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共11篇)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1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实行,小学教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现代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应首先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了解小学语文的重要性,从而探寻新课改下适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的桥梁,语言的历史与文化的历史总是相伴而行的,人类一切文化活动都是需要借助语言表达出来,然而语文的教学可以很好地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发扬小学语文的教学,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字。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的教学是所有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是小学生成才的奠基石,没有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很难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取得成功。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劣,关系到小学生正确运用和理解语言文字,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
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素质,而语文是教育的基础,能够让小学生从思想上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产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
1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小学教师没有转变到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中,还是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此外,传统的应试教学思维,使得小学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授课结束过后,又采用题海战术,布置许多作业,让学生不停地反复练习,受困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重视学生自身能力培养,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2评价制度落后。受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评价学生成绩的优劣,往往是以一些考试成绩以及成绩的排名状况为标准。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并不是一个很聪慧的学生,只是应试能力比较强。这样的一种评价方式,不仅不能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而且还会给小学生的心理带来更多的压力,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1.3阅读教学未能深入浅出。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其他的内容很多都不管不问,低年级的小学生还未能认识很多的汉字,教师若给他们讲解很深的内容,小学生往往都理解不了。学字是小学低年级每节课必须的重点,没有这个基础,就会很难进行下去,讲解再多的知识,也是毫无收益。
2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2.1采用兴趣教学法。兴趣教学法就是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有兴趣地教学,学生乐于去学习。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机,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一旦产兴趣,就会以一种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去探究。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喜欢听故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找出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导入课文,使得学生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再配上亲切自然的语气,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获得知识,教师也能顺理成章地达到教学目的。在使用该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课堂的教学目标,准确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样一来既可以达到教这一节课的目的,又能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点。
2.2采用情境教学法。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状态,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特点,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将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再次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创造合理的情境,一般的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有: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其中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使用最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有着图文并茂等优势而得到广泛的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可以利用形象直观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或者音乐达到知识与信息的融合,创造出一种统一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活了课堂氛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3采用案例评析法。案例是指发生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的教学情境故事和师生典型事迹。它包含了某些重要的教育观念或者教学问题,既能够反映出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现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又能够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形成和发展积极的教学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评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与以往讲授为主的被动灌输式教学相比,将学生和教师引入一个平等的对话中,通过双向的学习和互动,使学生充分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性质,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思想素质。案例评析具有三个特征:对话性、合作性、探索性,案例评析则是强调的学生的自我探索过程,重视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这也正是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引导下,教师一定要注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精神。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重要性,通过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快乐学习,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学习成绩得到提升,同时教师也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2
一、有效理顺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内容
1. 注重教学目标
教师在推进高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教学时, 必须深入研究并有效把握新课程标准, 准确定位和把握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课时目标, 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告知学生。例如:我在“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 就将历史知识点、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让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调控、激励及评价作用, 从而使教师教得明确、学生学得清晰。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本内容, 同时告知学生本节课的课程目标是:“简要叙述‘一国两制’基本理论和实践, 并阐述祖国完全实现统一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课的学习主线和教学重点:历史之源→“一国两制”→回归之路。
