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业

2024-07-20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业(精选8篇)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业 篇1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初探

宁阳第二十一中学 张 涛

语文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臵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作业(问题)提出的单向性、问题答案的绝对性、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作业内容的重复机械性、作业完成的封闭性、作业评价的片面性等诸多方面。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对语文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打破原有落后、陈旧的作业方式,还语文作业以新的活力,使之以崭新的面貌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中,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焕发无穷的魅力。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在充满生机和趣味的作业中,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实践的充实、合作的收获、成功的快乐。

我校语文组近两年来对语文作业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尝试,着眼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致力于活动性、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本文试从口头性作业、仿写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开放性作业等四个方面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优化做一些浅陋的探索,以达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口头性作业

“口头性作业”着眼于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注重表达,以提高学生的言语素质,还语文教学姓“语”的本色。

1.朗读,背诵。这是我国语文“厚积”的传统经验,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布臵作业时,教师从课本中和课外读物中选择优美、精彩的语句、片段或全文,让学生将其读对,读顺,读好,读熟,背诵。如学生在学习了《春》、《济南的冬天》、《风雨》、《秋天》(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后,可以组织学生举行“四季之歌”散文朗诵会;在学完古诗单元后,可以在学生中举行一次古典诗词诵读比赛;通过这些朗诵会就可以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诗文、诵诗文、唱诗文、爱自然的情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2、开故事会。初中有部分课文故事性很强,学完后布臵讲故事,在复述的基础上进行扩编,创意,加上手势,配上音乐,讲给老师、同学、家长听。如在学完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或《西游记》之后,让学生讲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随后评选若干名“故事大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搜集、整理能力的提高而且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读书汇报。要提高阅读能力,只读课文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我校语文组每学年的寒暑假教师布臵阅读题目,让学生利用假期去查阅,去读书、读报,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读书汇报,谈谈内容,说说想法皆可。在学习专题《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以后,让学生自己去找有关现代科技的一些资料,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假期结束后在班上交流。采用这个办法,学生们争先恐后,讲得绘声绘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作文水平乃至整个语文素养,都能得到提高。

4、开辩论会(讨论会)。根据课文内容,利用一定时间,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对学生值得争论、讨论、商量的问题,分小组以辩论会或讨论会的形式举行。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文章的结尾三段是否多余有争论,我就特地在自习课上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只作指点、评论,然后评出最佳辩手和优秀辩手。还可以在学生中举行一些话题的辩论,如“开卷是否有益”、“当班干部是否影响学习成绩”、“电视的利与弊”……这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积淀语感,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口语水平。

二、仿写性作业

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语文课本中所精心挑选的文章,大多是知名作家所写成的。他们的语言精炼,用词准确,条理分明,很值得一提。特别是当中一些句式及修辞方法,更是学生在习作上的

最佳导师。课文是孩子们每天都要接触的,熟读成诵,印象深刻。每当这时,我总是紧密结合文章的写法,加以点拨让学生仿文练笔,从句段入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方法、提高能力。

1、仿写句子

如:“热情是人生的太阳,能照亮征程上的每一角暗地;热情是燃烧的火把,能点燃友谊的篝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句式很典型,它是一个排比句,也是一个比喻句。仿写时,既要照顾句式“热情是……,能……”,又要注意前后搭配,是个训练的好句子。在教学周国平的《家》时,可以出一道这样的仿写题: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如果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段

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按“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方位顺序介绍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使我们觉得条理清楚,中心突出。

于是布臵作业:仿写《我的爱好》

不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必说________,________;单是__________,就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它可以________,它可以,________它可以_______。因此,是我的最爱。

3、仿写文

编入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美文佳作,有的在语言上值得我们模仿,有的在结构上值得我们去借鉴,在平时作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某一名篇进行写作,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布臵一篇《家乡的秋》进行仿写;在教学顾迈南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用小标题的结构形式写一篇《我最难忘的一个人》之类的定人文章。

三、实践性作业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作业设计还应注意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认识的第

二次飞跃,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实践性作业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来自社会,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加强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关注社会发展。同时,实践性作业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人生体验,并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动口、动手、动脑,才能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形成能力。

这种作业,从内容方面来说,可根据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社会中的焦点问题,学习中的难点、感兴趣的问题,对生活、社会、大自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从实施上来说,可在学期开始时组织学生自由申报活动课题,根据学生的申报情况确定课题的范围、内容、成员,打破班级和年级界限,由各小组成员制定好活动方案,分阶段展开研究,也可根据教学进度随机布臵;从时间上来说,可以是一个周,一个月,也可以是一个学期,根据探究问题的内容、难度、发展而定;从实践主体来说,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小组合作,可以班为单位开展,也可以是师生合作,甚至邀请家长、社会人士参加。

如,学完《善待家园》,我让学生及时作了一个调查,看看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你认为怎样解决更有效,并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这个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经历,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比千百次的说教更有效。

四、开放性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臵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设计如下几个类型的开放性作业。

