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的导入艺术

2024-05-16

历史新课的导入艺术(共10篇)

历史新课的导入艺术 篇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电视剧, 再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 我们定会目不离屏;一本好的小说, 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 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堂好课, 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 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揽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 师生同在知识的海洋中走向40分钟的高潮。历史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 就应该重视导入艺术。好的导入不仅能创设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还能使其愉快而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这句话告诉我们, 在教学中, 应该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去自由创新自己的教法。教师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所教课文的前提下, 自由创新出一些好的导入方式。

一、预习导课法

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 最好设置几个问题, 然后再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 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讲《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课中,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设置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又有哪些失误?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等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胆识、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还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增强学生自信心。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布置的预习问题一定要具体, 不可过多、过难;二是提问要紧扣课前所布置的内容。

二、释题导课法

课题是文章的窗户, 如果教师从解释课题挖掘题意入手, 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破题意, 了解所学内容, 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奠定了心理基础。

例如:讲《社会主义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一课即以释题导课, 课题中“新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它“新”在那里?新发展导致了什么结果?这一导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审破题意的导课, 实际上达到了“开窗窥室”的效果。

三、故事传说导课法

学生喜欢听故事, 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 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在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时, 我在上新课时讲了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 他在其母亲教导下, 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 勤学苦练, 学了一身好武艺, 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 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 到处抢劫、杀人、放火, 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汴梁, 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 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 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 岳母亲手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 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 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 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 这节课就给大家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这样导入, 学生兴趣起来了, 盼望我讲新课。

四、热门话题导课法

利用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 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 学生中正流传三国人物故事和战争故事, 利用这一机会, 我设计了这一课的导入语:“同学们, 你们每天都在看《三国演义》, 议论刘备、关羽、张飞等, 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五、设置悬念导课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讲《五四爱国运动》时, 我这样讲:“同学们, 你们知道‘五四青年节’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 什么叫‘五四运动’呢?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 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我板书课题《五四爱国运动》, 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 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六、诗词导课法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 学生喜欢朗读、背诵, 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 我先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问学生:“你们理解毛主席的这一七律诗的意义吗?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我就给同学们讲一讲《红军不怕远征难》。”由于学生被诗的意境感染了, 听起课来聚精会神, 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七、歌谣导课法

课堂教学中, 有目的地利用一些相关歌谣导入, 能够使学生在盎然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在讲《义和团运动》一课时, 用歌谣“义和团, 起山东, 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 保国逞英雄”导入。解释中国人民反洋教的实质一课时, 用歌谣导入, 能更鲜明地表现辛亥革命的背景:“不用掐, 不用算, 选通不过二年半, 今年诸吃羊, 明年种田不纳粮。”

八、时事导课法

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导入, 不仅赋予“古”以时代感和亲切感, 而且会加深对现实事件的了解。“今”与“古”紧密相连, 历史发展的脉络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 香港的顺利回归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我在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 就很恰当地把香港问题同课题主旨联系起来。“现在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回归祖国。大家都很想知道香港问题的由来。今天香港地区不仅包括香港本岛, 还包括所谓的‘新界’。‘新界’的面积比香港岛还要大得多, 它是在1898年被英国强迫清政府‘租借’走的, 足足99年。如果这次谈判成功, 香港地区将在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我们学完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这课后, 大家就会明白香港的由来了。”

总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一切新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导入新课。新课的导入要起到凝聚、激发和铺垫等作用。上课伊始, 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 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因此, 如何在上课伊始就抓住他们的心, 顺利地转入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师的道要问题。让学生觉得上课是一种乐趣, 而不枯燥乏味, 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 与教师达成一种默契, 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恰当使用不同的导入法, 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拓展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物理导入新课的艺术 篇2

2. 生活经验引入法。生活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是人们总结日常生活和劳动的体会。每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量。虽然说物理学科研究的是事务道理,但这种道理又包含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典型事例为先导,引入新课,来让他们体会物理学科的亲切与自然流畅,这样常常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如,笔者在教学“磁现象”时,让学生阐述小时候玩磁铁的经验;教学“压强”时,请学生思考用滑雪板和直接踩在雪地上脚印深度为何不同,每天背的书包,带子宽点舒服,还是窄点舒服;教学“浮力”时,让学生思考小铁钉扔下去就沉入水底,而轮船为何能安然无恙地在上面航行等等。像这样从学生简单的生活经验入手,既能帮助他们轻松地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及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3. 故事引入法。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肯定承载着很多物理学家的有趣故事。初中学生还是会有小孩子的天性,对故事情有独钟,因此故事引入法对新课的导入有时也能起到美不胜收的效果。首先,它可以使学生紧张的学习氛围得以舒缓,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故事的引入一定要讲究技巧,已新知内容要紧密相扣,至少要让物理问题蕴含在这个故事中,而且故事本身必须具备趣味性。如,笔者在教学“大气压强”时,把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带给了学生;在教学“密度”这节内容时,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的故事让学生颇感兴趣;在教学“磁场”时,可讲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故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一些故事中,他们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十几匹马都不能把那个球拉开?阿基米德是如何知道那个皇冠是假的呢?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他们会带着这些疑问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去,最后当他们能用所获得的知识准确解释起初的疑问时,他们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乐。可见,故事引入法生动活泼又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启迪学生进行合理的思维。

