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导入设计

2024-06-04

数学中的导入设计(通用12篇)

数学中的导入设计 篇1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设计

遵义县芝麻小学

敖弟凯

邮编

563119

联系电话

*** 高尔基曾说过:“最难的是开始。”同样,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如何创设数学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数学学习角色,让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数学情境导入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万事开头难”的导入这一关把握得好,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面略谈自己在初探中的见解:

一、趣味性导入

趣味性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往往会主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果在数学“情境—问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进行导入,那就回很大程度地调动儿童的学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去体验发现与探索数学学习过程。如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东南西北时的导入:课堂实录

(一)师:小朋友们,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前后左右的同学是哪位,都在你的什么方向呢? 生:说出前后左右的同学后,进行了各种方向猜测。

师:看来我们同学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太清楚。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方向的知识是很重要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好吗? 生:好。这方面的知识我们不知道,我们想学方向的知识。

师:方向是有名称的,这些名称全躲在老师的讲桌里,拿出来大家看一看,读一读。(出示东、南、西、北四张卡片)

师:对了,它们就是——板书课题:东南西北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游戏,说出自己已经知道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位同学后进行学生未知知识“方向”猜测,最后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通过学生的猜测后进入了感兴趣的方向知识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探究性导入

探究性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探索与创新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如何让学对数学知识产生质疑,怎样将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激活,使之促进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得到丰富、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我们教师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思维空间来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其中探究性导入是关键。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年、月、日”时,没有直接提出让学生:“观察一下日历,看一看一年中有几个月?”这样对于现在学生来讲几乎没有探究意义的导入。而我进行了这样的导入:“请你观察一下日历,说说你都发现了哪些知识?”这样,我通过给学生设疑,提出了较为恰当的具有探究性的谈话导入,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牵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认知性导入

认知性导入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从形象思考为主向抽象思考过度。他们在思考、解决问题时一般遵循严格的逻辑顺序,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情境---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这一认知特点,学生认知水平中原有认知技能就能依据这种逻辑顺序,自主的将旧知迁移到新“情境---问题”的学习、解决中来。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的一致性,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因此,我在数学“情境---问题”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认知性导入的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摘录教学片段如下: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

〈一〉 复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呢? 生: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师多媒体出示课件1:

5厘米

555厘米厘米厘米让学生根据已有认知水平列式计算它们的面积:

5×5=25平方厘米

5×10=50平方厘米

10×5=50平方厘米

〈二〉 设疑、导入新知

师:如果我们在每个图形中各画一条线段,使每个图形分割成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怎样画?

生:用自己准备好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纸片经过看、想、折、10厘米

10厘米 裁、比、拼、议等实践操作活动得出结果。

师多媒体出示课件2: 5厘米

厘米55厘米厘米师:每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三角形面积是多少?你能计算吗?怎样算? 师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在这个导入案例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让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来为新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作了知识准备,学生基本能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找到新知的计算点,从比较抽象的数学关系中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实质。为学生的认知学习构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

四、实物启示导入

实物启示导入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现实性。由于受陈旧教学思想的思维限制,我们的数学教学长期以来所创设的情境都没有顾及到情境问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导致我们的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情境---问题”都是人为编制出来的,是为了训练他们解题的方法和能力而杜撰出来的,并且多数是虚构的。为此,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数学的教学是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现实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而不是只强调学生会解决多少‘规范’的数学题。”因此,在现代数学“情境---问题“的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情境教学,并在情境中恰当地运用实物启示的导入方法去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如前面陈艳老师在教学圆拄体积计算时的实物启示法导入就取得了较好的 10厘米

10厘米

效果。现摘录片段如下:

师: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亲自做一道菜,不知同学们愿不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

生1:愿意

生2:不知老师要给我们做一道什么样的菜? 生3:老师,你用什么蔬菜来做呢? ……

师:出示一个圆柱形胡萝卜,然后用菜刀把这个圆柱形胡萝卜切成很薄很薄的若干圆片。

师:同学们会计算这一个圆片的面积吗? 生:会,用Лr2就计算出它的面积了?

