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情趣教学

2024-10-24

新课标下的情趣教学(精选12篇)

新课标下的情趣教学 篇1

古典优秀诗歌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借助中国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化载体, 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是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探讨研究的课题。

一、呈现意象, 引学生入境

意象在诗歌中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语言是意象的物质载体, 诗人通过语言塑造艺术意象。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的意象是“ (满天) 霜”和“钟声”, 这霜与钟声给诗歌笼罩了一层清幽孤寂的氛围, 让人感到冷落凄清;在凄清的夜晚耳中听到的是远处幽幽的钟声, 它不仅使客愁浓郁的诗人更加愁苦, 而且悠悠的钟声更增添了绵长愁思, 这愁思缭绕在霜天头顶, 让诗人挥之不去。教师在教学时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描述的景象, 把学生引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会让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 如同身临其境, 领悟到这首诗的意象美、感情美。

二、强化感情阅读, 激发学生动情

所谓“感情阅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叶圣陶语)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 感情激越跌宕, 兴寄遥深, “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 (曾国藩语) 。朗诵全诗, 品味诗歌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 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能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 陶冶情操, 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 激发学生的美好感情。

三、挖掘哲理, 启发学生心智

诗歌往往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才能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启发, 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如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有哲理的小诗, 仔细品味后, 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有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用, 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 让学生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自然也就启发了学生的心智。

四、品味情感, 净化学生心灵

中国古典诗歌中往往表达的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浓烈的思乡情怀、执著的男女情怀、美好的朋友情怀和温馨的骨肉情怀, 而这些恰恰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品味诗歌中所蕴涵的这些美好的情感, 对于净化学生心灵, 陶冶情操, 树立远大人生理想, 升华人生境界无疑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表达了兄弟之间浓郁的关爱之情。“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仔细吟咏词句, 感受真挚赤子之心, 能使学生深刻认识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总之, 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美的艺术, 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 是新课程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自身要有积极的育人热情、较扎实的语文功底, 再配以合理的教学方法, 才能在教学中开辟出全新的天地, 才能使我们的古典诗歌教育真正起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

新课标下的情趣教学 篇2

21世纪我们如何做教师?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和转化加快,人类社会在工业革命后的近2间,第一个百年中知识总量大约是50年翻一番,而在本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知识以指数方式增加。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优势,愈来愈依赖于知识和科技。这既提供了依*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又对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教师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显得更加重大而庄严。今天我们做教师,最大的价值就是为中国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培养出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把我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各种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从知识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在总结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创新学习的手段和技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创新学习需要我们做创新型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创造和运用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美国创造教育专家史密斯说过:“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能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应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的人。”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储存、积累,尽可能多地吸收前人已总结出的思维成果。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只要“传道授业解惑”就行了。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更多地教给他们方法、思维、技能,给他们提供创新的时间、空间、机会和舞台。我们不只要求学生对课文、对基础知识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还要求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综合、善于联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能够在社会的海洋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纵横驰骋,在创造的天地一展才华。

我们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思维,并以这种思维去努力影响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与引导,并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的创新学习品质。同时,我们必须要有较好的气质和较强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而且要善于总结思维与实践的体会,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此外,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还必须刻苦学习计算机技术,熟练地操作电脑,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3

通过观察发现,近年来中考命题进一步以语篇为重点,且阅读文章的篇幅长、题材广、难度大。这些特点表现在阅读量明显增加,提高了阅读速度;选材多样化,更具有时代感;强化深层理解,大部分问题都需要整体阅读和分析才能正确判断。所以,我们一定要增加学生的阅读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为了提高学生阅读那解的能力,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下而是我的一些体验,仅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读书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喜欢读书,我经常给他们讲一些爱读书的名人的例子,进行榜样教学。为了让他们真正喜欢读书,我就给他们介绍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和名著等。八年级的学生英语词汇量还很少,让他们读太难得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让他们先读一些简本的外国名著,并带有汉语翻译的,然后在慢慢读一些全英的故事小说等。

二、培养学生怎样读书

英语课本内的阅读材料是很有限的,为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扩大他们的视野,必须加大他们的课外阅读量。但是课外阅读书籍的利,类不同,文章的内容也深浅不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高低的区别,所以,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并且要根据不同的书籍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有些故事型文章篇幅比较长,旨在了解大概意思,这样的适合快读,也叫浏览(look through)。有些优美的文章,我们要细读,精读,掌握它的写作风格,可以一句一句地去读,遇到不懂得地方可以停下来做上记号。一边查阅工具书或者是向老师请教。在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时,应该指导学生怎样选书,怎样积累词汇。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词汇积累本,让学生记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然后查阅字典,记住词义,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词汇量就会大大增加,为以后的阅读减少生词的障碍。

