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精选12篇)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篇1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导入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就数学课堂导入,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
所谓“开门见山导入”是指单刀直入, 直切主题。它的特点是简洁明快,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这种方式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
例如, 教学“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 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年、月、日的认识”, 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请说给大家听一听。
又如, 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 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以前我们学的数都是整数, 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 看谁学得好。
二、悬念导入
设置悬念, 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以悬念作为引发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 不但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也会促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导入新课, 避免了平铺直叙之弊, 又可收到寓教于趣之效。
例如, 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 笔者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设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 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各抒己见。他们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 有的说因为有宽度, 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激烈争论时, 笔者及时导入新课, 并鼓励学生比一比, 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设置悬念, 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 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 快速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三、游戏导入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 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 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来导入新课。
例如, 教学“游戏公平吗?”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一个“转盘游戏”:同学们, 我们经常在街边看见有人摆地摊赚钱, 我就见过这样一个转盘。笔者拿出准备好的转盘, 并讲了游戏规则, 之后问学生要不要试试手气。此时学生兴奋不已, 都想试试, 参与度极高, 但他们总是拿不到大奖, 又陷入了茫然与困惑之中。此时, 笔者顺势引入了课题, 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直观教具演示, 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来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例如, 教学“轴对称”时,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 对折、打开、滴一滴墨水在折痕边或折痕上, 合上、压一压、打开观察, 得到一些漂亮的图案。学生惊喜万分,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此时学习新课水到渠成。
五、联系生活导入
当学生的学习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时, 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有人也说过:“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 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 教学时, 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让他们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技能。
例如, 教学“多位数的认识”一课, 笔者这样导入:首先设计一组万以内的读写练习。由于是已学过的旧知识, 学生能很快准确地读写。接着出示:我国已有1300000000 人口, 领土面积9600000 平方米……学生由于只接触到万以内的数, 因而读不出来。笔者指出: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 需要的数的范围往往是非常大的, 只会万以内的数是不够的, 这节课我们学习“多位数的认识”。
总之, 一堂课的教学成功与否与课堂导入密切相关, 因此教师应更深层次地思考课堂的导入问题, 为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打好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导入,艺术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篇2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新课的技巧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万事都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在一堂课的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因此,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之中,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 “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
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基石呢?
数学新课导入是教学首要的一环。数学新课导入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数学新课导入必须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任务,具体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开始便被牢牢地吸引住了。下面,结合一些教学的实际,深入介绍十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一、关注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课堂案例】在教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堂课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小结】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案例中的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俯下身子看学生”,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愿意吗?”、“可以吗?” 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伴随“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极具亲情味的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情绪体验无疑是愉快的,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高涨的,学生的思维已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领域,而是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二、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学习。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导入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情感共鸣,带着疑问与欲望走进课堂内容的学习,并在情境创设中对所学内容在认知上形成知识建构,方法上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教师通过问答、谈话等,带领同学走进预设的情境,并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感悟情境,深层感知学习内容。
因此,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情感反应,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自主地投入到一堂课的学习中来。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抓住孩子们的心。
(教师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如下图)
师:想滑哪个?
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师:哈哈,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师:还有不同吗? 生:角有不同。
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师: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量出角的大小。
【小结】我们的教学都极力提倡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宽松的,适合于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教学情境,数学教学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最好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只有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创设情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同时要注意情境创设的思考性。因为创设情境不在于气氛营造是否热烈,而在于它是否刺激或引起学生的主体性反应,并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
三、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几分之几》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小结】以简短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也是一个精彩的课堂开头。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课堂上把数学知识“蕴藏”于在有趣的故事中,能很快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疑问来促使学生们思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完。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休的图片)
师:大家认识他吗?这是一休,一个聪明又可爱的日本小和尚。老师有许多有关他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天皇嫉妒一休的聪明与勇气,处处为难一休。有一天,天皇把一休关进了死牢。按照法律规定,死囚在临刑前还有最后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生”和“死”两张纸条,一休摸到“生”则可以生还,摸到“死”便会被天皇处死。
师:你们认为一休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下结果呢?
生:他有可能摸到写有“死”的纸团。生:一休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条。(师板书:可能)
师:可天皇偏偏想让一休死,于是天皇派人偷偷拿走了盒子里写有“生”的那个纸团,换成了一个写有“死”的纸团。这回,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谁能用“一定”或“不可能”来预测一下结果?
生:一休一定会摸到写有“死”的纸团。(师板书:一定)生:一休不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团。(师板书:不可能)师:一休难道就真的没有救了吗?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相信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救出聪明的一休。(师板书:可能性)
【小结】教学时以悬念作为引发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但会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用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使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真实、生动、有趣。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所以说以现实生活为原形的课堂教学,正是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小数并了解小数的意义。
(教师把准备的一些人民币放在讲台上,用投影仪出示一组商品的图案及价格,要求学生按商品的价格付钱)
书包 15元 直尺 0.2元 钢笔 4元 铅笔 0.8元
师:同学们去文具商店买过东西吗?现在老师当营业员,你们当一回顾客。如果买一把直尺,你应该怎样付钱?