4. 欣赏助学导入。精美的艺术品、小制作也是激发学生情趣的金钥匙,假如我们能结合教材内容,把它们带入学生的视线,以此来引入新课,有时也能让教学效果妙不胜言。如在讲连通器时,把自制的山水盆景改成“桌上喷泉”了(将喷泉的口与水塔的水箱用假山隐蔽起来),神秘地进入教室(先用大纸盒罩住)。一上课,将纸盒拿去,让学生边欣赏山水盆景,边根据盆景的艺术造型配两句恰当的古诗,学生的意犹未尽,之后在水塔里盛水,泉水喷了出来。正当学生兴致高涨之时,笔者将隐蔽部分卸掉露出了水箱盒喷泉的口,继而辅以其他器材做其他实验再讲什么叫连通器。这样“引入新课”,很受学生欢迎,整节课上得轻松、愉快、够味!

5. 实验引入法。通过一些有趣的且能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引入新课,能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能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到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上来。实验引入新课可以是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入新课。如,笔者在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铝制硬币和直尺(或钢笔),放一枚铝质硬币于桌边,在硬币前10cm左右用直尺或钢笔支起一个栏杆,高度约为2~3cm,再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在硬币上方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可能跳过栏杆。比比看,谁能让硬币“跳”得最高?思考是什么力让硬币向上跳起来?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开始积极思考,希望能正确地解释这个物理现象,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带着对实验现象的浓厚兴趣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历史新课的导入艺术 篇3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 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且多好动, 虽然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 但往往在学习一段时间后, 这种兴趣也就逐渐消退, 这给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抓住学生们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非常喜爱听故事, 在新课导入时, 通过感人和励志的故事,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同时还能够将课堂氛围带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规律”时, 我为学生们讲述了一则德国数学家高斯年幼时的故事:1787年, 这一年学校首次开办了数学班, 10岁的高斯也正好进入了这个班级学习, 正是由于第一次听说算术, 大家都非常的茫然.这时非常不巧的是数学老师因为临时有事需要暂时离开, 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什么是算术,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心想这下可得让你们这些小捣蛋算上一段时间了, 当老师回到教室后, 看到所有学生都在埋头苦算, 将每个数字都依次相加, 这时高斯大声说:老师, 我已经算出来了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吃惊中, 高斯解释到:1+100=101, 2+99=101, 以此类推, 总共有50个101, 因此只需将50×101=5050.这个“10岁成名的高斯”最后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这个故事学生均听得非常入迷, 这时我及时结束故事, 告知大家“规律”的重要性, 通过规律能够快速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的重点就是一起来找“规律”.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进而有效带动他们的思维, 使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悬念引入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都非常重, 通过悬念的设定, 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追根问底, 并在探讨的过程中, 体会真正的数学.正如《名侦探柯南》一样, 通过悬念设定来吸引学生, 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例如:在学习“梯形”时,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这时梯形的特征相对而言就较为简单了, 但为了避免学生们将两种图形的定义和特征混淆, 我通过悬念设定的方法, 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分别画在黑板上, 让学生们首先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辨识, 随后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有高、有底, 那么梯形又该如何计算高和底呢?平行四边形对边是相等且平行的, 那么梯形是否也相同呢?”通过悬念的设定, 有效带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能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进行再次复习, 同时还掌握了知识迁移的方法, 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联系起来分析, 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三、联系生活导入法

生活中各个环节均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 而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也能够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实用性和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圆”时, 我首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列举出来, 学生提到了太阳、盘子、瓶盖等, 学生们争相发言,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成功地将圆形的特征带入到了课堂中.这时我提出“假如学校要造一个圆形的操场, 要怎么样我们才能够保证这个操场一定是圆形的呢?”这时再引入上述提到的悬念法, 将其与生活导入法联系起来, 再逐渐为学生解析圆形的特性.首先通过生活实物导入使学生有了一定感触, 再通过操场搭建的方法,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知识, 加深了对圆形的认识,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动手操作导入法

曾经有位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由此可知, 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的感触更深, 可以说是用身体记忆了知识, 并且亲自操作也能够改变单纯老师教学生听的枯燥局面, 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厚.

