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

2024-09-06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精选11篇)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 篇1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 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这些基本理念为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可操作依据, 下面就谈一谈我对新教材教学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 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 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 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 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 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 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 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 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 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 好像一加引导, 就不叫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 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我认为新课标教学, 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 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做到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新教材实验探究性增强, 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 因此, 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 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 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 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实际上, 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 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 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 改进验证性实验, 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 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 观察实验现象, 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 达到探究的目的, 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使学生明白, 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就一定要保护环境, 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 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 拓宽视野。使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实践, 发扬化学有益的精神, 造福于社会, 才是学习化学、研究化学的意义。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 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 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 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 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 用植物油代替石油, 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 H时, 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 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 H值, 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 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 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 如用无水硫酸铜粉末验证市场买回的酒精是否渗有水;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 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 化学源于生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后, 让学生走出课堂, 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 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 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并写出调查报告。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 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 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要十分明确这一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我们强调科学探究活动, 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的教学都要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 综合灵活地运用科学探究, 形成优势互补, 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 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 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本文浅析了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 篇2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杨明

摘要: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以化学实验为突破口,探索一条化学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有效途径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促进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探究 实验 主体 创新 障碍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更是刻不容缓。

一、改革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要遵循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亲身获得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从直观、具体、鲜明、形象的 实验现象入手,用眼看、动脑想、亲手做等感观密切配合,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将前人认识成果转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从而完成认识的飞跃过程。因此,注重实验的探索性,以此为宗旨进行化学教学,在理论上也是符合唯物论的反映论,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的。

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如:“空气中CO2含量的测定”实验,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匙伸进集气瓶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还要由上而下缓慢插入?对CO2性质的教学,设计“是CO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还是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等探索性实验等。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标准》规定了“新教科书”尝试采用了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研究性实验。⑴增加探索性、研究性实验。体现探索的某一过程,如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结果探索、实验法、实验方案探索等,也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⑵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自主学会探究,达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⑶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重视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创造意味着突破、革新、进步,主要表现为较强的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重视实验的探究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实验中出现的错误、疑问及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可以调整实验的次序、操作步骤,或将有关实验进行重组、整合,设计实验习题,以加强实验的探究功能。

1、对探索性实验进行改进,加强实验的探索性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本身就具有探索性,但由于其探索性不强,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做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时,学生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产生白烟开始燃烧时,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却没有燃烧,学生对此实验现象虽然产生极大兴趣,但由于其探索性不强,没有充分的说服力,学生根据此现象并不很容易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维,当杯中温度已达到80℃时(超过了白磷的着火点)水中还有氧气吗?再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见水中的白磷不能与足够的氧气接触,是不能燃烧的。这时我们可以给水中的白磷创造一个和氧气充分接触的条件,教师可补充如下实验:将氧气袋中的氧气通过导气管直接通入水中白磷的上方,使足够的氧气和水中的白磷充分接触,结果水中的白磷因燃烧而出现火花,现象非常直观。学生在获得鲜明、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很容易归纳总结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和氧气充分接触;二是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知道可燃物燃烧条件后,在实际应用上就不难理解灭火的原理了。通过上面的例子可看出,对于本身具有探索性的实验,我们可以改进实验方法,补充实验内容,增强其探索性,在课堂教学中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2、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师应该对这些实验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使其变为探索性实验。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课本上只说明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将镁片、锌片、铁片分别放在三个培养皿中,上课时,将三个培养皿同时放在投影仪上,分别加入稀硫酸或盐酸,把反应产生的现象借助于投影仪投影到银幕上,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三种金属表面都有气泡产生,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片很快反应完,速度最快;铁片上只有少量气泡产生,速度很慢;锌片放出气泡的速度介于镁与铁之间。这样的演示实验现象直观,可见度大,效果好,通过观察后,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而不用镁和铁,是因为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收集氢气。又例如 Cl-和 SO42-的检验实验,教材中只说明用BaCl2溶液和稀HNO3检验,用AgNO3溶液和稀HNO3检验。学生往往对实验中加入稀HNO3的作用不理解,认为加入稀HNO3是多余的。教师在做这个演示实验时可补充下面实验:向Na2C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或AgNO3溶液,都可看到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HNO3,沉淀溶解了。通过对比实验,检验Cl-或SO42-时,加入BaCl2溶液或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但沉淀不溶于稀HNO3。学生看到上面对比实验的不同现象,很容易理解稀HNO3的作用是防止CO32-等的干扰。在做物质性质的验证性实验时,教师可设置一些探索性问题。如在讲CO还原性时,要做CO还原CuO的实验,边讲边做,可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通入一会儿CO才能加热CuO,前面有无雷同?通过回忆、讨论,可知氢气还原CuO与此实验有类同,由于CO和H2均可在一定条件下与空气混合产生爆炸,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CuO是防止此事故的发生。还可得出综合性结 论:任何可燃性气体混入一定量空气,点燃就会爆鸣或爆炸。学生通过回答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既可训练其抽象思维,还可扩充知识面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对验证实验的改进中,有很多有效可行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掘实验的潜力,力求把实验的验证性改为探索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知识,并更好地掌握知识,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3、学生独立设计探索性实验

