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导入设计

2024-05-12

小学数学课导入设计(精选12篇)

小学数学课导入设计 篇1

新课的导入设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第一环节, 它是直接为教学新课做准备的。除了必要的知识铺垫外, 还要起到引起兴趣和激发动机的作用。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清楚, 启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让其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将比强行的要求和消极的限制有效得多。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常用的导入设计有以下几种。

一、创设情境, 激发动机

当学生一旦对某种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他总是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 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小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知识, 往往掌握得即迅速又牢固。因此,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幼儿园有7个小朋友, 老师拿来14个桃子, 要分给7个小朋友, 每人一个, 拿掉了7个, (边说边演示, 叫7个学生到前边, 教师拿14个桃子图片) 还剩多少个桃子呢?

学生:“还剩7个”。还可以每人分得一个。

师:“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桃子呢?

学生:“分到了两个桃子”。

师:“还有没有了”?没有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分桃子。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老师不偏不向, 每人都分2个桃子, 这就是平均分,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巧设悬念, 启迪思维

心理学家指出, 小学生的心理水平, 一旦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时, 便会发生矛盾。因而, 他们遇到矛盾或悬念时, 会使大脑产生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去探究其中的奥秘, 来获取满足, 这就促使了他们的积极思维。这种导入方法有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例如, 教学“2和5的倍数特征”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师:“刘谦的魔术你们看过吗?喜欢玩魔术吗?今天咱们也来玩把魔术好吗?”

师:“我这有一些数字卡片, 现在我左手拿一些, 右手拿一些, 那你, 从我的左手里任抽一张放到右手, 我不用看, 就知道你抽的是哪一张, 你信吗?想试试吗? (请2-3个学生现场抽卡片, 老师次次说中, 学生会既惊讶又疑惑) 。此时学生会产生疑问:“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呢?”教师借此激疑:大家是否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谜底。

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开门见山, 简捷明快

教师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交待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种导入设计的优点是学生学生接触新课主题迅速, 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四、联系实际, 自然导入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 一来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来可使学生倍感亲切, 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 热爱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例如, “相遇问题”教学的导入, 教师请两名同学分别站在讲台的左侧和右侧, 听到老师喊“走”之后, 两名同学同时相向而行。当两人相遇后即停止。老师问同学:“这两名同学怎么了?”同学们回答:“相遇了。”老师说:“对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总之, 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功能不可低估。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课导入设计 篇2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节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从心理特征来说,他们对于新鲜的知识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有关的知识,对三角形的内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自身动手操作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的过程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观察,猜测,操作,思考,总结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学习和探索活动,体现出开放性思维和多元思维并存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初步学会自主梳理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使他们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三角形内角和情境视频:在图形的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钝角三角形说“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虽然有一个钝角,可是其它两个角都很小,而我的三个角都不是很小,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根据视频中三角形的对话,顺势引出题目――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二)新课探究

接下里是新课探究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然后同桌互相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通过测量,学生可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接着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如何进行验证你的结论呢?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予指导,讨论过后,请同学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无论学生回答的全面与否,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后做出判断,进行补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引导学生采用剪拼的方法进行验证,先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角。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此环节通过小组合作,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拓展阅读: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那么,在新的课改形势下,

教师应该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负责。教师如果真正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记在心上,教师们在备课中才能更好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知己知彼,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预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这样就能防止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因此,备学生我们应该做到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个性特征、学习基础、对教学方法的反应、个性品质、动态变化。

备课要确定好教学目标, 除了双基以外,还要注重:(1)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更为重要。(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一定要着眼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眺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一般的说,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比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最直接的基础,又是解答应用题组成判断的重要概念。无疑,它在全册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册教材中的重点。

在确定重点以后,又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我认为:其一,就课堂教学的总体而言,讲解上抓重点,作业上练重点,时间上保重点。其二,就数学知识而言,一般中有重点,重点中有关键。讲解时要善于抓住重点中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关键,讲时以此切入,以此引路,重点内容就可相对突出。其三,就课堂教学的节奏而言,讲解重点内容时教师的语调要放慢些,教学节奏宜缓。在这种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余地的教学节奏下,学生才可能听清重点,想明重点。

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等等。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备课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2 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2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首先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让学生量一量,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采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才能提高。只有具有反思习惯的教师,才会迅速成长。因此,教师上课以后必须要进行反思。课堂中教师是否教得轻松,学生是否学得愉快?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否都讨论透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率如何?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哪些表现在教师的预料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的练习中,有哪些是属于基础题,有哪些是属于提高题?学生解答得怎样’如果这课再上一次,怎么修改教案能使课上得更精彩?等等。课后反思,是最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1.小学数学 课件