例如:在学习“平行和相交”时, 由于这两方面知识均与直线有关, 此外, 这也与学生下一步学习图形和空间有着重要关系.我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 首先给每一名学生发放了两根小棒, 这时让学生自行摆弄两个小棒, 再让学生自行将摆出的图样画下来, 然后选择一名学生所绘出的图样, 分析他所画的属于平行还是相交, 随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对自己所画图样进行分析, 最后各个小组对平行和相交进行分析在课堂中分别运用了动手操作、悬念、小组讨论这几种方法, 不仅带活了课堂氛围,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和相交的认识, 为课堂的深入探讨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黄静.从六个教学案例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J].课程导学, 2011 (3) :52.

谈新课的导入和结尾的艺术 篇4

一、小学数学课的导入

生动滑稽、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怎样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认为要坚持准确的原则和选择较好的要领。

1.数学课导入的原则

(1)新课的导入应具有吸引力

细致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好动,偶然细致占很大成分,因此在上课伊始,有履历的老师都很细致使用导入新课这个紧要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奇妙地把学生疏散的细致力吸引过来,议决发言或使用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细致,使学生头脑随着教师授课走。

(2)新课的导入要有滑稽味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才会爱学。因此,导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的历程。

(3)新课的导入应有针对性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性,针对差异年级、差异课本、差异条件、差异情况、差异时间,选择差异的要领。牢记不能只图形式的热闹,追求情势款式,乃至故弄玄虚,枝节横生,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教学要害。

2.数学课导入的要领

(1)开学见山

教师在授新课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故意细致和故意识记来看待他们所学的作业。

比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如:92600000、12亿(用数码体现)。然后指出:这种数的位数有许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以后学习有很大帮助,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制造牵挂导入

抓住小学生的好奇生理,巧设牵挂,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孕育好奇,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自动探索的主体地位。

(3)以旧引新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降低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的知识不停递增。

比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先温习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2/5,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2/5改为40%,让学生计算,奇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结合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4)建立情境导入

小学生头脑灵动,建立良好的学习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性”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暂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们能否直接确定任意一个数能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确定,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这种情形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事(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开心的情境中轻松地继承了新知。

(5)类比迁移

使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得到新知。

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根据分数同除法的关联性,从“商稳固性质”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不光使学生得到了新知,而且加宽加大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6)实物演示

小学生的头脑是以具体形象头脑为主,抽象逻辑头脑在很大水平上依赖于感性履历。因此,新课的导入可使用实物演示,变抽象看法为具体的实物。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貌积”时,教师可拿出模子,让学生视察六个面面积的盘算方法,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貌积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扫除了障碍。导入新课的要领不止以上六种,常见的还有演算发明导入和动手使用导入,这里不再列举赘述。

二、小学数学课的课末小结

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语道破的课末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印象,牢固知识,活用头脑,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1.课末小结的主要特点与功效

(1)要有目的性,好的课末小结,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的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课末小结的意义。

比如“正比例”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使学生明确掌握正比例的意义;使学生会判断两量是否成正比例。小结时可列出三条:两种量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对应的量的比值(即商)确定。

这样的课末小结偏重于使学生明确和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实质,孕育了学生的概括本事。

(2)课末小结要有引导性

小结不能由教师包揽取代,要驻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课末小结要有针对性

课末小结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具有显明的针对性。通常学生难记、难明确、难掌握及容易堕落的地方都应分析,一样平常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捉住主要抵牾。课本的重点、难点、要害都是每一课的主要抵牾,课末小结就要议决展现抵牾的实质,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所学知识,前进综合运用知识的本事。

其次,在课末小结中要教给学生要领。着末要预防错误。学生易错的看法、规则、公式可议决小结加以夸大,引起珍视,防微杜渐。

弥漫情趣的课末小结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浓重的学习兴趣得到连结。

(4)课末小结要简洁易懂

课末小结要有浓缩的“提炼”艺术,在计划历程中,应捉住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要简明扼要。

2.课本小结的基本情势与要领

(1)总结式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要领,教师引导学生把一节课内所学生的知识和主要内容,作提要挈领式的总结。

(2)牵挂式课末小结

浅谈新课的导入 篇5

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呢?我们应考虑学生的心理, 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或制造心理失衡, 或制造陷阱等去调动他们的思维。下面就新课的导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以有趣的问题引入