学生学习知识,最终还是要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服务。学生设计探索性实验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设计探索性实验时,教师不要一包到底,把实验方案、步骤、结论以及实验所需仪器、药品都交待给学生,学生只按老师所讲的去做,验证一下而已。教师应该只提出探索性问题(即实验习题),其它工作放手让学生去做。例如有如下一个实验习题:怎样用三种最好的方法制取CaCl2溶液?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制取CaCl2溶液的可能方法,要求学生对每种方法都要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学生四人一组分头进行实验,对每种实验方案都要进行实验验证。学生在实验探索中自然要舍弃实验步骤复杂的、原料成本高的、产率小的方案,最后找出最好的三种方法:CaO、CaCO3、Ca(OH)2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aCl2溶液,这三种方法实验步骤最少,原料成本最低,产率最大。学生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学会了用实验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掌握了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在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实验形式,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 对学生而言,学习就意味着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只有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实际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实验教学必须优化实验形式——立足于做,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的制法时,可提出“你能当一个小设计师,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设计出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吗?”学生们都表现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这时教师再次强调决定气体发生装置的因素,联系制二氧化碳的原理,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最后把他们的设计展示出来,并让学生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和他们所设计的装置的优点。教师对学生的设计都给以点评,充分肯定其设计中的优点。学生在完成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后,把自认为最有创意的想法展示给同学和老师看,他们的心情是十分愉快和激动的。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自己的设计成果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加强了,为今后主动学习化学又迈进了成功的一步。

再如,改课内实验为课外实验和家庭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课外活动和家庭实验在时间上比较充裕,形式上也比较灵活,还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便于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自我调整、自觉自理的能力,增强自主意识。可以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做想做而未做的实验,以及通过实验来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例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 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碳和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如何用厨房里的物品设计熄灭蜡烛实验;如何用废弃的物品医疗器械如注射器,药水瓶、旧电池等设计一些气体制取和性质实验装置,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和“玩”两大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化学这门学科有着神秘感新鲜感,这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立志为化学事业奋斗的最佳时期,而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恰是最好的手段。所以,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犹为突出。然而,初中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在学习中容易产生以下两种心理,这两种心理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十分有害。

(一)“害怕”心理

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十分有限,不可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物质的性质、作用等;同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动手能力较差,这些因素使初次接触化学试剂,进行实际操作的学生心理上产生很重的负担。初中教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明确指出:“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有毒的。”“不要用手触摸化学试剂,不得品尝任何化学药品的味道。”为了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在做学生实验前,教师都回一再向学生说明实验的过程及操作注意事项。例如,在做学生实验五:氢气的制取和性质时,老师告诫学生,硫酸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防发生爆炸等。这一切,会使学生感到:化学试剂、药品,甚至使用的仪器是“脏的”、“有毒的”;做化学实验 有危险。从而畏之如虎,产生“害怕”做化学实验的心理,有的学生到了化学实验室,不敢用手碰任何东西,连气体的味道也不愿闻,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例如,在做学生实验五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检验氢气的浓度,究其原因,是害怕“爆炸”;还有些学生不敢点燃,也是害怕“万一发生爆炸。”这种心理严重阻碍了实验教学的实施,若不能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实验教学不仅达不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害怕做化学实验,进而害怕学习化学,失去学习热情,对培养化学人才有非常大的危害。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呢?

1、端正思想,准确示范。

教师应从第一节化学课、第一个化学实验开始,加强对学生思想方面的观察、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违反实验操作规程,粗心大意造成的。只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操作,胆大细心,是没有“危险”的。从而在思想上解放学生。同时,教师要充分备好每个实验,以准确、规范的操作成功地完成每个实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课堂演示的不规范,实验的失败都将在学生的心理上投下阴影。

2、以生教生,个别辅导。

教师适时地请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小先生”,让他们为学生演示,鼓起学生的勇气,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选择一些较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请胆小的学生操作并鼓励、培养他们的信心。对于个别特别胆小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采用手把手的教,教会为止,杜绝歧视、讽刺胆小的学生。

3、开设活动,提高能力。

教师及时开设第二课堂,组织兴趣小组,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增强自信心。

(二)“游戏”心理 化学实验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特别是实验中颜色的改变、气体的生成、沉淀的产生等现象,无不深深吸引着学生,教师往往也利用化学实验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初中学生正值少年时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刚学化学,尚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些学生一味追求实验中的现象,以“游戏”的心理做实验。以这种心理观察和完成实验,只能看到实验的表层现象,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很大的阻力,也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许多学生被耀眼的强光吸引住了,却忽视了生成的白色粉末,而这才是本实验所要说明的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有个别学生到化学实验室做实验,把桌上各种化学试剂相互混合,这极易造成严重的实验事故,究其原因,他们只是想看一看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那么,如何克服这种以观察现象为实验目的,把实验当游戏的心理呢?

