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设计(一年级)

2024-07-03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设计(一年级)(精选15篇)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设计(一年级) 篇1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设计(一年级)

教学内容: 教科书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具、学具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教师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cháng duǎn 板书: 长 短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 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全课小结(略)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设计(一年级) 篇2

要想学生学得好, 首先要解决他们喜欢学的问题, 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然而, 兴趣不是天生的,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 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本人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学习、引进、移植外地外校教师和本校同行们的理论和经验, 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 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起到积极作用, 收到较好的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例如,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 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 小牛和小山羊约好, 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 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 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 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 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 给他们说, 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 你看看我, 我看你, 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 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 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教师及时加以引导, 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或以游戏活动, 促进学生巩固知识, 发展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 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 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 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则要因势利导, 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比如, 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 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 大家当顾客, 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 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 顿时喜形于色, 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行列, 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 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 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 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 学生学而不厌, 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造小学一年级数学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58-02

夷陵区教育局近几年正在如火如荼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学校也不例外,掀起了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热潮。这学年我任教小学一年级数学,小学一年级数学内容看似简单,运用起来却需教师多动脑筋,要活用新教材,运用新教法,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集中能力时间较短。针对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我觉得高效的数学课堂必须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减轻学生负担,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因此,本人就如何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所要关注的问题与大家探讨和交流:

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怎样做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堂课,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达到想学、乐学的目的。一节成功的课学生会思维活跃,兴趣极高,不觉得累,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就下课了,部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一次下课后学生说:“老师这节课这么快就上完了。”所以说教师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其次,教师上课时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也会有一个精神饱满的状态来上这节课。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

二、要重视和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根据这个年龄特点,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而对枯燥、单一、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毫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很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耳听、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活动,逐步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逐渐产生对新事物的兴趣,是其学习新知识和促进思维发展的主要手段。例如,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画图形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的概念;在教3的分解时,形象地把它画成,并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先左手拿1根,右手拿2根,合起来共3根,让学生看手说:“3可以分成1和2。”再让学生左手拿2根,右手拿1根,让学生看手说:“3可以分成2和1。”利用3根小棒,让学生边拿边说,学生很快掌握了3的组成分解和3的加减法。另外,一年级的几何初步知识尤其需要直观教学,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会识别几何形体。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形体时,让学生从家里找来牙膏盒、茶叶筒、药盒、皮球等,将这些东西根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形体的特征,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学生由于这堂课利用了直观教学,并结合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兴趣较大。

三、要改变教学思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让学生能真正深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处于导的位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思考教师的问题,遇到难题师生要相互讨论,同学们也要相互讨论。从而在相互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上课后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多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请学生自己试着解决问题,如遇到困难,可引导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讨论,从而解决问题。接着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题目的解题思路。这样整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才能真正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最后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四、要正确把握媒体运用的手段

“今天的课堂黑板还需要吗?”这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各有各的优势,选择教学手段并不是越高级越好。一节课中,往往需要用到多种方法与手段。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媒体运用的时机,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我们应该树立整合的思想,要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用,并科学地恰到好处地使用各种媒体,就一定能显示它的优越性,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8加几”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了动画片:“小动物数学竞赛”的故事情境。即小花狗自夸是数学的小天才,数学题难不倒它。小猴子一听,立即出题目考考它。这时屏幕呈现一个有10个格子的空牙刷盒,接着画面变成盒里放有8把牙刷,盒外有3把。当小猴子提出共有几把牙刷?怎样列式?得什么?前两个问题的确难不倒小花狗,而后一个问题却把小花狗给难住了,这时引出新课内容。

在巩固练习时,又出现了“小动物找家”,“英语歌曲《十个印第安人》”等画面,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相互解答,使整堂课处于层层推进,学生情趣交融,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

总之,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它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生活空间,数学课堂不应该只是教给孩子数学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充满色彩、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数学知识的王国,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设计(一年级) 篇4

【第一课时】

比多少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尝试,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经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的过程,并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3.通过操作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三、教学难点

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各种图片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 情境。

三只小猪,自从齐心合力战胜了大灰狼以后呀,就一起住在又结实、又暖和的砖房子里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兔兄弟们跑来恳求猪兄弟:“猪哥哥,猪哥哥,我们也想住在砖房子里,这样,大灰狼就不会欺负我们了。可是,我们不会盖啊,你们能帮帮我们吗?”猪兄弟异口同声地说道:“没问题!包在我们身上了,我们保证让你们也住上又结实、又漂亮、又暖和的新房子里!走,咱们说干就干!”“真是太谢谢你们了!” 三只小猪说:“不用谢,不用谢,我们应该互相帮助,咱们开始动工吧。”兔兄弟连蹦带跳的和三只小猪出了门,去盖它们的新房子了!它们搬砖的搬砖,扛木头的扛木头,干得可热闹了!连河里的小鱼都时不时地探出头来观望!

2. 问题。

(1)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2)同学们观察的真细致!刚才,有同学说看到桌子上摆着三个苹果和四根胡萝卜,他猜,那四根胡萝卜是小兔子自己吃的,三个苹果是给三只小猪吃的。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吗?那你们觉得这些食物它们够吃吗?为什么?

(二)操作探究

1.认识“同样多”。

(1)摆一摆。

仔细看一看,图中有几只小兔?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吗?

