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导入教学(共10篇)
新课标下的导入教学 篇1
1. 引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本文就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做研究。
2. 导入技能的定义及理论依据
“导”就是引入,“入”就是进入学习,导入技能就是指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用巧妙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的教学活动方式。
导入技能的理论依据是启发式教学思想,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教育家都十分强调“启发”教育,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杜威的“思维五步教学法”,以及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法”等均蕴涵着启发式教学思想。
2.1 设疑阵,引起悬念法。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疑”是学生思维的积极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录》中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在《陆九渊集》中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向学生提出恰当的疑问,往往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数学本身就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因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是引入新课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例1:数学归纳法一课的引入。我们是边演示边提出问题的:从盒子里拿出的第一支粉笔是白色的,第二支也是白色的甚至第三、四、五支都是白色的。然后问学生:“是不是盒子里的粉笔都是白色的呢?”大部分学生都说不敢肯定。“为什么不敢肯定呢?”接着从盒子里拿出一根红色的粉笔。又问:“怎么样才能断定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呢?”学生回答:把盒子里的东西都拿出来。但盒子里的东西有很多,乃至无穷,那怎么办呢?如果第一次拿出的粉笔是白色,直到第k次都是白色的粉笔,并且第k+l次拿出的还是白色的粉笔,能断定盒子里的粉笔都是白色的吗?当得到肯定的回答以后,教师从另一盒里拿出的第一支粉笔不给学生看,但以后拿出的都是白色的粉笔,并且拿给学生看,且保证下一次拿的仍是白色的粉笔,然后问:这样能肯定盒子里装的(包括手里拿的那一支)都是白色的粉笔吗?通过上述问题,实际上把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步骤,以及为什么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的道理也都引入了。而且学生听起来生动有趣,开动了思维机器,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2.2 通过观察、计算等活动导入新知识。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新知学习。
例2:实数的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要讨论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在数轴上找得到吗?比如说,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
(生出现片刻的安静。)
师: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平方根时的来历吗?
生1:记得是边长等于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
师:这个数可以搬到数轴上吗?你们在练习本上试试看?也可以到黑板上来画。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边长是1的正方形,和一个单位长度与正方形边长相等的数轴,给准备到前边来的学生思考和活动用。)
生2:老师,您的正方形离数轴近些,就可以把它的对角线搬过来了。
生3:直接把正方形画在数轴上行吗?
师:很好!你要试试吗?(其他学生也在本子上试了又试,然后一个学生叫道:把正方形的一边放在数轴的一个刻度上,我来试试!他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顶点与数轴原点重合的正方形,边长也是1,与数轴的单位长度一致。可是怎样把正方形的对角线表示在数轴上呢?)
生4:以数轴原点为圆心,以正方形对角线长为半径画弧,必与数轴相交,交点就是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1:
师:多有创造性啊!无理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轴上的点不仅仅表示有理数!
这时学生那种由自主探索而获得的成就感是什么都无法取代的。而且“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实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等概念已经深深植入脑海。
3. 结语
通过对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技能的研究,可以得出导入虽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但是它是教学过程的开端,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实现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而教师要做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当教师像是帮小孩走路,扶他一把,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教师要做好“扶”与“放”,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从“学会”到“会学”,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将其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学会终身学习,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这才是新课标改革的最终目的。
摘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能的定义、理论依据、意义、作用,以及板书在导入中的作用,着重阐述了导入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能
新课标下的导入教学 篇2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物理;兴趣;艺术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意思是文章开头要先声夺人,引人入胜,让人一看到文章开头就被牢牢吸引,再也不能丢开,一直读下去。这种说法用在课堂教学上也同样适用。物理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更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温故知新,以旧导新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以旧导新就是利用初中物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的方法。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的编排、知识结构都是层层递进的,许多的新知识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要学习新知识,用温故知新,以旧导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巩固了已学的知识,更为接下来要学习的新知识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
比如,在讲“电阻的串联”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复习电阻的大小跟长度有关的知识,然后慢慢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有三个10欧的定值电阻,而我们需要30欧的电阻,该怎么办呢?”学生可能想到通过把电阻变长的办法来增加电阻。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用串联电阻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导入,将学生的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对新知识就不会感到陌生,并且很容易就掌握了把电阻阻值变大的方法,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情景导入,引起共鸣
情景导入就是教师在导课时创设一定的情景来导入新课的方法。有效的情景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与物理知识产生共鸣,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还能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提高学习兴趣。不过,导课情景的创设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如果凭空想象脱离了学生实际,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甚至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负面作用。
