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二)—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2024-08-15

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二)—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共11篇)

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二)—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1

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三)—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者:sun zhi gao 1.简述2011年版语文课标的精神,结合教学实例谈一谈你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落实的。(20分)

答: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生活贫乏,不善于观察。观察是引导学生熟悉生活获得广泛,丰富的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学生认识的源头,是写作的起点。一天,我发现班里的几位同学围着花坛捉蝴蝶。课下找几名同学了解情况,他们有的说:“捉蝴蝶是为了观察蝴蝶是怎样为花儿传粉的。”有的说:“捉到蝴蝶后把它压平、晾干后做标本。”„„知道这些情况后,我想,学生对蝴蝶这样感兴趣,何不因势利导,让他们认真地去观察,了解蝴蝶的有关知识呢?于是我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去观察蝴蝶是怎样传粉的,你是怎样做蝴蝶标本的„„这个作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天,我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班中进行交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七嘴八舌,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一股脑地说了出来。接着,我让学生自命题目进行作练习,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2.有的老师说:“学生写作水平高低、写作能力的强弱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你怎样评判这一说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明你的观点。(30分)

答:我认为学生写作水平高低老师起着关键作用,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里多下功夫,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我们很注意教给学生仔细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3.依照“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修改一份自己的习作教学设计。要求以表格形式对比出示修改前后的两个设计,并注明修改的原因。(共50分:两个设计30分,修改原因20分)

答:《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教案

1一、目标:

1.读懂例文,理解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为动物设计名片应介绍清楚它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

2.按照要求,选择喜欢的动物为其设计名片。

二、教学重点:条理清楚,紧扣中心,能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有条理的叙述,语言规范正确。

三、教学难点:能抓动物的特点进行有条理的叙述。

四、教学过程: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

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2.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妈妈爱美了,爸爸勤快了;发现马路边的路灯按时亮起来,公园里的动物多起来了;发现种子怎样发芽,向日葵如何转动了;发现电视里的环保广告多了,发现人们都在学英语了;发现战争太可怕了,美国太霸道了。还可能说到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语文书变了,课文比以前有趣了;发现老师讲课方式变了,学校活动多了;发现应用题有五种解法,记生字也有窍门;发现新老师像朋友一样,同桌也不讨厌了。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适当总结评价:你们几位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你说的是学习中的发现,真是有心人!通过这样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开启学生的思路。

3.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发现清楚地告诉别人。要求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自拟。

三、自主习作,因材施教

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具体指导。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三至五篇,读一个评一个,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然后,各自修改习作,进行誊抄。修改时先自己修改,再请小伙伴帮助修改。

五、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此环节安排在批阅习作之后。首先,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童年的发现》教案2

教材浅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学重点: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的不幸遭遇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童年是美好的,也是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他的童年时代不仅如此,还具备着比平常人更可贵的东西(善于探究、找到“为什么”的答案),那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语。2.从课文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4.理解词语。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愿,想怎样就怎样。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5.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6.理解课文脉络。

课文是以倒叙的形式写的,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写“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原因: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2。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二)—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2

一、设计一个联系学生生活, 突出学生体验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案

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促进, 使教师教得顺畅, 学生学得轻松, 达到教学相长, 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写好一个阅读教案是完成阅读教学成功的保证, 因此, 教师阅读教学方案的编写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根据学生的知识和经验, 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过程, 安排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预设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联想和想象等环节, 尽量让所教内容最大限度地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这样, 教师设计的阅读教学方案就成了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的学案, 打破了原来程式化的阅读模式, 使课堂活跃起来, 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 达到了新课程备课的要求。

二、教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 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

教师要随时随地教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知识、文学常识, 为必要的阅读打下基础,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如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语法、修辞手法、文章的几种结构方式、开篇类型、结尾的特点, 以及过渡句段承上启下的作用, 让学生阅读有章可循, 有理可依。

(二) 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 顺利完成阅读过程, 熟练使用字、词典都需要许多方法。首先是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导学生。其次是阅读方法要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 使学生掌握和操作朗读法、默读法、勾划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主要的阅读方法, 并能融会贯通。

长期以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事, 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 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 分段分层, 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 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 而不是他们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后, 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应该点拨、启发、激励他们, 要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三、创设一个阅读的情境

