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导入(精选12篇)
数学教学的导入 篇1
导入新课一般指一堂课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一个好的教学导入设计, 能使课堂教学先声夺人, 引人入胜.本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16年, 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技巧.
1. 实例导入
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导入,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而且可以使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如:九年级“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教师可提出:“你有办法计算出学校国旗旗杆的高度吗?”或者问:“大家都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利用你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方案, 求学校操场芒果树的高度.”这样的导入既联系实际, 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课堂教学朴素自然, 简单实用.
2. 生活情境导入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七年级上册“直线公理”, 教师可提问:“运动会体育老师画100米直线跑道时, 需几名同学帮助拉线来画呢?”学生就会议论纷纷, 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再如:九年级上册“概率”, 教师可提问:“平时两个队进行拔河比赛时, 大家为什么愿意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确定场地呢?”这时, 学生就会大声嚷嚷:“因为这样做, 对双方都公平.”教师趁机说:“我们这堂课就用数学知识来体验一下其中的奥秘.”所以, 合理创设导入情境,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3. 活动导入
活动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 激发学生直觉思维.如:八年级“三角形全等判定”, 教师布置同桌的两名学生合作, 各自画一个三角形, 让它满足三角形六个元素中的三个, 然后把画得的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看看两个三角形能否重合.这个活动可以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发现任意选择三个条件, 有些可以得到三角形全等, 有些得不到, 这样就能使本节的新课自然导入, 这样对于课堂中得出判定方法“ASA、AAS、SSS、SAS”很有帮助.
4. 悬念导入
上课时教师给学生假设一些疑问, 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处于“心欲求而不得, 口欲说而不能”的情境.
如:八年级上册“作轴对称图形”, 如图所示, 要在河边L上建造一个供水站, 分别向A, B两村供水, 供水站要在河边的什么地方, 可以使所用的水管线最短?你可以在L上找几个点试一试, 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种设置障碍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比如: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 老师提问:“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 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元素 (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 , 就能求另外三个元素, 同学们不妨出题考考老师, 看看是否真有这么一回事.”此时的学生能考老师, 热情高涨, 对整节课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5. 以旧引新导入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 使知识递进, 增加知识坡度, 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自然引出新课的课题.
如:八年级上册“乘法公式”, 教师导入新课时, 可以让学生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计算几道题, 并提问:你发现什么规律? (1) (a+1) (a-1) =? (2) (3x+2) (3x-2) =?这样的导入既能巩固已学过的旧知识, 又能为新的平方差公式做好铺垫, 学生可以体会到“旧瓶装新酒”的功效.
6. 类比导入
数学中的很多概念、性质、定理是通过类比推理发现的, 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如九年级“相似三角形性质”, 可以用全等三角形性质作为类比, 老师导入时说:“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相等, 那么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呢?”
又如“多边形内角和”, 可以用三角形内角和作为类比, 老师提问:“大家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那么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这种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 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 不仅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了课题, 同时也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导入乐园,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享受数学的成功之乐,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教学的导入 篇2
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 “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 “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 篇3
导入的艺术特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心弦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悬念于怀,处于新旧认知的冲突,徘徊在知与不知的矛盾内,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课程导入是教师周密安排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
一、导入的原则
数学课堂的导入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堂导入应针对数学实际:1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使之建立在所授内容的内在联系,而不能游离与数学内容之外;2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如低年级,最好从讲故事、做游戏入手,高年级多从联想类比、设置疑难入手等。
2.启发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这种知识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教师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的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启发性的导入设计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3.新颖性原则
导入所用的材料与教材的类别点越少、越精,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心里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颖性导入能“出奇制胜”。
4.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人们探究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个性倾向。这种个性倾向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具有向往的心情。一个人的兴趣愈浓,他的觀察就越仔细,感知、思维、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就越有成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如掌握学生力求认知、探究某种事物,渴望接近了解这种事物的心理活动倾向,激发学生对此事物产生兴趣,则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起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导入的方法
导入艺术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运用、精心设计。