1、加强教育,确立目标。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纪律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实验本身也是一门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化学实验是我们研究、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只有严格按照实验规程,遵守实验纪律,才有可能完成我们的学习、研究任务,它不是游戏。同时,在做实验前,为学生设计好实验目标或学生自己设计,明确通过实验要获得哪些知识,解决那些问题,从而重视实验。实验后,教师及时检查实验记录,督促学生做好或观察好每个实验。

2、及时引导,开发思维。

学生有“游戏”心理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科学的对待实验的思维方法,教师对初中生的“好奇”及时加以引导,教育他们按观察——分析——引申的科学思维方式去对待实验。例如,在做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现象:有蓝色沉淀,天平任平衡。进一步分析:蓝色沉淀是一种新的物质,表示这是一个化学反应,而天平平衡则表示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由上可以得到结论:质量守恒定律。再进一步引申:实验中反应物之间进行反应是分子发生了改变,而原子却没有,它们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新的物质。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分析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新课标;综合素质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改革给以高度的重视,以满足社会对高科技复合型人才提出的高要求。近年来,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化学教师在总结原有的教学方法的优点的基础上,寻找到了更适合现代初中生的教学方法,使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一、现代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中,现代初中化学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仅要提高初中生的化学学习综合能力,还要促进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1.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

目前初中化学教师仍然存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只顾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只顾着在做笔记,然后课后是繁重的课业;教师课堂教学只注重量而不考虑质的问题,学生只注意听而没有学会思考,使初中化学课堂显得很呆板,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提高,达不到化学教学的目的。

2.教学目的不明确

很多初中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不注重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不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能为初中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不能及时帮助初中生拓展视野,不注重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3.教学内容不丰富

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很多都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使初中生能学到的化学知识受到限制,导致初中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得不到提高;化学方面的活动较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使初中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快速提升。

二、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标对初中化学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注重实践,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要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增强化学学习兴趣,注重互动

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要培养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因此,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化学是一门综合学习学科,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带动学生进行化学学习,通过各种方法让初中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初中教学中,初中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初中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课堂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让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变得轻松,从而达到提高初中生化学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多种化学活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自我总结和综合素质修养提升,从而使化学教学更有效,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初中生之间的沟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针对课堂上易溶于水的碱性物质的教学,教师可以将初中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初中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仅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它可以拓宽教学范围,让初中生学习更多的知识,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化学学习活动,如化学知识竞赛、化学情景剧表演等。在这些活动中,由于比赛内容的不同,初中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素材,从而锻炼了初中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与此同时,丰富的化学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各种化学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协作能力,达到提高初中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目的。

3.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注重实践应用

新课标要求下,初中教师在化学教师中,要有效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中,让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和具体。所以,初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将课文中一些内容用生动的画面展示出来,用卡通动画人物和声音进行讲解,使化学知识变得形象,有立体感。例如,在进行化学之最的教学时,采用视频将各种物质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短片,可以帮助初中生很快进入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加深化学之最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教师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达到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现代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除了有效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教学外,还要让初中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化学带来的乐趣,明白化学相关知识的运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在实践中的运用,可以提高初中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充分理解,增强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初中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初中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

浅议新课标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 篇4

首先学习机会悬殊。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是一样的, 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只是少数几个好学生活跃在课堂上, 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占满课堂的所有时间,教师也尽心尽力,但从学生的学习效能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

其次,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不少学校仍然存在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由于化学实验要花费不少时间让老师和学生准备,为了节约时间,老师只是在课堂上演示实验, 甚至把“做”化学实验变成“讲”化学实验,而学生只需要“看”实验、“听”实验和“背”实验,这就造成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动手或动手能力弱的现象。再加上教法的单一, 教学手段的落后,使得教学效率普遍不高,难以践行化学有效教学。

