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

2024-06-20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共12篇)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 篇1

摘要:课堂的导入是课堂的起始环节, 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其与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有效的课堂导入, 能够在课堂开始的时候, 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为课堂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反, 一个无效的课堂导入, 会让学生们对课堂的教学产生厌倦之感, 学习懒散、消极.由此可见, 有效的课堂导入对于提高教学的效率至关重要.

关键词:有效课堂导入,教学效率,悬念,情境,故事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前奏, 是教学中的必需环节.有效的课堂导入, 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而且能够迅速地将学生们分散的注意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让学生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如何将这有限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教学导课则是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一步.然而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教学前奏的课堂导入也是一样, 如何才能够将课堂导入有效化呢?如何通过课堂导入唤起学生们的求知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上的质量呢?笔者认为, 要做好课堂导入工作, 需要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进行精心的设置课堂导入, 以课堂导入为一个吸引点, 将学生们的注意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接下来, 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一、以悬念导入, 激发好奇心

悬念, 即是指悬而未决的事件, 而这样的事件往往都能够激发起学生们内心中急欲探求真相的情绪.悬念式导入, 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对学生们思维的启迪也有着很大的好处.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与初中的相比较, 更加的抽象与深入, 而这一特征往往成为了学生们畏惧数学的心理因素.如若在课堂教学导入中, 穿插悬念, 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 营造出兴奋的学习状态, 这样学生们则会忘却了畏惧的心理, 只想急切地知道个究竟.作为教师的我们, 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们这样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 添加悬念的因子, 抓住学生们的眼球,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一知识时, 笔者就先问学生们:“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此时,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够答出是珠穆朗玛峰.然后, 笔者拿出一张很薄的纸张, 告诉学生们说, “这一张纸, 我只要对折25次, 其对折后得到的厚度要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张纸与一座珠穆朗玛峰相差巨大, 而笔者这样的论断, 形成了一个悬念, 引起学生们心里强烈的反差, 进而就激发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理, 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 笔者则更轻松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积极性, 通过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 探知对折25次后的纸张厚度要比珠穆朗玛峰还高的真相.

二、以情景导入, 唤起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 情景导入, 即是指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精心选择一定的场景, 将所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寓于情景之中, 让学生们如临其境.而情境的设置, 不仅要与教材内容相联系, 同时还应该贴近学生们的生活, 是学生们所见所闻的, 或者熟悉的事件, 这样才能够容易地唤起学生们学习的激情.如若是学生所不熟悉的, 则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甚至还可能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 要从实际出发, 创设生动的情景, 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 在学习独立事件同时发生概率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就以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为引子, 设置这样一个情境.诸葛亮与三个臭皮匠比赛, 比赛内容是解决如何运输粮草援救前方战士的问题.诸葛亮能想出主意的概率是0.9, 而这三个臭皮匠独自想出办法的概率都为0.6, 现在诸葛亮独自为一组, 三个臭皮匠相互合作为一组, 那么到底哪一组的胜算更大呢?通过这样的情景, 唤起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们想知道结果的急切欲望.此时, 我们则可以借助学生这样的心理, 将学生们引导到这一知识的学习中.这样的方式, 学生们乐于接受, 更快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以故事导入, 增添趣味

故事往往是学生们所喜爱的, 故事特有的趣味性, 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导入中, 我们也可以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 寻找与其相关的趣味故事, 以趣味故事作为一个引子, 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时候, 我们可以引入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匠家庭, 家境贫寒, 但高斯聪颖过人.在他10岁的时候,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 即1+2+3+…+100=?没想到老师刚说完题目, 小高斯就将答案写出来了, 而且运用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方法.那么小高斯用的是什么办法呢?我们则可以通过高斯童年的这个故事与小高斯用何办法这个疑问, 引导学生们进入课堂的学习.如此可以看出, 通过趣味故事的导入, 看似枯燥的教学内容, 也能够变得多姿多彩.同时, 通过这样真实的故事, 还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斗志, 向伟大的数学家们学习.

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地探索与总结.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 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帮助学生们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 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进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 篇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导入环节如果安排和设计得好,整个教学过程就会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能否巧妙灵活地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于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一、常用的导入方法。

1、以“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好的导入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成为良好开端。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满足兴趣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我就以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师傅给三个徒弟分西瓜”的问题进行导入。学生带着这样有趣的问题来学习,使本节课的教学超出了预期的效果。这反映出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教学导入方式,他们既在观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知识的情境中,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了学习。

2、以“疑”导入。

心理学家认为,“疑”是学的需要,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质疑,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要充分挖掘教材,巧妙设疑,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来,从而实现“无疑一有疑一无疑”的认知过程。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当学生说出两个角的度数时,教师马上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破解疑问,学生就会自觉地对新知识进行探求。因此,学生质疑求异,不仅是主体作用的体现,还是创新意识的核心。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的是,要让学生感觉到“通过知识的适当应用可以解决问题”,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3、以“妙”导入。

