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

2024-10-08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共11篇)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 篇1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所谓导入,就是运用导入语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的手法。《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那么,如何进行数学课堂的新课导入呢?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课堂导入时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例: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示旧知: (1) 3+7+4; (2) 5+5+5。提问:比较 (1) (2) 两题有什么不同?比较后学生回答:第 (1) 题的三个加数不相同,而第 (2) 题的三个加数完全相同。教者过渡导入:像第 (2) 题这样由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题目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计算,用新方法计算这样的题目只要知道是“几个几相加”就能立即算出“和是多少”,比用加法简便得多,大家愿不愿意学习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乘法”。如此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导入,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其学习的内驱动力,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的思维表达能力。

2.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疑问,制造悬念,创建“愤”、“绯”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释疑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在教学“年、月、日”时,可设置问题悬念:“小明的爷爷到2004年只过了18个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爷爷今年有多少岁?”“18岁的爷爷能有孙子吗?”如此设问能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神秘好奇之感。此时顺利导入:学习“年、月、日”这一内容就能够找到答案。

3. 巧用媒体,导入新课

教学实践表明,儿童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教师可借助电化教学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出示自行车飞快行驶的课件画面后,提问: (1) “谁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生答:“因为车轮是圆的。”) (2) “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行吗?”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交流之中引入新课。

4.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许多数学知识都直接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在新课导入时,教者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事例出发,使他们意识到数学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性,使他们把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增强求知欲望。例: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节内容时,一位教者设计如下导入:“兄弟俩一起做相框,各做了一个不同的长方形相框。哥哥做的相框是:长6分米,宽2分米;弟弟做的相框是:长4分米,宽3分米。他们一起来到玻璃店,为相框安玻璃,在付钱时,老板却让他们付同样的钱。这合理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评评理!”如此导入,有效实现了数学的生活化,生活的数学化,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凭借生活的经验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

5. 操作演示,导入新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操作演示导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如: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可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白纸,触摸感受一下图形的边长是指哪一部分?正方形有几条边?如此设计,让学生在动手触摸、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对边有了直观的认识,对下面学习“认识多边形”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也可以操作演示导入:在黑板面上,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个小球,拉直细绳用力甩动,小球运动的轨迹形成一条首尾相接的曲线。教师略作说明:如果用粉笔代替小球在黑板上画出小球运动的轨迹,就是一个“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

总之,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能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在具体导入时应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情节,切记导入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唯此,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新课的导入”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话题。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问题, 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探析:1.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2.设置悬念, 导入新课;3.巧用媒体, 导入新课;4.联系实际, 导入新课;5.操作演示, 导入新课。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谢国军, 韩彦昌.导入在数学教学中的魅力[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1999, (01) .

[2]李东锁.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悬念”[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 (01) .

[3]李积莲.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撷谈[J].青海教育, 2003, (Z1) .

[4]李剑平.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例析[J].辽宁教育, 2003, (Z2) .

[5]杨亚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刍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 (07) .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 篇2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管窥

张安蛟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设计一个好的开头,有事半功倍之效。多年来上课与听课,发现我们教学中常用的开头有如下几种。

1、点题式: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短平快见长,略欠艺术性。

2、复习式:承上启下,以旧引新。减缓坡度,平稳过渡。

3、提问式:以石击浪,启发思维。引起学生自觉思维。

4、实例式:感性出发,联系实际。以感性理解理性。

5、类比式:求同存异,防止混乱。运用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6、探究式:创造条件,引导发现。能激发分析探索能力。

7、故事式:鲜明生动,引人入胜。

8、纠错式:先练后讲,以错明理。

9、其他式:谜语式,聊天式,……

不管哪一种导入,必须具有吸引力,短时到位;必须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要注意年级、教材、环境、时间等。切忌广告和故弄玄虚。同时,每一种方法不应该是孤立的.,我们要融会贯通。这也体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下面我们举出些实例以作参考:

例1:“按比例分配”一课导入。

第一步:一堆煤200千克,分给体力基本相同的人搬,平均每人分多少?