生:我付一个两角的。生:我付两个一角的。师:如果买一支铅笔呢?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三个一角的。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一个两角的,还有一个一角的。师:谁还有不同的付钱方式? 生:我可以付四个二角的。
生:我付的是八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生:我也可以付四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
师:投影仪左边的两个钱数大家非常熟悉,都是整数。右边两个钱数看来也不陌生,都是小数,分别读作零点二和零点八,并会用付钱的方式表示这两个小数,知道了0.2元表示2角,0.8元表示8角。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小数。
【小结】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六、利用旧知识做铺垫进行导入,过渡到新知,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这堂课时,因为在前面的知识中学生们已学过整数的除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容易区分并掌握新知识。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六个梨和三只盘子。)请问同学们试试如何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
(学生们很快分完,并纷纷回答)师:好的!大家完成得非常好!(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梨)
师:现在一共有七个梨,请大家再把这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
(学生们观察了以后,纷纷说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
【小结】这种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醒学生的内驱动力,也为学生在新的知识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到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要掌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利用亲手实践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这堂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厘米有多长?再数一数1厘米中间平均分成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拿出一把直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学生纷纷比划)
师: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这个圈尺1米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分米?
生:边比划边回答1米等于10分米。
师:好的,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拿着尺子量一量家中的那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米、1分米、1毫米?
【小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把握得更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对所要学习的概念可以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进入新知识学习,有更便利的捷径。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事实,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八、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置身于游戏之中,思维会更活跃,能增添学生学习知识的乐趣。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游戏导入就是指通过引导学生做游戏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促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习兴趣与数学自然而然地得到增长。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引人入胜的游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师:(老师演示)这个节奏能拍出来吗?(学生一起拍掌,中断后提问)
师:你们拍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生:要拍无数次。
师: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课堂案例2】在教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游戏这样进行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搞一次拍球比赛,大家等下推荐6个人上来,分成两个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好。师:(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好,那现在就选这六位同学作代表,先分成甲乙两个队。每人拍5秒钟,请同学们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
师:比赛开始!
(两个队的同学都开始拍球,学生们纷纷鼓掌,喊加油)
师: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现在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
师:(热情洋溢地)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我对获胜方表示祝贺。
(这时老师要求加入乙队,现场怕球5秒钟,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现在老师又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
师: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对总体水平的高低吗?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重,学生提出“平均数”)
【小结】合理地运用游戏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课堂教学的成功铺下基石。但是,有的老师利用游戏进行导入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现象,如:游戏内容设计太过呆板、不丰富且不新颖;游戏展开不够生动活泼;游戏结构不合理等。因此,教师应多思考游戏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巧性,使之更好地为数学课堂的教学服务。
九、运用归谬的方式进行导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正误比较,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从中意会或感悟到正确的方法。
归谬,是首先呈现错误的内容或假设错误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对这一内容或观点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及其荒谬可笑的结论。这种导入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归谬导入。
允许学生放错,给学生一个重新认识、思考的过程,在我们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学时不妨针对学生较难理解、易忘记的知识点设几个“陷阱”,引诱学生犯错,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主动、积极地思考,进而留下难忘的印象。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归谬导入的形式让学生们走出认知的误区。
师:(拿一个长方形框架)大家认识这个吗? 生:这是制作风筝的一个普通的框架。生:长方形框架。
师:如果这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8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答略)
师:你能在不破坏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改变它的形状吗? 生:拉长方形的对角。
生: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拉,它就变了。师:变成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这时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猜出它的面积吗? 生:它的面积不变,还是80平方厘米。生:它的面积比80平方厘米小了。生:比80平方厘米大了。
师:哪位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呢?相信你们学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就会茅塞顿开了。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堂案例3】在教六年级下册《量的计量复习》这堂课时,可以故意用错计量单位,导致错误,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错用计量单位引起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写日记,我们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写好日记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看——
今天是2007年4月30日,星期三。
早上六点半,我被闹钟吵醒,便从长8厘米、宽4厘米的床上爬起来,我拿起一支长15米的牙刷刷牙,不知不觉过去了2个小时。想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不能迟到,于是我赶紧端起一杯20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完,背起1200千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生:哈哈大笑。这位同学的日记里计量单位用错了。
师:太棒了,可见学会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小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是课程目标实施的对象,而且是我们教学的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创作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而动态生成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要求从学生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只有合理利用学生资源,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十、运用巧妙的猜想导入新课主题,促进学生学会独立猜想、思考的能力。
猜想导入就是让学生根据已知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的内容作出推断的一种导入方法。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他们一知半解或是陌生的。导入时,教师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想的理由,逐步展现实质。
【课堂案例1】在教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这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们进行猜想从而导入新课。
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一般都要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为了方便家长找座位,你怎么向家长介绍你自己的位置呢?
生:我坐在靠窗那一排的正数第3个。生:我坐在第4排的倒数第1个。
师:你这个“第4排”是从哪里开始数的? 生:从门口开始数。生:我在第2组。
师:第2组的同学有很多,如果只说第2组,家长能知道你坐在哪儿吗?
