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导入刍议

2024-09-25

高中数学教学导入刍议(精选10篇)

高中数学教学导入刍议 篇1

一堂数学课上得如何, 除了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案预设程度、教学方法以及应变能力外, 导入也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俗话说,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得好,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散学生的思维, 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被激发了出来.相反, 如果一个蹩脚的开头, 学生提不起兴致, 学习效果自然就差.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大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 重视并努力提高导入这一教学环节的质量, 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一步.我在教学实践中常注意到这几方面:

一、课堂导入, 不忘突出主体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实施主要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 ‘学’是主要方面, ‘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既然学生是主体, 课堂教学每个环节都应努力贯彻这一理念, 导入当然也不例外, 但是在部分教师心中总觉得, 新授过程可以突出主体, 导入还应由教师把关.曾经听过一堂数学课, 导入选用了作业纠错这个常规角度, 共花时8分钟, 教者一直是一个人在滔滔不绝.表扬了作业好的学生, 指出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者分析中肯、条理清晰, 但效果却不如意.我悄悄问坐在旁边的一个学生, 该生摇头回答说还是没太听懂.推究其因很可能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中缺少了主动性.我认为, 如果以作业纠错式导入让学生来质疑、分析、总结, 教师只是略加点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导入效果就会明显不同.导入虽是教学的一个初始环节, 用时又不多, 但同样需要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我在导入中的常规做法是能让学生做的, 老师绝不代替, 教师能不讲的尽量不讲, 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比如学习了《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后的一次作业, 我发现学生错误的原因除了计算上的粗心外, 主要对函数的内涵以及变化与对应的理解还不深透, 遇到实际问题就疑惑犯错.针对这种情况, 评价作业导入时我没有自己去总结概括, 更没有再去炒冷饭, 而是要求学生提出这次作业中的疑问, 然后交由大家讨论.讨论的过程也就是梳理复习并深化巩固知识的过程, 学生由此得到的知识, 其印象就特别深刻了.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曾经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到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应该在教学中放手, 在放手中指导.

导入有多种方式, 但无论是什么方法, 都应该把突出学生主体放在首位.

二、情境设置, 尽量自然贴切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 奏效的气氛将取决于教师做些什么以及他怎样做.”皮亚杰也认为:“智力的活动必须由一种情感性质的力量所激发,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得引起学习动机.”这种“奏效的气氛”的创设和“引起学习动机”的教学手段就是情境设置.关于情境设置, 几乎每个教师都非常重视.大家深深懂得, 课堂导入得好, 情境设置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 为情境设置而情境的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设置斧凿痕迹过于明显, 是属于可情境或不可情境的一种.比如, 生活化数学是提高学生兴趣的一种手段, 运用生活化情境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增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因此, 有的教师在原先课本的数学题上硬是加上了“附近某一生活小区”这一标签, 试图拉近题目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虽然用心良苦, 但未免有生拉硬扯之嫌.有的为了搞活动化导入, 设置了与导入内容没有多大联系的数学活动, 这样的活动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也就显得多余.我认为, 情境的设置要尽量自然贴切, 不要牵强附会.比如学习《轴对称变换》 (同上, 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轴对称》) , 我先选用了问题情境, 要求学生在一张半透明纸张的左边部分画出左手掌印, 提问:如何能由此得到相应的右手掌印?然后要求大家将纸对折后描出右手掌印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画手印, 观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作图方法和基本性质.这里的问题也好, 活动 (画手印) 也好, 其情境都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有机结合.情境设置需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三、角度切入, 适宜灵活多变

初中学生年龄相对偏小, 他们的学习绝大部分还是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还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领受.”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得更是直截了当:“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假如教师能够在上课伊始的导入中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堂课的教学质量就会很理想.从这个角度上说, 导入的手段不应该局限在一种或两三种上, 而应广开“导 (入) ”路, 让每一天的导入对学生来说都新颖鲜活, 千万不能今天以故事导入, 明天还是故事导入, 这样学生会因为手法单调而感到乏味.比如, 讲《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同上, 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 计划用4课时, 我安排的导入方式有四种:第一课时试图通过画图讨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运用了设疑导入法;第二课时用生活化途径导入新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第三课时从作业评价导入;第四课时带有小结性质, 为了扩大课堂的学习容量, 运用了课件导入法.这样的安排学生兴致盎然, 情绪高涨.

