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2024-10-03

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共9篇)

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的本质:有效学习。“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一种服务,课堂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具体形式。

因此,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习的过程和任务适应学习者。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就要从“权威”的位置、“知识代表”的位置上走下来,走到学生身边,走到学生中间。

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要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把传递或展示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

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是教师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目前的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验,有效教学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教学要适应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的▴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特点; ▴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经验中学习; 差异; ▴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要多样化。这些原则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进行有机融合。

一、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以促成有效学习为目标的课堂,关键是要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要对学生的发展机制有全面的认识。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相去甚远。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过程由以下事件构成:

□目标:预设目标与课堂生成目标。后者更重要,即过程性目标,新课标中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最重要的是过程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有过程,就有了能力生成和情感态度。

□参与:学生参与、投入; □互动:师生双方互动;

□经验: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 □资源: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反馈: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创新:由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促进保持和迁移。2.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支持: 我们可以讨论一个问题:“在哪些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这对于我们在课堂中支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即落实新课标中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将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在下列情况下,学生有可能学得最好: ▵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问题: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自主: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价值: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 ▵意义: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期待: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状态: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采用如下策略,将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 ☆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二、现代教学设计:设计最优化的教与学的方式。

(一)现代设计理念:有效教学设计。了解、研究学生,进行教学准备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教学设计(书面),或者说教学方案。

1、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体实际需要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显著增大,进度统一、任务相同的课堂必然会让位给类似于复式教学的课堂。不同组别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完成不同的作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许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而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是应学生的实际要求而安排的活动。

当然,在统一的学习安排更多地被因人施教所代替,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与互动生成为课堂的常态时,一定意义的统一安排还会有存在的必要。这不仅是因为国家、社会为了实现文明的传承总要为学校教育规定任务,而且也是因为在相同条件下成长的人必然会有相似的特点。因此在强调教学从统一走向多样时,还要认识到这种变化会有一个过程,认识到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式也应该经过培养。从小学到中学,教师应该逐渐减少教学中的统一要求,逐渐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强指导、提供帮助,从而在统一计划与自主学习的结合中实现学习者有差异的主动发展,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在教学活动时,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如讨论、实验、观察等等,是必要的,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发展。

然而,还要注意区别对待,注意不要把统一听讲变成统一操练,也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同样的时间内达到同样的认识、接受同样的结论。要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即使不能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因人施教,至少也应该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的教学安排,让那些没上课已能完成作业的学生或上了课却完全听不懂、看不明白新课内容的学生也有事可做,也能在课堂上学到新的东西。越是高年级,越不应追求过于统一的进度,越应该主动考虑不同水平与不同追求的学生,会

有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当然,在存在统一考试的条件下,学生的这种多样发展是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的,教师不必再去增添对他们的限制,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差异性发展。

2、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

著名物理学大师狄拉克有一次去作学术报告,报告之后有人提问说,他不明白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到公式5。狄拉克不回答。主持人提醒道:“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狄拉克的这一著名回答,揭示了问题这一概念的本质。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因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那位提问者并没有讲出自己对“公式2”的理解及其与“公式5”的矛盾所在,狄拉克当然就无法为他作出解释说明。

所以,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因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在分析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并设计教学过程中,人们十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步骤,等等。这当然是很好的,也是必要的,确实是提高学习者主动性、自主性的重要方法。

但这种自主发现并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他们不太能够发现自己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现象的矛盾,即使问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许都不能问到关键处,也说不明白“为什么”的来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学会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发现问题,应该学会从了解到学生的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的矛盾中发现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追问,让学习者逐渐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内在矛盾,发现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任务、新现象的不和谐之处,采用启发式等方式去帮助学习者实现认识与态度上的跨越。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也好,教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也好,其前提都是要使教学任务切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切合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

进行教学设计的工作基础是了解学生。在日常教学中,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展示了许多与新课相关的图片或实物,然后满怀激情地启发学生,问他们知道不知道或愿不愿知道其中的奥秘,而当学生们满怀兴奋地说“愿意”时,教师似乎就在旁观者的面前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了。然而,事实是上课之前,这个班内有三分之一或更多的学生其实早已掌握了新课内容,而绝大部分学生都知识(因为上节课布置过预习了)新课要讲什么,所有的“发现”与“兴奋”,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类似的假问题、假启发的现象,在中小学教学,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中并不少见。

其根本原因在于,设计者在考虑问题时,关心的并不是学生实际知道什么,也不是所涉及的学习任务与学生固有认识的实际差距,他们只是从新知识出发,从新课所要传递的概念出发,这里的问题,类似狄拉克拒绝回答的那类问题,是从概念出发的问题。