比如,在讲授“光的折射”这一节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海市蜃楼、雨后彩虹、三日同辉的视频,然后通过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在古代,毛利斯率军围困德国境内的马德堡城,久攻不下。这时,马德堡城上方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三个太阳。毛利斯的军队见三日凌空,以为是上帝不让攻打此城,马上撤退了。这一‘三日同辉’的奇景退了敌军,马德堡城被保住了,全城人的性命也无忧了。这真的是上帝救了他们吗?其实,三日同辉和海市蜃楼、雨后彩虹一样,都是一种光学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奇妙现象的成因。”通过故事情景的导入,教师提出了光的折射的现象,这样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从而提高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三、设置悬念,启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只有有了问题,才会去深入地思考和探索,才能最终有所得。设置悬疑导入法是教师通过设置使学生感兴趣且与新课知识联系密切的疑问,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的方法。教师在导课时精心设疑问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让学生由此想到彼、由表想到里、由因想到果、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磁场”这一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导课时设疑:“阿房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人修建的,同学们知道吗,阿房宫不仅规模宏大,还有防范刺客的功能呢!古时候的兵器大都是铁制的,要是有人衣服里藏着铁器进入阿房宫的大门,那铁器立刻就会被阿房宫的大门牢牢的吸住,守卫大门的士兵马上就会发现谁是刺客了!”学生听了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个房子怎么会吸引铁器呢?那铜、铝会被吸引吗?如果能让学生产生这些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发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
总之,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课前不管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许多偶发事件。因此,在进行导课设计时教师要遵循灵活性原则,不仅要全面考虑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遇到偶发事件时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灵活巧妙地抓住有利情境,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才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
新课标下的导入教学 篇3
1.激发学生兴趣,全面提升学习积极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很多英语教师不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而是依然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的作用下,教师将英语词汇知识、语法知识等生硬地传授给学生,教学氛围沉闷枯燥,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低下。如果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趣味生动的英语文化知识,将极大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汲取知识”。例如,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图片资料、声频或视频资料等营造趣味生机、温馨浓厚的文化教学氛围,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今社会需要更多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这必然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导入多元化的丰富英语文化知识,做到顺应时代发展,迎合新课改理念,逐渐改变了学生“哑巴英语”学习现状,提高学生的文化应用能力,继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诚然,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不仅能使学生树立良好文化学习意识,转变以往的英语学习观念与方向,还能使学生更加了解英语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最终成为优秀的英语文化交际者。
3.为学生以后的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国家间交流的日渐频繁使各国之间文化的碰撞也愈加激烈,未来的世界和中国将需要更多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性英语人才。高中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日后英语学习具有较大的影响。笔者认为,该阶段教师如果能高效地进行文化导入,必然会增强学生文学学习意识,使其成长为新时代的高中生。
二、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有效策略
1.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多元文化知识。随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呈现出新的特征,如: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具体来说,教师可从教材中挖掘以下类型的文化知识:第一,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第二,词汇的深层文化内涵。例如,常见词汇“yellow”在中国被赋予“尊崇,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而在西方国家,yellow则意味着腐败、污秽、堕落,意义大相径庭。第三,民族风俗与文化禁忌。比如,英美国家人见面常谈天气,如他们习惯说“what’s the weather today?”忌讳谈论类似“How old are you?”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但中国人却完全相反。教师要善于从细微之处挖掘这些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教学。
2.巧设口语教学情境,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做到文化导入与口语教学的完美融合,积极为学生营造趣味横生的口语交际情境,不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1)口语交际情境要力求逼真。教师要将学生置于十分真切的口语交际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口语交际,为学生跨文化交际搭建有效平台。(2)运用多元方式为学生提供口语交流机会。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自编对话练习法、模仿视频法以及与国外人进行交流的方法等途径实现拓展学生的口语交流平台。例如,在a healthy life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有关“Smoking is harmful to health”的对话视频,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口语对话,继而将对话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对话。久而久之,随着文化因素的渗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提升。
3.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积极导入文化。高中英语词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是教师进行文化教学的重要资料,故教师抓好词汇教学契机,积极有效地进行文化导入很重要。诚然,检查一名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该词汇,不是仅仅看其是否能对该词汇的字面意思进行准确记忆,更要看其是否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科学运用该词汇。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学生在不了解词汇文化内涵的情况下很难准确理解与运用词汇。从该层面上看,在高中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更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讲解词组walk the dog(遛狗)时,教师要针对该短语中的中心词汇“dog”进行文化解剖与文化引入。Dog在中国人眼中往往具有贬义,但西方国家却因狗“忠诚不二,积极护主”的性格而大为喜爱与赞赏,故在西方国家人眼中,狗是褒义象征。在给学生讲解了这些知识后,还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关于dog的其他短语,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一个快乐的人),这样学生对dog的深层文化内涵便有了更透彻的了解。
4.开拓课外文化导入渠道,增强学生文化体验。为了增强学生的英语文化体验,继而提升高中英语文化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经常为学生推荐趣味的英语课外读物,强化课外阅读。有效的课外英语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第二,积极为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文化知识积累的外国影视节目。例如,《生活大爆炸》中蕴含着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是原汁原味的英美影视作品,值得推荐给学生。第三,定期在校园中组织口语交流活动,安排学生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
摘要:语言与文化自古是一家,语言是文化表现的重要载体,也是基本载体,任何一种语言教育均离不开文化的导入与渗透。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实施文化教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作用。本文阐述了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意义,并提出了有效的文化导入策略,以飨读者。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姜秀丽.分析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
新课标下的导入教学 篇4
【关键词】导入新课 方法 实践 思考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出彩,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给自己留下满意的回味,给同仁留下思索的动力。可现实总在无情地摧毁着我们的希望,让我们在忙碌中留下了太多的无奈和遗憾。
一、不该忽略的导入环节
关于课堂教学的革新,永远都是一个鲜活的话题和研究的热点,而巧妙的新课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良好开端,然而,如何去导入新课,却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其实,一堂课没有导入,关系不大,如果每堂课都没有导入,那就是永远的缺憾。新课导入的常规方法有很多种,诸如回顾上节课主干知识导入,,巧用故事导入,,下载网络资源并修改相关信息的导入等等,近两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地理课堂正展示着新的生机和灵气,其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也必然有新的方式和内涵。