要践行化学的有效教学, 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为关键,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统一起来,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当以主体参与的思想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针对学生的差异,我们要实施分层教学,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欠缺,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如果这些都了然于胸,备课就有了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课上讨论的问题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 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 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并取得成功带来的满足。所以优秀的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教学得法, 决定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有效的化学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其次,培养兴趣、激发热情是化学有效教学的关键点。如果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和学就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随之大幅度提高。我在平时化学教学中一直注意这个问题,具体做法:(1)巧设实验,引发学习兴趣。如“清水变牛奶”等有趣的实验,就能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启发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缓慢氧化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实际:菜刀过一段时间不用,会慢慢生锈,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抹了油的菜刀不容易生锈? 待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缓慢氧化发生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结果。再根据堆积的柴草易发生自燃说明缓慢氧化与自燃的 关系。由此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鬼火”,也是由自燃引起的,使学生进一步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惑,从而达到化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3)拓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化学知识能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学习化学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 如在讲“燃烧和灭火”时,补充一些关于火灾时如何自救的阅读材料。有了相关的阅读材料,再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火灾事件,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如果你们遇到了火灾,应该怎么样逃生、自救? 通过这样的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达到既拓展化学知识,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目的。 (4)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如讲“溶液时,老师一上课就问学生:“你们在家里做过‘酸辣汤’吗? ”学生立即会想、学化学与做“酸辣汤”有什么关系? 当学生迷惑不解的时候,老师便通过实验讲透溶液的概念。学生在实验的现象中和老师提问中产生兴趣, 又带着疑问探究知识, 乐在其中。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引路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及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理解领悟、掌握新的学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又是学法的体现。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意识,对一些最基本的学习规律、学习方法见缝插针,随时渗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学法,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有感 篇5

一、旧观念转到新观念,促进教师成长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学而言,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规定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而学生也只能是教材规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师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的“表演”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配角,是听众,是观众。但现在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二、加强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面临高科技的飞跃发展,急需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化学和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积极培育喜欢质疑、敢于创新、新颖独特,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优秀人才。

例如,学习氧气能供给呼吸时,我们结合生物学科中呼吸的意义,表达式为“有机物(储存能量)+二氧化碳+水+能量”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说呼吸属于化学变化?(2)在呼吸过程中氧气有哪些重要作用?(3)为什么说人体每天排泄的水量会比饮入的水量多?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回答,使学生不但掌握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为人体生理活动提供必需的能量”,并且还使学生了解了氧气通过呼吸作用还能促进排泄。

由此可见,加强学科知识交叉渗透,实施STS教学和综合理科教学,可提高学生对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的变化

先进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同时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必须在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得以实施。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讓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如概念、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等,因此,教学方式必须重视学生对正确结论的掌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重视不够。在新教材实施后,教学方式已有较大的改变,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上的差异和碳元素化合价的不同,接着提出了两个问题:(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是相似的还是截然不同的?(2)一氧化碳较稳定还是二氧化碳较稳定?学生经过讨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这时我告诉学生:究竟谁是谁非,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了一组实验:(1)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一氧化碳;(2)将一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3)将一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4)将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经过这样的分析推理、验证,得出结论,获得的知识难以忘记,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主动探索知识、总结规律。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设置疑问,注意在关键处设疑,在重点、难点处设疑,使他们有充分的发言权;同时要组织学生相互设疑、相互探讨、相互启发、相互辩论,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学习方式方面,让接受式与探索式和谐统一

在教学中,教与学两方面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相对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接受式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这是一直以来使用的方法,但是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不够,学生往往成了知识的容器。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倡导发挥探究式优势。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兴趣这一关。比如,适当补充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初学化学者为激发兴趣可做两个小演示:一个是“玻璃棒点灯”——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或者做“喷雾显字”——事先用毛笔蘸酚酞溶液在白纸上写“化学”二字,待干后,用装有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在“白纸”上显示这两个鲜红的大字,从而先声夺人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强烈的好奇心。另外,我们还可以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其次,把学生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探究、研究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能切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我学会”转化为“我会学”。例如:“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栏目的设置都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即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关于“分子性质”的学习,以前都是教师直接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新教材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苯分子的图像,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而言,两种学习方式都不可相互替代,应让两者达到动态的、和谐的统一。目前虽然教师还不能完全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他们的行动中也有了这样的尝试。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 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注意力,观察力,探究能力,思维创造力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科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实现对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反应现象的正确认识和掌握,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体会,认为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教育心理学证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注意力、能动性持久参与的过程,注意力保持的长短,能够反映学生学习内在能动性的强弱,也是教师教学效果高低的重要表现。因此,在化学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心理活动引导到对知识的讲解、对实验的示范演示、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探寻上来。可以利用有趣的化学内容和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对化学知识强烈的探求欲望。如在讲解钠的性质时,笔者取一小块钠,放置到水里,这时学生会发现,钠在水里不停地转动,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完全消失。笔者向学生提问:“为什么钠在水里会旋转并慢慢消失呢?”这样学生能够将注意力放置到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来,并激发了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注重实验直观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形成观察实验现象的一般方法,能够对实验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借助先进的课堂教学器材,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提高学生观察的质量,达到透过现象、认清本质的目的。如教学分子运动的知识,学生虽然对分子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分子的运动状态还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具进行形象的展示。如,笔者准备一杯自来水,挤一滴红墨水到水中,这时学生看到红墨水慢慢地扩散,直至整杯水全部变成红色。这个实验形象直观地将分子运动展现在学生眼前,加深了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强化了实验现象的直观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注重实验的操作性,强化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能力,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明确实验目的,提出实验要求,使学生对实验内容和过程有所了解,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领和步骤。如,在进行碳酸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正确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振荡试管等。教学实践证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化学实验作业对学生理论知识系统的形成和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验作业的教学,适当布置一些难度较低、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实际的实验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实验的能力。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学生根据碱中滴入石蕊试液变蓝色,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现象能够有效区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从而使学生对中和反应的实质有了本质的理解。

