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拼组图形的教案设计

2024-08-30

小学一年级数学拼组图形的教案设计(共10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拼组图形的教案设计 篇1

拼组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例

1、例2及第36页、第3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用三角形、长方形等一些基本的图形拼出组合图形,并能通过想象给拼出的图形取名。2让学生经历拼图的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拼组图形的过程。

教学准备

师生都准备一些组合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七巧板吗?(学生可能有的说听过,有的说没有)这里有一段录像,介绍了关于七巧板的有关情况,我们一起看一看。

把教科书第36页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播放完后,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情况,并初步感受到用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可以拼组合图形。

教师:看了刚才的录像,你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可以拼成一些有趣的图形,想试一试吗?

板书:拼组合图形。

二、自主探索

1看一看,拼一拼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5页例1中的树、鱼、帆船图。教师:这些你们都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可能有的说是这样形状,有的说是那样形状,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其实,它们可以看成是一些基本图形的组合,你能想象出它们是由哪些基本的图形组合的吗?请用你们的图形拼一拼。

学生独立拼,拼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学生拼的不一定与教科书上的完全一样,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看起来又像就可以。如鱼可以这样拼:

2拼一拼,说一说

教师:生活中你喜欢哪些动物?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想象一下,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闭眼自由想象。

教师:你能把你喜欢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拼出来吗?

请试一试吧。学生先独立拼,拼好后与同伴交流,说一说拼的组合图形像什么,用了哪些图形。全班交流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拼的图形像什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37页第1、2、3题。(2)拼图比赛:我心中的航天飞机。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 篇2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1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习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3)原来我们可以用左右来介绍两边的同学,这样说真清楚,你也能这样介绍你两边的同学吗?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

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

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前上

左右

后下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平面内前、后掌握较快,对于左右掌握会很慢,在介绍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学时,先让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写字的手一直举着),学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体的通过楼上与楼下就分清。练习中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就会了。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教具学具:

主题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设计:

教学第18页购票图

创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1、师:暑假快要结束了,一个人在乡下姥姥家玩的聪聪就要读一年级了,为了不耽误爸爸、妈妈的工作,聪聪决定一个人从乡下乘车回家,不让大人接送,于是他一个人来到车站买票上车

[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初入学的小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a、教师演示买票课件。

b、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一共有多少个?

如果以红衣服排第一,再说一说谁排第二,小聪聪后面的解放军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

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处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各小组抽代表汇报交流。

d、师:看到聪聪一个人排队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时候,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易于接受。]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a、教师提问:这时有几个有在买票?谁排第一?小聪聪排第几?聪聪后面的两位叔叔呢?让学生再一次在具体环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同样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6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6页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师:小朋友们,你去过动物园吗?你们瞧,(课件演示)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野生动物园。(课件出示14~15页主题图),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跟你的小伙伴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野生动物园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学生小组内交流,并且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

[通过教师参与,渗透分类观察的方法。]

2、学生汇报。

3、老师根据汇报情况适时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

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通过小组交流、认读数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数。]

二、馈实践

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请告诉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种方式来表示这个数的。

3、同桌之间考一考,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

三、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再摆1个得到几个?

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案设计

2.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3.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设计

4.小学一年级数学填未知加数教案设计

5.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测试题

6.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学反思

7.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教学反思

8.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练习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拼组图形的教案设计 篇3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

湖北当阳干溪中小学张琴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各种有规律的现象,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现象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同伴合作,自己动手,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展现聪明才智,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认识并能找出图形或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创造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规律和无规律图形两组,红色圆形、黄色三角形、蓝色正方形各10个。

教学流程: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

1、师:请小朋友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图形?

(1)先出示没有规律的一组(2)再出示有规律的一组。

师:为什么你们第一组猜不到,而第二组能够猜到?

2、板书课题:找规律

(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首先让学生猜没有规律的图形,学生猜不准,接着让学生猜有顺序的图形(即有规律),学生一片高兴,这样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对比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二、探究中发现规律

1、师:(指着有规律一组的图形)那这组有什么规律呢?

生:都是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再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师:你是从形状上来观察的。如果给它们分分组的话,分到哪里好?

