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2024-10-15

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共12篇)

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篇1

导入新课一般指一堂课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一个好的教学导入设计, 能使课堂教学先声夺人, 引人入胜.本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16年, 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技巧.

1. 实例导入

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导入,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而且可以使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如:九年级“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教师可提出:“你有办法计算出学校国旗旗杆的高度吗?”或者问:“大家都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利用你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方案, 求学校操场芒果树的高度.”这样的导入既联系实际, 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课堂教学朴素自然, 简单实用.

2. 生活情境导入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七年级上册“直线公理”, 教师可提问:“运动会体育老师画100米直线跑道时, 需几名同学帮助拉线来画呢?”学生就会议论纷纷, 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再如:九年级上册“概率”, 教师可提问:“平时两个队进行拔河比赛时, 大家为什么愿意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确定场地呢?”这时, 学生就会大声嚷嚷:“因为这样做, 对双方都公平.”教师趁机说:“我们这堂课就用数学知识来体验一下其中的奥秘.”所以, 合理创设导入情境,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3. 活动导入

活动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 激发学生直觉思维.如:八年级“三角形全等判定”, 教师布置同桌的两名学生合作, 各自画一个三角形, 让它满足三角形六个元素中的三个, 然后把画得的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看看两个三角形能否重合.这个活动可以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发现任意选择三个条件, 有些可以得到三角形全等, 有些得不到, 这样就能使本节的新课自然导入, 这样对于课堂中得出判定方法“ASA、AAS、SSS、SAS”很有帮助.

4. 悬念导入

上课时教师给学生假设一些疑问, 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处于“心欲求而不得, 口欲说而不能”的情境.

如:八年级上册“作轴对称图形”, 如图所示, 要在河边L上建造一个供水站, 分别向A, B两村供水, 供水站要在河边的什么地方, 可以使所用的水管线最短?你可以在L上找几个点试一试, 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种设置障碍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比如: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 老师提问:“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 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元素 (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 , 就能求另外三个元素, 同学们不妨出题考考老师, 看看是否真有这么一回事.”此时的学生能考老师, 热情高涨, 对整节课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5. 以旧引新导入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 使知识递进, 增加知识坡度, 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自然引出新课的课题.

如:八年级上册“乘法公式”, 教师导入新课时, 可以让学生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计算几道题, 并提问:你发现什么规律? (1) (a+1) (a-1) =? (2) (3x+2) (3x-2) =?这样的导入既能巩固已学过的旧知识, 又能为新的平方差公式做好铺垫, 学生可以体会到“旧瓶装新酒”的功效.

6. 类比导入

数学中的很多概念、性质、定理是通过类比推理发现的, 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如九年级“相似三角形性质”, 可以用全等三角形性质作为类比, 老师导入时说:“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相等, 那么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呢?”

又如“多边形内角和”, 可以用三角形内角和作为类比, 老师提问:“大家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那么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这种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 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 不仅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了课题, 同时也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导入乐园,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享受数学的成功之乐,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篇2

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 “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 “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重要性

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深藏体内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导入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有效的课堂导入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的导入。在当前,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设计较为模式化。而有些教师则严格按照自己备课的稿子进行讲解,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模式过于机械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进而影响了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有效的发挥。

那么,应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呢?什么样的方法或者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呢?根据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我从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和课堂导入的方法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导入要注重遵循以下几点

1.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新的课程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适应于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年龄一定要考虑,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学生的性格特征。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一般正在经历从直观表象思维向抽象的思维阶段发展的时期。所以在我们传达新知识时,要将具体化的抽象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形象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

2.导入要简洁紧凑

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只注重表现热烈气氛,追求形式上的活泼,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引到看热闹上去,或者过多地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偏离了主题。一堂课下来,费时不少,而收效甚微。在新课中导入是一个过渡环节,要简洁、短小精炼,控制在5分钟以内最好,避免长时间的导入而占据“最佳学习时间”,较长的时间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而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堂导入几种实用的方法

1.游戏导入

愉悦的游戏能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导入悬念

在教学中要有悬念,有悬念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心情,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从而能全神贯注地去听讲,争先抢后恨不得马上知道答案。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这样的题目:方程4-x2=kx+2的一个根为x=-2,不解方程求出另一个根x=?教师可以先给出x=__÷(-2)=__,让学生去验算,当学生得到正确答案时,就能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理,这时就会让学生产生急于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心情,这个时候教师接着去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其实存在一种特殊神秘的关系,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能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再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更能锦上添花。当然,在设置悬念时一定要掌握分寸,“不悬”就達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太过悬”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3.导入故事