情境阅读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阅读, 学生有所感悟, 并将自己的独特见解用语言、动作、图画等表达出来, 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1.教师借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具, 配以激扬的情绪、丰富的情感语言促进气氛, 创造情境, 并尽可能提供文章所描写的实物, 让学生对照阅读, 使学生轻松、愉快, 敢说、愿问、敢想, 增强阅读欲望。如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 教师可事先准备杨梅, 让学生触摸, 并仔细观察杨梅的形状、颜色, 品尝其味道, 然后让学生说感觉, 研读课文是怎么写的, 这样学生就容易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 创造不同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不同的阅读活动。

2.让不同个性的学生依照各自特长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 经验和知识不等, 因此他们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 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感受, 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有的学生爱读, 教师就让他读给学生听;有的学生爱写, 就让他根据阅读中所学, 仿写自己喜欢的东西, 念给大家听;有的学生爱演, 教师就让他们依据课文内容扮演角色, 表演给大家看;有的学生善画, 教师就让他画出课文中的图画、人物, 让大家观看;有的学生会说, 就让他旁征博引, 从实际生活中说出与课文类似的事例, 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四、开展课内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 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 越读越有兴趣, 越读越想读。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 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工夫。阅读教学前,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文章题目, 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 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文章题目, 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 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 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 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 他对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 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 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 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开展课内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师要经常通过举行班级故事讲演比赛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成立班级文学小组, 整理优秀作文并装订成册,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 让学生将课本中的一些片段, 编成剧本, 并在班上表演, 学生做演员, 做观众, 以演促读促写。

4.开展主题班会,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会, 教师先提出议题, 让学生查阅各种资料进行准备, 接着分组辩论, 学生可引经据典, 据理力争, 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这样既陶冶了情操, 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内容, 它是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过程, 既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 又是提供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课标的指导下,各门学科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小学语文的教学也在改变着,其中不仅有成果,同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一、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阅读文章的精讲。传统的语文阅读课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的。从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重点段的剖析等,教师非常细致地一一加以讲解。这种方法把一篇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淡化了对文章整体的感悟,有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去体会文章的总体意思。教师的这种方法不太适应时代要求。教师们应该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要讲到重点上,最好让学生自己来体验并解释文章的意思。

2.注重讲练结合。传统阅读教学非常注重讲练结合,有句子的仿写、词语的扩展、段的练习等等。合理的讲练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要让练习冲淡了或者破坏了文章感悟的完整性;练习也应建立在对文本一定理解的基础上;练习的量要适度,不要搞机械操练,造成学生过重的负担。

3.重视朗读的指导。传统阅读教学也很注重对文章的阅读,但是阅读的形式和方法比较单一。比较忽视学生的自读自悟,更多的是教师一种强化的、硬性的给予。例如:用高兴的语气读,要读出伤心的样子等等,而没有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真正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只有学生体会到了情感,才能由心而发的流露出感情。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1)找准教师在课堂中的定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找到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学习反馈的矫正者”这样的新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分享了选择权、决策权。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喜爱的读书方式;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可以参与制定学习目标等等。

(2)把握好“导”和“放”的度。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和教师分别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的主体,它们是互为交融的。而教师作为课堂的调度者在课堂上应该不仅能放得开,更应该收得回来。教师应巧妙地把握“导”与“放”的度,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学习观,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3)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优良品质。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具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自主学习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流于形式的自主是假自主,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文本以及学生的实际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引路人。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应该区分哪些知识适合直接学习方式,哪些适合自主探究的形式;其次教师要处理好全班讲解、小组活动和学生个体体验的平衡关系;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营造鲜活的、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主动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

2.倡导合理的多元解读教学模式

(1)多元理解应以教师为先导者。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首先要求教师能做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用心解读文本,只看教学参考,而没有自己的意会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专业素养。如一些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选文章,如果教师对作者的背景、人物的认识缺乏了解的基础,那么引导学生多元理解就是空话。

(2)多元理解应以启发引导为基础。多元的理解不等于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只有通过教学活动。来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教师在观念上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真正做到与文本、与教师的平等对话。

(3)多元理解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新课程倡导学生多元阅读,语文教学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多元阅读允许有差异存在,允许有不同视角……但是必须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价值取向方面教师应该加以引导。