三、搞好读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开展了课前5分钟的演讲活动,每天一个学生。在课前讲故事,复述课文,讲笑话等等,进一步巩同他们读书的兴趣。为了让他们坚持读书,我们还开展了手抄报活动,人人参加,题目自拟,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相应的插图。去年寒假前,我们举办了迎奥运的手抄报比赛活动,学生办出了《One world,onedream》《Welcome to Beijing》等。全体学生并参加了全国七年级手抄报大赛,其中有3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5人获得三等奖,这大大提高了学生们读书的乐趣。为了学生对阅读不感到枯燥,我们还举办了朗读比赛,读书知识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增强他们读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必须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培养他们的兴趣。

新课标下的新诗教学 篇4

一.把握新诗情感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缀文”、“观文”均关乎情。而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饱含深情, 老师在教现代诗歌时, 务必结合诗歌内容, 充分发掘诗歌的情感因素, 细致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膊。体作者的情, 察作者的意, 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然后才能向自己的学生传情达意。教师首先必须先找出诗歌的动情点, 深入进去, 用心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情, 努力做到与读者、作者心心相映, 从而达到言之有情、动之有情、寻之有情的效果。如余光中的《乡愁》分别写了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及游子和大陆分离, 分别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寄托其情感。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 其情感已层层深化, 但还仅仅停留在个人之愁, 而最后一句的两岸分离却由个人之愁上升到家国之思, 深刻地表现了居住在台湾的同胞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迫切心情。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 诗人以“残缺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 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 转而热切期盼, 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这些情感通过摸索、触到、灰烬、微凉、蓬蒿、憔悴、苦水、希望等词语表现出来。这种情感通过教师的讲解, 学生完全可以体会。

二.分析新诗形象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意象, 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人、物和自然景象。现代诗中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只有真正了解诗歌形象, 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内涵, 这是现代诗教学中很关键的一步, 把握诗歌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 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 构成整体形象,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该诗涉及的形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 形象虽然较多, 但他们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鸟是作者自身形象的化身, 更是中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化身, 土地象征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悲情的河流和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胜利的曙光。诗人作为人民的一员为祖国而歌唱, 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这样, 众多的形象就串成了一个整体。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 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 这就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 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

三.品味新诗语言

新诗语言新颖、凝练, 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 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初中语文新诗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让学生品味新诗语言的精妙之处。如《回延安》的第一节有“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这里用一“抓”一“贴”, 为何不用其它诸如“捧”、“拿”、“放”、“靠”等词呢?很明显, “抓”字急而紧, “贴”字近而紧。这两个字动作逼真, 非常传神,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重回故土时激动而喜悦的心情。而其它的四个字就没有如此传神的功用。后面的“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搂”字以及“一头扑在亲人怀”的“扑”字跟“抓”、“贴”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充分表现了诗人急不可耐的怀念之情。新诗《在山的那边》中“山那边的山啊, 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一般用来形容人的脸色, 这是用来形容山, 既和山的青色相符, 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子里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沮丧的心情。通过传神字词的品析、参悟, 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用词的妙处, 悟透情感,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新课标下的教学艺术 篇5

湖南省龙山皇仓中学:曹首纲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这几年的美术教学变革是有目共睹的,当前美术课堂教学由封闭式、单一化教学模式向开放式、多元化转变,美术教科书的内容也丰富许多,不再是单一的美术技能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提倡人文素养,开发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这样也极大地刺激广大美术教师的教学热情,使之美术教师对美术的教育教学有了更多的关注。于是基于多年的教育教学有了些个人的看法与想法。

一、现在美术教师美术教学的目的不再明确了。

我们要如何来面对现在新课标下的美术教学,这是现行美术教师们思考最多的主题,美术课是教给学生什么知识的?是重点给学生美术方面的知识?还是文学常识的知识?还是其他?这个问题本来是一目了然,但在有的教师在课堂里,这简单的问题就变得十分模糊。一堂美术课,授课针对的不是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艺术内在规律的探索阐述,而是津津乐道于作品的历史意义、时代背景及艺术家生平、轶文趣事的故事性介绍。当然,这些因素对全方位、立体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起着不可缺少的帮助作用,问题是脱离具体作品内在艺术特点的表述,或文学性大于审美性,或变成看图说文,流于肤浅、简单的模式。这种对艺术作品本体的忽略、淡化,使这些艺术作品沦为其他学科观念的脚注,本身就是对艺术功能的错位颠倒,学生怎能领略到作品内在蕴含的美。《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来开展美术鉴赏教学,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作为教师,要熟悉教材把 1