师:哪物体体积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把这若干个圆片一片一片的叠起来能找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师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计算 ……

在陈老师的这个导入案例中,她注重了直观性较强的实物演示法导入,变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实物,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使后面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显然,数学“情境---问题”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是多样化的,绝不限于我所初探的这几种导入方法,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导入,都是为学生能更好的自主学习服务的。总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愿望及学习效果与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情境---问题”的课堂导入设计更是和课堂教学效果息息相关的,如果我们在“情境---问题”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好的情境导入,使之能与课堂教学相交融,那么我们将达到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贵州教育》2005年第23期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主编:李建萍

《教学设计与评析》贵州教育出版社

《浅论情境引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价值》——黄丽娟

杨庆余

数学中的导入设计 篇2

一、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直接导入法

所谓的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 就是针对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开始前, 教师运用简单明了的设问或者叙述, 从而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起来,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这种导入设计一般都需要教师将课堂问题或者内容情境化、形象化和生活化, 这样才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以下将以必修四《三角函数》一节内容为例, 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三角函数》这一节的内容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初次接触这个内容, 教师就可以利用较有吸引力的言语来进行课堂导入, 在这堂课的伴铃声打响以后, 教师快步走上讲台, 用目光扫视学生,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这里.这时, 教师把手里的木块在讲台上一拍, 开始了一番精彩的课堂导入话语:

边角角边细推算, 弧长面积巧周旋;

小小三角多奥妙, 品味佳酿越千年;

近测高塔远看山, 量天度海只等闲;

古有九章勾股法, 今看函数正余弦.

教师此语一出, 学生为之一惊, 教师的这番开场白, 就像是听评书一样, 非常有趣, 但是并不知道教师的葫芦里, 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因此学生完全被吸引住了, 这时教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上下纵横千年的三角函数.”

简洁有力的导入设计, 马上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寥寥数语就基本把本章学习的内容勾画出来, 并且完整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并且通过新颖的表达形式, 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的教学导入设计, 就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 将精力灌注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 巧妙且迅速地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二、妙笔生花, 设疑激趣——悬疑导入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及源泉, 新课改中一直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所以, 在兴趣的引导及推动下, 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喜爱去探究知识, 同时, 教师在开展趣味性的导入的教学过程中, 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整理已学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在高中数学课堂导入设计中, 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提问方式, 进而引入将要教学的内容, 却忽视了给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时间, 教师立足于教材的知识, 死板的将教材内容教授给学生了事, 没有将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找到合理的方法结合实践一起传授给学生, 还有的教师重视课堂师生互动, 然而互动的对象也只是那些数学成绩好的学生, 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与不同水平学生的交流, 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 兴趣教学的方法也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容易造成班级数学学困生的自卑心理, 也不利于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以下将分析如何通过巧设疑问,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思考.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时, 教师就可以这样来设计导入方式.

在上课伊始, 教师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道问题:

“现在老师手上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白纸, 请大家想想, 如果将这张纸有足够的长度, 折叠20次, 会有多厚呢?”

学生们纷纷开始讨论, 很多学生觉得, 那么薄的一张纸, 再怎么折叠, 又能有多厚, 无非几十厘米而已.也有一些学生拿起自己的作业本来进行对折, 想通过实践来求得真知.接着, 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些同学说:大概有20厘米厚, 有些同学说, 无法折叠20次, 求不出解来.等同学们都想知道老师所设疑问的答案时, 教师再不慌不忙地娓娓道来:

“这张0.1mm的纸, 连续折叠20次以后, 大概有35层楼那么高, 连续折叠27次以后, 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 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

这一惊人的答案, 马上让学生目瞪口呆, 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顶峰, 活跃的思维进入了最佳的状态, 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三、课堂导入设计还应注意的问题

探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设计 篇3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新知源于旧知,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数学学习遵守由浅入深、由繁到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新知识和已掌握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这一点,将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调取出来,作为教授新知识的“切入点”,为引进新知作铺垫。温故知新法即指教师利用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复习回顾已学的旧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以加强知识结构间的纵横联系。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提问:“150÷50=?若将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倍,商怎么变化?若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10,商又是多少?”“分数与除法间有什么联系?”通过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思考:既然分数与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数是不是也存在着与除法相类似的规律呢?如此一来,将分数基本性质与商的不变规律进行了巧妙的知识链接,能有效地将新知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温故知新导入法在教学中较为常用,不仅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内容,同时也有针对性的对已学知识进行了复习。