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故事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获得美和娱乐双重享受的效果。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给学生先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只小兔子要到深山去采蘑菇。一到山里面,看到满地又大有嫩的蘑菇,都高兴地跳了起来,它采呀采呀,采了好多好多的蘑菇,等到想回家时,因为采得很高兴才发现天色已晚,自己因走得太深又迷路了,该怎么办呢?于是,小兔子着急地哭了起来。这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小鸟,知道原因以后,小鸟就对小兔子说:“小兔子,我知道从这里回到你家有三条路可走,可我却不知走哪条最近。我把三条路全部都告诉你,你自己去找最近的路,好吗?小兔子很高兴地答应了。小鸟告诉了小兔子以后,小兔子很快就找到了最近的路回到了家。她妈妈看见小兔子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家中,非常高兴。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都有哪三条路吗?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很重要的,它是为整个数学教学课堂而所准备的,能为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做铺垫,导入教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呼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刘书增.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篇4

一、实物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图表、模型或幻灯片形式来导入新课, 这一导入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 能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 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人教A版必修2第一章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中, 课前准备一些实物, 采取直观演示,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 能激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

二、热点话题、新闻事件导入法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 以此作为导入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时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如在讲“基本不等式”时, 我这样导入:一项“抗风浪”网箱生态养殖技术目前在安徽巢湖研发成功并推广, 设计者们力求用最少的围网围成最大的空间, 当箱口面积一定时, 网箱长宽各多少时用料最少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类最值问题, 所用的知识为基本不等式。

三、设置悬念导入法

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 即有了内驱力时, 他们才能爱学、乐学、学好;相反, 他们不感兴趣, 你不管讲得多投入, 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一开始就想办法吸引学生,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 我在教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一课时, 是这样导入的:我拿着一张普通白纸, 问学生:“谁来说一说这张纸大约有多厚?讨论一阵子后, 找几名学生估计厚度, 大致统一后, 我说:同学们估计它的厚度大约为0.1毫米, 假如我把这张纸多次对折后, 它的厚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可能!有个别学生回答说:可能。就这样学生争论了起来。然后我再说:“认为可能的坐左边, 认为不可能的坐右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好!下面我们一起到《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一惊人的疑问让学生精神集中, 思维活跃, 进入最佳状态, 不用多说, 在问题情景之下, 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究, 课堂上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了学习中。

四、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在新课开始之前, 我们不要急于提示课题, 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趣闻等来提示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 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 原以为富人不愿意, 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 但是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 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 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 以后每天所借的钱都比前一天多1万元;但是借钱的第一天, 穷人还1分钱, 第二天还2分钱, 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两倍, 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完后感觉挺划算, 本想定下来, 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 害怕上当受骗, 所以感到很为难。”你能帮这个穷人出个主意吗?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都跃跃欲试。于是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发现很复杂, 然后老师再导出今天的课题。这样的导入, 既生动有趣, 又蕴含着新知识,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

五、生活实例导入法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的选择生活化和趣味化。一打开课本, 就能给学生这样一个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而每一点数学知识的学习, 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 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从而不知不觉进入到数学问题中去。例如, 在教学《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这一节内容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例子, 如拉紧的电线和地面、教室的日光灯管和地面;生活中也处处有平面与平面平行的例子, 如教室内的南墙面与北墙面、前黑板面和后黑板面、天花板和地面, 本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六、实验活动导入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其实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在教学《空间几何体》时, 提出:“用6根火柴棒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不能。”这时,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火柴棒, 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

数学课教学导入的方法 篇5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的方法要根据教材体现的教学任务与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教师自身素质灵活多样地加以运用,以促使教学“三要素”产生合力,获得最佳的导入效果。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导入类型:

(一)一般数学课的导入

1.以旧引新法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大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要求教师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而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起学习的内驱动力,也为在新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2.类比迁移法

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以获得新知。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根据分数同除法的关系,从“商不变性质”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3.游戏导入法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游戏导入法与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相符合,游戏的过程既能说明或启迪一个科学道理,又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很利于儿童吸收。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体现“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新课程理念,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或进行一些别出新栽的小竞赛,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有游戏”,同学们一听做“游戏”,精神为之一振。我又说:“只要同学们说出任意一个多位数,老师都能立即判断它能不能被3整除。”这下可好了,争先恐后说了一大堆数字,但都难不倒老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一口气就能说出来。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游戏手法,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参加游戏活动,心情轻松愉快,通过游戏导入,使儿童乐学。

4.谜语导入法

谜语导入是教师让学生猜谜的方法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谜语导入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具有“竞争”意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对谜语的分析,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如小学三年级《年、月、日》的导入:

师:上新课前,我们来猜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生:台历、扯历„„

师:好,撕一张就过了一天,全撕完了就过了一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年、月、日》。

这样的开讲形象、生动、有趣,训练了逻辑思维,但在编数学谜语时,要做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学习起来才管用,才有印象,不易忘记。