每只小兔搬几块砖?小兔和砖连起来,表示一只兔子搬一块砖。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想一想。

师:你发现了什么?一只小兔搬一块砖够吗?为什么?两个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把你的想法讲给大家听。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汇报:1只小兔搬1块砖,没有剩下的砖。

师:谁能想一个好办法,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的想法?

生:把小兔和砖一个对一个,用线连起来,不多也不少,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

师:你们说得真好,像这样,一只小兔子对着一块砖,一只小兔子对着一块砖……不多也不少,我们就说兔子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

(3)说一说。

师:你能说一说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同样多吗?

生1:小兔的只数和砖的数量同样多。生2:小鱼的数量和树的棵树同样多。

生3:木头的数量和小凳的数量同样多。

……

2. 认识“多”和“少”。

(1)摆一摆。

图中有几只小猪?用学具摆一摆。

小猪扛几根木头?用学具摆一摆。

(2)想一想。

比一比、画一画,你看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一只小猪对着一根木头,一只小猪对着一根木头,……多了一根木头,所以,木头的数量比小猪的数量多。

师:还可怎样说?

生: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像这样,一只小猪对着一根木头,一只小猪对着一根木头,……多了一根木头,我们就可以说木头的数量比小猪的数量多,还可以说成小猪的数量比木头的数量少。

(3)说一说。

师:你还能说一说图中哪些物体的数量也存在着“多”、“少”的关系吗?

生1:小兔的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苹果的个数比小兔的只数少。

生2:小兔的只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小兔的只数少。

生3:苹果的个数比胡萝卜的个数少,胡萝卜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

……

3. 玩一玩小组活动。

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小兔请小猪吃饭,小兔准备了一些苹果和萝卜?1只小猪吃1个苹果,够不够?1只小兔吃1个萝卜够不够?

请你们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

各小组汇报。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做一个游戏,“比一比”(教师做个示范:我看到图中有3个萝卜,我看到图中有4个板凳,两个同学边摆边说,放在一块比较,萝卜的个数比板凳的个数少,板凳的个数比萝卜的个数多)你们像老师这样把图中的东西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看哪一组说得多,说得好。(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各小组汇报。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同样多”、“多”和“少”这三个好朋友,在生活中这样的数量关系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能说一说吗?

(四)巩固练习

1.动手操作:两个同学一组,每人摆一样学具,说一说它们数量之间的关系。

2.教科书第11-12页第1、2、3、4题。

3.需要几只鞋?画出来。

(五)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回家以后,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卡片,玩一玩,摆一摆,比一比。再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比长短

比高矮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有高有矮;知道长和短、高和矮是比出来的。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观察、操作、实践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长”、“短”、“高”、“矮”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比较这些物品,探究比较的一般方法。通过相互探讨、交流,进一步体验比较的多种方法。

3.体会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乐趣,感悟长短、高矮的相对性。

二、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长短的方法,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小组交流,学会比较长短、比较物体高矮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各种图片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教师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这是智慧爷爷给我们带来的礼物,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快打开看看吧!

四人一组,学生打开手中的信封。(信封中教师提供给每个活动小组的素材不尽相同)

2.引导观察。师:同学们,信封中都有什么呀?

生1:我们组的信封里有三只铅笔和两根毛线。

生2:我们组的信封里有四根毛线和两把尺子。

生3:我们组的信封里有两张纸条和三只铅笔。

……

3.探讨交流,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师:观察这些物品,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是有长的有短的。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认识长、短。

(1)提问: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的物品,哪个长?哪个短?

(2)引导学生观察物体,认识长短及其相对性。

2.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2)汇报交流成果。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借助你们手中的物品,说说是怎么比的?

生1:我们组比的是两把尺子,我们把尺子的一边对齐,平放在桌子上,就比出两把尺子的长短了。

生2:我们组比的是几根毛线,我们把这几根毛线的一头对齐、捏住,再把毛线拉直,就比出这几根毛线的长短了。

生3:我们组比的是三只铅笔,我们把这几支铅笔立在桌子上,就比出它们的长短了。

……

(3)小结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

思考: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比较长短的方法,无论你们是怎么比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谁发现了?

小结:我们不管比较什么物品,不论把它们竖着放在桌面上或手上,或者把它们平放在桌面上,在比较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这样比出的长短才能比较准确。

3.动手操作,巩固比长短的方法。

用刚才比长短的方法把刚才信封中其余的物品再比一比,说一说谁长?谁短?

(三)探究比较高矮的方法

1.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情境:请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站在前面。

(2)提问:这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3)再让男孩跟老师比,谁高谁矮?

(4)思考:男生到底是高是矮?为什么?(通过学生介绍,认识高矮及其相对性。)

2.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高矮的方法。

(1)情境:请两位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让学生判断谁高谁矮。

(2)思考: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怎么办?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有那些不同的方法)

(4)全班交流。

师:哪个组愿意说说你们比较的结果,到底谁高谁矮?说说是怎们比的?