一个趣味性很强的问题, 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 它作为一种内部动力, 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就可以这样引入:印度太子西拉漠欲奖励军棋发明家, 让他自己任意选择奖品。发明家请求按军棋盘上的格赏给他米粒但第一格给一粒米, 第二格给二粒米, 第三格四粒米, ……以后每一格的米数是前一格米数的二倍。太子同意了。但当他给奖品时却发现就是将全印度的粮食都拿来也不够付的。现在同学们就迫切想知道发明家到底要多少米粒, 即就是2+22+23+24+……+2n到底是多少, 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

二、设置悬念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 人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 总有一种要保持其认知协调的倾向, 一旦不协调, 便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 就会产生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 以获得内心的平衡, 从而达到认知、情感、态度或行为的改变。为此, 我们可以有意的打破他们心里的平衡, 以求的他们积极主动的思维, 并且好的悬念能够使学生的注意里高度集中。

例如:复数概念的教学, 就可以先让学生计算这样的题目:

学生很快算出来:了, 但立刻就会产生困惑, 为何两个平方数的和是一个负数?计算错了吗?什么原因呢?当学生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 这时教师及时指出题中的x已不是以前所学的实数。而学生迫切想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数呢?此时开始复数概念的讲解, 则水到渠成, 恰到好处。

三、启发性引入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可联系学生实际,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及个人经验提出一些与新课有关, 应用以前所学知识经过深入思考探究方能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鼓起思维的帆, 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例:讲反正弦函数时, 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1) y=x2 (x∈R) 是否存在反函数?为什么?

(2) y=x2 (x∈R) 在什么区间上存在反函数?试用图象分析得出结论。

(3) 正弦函数y=sinx, (x∈R) 存在反函数吗?

(4) 正弦函数y=sinx (x∈R) 在哪些区间上存在反函数?

问题的提出, 激起学生疑问的波澜, 群情激奋, 众说纷纭。到一定时候, 总结学生的结论, 得出反正弦函数的概念。这样由远及近, 由旧到新, 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克服了难点, 不仅加深了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 又顺理成章地建立了反正弦函数的概念。但所设计问题必须小、熟悉, 克服偏、难。

四、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

数学虽抽象, 但它却在社会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为此, 可用实际中的例子引入。实例的好处就是学生熟悉, 克服了数学的抽象, 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际。

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时, 用大家都熟悉的汽车超速的问题来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如:甲, 乙两辆汽车相向而行, 在一个弯道上相遇, 弯道限制车速在40km/h以内, 由于突发情况, 两车相撞了。交警在现场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接近但未超过12m, 乙车的刹车距离刚刚超过了10m, 又知这两辆汽车的刹车距s (m) 与车速x (km/h) 之间分别有以下函数关系:

S甲=0.01x2+0.1x S乙=0.005x2+0.05x

试问:哪一辆车违章行驶了?

这时学生迫切想知道到底哪辆车超速了, 也就迫切想知道如何解这个方程, 这时开始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学生的求知欲是最强的。

五、让同学们动手探索问题

在讲解抛物线的定义时, 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折纸, 得到一条抛物线。具体做法如下:

1. 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白纸, 在纸上任取一点F和任意画一条直线l, 点不能在线上。

2. 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P1, 折叠纸, 使F点和P1点重合, 得到折痕m 1。再过P1点折出l的垂线得到折痕n1, 找到m 1和n1的交点M 1。

3. 重复 (2) 得到M 2, M 3, ……。

4. 用光滑的线连接M 1, M 2, M 3, ……得到一条光滑的曲线, 就是同学们以前认识的抛物线。

5. 然后让同学们根据刚才折纸找的点所满足的条件就得到了抛物线的定义。

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探索, 即提高了兴趣, 也激发了同学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6

数学是一门集数字与图形于一体的学科。学生如果在一堂课的开始就不能很好地进入状态, 那么整节课的知识点就很难掌握好。导入新课,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 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单纯地讲授数学知识, 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 产生厌学情绪。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新课导入, 千方百计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迹。由于数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 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部分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化、吸收数学知识, 发展其能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又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思维。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导入

在引入“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这节课时, 使用“爬山”的话题引入讨论, 华山很陡, 黄山平缓的多, (叙述事实, 学生点头称是) , 你可以设计一个数学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吗? (提出问题, 使学生思考) , 学生自然会联系“角的大小”的概念了 (联系实际, 得出结果)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从而能很快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2 实验演示导入