5.悬念导入法

教学时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使心理是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部分:首先,教师随意问几位学生的年龄及过了几个生日。然后出示问题:小明今年12岁了,但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问,引起认知冲突)接着让学生交流,猜测原因。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设计是从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不太一致的 “疑问”入手,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莫定了良好的基础。

6.故事导入法

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这就是故事导入法。深受低年级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这是他们感到又饥又渴。故事导入法的孙悟空好不容易化来一只大西瓜,猪八戒见了就来抢,孙悟空连忙抱住西瓜说:‘不准抢,每人分这只西瓜的1/4。’猪八戒说:‘太少,太少了!’孙悟空说:‘那好,我分给你1/5。’猪八戒一听高兴地笑着说:‘还是咱们的猴哥好。’这时唐僧也笑着对孙悟空说:‘悟空,你就别捉弄八戒了。’孙悟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故事导入法能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但是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故事,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有针对性的故事。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

7.联系实际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生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备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 3 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如:“多位数的认识”。首先设计一组万以内的读写练习。由于是已学的旧知识,学生很快准确地读写。接着出示:我国已有1300000000人口,领土面积9600000平方米„„学生由于只接触到万以内的数,因而读不出来。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需要的数的范围往往是非常大的,只的万以内的数是不够的,这节课我们学习“多位数的认识”。

8.操作探究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可以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探索知识,寻找规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养成从探索事物的根源去获得知识的习惯。如:“有余数的除法”。首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把8根小棒每4 根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很快摆好,摆出两个正方形;再摆:9根小棒还是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这时,学生发现剩下一根小棒不够摆一个正方形。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有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动手操作,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获得鲜明、直观的表象,在操作中思考、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们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10.实物演示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因此,新课的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变抽象概念为具体的实物。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拿出模型,让学生观察六个面面积的计算,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扫除了障碍。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不只以上六种,常见的还有演算发现导入和动手操作导入,这里不再例举赘述。

11.简介导入

简介导入是教学内容的需要,简要介绍有关人物、事物或内容而导入新的教学活动方式。如教学《圆的周长》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如何计算圆的周长。以前我们学过用直尺量线段的长度,而圆是一条封闭曲线。如何科学准确计算圆的周长,这在古代一直是个难题。1500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的计算,提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在3.1415926和平.1415927之间,这在当时是个很了不起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周长。

(二)解决问题的导入

1.旧题变换式

先复习与例题有紧密联系的旧题,而后,对其部分词句进行变换,删除成要学习的例题,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组织教学。这种导入式可让学生利用旧知识的正迁移找出新旧知识的了联系与区别,对复习旧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均有好处,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新授知识有效的纳入到认知结构中来。

2.问题过渡式

针对小学数学的特点,从教学实践出发,讲解例题的重点环节所在应是这样的,先巧妙地设计一两个中间问题,再利用这个中间问题的答案,理清解答例题的解题思路。这种导入方法可以缓解师生之间的沟通难度,节省时间,也可突出解题的关键点,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地解答规律。效果不错的。

3.小题综合式

当教学例题比较复杂时,可以分解对待,先拆成两道或两道以上的简单的应用题,分别解答后,再合起来,恢复新例题的样子。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分解难题的讲解难点,便于学生理清例题的结构,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4.题组出示式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老师们一定知道,有些题融入一些故事中,题的条件很多,学生在理解上也没有头绪,所以,如果教师把例题编入一个题组之中,加工装饰一下,使例题中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犹有机地构成一个知识网络。这种导入式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那个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谈高中数学课堂的导入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导入 教学

一、要高度重视高中数学课堂导入工作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方式、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最终效果。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和关键环节。“万事开头难”,课堂导入是很必要的,倘若没有课堂导入,全堂课平铺直叙的满堂灌,既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容易让学生掌握重点,就不会有好的教学结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做好了课堂导入工作,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所以,做好课堂导入工作要是十分必要的。

二、要掌握常用的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不仅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既然课堂导入工作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开展课堂导入呢?我们认为,掌握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

最常见的是直接导入法。就是教师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地将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直接进入学习状态。这是一种比较简单、比较常见的导入方法。一般应用在新课中,定义类、简单的定理类都可以运用。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课程安排要尽量合理,在难度上、进度上都有恰当的预期。二是在课程进展过程中,教师要增加对学生的关注,要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

问题导入法是新课改后很受推崇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方法有明显的优势,教师若能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对它进行积极地思考,进而讨论论证方法,使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一般也是运用在新课中,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运用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公式推导类、定理证明类可以比较好的运用。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太简单或者太难都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教师要有配套的方法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围绕主题进行讨论,避免过分偏离主题。