在了解学生实际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即使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不能用昨日了解的学生的问题代替对今日新学生的了解,生活在变化,学生也变化,调查研究必须不断进行。应该说明的是,中小学生许多学习中的问题,可以由他们自己从读书中、讨论中和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解决,年级越高,学生越发展,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就会越深入,数量则会越少。因此,教师所要关注的,要重点点拨、讲解或演示、指导的,是那些带有普遍性且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了解学生、调查问题将会成为教师重要的工作环节。从备教材为主到备学生为主,这一转变会有个过程,会面临许多新问题。

3、学习方式应该多样。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教师讲解,学生看教师

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学生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如此等等。这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在百年前就已描述和批评过的“静听教学”。新课程提倡“做中学”.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陈鹤琴主张“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布鲁纳提出“发现性学习”,强调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斯瓦布认为探究学习就是儿童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例如对某些事实或现象的介绍资料)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其实,“做中学”并不完全是新东西。人类的技能学习一直是做中学的,体育老师教学生游泳、打球,也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在做(练习)中学的。把“做中学”拓展到认识领域,拓展到智能学习领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极其重要的要求。除了“听中学”、“看中学”与“做中学”以外,人们还可以“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讨论中学习,又说又听又想),“体验中学”、“创造中学”等等。特别是在学生都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生可以及时上网的条件下,怎样在学习活动中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每位正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教师要格外关注的事。从这个角度看,对于一切有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教师、学生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新课”。教师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应该从解决他们在阅读学习中的障碍开始教学。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而且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特别是在统一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因为,在学习碰到障碍时,有的学生喜欢问老师,以求快速解决问题;也有的学生情愿自己多想一会儿,或者通过查询、讨论来求得解决;还有的学生则要求暂时放松一下,让纷繁混乱的思绪稍稍平静一点以求得直觉的帮助。所以,要努力给学生自由,要让他们有机会选择方法。当然,在大班额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每个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是有限的,加上学习进度与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教师似乎难以给学生太多的选择机会。但是,在设计教学时,还是应该关注这一问题,因为这是求得教学实效并节约学生精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4、教学设计实际是教学构想。

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施工蓝图要十分细致周全,不能留下任何空白死角,虽然在建设中免不了“洽商”修改的烦恼,但它毕竟要求按计划施工。教学则不然,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学生规划学习过程,主要规划发生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事情,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我们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在教学中,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步骤,是常有的事,而且事先设计得越具体,越周详,有可能需要改变的也就越多。有些有经验的教师,甚至完全放弃了写详细的教案(例如特级教师孙维刚就宣称自己十多年来未写过教案)。当然,课前,他们在依据自己对学生知识、经验以及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等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了具体的、充分的设计与构想,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当前,我们应该对教学设计有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教学构想,是以问题为核心的。

教师在设计时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留有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关心实施步骤,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就没有多少机动的余地(机

动时间多了会无法安排),于是教学活动就会过于紧张,很难针对现场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整。因此,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应该向构想靠拢。教师不是工程师(他要按图纸施工),也不是电视导演(他们一般要按分镜头剧本去工作),而是节目策划,是与学生共同创造未来的人,创造是没有蓝图的,策划只抓大方向、大轮廓。说教学设计应该是构想,并不是不允许教师有些细节的设计与考虑,因为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预案,把以学生问题为中心的设想想得细一点,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充分一点,尤其是涉及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时,多一点事先的准备,应该说都是必要的。但是,预案就是预案,就有可能改变。这些设计或准备,应该只是准备,是备用的东西,而不是一定要实现的东西。一些教师苦恼于是否完成了教案或实现了预期目标,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作为事先的计划或构想,一成不变地按计划实现是少有的,大多要做一点调整,更何况在今天大家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条件下,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安排,在主体的影响下做些调整、变动,是理所当然的。

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就决定了课程、教材、教师以及教学设计的服务功能、服务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设计教学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改变教学设计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学生的发展需要面前,设计不再神圣,教学计划也不再神圣,它们都可以因学生的发展实际需要而改变。从这个角度说,一位新教师,不但应该在了解、研究学生上下功夫,而且应该在提高自己现场应变能力上下功夫。在设计教学时,多想一想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可以采取的对策,是很重要的事,这种预警式的构想越多,越贴近实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就会越主动,在变化面前变会越应付自如。

(二)现代设计行为:设计最优化的教与学的方式。传统的教学要求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验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甄别出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良的学生。这种乍看起来相当公平的教学,是以假设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思想为基础的。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提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的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学生会表现出某些特别发达的智力,并倾向于用不同的智力来学习。对教师来说就得面对一个赤裸裸的选择-—要么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要么承认这些差异。