2. 注重拓展课程资源
教师在推进高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教学时, 不能再将历史学科看成是单纯地讲述历史知识的科目, 而且不断注重历史课程资源拓展和渗透。我在教学实践时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来延伸、拓展历史课程资源。例如:在上“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时, 我就将香港、澳门回归的视频资料;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四个决不”及胡连盛会图片等;另外, 还有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张敏明的歌曲《我的中国心》等介绍给学生。通过拓展上述这些课程资源, 为全方位、多层面地推进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更加准确。
二、有效推进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在高中历史教师若能够在新课导入过程中, 有针对性设计出一个别致、新颖、有趣的由头, 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并且立竿见影地激活学生思维, 从而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新课导入工作, 一定要精心设计好、认真开展好导入新课工作。例如:在上“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时, 我这样导入:首先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七子之歌”, 再向学生提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七子是指哪七个地方吗?”这时, 有个学生举手回答道:《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就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又称旅大) 七个地方。这时, 我再导入道:你们知道七子都回来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台湾还没有回来。之后我自然地过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神圣不可分割,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人为因素等导致台湾与大陆的不期分离, 这就是“台湾问题”。虽然, 我们建国六十多年了, 但是因为台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所以, 我们的祖国还没有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完成统一大业的使命就交给了我们这一代人, 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探究“祖国统一大业”这个问题。我在上这节课时, 首先通过音乐欣赏直接导入, 迅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尽快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从而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清晰历史细节
原汁原味的历史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 甚至是回肠荡气的, 但是高中历史教材囿于篇幅的限制, 必须将悠久的历史事件、精彩的历史亮点进行高度凝练、深度概括, 从而使历史教材无法再现当时的生动性、形象性。要想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就必须为学生有效提供清晰的历史细节, 因为, 活泼的高中历史课是不能离不开具体、生动细节的。历史教师在阐述历史事件及复述历史人物时, 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加鲜活、更具生动的历史细节, 从而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真正将历史讲“活”。再以“祖国统一大业”教学为例, 我在讲述“香港回归中英谈判经过”的过程中, 添加了如下细节:1982年9月, 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因为作风泼辣、手腕强硬, 被世人称为“铁娘子”, 但是碰到我们“钢汉”邓小平以后, “铁”终不及“钢”, “铁娘子”被融化掉, 不得不败下阵来, 以至于她结束了与邓小平的会谈, 走出了人民大会堂, 竟然摔了一跤。在我讲述这一个历史细节时, 学生一下子激发了听课的兴趣。实践证明: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科学、恰当、合理地讲述用历史细节, 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教学的抽象、枯燥和乏味, 而且可以巧妙地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使高中教学得到有效的深化和升华,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在高中历史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关注在新教改理念下的教学有效性, 逐步在课堂上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并以有效性教学为载体, 带动知识的活学活用, 让学生学中有乐, 乐中有学, 从而使高中历史迸发更大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郭艳芬.现代历史教育呼唤新的理论成果——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观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2, (7) :4-7.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 1997, (9) :3-8.
[3]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55.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3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方法 新探
语文课程标准向语文课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观。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能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如教育家钱梦龙所说:“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教材特点的做法,向课堂要质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略有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
要想学生掌握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首先就得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错,如果有浓厚兴趣的引导,那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自觉地获取新知识。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做练习,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中产生一种成就感。过去,老师总是用铺天盖地的习题轰炸学生,剥夺了学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造成有些学生对学习的极端反感。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反对题海战术的呼吁俞来俞强烈。结果导致有的老师盲目减负,连一些基本的练习也懒得给学生布置。其实,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误教。应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对练习题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不同,设置相应难度却又可完成的练习。学生在练习的同时,不仅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且在正确完成练习后,可以获得一种轻松和愉悦感。因此,让学生每天进行适当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何况,古人还说:“三天不练手生”呢!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地学习语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例如,走上街头,搞一次清除不规范用字的活动。义务为群众代写书信、春联等。另外,还可多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变枯燥的课堂学习为生动的实践活动。例如,演讲、小品表演、讲故事比赛等。
二、日积月累,读写结合
语文课后练习,十有八九是要求背诵文中精选出的一、二片段,这是何故呢?原因很简单,这些精彩片段既汇集了语言文字的精华,又纠正了多年来语文教学中“多做题,少读书”的弊端,特别是让学生多接触些帮助学习的良好书籍。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提高语文水平呢?
