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的新课导入

2024-08-28

多样的新课导入(共12篇)

多样的新课导入 篇1

摘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 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 既使学生情趣盎然, 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是学生开阔视野, 拓宽思路的一个重要途径.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方法, 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身理特征, 因材施教, 灵活掌握, 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 使其紧紧围绕着新课内容来进行,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体现对学生观察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导入,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导入新课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 导入新课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成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由此可见, 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 一个精彩的导入, 即使学生情趣盎然, 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是学生开阔视野, 拓宽思路的一个重要途径.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 他们的生理、心理尚不成熟, 极易被外界事物影响和干扰.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学习的对象上, 使思维活跃起来. 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 目的就在于能够有效地组织新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听课, 也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新课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形成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究.变“苦学”为“乐学”.

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 上课前学生的大脑依然处于课外活动的兴奋中, 要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因此, 在导入新课时, 要出奇制胜, 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理, 激发求知欲. 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有:

一、谈话引导式, 不知不觉揭题

运用谈话引导式新课导入法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 利用一些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引起学生注意, 然后单刀直入地导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学过的图形让学生辨认后说:“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与周长、面积计算的方法, 但是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物体, 如:硬币、钟面等 (同时出示这些事物的实物) 它们的平面是不是直线形的? (不是) 那是什么形的? (圆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一些基本特征. ”这样既具体形象又简洁明快, 迅速引起学生注意, 集中精力参与学习.

二、开门见山式, 直接揭题

所谓“开门见山法”是指单刀直入, 直切主题, 在上新课前, 不加以其他环节, 由教师直接引出新授课内容. 这样导入, 直截了当, 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不仅明确了这堂课的主题, 而且也说明了产生这堂课的背景.简单高效, 节约大量课堂时间;适时地破题质疑, 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分数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看到这个课题, 你会想到什么? 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你能利用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来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吗? 试一试……

又如:《找次品》.

直接出示一台天平和三瓶同品牌的果汁.

师:有一瓶轻一些, 如何找出它? 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出它? ……

三、基本练习式, 促进迁移

新课导入的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 把例题“一辆汽车小时行驶18 千米, 1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的 “小时”改为“2 小时”作准备题, 出示后让学生解答. 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解答出来. 指名口述数量间的关系, 然后把“2 小时”改为“小时”成为例题, 让学生去试算. 这样由简到繁, 运用迁移手段使学生在此题中领悟到知识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只要练习设计得当, 学生通过“脑想、手动、口说”并在用中发现新旧知识的递进关系获得规律, 达到能力的提高.

四、温故知新式,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即复习导入, 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 系统性强的学科. ” 数学教材的编排是按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 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在许多的数学知识的传授中, 复习导入应用非常广泛.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 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同时会使整节课教学结构紧密. 把学过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既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又有利于新课的展开, 也使新课过渡比较自然.

如:《2、5 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设计:1.提问. ① 说出20 的全部因数. ② 说出5 个8 的倍数. ③ 26 的最小因数是几? 最大因数是几? 最小的倍数是几? 2.按要求在集合圈里填上数.

学习新课: 师: (练习2) 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 个位上是0, 2, 4, 6, 8. ) 师:请再举出几个2 的倍数, 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师: 谁能说一说是2 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0, 2, 4, 6, 8 的数, 都是2的倍数.

又如:在教学“用一位数除三位数”时, 可以先复习“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 商是整十的除法. ”使学生懂得被除数的第一位数比除数小时, 该怎么办? 为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 商是二位数”打下基础.

五、观察比较式, 制造悬念

在新课导入时, 让学生观察、比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活跃思维, 在不觉中完成新旧知识的承接过程.

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 我先出示“0.84O0.840”让学生比较大小, 并指名说出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接着出示“2.54 25.4”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小数, 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第二个数与第一个数比较, 我们就说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 那么小数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提出悬念, 揭示课题. 又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一课. 我设计一道准备题:出示用硬纸做成的两个相差“1°”的角. 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后提出问题, 引起悬念:要更准确知道它们的大小需要怎样做呢? (度量) 使新课的导入亲切自如, 既能体现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又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六、亲手实践式, 发现新知

亲手实践导入法就是实践活动操作法, 即根据有关的几何知识的教材, 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来获得新知识的导入方法. 让学生主动动手, 自主去探索、实践、创新, 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 还能达到会学、会探索的目的,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如:《梯形面积的计算》. 让学生画一梯形, 剪下来, 根据拼接的方式 (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操作) , 得到学过的平面图形, 从而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又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度”, 让学生画一个任意三角形, 剪下来, 再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度的性质.

七、创设情境式, 引入新课

这里所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到与新知识有关的情境中, 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 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做实验等方式, 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来实现, 从而用一种别具一格, 饶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如:教学《旋转》.

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一组不停地旋转着的物体 (游乐场情景) 让学生置身于游乐中. 接着课件演示时针在钟面上的运动,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提出问题:“观察这些图案, 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的设计,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总之, 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方法, 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因材施教, 灵活掌握, 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 使其紧紧围绕着新课内容来进行,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体现对学生观察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万良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01) .

[2]张淑敏浅谈小学数学教育革新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32) .