握与引导这堂课的整体走向。

二、欣赏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自主评述。

现在的美术欣赏课被称为欣赏·评述课,以对学习、理解美术和对视觉现象审美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能会欣赏又能评述美术作品。美术欣赏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赏来达到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接受教育、提高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由于人对作品的欣赏并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受到生活经历、思想,文化素养的影响,因此人们总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围绕作品所提供的各种因素而展开各种联想和创造,并在许多情况下带上某种感情色彩,从而给作品以积极的评价。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这幅作品所表现的事件的背景、内容、意义,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现什么主题,作品给我们什么感受。所以,教师要在上课时唤起学生的生活联想包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提供必要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同时本人在欣赏课上要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如:美术作品与生活比较、东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同一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在美术欣赏教学的课堂上,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也是一种很方便很实用的欣赏教学方法,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学生能直观地、多角度地对不同的作品作比较分析,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产生深刻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欣赏课学习不再是被动、无聊的事情,相反成为一种主动、快乐的事情,有利于学生对艺术作品审美欣赏能

力的提高。就艺术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的更新,我们美术教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

三、为美术课堂提供一种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种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教学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在全身心参与艺术活动时,不要让他们感到其周围总是有那样一双阴冷的眼睛在盯着他们,而应该让他们欣喜地发现教师也正在和自己一起分享着教学中的愉悦。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艺术兴趣呢?首先,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境,一个人只有心情不错,才能与艺术为伍。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参与艺术活动的条件,以便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艺术愉悦体验的机会。

因此,教师就应在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如在绘画的教学中,在课堂的开始部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祖国(如张家界风光、九寨沟风景等)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欣赏,画家(包括教师)的国画作品或是水彩风景作品的欣赏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同时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就较为容易,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任何美术作品都基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并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这样学生就会从课堂中这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遵循愉悦原则进行教学,使教学过程具有愉悦性特征。这一方面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都获得美感满足,都感到意趣盎然。

同时愉悦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积极健康的情感在教学中与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有种情感因素在起作用,对

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整个教学活动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巴甫洛夫说:“愉悦可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接受。”通过美术课本身具有的美的形象来满足学生“畅神”和“悦情”的需要。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就要研究如何挖掘美术作品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并使之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中,使视觉的“珍馐美味”与洋溢着美感的课堂教学艺术浑然一体,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感情,完善人的生命感受,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教学的愉悦性还表现为: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艺术活动。只有当学生从说教、强制、灌输的被动中解放出来,处于一种对艺术的向往和渴求,以强烈的兴趣和迫切的期待,融进艺术审美对象这样的状态下时,美术教学愉悦原则才得以完整的实施。

新课标下的情感教学 篇6

关键字 情感 情感教学 以人为本

教育需要有一个广阔的人文视野,需要立足于“以人为本”。在过去的教育视域中是把师生看成单一层面的抽象个体,较少关注师生的情感,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注重师生的情感,建立充满生命力的情感教学。

一、从心理学角度认识情感

(一)情感。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如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了一本好书会感到满足;生活中遇到知己会感到欣慰等。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如失去亲人会引起悲痛;无端遭到攻击会产生愤怒,工作失误会出现内疚和苦恼等。

(二)情感与认知。

情感与认知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情感影响人的认知,认知又是情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情感的认知理论。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情感的评定——兴奋学说。他认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感的本质,从刺激出现到情感的产生,要经历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感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感。

著名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认为情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二、新课标下进行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一)情感教学能够有利的促进师生间的交流。

埃瑞克.波尔伯认为人们有三种交流方式,即孩子式,父母式和成人式。孩子式的对话交流方式是一种屈从于权威的或者感情用事的。父母式的方式则是在与人交流时感觉高人一等,更多采用的是批评指正。成人式则是以平等的姿态与人交流。而现代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则是以成人式的交流方式,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和语言对待学生,使学生在与教师沟通中感受到归属感,感受到教师的每一份爱,教师也由此拨开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二)情感教学能够有利的促进学生间的互爱互助。