1.知导入法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出来的。
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可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为引进新知识做铺垫,形成正迁移。例,在教学“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多少”的应用题时,可先设计一道复习题: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5人,上学期期末数学检测有4/5的同学成绩在80分以上,80分以下的同学有多少人?学生把题中的4/5换成80%从而得到教科书上的例题,引导学生把例题同复习题进行对比分析:例题同复习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巧妙地沟通了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让生化为熟、难为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设疑导入法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有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导入时精心设疑,以激发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例,“通分”一课的导入设计,让学生比较下面两个分数的大小:
(1)2/5和4/5 (2)3/8和3/10 (3)8/21和5/21
(4)13/15 13/14 (5)3/4和5/6
显然,(1)—(4)题学生能很快回答,第(5)题是新授例题,学生没有接触过,学生处于困惑,产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讨论:比较3/4和5/6的大小,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做出多种不同的回答:如画图比较大小、化同分母比较大小、化成通分子比较大小、化成小数比较大小等。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尝试,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较简便,最后小结:把3/4和5/6化成9/12和10/12的过程,就是“通分”。
3.故事导入法
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标准之一。例,教学“0”的认识时,可编小故事来导入:猴子从树上摘下3个桃子放在屋内的盘子里,然后外出活动。有3只老鼠出来,各偷走一个桃子,猴子回来时,学生说出“没有”时,教师及时导入:“今天就学习用什么表示‘没有’。”
4.计算导入法
计算导入法是教学中一种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计算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例,教“乘法结合律”时,教师出示(3×4)×5, 3×(4×5),3×4×5。在学生计算的基础上比较题中算式的异同、运算顺序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3题的乘积相同,运算顺序不同,从而导入新课。
5.喻理导入法
以实例或生活中的趣事、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称
之为喻理导入法。例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出示扑克牌“红桃A”, 让学生回答这里A代表什么?并出示等式025x=3.2,擦去等号及3.2,成0.25x后,问式子里的x个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小结:字母可表示一个数,也可表示任何数。这样,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进入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
6.操作导入法
数学教学的导入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入技巧,悬念,故事,多媒体
在数学教学中, 课堂导入作为起始环节, 演绎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将学生们很快带入上课的氛围, 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们更好地去学习数学知识.同时, 一个不好的课堂导入, 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难以将学生们分散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以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们心思涣散, 这自然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由此, 我们可意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进行课堂导入, 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常常说到“万事开头难”, 课堂的导入也是一样, 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根据教材内容, 精心地设计课堂的导入.多年来, 笔者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一直努力探索着, 并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方法.一、悬念导入法悬念, 即是指悬而未决的问题, 往往能够激发起人们迫切想要探知真相的欲望.因此, 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们这样的心理特点, 在课堂导入中, 结合课堂内容, 精心地设计存在悬念的问题, 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理.通过这样的悬念设置, 不仅仅能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而且能够让即将学习的内容蒙上一层神秘感, 促使学生们自觉地去探索真相, 进而将学生们引领到跃跃欲试的课堂氛围中.这样的课堂导入充满了趣味性, 且取得的学习效果也好.例如, 笔者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 就精心设计了这么一个悬念:“一个人想要测量一棵参天大树有多高, 不用爬到树上, 只测量了树的影子, 就算出来树的高度了, 你们猜他是怎么做到的.”这时学生们往往就会开始热烈讨论起来.笔者借着学生们讨论时活跃的气氛, 为学生们揭晓答案, 说“这个就运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的原理”, 而这同样激发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到底怎样运用这个原理的呢?通过这样一个带有悬念色彩的事例, 激发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充满激情地进入课程的学习.二、亲自操作导入法在课堂的导入中,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性, 将学生们的兴趣激发出来.亲自操作导入法, 即是指学生们亲自动手去探索知识,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亲自操作导入法, 在笔者看来, 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更容易的将每一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因为, 从课堂的一开始, 就需要学生们自己亲自去动手操作.“说得再多不如做得多”, 往往通过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 才能够发现在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比仅仅通过老师语言的描述与提醒感受更加深切, 且通过学生们自己的亲自操作, 该知识点在学生们脑海中的印象往往也更加深刻.故们入学美以定传生学了声象时们有欣通为导过海一化们探节我法去2版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们自己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然后将这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 再将其拼在一起, 这样我们会发现其内角拼和起来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由此, 在实践中, 我们可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三、故事导入法在课堂的导入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以童话趣味故事或者历史上数学家们的故事作为课堂的导入, 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兴趣.故事, 往往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作为课堂的导入, 趣味故事往往能够达到调节课堂活跃气氛的效果, 而数学家们的故事往往能达到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课时, 笔者就常常会谈到美国总统伽菲尔德的证法.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400种以上, 而伽菲尔德因为一个小男孩的问题, 而潜心探讨勾股定理, 并且作出了简洁的证明方法.