多样的新课导入 篇2

一节新授课,一般包括导入、讲授、巩固等环节。作为“序曲”的导人在新授课中非常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某种程度上说,导入的好坏决定着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快速步入课堂,以最佳学习状态进入所学内容,对提高一堂课效率、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结合本人比较浅薄的教学心得介绍几种常用的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温故而知新,精心设计提问

“温故而知新”就是强调了知识的循序渐进,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向高级这一客观规律的,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抓住重点知识及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进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样,既延伸了旧课,导出新课,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有利的氛围。由旧知识入手导入新课,这是常用方法。

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可先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特点。然后这样引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能量并不能重复循环地利用,但生态系统却仍旧能保持稳定,正常运转,这是因为太阳能源源不断的提供能量,但物质却只能来自地球本身,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要的大量物质如:氧、水、碳、氮等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呢?从而引出“物质循环”。这样导入,实现了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自然过渡,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效果很好。又如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提出学生旧的认知──“人和动物会生长的原因主要是体内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然后再进一步激起疑问:植物体为什么也会生长呢?这样就为“可以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生长素”的引入做了铺垫。

先温故而后联想到新,这是一种传统的新课引入方法,恰当的设计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同学们带着疑问听课,自然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欲

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生物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课堂活力,进而对生物课堂产生亲切感、眷恋感。“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和历史素材等。

例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中先举出日常生活重常碰到一些现象如“无论在菜场或是在家中,新鲜的蔬菜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焉了,为此我们往往把蔬菜放在清水中,白菜又会变得硬挺;原本大大的萝卜条放在盐水中后变小了”,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再如高一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可以这样导入:2004年春天,安徽阜阳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大头娃娃”事件。(展示相关新闻、图片和数据统计)调查:发现罪魁祸首是婴儿每天食用的奶粉。经检验,这些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大多为2%—3%,最低的只有0.37%,大大低于国家标准12%—18%。此外,当然还可以从近期大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来导入新课并辅以相关的文字说明:为什么奶粉里有大量的三聚氰胺?──由于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测试方法的缺陷,所以三聚氰胺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高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通过学生都了解的重大社会事件来激发学生学习“蛋白质”这节的热情。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导入,引人入胜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处处渗透,巧妙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进行导入,就会取得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例如在《细胞呼吸》的教学中,通过播放视频(2分半钟)──葡萄糖的燃烧实验(展示葡萄糖在通入氧气情况下加热燃烧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观看视频后,接着引导学生写出葡萄糖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以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葡萄糖在体外燃烧和细胞呼吸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导入新课,可以激活课堂,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四)巧设矛盾,激疑诱思

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巧设矛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围绕矛盾提出的疑问,积极开动脑筋,琢磨思考,主动地去探求教材中的新知识和新问题。

如讲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复习有丝分裂的特点,根据有丝分裂的特点可以这样导入:多媒体演示下图并讲授:每个人都是由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发育来的,那么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当中如果遵循有丝分裂的特点,结果会怎么样呢?学生的思维马上就被这一疑问所吸引,并积极思考。教师根据这一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结论:如果遵循有丝分裂的特点,那么人的染色体数会成倍增长,不符合实际,从而产生矛盾。所以在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一种新的分裂方式代替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然后导入新课。这就是教师巧设矛盾,启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探究新问题。“创设情境,制造矛盾”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五)“问题探讨”导入,活跃思维

利用教材上的“问题探讨”导入,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节时,利用课本上的问题探讨:“策略1:先吃鸡,再吃玉米;策略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学生会激烈的争论,此时教师应做出必要的提示:“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当然不一定在这一环节都讨论地非常清楚,主要目的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讲到《群落的演替》一课时,利用问题探讨(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来导入。火山爆发后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出现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此时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把此地的所有生物称为一个群落呢?”(可以)然后到了1934年,动物增加到880种,植物逐渐茂盛起来,形成了小树林,继续提问:“此时的小树林里所有的生物是不是一个群落呢?”(是)“那么这两个群落是属于同一个群落吗?”(不是,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关系都不同了。)这小树林群落是在前面群落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从而自然地导入群落演替的概念。

(六)生物史导入,受益匪浅

利用生物科学史、生物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生物科学史资料或科学家的故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教育学生刻苦学习、学会创新,有助于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这节时,可以介绍克隆羊“多莉”身世,通过Flash(多莉羊产生)展示克隆羊的诞生过程,提醒学生边看边思考:“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在哪里?”由此导入新课。

二、结语

小学体育的新课导入艺术探研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课导入;策略;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89-00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我们的小学体育新课教学来说,虽然新课导入并不能称之为很难,但是其导入的成效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从教以来,对于小学体育新课导入策略的研究一直都没有中断过,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我发现很多新课导入策略均可以起到很好的新课导入成效。具体论述如下:

一、图片导入

图片导入顾名思义即是借助图片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的一种方式。在小学体育新课教学当中,我经常会采用图片导入法进行新课导入。由于运用得当,同学们对于图片导入法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例如执教“篮球”的时候,在新课导入阶段我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张篮球明星的图片,你们能告诉我他们分别是谁吗?”问题抛出之后,同学们表现的非常积极,在同学们的集体智慧之下,他们很快说出了图片上的明星,他们分别是乔丹、姚明以及科比。这些篮球明星是同学们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非常喜爱的。接下来我说道:“同学们,那么你们喜欢打篮球吗?”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异口同声的给出了答案:“喜欢。”“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即是篮球,接下来我会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希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成为篮球高手……”

