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的导入(精选12篇)
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1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这句话用在讲课上再恰当不过了。一堂课, 如果有个好的开头, 往往能使学生兴趣倍增, 印象深刻。新课的导入是教学乐章的前奏, 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 更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数学是一门集数字与图形于一体的学科。学生如果在一堂课的开始就不能很好地进入状态, 那么整节课的知识点就很难掌握好。导入新课,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 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单纯地讲授数学知识, 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 产生厌学情绪。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新课导入, 千方百计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迹。由于数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 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部分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化、吸收数学知识, 发展其能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又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思维。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导入
在引入“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这节课时, 使用“爬山”的话题引入讨论, 华山很陡, 黄山平缓的多, (叙述事实, 学生点头称是) , 你可以设计一个数学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吗? (提出问题, 使学生思考) , 学生自然会联系“角的大小”的概念了 (联系实际, 得出结果)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从而能很快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2 实验演示导入
在讲“球的体积”一课时, 如何求出球的体积?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马明老师设计了“细沙实验”, 用自测、猜想、实验、证明的方法, 得到球的体积公式。如图1, 用细沙装满半球, 将锥体放入圆桶, 再将半球的细沙倒入圆桶, 恰好填满圆桶除去圆锥的部分。于是猜想:
因此, 球的体积是。然后, 再运用祖暅原理加以证明。
由于是已知的, 便得。
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导入数学新课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数学并非数学家头脑里的自由创造物, 它归根结底需要和实践相联系。
3 实际事例导入
教科书中的数学公式、定理、法则, 并非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感性材料, 也并非都能借助于动手实验或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观察获得。如果教师能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兴趣。在学习“圆锥曲线”前先介绍几桩事例:我国的“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发射升空, 已进入预定轨道, 那么科学家们是根据什么来测定计算轨迹的呢?这是因为天体运行的轨道是圆锥曲线有规律轨迹的缘故。再举例: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生前曾预言1758年将会有一颗彗星重返再现, 根据他所推导的彗星轨道 (椭圆形) , 他列举出1607, 1531, 1465, 1305和1682等年份出现的彗星其实是以75或76年为周期通过地球的同一颗彗星。在1758年的圣诞节, 哈雷所预见的彗星果然重现于天空 (这颗彗星便命名为哈雷彗星) , 可惜这时他已去逝, 未能亲眼看到他的预见被证实。这些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观察身边相关的实例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4 类比法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一个性质:如果p+q=m+n, 那么ap+aq=am+an。在讲解等比数列时, 不妨可以让学生仿照等差数列的性质大胆地猜想出等比数列的一个性质:如果p+q=m+n, 那么ap⋅aq=am⋅an。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猜疑的想法而且促使学生渴望用科学的证明方法证明所猜想的结论的正确性。如果在学习与前面内容有内在联系或知识结构在某些方面相同或者相似之处的新内容时, 就可以用类比法导出新课。类比是由两个对象在其某些方面相同或者相似之处, 作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有相同或相似的推理过程和方法。以这样类比的方式引出新课,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5 错例引例导入
我们都知道60个苹果加60个苹果, 等于120个苹果。一般的空调工作的噪音大小是50分贝左右, 如果让两个空调同时工作, 噪音大小是不是就可以达到100分贝呢?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肯定是很有兴趣的。当得知火车鸣笛时的噪音, 这么大的声响也居然只有100分贝时, 学生自然可以得到答案:两个空调同时工作时噪音的大小绝对不会是100分贝的。两者声响相差这么多, 为什么在分贝数值上的差距不是很大?声音的大小是如何计算的呢?这时, 老师再给出对数计算的公式, 哪一个学生还不认真研究呢?相信上过课的学生们永远都会记住分贝是对数计算的结果, 而且能记住答案:50分贝再加上50分贝只有53分贝!
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而且有利于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 某些结论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证明之前是粗浅的、片面的, 甚至是错误的。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逐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十分有益的。
数学新课导入环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带入到数学新课的课题中来, 达到使学生轻松融入到新知识点中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数学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精心设计与巧妙地设计导入部分, 要注意与课堂教学整体和谐, 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 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新课的导入应当针对教学实际, 一是根据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二是要根据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要符合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序”, 即从感性到理性, 从现象到本质, 从具体到抽象;三是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 设计合适的方法。在充分认识新课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 灵活掌握导入方法就象是灵活运用写作手段一样, 引人入胜是最基本的。只要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导入方法, 都将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陶国秋.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艺术[J].基础教育研究, 2006, 1:38~39.