①、想象性作业。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了《木兰诗》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花木兰回家后会发生哪些事,然后续写成《木兰回来了》,以此来延伸发展课文内容。学生有的写花木兰回来后父老乡亲的反应,大家纷纷来看望花木兰,请她讲作战过程;有的写由于受花木兰的影响,将士们更加有气势;有的放在现在社会背景下,写花木兰回来后父母鼓励她做尚书郎,为国效力,增强、提高学生的文本体验与解读能力。又如,在教学于光中的《乡愁》后,我要求学生给课文配上四幅的插图,并将与此意境最贴切的诗句配上,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情趣。而且这种做法亦大大提高了学生诵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量。

②、专题搜集性作业。专题搜集就是指围绕某一专题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收集整理信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筛选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物化形式,表达、传递信息。它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例如,搜集相关材料,探讨“惠女服饰文化”,从历史、传说、特点、穿戴等方面进行探讨,编一份手抄报,这样一道题,就把语文、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融合在一起。

又如,教学专题“母爱”之前,布臵学生搜集同课文有关的图片、影像、文章等资料,教学时结合资料理解文章内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搜索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做好读书笔记,积累祖国丰富的语言材料。

③、自主性作业。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因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因此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自主型作业,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如: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拥有一个摘抄本,周记本,学生自主设计语文作业,这些作业都由学生自愿完成后提交。学生提交的作业,老师抽样批改,学生之间互相批改,还可进行评比。不仅达到了作文水平提高的目的,同时也进行了思想的碰撞。

以上语文作业形式在使用时,要注意互相交替,不可长时间拘泥于某一种,且要针对学生兴趣、学习内容灵活运用。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外作业观亟需转变,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我们进行的作业设计的改革才刚刚起步,它的完善与成功,有待于我们大家来共同深入探索和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业 篇2

一、传统作业的形式及弊端

英语传统作业主要为抄、练、背、默, 课堂课外作业都是笔头练习, 昨天今天明天永远如此。以书本为本, 作业成了强制的活动和机械重复的训练, 形式内容单一。学习态度好、喜欢英语的学生还能耐心完成, 不感兴趣的、自觉性差的学生则完全应付了之。到底答案从何而来老师一概不知, 是主动思考的结果还是参阅他人?会做题是不是也能说好、听懂、看明、写好英语呢?会读书是否就善于和人相处?考得好是否就能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学习过程是辛苦被迫还是轻松乐学呢?这些都是传统作业的盲区。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传统作业讨论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传统教学把教学过程等同于知识的掌握过程, 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 作业成为巩固、运用、检查与评比知识的一个教学环节, 造成了讲与练, 学与用的脱节。作业作为书写的一种形式服务于评分和考试, 成为社会、家长和教师监控学生的一种手段。教师与家长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管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而不是作业的发展功能。教师不合理的作业观和布置方式很大程度上还与教师的教学能力甚至教学态度有关。教师不能精讲, 讲得不清楚不透彻就可能占用大量的课内时间, 把作业转移到课外占用学生自主活动时间, 加大学生的负担。

二、新课程标准要求

作业功能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作业内容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作业形式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作业容量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评判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在他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他认为我们的每个孩子都具有九种智能, 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生命存在智能。由此我们应更全面地看待每个学生, 深入挖掘他们的潜能。

三、根据新课程下的作业观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初中阶段可实践如下作业形式

1. 动耳型每天听英语磁带或光盘, 或美国之音里的Special English半个小时。

2. 动嘴型预读单词;

录制课文朗读到磁带上;与同伴或小组成员编一个主题对话;学唱一首英文歌曲;作值日报告并概述自己的情况。

3. 用眼型收看某个英语节目;观看英语录像;阅读学生版英语时报。

4. 动手型制作卡片、海报、手抄报等;给同学或老师发一封电子邮件;写英语日记或周记。

5. 整理型收集一些广告英语、名言谚语, 归纳各类词句等。

6. 问卷调查型如父母喜欢的食物饮料、班上学生的上学方式等。

7. 问题型将未弄懂的语法、未过关的词组、句型反馈给老师。

四、采纳新作业形式应注意的问题

1. 作业应回归课堂, 教师应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 并以活动或竞赛的形式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 作业内容结合教学进程与节假日来定, 做到目的明确。

3. 不能全盘否定与抛弃传统作业, 适度的、必要的作业应该保留。

4. 课内作业以熟练单词、词组、句型、语法为主, 用以巩固新知识。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业新形式 篇3

一、差异性作业的设计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作业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要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具体做法有: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完成作业时间分层。由于分层作业的份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当然,教师还应相机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

二、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取得联系的学科,实践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开放性、动态性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加强生活体验、感悟、表达,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浅化难点,学用结合。如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体验小老师、小记者、小播音员等角色,参加学校文学社的各种文学活动等,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开展诸如春游、参观、演讲、辩论、手抄报等活动,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活用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趣味性作业的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然而有些语文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成为脱离实际的无趣模式,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如在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后,学生对水浒故事很有兴趣,教师可借机鼓励学生阅读全书,届时开个读书交流会交流阅读心得。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做到新颖多样,突出趣味性,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开放性作业的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设计如下几个类型的开放性作业:想象性作业;专题搜集性作业;自主性作业。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自主型作业,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外作业观亟需转变,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写好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 篇4

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提高了。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如何搞好作文教学呢?