生1:我们两个人都站在同一个地方,背对背,谁的脑袋高出来谁就高,另一个人就矮。

生2:我们先让一个人靠墙站好,作出标记,再让另一个人也站在那个地方,同样作出标记,看看哪个标记高的那个人就高,另一个人就矮。

……

3.总结比较高矮的方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几种比较高矮的方法,无论你们是怎么比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站在同一个高度去比,而且都要站直,这样比出的高矮才比较准确。

4.练习:请值日生全体起立,按大小个排队,矮的在前,高的在后。

(四)巩固练习

1.游戏: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2.练习一第6题,先让学生说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3.练习一第5题,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4.练习一第8题,同桌同学把手放在墙上,看谁摸得高。摆纸盒或积木块,看谁摆得高。

(五)课后小结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设计(一年级) 篇5

教学 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 重难点

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 准备

投影片、课件课时1

教学过程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生活中的大数无处不在,那么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学一学,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

完成练一练。在里填上“>”或“<”。

学中做1。试一试。先试着做一做,再议一议。

3.想一想

4。数学游戏。

5.估一估。完成练一练的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设计(一年级) 篇6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1个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提土旁”。2.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和正确使用量词。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运用一些量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和实际运用,巩固和拓展量词的积累。

教学流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篮球、足球,说说图中有什么?哪种球较大?哪种球较小?再出示足球和乒乓球,说说哪种球较大,哪种球较小?出示1个篮球、3个足球,说说哪种球多?哪种球少?通过这两次比较,可见事物的大小、多少等都是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二)第1课比一比》,再认识一些可比较的事物。

二、观察图画,认识事物。

课件出示插图--农家小院。

看着碧绿的禾田,闻着泥土的芬芳,听着鸟儿的鸣唱,我们已来到了一户农民伯伯的家,轻轻推开院门,走进小院,看看院里有什么呢?你想认识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字吗?

三、自主识字,教给方法。

1.谁能借助图画或声音的提示读出这些词语?(课件中图片一一闪烁,图片的旁边出示相应的词语,同时配有黄牛、小鸟、鸭子的叫声。)

2.离开图画你能读出来吗?怎么办?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

3.去掉拼音你会读吗?试试看。请同学们注意红色的生字。

4.现在我们要带生字出门了,千万别喊错它们的名字呀。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纠正读音。(“黄、杏、苹、红”都是后鼻音,“边、群”是前鼻音,“少”是翘舌音。)

5.你能给这些生字再找一找朋友,用它来组一组词。

6.同桌讨论学习:和同桌说说你早已认识了哪个字,怎么认识的?想想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

7.交流汇报。有的学生说“黄”是我们班黄凯麟的“黄”,早就认识了。有的说“猫”字左边的“反犬旁”好像猫弓着腰。“桃”和学过的“跳”很像,因为桃子是长在树上的,所以是木字旁。有的说“红”就是小红的红,我们在做数学题时见过好多次,还有的说“苹果”的“苹”就是我妈妈名字那个“萍”去掉“氵”……

四、学习童谣,积累量词。

1.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字我们会读了,它们名字中的生字我们也认识了。让它们之间比一比谁大谁小、什么多什么少,好吗?(播放课件,学生自由说谁和谁比,比的结果。)

2.有一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在作比较,听听他怎么说的。(播放童声录音)多好听的童谣呀,你们也想学会说吗?自己读一读。

3.检查读。评读。

4.练习说话,理解句意。

出示第一句: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给这句话换个说法吗?还可以怎么说?(黄牛比猫大。猫比黄牛小。)你能把后三句也这样说出来吗?

5.强调“群和堆”两个量词。

课件出示一只鸭子,说说这是什么?再出示许多只鸭子,有多少只鸭子呢?许多只鸭子在一起就可说是“一群鸭子”。还可以说“一群”什么?(一群羊、一群蚂蚁、一群大雁……)

出示一个杏子,看这是一个什么?再出示一堆杏子,想想这要怎么说呢?还可以说“一堆”什么?(一堆土、一堆萝卜……)随着课件出示“堆”字,认读生字,认识“提土旁”。

6.讨论探究:“颗”的适用对象,与“棵”的区别。

出示图片:一颗黄豆、一颗纽扣、一颗珍珠。随着出示,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用量词“颗”。)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我们还可以说“一颗”什么呢?课件出示:一颗( ),有的同学说“一棵树”,小组讨论一下是不是这个“颗”字?为什么?课件出示:一棵树。

7.同桌之间背诵童谣。边拍手边背诵。老师参与其间,和学生拍手背诵童谣。

8.扩展练习:课件出示图片或动画,学生说出事物名称及数量。以抢答的形式开展。

【将练习说话和理解句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理解句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乐趣。】

五、游戏拓展:我指你说。

1.师生配合,示范玩法。

师:这是什么?

生:这是一枝铅笔。

生:这是什么?

师:这是一块黑板。

2.全员参与,游戏自主。

找你的伙伴去做这个游戏吧。(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

3.发出倡议,延伸学习。

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做这个游戏,课间和同学到操场上说说校园里的设施,回到家里可以和爸爸妈妈做这个游戏,说说家里、小区里能见到的东西,好吗?