如果说教师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多半是出于无奈的话,那么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就是个性化教学的表现。因此,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师的教,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以向他人(包括自己)展现他们所学的、所理解的内容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并给予每个儿童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便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Armstrong,T.)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问题:

(三)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行为设计的原则。(1)学生优先原则。

要熟悉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了解学习者的需求,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2)教师指导原则。

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地位。教师以辅导者、帮助者和领航员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3)互动性原则。

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设计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强调教师行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非完成教学任务本身。实现这一目的必须

注意其设计策略,以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由于教学媒体的应用形式和教学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媒体组合教学、基于局域网的教学和基于Internet的教学等。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教学方案没有明显的设计思想,反映不出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仍然是经验型的思路。

▶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教学结构流程反映不出新型教学模式的四个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媒体作用、教学过程等)。

▶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简要介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法。

1.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媒体选择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选择低代价、高功能的教学媒体。媒体使用目标是指媒体在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中,将要完成的职能,按其职能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类。

▲事实性:媒体提供有关科学现象、形态、结构,或者是史料、文献等客观、真实的事实,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事实性材料,使于识记。

▲情景性:根据学习内容,媒体提供一些相关情节、景色,真实的现象,或模拟相近的画面(如古诗词的意境画面)。

▲示范性:媒体提供一系列标准的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或操作行为),学习者将通过模仿和练习来进行技能的学习。

▲原理性:媒体提供某一典型事物的运行、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并借助语言的描述,帮助学习者对典型事物的特性、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有所了解。

▲探究性:媒体提供某一些事物典型现象或过程,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和问题,供学生作为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

媒体内容的选择:媒体内容的选择通常包括下列成分: △画面资料; △语言的运用; △画面的组合序列 △刺激强度。△教师的活动;

2、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主题意义理解的的情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导入设计,课堂教学效率

一、前言

2011年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 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之内,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只有兴趣被激活, 后面的各项教学任务才能有效地进行, 也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学习效果。

二、教学导入设计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心理学认为, 注意力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一个精彩的导入能自然地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导入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把学生快速有效地引向新授教学内容, 直奔主题, 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呈现这个活动, 抓住一个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 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 这是值得我们教师讨论、思考的问题。

三、教学导入设计的原则

课堂导入设计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在教学导入的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导入任务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任务的针对性——强化备课效果, 既备知识, 又备学生;导入任务的简明性——简明扼要, 明快利落;导入任务的多样性——从实际出发, 灵活多变。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点燃学生的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 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

四、教学导入设计的各种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 导入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我们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 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导入方法。本文以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的《仁爱版英语》教材教学作为课例。

1. 直观形象导入法。

直观形象的导入就是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具体的教学用的实物创设特定的语言气氛和情境, 快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种导入法比较传统、实用、方便, 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和培养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同时通过实物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进行思维和想象, 并能在活动中运用语言、理解语言, 解决问题。课例一, 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4 Topic2 Sections B、C&D (三课时) 。活动目的:本话题列举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几大历史遗迹———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及埃及金字塔等等。活动过程: (1) 通过图片的展示, 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的名胜古迹, 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文化, 并能用英语进行谈论。 (2) 同时学习词汇和某些表达法。教师事先上网查找并制成多媒体展示, 借助图片要求学生做到看图片谈论此话题的内容。 (3) 教师展示图片问:Where are these places?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 (4) 设置任务: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导入新课。本课例中这三个课时均可使用直观图片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让学生自然运用语言, 有助于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遗迹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扩大了知识面, 开拓了视野, 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的美丽家园——地球。

2. 设置问题导入法。

设置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一种快速、有效、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之一, 它对学生迅速进入思维过程, 积极主动思考, 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可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乐于探究并积极参与。也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 使学生有话可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把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交叉使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例二, 仁爱版七年级下册U-nit8 Topic2 Section C。活动目的: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假期计划和旅游,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谈论如何选择旅行目的地、如何准备旅行及提出建议等, 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和精彩的世界。活动过程: (1) 教师设置问题导入:The summer holidays are coming.I plan to go on a trip to Yunnan.Have you ever been there before? (学生会说Yes或No) (2) 若学生说“yes”, 可让学生谈论他们在云南的旅游情况, 若学生有困难, 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Who did you go with?When did you go there?等等? (3) 教师抓住最后的问题, 问:What should I take with me? (可开放回答) 问题的设置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旅游, 欣赏名胜古迹, 激发学生的兴趣、欲望与潜能。设置真实具体的问题,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能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 预测所学的内容, 为开展下面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3. 讨论导入法。