一切知识的本身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内容,教学本身也蕴涵着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可以把学生熟知的事物与教材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的学习领域。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拍手的次数说出拍手的规律。”接着教师按“X、XX,X、XX”的规律拍手,学生以数字的形式表示拍手的规律。最后,教师讲解这样依次不断重复的现象就是循环,以此用循环来进一步讲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4、以“奇”导入。

小学生年龄小,容易被不寻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课中轻快的音乐声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的解说。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二、导入的评价。不同的导入方式,其效果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导入才是成功的?评价的标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是否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成功的导入,好比广告,时间虽短,却不仅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是否能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过程,只有当教师与学生配合默契时,才能产生积极的心态,以热烈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教学过程得到良好的互动。因而,导入是否能够以趣激学,以情感人,创设出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谐的教学环境,是评价的重要标准。

3.是否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铺垫和引导。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导入是否为新课作引导、打铺垫,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并逐步推进,层层深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是评价的又一方面。因而,成功导入的关键是在于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导入 方法 有效性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直接从课本的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的设计思路:教师用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 “弧度制”时,教师直接引入新课:“以前我们研究角的度量时,规定周角的为1度的角,这种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度量角的常用制度----弧度制。本节主要要求是:掌握1弧度角的概念;能够实现角度制与弧度制两种制度的换算;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并能运用解题”。这种方法多用于相对能自成一体且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教学的导入。

二、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 “温故而知新”,它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新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己学过的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 “反函数”时,预先复习提问一一对应、函数定义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和本节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而用物理学中学生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关系自然导入反函数的学习。运用此法要注意如下几点: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二是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教授新知识的契机。

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四、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圆锥曲线”一章的学习,学习“椭圆”知识可用学生已有的“圆的知识”类比导入,而后续知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学习则可用已有的“椭圆”知识类比导入。类比导入法运用了对比分析的做法,联系旧知,提示新知。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知识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学具有温故知新的特殊作用。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类比的贴切、恰当,两种知识之间有很强的可类比性,才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五、俗语、谚语、名言警句导入法

在讲集合这个概念时,因为它比较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引入这个概念,可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引入主题,因为除了感情因素外,人们把同一地域的人看成一个集合,用这句俗语引入再恰当不过;又如讲到一一对应时,可用“一个萝卜一个坑”展开.又如讲到极限时,可用一句著名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个具有诗情画意的诗句引入极限,使学生从形上来理解,让学生更易感受数学,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在讲指数函数的定义时,可和学生一块做游戏:每人拿出一块正方形的纸从中间对折,沿折痕撕成2张纸,把这两张纸重叠后再从中间对折,沿折痕再撕一次,2张纸变成4张纸,把4张纸重叠再折再撕,……若撕了x 次得到了y 张纸,你能写出y 与 x的函数关系式吗?通过游戏,学生很快回答:y=2x .函数特点为:指数形式,底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从而引入指数函数的定义。这样可使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趣味性的故事导入法

在讲逆向思维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运用时,首先给学生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叫司马光,在他7岁时……”.用这个趣味性的故事引入课堂,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数学课的枯燥,而且会深刻地铭记逆向思维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今后解题中会自然想到正难则反的解题方法,如此引入比直接导入的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七、故事叙述导入法

数学知识往往与人物有关,讲述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人物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学精神。在讲授 “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 时,就以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入题。由于这个故事学生都很熟悉,就请了一位同学来讲:有一次,高斯的小学老师想难难学生,就让学生算 “1+2+3+……+100”。不料,几分钟后,高斯就举手回答:“5050”。教师大吃一惊,详细问之。原来高斯以首尾两数相加为 101,共有 50 对,结果自然是 101×50 = 5050。在学生觉得很有味道的时候,我接上去:“ 这种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思想方法。今天,我们就来推导公式,用理论来说明问题,比高斯进一步,怎么样?”学生马上进入思维的积极状态,跃跃欲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大提高了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张娜.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及案例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试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入,原则,方法

课堂导入属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过程和手段, 是课堂教学必备的环节, 同时也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恰当的导入有助于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 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一、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