二、游戏导入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导入过程中,考虑到小学生好胜心、表现力较强,以游戏为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游戏导入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游戏中动口、动手、动脑,开心地进行交流、合作、讨论,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趣味化。这样学生不仅轻松愉悦地学会了新知识,而且利于其大脑思维的开发,提升其创新力与思维活跃度。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可以通过小魔术来开始新知的讲授:让学生们进行有意思的摸球游戏,将不同颜色的球放在一个“魔盒”中,学生一人摸球,另一人猜球的颜色,从而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这个游戏活动,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省时且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氛围十分轻松、愉悦。

三、情境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新知识前,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一个与其相一致的情境,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情境中,活化课本上抽象的语言文字,进行更高效的理解和学习。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时,教师利用情境导入法,要注意不能偏离教学内容,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这样才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例如,“利率”一课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行该课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要买一座新房子,打算申请贷款,到银行后得知,进行贷款若在五年内还清,除了本金还须支付利息,每年是3.6%;若是在十年内还清,则每年必须付4.05%的利息。老师的月工资收入是2400元,那么应该选择在几年内还清比较合理呢?”学生对于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兴趣浓厚,根据所学列出算式,并经过认真的琢磨、比较、反思后得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可见,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地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展现和发挥。

四、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想玩、爱玩,对于趣味性的小故事兴趣颇浓。教师应遵循这一特点,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或者与学习的知识紧密联系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可使学生对故事中存在的数学小问题产生迫切追求答案的愿望,引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西天取经”的小故事导入教学内容:“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途中,偶然发现了三个桃子。唐僧师傅先将第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了两半,并将一半给了大徒弟悟空,后将第二个桃子平均切成四块,给了三徒弟沙僧两块。二徒弟八戒见了不乐意了,嚷道:‘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唐僧便将第三个桃子平均切成了六块,给了八戒三块。”故事讲完后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悟空、沙僧、八戒这三个徒弟谁得到的桃子更多呢?”通过这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小故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并在强烈的求知欲望支持下深入探究、钻研。如此一来,学生便由苦学、厌学自然过渡到了好学、乐学的阶段。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能,它是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艺术的综合展示。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导入法都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并结合上课时的突发状况,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法。恰当的、精彩的课堂导入,如同一幅导游图,能够帮助学生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责编 杜 华)

浅谈初中数学课的导入设计 篇4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 要通过师生的互动,把学生领到未知的数学世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求知识欲望。

关键词:磁石 先声夺人 序幕

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笔者谨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谈一谈数学课导入的几点体会。

一、类比导入法

引入课题时,采用知识类比的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在深入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又可以在掌握理论的逻辑关系上产生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时,我是通过比较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入的:先让学生填充,并说明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依据是什么?

这样很自然地引入了课题。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我用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进行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对应线段、 对应周长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二、史料导入法

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先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都知道布鲁诺为科学而献身,其实,也有数学家为数学而献身的例子。两千多年前,就有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个学生——希帕索斯,最早发现了无理数 2,因其理论违背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整数为基础的信条,引起了同伴们的狂怒而被抛进了大海)因为发现了新数而被人推入大海中淹死了。学生听了此话必然会引起注意,什么样的数呀,居然闹出了人命案?这样就为无理数的粉墨登场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设疑导入法

可根据中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设置悬念,引起惊讶,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如“负数”的引入,我没有讲“零上”与“零下”、“前进”与“后退”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一开始即向学生提出“5-3=___”、“3-5=___”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既自然又很有吸引力,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演算的减法,总是被减数大于减数,而对于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有些学生已碰到过,只是无法解决罢了。学生会说:“3-5不能减!”我接着问:“欠多少才能减?”学生会说:“欠2!”在这时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给出“负数”的定义。这种形式的导言就能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四、趣味导入法

通过一些小故事、 小游戏或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悖论、 逻辑趣题导入新课,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我在讲“互逆命题”时,是通过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引入的:一位音乐制作人为了寻找创作灵感,跑到了森林深处,忽然听见一位少女美妙的歌声和优美的音乐,灵感顿生,并蒙发了倾慕之情。但天不遂人愿,少女被女巫施了魔咒,变成了一朵花,同时还有四个魔鬼会跟着她。不过有一种方法可以救她:只要这位音乐制作人能够从少女和魔鬼变的五朵花中认出少女,她就获救了!少女是昨夜来到这里的,而魔鬼是今天早上才到的。这位音乐制作人经过一番推理,认出了少女。你能认出哪朵花是少女变的.吗?然后说明:如果是昨夜到的,那么花上会有露水;如果花上有露水,那么她是昨夜到的。至此,“互逆命题”的导入水到渠成。