个人感觉, 课堂导入不仅是技巧问题, 主要是观念更新问题.观念更新了, 方法总会有.

高中数学教学导入刍议 篇2

论文摘要:新学年开始,有一些同学升入了高中。为了使他们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顺利地学好高中化学。在讲授高中新知识之前,我们安排9课时复习初中内容,这实质上是初步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过渡复习(以下简称过渡复习),扎实迈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步。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过渡复习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1)教材内容的需要。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2)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3)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问卷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师生间尽快消除“陌生”而带来的障碍。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用心

爱心

专心

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习总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②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③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用心

爱心

初中诗词教学导入刍议 篇3

一、故事导入

无论是现代诗词还是古诗词,每一首都有关于作者或者写作方面的一些趣闻轶事。懂得这些花絮对了解作者和诗词的写作背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都会有所帮助。选自《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的《迢迢牵牛星》(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编者有意将其安排在这一单元的“诵读欣赏”里,而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诗歌恰恰就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两首诗歌,同样的两个神话人物却是两种不同的境遇。我这样设计导语:“我们刚学了《天上的街市》,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是牛郎织女携手在天上街市闲游的幸福情境。牛郎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而牛郎织女的故事却在民间流传很广,黄梅戏《牛郎织女》就是由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其实,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就已经基本定型了,当时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是不是像郭老写得那么圆满和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迢迢牵牛星》,让大家去体会那个时代牛郎织女的不幸遭遇。”我教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上册)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1192年,金人南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而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朝中士大夫纷纷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风花雪月、吟诗颂词。有一位诗人由于主张对金作战被罢官回乡,然而,诗人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搁置一边,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和渴望祖国统一。在一个风雨洒落的夜晚,时年68岁的诗人做梦都想着戎装,骑战马,跨冰河,同敌人在疆场厮杀。这位诗人不是别人,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二、朗诵导入

文艺晚会常有诗歌朗诵,我们常常会为朗诵者饱满的激情、深情的诗句折服。诗词教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在未教新课以前,教者可以先朗诵要教的诗或词,让学生在教师或高昂激越、或低沉婉转的情感朗诵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激情。《纸船》(七年级上册)是作者于1923年8月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启程去异国留学途中经日本横滨码头时,在船舱里接连写下三首思念母亲诗中的一首。这是一首耐人咀嚼的描写亲情的诗。全诗虽只160字,但包融了冰心早期文学创作的三大主题:讴歌母爱、童真与大自然。而且,妙就妙在写情不著一个情字,却句句有情,处处显情。我在导入时,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朗诵中,我特别注意了朗读的节奏、重音的区分、速度的徐疾,使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在教《革命烈士诗二首》(八年级上册)时也是采用的朗诵法。通过朗诵,学生似乎看到了战争年代里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通过朗诵,学生也受到烈士精神的感染,学习情绪相当高涨。可以这样说,选编在初中教材里的诗词都适合朗诵,只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导语,每首诗词都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田。