一、感受到感动:以情感教育为基点

学生在长个子长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在成长,而且一不小心就会被蔓延的杂草占据主要空间,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观察、引导、帮助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他们有一颗高尚善感的心,使他们具有对生活最基本的感受能力到为生活而感动,从而能经常性地产生带来写作欲求的情感冲动。“有一颗善感的心”,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情系亲朋,在感恩中感动关爱感恩教育,已经引起了广大的关注。感恩心的培养从亲情开始。要让我们的学生带着一份感激情,揣着一颗受恩心,去面对身边的人,去理解经历的事,不要把被爱当作理所当然。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从母亲端来的一杯牛奶中感知温暖,能在饭桌上挟一筷菜以作回报;能从父亲沉沉的公文包中读出家的责任,能在父亲进门的时候递上当天的报纸;能从父母依然挺拔但日渐柔和的身形中体会岁月的痕迹,能在个头越长越高的时候帮忙取下头顶的东西……有了这样一颗孝心,此生的作文已经有了不会丢失的主题。情随时事,在爱憎中感动人性爱憎心人皆应有,爱憎分明才有高尚的人格。爱憎心的激发从是非观开始。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一颗雪亮的心去看世界,看周围的人和事,而不要年幼无知的时候就学会了明哲保身、难得糊涂,放任自己本应纯净的心在浑浊的世事里沉浮漂泊。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在渡轮上为摩登人士对残疾人的唾弃而愤愤不平,能在看丛飞的纪录片时潸然泪下,能为大郅的勇敢道歉而表示尊敬,能因超女的黑幕而畅谈公正……有了这样一种分明的爱憎,此生的作文已经有了不会失落的精神。

二、训练到天成:以思维培养为导向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就形成了相应的思维优势和弱势。深刻的思维能够使笔下的文字平凡处见真知,细小处见深情;广阔的思维能使手中的笔神游八极、纵横驰骋,有写不完的素材。

如何增强思维优势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维培养。顺向思维这种思维在作文的立意上一般表现为正面地理解题意。

比如达,芬奇画蛋这样的一个例子,要你以此为内容写一篇随想。可以从做事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来立意。又比如《跑步》这个命题作文,就写一次跑步的经历。这都是顺向思维的方法。因为里面阐述的是人们所普遍接受的道理,所讲述的是人们对词语常规理解想到的事情,对这些道理进行阐述,是正常的思维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求并思维即从思维的顺向性和常规性出发,对事物的某种现象、某种结论进行反向分析,从而得出某种独到新颖的看法;或对命题进行他向理解,从而挖掘某种独到新颖的题材。类比推理即举一反三。孔子说:“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对所教的内容要能够举一反三,否则就不教了。要做到举一反三,就要善于对所学的“一”进行深入思索,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发散思维这里特别要提到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想像与联想能力。

面对“秋”这个话题,联想到秋风、秋叶、秋花、秋思,进而联想到红枫、海棠、李清照的词,如此思维一打开,写作的灵感将是源源不断。又如,“失败与成功”这个老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失败带来成功,失败后继续失败,成功导致失败,成功后继续成功。由此联系相关的人、事,个中的原因,还愁没有自成一体的文章出来吗?

三、自得到共事:以个性生活为载体

作文教学中的一大头痛问题就是学生作文中的虚假题材,雷同题材。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摒弃自己最可贵的生活积累,而去为一些所谓的作文题材而奋斗着。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成了假冒伪劣生活的制造商。

我们可以大致地把学生的生活划分为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兴趣爱好三个大块。这三大块的生活看似每个学生都有,而且大同小异,但实际上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领域。学校生活学校里的生活虽然单纯,但毕竟是在群体中。不同的性格会带来不同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感受;不同的品行表现、学习能力,也会带来不同的处境、评价。好好坏坏,都是一种经历,都是学生生涯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带来内心的千变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交际观,价值观,形成对自我的评价和定位。家庭生活每个父母都关爱自己的孩子,但同样的爱有着千变万化的表达方式,民主的或严厉的,沉默的或唠叨的,衣、食、住、行的安排……出门时的一句叮咛,生气时的一个眼神,守在校门口的一个身影,都包藏了父母无私的爱。兴趣爱好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特别爱好的课外活动,打球、听歌、看小说、做实验、集邮票等等,如果不仅仅停留于爱好,而是去努力挖掘它们所带来的快乐、思考,挖掘它们所关联的一系列意义,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5

不管是中考高考都离不开文章的阅读和欣赏,而且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不分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中学阅读教学是能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此作一分析:

一、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分析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停留在对一些名家名篇等重点篇目和一些重点语段的“丁是丁”、“卯是卯”的条块分析上;基本是从作家及作品到背景到写作方法、分段、归纳大意.然后是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理解,初中三年的时间,学的课文有160余篇,然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见提高,不南让人在失望之际又有所沉思。常有这样的现象,考试时考课内语段的『蒯读分数全拿.而课外语段的阅读不是空白便是许多的红“XX”。这就暴露出传统的阅读教学的许多弊端。它们主要表现在:

第一:师主动,生被动,教师的主观愿望、主观要求决定一切教学活动。

第二:死记不必活思。教师只是在肢解文章,提出阅读的重点。要求学生去抄写、记住要考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检查这些重点的落实。学生只有快背、对答如流的份,根本没有思、反思的机会。

第三:严肃沉重而无一丝生趣。把学生当作机械物,被强迫灌进去教学的内容。尤其为了中考,语文的阅读课可是“心无旁鹜”的、“忠心耿耿”的,多在为应试做准备。只想立竿见影,追求短时的效应。尤其是严重忽视了课外的阅读指导,见之避之,认为课外阅读能否做起来纯粹是学生的事与教师教学无关。这种情形下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思想沉重.思维呆滞.词汇贫乏,文化底蕴全无。新课程新教材所选材料更注重时代性和生活性.有50%多的时新文字。面对这新对象的阅读教学,势必要改革,让学生从“死学”转到“活学”,从“学懂”到“懂学、会学”,从“学会答”转到“会问”,从“被迫学”转到“主动学”.本着的宗旨应是“学生是活的主体”、“学生是有个性的主体”。

二、新课标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搞好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

教学大纲对阅读的界定是:“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理解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两相比较不难看出,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的新理念突出表现在“对话”上。

3.2提升对阅读教学的认识

关注阅读教学的三个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标准的价值追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阅读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是本位,而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都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阅读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阅读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知识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3.3 加强阅读宣传

选择阅读内容阅读内容的选择对于塑造人格也有着同样的效应。要让学生读高品味的书,做高品位的人。书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书使人受益,如橄榄,越咀越有味:中品书使人无害,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下品书使人无益,如白粉,只要染上,危害越来越严重。不仅要学生学会分辨书的品味,还要知道于我有用的书才选择。面对信息社会中铺天盖地的资料,我们不能成为信息的奴隶。只有学会筛选信息,才会成为信息的主人,否则。会像大海捞针。一场空。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还要有意识的调控,虽然内容都有意义,但由于性别的差异。

3.4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课标》指出: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源自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 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促使学生提升‘阅渎期待。品质。

(1)丰富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积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优美的语言。文化积淀越丰富,语言积累越丰富.越能在。阅读期待 中向往吸收文化的乐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

(2)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的是能领会字里行间隐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赏。获得审美的愉悦。

3.5指导阅读方法.加快积累进度

阅读方法得当。阅读的效果才明显。可从以下方面指导。

强化朗读。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叶老说: 至于文字语言的训I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御文字。朗读最突出的特点是直觉性,一般不需要理性思维作中介.就能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与情味、正误与优劣。

(2)浏览与精读细研、快读与慢读。齐头并进。浩瀚的知识海洋展现于我们眼前,若想每一本书都不放过,步步为营,就会葬身于汪洋大海;若对每一本书只想跑马观花,也可能一无所获。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业 篇6

【内容摘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补读书之不足。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这是英国作家培根说过的一句话。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众所周之,书籍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还对人类文明的繁荣与继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评价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补读书之不足。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这是英国作家培根说过的一句话。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众所周之,书籍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还对人类文明的繁荣与继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阅读是如此的重要,作为教学,阅读教学更不允许有丝毫懈怠。阅读教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内阅读,一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语文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拓展;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强有力手段,在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作用将决定受教育者一生中具良好的阅读素养,帮助他们从书中获取知识、陶冶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无疑是一个被众多一线教师忽视的教学环节。一些老师总是简单地向学生推荐名著篇目,但缺少具体辅导、检查和评价,导致学生的阅读放任自流,最后不了了之,阅读效果甚微;更有一些老师以“应试”为目的偏执地把指导学生语文应试训练,评讲一些课外阅读试题与指导课外阅读在概念上相等同。无论是以应试为目的还是素质教育下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以上做法都是荒谬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规定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初中三年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那么课外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呢?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期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学活动不能违背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兴趣原理①”。因此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课外阅读教学的基础工作。

1、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有它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利用课堂,我们把文学作品中的动人的故事,绘声绘色的描述下来,把学生带入作品独特的情感世界里,讲到精彩之处,嘎然而止。告诉孩子们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作品。一些作品有优美的诗化的语言或者经典的有哲理的名句,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课堂作恰当的引用,并声情并茂的诵读出来,让作品的语言美去感染学生。学生在这样的诱引下,对作品的兴趣高涨,会通过课外阅读去弄清故事情节,积累素材和语言,阅读质量也一定会很高。这样由“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

2、开展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每个学生都喜欢参于集体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开展佳句美文的交流赏析会、诵读比赛、诗文积累大赛、成语接龙,名著大家谈等活动。在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定时举行课外阅读汇报课,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定期开展课外阅读作品分享交流会,如读《西游记》可分析人物形象——我眼中的孙悟空;对作品中有争议内容可以开展辩论会,如读《三国演义》可辩论——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这样既能达到检查评价的目的,同时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中的交流将大大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3、榜样示范,教师以自身的文学素养感染学生。