第二步:如果分给大人和小孩,怎样分合理?

例2:“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导入,许多老师喜欢采取探究式、类比式、纠错式。

比赛:两组题,分组接力竞赛。

238+195=238+200-5=

474+899=474+900-1=

738-497=738-500+3=

1564-996=1564-1000+4=

这里我们要注意分组的学生情况,分配公平。这样开头很快产生矛盾与兴趣。

例3:“有余数除法”有老师采取“小棒法”。

小棒:8根9根10根11根

每四根摆一个四边形,结果为何不一样呢?接着引入算式。

例4:“乘法的初步认识”导入。

① 1+3+2=②2+2+2=

观察①②不同点象②题你能写出几个?

5+5+5+5=1+1+1+1+1+1+1+1+……(100个1)=

怎样运算简便呢?

例5:“长方形周长”导入。

提问:用一段30厘米的绳子围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可以围住吗?

思考:长10厘米,宽只能是几?

例6:“小数的初步认识”导入。

找与众不同的数:151013853.54753。

揭题:“3.5”,有一点,就叫小数点,这个数叫小数。

例7:“用字母表示数”导入。

方法一:阿Q和小D在看W的悲剧;我在A市的S街上遇到N年未见的同学。

句子中字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方法二:扑克牌的A、K、Q、J表示什么?

方法三:出示等式0.5+X=3.5X表示什么?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 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导入新课;方法与技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展开,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如缕缕清风吹进校园。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很重视新课导入的设计,下面拟对中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与技巧谈点体会。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当新课题与已学过的旧知识联系不大或者比较简单时,新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点明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迅速集中并有意导向教学内容,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开门见山法。

如在讲授选修2-1“求曲线方程”一节时可这样引入:“我们学习了曲线方程的概念,知道如何证明一个二元方程是给定曲线方程的方法,但是并没有指出如何求曲线的方程,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寥寥数语,点明了课题。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前后内容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内部联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选那些学习新知识必备的以及与新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旧知识作为复习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

此及彼地“以旧带新”“温故知新”,这样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复习旧知法。

本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自然、亲切的气氛中进入新课。如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弧度制”第一节课的引入可作如下设计:提问:(1)1度的角是怎样规定的?(2)如果把整个圆周分成360等

份,每一等份是多长的弧?其所对的圆心角多大?教师板书:1度的角=1/360圆周角=长为1/360圆周的弧所对的圆心角,接着指出:长为1/360圆周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这种设计紧紧扣住了“1度的角”和“1弧度的角”的联系,以“1度的角可视为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作铺垫,恰当地引入“1弧度的角”,从而使“弧度”这一令许多学生糊涂的教学难点获得突破,使概念变得容易理解与接受。

三、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将生活实际与数学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从感性认识跨入到理性认识。

联系学生熟知的实际现象或实际问题,为新知提供感性材料,在课堂上开展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名副其实地交流,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联系实际法。

如在讲“近似数”时,教师可以从班里有多少学生讲起。当老师发问时,学生一方面会感到奇怪,另一方面又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全班学生的准确数字。教师再根据”国新办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举行发布会,指出我国的总人口数为13.705亿。”提问“我国现有人口是多少呢?”大家会很快地回答“十三点七零五亿”。教师进一步问“我国人口恰好是十三点七零五亿吗?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吗?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大家又常常这样说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大家一时会答不上来,抓住时机教师很自然地点明课题,就会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是发展思维的最好途径。

四、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及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提出探索性问题或设置疑问,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这样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设置疑问法。

五、简述故事,导入新课

在新课的开始,不急于揭示课题,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先讲述一个与该课题有关的数学典故来揭示课题,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在情绪饱满、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简述故事导入法。

如讲授必修五“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先讲高斯小时候解一道算术题的故事,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相加,和是多少?”当其他同学忙于将这100个数逐个相加时,年仅10岁的小高斯稍加思索就得到了正确答案5050,这使老师和同学非常吃惊。你们也感到吃惊吗?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巧妙地算出来的呢?该问题直接激发了学生探求等差数列求和规律的强烈愿望,急切地盼望与等候老师把“谜底”解开,这样就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六、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动手操作,不但能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布置学生动手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极短的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动手操作导入法。

新课导入的方法和技巧还有很多。笔者认为无论哪种导入的方法与技巧,都应达到同一个目的:新课的开始想磁铁吸铁屑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带给学生理智上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

浅议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 篇4

关键词:直观,媒体,悬念,游戏,效率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新课导入是其首要环节, 对一堂课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 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构建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1]. 因此, 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闸门的敲门砖,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有利于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笔者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出发点,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有效践行了值得一提的新课导入模式.