三、课件导入

课件导入的最大好处是,它通过声音和形象的有力展示,创设了美好的教学情境,刺激了学生的一切感官,让他们陶醉在美的世界中,然后轻松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使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如我导入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一诗时,我将当年葡萄牙殖民者和英国占领军霸占澳门和香港的资料制成了课件,又加进了香港和澳门回归时的热烈而隆重的场面,在课件播出时,当同学们看到了我国同胞遭受外国侵略者烧杀抢掠的镜头,大家都露出了极为愤怒激昂的神态,当看到我军进驻香港,全国人民欢呼庆祝时,学生们也兴奋得眼眶都湿润了。在这样的气氛中教师引领学生一起学习这首诗,其效果可想而知。我也曾经把白居易的《观刈麦》(七年级下册)制作了课件作为新课的导入。当屏幕上依次出现了火辣辣的太阳、田野里起伏的麦浪,手挽着装有食物竹篮的村妇、拎着盛有汤水器具的儿童时,学生被这种浓郁的农村景象吸引住了。当屏幕上出现了衣裳褴褛的妇人,抱着吃奶的孩子在地头,一只手在拾取遗留在田里的麦穗,一边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时,学生都屏住了呼吸,教室鸦雀无声。这样的课件不仅很好地起到了导入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也是一次难得的思想教育,对理解作者和诗歌的主题都有着很好的正向效应。

刍议思想品德教学导入方法 篇4

一、复习导入

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巧妙地引出新课题,既能达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目的,又能起到学习新知识的作用。但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衔接性和激励性。例如,在学习“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进步性”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的进步性,使学生归纳出下一个社会形态代替上一个社会形态都具有历史的进步,从而引出问题: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进步性是什么? 这样的提问尤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会议论纷纷,跃跃欲试,学习兴趣高涨。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将其及时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使学生兴趣浓烈、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会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本节知识打好基础。

二、情境导入

为了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教师可采用情境导入法导入课堂。例如,在学习“性格的作用”这一部分知识时,可先用幻灯片播放《三国演义》的故事片段,并伴放主题歌。精彩的打斗场面、悦耳动听的歌曲,会使学生一个个情绪高涨, 他们完全会被带入到故事情境中去。这时教师可抓住这一机会提出问题:三国时的张飞、关羽、司马懿均本领超群,但他们性格上的缺点你们能说出来吗? 这时学生会积极回忆所看的故事情节,主动思考,畅所欲言,各抒所见,这可为新知识的教学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又如,在学习“爱国情操”这一知识点时,可先找来《中国心》这首 歌 ,让学生放 声朗颂歌 词 ,后听歌曲 录音,再让学生放声歌唱。这时,学生的爱国激情会被激发出来,思想会受到强烈感染,道德教育得到高度升华。在此基础上转入新课学习,可谓良机佳境。

三、故事导入

这是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课堂导入法。思想品德课内容比较枯燥,如果不讲究教学的艺术和方法,而采用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势必会造成学生厌学、反感的情绪。因此,运用生动具体、切合教学内容的小故事进行导入,将抽象的、概括的政治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变成学生乐于求知的对象,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时,我先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孩经常小偷小摸, 在四年级时偷了30元钱,家长怕丢人进行了包庇。久而久之,这个小孩养成习惯,后于十七岁时又偷回一辆摩托车,被公安收监改造。该小孩开始行为较轻,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但后来偷车,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属于犯罪行为。通过这一小故事讲述,使学生自然区分清楚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行为,进而认真学习课本内容,很轻松地学会了这一知识点。

四、名言导入

新编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名言很多, 它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读起来耐人寻味,是学生爱搜集、喜运用的材料。因此,针对有些授课内容,教师可灵活引用这些名言,使课堂教法更新颖,同时又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教学“生活处处有情趣”一课中,教师不要先出示课题,而是用投影片打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一句名言:“即使是生活中最黑暗的时刻,也一样能找到心灵的安慰,从周围的一切,从点滴黎明那一些微弱的光辉,从温馨的鲜花,小鸟的啼啭,迷人的旋律中寻求慰藉。”可让学生朗读,让他们想想名言告诉我们了什么?教师再适时提示,学生就会脱口而出:“生活处处有情趣。”这样不但引入自然、顺畅,有水到渠成之感,而且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教学重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刍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篇5