二、两种具体方法的尝试和分析
这期间,我关注着新课的导入、尝试着不同的变式、对比着其中的差异,在积累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对地理学科新课导入的方法具体实践如下:
1.从易于对比的名词理解中导入
教材里有许多地理的名词术语,对于这些概念而言,我们教学的关键不是促使学生去如何牢固地记住它们,而是有效地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相关的活动。如果我们能够从易于对比的名词解读中导入新课,会收到一些甚至是当时课堂预料之外的效果,一旦经过课堂的实践之后,这些意外的效果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你今后课堂预设的一部分。
以地理I的《2.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例,我们是这样导入的:
屏幕展示:地球 地壳;鸡蛋 蛋壳
师:请同学们从这一组概念中,陈述你的理解,并对你所理解的观点作出简要的陈述。
生:(略)
这样的导入,既有助于学生领悟一种思想,明白了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解释;也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地壳的特点:薄、硬。从而实现了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基础上有效地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的课堂预设目标。
2.从乡土资料的分析中导入
体现教学的乡土性是近年来地理课堂教学的一股潮流,尤其是在地理公开课、示范课、教学大比武和各级优质课比赛中运用的比较娴熟和灵活,有的教师甚至从头到尾都用乡土资料进行组织教学,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在学习地理III《1.1区域的基本含义》就尝试了这种方法,现回顾如下:
屏幕展示:
杭州、宁波、温州是目前乃至未来浙江省发展的三个省域中心,台州是浙江中部沿海的重要中心城市。温台地区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形狭长,人口密集,民营经济发达。
温台地区中的温州市、台州市地域相邻、经济类型相似、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城市化模式相近,是浙江省具有明显地域文化与经济特色的地理单元与经济区域。
在浙江省的城镇体系规划中,根据温台地区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城市化道路、城市环境特点,将其规划作为全省东南沿海的“I”型城市连锦区,是浙江省仅次于环杭州湾地区的第二个城市与经济、人口密集区。
长三角的经济地理含义,有大、小二大层次,大的指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二省的范围,小的指以沪、宁、杭为主体,北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南部的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共15个市。
师:材料中提到了哪些主要的区域,请列举。
生:(略)
师:从材料中描述的温台地区来说,它体现了教材中关于区域特征中的哪些方面,请发表你的看法。
生:(略)
这种导入,依托乡土材料,有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两个内容: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的特征,而且这种理解是建立在新鲜的乡土气息中,学生的关注度高,教学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三、反思中的收获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还尝试了从模拟实验的假设中导入、经典文献的阅读中导入、主题辩论的唇枪舌战中导入、任务驱动中导入等等,形式可谓是层出不穷。为了开好一节课的头,我们经历了“琢磨、实践、研究、思考、再琢磨”的循环过程。可以说我们在每一节课的导入环节上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后反思,这也促使我们对导入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具体收获如下:
观点1:恰当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而言,一次恰当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其内心原本的求知欲,唤醒其内在诸多的非智力因素,开启其内隐的思维闸门。学贵有疑,通过恰当的导入,至少能促使这部分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如果学生一旦多次进入了这种状态,他就不会感到学习的单调、厌倦和疲惫,并能将那些被激发出来的兴趣逐日持续积累起来,感悟成功的快乐和思考的韵味,其学习潜力的空间将不断得到提升和优化,从而易于实现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观点2:导入可以成为校本教研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一座桥梁
就当前校本教研的开展而言,对导入研究能够推动我们教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因为它留给我们的影响比较深刻,一旦它为我们执教者的课堂营造和谐氛围,就能为我们曾去听课的老师留下思考和分析的空间,即便我们未曾去听课,执教的老师也会在办公室里通过合适的机会讲述自己“成功的瞬间”,于是,新一轮的讨论自然就在办公室里展开,教研的氛围逐渐热烈,收获就在其中,并推动着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更好地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新课标下的导入教学 篇5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导入设计,课堂教学效率
一、前言
2011年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之内,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只有兴趣被激活, 后面的各项教学任务才能有效地进行, 也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学习效果。
二、教学导入设计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心理学认为, 注意力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一个精彩的导入能自然地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导入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把学生快速有效地引向新授教学内容, 直奔主题, 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呈现这个活动, 抓住一个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 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 这是值得我们教师讨论、思考的问题。
三、教学导入设计的原则
课堂导入设计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在教学导入的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导入任务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任务的针对性——强化备课效果, 既备知识, 又备学生;导入任务的简明性——简明扼要, 明快利落;导入任务的多样性——从实际出发, 灵活多变。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点燃学生的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 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
四、教学导入设计的各种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 导入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我们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 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导入方法。本文以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的《仁爱版英语》教材教学作为课例。
1. 直观形象导入法。
直观形象的导入就是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具体的教学用的实物创设特定的语言气氛和情境, 快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种导入法比较传统、实用、方便, 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和培养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同时通过实物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进行思维和想象, 并能在活动中运用语言、理解语言, 解决问题。课例一, 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4 Topic2 Sections B、C&D (三课时) 。活动目的:本话题列举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几大历史遗迹———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及埃及金字塔等等。活动过程: (1) 通过图片的展示, 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的名胜古迹, 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文化, 并能用英语进行谈论。 (2) 同时学习词汇和某些表达法。教师事先上网查找并制成多媒体展示, 借助图片要求学生做到看图片谈论此话题的内容。 (3) 教师展示图片问:Where are these places?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 (4) 设置任务: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导入新课。本课例中这三个课时均可使用直观图片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让学生自然运用语言, 有助于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遗迹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扩大了知识面, 开拓了视野, 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的美丽家园——地球。