讨论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事先设置与新课有关的内容, 在上课伊始, 学生注意力尚未集中之时, 提出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进行教学导入, 让学生4人一组进行讨论、争辩之后, 教师作总结评论引出新课。在学生的讨论和争辩中, 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掌握程度, 使自己在新课教授中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课例三, 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2 Topic2 Section D。活动目的:通过问题的讨论, 使学生明白怎样合理膳食, 并且树立了关心他人的情感意识。活动过程: (1) 上课前, 先展示一张精美食物的图片, 活跃课堂气氛。 (2) T:Do you know what the names of these foods?S:Fish, beef...T:As we know, good healt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ealth, so we should choose right food to keep healthy.Let’s discuss whether Danny’s eating habits are healthy.让学生讨论哪些饮食习惯是健康的。学生4人一组开始讨论。 (每一组一人发言) (3) 教师把学生的看法写在黑板上。 (4) 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适时点拨。 (5) 最后教师总结:What must we do to keep healthy?导入新课。教师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课堂讨论。问题非常贴近生活, 能激发同学们的思维, 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4.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育家杜威说“为激发学生的思维,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这是一种常用的、能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教师在导入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情境,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学习或运用语言,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时时处于“交流”、“交际”中, 使他们在情境再现中不知不觉地得到语言知识的实践和体验。课例四, 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2Topic1 Section A。活动目的:创设真实的情境, 在情境中学习英语。班上的一个女生刚好生病了, 让学生谈谈身体各部位不舒服的感觉, 并学习提建议的表达方式。活动过程:上课铃响后, 老师正准备上课, 看见一女生趴在桌子上, 关心地问:What’s wrong with her?然后摸一摸她的头, 发烧了, 就对全班同学说:She has a fever.She had better go to see the doctor.马上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语言, 在实践中发展语言技能。巧妙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兴趣, 诱发思维,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获得知识, 在潜移默化中获取能力。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但重在得法。导入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 没有一定的模式。而导入只是一种信号, 因此时间不宜过长, 当学生的情绪、兴趣被调动起来后, 即可进入新知的呈现阶段。作为教师就应该根据每节课的不同要求, 精心设计导入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总之,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精心设计新颖合适的课堂导入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新知的呈现作好铺垫, 为感知、理解和记忆新的语言知识做好准备,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沈海芹.从“告诉”走向“体验”[Z]//.沈剑波.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丛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英语 教学 导入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03-02

一、前言

为了满足初中英语教学新课标的要求,必须做好对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设计好“导入”,那是具有关键性的。课堂教学的导入,顾名思义,就是意在通过一些方法,使学生开始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怎样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这就需要通过做好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来解答。心理学认为,注意力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说,要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对课堂内容的注意,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只有学生精神好,才能够好好集中注意力,而如果采用乏味、死板的课堂教学导入,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学习的效果肯定欠佳。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在导入阶段,要重视三点,即趣味性、轻松性、新潮性。从这三点入手,设计导入的方法,才能够真正有一个高效的导入。

二、导入设计

1.从趣味性上考虑,我们必须意识到初中学生年龄阶段的性格特点,即充满活力,初中生一般具有爱说爱学、模仿力强、性格外向、可塑性强等特点。这意味着,初中生有学习好英语的潜质,因为有学习新事物的活力,那么就会有学习一门新语言的激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产生,离不开最初的“有趣”的感觉,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时,要让导入的方法尽可能的具有趣味性。

如今学校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教学设备,在课堂开始时,可以采取运用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播放与当堂课程内容有关的教学视频片段的手段。这些视频片段的内容应具有动感的声效和趣味的内容,播放这些内容,很容易就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同时初步了解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对视频动画的天然好感,将让他们对接下来对英语的学习首先有了一个较为开放的心态。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导入。这也满足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例如,在教授8A Unit 6 Earthquake时通过播放日本地震时的视频短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下子就对要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是如今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有良好的设备条件,加上无限的网络资源,只需要教师在寻找题材与内容上花费一些功夫,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就足以做好教学中导入的这一部分。

2.从轻松性上入手。初中的学生,正处于一个青春期的起始点,他们的思维活跃,对死板的约束充满抗拒,对乏味的东西不屑一顾。要学好英语需要极强的耐心,作为一门外语,对于学习者来说,必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提到:“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就强调了课堂教学要灵活,要有目的性地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只有轻松的学习氛围,才不会轻易地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抗拒的心理。

增强导入的轻松性,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教师要先放下传统的“师长”姿态,在教学中要端正心理,应能够充分地和学生互动,而不是守着身份,不苟言笑。亲切的交流和幽默的语言,最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在课堂导入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事情,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英语或者预习到的内容,给予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使他们不厌倦、不沉闷,轻松地开始本堂课的主要内容。新课标中还提及,要“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教师应该有意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课堂导入时就开始使用英语,使用了,就会发觉有不懂的,有不懂的,就有学的必要,轻松的交流环境就促成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从新潮性上来看。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媒体的发达,使现在的小孩、青少年更早的开始接触大量的信息,也因此青少年对娱乐性的事物了解越来越多,这也是我们说的“早熟”。如今的初中生对时事,对趣闻都有较为敏锐的感觉,潮流也很容易影响到他们。而处在青春期的状态又导致他们对新潮事物充满了好奇与跟风的热情。他们乐于接触新事物,勇于模仿,这一点是应在设计课程导入时关注的。