关键词:课堂导入;初中数学;导入技巧

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较难,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碍,逐渐的,学生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并产生厌学心理。而课堂导入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应用课堂导入技巧。本文笔者将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所以,教师在课前导入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关于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图片、小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例如,教学题目“三角形”,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找到类似三角形的物体,通过动态图的方式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角形。这种教学导入新颖独特,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操作导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课有许多是实践活动课程,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导入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几何图形的时候,在课前准备七巧板,在导入时利用七巧板拼成有趣的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七巧板,拼出各种动物、花朵的图形。

三、利用谜语导入

数学课具有生动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与运用教学内容,以此来做好学生的教学工作,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把谜语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前猜谜语。例如,教师要讲“勾股定理”,可以给学生出谜语“3、4、5打一数学名词”,学生在猜谜语的时候就会把勾股定理的知识引出来。这样的教学导入既有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提升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学生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学导入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刘伟.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的引入[J].教学与管理,2012(19):89-98.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刍议 篇6

在导入语的设计上, 教师们可谓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或创设情境而导, 或设置悬念而导, 或利用道具而导, 或联系实际而导。好的导语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重点的把握。但是, 导语设计中也存在不近人意之处, 如“会错了意” (偏离文章主题, 凭空臆造) 、“表错了情” (忽视情感把握和情境渲染) 、“站错了位” (喧宾夺主、拖沓冗长) 、“拨乱了弦” (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甚至误导了学生) 。由此可见, 导入语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 而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本文从温故、切题、启思、激趣四个方面对导语设计的要求进行了阐述。

一、温故

这里所讲的“温故”,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复习旧知识, 它还包含将导入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其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含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 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部分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使新旧知识和心智活动建立起有机联系。具体来说, 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的知识, 并将新知识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 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产生“顺应”过程, 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因此, 语文课的导入环节应尽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如在《统筹方法》一文的导入环节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今天放学后你们要完成三个任务:煮一锅饭、烧一壶水、择一盆菜, 你要怎样安排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三项任务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最佳方案显然运用了科学的统筹方法, 然后导入课题。在这则导语中, 因为所举之例是生活中常见的, 显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理解了什么是统筹方法, 就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要在学生的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 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实际情况有较清楚的认识。

二、切题

“为了使中小学生对先进的课程顺利接受, 是方法问题;保证课程的先进性则是方向问题, 不降低先进性或科学水平是原则;方法要服从原则。”[2]任何导入语的设计都应为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纯粹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而设计的不切题的导入语只会降低课程的“先进性或科学水平”, 因而是不可取的。以下是两位教师为《警察和赞美诗》一课设计的导语, 让我们试作比较。

一对夫妇家里有五个孩子。有一天, 爸爸中了彩券, 非常高兴地回到家里, 并给孩子们买了非常漂亮的洋娃娃, 孩子们看到洋娃娃都想要。爸爸说:“谁最听妈妈的话不跟妈妈顶嘴, 这个洋娃娃就给谁玩。”五个孩子听后, 异口同声地说:“洋娃娃还是给爷爷玩吧。”这则故事的结尾让人始料不及, 它就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警察和赞美诗》一样, 具有巧妙的构思。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 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 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 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欧·亨利用幽默、辛辣的语言描绘了“穷人的地狱、富人的天堂”式的美国,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警察与赞美诗》一文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第一则导语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 更具趣味性, 但它除了体现构思的巧妙外, 对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都没有很好地体现, 其语言风格与原文的幽默、辛辣也有很大不同。而第二则虽较朴实, 却为课文主题的揭示和情感的表达做了一定的铺垫。通过比较发现第二则导语更加切题, 相对比较成功。可见切题是导语成功的关键, 而导入语是否切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认识的高度和拥有相当知识背景前提下选择的切入点。