(教师边说边板书:1、1、1、1、1、1、1、1、1)

2、小结:小朋友真厉害,发现了这组图形不仅在形状、颜色上有规律,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有规律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不满足于学生作浅层的规律描述,而是不断地促使学生对同一个生活原型,即具有一定规律的图案进行观察和提炼,从不同角度获取里面隐含着的数学信息和规律,并加以符号化,使学生对这组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感官描述(具体的形状、颜色)----文字表述(它们都是一种一个的)----符号表达(数学语言)”的不断数学化的过程,因而使并非具有鲜明数学特色的内容的教学过程具有了浓厚的数学味。)

3、师:如果给你一些,你能摆出其他的规律吗?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再小组进行交流。1小组合作摆规律。

2展示学生作品:△○○□□□△○○□□□△○○□□□

师:说说它的规律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从形状、颜色、数量上表达规律。)

师:谁能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上面的规律?

(生上台表演)

师:看来动作中也有规律。

(依次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作品,学生互相间评价,提问和介绍摆的规律。)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4、解密码:老师这儿有一组有规律的密码,它的开头是1、3,你猜接下来是什么?(学生动手写下来。)

生1:1、3、5、7、9、……

生2:1、3、1、3、1、3、……

生3:1、3、6、10、15、……

生4:1、3、7、13、21、……

生5:1、3、4、7、11、18、……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说说其中的规律。

(设计“解密码”这一环节,很自然地将学生从具体图形中发现规律,升华到数字排列的规律,这是一个从具体图形抽象到数的过程,促使他们完成对知识的理性概括。)

三、在创造中理解规律

师:图形有规律,动作有规律,数字的排列也有规律,那你还能创造出一些规律吗?你可以用笔写下规律,也可以用水彩笔画规律,也可以用动作或声音表示规律,看看谁创造的规律多一些、美一些?

生1: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

生2:ABCABCABCABC……

生3:快乐快乐快乐……

……

(让学生用动作、声音或画画等等来创造规律,让各个层面的孩子都有展示的空间,让孩子们意识到规律是在图画、声音、动作、颜色等多方面存在的,是很奇妙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

四、在生活中寻找规律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

(课件演示:家具装饰、古文物、少数民族的服饰、项链、跳舞的小朋友……学生被眼前的美丽图案吸引住,不时发出“啊”的声音。)

师:美吗?为什么会美?

师:看来规律不仅可以告诉我们接下来的图形或数字是什么,还可以给我们美的享受,我们生活中就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美丽,生活中还藏着许多有规律的事物,期待小朋友更多地发现。

(本课的教学没有停留于寻找规律和创设规律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板书设计:

找规律

△○□△○○□○△

小学一年级数学拼组图形的教案设计 篇4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并能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2、学习按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序,理解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3、积极参与排序操作,对数量的排序活动感兴趣。活动准备:一片荷叶、两朵荷叶、三只虾、四只螃蟹、五条小青鱼、六条小鲤鱼、七个河蚌、八块小石头、九个田螺、十根水草的卡片各一;1—10的数字卡片;幼儿用笔;荷叶点数操作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出内容

教师策略:出示小青蛙

指导语:小青蛙住在一个美丽的池塘,它有许多的好朋友,它的好朋友都有谁呢?

二、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教师策略:

1、逐一出示十张卡片,请幼儿以目测的方法数。

2、看卡片上物体的数量,集体进行拍手数数。

指导语:

1、它的数量是多少?

2、一片荷叶我拍一下、两朵荷花我拍两下……

三、学习按1—10的数量排序

教师策略:

1、幼儿按图片的数量从少到多进行排队

2、给图片下方贴上相应的数字

3、教师给对的小朋友一个五角星

指导语:

1、小青蛙的朋友这么多,请小朋友帮助给它的朋友排排队。

2、在小红旗后,把数量最少的朋友排在最前面,数量最多的朋友排在最后面。

3、排好后在卡片下方贴上相应的数字。

四、比较相邻两数的关系

教师策略:

1、把1—10的数字按从少到多排列一排在黑板上,教师手指一个数字,比较相邻两数的关系。

2、幼儿操作

指导语:3的后面是数字几?4比3多多少?3比4少多少?

小学一年级数学拼组图形的教案设计 篇5

设计说明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人民币,所以对人民币并不陌生。在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把人民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人民币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然后根据教材提供的关系图,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兑换。

2.在教学时,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人民币的作用,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就是爱护我们国家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从小养成存款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意识。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教材使用)学生准备 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若干(教材使用)教学过程

⊙出示情境,导入新课 1.铺垫。

课件出示教材52页4幅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说说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

第 1 页(购买文具、买票、买报纸和存零钱)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人民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要用到人民币。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的象征,爱护人民币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国家。同时我们也要合理使用人民币,养成存钱的好习惯。2.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看看它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列举出使用人民币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人民币在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

(课件出示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人民币,你们能认出几种?是怎样识别的?