2.小学数学对称课件

3.小学数学课件图片

4.小学数学可能性课件

5.小学数学优质课件

6.小学数学认识方向课件

7.小学数学教育课件

8.小学数学乘法课件

9.小学数学比例教学课件

小学数学教学导入设计原则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导入设计   原则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185

一、简洁性

巧妙的导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许多教师正是看到了导入的激趣功效,而力求为学生设计新奇的导入,如此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导入环节却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使得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时间明显不足。这是导入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要知道导入虽然非常重要,但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引子,为此导入设计要简洁,要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更加专注于新知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数学学习活动。如故事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师可收集与创编数学趣味故事,以学生所喜爱的动画故事形式来导入,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但许多教师所设计的故事过于繁琐,用多媒体又是动画显示,又是背景音乐,过于繁杂,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这样的故事重点不突出,目标指向不明确,并不能借助故事的吸引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

二、数学性

数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来导入数学新知的学习符合数学学科学习规律,教师可从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来提取数学素材,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数学感性认知,这样才能达到对抽象数学本质的形象认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又可以以生活这股源头活水缓解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枯燥性,使得数学学科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这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求知热情。生活化导入是现代数学教学中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数学生活化就是单纯的生活现象,因此在导入时大量罗列生活现象,而忽视这些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生活化十足,但数学性不强。这样的导入虽然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唤起学生的共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但并不能将注意力与兴趣点转移到数学知识本身上来。为此,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重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要从数学的角度来审视生活,从生活中提取最有代表性的数学素材,这样的导入才能在数学化与生活化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使得导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转移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上来。

三、多样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难以长时间对同一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导入也是如此,就算学生对故事再喜欢,长期单一运用也会使故事的吸引力日益减弱。因此,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坚持多样性与新奇性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导入环节保持长久的吸引力,不断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热情与学习动力。教师在设计导入时不仅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即使是同一班级学生,要结合不同课型来设计不同的导入,使得导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样才能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持导入持久的吸引力,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更为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如同样是故事导入,不要只是一个动画人物反复出现,也不要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语言讲解,而是要将学生所喜爱的卡通动画人物等融入其中,既可以由教师来进行语言讲解,也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动态呈现,还可以让学生一起来创编与讲解故事。教师只要用心,用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行为,就可以让导入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富有趣味性与艺术性,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的重要手段。

四、主体性

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而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导入环节同样也需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导入中来,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自导自演。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整个导入才能更具生命的活力,更加活跃有趣,从而顺利地过渡到新知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师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因此,不管是何种导入,如游戏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多媒体导入等,都不要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不管是课前的设计还是导入的活动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五、学科性

数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做中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所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这也正是由数学学科特征所决定的。为此,在设计导入时,我们也要充分突出数学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实际操作型导入或是实践运用型导入。这样的导入既能突出数学的学科特征,符合数学学科学习规律,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天性,能够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让学生手脑并用、学用结合,让学生在学到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关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如充分运用教学具来进行直观操作,对于教学具不要只是死板而机械地运用上级部分所配备的,而是要发动学生,与学生一起来制作学具。制作学具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良好的数学学习契机,学生可以通过操作来加深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同时,运用自己亲自制作的学具,学生用起来更得心应手,更能增强喜悦感与成就感,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对数学学科内在的学习动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 篇4

1. 以旧引新

以旧引新, 是指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引出新知识, 通过恰当的设问, 复习旧知识, 联系新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这样既可以使旧知识得以巩固, 又能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新课开始时, 教师通常先复习旧知识作为铺垫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并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 进而“知新”。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指出:“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教学中应该用迁移规律, 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 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后, 教师又问:“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发现, 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 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情境, 也可伴随音乐、影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渲染情境、再现情境, 通过表演体验情境, 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的反应, 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例如教学“求平均数问题”新课导入时,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下周学校举行“趣味运动会”, 有一个项目是拍球比赛, 为选拔运动员, 课前老师记录了3位同学的成绩, 淘气1分钟拍106下, 笑笑2分钟拍184下, 亮亮3分钟拍216下。请你帮老师选一个拍得快的同学去参加学校的拍球比赛。如此将平均数问题置于生活中,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 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同时为新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3. 悬念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 有疑才有问, 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在新课导入时, 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 巧设疑问, 恰当设置悬念, 让学生在头脑中多画几个问号,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产生疑问时,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 新课教学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 提出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乐趣, 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的平年和闰年时, 教师先出示题目:乐乐今年8岁过了8个生日, 可是他爷爷今年64岁, 只过了16个生日,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情绪高昂, 不由自主地讨论起来) 好奇心促使他们急于知道原因。教师就势揭示课题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出示课题) 。这种导课的方法, 从一开始, 就把学生吸引到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来, 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说:“老师今天有特异功能, 你们随便报一个数, 我不用计算便可知道他是不是3的倍数, 谁先来?”学生很惊讶, 开始说数让老师猜, 学生会边考老师边想:“这是为什么呢?”教室里气氛异常活跃, 有的学生说出很大的数, 甚至还把爸妈的手机号也搬出来, 可老师对答如流, 学生十分震惊。接着老师质疑学生:“你们也能这样了吧?”学生摇头表示认输, 渴望老师赶快告诉他们是怎么回事,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此时学习新知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篇5