这一直成为数学史上所传颂的一段佳话.通过故事导入法的形式, 不仅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领略数学家们的人格魅力, 同时, 还能帮助学生们拓宽自己的知识眼界, 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四、多媒体导入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 多媒体早已逐渐地登上了教学的舞台, 在教学中发挥着它独特的优势.多媒体集聚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 使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在教学中, 多媒体的使用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同时, 其直观形象性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解释了知识点, 为教师们减轻了一些教学压力.在数学教学中,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比如, 课件的演示, 音频的播放, 视频短片的欣赏, 等等.数学, 是一门逻辑性较强, 且较为抽象化的学科, 通过多媒体的辅助, 将其抽象化恰当地转化为形象, 更容易为学生们所接受, 所理解.例如, 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 在课堂导入中, 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个太阳从海面升起全过程的短片给学生们欣赏, 并一边讲解太阳在某一时段时与海平面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太阳当做一个圆, 将海平面看作一条直线, 太阳慢慢升起, 与海平面位置关系逐渐发生着变化, 先是相切, 然后相交, 最后相离.通过多媒体的播放, 学生们更加直观、形象地初步了解到直线与圆的关系, 学生们的探知欲望就很容易的被调动起来了.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 课堂的导入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 它关系着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不断地去探索有效的适合我们学生需求的导入方法, 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去探究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关成志.初中几何教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数学课的导入 篇5
数学课的导入
作者/ 曹生华
上好一堂数学课,是我一直努力探索和奋斗的目标,经过长期的实践,我总结了几种数学课的导入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新课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先与学生复习学过的三角形的概念后,提问学生: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多少对对应顶点、有多少组对应边、有多少组对应角、分别写出来,引导学生归纳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在以后的练习或作业中,给出两个三角形全等和一组对应角(或对应边),学生就可以正确地写出其他的对应角或对应边。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
二、实验演示,导入新课
数学试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数学的良好循环。上课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试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主动发现欲学新知识的愿望,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这种演示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给学生直观感觉,留下深刻印象。如上等腰三角形性质一课,课前先让同学各自拿先剪好的腰长相等,顶角不等的等腰三角形纸片,让他们沿顶角平分线对折,发现这四个顶角不等的等腰三角形的两顶角都能完全重合,自然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再通过证明得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能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的快乐,点燃学生探索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有亲身感受,学习起来注意力集中。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三、进行类比,导入新课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会运用归纳、演译和类比进行推理。可见,“类比”很重要。类比就是一种间接推理的方法,类比导入法就是通过两类不同的对象间的某些属性的相似,而从一种具有的某种其他属性就猜想另一种也有这种属性。比如:讲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等内容时,就可以通过对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复习,类比得出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这种方法导入自然,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从而掌握新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设疑问式,导入新课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总之,初中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很多,上面列举了几种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新课的导入,要精心设计适合课题特点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新课在整个课堂中的作用。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简诉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篇6
关键词:教学 导入 作用
导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如果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xxx”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的,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对新课导入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新课引入无足轻重,也有的是没有掌握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必要探讨一下新课导入在教学中的意义及其所采用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的作用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至致,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效果特别好,信息的传输效率也最高,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反之,如果教师在刚上课时,不注意引课技巧,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就如《大学》中指出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更谈不上学习了。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積极性和坚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好的新课引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4.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导入新课的一般方法
1.直接导入法。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直接引入法最简单容易,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使学生感到茫然,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力,缺乏学习的心向。经常用此法导入,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宜采用此法。