学生说出这些人民币的名称和识别的依据。

(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字、汉字、颜色、图案等可以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2.对人民币进行分类,深化认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几种面值的人民币,现在请同学们认

第 2 页 真观察,看看能否对它们进行分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分类,汇报交流。预设

生1:按质地分,可以分为硬币和纸币两种。生2:元的是一类,角的是一类,分的是一类。生3:还可以按上面写的年份分类。

学生汇报完毕后教师小结:用纸张做的钱币叫做纸币,用金属做的钱币叫做硬币。(板书:纸币、硬币)按照人民币的单位分类可以把钱币分为三类,即分别以元、角、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板书:元、角、分)同一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是等值的,如1元纸币和1元硬币是等值的,1角和5角的纸币和硬币也是如此。

3.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认识元和角之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老师要和同学们做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出示一张5角纸币):如果你用1角纸币来换老师的5角纸币,你应该用几张?(5张)师(出示一张1元纸币):如果你用1角硬币来换老师的1元纸币,你应该给老师几枚1角硬币?(板书:1元=10角)

师:还是换老师的1元纸币,请你选任意面值的人民币来换,第 3 页 并分别摆一摆,看用几张纸币或几枚硬币。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摆出几种情况之后,教师小结:不管用哪种面值的人民币来换,所换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也就是1元。(出示教材例2中的左图)

小学一年级数学拼组图形的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些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在这里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不要求掌握。

教学重、难点

1、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球等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单元课时安排

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 立体图形的拼组-------------1课时

《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及相应的练习。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建立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长方形、毛线,圆形纸各一张、硬纸条、大头针、有关学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以谈话引入: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咱们同学们不但脑子非常的聪明,而且手也非常的巧,这节课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做一个风车,大家喜欢不喜欢? 出示一个的风车。生:喜欢。师:谁以前的时候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学生纷纷回答。

老师注意要补充纸的形状。突出纸的形状是正方形。

二、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大家说的真好。刚才有的同学说,做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可你知道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吗?

生:正方形有四条边,都很直。生:有四个角。……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可是这仅仅是我们的观察,你们怎样才能证明正方形的这些特点呢?

学生独自想办法,在小组中讨论自己的方法。分组操作,汇报自己的操作过程。

生:我用尺子量了量。发现每一条边的长度都相等。生:我对折了一下。(学生边说边操作)生:我用绳子量了一下。……

师:大家说的真好,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如果做风车给你一张长方形的纸,你怎样做出一个风车?你说出长方形有哪些特征与正方形的特征一致吗? 生:因为它们都有四条边,而且很直。生:因为它们都有四个角。

怎样证明呢?用你刚才证明正方形特征的方法来证明长方形的特征。学生独自想办法,在小组中讨论自己的方法。分组操作,汇报自己的操作过程。生:两条长边,两条短边。(对折一下)学生还有其他的方法。

师示: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

(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让学生在做风车的过程中,体会多种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在这个正方形上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风车,当这个风车转起来就是一个圆。

三、导入课题: 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其实我们能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想不想试试看?(板书课题)

四、动手实践,感知图形间的联系

1、欣赏图形的拼组

2、发挥想象力拼出图形(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拼法)。

学生作品欣赏。在实物投影仪的下面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称赞每个人的作品。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学生独立完成第28页的“做一做”。你会用一个剪出一个

吗?

2.第29页的第1题。

四人小组使用,用红、绿两种颜色的三角形卡片,试一试能拼成什么样的图案呢?比一比哪个小组拼出的图案最漂亮?

3.(第29页的第2题。)

小朋友通过小组合作拼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你们一个个都是很棒的图案设计师,现在就请你们帮学校一个忙,学校买了许多地板砖,一般4个地板砖就能拼成一个图案,现在老师这儿就有4个地板砖的样本,请你们发挥想象为学校设计地板图案吧,你们准备好了吗?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探讨了图形的拼组,发现图形之间有很多的关系,用图形拼出了很多好看、有趣的图案,我们成了小小设计师、发明家,高兴吗?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去获取更多知识吧。

第二课时:立体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从多角度去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教具、学具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积木若干。2.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3.课件一套。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些积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挑出你最喜欢的一样,告诉小组同学他是什么形状的?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长方体、正方体分别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

师:大家说的不错,这节课我们就来用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比一比,看谁摆的好,拼的棒。(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拼组。)

二、感知特征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积木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长方体的正面是什么形?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什么形?上面呢?