新的课程改革犹如春风吹进了校园,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作为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年轻教师,对此有颇多体会,也有几分收获。于此,本文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几种新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师生谈话导入。对于某个新知识,学生接触最频繁却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可以采取师生谈话来导入。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可这样谈话来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三角形面积,知到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下面就请大家来回顾一下,介绍一下如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组织学生交流)。待时机成熟便立即揭题: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梯形的面积(随即出示课题)。

二、实践操作导入。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 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例如教学“认识高”时,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剪拼几种不同平行四边形,做成做大长方形),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与发现各自剪拼的结果,画的线段有什么特点,教师便因势利导,逐步引入新课,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

三、巧设游戏导入。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游戏的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和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教学“找2、3、5倍数”,在课前可设计“是2的倍数的学号”的游戏,组织学生在游戏中自由交流、自由活动、自由表达,所带来的会是兴趣、欢乐和自由,并营造了学习氛围和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讲述故事导入。抓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实际来讲述相关的小故事,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描绘出一个生动、曲折的情景,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可给学生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贪吃的猪八戒抢着说要吃这个饼的9/12,孙悟空说要吃这个饼的6/8,沙僧说要吃这个饼的3/4。同学们可知道谁吃的饼最多?”这无疑会掀起激烈争议的浪潮,教师便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五、实际表演导入。《标准》中提到:尽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施加表演,更为学生探索数学模型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景,也能将单纯的符号、繁琐的公式、抽象的原理形象具体直观化。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上台实际表演,充分地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两地”、“相向”、“同时”、“相遇”等术语,然后导入新课就显得非常自然了。

六、借助媒体导入。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声、色、形、动、静发生交替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屏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法。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采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动画情景,渗透“割补法”将其转变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小学数学课的导入艺术 篇6

关键词 课堂导入 兴趣 效果

对于一节数学课,好的开始就是它的导入环节。新课导入是小学数学新授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驱动学生积极活跃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甚微。”由此可见新课导入的重要性。

教师要根据教材体现的教学任务与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及自身素质灵活多样地加以运用,以获得最佳的导入效果。下面是我总结出的几种常见的导入方式。

一、故事激趣法

小学生特有的年龄特征,决定了趣味性强的东西对他们更具有吸引力也更感兴趣。故事一直是小学生感兴趣的,适当的讲述与本节课相关的故事,再顽皮的孩子也会瞪大他的眼睛,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这样可以渲染学习氛围,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西游记》是经常会被我们用在数学上的一个故事。我在上“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时候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学生很开心,一个个都抖擞了精神,坐的直直的,眼睛盯着我,都在催我快点讲。故事的名字叫《猪八戒分西瓜》。唐僧师徒四个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炎热,大家觉得口渴难耐,这时正好走过一片西瓜地,还没等大家阻止,猪八戒已经把一个大西瓜给摘过来了,边走边说:“老猪我早就渴得受不了了,我们把它分来吃吧。”于是孙悟空说:“我来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吃这个西瓜的1/4。”这时八戒一听不乐意了,嘴里嘀咕着:“我摘的,不分我给1/6么,也最少分个1/5呀。”这话被耳尖的孙悟空听见了,顿时捧腹大笑。八戒觉得很奇怪,沙和尚也一脸疑惑。同学们知道悟空为什么大笑吗?到底1/4、1/5、1/6哪个更大些呢?“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大小的比较’。”这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这就是利用学生们喜爱的童话故事,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巧设障碍法

故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使心理感到困惑,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强烈地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

师:同学们,看老师今天带了什么过来?(2010年的一张日历)生:日历。师:今天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生日,谁愿意告诉老师啊?生积极举手。师:那请几个同学上来把你的生日在日历上圈一下,然后告诉大家。师:这几个同学都在日历上找到了自己的生日,可是昨天老师把这张日历给我的邻居小王的时候,他找了半天都没找到自己的生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怎么可能。生:他没仔细找。生:……师:可是我也帮他找了,也没找到。这时同学们都很惊讶,怎么回事啊?师:想知道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年、月、日”。

这样引出本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游戏导入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根据这一特点,可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游戏及动手操作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这也体现“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新课程理念。在新课导入时,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或一些动手小操作,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四、生活情境法

数学的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在之中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通过平时的实践证明:当数学素材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

小学数学课导入设计 篇7

准备工作:讲台上摆放两个袋子,一大一小,大轻小重(肉眼看不出)。

师:讲台上有两个袋子,看一看,你能感觉到哪个袋子重,哪个袋子轻吗?