生:我是第2组第3个。
师:既说了第几组,又说了第几个,这样就能把你的位置确定了。为了方便,我们把左边这一组定位第1组,正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1组第1个,好吗?现在统一了标准,谁愿意说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自由发言)
生:每位同学在班里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现在你只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
刍议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篇3
【关键词】游戏;故事;歌谣;实际;复习;数学;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恰似一幕戏剧的序幕,一篇新闻特写的导语,一部交响乐的前奏曲;精彩的新课导入犹如第一锤子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像磁铁似的吸引住学生——聚精会神;像一颗启明星,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像一首悦耳的歌曲,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拓宽视野。笔者深感教书育人的使命光荣而艰巨,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时大胆践行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喜欢参与游戏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游戏,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假如采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譬如,我在执教“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就用游戏如此导入:摆擂台,擂主是老师,全体学生一起参与,看看哪一个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回答出“某个数能否被3整除”(能打败老师)。许多学生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一个任意数,但我都是第一时间回答出能否被3整除,他们对对我的“神奇功能”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挥舞左手臂说道:“同学们,有谁愿意拜师学会的绝技吗?”五十二双小手同时举起,场面可谓壮观,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二、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小学生都喜欢听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故事导入也是明智之举,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而且能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譬如,我在执教“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我讲授了自编的《分哈密瓜》的故事来导入:“三只兔子和三只猫要吃一只哈密瓜,其中领头的大白兔让小黑猫分哈密瓜,小黑猫把哈密瓜平均分成了六份,每人一份,一只大白猫想多吃,便大厦嚷嚷:‘这样分不公平!小黑猫想了想,便将其中的一份又分成了两份给了大白猫,面对如此的分瓜法,大白猫得意万分,小白猫却在一旁哈哈大笑笑。各位同学,你们认为大白猫分的比其他人多吗?”如此导入,立即在学生的心中荡起思维的涟漪,纷纷投入对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思考氛围之中。
三、歌谣引路,趣味无穷
歌谣比纯粹的数学公式更形象,往往能调控学生的情绪,使较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使更多的学生会感到轻松、愉悦、满足,更容易更牢固地理解、记忆一些学习重点和难点。譬如,我在执教《1、2、4乘法》时,就邀请了几个学生上讲台扮演青蛙戏水,其他学生与我一起歌唱《数青蛙》歌谣:一只青蛙有小嘴,一双眼睛两双腿,“扑嗵”一声跃入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四双腿,扑嗵两声跳下水。再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乘法分配律》时,假如直接在黑板上展示A×B+A×C=A×(B+C)这一字母表达式,那就容易在抽象的氛围中产生厌学情绪。为此,我在执教这一内容时,就改编了歌谣形式:我家有三个人,妈妈、爸爸和我,我爱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和爸爸;同时,巧妙结合数学式子:(3×4)+(3×5)=3×(4+5)其中:5代表妈妈,4代表爸爸,3代表我,×代表爱,从而组合成幸福快乐的一家子。即:我×妈妈+我×爸爸=我×(妈妈+爸爸)。类似的导入过程,成功地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可谓趣味无穷,妙不可言。
四、联系实际,激励求知
数学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又服务现实生活,在小学数学导入新课时乐园联系生活实际,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高涨,并切身感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譬如:我在执教《日、月、年》的导入时,先提出了生活化的小问题:外婆明年过第26个生日,而外甥明年过第16个生日,求外婆和外甥今年的年龄分别多少?此时,学生立即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再如:我在执教《乘法应用题与常量关系》的导入时,就开门见山的提问:“你是否在超市里买过生活实用品?如果有过购买物品的经历,那你是怎么支付钱币的?”几十双小手举起来了,有的学生回答:“买过饮料、酸奶、笔记本、铅笔、橡皮……”有的学生说:“平时看准价格牌后,还需要口算,诸如每瓶酸奶2元,买7瓶,就得用7乘以2。”通过如此的导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
五、复习导入,以旧迎新
数学各章节之间虽然内容不同,但是前后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复习式导入新课,既复习了学生掌握的旧知识,又能自然地提出了新课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收到了以旧迎的功效,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使课堂师生互动稳步推进。譬如,我在执教“亿以内数的读法”时,先直接让学生回顾、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最后明白了亿以内数的读法是建立在万内数的读法基础之上的道理,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探寻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前言
课堂导入艺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实现手段,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课堂导入式教学是为学生打开学习数学知识的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拥有极大的兴趣.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个别教师对于导入式教学认识不足,有的时候事倍功半,本文谈谈进行导入式教学研究旨在对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帮助.
一、摒弃旧习,发展新观
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导入法教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对其运用的方法掌握得也不够好. 有的教师简单、没有针对性地运用导入法, 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少了应有的兴趣, 慢慢地也就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效果. 比如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知识“认识人民币”的时候,有的教师会采用游戏导入法,但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导入方法的真正作用所在,他们只是在课件中进行虚拟的游戏,让学生去想象游戏中的场景,让他们看着课件中的游戏来学习,这样游戏导入法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学生不会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有的时候学生还会对这种导入方法产生反感的情绪,因为这种方式他们没有直接参与进来,而且还需要他们对于这些进行想象. 教师应该尝试着改变自己以往教学的观念,比如同样是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可以给学生分小组进行游戏,分给每个人面值不等的人民币,让他们进行互相合作,让相同额度的学生站在一起,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认识人民币这个导入游戏中来学到知识,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游戏导入法带来的实际效果.