[2]张守波.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J].数学通报, 2009, 1:1~3.
[3]朱顺荣.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新课的导入[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8, 4:62~63.
[4]张健.数学课导入方法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91.
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2
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知识型激趣法。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济南铁路局第二中学的魏凤传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形象直观法,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记一两纺车》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播放《南泥湾》)。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没鞋穿,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接着用幻灯放映纺车图片)
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三、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再如教授《社戏》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甚至现在,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
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四、情感感染法。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沉痛的语调】同学们,1944年2月2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在这次公祭之前,朱德同志已经深情地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
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用党中央的挽联导入新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朱德的母亲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谈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求知的兴奋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几种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
即通过复习旧知识,设计新问题启发思考,在学生产生连续思维“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
1、讲“正方形”一节时,可先复习提问:矩形有何性质?菱形有何性质?有无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平面图形?若有请画出来。这是揭示课题。
2、讲“经过三点的圆”时,先让学生画过一点的圆有无数个,再画过两点的圆也有无数个,学生接着想到:过三点、四点的圆呢?
数学是系统性强、前后知识联系很紧的一门课程,这样开头很有必要。
二、发掘拓广旧知识导入
即通过对旧知识的深入研究,横向联系,纵向发展,引导学生发展新知识。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时,可先解方程:1、x2+5x+6=0;2、-x2-2x+8=0;3、2x2+x+1=0。再提问:方程1中a=?b=?c=?x1+x2=?方程2和方程3中的x1+x2=? 猜想一下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样导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样就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创新能力。
三、以教具或实物导入
利用教具或实物这种直观形象的物体,能给学生以真实感,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从现实生活的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当教师把教具或实物拿出来向学生展示时,学生会自然地停止各种活动,好奇地注视着教具或实物。例如讲全等三角形定义时,先拿出两个全等三角板,并指出两个三角板的三条对应边相等、三个对应角相等。学生就会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准确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但在演示教具或实物时一定要适当得体,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四、从解决实际问题导入
虽然数学具有抽象性,但它的问题来源于现实世界。我们在教学中,如果从学生较熟知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导入,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导入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在一步步的深究中,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样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创造性。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可让学生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纸片,看有几种对折方式?两个底角能否重合?学生即可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是不是任意等腰三角形均有此性质呢?学生们你画一个,他画一个,有的测量,有的折叠,不管开头怎样,结果都相同。
六、数学历史故事导入
谈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4
一、新课的导入要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整节课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多数老师都会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阿凡提巧断家务事》的故事。一天,一家三兄弟要分家了。父亲把一块地分给他们。父亲说:“老大, 你要这块地的三分之一吧,老二你分得这块地的六分之二吧,老三你要这块地的九分之三。”老大、老二觉得很吃亏,就吵了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就问为什么吵。清楚原因后,阿凡提哈哈大笑起来,就分别给三兄弟说了几句话。三兄弟就都不吵了。故事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们三兄弟分得的地一样多吗?阿凡提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三兄弟就不吵了呢?”学生都纷纷说不知道阿凡提讲了哪些话。老师就说:“同学们, 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就清楚了。”接下来,老师就势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题。这样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学习,想要弄明白三兄弟到底分得的地是不是一样多。
二、新课的导入要注重“针对性”
新课的导入有很多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教学的内容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导入方法,绝不能图表面的热闹。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旧知识的扩展与延伸,那么, 导入新课就宜采用“以旧带新”“直观演示”导入法。
而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我则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带着学生做起了摸球游戏,即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球放在一个“魔盒”里, 由学生摸球,其他同学当小小猜想家,猜猜摸球的学生可能会摸到哪种颜色的球,从而让学生体会可能性。这一游戏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身心潜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省时而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三、新课的导入要注重“直观性”
新课的导入要从新旧知识、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迁移、逻辑发展,自然地、连贯地、合乎逻辑地从已有的知识导出新的知识,造成一种“知识冲突”,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开始一种新知识的学习。这种方法,也就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者是投影等手段,达到引起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目的,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思考,进而学习新的知识。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直观感知来导入新课。老师在上课开始,分别出示各种图形的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名称,逐个认识各种图形。这比凭空想象或者是在黑板上画图形,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和直观性。