生1:一样重。

生2:大的重,小的轻。

生3:大的轻,小的重。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看来通过看一看不能让我们感受物体的重量,那你有办法说出谁重谁轻吗?

生:掂一掂。

师:那就请你上来掂一掂,并且把你的感受大声地告诉大家(指名2~3人)。

……

师:通过掂一掂我们可以感受到谁重谁轻,如果我们想确切地知道这个袋子到底有多重,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生:秤。

【反思】“千克的认识”这一课与“认数”“观察物体”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让学生像学习物理和化学一样,用在课堂内做实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使抽象的相互学具有可操作性。“认数”有一个数数的过程;“观察物体”有一个观察的过程;“千克的认识”则有一个“称”的过程。在这里涉及“数”“观察”“称”等一系列行为动词,学生在行为投入的过程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得到了发展。

在这一课的导入中,我试图通过“看一看”“掂一掂”两个活动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入“称一称”活动,并希望经由这三个活动设计能够使学生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观察是不能够认识物体的重量,必要时我们需要亲身体验甚至借助于仪器。实际操作下来,我发现学生对于经过“看一看”到“掂一掂”的转折很是自然,而由“掂一掂”进入“称一称”未免显得差强人意。而原因则在于教师的问题情境设计还不到位。在数学课的导入问题情境设置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现场的实际操作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系列真实的任务,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案例二】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片段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羽毛球吗?今天老师去买了许多羽毛球,但遇到了一些小麻烦,你们能帮忙吗?(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数学问题还列出了算式!你会用竖式来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刚开始信心百倍,但经过实验以后发现有困难便提出:不怎么会!

师:遇到困难了是吗?别着急,试着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反思】在学习案例二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首位不能整除、有余数的除法),并且一直是经过摆小棒活动,首先形成表象,进而根据表象在脑中抽象出竖式模型,形成数学抽象思考,发展数学思维。经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在解决问题时已经初步具有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由于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限制,他们并不能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掌握水平,往往会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因而对于数学问题内在美丽的感受性往往比较迟钝。教师在导入情境的设置时就必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冲突,提出旧知识不能解决或解释的现实问题,置旧知识于一种新的任务环境中,进而发现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解决这些新的数学问题。

数学结果表明,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后的解决效果会更有效。因而在这类数学课的导入问题情境设置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旧知与新知能形成矛盾冲突的思维碰撞过程,让学生在对元认知的运用与反思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它。

小学数学课导入设计 篇8

1 导入的作用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是入门的向导, 是情感的体现, 能促进动机的产生, 也就是说兴趣是知识的“生长点”。在教学开始, 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有一种力求认识世界, 渴望获得知识, 不断追求真理的意向。

1.2 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在一堂课的开始, 就要给学生较强的、较新颖的刺激, 帮助学生疏理课前活动的各种思路, 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任务中来, 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1.3 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做好鼓动、引导和铺垫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过程, 导语就是要展示新旧知识的联系, 承上启下, 由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讲授。

1.4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在学习之前说明学习目的, 使每名学生都了解他们要学什么, 应达到何种程度,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

(1) 开门见山法:直接阐明学习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如在教授“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时, 一上课教师就在黑板上写2个很大的数, 比如:92 603 089、1 206 704 080。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 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师在新授前, 直接向学生展示新的课题, 说明所学知识的作用, 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使学生正确对待所学的功课。

(2) 旧知识导入法:从提问、做练习等复习旧知识的教学活动开始, 为新知识提供支撑点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如在教授“圆锥的体积公式”时, 先指定一名学生回答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然后说:“同学们, 圆柱和圆锥只有一字之差, 圆柱的体积公式我们已经会用了, 那么, 圆锥的体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就带领大家一同从圆柱的体积公式入手, 经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

在这段导入中, 教师充分抓住了新知识的支撑点, 即圆锥的体积公式是由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来的这一点, 从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入手, 为圆锥的体积公式的学习作了铺垫, 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3) 情境导入法: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 融“形、情、境、理”于一体, 来渲染课堂气氛, 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情境的导入方法。如在教授“秒的认识”时,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 喜欢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重要的节日, 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 这是什么节日?”学生回答:“春节。”教师放映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课件, 师生一起倒计时:“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 开始倒计时了, 一起来。”然后教师说:“过年真好, 我们又一次听到了新年的钟声。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学生回答:“秒”。教师引入导语:“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是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 就要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这段导入创设了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时的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让学生“未入其文, 先动其情”, 达到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和动之以情的情感性的交融统一, 产生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一定的理性思考, 学生在导入教学中积蓄的情感, 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导入时的情境创设要巧妙精当, 贴近实际生活, 要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 启发他们的情绪想象。