凡从事过语文教学的人都深有体会,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学不好语文的。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办事情,都离不开读书,书读多了,见识就自然而然广了,视野也就开阔了。从而就能收到“以读中学文化,从读中学做人”的实效。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起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建立课堂上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将课堂教学形式由统一的全班教学转向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尤其要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间的相互作用。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①表现在从他人身上反映自我,以自我为尺度评判他人,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的能力。②提供积极参与、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合作交往,学生从与教师、与学生互动中实现主客体的转换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主要采纳如下一些方法:
⑴改变座位编排方法形式。教学中,改变“种田式”的座位法,根据教学需要,或围成半圆形,或组成马蹄形,或排成“田字格”,或全班围圈坐等,这样不仅缩短了学生间的空间距离,利于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群体空间。既强调小组内的互助与合作,又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⑵成立合作学习小组。为了培养学生既有自己的见解,又能尊重别人,倾听他人的正确观点,具有综合各种意见的能力。教师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可大可小)。课堂上,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只是个倾听者。在这样讨论课上,不必为纪律担心,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人人都在积极的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当教师又当学生,学习是积极的。在这里,笔者深深地感触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在教师的“主动教”中得到发展的,而是在学生“主动学”中得以长进。同时在课堂上,我们要变教师的发问为学生的发问,教会学生质问疑问,利用各种资料与手段自行解决疑难。
⑶让学生当小老师。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师生换位,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互教互学,能者为师,既能改善学生的成绩,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有专长的学生得以发挥,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得到比从教师讲解上有更大的帮助。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这样做,不仅改善了同学之间 的关系,也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4)在日记教学中,我经常改变那种总是让学生回家独立写日记的陈旧做法,而改之为让学生集体写日记的尝试。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在经常变化的座位模式中进行“合作日记”。学生和老师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既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又共同提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筛选较好的作品送“校园之声”播出,学校校报里刊出或编写日记专刊张贴,还可以推荐给相关刊物发表,从而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4
摘要:新的教学形式给科学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科学课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育形势下,科学课的评价必须注重解决评价主体的问题,并且要端正对评价功能、评价目的的正确认识,同时注重在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方面做好工作。
关键词:小学科学评价方法
正文
一节科学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是本学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正式启动,在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上,重心发生了转移。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渐上升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新教学模式需要发展学生许多新能力,因此传统的评价标准对于新能力有相当的局限性,学生的能力已经不适合用过去的评价方法去评价。面对新的目标要求,科学课如何以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尺度去衡量学生?怎样才能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突出的,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课评价理念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程评价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1.评价的目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评价的内容:全面化。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的手段: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4.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不只是教师权利,更应是学校、社区、家长、同伴、自我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
5.评价的时机:全程化。评价要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而且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评价方法的实施及探索
(一)、首先应解决评价主体的问题。
传统的评价,在应试教育机制下,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只要能够考高分就万事大吉。因此把教师放在主导核心的位置,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把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是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评价活动一般是由教师提出,什么时候进行,具体什么要求。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很难发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随着教育评价功能从单一的鉴定、证明发展到导向、改进以后,“以人为本”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评价应该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方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而且他们都是作为平等、合作的伙伴而存在的,评价的效果取决于他们“协作”的程度。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坚持评价的民主性,把学生当成具体、完整的个人而不是传统评价中的试验对象,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养成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自评中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并得到成功的满足。如在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先提供时间让各个小组进行观察探究,在各个小组汇报反馈后,让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评价,然后师生共同评定出正确的答案,并且对一些错误的结论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同时教师对学生评价或观察中一些独特的见解,表示肯定和赞赏。尽可能地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力火花,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当然,在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中教师仍然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他应该是所有教学评估的发起者、协调者,有时仍然是主持者。