3.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4

广东省韶关市第十一中学 马文凯

[摘要]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而且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所提出的新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如阅读的教学总是片面强调语文学习的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等。文章对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中应注意的方面: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等等。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 教学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而且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所提出的新要求。阅读是语文教学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语文阅读观认为,阅读是语文学习中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从而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阅读既是学生从文字符号中获取信息积累知识的活动:也是学生通过接受以语言为媒介的情感教育与文学熏陶,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和塑造个体品格的活动。

一、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由于语文考试方式对语文教学产生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语文教学总是片面强调语文学习的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不少学校、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偏重技术分析,一味的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的掌握应考解题的技巧。而这样的教学指导方向不仅不能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且还伤害了 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时我们还看到: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模式。也就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无论哪个版的教材,与其相配套的教材配套用书《教学参考书》就是典型例证。其“参考”内容有: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另外传统的语文阅读还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长期以来,课本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短文”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写什么文体的作文。这种编排模式,实际是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了一谈。课文成了阅读和写作的共同观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阅读信息处理的怪现象。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症结所在。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首先,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应该选择贴近学生实际且让学生感兴趣的文本,并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张扬个性的舞台。此外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要让学生①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等。②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中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其次,阅读教学还应更多的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这样强调突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重在开展个性体验、感受性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联系文化背景对文本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够对文本中感人时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进而对文章精彩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等进行形象空间的再现,从而产生如见其景,如聆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阅读教学常常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样的阅读教学也改变 了过去以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使教师在教学中撤去对作品中人物、环境等定格好的框框,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培养他们思维探索的多向性,实现真正的探究性阅读。

第三,阅读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去掌握标准答案,而恰恰是为了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抛弃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探究性阅读教学法”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勇敢做出自己的判断,在交流和谈论中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培养的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对成长、成才、成就关系重大。这种教学法适合于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它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样合作探索型组织形式的课堂上,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抓住问题中心,确立阅读目标。用具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向。然后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进而可以分小组讨论、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最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评价,在反馈中提高阅读质量。当然教师的评价也要充分体现平等协商的特点,实现由过去的主宰课堂向主导课堂的转变,做好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

三、结语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读为主,以学生的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思想,坚决克服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的弊端,使阅读成为学生与文章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使阅读成为一种老师、学生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二)—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5

定位准定位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文本特征与其所处学段将其定位到大纲与新课标要求的整个知识与能力体系中去,它是设计阅读教学的方向,普宁新闻chaoshannews.com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定位的关键是准确,唯其如此才能为设置教学目标提供依据,才能选准教学重点与难点。如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常态阅读是“把新闻当作新闻来阅读”。新课标也规定:“阅读新闻,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为理解而读新闻与为欣赏而读文学,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将这一课定位在新闻的创作与功能的认知上。若混淆新闻阅读与散文阅读,去“赏析精彩之处”、“揣摩语句内涵”,就是一种强按牛头的行为了。定位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这一步准了,才能保证整个设计方向的正确性。

灵魂深所谓灵魂,是文章的主旨以及所引起的认识辐射和情感效应。它是教师要把握的文本命脉。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依据文本不断地向着更深更广的的层面探求。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魂是林黛玉走进贾府即为走进了封建文化与封建制度,就要深思封建文化这一典型环境对林黛玉人生悲剧的影响。如《荷塘月色》浅层面是反映“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和矛盾”,深层更应看到文学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桎梏。又如可用多元解读的思维方法探究《雨巷》中“姑娘”这一意象,将文本的魂不断指向更深层次——“一个令人怀恋的姑娘,一个忽明忽暗的理想,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关注了对“魂”的追寻,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抓住文本的魂而展开,课就会上得透,上得实。

切入巧所谓切入点是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是学生兴致与文本关要的交汇点,切入点的选取关键是个“巧”字,让学生无突兀之感,而生探知之欲,正如《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抓住一个问题“作者的梦想是什么?”来切入。又如《记念刘和珍君》可将“刘和珍”作为切入点。《再别康桥》可以从诗句中的“矛盾”(像“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切入分析。有了这样的切入点才能激发学生情趣,才能提拉全文。当然全文的探究有切入点,某一局部问题的研究也应有切入点。如对《祝福》中祥林嫂人物的把握可从“‘祥林嫂’的名字是什么”切入分析;又如《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体会法西斯的残酷可从文中“参观者对解说员说:‘够了。’”一句中的“够了”这个关键词切入。好的切入点可以迅速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使学生在一种思维状态下学习。这种思维的活动是真正意义的“动态生成”与建构,会使原本沉闷、无趣、封闭的课堂变得灵动而开放,这也就真正的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二)—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6