在上述教学片断当中,我利用几张篮球明星的图片成功的进行了新课导入。同学们对于这样的新课导入方式并不排斥,反而很能接受。这一点也让我颇感欣慰。因此,我在小学体育新课导入中经常采用图片导入法,且每一次的图片导入成效均没有让我感到失望。

二、悬念导入

为了尽可能的激发同学们的新课学习兴趣,有很多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也会尝试采用悬念导入法。悬念导入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新课学习好奇心,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也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

例如执教《立定跳远》一课的时候,在新课导入阶段我先要求同学们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立定跳远,看看自己究竟能够跳多远。当同学们跳完之后,我选择其中一名同学对其进行单独指导,经过我的一番指导之后,这名同学再次进行立定跳远。出乎同学们意料的是:这名同学这次跳的很远,远远超出了他原先的成绩,并且比大家跳的都远。看到此种情况,很多同学都很纳闷,想要知道究竟为什么?看到同学们不解的表情我说道:“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大家和我学完这节课之后,你们都可以做到,你们想不想学啊?”“想!”回答的声音之激烈超乎寻常。

悬念导入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课导入方法,这种新课导入方法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屡试不爽。同学们在悬念导入法的引导之下,对于新课学习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悬念导入法的运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精心的预设,如此方能有效的在新课导入阶段设置悬念,让同学们在悬念中步入新课学习的殿堂。

三、故事导入

小学生的天性活泼好动且非常喜爱听故事,正是基于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我们小学体育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则可以适当的采用故事导入法进行新课导入。故事导入法即是以一个故事进行开题,让同学们在故事的引导下逐步形成新课学习的兴趣。

例如执教《短跑》一课的时候,我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老师之前的100米跑成绩很不好,在高中训练的时候我只能跑到14秒多。这个成绩在小学生当中是非常好的,但是在高中阶段这个成绩在训练队里却并不好。因此,我在内心深处感到非常难过,发誓一定要好好训练,进而让自己的100米成绩得以有效提升。在我的努力和刻苦训练之下,自己的100米成绩终于得到很好的提高,高考的时候100米取得了12秒多的成绩。这一点是我终身难忘的。”故事说到这里结束了,但是同学们似乎还想继续听下去。看到此种情况我笑着说道:“今天老师和你们分享了一个我过去的故事。说这个故事的目的即是告诉同学们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即是短跑,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和我一样,努力训练,争取让自己的短跑成绩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为了让小学生对于体育的新课学习产生兴趣,我在课余时间会搜集很多与新课教学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素材的搜集为我在新课导入阶段采用故事导入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我的多彩的故事引导下,同学们的新课学习表现也没有让我感到失望。

四、结语

小学体育的新课导入策略有很多,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三种。诸如音乐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以及讨论导入法等。这些新课导入方法均是基于兴趣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体育课堂所普遍采用的新课导入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在新课导入阶段灵活、有效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郭新花. 谈音乐课的新课导入艺术[J]宁夏教育,2010(01)

[2] 高小丽. 说说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交流版),2010(12)

谈生物教学的新课导入 篇4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 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节的设置和安排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只要认真研究教材, 通过提问同样可以导入新课。如在讲到“组织和器官”时, 先提问学生:“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接着问:“微小的细胞是怎样构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植物体的呢?”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片刻后, 告诉学生:由细胞构成植物体, 先要形成组织, 进而形成器官, 再由器官构成植物体。那么, 细胞又是怎样构成组织和器官的呢?进而转入新课。

2.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 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 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图, 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图若干幅,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 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 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 在讲到“花的结构”这部分时, 因时令已进入深秋, 鲜花少, 不宜运用实物教学, 就选择课本封面的“金茶花”图导入新课。一上课, 对着这幅图问:你们知道这两朵花的结构吗?学生每节生物课都接触到这幅图, 却很少有人思考它, 而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乘势指出: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花的结构”方面的知识。

3. 利用“动动脑”导入新课。

新教材每章节的后面都设有“动动脑”这个栏目, 所提问题都是一些紧扣教材, 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 只要学生积极思维, 一般均能口头答出来。尽管这是课后的习题, 但有的题目也可在上新课前提出来作为创设问题的情境, 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讲到“茎的结构”时, 先让学生自己学本节课文后“动动脑”中的第一题“在暴风雨中, 有时大树会被连根拔起, 而树干却很难被拆断, 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比较熟悉这种现象, 但要明确回答出来, 必须在学完“茎的结构”之后, 学生思索一会后, 不少人回答“这是因为树干粗大而坚硬”, 我接着说:“树干的茎为什么坚硬, 而小草的茎又为什么柔软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得从“茎的结构”中去找, 由此导入新课。

4. 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

具体生动的情境, 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 就会与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起来必然有兴趣。教师利用图画、音乐、幻灯、电视、录音等手段作为导言, 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 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如在讲“生存斗争”一节时, 不是平铺直叙地讲, 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岛的春天”彩图等, 然后再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是蛇岛的春天, 满山春色, 鸟语花香, 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 你们没想到吧?在这百花盛开的密林里却存在着残酷的斗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地分析这里的动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揭示出蛇岛上存在的斗争现象。或者放一段动物世界录像作为导言,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 利用类比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生活在生态系统中, 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同一类群中的生物往往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通过类比, 重现“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联想, 就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植物类群中的蕨类植物时, 就可以采用与苔鲜植物类比的方法进行, 苔鲜有茎叶的分化, 但没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的茎叶有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苔鲜植物没有真根而蕨类植物有真根等。这样通过联想类比使学生获取新知识, 比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论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教育论文 篇5