一、直观导入, 开门见山

两千四百秒的课堂教学时间如白驹过隙,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务必惜秒如金, 而通过直观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导入新课, 能有效推动教学进程, 使学生直接沿着教师的导向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之中, 为提高课堂效率赢得了时间上的保证. 例如, 在执教“圆柱、圆锥的认识”一课时, 就直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柱、圆锥教具, 并提问学生: “大家看到我手里拿的东西了吧, 你是否在生活中也见过类似的圆柱、圆锥体?”学生面对讲台的实物, 在热烈讨论的基础上很快罗列出如下对应的实物: 家中的罐头、笔筒、茶叶桶和水桶属于圆柱体, 杀灭体内蛔虫的宝塔糖、建筑工人砌墙用的垂线下端的挂件就是圆锥体. 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师生进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二、媒体导入, 生动活泼

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 因此, 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时合理渗透多媒体,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我在执教“圆的认识”导入时, 就播放了自己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小猴子骑车大比赛: 在茂密的树林里, 小猴子们忙的不亦乐乎, 它们自己动手做车, 车轮的形状千奇百怪, 有椭圆形的, 有圆形的, 有三角形的, 还有正方形的……, 比赛马上开始了. ”此时, 我提出问题: “请大家来预测一下, 看哪只猴子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当然是骑圆形车轮的猴子了! ”通过类似多媒体导入新课, 能有效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巧设悬念, 引人入胜

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时, 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巧设疑问, 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悬念顿生, 引人入胜. 例如, 我在执教“年、月、日”的平年和闰年时, 就先展示如下问题导入:小玉今年8岁过了8个生日, 可她的奶奶今年64岁, 只过了16个生日, 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顿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情绪高昂, 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之中. 面对这样的情境, 我就点拨道: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问题 ( 板书课题) . ”如此的导入, 能把学生吸引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 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 我在执教“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导入时, 自己先微笑着说道: “本人具有特异功能, 你们可以随便报一个数, 我不用计算便可知道他是不是3的倍数, 你相信吗?”许多学生感到惊讶, 就有几个男学生自告奋勇的的说出不少数字让我应答, 结果对答如流的表现让学生感到目瞪口呆. 稍等片刻, 我问道: “哪一个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嘛?”全体学生摇头表示认输, 并渴望教师立即告知其答案,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四、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小学生比较喜欢玩游戏, 教师若利用小游戏导入新课, 那就正中下怀, 不仅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我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一课时, 就采用游戏法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面对多媒体展示的分蛋糕画面做拍手游戏, 拍一下表示每个学生分到一块蛋糕. 先在大屏幕上把4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并问学生: “每个小孩得到几块蛋糕?”学生纷纷自信地拍了两下手. 游戏继续进行: “把2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孩, 每个人平均得到几块?”话音刚落, 学生又迅速地拍了一下手. 我继续问道: “如果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那每个小孩得到几块?”许多学生只是搓搓小手不能再拍了. 忽然, 有个女孩的手指轻轻碰了一下, 还有一个男孩只轻拍了一下手掌, 并自告奋勇的回答: “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 每人得到半块, 那只能轻轻地拍下手掌代表分到一半蛋糕. ”我反问道: “那‘一半’能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吗?”大家都有疑惑的目光盯着教师, 表示这是不可能表示出来的数字. 于是, 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情, 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之中去.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只有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做到导之有序, 导之有法, 导之有理, 导之有度,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打造求实高效的小学数学新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谈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5