五、实验导入法

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设计一些实验导入新课,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木棒中任意取出三根,动手摆一摆,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意取三根小木棒,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这时揭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新课题自然而出。

六、情境导入法

数学课的许多内容表面看起来是枯燥的、 抽象的,如将其寓于有趣、 生动、 使人乐于探索的情境之中,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了。在新课之初,采用设计情境的方式导入,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产生“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授“储蓄问题”时,先设计一个“模拟银行业务”的情境,把学生分成几组,每个小组有人扮演“储户”,填写存单的金额、存期;有人扮演“会计”,计算利息;有人扮演“行长”,审核差错。在这一贴近生活情境的活动中,学生既感到有趣,又想赶快解决问题,以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

数学中的导入设计 篇5

试论导入环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宗雷雷

(吉林省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

摘 要:如今,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各科教师开始致力于探究各种巧妙、高效的课堂导入方式。那么,作为一节课的开始环节,即课堂导入,在学科教学中它究竟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呢?以高中数学为例,并结合实践,尝试对此论题进行一番说明和阐释。

关键词:导入环节;高中数学;作用;求知欲;学习目的

一、利用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开始的前奏,它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这一环节,若我们能采用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方法,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我们可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具有趣味性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在学习必修三第三章《概率》时,我们就可以引入生活中一些巧合的现,让学生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以此引起学生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节知识的学习中。

二、利用课堂导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生也应有清晰的学习目的,而导入环节则是使学生明晰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有利时机。所以,身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安排学习任务,如此便能使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展开数学学习活动,我们也能由此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有关“球”的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在导入环节对学生说:“同学们,相信你们已经掌握了求柱体和椎体的体积与表面积,那么球的体积与表面积该如何求呢?”这样,我就使学生了解了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数学内容,明确了本节课即将研究的课题,从而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球的相关知识,既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所学过的数学知识,也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做了良好的铺垫。

总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对一节课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掌握各种课堂导入的方法,然后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科学的选用,使课堂导入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和实效。

参考文献:

侯秋燕。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05.

数学中的导入设计 篇6

本节教材分析

课本通过实例运用散点图来描述两个变量不满足线性相关的几种函数模型如何进行模型转化,最终将不是线性的通过转化,变成线性回归模型来说明现实问题,教材就是按照这个过程进行编排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数据之间散点图的观察,能够对两个随机变量进行可线性化的回归分析.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教师讲解模型转化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构建模型的作用.教学重点:能够对两个随机变量进行可线性化的回归分析.教学难点:能够对两个随机变量进行可线性化的回归分析.教学建议:本节课主要两个非线性回归的情形如何进行转化最终怎么划归成线性回归问题展开的.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查阅相关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书籍了解相关内容,将课堂内容准备的丰富一点.具体授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己做散点图观察拟合,教师重点说明三种函数模型线性化的过程.新课导入设计

例谈数学教学导入设计方法 篇7

弗赖登塔尔和斯托里亚尔提倡,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 运用它们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 能化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 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设计直观、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实验活动并利用实物演示、模型演示、多媒体演示或教具、图片呈现等方式来导入新课题, 不仅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动作表象, 形成感知动作思维,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而且能促进学生运用表象激发思维, 进而促进学生建立符号表象,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易被学生接受.

例1“数学归纳法”的教学导入

问:要将很多块多米诺骨牌推倒, 要怎么办?

教师演示, 得出结论:首先推倒第一块——这是基础;其次一定要按照前块倒了, 要碰倒后块——这是传递、递推关系.

由此实验顺势引入数学归纳法的定义.

理解: (1) 当n=1时, 等式成立, ⇒第一块骨牌被推倒;

(2) 假设n=k时, 等式成立, 推出n=k+1时, 等式也成立, ⇒假设第k块骨牌被推倒, 上一块倒了, 就能推倒下一块.

由 (1) (2) 成立, 就能证明当n为正整数时, 命题成立.

通过演示、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发现数学结论的导入方法, 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 启迪学生的思维, 还能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悬念导入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 学习如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 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不仅使得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便于保持获取的知识, 并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悬念导入是利用设置情境与学生已有的观念或知识造成的认知冲突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它使学生置于“不平衡——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的平衡”的学习过程.它使学生置于认知矛盾中, 学生单凭现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 故易激起他们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

例2“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导入

问:一张厚为0.1毫米的纸对折30次后大概有多厚?