2.问题导入法。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引入新课。问题引入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点出了学习的重点,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问题引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密切的新授课教学,或本节所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学生似曾相识,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求知的渴望。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可先让学生想这样的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
3.复习导入法。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这种引课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如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第二节课时,运用复习引入法,把上节课讲到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利于新课的展开。
4.实验导入法。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引入新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使知识引入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课的引入。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剪开成三部分,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问: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5.资料导入法。即用各种资料(如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引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能从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进入该课的学习。
这种引课法由于可较详尽地介绍史料,故一般用于比较抽象的单元教学的开头,使学生通过史料对这个单元知识的产生、发展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因而从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单元教学的难度。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以讲“百牛大祭”的故事,告诉学生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勾股定理决非是受了神灵的启示,而是他勤奋学习之所得。
6.激趣导入法。即通过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引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获得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讲垂直时,出“大漠孤烟直”的谜语;讲开方时,出“医生提笔”的谜语;讲“直线与圆相切”时出“长河落日圆”的谜语,等等。又如《有理数的乘方》可这样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出问题: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教师作出假设: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4层楼高,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一惊人的猜想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
7.归纳导入法。归纳猜想是揭示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也是数学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例如,不等式性质3的引入,先在口中填不等号:
3□2,3×(-1)=____,2×(-1)=____,
可见,3×(-1)□2×(-1);
-5□-3,(-5)×(-7)□(-3)×(-7)……
让学生观察、归纳这一规律:“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然后引入新课。 三、导入新课时需防止的问题
1.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有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
2.洋洋万言,喧宾夺主。新课引入时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占用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讲解。
3.离题万里,弄巧成拙。引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不然不但没有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了障碍。
总之,新课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生动活泼、引人人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的导入 篇7
课前导入是为学生学习新知服务的, 一个好的导入,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起课堂的活力。我在教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一课时, 课前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师:老师这里有三杯水, 一杯自来水、一杯白醋、一杯澄清的石灰水, 哪位同学能想办法把他们区分开?大家讨论一下, 看谁想的办法最好?然后上台把他们区分开, 并讲清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纷纷举手, 有一位学生上台用“闻”的方法指出白醋并说出理由 (醋有酸味) ;接着另一个学生上来区分自来水和澄清的石灰水, 我问他怎样区分, 他说:“澄清的石灰水遇上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浑浊, 往这两杯水里吹气, 如果哪杯水变浑浊, 就说明那杯水是澄清的石灰水”, 他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 他拿起桌上的吸管往两杯水里吹气, 分辨出了哪杯是自来水、哪杯是澄清的石灰水。
二、导入设置的作用
让学生分辨三杯没有标签的自来水、白醋、澄清的石灰水, 这一导入环节是我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特意设计的, 这一导入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 而且对本节课涉及的知识起到了链接的作用, 凸显了课前导入是为学生学习新知服务的有效环节, 也为学生辨析物质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提供了研究的素材。我认为该导入环节的设置有以下三个作用:
1. 通过让学生“辨液体”,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诱发其探究欲
望、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 既沟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 也是教师对学生关于“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这一知识前概念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的有效途径。
2.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的变化活动时有一实验, 即“将
另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重新罩在火焰上方”看到有什么现象发生 (杯壁上的石灰水变浑浊) , 这一现象是要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而课前“辨液体”的导入使学生能用已有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3. 在学生进行了“加热蜡烛、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后得出物
质变化分为“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后进行拓展训练时, 我课前就把浑浊的石灰水让学生辨析, 这一变化是什么变化, 学生由于有了亲眼目睹刚才石灰水变浑浊的经历, 很快就能说出这一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课前预设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 一节课的有效导入设计对学生高效实现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一个看似平常的“辨析液体”的导入环节, 其实是把学生的前概念、探究新知的证据与课后拓展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摘要:课前导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起课堂的活力。通过实例分析了导入设置的三个作用, 指出一节课的有效导入设计对学生高效实现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 篇8