练习导入法是比较具有数学特色的导入方法。数学是一门重视实战能力的学科,概念、理论掌握得再好,也还需要一定的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会运用知识,并在熟能生巧中加强数学思维。练习导入法在新课和复习课中都可以运用。新课中运用的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急于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而集中精力进入学习的导入方法。例如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就可以让学生先用传统方法算一些数字。在复习课中应用此法,则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如培养数形结合、一题多解的意识和创新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是题目要选择适当,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题目,注意预习和复习中运用此法的不同目标。

此外,类比导入法、对比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也是比较常用的导入方法。这些方法有一些不同的方面,但在目的上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能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要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在课堂中有更好的表现,从而发挥师生合力,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数学课堂导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上我们讲了几种课堂导入常用的方法,也对每种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总结,下面我们将就课堂导入需要注意的共性问题进行一下说明。

首先,要尊重学生。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还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成功的连接“教”和“学”,才能为教学活动取得实效打好基础。学生不是被动学习的机器,而是有自我意识和独特思想的与教师一样的人,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尽管在学习上的基础有差异,个性有差异,但都已经有了相对独立和成熟的观念,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渴望被尊重,渴望能够证明自己。作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在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选择上,充分参考学生的意见建议,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与学生实际相符合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课堂讨论达到和谐而有成效的境界。

其次,要切合实际。教学活动是项系统复杂的活动,教学的客观环境在变化,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变化,所以,教师要深刻把握这种变化,做出符合实际的教学设计。我们所要强调的是,教无定法,科学施教。所以,准备工作很重要。有的教師经验比较丰富,任职时间比较长,往往过于依托主观经验。而有的教师善于学习,往往能从学科杂志、互联网上学到很多新方法,习惯于借鉴别人的好方法,经验丰富、善于学习都是值得我们倡导的,但是过于依赖经验或者过于依赖借鉴往往会忽略了实际情况的变化,所以,最根本的是要切合实际,同时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更好的、更适合学生学习的以及更具有个人特色的课堂导入。

最后,要加强总结反思。课堂导入虽然在时间上只占课堂教学的一小部分,但其作用却不容小觑。导入的思维、师生合作的思维是适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导入的效用也应该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加强教学总结与反思,不断提高课堂导入技能,不断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成效。比如,要总结和思考课堂导入是否和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整体控制、课堂教学效果是否相契合、相呼应,是否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在教学实践的同时,在作好教学准备的同时,也要重视归纳、整理,总结,为下次的成功导入奠定基础。

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导入艺术

课堂讲授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讲授, 而课堂讲授的导入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课堂教学更是如此。教师授课导入得好, 不仅能吸引住学生,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使学生积极思维, 勇于探索, 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传授新的知识, 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和意义

一节新课的导入, 就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出该节课的内容, 把学生引入学习的大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对新传授内容的巧妙导入,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保持旺盛状态。然而有的老师对新课的引入认识不足, 这是没有掌握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 方法单一, 备课不认真, 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的一种表现。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和要求

所谓课堂导入, 是指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 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 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有效的新课导入, 可以揭示课题, 体现教学意图; 沟通感情, 创始学习情境。因此, 一个成功的导入不仅要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 还要服从于教学内容,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进行导入的构思。另外, 教学过程中, 新课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要与学生的认识特点相适应,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 性格特征, 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时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以便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形象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 导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要简洁、短小精炼, 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最佳学习时间, 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 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课堂导入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有很多的导入方法。根据教学的内容, 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根据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导入新课的方法, 与同仁共勉。

1. 温故知新导入法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与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 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 难又不十分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 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从“旧的”过渡到“新的”, 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 既巩固了旧知识, 又为新知识做了铺垫。

例如, 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 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 要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 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 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 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师: 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 于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均跃跃欲试, 成功的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 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建构理论告诉我们, 学生学习的过程, 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 即要把所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即“同化”的过程。并强调“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 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出发, 以恰当的方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 从而理解掌握知识, 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 类比联想导入法

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导入的教学, 是将以前学过与即将学习的有联系的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例如, 在讲“圆的对称性”时,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内容, 即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后, 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 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前面我们用折叠的方法研究了轴对称图形, 今天我们继续用前面的方法来研究圆的对称性。这样的引入, 学生能从所学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探究圆的对称性的方法。

3.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 根据课题内容设置问题, 让学生产生质疑, 及于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这种方法较为常用。

4. 问题前置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 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 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解答问题, 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 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 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 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 可先让学生计算, 在他们都列式计算或者用计算器计算时, 教师口算, 马上得出正确的答案。此时, 学生们感到疑惑, 可随意再写几个此类型式子, 口算得出结论。此时学生即佩服又疑惑, 迫切想知道其原因。教师问: “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学生迫不及待地答道:“想!”教师乘机导入新课:“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大家也能达到老师的水平哦!”