1. 兴趣性

导入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 全面考虑学生年龄、性格以及心理特征等, 选取发生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媒介, 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正确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和探索。以心理学观点来讲, 兴趣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良好情趣, 对学习能够起到定向、激励及强化等正面作用。一个人的兴趣越高, 观察力就越强, 思维、记忆等智力因素就越活跃。若是课堂导入充满趣味, 那么学生便会将其视为一种享受, 会自觉地进行学习。如在进行“事件独立性”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概率知识,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技术, 形象展示“《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谚语故事。如此一来, 学生的兴趣便浓厚起来, 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为接下来的教学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 针对教材具体内容进行导入设计, 使之完全建立于全面考虑了同所讲内容的内在有机关联的基础上, 教师所要设计的导入要符合教学内容, 为学生理解和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第二, 针对具体课型进行导入设计, 导语设计要随课型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根据课前预计将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可以将整堂课分成各种不同类型, 包括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练习课等。不同课型有不同的特点和教学侧重点, 因此教师在导入设计时要特别注意课型, 不可以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进行复习课的教学, 也不可以用复习课的导入去进行新授课教学, 不然将无法有效发挥导入应有的作用。第三, 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设计 (包括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情感性格以及学习能力等差异) 。若是在课堂导入阶段, 教师的态度和蔼、语调温顺, 所讲内容也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 那么学生在学习听课过程中就会注意力集中, 学习效率高。由此可见, 具有针对性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听课需求, 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育性。

3. 新颖性

课堂导入不可一成不变, 而是要保持常新, 只有新颖才能创造良好师生互动环境。导入设计的新颖通常会产生意料不到的效果, 能够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奇事物, 能有效促使学生形成感官刺激, 牢牢吸引住他们的眼球。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 新颖新奇的事物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 勾起他们的兴趣。可以说, 课堂导入越是新颖, 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就越高, 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越好。所以, 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 要灵活合理运用一些具有新意的教学形式或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 让他们产生新奇感, 从而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1. 实例探求法

利用发生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和揭示事物的本质, 是探求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课堂导入的一种常见手段。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细胞分裂的实例进行导入, 第一次分裂为2个, 第二次分裂为4个, 以此类推, 当分裂第N次时, 细胞数Y与N之间存在的关系, 即Y=2N, 而这个函数就是即将所讲的指数函数。这种导入法比较形象和直观, 能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深入的知识探求, 同时又实现了学科交叉教学 (生物与数学) 之间的取长补短。

2. 引史讲故法

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数学发展史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的事件、人物以及成果, 初步把握数学的发展脉络, 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态度、严谨的数学思维以及可贵的探索精神。例如在进行“二项式定理”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对杨辉三角进行介绍, 告知学生其艰难的探索历程,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 新旧类比法

在课堂导入时, 新旧类比法能够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并能够在掌握理论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进行“对数的概念”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在等式XY=N中, 若是已知X和Y, 求N, 这属于乘方运算;所示已知Y和N, 求X, 则属于开放运算;所示已知X和N, 求Y, 那么又将如何计算, 这就是本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

4. 演示导入法

教师利用一些教学工具来直观呈现, 导入新课。例如在进行“椭圆”的教学时, 教师于课前事先准备一个细绳, 在细绳两端各系一个图钉, 然后将图钉固定于纸板之上, 用一支笔将细绳紧绷并绕两点做圆周运动。最后, 教师通过对作图过程的详细分析, 引出“椭圆的定义”的相关数学概念。这种导入方法直观、形象,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 在实际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状况, 合理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实际上, 导入方法有很多种, 并且彼此之间互不排斥, 有时可以将几种不同导入法融于一堂课之中, 从而有效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小平.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方法和原则[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3) .[1]王小平.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方法和原则[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3) .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分析论文 篇5

摘要:在我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各级教学工作者都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化学教学课堂导入也由此受到高度重视。但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我国当下很多高中化学教师不能较好的认识课堂导入的意义与功能,这就使得其往往不能够实现较高质量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设计,为此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分析展开了具体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出课堂教学导入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忽略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直奔教学主题的情况极为常见,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在没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对新的知识内容产生困惑与反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传统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自然较为有限。这一问题之所以出现,显然是由于高中化学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认知的缺乏所致,而为了最大程度上解决这一认知的缺乏,笔者在本文的研究中,对具体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保证高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较好的完成自身教学工作。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以物质的量教学为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物质的量这一化学知识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而在完成上述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后,教师还需要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自身语言,有条理的对上述知识进行语言概括,这一对学生语言概括的要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知识抽象概括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也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1]。2)过程与方法为了能够较好的实现对学生物质的量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举例分析与总结,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为后续化学教学的更好展开打下坚实基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物质的量相关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要求学生理解透彻相关化学概念外,还需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参与到物质的量这一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也能够掌握更为科学的学习方法[2]。