2. 设置问题导入法。
设置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一种快速、有效、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之一, 它对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 积极主动思考, 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可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乐于探究并积极参与。也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 使学生有话可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把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交叉使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例二, 仁爱版七年级下册U-nit8 Topic2 Section C。活动目的: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假期计划和旅游,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谈论如何选择旅行目的地、如何准备旅行及提出建议等, 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和精彩的世界。活动过程: (1) 教师设置问题导入:The summer holidays are coming.I plan to go on a trip to Yunnan.Have you ever been there before? (学生会说Yes或No) (2) 若学生说“yes”, 可让学生谈论他们在云南的旅游情况, 若学生有困难, 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Who did you go with?When did you go there?等等? (3) 教师抓住最后的问题, 问:What should I take with me? (可开放回答) 问题的设置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旅游, 欣赏名胜古迹, 激发学生的兴趣、欲望与潜能。设置真实具体的问题,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能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 预测所学的内容, 为开展下面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3. 讨论导入法。
讨论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事先设置与新课有关的内容, 在上课伊始, 学生注意力尚未集中之时, 提出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进行教学导入, 让学生4人一组进行讨论、争辩之后, 教师作总结评论引出新课。在学生的讨论和争辩中, 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掌握程度, 使自己在新课教授中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课例三, 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2 Topic2 Section D。活动目的:通过问题的讨论, 使学生明白怎样合理膳食, 并且树立了关心他人的情感意识。活动过程: (1) 上课前, 先展示一张精美食物的图片, 活跃课堂气氛。 (2) T:Do you know what the names of these foods?S:Fish, beef...T:As we know, good healt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ealth, so we should choose right food to keep healthy.Let’s discuss whether Danny’s eating habits are healthy.让学生讨论哪些饮食习惯是健康的。学生4人一组开始讨论。 (每一组一人发言) (3) 教师把学生的看法写在黑板上。 (4) 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适时点拨。 (5) 最后教师总结:What must we do to keep healthy?导入新课。教师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课堂讨论。问题非常贴近生活, 能激发同学们的思维, 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4.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育家杜威说“为激发学生的思维,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这是一种常用的、能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教师在导入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情境,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学习或运用语言,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时时处于“交流”、“交际”中, 使他们在情境再现中不知不觉地得到语言知识的实践和体验。课例四, 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2Topic1 Section A。活动目的:创设真实的情境, 在情境中学习英语。班上的一个女生刚好生病了, 让学生谈谈身体各部位不舒服的感觉, 并学习提建议的表达方式。活动过程:上课铃响后, 老师正准备上课, 看见一女生趴在桌子上, 关心地问:What’s wrong with her?然后摸一摸她的头, 发烧了, 就对全班同学说:She has a fever.She had better go to see the doctor.马上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语言, 在实践中发展语言技能。巧妙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兴趣, 诱发思维,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获得知识, 在潜移默化中获取能力。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但重在得法。导入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 没有一定的模式。而导入只是一种信号, 因此时间不宜过长, 当学生的情绪、兴趣被调动起来后, 即可进入新知的呈现阶段。作为教师就应该根据每节课的不同要求, 精心设计导入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总之,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精心设计新颖合适的课堂导入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新知的呈现作好铺垫, 为感知、理解和记忆新的语言知识做好准备,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沈海芹.从“告诉”走向“体验”[Z]//.沈剑波.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丛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新课标下的导入教学 篇6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堂导入,兴趣激发,策略探讨
1 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人类已进入到数字化时代, 世界上运用最普遍的语言就是英语, 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然而就目前学生学习现状来看, 英语学习还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还占相当一部分, 他们认为英语学习枯燥、无趣, 有着无法跨越的语言障碍, 这种想法直接导致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结果, 同时也与英语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相违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愿望”。要在最初的几分钟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所授课程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课堂导人这个环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兴趣与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英语的动力, 也可以促使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从而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教学信息中, 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快速容入到高效学习状态中, 教师的课堂导入犹为重要。
2 课堂导入的含义
所谓课堂导入, 就是指在教授新课之前利用几分钟时间, 安排师生教学活动的一系列设计。导入环节的教学功能是以设计有效导入为目的的, 在英语教学中, 导入环节是教师赋予学生的课前热身活动。因此, 教师要想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就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站在学生需求的视角, 努力寻找学生感兴趣并且愿意参与进来的活动的切入点。
3 课堂导入的必要原则
教学导入运用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求新知识的奥秘, 一个好的教学导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 我认为课堂导入策略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3.1 具有目的性
导入本身是手段, 运用这一手段, 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设计任何一种导入, 都要十分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以及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导入方式和类型, 要服从于教学任务和目的, 要围绕教学和训练的重点, 不能喧宾夺主, 只顾追求形式新颖而不顾内容。导入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要强,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不搞千篇一律.