所谓课堂导入, 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动作、道具等各种途径, 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过程。 课堂导入的目的性应该清晰明确, 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 应充分考虑新课标、教材与学生的关系, 创设出新颖有趣、准确巧妙的教学情境, 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 主动参与学习。 课堂导入是为这节课的数学教学服务的, 就好比是一篇乐章的序曲, 必须先声夺人, 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课堂导入的目的也正是如此。
一、在进行课堂导入的组织和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 课堂导入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 应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这就需要教师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的中心,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堂导入, 不要为导而导, 离题千里, 牵强附会, 更不要游离教学目标, 盲目导入。
(二) 课堂导入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导入要解决的问题是, 让学生初步明确要学什么? 为什么要学? 怎么学? 而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知识能力水平不一, 导入的设计就要从实际出发, 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 课堂导入必须简洁精练、 灵活多样,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进行设计。 课堂导入一般以3~5分钟为宜, 太长则喧宾夺主, 浪费了最佳学习时间;太短则苍白无力, 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导入, 注意灵活多变, 新颖有趣, 切忌生搬硬套、一成不变。
二、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导入方法
(一) 开门见山导入法
开门见山导入法, 是最简单的一种导入方法。 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述或设问, 单刀直入, 直接揭示课堂主题, 点明该课学习的内容要点。 这样可以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引导他们直接进入学习状态, 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进行新课教学。 例如在北师版八年级下的《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课中, 教师直接导入:“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的乘除计算, 如果是两个二次根式相加或相减, 又该怎么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二次根式的加减》。 ”这种导入直奔主题, 简单明了, 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宜频繁使用, 因为它容易使学生感觉单调乏味, 产生厌倦感。
(二) 温故知新导入法
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导入方法是温故知新导入法。 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很强, 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教师在上新课前, 要善于利用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 通过设计一些问答或练习, 引导学生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 自然而然地转入新知识的学习, 从而明确新旧知识的脉络, 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例如在北师版八年级下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设计这样的复习铺垫:先让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题步骤, 再让学生按步骤解以下两个方程: (1) .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算方程, 并把依据一步一步地讲清楚。 最后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不等式 (1) , 又该怎么解? 从而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教学。 这种导入法, 通过对旧知识有针对性的复习, 由此及彼,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生温故而知新, 对新课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 生活实物导入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或图片, 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进入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就是生活实物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 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生活实物的展示,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例如:在讲《探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 我就拍摄了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双杠等, 给人以两条平行线的形象;拍摄了学校的大门栅栏、单杠固定拉杆等, 给人以两条相交线的形象。 这些学生最熟悉不过的东西, 把抽象的两直线位置关系具体化和形象化了。在讲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时, 当场把粉笔盒展开, 学生一目了然, 印象深刻。 在讲合并同类项时, 我就随手拿了一个粉笔盒和一个黑板擦, 问学生这两样东西能相加吗? 从而引出必须是同类项才可以合并……这种导入法简单形象, 学生乐于接受, 也很实用。
(四) 提问悬疑导入法
好奇心强, 喜欢追根溯源是中学生的普遍特征。 提问悬疑导入法正是抓住了这点, 通过提出问题, 设置悬疑, 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兴奋和渴望, 产生想得知答案的迫切需求, 进而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讲的就是提问悬疑的重要性。例如在北师版七年级上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中, 我设置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 把你的年龄乘以2, 再减去5, 把结果告诉我, 我马上知道你的岁数。”学生将信将疑, 纷纷报出自己的结果, 我则一一说出学生的年龄。 学生很好奇, 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 疑问一产生, 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思维也活跃起来, 我因势利导: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课, 你们就知道了。 学生带着疑问学习, 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思维指向性更强, 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五) 实践操作导入法
实践操作导入法关注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 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 引导学生一起动手操作, 在实践中体验、感知新知识。 这种导入法直观形象, 有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动手实践, 亲身体验操作过程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必将激活他们的浓厚兴趣, 引领他们专注地投入新课学习。 例如在北师版八年级上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中, 我先让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 再剪成三个部分, 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观察, 发现了什么。 学生很快就发现,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刚好是180°, 由此引入新课。 实践操作导入, 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数学教学的导入 篇9