2、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3、教学难点

对摩尔概念的内涵的理解。4、课堂教学导入1)引发学生思考。在具体的物质的量课堂教学导入中,化学教师首先需要引入定量实验的相关概念,因为以往接触过这一概念,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得到较好的集中,这时教师需要讲述使用量筒、天平等进行的定量实验,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要对氢气质量、溶液质量进行称量,且这一称量不能够采用天平,我们应该选择何种办法?”。在这一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带入课堂之中,学生也能够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的学习行为将由准备阶段进行集中状态[3]。2)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进入集中状态后,化学教师就可以通过板书在黑板上写下2H2+O2=2H2O这一学生在初中时期掌握的化学方程式,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一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在有学生回答2个氢分子、1个氧分子结合形成两个水分子后,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验室里拿2个氢分子、1个氧分子进行实验容易做到吗?拿2g氢分子和1g氧分子呢?”,这样教师就能够通过提问引出微观与宏观的概念。在这一课堂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哪怕不能回答出问题,也能够大大提高自身对于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感兴趣程度。3)进入主题。在引发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就可以使学生明白,由于一个原子的质量是1.0×10-27kg,想要在宏观上用H原子的数量表示这一反应求出具体的H原子数量近乎不可能,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新的化学计量一物质的量[4]。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的分析与相关建议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的分析

结合我们在上文中论述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不难发现,该案例通过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够实现对初中所学化学知识的回顾,也能够较好的激发自身潜能投入的新知识的学习中,这自然就使得具体的化学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导入后得以实现较好展开。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建议

结合上文论述,我们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奥高中化学教学中课程教学导入的重要性,而为了保证我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能够实现更好的展开,笔者建议高中化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整体性、针对性、简洁性等三方面原则。具体来说,所谓整体性原则,指的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必须与具体知识教学形成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真正引导学生将前后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为具体的知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针对性原则中,这一原则要求高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导入必须实现针对教学内容、针对课型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知识层次差异,这样才能够避免课堂教学导入沦为形式主义;而在简洁性原则中,这一原则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教学导入避免出现喧宾夺主、颠倒主次的问题,并最好将导入的时间控制在3~5分钟,这样就能够最大化化学教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5]。

三、结论

在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展开的研究中,笔者结合以物质的量教学为例的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教学导入,对这一课程教学导入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将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更好展开。

参考文献:

[1]邓娟娟.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许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及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3]贺敏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变化的研究[D].河南大学,.

[4]罗珊.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研究[D].西南大学,.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探析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导入

一、現阶段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怎样让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课堂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堂内容产生兴趣,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比较重视的环节之一。

经过对多所高中学校数学教学的研究,我们发现许多教师都开始在教学设计中加入课堂导入,但是对于导入方法和导入的有效性的思考较为欠缺,目前还有部分高中数学老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过程中依然以复习上次学习的内容为主,在复习的过程中提出与新课程相关的问题,然后引入新的课堂内容。虽然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却没有考虑其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和新课程有关。在我国大多数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数老师还是在循规蹈矩地采取老一套的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做得还不足。对上堂课内容的复习只能吸引一小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却有着分散注意力的副作用,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课堂导入的方法,只会使教学的效果逐渐下降。所以高中数学老师应该敢于在课堂导入方面进行创新研究,设计属于自己的导入语言,尽量让每一堂新课的导入语都能够在创新的基础上紧扣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

1、必须符合教学的系统性。课堂是一个融合了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的系统,从课堂的导入,到内容的呈现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在不断复习中的巩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完完整整地形成了一个教学系统。所以在课堂导入时一定要将其完全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课堂导入和课堂内容分离的情况。课堂教学是由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空间(教师)、时间和课程任务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系统,在课堂导入时一定要在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一鼓作气地将学生的自觉性调动起来,然后利用好时间将所有的问题在课堂的高潮中一举攻破。

2、导语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导语的设计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不同的课程类型和学生的特点。通过对整个单元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解,在设计导语时使其紧贴教学内容;课程类型分为新课程、练习课程、检查课程、实验课程等,在新课程的导语设计中可以使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对新的内容进行铺垫,实验课程更多地向同学介绍实验的趣味性,提高他们的兴趣。

3、导语尽量做到简洁。课堂导语的作用就是抛砖引玉,所以要尽量避免夸夸其谈、离题万里的情况出现,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在25分钟左右,如果导语占用过多的课程时间将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导入语时一定要遵循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切入重点等原则,将课堂导语的作用和基点准确地定位在“导入”方面。

三、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导入的实例

1、直接导入法。所谓直接导入就是开门见山,该种导入方法要在特定的环境下使用,比如在刚刚进入高中的校园和课堂时,第一堂课学生都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老师的到来,此时使用开门见山的方法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课堂上所要学习的内容。

2、故事导入方法。数学课程是由无数先贤经过千百年的努力和沉淀逐渐总结的精华,因此每一节课的内容的背后都会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在课外多搜集和课程有关的数学家们的故事,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进行引用能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人都不会排斥生动的故事,人们总是想要了解他人在钻研过程中的付出,以此来进行自我激励,同时还可以在听取名人轶事的过程中掌握有趣的学习方法。