四、新课的导入要注重“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经常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精心设计练习课。这时的新课导入就要注重实效性。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学生的错题,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上次我们的作业错题较多,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纠正这些错误。”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整堂课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听课。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生物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的反思 篇5
(2)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3)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从生产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懂得学习积极性。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用生物学史或生物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学史或科学家的传闻逸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6)用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7)用“动动脑”导入新课。新教材中,每节课的后面,都设有与过去教材中的复习题类似的“动动脑”这个栏目,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紧扣教材,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只要学生积极思维,一般均能口头答出来。尽管这是课后的习题,但有的题目也可在上新课前提出来作为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8)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
(9)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情感。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
试论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6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良好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很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直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如何设计小学数学的导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结合实际教学,我认为,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数学新课导入的原则
1.新课导入应具有吸引力。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无意注意占大部分,所以在上课开始,要充分利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在极短的时间里,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上去。
2.新课的导入要具有趣味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新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3.新课的导入应具有针对性。新课的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教材、不同环境、不同条件,选择不同的方法,切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而削弱其他教学环节。
二、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1.以旧引新法。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严密、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教者可以以旧引新,营造“启”“发”氛围。例如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人,看到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人家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另外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可以做到“启”而能“发”,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游戏导入,激发求知。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儿童天生活泼好动,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乐意在游戏中学知识。在新课导入时,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融知识、趣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如:在教学《排列规律》时,教师请5个小朋友上台做游戏,5个小朋友排成一列,最前面的小朋友往前跑绕过凳子后排在队伍的最后面,按这样的方式继续下去,直到最前面的小朋友仍在第一个为止。接着导入新课,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怀着好奇的心理,观察仔细,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进入了学习,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3.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是指通过复习新知必要的基础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来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水到渠成,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就采用了复习导入法。课始我出了两道整数乘法的题目,复习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让同学上来板演;然后再给出新授的小数乘法,让大家观察它们的异同之处,及时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导入有效的降低了新知识的坡度,真正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4.实验操作导入法。实验操作导入法就是通过实验等来调动学生的口、眼、耳、脑多种器官来感知活动,获得新知。众所周知,《空间与图形》板块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难点,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普遍较差,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个板块时提不起精神,觉得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为此,我们更要注意多用实验操作导入法。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就拿了底面积和高一样的圆锥和圆柱各一个,拿等底等高的圆锥给等底等高的圆柱装水;通过实验大家发现:需要三圆锥的水才能装满一圆柱,自然也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5.竞猜谜语法。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因此,老师可以密切结合教材,适当引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数学《0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猜谜语:“老师拳头里摸着什么?”当学生争着猜谜语时,我挣开拳头,让学生看,什么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数字——0。再如,第一册《认识钟表》时,可以先让学生猜谜语:“一家兄弟,高矮各不齐,滴答提醒你,时间要珍惜。”当学生说出谜底时,教师肯定、赞许,学生体会到了钟表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随即板书“认识钟表”,自然地引出新课。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然囿于篇幅,不再赘述。我们必须明确,导入是手段,导出是目的,不可因为片面追求导入方法,喧宾夺主,而影响新课内容的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7
一、以旧导新法
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比较多, 通过温习旧知识, 巧妙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乐意用自己已学的知识来发现新的结论, 学习新的知识。这一点是与新课程标准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要求相符的。此时, 教师自然地引入新课。例如, 在讲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时, 教师设计一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题 (学生前一节课学习的知识)
看谁计算得快:
(1) (x+2) (x-2)
(2) (1+a) (1-a)
(3) (2m+n) (2m-n)
(4) (3x+5y) (3x-5y)
提出问题: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结果都是两项, 并且都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相的平方, 于是, 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平方差公式的学习中。