3.2 具备趣启性
趣启性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知识的高效吸收的关键。它是学生学习的首任老师, 在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涯中占领着制高点。因此, 在课堂序曲的导入环节里, 进行丰富又高效的教学设计, 引入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活动或者英语游戏能有效促使学生自主思考,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3.3 具备针对性
目前, 课堂导入的现状是许多教师在导入环节的设置上流于形式, 为了导入而导入。例如:班情不同, 但导入不变;教学内容不同, 但导入方式相似。这种没有针对性的导入, 其结果非但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影响了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支持与渴望。所以, 课堂导入环节不能一成不变, 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与内容、甚至每个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来设计不同的导入。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 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方法服从于内容, 导入语要与新课内容相匹配, 尽量避免大而无当, 海阔天空。简言之就是导入环节必须具备较强的针对性。
3.4 具备简洁性
研究表明, 学生的注意力分布是有规律的。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在课堂的前十分钟最集中, 然后就会渐渐分散。因此切不可导入时间过长, 做到“简明扼要、紧扣主题”有效导入。
3.5 具有情感性
这个情感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教师要精神振奋、满腔热情地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引起学生良好的情绪感觉, 继而在学习中情绪饱满,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6 具有新颖性
每个人都习惯于对周围的寻常事物熟视无睹。如果每次上课都是老生常谈, 必然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课堂导入势在必行, 让学生的兴趣时常保鲜。
4 课堂导入方法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而位居序曲的导入环节, 更需要选择一种有效的导入方法。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比较常见且有效的有如下几种。
4.1 复习导入法
采用复习的方法导入新课是我们最常用的导入方式, 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般通过老师的快速提问、开火车、默写单词、集体朗读课文等方式进行。
4.2 游戏导入法
在英语教学课堂导入中, 适当采用游戏活动方式, 既能调动课堂的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并对新课的引出作出良好的示范作用。如:做动作, 请猜是什么动物;单词接龙;词语滚雪球等学生喜欢的课堂游戏。
4.3 对话表演导入法
英语教材中, 最常见的文本形式是情景对话, 这种文本形式非常适合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对话表演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帮助大家有效理解文本所承载的知识、内容以及情感等多维含义。在对话表演导入中最难的是要求表演的同学要具备足够的表演功底, 做足表情、情感、肢体的表达, 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仅要理解自己所扮演的部分, 还要对整个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利用这种方法导入, 自然而流畅。设定一个特定的话题, 通过师生间的真实交流, 既能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 又能为新知识技能发展做好铺垫, 例如:针对Keeping Healthy可以和学生进行怎样保持健康进行对话练习;针对All Around Me进行问路、指路对话表演。
4.4 直观生动导入法
一段视频, 一组照片, 配上一段合适的音乐是直观, 且生动的一种导入方式。它让导入充满了生动与冲击感, 它能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进入角色, 产生求知的欲望。
4.5 歌曲导入法
歌曲同样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音乐的呈现形式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有意注意及时切换到课堂中来。把英文歌曲融入英语教学课堂中, 不仅能够创建一个良好舒适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4.6 实物导入法
这种方法最形象直观, 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特别适合低年级教学, 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简洁、直观。如七年级学习Fruit and Food很多学生将实物带进课堂, 在导入新课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效果。
总之, 课堂导入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具有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融情入境、激活思维等功能。
教师的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巧妙的课堂导入, 形式不拘一格, 方法变化多端, 实现新旧内容的自然过渡,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是很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不断更新科学观和教学观。
参考文献
[1]陈力勤.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9.
[2]李媛.英语学习, 2012.
[3]黄翠红.中学课程资源2014.
新课标下的导入教学 篇7
一、做好以感知为主的课堂导入
直观感知导入, 就是教师通过化学实验、图表或实物等形式来导入新课, 这一导入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 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可激发学习的兴趣。
1. 实验导入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其产生强烈求知欲的最佳方法。如在学习初中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时, 可通过几个趣味小实验导入新课, 教师可采用如下方式:同学们都知道“水火不容”这个成语, 下面我给大家做一个“水火相容”的小实验:通过玻璃管将空气与浸在热水中的白磷接触, 结果白磷竟然在水中燃烧起来。接下来再进行“无中生有”、“清水变血”、“肥皂泡炸弹”等趣味小实验, 这种酷似魔术的实验, 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 学生热情奔放, 兴趣极高, 教师并没有过多的强调化学如何重要, 如何奥妙无穷,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以后学好化学开个好头”就达到了。
2. 图型导入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图文并茂, 以图代文。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就紧紧把握住这一教学的好时机, 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 也可制作一些模型, 更直观的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美妙与神奇、科学技术的先进与伟大。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这种想问不成, 想答不能的情境, 引导学生思维, 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分子、原子及原子结构时, 单纯的语言解释是很空洞乏味的, 给出模型, 相应的空间形态都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然后提出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此法还有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二、做好以导语为主的课堂导入
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关注导语、过渡语、结束语的设计, 一堂好课应该是虎头-驼腰-凤尾, 而导语的设计又首当其冲, 万事开头难, 设计导语时应力求新颖、美丽、精致、自然。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 使之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教学。
1. 可以采取直接导入
教师就章节的教材内容、重点及难点,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这种形式的导入, 多用于起始章节或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与上一节课联系不太密切的某一单元的开始, 一上课就可用简练的语言, 扼要地讲一点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化学史, 分析一下我们学习这部分教材的意义、作用和方法等。单刀直入, 学生了解了所学内容, 带着问题步入课堂, 有意识的学习相关知识, 效果更佳。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一节可直接导入: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元素。
2. 可以设置问题导入
是指教师在上课时通过提问与本节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 让课堂有的放矢。在“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时可以这样提问———“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多少?”“如果去掉二氧化碳会有什么后果?”通过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带入到奇特的想象世界, 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3. 可以用巧妙的故事导入