一、实物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图表、模型或幻灯片形式来导入新课, 这一导入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 能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 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人教A版必修2第一章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中, 课前准备一些实物, 采取直观演示,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 能激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
二、热点话题、新闻事件导入法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 以此作为导入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时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如在讲“基本不等式”时, 我这样导入:一项“抗风浪”网箱生态养殖技术目前在安徽巢湖研发成功并推广, 设计者们力求用最少的围网围成最大的空间, 当箱口面积一定时, 网箱长宽各多少时用料最少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类最值问题, 所用的知识为基本不等式。
三、设置悬念导入法
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 即有了内驱力时, 他们才能爱学、乐学、学好;相反, 他们不感兴趣, 你不管讲得多投入, 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一开始就想办法吸引学生,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 我在教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一课时, 是这样导入的:我拿着一张普通白纸, 问学生:“谁来说一说这张纸大约有多厚?讨论一阵子后, 找几名学生估计厚度, 大致统一后, 我说:同学们估计它的厚度大约为0.1毫米, 假如我把这张纸多次对折后, 它的厚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可能!有个别学生回答说:可能。就这样学生争论了起来。然后我再说:“认为可能的坐左边, 认为不可能的坐右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好!下面我们一起到《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一惊人的疑问让学生精神集中, 思维活跃, 进入最佳状态, 不用多说, 在问题情景之下, 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究, 课堂上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了学习中。
四、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在新课开始之前, 我们不要急于提示课题, 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趣闻等来提示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 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 原以为富人不愿意, 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 但是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 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 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 以后每天所借的钱都比前一天多1万元;但是借钱的第一天, 穷人还1分钱, 第二天还2分钱, 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两倍, 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完后感觉挺划算, 本想定下来, 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 害怕上当受骗, 所以感到很为难。”你能帮这个穷人出个主意吗?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都跃跃欲试。于是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发现很复杂, 然后老师再导出今天的课题。这样的导入, 既生动有趣, 又蕴含着新知识,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
五、生活实例导入法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的选择生活化和趣味化。一打开课本, 就能给学生这样一个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而每一点数学知识的学习, 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 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从而不知不觉进入到数学问题中去。例如, 在教学《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这一节内容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例子, 如拉紧的电线和地面、教室的日光灯管和地面;生活中也处处有平面与平面平行的例子, 如教室内的南墙面与北墙面、前黑板面和后黑板面、天花板和地面, 本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六、实验活动导入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其实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在教学《空间几何体》时, 提出:“用6根火柴棒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不能。”这时,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火柴棒, 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
教学导入的魅力 篇10
一堂课的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 它彰显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 闪烁着教学风格的光华, 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 关键在于灵活运用.
一、新课的导入应该具有吸引力, 突出“趣”字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 没有兴趣的地方, 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 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学好数学.”新课导入的优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前提, 也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个个能跃跃欲试地参与教学活动.
比如, 有老师在教学“直线、射线、角”时, 利用孩子熟悉的孙悟空的金箍棒来引入课题.
师:看过《西游记》吗?
师:里面有一个有着火眼金睛、神通广大, 又爱抱打不平的是谁呢?
师:孙悟空有个法宝, 是什么? (出示金箍棒) 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变多长?
毋庸置疑, 孩子对这一内容太熟悉了, 当然是很长很长, 师随之通过课件演示, 让孩子再次直观感知, 而后用数学语言告知, 很长很长, 看不到边就是无限长, 反之, 就是有限长.在课的一开始, 就能通过这一简单的道具, 让孩子明白将要学习的射线和直线是无限长的.
这样的导入善于从教学内容出发, 联系学生实际, 巧妙构思,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二要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 要让学生境中生趣, 更要境中生疑, 由疑而思.必要时教师要给予适度的启发和诱导, 帮助学生架起“无疑”到“有疑”的桥梁, 实现思维的启动.
二、新课的导入形式要做到“新”字
在新课的导入上, 一定要注意所面对的学生的年龄、能力, 教学的深浅等各种因素, 灵活变通, 力求实效.导入的形式要有所变化, 不能千篇一律.
听过许多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多数老师的导入都选用了沿原路返回的线路图来理解、渗透倒推的策略.可是, 对于这些内容学生的兴趣不是很大.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在课前, 由于是借班上课, 师说:“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认识, 老师先自我介绍一下.”到了说年龄的时候, 老师开始卖关子了, 说:“女士的年龄一般是保密的.”一下子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 话锋一转, 说:“不过, 老师可以告诉你, 我的教龄有23年.你能告诉老师, 我23年前在干什么吗?”这么简单的问题抛出, 孩子们都乐了, 23年前, 老师不就是在学习么, 正在做学生呢.