二、创设氛围,激发热情
由于数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推理性,所以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 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较大,同时在开始学习的时候也很难产生兴趣. 但是如果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创设适合小学生接受知识的氛围,让他们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那么就会对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直观思维阶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情景氛围导入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这样他们可以通过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来联系需要学习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中“分数的认识” 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种真实的情景,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把全体学生人数当成一个整体,分出几名同学就是分子,尽可能分出较多种情况,让学生明白分数到底是什么意思, 同时亲身体验分数的意义. 这样学生参与到了这个教学导入方法之中, 让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充满了兴趣,这样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和目的.
三、借用教具,吸引兴趣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自己具有艺术韵味的语言来进行导入式教学,同时还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具来进行导入式教学. 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知识的学习上来.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的使用让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当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于数学知识进行学习, 以便能够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学习到小学数学知识“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具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三角形,比如可以使用一些三角尺,或者把正方形的草纸沿对角线对折,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组成的图形,其拥有两个直角边和一个斜边,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家里房子的架子等,许多都是由三角形组成的,因为三角形有很好的稳定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试验,在不使用强力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物体不会轻易被破坏,总之,一系列教具使用过后,会让学生更加了解和认识三角形.
四、依靠科技,增强效果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当今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之处, 其中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多媒体的使用. 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上直观获取要学习的知识, 使学生通过视觉第一时间了解要学习的内容. 比如在学习到小学数学中的“圆柱与圆锥”的时候,就可以把许多圆柱形的物体和圆锥形的物体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到圆柱形和圆锥形物体的特点取得直观印象. 同时多媒体是集声像于一体的工具,可以展示出一个物体形成的过程. 比如在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网上小学数学教学的经典案例,让学生看看别人是如何学习数学知识的,可以听到真实的声音和看到真实的人物,这样的方式使小学生对于所看到的东西更加容易记住,也可以把教师不能够展示出来的部分通过虚拟真实情景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多媒体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之处,同时对于学习效率提升和教学水平提高都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结语
读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心得 篇5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就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师范生的实际特点编写的。它是一本富有特色的教材,读后能使读者更好地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本书共设计了十章内容,并围绕理念层次、教学设计层次、教学实施层次和教学评价层次四个层次展开。将有关的概念、策略与具体的实例分析相结合,充分体了现平等参与的理念,为读者提供一种参与式的学习场景。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的阅读学习,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领悟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掌握了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从而提高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下面我就主要来阐述一下本次读书的一些收获和感受: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从目前来看的实施效果来看,我认为并不理想,现在老师对新课程理念大多耳熟能详,脱口而出,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一些具体细节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的。我认为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经,因此新课程改革必然是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教师是新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是否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并将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要根本改变现代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
《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大众数学”所倡导的现代数学课程观。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要适应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数学,以满足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还要考虑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有价值”要求我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选择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是对学生以后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这样的数学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能被每一名学生所掌握。它意味着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及要求是最基本的,是普及义务教育地区的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身努力下都能掌握的数学。(日常生活的需要、各种职业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思考和反映都是不同的,所以数学课程将在所有学生共同接受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甚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名学生的数学需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领域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小学数学课堂新课导入艺术探研 篇6
一、结合动手操作导入
所谓的动手操作导入法主要是指在上课开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新课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导入新课。这种新课导入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形象的掌握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更能提高新课导入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时候,我在新课导入阶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剪出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积极动手来验证。有的学生说他用量角器量了各个角的度数,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度。有的学生说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将三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度。此时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有学生大胆地提出:“我认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都是180 度。”大部分学生表示认可。就这样,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激活,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进行了新课导入。
二、结合社会调查导入
为了有效增强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有效性,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我就会结合一些社会调查进行新课导入,这样的新课导入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时候,我事先组织学生对家里每周的开销进行简单统计。这个社会调查任务提出之后,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家长的帮助下,经过一周的努力,很多学生都统计出了自家每周的开销。看着学生精心统计的数据,我让几名愿意把自家每周开销数据公布出来的学生公布了自己统计的数据。李明统计出家里每周的开销是527.5元;王华统计出家里每周的开销是1150.3元;刘辉统计出家里每周的开销是2200.7元;申光临统计出家里每周的开销是100元。看到大家公布出来的数据,各个家庭的周开销差距太大了。尤其是申光临家里的周开销更让学生们难以置信,他们不敢相信每周100元足够开销。面对这种质疑,申光临不好意思地说道:“我家里太穷了,父母早逝,现在只能跟着年迈的爷爷和奶奶生活,由于没有经济收入,所以一家人只能节俭着过日子。”听到他这样说学生们有点愕然了,没想到申光临家生活条件这样艰苦。看到此种情形,我说道:“事实上,同学们之前所进行的统计是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学习新课《统计》。”