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应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与学生日常生活交往中,都应尽可能的表现出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老师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下不自觉的热爱语文,热爱文学。如果我们希望学生爱上阅读,爱上文学作品,那么就从我们自已的阅读和自已对作品的的喜爱开始,才能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因此为了做一名合格的、让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努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广泛涉猎,尽力做到博闻强记,博览群书,对文学名著有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目前的课外阅读大多没有固定模式。因此,探讨一种实用性强的课外阅读方法,实现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迁移、链接,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关心的问

题。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1、速读法。

做任何事都讲究效率,在如今信息化时代,效率又犹为重要,快速阅读方法的训练非常重要。速读实际是指高效率默读,默读是靠视觉和思维活动理解读物内容,不出声,不默默的读。目前不少初中生课外阅读名著速度太慢。怎么办呢?就得有效进行快速阅读训练。“速读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阅读文学材料的快速性、高效性;

2、阅读文学材料的无声性;

3、阅读方法的科学性”②。阅读速度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限时读书”,即一本书到手,或者一篇文章到手,先估算一下,大概要看多少时间,然后,坚决在规定的时间里看完它,努力抓住关键词和主要信息,并且反复训练。这就跟限时作文训练一样,学生注意力、耐力、学习品质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另外有条件的老师可以利用学校网络教室,在微机上安装专业快速阅读训练软件(如e学堂快速阅读训练系统 V3.1),然后将阅读课移至网络教室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效果非常理想。

2、精读法

在课外阅读中,对于一些精彩章节,或是自已喜欢的句段篇目,需要精读。通过精读,我们可以深入书中所描绘的意境;通过精读,阅读才能起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通过精读,我们可以深入书的本质,并产生与作者的共鸣。精读的要求在于字斟句酌,细琢细磨,努力去理解文字的精蕴,揣摩写作技法、领悟思想情感、体会词句含义,从中得到获得读书作文的必要知识。对于精读,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要求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做到“纤屑不遗,发挥净尽”,也就是说,要通过认真预习和课堂讨论,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具体而细致的指点。其实对于精读的训练,我们在课堂上做得最多,课本中每一篇精读篇目的讲解,正是我们训练学生精读文章的途径。

3、有选择的阅读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古人云:“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陪”。书有良莠之别,因此课外阅读必须有所选择。初中生缺乏一定的判别能力,教师要培养他们的选择意识,帮助他们择真而读(真,真知灼见),择善而读(善,思想健康),择美而读(美,审美情趣)。《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阶段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议,教师可以按课程标准建议向学生推荐作品。(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4、创造性阅读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阅读过程是一个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还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多元解读文本,自由创意的表达看法,获得独特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在充分发挥自已的主体精神、对作品进行阅读、体味、思考、联想,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的感悟。老师在阅读指导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多样化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5、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和读书能力的教学活动。阅读习惯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培养呢?我觉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自觉情况下,自订阅读计划,并在长时间内持之以恒完成的活动。“持之以恒”四个字确实实属不易,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晚上睡觉前养成阅读半小时的习惯;每天抽半小时待在图书室的习惯,每周周末读书一至两个小时的习惯„„习惯是时间、毅力养成的,教师应该通过较长时间帮助他们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并鼓励他们保持这种良好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习惯。

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读书动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把学到的知识,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心得体会等记录下来,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同时读书笔记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是教师进行阅读评价的依据。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做读书笔记,教师可鼓励学生每次阅读摘录名言警句、优美诗文;坚持写读后感、书评;定期整理读书笔记;自行设计《读书笔记本》(如:其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卡片”、“字词库”、“精彩点击”、“读后感”、“成语名言名句林”等);班内、校内组织展览、评比读书笔记;开展读书笔记经验交流等活动。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

1、营造班级阅读文化氛围。

在教室内设置学习园地,开辟班级图书角;每一学期动员每生借出自己拥有的作品,作为公共图书,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形成读书读报制度,保正阅读

时间;结合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文化氛围。

2、建设阅读资源平台。

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齐全的阅读资源,课外阅读教学便成了一句空话,学生的课外阅读便成了无米之炊、成了无源之水。我们教师可以在学校从两个方面进行阅读资源建设。一是图书室的建设,建全图书室管理制度,丰富图书储备,专人管理,定时开放;二是利用学校网络教室建立电子阅览室,从网络中收集中外古今名著,以补充传统的图书室在资源上的不足,也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具有选择性。从而保证学生有丰富的阅读资源进行共享,在完成规定阅读要求后,有自我选择的可能性。