万事开头难,不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篇课文上得是否成功,导入新课如何是关键。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始先叫座。通过各种形式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开始几分钟就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去,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对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求知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呢?现在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做如下归纳:

一、身体语言暗示法

身体语言暗示法,即以自身形象的外在变化反映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以此导入新课。心理学家认为,不断变化或突然变化的事物,最能引起注意。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

例如:讲授《孔乙己》时,笔者特意穿了一件平时很少穿的职业装,刚一走进教室,同学们马上发现了这一变化,并投来异样的目光,就趁机设疑:我们每个人穿衣服时,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今天老师的衣服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顿时“炸开了锅”,过了两分钟,笔者要求他们停下,接着说道: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有一位落魄的老书生,始终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他为什么不肯脱下呢?你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板书课题:《孔乙己》)

这样自然引出话题,使学生在惊奇、悬念中很容易进入求知状态,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游戏激励法

游戏激励法,即巧设既反映课文主旨又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游戏,巧妙地引出课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把枯燥的知识化为具有强烈刺激性与趣味性的语言文字游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兴奋中不断探索学习的自觉性。

三、举例推广法

举例推广法即选取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例子,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抓住,并由此推开,进行教学。根据举例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种导入方式:

1.说明写作背景

通过向学生介绍作者经历、写作的社会背景或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导入新课,便于理解文章。例如《白杨礼赞》的导入,就从矛盾写作的背景开始。

2.故事导入

讲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角色”。例如《黔之驴》的导入,先讲一个关于驴子的故事,然后进入新课。

3.趣味导入

趣味知识涉及面广泛,包括幽默、趣谈、生活小常识、神奇见闻等,以此导入新课,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导入新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先列举出海洋中丰富的资源。

4.名言导入

教师收集名言并适当运用,为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出新课《巴东三峡》。

5.诗词导入

运用诗词导入新课,为课堂教学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新课《春》的导入时,笔者和学生共同朗诵了杜甫的《春夜喜雨》。

四、直观模式导入法

直观模式导入法,即通过采用实物观察或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和分析能力。

根据教具的差异,导入方式可划分为两类:

1.直接感知导入

出示实物、模型、标本等实体数具,使学生具有新鲜感,吸引学生。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导入,先拿出几种不同的花,其中红花最显眼,让学生一下子就被红色吸引了,并在心中产生疑问:红花为什么这样红呢?

2.媒体传播导入

使用卡片、挂图、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录音等教学手段导入新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苏州园林》,先在屏幕上显示苏州的各处园林,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新课的境界。

五、启发思维导入法

启发思维导入法,即通过设置能够与课文内容巧妙联系起来的问题,在学生思考、分析、解疑的过程中进行敏捷思维、扩展思维的训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青年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设疑是启发思考的好方法,根据设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顺承式提问导入法

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提问,顺势导入新课。具体可分为复习性提问导入方式和发挥性提问导入方式,(1)复习性提问导入方式

它是针对前课内容提问,为新课作铺垫,使其成为旧课与新课之间的桥梁。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首先提问: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小石潭记》,看到了柳宗元笔下的石底小潭很美,现在,大家想去看看苏轼眼中的亭下月色吗?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2)发挥性提问导入方式

提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观点与作者所持态度的相似或不同相比较,引出新课。例如:在新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引入时,先问:现在竞争激烈,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面对现实?是得过且过呢,还是居安思危?请看孟子告诉我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扩散思维导入法

通过提出具有趣味性、猜测性、不确定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幽远的意境里利用想象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具体分为判断猜测性问题导入方式和畅想性问题导入方式。

启发性思维教学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质疑开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实践证明,设疑是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迷宫的钥匙。教师要注意设疑置疑,让学生在问题面前探索思悟,使学生拓宽思维领域,实现知识迁移。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实事求是,精心设计,灵活掌握,都有共同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

参考文献:

谈谈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 篇6

一、悬念导入

教学中的悬念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渴望解决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教学中适当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例如:“幂的性质”的教学,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度增长。那么将教师指出:“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一毫米,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接近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时,学生心理就会形成强烈的反差,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又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任意四边形,然后把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起来,观察构成什么图形?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平行四边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困惑、诧异,流露出来的是惊奇,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此时引入课题,把学生带入一个探究奥秘的世界。

二、情境导入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这里的情境可理解为一种环境、一种气氛、一种使人感兴趣产生求知欲的心理趋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某种情境因素的刺激引发出来。所以数学教学中的举例子、讲故事、实物演示等便是导入新课的一种新颖的方法。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有关传播问题”时,我们可以这样开始:常言道: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即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一小时传给两个人,这两个人在一小时内每人又分别传给两个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吗?从学生熟悉的传言导入,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又如:在进行“图形与相似”的教学时,可从故事入手。

从前,有一个仗势欺人的财主把持大桥,向每一位过桥的人收取过桥费,人们敢怒不敢言。桥的旁边有一颗直入云天的古树。有一天财主刁难大伙说,谁要能说出古树的高度,从此免收过桥费,但不能直接丈量古树的高度。有一位聪明的少年,拿来一截竹竿,竖直插在地上,他量出竹竿的高度与影长,以及古树的影长,很快算出了古树的高度,斗败了仗势欺人的财主。那么他是怎样算出古树的高度的呢?学生立刻来了精神,感到好奇与疑惑,求知欲很高。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三、活动导入

搞好思维教学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开动脑筋,训练学生的思维。在操作过程中又可以产生许多新思路、新想法、新问题。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动脑筋,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例如:“在探讨等腰三角形的制定方法”时,先让学生在纸上做出一个两角相等的三角形并剪下,然后将三角形对折,使两个相等的角重合,让学生观察两等角的对边的长度,发现什么?学生通过测量后答:“等角的对边长度相等”。“怎样验证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知识的探究做铺垫。

又如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预先做好两个圆纸板模型,通过纸板的平移向学生演示。并且每出现一种位置关系时就停顿一会,再引导学生观察圆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这里了。学生的思维就瞬间被调动起来了,进而“导课”效果更佳!