现在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起一块积木,其他同学说一说你所看到的那一面是什么形?

三、图形拼组 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现在我们一起去超市看一看好吗?(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大型的购物商场,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柜台上摆放了那些东西?(牙膏、香皂等)它们摆放的整齐吗?(整齐)再仔细观察牙膏摆成了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它是由多少筒牙膏组成的?

师:投放整齐的货物除了能给顾客一种舒心、美的感觉,而且还利于顾客购物,售货员每天清点货物。你们愿意像这样来摆一摆吗?那我们就赶快动手吧。

1.正方体的拼组

师:请每人拿出两块正方体的积木。拼一拼,看你能拼成什么图形?拼成后的图形又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

生1:我横着拼,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张小床。生2:我竖着拼,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柜子。

师: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呀。不管横着拼还是竖着拼,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2个、3个、4个……正方体来拼一拼,看看可以拼成哪些不同形状的图形?

小组汇报:2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 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拐角;

4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台阶,也可以拼成一朵梅花; 8个小正方体还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2.长方体的拼组。师:刚才我们用正方体拼成了许多不同形状的图形,你们想用长方体来试试吗?

请同学们用2个、3个、4个……长方体来拼组,看看可以拼成哪些不同形状的图形?

全班交流:2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长方体; 2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细长的长方体; 3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台阶。

4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3.长方体、正方体的拼组。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长方体、正方体拼组了一些图形,大家拼的不错。想的也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一起,看看又能拼成那些图形呢?试试看。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你们小组拼摆的结果。

3个长方体和2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2个长方体和4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1个长方体和6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1个长方体和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长方体。……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了很多不同形状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而成的,例如刚才我们看到的商场里牙膏和香皂的摆放等等。想一想,你能举出几个生活实例吗?

如果还有更多的例子,请同学们课下后再告诉给大家好吗?

四、做一做 师: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它们都有一个平平的面。现在请同学们任意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借助胶水,你能做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吗?试试看。(全班展示做的圆筒)

五、数一数

老师也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拼组了一些图形,请大家来看一下(出示课件)。你能数出来每个图形都用了几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吗?

六、指导看书

做练习六第2题和第4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数一数,填一填。(共15分)

()块()块()块

二、下面的4组图形中,哪组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圈一圈。(共20分)

三、数一数。(共20分)

有()个长方形 有()个三角形

有()个三角形 有()个正方形

四、连一连。(共15分)

下边的面

左边的面

后边的面

五、想一想。(共5分)

缺了()块砖。

六、找出下面哪些图形是由4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

七、在里填入适当的序号,拼出。(共10分)

小学一年级数学拼组图形的教案设计 篇7

本单元教学内容可分两大部分:5 以内的数的认识,5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安排是先1-5的加减法,然后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感的最基础的知识。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分散写数的难点,也有利于掌握 5 以内的加减计算。教材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知识。(P14-P15 看图数数时,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一一对应。又如 P17 猴子、梨、桃子、香蕉的对应排列成象形条形统计图)。教材还将数和图形适当联系。如 P15 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以及后面的圆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图形的特征。教学材料的选取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呈现方式是设置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便于儿童在具体的事物情境中,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体验过程,抽象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新课标中的对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在本单元已经得以体现。下面分小节谈。

一、1-5 的认识

【教材分析】

主要教学内容有:1-5的基数含义、认读写、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的含义、数的组成。将一个个知识点以较形象的标题单列出来。如P15 的野生动物园主题图,让学生经历数具体的人和物的过程抽象出数,突出基数含义的领悟,便于认读。P16 在计算器上拨珠和点子图,让学生领会从 2 开始,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加1得到,理解数的顺序。P17 以“比大小”为标题,先用一一对应排列出猴子和三种水果进行比较,引出关系符合“=”“>”和“<”。P18 的“第几”,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序数含义。P19 以“几和几”为标题教学数的组成。通过老师和两个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摆小花活动学习 4 以内各数的组成,再小组合作探索5的组成以及规律。P21 的练习二是配合这部分内容而设计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1-5的各个数,会用1-5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2-5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符号含义,并知道用关系符号词语来描述1-5以内数相互之间的大小。