四、制定课外阅读的评价方案。

课外阅读是开放式的活动,没有科学完善的评价方案,教师便难以掌握阅读的实效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③。据此我们可以制定评价方案,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评价。(1)问卷法,即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学生在回答问卷的过程中,全面回顾了自己的阅读所得,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阅读欲望,也找到了阅读中的不足之处,明确了努力的方向。(2)测验法,即教师根据课外阅读目标、范围,自编试题,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效果。(3)综合量化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既能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也能从中考查学生阅读效果,如在“读书笔记展评”、“美文交流赏析会”、“诵读比赛”、“诗文积累大赛”、“名箸大家谈”等活动的开展中,对学生进行等级量化,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再将各活动的量化情况进行综合,以此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①、摘自《教育学原理》。

②、摘自百度速读记忆吧。

探析新课标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篇7

一、作业设计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数学作业融入学生生活, 让学生更深刻了解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在传统的数学作业中, 计算题、应用题作业较多, 应该说这类作业属于机械性作业.作业形式不妨多样化, 可以是书面作业, 也可以是口头作业;既有统一作业, 又有分层作业.作业设计要灵活多样, 可以是一题多解的, 也可以一题多用的, 可以是一题多变, 可以多题一法.例如, 在教学“三角函数和相似三角形”时, 设计让学生怎样去测量旗杆的高度, 怎样测量河流的宽度.这样让数学回归生活中, 应用于生活中;学习了矩形的判定方法后, 就利用刻度尺和直角尺去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否是矩形;教师在上课前以“每日一题”的形式使学生抢答, 学生就会兴趣高涨.在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中, 如果能够有效地将数学问题与一些新鲜事物或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必然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中运用综合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数学建模的应用

数学模型就是各种概念、公式和各种定理.它们都是由现实世界的原型抽象出来的, 所以数学也可以说是一门关于数学模型的科学.学会建立数学模型, 用数学的方法来近似的求解, 并对其结果返回到实际中验证.它包括 (1) 实际问题→数学模型; (2) 数学模型→数学的解; (3) 数学的解→实际问题的解.例如, 在学完“因式分解”时, 为了加强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 采用实践作业的形式, 化抽象为直观, 数学模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如, 给学生四个边长为x的正方形, 6个长为x、宽为1的矩形, 2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 要求把这12个图形动手拼成一个矩形, 这个矩形的长为2x+2, 宽为2x+1, 面积有几种表示方法, 从而把二次三项式4x2+6x+2进行因式分解.由于拼接前后的面积没有变化, 很容易发现等式4x2+6x+2= (2x+2) (2x+1) 成立, 这样很快把4x2+6x+2因式分解, 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将二次三项式6x2+7x+2分解因式.通过这样的实践作业, 为今后学习函数知识打下了基础.对一个实际数学问题来说, 往往只有一个正确模型, 因此, 要利用数学实践作业的展开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综合地看问题, 从习惯的思维模式中建立一种更为灵活、更具创新的思维.

三、创设具有开放性的数学作业

数学作业要注重强调学生解答的过程, 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中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问题的作业, 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 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例如, 在教学“黄金分割”时, 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请查阅资料或网络查询“黄金分割”的应用. (1) “黄金分割”在生物界的应用, 人在气温22℃-23℃的环境中感觉舒适, 而这种温度恰好处在人体的正常体温36℃-37℃的“黄金分割”点处;模特的身材之所以给人以美感, 是因为她们的肢部是在“黄金分割”点上. (2)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看到的课本、桌面、黑板等, 常设计成长与宽的比近似为黄金比, 这样容易引起美感;在拍照时常把主景物置于接近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处, 拍出的照片会显得更协调;舞台上的报幕员报幕时总是站在接近于舞台的“黄金分割”点处, 这样显得自然大方. (3) 数学家华罗庚生前对黄金比的近似值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以“黄金分割”为依托, 发明了优选理论, 这种方法在科研和生产的应用中,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四、作业设计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 恰当地把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例如, 在教学“分式方程”时,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分式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你家在商场与学校之间, 离学校1千米, 离商场2千米, 一天你骑自行车到商场买学习用品后再到学校, 结果比平时步行直接到学校迟了20分钟.已知骑车速度为步行速度的2.5倍, 买学习用品的时间为10分钟, 求步行速度.这样一道作业题, 很容易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经历相联系, 使他们产生想解决此问题的兴趣, 同时, 还会产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体验到获得知识后的自豪感, 真正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五、作业设计应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数学思维外,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实践作业的一个要求.在初中数学学习中, 一方面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态度, 又要制造恰当的时机鼓励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合作、讨论探究, 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 从而通过数学活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例如, 在教学“统计初步认识”时, 就和学生课后一起去观察校门口的车流量, 收集其中的数据, 并用数学方法对这些原始数据加以整理.从统计表提供的信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把车流量、车速、车子经过校门口的时间与学生上学进校门、放学出校门的时间联系, 设计一套“安全过马路方案”, 通过讨论提出三种方案 (架天桥、设信号灯、画斑马线) , 最后对方案进行评选, 评出全班最佳方案.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分享成功的喜悦, 其实这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促使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初探 篇8

一、高中语文作业的现状

新课程语文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作业设计,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措施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高中语文作业作为高中语文课堂与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养成的重要作用。高中语文作业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过程和生活方式,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