二、设疑激趣法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趣味问题情景, 启发学生思考, 引起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揭示新知识, 应用新知识。需要注意的, 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教师不可一味地否定。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 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 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 发展数学应用能力。例如, 在学习《中位数和众数》时, 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草地上有6个人正在玩游戏, 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 请你大胆想像一下是怎样年龄的6个人在玩游戏?”通常学生会想像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 但是思维敏锐的学生会想到年龄差距比较大的情况:比如, 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5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此时, 学生会发现用平均数就不能准确描述这6个人的年龄特征了, 引起学生与已有知识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师及时引入“今天要学习的中位数就可以正确来描述这组数据的特征”即可。试想, 这样的问题情境, 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
三、动手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探索未知领域, 寻找客观真理, 成为发现者, 学生自始自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时, 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将课前准备的等腰三角形纸片进行对折,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很容易得到“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此时, 教师在引入新课的同时继续提出问题“通过折纸过程, 你能得到证明此结论的方法吗?”引导学生主动利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经验, 去发现新的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即通过折痕联想到作等腰三角形的高线、中线或顶角平分线,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这种方法尤其对几何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四、类比推理法
这种方法是在了解学生活动经验的基础上, 在相关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这时采用此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1:
问题2:你认为分式
让学生通过观察, 类比, 推理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此时教师自然而然导入新课,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类比的理由, 是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分式的加减法以及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得来。
五、联系生活法
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 通过设计一组生活场景图片 (多媒体出示) ,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来进行判断, 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推理等探索过程, 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这种方法形象直观, 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例如, 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场景:太阳从海平面慢慢升起, 教师提示学生把太阳看作圆, 把海平面的边缘线看作一条直线, 让学生观察太阳从海平面慢慢升起的整个过程, 太阳和海平面边缘线有几种不同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三种不同位置关系, 于是教师自然导入新课。还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教师可先出示生活中一组的图片 (如下) , 让学生观察下面图片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很容易想到其共同特点: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教师于是引出课题《轴对称图形》。由这些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 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 欣赏图片的同时又能体会到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丰富的文化价值, 这样学生不会觉得数学知识乏味, 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好。
六、活动导入法
教师给学生设计一组热身活动, 让每名学生都动起来, 不仅是身体动起来而且让思维也动起来, 接着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新课的学习。例如, 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因为前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用 (行, 列) 表示每个同学的座位, 所以一上课教师提出活动内容:活动 (1) 行数和列数相同的同学站起来, 即1行1列, 2行2列, 3行3列……活动 (2) 行数和列数都是偶数的同学站起来, 等等。此时, 学生活动热情都很高, 也可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 这样整个班都动起来了, 接着教师继续问“你们想把自己坐的位置在平面上表示出来吗?”学生非常想, 于是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这种由学生的热身活动导入的新课, 学生的心里很放松, 身心也很愉乐,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 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数学课堂新课的引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新课引入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而定, 要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入方法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特点, 要简单明了, 紧扣课题,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 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富于艺术的引入, 可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 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 新课的导入不仅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技巧 篇8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动性非常关键,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持久性必须加以增强,结合教材设计,进而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的效率。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每个小朋友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看一看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很快得出有两种摆法:两个正方形或一个大正方形。然后,我提问谁能把摆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当学生回答:8÷4=2(个),8÷8=1(个)后,我接着问:如果用这8根小棒摆出一个个分开的三角形,能不能摆?学生齐答能。很快学生也得出两种摆法:两个三角形或一个大三角形。但每种摆法,小棒都没有用完,都剩下了2根。这时我就告诉学生,剩下的这2根小棒可以说“余”2根。那么摆的过程和结果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呢?进而提出我们下面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方法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二、故事导入新课
在小学阶段学生重视故事教学,通过故事进行兴趣激发,使小学生更加关注所学知识,从而使他们更加喜欢数学,在新课导入时,也必须适当引入故事,进行巧妙的导课处理。
例如,“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常常在学了新课后,不能准确地口述概念定义,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时,我播放了一段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作为这节课的开场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学生不由自主地笑了,我关掉电脑课件,说:“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一个学生循环地说了两遍”,这位学生讲到这里,停下了。我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不讲了?他说这个故事讲不完。我问其他同学,这个故事能讲完吗?学生齐回答不能讲完,为什么呢?我又问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很好,那么同学们知道数学王国里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数,你们也想和他交朋友吗?那么我们下面学习‘循环小数’。”这个诙谐故事的导入,不仅通俗易懂,也便于学生掌握我们要引入的数学概念。