四、注重实验典型性,提升学生思维创造力

教师通过典型实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化学实验现象,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逐步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实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得出实验结果,并能够解释化学实验现象,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要将学生实验的空间和途径进行有效的拓宽和延伸,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布置一些与化学知识相关的课后小实验,让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独立思考,动手试验,深入分析。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的性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简单的家庭清新剂或制作空气过滤防护口罩等。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 篇7

一、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对于教师而言,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式。以前教师的教学主要依赖化学课本,并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沉闷的课堂氛围,使得教师本身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但是通过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能找到自己最初的奋斗目标,认识到自身问题,从而优化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化学知识。

二、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 营造良好的化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初三才开始接触的新学科,每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自己愿意去学、主动去学,化学才能被学好。因此,在第一堂化学课上,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实验室》中,教师在课堂开始前五分钟,可以将化学常用仪器整齐地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猜测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并奖励猜对的学生。学生在“猜测”的氛围中,就会逐渐对化学常用仪器产生兴趣。

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增加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有效的课堂必须要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只有在学生与教师的默契配合下,才能提升学习效率。

2.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PPT、动画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教学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动态展示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感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另外,还能运用多媒体进行随堂测试,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比如,当化学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元素周期表”的记忆情况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设备上直接默写。这种方式能很好地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死角”,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补差。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地依赖多媒体。因此,教师要统筹好传统的“黑板”教学跟多媒体教学之间的关系,两者合理搭配,从而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 布置针对性课前和课后练习,巩固知识记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单单只体现在课堂的活跃程度上,它还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上。要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学生只有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才能把握整体知识,加强对知识系统的运用能力。

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课时,有个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课前准备好石灰石和稀盐酸,安装好实验装置,指导学生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总结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使学生既能体验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又能通过作业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4. 反思教学成果,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在课后需要进行教学反思,向比自己有经验的前辈请教,通过不断的学习,为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也要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反思总结。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首先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派代表做总结,归纳本堂课学到的知识点及化学方程式,分享学习方法,指出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教师最后进行点评,标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记忆。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通过自主沟通,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掌握重点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的朋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在如何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难题,有待教师去突破。为了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探索构建有效课堂的途径,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同行交流合作,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

摘要: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营造良好的化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布置针对性课前和课后练习,巩固知识记忆;反思教学成果,加强师生交流。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 篇8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重要性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 课堂教育的形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标的教学环境下, 教师要积极改变思想, 适应教学发展的改变。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开设较晚, 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 学习的时间也比较有限, 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而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 同时全面提高教学的成效。目前, 很多学生在解题时的时间安排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如在阅读题目的时候很仓促, 看得不仔细, 或是在题目还没有完全读完的时候就开始解题, 最终导致常识性错误的出现,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具备较好的读题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仔细了解题目的本质, 这样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就会在真正地了解题目意思的前提下, 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 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策略

( 一) 借助关键词找解题重点

初中生一般在遇到条件繁杂的题时, 不能够迅速找到解题的关键或者容易忽视关键词, 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解题的关键, 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何谓关键词? 关键词就是在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点或是在题目中经常出现的关键点。在遇到这些词的时候, 我们可以将这些重点内容划起来, 方便在解题的时候利用。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化工厂的废水中, 其中主要含有硫酸, 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抽取该废水100 克, 将其放置在准备好的烧杯中, 同时在烧杯中加入120 克的氢氧化钠溶液, 其中质量分数为10% 。若是在此时, 进行了反应, 同时在废水中, 不会存在氢氧化钠的成分, 那么将会没有溶解的物质。那么其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如果用75% 的氢氧化钙 ( 熟石灰) 处理150 吨这样的废水, 需要多少熟石灰? 这道题里出现的两个主要化学元素就是氢氧化钠和硫酸, 我们可以根据所学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解答, 最终得出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然而在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第一问的答案来推算, 在第二个问题中的关键点则是熟石灰, 那么根据所学的化学方程式列出方程式进行解答就可以得出熟石灰的使用量了。可见, 关键词在解答问题时的重要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关键词的选择,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降低学习化学的难度。