告诉学生其厚度远远超过珠峰的高度 (8848米)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想知道如何计算的欲望.这时教师就指出:如果学了对数的运算法则后, 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自然导入课题.

3. 史料导入法

数学素质教育要求在数学教育教学中, 以数学知识和观念教学为基础, 以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为主线,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 渗透审美、心理及人文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及时穿插、引进数学史知识,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容和文化内涵, 注重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质.另外,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 对感兴趣的问题较易于接受.在教学导入时适当地用一些有趣的事例去拨动学生“好奇”的心弦, 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起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望.

用数学著作、数学事件、数学家的生平等数学史资料的介绍来进行课题导入.

例3“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导入

用丢番图的墓志铭来导入:

行人啊, 请稍驻足,

这里埋葬着丢番图.

上帝赋予他一生的六分之一, 享受童年的幸福;

再过十二分之一, 两颊长胡;

又过了七分之一, 燃起了结婚的蜡烛.

贵子的降生盼了五年之久, 可怜那迟到的宁馨儿,

只活到父亲寿命的半数, 便进入冰冷的坟墓.

悲伤只有通过数学来消除,

四年后, 他自己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问题:丢番图活了多少岁?

小学数学教学导入设计原则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导入设计   原则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185

一、简洁性

巧妙的导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许多教师正是看到了导入的激趣功效,而力求为学生设计新奇的导入,如此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导入环节却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使得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时间明显不足。这是导入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要知道导入虽然非常重要,但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引子,为此导入设计要简洁,要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更加专注于新知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数学学习活动。如故事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师可收集与创编数学趣味故事,以学生所喜爱的动画故事形式来导入,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但许多教师所设计的故事过于繁琐,用多媒体又是动画显示,又是背景音乐,过于繁杂,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这样的故事重点不突出,目标指向不明确,并不能借助故事的吸引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

二、数学性

数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现象来导入数学新知的学习符合数学学科学习规律,教师可从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来提取数学素材,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数学感性认知,这样才能达到对抽象数学本质的形象认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又可以以生活这股源头活水缓解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枯燥性,使得数学学科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这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求知热情。生活化导入是现代数学教学中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数学生活化就是单纯的生活现象,因此在导入时大量罗列生活现象,而忽视这些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生活化十足,但数学性不强。这样的导入虽然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唤起学生的共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但并不能将注意力与兴趣点转移到数学知识本身上来。为此,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重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要从数学的角度来审视生活,从生活中提取最有代表性的数学素材,这样的导入才能在数学化与生活化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使得导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转移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上来。

三、多样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难以长时间对同一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导入也是如此,就算学生对故事再喜欢,长期单一运用也会使故事的吸引力日益减弱。因此,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坚持多样性与新奇性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导入环节保持长久的吸引力,不断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热情与学习动力。教师在设计导入时不仅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即使是同一班级学生,要结合不同课型来设计不同的导入,使得导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样才能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持导入持久的吸引力,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更为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如同样是故事导入,不要只是一个动画人物反复出现,也不要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语言讲解,而是要将学生所喜爱的卡通动画人物等融入其中,既可以由教师来进行语言讲解,也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动态呈现,还可以让学生一起来创编与讲解故事。教师只要用心,用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行为,就可以让导入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富有趣味性与艺术性,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的重要手段。

四、主体性

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而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导入环节同样也需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导入中来,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自导自演。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整个导入才能更具生命的活力,更加活跃有趣,从而顺利地过渡到新知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师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因此,不管是何种导入,如游戏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多媒体导入等,都不要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不管是课前的设计还是导入的活动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五、学科性

数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做中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所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这也正是由数学学科特征所决定的。为此,在设计导入时,我们也要充分突出数学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实际操作型导入或是实践运用型导入。这样的导入既能突出数学的学科特征,符合数学学科学习规律,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天性,能够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让学生手脑并用、学用结合,让学生在学到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关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如充分运用教学具来进行直观操作,对于教学具不要只是死板而机械地运用上级部分所配备的,而是要发动学生,与学生一起来制作学具。制作学具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良好的数学学习契机,学生可以通过操作来加深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同时,运用自己亲自制作的学具,学生用起来更得心应手,更能增强喜悦感与成就感,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对数学学科内在的学习动力。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篇9