四、生活导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源,引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热情饱满、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

例如:“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就可以这样从生活实际引入。问:你吃过拉面吗?拉面师傅,用一段较粗的面块,经过几次反复拉伸,就把这块粗面条拉伸成了许多细面条。请问第一次拉伸是几根面条?第二次拉伸又是几根面条?那么第三、第四次呢?经过几次拉伸可拉出128根面条?这样就把生活搬进了课堂,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以及数学的实际意义。

又如:在讲“经过三点的圆”时,出示问题:有三家农户要在三块菜地间挖一口水井,正在为挖在何处才能距离三块地距离相等而犯愁。你能帮帮他们吗?顿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此时,抓住这个良机,引入新课。

五、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新知识的解决往往离不开旧知识的铺垫,而且很多新知识都是通过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的。因此,在新课导入时,要注意旧知识的联系,在新旧知识接轨处引入新课,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探究“对顶角”一课时,先让学生识图。

如图:直线AB、CD相交与点O。

依次得到∠1、∠2、∠3、设置如下问题:∠1与∠2是什么角?有什么关系?∠2和∠3呢?学生答:“邻补角、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类比迁移,∠1与∠3是邻补角吗?学生答道:“不是。”那又是什么角呢?又有什么关系呢?引发学生进入“迫切”状态,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进而导入新课。

又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在学生回答时展示知识结构图。

继续追问,上述图表反过来还成立吗?学生这时将信将疑。进而导入新课。这样通过复习唤醒旧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构建新知识链,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体验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

六、趣味导入

有趣味的东西,学生喜闻乐见,教师把与教材有关的趣味知识、小问题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还能够使课堂产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例如:再讲“圆的概念时,问学生:“汽车、自行车轮子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圆形的!”继续提问学生:“若是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的形状行不行呢?”学生哄堂大笑,异口同声地说:“不行!这样不易滚动。”“好!那么,为了滚动就做成椭圆形的吧!”学生仍然否定这个答案。

这时,课堂气氛已变得十分活跃,通过刚才的演示得知像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滚动起来十分费力且易颠簸、不安全。而圆形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此时引进圆的就成了画龙点睛之笔。

又如,再讲“圆锥”的实际运用时。这样引入:“八怪”诗中恰有“一怪”反映的实物图就是圆锥,谁能答出是哪“一怪”吗?学生回答:“第二怪!草帽当锅盖。”对本节课我们便利用圆锥的有关计算来解决“草帽当锅盖”问题。课件展示……。这样,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文化资源,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自然过渡到解决问题。

刍议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 篇7

一、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

1. 新课导入是新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承载着指

引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 而且更应能够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使新旧知识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2. 新课导入要做到精练简洁, 直观形象, 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效果, 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努力探究。

3. 新课导入要能唤起学生极大的注意, 对教师提供的

信息刺激, 要能让学生明显的感知, 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使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

4. 新课导入要引人入胜, 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所思、有所得、, 有所悟。

二、新课导入的常见方法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 新课导入的方法丰富多彩,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 选择最佳的导入方法。

1. 复习旧知, 提问导入。

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尤为常见, 即教师在上课时通过提问与新课教学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以此为铺垫, 自然导入新课。运用这种导入方法要求教师在选择问题时, 能够紧扣新课内容, 逐步引入, 适时引导, 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旧知, 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例如, 新课“二氧化碳的制法”的引入, 在新课教学之前, 我先请大家一起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针对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步骤、怎样验满等。在学生一一回答之后, 自然引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师运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 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 为新知学习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新知做了准备。

2. 列举事例, 实践导入。

事例导入, 即教师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化学现象或生活常识, 将其联系到新课教学中, 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新知学习的认同。例如, 在教学有关“金属”的知识时, 可以讲解近年来淮安考古中发现的锋利的古剑和防锈的故事, 从而将学生引入神秘的化学殿堂。

3. 开门见山, 直接引入。教师在教学新课时抓住重点

和难点, 采取开门见山式直接引入, 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 便于知识的提纲挈领, 形成统领全局的认知系统。如在教学“性质活泼的氧气”时, 我开门见山, 直接呈现主题:“氧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 提到氧气, 我们立即就会联想到医院里抢救病人的场景, 氧气不管是在我们的生活或生产中都是不可缺少的,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这样, 教师直接将新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全盘托出, 既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又便于下面教师开展教学, 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4. 设置疑问, 悬念导入。