( 二) 培养学生挖掘信息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解题的关键性信息, 使学生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并根据关键信息进行作答。比如在一个烧火的房间里, 将火炉旁边的醋打翻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 这道题就是简单给了一个信息———火和醋, 那么可以引导学生火炉里烧的是什么, 学生就会想到是玉米秸秆, 那么进一步提问玉米秸秆在燃烧后会发生什么呢? 学生就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想到玉米秸秆在燃烧后会变成草木灰, 紧接着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醋和草木灰会有着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这时候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醋和草木灰会产生大量的气泡。那么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提问, 产生的这种气体是什么呢? 学生根据在题目中挖掘到的有效信息就可以顺利地解答问题。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动手, 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答案的正确性。通过有效引导, 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解题的能力, 还可以学会如何分析化学题目的解决方法。学生通过对题目的仔细阅读, 抓住题中的关键信息对试题进行分析, 有效提炼和挖掘有效信息, 这样可以掌握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不断地强调读题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会掌握分析题目的技巧, 学生就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

总之,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要能够掌握化学的基本学习方法, 所以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和解答化学题目, 而读题能力是解题的基础和关键, 因此, 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颖.利用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课题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04) .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 篇9

一、以学定教, 目标导航

学生有目标的学习才是高效学习, 学习目标的制定很重要。一节课开始, 首先通过学习目标的展示, 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任务, 做到有的放矢,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有利于节省时间,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明确, 重、难点突出, 并且精而简。做到不在教学环节上平均用力, 或按照教材的环节顺序走马观花, 看似面面俱到, 实则蜻蜓点水, 不深入、不透彻。

例如, 在学习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 我首先展示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 认识水的组成。 (3) 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 (1) 结合资料, 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 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 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 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 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把“了解水的物理性质”这个目标删除, 因为我已经在课前的学案中布置了预习, 通过检查, 也发现学生对这些的内容已经熟练掌握, 如果保留这个环节, 无异于画蛇添足, 同时也浪费了课堂时间, 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转。为了充分体现“以学定教”“学为主体”的理念, 本着“充分挖掘教材、用活教材”的原则, 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自主互助, 重在实践

随着课程改革和“新课堂教学研究行动”的深入发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或“自主、互助”型学习模式已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在这个背景下, 结合化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 上课前, 我在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需求的基础上, 低起点、多层次设计教学环节, 构思学案, 力求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并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等方式, 让整个学生群体都能动起来,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机会, 真正使“自主互助”学习方式贯串整个课堂。

三、检测反馈, 落实全面

看一堂课是否成功, 关键是看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为将学习目标落到实处, 我每一节课要进行达标检测, 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主要做法是:

(一) 学生自测

教师下发反馈题 (课前已经让学生把学案做了, 然后我进行批阅, 根据批阅的情况再出一份反馈题) , 学生独立答题, 不再借助于别人的力量, 实事求是, 看看自己这节课的知识是否真正掌握, 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二) 小组评价

做完题后, 各组长收卷, 老师给出答案, 组长和副组长快速阅卷, 打出分数, 把全组整体成绩报上来, 和其他组的同学进行比较, 让每位同学和每组的荣辱紧紧联系在一起。

小组评价是这样操作的:开学伊始, 我根据学生的成绩按照好、中、差学生平均的分成8个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以及组长、副组长在教室墙壁的“学习天地”里, 绘制一张“学习小组发展评价”表格 (内容包含课堂上回答问题的频率、小组回答问题的人数、课堂达标的成绩, 作业完成的情况) 。

组长当堂随时统计, 由科代表课下和班长一起汇总课堂和作业情况, 在下一节课上课前宣布小组的评价结果, 以此鼓励和激励小组的竞争。利用每一个周一的第一节课宣布每周的冠军, 进行表扬鼓励。

(三) 反馈矫正

如果某个知识点学生出错面较大, 老师进行点拨, 指导学生进行矫正。

四、利用“四环八步式”学案导学教学法的优点和长处

1.学案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课容量, 更加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 在学案上教师分层提供不同题目, 学有余力的学生就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了。

2.有利于学生学习材料的积累与总结。如果学生把每份学案认真地整理起来, 相信这一定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复习指导材料,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复习阶段查漏补缺。

3.提升了课堂效率。学生在初步预习后, 可以独立地完成学案中的整体感知部分的内容, 这样大大地节省了课堂的时间, 有效的课堂利用率提高。

总之, “四段八步式”学案导学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 运用学案组织教学,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这种教改策略观念新, 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把教法、学法融为一体, 为化学新课改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美) W·迪克等著, 庞维国译, 《系统化教学设计》[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邢入德, 《化学学案教学》[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2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浅谈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初中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科学探究及课外实验对学生化学知识结构的建构、实验动手技能的培养、观察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做了一些积极的改进与补充,并且为了更好地控制实验或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寻找了新物質代替原来实验物品。

一、化学实验的改革

1.要规范操作步骤和习惯

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发生各种意外。所以,首先要保证学生能够进行安全的化学实验,如果连安全也保证不了,就谈不上培养实验的兴趣了。让学生学习安全规范,不仅是对学生的安全负责,也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更长远发展的基础。教师在进行安全操作的要求讲解时可配以实验演示,步骤要讲清楚,要给学生讲明白进行如此规定的原因和目的,并告诉其危害性。规范安全的实验操作是整个实验课的前提。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多用些时间,以防止各种意外和不愉快事件的发生,还可以进行一些对比操作,以比较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看到和体会到不规范操作带来的危害。