如何设计一个具有新潮性的导入?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当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也喜欢国外的电影,总有一些英语歌曲或者英语电影是当时被学生所关注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从中找一些与课程内容有一定关联性的片段,如歌词、电影台词等,放到教学导入这一环节中,采取问答、竞猜等方式,让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掌握这些英语词汇、句子。即使有些学生不了解在教学导入中提到的新潮的歌词或台词,但是在一些“新潮份子”的热情中,也同样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凭靠学生对新潮事物的热情,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从歌词、台词中,导向当堂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结语

从趣味性、轻松性、新潮性入手,是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生这个学生群体的整体特点的体现。教学,教之以学,初中生有着其独特的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些心理特点,就能够将学生带领到学习英语的正确途径。课堂的教学导入,从这三点入手,就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注意力,也终会起到显著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世英.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9;143~144

[2]吴 利. 探讨新课标下实现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下),2012;8;110~111

新课标下的英语语法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Story time

教学目标:

1. 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isn’t、that’s、pen pencil pencil case

2. 能听懂、会说、会读日常用语This isn’t my pencil. Is this /that your pencil? Yes, it is. No, it isn’t.

3. 能正确地理解并朗读对话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尝试表演课文内容。

4. 树立团结友爱、帮助同学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 句型:Is this /that your pencil?以及回答Yes, it is. No, it isn’t.

2. 词汇:isn’t、that’s、pen pencil pencil case

教学难点:

1. 能在情景下正确运用句型Is this /that your …?的用法和区别。

2. 词汇:No,it isn’t的发音。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 2. 准备道具:丢失物品

教学过程:

Step1 Warm-up

Say a rhyme: open the window

Game: Listen, point and say

T: 1. window door blackboard 学生边指物体边说a…同时教师说完整的句子,This is…/ That is…

2.rubber T:rubber 学生学过指着rubber T: This is my rubber, where’s your rubber?(中文)

引导学生用This is my…的句型。

3.pen T:pen 部分学生应该知道。T:Look, this is a pen.然后老师说show us your pen .

Step2 Presentation

1.Learn: pencil No,it isn’t.

T:Is this a pen? S:No,it isn’t. 学生不会的话,老师提示:yes or no?Teach:No,it isn’t.(中文) 反复问学生,操练No,it isn’t.

T:It’s a pencil. I have a pencil , this is my pencil. Do you have a pencil?Show it to your classmate。让学生互相展示一下自己的铅笔。

2、learn:pencil case

T:Look,this is a pen,this is a pencil. I can put them in a pencil case.

读四个文具,然后做游戏。

3. Play a game

T: Look, here’s a bo_,(今天早上我在地上捡了个文具,放在了里面,文具是事先从一些学生那里拿的)

a:Try to guess!

Learn:Is this a ….

S:Is this a rubber? T: No, it isn’t. 多玩一会游戏 让学生感知 No,it isn’t的意思,再开始跟读。

Learn: No,it isn’t. isn’t=is not

b:Let’s open it,OK?

2.teach :Yes,it is.

S:Is this a pen ? T: Yes, T: Yes,it is.

3,Learn: Is this your..?

T: Hello,__. Is this your pen ? S: No ,it isn’t.(多问几个学生?)

T: Who can help me find the owner? (让学生帮助找到失主。)

4. teach “Is that your …?” “That’s my ….”

T: Is that your pencil?

S: Yes, it is.

T-S

T: There are many things here, rubber, …, we can find their owner after class.

Step3 Storytime.

1. Show Mike,

T: Look, who’s he? Ss: Mike

T: He has a nice pencil, too, T:Is this Mike’s pencil ? Let’s ask mike. 先让学生个别问 再说麦克听不清,全班问。引出This isn’t my pen. Ti听-读-模仿

2. Watch and answer

a: What is Mike looking for?

b:What colour is Mike’s pencil?

Watch again

Who helps Mike? b:What does Liu Tao say? 模范句子 注意语音语调。

c: What does Yang Ling say?

A: Does Mike find it?

By the way: What does he say?

4 Follow the cartoon

5 Showtime

Step4 Production

每个丢失物品的背后都有一个着急寻找的身影,相信你捡到了也很乐意帮忙吧!