3、类比导入法。所谓的类比导入法就是在进入新课程时首先将其和旧知识进行类比,通过类比的方法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给学生一个思维的过渡空间,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4、经验导入法。经验导入法是以日常生活为出发点,通过提问或者谈话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导入方法,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别人体验过的,并且由前人进行总结和发现的知识,通过经验导入法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种亲切感,由亲切转变为感兴趣,从心理学角度上讲,能够降低知识的难度从而使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5、多媒体导入。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教学方式也应该更加地多样化,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是经常使用的工具,但是很多老师在课堂导入方面忽视了多媒体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中很多的概念都非常抽象,单单依靠讲述很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因此就需要利用多媒体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更具体的图像或者其他形式。

当然,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时需要遵循三个原则:①目的性原则。即在选择导入方法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课堂导入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中心;②启发性原则。课堂导入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知识的吸收变得更加容易;③关联性原则。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多运用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清晰地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

数学问题情境起着激发动机、诱导提问和引发思考的作用。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使教学内容、数学结论在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自然生成, 再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是水到渠成的, 而不是强加于人, 从而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可建立平等合作与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从而可发展学生外在的和潜在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做数学游戏, 进入新课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 (赫尔巴特语) , 好奇是探究的起点, 新课导入若能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游戏, 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譬如在新授苏教版必修1《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 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猜数字的游戏来进行导入。具体引入如下: (上课前教师预先在网上下载了一个猜数的小游戏) 多媒体演示游戏, 游戏规则:给定1~100这100个自然数。计算机随机给出其中一个数字, 通过操作键盘, 让学生去猜这个数。对于学生每次猜测的结果, 计算机的提示是“对了”、“大了”或“小了”。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一声声“大了”或“小了”, 再加上多媒体画面, 学生很兴奋, 立即进入状态, 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教师根据情况再适时抛出问题:“请问你们在10次内一定能猜出这个数吗?”立即引起学生的积极讨论, 引发了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经过试验、探究和分析得出只要利用“对半猜”的二分法思想就能猜出, 进而引出了新课。

三、开展竞赛, 开始新课

竞赛符合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 竞赛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一开始几分钟, 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集中起来, 此时开展竞赛活动, 能够振奋学生的精神, 增强其参与意识。开展竞赛可采用多种形式, 如小组赛、男女赛、个人抢答赛、笔头赛、累积积分等;这样, 在紧张激烈的竞赛气氛中进行新课, 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譬如在讲完了苏教版选修2-1《椭圆及其简单的几何性质》后再来学习《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时, 本人就采用了小组竞赛形式引入新课, 以相邻的两小组为一大组, 比一比哪个组归纳的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既多又准, 哪个组能分析证明相应的性质。结果学生的热情高涨, 积极投入, 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而且从学生的思维量、知识量、题量均取得突破, 但学生不觉得累, 不知不觉地轻轻松松度过了45分钟!

四、迁移知识, 类比新课

类比, 是选择两个对象或事物 (同类或异类) , 对它们某些相同或相似性进行考察、比较进行类比推理, 即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 推论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方法。譬如本人在讲完了苏教版必修5《等差数列》后再来学习《等比数列》一课时, 就采用知识的迁移, 用类比导入新课, 依次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找到了学生学习的“固着点”和“最近发展区”, 这样的导入显得自然、亲切, 而不是强加于人, 学生也显得易学、乐学, 其数学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五、贴进生活, 引出新课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课堂导入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充分开发与挖掘,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表现出对数学非同寻常的兴趣。学生在这种大众化、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表现出了对数学非同寻常的兴趣, 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威力, 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情感, 初步建立起学好数学是将来更好地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个人需要。

总之, 导课的形式灵活多样, 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课题结合语言、神态等进行艺术创造, 才能使学生从“跃跃欲试”到“意犹未尽”, 以高涨的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

摘要:导课的形式灵活多样, 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课题结合语言、神态等进行艺术创造, 才能使学生从“跃跃欲试”到“意犹未尽”, 以高涨的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 篇8

导入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但是却是课堂教学这座大厦的地基。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使学生由课下的散漫状态顺利地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讲授的重要内容上, 从而为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无数成功的课堂教学都一再向我们证实了导入在课堂教学的关键性作用。特级教师黄爱华提出:“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 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 高瞻远瞩的智慧, 闪烁着教学风格的光华。”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高中的学习任务是繁重的, 在高考的压力下, 学生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同时数学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 学起来有些枯燥无味, 因此设计一个巧妙的导入,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一丝乐趣, 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设计好的导入是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的话题。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导入方法, 现总结如下。

一、联系生活导入

生活与教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 并积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 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倡导数学教学要回归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将生活经验数学化, 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如在学习指数的概念时, 我们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细胞裂变问题来导入:一个细胞裂变成两个, 两个裂变成四个, 四个裂变成八个, 以此类推。这样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相联系, 使学生在心理上降低了对数学抽象性的认识, 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从而顺利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与讲授。