(二)、要端正对评价功能、评价目的的正确认识。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案的好坏,教学策略的优略,是靠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断。这种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更多地集中于对教师所传授知识接受的数量有多少,掌握程度的深浅等为标准。量化的分数不但是评判一名好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也是学校评定一名教师的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评价的目的和功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取向,变成了教师获名得利的法宝,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持续发展。然而在新课标中对评价的功能,明确指出重在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区分优劣与奖惩,而是在于促进人的生动活泼发展。只有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真正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每位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等进行评定和记录,在期末的总评中占重要的一块。这样教师在期末评价中淡化了分数的量化,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了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以后发展的方向与途径,使期末评价成为长期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过去,又看到自己的现在,更能够着眼于自己的未来,不去跟别人比,只和自己的过去比,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从而提高自信,使学习、考试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三)、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科学课程的学科定位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大的目标概念,它不仅包括原有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领域的要求,形成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学生要达成这个综合性的目标光靠单纯的书面考试,肯定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有多样的评价方法。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精神,在实践中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采取分项考试、分散考试的方法。
一改以往在期末时出一张综合性试卷的做法,根据目标达成的多元性要求,进行分项考试和分散考试,如在三、四年级段可以进行观察方法和观察结果的专项性考察,在五、六年级段中可插入实验方案的设计比赛等。同时在学习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可采用口试、笔试和现场操作等方法,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有可以尝试在期末考试中实行免考,如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不参加期末考试,这是给学生的荣誉,肯定了学生在平时的努力学习和杰出表现。
2.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作为一种充分体现发展性学生评价理念的评价法而被大力倡导,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广泛欢迎和认可,表现出相当大的生机和活力。成长记录袋可以详细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通过具体材料的对比,看到自己的发展变化。成长记录袋要有较大的容量,学生可以把平时的科学观察日记、科技小制作、科学小论文、收集的科学知识,部分实验材料等等,由此可以把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同时在期末时可以进行一次展览,也可以进行评比。
3.课堂行为表现记录单。
学生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的杰出表现(如独特见解、科学创意)及时记录在案,供总结性评价是参考。这一评价方式虽然简单,但与学生朝夕相伴,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争取进步。
4.专题任务评定法
教师根据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布置一个专题任务,从学生的完成情况判断其综合能力。专题任务可分短期和长期两种。
短期任务由教师当堂布置,学生当堂完成,教师通过现场观察其完成的速度、质量与效果,评价其某些方面的水平。如:教师提出一句话“米饭中含有淀粉”让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并进行方案实施。
长期任务是由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以经历一段时间,期间教师全程管理,并且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如对蚕一生的观察。
5.评优激励法
学期结束时,由师生根据上述的评价总和,民主评议。选出单项先进分子,如我是“最佳观察能手”、“最佳记录者”、“最佳操作手”等和综合性的“小小科学家”“科学小博士”等荣誉称号。
四、改革评价的时间点,评价的时空的全方位.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每个学生科学素养主要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跟踪和调控。评价时空要从“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为注重实践活动。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在时空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教师和学校可以利用地方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料设计校本课程,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当地的有关人文社会资料及校本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开发课堂之外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学习的同时,也应当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古典诗歌欣赏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些老师说,“诗歌虽短小,但并不好教”。的确是这样。由于相隔年代久远,古典诗歌中的措词用字及句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今天的学生所熟悉,因而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教学中也只限于对字训诂,课堂必定陷于枯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必定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这样又何以“乐学”?古人讲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本人认为对古诗词教学的探讨极有必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并从中得到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和美的陶冶呢?下面我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诵读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
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又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二、关于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
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我们的同行作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1.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详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2.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 “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 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6
罗城县第二小学 谢永姿
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是为了落实好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根本,也是有效的手段。因此,我们必须高度注重课前的教学设计。
既然教学总体设计是为教学任务和目标服务的,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总体设计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呢?我认为在教学总体设计中应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必须落实教学目标
设计一节数学课,首先要把握住教学的根本目标和一节课的总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所教学生的特点进行预设,尽可能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增强预设的开放性,某些问题的处理在预设时可采取多个方案,课堂上针对学生情况选择预设方案并及时做出处理,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从而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增强教学目标落实的效果。
学生由于本身年龄特点,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成人不同,老师应该考虑自己的设计是否顺应了学生的思路?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也就是学生的反应与老师不一致时,老师要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问题。这就要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 生的学,特别要考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有差异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我们确定的目标要适当、合理。目标定得太高,学生不容易达到,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定的太低,学生不需努力就能达到,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促进性;如果定的太宽泛,学生缺乏主导性,忙乱不知所从。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整体考虑,注意切实,既关注预设目标,又要关注生成目标。