情景:你跟你的小伙伴在走廊上玩耍的时候看到了一支很漂亮的铅笔,于是你们捡起来,开心的找到了它的主人。

You can use:

Hello,__

Is this/that your pencil/…?

What’s this/that?

Yes,it is./No,it isn’t.

Here you are. Thank you.

板书: Unit2 Is this your pencil?

rubber Is this/that your pencil?

Pen Yes, it is. / No, it isn’t.

pencil

pencil case

教学反思:本节课上的内容是Story time,整节课上下来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对教材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第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了解清楚,教惯了高年级,对低年级了解不够。第三铺垫的过多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自身的语音语调,以及评价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课程与教材 篇5

在“新标准”之前,我用过几年的人教版的“新目标”,当时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我教得也是轻松惬意。我想是有教材的一部分功劳的。我喜欢它,学生也爱它。用了一年后,上面课改,把“新目标”换成了“新标准”,当时我有些不适应,学生也有些吃不消。可能也是有很多原因的。比如那时学生刚好八年级,英语课程要求与七年级相比高了许多等。不管怎么说,当时我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不轻松。当然自己对于教材理解不透也是一个因素。所以那时候起,我就一直担忧着。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培训,学习,研讨„„一个接一个,于是对于新的教材也消除了些偏见,开始有所消化。它其实有着存在的价值。比如教材在教学内容和语言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生活为主要内容,兼顾学生的学习知识、素质培养的内容。把功能与结构融于话题与任务中,通过话题的循环和运用任务的实现,呈现相应的结构与功能。其次,在初中一年级上册的前一部分,设计了小幅度的知识过度、大幅度的能力提高的衔接性内容。使得一部分在小学程度不好的学生有喘息,巩固的机会。另外,教材在每个模块设计“Around the world”专栏,从世界的眼光,而不只是从英语国家或者中国的眼光来介绍世界文化。以开放和兼容的心态来介绍,使学生从小就能放眼世界、扩大视野。“Learning to learn”专栏和一些专门的学习活动和运用任务,甚至一些课文,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所需的意志力。

有了理解就有了消化,从而渐渐的开始有些喜欢了。

当然,即便是情人眼中的“西施”,她也是有不完美的一面的。比如这套教材的一些内容有些外见了,如刘翔一课,北京迎奥运一课等,因为时间过了,所以他们也不能只停留在将来时态中。当然这种刘翔精神,奥运心情是永远的留了下来。

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索 篇6

一、使学生明确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在《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根据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 初中英语课程应该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 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这一点教师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数据和事实更清晰地让学生明白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心中确立了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就有了英语阅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那么英语阅读教学才有了一个良好的铺垫和开端。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虽然, 教无定法, 但教一定要有法。我们在平时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以下导、读、听、述的授课形式可供大家参考。

1. 导读: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导课科学合理, 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进入阅读程序。导课方式多样, 有背景介绍、故事启发、以旧带新、设置悬念等,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 选用不同的导课方法,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了解课文的欲望。

2. 阅读:

阅读课的主旋律就是阅读, 教师应从整体语篇出发, 结合后面的练习,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文章内涵、推测作者意图等能力。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阅读训练也可以分三步: (1) 速读:学生的阅读欲被激发后, 急于了解文章内容, 安排这样的活动, 正好满足他们的需求。此时, 教师要设计一些较为浅显的问题, 或合理利用后面的练习, 让学生有目标地去阅读, 由此, 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大意, 完成了阅读的第一步。 (2) 细读。这一步是阅读的核心。学生通过有目标的细读, 加大信息量的输入, 掌握全文的结构脉络, 从而把握文章的要领, 提高获得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判断正误、回答问题、排序、选择等练习, 这样, 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细节, 又了解了文章的框架结构。这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进行归纳以供讨论, 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同一内容作不同的表达, 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 设置问题情境, 提出一些层层递进, 逐级攀登的问题, 最终达到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3) 朗读。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既可以培养语感, 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听录音。

学生通过视觉了解课文的信息之后, 合上书通过听觉再次强化信息的输入, 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 学生可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语速, 纠正自己错误的发音, 为下一步的“复述”提供充分的条件。

4. 复述。

这是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口头训练, 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有效途径。复述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提问式、填空式、关键词提示式、根据图片全文概述式等。复述应根据学生实际, 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地进行。例如, 可以分以下四步:首先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其次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然后用所给的关键词组复述全文, 最后让学生分组表演。这样, 学生有了学有所用的感觉, 兴趣盎然, 气氛活跃, 效果很好。