2.要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其实,对于那些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来说,实验不仅充满了各种意外,而且还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在任何一种知识的入门阶段,都是兴趣在引导着初学者积极地进行探索。为了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开始,为学生更艰难的科研之路储备必要的科研热情,就必须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培养兴趣的最好方式就是增加实验的趣味性,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乐趣。我认为,那些虽然小,但是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兴趣的实验是非常有必要做的,我们不应该忽视这样的小实验,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有一个“烧不坏的手帕”的小实验。这个实验比较有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做。学生看着火中的手帕竟然没有烧掉,感到非常惊奇,进而认为化学学习是非常有趣的。兴趣和好奇心往往是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情感因素,也是最难得的情感因素。其次,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一般的课堂,教师总是领头羊,掌控着课堂的走向,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我认为,教师也可以尝试着让学生体会当老师的滋味。有一次演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我故意卖了一个破绽,使用向下排空法,“笨手笨脚”地把实验搞砸了。这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他们很快发现,二氧化碳比空气还要重,应该使用向上排空法,这样才能收集到二氧化碳。学生的成功让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二、几个实验例谈

1.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形成一课中只有一个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勺蔗糖,再用玻璃棒搅拌。但用单独一个实验说明溶液的基本特征还不够充分,我补充了另外三个对比实验:第一个:在20ml水中加入一勺面粉,再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第二个:在20ml水中加入一勺植物油,再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第三个:在20ml水中加入一勺硫酸铜,再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四个对比实验比较直观地展现了溶液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对溶液的基本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在初中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直接说明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有些学生会问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我们可补充下面的2个对比实验:第一个,碳酸钠和稀盐酸,第二个,大理石和稀硫酸来说明只选择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原因。通过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总结,找出最佳的二氧化碳制取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教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不易混淆,并且也教会了学生制取气体时反应物选择的依据。

3.饱和溶液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的课题2《溶解度》中课本只对饱和溶液的形成做了演示实验,而对于某种饱和溶液还能否与其他溶质相溶没有探究。于是我补充了一个实验:向有20ml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硝酸钾直至饱和,为了使现象明显我加入一勺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现象。总之,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认真挖掘,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就能找到更科学、更有效、更简便的实验方法。通过改进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实验,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任重而道远,理应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以创新的勇气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实验教学改革的洪流中,为初中化学基础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丁健琦.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7(13).

[2]宋立爽.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07 ,6.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 篇11

一、通过实验改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 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 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 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 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如做氢气吹泡实验, 吹的泡泡不能连续, 有时控制得不好, 泡泡也比较少, 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我将此装置做了如下改动:先将胶头滴管的玻璃尖嘴换成不带尖嘴的玻璃管, 然后剪掉胶头滴管胶头的顶部, 再将市面上销售的小孩吹彩泡玩具的多孔塑料头剪下来插入已经剪开的胶头顶部, 蘸些洗涤液, 从玻璃管处通入氢气, 就可在多孔塑料头处吹出连续且体积较大的氢气泡, 然后再用酒精灯去点然氢气泡, 当同学们看到一朵朵火花时精神振奋, 议论纷纷。毫无疑问, 这是萌动着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有效地完成化学教学任务, 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平时的授课中, 我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或精心设计一些趣味实验, 如“喷雾显字”、“清水变葡萄酒”、“魔棒点灯”、“晴雨花”等, 将学生带入无比美妙、神奇的化学迷宫, 使他们从这些妙不可言的现象中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望之情, 并在实验中做到看、说、想、做、写相结合, 这样不仅加强了技能训练, 又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以稳定、持续的发展。

二、通过实验改进, 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些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实验难以成功, 不利于学生的观察认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项任务。如在《金属与金属矿物》这一节中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将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取出后, 我们只能看到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物质, 但溶液的颜色变化不明显, 若将此实验改成微型实验就能看到明显的现象。具体实验操作如下:取一个表面皿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 然后在放入几根细铁丝 (铁丝尽可能细) , 过一会儿就能明显的看到表面皿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再如面粉爆炸实验, 我根据课本中的制作方法, 反复制作, 反复实验, 都未成功。后来我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 大胆试用其他材料, 经过多次制作、多次实验终于成功了。具体改进如下:

1.实验材料及用具:带有扣盖、透明、壁厚的塑料糖果桶, 透明胶卷筒, 洗耳球, 2根橡皮筋, 蜡烛, 打孔器。

2.制作过程: (1) 根椐洗耳球尖嘴的水平高度和粗细, 用打孔器在塑料桶和胶卷筒上打孔。 (2) 用橡皮筋把蜡烛与胶卷筒固定在一起, 把蜡烛放在胶卷筒孔的对面, 蜡烛要高于胶卷筒约2cm。 (3) 把装置组装好, 此时, 注意洗耳球尖嘴部分与两小孔的密闭性。