5. 试验操作导入法

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动手操作, 利用实物动态引入, 既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又可加强直观教学, 往往学生记忆深刻。试验导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

如在教学“垂线”第一课时时, 可以这样做:我们昨天学习了相交线, 请同学们拿出两只笔, 如果我们把两只笔放成相交的位置, 看作两条相交直线, 固定交点旋转其中一只笔, 你能看出两直线相交的哪些情形, 有特殊的关系吗? 学生试验发现, 两直线会出现互相垂直的特殊情形, 从而引入新课。

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入技巧,悬念,故事,多媒体

在数学教学中, 课堂导入作为起始环节, 演绎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将学生们很快带入上课的氛围, 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们更好地去学习数学知识.同时, 一个不好的课堂导入, 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难以将学生们分散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以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们心思涣散, 这自然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由此, 我们可意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进行课堂导入, 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常常说到“万事开头难”, 课堂的导入也是一样, 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根据教材内容, 精心地设计课堂的导入.多年来, 笔者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一直努力探索着, 并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方法.一、悬念导入法悬念, 即是指悬而未决的问题, 往往能够激发起人们迫切想要探知真相的欲望.因此, 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们这样的心理特点, 在课堂导入中, 结合课堂内容, 精心地设计存在悬念的问题, 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理.通过这样的悬念设置, 不仅仅能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而且能够让即将学习的内容蒙上一层神秘感, 促使学生们自觉地去探索真相, 进而将学生们引领到跃跃欲试的课堂氛围中.这样的课堂导入充满了趣味性, 且取得的学习效果也好.例如, 笔者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 就精心设计了这么一个悬念:“一个人想要测量一棵参天大树有多高, 不用爬到树上, 只测量了树的影子, 就算出来树的高度了, 你们猜他是怎么做到的.”这时学生们往往就会开始热烈讨论起来.笔者借着学生们讨论时活跃的气氛, 为学生们揭晓答案, 说“这个就运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的原理”, 而这同样激发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到底怎样运用这个原理的呢?通过这样一个带有悬念色彩的事例, 激发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充满激情地进入课程的学习.二、亲自操作导入法在课堂的导入中,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性, 将学生们的兴趣激发出来.亲自操作导入法, 即是指学生们亲自动手去探索知识,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亲自操作导入法, 在笔者看来, 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更容易的将每一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因为, 从课堂的一开始, 就需要学生们自己亲自去动手操作.“说得再多不如做得多”, 往往通过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 才能够发现在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比仅仅通过老师语言的描述与提醒感受更加深切, 且通过学生们自己的亲自操作, 该知识点在学生们脑海中的印象往往也更加深刻.故们入学美以定传生学了声象时们有欣通为导过海一化们探节我法去2版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们自己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然后将这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 再将其拼在一起, 这样我们会发现其内角拼和起来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由此, 在实践中, 我们可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三、故事导入法在课堂的导入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以童话趣味故事或者历史上数学家们的故事作为课堂的导入, 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兴趣.故事, 往往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作为课堂的导入, 趣味故事往往能够达到调节课堂活跃气氛的效果, 而数学家们的故事往往能达到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课时, 笔者就常常会谈到美国总统伽菲尔德的证法.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400种以上, 而伽菲尔德因为一个小男孩的问题, 而潜心探讨勾股定理, 并且作出了简洁的证明方法.这一直成为数学史上所传颂的一段佳话.通过故事导入法的形式, 不仅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领略数学家们的人格魅力, 同时, 还能帮助学生们拓宽自己的知识眼界, 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四、多媒体导入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 多媒体早已逐渐地登上了教学的舞台, 在教学中发挥着它独特的优势.多媒体集聚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 使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在教学中, 多媒体的使用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同时, 其直观形象性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解释了知识点, 为教师们减轻了一些教学压力.在数学教学中,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比如, 课件的演示, 音频的播放, 视频短片的欣赏, 等等.数学, 是一门逻辑性较强, 且较为抽象化的学科, 通过多媒体的辅助, 将其抽象化恰当地转化为形象, 更容易为学生们所接受, 所理解.例如, 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 在课堂导入中, 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个太阳从海面升起全过程的短片给学生们欣赏, 并一边讲解太阳在某一时段时与海平面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太阳当做一个圆, 将海平面看作一条直线, 太阳慢慢升起, 与海平面位置关系逐渐发生着变化, 先是相切, 然后相交, 最后相离.通过多媒体的播放, 学生们更加直观、形象地初步了解到直线与圆的关系, 学生们的探知欲望就很容易的被调动起来了.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 课堂的导入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 它关系着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不断地去探索有效的适合我们学生需求的导入方法, 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去探究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关成志.初中几何教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导入艺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识和新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教学。那么,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导入呢?