【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上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教师再适时倡议,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有望达到叶老曾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境地。】

六、指导写字,重在激励。

出示汉字,引导观察。

读一读:牛、羊、小、少。

看一看:这四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一笔落在竖中线上。)这四个字可以分成两组,再仔细观察看看你打算怎样分?你怎么想的?(“牛、羊”为一组,“小、少”为一组。)“牛、羊”这两个字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少”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逐个练写,落到实处。

(1)指导第一组:牛、羊。

学生试写感悟,交流体会。

牛:描一描,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第二横在横中线上,并且要长一些。)

教师据学生书写情况示范指导,学生练写。

看一看:仔细看老师写。

练一练:学生认真书写。

引导欣赏:自我欣赏、组内欣赏、集体欣赏。

自己先圈画出写得比较满意的字,同桌互相看看,相互学习。老师边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边挑选有典型性的作业,最后用实物投影展示并评析。

羊:方法步骤同上。重点引导三横的长短变化及之间的距离。

(2)指导第二组:小、少。

观察:这两个字哪儿不同?引导学习新笔画“竖钩”,注意“少”上边的“小”没钩。

课件展示书写过程,书写顺序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重点看笔顺:先中间后两边。都是先写哪一笔?

书空:随着课件的展示,学生书空。

描红:学生按笔顺描红。

再观察:这两个字中都有两点,这两点有什么不同?(一个是左点,一个是右点;左点稍低,右点稍高。)

再练习: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

再欣赏:与上一组字相同。

【引导学生看范字、描红,感知感悟,学生会主动观察,细心书写。在交流体会时自己的想法得到肯定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地观察字形、练习写字;将教师的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的写字教学,学生写字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对写好字的信心会越来越坚定,对字的笔画、结构的观察会由笼统到细微,书写效果非常理想。】

七、趣味作业,巩固识字。

1.涂涂画画:一束气球,上边分别写有“红、黄、绿”,让学生按要求涂色。

2.对号入座:黑板上出示词语“杏子、苹果、桃子、红枣、花猫、黄牛、鸭子、小鸟”,请小朋友将相应的图片请到黑板上来,再将它们分别请到水果之家和动物之家。

【形式新颖有趣的练习,学生乐此不疲,在涂涂画画、找找贴贴和分分的过程中巩固了识字,认识了事物,练习了分类。】

浅谈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语言训练 篇7

1. 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敢说、多说,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就要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敢说、多说。从说图中的意思、说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到提什么样的问题、列什么样的算式、怎样去计算, 都让学生一步一步去说。说对了表扬鼓励, 说错了也不批评指责。一个班上总有些爱说、敢说、思维敏捷的学生, 当教师提问的话音刚一落, 他们的小手就举了起来, 争着、抢着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般情况下, 当敢说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 我就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不敢发言的学生;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 就把说话的机会让给不敢发言的学生, 并给予鼓励, 以此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 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 他会觉得非常开心, 由此会增加说的勇气和信心, 以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2. 严格要求, 用完整的话回答问题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知识面窄, 识字不多、词汇缺乏, 抽象思维能力弱, 语言不丰富、不完整, 尤其是数学语言更难以准确表述。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这一弱点, 从用完整的话回答问题开始加强训练,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比多少”时, 我在黑板上画了4个桃子、4个苹果、6个梨后问学生:“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什么?各有几个?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能用完整的话回答。”略加思考后, 很多学生的小手举了起来, 其中一名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画了4个桃子、4个苹果、6个梨, 桃子和苹果同样多, 梨比桃子多, 梨也比苹果多, 桃子比梨少, 苹果也比梨少。”学生表现得很积极, 兴趣很浓, 教学效果良好,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

3. 在计算中结合算式意义和计算方法进行语言训练

一年级教材, 加减法算式多, 正确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9加几”的例题时, 我除了应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9加几”的实际意义, 还让学生说出“9加几”的具体算法。例如, “9+4=13”, 看大数分小数 (看9分4) , 因为9和1凑成10, 所以把4分成1和3, 9和1凑成10, 再加3等于13。让多个学生说, 变换算式说。学生学会了9加几的具体算法, 再让学生思考8加几、7加几、6加几、5加几的算法, 学生很快就算出得数来了, 算出得数再让学生说计算方法。这样反复训练, 既巩固了算理, 又加强了思维能力, 强化了语言能力的表达。

4. 灵活引导说解题思路, 提高思维能力

现行的教材都是以图文并茂呈现教学内容的, 学生既要看懂图意, 又要结合教材所给的文字来理解题意。一般情况下, 我都是先引导学生看图, 说说图意, 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所给的文字, 分析已知哪些信息,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让学生一步一步将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说完整。遇到缺条件、少问题的题型, 让学生自己去补条件、提问题, 并且根据所补的条件和所提的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遇到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相同问题的题型, 就让学生说方法, 能说几种是几种。例如, 一年级下册第72~73页《买衣服》一课, 学生提的问题是:“买一条围巾可以怎么付钱?” (一条围巾31元) 我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付钱, 例如, 付3张10元1张1元, 付6张5元1张1元, 付31张1元, 付5张5元3张2元, 付2张10元5张2元1张1元, 等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8

1. 8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10个十是()。

2. 53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一个数的个位上是7,十位上是2,这个数是()。

4. 99是( )位数,与它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5.至少要( )个才能拼成一个正方体。

6.在12、9、39、41、36、80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比39大得多的数是(),比39小一些的数是()。

7.

8. 5元=( )角7角9分=( )分

9.80元=( )元( )角

1元-6角=( )角=()分

1元2角+8角=()角=()元

二、计算园(15+8=23分)

1.