教师利用一些教学工具来直观呈现,导入新课。例如在进行“椭圆”的教学时,教师于课前事先准备一个细绳,在细绳两端各系一个图钉,然后将图钉固定于纸板之上,用一支笔将细绳紧绷并绕两点做圆周运动。最后,教师通过对作图过程的详细分析,引出“椭圆的定义”的相关数学概念。这种导入方法直观、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例探求法

利用发生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和揭示事物的本质,是探求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课堂导入的一种常见手段。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细胞分裂的实例进行导入,第一次分裂为2个,第二次分裂为4个,以此类推,当分裂第N次时,细胞数Y与N之间存在的关系,即Y=2N,而这个函数就是即将所讲的指数函数。这种导入法比较形象和直观,能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深入的知识探求,同时又实现了学科交叉教学(生物与数学)之间的取长补短。

新旧类比法

在课堂导入时,新旧类比法能够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在掌握理论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进行“对数的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在等式XY=N中,若是已知X和Y,求N,这属于乘方运算;所示已知Y和N,求X,则属于开放运算;所示已知X和N,求Y,那么又将如何计算,这就是本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

引史讲故法

例谈数学教学的导入 篇10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的导入环节十分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整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而且更能体现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导入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和继续学习的动力。优秀教师往往非常重视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精心设置导入素材,组织导入程序,为一堂课的展开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以达到满意的开场效果。下面结合个人平时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种导入技巧,供同行们参考。

一、以旧引新,自然入题:

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强的学科,前后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堂数学新授课,我们可以充分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在复习检测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引入新课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全等判定

(四)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三种三角形全等判定(SAS、ASA、AAS)方法时,比较三种判定方法中三个条件中都有一个条件是角,自然提出新课题:“如果三个条件中没有角条件时,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从而引出探究问题:“当两个三角形有三条边对应相等时,这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出课题:“三角形的全等判定

(四)――边边边定理”。

二、奇中生疑,设置悬念:

疑问是求知的第一动力,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同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上课前事先给学生一针强大的“疑问兴奋剂”,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不由自主的投身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中来,为知识的探究铺垫了平坦的道路。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改变了过去那种开门见山点题法,而是有意识的设置这么一个悬念,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导入过程如下:

1、动手实践:折纸游戏并回答:一张1mm厚的硬纸片对折一次有多厚?

2、对折两次有多厚?对折3次呢?

3、猜想:一张1mm厚的纸片(足够大)对折20次后大约有多厚?

4、导出惊人的结果:一张1mm厚的纸片(足够大)对折20次后大约有10000多米高,比世界最高峰还要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有理数的乘方就能给我们科学的答案。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后我们能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从而引出课题。

三、连线实际,寓于生命:

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数学学习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可以这样说,数学的应用是数学的生命力。一堂数学新授课,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尽情体验新知识的价值,体验其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则学生的求知欲望就高,学习的动力就大,教学的效果就好。

例如:在教学概率与统计时,可以结合社会实际创设这么一个情境:商场举行有奖销售活动,游戏规则如下:由商家掷两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六个面,每个面依次刻有1、2、3、4、5、6这六个数字),顾客可押2、3、4、5、6、7、8、9、10、11、12这11个点数的任意一个,若押的点数恰好等于商家所掷的两枚骰子的点数之和,则表示中奖。假如你是顾客,应该怎样押?中奖的机会就大些。从而引出课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判定

(二)―――角边角定理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设置这样一个猜想导入问题:现有一块三角形装饰板,不小心被打破裂分成如图所示的三块。小明想到玻璃店划一块同样的玻璃,为方便携带,小明只打算拿其中的一块去玻璃店,你认为他应该带哪一块去?从而引出课题:三角形全等的

A 判定

(二)――角边角定理。

四、借助史料,故事引入:

B C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观。作为一种文化,数学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它的历史渊源是数学教学的宝贵财富。借助这些素材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他们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以更高昂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七巧板等知识时,我常常先参看相关的资料书,将这些数学史料制作成数学故事,用课件或灯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数学丰富的内涵美的同时给学生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对整个知识的探究起到良好的效果。

数学中的导入设计 篇11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激发启迪促进

课堂导人是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导人环节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引人入胜的导人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能促进整个课堂教学高效进行,犹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良好的课堂导人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为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建构活动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从而活跃和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并经历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课堂导入的精彩与否,直接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为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与反思,谈谈如何巧妙设计有效的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促进数学课堂教学。