国培中聆听了专家对《2011版的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解读,深有感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低年级小朋友理性思维能力较差,生活中的乐事、趣事,他们说起来津津有味,可却不知怎么组织语言,更不知如何把它们付诸笔端。于是,我们根据孩子好说好动的特点,尽可能多地利用“活动课”这种课堂组织形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联想、创造。下面结合教学谈几点具体方法:

一、精讲课文范例,指导仿写

1.抓住容易迁移的地方仿写。

2.在学生易动情的地方练习。

3.在易发散学生思维处练习。

二、组织实践活动,积累鲜活材料

1.参观,游览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安全地开展活动。

2.语文知识竞赛;

3.科学小实验;

4.游戏,比赛活动;

5.社会实践活动;

三、留心生活中的发现,搜集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那内容从何而来?其实小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如课堂生活,课间游戏,同学间的趣事,街头见闻,邻里情,父母爱等。为什么五彩的生活难以进驻学生的习作?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常常把身边发生的事忽略了。

四,加强课外阅读,丰富语言储备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

五、教学评价改革,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结合作文教学也少不了作文评价,目的不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文学习和教师的作文教学,从而更有效的提高作文的兴趣和能力。

在作文起步训练中,不管学生怎么想,怎么写,只要文中有一颗真挚的童心,就予以支持、肯定和鼓励。作文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量不同个性的学生,或用教师的主观想法代替学生的习作实践。在“每日一句”的写话训练中,让孩子们放飞想象,言有童真。孩子不能没有期待,不能没有想象,不能没有梦幻。因为,有了期待,才可能有追求,有了想象才可能有创造,有了梦幻才可能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执着。语文教师如在儿童的黄金时节,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一个宽广的作文天地,让孩子放飞想象,我们定能顺利地带领孩子走入快乐作文的殿堂,让作文焕发勃勃的生命力!

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二)—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7

但是长期以来, 语文作业的形式并未得到很大的改观, 还是老调长谈。与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格格不入。如传统的作业大多“以本为本”“固守书本”, 束缚了学生的视域, 捆绑了他们的生活传统的作业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为达到对某一知识点的巩固, 设计的作业或简单的重复抄写, 或机械的死记硬背, 或枯燥的题海苦练, 或呆板的知识仿效, 比如学习了字母“m”后的作业:抄上一页, 读上几十遍。效果却似“小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 了无兴趣”这样的作业练习, 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僵化了学生的思维, 设想一下, 这样学完24个字母, 学生对字母会是怎样的情感, 望而生畏?食之无味?结果是, 他们认识了“书本”上的24个字母, 也仅此而以。在学生的思想里就会形成这样的概念, 这24个字母是“书本”上必须学的知识, 所以我要写、要读, 除此以外, 再没什么其他的意义了。当然, 基础的训练是不可少的, 素质教育不是锻造空中楼阁, 但也决不等于死读课本。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所以,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 应该联系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的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热点, 利用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将生活中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儿童感官, 开放式地储存信息, 为儿童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 提供取之不竭的丰富源泉, 学习的自主性、创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 既顾及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又重视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 推进课程改革,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必须对传统的语文作业加以变革, 实行全面的开放, 让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向思维开放, 让作业成为训练思维的体操

1.“机械作业”——以思激活抄写、背诵等历来被称作“机械作业”, 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这类作业理解的片面的指导的偏颇, 只注重作业结果, 不进行过程的指导, 把学生引入“死抄、死记、死读”的误区。其实这类作业只要强化了思维参与, 就能变“机械”为“灵活”, 变“死记”为“活学”, 使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 抄写中的思维参与。“抄写”可要求学生的“思”贯穿于始终:写前, 读一读字音, 想一想音形的联系, 以记住字音;写时, 看一看字形, 想一想书写的技巧, 以揣摩形体;写后, 记一记笔顺, 想一想字形的组全, 以记住字形。这们, 就能发挥“抄写”的识记功能、养育功能和习惯培养功能。