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其作用不言而喻,然而传统教学中的高中语文作业,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方面:在作业设计布置方面,应试色彩浓厚,除了写作作业,一般都着眼在语言积累和语言训练上;往往以单一的练习为主,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作业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完成,学科本位现象严重,教师评价成了“专利”。学生方面:学生对作业无所谓,抄作业和不做作业现象严重。教师很少考虑课改中提到的“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三维目标,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在作业中荡然无存,久而久之,学生成为作业的“奴仆”,学生的情感在此泯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从谈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遭到扼杀。语文作业的天空一片阴霾。新课标中指出:当前题海泛滥,孤立繁琐的字、词、句的训练盛行,弊端甚多,必须大力扭转。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对高中语文作业设计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二、教师在学生作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教师在学生作业设计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若教师在观念上存在误区,那就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与新课程改革相背离。那么,目前在高中传统的作业设计形式下教师存在着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语文作业都是课堂之外的学习任务

不少教师精心准备课堂讲解,生怕讲得不全不透,教师传授知识内容占据了整个课堂时间,为了检查学生消化吸收内容情况,课后才布置用于巩固所讲知识的作业就自然而然。对此大家习以为常,并无异议,似乎很少有人认真观察思考过语文课堂有讲无练的方式对帮助大多数学生复习、巩固、延伸知识和技能到底效果如何。笔者通过调查以为,这种把所有练习完全推到课后由学生处理的做法值得商榷。

出现以上现象,究其原因,教师不讲不放心、不踏实是其一,还有就在于舍不得时间,认为占用课堂来练习不合算。从根本上讲,还是教学观念未更新的缘故:不相信学生,低估学生,不相信学生有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未真正理解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且不说完全的课堂讲解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形式单一、气氛沉闷、令人乏味,单就学生接收来看,教师讲的学生未及时应用,不实践就看不出问题,也就很难让学生把握重难点。如果能够在讲后当堂练习,在应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出了错误在当时就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帮助理解,还不费时。再者,完全由学生课后完成,不便于及时准确反馈教学效果。学生课后解答作业问题,难免有些疑惑,而又无教师相应辅导点拨,实事求是地讲,在多种课业负担下,不少学生只得被动应付,抄袭相关参考资料。这样的作业质量可能误导教师准确判断学生理解掌握课堂内容情况,教师预期目的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也就无从保证。

教师为求心安,语文课后必须布置作业或语文作业都留在课后的做法恐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自欺欺人并不为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呼吁过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成都二十中特级教师黄克明老师也一直积极倡导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多形式多角度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附加值,这都极富有启发意义。因而,我们提倡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留出充足的时间,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为依据,设计适量有针对性的旨在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练习,既精讲又精练,讲练结合,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误区二:语文作业都必须形成书面文字材料

一提起作业,也许不少教师头脑中便想到作业本,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语文作业就是写在作业本上的练习题。诚然,要求学生在听课之后,就运用课堂学到的有关知识、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这有利于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还可以检查听课效果及练习书面表达能力,一举三得。但是我们仔细研究这种做法就会发现,它抛弃了我们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说”。这明显是重书面表达、轻口语训练的表现,是应试教育支配语文教学的间接反映,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现代语文教育的方向,干扰了新课程下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科学评价,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这样的语文教育便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这一点不少教师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语文教育的实践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口头表达和口头交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快捷、广泛,时代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关注学生未来语文应用水平。所以,语文作业这个教学环节必须转到兼顾口语训练这个方向上来,任何偏离这个目标的做法从根本上讲都是功利的,是不可取的。

鉴于此,语文教师应纠正过去错误的倾向,切实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不妨就先从语文作业这个环节抓起,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结合教材,设计一些适合提高口语水平的练习。如诵读、问答、讨论、论辩、复述、口头作文等等。把这个原则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中,相信也会从另一角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误区三:语文作业都必须要能监控

学生听课务必记下所有内容的笔记,学生阅读必须有摘录或读后感,学生自习必须有练习题上交,这也许是不少语文教师的一贯做法,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每个细节都要在教师的监控中。这是受美国诺伯特·维纳控制论的影响,过分迷信定向控制、反馈调节理论的反映。其实,语文内容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无法量化,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改变也不是直呈式的,它受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人际关系等影响,更多在于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尤其是那些改变学生精神气质的部分不是笔记、读后感、练习能反映出来的。课堂内教师的某句话,文中某个观点或某个优美而富哲理的句子打动了他们,启发了他们,彻底改变了他们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使其顿悟,这个意义远远大于一两道可以检查的习题。所以留一个空间给学生,让其自由领略感悟、涵咏体察应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意,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尤为关注的内容,因而我们教师要学会该放就放,企图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不是科学的态度,更不是明智的做法。

当然,这里要明确一点,基础教育阶段,知识的传授和继承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保证教学质量,适当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必要的,是无可厚非的。我们所讨论的是作为语文不是每课每一点都要记,每阅读一篇都要写,每节自习都要做题,教师一定要分清哪些可以而且必须监控,哪些不能且不必监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误区四:语文作业就是教材练习题及辅导练习题