4、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安排 3 课时进行。P14-P16的1-5基数含义和认、读、写,数的顺序,练习二的第1--第4题为1课时。P17-P18 的“比大小”、“第几”,练习二的第6题--第7题为1课时。P19-P20 的“几和几”,练习二的第8、9、10题为第三课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区分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也可以把基数和序数的内容排在一起,以“几和第几”为标题。

2、基数含义、数的顺序,认、读、写的教学。

①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动物园的主题图。数图中的人和物,抽象出1-5各数,然后教师为各小组准备数量足够的各类人和物、1-5的数字卡片以及小棒。小组合作,使数字卡片和事物的卡片对应摆出来,同时摆上对应根数的小棒(引导学生把小棒摆成相应的几何图形)。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挖掘图中的信息资源,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各个数除了书上代表性事物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如“1”还可以表示1个太阳、一位老师、天空中一只小鸟在飞。“2”还可以表示2棵大树、2根木桩、2个背书包的小朋友。“3”还可表示3只长颈鹿。“4”还可以表示4朵白云、4个小朋友、4只小鸟。“5”还可以表示5朵花等等。P16的做一做,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教师拿出一个数的实物,让学生各自拿出相应的学具和数字长片,加深对基数含义的理解。同桌同学还可以互相说说自己周围还有什么为1-5数的物体。做练习二中的第2、3两题。

②利用计数器进行1个1个地拨珠活动,说明2比1多1个,3比2多1个……,利用点子图,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数的顺序,为比数的大小打下基础,做练习二中的第4题。

③写数教学,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

3、比大小的教学。

①比数的大小教学内容是在前面的第二单元“比一比”和数的顺序基础上学习的,也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或数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要渗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

②学生利用相应数量的学具,观察P17的情境图摆一摆。3只猴子吃3只桃子,1对1,刚好没有多余,抽象出3=3,3只猴子吃2根香蕉,猴子多1只,不够吃,抽象出3>2……的方法,因为“大小”和“多少”是有联系的,但这里主要是从直观的实物多少比较中抽象出数的大小的,教师应让学生在直观观察比较事物的多少基础上,引导学生会用“等于”、“大于”、“小于”词语来描述观察的结果,了解关系符号的功能。

③扩大比较空间。可以用其他水果之间进行比较。思考题的5只白兔与4个萝卜比较,也是由一对一有多余的方法,比较结果是5>4或4<5 。P18的做一做,第1题是利用灯笼、小猴子对应排列,填数活动,加深学生对数的大小的感知。

④做练习二中的第5、6题,用关系符号交流周围的实物,同时让学生用一个数说出三种表达方式。如3 = 3,3>2,3<4。渗透大小的相对性的思想。

4、“第 几”教学。

①教师可参照P18的情境图,把人物制成动态的卡片,让学生互相说说一共有几个什么样的人在购票。从前面数起,谁是第1,谁是第3……,如果从后面数起,谁是第1,谁是第3呢?……。如果前面第1个人购票后,剩下几个人?现在谁是前面第2个?……。

②看P16做一做的第2题的照片,说说共几人?几个男?几个女?谁是第几,从右边数起谁是第几?……。体会基数是指一共几个人,第几是指某个人从哪个方位数起是几。

③通过学生摆学具(如练习二的第7题)的数学活动和做游戏的方式说说教室里的人或物的情况,要求学生带上方位词,初步感知方位,激发学生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增强数学语言的表达。完成练习二的和第 9、10 两题。

5、几和几的教学。

P19 的主题图是通过一位老师和二个小朋友的分4朵红花的3种不同分法,抽象出 4 的分解图。让学生利用做一做中的猜数活动,掌握 3 和 4 的组成。P20的4个小朋友合作交流摆小棒活动,学习5的4种不同组成方法,同时探究规律,又通过师生互动做一做,从直观中抽象出5的组成。完成练习二的第8题。

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加减法两部分。

先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P23的主题图是通过1个红纸鹤和2个蓝纸鹤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求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多少?都是用加法计算。初步感知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同时认识算式1+2=3,3+1=4 中的计算符号。教材安排了摆圆片,说算式活动。P24 是加法计算的教学,主题图有三种不同的算法,做一做中两道题,都是通过直观实物抽象出算式和得数,展示不同的算法。

减法认识和减法计算教学内容与加法类似,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要用减法计算,利用5-2=3为例,展示算法多样化。教材还配备了内容较丰富的练习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正确口算1-5的加、减法。并能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交流和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建议】