三、启思

导入语若能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定能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思考而不得就会产生认识内驱力, 主动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正如普朗克所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 让我们通向新知识。但是提问时也应注意问题的难度与深度。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一次买东西》一课时这样设计导入语:教师板书《“___”买东西》后进行提问:“谁能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并大声朗读课题?”根据学生的回答, 导入新课。如果学生没有预习过课文, 我想最可能填的就是“某某人”买东西或“在某某地方”买东西, 而预习了课文就会不假思索地填上“第一次”三个字。教师设下了一个陷阱, 就等着学生往里钻, 这种没有难度和悬念的问题不可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食物从哪里来》一课, 如果我们问学生“什么是食物?”学生会轻而易举地找到食物的定义并把它念出来:“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这样的回答并不是学生思考的结果, 定义之抽象, 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食物。钱梦龙老师却不是这样问的, 他说:“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 喝了一杯凉水, 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 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说是或不是, 都要讲出道理来”。[3]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理解, 它将抽象的、静态的知识激活了。由此可见,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不是为了甩出一条缰绳拴住学生的情感、思维之野马, 让一切皆“入我彀中”, 而该恰恰相反, 是抛一石而激起千层浪, 荡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四、激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 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如果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出一种推动个体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多年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如果学习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会怎样呢?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4]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用教学道具、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也可以运用讲故事等审美化的语言行为。如以下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提醒幸福》一课的导入语的:

从前有个老婆婆, 她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开伞铺, 大女儿开染访。天晴了, 老婆婆担心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下雨了, 她又担心大女儿的布晒不干。整天在忧虑中度过, 一点也不幸福。后来, 有人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啊, 天晴了, 你的大女儿赚钱, 下雨天, 你的小女儿能赚钱, 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于是天天开开心心, 沉浸在幸福中了。本来觉得很伤心的事, 换个角度去想就不同了, 你们说说老婆婆变得快乐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提醒幸福) 看来幸福有时确实需要别人的提醒, 我们在生活中有必要提醒自己及时幸福, 不要让幸福从自己的身边溜走。凑巧的是, 有个叫毕淑敏 (板书:毕淑敏) 的女作家写了一篇文章, 题目就叫“提醒幸福”,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上面这位教师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导入水到渠成。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衣, 它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师的语言是信息传递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研究表明, 言语行为是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行为, 包括主动的讲话和学生的反应, 占所有教学行为的80﹪左右。[5]教师应该力争以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牢牢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在导语环节的设计上, 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他人或任意套用导入方式, 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只有深入钻研, 因势利导, 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技巧, 才能使课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收到积极的教学效果。

摘要:语文课的导入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好导入语对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温故、切题、启思、激趣几个方面对导入语设计的要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要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441-444

[2]王策三主编.教学认识论 (修订本)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84-85

[3]裴递娜主编.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83

[4]陈莉萍.导入: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J].宁德师专学报, 1997 (1) :27

刍议初中英语教学导入的原则 篇7

一、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非智力因素, 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 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现代教学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纳入了教学目标, 提出在教学中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心, 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主动思维, 大胆实践。”在设计导入环节时, 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将之进行融会贯通。因此, 导入就要体现出趣味性,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自主性。在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 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体验,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 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 从而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故而导入要采取趣味性十足的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学生动口、动脑。

二、实效性

设计导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 在设计导入时, 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导入的趣味性, 纯粹为了导入而导入, 不是单纯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是要让学生的兴趣集中在新知内容上。一个成功的导入既要能够为学生营造乐学氛围, 又要为学生新知的学习过渡,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新知的学习上来。如在学《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5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时, 我们可以充分发动学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看哪个小组能够说出更多的动物名称, 这一活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各小组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说出了许多动物名称。在此基础上, 教师因势利导指出:“Some animals are becoming fewer and fewer, we should try to save them.”这样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高涨的学习热情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因此, 导入设计在关注学生兴趣激发的同时, 要将导入的点放在与教学内容的关联上, 从而使学生注意力与精力顺利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如果导入富有趣味性, 但是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 在转移与过渡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兀, 会削弱教学的实效性。