老师又故作神秘地说:“老师, 还知道你们10小时前在干什么呢?” (老师上课的时间是下午.) 反应快的孩子立马想到了, 倒推时间, 正是凌晨二三点钟, 正在睡觉呢.一下子点破了老师的神秘.其实就是这样, 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运用了倒推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这位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以朋友的身份出现, 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要求.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 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 伴随“介绍自己”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生活实际问题开展教学, 在这节课上, 老师充分激发了兴趣、诱发了思维、创设新奇、生动、愉悦的情境, 造成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在一开始就对学习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把自己“摆”进去, 以体现“主体”的地位.
三、新课的导入内容要做到“巧”字
巧妙的导入, 不仅能让孩子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 而且还能为突破新授的难点做准备.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垂直”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课前约定:“如果你觉得学得很好, 你就伸出大拇指, 举得高高的, 表示我学得很棒;如果你还有疑问, 不太清楚, 你就选择用一只右手拖住下巴;如果你觉得没听懂, 你就用两只手拖住下巴, 好吗?”这样, 在课堂中, 我就知道每个同学学得怎么样了.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有同学出现这样的情况 (用手势表示有疑问) 怎么办?要不要互相帮助?
生齐答:要.
师:什么叫互相帮助?
生:比如我有不懂的问题就问同学, 如果同学也不知道也可以问你.
师:这叫互相帮助, 你帮助我, 我帮助你, 又可理解为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我们刚才说到一个叫“互相”, (板书:互相) 理解这个词吗?我查了一下词典, “互相”表示两个对象同样对待的关系, 两个对象同样对待, 你帮助我, 我帮助你.你向我学习, 我向你学习, 这叫什么?
生齐答:叫互相学习.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数学课要用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词语.我们刚才聊到了“互相学习”, 怎么理解?同桌互相说说什么叫“互相学习”, 什么叫“互相帮助”.
师引导学生一起说:你向我学习, 我向你学习;你帮助我, 我帮助你.
在这节课里, 孩子很难理解的就是“互相”, 由于老师处理得巧妙, 在导入时, 通过学生能理解的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再过渡到理解“互相垂直”.不言而喻, 难点的突破是那么的不落痕迹, 学生的学习是轻松自然的.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导入 方法 有效性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直接从课本的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的设计思路:教师用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 “弧度制”时,教师直接引入新课:“以前我们研究角的度量时,规定周角的为1度的角,这种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度量角的常用制度----弧度制。本节主要要求是:掌握1弧度角的概念;能够实现角度制与弧度制两种制度的换算;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并能运用解题”。这种方法多用于相对能自成一体且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教学的导入。
二、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 “温故而知新”,它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新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己学过的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 “反函数”时,预先复习提问一一对应、函数定义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和本节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而用物理学中学生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关系自然导入反函数的学习。运用此法要注意如下几点: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二是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教授新知识的契机。
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四、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圆锥曲线”一章的学习,学习“椭圆”知识可用学生已有的“圆的知识”类比导入,而后续知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学习则可用已有的“椭圆”知识类比导入。类比导入法运用了对比分析的做法,联系旧知,提示新知。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知识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学具有温故知新的特殊作用。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类比的贴切、恰当,两种知识之间有很强的可类比性,才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五、俗语、谚语、名言警句导入法
在讲集合这个概念时,因为它比较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引入这个概念,可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引入主题,因为除了感情因素外,人们把同一地域的人看成一个集合,用这句俗语引入再恰当不过;又如讲到一一对应时,可用“一个萝卜一个坑”展开.又如讲到极限时,可用一句著名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个具有诗情画意的诗句引入极限,使学生从形上来理解,让学生更易感受数学,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在讲指数函数的定义时,可和学生一块做游戏:每人拿出一块正方形的纸从中间对折,沿折痕撕成2张纸,把这两张纸重叠后再从中间对折,沿折痕再撕一次,2张纸变成4张纸,把4张纸重叠再折再撕,……若撕了x 次得到了y 张纸,你能写出y 与 x的函数关系式吗?通过游戏,学生很快回答:y=2x .函数特点为:指数形式,底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从而引入指数函数的定义。这样可使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趣味性的故事导入法