(2) 背诵中的思维参与。背诵可分步练习, 循序渐进, 力求思维参与。一是看一看:初读概览, 整体把握内容;二是理一理:默读课文, 理清叙述顺序;三是找一找:默读课文, 画出顺序标志;四是想一想:轻读课文, 还原语言形象;五是记一记:读后静忆, 回忆背诵内容。这样就能背诵与理解结为一体, 把读记与思维融为一炉。

2.“灵活作业”——以思求实“品词析句、用词选句、读写结合”等灵活作业中的思维训练比较明显, 但须讲究训练方法, 以保证活中求实, 实中求效。具体可要求学生品词析句要双性聚焦, 用词造句须打开思路, 读写结合能选好内容。

二、向生活开放, 让作业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

生活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获取语文知识的广阔天地。教师可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 使作业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

1.“口语表达型”作业。

学生在家可谓无拘无束, 畅所欲言。为此可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如选讲学校、社会的新鲜事情、学校组织的活动, 等等。学生为在家人面前“显示本领”, 往往态度十分认真, 而家长直接听孩子“演讲”, 又随时对孩子加以指导点拨, 这种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互动, 填补了老师不在时的空白, 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观察积累型”作业。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 学生往往会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 可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如要求学生回家观察禽畜的生活习性, 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家用电器的式样及其功能, 家长忙农活干家务的情景;还可以让学生去商店、集市、车站、影院作专题观察。当然这类作业教师需进行观察目的和方法的指导, 要求学生观察应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多联想。并完成一定数量的观察笔记。

3.“动手操作型”作业。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语文作业不能受学科的限制, 教师应打破学科的界限, 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让语文与自然、社会等学科结合起来。因此作业时可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小实验, 作一些小研究, 进行一些小探索。并写出自己真切感受, 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知识面, 又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对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有一定的帮助。

三、向个性开放, 让作业成为发展特长的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须承认个体的差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促其个性充分发展, 使他们成为全面加特长的新型人才。据此语文作业需在考虑共性的同时, 兼顾学生的个性, 使作业能成为发展学生特长, 弥补学生不足的手段。

1.“顺其意而扬长”。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作业, 引导实践, 以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特长。擅长写作的学生可组成班级文学社, 负责编辑班级小报、黑板报, 并鼓励向刊物投稿;擅长口语的学生可组成班级演讲组, 定期举行演讲示范;擅长书画的学生, 可成立班级美编组, 负责班级板报的美术设计;擅长演唱的学生可组成演唱组, 负责课本剧的编排、演出。擅长搜集信息的学生可组成“小灵通信息台”, 定期向学生发布校内外的新闻事件……

2.“反其道而变短”。

可让某些方面有不足的学生参与相反的“特长小组”, 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兴趣, 发展能力。如性格内向的学生, 可让其参加演唱组, 不求他们立即登台亮相, 先让其做助手, 即使最终登不了台, 也不予强求;不善言辞的学生, 可让其参加演讲组, 让他们在别人的示范中受到影响, 逐步锻炼胆量, 培养能力。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 开放性的语文作业与原来相比也许并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且实施起来也比较繁琐, 甚至于会受到一些教师的冷落。但我坚信, 随着课程改的进一步深入, 它必将会成为课程改革强有力的“推进剂”, 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 作业是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怎么让学生的作业从培养学生的素质, 提高学生的能力方面来布置, 是我们每个老师要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业要与时俱进, 要有开放性。

摘要:作业是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怎么让学生的作业从培养学生的素质, 提高学生的能力方面来布置, 是我们每个老师要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业要与时俱进, 要有开放性。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篇8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三、 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 “要我学 ” 变为 “我要学” ,将 “不会学” 变为“善学 ” 。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象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四、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时,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他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他们想将来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后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使他们领会到: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的人。这样就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篇9

评价,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以及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正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大家期待着一种能彰显教育本色,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的诞生。然而,从目前的语文课堂学生评价现状看,我们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课堂上教师统一的表扬语“你真好”“你真了不起”,无不显示着评价语言的单一与乏味;那整齐划一的拍手声(啪啪啪),又使师生间的交流呆板而流于形式。评价语言冷漠无情,评价形式过于猎奇,评价主体单一等等,我们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评价弊端,以越来越为教师所重视。