关键词:新课导入;趣味性;针对性;直观性;实效性

在数学课上,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在上课伊始就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投入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新课的导入要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整节课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多数老师都会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阿凡提巧断家务事》的故事。一天,一家三兄弟要分家了。父亲把一块地分给他们。父亲说:“老大,你要这块地的三分之一吧,老二你分得这块地的六分之二吧,老三你要这块地的九分之三。”老大、老二觉得很吃亏,就吵了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就问为什么吵。清楚原因后,阿凡提哈哈大笑起来,就分别给三兄弟说了几句话。三兄弟就都不吵了。故事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们三兄弟分得的地一样多吗?阿凡提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三兄弟就不吵了呢?”学生都纷纷说不知道阿凡提讲了哪些话。老师就说:“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就清楚了。”接下来,老师就势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题。这样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学习,想要弄明白三兄弟到底分得的地是不是一样多。

二、新课的导入要注重“针对性”

新课的导入有很多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教学的内容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导入方法,绝不能图表面的热闹。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旧知识的扩展与延伸,那么,导入新课就宜采用“以旧带新”“直观演示”导入法。

而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我则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带着学生做起了摸球游戏,即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球放在一个“魔盒”里,由学生摸球,其他同学当小小猜想家,猜猜摸球的学生可能会摸到哪种颜色的球,从而让学生体会可能性。这一游戏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身心潜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省时而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三、新课的导入要注重“直观性”

新课的导入要从新旧知识、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迁移、逻辑发展,自然地、连贯地、合乎逻辑地从已有的知识导出新的知识,造成一种“知识冲突”,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开始一种新知识的学习。这种方法,也就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者是投影等手段,达到引起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目的,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思考,进而学习新的知识。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直观感知来导入新课。老师在上课开始,分别出示各种图形的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名称,逐个认识各种图形。这比凭空想象或者是在黑板上画图形,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和直观性。

四、新课的导入要注重“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经常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精心设计练习课。这时的新课导入就要注重实效性。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学生的错题,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上次我们的作业错题较多,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纠正这些错误。”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整堂课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听课。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这门重要的课程,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在各种教学技能中,新课导入技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刻苦钻研,吃透教材,挖掘每一节的切入点,提高新课的导入技能,使数学课生动、有趣,易于掌握。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方法,才会让自己的课堂绽放异彩,从而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听课、思考。

参考文献:

[1]刘玉术.走进新课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刘秀引.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J].中小学教学参考,1999(21).

[3]王永强.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8).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技巧 篇6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和要求

所谓课堂导入, 是指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 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 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课堂导入, 可以铺设桥梁, 衔接旧知识与新知识, 以旧知识带动理解新知识。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揭示课题, 体现教学意图。

1. 导入必须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新课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 并服务于教学目标。

2. 导入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进行的设计。

3. 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实际。《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内容的好坏, 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形象直观、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

4. 导入必须简洁、紧凑。教学中有许多老师, 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 只图表现气氛热烈, 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引到看热闹上去, 一堂课下来, 费时不少, 收效甚微。导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要简洁、短小精炼。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笔者就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将常用的几种导入方式进行说明。

( 一) 以旧引新导入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 难又不十分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导入, 先让学生计算:

①4+2=

② (+4) + (+2) =

再提出计算:

③ (+4) + (-2) =

④ (-4) + (+2) =

⑤ (-4) + (-2) =

并提问: ②③④⑤题与①题比较的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比较后回答: 五题都是加法运算, ②③④⑤题的加数含有符号;①②两题实际上是相同的。进而引出: 像②③④⑤这样的加法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 它和小学的加法运算有着密切联系。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 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 唤起学习的内驱动力, 也为在新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 二) 开门见山导入

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 上课一开始, 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 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 要求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 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 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 第一课时) 时, 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 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ax2+ bx + c = 0 ( a≠0) 的方程, 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 B的解法”, 然后导出新课题: “直接开平方法”。

( 三) 联系生活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 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 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 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 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 导入课题, 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 促成学生主动思考。