三、学生猜谜,导入新课
在小学的各个教学阶段,猜谜语游戏都会深受学生的喜欢。这种新课导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前,我先让学生听录音、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学生猜出谜底后我拿出一个实物钟。提问:“钟表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分、秒”。
四、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在数学心理学中,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好奇心占据主导地位,当我们的教学采用合理的悬念布置时,会起到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所以,结合心理因素提高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在进行课堂数学导入设计时必须从这方面入手,创新知识理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开发。
例如,教学“通分”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试题,。显然,(1)(2)两题学生能很快回答,但第(3)题是新授例题,学生没有接触过,学生暂时比较困惑,并产生了探求知识的欲望。但这时,我并没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比较出4/5和7/8的大小?投石激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如画图比较大小、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化同分母比较大小、化成同分子后比较大小。我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尝试比较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最后小结:我们把4/5和7/8分别化成32/40和35/40的过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通分”。可见,这种巧妙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小学生进入这种“挑战”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他们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思维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新的知识是一种吸收与接受过程,通过这种引入也将学生带入新的学习天地,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我想,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艺术展现,在小学教学中,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以学生兴趣为主,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当我们从学生视角分析导课设计方法的时候,教学中新课程的导入也自然变成了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9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 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且多好动, 虽然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 但往往在学习一段时间后, 这种兴趣也就逐渐消退, 这给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抓住学生们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非常喜爱听故事, 在新课导入时, 通过感人和励志的故事,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同时还能够将课堂氛围带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规律”时, 我为学生们讲述了一则德国数学家高斯年幼时的故事:1787年, 这一年学校首次开办了数学班, 10岁的高斯也正好进入了这个班级学习, 正是由于第一次听说算术, 大家都非常的茫然.这时非常不巧的是数学老师因为临时有事需要暂时离开, 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什么是算术,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心想这下可得让你们这些小捣蛋算上一段时间了, 当老师回到教室后, 看到所有学生都在埋头苦算, 将每个数字都依次相加, 这时高斯大声说:老师, 我已经算出来了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吃惊中, 高斯解释到:1+100=101, 2+99=101, 以此类推, 总共有50个101, 因此只需将50×101=5050.这个“10岁成名的高斯”最后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这个故事学生均听得非常入迷, 这时我及时结束故事, 告知大家“规律”的重要性, 通过规律能够快速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的重点就是一起来找“规律”.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进而有效带动他们的思维, 使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悬念引入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都非常重, 通过悬念的设定, 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追根问底, 并在探讨的过程中, 体会真正的数学.正如《名侦探柯南》一样, 通过悬念设定来吸引学生, 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例如:在学习“梯形”时,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这时梯形的特征相对而言就较为简单了, 但为了避免学生们将两种图形的定义和特征混淆, 我通过悬念设定的方法, 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分别画在黑板上, 让学生们首先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辨识, 随后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有高、有底, 那么梯形又该如何计算高和底呢?平行四边形对边是相等且平行的, 那么梯形是否也相同呢?”通过悬念的设定, 有效带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能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进行再次复习, 同时还掌握了知识迁移的方法, 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联系起来分析, 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三、联系生活导入法
生活中各个环节均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 而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也能够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实用性和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圆”时, 我首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列举出来, 学生提到了太阳、盘子、瓶盖等, 学生们争相发言,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成功地将圆形的特征带入到了课堂中.这时我提出“假如学校要造一个圆形的操场, 要怎么样我们才能够保证这个操场一定是圆形的呢?”这时再引入上述提到的悬念法, 将其与生活导入法联系起来, 再逐渐为学生解析圆形的特性.首先通过生活实物导入使学生有了一定感触, 再通过操场搭建的方法,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知识, 加深了对圆形的认识,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动手操作导入法
曾经有位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由此可知, 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的感触更深, 可以说是用身体记忆了知识, 并且亲自操作也能够改变单纯老师教学生听的枯燥局面, 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厚.
例如:在学习“平行和相交”时, 由于这两方面知识均与直线有关, 此外, 这也与学生下一步学习图形和空间有着重要关系.我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 首先给每一名学生发放了两根小棒, 这时让学生自行摆弄两个小棒, 再让学生自行将摆出的图样画下来, 然后选择一名学生所绘出的图样, 分析他所画的属于平行还是相交, 随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对自己所画图样进行分析, 最后各个小组对平行和相交进行分析在课堂中分别运用了动手操作、悬念、小组讨论这几种方法, 不仅带活了课堂氛围,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和相交的认识, 为课堂的深入探讨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黄静.从六个教学案例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J].课程导学, 2011 (3) :52.