2.赛一赛。

三、百花园(25分)

1.送回家。(8分)

3538-85880+5 66-659

13-69733+70 1元99分

2元9角2.90元 1元3角-4角1元

2.填填画画。(12分)

(1)蜻蜓在桃子的( )面,蚂蚁在桃子的( )面。

(2)小草在蚂蚁的( )面,花在蚂蚁的( )面。

(3)把 左边的圈起来,给桃子右边的 画个“√”。

3.修补墙壁。(5分)

四、生活园(28分)

1.看图列式计算。(8分)

2.啄木鸟今天可能捉了几条虫?(在正确答案的下面画“√”。3分)

3.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5分)

举重队获得了几枚金牌?

4.

(1)买一盆比买一便宜多少元?

(2)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五、智慧园(做对加10分)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设计(一年级) 篇9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书写“回”字。

2、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3、利用掌握的观察方法,观察比较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

课程资源:

1、课前多种渠道认识冬瓜和茄子。

2、选择三种常见的动物(鸡、鸭、鹅)比较他们的异同。

3、课件《菜园里》,小燕子图片,词卡,音乐。

教学流程:

直切重点——品读深入——说议创新——生活扩展

学习活动设计:

一、直切主题,铺垫难点。

爬楼梯游戏:认读词卡(“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

小结:学习就像爬楼梯,只要认真努力,就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揭题,读题。]

[意图:迅猛地带出主题,干脆利落,又降低了朗读训练点的难度,有意识地作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激趣读文:三个词语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躲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了,你能找的它们吗?(找找;读读)

三、品读感悟,积累内化

1、聆听燕子叫声,课件出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在屋檐下说话,出示燕子妈妈的话。

2、精读燕子妈妈的话,凸现难点。(“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自由读、指名读、比读,体会燕子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当当燕子妈妈,对身边的小燕子亲切地说说。

引:小燕子在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鼓励下,赶快飞去菜园看了。

课中律动:配乐做飞翔动作,飞去菜园。

[意图:关注学生的角色体验,时刻注意披情入境,使学生对角色的情感有更深的体验。]

3、课件展示菜园图,说话训练:小燕子发现了。

[从图入手,帮助阅读。培养良好的口语习惯,说完整的话。]

4、先分句品读再三句连读小燕子的话,每次的发现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高兴,声音越来越上扬,对妈妈的呼唤越来越急切。

5、分角色直接感情对读,师读燕子妈妈的话,生读小燕子的话。再现课题。

[意图:打破传统的串讲方式,先精读燕子妈妈的话,多用比读,凸现难点,再品读小燕子的话,采用分句品读后三句连读的形式,充分体会感情的变化。最后通过分角色师生直接感情对读,加以整合,升华情感。]

四、文本对话,体验升华。

1、与小燕子对话:

小燕子,我想对你说。

我是小燕子,我想说。

2、挑战小燕子:

再去仔细观察,冬瓜和茄子还有哪里不一样?

五、写字运用。

1、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有什么发现?

2、师范写。

3、描一描,写一写。

[学以致用,运用掌握的观察方法,落实写字教学难点。先观察范字,再师范写,最后描写实践,扎扎实实完成写字教学。]

六、延伸拓展,实践运用。

课件展示鸡、鸭、鹅三种熟知的动物,分组观察探讨他们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手偶小猴灵灵,教师表演并配音:小朋友,我是小猴灵灵,今天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好吗?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小朋友从袋子里先取9个桃(实物图),再从袋子里随便取出一些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共取了几个桃)会列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 + 1、9 + 2、9 + 3、9 +4、9 + 5、9 + 6、9 + 7、9 + 8、9 + 9、9 + 10(有顺序地排成一竖排)

小猴灵灵:大家列出的算式真多,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揭示课题:9加几)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教学例题,探讨算法。

(1) 看一看:小猴灵灵也取出了一些桃,我们看看它是怎样取的?(出示例题图:盒子里9个桃,盒子外4个桃)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列出算式:9 + 4。

(2) 算一算:请大家想办法算一算9 + 4得多少,也可以用学具来摆一摆。

[说明:学生在生活经验、认知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教师能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宽松、开放的空间,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探索算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 说一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不同的算法。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① 数一数。

② 9 + 1 = 10,10 + 3 = 13。

③ 4 + 6 = 10,10 + 3 = 13。

④ 10 + 4 = 14,14 - 1 = 13。

学生每说出一种算法,教师便追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方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结合学生交流,用学具演示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并随机板书。

指出算法名称:凑十法。

[说明:为了不使交流流于形式,确保交流的有效性,学生交流算法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与同伴比较方法的异同,实现相互沟通和理解,从而自觉实现算法的优化。]

(4) 议一议: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指出:以后你们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就用什么方法来算。

2. 教学试一试。

(1) 出示花朵图。

提问:图中的花分成了哪两部分?各有几朵?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算式?(板书:9+7)

(2) 提问:你能先圈出10朵,再计算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填在图右边的式子里。

(3) 追问:为什么不把7分成3和4或2和5呢?

3. 小结。

引导: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先要怎样想?然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分层练习,内化新知

1. 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插图,提问:你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吗?能把右边的式子填出来吗?