如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导入。我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 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 一天, 小新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 他走到样品展览区, 发现各种不同形状的地板砖由三角形、正六边形、四边形铺成的样板。小新心想, 怎么不见由正五边形, 正八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地板拼成的样板呢? 学完本节课, 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这样的引入, 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入题,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道理, 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学习, 达到设问、设疑的目的。

( 四) 数学故事导入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 “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导入新课时讲点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历史或故事或利用多媒体播放数学家的事迹, 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 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

例如,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 先以下面的数学故事导入。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打油诗:

李白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 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与花, 喝光壶中酒。

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

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都跃跃欲试这样的引入, 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又有利于学生从小学的学习模式向初中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化。

三、结束语

谈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7

一、新课的导入要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整节课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多数老师都会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阿凡提巧断家务事》的故事。一天,一家三兄弟要分家了。父亲把一块地分给他们。父亲说:“老大, 你要这块地的三分之一吧,老二你分得这块地的六分之二吧,老三你要这块地的九分之三。”老大、老二觉得很吃亏,就吵了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就问为什么吵。清楚原因后,阿凡提哈哈大笑起来,就分别给三兄弟说了几句话。三兄弟就都不吵了。故事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们三兄弟分得的地一样多吗?阿凡提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三兄弟就不吵了呢?”学生都纷纷说不知道阿凡提讲了哪些话。老师就说:“同学们, 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就清楚了。”接下来,老师就势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题。这样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学习,想要弄明白三兄弟到底分得的地是不是一样多。

二、新课的导入要注重“针对性”

新课的导入有很多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教学的内容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导入方法,绝不能图表面的热闹。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旧知识的扩展与延伸,那么, 导入新课就宜采用“以旧带新”“直观演示”导入法。

而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我则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带着学生做起了摸球游戏,即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球放在一个“魔盒”里, 由学生摸球,其他同学当小小猜想家,猜猜摸球的学生可能会摸到哪种颜色的球,从而让学生体会可能性。这一游戏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身心潜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省时而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三、新课的导入要注重“直观性”

新课的导入要从新旧知识、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迁移、逻辑发展,自然地、连贯地、合乎逻辑地从已有的知识导出新的知识,造成一种“知识冲突”,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开始一种新知识的学习。这种方法,也就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者是投影等手段,达到引起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目的,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思考,进而学习新的知识。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直观感知来导入新课。老师在上课开始,分别出示各种图形的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名称,逐个认识各种图形。这比凭空想象或者是在黑板上画图形,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和直观性。

四、新课的导入要注重“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经常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精心设计练习课。这时的新课导入就要注重实效性。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学生的错题,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上次我们的作业错题较多,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纠正这些错误。”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整堂课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听课。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 篇8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疑观察,知识迁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下面, 我就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把阿凡提巧妙化解三兄弟矛盾的故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到大屏幕:有一个财主要分一块地给他的三个儿子, 老大分得这块地的, 老二分得这块地的, 老三分得这块地的, 老大觉得自己分得的地最少, 老二也觉得自己分得的地比老三少, 三兄弟闹得不可开交.这时正好阿凡提路过, 聪明的阿凡提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 化解了三兄弟的矛盾.你知道阿凡提是怎么化解矛盾的吗?这个故事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当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的时候, 我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知识, 你就会知道阿凡提用的是什么方法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主要是在“激趣”上下工夫, 教师通过有趣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较强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情绪准备.

二、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开门见山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在许多新知识的传授中经常用到.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时,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问:看到这两条直线, 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垂线、直角等上册所学的几何方面的知识.这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在每条直线的末端加上箭头标志, 问:这时你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回答:想到了十字方向标.我及时引导: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位置与方向.