二、充分考虑教学背景的作用
教材是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载体,用好教材才能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得到促进和发展。首先,要认真的读懂教材,知道教材中到底讲了哪些内容,它在教学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课堂上我们又应该如何的使用。同时还要注意参考“教师用书”,它不仅是对数学教材的一个补充,也为我们说明了教材的处理和使用方法。其次,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深入的分析学生情况,针对教师自身和学校教学的实际,分析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使实施方案更具有说服力。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而且要了解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选择适当教授方式
对新课程下的主要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不难发现,无论是探究、体验、还是讲授,他们的特点明显,但在教学中又有一定的局限性,选择教学方式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注重与其他教学方式相互结合,才能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的 各项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我在讲授《平移和旋转》一课中,我在教学方式上运用了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用多种感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在计算平移图形距离这个知识点,我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探究空间。同一堂课,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使本课的知识目标达程度高,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
四、要注重教学效果的落实
教学设计的好与差,关键在于教学效果的落实。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评价方式,有的教师评价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如三维目标的评价,教学方式的评价等。有的教师评价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反应速度及深度。有的教师评价自身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设计的评价表中既有学生自评,又有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通过各种各样的可操作性的评价都能增强教学实效性。
五、体现数学内在魅力
数学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老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经过数学学习要获得的能力、素养和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不同风格的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不同的,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情况 和教师特点的分析,还要把握住数学的本质,一堂散发浓浓数学味的课堂,才是最具魅力的数学课堂。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7
一、采用朗读感悟, 感受文本, 感悟情感
小学生年龄小, 理解能力不强, 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 所以笔者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 采用朗读感悟, 在朗读中感受文本, 感悟情感的方法, 力从每一篇文章中找出一个亮点, 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刺激他们的求知欲。如在上《五彩池》一课时, 学生小郭提了个问题:“乔老师, 五彩池是否可以游泳?”这个提问有点意思, 似乎与现在的教学没有多大联系, 但是笔者却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有意让同学们通过阅读文本, 在文本中寻找正确答案。在三分钟后进行小组的交流, 并将交流后的结果进行汇报:学生小李的答案是:“大的面积不足一亩, 水的深度不足三米”, 因此大的池里是可以游泳的。“而小的呢, 比菜盘子差不多, 水浅得用手可以触底”。这说明比较小的水池是无法进行游泳的。学生小王的答案是:“把池里的水舀起来一看, 与普通清水相比是一样的, 也没有颜色了。”说明这个五彩池的水是很清澈的, 是可以进行游泳的。同学们经过全文的阅读, 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答案依据, 通过本次小组的交流, 探寻出了问题的答案, 从而解决了实际问题。
最后笔者进行全文的总结:通过对全文的阅读, 大家基本解决了疑问, 也说明了五彩池达到了游泳的条件, 但是当我们站在五彩池前面时, 面对此情此景, 同学会不会有一种想畅游一番的心情呢?请同学们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的文本, 然后说说自己的理由。同学们经过全文的朗读, 人人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小陈:不会, 理由是五彩池是一个很美的景点, 是不允许人们游泳的。学生小杨:不会, 因为五彩池太美丽了, 我们很不忍心去游泳呢?学生小郭:假设有人想去游泳, 会破坏五彩池的美丽, 那是多么的可惜呀!同学们通过课文的朗读, 能身心体会到这个五彩池的美丽, 认识到美丽的五彩池是不可以破坏的, 这也说明了学生审美情感得到了熏陶, 从而使教学焕发出一种更加人性化的美丽。又如在讲授《阳光》一文时, 同学们读准读通了课文之后, 我再次让学生们自由读课文, 并要求同学们要学会边读边想, 如:阳光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学生们认真读完课文后积极举手发言。学生小黄的回答:阳光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学生小郭的回答:阳光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光明。学生小张的回答:阳光给我们带来了健康。这时, 坐在第一排的学生小张早早地把手举起来了, 说:“阳光给我们带来了惊喜。”我于是把“惊喜”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并且接着提问:“同学们, 你们同意吗?请大家再去阅读全文, 再认真找找, 从哪里还可以找到阳光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孩子们此时兴致越来越浓了, 又一次全心地投入到朗读课文中去了。过了2分钟之后, 同学们又积极地举小手。学生小孟:早晨, 我拉开窗帘, 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 这是阳光给我带来的惊喜。学生小周:谁也捉不住阳光, 阳光是大家的。这是阳光给我们带来的惊喜。我一直抓住了“惊喜”这个词引导同学们理解、朗读和感悟课文, 同学们也提出自己的问题, 自然就会很高兴, 这堂课, 同学都表现得很认真。我原本打算依课文的顺序, 一段段、一句句地逐一引导同学们体会理解。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源于自己对阅读的期待, 从而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问题, 并且抓住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资源, 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 让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中自由飞翔起来, 课堂因此变得色彩斑斓。
二、突出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有些年头了,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要求学生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过程中促进同学们快乐成长是素质化教育的灵魂所在。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同学们很乐意地参与其中, 并加强师生间的讨论, 这样不仅提高了大家的求知热情, 而且学生们的学习欲望也被激励起来了。
三、重视合作学习
教学方法各式各样, 但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小学生们, 便是成为老师最需要考虑的地方。由于当今独生子女普遍集体观念相对薄弱, 怎么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的方式呢?笔者认为, 需要应用学生间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从而更好地培养小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相互间的友好合作、促进交流, 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合作学习方式。比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 把同学们分成三组进行表演, 目的是要求同学们在学会内容的同时还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这样, 学生们才会认为自己在组中的重要性, 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要与实际紧密结合, 不断地进行创新, 才能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 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素质, 提高了小学语文教育水平。
摘要:笔者结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提出了三种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一是采用朗读感悟, 感受文本, 感悟情感;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重视合作学习, 希望能给同仁们一些新的启发。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7) .