在上述教学片断当中,我结合学生家庭的每周开销要求他们进行调查和统计,在统计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更由于申光临情况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激发了同学们的道德责任感。不仅如此还顺理成章的进行了新课导入,可谓是一举几得。
三、结合趣味游戏导入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普遍较小,因此他们通常都会对一些游戏非常感兴趣。基于此种情况,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结合一些趣味游戏进行新课导入,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的时候,我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我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分桃子的游戏好不好?”听到我这样说,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好!”我接着说:“下面,请同学们不要说话,只可以用各自的掌声来表示每个人可以分得桃子的数量。”大家表示同意。于是我说道:“现在老师这里有四个桃子,要平均分给两位同学,那么每位同学可以分得几个桃子呢?”“啪、啪!”同学们快速的用两声掌声回答了问题。“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桃子,如果要平均分给两位同学,那么每位同学可以分得几个桃子呢?”“啪!”掌握依然响亮,同学们用掌声快速回答了我的提问。最后,我说道:“假如现在只有一个桃子,要平均分给两位同学,那么每个人可以分得多少桃子呢?”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们这次回答的并没有那么快。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看到此种情形,我会心地说道:“事实上每个人可以分得半个,那么这半个用数字怎么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请大家和我一起打开课本。”就这样,这次新课导入完美地完成了,学生们在接下来的时间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新课导入方法之外,进行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策略还有很多。例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新课导入、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新课导入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过多赘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并能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研究和实践中来,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篇7
关键词:温故知新,讲述故事,媒体演示,生活实例
随着我市“15/20/10”有效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 辛勤的园丁们坚持从实际出发, 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新课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理应驾驭改革之祥云, 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由于课堂导入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忱, 而且为高效达成课堂三维教学目标奠定基础。笔者认为, 只有搞定前奏曲 (导入) , 才能唱响主旋律。
一、温故知新, 铺路搭桥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强调, 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境, 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愿望。采用温故知新导入法就是在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基础上, 开门见山的引出新的教学课题, 不仅巩固了旧知识, 而且为新知识做了铺垫, 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水到渠成。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是达到最高境界的教学技巧。譬如, 我在执教《有余数的除法》时, 先在讲台上放十二只啤酒瓶盖子和三个盘子, 请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去分, 把十二个只盖子平均放入三个盘子, 简单的操作很快完成后, 我又加了只啤酒瓶盖, 再让这个学生平均分, 结果剩下一个瓶盖无法平均分。此时, 我就鼓励学生分析、比较, 从而使学生明白第一次正好分完是前面我们学的“整数除法”。第二次剩下一个啤酒瓶盖无法平均分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类似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既淡化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 又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实现铺路搭桥的宗旨。
二、讲述故事, 激发联想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指出, 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只有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 才能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小学生一般都喜欢老师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 他们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并驾驭想象的彩云翱翔在璀璨的知识星空中。譬如, 我在讲授《认识分数》导入新课时, 讲述了一个自编的“小花狗分肉”的故事:一天早晨, 一只小花狗看到小虎仔两兄弟在争抢一块肉, 于是就走过去说:“你们兄弟别吵啊, 我来帮你们分一分。”结果小花狗把肉分成一块大的和一块小的。把大的一块给了虎弟弟, 把小的一块给了虎哥哥。这下虎哥哥很生气, 于是小花狗就在虎弟弟的那块肉上狠狠地咬了一口, 吞下了肚子, 这下虎弟弟不高兴了, 说:“现在哥哥的那块肉比我多了。”于是小狼狗又到虎哥哥的那块肉上去咬了一口, 吞下了肚子。就这样, 小狼狗左一口右一口地咬肉吃, 等两兄弟明白过来时, 手里的肉就只剩下了一丁点儿了。在学生陶醉在如此有趣的故事氛围里, 我就提出疑问:“故事中小狼狗是怎样分肉的?应该怎样分才算公平?”学生在欣赏这个有趣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的得到启发, 并能张开联想的翅膀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三、媒体演示, 引人入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春风的强劲吹拂, 科学技术取得了关键性跨越, 不管是城市, 还是农村, 中小学课堂上都普遍开始使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 尤其是小学教学在多媒体课件融“图、文、影、音”于一体,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学习兴趣倍增。诸如在几何概念导入教学中, 我们利用课件可以形象直观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实物和图形素材, 使他们较快初步感知意象, 建立表象, 为成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譬如, 我在讲授《圆的认识》一课时, 就边提问边放课件导入:“你见过风平浪静的池水吗?假如我们在岸边丢进一块小砖头 (播放动态的水纹, 并配以砖块入水的声音) ,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齐声回答:“水纹中有圆!”在此起彼伏的声音中, 我紧接着点拨:“类似的自然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显示屏上出现了百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 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 用先进仪器拍摄到的雷达波和电磁波等画面。学生陶醉在其中, 并且逐步感知到因为有了圆, 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和神奇圆的现象。此时, 学生很自然的进一步积极探究圆的奥秘。
四、实例导入, 提高实效
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 小学数学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适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 我在讲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是这样导入的:“你是否发现人的身体部位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接着安排学生将拳头翻滚一周, 让学生自我发现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 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 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学生被上述有趣的“比”所震撼。此时, 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关于“比”的知识, 有个男生自告奋勇的回答:“到超市买袜子不需要把鞋子脱下来试穿, 只要将袜子绕拳头一周, 就会晓得袜子是否适合自己穿了!”有个平时比较腼腆的女生也不甘拜下风说:“假如我将来当上一名刑警, 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以初步判断罪犯的身高。”这样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篇8
一、直接点明法
直接点明法也叫开门见山法。上课一开始,我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讲“整式的加减”时我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这样一来,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时,我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A×2=B的方程,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2=B的解法”,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直接点明法。