一、巧设悬念导入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巧设悬念,会使学生感到惊讶,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急于了解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抛开一切杂念,尽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如:教师在教学“合并同类项”这节时,可作如下导人:请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然后将这个数乘以7后减去2,将上面的差乘以2后再减去这个数的4倍,最后再将上面的计算结果加上4,老师能马上说出答案,于是有学生半信半疑地说出几个数让老师算,老师都很快算出来了,这时学生感到非常惊奇,在一片惊奇声中有学生问:“老师你用什么妙法把这么复杂的计算快速算出?”老师马上告诉学生:“其实只要将你所说的数乘以10就是正确的计算结果,”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接着教师抓住学生产生“悬念”的时机很自然就导入了新课,此时,学生特别渴望破解悬念,于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迅速被激发,兴趣倍增,主观能动性被调动,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且在知识和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优化训练。

二、巧设问题疑障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初中生喜好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和渴望征服一切的好胜信念,教师在新课开始时可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巧设一些问题疑障,使学生处于迷惑、困扰、甚至欲得而又不能的情境,于是学生就会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和迫切的征服欲,此时引入新课,就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思维会很快活跃起来。

例如,在“三角形按角分类”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课前准备好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然后分别只出示这些三角形中含锐角或含直角或含钝角的那一部分,让学生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结果学生判断的结果有对有错,学生感到疑惑,接着教师追问:“为什么同样是一角,有的能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而有的怎么就不能呢?”这一追问立刻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疑障的产生,于是顺理成章地引入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和探究中,由于学生产生了问题的疑障,所以就会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和迫切心情,于是学生求知欲被激发,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同时使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发展。

三、巧设游戏(或小故事)激趣导入

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由学生感兴趣且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或小故事创设导人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起探究热情,使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而高效地展开。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节课时,教师先与学生做一个游戏:将你的年龄乘以3再加上6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知道你的年龄,这种猜年龄的本领,让学生感到很神奇,也很感兴趣,他们迫切希望知道其中的奥秘,于是学生就这样很自然地被老师带人了课堂学习,带进了神奇的方程世界,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共同经历“建模”的过程。

四、巧借关系类比导入

利用某些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特殊关系,通过对照巧妙类比导入新课,这样的导人能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未知的知识对象上,言简意赅,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尝试和研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中学生主体作用凸显,还能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知识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

如教学“分式的加减运算”时,可对照“分数的加减运算”类比导入,让学生自己去类比发现和探究“分式加减法运算”,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巧借演示与实验导入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就需要学生要用内心的体验和创造性的方法来学习,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巧妙导人新课,这样,就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发展,让学生动手实验还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求数学奥妙的过程中。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圆满进行。

如教学“由三边关系判定直角三角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用事先准备好的几组木棒搭三角形(其中让学生准备的几组木棒是教师已设置好,能搭出各种三角形的数量),有的学生能搭出直角三角形,而有的搭出的是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针对如此结果,就会有学生发现搭出的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应与三根木棒(即三边)之间的数量有关系,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发现顺利导人新课,并在学生操作实验的兴奋状态下,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高涨,利用实验的结果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在肯定学生获得正确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进一步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达到高效完成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六、巧用数学史料导入

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巧用带趣味性的中外数学史料作为导入的材料,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勾股定理”时,可巧用伟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什么要发明勾股定理的感人故事导入新课,通过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斗志,还可增强学生学习的毅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此外,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和需要,设计更多行之有效的课堂导人方法,如以旧引新、对话启示、巧用多媒体导入等。

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紧密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以及初中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巧妙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方法,并恰当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会起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导人的设计,改变传统教学中机械、单一的课堂入方式,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有趣、和谐、富有创造性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提高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数学课堂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孙凡哲,孟祥静主编,新课堂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初中数学[M].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数学中的导入设计 篇12

一、高中数学课堂导入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

1.导入缺乏目的性,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知所措

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集中在教学内容中, 但是某些教师所创设的课题导入却是带着学生兜圈子、让学生猜谜语, 这样反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将学生的思绪分散开来.在实际的教学中, 课堂导入的形式可以使多种多样的, 但是一定要遵循“形散而神不散”的基本原则.有的教师所创设的课堂导入看起来像是离题千里, 但是实际上却是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 而有的教师虽然围绕着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了一些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却是扰乱学生思路, 给学生造成困扰的问题, 这样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将整个教学过程僵化, 死板化了.