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用短小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进行“奇妙的的二氧化碳”教学时先讲述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 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人进去安然无恙呢?要想了解其中的秘密让我们共同学习二氧化碳。通过造成悬念, 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惊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运用小故事导入要注意不要运用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同时要求教师的语言讲求艺术性, 生动活泼, 简练, 避免冗长拖沓。
4. 还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导入
以化学小谜语或小游戏或漫画导入新课, 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化学小谜语是对一件事物特征的高度概括, 形象生动, 用它导入新课, 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亢奋积极的氛围中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课题用小谜语导入:“解落三叶秋, 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唐代 (李峤) 打一自然现象”, 引出空气这个话题。又如在《氧气的获得》的教学时采用“当好红娘把线牵, 疑心促成美姻缘, 虽出污泥而不染, 两袖清风自清廉”, 导入催化剂这个话题。
游戏导入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一堂课的开始安排一些与本课所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趣味活动或做一些有趣的游戏。例如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时, 可以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具体方法为:请各小组 (4—6人面对面坐) 拿出平时积累的常见物质名称和物质的化学符号 (部分同学手持化学符号卡片、其他同学手持物质名称卡片) 的卡片放在桌面上, 将名称与符号一一对应。比哪一组最先完成, 通过教师的评议, 引出物质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把化学式学习的新课导入与游戏结合, 体现了“玩中学”、“乐中学”的教学思想, 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融入到化学式的学习当中。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导入法初探 篇8
(一) 何谓音乐课堂导入法
课堂导入是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导入, 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讲授新知识之前, 运用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 通过引导性语言、动作, 借助某种教学技巧, 巧妙地让学生进入到特定的音乐教学氛围中来, 或从前一教学内容过渡到新的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因此, 课堂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 对于小学音乐课堂, 不论是课前的导入还是教学环节中环环相扣导入的设计和运用, 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 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言, 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设计、艺术构思的结晶, 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 它为一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为教师的顺利授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 新课标下音乐课堂导入法的新要求及其理念
国家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音乐课的教学目的和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强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 即小学音乐课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要求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及不同的音乐体验和方式,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等等。由此, 小学音乐的目的不是培养专门人才, 而是面向全体, 让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 获得初步审美体验。因此, 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在此背景下, 小学音乐课堂的导入除了具有传统课堂教学价值之外, 也应适应新课标要求, 具有新的变化, 反映新课标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即所有课堂导入的设计, 都要遵循以审美体验为核心,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谐个性发展, 以及创造性的发展。
二、新课标下音乐课堂导入的具体方法
在小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 课堂导入法的设计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一) 谈话导入法
语言交流是人类沟通的最基本手段, 谈话导入法就是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通过师生间真诚的情感交流, 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谈话, 使他们产生亲切感, 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歌曲的意境之中。这种方法往往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和答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直接、明确, 形成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比如, 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布谷》, 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 从学生喜爱的小鸟入手, 让学生通过自己日常的观察及生活中对小鸟的感性认识来导入新课。同时借助图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布谷鸟, 并观察其形象特征获得鲜明的印象, 并通过想象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这样, 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 引出新课《布谷》, 并进行教唱、赏析。
(二) 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法不仅是传统教学的常规方法, 而且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惯用的基本引导方法之一。具体策略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 通过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内容, 从而为新授课题做好铺垫。这种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找准知识的链接点, 以旧引新, 温故知新, 能够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 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归纳到旧知识结构中, 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 从而轻松地理解并接受新知识。例如, 在教小学音乐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时, 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将前四节课的内容融会贯通, 指导学生在复习旧课的同时导入新课。具体导入如下:
老师提问:“同学们, 前几节课, 老师和大家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了各种有趣的声音, 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支动听的乐曲, 有清脆悦耳的鸟叫声, 汽车喇叭声…… (生回答……) , 那你们说大雨的声音是…… (生回答……) , 小雨的声音是…… (生回答……) 。”由此引出第一首歌曲《大雨和小雨》。利用这种方式复习第二首歌曲《布娃娃弹琴》, 继续提问:布娃娃高兴地弹起了琴, 你们听是什么声音? (生回答……) 。然后继续复习《大鼓和小鼓》, 师说, 音乐厅里有各种各样的乐器, 大鼓声是 (生回答……) , 小鼓声是 (生回答……) ……在学生兴趣盎然之际, 导入新课《小白兔盖新房》。
(三) 提问导入法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形式。如何提问, 提何种问题, 对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设置适宜、准确的提问导入, 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要求。比如, 在教学《动物说话》一课时, 可以采用提问导入法:“同学们, 你们知道小鸡怎么叫吗?”学生都纷纷模仿:“叽叽叽。”老师进一步问:“那小鸭怎么叫呢?”学生又模仿, 同时手也做动作:“嘎嘎嘎。”师再问:“那同学们还能模仿什么动物的叫声呢?”“小猫, 喵喵喵……小狗, 汪汪汪……”如此反复深入, 就能把下面的歌词创编环节都解决了, 引出了课题《动物说话》。
(四) 谜语导入法
猜谜语是小学生都非常喜爱的游戏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 根据歌曲内容或者题目设计有趣的谜语, 作为课堂的导入。在低年级教材中, 有许多描写小动物的歌曲, 例如, 《堆雪人》一课, 教师可以设计的谜语是:“一种白色花, 只从天上下;不怕天气冷, 不怕北风刮;日出化成水, 麦苗需要它。”以此可以引出本课的主题。在学习《快乐的音乐家》一课, 教师可以设计的谜语是:“水边有个歌唱家, 一天到晚呱呱呱, 身上披着绿大衣, 伸出舌头把虫抓。”
《小燕子》一课可以设计成这样的谜语:“一条飞鱼空中飘, 脑袋圆圆向上翘, 翅膀弯弯尖又长, 尾马分开像剪刀。”再如歌曲《小青蛙找家》这一课, 可以设计成:“一位游泳家, 说话呱呱呱, 小时有尾没有脚, 大时有脚没尾巴。”由此,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引出新课, 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五) 情境导入法