不少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不是课后练习题,就是某种辅导资料上的相关习题,几年下来基本没什么变化,这种呆板的程式化练习丝毫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说到底就是为了考,彻底撇开了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审美境界,让学生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灵情趣的内容,死气沉沉的练习把一个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抽吮成一个枯枝败叶的题堆,了无生趣,剥离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或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这实际上就明确强调了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相结合,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就要下工夫,要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留意生活的内容,那些生活化不强的作业使学生脱离了对现实的感知、对周遭的观察、对世界的体悟,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被钝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被阻遏,对世界的好奇与洞察被磨洗。

三、为优化学生作业而采取的对策

在当今的新课标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走出传统误区,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架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作业,使学生在作业中获得乐趣,承受挫折,提高能力,促使其个性的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加特长的新型人才。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必须让以“趣”为基础,以“精”为根本,以“活”为原则,以“创”为追求的理念深入人心。那么具体的措施可以有哪些呢?

(一)设计个性化作业,因材施教

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认识到发挥学生自主的重要性。孟子曾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学记》中则明确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也应贯穿在作业设计布置当中。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现状,打破传统所有学生做同样的练习题的单一局面,应该在既可以锻炼大家基础能力的同时,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学生本身实际,并根据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和自身特长等诸多因素,让设计的作业内容尽量趋于个性化。

比如教师在完成一首古诗的教学后,设计作业时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一方面让基础较为薄弱、迁移拓展能力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或通过基础习题或通过背诵课文等方式反复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拓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让那些基础比较扎实、知识迁移拓展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在掌握文本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改写、仿写、课外比较阅读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发挥各自特长的机会,促进他们个性化地发展。

笔者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后设计了这样的作业:(1)摘录四至五个形容词,将它们连缀成一段话,不少于30个字。(2)请鉴赏文中几个通感修辞的妙处。(3)古人对月亮的描写很多,请摘录描写月亮的诗、词各一首,并写一篇100字左右的鉴赏文。(4)仿照课文,写一篇以“灵中的荷塘”为话题的作文。(自主选择二到三题)这样由容易到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设计作业,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答题能力,又可使学生根据实际能力自主选择作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学生又是比较好强的,只要教师稍微“激将”一下,学生便会知难而进。

事实上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某种程度上也正好体现了新课程下“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

(二)设计探究化作业,训练思辨能力

探究式作业,是指学生独立地去探究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作业形式。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改”不断深入,语文探究性学习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语文探究性学习不该仅仅限于语文课堂,因为它的广度和深度会受时空局限性的限制。作业应是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必要延伸。

例如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灯下漫笔》的课后习题第四题和《陈情表》的课后习题第五题。这两个作业,前者可以利用发散性思维训练展开一场开放式的讨论,重在剖析;后者可以从所给的材料延展开去,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辨析,重在质疑。这两个作业都可以作为探究性作业留给学生们。

笔者曾进行过这样的尝试:以中秋赏月为情境,在赏月、说月、咏月的基础上设计了以“月亮”为话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探究的组织形式,以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的实施过程:确定研究的问题——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形成假设——初步交流——成果展示交流。经过一阶段的合作探究,班级里竟然筛选出120句咏月诗句,涉及作品近100篇,也写出了《月与诗人》《咏月诗话》《苏轼咏月诗研究》等不少佳作。

笔者曾在讲授完《论语——君子之风》后和学生一起探讨过“为什么古代的知识分子宁愿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去安贫乐道?”“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否适用于今天社会?”“现代人应该拥有一种什么心态?”这些问题,结果学生参与讨论甚至争辩的热烈场面让人惊喜。这样的探讨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真正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值得慎重的是,新课程下要在班级教学中做好这一点,教师不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急于求成地搞一刀切,非要所有学生把作业按统一格式写在作业本上,而忽视现在的学生大都是思维活跃、极富创意的,这样机械的模式一以贯之,很容易挫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完全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新课程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语文教师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勇气,不断反思语文教育的诸多细节,更新观念、大胆探索。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形式多样

生活化作业,是指利用一些有价值的生活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作业中学生活、用生活、服务生活的一种作业形式。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或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实际上这就明确强调了语文学习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与生活紧密结合,“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作业的外延也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教师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不仅要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而且还要关注身边事情、留意生活的内容,让语文作业形式多样化。

例如学习完郑愁予的《错误》后,可以尝试设计以下作业题:

1.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到图书馆查找中国古典诗词中发生过的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并做简要分析。(口语、书面表达均可)

2.尝试把文本改写成短幕剧并表演。

3.辩论:“美丽的错误”是谁造成的?(正方观点:过客;反方观点:思妇)

4.罗大佑演唱的歌曲《错误》与文本在表达艺术上有哪些异同?

实践表明,设计这些作业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而且还极大程度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探索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相信随着语文教学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随着新课标在全国的推行和深入,会有更多的好办法,让学生乐学、活学、会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发挥自己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建华.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与维持[J].上海教育科研,2003,(10).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描写克力的说明文400字作文下一篇:现代文阅读启示感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