2.对课堂导入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高考的压力, 使得学生和教师都背着沉重的负担, 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时, 恨不得将所有的时间都放在教学重点的讲解和分析上, 对于导入环节则是能省则省, 往往是用几句简短的话语带过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例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甚至有的教师干脆就将导入环节完全省略, 一上课就直奔重点进入教学阶段, 这说明教师对于课堂导入的价值还没有认识清楚, 认为导入是可有可无的阶段, 长此以往, 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整个教学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针对课堂导入设计不足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1.温故而知新,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我们都知道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点都一个个零散的知识,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结构, 从而帮助学生消化系统的知识.在课堂导入的环节, 教师也可以注意从旧知识入手, 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的系统.为学生的学习降低坡度, 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 在创设高中数学中《对数函数》的课堂导入时, 教师可以结合前几节课中所教学的指数函数,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到对数函数的函数性质.

师:同学们, 我们在昨天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 并掌握了指数函数的相关性质.大家回忆下, 我们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具体学习了哪些函数性质

生:定义域, 值域, 单调性, 奇偶性, 周期性.

师:除了指数函数, 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函数?生:二次函数, 一次函数, 反比例函数…师:对于这些函数我们都研究了哪些性质?

生:定义域, 值域

生:单调性, 奇偶性

师:是不是还是这同样的5个性质啊?

师:由此可见, 这五个性质是我们研究函数的法宝, 有了这五个法宝, 以后再遇到新的函数我们也可以轻松应对了.昨天我们学习了指数函数, 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函数——对数函数, 这两个函数有很密切的联系.现在先请同学们说说, 对于这个函数我们要怎样来研究它呢?

生:还是要用五大法宝的. (学生笑)

师: (笑) 大家有了法宝, 就不用老师了, 那么这节课老师就不讲了, 让大家自己来做一做, 看看老师教的法宝灵不灵, 能不能攻克对数函数这最后一个堡垒, 大家有没有信心? (学生热情高涨, 信心大增)

从这节课的导入我们可以看出, 温故而知新的这种课堂导入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让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起来.

2.直观导入

直观的导入方法是在讲解新课之前, 通过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片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 从而产生学习的要求.但是这种导入方式要注意所使用的实物、图片等东西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 有密切的联系, 而且在学生观察的时候, 教师要及时提问, 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提前做好准备.如, 《“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一节课的导入, 教师可以以“幸运52”的方式设计导入.

师:先提问大家一个问题, 在中央电视台有个主持人经常打出这样的手势 (教师打出非常6+1手势) , 大家说是谁?

生: (笑, 情绪被调动) :李咏!

(投影李咏像, 同学们会心一笑)

师:李咏主持一个王牌节目《幸运52》, 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猜价格游戏.选手们猜一商品价格, 李咏只在那里提示—高了!低了!在限定的时间内猜中价格, 礼品可抱回家.今天我们模仿此游戏也来做一次商品竞猜, 看一看聪明的你如何来猜.礼品我已准备好了.已知礼品价格 (元) 在[4, 20]之间, 谁能用最少的次数猜出, 礼品就奖给谁. (师故弄玄虚, 调学生胃口) 现在给大家几分钟讨论时间, 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想一想如何有规律地来猜.

生: (情绪激昂, 讨论热烈) (师巡视讨论情况)

师:好, 现在是老师主持的幸运52现场, 礼品一, 价格 (元) 在[4, 20]之间, 谁来猜, 机会摆在大家面前, 需要大家争取.

生: (争相举手)

生:12—低了—16—高了—14—低了—15—高了—14.5

师: (欣喜递奖品) 恭喜你, 答对了! (众鼓掌庆贺) 现在我做一个小采访, 请说出你的设计思路, 有什么规律可循?

生:取[4, 20]的中点12, 根据高了低了判断, 如果低了, 再取[12, 20]的中点16……, 依次进行下去, 可以逐渐靠近价格.

师:很好.他成功的秘诀是……. (引导大家一块回答)

生:取中点, 一分为二, 不断靠近 (教师配以手势, 比划“一刀两断”状, 加深印象) 师:归纳很好.刚才在这个游戏中大家不自觉地却又非常恰当地运用了这种“取中点, 一分为二, 逐渐逼近” (强调) 的二分法思想.这是二分法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一个体现, 我们知道,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 二分法在数学上的应用, 它在求函数零点的问题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永晶, 王书臣.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内容和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6) .

上一篇: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机房管理制度下一篇:费德勒纳达尔33次交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