新课的导入技巧 篇10
一.从现实生活、身边事例、感性材料入手, 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 导入新课。
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虽然有了一定了解, 但由于他们的年龄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生理上的变化、环境或学习的压力会给他们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 在讲初一心理健康素质这一部分的内容时, 我就从他们身边的事说起, 比如:讲“直面挫折”这课, 我首先让同学们说出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挫折, 同学们因为自己有亲身感受, 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发言。在这之后, 我就很自然的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挫折?”“面对挫折, 我们应该怎么办?”, 而这也是同学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以下的讲课过程中, 同学们始终以饱满的情绪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从学生喜欢的歌曲、小品、电视剧入手, 导入新课。
根据教材内容, 在开讲之前播放一首与所学内容相关并为学生所熟悉喜爱的歌曲, 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 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情感除自身内在的因素外, 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制于外部的环境与气氛。有时一首歌曲也可以感染、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情绪。威武雄壮的音乐可以振奋人心, 调动学生的激情, 抒情优美的音乐可以将人带入和平安静的意境中。比如在讲“我和父母”这一课时,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了一手flash歌曲《母亲》, 听着动人的旋律, 看着感人的画面, 同学们更进一步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 从而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从当前的形势、时政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分析入手, 导入新课。
这是根据教材内容, 利用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 激发学生情感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热点导入具有新鲜、真实等特点, 感染力强,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帮助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如讲“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时, 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两个材料:一是“9.11”事件的图片和一些具体资料, 另一个是上海喜迎APEC会议的图片和资料, 通过这两组图片的展示, 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展示漫画, 导入新课。
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恰当地把漫画引进思想政治课教学, 能丰富教育内容,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对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好处。教师在讲课时, 先出示一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漫画, 并从漫画引出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既设置悬念,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 寻求答案。如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课时, 我先展示了一幅叫《自作自受》的漫画, 这幅画画的是一个树桩上立着一把斧头, 斧头上悬挂着一个人。漫画很简单, 但是学生看过之后却受到强烈的震撼, 都能认识到毁灭自然就是毁灭人类自己, 所以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案例导入新课。
例谈数学课堂上导入新课的策略 篇11
一、从学生熟悉的认知入手,导入新课
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化的进程,而数学化的进程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有效实现。因此,把学生熟悉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是一条培养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学二年级“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朋友,你们想见见吗?
生:想。
师:(出示长方形纸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长方形。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呢?
生1:长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
生2: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板书:直角)猜猜看,一个长方形被剪一刀,剪掉了一个角后,还剩下几个角?剩下的这些角都是直角吗?如果不是,请说说它与直角有什么不同?
生1:3个。生2:4个。生3:5个。
师: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让我们来剪一剪、试一试吧!
学生操作活动后,集体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反馈,用多媒体动态展示三种情况,然后引导学生从分类入手,通过与直角的比较,初步感知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再导入新课。
这样,从学生熟悉的认知入手,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并通过“剪一剪”,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化过程,同时为学习新知提供了材料,还可帮助学生建立经验和数学之间的联系。
二、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景,可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教师可通过一个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非常自然地引入新课。
上课开始,教师让学生听一段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教师将录音机关掉,说:“哪位同学还能接着往下讲?”学生接着讲,讲着讲着停了。教师问:“怎么不讲了?”有位学生说:“这个故事讲不完!”教师对着全班学生说:“这个故事能讲完吗?”学生齐答:“讲不完。”一位学生举手说:“因为这个故事是不断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很好!”教师肯定地给予评价,然后导入新课:在数学王国里,就有一种小数,这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同学们想认识它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循环小数”。
以简短的配乐故事作为这节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而且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词的含义,起到了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三、创设现实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如,黄老师应邀在浙江省绍兴市借班上一节课,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为了创设问题情景,他和学生做了这样的课前谈话:同学们,黄老师很高兴来到了著名的文化古城绍兴。听说,你们绍兴有很多土特产,能不能介绍几种,让黄老师下课后买一些带给深圳的老师尝尝。学生听说要介绍土特产,又是给深圳的老师,都积极地给出建议。
生1:我建议你买我们绍兴的土特产——臭豆腐回去。
生2:我建议你买些霉干菜,当年周恩来总理在绍兴都很喜欢吃。
(教师分别对这两位同学的建议给予了表扬)
生3:我建议你带几瓶绍兴黄酒回去,因为我们的绍兴黄酒驰名中外。
师马上接过学生的话:绍兴黄酒厉不厉害呢?