1. 实物演示导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需要,运用一些实物学具,对于直观展示数学理论,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例:教学“5的认识”一节内容时,笔者贴出一面国旗,问:“这是什么?”(国旗)“对!这是我们的国旗,它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应该爱护它。数数看,国旗上有几颗小五角星?(4颗)几颗大五角星?(1颗)合起来有几颗五角星?(5颗)每一颗五角上有几个角?(5个)”通过这样的导入既加深了学生对“5”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又有机地渗透了德育。

2. 利用故事导入

利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能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绪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例:教学“分数基本性质”一节内容时,笔者利用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导入新课: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又累又饿,孙悟空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三个同样大小的饼(结合课件演示),他把三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8份、12份,并让猪八戒、师傅和沙僧分别取其中的3份、6份、9份(画面出示算式3/4、6/8、9/12)。此时,猪八戒嚷着对孙悟空说:“你怎么分的?不公平,我要拿最多的9/12那份。”“八戒,我分配很公平,你好好想想再吃吧。”孙悟空神秘地笑了笑说。孙悟空分饼究竟公平还是不公平呢?学习了“分数基本性质”一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知道。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认知矛盾,较好地引出了下文的学习。

3. 创设游戏导入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教师安排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的意识,并由无意注意上升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一节内容时,一位教师创设知识竞猜的游戏导入。游戏规则:在自己的双手上分别写上一个双数和一个单数,写好后用左手的数乘3,右手的数乘2,再把两边的积加起来,让学生把结果告诉老师。教者猜测左手上写的是单数还是双数。当学生报出结果,教者均能准确猜测出左手是单数还是双数时,充分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致。此时教师顺势自然导入新课:“老师之所以能对大家所报的数作出迅速判断,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一些数的特征,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2、5整除的数’这节内容。”如此创设游戏情境导入新课,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吸引住,一锤就敲在学生心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管此时学生还未直接揭示新知,但他们的思维已置于新知的前沿,这时进入新课,恰到火候。

4. 引入古诗导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一位教师用古诗进行导入。首先出示五言绝句《静夜思》,问:这首诗共有多少个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讨论:运用“5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同样出示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问:这首诗共有多少个字呢?如此设计,自然流畅地导入“7的乘法口诀”这节内容的学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

5. 实践操作导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的特点,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进行导入,从而引导学生在新课学习时积极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例: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拿出一定量的小棒,按四种分法进行拼摆:1根与7根,2根与6根,3根与5根,4根与4根。问:哪种分法每份的根数一样多?顺应学生的回答,自然引入本节课“平均分”概念的教学内容。再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拿出小棒按一定步骤进行拼摆:(1)拿出8根小棒,每4根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很快摆出了两个正方形;(2)拿出9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学生也很快摆出了两个正方形,但发现剩下一根小棒不够摆第三个正方形。通过学具拼摆,学生激起了认知矛盾冲突,同时对拼摆的结果有了充分的感知,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计算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时顺势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有剩余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节的内容。”

教师在新课导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1)导入时间要短,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教师要避免导入时间过长,占据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2)导入要目标明确集中。教师要选择与新课相关、新课教学需要利用的内容进行导入,避免面面俱到,冲淡重点内容。(3)导入要具有灵活性。教师要灵活根据新知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导入,从而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激发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的慧眼选择,巧妙设计。教师只有掌握了高超的导入艺术,才能让课堂更为精彩。

参考文献

[1]闫桂芬.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导入新课[J].中小学教师培训, 1996年X3期.

[2]张丽丽.小学数学导入新课的技巧[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年09期[3].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导入的策略 篇10

一、有效导入的内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 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以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成为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的催化剂.导入是指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 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 学生的学术进步与人格成长是判断教学及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根本标准.学习目标是人们对学生成长和规格的表述, 因此, 我们对有效导入的判断应依据学习目标, 凡是有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导入都是有效导入.

二、有效导入的标准

对导入有效性的判断应主要依据对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分析, 同时还应该达到如下几点标准:

(一) 符合教学的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又是教学的归宿, 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 有效导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导语, 以达成制定的符合学生学情的挑战性学习目标.挑战性学习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指向.

(二) 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

有效导入的设计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 做到思想观点正确, 论证合乎逻辑, 举例可靠恰当, 方法严格规范, 符合客观实际.违背科学性的导入, 尽管非常生动精彩, 也不足取.

(三) 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效导入的设计和运用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其中, 尤其要遵循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创设的问题情境和提出的问题应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并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模仿、创新.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四) 符合课型的需要

课型就是根据主要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有效导入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 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 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 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 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起的作用.

三、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导入的策略

依据有效导入的标准, 有效导入的策略主要有:直接导入策略、温故导入策略、情境导入策略、故事导入策略、设疑导入策略等.