[2]张岩.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意识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针对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开展创新教学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还能通过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的教学原则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其学习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小学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性格差异两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发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提高教学趣味性。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提高教学中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教学游戏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增加教学趣味性。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创新教学形式,优化语文教学课堂。
二、激励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 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 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 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 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虛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 在的。有了赞赏,学生在学习中就能 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 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 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 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 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 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三、以丰富的想象激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多值得思考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发现、填补、去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式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被激活了的思维元素,从而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了个性鲜明的理解,逐步深入,进而尝到成功的快感,内化为自觉地行为。此时被激活的思维填补了一个个”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宽了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
四、情景创设,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新课改的要求中,课堂教学应当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走入语文学习的情景中,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材的涉及面较广,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例如一些故事性、情节性比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特点,展开相关话题的探讨,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境和情境。
在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的素材是丰富多彩的。许多资料都可以在网上找出。而且通过多媒体的放映,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会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多媒体的应用应当把握好度,因为有时候它会过多分散学生注意力,反而不利于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课内容来自由选择教学地点,并不一定要将学生拘于教室里。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动植物园和博物馆,感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切身的体验中让学生懂得语文。要让学生明白,语文不仅仅是存在于书本中,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生活里处处有语文。
五、大胆质疑,激发求知欲
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问题罢了。”因此,要想获得成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刨根问底的提问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前提条件。当今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求知,学会提问问题,应该作为现今课堂教学的导航。教师应重视启发学生对任何问题都保持疑问的态度。例如,在讲到《雨中》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熟读这篇课文,让学生看黑板上教师书写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如果教师这样做的话,既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且又能够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雨中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雨中的人物有谁?””事情为什么恰巧发生在雨中?”……通过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哪方面问题比较感兴趣,对哪方面问题还不够重视,这样的话就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浅析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篇9
浅析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黄草小学 熊广平
当今世界各国的国力之争完全在于人才之争。因而 ,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则是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社会的发展要求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无论哪个层次、哪种类型、哪种规格的人才,都必须具备起码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合格是人才合格的最基本条件,而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语言素质的人才就必定要发展语文教育事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强并巩固了其重要地位。改革语文教育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提高人民素质的要求,也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新课标实行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转变的必然性
新课程改革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 ,带来了新的活力。因为新课标在指导思想上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难能可贵的是,新课标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要求教材编写要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1、立足文本,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的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具备类似的敏锐感觉。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的饱含情感的语言,迅速地感受到语言的意义所在。学生只有形成了这种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才可能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就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挖掘文本,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内在品质的提高。《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指不但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呼唤人文精神去充实和武装学生。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其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所以,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就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教育的过程注重的主要是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这势必导致语文教学的畸形发展,从而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指导学生在经典名著中汲取营养,构筑永恒的精神家园。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在充分体现其工具性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