在新课教学之始, 教师可利用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 设置疑问, 引起学生悬念, 从而引入新课。如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内容抽象枯燥, 学生看不见, 摸不到, 因此学生兴趣普遍低落。新课教学之前, 我结合学生在初二物理中的所学知识, 设置问题引入新课:“组成物质的微粒一直细分下去, 还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什么?”“我们知道数学上1+1=2, 在化学上1+1也是一定等于2吗?”通过设置这些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 激起了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5. 讲述故事, 激趣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有一些内容比较平淡, 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此时, 利用适当的化学小故事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求知的热情。如在教学“酸、碱、盐”的知识时, 我给学生介绍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及其著名的“侯氏制碱法”, 从而导入新课;在教学“二氧化碳”的知识前, 给学生讲述意大利那不勒斯著名的屠狗洞的故事。故事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 就能步入学习的佳境。

6. 播放视频, 媒体导入。

如在教学“什么是有机化合物”这节内容时, 我给学生播放电影《东陵大盗》的片段:1928年夏天, 军阀孙殿英将贪婪的目光盯上了豪华富丽的东陵慈禧墓, 经过了数月的挖掘和爆破, 他们进入墓室后, 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精致的烟盒装着上等的鸦片, 旅长韩大宝烟瘾顿发, 摸出火柴就想美美地抽它几口, 可火柴刚刚一划, 墓室顿时一片火光, 官兵被炸得血肉横飞。此时, 教师揭示课题:是什么东西使盗墓贼横遭厄运?原来是一种叫甲烷的有机物创下的奇迹,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有关有机物的知识。这样引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产生了对新知探究的浓厚兴趣。

刍议中学数学课堂的新课导入 篇8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又叫“开门见山”导入法,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就是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即开门见题。当一些课题与学过的知识联系不大或者比较简单时,可采用这种方法,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作为导语,就能使教学活动有明确的指向,从而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调节、评价功能。常见的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学习……”等形式。教师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要求,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二、温故导入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入新课。既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基铺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当讲解一些与学过的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课题时,应先尽量采用联系旧知识的方法,使与新课题有联系的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现,再就知识的形式或者成立的条件作适当的改变,引出新课题。例如,讲解分式方程时,可先复习分解因式,然后提出解方程的步骤,由此导入新课。

三、设疑式导入法

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教师通过导入,有意识地将“疑”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说而不能的情境中,思维就能较快地启动,并活跃起来。再通过巧妙的释疑,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如在学“有理数乘方”一节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问题:“用一张厚度为0.5毫米的报纸对折50次,其厚度大概是多少?”大多数学生不会猜到其很厚,最多猜到几米厚。这时我又说:“你把对折50次以后的报纸放到地面上,另一头的高度就远远超过月球了。”学生感到很惊讶,并急于探求其所以然。至此,我再点出本堂课的主题,以设置悬念成功地完成导入。

四、生活实例导入法

设计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例导入,体现数学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并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呈现方式。利用身边的实例导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且可以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解直角三角形”一课中,教师可提问:“你能不过河而测量出河的宽度吗?”“你能不过河而测量出河对岸工厂的烟囱的高度吗?”既联系实际,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可指出:“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的导入朴素自然,十分得体。

五、引趣导入法

新课开始,巧妙地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例如,某位老师在讲圆的概念时,一开头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老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老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始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老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同学们一时议论开来,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

六、故事导入法

在讲授新课时,给学生讲授一些与课有关的趣味事例,如历史故事、数学趣题、数学游戏等。这样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需释疑的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唐朝一个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旗鼓相当,难分高低,一时无法定下来。这名官员就把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出了一道数学题,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另一个候选人心服口服。你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决的吗?学生被故事吸引,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七、实验导入法

数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数学的良性循环。上课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先让学生准备好3根等长和1根稍长些的细木棒,然后做如下的实验:(1)用2根等长和1根稍长些的木棒能否拼成三角形?(2)用等长的3根木棒能否拼成三角形?(3)用3根等长中的1根对折成2段和另一根能否拼成三角形?通过实验,得出结论:(1)能;(2)能;(3)不能。这是为什么?由此引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又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在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八、实战演习导入法

有句话说得好:听过了会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关操作过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数学规律,认识数学特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实战演习导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新课导入 篇9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在课堂引入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学习探究性为目的,以问题链的形式贯穿其中. 数学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情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它揭示出来,让学生去面对. 有些“导入”问题,不能一晃而过,而要经常面对,逐步形成观念,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数学体验.

案例认识不等式

教师提出问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性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 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些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接着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 ( 1) 买27张票与买30张票各是多少元. ( 2) 至少要去多少人参观,多买票反而便宜,能否用数学式子来解决?

总结: ( 1) 买27张票,要付款5×27 = 135( 元) ,买30张票,要付款4×30 = 120( 元) 显然120 < 135,结论需要买30张票. ( 2) 设有x( x < 30) 人要进世纪公园,则120 < 5x,学生通过取值试验后得出至少有24人去世纪公园,买30张票反而合算.

教师揭示: ( 1) 像上面出现的120 < 135,120 < 5x,x < 30那样用“< ”或“> ”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 2)不等式120 < 5x中含有未知数x,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点评: 从实际问题出发问题层层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进一步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除了会遇到相等关系,还会遇到一些同类量之间的不相等关系,而这些不相等关系无法用等式来解决,于是自然引导我们必须学习一些不等式的知识.

二、类比思考,导入课堂

数学中有很多相关知识具有极其相似的性质,比较它们的结构和运算性质,运用类比的方法,可使很多相关性质得以归类和迁移. 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创设类比情境,暴露数学的思维过程,把每个层次和环节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和类比,参与探索发现知识的活动过程.