1、本部分内容可分5课时完成。加法认识,1-5的加法、减法认识,1-5的减法,综合练习各1课时。

2、加法认识的教学。

①P23 的主题图让学生直观地通过一个小朋友的1只红纸鹤和 2 个小朋友的 2 只蓝纸鹤,1 个小朋友和 2 个小朋友合起来是几个小朋友,一只红纸鹤和 2 只蓝纸鹤合起来,求一共有几只纸鹤,用加法计算,得数是3,引出加法算式,认识“加号”,并会读算式。让学生利用气球图说出算式3+1=4的意思。加法的认识是通过直观操作抽象出加法算式的,应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②做一做中的摆学具活动,可以让同桌同学合作,充分地摆各种学具,说出不同的算式,直观数出得数。联系数的组成,把同一个得数(和)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如:3+1=4,2+2=4 ……。尽可能创设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进行一定量的巩固练习。

3、加法计算教学。

①教师创设如 P24 的小鸟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根据加法含义说出算式4+1=5。教师问:“得数5是怎样算出来的?”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反馈各种算法。教师应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不同的算法,并予以肯定。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a、看图1只1只数出来的。b、从原来4只数起数到5只数出来的。c、用掰手指方法1只1只数出来的。d、用数的组成方法(4和1组成5)算的。e、摆学具的方法。f、直接看出来的等等。

②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算法和其他同学的不同算法比较,哪种算法较好,用你认为较好的方法完成做一做的两道题,再小组合作交流,怎样的计算方法最好。同时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

③以上诸多的算法中,有些算法是有局限性的,烦琐、慢、不好的。教师可设置一些有障碍性的游戏口算练习(如比速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感悟那种方法最好,在倾听他人意见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思维在发散的同时,往最优的方向发展。达到自主优化,自我感悟。使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得以落实。

4、减法认识和减法计算内容,教材编排和教学思路与加法类似。减法口算方法还可以用推理的方法(想加算减)来计算。

5、综合练习(P27的练习三)。教师在理解练习内容编排的意图基础上加以发挥,以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0的认识和有关加、减法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盘中“没有”桃子可以用“0”来表示,利用直尺的起点刻度“0”,说明“0”也可以表示起点的二层含义。同时说明了  0-5 数的顺序。有关 0 的加、减计算是根据 0 表示“没有”的含义算出得数。P29 的情境图中描述的一个鸟窝中原来有 3 只小鸟,现在飞走 3 只,这时鸟窝中“没有”小鸟,可以用“0”表示结果。列成算式是 3-3=0。一片荷花叶子上有 4 只青蛙,第二片叶子上 0 只青蛙,加起来得数从直观上看出是 4 只,就是原来的 4 只 ( 加数 ) ,算式表示是 4+0=4。这里初步展示了 0 的加减法的二个特性。在做一做的加减法练习中,体现了有 0 的加减计算的其他特性。如:      0+0=0,4-0=4等。教材还安排了配合本单元的综合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的含义。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

2、会用0的加、减法的特性来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能熟练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3、通过综合练习能用5以内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交流,培养主体意识和对算法进行内在优化的能力。

【教学建议】

1、本部分内容可分2课时完成。0的认识和0的加减计算1课时,完成综合练习四1课时。

2、P29的猴子吃桃子情境图,第一个盘子里原来有2个桃子,用“2”表示,第二个盘子里剩下1个桃子用“1”表示,第三个盘子里“没有”桃子用“0”表示。让学生初步感知“0”是表示“没有”的意思,观察直尺上的刻度左端起点用0,依次一段一段地数,分别用1、2、3……表示。这里一方面说明0可以表示起点,同时0是排在1的前面,说明0<1的意思。

3、利用3只小鸟从鸟窝中都飞走了,鸟窝中剩下0只小鸟的结果,根据减法的含义,可以列出算式3-3=0。这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操作内容,练习得数是0的减法,加深对同数相减得数是0的意义理解。

4、一个加数是0的加法意义教学,是通过一片荷花叶子上有4只青蛙,另一片叶子上0只青蛙,二片叶子上的青蛙合起来结果还是4只,算式是4+0=4,让学生说出其他算式,说明0加上一个加数,结果就是这个加数的意义。5-0=0可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说说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没有去掉,结果等于原数的意思。

5、通过做一做中的练习,以及学生互相出题计算的活动。加深对0的加减法计算的特性的掌握。如:0+0=0,意思是没有东西加没有东西,结果还是没有。

6、练习四是本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师应理解每题编排的意图,加以利用,发挥其作用。(题意)