如何真正把握新课程评价的精髓,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好学”,而且“会学”和“学会”,更要“学得有兴趣”,是我们教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真正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利用显性课堂,体现评价的过程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

在校学习是基本形成学生素养的关键期,关注学生的在校学习,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能力倾向给予评价,是促其形成的有效途径。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对学生的赞赏不仅限于一句简单的“你真棒”“你真聪明”。教师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2、课堂评价应以学生评价为主体:

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学生不仅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同学的学习,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甚至可以评价教材,发表对教材的不同看法,从而让学生打破评价的束缚,塑造创新性人格,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对同一内容的学习,不但要尽可能地让多位同学评价,还要允许一位同学作多次评价。

3、教师要发挥导评作用:

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帮助学生矫

正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化解学习矛盾,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如在读书中评价,可按学习课本的环节进行:① 初读课文,重在评价正确度和流利度;② 感悟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情感度,促进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③ 学完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诵记度,促进学生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的积累。让学生明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又如在同学的思考中,要善于发现同学答案中的独特想法,在同学发言中,要评价同学的表达是否清楚。

二、挖掘隐性课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

教育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中受教育,在生活中同样受教育,父母是老师,社会更是一个大学校。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质量评价时应从识、写、读、背、作、说这六方面出发,而这六方面也是对“双基”目标的最好概括。在课堂中教师很自觉地增强目标意识,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写、读、背、作、说的基本功训练。但在课外朗读、阅读、听说这些重要的基本功却往往被学生和家长忽视,他们只重视“纸上”的成绩,而听、说、读往往也是在考卷上不能直接反映出来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说读能力就没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因此,在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将日常表现和作业,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对学生的课余活动采用“写字卡、朗读卡、阅读卡”等方式记录,并归入期末考核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让学生养成认认真真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对语言文字 的敏锐感受能力,积累大量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增加文化底蕴„„一句话,让学生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体现语文教学的发展性。

三、结合成长档案,体现评价多样性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成长的经历,这是对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也是为教师、家长能够客观认识、评价学生提供相对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资料。

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评价角度与评价内容也应该因人而异,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选择成长记录袋的类型或主题。如:在学科学习上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建立以“我的语文知识屋”为主题的成长记录袋;有的学生兴趣广泛,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我的兴趣爱好”为主题的成长记录袋。这样做能够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

新大纲十分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曾专门具体地讲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语文教学能力时,必须观察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外显行为和持久发挥作用的程度。平常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来考查。如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童话续写比赛,等等。将每次的比赛成果和心得记录到成长档案中去,这样的评价既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地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成长档案中能清楚看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取长补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抓住评价反馈,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

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学生的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二)—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10

摘要:在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语文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之上,新课程下的语文应该是从封闭向开放走近,让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让教学思想更加多样化。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书本教材,而应立足教材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法于课内,并在拓展中大有所获。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拓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标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成为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有效的拓展延伸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利于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所谓教学拓展,就是围绕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内容,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拓展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时段开展。

一、课前拓展

在一堂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拓展阅读,让学生了解这堂课所学课文的相关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课文的意义。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就需要针对课文内容在课前做拓展练习,例如,作者的简介、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其他经典作品,这些对学生理解课文中心思想以及理解鲁迅的文学思想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中拓展

在讲课教学时,应注重教学知识的适当延伸、加强语文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在教学中穿插做人道理、运用多种途径巩固授课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知识素养。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产生一些问题和疑惑,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拓展知识来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用拓展内容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七律?长征》这一课时,学生会对诗中所描述的场景不理解,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其实描述了红军行走所遇到的艰难困苦,这些需要教师利用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给学生讲述红军长征背后的故事。