展示学生的答案,并让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共同评议。

2. 想想做做第2题。

(1) 让学生先圈出10根,再计算。

(2) 和同桌交流想法。

(3) 集体订正。

3. 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计算、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凑十法就是用上面的连加来计算的)

4. 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学生拿出数字卡片,照想想做做第4题的样子把卡片排在课桌上,同桌合作口算。

5. 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教师将得数板书在新课引入时列出的算式后面。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算式间的联系,知道可以直接利用相邻的算式算出得数,并且发现9加几,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加上的数少1)

[说明: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渗透了函数思想。]

6. 自由练习。

请学生当小老师,出有关9加几的算式考其他同学。

随机追问:你想请谁回答?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有什么话要对他说?

[说明:将提问、评价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充分的学习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自由交流,总结延伸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

小学一年级数学概念课的教学 篇11

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此阶段的学生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下面我以《认识钟表》为例,谈谈怎样进行小学一年级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课以“小精灵”带同学们去钟表王国游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针对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宜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

一、概念课的导入: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从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在课的开始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我围绕主题,制作精美的课件,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开始部分出示可爱的数学“小精灵”,响起“小精灵”好听的声音:“亲爱的同学们,我是可爱的数学小精灵,今天带大家去一个特别的地方,这个特别的地方就是钟表王国,大家想去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想去呀。” “小精灵”说:“首先,我带大家去参观钟表店。”伴着音乐,同学们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欣赏过程中拉近不同知识经验学生之间的差距,让对钟表不熟悉的学生有个全新接触,让其余学生视野更丰富;同时,通过各式钟表的展示,突出不同钟表之间内在的共性。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学生不禁发出赞叹声:“哗!这么多好看的钟表。” 熟悉的事物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情境化的导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概念的形成:结合生活,认识新知。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怎样在日常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提升呢?

(一)认识钟面。再次响起“小精灵”好听的声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答对的小朋友,就会获得小礼物(学具小钟)哦。”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然后才让“小精灵”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小精灵”生动有趣的讲解,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二)认识整时。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三、概念的巩固:快乐游戲,突出重点。

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

1、拨钟游戏:“小精灵”考考你。例如:“小精灵”拨6时,然后问:“小朋友,我来考考你,请看钟面是几时?” 学生说时刻。答对了,小精灵会说:“你真聪明!”,如果答错了,小精灵会鼓励小朋友说:“加油哦!” “小精灵”说时刻,学生拨钟面。注意针对6时、12时这个难点进行。通过拨钟面,进一步掌握6时的时候时针指着6,分钟指着12。而12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学具小钟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找朋友游戏: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学生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播放音乐《找朋友》,学生一边唱一边找相应的朋友。音乐停的时候,时间相同的学生走在一起握握手,愉快的说声:“你是我的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四、概念的发展: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小精灵”请同学们评一评: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活动的延伸:请家长配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孩子看钟表。例如:看看几时起床,几时上学,几时睡觉。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注意引导孩子看钟表。例如:看看几时上课,几时下课,几时放学等。还可以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书本知识作为基础是有限的,而现实这样一个大课堂则有更为丰厚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知识如果能和生活实际联系,一方面使所学知识得以延伸,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却是重要的。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也让学松,学得扎实,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让概念深入心中,为数学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设计(一年级) 篇12

一、抓住学生的心

“有一次, 猴妈妈出去了, 她把摘的桃子放在桌子上, 让小猴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 小猴看到这么多桃子, 馋得口水直往下流, 哪有心思数啊? 急的直抓头. 小朋友们, 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一天, 孙悟空请猪八戒来做客. 猪八戒一见大西瓜, 口水直流, 伸手去拿, 孙悟空急忙拦住. 悟空对八戒说: “今天, 我要出个题目考考你, 看你到底聪明不聪明: 师父吃5 个, 沙僧吃3 个, 师父比沙僧多吃了几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六七岁的孩子, 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 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 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能将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编成一个个故事或者游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去听去想去演去讲, 让学生整节课沉浸在快乐的海洋里, 肯定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中如果有熟悉的人物, 生动的情节, 再配上惟妙惟肖的投影画面, 相信能一下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二、让孩子动一动

儿童的年龄特点就是爱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是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 在过去的教学中, 教师过多地强调示范的作用, 如今我们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 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 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 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 科学地采用游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例如, 我在教学“数字4 的读写”时, 设计了“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 4 名学生围着3 张椅子绕圈, 其他学生唱歌, 歌声停下来后, 学生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 看谁的反应快. 通过这个游戏, 学生直观地建立了数的概念, 了解到“3 比4 少1, 4 比3 多1”, 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3”的知识, 又引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又如, 教学“10 的组成”时, 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 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 伴随着“找呀找呀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 ”的旋律. 相互找朋友, 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 就是一对好朋友. ( 如, 3 和7 组成10; 2 和8 组成10 中, “3”和“7”是一组好朋友, “2”和“8”是一组好朋友. ) 学生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 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理念, 对数学学习有了更多的亲近.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让课堂更有趣

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 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有利于教学. ( 例如, 在学习“10 的认识”的课堂上, 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 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 接着跳出1、2 、3 4、5、6、7、8、9, 同时出现画外音: 9 说自已最大, 看不起“0”, “1”出来打抱不平, 说: “如果我与0 站在一起, 就比你大. ”教师问: “小朋友. 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 1 和0 站在一起, 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吸引住了. 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 “10 的认识”. 这种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 加深了孩子对数学课堂的兴趣, 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