三、交际性

这是当前教育形势的必然要求, 也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特殊要求。一方面,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展开的知识多向互动与情感交流的过程。我们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 而是要实现师生间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 实现知识的多向互动。另一方面, 英语是一门语言, 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两个方面都决定了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因此, 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要在师生间展开积极的交流, 要开拓学生的思维, 扩展学习空间, 进行有价值的交流活动。在教学中, 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各种学习生活现象相结合, 使学生置身于交际情景, 以激起学生交流的动机, 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主动交流中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四、简约性

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 否则就会成教学的“累赘”, 而无法起到“引导”的作用。导入要摆脱繁琐, 力求简约性, 但简约并不是简单, 而是要突出简洁性与自然性。要丢弃那些浮华, 要突出其本质, 做到简洁大方, 顺势导入, 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有些教师在导入时运用多媒体, 一会儿播放音乐, 一会儿观看视频, 一会儿让学生对话, 一会儿讲解, 占用了大半教学时间后才步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内容刚刚开始讲, 一节课的时间已经过的差不多, 所以教师只能草草收尾。一节课下来学生很茫然, 不知道教学的重点在哪里, 不知道讲了哪些内容, 整节课中只是处于忙碌的观看与欣赏中。我们要把握好导入的时间, 力求简约, 要在三五分钟内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点引到新知上来, 这样我们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 才能保证教学的成功。

五、创新性

要避免“千课”一律的导入方法, 再好的导入方法用得多了, 学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导入方法的设计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 需要我们要多加实践与探索, 对影响导入的各种因素多加研究, 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各自变化的需求。教师要根据具体学情与教情的变化来对导入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 要体现灵活性、多样性、新奇性与创新性。只有创新性的导入才能体现出教师独特的教学特色, 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刍议中学数学课堂的新课导入 篇8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又叫“开门见山”导入法,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就是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即开门见题。当一些课题与学过的知识联系不大或者比较简单时,可采用这种方法,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作为导语,就能使教学活动有明确的指向,从而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调节、评价功能。常见的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学习……”等形式。教师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要求,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二、温故导入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入新课。既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基铺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当讲解一些与学过的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课题时,应先尽量采用联系旧知识的方法,使与新课题有联系的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现,再就知识的形式或者成立的条件作适当的改变,引出新课题。例如,讲解分式方程时,可先复习分解因式,然后提出解方程的步骤,由此导入新课。

三、设疑式导入法

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教师通过导入,有意识地将“疑”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说而不能的情境中,思维就能较快地启动,并活跃起来。再通过巧妙的释疑,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如在学“有理数乘方”一节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问题:“用一张厚度为0.5毫米的报纸对折50次,其厚度大概是多少?”大多数学生不会猜到其很厚,最多猜到几米厚。这时我又说:“你把对折50次以后的报纸放到地面上,另一头的高度就远远超过月球了。”学生感到很惊讶,并急于探求其所以然。至此,我再点出本堂课的主题,以设置悬念成功地完成导入。

四、生活实例导入法

设计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例导入,体现数学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并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呈现方式。利用身边的实例导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且可以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解直角三角形”一课中,教师可提问:“你能不过河而测量出河的宽度吗?”“你能不过河而测量出河对岸工厂的烟囱的高度吗?”既联系实际,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可指出:“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的导入朴素自然,十分得体。

五、引趣导入法

新课开始,巧妙地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例如,某位老师在讲圆的概念时,一开头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老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老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始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老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同学们一时议论开来,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

六、故事导入法

在讲授新课时,给学生讲授一些与课有关的趣味事例,如历史故事、数学趣题、数学游戏等。这样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需释疑的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唐朝一个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旗鼓相当,难分高低,一时无法定下来。这名官员就把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出了一道数学题,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另一个候选人心服口服。你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决的吗?学生被故事吸引,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七、实验导入法