在讲“球的体积”一课时, 如何求出球的体积?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马明老师设计了“细沙实验”, 用自测、猜想、实验、证明的方法, 得到球的体积公式。如图1, 用细沙装满半球, 将锥体放入圆桶, 再将半球的细沙倒入圆桶, 恰好填满圆桶除去圆锥的部分。于是猜想:

因此, 球的体积是。然后, 再运用祖暅原理加以证明。

由于是已知的, 便得。

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导入数学新课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数学并非数学家头脑里的自由创造物, 它归根结底需要和实践相联系。

3 实际事例导入

教科书中的数学公式、定理、法则, 并非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感性材料, 也并非都能借助于动手实验或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观察获得。如果教师能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兴趣。在学习“圆锥曲线”前先介绍几桩事例:我国的“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发射升空, 已进入预定轨道, 那么科学家们是根据什么来测定计算轨迹的呢?这是因为天体运行的轨道是圆锥曲线有规律轨迹的缘故。再举例: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生前曾预言1758年将会有一颗彗星重返再现, 根据他所推导的彗星轨道 (椭圆形) , 他列举出1607, 1531, 1465, 1305和1682等年份出现的彗星其实是以75或76年为周期通过地球的同一颗彗星。在1758年的圣诞节, 哈雷所预见的彗星果然重现于天空 (这颗彗星便命名为哈雷彗星) , 可惜这时他已去逝, 未能亲眼看到他的预见被证实。这些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观察身边相关的实例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4 类比法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一个性质:如果p+q=m+n, 那么ap+aq=am+an。在讲解等比数列时, 不妨可以让学生仿照等差数列的性质大胆地猜想出等比数列的一个性质:如果p+q=m+n, 那么ap⋅aq=am⋅an。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猜疑的想法而且促使学生渴望用科学的证明方法证明所猜想的结论的正确性。如果在学习与前面内容有内在联系或知识结构在某些方面相同或者相似之处的新内容时, 就可以用类比法导出新课。类比是由两个对象在其某些方面相同或者相似之处, 作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有相同或相似的推理过程和方法。以这样类比的方式引出新课,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5 错例引例导入

我们都知道60个苹果加60个苹果, 等于120个苹果。一般的空调工作的噪音大小是50分贝左右, 如果让两个空调同时工作, 噪音大小是不是就可以达到100分贝呢?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肯定是很有兴趣的。当得知火车鸣笛时的噪音, 这么大的声响也居然只有100分贝时, 学生自然可以得到答案:两个空调同时工作时噪音的大小绝对不会是100分贝的。两者声响相差这么多, 为什么在分贝数值上的差距不是很大?声音的大小是如何计算的呢?这时, 老师再给出对数计算的公式, 哪一个学生还不认真研究呢?相信上过课的学生们永远都会记住分贝是对数计算的结果, 而且能记住答案:50分贝再加上50分贝只有53分贝!

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而且有利于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 某些结论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证明之前是粗浅的、片面的, 甚至是错误的。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逐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十分有益的。

数学新课导入环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带入到数学新课的课题中来, 达到使学生轻松融入到新知识点中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数学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精心设计与巧妙地设计导入部分, 要注意与课堂教学整体和谐, 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 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新课的导入应当针对教学实际, 一是根据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二是要根据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要符合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序”, 即从感性到理性, 从现象到本质, 从具体到抽象;三是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 设计合适的方法。在充分认识新课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 灵活掌握导入方法就象是灵活运用写作手段一样, 引人入胜是最基本的。只要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导入方法, 都将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陶国秋.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艺术[J].基础教育研究, 2006, 1:38~39.

[2]张守波.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J].数学通报, 2009, 1:1~3.

[3]朱顺荣.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新课的导入[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8, 4:62~63.

历史新课的导入艺术 篇7

一、初中英语新课导入的原则

(一) 趣味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导入阶段, 大部分学生的心思还停留在课间活动中, 此时如果直接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灌输, 不免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难以进入学习状态。因此, 教师要注意提高导入环节的趣味性,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有趣的游戏来吸引学生, 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间活动转移到教学活动上, 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使学生以最亢奋的精神状态进入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杨金昌2006) 。例如,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Unit 9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的话题——电影进行导入。学生一听到本节课的话题是电影, 便立刻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课堂讨论, 并说出了自己最喜欢的电影和演员, 还简单讲述了这些电影中的某些经典对白。接下来, 教师提出问题:“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学生激动地回答:“Yes, I do.”课堂氛围热闹起来, 学生的注意力也逐渐回到课堂上。