四、让孩子相信自己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以及学生间情谊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 教师过多地责备或过高地要求都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 降低其自信心,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学语言艺术, 让孩子在课堂中相信自己很棒, 相信自己能行. 在课堂中, 教师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 鼓励学生这样肯定自己的表现: “听明白的点点头”, “完成任务的小朋友们笑一笑”等; 有学生积极回答了问题后, 为了带动其他学生, 老师可以这样说: “还有谁能像他说的一样好?”即使答错了, 也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对答中能够给予肯定的东西, 并巧妙地维护学生的自尊: 如“这是答案的一部分, 但不是全部, 你的思路是正确的; 我们对你的想法很感兴趣, 你能给大家再说一遍吗?”等,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信任, 确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就更浓厚了. ( 下转第27 页)

最后要强调的是, 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 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 了解教学大纲, 精心备课,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上好每一节课,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 要想教的好, 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 全在于吃透. 只有熟悉大纲, 吃透教材, 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 得心应手, 才能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2]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能吸引住学生才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有责任使学生信服数学是有趣的. 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 不断实践总结, 让自己的课堂更有趣些, 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的难度, 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列举了如何从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自信心等方面着手提高一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吸引住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 不断实践总结.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雷玲.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1.

[2]新课程, 小学数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2.

【小学数学】《比一比》教案设计(一年级) 篇13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进行了如下设计: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突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地研究和学习,并因地制宜地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的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2.情境教学贯穿全课始终。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本节课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联了起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地进行引导,使整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星星图片或其他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

第 1 页 课件出示情境图:三个同学在开心地折小星星,佳佳折了5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7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1)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出示问题:怎么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创设与教材相同的学习情境,不仅复习了连加的实际问题,巩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加深了对连加算理的运用,还自然地引入新知的学习,从而形成对比,为学习同数连加作铺垫。⊙合作探究

1.教学教材77页例4,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同数连加问题。(1)师:过了几天后,他们三人又在一起折小星星了。课件出示情境图: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6个。

①你知道了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生1: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也折了6个。生2:3个人都折了6个,3个人折的一样多。师小结:有3个人,每个人折了6个小星星。②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③怎么列式计算? 预设

第 2 页 生1:6+6=12(个)12+6=18(个)生2:6+6+6=18(个)师:第一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算式相同,那么第二个算式你是怎么算的?(出示课堂活动卡)师:这3个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图上把它们圈起来。(2)结合图示完成表格。

①出示1个圈,提问:这个圈表示什么?(表示1个6)②出示2个圈,提问:这2个圈表示什么?(表示2个6,个6就是12)③出示3个圈,提问:这3个圈表示什么?(表示3个6,个6就是18)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表格: 人数 1 2 3 数 6 12 18 ④读表格。

第 3 页

23师:表格中的6,12,18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1个6是6,2个6是12,3个6是18。

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学反思 篇14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在比两根绳的长短时,可以先说说自己打算怎样比,再看看教材图中是怎样比出哪根绳长的,还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在比两人身高的时候,要观察研究图中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体会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看出谁高。要看懂图中是怎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思考如果没有支架只凭观察行吗?想想做做第1题,要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如: 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第2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脚和头,身高似乎一样。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右边一题,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画?,也不能画○。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第3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第4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也进行了简单的推理。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一小学取消低年级数学课引热议 篇15

然而, 2013年起,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一所公办小学就已大胆在新生入学时, 小范围“抛弃”数学, 并在今年全面铺开, 一二年级开设数学游戏、“玩数学”等课程, 三四年级再将课标内容逐步补清。

一二年级开设“玩数学”科目

3年前, 嘉明第一实验小学划归聊城市实验中学管理, 成为其九年一贯制学校中的附属小学。

聊城市实验中学校长李志猛数学教学出身, 在接管嘉明第一实验小学后, 提出了一项改革:2013年嘉明第一实验小学新生招收两个实验班, 缓学两年数学, 到了三年级再正式开数学课, 并在学生四年级之前学完之前的课程。

取代数学课的, 则是朗诵、口语、书法等偏向于传统文化的课程, 以及英语课。

“一二年级学生最适合听、说语言。”李志猛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这个阶段的孩子记忆能力强,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数学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吃力, “很多孩子失去兴趣就放弃了。我儿子也有过学不会数学的情况。”

因此, 与省市教育部门沟通后, 李志猛在2013年招收了第一批实验班, 只有两个班, 入学前通过招生简章告知家长缓学设想, 可自愿参与, 截至目前两个班各40个人, 无人退出, 也无新生加入, “学校有意识保证这两个实验班成员的稳定性。”

如今, 首届实验班学生开始学习数学, 李志猛说, 至于具体成绩还要进行观察。

而原本两个班的“试验田”, 去年起也全面铺开, “家长们都知道”, 依然在三年级开数学课, 却在一二年级开设了“玩数学”科目, 结合生活常识向学生普及数学知识, “意在让学生产生兴趣, 但是禁止教授具体知识”。

教育部门知悉学校取消课程

近日, 记者致电聊城市和聊城东昌府区教育部门了解到, 该校改革措施早有人知。

“类似的教改措施聊城市也有”, 聊城市教育部门一名工作人员说, 还有一家实验小学已经实行了选课制度,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 但是此类改革需要与教育局商议, 而聊城实验中学附小取消一二年级数学课程, 也是该校与教育部门领导商议的结果。