(4) 故事导入法:教师把与新知识或新课有关的问题编成故事, 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的方法。如在教授“商不变”的规律时, 说:“我知道大家都特别爱听故事,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猴妈妈分桃》。”在一座很大的山上, 住着猴妈妈和它的猴宝宝, 一天, 山上的桃子熟了, 猴妈妈摘了24个给小猴, 要它分4天吃完, 小猴很聪明, 列式一算24÷4=6 (个) , 每天才吃6个, 不高兴了。猴妈妈又给它摘了240个, 但要它40天吃完, 小猴又一算240÷40=6 (个) , 还是6个, “不行、不行”, 小猴大叫。这次呀, 猴妈妈又分给它2 400个, 但要它400天吃完, 小猴一算2 400÷400=6 (个) , 怎么每天还是6个呢?小猴纳闷了, 为什么妈妈分的桃子越来越多, 而我每天吃的桃却都是6个呢?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学过这节课之后就能替小猴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学生急欲弄个水落石出, 积极思考, 本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这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联想, 变好奇心为兴趣, 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 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课堂上讲故事, 其目的在于引入教学, 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因此,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精心构思相关的故事。故事导入宜短忌长, 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 教师有时还需要启发引导, 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局限于故事本身。平时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 在课堂上加以应用, 会有不错的效果。不过故事导入时, 要注意有针对性地选择故事。

(5) 游戏导入法: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之中, 通过游戏活动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在教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师可以提出:“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做一个游戏, 同学们随便报一个数, 老师和大家比赛, 看谁更快更准确地判断出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几组报数游戏, 教师对答如流, 学生用笔算总赶不上教师判断的速度, 学生不解并被眼前情景所吸引, 然后教师说, 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 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的知识。

(6) 事例导入法: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导入新课的方法。如在教授“年、月、日”时, 教师提出问题:“每当国旗冉冉升起时,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无比自豪, 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年哪月哪日成立的?”学生:“1949年10月1日。”教师:“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哪年哪月哪日呢?”学生:“1921年7月1日。”

这段导语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等入手, 使学生感受到年、月、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关注, 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同时, 这段导入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设计导入应遵循的原则[1]

(1) 目的性原则。导入必须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进行。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都应保证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课题内容的总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步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设计导入时, 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而不脱离教学内容、意义和要求。

(2) 相关性原则。导入阶段要善于以旧拓新, 温故知新, 使导入的内容与新课的内容紧密相关, 能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 追求形式花样, 甚至故弄玄虚, 画蛇添足。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有以下2点: (1) 从新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导入。 (2) 从知识的结构出发导入。

(3) 启发性原则。导入要富有启发性, 能激发学生深思, 活跃思维, 调动求知欲和进取心。

(4) 趣味性原则。导入要有趣, 做到情趣盎然、妙不可言、引人入胜、余味无穷。贯彻这一原则的方法有: (1) 以疑激趣。导入时巧设疑问。 (2) 以绩激趣。一些知识或一道难题, 教师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求解。 (3) 以实激趣。教学应和实际紧密相关, 激发兴趣、产生吸引力。 (4) 以悬激趣。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5) 互动性原则。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在上课伊始, 注意设计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6) 时效性原则。导入阶段要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语言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以取得最佳的导入效果。一般注意两点: (1) 过程要紧凑。 (2) 导入的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之内。

(7) 艺术性原则。要想一开讲就拨动学生的心弦, 设计导语时就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对不同课型的导入, 教师要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如果为创设情境而设计导入, 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感染力;如果选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导入, 教师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清晰明了;如果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导入, 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如果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导入, 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启发性, 发人深思。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形式也多种多样。同一节课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同一种导入方法也可以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 这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的教学风格来选择。

关键词:导入的作用,方法,原则

参考文献

对小学数学课导入的思考 篇9

1.增强导入的针对性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 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认识乘法”时, 为了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出示“动物园里的一角”, 然后提问:仔细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小河里的有水。生2:我发现小兔在河边跳舞呢? 生3:我发现小鸡在吃东西, 不知道是捉虫子还是啄米? 生4:我还发现有两座房子, 那是小兔的家还是小鸡的家? 10分钟过去了, 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 教师也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 ”于是学生又有很多新的发现。可想而知, 这堂课要想游刃有余地完成下面的教学任务将会困难重重。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师:草地上都有哪些小动物呀? (兔子和小鸡) 你可以根据图提出哪些加数问题?师:一共有多少只小兔?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让学生两个两个数一数 , 并列出加法算式 ) 2+2+2=6 ( 只 ) 师 :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你是怎样数的? (动画三个一圈) 你能列式算出来 吗 ? 3+3+3+3=12 (只 ) 这样就顺 其自然地 导入新课教学中。