在这个导入环节中, 多媒体课件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既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直接明了, 简单高效, 节约了大量课堂时间, 又适时地破题质疑, 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三、设疑、激发求知欲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 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 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在教学“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 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明显的长方形,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面积, 学生很快就能用观察法比较出.接着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 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最后出示用重叠法也不能比较出面积大小的两个长方形.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厘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的精神后, 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 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 不实际.“那么, 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同学们跃跃欲试, 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观察猜测、建立表象

实物或图片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图片等, 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 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我在教学二年级“轴对称图形”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接出示一只蝴蝶的左半部分,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很快说出是蝴蝶.我接着问:你们怎么知道是蝴蝶?你们只看到了左半部分呀?学生回答:因为蝴蝶的左半部分和右边部分一摸一样.通过观察猜测, 学生对蝴蝶具有轴对称的性质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 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五、运用知识的迁移导入

我在教学“连加的简便计算”时, 首先用大屏幕出示两组算式:

A:788+45=234+298=789+135=

B:200+400=139+61=74+26=

让学生第1, 2小组计算A组.第3, 4小组计算B组.哪组题更好算?为什么?学生会想到, 因为B组题的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我及时引导:要怎样的两个数才能凑成整百、整千?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个位凑成十, 十位凑成9的两个加数的和是整百数.我趁热打铁又问:你能写出一些和是整百, 整千数的算式吗?接下来我出示例题, 问学生, 刚才我们所研究的知识对我们解决这道题有什么帮助吗?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旧知识进行简便计算.这样的导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 既可以轻松地引出教学内容, 又可以旧引新,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 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 增加知识坡度, 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不用做很多的强调, 学生便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 学生学得容易, 学得更扎实.

浅谈小学数学的新课导入艺术 篇9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开门见山是导入新课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接触新课主题迅速,可以很快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教学新旧知识联系较少的第一课时,常用这种方法。例如,在教“圆的面积”时,师: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生:是圆的面积吧。师:怎么知道的?生:因为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圆的周长,所以我猜接下来应该学习圆的面积。师:说得不错,合理的猜测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生:因为今天老师请大家带了圆,还带了剪刀,所以我想今天要学圆的面积。师:嗯,能从不同角度来推测,从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这样推测出来的结果会更加可靠。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面积。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二、设置疑问,引发探究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提出疑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例如:在教“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我让学生想想怎样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一个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另一个学生说:也可以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然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求图形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从而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三、创设情境,促进思维

创设情境是新课改以来使用最多的课堂导入方法。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教材内容和实际的学习目标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通过创设给两个班分卫生区,其中一个卫生区是长方形,另一个卫生区是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卫生区的面积是否相等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出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教学目标。这样把学生的好奇心由潜伏状态变为积极的活动状态,在愉快、热情的情绪中投入学习,收到了较佳的效果。

四、巧用旧知,自然生成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例如,在教“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两个小朋友去买月饼,卖月饼的老爷爷说:“你们想吃月饼也可以,我要先考考你们。”然后他从篮子里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他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个小朋友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他俩。这里利用生活的问题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又如: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定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的,再也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也较为深刻。

五、实物演示,水到渠成

通过和教材有关的实物、图片等教具进行实验演示导入新课,直观形象,操作性强,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用直观的东西,能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拿出模型,让学生观察六个面面积的计算,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扫除了障碍。又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通过直观实验、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意义,三角形的特点。首先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拿出红领巾、小三角旗等三角形的物品,让学生们共同观察,并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最后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了学生求知欲,而且明确了思维方向,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教学策略探析 篇10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教学 新课 导入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99-01

新课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的环节,只有对课程进行良好与恰当的导入,才能推进课程教学有效进行。学生可以从新课导入环节中对新的知识产生兴趣,快速的将状态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教师在课前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中,须对新课导入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将教学技巧恰当地应当导入环节中。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环节,进行三方面的探析。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奇导入

当前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方法已经十分普遍了,由于多媒体具有十分独特的魅力,可以很好的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并且利用网络可以搜索到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令原本死板的教学内容变得新奇、鲜活、生动。同时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是会表现出好奇的心理,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的考虑,可以发现使用多媒体进行新课程的导入具有很大的优势。使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数学课程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将各种感官充分地打开,使其思维能够维持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状态中,以至能够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当学生心中的深藏的求知欲望以及对学习的好奇被唤醒之后,学习数学便会更加的轻松自如。