数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数学的良性循环。上课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先让学生准备好3根等长和1根稍长些的细木棒,然后做如下的实验:(1)用2根等长和1根稍长些的木棒能否拼成三角形?(2)用等长的3根木棒能否拼成三角形?(3)用3根等长中的1根对折成2段和另一根能否拼成三角形?通过实验,得出结论:(1)能;(2)能;(3)不能。这是为什么?由此引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又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在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八、实战演习导入法

有句话说得好:听过了会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关操作过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数学规律,认识数学特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实战演习导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导入刍议 篇9

一、故事导入法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在课堂上, 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 增强政治课堂内容的趣味性。因此,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利用故事导入新课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式。例如, 我在给学生上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这节课的时候, 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拥有一副天籁般的嗓音, 然而遗憾的是, 她却长了一口龅牙。因此, 这个女孩从来不敢在人前唱歌。有一次, 在朋友的鼓励之下, 这个女孩终于鼓起勇气去参加歌唱比赛。然而, 在比赛的过程中, 为了掩饰自己的龅牙, 女孩不敢张开嘴巴大声唱歌, 因此最后遭到了淘汰。正当她沮丧之时, 一个评委走了过来告诉她:“只要你忘掉你的牙齿, 充满信心, 你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就这样, 在这位评委的鼓励下, 女孩逐渐走出了龅牙的阴影, 找到了自信, 最终, 这个女孩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歌唱家。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 生动地向学生阐述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 这样, 今天的主题就自然地被引了出来。

二、悬念导入法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设置一定的悬念,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因此, 在导入环节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来进行新课导入, 往往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例如, 我在给学生上到《保护我们的共有家园》这节内容时, 就在上新课之前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 你们知不知道在我国被称为母亲河的河流是哪条?”“黄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错, 黄河是孕育整个华夏文明的摇篮, 可以说, 没有黄河, 就没有现在的中国。”接着, 我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有关黄河的图片, 学生的注意力纷纷被波澜壮阔的黄河所吸引住了。然后我接着说道:“那么你们知不知道, 眼前这条波澜壮阔的母亲河在七十年代的时候曾经出现过断流?”听到这里, 很多学生感到异常吃惊。这时候, 我就借机提出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有哪些?”问题一出, 学生的思维被迅速打开了, 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口、科技、工业建设等多个途径去分析黄河断流的原因。就这样, 通过一个问题,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这时候, “保护我们的共有家园”这一课题就呼之欲出了。

三、游戏导入法

寓教于乐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 在政治课堂上, 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做游戏的方式来导入新课, 就可以迅速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得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状态, 并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显得乐在其中。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优良的意志品质》这课时, 就在上新课之前请了三位学生上来做一个小游戏, 游戏内容很简单, 就是让学生举起双手, 踮起脚尖, 然后看哪位同学坚持的时间最长。待游戏结束以后, 我就请这三位学生谈一谈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体会。而这三位学生的感受几乎差不多, 就是坚持。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其实是在生动地告诉学生, 一些看似简单的工作, 要想坚持下来需要强大的意志力, 而这种意志力往往会是决定最后成败的关键。