2.多种形式的游戏导入

小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偏小, 注意力不持久。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经常采用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戏导入方法开始一堂新课。在教学中, 我经常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进行新课引入:唱儿歌、绕口令、个人夺旗赛、玩扑克牌等。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的关于4的乘法口诀时, 我首先让学生学唱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 , 两只眼睛四条腿 , 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当学生唱完后, 我就问:“同学们, 那三只、四只呢?你会编儿歌吗? ”学生编唱后, 我接着问:“那五只六只还有七八九只呢? ”学生回答后我又问:“那你是用什么办法这样快算出青蛙眼睛和腿的只数的呢? ”这样, 不但巧妙而又自然地引入新课, 而且寓学于乐, 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了新的知识。

3.故事导入 , 引出新知

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儿童喜欢的文字形式, 其优美的语言.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 生动的故事讲述, 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使他们增长了知识, 发展了智力, 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用故事情境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 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猴王分饼”的故事:话说猴王今日在花果山水帘洞内开庆功会, 酒过三巡之后, 猴王端上了小猴喜欢矻的饼, 饼的大小相等, 猴王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 给甲猴1块 , 乙猴看到了说 :“太少了 , 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 给它2块, 丙猴更贪心, 说:“我要3块。”猴王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 给了它3块。同学们, 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后, 会回答:“同样多。”接着老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说:“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满足小猴子的要求, 而且又分得公平呢? 你们知道吗? 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 你们就会明白了。”

4.情绪色彩的导入

情绪对认知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在课堂导入时, 教师能带给儿童一种积极的情绪, 那么就容易让儿童积极行动, 快速加工所得到的教学信息;反之, 如果教师带给儿童一种消极的无所谓的情绪, 那么儿童一般不会主动认知, 教学导入就不能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在四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中, 《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教师播放了一段刘翔比赛的镜头, 在几个运动员齐头并进的时候, 镜头暂停。这时候孩子们的情绪发生了变化, 一下子激动了起来, 他们希望了解结果。这时候, 老师就将三个运动员的成绩呈现出来, 让学生讨论, 到底是谁赢了。这下,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提出意见, 最后得出了小数越小成绩越好的结论, 猜到是刘翔赢了。最后老师讲比赛的结尾部分放了出来, 验证了学生的合理猜想。这时候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接下来的整节课中, 学生学习效率很高, 错误率很低, 这节课圆满成功。

5.创设对比情境导入

数学中的不少知识不但前后逻辑联系紧密, 而且相互之间具有相似、易混等特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 采用对比创设情境, 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区别, 便于实现正迁移。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对比中强化新知特征, 启发学生联想,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学中一般这样创设对比情境。在新课导入时, 教师故意让新知设置在开头, 在学生尝试时教师不作正确与否的评价, 激起学生的“求胜”欲望,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小数的意义”的新课导入, 我采用如下方法:首先教师向学生提供如下信息 :体温: 37.5度 , 钱:3.50元, 身高:1.65米, 重量:8.8千克, 视力:2.5, 时间: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约29.5年, 分数:97.5分, 然后问学生:看了这些信息, 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 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个小圆点叫什么? 这些数的名称是什么?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理解新知。

高中数学导入设计的探讨 篇10

一、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直接导入法

所谓的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 就是针对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开始前, 教师运用简单明了的设问或者叙述, 从而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起来,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这种导入设计一般都需要教师将课堂问题或者内容情境化、形象化和生活化, 这样才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以下将以必修四《三角函数》一节内容为例, 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三角函数》这一节的内容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初次接触这个内容, 教师就可以利用较有吸引力的言语来进行课堂导入, 在这堂课的伴铃声打响以后, 教师快步走上讲台, 用目光扫视学生,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这里.这时, 教师把手里的木块在讲台上一拍, 开始了一番精彩的课堂导入话语:

边角角边细推算, 弧长面积巧周旋;

小小三角多奥妙, 品味佳酿越千年;

近测高塔远看山, 量天度海只等闲;

古有九章勾股法, 今看函数正余弦.

教师此语一出, 学生为之一惊, 教师的这番开场白, 就像是听评书一样, 非常有趣, 但是并不知道教师的葫芦里, 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因此学生完全被吸引住了, 这时教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上下纵横千年的三角函数.”