三、课后拓展

语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将语文拓展到课堂之外,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简单来说,课后拓展就是语文的具体实践。例如,在学习《白桦》《白杨》这些与生活相关联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身边的景色,让学生通过景色感受到内在的生命力和具有的精神。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语文生活化,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的影子,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凝聚成语文的素材,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实用的发展。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进行拓展,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开展教学:一是拓展要基于课本。所谓基于课本,就是教师在进行教育拓展时一定要紧扣课本,以课本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拓展与课本相关联的内容,也可以拓展具有相同思想主题的内容。如果教师一味地拓展教学而过分偏离课文则会顾此失彼,偏离教学拓展最重要的作用。二是拓展学科外的知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可以算作一架桥梁,它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教学支撑和帮助。例如,语文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完全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拓展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培养学生解读自然科学的能力,让学生综合、全面地得到提升。例如,在《乌鸦喝水》这节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原理,让学生做实验,尝试喝到水位较低的瓶中水,让学生对课中所学到的原理进行实践和运用。三是拓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小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拓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进而创新发展。例如,在进行《女娲补天》教学拓展时,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讲解一些有趣的神话故事。而教师在讲解神话故事时,需要学生悉心聆听,并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先学会复述故事,进而在故事中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题、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神话故事领悟它们所展现给我们的道理。最后,在教师的教学拓展下,学生在讲述故事时可以不拘泥于原著,甚至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构思、想象,向他人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四是拓展密切联系生活。语文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教师在拓展中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拓展才具有社会实用性。

四、依据班级面貌,结合学生特点,采用不同拓展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方式不

一、灵活多样,其中囊括有搜集、绘图、实践、评说、读后以及续集拓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结合学生特点、班级面貌采取不同的拓展方式。

(一)搜集拓展。搜集拓展就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图片和资料,以此途径拓展学生们语文学习的途径,同时加强课内和课外之间的联系。搜集的资料内容可以是与课文中与主人公有关的知识:例如主人公的主要成就、时代背景,风俗习惯,也可以是和课外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或是时代背景。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一文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关于还有哪些动物的能力被人类所利用的相关资料,完成相关搜集之后同学们开展交流,扩大学生们的知识范围。

(二)续集拓展。续集拓展就是指在所学课文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延伸。小学生们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感受作者所说、所思及所感。了解课文的内容并切身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紧抓学生们的猎奇心理,将课文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进而实现教学目的。

(三)实践拓展。实践拓展是基于学生对课堂内容十分熟悉的前提下,动手动脑对课文内容进行演示,将抽象的叙述性文字转变为直观的现场表演。这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借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评说拓展。评说拓展主要是指教师应从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着手,鼓励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敢于表达。在面对自己不懂的问题时可以说出来与同学进行探究。例如在《翠鸟》这一课文中作者在描述翠鸟头上的羽毛时,将羽毛形容成橄榄色头巾,绣满翠绿色花纹,文中的“绣”字用的非常好,让同学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这类的词语,一起体会。

总之,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拓展手段、方式是多种多样且灵活多变的,没有固定模版来套用。但所有拓展活动的制定都应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出学生乐于接受,同时易于被接受的拓展活动才是最合适的。拓展活动的开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教学目标,但其只是作为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并非形式,因此教师们应科学、合理地制定拓展活动,借此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素养。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二)—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有效实践

现代小学教学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在其实践中有许多不足,表现在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将学习和阅读材料塞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和练习,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长时间地阅读一些跨越非学习领域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没有思路和学习技巧,不利于学生真正有效地参与学习和阅读。

一、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群文阅读和思考,保证教学高效性

语文群文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与课堂学习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和书籍,对语文学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和明白相关内容,其延伸出来的部分能扩大学生自身学习的视野以及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

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中“蓝色”的是_____,“白色”的是_____,“水蓝色的纱衣”指的是_____。

让学生在参与群文阅读的实践中真正了解和感受阅读带来的魅力和文化,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参与语文群文阅读的学习意向,保证教育教学的高效

语文阅读是基于文字之上,通过文字表现情景、意向和主旨等等,比起生动形象的语音影像,文字群文阅读显得相对乏味,在小学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阅读性强、趣味性多的群文阅读材料,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意愿。

例如,以小学六年级课外阅读为例。“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分析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让学生自主参与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在参与分析的同时,做到基本的对于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做到分析人物的动作行为和性格特点,让学生自身得到受益。

综上所述,良好有效的语文课堂群文阅读参与教学实践,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现代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落实,真正保证现代教育教学的高效。

上一篇:外企面试顺利通关攻略下一篇:高级工程师英文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