(二) 创新性

要做到课堂教学的创新, 首先要从导入的创新开始。在传统的导入环节中, 教师一般会说:“同学们, 我们这节课将要讲授的内容是……”这是最简单的导入, 直入主题。这样的导入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创新导入, 使导入丰富多彩, 学生每次上课都会对教师的导入充满期待 (杨昌霞2004) 。

(三) 针对性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侧重点不同, 因此如果不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就会使导入环节千篇一律, 这样的导入环节也难以有效地引入新课。为此,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和内容。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 要考虑课型、对象、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 遵循导入的针对性原则, 选择最合适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导入 (吴凤霞2011) 。

二、初中英语新课导入的技巧

导入环节是教学活动的热身阶段, 是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增强学习动机的重要过程。对于初中英语新课导入的技巧, 笔者总结了以下四点。

(一) 利用复习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 温习已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在初中英语新课导入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复习来巩固已学的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进入新课。例如, 在教授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的第二课时时, 教师可以通过“What are you doing now?”和“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两个问题来帮助学生复习现在进行时时态, 并在此基础上适时提出过去进行时时态, 从而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对现在进行时时态与过去进行时时态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时态所表示的不同含义, 从而使其印象更加深刻, 认知更加牢固。

(二) 利用音乐或电影导入

大多数初中生对音乐和电影都有极其强烈的兴趣, 只要教师提到与其相关的内容, 学生都会兴致勃勃地听讲。因此, 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个兴趣点, 利用音乐或者电影来导入新课, 使学生在这一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 积极融入课堂教学 (王红敏2012) 。例如, 七年级Module 8 Unit 1 的主题是过生日, 笔者为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产生兴趣, 就在导入环节播放了动物们为小猫过生日的动画片断, 在播放到那首朗朗上口的生日快乐歌时, 很多学生都跟着哼唱起来。笔者抓住这一时机, 告诉学生本单元的主题就是Birthday Party, 并根据动画内容进行提问, 将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

(三) 利用话题导入

初中英语新课标体现出从话题到结构再到功能这一教学结构新特征。初中英语教学新大纲也指出教学过程要体现出话题附表。如此一来, 话题导入环节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导入环节如果能够围绕教学话题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构建, 使得话题能够贯穿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整个过程, 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深意和感染力, 那么将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产生有效的带动和激发作用。针对课堂教学话题的构建, 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情景中广泛地选取, 也可以针对本单元的教学主体内容具体地设计课堂话题, 促使话题能够对课堂教学过程发挥有效的导入作用。头脑风暴、设置课堂悬念等都是课堂话题的重要切入点, 对导入环节的顺利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有针对性、趣味十足的课堂话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广泛地积累,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并对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有利于课堂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

(四) 利用背景知识导入

所谓的背景知识导入, 就是教师在讲述课堂教学内容之前, 对背景知识进行具体阐述的过程。而相关背景资料的输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历史文化层面整理出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 也可以从科学知识层面收集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 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 为学生建立教学情境、设置课前问题, 从而对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渗透, 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导入做好铺垫。这有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吸收, 使学生在拓宽视野的同时, 完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 实现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教学组织形式、活动切入点进行积极地探索, 将创新性的教学形式逐步应用到导入环节中,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过渡, 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承上启下的作用。新课导入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门艺术, 值得每一位教师对其进行深层探索与研究。教师应该重视导入环节的革新, 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具体探究, 从而实现课程衔接的自然化、知识导入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王红敏.2012.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最优化分析[D].河南大学.

吴凤霞.2011.初中英语课堂中导入环节现状调查[D].河南师范大学.

杨昌霞.2004.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与呈现技巧探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 .

思想品德新课的导入方式 篇8

一、思想品德新课导入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导入效应

1. 温故启新式。

在讲新课前,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上一节课所学知识,要求学生回答,然后自然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教学导入类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始终保持着与旧知识的联系,而不感到突然、陌生,新旧知识之间连接得自然、顺畅,提示学生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把人为用章节分割的知识再次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它一方面能够通过提问巩固旧知识,强化对旧知识记忆和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能够通过提问,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学生及时作出注意、思维等心理的自我调整,把学生分散、无序的思维转移、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2. 时政演讲诱入式。