简洁有力的导入设计, 马上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寥寥数语就基本把本章学习的内容勾画出来, 并且完整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并且通过新颖的表达形式, 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的教学导入设计, 就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 将精力灌注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 巧妙且迅速地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二、妙笔生花, 设疑激趣——悬疑导入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及源泉, 新课改中一直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所以, 在兴趣的引导及推动下, 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喜爱去探究知识, 同时, 教师在开展趣味性的导入的教学过程中, 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整理已学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在高中数学课堂导入设计中, 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提问方式, 进而引入将要教学的内容, 却忽视了给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时间, 教师立足于教材的知识, 死板的将教材内容教授给学生了事, 没有将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找到合理的方法结合实践一起传授给学生, 还有的教师重视课堂师生互动, 然而互动的对象也只是那些数学成绩好的学生, 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与不同水平学生的交流, 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 兴趣教学的方法也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容易造成班级数学学困生的自卑心理, 也不利于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以下将分析如何通过巧设疑问,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思考.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时, 教师就可以这样来设计导入方式.

在上课伊始, 教师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道问题:

“现在老师手上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白纸, 请大家想想, 如果将这张纸有足够的长度, 折叠20次, 会有多厚呢?”

学生们纷纷开始讨论, 很多学生觉得, 那么薄的一张纸, 再怎么折叠, 又能有多厚, 无非几十厘米而已.也有一些学生拿起自己的作业本来进行对折, 想通过实践来求得真知.接着, 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些同学说:大概有20厘米厚, 有些同学说, 无法折叠20次, 求不出解来.等同学们都想知道老师所设疑问的答案时, 教师再不慌不忙地娓娓道来:

“这张0.1mm的纸, 连续折叠20次以后, 大概有35层楼那么高, 连续折叠27次以后, 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 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

这一惊人的答案, 马上让学生目瞪口呆, 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顶峰, 活跃的思维进入了最佳的状态, 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三、课堂导入设计还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精彩导入,激活数学课堂 篇11

【关键词】情境导入;生活导入;活动导入;设疑导入

教育家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课程改革以来,从教育教学研究者到一线教师都在致力于寻找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导入尤为关键,教师要意识到导入环节设计好了,这节课就成功一半。高中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数学教师如何精心设计导入环节,让导入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本班学生实际,对每节课的导入环节下苦功,设计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精彩导入,充分发挥导入环节对新课探究的切入作用,让导入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探究新课,获得数学思维地发展。

一、情境导入,渐入佳境

很多教师在埋怨学生学习很被动,没有学习的欲望,解题应付了事。我想这不全是学生的责任,而是教师没有调动学生攻克问题的欲望吧!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堂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情境的设置不但要为学生后续学习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而且要为后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提供知识点上的帮助,也就是说成功的情境导入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还要具备“启下”甚至是“贯穿”全课的作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是先设置调动学生情绪的情境,再进行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复习,这样相当于把导入分成情境激趣与复习两部分,导入的功效可就大打折扣,教师设置的情境导入必须兼激趣与复习两功能。

如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我创设了以下情景,师:“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图形组成的,其中圆与圆组成的图形是大家最喜爱的图形之一,你们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说吗?”生:“自行车的两个轮子,是相离的两个圆。”生:“我们奥运会的会标是由五个圆相交组成的。”生:“皮带轮也是圆的。”生:“马路上的排污井的井盖和井口其实也可以看作两个圆,但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师:“你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明白这个道理的。”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有关圆的例子,复习了初中学习的有关圆与圆关系的旧知识,丰富了对两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直观感受,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索新知的课堂之中。

二、谈话导入,水到渠成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但是也有一些知识和学生以前学习的知识没有多大的关联。这类课导入时教师没有必要在学生面前绕圈子,可以直截了当地点出课题,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反而能给学生指定学习方向。但这样的谈话不能太罗嗦,要有针对性,以最简短明了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探究学习之中。

例如,在讲《函数的值域》时,这样引入:“函数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是函数的三要素,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和解析式我们已经学过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函数的值域”。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到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之中。

三、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高中数学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归纳、思考、总结的。这类课教师在导入阶段就要把准教学方法,从新课导入开始就借助学生的实践活动进入。让新课导入直观生动、效果非凡,将抽象空洞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变平淡为神奇。

如教学对数时,对数概念十分抽象,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在新课导入时设计了一个“折纸”的活动。学生饶有兴趣地折起手中准备好的纸条,对折一次、两次、三次……这时我对学生说:“这样对折14次,厚度可达同学们的身高;对折27次后,其厚度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对折42次后,厚度超过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生动的活动导入情境立即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以高昂的情绪进入新课的学习。