(一) 直接导入策略

直接导入法是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导入方法.上课伊始, 教师开宗明义, 直点主题, 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当遇到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 可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 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二面角”的内容时, 可这样引入:“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 那么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怎样度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二面角和它的平面角.”这样导入, 直捷了当, 不仅明确了这堂课的主题, 而且也说明了产生这堂课的背景, 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开讲可以使学生明确目的, 少走弯路, 提高学习效率.

(二) 温故导入策略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借旧知导入就是以学生学过的知识为基础, 从而引出新的教学课题.教师通过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 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温故而知新, 连贯自然, 既巩固了旧知识, 又为新知识做了铺垫, 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 接受新知识水到渠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

(三) 情境导入策略

数学问题产生于数学情境.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离不开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数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 通过给学生呈现刺激性的数学材料信息, 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发现欲, 引起认知冲突, 诱发质疑猜想的目的, 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情境应该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脚手架”和“拐杖”.

例如:已知a, b, m都是正数, 而且a

师:现有b克糖水中含有a克糖 (不饱和溶液, 且a

生:糖水当然是变甜了.

师:糖水变甜说明了什么?生:说明糖的浓度增加了!

师:能否用不等式来表示呢?

生:应该是undefined, 且00.

师:那么这个不等式如何证明呢?

接下来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共同探讨.很明显, 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下, 学生乐学, 教师乐教, 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故事导入策略

学生都爱听有趣的故事, 通过讲故事导入, 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很多数学故事还蕴含着数学思想, 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观念, 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例如, 在方程的教学中, 可以介绍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 他的墓志铭如下: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 两颊长胡;再过七分之一, 点燃起结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天赐贵子, 可怜迟到的宁馨儿, 享年仅及其父之半, 便进入冰冷的坟墓;又过四年, 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要知道丢番图的年龄, 根据墓志铭, 我们容易列出下列一元一次方程:

undefined

解方程, 得x=84.

据此, 我们得知他一生中的某些重要时刻:他33岁结婚, 38岁当爸爸, 80岁死了儿子, 84岁时过世.这样, 学生就会带着极大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来.

(五) 设疑导入策略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 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思想上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根据这个要求, 可以采用设疑导入法.例如在讲正弦定理时, 可以先复习余弦定理, 然后根据已知条件, 解斜三角形: (1) 已知a=8, b=3, C=60°; (2) 已知b=2, A=135°, B=30°.指出解第 (1) 题用的是余弦定理, 提问:能用余弦定理解第 (2) 题吗?揭示课题:正弦定理.进而引导发现已知条件SAS, SSS可由余弦定理求其他元素.在第 (2) 题中已知两角A, B及角B所对的边b, 三角形能否也被确定呢?其余元素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下面让我们从直角三角形入手来探讨这个问题.可以设计问题如下:在Rt△ABC中, ∠C=90°. (1) 已知∠A与边a, 怎样求斜边c? (2) 已知∠B与边b, 怎样求斜边c? (3) 斜边c与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值是否也等于c?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sinA=bsinB=csinC.如何处理教材, 如何设置疑点, 是设疑导入法的关键.良好设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从而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 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数学课的引入, 方法多样, 需要热爱数学教育的教师们不断去探索、总结.新课程要求我们能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 悉心处理教材, 精心安排新课的有效导入, 为新课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为新课的教学需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 可以为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的引线, 成为新课启发教学的先导.只有这样, 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才有肥沃的土壤, 有效教学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摘要:导入是创新的开始, 有效导入是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对有效导入的判断应依据学习目标, 凡是有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导入都是有效导入.依据有效导入的标准,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导入的策略主要有:直接导入策略、温故导入策略、情境导入策略、故事导入策略、设疑导入策略等.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式教学的构建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故事导入;图片导入;活动导入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玩耍。而导入式教学是教师依据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不断改进所得的一种教学方法。导入式教学法不仅是导入故事,还可以导入游戏、多媒体、问题、情景、图像等。而且导入式教学是教师在学生最良好的学习状态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受到中小学生的崇敬以及喜爱,因为其改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使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氛围。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这种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兴趣,并且在学习中逐渐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适时构建导入式教学。

一、导入故事辅助数学教学

因为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玩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导入式教学是最适合小学生及小学数学教师的。因为教师可以通过导入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来辅助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入《小猴照镜子》的故事。因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小故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学数学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并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为学生把“地基”打稳,到后期不容易倒塌。例如,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教师在为小学生讲解对称轴、对称中心时,可以在教学中导入一则小故事——《小猴照镜子》的故事。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面小镜子,让学生自己通过对镜子中的物象的观察,并进行分组讨论,总结其规律得出与对称轴相应的知识。区分中心对称图形与对称中心之间的不同之处。像这样利用导入小故事辅助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活跃课堂,使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横生,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在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以及对称中心的认识、理解,能够区分中心对称和对称中心。所以导入式教学法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