所谓情境导入法, 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预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入新课。这种方法形象、直观, 极易调动小学生的兴趣。如一年级《大树妈妈》一课, 教师可以实现创设这样的情境:利用事先准备好好道具, 让学生进行角色装扮, 生扮小鸟, 师扮大树妈妈, 身披绿叶, 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摇摆。在一阵风雨中, 大树妈妈张开双臂, 亲切地对迷路的小鸟说:“别哭, 别哭, 我就是你的妈妈。”在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里, 有的树叶丛中快乐地飞舞, 歌唱。然后, 播放《大树妈妈》的音乐。由此, 在这种预定环境下, 学生学习并领会到了新课的内容, 以及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六) 故事导入法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新课, 也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方法。小学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教学内容, 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导入, 这样学生就兴趣盎然, 学习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如第六册《快乐的歌唱家》一课, 这是一首具有谜语式的歌曲, 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比较常见, 但同时也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入新课教学:一天, 在大树林里, 有一群小动物正在开音乐会呢。它们的歌声多动听啊!听, 一号选手小狗正在得意洋洋地唱歌呢 (狗叫) 。谁愿意跟他一起唱歌呢?现在二号选手小猫正从容地站在台上唱歌呢 (猫叫) 。小朋友, 让我们也随着小猫唱起来吧。这时候小鸭子也不甘示弱, 你们听 (鸭子叫) 。
WENJIAOZILIAO
(七) 肢体表演导入
古人常说:“言之不足, 故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可见, 肢体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 也是最佳方式。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常常高兴起来就手舞足蹈, 且越是年龄小的同学肢体语言越是丰富。由此, 为了贯彻新课标审美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 进行课堂教学, 设计教学导入。以期通过形象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并引导学生按照音乐的旋律进行肢体表演, 从而融入音乐之中。如第三册《金孔雀轻轻跳》一课, 教师可以先设定一段简洁柔美的傣族舞蹈, 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合着音乐为老师拍手伴奏, 并根据时机让学生也随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模仿孔雀舞蹈。随后再让他们欣赏一段由杨丽萍表演的《雀之灵》, 在这种动静交替的氛围中让他们充分感受傣族的风土人情。
当然, 律动也是肢体语言的一种, 在讲课过程中, 也可借助律动节拍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 进行导入。尤其是在讲授节拍如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 在侧重体验节奏的课程中, 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再如, 小马跑、大家走、开火车、开飞机、打雷声、划船等都可以让学生们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去活动。因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学习过程中, 参与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
(八) 悬念导入法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喜欢问为什么?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意识。根据这一心理特征,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悬念导入法, 抑或称为设问导入法。即实现预设某一问题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预设一种悬念, 让学生根据悬念自己去探索, 从而进入新课的方法。如, 第五册《快乐的小木匠》一课,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悬念:“小朋友, 上次我们到小熊家里去, 小熊特别的热情, 我们玩得多开心啊!现在小熊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学习手艺了, 它学什么手艺啊?你们想去看看吗? (学生:想。) 不过, 路途遥远, 中途要经过音乐王国, 还要有许多关卡要过, 有许多有关音乐的问题要问小朋友, 你们怕不怕? (学生:不怕。) 这样一个悬念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了学习状态。
当然,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广泛,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总体方针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因境施教。因此, 导入的方法不胜枚举。只要是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 让学生参与其中,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要求, 实现新课标的审美价值的导入法, 就是优秀的导入法。
三、新课标下音乐课堂导入法的作用
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 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 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性的导入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启发学生的思维等。适宜的音乐导入法对营造气氛, 激发灵感大有裨益。
具体来说, 恰当的教学导入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首先, 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提高课题教学质量。兴趣是情感的体现, 是促使学生产生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根据心理学家研究,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一般只有1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及时的把握好时机, 适当运用导入, 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四面八方集中起来。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目的。
其次, 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 引发思考, 进而实现音乐的教化作用、认识功能。新课标要求小学音乐课堂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徜徉音乐的海洋, 体验美的所在。因此, 如何引导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学是主要问题。更为重要的是, 学而不思则罔, 教师要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 从而实现教育的认知功能。因此, 教师要利用导入巧设悬疑, 引人入胜, 这样才能起到开启学生思维, 启发他们的思考的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开启学生学习思维, 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培养观察力, 为更好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创造了条件。
再者, 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 并突出教材重点, 便于学生理解作品, 接受新知识。教师根据教材重难点的不同要求, 按照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范唱、直观教具, 以及音响效果与视觉形象的刺激导入形式, 创设新的学习情境。也可以抓住新旧知识内容之间相似或不同之处, 利用学生的已知, 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追求未知上来, 以故引新, 学新联旧, 以旧启新, 新旧相连。这样, 学生的知识就会像链条一样, 环环相扣, 不但能温习旧知识, 而且能快速掌握新知识。
总之,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法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 恰当的导入法是开启儿童走进音乐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它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学生与音乐之间的纽带, 也是彰显教师教学艺术和能力的表征。当然, 法无定法, 所有的方法都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 实现因材施教、有效教学, 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
摘要:课堂导入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及其理念去设计音乐课堂导入法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方法及其理念。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课堂导入法
参考文献
[1]朱名燕.小学音乐美术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2]孙伟.实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伊红.音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法[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0, (12) .
[6]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法[J].广西教育, 2007, (25) .