三、引导探索,导入课堂

引,即启思的意思,导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思维过程所出现的问题,进而疏通和指引的教学活动. 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索是该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的基本形式.以引导探索的方式导入课堂,可以把那些抽象、枯燥的知识提炼成一个探究课题,调动学生去探究、调查、思考、验证.

四、猜想质疑,导入课堂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它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的问题和对象作出的一种预测性的判断,它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 科学家牛顿曾说过: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可见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独特地位. 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能锻炼数学思维.

五、合作交流,导入课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课堂上,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策略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认知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正好又提供了学习活动中的优势互补,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活动能够切实有效地进行.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合作交流.

综上所述,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这个要求,在课程导入这一关键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合情合理,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

摘要: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和关键.好的课堂导入,通过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在实践、探索、思考、交流中快乐的学习.本文拟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进行课堂导入.

多样的新课导入 篇10

一、生动实例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 大多数学生只能感觉到却不知道其原因, 一旦对它剖析、解释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等) , 就会引起学生极其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可多列举一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和现象, 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实用, 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讲“惯性及其应用”时, 向学生提出:“钢笔不出墨水, 往下一甩为什么墨水就出来了?”“衣服上有尘土, 为什么只凭拍打、抖动就能将灰尘除去?”“汽车刹车时, 为什么还要跑一段才能停下来?”……列举这些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例, 就会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地进入新课教学。

二、直观演示导入

教师在授课之前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 使学生从解决问题入手, 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由于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这种导入方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讲“磁感线”时可用模型来导入;讲“单摆”时可用实物来导入;讲“变压器”可用幻灯片来导入等等。在演示教具过程中, 引导学生把演示物与所学对象的形状、特点、结构及性质等结合起来, 为他们进一步思维加工奠定基础, 使学生逐步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巧设实验导入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而且, 初中生感性思维强, 对实验反应强烈。根据学生已知的现象或知识经验设计情境, 明确学习任务, 导入新课。

例如, 讲授《大气压》时, 可在一广口瓶中装入一些水, 瓶口用一个双孔瓶塞塞住, 两孔内各插一支玻璃管, 将广口瓶倒过来 (口向下) , 用手指堵住其中一个玻璃管的口, 水不会从另一个玻璃管中流下来。若将手指松开, 其中一个玻璃管向瓶里进空气, 而另一个玻璃管向下流水。如果将其中一个玻璃管插到一个盛满水的杯中, 则会看到有趣的喷泉现象, 即一根玻璃管向下流水, 而插入水杯中的玻璃管向瓶内上水, 在瓶内形成喷泉, 瓶中水量不会变化。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情绪激动, 兴趣盎然。

实验导入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 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但要防止由于实验器材过多, 过程较复杂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教师呈现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不能深入思考, 只是看热闹的现象。

四、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报纸上的新闻、历史故事、科学史的事例设置学习情境的一种方法。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故事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将有趣的情境与有用的知识联系起来, 产生了问题情境, 很好地引入新课。

其实,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但不管是哪种导入方法, 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明确导入的目的。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都应该使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教学目标。通过导入教学活动, 使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学?学习情境的设置应在分析新知识的逻辑意义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 建立两者的实质性联系。 (2)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导入活动引用的材料要尽可能直观, 引人注目, 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 要新颖有趣。 (3) 导入的方法要多样, 要有变化。教师在活动中要富有感情, 能感染学生, 激发学习激情。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 篇11

【关键词】导入新课 提高 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处理好新课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下面介绍本人采用 几种导入新课方法: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

在一节课的开始,直接提出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点明课题,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向要探索的问题,这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方式。教师用精炼、简短、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需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这样简单的语句单刀直入,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即可。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论语》道“温故而知新”。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复习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是被经常和广泛的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从复习旧知识出发,以旧引新,沟通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导入新课。

三、在教学中创设操作情景,导入新课

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并且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教师抓住学生的结论引导学生猜测:“能不能组成三角形是否与三条木棒的长度有关系?”请同学们接着分组测量课本中提供的三类三角形的三边之长,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问题情境创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自己操作得到的数学结论理解得深,掌握得牢.

四、讲述数学故事或数学典故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是教师最喜欢使用的导入方法之一,也倍受学生的喜欢。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向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如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教师引用了古代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国有一个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位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第二格放2,第三格放4,然后放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你的国库里面没有这么多米!”教师提问: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学生一开始疑惑不解,都只能猜测答案。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有理数的乘方,学生学完新课后,再回过头来思考这一问题。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意识。

五、创设质疑情景,导入新课

悬念导入是设置情境利用与学生已有观念或知识造成的认知冲突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它使学生置于认知矛盾中,学生单凭现有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故容易激起他们解决矛盾的强烈的求知愿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始探究。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计如下问题:一张普通的纸,其厚度仅为0.1mm。对折一次,厚0.2mm;再对折一次,厚0.4mm;如此下去,对折27次后它的厚度是多少?有一张课桌高呢?一个人高呢?还是有一幢房子那么高?学生各自估计后,再慎重告诉他们:纸的厚度将比一座珠穆朗玛峰(约8844)还要高,达13000多米!学生惊讶之余,便引导他们其列出算式:0.1×227mm即0.1×227÷1000=227÷10﹣4(米)。但要计算227谈何容易!如何计算这种幂的大小便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问题全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促进了思维。