二、运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教学技术,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 最大的亮点在于动静结合, 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 这与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 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化静态为动态, 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 可以将知识立体直观地呈现出来, 这既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又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突出教学重点, 化解难点, 利于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如在学习椭圆的相关知识时, 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导入, 用多媒体立体直观地呈现生活、宇宙中的椭圆, 向学生展示鸡蛋、橄榄球, 地球绕太阳运动所形成的轨迹, 以及立体几何中用平面截圆柱、圆锥等所形成的切面等等, 这样将一个抽象难懂的椭圆的概念与特征用多媒体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 使得学生对椭圆的认识更深刻, 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椭圆的性质等知识点,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高中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 喜欢追根溯源。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在导入环节设置问题, 创造悬念, 以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 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种以疑促思, 以思促学的学习方法,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 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不同的问题。

1. 探索性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提出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问题, 可以使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与纵向思考, 避免学生的理解浮于表面, 可以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处, 推向高潮。

2. 趣味性问题,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的动力所在。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绪, 进而表现在学习活动中。

3. 渐进性问题, 将学生的认知引向纵深。

学生受基础知识与认知规律等的限制, 在学习较为复杂的内容时难免出现无从下手, 思路受阻的情况, 此时运用渐进性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从而使学生圆满地解决问题。

4. 发散性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可以充分运用一题多解等发散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 从而使学生突破常规, 探寻出新的解法。

四、运用趣味故事导入

故事幽默风趣, 是所有人的最爱。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 以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来导入新课,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无意识地进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 我给学生讲述了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高斯在小学时就表现出极大的数学天赋, 他八岁时, 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道计算题, 从1加到100。在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计算时, 小高斯就得出了结果5050。在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征, 并启发学生思考, 可以将原来的数学顺序颠倒, 两式相加成乘以个数再除以2。然后由特殊到一般, 提出一般的等差数列{an}前n项和Sn=a1+a2+a3+…+an要如何来求解呢?这样将枯燥的知识讲解寓于趣味故事中, 并由教师层层引导, 步步分析, 经过学生的认真观察、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 便可以顺利地掌握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从而得出Sn=n (a1+an) /2。

五、联系旧知导入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各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 各知识点各模块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知识点间的联系, 以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来导入,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 同时利于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 由低到高, 从而从旧知来探讨得出新知。这样的导入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展开, 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 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一个全局观, 要对高中的数学教材整体把握, 以便在教学时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与加工, 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导入是一门技巧, 更是一门艺术。导入没有固定的方法与模式可遵照, 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就可以大胆地引入。当然采用何种导入法的前提与基础在于与教学内容紧密相结合, 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上只是众多的导入法中的冰山一角。学无止境, 我们教学实践与创新的步伐也不会停止, 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与现代教育形势接轨, 让导入更精彩, 让我们的教学更有魅力。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 篇9

一、实物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图表、模型或幻灯片形式来导入新课, 这一导入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 能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 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人教A版必修2第一章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中, 课前准备一些实物, 采取直观演示,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 能激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

二、热点话题、新闻事件导入法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 以此作为导入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时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如在讲“基本不等式”时, 我这样导入:一项“抗风浪”网箱生态养殖技术目前在安徽巢湖研发成功并推广, 设计者们力求用最少的围网围成最大的空间, 当箱口面积一定时, 网箱长宽各多少时用料最少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类最值问题, 所用的知识为基本不等式。

三、设置悬念导入法

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 即有了内驱力时, 他们才能爱学、乐学、学好;相反, 他们不感兴趣, 你不管讲得多投入, 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一开始就想办法吸引学生,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 我在教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一课时, 是这样导入的:我拿着一张普通白纸, 问学生:“谁来说一说这张纸大约有多厚?讨论一阵子后, 找几名学生估计厚度, 大致统一后, 我说:同学们估计它的厚度大约为0.1毫米, 假如我把这张纸多次对折后, 它的厚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可能!有个别学生回答说:可能。就这样学生争论了起来。然后我再说:“认为可能的坐左边, 认为不可能的坐右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好!下面我们一起到《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一惊人的疑问让学生精神集中, 思维活跃, 进入最佳状态, 不用多说, 在问题情景之下, 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究, 课堂上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了学习中。

四、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在新课开始之前, 我们不要急于提示课题, 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趣闻等来提示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 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 原以为富人不愿意, 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 但是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 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 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 以后每天所借的钱都比前一天多1万元;但是借钱的第一天, 穷人还1分钱, 第二天还2分钱, 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两倍, 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完后感觉挺划算, 本想定下来, 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 害怕上当受骗, 所以感到很为难。”你能帮这个穷人出个主意吗?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都跃跃欲试。于是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发现很复杂, 然后老师再导出今天的课题。这样的导入, 既生动有趣, 又蕴含着新知识,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