四、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 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利用多媒体工具可以有效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 使得教学内容可以透过多媒体工具无限地向外界延伸, 这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 多媒体工具这种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教学工具可以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 对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具有很好的作用。为此, 在政治课堂上,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来开展课前导入, 通过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资料来导入新知识。例如, 我在给学生上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 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某游览区缆车发生坠落事故的过程, 学生纷纷被眼前血肉横飞、哭声震天的事故画面震撼住了, 接着我再顺势说道:“类似这样的悲剧其实每天都在上演, 那么怎样才能够尽量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关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问题。就这样, 由于有了前面的视频资料做铺垫, 学生的注意力处于一个非常集中的状态, 这时候进行教学活动, 学生能够给予更多地回应, 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大有裨益。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几种导入方式, 在政治课堂上, 还有很多的导入方式可以选择, 像是以旧引新导入法、生活实例导入法、热点时事导入法、图片导入法等等, 只要方法得当, 导入环节会对整节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 如果方法不当, 导入环节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反而会拖累整节课的教学进度, 降低教学的效果。以下是教师在导入环节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一是, 导入方式过于单调。导入方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导入方式过于单调是导入的大忌, 例如, 很多教师在上新课的时候, 千篇一律地都是采用复习的方式来导入新课, 这样会使得导入活动缺乏新意, 从而降低了吸引力;二是导入内容脱离主题。导入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新知识的讲授, 因此, 导入内容的设计一定要紧紧围绕接下来所要学习的主题。然而,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环节会说上一段与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关联的故事, 或者是做一个莫名其妙的游戏, 这样的导入就成了为了导入而导入, 这样当然无法起到理想的导入效果;三是导入时间过长。一些教师在导入环节动辄会花个十几二十分钟来进行导入铺垫, 而真正地新课讲授时间却很短, 这样的课堂教学明显就出现了本末倒置。要知道, 在一堂课中, 导入只是开胃菜, 而后面的新课讲授才是主菜, 如果导入时间过长, 开胃菜吃的过多、过饱, 当然会影响接下来的教学效果。

总之, 一堂成功的政治课与恰当的导入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好的导入犹如一块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的心给吸引过来, 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为接下来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 作为教师, 在导入环节中, 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实际, 采取灵活有效的导入, 争取通过导入来提升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一首好的歌曲往往从序曲就开始引入注目, 而一节好课则往往从课前导入环节就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 对于教师而言, 设计好导入环节, 演奏课前的序曲就显得尤为重要。列举了政治课堂上经常用到的几种导入方式以及导入环节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导入来提升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导入环节,注意力,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严仁训.浅论初中思想政治课导入的设计[J].新教育, 2009, (03) .

[2]陈全德.初中政治课导入方式浅谈[J].青海教育, 2009, (Z3) .

高中数学教学导入刍议 篇10

关键词: 初中美术    导入式教学方法    教学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目标不仅是学生的成绩,各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初中美术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导致美术教学效果差。面对这个问题,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导入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初中美术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1.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应用导入式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导入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利用一些比较新颖的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引出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多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应用导入式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两个作用: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利用导入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相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能活跃课堂气氛。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定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美术教学活动,提高初中美术课程教学效率。

1.2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身体和心理还处在发育阶段的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认识与辨别能力,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处于成长叛逆期,此时需要良好的引导帮助他们认识事物。学习不仅是为了学知识,还要学方法。初中美术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他们尤为重要。

导入式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初中美术课堂中时,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地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又实现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2.初中美术课堂中如何应用导入式教学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活动成功开展的保障之一。在初中美术课堂应用导入式教学方法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2.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组织初中美术教学活动时,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实践机会少。

为了将导入式教学方法更好地运用到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相关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以引导者、合作者、协调者等多重身份引导课堂。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有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美术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教师在开展相应教育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欣赏、认识、感知艺术,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艺术的能力。

2.2合理选用导入方式

为了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更好地运用导入式教学方法,相关教师在认真学习导入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选择导入方式。常用的导入方式有:提问式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讲故事导入、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等。

在组织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程内容,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合理设计问题,通过课上提问方式间接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展示一些图片,用语言进行相应的描述,从而进入教学环节;对初中生来说,讲故事导入能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了解课程背景的前提下,用一个小故事带领学生走进美术课堂;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大领域。教师在开展初中美术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制作教学动画、为学生展示欣赏素材等,以此导入教学,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3.结语

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导入式教学方法,符合教育改革提出的相关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到美术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初中美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见见.初中美术课堂导入式教学方法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3,02:148.

上一篇:管理创新工作下一篇:面谈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