思想品德课教育本身离不开时事政治。一方面,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运用时事新闻、热点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收集有关时事新闻,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在学习《科教兴国战略》时,一同学交流:2006年7月1日,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掀开了新的辉煌的一页———青藏铁路全线建成试通车!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口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铁路沿线地质复杂,其中仅多年冻土地段就达六百公里。又一同学交流:在青藏铁路列车上,能不时地看到手拿转经筒到外地旅游的藏族老阿妈,到外地上学的藏族学生,还有头盘红穗、穿着大皮袍,计划把牛毛、羊毛运到外地去的藏族牧民。还有一位同学交流讲到:刚刚从西藏联系销路归来的四川省乐都县深沟村大蒜种植户王先生一脸笑容,他说:“我们村的大蒜已经打入了许多沿海城市的农贸市场,这都是依靠铁路运输。以前,西藏没有铁路,货物运输成本高,很少有人愿意将村里的大蒜运到西藏市场。现在,青藏铁路开通了,我们村的大蒜又多了一大销售市场,大蒜销售已经不成问题了。”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这些新闻材料,不失时机的向学生提问:(1)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的建成靠的是什么?(2)青藏铁路的通车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一致认为青藏铁路的建设靠的是科学技术,铁路的通车提高了西藏人民的生活质量,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这样教师就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

3. 多媒体直观启发导入式。

多媒体用于教学活动, 为常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可以把教师教学方式从单一讲授变为多种方法和手段的交叉使用,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用多媒体导课, 还有利于把学生引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用多媒体放一段环境污染的录像,就能先声夺人,把学生注意力牢牢把握住, 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 使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就在生活中。

4. 音乐熏陶式导入。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音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人们熟悉音乐,热爱音乐,学生们更爱音乐。在思想品德新课导入中,选取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曲,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营造愉悦的氛围,使教学内容得以更好落实。例如:在讲《我们都有一个家》时,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并鼓励学生一起吟唱,让学生在感受和回味家的温暖和幸福的情景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5. 图片、漫画导入式。

图片往往具趣味性, 启发性, 警示性于一体, 有机地拓宽了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 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 扬美抑丑,运用漫画这些特点,恰当地把漫画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不仅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还会使学生倍感亲切, 身临其境。例如学习《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这一目时,先出示漫画《苦难的母亲》,引导学生思考漫画反映的问题(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地球母亲不堪负重)以及怎样解决,以此引出话题。

6. 活动导入式。

通过组织学生自导自演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品、小短剧等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初中生,方法新颖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爱学。在讲消费者权益时就可以编演小品,如小丽买鞋时遭到店主怀疑,无礼搜身、强买强卖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故事。在讲《隐私和隐私权》时,用小品《外卖服务》导入,通过小品表演使学生体会到现代人犹如生活在玻璃屋里,成了透明人,隐私泄露十分普遍,我们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7. 用传说、典故、名言名句、寓言故事导入式。

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诚信是金》时,用《一诺千金》、《伐木为信》等历史故事反映出的道理引出新课。

8. 模仿电视节目导入式。

许多电视节目喜闻乐见、深受大家欢迎, 用同学们熟悉的电视节目导课, 能烘托学习气氛,对相对沉闷的思想品德课来说至关重要,能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引入教学中。例如在讲《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就可以采用“模仿秀———猜猜我是谁”活动环节,让学生模仿自己喜爱的明星、歌星、球星的动作、声音、歌曲等,其他学生猜是哪位明星,并指出明星的名字,描述其相貌,由此引出主题。

9. 实例导入。

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把课堂气氛搞活。如讲《男生女生》时,让学生回忆打扫卫生时,男女生各承担什么任务,通过回忆明确男女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正常交往,需要合作,取长补短,让我们携手共进,把握美好青春,引出话题。

1 0. 学生自主导入法。

在上节课结束后, 将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预习的情况下, 自己归纳成几个问题, 在上课前,让学生自己论述解答,然后有老师纠正其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胆识, 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还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增强学生自信心。

二、对新课导入的思考

1. 新课导入的题材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其设计与运用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单纯追求形象性和故事性,热衷于猎奇而喧宾夺主,从而违背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导入方法要适合学生特点,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环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需求。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引人入胜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2. 新课导入的内容要有较好的启迪性。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的设计应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实际出发,运用教材内容的重要之处,采用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掌握新课知识点。

3. 新课导入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导入科学与否,要看它是否能引起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注意,是否激发了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探求欲,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导入的设计上讲究科学性、生动性和幽默性,使新课一开始就能够扣紧学生的心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新课导入设计要具有互动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师在导入中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只管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听讲情绪,导入就失去意义。

5. 新课导入时间要适度。

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4分钟为宜。所以导入要力求简短明了,切忌冗长拖沓,要掌握好时间。

6. 新课导入设计要具有整体性。

在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结束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新课导语时可参考上一节课的结束语,使二者衔接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熟悉全套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上教材知识上的各种联系,提高全面驾驭教材的能力。