3.实验过程:把组装好的装置放在水平的桌面上, 用药匙往胶卷筒内加满面粉, 点然蜡烛, 待蜡烛燃烧正常时, 用力捏洗耳球, 鼓入空气, 可看到气体将面粉吹满桶内空间, 面粉急速燃烧, 稍等片刻, 可听到“砰”的一声, 把塑料盖冲出一米多高。此实验装置材料易得, 制作简单, 在实验进行时能让学生看到装置的内部结构和蜡烛燃烧, 看到面粉喷出、燃烧、爆炸的全过程, 能够充分验证面粉燃烧并能引发爆炸这一客观事实。

以上两个实验明显增强了课堂演示实验效果, 加深了学生的实验印象, 巩固了所学知识, 也教育了学生对待科学应尊重客观事实, 培养了学生实是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通过实验改进, 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当我们讲解纯理论知识点时, 光凭空洞说教学生往往是难以接受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适当补做一些演示实验, 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 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 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 可补充下面的实验: (1) 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 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 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 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 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 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 反应就逐渐停止, 没有气泡产生。 (2) 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 反应物一会儿就反应完了, 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 找出最佳的方法, 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 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样在讲解《燃烧》一节内容时, 学生对隔绝空气可以灭火很容易理解, 但对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同样可以灭火, 总是持怀疑态度。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灭火原理, 我增加了一个降低温度灭火的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向一个250ml的烧杯中加入150ml左右的水, 然后再在水中加入适量的NH4NO3, 并不断搅拌, 使水的温度急剧降低;接着将少量豆油倒入一个小铁盒中, 并点燃;再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烧杯冰冷的水面上, 学生这时可以看到由于温度的降低而使火焰一下熄灭。为了使观察到的现象更全面, 我们再把小铁盒拿出来, 重新点燃, 残留在铁盒中的豆油在空气中则再次燃烧起来。至此学生们对降低温度可以灭火深信不疑, 同时也加深了对灭火原理的理解。

四、通过实验改进,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中学化学课本的演示实验中, 有一些实验会产生污染物, 对师生健康有害。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 可在现有仪器的条件下对产生有害气体和废液的实验进行改进, 或采可用微型装置进行实验, 同样可以达到减少、控制污染的目的, 使实验更加安全, 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 一氧化碳产生在具支试管中, 甲酸的用量为小半滴管, 浓硫酸为5ml, 在水浴条件下产生的一氧化碳通过长约10cm内装少量氧化铁的玻璃管, 反应后产生的尾气用排水法收集在集气瓶中, 下课后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处理瓶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这样一方面缩短了实验时间, 另一方面保护了环境。又如在做红磷、白磷着火点比较的实验, 课本上用的方法是在开放的情况下, 易使五氧化二磷毒烟在教室中弥漫, 久不消散。因此, 笔者建议采用如下的改进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取两支试管, 分别放入绿豆大小的白磷和少量的红磷, 试管口用胶塞塞住, 放入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 过一会儿, 可观察到白磷能自燃, 而红磷不能自燃, 表明白磷的着火点很低。演示实验结束后, 将试管放在盛有水的塑料水槽中, 揭开胶塞, 使水进入试管, 试管中有害物质和水反应, 转化为无害物质, 再进行洗涤, 这样做杜绝毒烟在教室中的扩散, 净化了环境, 使师生免除和有害物质的直接接触。上述两例一是用小容积的容器, 少剂量的试剂, 简易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达到实验效果, 又可以减少和控制有害物对环境的污染;二是改开放式实验装置为封闭式实验装置来进行化学实验, 能使学生懂得化学实验产生的污染是可以消除的, 也使学生受到了环境保护的教育, 培养了学生环保的意识。

五、通过实验改进, 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

随着教学的深入, 教师可适当地对某些课堂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增补, 精心设计一些问题,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初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对于初中生, 可从简单实验入手, 如讲到“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一物理性质时, 教师可因势利导, 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 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有什么不是之处? (2) 证明“H2比空气轻”的演示实验是如何做的? (3) 能否根据同样的原理设计一实验证明“空气比CO2轻”等, 此时, 学生思想很活跃, 纷纷提出各种改进方案, 教师归纳、分析、引导, 最后师生共同设计出一个改进方案:在大烧杯中放进一只充满空气的小气球, 小气球沉入杯底, 然后往烧杯中倒入CO2气体, 气球很快上浮。此实验直观、有趣、醒目, 又能与前面知识相联系, 学生感受很深。这样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听”的状态,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总之, 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不但可以增强实验效果,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更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 尽量设法提高每个实验的智力价值, 使整个实验过程充满启发性、思考性。这对当前“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沈理明.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4.

[2]牟友贵.改进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3) .

上一篇:硫辛酸注射液下一篇:评分比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