几点思考

1、实验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改变了省编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模式:准备题--例题--试一试--练一练。而是以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展开。

教材内容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联系实际,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具体情境,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注意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空间。因此教师对教材意图的理解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生活经验如何有效地过渡、提升为系统的数学结构,实现学习目标的多元性和整合性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2、教材创设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性学习,个性化交流的空间。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和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转变角色,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创造民主和蔼的教学氛围。

3、关于计算方法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算法越多越好,而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都能获得成功。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多样算法,应于以引导,学生从优选择,接受他人的意见,使信息在发散的同时往最优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把教师自己的算法强加在学生身上,强求统一算法,尊重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实践中自主优化。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摆弄实物,对几种基本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不要提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等。

2.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教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材首先出示鞋盒、粉笔盒、魔方、易拉罐、笔筒、足球、玻璃球等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由于学生已经具备许多这方面的早期经验,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到形状是物体的众多属性之一,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的形状相同,有的形状不同,形状相同的物体可以看成一类。

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对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直观的辨认、区别。每种图形的认识包括实物图、模型图和图形名称三个层次,符合儿童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事物的认知特点。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形状相同的几种实物,从直观上认识到虽然这些实物在材料、大小、用途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形状相同。然后逐步数学化,抛开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只考虑形状这一属性,抽象出一般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在此基础上,指明这种一般模型叫什么图形。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哪些是球形。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了其应用性。并且,每个学生可以说出属于自己的答案,有很大的开放性。

做“做一做”第1题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圆柱、球很容易滚动,球还可能在地面上转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容易发生倒塌。活动的形式可以参考教科书,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例如,可以让学生从斜坡上把圆柱、长方体、球滚或滑下来,看哪个先到底端。

做“做一做”第2题时,可以采用教科书上蒙眼睛摸实物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如在一个箱子里或袋子里摸实物。做游戏时,可以选一些比较大的便于确定形状的实物,摆在桌子上。由一名学生说出一种图形的名称,让另外两名蒙眼睛的学生摸出这种形状的实物,其他同学进行判断。还可以让蒙上眼睛的学生随便拿一个立体图形,摸一摸,再说出拿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要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师可以先拿一个立体图形(例如,长方体),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是什么图形。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利用手头的立体图形学具,照教科书上的样子沿着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每组抽一名学生把本组中画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把相同形状的放在一起。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它们的不同,使学生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方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而长方形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全体同学完成以后,再把所有组画出的长方形放在一起,所有正方形放在一起……然后,仿照立体图形的教学,对四种平面图形分别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几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做“做一做”第1题时,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例如,有的学生经常会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而不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形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

做“做一做”第2题时,要让学生自由想像,利用学具,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教师无需过多干预,并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练习五的教学建议】

第1~3题以涂一涂、数一数等不同的形式,对各种几何图形的辨认进行巩固。第1题提供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第2、3题时,可以直接数出图中的不同图形分别有多少个,也可以先用学具照着书上的样子摆一摆,再数一数。

第4题让学生利用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直观感受不同图形的特征。如果直接自由拼摆有困难,可以先照着书上的示图摆一摆,然后再发挥自己的想像,自由地摆出自己喜欢的图。

第5题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使学生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做的时候,尽量让学生不凭借实物,借助表象进行推理。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可以拿实物来画一画。

第五单元    分类

什么是“分类”? “分类”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我查了一下字典“分类”的概念是这样的:分类,亦称“归类”。即根据事物的同和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举例:比如有红、黄、蓝若干个球,可根据事物的“同”即相同颜色为类来分;也可根据事物的“异”即不同的颜色为类来分。)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织的过程。(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分类,而分类的结果是一个集合。)

“分类”这一数学内容在新教材的第一册中独立安排成单元,我想原因为四:1.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2.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般大人都会对刚入学的小孩说:你已经长大了,是小学生了,该懂事啦。此时的小孩懵懵懂懂的感觉到我上小学学知识啦。因此这时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分类整理,这样学习和生活才有规律。3.学习分类是学习其它数学知识的基础。比如,统计与概率就是。4.分类能力既是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进行分类时,学生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同时,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现在,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益处。所以,学习、学好“分类”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一. 教学内容与课时对比:

省编教材的分类是在新学期的第一堂准备课中的“分一分”呈现。(看教材书)“分一分”实物图是把小狗、小猫、铅笔盒、卷笔刀、橡皮和小熊。要求把同类的物体圈在一起,渗透一种把同类物体组成一个集合思想。这个圈的过程就是按单一标准分类。(简单分类)