心理学认为,班级成员之间如果相互关心和支持,其归属感,尊重,自我价值等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其心理健康水平就容易提高,积极的个性品质就容易形成。相反,如果班级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矛盾冲突较多,班级成员之间互相贬低,嫉妒,敌视,其内在的紧张压抑和消极情感体验就越多,心理健康状况就会受到消极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就会受阻。情感教学就强度要让学生在班级中获得自己的心理需要,并提出学生之间应该相互鼓励,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三、情感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一)以情育人,以情教人。

首先,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心理学认为,在学习工作中,如果学生心理上有满足感,愉快感,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和肯定,情感得到了尊重,那么其潜力会得到充分的释放,能力会得到更大的发挥。

其次,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寓情于教。教学情境是把教师,教材,学生的三种情感世界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教育时空。教师用自己的灵魂和情感来感悟教材,从教材中发现,获取情感教育的因素,并带着自身的情感和对教材的情感撞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感悟到教材中的真谛。

(二)尊重理解教师,注重教师的身心健康。

“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谐,还要注重教师的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重。有研究表明,当教师心理压力过大时,会表现出工作迟缓,以及对学生缺少关注等。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教学极力强调教师的身心健康,强调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用自己真挚的爱回溃教师。作为家长应充分理解教师工作,与教师和谐沟通。作为学校应充分肯定教师的工作,使教师体会到应有的归属感。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篇7

一、深入研究教材, 抓好备课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现在历史考试更加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因此对教师备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其次要明确教学目标, 第三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 第四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备课中了解学生, 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目标明确, 才能有效地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有利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 备课时教师要力求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情境,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中, 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 我利用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将学生带入古代农业文明时代。然后通过讨论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 让学生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又便于学生识记理解。

二、语言力求精炼生动有趣, 激发兴趣

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离不开语言教学的作用。语言是从事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手段, 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 都要通过教师语言来实现。教师应具备好口才, 努力丰富自己的语言, 按新课标的要求,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 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技巧, 加强基本功训练, 做到准确形象、有启发性、有节奏感、有幽默感。如讲重庆和谈时, 毛泽东对蒋介石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你不让我们另起炉灶, 我们就到你的炉灶上做饭吃。”在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充分讨论后, 我作了如下阐述:面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中国共产党“不另起炉灶”是向全国人民表明了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 前提是实现民主政治, 国民政府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即“在你的炉灶上做饭吃”。

教学语言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学生才会爱听。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战争》中, 探究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时, 我使用了一个灯谜:日本投降———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名。引导学生分析解谜后, 我用幽默的语言归纳谜底的含义:谜底一是“屈原”, 意为日本屈服于原子弹;谜底二是“苏武”, 指苏联的武装力量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谜底三是“蒋干”, 指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抗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谜底四是“毛遂”, 指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军队是抗战的主要力量;谜底五是“共工”, 意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抗战才使日本投降。通过这一有趣的灯谜分析, 让学生形象掌握了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的原因。

三、开启学生思维, 发展思维力

历史教学需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 尽可能地发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引导学生去探索、寻求事物发展的过程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概念。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理清思路, 使学生在今后学习中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如在复习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 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结果, 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我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引导、分析, 一学生归纳出“清政府腐败无能”和“中国武器装备的落后”, 然后教师归纳两点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 二是经济技术落后。这样做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历史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 重视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教是为了不教”, 教会学生思考, 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生自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放在主要位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设计, 精讲巧问, 哪怕是浅显的教学内容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 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度, 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形成问题链, 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生为本

现代教育理念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旧知识相互交融中不断地建构知识体系, 而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则特别强烈。”如果忽视这一点, “这种需要就会萎谢, 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篇8

写作就是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真观察、精心了解、深入认识及自我的感受和思想变化通过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方式。由于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了解不同, 对生活体验各异, 写出的文章也千差万别, 各有千秋。要想让学生写出优秀的文章, 应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入手。让学生重视写作、喜欢写作。为此, 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关注生活, 走进生活

写作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 要想让学生写出感人肺腑、精美诱人的文章, 必须让学生“走进去”、“写出来”。所谓“走进去”就是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 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投入生活、丰富生活资源。把观察、感受、体会到的结果储备起来, 为自己的写作备好足够的材料, 这样待到写作时便会得心应手。所谓“写出来”是指在平时的作文教学时不是将学生关在屋里凭空想象, 闭门造车, 而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准备心情记事本、周记本。每天都写心情日记, 把自己一天的心情如实地写出来, 每周写一篇一周心得, 将一周来的生活、学习、心情、感受写成心得体会。每周都进行一次交流, 看谁写的真、感受深, 并给以点评及奖励。这样久而久之写作时的困难、材料缺乏症的毛病就逐渐克服了。教师布置作业时看到的是学生面带着微笑的脸, 而不是愁眉不展。