7. 新课导入设计要激发兴趣。

历史新课的导入艺术 篇9

一、高中语文导入新课的设计原则

1.高中语文导入新课的设计要有新颖性、趣味性。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中学生又具有想象丰富、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造愉快的情景,营造活泼的氛围,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2.高中语文导入新课的设计要有审美性、情感性。青少年学生正值如诗年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在导语设计时要力求有美感。让优美、生动的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高中语文导入新课的设计要有联系性和启发性。联系性是指教师设计导入的根据是教学内容。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则是指导入要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4.高中语文导入新课的设计要有知识性和灵活性。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孟子说:“教者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也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在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在选择导入方法、设计导语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灵活处理。

二、高中语文导入新课设计的方法

高中语文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结合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就较为有效的导入法,在此我简单介绍几种:

1.析题导入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

2.故事导入法。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故事,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地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故事导入虽然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但要注意: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联,做到贴切、典型。

3.问题导入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可以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4.多媒体导入法。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总之,好的导入新课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入新课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而高中语文课堂是灵动悠扬的,犹如一座价值不匪的知识宝库,正等待着教师与学生用充溢着火花的智慧共同去开启宝库大门。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只有懂得如何开启宝库,方能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

浅析英语新课的导入方式 篇10

堂英语课也是如此。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新课导入, 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积极探索研究教学方法, 总结出以下三种导入形式及相应的方法。

一、任务型导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 现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他们充分发挥课堂主体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进行合理的课堂情境创设, 课堂情境的创设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使学生能感兴趣地听讲, 并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 提问导入法

课前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 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课前提问, 就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 激发探索精神。提问不仅可以使学生回忆旧知识, 还能使他们在思考中完成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提问还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使教师更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而使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为了使提问发挥最佳效果,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已有水平进行合理提问。

2. 背景知识导入法

这种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布置好任务, 可引导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 (如上网等) 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 把它们以图表、图片、报告材料等形式展示在课堂上, 有时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这样一来, 学生会提前了解要学习课文的知识点, 上课时能很快地进入状态。教师也可搜集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 把它们制成幻灯片, 展示给学生, 以介绍或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 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

二、主体性导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中生表现欲强, 有一定的表演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竞赛、自由式谈话和故事表演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竞赛导入法

中学生都有一定的好胜心理, 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安排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小竞赛活动。如上复习课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词汇归类比赛。实践证明, 竞赛导入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形成互相竞争的好风气。

2. 自由谈话导入法

课前, 由学生进行3-5分钟的free talk, 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两人小组对话, 也可分组进行。利用学生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特点来进行自由谈话, 既可寓德于教, 又可寓教于乐。自由谈话要有较强的目的性, 让学生明白将要学什么。这样一来, 既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 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会话能力。

3. 故事表演导入法

故事性较强的课文, 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培养他们的语感。当然在讲述时, 教师不能只是单纯的一个人讲, 而是要利用实物、图片, 借助于手势、眼神、表情等帮助学生来感知整个故事, 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并激发学生去想象。有趣的故事, 加上与之相关图片的辅助,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在教师的指导下, 上课前先让学生编写小剧本, 在课上表演, 教师从学生的表演中, 逐渐地导入新课。

三、兴趣式导入

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 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 学生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满怀激情地学习。

1. 直观导入法

直观形象是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教师以实物、图片、照片、简笔画等进行教学, 能马上导入课文, 还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引人入胜。

2. 游戏导入法

游戏能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 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 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能让学生在玩中学,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以外, 还可以采取相类似的方式:歌谣导课, 谜语导课, 诗词导课………轻松愉快中就达到教学目的。

3. 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课件已普遍被教师运用于教学当中, 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 为教学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 大大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播放一些与课本相关的Flash歌曲或视频, 让学生欣赏,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他们的心智, 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

四、导入的要求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导入的方法是多样的, 灵活的, 在具体运用时也有一些要求。

1. 导入要有趣生动

导入应引人入胜, 有艺术魅力, 切忌刻板乏味。为此,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 态度要热情开朗,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导入要切题准确

导入应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 结合新学的课题, 为此开道铺路。教师要熟悉教材, 包括教材内容、重点、难点, 以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自然、平缓的链接。

3. 导入要简洁明快

导入应能迅速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 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一般导入过程控制在5分钟之内。

总之, 初中英语新课导入的设计, 教师要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 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心理, 并根据不同的类型、不同内容的课, 创设不同的情境和导入方法, 在具体运用时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互相渗透结合使用, 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上一篇:外墙自保温体系论文下一篇:普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