理性思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概括出一些立方体的展开图的特征,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让已知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体验转变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探究创新的意识。
三、由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导入
课堂教学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导入像一块无形的磁铁紧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案例3:在讲“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时,一开头我就问:“同学们都玩过抛硬币的游戏,现在同时抛两枚硬币,出现一正一反小明赢,出现两个都正面或两个都反面小红赢,这个游戏你们说公平吗?”马上有同学说:“不公平,一共就三种可能,小红占两种,所以小红赢的机会大。”但也有同学说:“公平。”
我马上接着说:“那我们就来求求小明赢的机会有多大,小红赢的机会有多大,让数据来评理吧。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理性思考:概率是统计中比较难的课,开始能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对后面的学习很有帮助。老师适时地创设了抛硬币这个话题的情境,既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让学生乐于观察生活,又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给学生树立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四、运用媒体创设情景来导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術”。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案例4:在学二次函数时,上课开始,施教者在银幕上展示了预先录制好的一名同学在体育课上投掷铅球的镜头,然后切换到以人的脚为坐标原点,竖直为Y轴,地面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铅球变为一个点,在坐标系中运动,留下运动的轨迹。由此来作为新课的引入。
理性思考:利用多媒体声像俱佳的特点,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后,初步感知二次函数原来也不是那么抽象,在生活中也能发现,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
五、运用类比创设情境来导入
对于学生而言,其认知最牢靠的往往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教学中如果善于和学生的这些知识做类比,那么学生就会很感兴趣,且容易理解和掌握。
案例5:我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一节时,这样引入,我说:“前面我们刚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我们来看1-■=
-x这个方程该怎么解?”
有学生说:“有分母先去分母,再去括号,移项,把系数化为一。”学生们很快动手解出x=-1。我接着说:“那把等于号改为大于号,这个方程就变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1-■>-x,那应该如何解这个不等式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如何正确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理性思考:这样引入既简单,又让学生觉得好接受。在解完不等式后,可能有学生出现错误,出现不等式两边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没改变。再总结比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的不同之处,强化这节课的内容。
当然,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可以运用温故而知新——复习引入、开门见山——目的引入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课题导入要服从教学内容,既要有“数学味”,又要有“应用味”,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重点,情景创设只是一个手段。因此只有努力提高各种情景创设的效度,才能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2002-06.
[2]陈旭远.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6.
[3]皮连生.学与教得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浅谈新课的导入 篇12
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呢?我们应考虑学生的心理, 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或制造心理失衡, 或制造陷阱等去调动他们的思维。下面就新课的导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以有趣的问题引入
一个趣味性很强的问题, 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 它作为一种内部动力, 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就可以这样引入:印度太子西拉漠欲奖励军棋发明家, 让他自己任意选择奖品。发明家请求按军棋盘上的格赏给他米粒但第一格给一粒米, 第二格给二粒米, 第三格四粒米, ……以后每一格的米数是前一格米数的二倍。太子同意了。但当他给奖品时却发现就是将全印度的粮食都拿来也不够付的。现在同学们就迫切想知道发明家到底要多少米粒, 即就是2+22+23+24+……+2n到底是多少, 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
二、设置悬念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 人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 总有一种要保持其认知协调的倾向, 一旦不协调, 便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 就会产生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 以获得内心的平衡, 从而达到认知、情感、态度或行为的改变。为此, 我们可以有意的打破他们心里的平衡, 以求的他们积极主动的思维, 并且好的悬念能够使学生的注意里高度集中。
例如:复数概念的教学, 就可以先让学生计算这样的题目:
学生很快算出来:了, 但立刻就会产生困惑, 为何两个平方数的和是一个负数?计算错了吗?什么原因呢?当学生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 这时教师及时指出题中的x已不是以前所学的实数。而学生迫切想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数呢?此时开始复数概念的讲解, 则水到渠成, 恰到好处。
三、启发性引入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可联系学生实际,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及个人经验提出一些与新课有关, 应用以前所学知识经过深入思考探究方能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鼓起思维的帆, 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例:讲反正弦函数时, 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1) y=x2 (x∈R) 是否存在反函数?为什么?
(2) y=x2 (x∈R) 在什么区间上存在反函数?试用图象分析得出结论。
(3) 正弦函数y=sinx, (x∈R) 存在反函数吗?
(4) 正弦函数y=sinx (x∈R) 在哪些区间上存在反函数?
问题的提出, 激起学生疑问的波澜, 群情激奋, 众说纷纭。到一定时候, 总结学生的结论, 得出反正弦函数的概念。这样由远及近, 由旧到新, 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克服了难点, 不仅加深了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 又顺理成章地建立了反正弦函数的概念。但所设计问题必须小、熟悉, 克服偏、难。
四、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
数学虽抽象, 但它却在社会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为此, 可用实际中的例子引入。实例的好处就是学生熟悉, 克服了数学的抽象, 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际。
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时, 用大家都熟悉的汽车超速的问题来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如:甲, 乙两辆汽车相向而行, 在一个弯道上相遇, 弯道限制车速在40km/h以内, 由于突发情况, 两车相撞了。交警在现场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接近但未超过12m, 乙车的刹车距离刚刚超过了10m, 又知这两辆汽车的刹车距s (m) 与车速x (km/h) 之间分别有以下函数关系:
S甲=0.01x2+0.1x S乙=0.005x2+0.05x
试问:哪一辆车违章行驶了?
这时学生迫切想知道到底哪辆车超速了, 也就迫切想知道如何解这个方程, 这时开始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学生的求知欲是最强的。
五、让同学们动手探索问题
在讲解抛物线的定义时, 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折纸, 得到一条抛物线。具体做法如下:
1. 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白纸, 在纸上任取一点F和任意画一条直线l, 点不能在线上。
2. 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P1, 折叠纸, 使F点和P1点重合, 得到折痕m 1。再过P1点折出l的垂线得到折痕n1, 找到m 1和n1的交点M 1。
3. 重复 (2) 得到M 2, M 3, ……。
4. 用光滑的线连接M 1, M 2, M 3, ……得到一条光滑的曲线, 就是同学们以前认识的抛物线。
5. 然后让同学们根据刚才折纸找的点所满足的条件就得到了抛物线的定义。
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探索, 即提高了兴趣, 也激发了同学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推荐阅读:
数学新课的导入05-08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07-11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方法05-29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10-08
小学英语新课的导入08-06
中职新课导入数学05-17
高中数学新课导入08-12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论文08-22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建议08-17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方法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