因此, 关注现实, 走进生活是写作中良好的渠道, 这种渠道给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二、阅读搜索, 整理储存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选择读书、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而不是见书就读, 走马观花、读故事、看热闹。作为教师能否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 是决定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 对学生的要求是: 读书要定时、定向、定位。定时即让学生在休息或节假日时到图书馆、阅览室借书读书。定向即指把中学生必读的名著、杂志、报刊推荐给学生读。定位就是定期进行阅读方法交流指导, 使学生方法到位。

以上是阅读搜索, 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同时学会整理储存,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随笔、分类整理、储存备用, 如: 哪些是与理想有关的素材, 哪些是有关爱国的事例, 哪些是为人处事方面的, 并经常交流。长期下去, 学生作文时有思想、有生活、有技巧、有可借鉴的范例。这样, 学生在写作时不会望题兴叹, 而是妙笔生花。正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三、以文为范, 文后练笔

作为语文教师, 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通过课文学字词句, 这些只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懂得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必须具备的能力。初中教材所选课文, 既有基础知识的能力培养, 也有情感的融入, 同时更是写作的很好范例。为此讲授一篇课文的时候, 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 同时及时练笔, 仿写。如学完《苏州园林》一文时, 可趁热打铁, 布置一篇课后练笔《我们的校园》, 学生可以及时运用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相关知识出色完成此次练笔。其他问题的文章也采用同样的方法, 效果非常好。

四、引导鼓励, 激发创新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状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确定内容、方法和目标、激励学生、大胆分析、大胆讲评, 说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同中求异, 培养创新意识。根据学生特点, 在语文课堂上, 采用辩论会、模仿秀等形式, 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辩论。此外, 还可以举办专题讨论会, 写影评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各抒己见, 尽显自己独到的思辨锋芒。

培养思考习惯, 丰富生活认识储备, 训练迁移能力。生活离不开思考, 所谓“行成于思”正点明了“思”的作用。看到玫瑰, 有人欣赏, 有人责怪, 有人由此悟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重性。因而也必须辩证看待事物。灯光给人希望, 小草给人坚强, 春蚕给人奉献, 种种事物, 都有“思”的结晶,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会迁移思考, 习惯自然养成, 这样, 学生的定向思维得到了扩散, 思维变宽了。学生在写作文时思维与技巧上就会更上一层楼。

五、教有法, 写有程序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除了收集素材, 日常练笔之外, 还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方法指导, 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点:

1. 学会审题

审题是写作文时最关键的一点, 审题时要让学生抓住题眼, 如《我最敬佩的人》文题重点应放在“敬佩”二字上, 因此在选择素材时, 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例, 能突出主题来写。

2. 立意要新颖

现在中学生存在共性的问题是, 文字千篇一律, 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不会发散思维, 不会逆向思维, 因此写出来的文章平平淡淡。为此, 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时的创新能力, 写作立意要新颖。如有关“失败、挫折”为题的文章, 鼓励学生逆向思维, 写出失败、挫折背后给我们带来的正面影响, 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不同事物, 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更新颖些。

3. 学会列提纲

学生在写作时, 经常是提笔就写, 往往是半途而废, 走投无路, 结果写出的文章支离破碎, 虎头蛇尾。因此, 写文章前列提纲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完整的写作提纲, 写起文章来就思路清晰, 得心应手了。

新课标下的词汇教学 篇9

1. 利用直观手段教词汇

1.1 直观手段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 视觉映象是一种强有力的记忆辅助手段。使用直观手段就能直接给视觉以刺激。直观手段包括实物、图片、表格、简笔画、幻灯片、手势、表情、模型等。如教pen, pencil, ruler等单词时, 可用学生课桌上的学习用品出示教学。在教apple, banana, egg等单词时, 可带上苹果、香蕉、鸡蛋等到课堂上, 学习pear这个单词时, 教师可一手举起梨, 口中问道:“What’s this?It’s a pear.”再延伸举起两个梨问:“What are these?They are pears.”自问自答, 再展开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问学生答, 这样反复操练, 学生不但掌握pear这个单词的词性, 单复数, 而且在口语水平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师如能在学生回答得好之后, 把梨奖给他, 那课堂气氛就更好, 从而激励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1.2 直观手段的优点