三、实施整体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能力

整体教学是课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就是始终将一篇课文作为整体去教, 把课文的内容和篇章结构放在突出的地位, 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章, 不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和趣味性, 不影响文章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培养阅读能力和提高阅读速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阅读局部不离整体, 整体寓于局部之中。整体的含义是从整体上感知和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和课文大意, 从课文内容的整体信息出发, 逐层深入, 弄清段落大意及各段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上把握篇章结构, 理解其现实意义, 深化运用。课文整体教学的步骤分为三步:

第一步: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综合性理解, 包括预测、指导、阅读、思考、理解五个环节。

第二步:从课文内容的整体出发, 围绕段落大意或主题句对课文进行局部分析, 包括发现、自查、问答、讲评、联系五个环节。

第三步:抓住课文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全方位地对课文内容实施综合性运用, 包括归纳、总结、具体化 (情景化) 、运用、点题五个环节。

四、大力开展课外泛读

一是选择课外读物, 指导课外泛读。开展课外阅读, 既能增加阅读量,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有利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 课外读物的选择对阅读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在选择读物时尽量选一些内容健康, 思想性强的文章, 使学生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 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所选读物要内容广泛、新颖, 体裁和题材多种多样, 语言质朴生动, 引人入胜, 寓学习于消遣之中, 所以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 增强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是设计阅读表格, 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我对学生阅读情况的了解, 是通过两张统计表格来反馈的。一张发给学生, 让学生登记自己的阅读文章题目和理解率, 另一张发给全班用, 定期把每个学生的阅读文章名称和理解成绩登记, 这样不但教师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展情况, 而且学生之间也能相互了解, 互相促进。我们把这一做法进行马拉松式的长期阅读比赛, 学生读完一张报纸, 接着又读另一张报纸, 看谁读得多, 理解得准确。这样, 不但提高了学生读报的积极性, 把一些从来不读英语课外书的学生也吸引到英语课外阅读中来。更重要的是, 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总之,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教师在阅读课上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精心设计阅读教学过程, 要在学生建立阅读兴趣的同时, 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和能力, 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及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摘要: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中学生来说, 阅读更是一个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 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学生阅读量增加, 阅读兴趣、阅读技能的培养的意义已超出为了学生考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对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口语教学 篇7

东莞市的学生不仅中考要考口语,而且从初一开始就实行口语考试,并将其按10%记入学期成绩。初中英语口语考试主要采用朗读短文、自由问答、情景对话、看图说话四种题型,从不同角度测试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等及用语言来做事的交际能力。主要考查课标中要求掌握的与个人情况有关或与学习生活比较贴近的交际用语。口试题型为口语教学提供了方向,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实际,结合《交际用语表》的项目,将口试题型以不同形式融于教学之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口语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重视听力、模仿、朗读和背诵

口语交际活动包括听和说,听是理解和接受信息,说是表达和传递信息,听是说的基础。所以,在口语训练中,应以听的训练为基础,在听懂、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说的训练。听的训练包括听录音、听老师、听同学、听对话。学习任何语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经常模仿录音并跟读能使学生语音语调纯正,表达流畅。在反复模仿跟读的基础上,背诵成篇或成段的文章,既有利于培养正确的语音和语调,有利于语法和词汇的巩固,又有利于口语和书面语能力的提高。

二、创造语言环境,激发兴趣

1. 用英语组织教学。从一开始就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尽量少使用中文,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养成讲英语的习惯。

2. 重视课前3分钟的值日报告。值日报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个人陈述,也可以两人或三人甚至更多的人表演对话、短剧等。内容可以是课内外的对话、故事、笑话、新闻等,也可以是从《交际用语表》中挑选的话题。学生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巩固知识的过程。做报告的过程也就是说和练的过程,而下面的同学则有一个练听力的过程。每次等学生做完报告后,老师就报告内容提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回答。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都有同样的机会走上讲台,做一次自己满意的值日生报告。值日生报告是学以致用的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

3.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对话,训练口语。现有教材每单元都有对话,许多口语练习也都是采用对话形式以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活动,能比较自然地使用语言。练习对话前,我先放录音,让学生回答一两个问题,或听对话填关键词。待学生完全理解了对话后,再做替换练习和分角色表演。Pair work是必不可少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口的最佳形式。

4. 把口语训练融入阅读课中, 进行表演、朗读、背诵和复述等形式的训练。阅读课主要是训练阅读能力,但是我们可以把口语贯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每篇阅读课文前的pre-reading,其实就是很好的口语话题,可以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也可以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我让学生展开3分钟左右的口头讨论,再叫小组代表口头报告讨论结果。每篇课文都是一个故事,我给出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这些词来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按照口试的要求,让学生限时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可以在朗读课文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口语水平。