例如:在开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这一课程的教學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生活中遇到的近似球体、长方形、圆柱体等物品展示给学生,同时播放一首舒缓的音乐;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可以向同学提问,比较教师选出一个魔方,问学生“大家觉得这个魔方长得和哪种图形一样呀?”在学生认真思考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将课程中将要学习到的各种图形呈现出来。当学生看到正方体的时候,就会发现魔方长得同正方体很像。通过这种多媒体引入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对课上将要具体的学习的各种图形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这样一来,教师也就更加容易开张后续的课程。

二、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实践导入

“在认识的过程中,活动是基础,获取智慧的出发点就是动作的开始。”这是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经表达的。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动手操作方式进行,鉴于年级越低的小学生越好动,并且其注意力很难一直维持在一个高度集中的状态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新课程导入时,需要对教材中讲述的内容实施充分地挖掘,尽可能的令教材中的内容能够实现同学生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事情充分的融合在一起,进而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由于小学数学中学习的内容大部分都能够同生活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所以教师在新课程开始之前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实际的事例进行课程的导入是较容易实现的。

例如:在开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克、吨”这一课程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自己和父母称体重时都是多杀重量、平时买水果时一个苹果大概有多重。通过这样的询问,学生可以想到自己平时称体重时自己的体重大概在30kg左右,妈妈的体重大概在45kg左右,爸爸的体重大概在70kg左右,而5个苹果的重量大约在1kg左右,也就是说一个苹果大约重0.2kg。通过这种联系实际生活的形式,可以将学生对数学中重量单位的学习引起充足的兴趣,进而后续课堂学习的过程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的内容上。此外,这种方法的导入还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生活常识,不仅提升了学习水平,还增加了丰富的课外知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感性导入

自从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内容导入环节中使用最多的一个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富有感性的情境中得到充分激发,从而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教师需要按照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目标进行情境的设立,促进学生从情境中寻找出数学知识,进而顺利的导入新的课程内容。情境导入法的设置可以快速的让学生从静止的好奇状态转变到活跃的状态中,进而能够用一个良好的心情进行新课程的学习。

例如:在开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这一课程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五个不透明的盒子,在一号盒子中装1个红球、4个白球;在2号盒子中装2个红球、3个白球;在3号盒子中装3个红球、2个白球;在4号盒子中装4个红球、1个白球;在5号盒子中装5个红球、没有白球。教师可以挑选出五名学生到讲台前,分别在五个盒子中抽选出一个球;当五名学生都挑选完成之后,教师将每个盒子中放入到不同颜色球体的数量告诉给所有学生,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在每个盒子中抽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请大家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随后学生们通过计算,可以得出1-5号盒子中抽到红色球的可能性分别是:1/5/、2/5、3/5、4/5、1(5/5)。通过这个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很好地对可能性这个知识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由于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后续的课程的进行将会变得更加的容易。

总之,在课程的导入环节上,教师应当充分的挖掘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借助网络上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进行新课程的导入;也可以在新课程导入时,使用联系生活的导入方式,对教材内容的实践性进行充分挖掘,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还可以按照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目标进行情境的设立,使用创设情境的方法促进学生从情境中寻找出数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导入方法,都需要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作为导入方法设置的依据,这样最大程度提升新课导入的有效性,实现数学新知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小英;工于开头课生辉——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四法[J];青海教育;2002年11期

[2]张丽、黄郁郁;浅谈新课程化学教学导入技能的艺术[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多样式 篇11

关键词:数学,导入,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导入新课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 导入新课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成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由此可见, 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 一个精彩的导入, 即使学生情趣盎然, 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是学生开阔视野, 拓宽思路的一个重要途径.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 他们的生理、心理尚不成熟, 极易被外界事物影响和干扰.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学习的对象上, 使思维活跃起来. 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 目的就在于能够有效地组织新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听课, 也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新课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形成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究.变“苦学”为“乐学”.