3、利用文本,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传统语文课本往往以文体或知识点串成单元,造成一种刻板的格式。新教材则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老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平时积累和摘抄自己喜欢的格言、成语、名言、警句等;到报刊上找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朗读;从中外寓言、童话、诗歌中选出美文研习,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对其中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和分析,……这都是在很好地学习语文。
语文知识的摄取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不像我们有些同学所以为的那样,只“存在”于语文课本;或只能从课堂上得到。可以说,跳不出语文教材,跳不出语文课堂,我们就学不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就掌握不到更好的语文能力。因此,如果学生还像过去一样满足于教师的“满堂灌”,习惯于“题海战术”,沉醉于“书本知识”,那么,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变革中,无疑是一个落伍者和失败者。因为语文新课改或者说高中所有学科的新课改,最大的变化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在转变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普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10
摘要:在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语文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之上,新课程下的语文应该是从封闭向开放走近,让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让教学思想更加多样化。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书本教材,而应立足教材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法于课内,并在拓展中大有所获。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拓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标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成为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有效的拓展延伸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利于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所谓教学拓展,就是围绕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内容,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拓展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时段开展。
一、课前拓展
在一堂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拓展阅读,让学生了解这堂课所学课文的相关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课文的意义。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就需要针对课文内容在课前做拓展练习,例如,作者的简介、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其他经典作品,这些对学生理解课文中心思想以及理解鲁迅的文学思想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中拓展
在讲课教学时,应注重教学知识的适当延伸、加强语文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在教学中穿插做人道理、运用多种途径巩固授课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知识素养。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产生一些问题和疑惑,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拓展知识来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用拓展内容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七律?长征》这一课时,学生会对诗中所描述的场景不理解,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其实描述了红军行走所遇到的艰难困苦,这些需要教师利用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给学生讲述红军长征背后的故事。
三、课后拓展
语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将语文拓展到课堂之外,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简单来说,课后拓展就是语文的具体实践。例如,在学习《白桦》《白杨》这些与生活相关联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身边的景色,让学生通过景色感受到内在的生命力和具有的精神。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语文生活化,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的影子,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凝聚成语文的素材,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实用的发展。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进行拓展,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开展教学:一是拓展要基于课本。所谓基于课本,就是教师在进行教育拓展时一定要紧扣课本,以课本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拓展与课本相关联的内容,也可以拓展具有相同思想主题的内容。如果教师一味地拓展教学而过分偏离课文则会顾此失彼,偏离教学拓展最重要的作用。二是拓展学科外的知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可以算作一架桥梁,它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教学支撑和帮助。例如,语文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完全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拓展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培养学生解读自然科学的能力,让学生综合、全面地得到提升。例如,在《乌鸦喝水》这节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原理,让学生做实验,尝试喝到水位较低的瓶中水,让学生对课中所学到的原理进行实践和运用。三是拓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小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拓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进而创新发展。例如,在进行《女娲补天》教学拓展时,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讲解一些有趣的神话故事。而教师在讲解神话故事时,需要学生悉心聆听,并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先学会复述故事,进而在故事中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题、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神话故事领悟它们所展现给我们的道理。最后,在教师的教学拓展下,学生在讲述故事时可以不拘泥于原著,甚至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构思、想象,向他人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四是拓展密切联系生活。语文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教师在拓展中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拓展才具有社会实用性。
四、依据班级面貌,结合学生特点,采用不同拓展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方式不
一、灵活多样,其中囊括有搜集、绘图、实践、评说、读后以及续集拓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结合学生特点、班级面貌采取不同的拓展方式。
(一)搜集拓展。搜集拓展就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图片和资料,以此途径拓展学生们语文学习的途径,同时加强课内和课外之间的联系。搜集的资料内容可以是与课文中与主人公有关的知识:例如主人公的主要成就、时代背景,风俗习惯,也可以是和课外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或是时代背景。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一文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关于还有哪些动物的能力被人类所利用的相关资料,完成相关搜集之后同学们开展交流,扩大学生们的知识范围。
(二)续集拓展。续集拓展就是指在所学课文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延伸。小学生们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感受作者所说、所思及所感。了解课文的内容并切身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紧抓学生们的猎奇心理,将课文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进而实现教学目的。