“开课前跟省教育厅沟通过”, 李志猛说, 当时教育厅领导表示老师和家长同意即可, 同时学校也要保证课程符合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规定的标准。

另有知情人士介绍, 所谓实验小学有权经教育部门同意后, 自主开展教学实验, 而该校缓开一二年级课程之后, 也有家长到教育部门汇报并了解情况, “教育局会表示对此知情, 家长可以放心。”

该知情人还透露, 今日会有当地教育部门到学校开展专门的研讨会, “不会表示支持或反对, 但会表示关注。”

七成网友反对取消低年级数学课

七成网友反对取消:不应该取消一二年级部分班级的数学课, 数学更多的是锻炼逻辑思维, 同时培养对数学的爱好。部分网友认为, 计算与逻辑思维的学习和锻炼是必要的, 只是内容和方法有待考量。

三成网友支持:低年级的数学难度不大, 长大了自然而然就懂了。孩子对数学逻辑的感知从任何时段都可以进行, 所谓的试点, 希望不要妨碍了孩子对正常生活的感知。

焦点1:孩子会“输在起跑线”吗?实验学生几乎直接升入初中;会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培养

“聊城市一小学一二年级不学数学”的消息已在网络引起广泛讨论, 据央广网统计, 七成网友反对取消一二年级的数学课程, 理由大部分指向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 并有不少网友担心此举“孩子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

2004年9月, 上海静安区一小学尝试取消一年级数学课。据东方早报报道, 上海市教育部门态度是:理解但不会推广。

李志猛说, 他关注了诸多关于小学生缓学数学的观点和论文后才开展探索。其间, 他还在上海市一家缓学数学的学校进行了考察。

“我觉得小学学数学实际上是适当地锻炼逻辑思维问题, 很多内容到了初中自然迎刃而解, 就像大马拉小车很简单。”

李志猛强调, 缓开数学课并不是彻底不学数学, “我开设了一门‘玩数学’的课程, 让老师们带着学生做手工, 玩数学游戏, 就是不讲知识点, 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 一二年级孩子也会在日常生活中, 跟着家长学习数数和加减乘除, 耳濡目染之下, 到了三年级也有一定基础。”

“小学数学的内容本就不多, 更别说一二年级了”, 北京市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说, 将内容挪至三四年级集中学习影响不会太大, 对于保护学生兴趣也是个不错探索, 而目前北京市教改中, 也更加注重培养孩子实践学习能力, 开设不同实践教学, “比如剪灯笼等”, 在生活中渗透数学知识点, “可能他自己学习到的, 已经是高年级乃至中学知识点”。

“我们想从小学培养习惯, 而不是考试机器”, 聊城市实验中学副校长汪洋介绍, 李志猛担任校长的是该校附属小学, 在这对九年一贯制学校中, 附小的毕业生几乎可以升入附中。

因此, 附小的实验将直接影响附中的生源, “学校领导都很支持”, 汪洋说, 担任实验班教学的老师反而有些阻力, 因为备课任务变重, 可能之前一个小时能完成, 现在却需要好几个小时。

但他表示, 附中接纳附小的实验学生后, 也将进行一贯的引导, “不能揠苗助长”, 同时也会结合学生情况, 完成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

焦点2:试点两年教学效果如何?校长称实验学生数学学得很好;大部分家长未反对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 早在2013年推行数学课改革时, 嘉明经济开发区第一实验小学从招生时就开始征求家长的意见, 在取得家长完全认可并签署了认可书后, 才把学生安排进实验班。签了字的家长心一直悬着, 毕竟谁也不能对这项改革打包票, 为此孩子们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到学校问个究竟。

据媒体报道, 该年级一位学生家长迟女士介绍, 孩子倒没感觉学习吃力, 反而因为暂时不学数学而高兴。她专门向市区两级教育部门询问改革的可行性, 因为没有确切的答复, 现在还不放心。

虽然不少家长存疑, 但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因此退学的情况。而且, 改革推行后学校新招了12个班, 比去年还多两个。

李志猛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目前三年级实验班的学生在数学科目上学得很好, 有个别家长持怀疑态度, 但大部分未表示反对。

由于首届实验班的学生今年下半年刚升入三年级, 学习数学才一个多月, 如果单纯以成绩论成败, 最快也得等到学期结束后, 拿期末成绩与其他班学生对比。

“目前看还不错, 因为七八岁的孩子比六七岁的孩子思维能力强了很多, 所以之前要花一个学期教授的内容, 很自然地就学会了, 还觉得很简单。”李志猛说。

教育学者熊丙奇称, 这其实就是一所学校的探索, 应该给学校探索的自由, 即便这所学校探索成功, 也不意味着要把这种方式推广到其他学校, 在多元教育中需要形成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不过, 他也提醒, 近年来, 一些学校在推进改革时常常出现领导一换, 改革就不能继续的问题。

目前, 缓开数学一事引发了很大讨论和关注, 李志猛称, “领导、媒体、专家都来沟通过, 基本认可了我这个理念, 所以我会坚持下去, 并结合实践不断改良措施。”

上一篇:获奖优秀新闻作品赏析下一篇:这节课中也有许多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