运用直观手段可以使抽象东西形象、具体、生动化, 使英语单词直接与实物建立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及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多么重要, 使用直观教具恰恰激起了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斯波斯克 (B.Spolsky) 认为, 外语学习动机本身包括三方面内容:对待学习外语的态度、学习这种语言的愿望和为学习这种语言而付出的努力。

1.3 直观手段的实验研究

笔者教学多年, 无论是教哪个级, 能用直观手段教的单词, 我都会用, 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更牢故, 为了再次验证这个效果, 本学期我接任初三 (1) , (2) 两个班的英语。根据我了解, 初二期末英语考试成绩 (2) 班比 (1) 班的平均分多4分, 也就是说 (2) 班比 (1) 班的素质要好一点。在这个基础上, 我还是选择 (2) 班每学完一个单元就给他们听写, 并经常检查他们的记忆情况。而 (1) 班则不要求, 故 (1) 班的英语平均分只有61.5分。两班平均分相差10.5分, 跟初二相差4分, 明显地又拉多了6.5分。实验证明, 直观手段对单词的记忆确实很有用。

2. 通过语境进行词汇教学

2.1 在句篇中教词汇

词汇不是孤立地存储在人的记忆中, 而是分门别类地存储起来的。词汇放在句子中学习、理解, 较容易记忆, 而单词或词组离开了句子, 其意义是无法确定的。只有把单词或词组放在句子中去教, 放在上下文的语境中去教, 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的原则,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设置情景, 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新词汇。况且学单词的目的就是为句子服务。孤立的单词容易忘记, 学习和记忆单词应结合句子, 结合上下文。这样记单词就会记得牢, 记得快。以句子为单位记忆单词可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语言习惯, 有助于把握单词的用法和形式。

2.2 从听说开始进行词汇教学

对于初中生来说, 教英语词汇应先从口语开始, 因只有学生先掌握了发音, 能听, 能说, 方可更快地学好书面语言。如果学生听不懂单词的发音, 或说出的单词别人听不懂, 记再多的单词也起不到口头交际的作用。因此, 词汇教学一定要“听”。即听句子、短文, 听对话、英语歌曲等。要求学生能听出、听懂关键词, 多听正版英文, 能使学生掌握地道的英语, 储备大量的语言信息, 为学习英语打下扎实基础。教师在教单词时, 先让学生听, 让学生去“辨音”, 教师所展示的不是课本里的文字, 而是每个词是有由几个因素、几个音节构成, 重音在什么地方, 这样才能从听的意义上掌握词汇。

2.3 利用上下文教单词

在进行词汇教学时, 我们不要孤立地教单词, 或让学生孤立地记单词, 就是把一本词典上的单词背下来, 如果不用, 很快就会忘记。不能一见英语单词就直接给一个汉语意思, 这不利于学生理解词义和学习单词。当遇到讲授新单词时, 教师课前也是要花时间来准备的。如:water这个词, 在讲授时可以借助一些教具或动作, 如花洒、浇水的动作和喝水的动作等, 这些都必须是学生熟悉的行为, 再呈现以下的句子。如: (1) I’m very thirsty, I want to drink some water. (2) The flowers are dry, I must water them every day. (3) There is some water in the bottle., we can drink it.

3. 词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学习词汇的方法

3.1 通过构词法

许多词通过加上前后缀获词义转化、合成, 使学生似熟非熟, 例如:sticky, considerable, unknowable, quarrelsome, microcomputer, recovery, nonrecyclables, cost-effetive等, 极大地影响了对文章的理解。如果具有一定的构词法知识, 不但可利用已学构词法知识记忆单词, 且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 运用归纳法和比较法

要运用归纳法比较法进行词汇教学, 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不同词语的具体用法, 在归纳中复习巩固已学的词。比较法教词汇包括两个方面, 即英语比较和英汉比较, 这种教法可以使学生对于一些易混淆的词义, 易出错的词的用法能够有个清楚的概念, 以便较快、较牢固地加以掌握。

3.3 以词块为基础, 加强活用能力

按照记忆的规律, 句子信息的记忆是按短语结构进行的, 听者往往倾向于将短语感知为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 比如句子Our teacher/told us a story/yesterday afternoon.可以被感知为三个语义单位, 而以词块为单位来进行教学便是遵循了这种规律。

这种记忆词汇的方法有以下优势:首先, 这些词块都有相对完整的意义, 而不像单个的词义那样孤立, 而人们通常容易记住整体的意义。其次, 在每个词块中, 往往只有一个词是不熟悉的, 而其他的词语可以作为线索帮助学生理解整个词块的意义, 而理解往往是记忆的基础。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即学生记住了这些词块后, 可以随时把它们运用起来, 从而解决了在表达时搜索词语及选择搭配词的困难, 这样, 他们在构句谋篇方面的困难会迎刃而解。反过来, 词块的活用又会巩固他们的记忆。