在讲逆向思维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运用时,首先给学生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叫司马光,在他7岁时……”.用这个趣味性的故事引入课堂,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数学课的枯燥,而且会深刻地铭记逆向思维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今后解题中会自然想到正难则反的解题方法,如此引入比直接导入的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七、故事叙述导入法
数学知识往往与人物有关,讲述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人物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学精神。在讲授 “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 时,就以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入题。由于这个故事学生都很熟悉,就请了一位同学来讲:有一次,高斯的小学老师想难难学生,就让学生算 “1+2+3+……+100”。不料,几分钟后,高斯就举手回答:“5050”。教师大吃一惊,详细问之。原来高斯以首尾两数相加为 101,共有 50 对,结果自然是 101×50 = 5050。在学生觉得很有味道的时候,我接上去:“ 这种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思想方法。今天,我们就来推导公式,用理论来说明问题,比高斯进一步,怎么样?”学生马上进入思维的积极状态,跃跃欲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大提高了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张娜.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及案例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数学教学的导入 篇12
一、巧配故事导入
我们知道,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和现实生活中, 有许许多多奇妙有趣而又令人回味的故事和传说, 如果教师注意搜集这些信息, 巧妙地将其引到课堂教学中, 并配以适当的模拟演示, 就会创设出活跃的学习情境。
例如, 我教学《声现象》中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时, 我利用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的一则小故事并模拟演示导入:有一户农民, 刚建了一间新房, 欢欢喜喜地搬进去住。可是, 过了不久, 发生了—件奇怪的事:每到晚上凌晨, 新房里便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叫声。刚开始, 这户人家以为是什么小动物藏在家里, 便四处搜寻, 然而, 却什么也搜不到。而这种怪声每到凌晨, 便会准时叫响。这件事传出去, 村里人也不大相信。有几个胆大的年轻人经过主人的允许, 特意睡在新房中, 待到凌晨怪声叫起, 几个年轻人立即打开灯四处寻找, 然而, 翻遍了屋里的每一个角落, 却什么也看不到。于是, “新房里有鬼”的说法传遍了整个小村子, 一家人也不敢再住下去了。后来, 省里派来了有关专家。专家经过几天的勘查, 终于解开了“闹鬼”的秘密。原来, 山上有一脉泉水, 流经这户人家的底下, 又和村里的一口水塘连通。等水蓄到一定程度, 便一下子灌进水塘…… (边说边用带活塞的透明管加以演示) 。但为什么会发出“鬼叫声”呢大家读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内容自然就明白了。这样, 实验配合小故事导入, 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会自主自觉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学习效果自然良好。
二、展示现象导入
物理学中的种种奇异现象最能吸引人。因此, 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异现象, 引起学生的注意, 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自然地导入新课。
例如, 教学“透镜”这部分内容时, 我这样演示导入:拿一块凸透镜对准放在白纸上的火柴, 问学生:我用这块镜子能使火柴燃烧起来, 你们相信吗?当学生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时, 我用凸透镜聚焦对准火柴头, 学生在疑惑的期待中, 火柴受热燃烧了起来。学生惊讶不已, 灼灼的目光中充满了惊喜, 强烈的探究欲望充分被激发了起来。此时趁机导入新课, 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实验竞赛导入
竞赛是中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要强好胜心理, 注意创设以某种竞赛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例如, 教学“光的折射”这部分内容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竞赛情境:在两个透明的玻璃槽里分别放置一个悬浮彩色小球, 将学生分成两组, 让他们进行竞赛。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 用事先准备好的竹筷子戳悬浮在水中的小球, 只能戳一次, 看哪一组的同学戳得准确率高。结果除了个别凑巧一次戳到小球外, 其他同学都很难做到一次就准确地戳到小球。同学们都很疑惑,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顺势导入:同学们很奇怪是吧?其实, 这是因为, 光的折射使我们看到水中物体的位置和实际位置发生了偏差。因此, 学习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知识, 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意义。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种现象———光的折射。学生情绪高涨, 主动进入新知的学习。
四、复习实验导入
物理知识是互相联系的, 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 运用迂回复习的导入, 揭开知识间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数学教学的导入】推荐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10-15
数学教学中的导入05-21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导入10-26
数学教学导入09-20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06-20
高中数学教学导入刍议09-25
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09-29
初中数学的导入策略08-10
数学课的导入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