二、联系生活法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因此我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例如,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导入:我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天,小明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发现各色各样的地板砖令人目不暇接,他走到样品展览区,发现各种不同形状的地板砖铺成的样板,由三角形铺成的井然有序,由正六边形铺成的像盛开的花朵,由四边形拼接的错落有致。小明心想,怎么不见由正五边形、正八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地板拼成的样板呢?他突发奇想,要是开发研制正五边形或其他正多边形的地板砖,这些形状的地板砖市面上都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四、注重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的主体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会为教学增添无限乐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能力。数学教材中许多抽象的数学命题往往来源于现实世界,与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如果直接给出这些数学命题,学生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而且比较抽象,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设计与它们有关的实际问题导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同时也能加强数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立体几何》入门教学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用6根长度相等的牙签或火柴搭正三角形,试试你最多能搭几个?”学生兴趣很浓,在桌面上摆出两个正三角形余下一根没见过,投入市场后肯定会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小明把他的想法告诉了爸爸和设计科的人员,结果引来哄堂大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完本节课,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像这样的引入,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由学生自己去计算、思考,很自然、亲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道理,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学习,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如数轴的概念、科学记数法概念、正负数概念、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等。
三、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我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四、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教师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五、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我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六、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牙签。当我告诉学生最多可搭出4个时,学生感到疑惑,产生了认知冲突和矛盾的心理,于是积极地探索摆法,最后探索到在空间可搭成4个正三角形。然后我向学生展示正四面体骨架模型。这样将学生思维由平面向空间拓展,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观念,引出了立体几何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课堂教学的导入有法,但导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类型,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采用最有效的导入方法,进行有效的导入。导入是“点睛”之笔,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教学高潮,就能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打造灵活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陆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中学,江苏吴江
在新教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挖掘教材,营造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注重学生交流和合作、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打造灵活课堂。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些认识。
一、充分相信学生,有效挖掘潜力
目前,有一部分老师总觉得自己的学生基础要比其他学校的差,加之受一部分领导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课堂上对学生十分不放心,觉得课堂上要讲的知识太多,甚至怕学生不懂,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讲解。结果,学生仍不知所措,不是自己探究得来的知识,印象总是不深,课堂死气沉沉,学习效果甚差。所以,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全身心地去分析题意、去探究、去思考,从而不断有效地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例如:在教学正弦定理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分析题意。看完书后问学生:“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推导正弦定理?”有学生抢答:“三角形面积公式。”我运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判断题,要求学生判断出那些等式是正弦定理表达式。学生很容易发现了正弦定理其它表达式。我又问:“符合哪些条件才能使用正弦定理?”“正弦定理不能解决哪些问题?”在整个堂课教学中,同学们我一句你一句,大家互相补充、互相探索、互相讨论,这些内容,我没有多讲,但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交流、合作,就全部掌握了。而且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同学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的,印象特别深刻,不容易忘记。同学们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锻炼了探究、自学、概括的能力,不断培养了理解、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个性得到了发展,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成功的愉悦感得到满足。
二、运用发展交流,进行有效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强化学生之间的联系,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这种开放的活动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要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要积极创设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
七、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生动、直观。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我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八、强调式导入法
强调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章圆。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
健
例如:我在教学函数时,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直线y=x+a与抛物线y=2x2+1相交于A、B两点,%%%%%%,求直线AB的方程。同学们,你能对直线补充一个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很出色的完成任务。
此题一出示,学生在下面的思维便活跃起来,在小组中合作,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讨论,经过努力探究、交流,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如:(1)OA⊥OB;(2)AB=10;(3)线段AB的中点到Y轴的距离最短;(4)线段AB被Y轴平分;(5)AB中点坐标(2,3),等等。
同学们畅所欲言,涉及到的知识有中点坐标公式、弦长公式、最值问题、韦达定理、两直线互相垂直的充要条件、形数结合思想等。同学们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我运用开放交流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整合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设计开放情境,激发灵活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问题情境,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能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而且,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学习探究的全过程,获取教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这个过程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展示自我平台,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数列时,我设计问题: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前n项和为Sn,是否存在常数c,使数列{Sn+c}也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常数c;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分析:此题是一开放题,解答这类问题,一般从结论出发,运用假设存在入手,设想出合乎要求的一些条件,逐步深化解题进程的。即:逐一列出,逐一推导,从中找出满足结论的条件,从而得出本题解法(解题过程略)。
四、巧用数学思想,培养灵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灵活思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实际教学中,导入的类型和方法是很多的,不只是以上几种。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即使是同一个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导入。导入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各种方法一般都在交叉使用。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最重要的是导入的方式及导入的例子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教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让不同的学生都会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都能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初探 篇9
一、悬念导入法
鲁宾斯坦曾经 说过:“思维总是 开始于疑 问或问题.”在课堂开端设置悬念,既可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也可活跃他们的思维.悬念的设置是有讲究的,一般要出乎大家的意料.悬念常常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渴望和兴奋,使得他们想马上知道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我先拿出一张A4纸,然后向学生提问:“谁知道这张白纸的厚度是多少?”大家各抒己见.我指定几名学生估计纸张的厚度,并取估计厚度的平均数.然后,我说:“刚才大家估计纸张的厚度约为0.09mm,那么我现在把这张纸不断对折,这样经过多次对折以后,它的厚度能不能超过大家的平均身高呢?”大多数学生怀疑:“不可能吧!”我说道:“大家学习完本节课以后,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好!下面我们一 起学习有理数的乘方.”这样,学生为了判断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便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设疑导入法