4. 结束语

总之,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忽视词汇教学即忽视了语言教学的本质。词汇教学不能脱离意义与实用, 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 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来接受词汇知识, 同时给他们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 让他们把所学的的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 如此反复实践, 学生的词汇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随之而来的交际能力也必然增强。

参考文献

[1]、戴 (Dai) 曼纯.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浙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138-144

新课标下的情景教学 篇10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 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就有所不同,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 学生的水平不是很高, 更有很多学生来学校是为了混日子, 所以学生结构已形成多层次。但他们都是最终参加同样的考试, 参加高考。即使是比较不好的同学, 也是要在高考中一博正名。为提高教学效果, 让同学更好的学习, 提出分层次教学学案的设计是符合现实要求的。要求我们教师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手段分开层次, 强化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内的每个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 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改变学生角色教学情境, 用“文火”“炖化”麻木的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法, 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 这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 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学习者。许多学生谈“数”色变, 对数学有一种恐惧心理, 并有排斥倾向, 表现为听课无精打采, 缺乏学习愿望与动力, 作业经常不交。对这样的学生, 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纠正学生的认识, 用出自真心的实实在在的道理, 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 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情, 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决不放弃的意志和耐心, 让他们在“文火”中得以“炖化”。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最终是为了导之以行。当他们有行动时, 要不断给他们制定努力的目标, 并促其实现, 更要细心周到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二、问题教学情境

问题教学情境, 是指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问题,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教学情境。课堂上, 教师设计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不等于随随便便问问题,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频繁地问“对不对”“会不会”“是不是”等, 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 这样问, 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少意义, 而且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因此, 问题教学情境所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挑战性而且思维含量比较高, 这样, 学生探索的欲望才能不断生成, 思维才能不断发展。

三、开放式教学情境

教材中有些概念和例题内涵非常丰富, 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内容设计开放式教学情境, 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有的学生虽然原有的基础差, 但很渴望进步。针对这种情况, 首先指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点, 让学生在整理中熟悉:一章有几节, 每节中有几个知识点,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么样。把其中重点内容用“特写镜头”列表处理, 对比其异同点, 加深记忆, 并告诉学生若以后忘记或有疑点, 可按这个顺序查阅。通过这样的整理, 不仅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又让学生掌握了对比学习法。通过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 把孤立的知识组成知识链, 再把知识进行横向联系, 把知识链组成知识网, 在不断地巩固和补充中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中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 也养成了他们在日后学习中有问题查资料、找资料, 想出最完美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诸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 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 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 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学习。

四、故事教学情境

青少年学生对故事情境有着极强的向往, 因而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数学故事、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设计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故事情境所讲的故事要小而具体、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更重要的是要与课本教学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得学生迫切要求学习。

五、合作学习教学情境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设计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 评价的标准等等, 要求学生学会沟通、合作的技能, 以及学会处理分歧的能力和分享学习成果的乐趣。

六、对于马虎、思维不严谨的学生, 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许多学生平时粗心大意, 其实这是思维的肤浅性。他们对概念不求甚解, 对定理、公式、法则不考虑它们为什么成立, 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做练习时, 对照题型直接套用公式, 不去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严格遵守思维规律, 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要求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要语言规范, 使用数学语言, 特别是熟悉公式时, 一定要注意公式的局限性, 应用时注意其严密性, 推理过程做到言必有据。精选例题, 设置“陷阱”, 提高学生的防错意识。如学生常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理解不透, 通过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 养成严密的思维习惯。

七、对有思维惰性的学生, 帮助他们打破原有思维定势, 提高自身素质

有的学生喜欢老师上课时每一点每一滴都讲清楚, 就是“嚼烂”知识, 再灌给他们, 习惯于依样画葫芦去生搬硬套, 一遇到运算难一点的题, 就怕繁, “望题兴叹”。针对这种学生, 要求他们一定要课前预习, 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 让他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恰能解决, 从而获得成功感, 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上课讲解例题时, 要适当穿插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 掌握常用解题技巧, 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课后留有适当的思考题, 让他们能思考并加以解决。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钻研、去思考、去实践, 使学生经常开动脑筋, 掌握自己学习的全过程。