五、生活实例导入法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的选择生活化和趣味化。一打开课本, 就能给学生这样一个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而每一点数学知识的学习, 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 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从而不知不觉进入到数学问题中去。例如, 在教学《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这一节内容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例子, 如拉紧的电线和地面、教室的日光灯管和地面;生活中也处处有平面与平面平行的例子, 如教室内的南墙面与北墙面、前黑板面和后黑板面、天花板和地面, 本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六、实验活动导入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其实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在教学《空间几何体》时, 提出:“用6根火柴棒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不能。”这时,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火柴棒, 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法探析 篇10

一﹑引历史讲故事与实验结合

引历史讲故事与实验结合导入法是指利用直观的教学工具, 进行演示生动形象的数学历史上的事例, 把数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人物和推导过程边演示边讲解, 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数学历史, 把握数学发展脉络, 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想探究数学的兴趣。如在进行等比数列教学中, 首先从一个小问题提问有谁知道国际象棋有多少个格子开始, 知道的学生会说64。此时老师可以从这64个格子说这个历史故事。根据数学历史上的记载, 有位印度宗教大师见国王自大轻浮, 于是决定教训他一下。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还没有人知道的娱乐游戏, 就是国际象棋。国王闲来无事, 又有大臣们的吹嘘, 很需要有新奇的游戏来解闷。国王对国际象棋很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国王很高兴, 便问那位宗师:“作为对你忠心的奖赏, 你需要什么赏赐?”宗师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上放1粒米, 第二个格上放2粒米, 第三个格上放4粒米, 第四个格上放8粒米……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米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米粒数目的倍数, 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 这样我就满足了。”国王爽快地答应说:“好。”大方地答应了宗师的这个微小的请求。这位聪明的宗师到底获得多少米粒呢?稍微算一下就可以得出:1+2+22+23+24+??+263=264-1直接算出的数字就是18、446、744、073、709、551、615粒, 这位宗师所要求的, 竟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所产的米粒的总和!此时, 学生也许对这种数学算法没有什么实际概念, 讲过故事之后就可以结合直观的工具动手做实验, 以使故事更生动。拿来一个有64个格子的大盒子, 让同学们用故事中讲述的方法, 投放身上的硬币进去, 让大家通过实验来验证, 可能一个班的同学的所有硬币也填不满这个盒子。此时老师要引出本节课要讲的新知识等比数列。通过历史故事和有趣的实验结合,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它对生活的影响, 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巩固与类比新旧知识结合

高中数学的知识有着极强的衔接性, 新的知识有的是对旧知识的连接或扩展。教师在课堂导入时, 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 对旧知识先进行复习, 引导学生从旧知识中探索出新知识的原理方法, 同时对新旧知识进行类比, 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不同, 使学生既巩固旧知识又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讲解“圆锥曲线”一章的学习中, 关于椭圆知识的学习, 教师可以先带领同学们回忆一下圆的方程的建立过程, 并实际画出图形, 写出方程式。归纳出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1.建立坐标系;2.设点;3.列出方程;4.简化方程。将求圆方程与求椭圆方程步骤方法进行对比, 要确定一个圆, 首先明确即圆心、半径、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直径。建系, 直角坐标轴中, X轴和Y轴的交点即原点为圆心;设点, 圆心只确定圆的位置, 而半径R能确定圆的大小, 列出方程式, 此过程只需教师带领学生对圆知识的简单回顾。那么椭圆方程的过程又是怎样呢?引入三点知识。1.建系。X轴:取过焦点的直线轴, y轴:取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设点。设M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 椭圆的焦距是 () 则……又设M与距离之和等于 () 。3.列方程。利用曲线方程和步骤, 画出椭圆图形和圆的图形, 进行对比。

三﹑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探讨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相关策略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时代的变化。所以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切合实际地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课程导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中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出疑问导入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疑问,然后由学生帶着这个疑问去听接下来的授课内容。一些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会提出一个错误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后觉得不合乎常理。这样学生才能够继续认真思考,并且深入进去。教师应该明确问题设立点,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观点,同时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以此提高课堂效率。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通过自学等方式已经对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高中知识与初中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教师可以用提出疑问的方式直接对学生进行提问,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牵引出高中课程。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充分明确课程的主体,又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

例如,教师在讲授常用逻辑用语这一章节时,真假命题的设立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点,而在初中学生也接触过命题的一些基础知识,所以自身对于这一节课就充满了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开始时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包括初高中命题的异同等,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能够主动思考,明确教学内容,使自身充分掌握课程知识。