问题设疑是依据学生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理特征,教师在刚开始讲授新课内容时,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觉得矛盾和惊讶,使他们产生迫切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例如,在讲授《负数》一课时,我向学生提问:“2-3=?”这样的问题对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而言,无疑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学生会马上说:“老师,你的问题问错了,被减数小 于减数,减不了.”我接着说:“还差多少才够减?”“欠1.”这时,我对他们说:“可以把‘-’理解为‘欠’.”并且指出:在所有除了0以外的自然数前面加上“-”(负号)所得的新数称为负数.这样,既能让他们了解负数实际表示的意义,又能让他们弄清负数的概念.又如,在讲授《一元 一次方程》时,可这样设疑:“同学们,把你的年龄乘以3再加上4,然后把计算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知道你们今年分别是几岁了.”大家都踊跃地报上自己算得的结果,我快速地说出了他们的年龄.这时,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怀疑,都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三、实验导入法
教师通过教具进 行演示实 验,并鼓励学 生一起操作,可巧妙引入新课内容,使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必然能快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讲授《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拿出预先准备的剪纸.这些剪纸中,有的是轴对称图形,有的是不规则图形.然后让学生对折剪纸,看看哪些剪纸对折后能重合在一起,让他们总结规律,得出能够重合的剪纸的特征,并把这类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这时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四、类比导入法
类比是依据两个对象特征的相似部分,推出与这两个对象的其他一些性质相似的一种推理手段.通过类比导入,教师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并利用旧知识来引出新知识.例如,讲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以这样导入:先让学生练习解答几道一元一次方程习题,然后把方程中的等号改为不等号,则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对比,既让学生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指的是教师在课堂开端,利用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情境导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讲授《图形的相似》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新颖的学习情境:播放一段自己制作的视频,以振奋人心的国歌开始,两面精心设计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国旗在大屏幕上缓缓升起.这样的情境导入,很自然地引出新课内容.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的浅见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效果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 一场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 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弦, 责疑激趣, 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研究和探讨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原则和技巧, 有益于教学工作,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浅析如下, 供同行切磋。
一、开门见山法
上课一开始, 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 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 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 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心中有数, 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 讲“整式的加减”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本节课, 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这样一来, 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的效果。又如, 在教学“一元二次程的解法” (第一课时) 时, 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 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的方程, 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B的解法”, 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直接点明法。
二、生活事例法
《新课标》强调,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这个过程, 使学生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 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数学理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 在一个充满探索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 力求体现“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 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 因此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 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 导入课题, 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 促成学生主动思考, 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例如, 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导入:我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 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天, 小明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 发现各色各样的地板砖令人目不暇接, 他走到样品展览区, 发现各种不同形状的地板砖铺成的样板, 你看, 那由三角形铺成的井然有序, 由正六边形铺成的像盛开的花朵, 由四边形拼接的错落有致。
三、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 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
四、游戏导入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 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教坐标时, 可以设计一个玩坐标的游戏:用两根绳子构成坐标, 让一个同学做原点, 学生对应坐标、象限、直线y=x等都可以体现。原点可以变动, 坐标也就随着变化。这一游戏活动简便易行, 数学内涵丰富。
五、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六、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 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 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但是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 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此外, 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 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 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 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 篇11
导入的艺术特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心弦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悬念于怀,处于新旧认知的冲突,徘徊在知与不知的矛盾内,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课程导入是教师周密安排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
一、导入的原则
数学课堂的导入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堂导入应针对数学实际:1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使之建立在所授内容的内在联系,而不能游离与数学内容之外;2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如低年级,最好从讲故事、做游戏入手,高年级多从联想类比、设置疑难入手等。
2.启发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这种知识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教师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的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启发性的导入设计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3.新颖性原则
导入所用的材料与教材的类别点越少、越精,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心里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颖性导入能“出奇制胜”。
4.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人们探究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个性倾向。这种个性倾向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具有向往的心情。一个人的兴趣愈浓,他的觀察就越仔细,感知、思维、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就越有成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如掌握学生力求认知、探究某种事物,渴望接近了解这种事物的心理活动倾向,激发学生对此事物产生兴趣,则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起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导入的方法