现行的人教版将原来准备课中的分一分,分列出来成一单元:“分类”。显然现在的内容比以前丰富多了,增加了不同标准分类的内容。

省编教材的课时量,依我看不足三分之一课时,而人教版为2课时,课时量增多了。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感受由于参照物的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变化性和相对性,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的方位。

2、通过各种活动,能按上下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体验自主学习、探索操作过程中成功的积极情感,养成认真观察、注意倾听、积极发问、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正确认识物体之间上下位置关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由于参照物的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变化性和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一个点鼻子的游戏,大家喜欢吗?

2、师(指点着鼻子):眼睛。学生迅速点着自己的眼睛。师:谁能说一说眼睛在鼻子的什么位置?学生说。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上下之间的位置。(板书:上下)

(设计意图:游戏对一年级孩子有强烈的吸引力。以游戏形式导入,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利用游戏本身,让学生尝试说出五官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初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

二、引导探究。

1、你们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学生可以说桌子上有什么下面有什么等。)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含义。

①投影主题图小朋友,这是哪里你知道吗?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

②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观察看一看南京长江大桥。

看,蓝天白云下的南京长江大桥多漂亮啊!请仔细观察,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③谁能说汽车的下面有什么?

④看这幅图你们还想问什么?

鼓励学生用上下关系的方位词。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开展了生活化教学,一方面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丰富了学生对位置的感性认识,逐步建立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练习反馈。

1、摆一摆,说一说。

(1)请小朋友拿出数学书,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把口算训练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橡皮放在铅笔盒的上面。

(2)课件出示摆放图:

你们同它摆的一样吗?谁能说说数学书、铅笔盒的位置?

(3)随意调换学习用品的位置,同位互相说一说他们现在的位置。

2、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并能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操作,互说互动加深学生对上下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四、评价延伸。

(1)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说一说有哪些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进一步正确地数出5以内物体的具数;识田字格,能按要求正确、规范、整洁地书写1—5各数;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联系与区别。(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正确、美观地写出1—5各数)

教学重点

1—5的书写

教学难点

1—5的书写格式,2和3的书写。

教学方法

讲述、练习、讨论

教具准备

各小组准备一些玩具、主题图、1—5数字卡片、田字格黑板。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和同桌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指名说

2、每说一种在练习本上用圆圈表示。

3、指导写1-5各数。

形象记忆:1象小棒 2象鸭子 3象耳朵 4象小旗 5象秤钩

要求学生对数1-5的书写逐步达到整齐、匀称、熟练。

三、 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写数:理解题意,第一行,仔细数一数,认真写出数;

第二行通过观察发现要写涂色的三角形的个数。

2、练一练第2题:看数画线,画的方法不唯一,但尽量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3、第3题:数一数,填一填

(1)一共有几节车厢/

(2)挡住的是第几节车厢?

(3)用数字表示出来。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如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和3相邻的数是几?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5各数的写法,请大家要注意认真书写。比一比看谁写的好。

板书设计

1——5的认识

1 2 3 4 5

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10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能力、方向意识。

3、经历探究辨别方向的过程,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正确描述方向

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阐述:

借助太阳从东边升起这个生活经验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辨别图片上的四个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太阳升起位置的观察,辨别实际生活中的四个方向。

预习提纲: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预习展示:

师:谁会背诵《悯农》这首诗?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农民伯伯很辛苦,我们要珍惜粮食。

出示情境图,谁能给同学们讲个故事?

二、解决问题、精讲点拨:

师:第一幅图,你怎么看出来是早晨?

生:公鸡开始打鸣。

生:太阳刚刚升起。

师:太阳从哪边升起?

师:第二幅图你能看出是什么时间吗?

这是太阳在哪个方向?

师:第三幅图到了什么时间?

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太阳要落山了,他在跟我们说“再见”。

师:太阳在哪个方向落山?用手指一下。

师:第四幅图到了什么时间?

师:北极星指向什么方向?用手指一下。

刚才我们通过四幅图认识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谁能用这四个方向再讲一遍故事?

三、类化练习、限时作业:

类化练习:老师这里有四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东西南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正确的贴在我们教室的墙上?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

农夫的一天

——方向的认识

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北极星指向北方。

上一篇:浅谈我国现行预算法的完善下一篇:2016上课睡觉的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