二、导入教学活动辅助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大部分学生对此难以理解。因此,在这个时候,导入式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师最好的选择。因为如果教师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小学数学失去学习的热情,学习成绩下降,并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失去自信心。因此,为了防止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导入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把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化、形象化。例如,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为例,在给学生讲解“圆”的知识点时,给学生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在不借助其他工具的情况下,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圆,看看谁画得最圆。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以右手的小手拇指为圆心,用粉笔画出一个圆。然后再让学生用这个方法再次画圆,体验这种画圆的不同之处。然后分组谈论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画出的圆更圆。然后展开话题,并学会总结检验,逐渐学习圆的知识——圆周角、圆心角、圆周率等相关的小学数学知识。

三、导入教学图片辅助数学教学

小学生的理解力还不是很高,然而小学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却还比较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的导入图片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热情,使数学知识环环相扣。但是图片的选择却也是最让教师伤脑筋的,因为图片易使学生眼花缭乱,以至于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在使用图片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图片的选择——尽量选择一些较清晰、简单、形象的图片。例如,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为例,在学习“平移”时,用两张相似且较为简单的图片来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其中某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是怎样改变的?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来学习小学数学知识,并加深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及对事物思考的能力。

总而言之,导入式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消除学生的疲劳,让学生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体验到愉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设定的一种辅助教学模式,所以,在新课改下构建导入式教学法教育学生的数学知识尤为重要,也愈来愈被众多的教师所接纳并在课堂中运用。因此,为了改善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认识,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成绩,教师必须认识到导入式教学在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努尔尼沙·热曼.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上好小学数学课[J].赤子:上中旬,2014(22).

[2]袁金玉.小学数学采用导入式教学的研究[J].现代交际, 2014(10).

数学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12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有效的导入能创设一个轻松而自然的情境和环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高中数学教学的导入艺术。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指通过提问的方法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复习上一节课内容的过程中找出上一节课与本节课内容的“衔接点”。这一“衔接点”就是导入本节新课的切入点。这种导入法自然、顺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调动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通过讲一个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故事、名人事迹等方式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在听故事之余,引入课题。所以,适时运用故事导入新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等比例”时候,以一个古印度国王与印度教宗师之间关于用等比数例在棋盘上赏赐小麦的故事导入新课。如果用等比例数列的方式在棋盘上放置小麦,最后这位宗师所要的小麦竟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所生产小麦的总和。让学生在欣赏等比数列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动手实践导入法

动手实践的过程就是导入新课的过程,有些章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亲自实践的方式导入。

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圆柱、圆锥等过程中可以应用这一方法。可以让四个学生为一组,通过制作本课需要的圆柱等模型,直接了解各种图形的点、线、面、体积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其要点,从而也可以拉开今天所讲内容的帷幕。

四、竞赛导入法

竞赛符合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一开始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集中起来,此时开展竞赛活动,能够振奋学生的精神,增强其参与意识。开展竞赛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小组赛、男女赛、个人抢答赛、笔头赛、累积积分等。这样,在紧张激烈的竞赛气氛中进行新课,学习效果会明显增强。

比如,在讲完了“椭圆及其简单的几何性质”后再来学习“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时,笔者就采用了小组竞赛形式引入新课,以相邻的两小组为一组,比一比哪个组归纳的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既多又准,哪个组能分析证明相应的性质。结果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投入,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整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在学生的思维量、知识量、题量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类比推理导入法

这种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出来的东西,也更容易被学生掌握。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和应用。

例如,在讲完了“等差数列”后再来学习“等比数列”一课时,就用类比推理导入法导入新课,依次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性质。这样导入显得自然、亲切,而不是强加于人,学生也显得易学、乐学,其数学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六、悬念设置导入法

悬念设置导入,即导出教材中最紧要、最精彩的地方,再调转话锋,诱导学生探寻答案。

如,教学“椭圆”一节,刚好天在下雪,学生的注意力都在窗外,笔者灵机一动,设置悬念:“窗外白雪飘飘,在如此美妙的时刻,再讲枯燥单调的东西实在太刹风景了(学生觉得有趣,哑然失笑,欲听下文)。今天,我来画一个漂亮的图形。”借用一根细绳和两枚图钉,笔者画了一个椭圆。(设置悬念:老师画一条曲线是想做什么呢?)“怎么样?”笔者望着学生。“一条优美的曲线!”学生惊讶不已之余,心生疑惑:什么道理啊?顺水推舟,提出问题:“如此优美的曲线,我们能否依据数学知识,给它建立一个准确的方程呢?”如此,通过设置悬念,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上一篇:精益思想下一篇:歌曲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