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 上课前学生的大脑依然处于课外活动的兴奋中, 要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因此, 在导入新课时, 要出奇制胜, 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理, 激发求知欲. 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有:

一、谈话引导式, 不知不觉揭题

运用谈话引导式新课导入法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 利用一些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引起学生注意, 然后单刀直入地导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学过的图形让学生辨认后说:“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与周长、面积计算的方法, 但是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物体, 如:硬币、钟面等 (同时出示这些事物的实物) 它们的平面是不是直线形的? (不是) 那是什么形的? (圆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一些基本特征. ”这样既具体形象又简洁明快, 迅速引起学生注意, 集中精力参与学习.

二、开门见山式, 直接揭题

所谓“开门见山法”是指单刀直入, 直切主题, 在上新课前, 不加以其他环节, 由教师直接引出新授课内容. 这样导入, 直截了当, 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不仅明确了这堂课的主题, 而且也说明了产生这堂课的背景.简单高效, 节约大量课堂时间;适时地破题质疑, 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分数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看到这个课题, 你会想到什么? 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你能利用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来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吗? 试一试……

又如:《找次品》.

直接出示一台天平和三瓶同品牌的果汁.

师:有一瓶轻一些, 如何找出它? 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出它? ……

三、基本练习式, 促进迁移

新课导入的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 把例题“一辆汽车小时行驶18 千米, 1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的 “小时”改为“2 小时”作准备题, 出示后让学生解答. 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解答出来. 指名口述数量间的关系, 然后把“2 小时”改为“小时”成为例题, 让学生去试算. 这样由简到繁, 运用迁移手段使学生在此题中领悟到知识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要练习设计得当, 学生通过“脑想、手动、口说”并在用中发现新旧知识的递进关系获得规律, 达到能力的提高.

四、温故知新式,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即复习导入, 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 系统性强的学科. ” 数学教材的编排是按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 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在许多的数学知识的传授中, 复习导入应用非常广泛.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 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同时会使整节课教学结构紧密. 把学过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既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又有利于新课的展开, 也使新课过渡比较自然.

如:《2、5 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设计:1.提问. ① 说出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5 个8 的倍数. ③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 最大因数是几? 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学习新课: 师: (练习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0, 2, 4, 6, 8. ) 师:请再举出几个2 的倍数, 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师: 谁能说一说是2 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0, 2, 4, 6, 8 的数, 都是2的倍数.

又如:在教学“用一位数除三位数”时, 可以先复习“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 商是整十的除法. ”使学生懂得被除数的第一位数比除数小时, 该怎么办? 为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 商是二位数”打下基础.

五、观察比较式, 制造悬念

在新课导入时, 让学生观察、比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活跃思维, 在不觉中完成新旧知识的承接过程.

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 我先出示“0.84O0.840”让学生比较大小, 并指名说出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接着出示“2.54 25.4”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小数, 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第二个数与第一个数比较, 我们就说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 那么小数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提出悬念, 揭示课题. 又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一课. 我设计一道准备题:出示用硬纸做成的两个相差“1°”的角. 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后提出问题, 引起悬念:要更准确知道它们的大小需要怎样做呢? (度量) 使新课的导入亲切自如, 既能体现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又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六、亲手实践式, 发现新知

亲手实践导入法就是实践活动操作法, 即根据有关的几何知识的教材, 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来获得新知识的导入方法. 让学生主动动手, 自主去探索、实践、创新, 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 还能达到会学、会探索的目的,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如:《梯形面积的计算》. 让学生画一梯形, 剪下来, 根据拼接的方式 (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操作) , 得到学过的平面图形, 从而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又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度”, 让学生画一个任意三角形, 剪下来, 再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度的性质.

七、创设情境式, 引入新课

这里所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到与新知识有关的情境中, 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 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做实验等方式, 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来实现, 从而用一种别具一格, 饶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如:教学《旋转》.

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一组不停地旋转着的物体 (游乐场情景) 让学生置身于游乐中. 接着课件演示时针在钟面上的运动,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提出问题:“观察这些图案, 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的设计,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总之, 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方法, 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因材施教, 灵活掌握, 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 使其紧紧围绕着新课内容来进行,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体现对学生观察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万良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01) .

上一篇:物流特点及瓶颈分析下一篇:群体参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