四、设疑导入,引人深思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侧面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产生认知上的知矛盾,让学生知道学了本节课的知识就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从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加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如教学《空间直角坐标系》可以创设以下教学情境,师手中拿一架纸飞机停留在黑板问:“我们该如何确定这架飞机的位置呢?”生:“我们只要在黑板这个平面上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再确定飞机在相应坐标中的横、纵坐标(x、y)就可以确定了”师手拿飞机“飞”到教室一个角落问:“现在又要如何确定这架飞机的位置呢?再用一组有序实数对(x,y)能准确地说出飞机的位置吗?”这样学生就带着疑问题进入新课的探究。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则”。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巧妙设置一堂课“前奏曲”,让精彩的新课导入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的“开胃剂”,成为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从而全面激活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设计的分析 篇12

众所周知, 所谓的开门见山就是直接说明.教师从走上讲台开始讲课的一瞬间, 就直接揭示课堂主题, 直接向学生点明要学习的内容, 用最简单直白的话语阐述课堂的学习目标,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诱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这种方法往往用在新知识的学习上面, 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 讲述关于二次函数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那么可以从一开始, 就把课堂的教学点叙述出来, 并且把二次函数的公式写在黑板上, 同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解答, 这样可以让学生自行理解题目, 并且进行自主的学习, 同时能够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后集中精神进行学习.这种导入方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开始关注学习内容, 也同时能够提升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 提升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二、与生活紧密相连

其实生活化的数学题用在课堂导入上会是一个很好的设计, 有时候某些看似毫不相关却具有日常生活印象的数学问题或是数学活动, 往往带有深刻的现实感, 这种问题或是活动都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感兴趣的往往也是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因此用学生熟悉的一些实例作为课堂材料导入课题, 往往能激发起他们对学习这个内容的兴趣.苏科版的初中数学教材, 最具有特色的一点, 就是它“生活, 数学”了.苏科版的初中数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能力, 因此对教材的创设情景很是重视, 其力求在情景中展示数学原理的产生和发展, 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融合, 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概率的内容中, 就用了“石头、剪刀、布”这样浅见的现实教学活动, 可以想象, 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兴趣是有多浓厚, 这样子的学习效果也会成倍增长.

三、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理.这句话点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而且实际上, 学生在实践中往往能够比枯燥的学习联系更加记得自己所学的内容.通过实践, 学生可以更加牢固地记住自己所做过的一切活动, 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 才能够得出真理.在苏科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中, 另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活动, 思考”, 在活动中进行思考, 才能够得出真理.苏科版的初中数学教材更加注重的是教学中的活动性、连贯性以及逻辑性, 可以说这是苏科版初中数学最为突出的一点, 也是最能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点.苏科版初中数学中的图形的全等这一课, 采用了让学生设计象形图的这种活动方式, 来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 通过对象形图形的设计,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图形, 并且对此加以比较, 使学生深入了解.这样的课堂导入, 效果可以说是极其良好的, 寓教于乐, 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 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 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最大的收获.

四、设置悬念

这种方法可以说来源于学生好奇的心理.初中时期的学生, 对于有疑问的事物都会抱着打破砂锅追究到底的精神, 去进行探究的.事实上, 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会抱有一种探究的心理, 因此, 对他们使用设置悬念的课堂导入, 可以说是最能够吸引他们关注的一种方式.上课起始, 就安排一个现实中比较常见的, 但是却没有被发问的一些小问题, 来引起学生的深思, 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去思考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 这样发掘问题,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这样的一种诱导方法, 可以令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并且自主地得出正确的答案.苏科版数学追求的正是这种通过活动与思考从而学习新知识的、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而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九上”中关于“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课, 就采用了估测时间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 先提出“1分钟的时间是多长的概念”这样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选择让学生在安静的课堂中感觉1分钟的时长和实际上1分钟的时长的差别, 通过设置悬念然后让学生亲自实践, 随后自主地得出答案这种方式, 来吸引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注意力, 并且能够最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这个概念和知识的系统性的理解.

综上所述, 某种程度上, 以“实践, 活动”为中心主题的苏科版的初中数学教材, 很大程度上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更好地吸收到新的知识.但是实际上,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教师的切入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得到最好的课堂导入方式, 最大地提高学习氛围和学习质量,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 更好地吸收新的知识.只有这样, 才可以算是好的课堂导入.

摘要:一个好的课堂导入, 往往可以把课堂气氛, 学习氛围引导到好的方面, 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融合了江苏几十年来初中数学教育的所有经验, 并在不断的实验过程中得到完善.现在, 苏科版初中数学已经形成了自身固有的特点, 以其“生活, 数学”“活动, 思考”成为引领于前的成功范例.本文根据苏科版初中数学的一些特性, 来分析其数学课堂的导入设计.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

参考文献

[1]吴秀珍.浅析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J].数学教学与研究, 2012 (40) .

[2]杨春.浅析初中苏科版数学教材中“数学活动课”的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 (4) .

上一篇:抗风力技术下一篇:使用农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