三、利用多媒体设施,创造交际氛围

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创造情景组织课堂教学,声画交融,使得教学内容更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学得轻松愉快,并易于掌握重点、难点,达到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和兴趣的目的。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从学生喜欢的歌曲入手,引入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四、巧用复习课,进行模拟口语训练

每上完一个单元,我就将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汇、语法、交际用语等按照期末考试的题型设计一套口語题目,也就是将本单元要求掌握的交际用语结合语法,设计成自由问答形式,将对话课设计成情景对话,选择成篇或成段的阅读文章作为朗读材料,将本单元重点短语句型,设计到话题简述题中。这样既复习巩固了语言知识又训练了口语,起到了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标下的初中政治创新教学 篇8

【摘要】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对我国初中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都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对于政治学科的教学,它要求学生能够在掌握相关政治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并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样的前提下,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创新教学模式,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初中政治的教学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政治

一、转变教育观念,以素质教育作为目标

要实施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首要在于改变当前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积极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良好的“教与学”方式与习惯形成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得以落实。当今随着信息多媒体的发展,学生可以获取到信息的途径简单而多样化,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则更加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适时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新教学方式的开展,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求学的教学方式才是培养素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和表现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促使学生智力发展的动力。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较为抽象和难懂,对初中学生来说学起来较为枯燥。但只要初中政治课教师认真分析和研究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有选择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为学生创设感知教材的种种有效环境,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如教学电影、电视、幻灯片等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学生创造出直观形象的情境,呈现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以趣入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任务顺利而有效地完成。

三、巩固新知识要讲究实效

如果说课堂组织教学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讲授新知识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那么巩固新知识则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与记忆。这个环节不必每个课时都穿插,一般放在一个单元内容讲授结束时,效果比较好。因为,“要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只有理解了有系统的知识,才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并在需要的时候很快地提取出来。新知识讲授结束时,学生己经系统地学习了整篇章节,此时再让学生简单的复述所讲的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对政治品德内容的消化,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

四、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把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入到初中政治课堂中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学的时代性、竞争性与拓展性,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观念和新方法。多媒体技术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最能取得实际效果的多媒体教学于段,时机和数量要适当,切不可为使用而使用,切忌哗众取宠,盲目追求形式和数量,将师生变为教学软件的仆人。多媒体设计和应用要通过情境设置,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洞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在课件设计结构上,可采用模块思想,变“线性结构”为“拓扑结构”,使课件流程、资源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开放性及其界而的人文性,将课件设计成服务学生学习的平台,以减轻学生的脑力负担,为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发挥提供时间和空间。

五、初中政治创新教学开展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应有针对性和计划性。新课程理念下,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更多地承担者引导者的作用。可以说,初中政治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故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上必须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基础出发,注重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需求的发展。

2.教师角色应准确定位。如上述内容所提,教师的权威主导者的地位已日渐淡化。故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努力培养学生自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课堂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始终同学生完全平等的参与者,并以求真、求实、求佳、求新的思想来影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会创新,并勇于创新。

3.评价应公允客观。政治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公允,注重学生的自尊心,不去伤害任何学生。教师应用区别、分层的标准来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衡量,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积极性的保护。对于学生所有的创新间接,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其树立其创新的信心,从而促进其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传统的政治教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它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比较陈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他们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入时政竞赛的内容,通过网络这一工具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的政治学习和自身的课堂教学给予合理有效的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地创新初中政治的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昭光.论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J].新课程(上),2011(07)

[2]陈建斌.新课改创新视角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探究[J].成才之路,2012(22)

[3]刘志智.刍议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1)

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9

李惠明

河源市紫金县第二中学,广东河源517400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初中物理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过程。

一、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1.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方面的一次整体性变革,这种变革使得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在这充满变数的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实践,需要不断地教学反思。

2.教学反思是教师的成长。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物理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3.教学反思是获得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的需要。如何灵活驾驭复杂的课堂教学,只有通过教师亲身教学实践活动地体验,通过行动中地反思和训练才能获得。新教材大大增加了物理教师实践创新的空间,需要教师在实践的情境中不断体验、反思和感悟,才能灵活应对课堂教学的复杂情境,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地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地引导训练。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2.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3.教学方式要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四、从理念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对理念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如《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栏目中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的帮助。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以提高专业素质。

2.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对物理课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例如,在教学“简单电现象”一节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用塑料棒、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然后去靠近纸屑等轻小的物体,学生看到了轻小物体被吸引这个现象,我立即引入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的问题。

接着我演示静电实验,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然后得出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讲完验电器后,又让学生检验摩擦过的铅笔、钢笔是否带电,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实验,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因而注意力集中,他们的眼、耳、手、脑处于最佳状态,经过分析、推理、判断,学生对物理知识就理解了。

上一篇:单招数学模拟试题下一篇:学校期中考试总结表彰大会领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