二、设置悬念导入

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可以设置悬念,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在高中课堂上学生大多是处于青春冲动期,所以教师合理有效地设置悬念,可以加强学生的好胜心,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而帮助其树立自身的自信心。学生对于悬念的解答和深入了解,可以使自身掌握课堂内容的重难点,并且能够牢记教师传授的新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设置悬念需要在课程准备阶段进行充分的准备,认真分析教材,然后进行巧妙的设计,精心考虑在什么位置、什么时间提出悬念,以此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进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讲授推理与证明这一章节时,类比推理法和归纳推理法是基本的推理法,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就对学生叙述几道推理常识题,接着让学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利用自己学到的推理方法解答教师在课前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更加用心和专心,使得自身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进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三、引用故事导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世界上众多国家在文化的发展历史上都出现了许多与数学家有关的故事与趣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些故事引入课程,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不断在故事情节的引导下,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使自身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是唯美的数学典故,会使得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产生共鸣,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同时还可以不断加强自身记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授指数函数这一章节时,可以在课堂开始前给学生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古时候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使得国王很是高兴并且要重赏他,西塔跟皇上说,我不要重赏,陛下。我只是想请求您在我的棋盘上放一些麦子就可以了。第1个格子放1粒麦子,第2个格子放2粒麦子,第3个格子放6粒麦子,以此类推,下一个格子摆放的是前一个格子的2倍,一直放满64个格子就可以了。国王答应了,然后从第一个格子命人开始放麦子,很快到第一个袋子里的麦子就已經没有了,接着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抬到国王和西塔面前,这时国王已经醒悟,就算是拿出所有的粮食,也实现不了自己刚才答应西塔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指数函数的增长趋势是非常惊人的。

总而言之,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应该将课堂导入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只有课程导入方法合理恰当,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同时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而且教师在课程导入时要依据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使得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技巧探微 篇12

1. 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指在开始新课程的教学时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将要学习的内容, 并将新旧知识进行衔接, 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这种方法是课堂导入教学最简洁、最直接的一种方式, 虽然传统, 但由于能够开门见山地阐释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而深得教师的广泛使用.在学习高中数学第八章《三角函数》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来一段顺口溜:“边角角边细推算, 弧长面积巧周旋.小小三角多奥妙, 品味佳酿越千年.近测高塔远看山, 量天度海只等闲.古有九章勾股法, 今看函数正余弦.”既将三角函数的性质囊括其中, 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缩小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2. 温故知新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每一项新内容都是和旧知识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探索, 只有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 才能一步步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其他知识的学习, 如果没有注意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很容易就会出现知识的断层.在教学中, 要求老师在课堂导入时特别注意将新知识与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

例如, 在高一第二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中, 在开始对数函数的学习前,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函数的基本方法, 也对指数函数进行了深入学习, 教师可以将两个函数进行对比, 帮学生认识这两个函数之间的不同, 从而达到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理解.具体做法, 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 提出问题, 让学生去回忆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 回忆之前学过的指数函数所具有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特点,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可以给予适当的表扬, 赞赏他们对函数五个性质的熟练掌握, 然后开始导入重点.在即将开始的对数函数的学习中也是离不开这五个基本知识的, 这样新旧知识就有效地串联到一起, 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函数非常重要的五个性质, 还让学生很轻易地就接受了对数函数的学习内容, 教学难度减小了, 学生也意识到只有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自觉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开始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注重举一反三的能力.

3. 生活经验导入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接触很紧密、应用很强的学科,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经验, 去引导学生探索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能够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 贴近学生的生活, 对新知识的接受更加通俗易懂,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一数学第一章就是对“集合”的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上体育课经常听到的集合、解散等指令来导入将要学习的集合知识.这样就将原本枯燥、抽象的集合概念通过具体、形象的事例表现了出来, 学生感觉到与数学概念的距离缩小了, 理解数学概念的难度也降低了, 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就能够主动去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高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课堂导入新课的方法, 它与物理、化学实验不同, 是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进行数学实验的重点在于: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数学现象和规律.抽象的数学概念很枯燥, 学生理解起来困难, 但是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或者是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 就能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示出来, 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例如, 在讲解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立体几何初步》中, 在学习棱柱、棱锥的体积之前,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两个等底等高的三棱锥、三棱柱体, 进行装水实验, 在装水的过程中, 让学生去观察它们两个之间的体积关系, 通过进行简单棱锥棱柱体的体积关系实验,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其他的等底等高多面棱锥棱柱, 让学生上课之初就对将要进行的棱柱棱锥的体积充满好奇.在这里运用的是教师实验法, 由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去观察并思考.实验导入中还可以让学生来亲自做实验, 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 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然而, 目前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上还是以复习旧知识这种单一的方式开始课堂教学, 这种传统的讲课模式没有将课堂导入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 不能快速地把学生的吸引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 教学效果不明显.本文首先探讨在实际教学中, 几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进而探讨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希望能为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借鉴, 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刘家访.课堂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10) .

[2]庞华.试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能[J].中学数学教学, 1997 (5) .

[3]王焕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巧妙导入[J].山西教育, 2002 (2) .

上一篇:80以上高龄下一篇:突破数学思维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