(三)实践拓展。实践拓展是基于学生对课堂内容十分熟悉的前提下,动手动脑对课文内容进行演示,将抽象的叙述性文字转变为直观的现场表演。这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借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评说拓展。评说拓展主要是指教师应从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着手,鼓励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敢于表达。在面对自己不懂的问题时可以说出来与同学进行探究。例如在《翠鸟》这一课文中作者在描述翠鸟头上的羽毛时,将羽毛形容成橄榄色头巾,绣满翠绿色花纹,文中的“绣”字用的非常好,让同学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这类的词语,一起体会。
总之,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拓展手段、方式是多种多样且灵活多变的,没有固定模版来套用。但所有拓展活动的制定都应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出学生乐于接受,同时易于被接受的拓展活动才是最合适的。拓展活动的开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教学目标,但其只是作为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并非形式,因此教师们应科学、合理地制定拓展活动,借此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素养。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传统数学教学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在与时俱进的要求下实现了不断的深化与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学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的相对滞后的情况。新课标作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指导文件,为我国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方面提出了基本思路与目标,能够起到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新课标中体现出的教学理念做出认识,并以此为依据对小学教学的方法开展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新课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一)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
新课标中要求体现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基础性就是“三基性”,即数学中包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三基才能够确保小学数学教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能保证数学教学中三基的落实,则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以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普及性则指要实现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将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性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为学生创造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与治理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数学的价值教育,即要重视数学应用功能的发挥,重视数学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作用的发挥。重视数学的应用功能是指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来实现解决生活或者社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即重视实现数学的现实功能,摒弃传统教学中将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数学理论与实际进行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活学活用。重视数学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作用的发挥即数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层次,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要求中的重要方面,与重视学生主体性相对的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填鸭式”教学这一单一的教学手法,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同时要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数学的機会,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养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并从这种习惯中实现个性的发展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当从传统教学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尝试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小学数学中善于创造情境能够通过生动直观的数学教学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助于推动学生树立终身数学的意识。同时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更好的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能够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好的情境能够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化繁为简,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符合以下要求:一是所创设的情境要有针对性,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二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循序渐进,从直观向抽象引导,从已知向未知引导;三是所创建的教学情境既要突出新旧知识的矛盾,又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即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重视问题的设计,尤其是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这种教学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在独立的思考中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科学精神,并且学生能够在找到答案后体会到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不冲突,相反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该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主探索的形式对教学内容作出研究与探讨,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来寻找确切的答案,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深化,并且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与社会实际问题的联系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一项重要的目标,同时也是小学数学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备课的工作中找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对教学的过程中的讲解、提问等环节设计与实际生活中结合的内容,教师在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案例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能够主动的探索与分析,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认知背景出发,将数学课堂中的知识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实现与实际生活中某些事物的联想。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中的事物相结合,从而使数学问题更加具体化,使学生走出抽象的数学世界,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易良斌:《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科学研究》,2002.04。
[2]徐美荣:《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小学教学参考》,2009.06。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推荐阅读:
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08-08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11-18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07-19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12-16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研究论文06-19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习作06-10
新课标下的教学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