[7]谈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法[J].小学教学参考, 2007, (30) .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导入设计思考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 导入 生活体验 演示实验 情境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犹如小说里开篇的引子,如大型乐章开启时的前奏,课前导语虽然不是“正文”,作用不可低估,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切入教学设计的主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独具匠心的新课导入设计是地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富有创意的新课导入,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意境。避免呆板的导入方式,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占领制高点,开启思维的闸门,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一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带着问题去探究,因此,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艺术性导入设计非常重要,意义重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思考,在地理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艺术,现归纳如下。
一、谜语谚语 贴近生活
新课标要求课程要关注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时刻与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问号,从而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谜语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一份珍贵民间文化遗产,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导入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寻找这些谜语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地图的要素”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认识地图,运用这样的谜语导入:“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江河湖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这是什么呢?让学生来猜。通过猜谜导入新课的学习案例不胜枚举,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满学习激情。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中长期的经验、智慧的结晶,是言简意赅的知识概括。地理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初中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课标提倡挖掘与生活接轨的课程资源,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如用“过一冬,长一葱”引入“地球运动”教学中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这个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白昼逐渐变长。“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谚语来引入山区气候的学习。这些谚语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迪其思维。
二、生活体验 引人入胜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就是要组织、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地理的应用价值。如“天气和气候”教学导入中,教师提问:“夏天同学们穿什么衣服?”“冬天同学们穿啥衣服?”“为什么冬夏两季穿衣不同?巧妙地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新课学习中。同样的内容,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冬天在海南岛的旅游照片和夏天在拉萨的旅游照片,让学生观察衣着的变化,思考衣着变化的因素,顺利导入新课,这些教学资源来源途径多,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独具匠心去设计。
三、歌曲视频 创设情境
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奇、神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顺着问题的发展和深入将学生融入到考古、探秘的情境中,如学习“埃及”一课时,播放视频资料“金字塔之谜”,课堂一开始学生就被引入到教师创设的神秘场景之中,学生急不可待地想了解古老而又神秘的埃及王国,课堂的导入轻松而愉悦。在学习“长江”一课时,教师选择播放歌曲《长江之歌》,随着高亢的歌声长江浩荡奔放的气势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学习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词故事 诗情画意
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众多的优秀诗词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揭示自然地理规律,描写山川风情的佳句颇多,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把古诗词引用到地理教学中,既能赏析古诗词美妙的韵味,又能轻松愉快地深刻理解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秦岭淮河”一节内容时,教师以春秋末期《晏子使楚》的故事导入,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才能展现给学生,“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的名句烙印到学生脑海里,让学生感受古人地理知识的渊博。在学习“中国气候”一节中,引入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认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底蕴深厚的中华古诗词,使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更新颖、活泼,只要合理地摘选,精心设计,这种导入方式一定让教学增色添彩,让美的欣赏与知识的学习同行。
五、演示实验 新颖别致
伴随着素质教育下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都在产生深刻的变革。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促进教学的变革,新时代的学生更要求学有所用,学有所乐;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多的来源于知识内容本身,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如“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教学中,教师对海陆分布对气候影响的导入设计中,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导入,步骤一:用酒精灯加热两个烧杯中相同容积的沙子和水,5分钟后让学生读出温度计示数。步骤二:熄灭酒精灯把两个烧杯中的水和沙子放置5分钟,再次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学生讨论结果:相同条件下沙子(代表陆地)吸热后升温快,放热后降温快;水(代表海洋)吸热后升温慢,放热后降温也慢。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被引入课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个难点也迎刃而解。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本节知识的印象。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新闻时政、影视资料、地理漫画、标志性建筑等都可能成为教学素材,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去探寻地理教育资源。总之,地理课的导入设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目的性,要贴题而行,方法可千变万化,但变化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都应该在符合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巧妙设计,只要做到构思巧妙、新奇而富有有艺术,简洁明快富有启发性方可,这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地理课堂的教学一定会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2]鲁祥波.浅谈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4).
[3]周树平.实施初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尝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6).
[4]朱明雪.教师对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栏目的使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新课标下的新诗教学 篇10
一.把握新诗情感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缀文”、“观文”均关乎情。而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饱含深情, 老师在教现代诗歌时, 务必结合诗歌内容, 充分发掘诗歌的情感因素, 细致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膊。体作者的情, 察作者的意, 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然后才能向自己的学生传情达意。教师首先必须先找出诗歌的动情点, 深入进去, 用心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情, 努力做到与读者、作者心心相映, 从而达到言之有情、动之有情、寻之有情的效果。如余光中的《乡愁》分别写了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及游子和大陆分离, 分别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寄托其情感。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 其情感已层层深化, 但还仅仅停留在个人之愁, 而最后一句的两岸分离却由个人之愁上升到家国之思, 深刻地表现了居住在台湾的同胞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迫切心情。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 诗人以“残缺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 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 转而热切期盼, 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这些情感通过摸索、触到、灰烬、微凉、蓬蒿、憔悴、苦水、希望等词语表现出来。这种情感通过教师的讲解, 学生完全可以体会。
二.分析新诗形象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意象, 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人、物和自然景象。现代诗中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只有真正了解诗歌形象, 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内涵, 这是现代诗教学中很关键的一步, 把握诗歌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 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 构成整体形象,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该诗涉及的形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 形象虽然较多, 但他们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鸟是作者自身形象的化身, 更是中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化身, 土地象征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悲情的河流和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胜利的曙光。诗人作为人民的一员为祖国而歌唱, 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这样, 众多的形象就串成了一个整体。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 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 这就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 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
三.品味新诗语言
新诗语言新颖、凝练, 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 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初中语文新诗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让学生品味新诗语言的精妙之处。如《回延安》的第一节有“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这里用一“抓”一“贴”, 为何不用其它诸如“捧”、“拿”、“放”、“靠”等词呢?很明显, “抓”字急而紧, “贴”字近而紧。这两个字动作逼真, 非常传神,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重回故土时激动而喜悦的心情。而其它的四个字就没有如此传神的功用。后面的“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搂”字以及“一头扑在亲人怀”的“扑”字跟“抓”、“贴”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充分表现了诗人急不可耐的怀念之情。新诗《在山的那边》中“山那边的山啊, 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一般用来形容人的脸色, 这是用来形容山, 既和山的青色相符, 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子里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沮丧的心情。通过传神字词的品析、参悟, 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用词的妙处, 悟透情感,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