当然, 设计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 只要我们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 联系实际, 不断开拓、创新, 一定能设计出许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逐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逐渐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 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从而, 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严土健, 张奠宙, 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S].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刘绍学.数学①必修A版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徐沥泉.教学·研究·发现——MM方式演绎[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11

为指导有效阅读而设计的“主问题”是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主要问题,它不但能突出教学重点,而且也能带动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品读,在教学中它具有“一问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以“主问题”来展开教学,一般性提问的“量”大大减少了,学生学习有了充分的自由,也激发了研讨的热情,课堂气氛显得生动活泼,课堂活动始终又能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而且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整体把握是基础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而不管是培养感受、理解能力,还是培养欣赏和评价能力,都应立足于整体感知,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作为阅读对象的文本都是一个个整体,引导学生阅读理应从整体出发。然而,直到现在,阅读教学上,还有不少教师不重视整体性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注重文本的局部分析理解,习惯于从字到词到段再到篇的层层分析理解。这种教学吃力不讨好。一篇文章学下来,问感受,没有;问收获,支离破碎、只言片语。有位专家说得好:“一朵鲜花,含苞欲放,令人钦慕,然而一旦拿到实验室,撕下花瓣,切开花蕾做机理分析,从欣赏的角度看,就什么魅力也没有了。”阅读教学上,正是这种近于解剖和实验的指导方式,让原本生动有趣的阅读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散失了学生宝贵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教师在教学上要能从整体出发,把课文的内容和篇章结构放在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作整体阅读,不要破坏课文的趣味性,不要影响文章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要突出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教学上首先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通课文”才能为阅读教学全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把课文读通了,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重点所在,再通过教师的“主问题”引导展开阅读,就能实现长文短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上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帮助学生读通文本和整体把握课文的:学生个人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熟悉生词,把课文读正确,读后交流初步的感受(可以让学生以各种读书形式来展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内容方面的、词句方面的、表达方面的……)。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或理清思路,或抓住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接着,教师可以疏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设计中的预设,明确本课教学重点,即引导学生抓住一篇课文的重点,形成“主问题”,再引导学生以“主问题”展开深入的学习。

二、化繁为简,设计“主问题”展开阅读是关键

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对于不同的文章,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种不同的角度入手:

1.从文章的题目上设计“主问题”。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课堂上教师若能引导学生从文题切入,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从课文的中心句设计“主问题”。有些课文中心明确,在开头、中间或结尾就有中心句揭示中心。在精读这样的课文时,可以一入手就让学生寻找中心,并从中心引出“主问题”,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如在学习《詹天佑》一文时,(读通课文后)我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学生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是本文的中心句。“我便顺水推舟继续引导道:“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詹天佑才能的杰出?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接下来我们就以这句中心句为主线,从爱国和才能杰出两方面引导学生抓重点展开阅读训练。

3.从课后重点习题设计“主问题”。新课程每篇课文的后面都配以形式不同的练习,有的问题就是针对本篇课文的学习提出的最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可以从课后重点习题上设计“主问题”。如《晏子使楚》课后有这样的问题:“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之后,我就引导学生以课后这个思考题为“主问题”,默读课文并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边读书边圈画、写体会。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学习,并相机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得到了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学习的效率自然较高。而课后问题的解决也就意味着本文学习的重点已被突破。

新课标下的教学新体验 篇12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家长、同学)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 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 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 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 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 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 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 学习兴趣大增, 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 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 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数学化”思想。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 都是很好的课题,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走出课堂去学习,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情感交流, 解决思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调动方式也从根本上变一变, 正面的说教对他们不起作用, 不妨采用迂回策略, 充分利用课间课后, 与学生接触, 交流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尽量避开学习的问题, 慢慢地竟然会有些学生主动与你谈, 这个时候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 “给”他们信心,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与时间性, 但方式方法上不能操之过急, 目的是让学生对你感兴趣, 信任你, 力争让大多数学生喜欢你, 为课堂教学气氛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教师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和蔼可亲一系列行为也能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 能够有较高的感召力,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

五、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应用能力、交流能力。特别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 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不再认为数学是那么抽象深渊, 枯燥难懂, 而是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用途广泛的一门科学。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对“统计图表”的教学, 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完成以下问题: (1) 先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 (2) 利用软件Excel来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达所收集到的数据; (3) 根据表中的数据来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 上课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搜集的材料和他们的活动过程, 及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并请他们作自我介绍, 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探讨.这样做既拓宽学生的视野, 又丰富教学内容, 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提高教学效益。

上一篇:功能变革下一篇:土地权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