生:不厉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酒瓶上贴着一张纸,也就是标签上写的。
师:标签上写着“不厉害”三个字吗?
生:没有,好像写了一个百分之多少的,一看就知道这种酒不是很厉害了。
师:是吗?同学们有谁带酒瓶了吗?
就在全班学生急于想知道酒瓶上写了什么的时候,黄老师拿出一瓶早已准备好的绍兴黄酒,并将标签放在实物展示台上:哪位同学说一说,酒瓶上写了什么?
生:这瓶酒的标签上写着黄酒的酒精度是17.5%,的确不是很厉害。
师:见到这个17.5%,同学们就知道,绍兴黄酒不是很厉害了,17.5%是个什么数?
生:百分数。
师:生活中,除了酒瓶上的标签上有百分数,你还在哪里见过?
学生纷纷举例,然后教师揭示课题:生活中,百分数的运用非常广泛,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叫百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这样的现实问题情景,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源于生活,而且用于生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动起来,课堂要活起来,但更重要的是质量要高起来,要考虑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要围绕什么来动?应有明确地认识,不能追求形式,为动而动,应努力寻求课堂教学的品质与品位的提升。
历史新课的导入艺术 篇12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这句话告诉我们, 在教学中, 应该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去自由创新自己的教法。教师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所教课文的前提下, 自由创新出一些好的导入方式。
一、预习导课法
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 最好设置几个问题, 然后再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 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讲《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课中,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设置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又有哪些失误?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等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胆识、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还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增强学生自信心。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布置的预习问题一定要具体, 不可过多、过难;二是提问要紧扣课前所布置的内容。
二、释题导课法
课题是文章的窗户, 如果教师从解释课题挖掘题意入手, 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破题意, 了解所学内容, 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奠定了心理基础。
例如:讲《社会主义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一课即以释题导课, 课题中“新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它“新”在那里?新发展导致了什么结果?这一导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审破题意的导课, 实际上达到了“开窗窥室”的效果。
三、故事传说导课法
学生喜欢听故事, 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 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在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时, 我在上新课时讲了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 他在其母亲教导下, 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 勤学苦练, 学了一身好武艺, 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 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 到处抢劫、杀人、放火, 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汴梁, 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 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 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 岳母亲手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 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 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 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 这节课就给大家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这样导入, 学生兴趣起来了, 盼望我讲新课。
四、热门话题导课法
利用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 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 学生中正流传三国人物故事和战争故事, 利用这一机会, 我设计了这一课的导入语:“同学们, 你们每天都在看《三国演义》, 议论刘备、关羽、张飞等, 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五、设置悬念导课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讲《五四爱国运动》时, 我这样讲:“同学们, 你们知道‘五四青年节’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 什么叫‘五四运动’呢?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 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我板书课题《五四爱国运动》, 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 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六、诗词导课法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 学生喜欢朗读、背诵, 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 我先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问学生:“你们理解毛主席的这一七律诗的意义吗?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我就给同学们讲一讲《红军不怕远征难》。”由于学生被诗的意境感染了, 听起课来聚精会神, 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七、歌谣导课法
课堂教学中, 有目的地利用一些相关歌谣导入, 能够使学生在盎然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在讲《义和团运动》一课时, 用歌谣“义和团, 起山东, 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 保国逞英雄”导入。解释中国人民反洋教的实质一课时, 用歌谣导入, 能更鲜明地表现辛亥革命的背景:“不用掐, 不用算, 选通不过二年半, 今年诸吃羊, 明年种田不纳粮。”
八、时事导课法
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导入, 不仅赋予“古”以时代感和亲切感, 而且会加深对现实事件的了解。“今”与“古”紧密相连, 历史发展的脉络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 香港的顺利回归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我在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 就很恰当地把香港问题同课题主旨联系起来。“现在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回归祖国。大家都很想知道香港问题的由来。今天香港地区不仅包括香港本岛, 还包括所谓的‘新界’。‘新界’的面积比香港岛还要大得多, 它是在1898年被英国强迫清政府‘租借’走的, 足足99年。如果这次谈判成功, 香港地区将在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我们学完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这课后, 大家就会明白香港的由来了。”
【数学新课的导入】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10-09
中职新课导入数学05-17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07-11
高中数学新课导入08-12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方法05-29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方法08-31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10-08
浅析初中数学的新课导入06-18
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09-29
历史新课的导入艺术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