再如:在教学《相似多边形》时,教师指着教室内黑板及黑板四周镶嵌木条所成的两个矩形,问同学们:“这两个矩形相似吗?”学生齐答“相似!”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们把日常生活中的“相像”当做了数学中的相似。此时,当教师把学生认为“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否定时,学生十分吃惊,思维马上被激活起来,注意力十分集中,由此顺势导入了新课。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集中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明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某些结论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十分有益。

六、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指着班上因损坏维修时在课桌上斜钉成三角形的木条问:为什么工人师傅要钉这木条?在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教学活动在,本人利用我们本地农村建房时测量地基基础拐角处是否是直角(本地称为“割尺”)方法导入:在生活中,农村建房,挖好基础后,再请石匠师傅用石头把基础砌好,砌好后要进行割尺,以便检查今后房子建好后是不是长方形的。检测的方法是:石匠师傅先以拐角的顶点处为起点,沿角的两边分别测量出长3米和4米的两段,然后测处这两段的两个端点间的距离,如果距离为5米,则这个角就是直角,否则不是。学生开始一片茫然,从而教师便导入本课学习主题。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学以致用,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这样才符合实际生活,学生更容易体验到数学的自然、真切,才会满腔热诚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去.

七、运用演示教具,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自然巧妙引入新课。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能力。

例如,在讲解线段的比较时,教师拿出两根一样长的木条,把一根木条的一端放在另一根木条的中点处,并且垂直于这根木条,让学生观察判断,这两根木条是否一样长。由于视觉的原因,学生会认为这两根木条不一样长;当老师把木条的一端放在一起时,看见两根木条一样长,从而引出课题“线段的比较”。这样的引入朴素却不乏创意。

八、运用游戏形式导入新课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游戏公平吗》这一节的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教科书上游戏规则进行游戏,让学生体会游戏对双方不公平,从而引出本节课新知识:游戏为什么不公平,要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这样对双方才公平。

这样处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谈物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 篇1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说明新课导入在物理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万事开头难”, 所以要想设计出非常有创意的新课导入不是那么容易的。由于各个新课的内容不同, 教学目标不同, 因此新课导入的方法各不相同, 新课导入的方法不相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其所起的作用也会有差异。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结合高中物理新教材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探索。

一、以引人入胜的视频教学导入

视频具有单纯的图片和音频文件不具有的优势, 首先具有直观性, 利用人的视觉系统, 直接获取视频信息;其次具有确定性, 视频信息只管具体, 不易与其他内容混淆;再次具有高效性, 利用视觉系统, 人们可以并行地观察图像的各个像素, 因此具有高效性。在教授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节, 以播放发射神舟九号飞船的升空视频导入, 不仅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知识点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 而且达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更加热爱祖国的德育目标。加速度这个概念是高中阶段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一个概念, 在导入时, 可以通过flash制作几辆轿车运动情况比较的视频, 先让学生有感观上的认识, 从而对学生接下来从理论上理解起到助推的作用。

二、以耳熟能详的诗歌导入

诗歌具有言简意赅, 意蕴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音韵和谐, 朗朗上口的特点。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 物理这个学科是和文学靠不上边的, 其实在很多古诗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教授参考系时就可以以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导入。这种导入方式别开生面, 让学生感到很新奇。其次, 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 集中了注意力, 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让学生明白,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三、以惊险刺激的游戏导入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而惊险刺激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决心。教授自感现象这一节, 可以以千人跳这个游戏导入, 可能刚开始有的学生不敢加入这个游戏, 教师可以以身作则示范一下, 装作什么事都没有。接下来学生可能都愿意加入体验一下, 结果会有电击一下的感觉, 很多同学会吓得大叫起来。这样一来, 学生对这种现象记忆会更深刻, 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从而也记住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教授重力势能这一节内容时, 可以用细线分别悬挂粉笔和重锤于同一高度 (注意安全) , 让学生站立于这两种物体下, 站在粉笔下的毫无压力, 而那位站立于重锤下的可能就“亚历山大”了。这时候可以问学生:是什么使位于重锤下的这位同学“亚历山大”呢?这其中有什么物理学原理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冒险精神。

四、以变幻莫测的魔术导入新课

魔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物理教学导入中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授传感器这一节时, 以磁铁控制含干簧管电路通断这个小魔术导入, 把磁铁藏于袖子中, 当手靠近时灯泡亮, 当手拿开时灯泡熄灭。学生知道魔术都是骗人的, 其中一定有某种物理学原理。这就调动了学生找出原因, 揭发教师的“骗局”的积极性。

五、以形象生动的网络词汇导入新课

近几年来网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 深入人们的生活, 一些网络流行词汇更是深入学生。如果教师紧跟潮流, 在新课导入时蹦出一两个当今流行的词汇,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让学生喜欢上老师, 从而喜欢上这门课程。如当物体在倾角较大的匀速运动传送带上的运动时, 当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同后并不能保持相对静止, 因为物体“hold”不住。这样学生就很深刻地记住了这种情况。

除了这些,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比较经典的导入法, 在物理教学中常用实验导入法, 相似概念的教学可以用类比法导入, 还有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法、在巩固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等等。

当然在导入时要注意, 时间不宜过长, 思维不宜太发散, 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主。如果一节课涉及多个知识点则可以针对知识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上一篇:无线传感器的网络应用下一篇:多样化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