导入艺术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运用、精心设计。
1.知导入法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出来的。
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可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为引进新知识做铺垫,形成正迁移。例,在教学“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多少”的应用题时,可先设计一道复习题: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5人,上学期期末数学检测有4/5的同学成绩在80分以上,80分以下的同学有多少人?学生把题中的4/5换成80%从而得到教科书上的例题,引导学生把例题同复习题进行对比分析:例题同复习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巧妙地沟通了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让生化为熟、难为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设疑导入法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有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导入时精心设疑,以激发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例,“通分”一课的导入设计,让学生比较下面两个分数的大小:
(1)2/5和4/5 (2)3/8和3/10 (3)8/21和5/21
(4)13/15 13/14 (5)3/4和5/6
显然,(1)—(4)题学生能很快回答,第(5)题是新授例题,学生没有接触过,学生处于困惑,产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师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讨论:比较3/4和5/6的大小,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做出多种不同的回答:如画图比较大小、化同分母比较大小、化成通分子比较大小、化成小数比较大小等。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尝试,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较简便,最后小结:把3/4和5/6化成9/12和10/12的过程,就是“通分”。
3.故事导入法
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标准之一。例,教学“0”的认识时,可编小故事来导入:猴子从树上摘下3个桃子放在屋内的盘子里,然后外出活动。有3只老鼠出来,各偷走一个桃子,猴子回来时,学生说出“没有”时,教师及时导入:“今天就学习用什么表示‘没有’。”
4.计算导入法
计算导入法是教学中一种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计算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例,教“乘法结合律”时,教师出示(3×4)×5, 3×(4×5),3×4×5。在学生计算的基础上比较题中算式的异同、运算顺序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3题的乘积相同,运算顺序不同,从而导入新课。
5.喻理导入法
以实例或生活中的趣事、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称
之为喻理导入法。例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出示扑克牌“红桃A”, 让学生回答这里A代表什么?并出示等式025x=3.2,擦去等号及3.2,成0.25x后,问式子里的x个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小结:字母可表示一个数,也可表示任何数。这样,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进入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
6.操作导入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初探 篇12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 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内在联系, 在复习提问旧知识时,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了旧知识, 而且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 进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这种温固知新导入法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譬如:我在讲授“切割线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接着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 从而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两者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如此的新课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系列新问题,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趣味实验导入法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思考、拓广探索等栏目, 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数学活动, 这样让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 主动探索, 不仅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 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譬如:我在讲授“有理数乘方”这一课时, 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 一人动手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重复做这个实验, 直到不能再做为止, 一人记录。学生每次折叠后又展开所得的长方形个数, 进而讨论、质疑:“折叠次数与展开后长方形个数间有何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学生发现了规律性的“奇迹”:第一次折后对应得到2个长方形, 第二次对应的是4个, 第三次对应的是8个……显见每折一次, 得到的长方形个数是上一次结果的2倍, 这样第100次, 对折后可得10240个长方形, 即100个2相乘, 乘方的定义和幕的定义便呼之欲出。又如:我在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 在课前用纸印好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课堂上先让学生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由学生报出任意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 我迅速、准确无误地猜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在激发出他们强烈地求知欲后, 借以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 其效果事半功倍。
三、教师演示导入法
初中生对直观性教具比较感兴趣的, 因此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探究氛围。譬如:我在讲授“椭圆”一课时, 课前准备一根线绳, 刚上课先让学生用该线绳设法试画一个圆, 我就在一根线绳的两端各系一根铁钉, 再把两铁钉固定在黑板上, 用粉笔将线绳绷紧绕两定点作圆周曲线运动, 此时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椭圆图形。此时, 我启发学生比较两种图形的异同, 并对后一种作图过程详细加以分析, 便引出了“椭圆的定义”。这种直观形象导入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设疑悬念导入法
鉴于初中生追根求源迫切的心理特点, 教师巧妙设置悬念, 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探究氛围。譬如:小李家的衣柜上镶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装饰物, 其中一块被打破了, 他能否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许多学生讨论热烈后得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三角形的判定。
质疑是学生在认真思索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启思、设疑, 而且要释疑、解惑, 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法宝, 教师成功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当然, 悬念设置于课尾, 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无穷魅力。
实践证明:疑问是思维的催化剂, 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因此,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能达到以一石击起千层浪的美妙境界, 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圆的概念”一课时, 就开门见山的提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 便笑着回答:“圆形!”我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出等边三角形和平衡四边形吗?”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 异口同声的回答:“绝对不能, 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我接着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后问:“那就做出这样的形状行吗?”同学们视觉茫然, 继而大笑起来:“不行, 因为这样的车轮在滚动时就会忽高忽低的。”我在进一步追问:“为何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在师生互动讨论的基础上, 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很轻松的引出了圆的定义。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论文08-22
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导入12-06
小学数学课的导入艺术09-14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11-02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08-16
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论文06-12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论文09-04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10-1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05-2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