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

2025-01-20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精选12篇)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 篇1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实验的特殊功能, 倡导质疑、民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转变观念, 改进方法, 树立化学教学不仅是为了化学教学, 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意识, 教师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路人,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推剂和好伙伴.

一、兴趣化教学策略

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 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 然后经过讨论分析, 明白道理, 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 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 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 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 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 举办化学讲座, 化学课外实验, 化学竞赛, 化学晚会, 化学墙报, 化学展览会, 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 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 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 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 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 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 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学会倾听, 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 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 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 使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 关爱每一位后进生, 要关心帮助他们, 以达到共同进步.

三、信息化教学策略

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再只局限于学生课本内容, 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 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的新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 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 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 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而且能激发兴趣, 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 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 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 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 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 情感和态度的培养.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 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 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 要让学生经历过程,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 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 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 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研究, 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发挥学生潜能, 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 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 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5.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题研讨式教学, 体现化学教学的探究性, 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 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 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已见, 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 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 篇2

一、中学化学教学课改目的

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丰富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妙,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给他们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提高和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目光不应该盯在有多少学生成为大学生,而应着眼于让学生如何适应国际化生产力素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充分利用身边所有资源,大力开展求异创新活动,以增强自身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课改后要适应这一要求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低成本开展化学科学探究活动

在大力提倡绿色化学、微型化学的今天,开展低成本化学探究活动,同样有着积极广泛的意义。一本pH试纸、一支试管、一根玻璃棒,就可以进行丰富的溶液酸、碱度大小的实验性研究。教师提醒和启发学生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在自己家中实验开始的创造性发明的。

(二)发掘有利于求异创新的精神

学习的目的是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求异创新。如果理论知识掌握了再多,实践时却瞻前顾后缩手缩脚,那还是不要实践的好。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拜访一位化学家,想让化学家指点一二。化学家暂时离开的工夫,孩子好奇地玩弄化学实验器皿并试探烧杯内的黄色液体,母亲忙说不要动。化学家却说:“孩子应该有好奇心,是你阻止了他的思维动向和动手精神,很遗憾呀,这将影响他一生。”鼓励学生勤于设想,大胆动手,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颜色的变化,可以自制汽水、可以做农村常用化学肥料的鉴别等。

(三)开展身边化学世界调查

初中化学中讲熟石灰、生石灰,现在大多数学生对它们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学习起来不容易记住区别。所以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需给学生以适当的立足基础。衣、食、住、行是每个孩子必不可少的,如现在衣料的优缺点讨论、理想材料的构想;食品及添加剂的化学成份与功能、副作用;住房材料的选择与成分、车使用的能源与对当前环境的影响,世界能源紧张的根本原因辩论等等。在这些活动中,调查化学世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容易,更为贴切。

(四)拓展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化学课程资源

教师不能固守定势思维,忽视学生的自身创新发现。应站在学生角度,判断和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老师知道酸与碱中和或实验室制氢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但学生不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这个现象,老师就应立即予以表扬与肯定,并鼓励学生对化学实验中的不同于课本的现象进行发现和探究。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媒体资源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重要,比如,青岛电视台报道了一气功师在成阳一次骗走老太太4000元的新闻,气功师发出的气功可以让水燃烧,更能治疗疑难杂症。根本不是他发功让水燃烧,而是金属钠遇水可以在水面上形成火焰,这一化学现象来诈骗群众。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这个原理的。我在课堂做了这一实验,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感觉到学

好化学是多么地重要。

二、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

G633.8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这些基本理念为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可操作依据,下面就谈一谈我对新教材教学的几点简单的体会:

一、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好奇心理,如何让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变为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乐趣,上好第一节化学课是关键,因而,在学习课题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燃熄灭蜡烛产生的白烟"、"雨落花开绿叶出"、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时,介绍溶洞的形成,在结合我周边的溶洞讲解,使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要十分明确这一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我们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的教学都要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综合灵活地运用科学探究,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好像是加以引导,就不叫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我认为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四、设置化学问题,创设学习物景,培养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

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像这个“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信手拈来,如“为什么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妇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汽的污染加深認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

五、 通过新闻报道,理解运用化学知识。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例如,有一报纸报道: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化粪池中的沼气泄漏到下水道,学生丢鞭炮进去,从而引燃发生爆炸。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六、努力做到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观念的更新 篇4

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 提倡主动参与, 勤于动手, 乐于探索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面对全新的课程理念, 要组织好课堂教学, 就要把握好新课程基本理念, 要明确《标准》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的目标要求, 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 从有利于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 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探究, 交流合作, 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应做到: (1) 激活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够“乐学”、“愿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抛弃“高高在上”的架势, 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新教材中出现了很多开放性习题, 它们没有唯一的答案, 故课堂上师生在共同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和发言, 对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即使不正确, 也要进行鼓励和正确引导, 不能惟我独尊, 多鼓励他们质疑问难, 允许他们对同一问题提不同看法;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商榷之中取得比较合理的答案.

二、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从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来看, 基本上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 并且以教师角色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 不少学生养成一种被动的教授习惯, 但是这样的习惯不仅会导致学生不愿思考, 而且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高分低能的学生也达不到社会所要求的人才指标.所以, 在课堂教学上, 一定要把学生当作教与学的主体来看待, 深刻认识到“渔与鱼”的重要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针对学生的自学方法与能力进行指导, 使学生在思想上有较深的领会.

1. 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首先应该从阅读方法上下功夫.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把阅读训练作为学生的基础训练科目, 并且紧密结合教学与教材内容.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验证学生的自学成果, 而且还能达到预习的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激活学生不断学习的源源动力.例如, 结合生活经验, 阅读自学物质的用途以及物理性质等.

2. 加强对学习方法的训练.正确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撬开知识大门的重要法宝.所以, 在教学中, 除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外, 加强对学习方法的训练也尤为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应该从阅读的规律性出发, 从阅读的教材入手, 从中不断体会其中的实质.例如, 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反复比较、设置悬念等等.学生可以在教师拟定的阅读提纲的指导下, 有目的的进行阅读.在阅读的同时, 有必要进行归纳分析、勾画重点, 标记疑点与难点, 抓关键词, 也可以借助图标和模型整理对比.总而言之, 在头脑中建立知识点的关联, 使得知识点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最后系统归纳每一章的知识, 争取把知识化零为整, 做到系统化与规律化.

三、注重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 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 教学中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 获取知识, 学会合作与分享, 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学习氯气溶于水时, 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 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下列溶液中: (1) 紫色石蕊; (2) FeCl2溶液; (3) Na2CO3溶液; (4) AgNO3溶液.观察有关实验现象, 并让学生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 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各抒已见, 相互启发, 教师再巡回点拨, 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效果较好.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 亲自去发现问题, 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 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 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新课标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论文 篇5

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对培养目标给出新的诠释,另一方面又指导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贴切的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处理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结论”的平衡

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所具备的特征,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其目标主要被确定在“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训练”上。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具备着“传递性”特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目标则被确定在“以知识传承为载体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影响”上。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则应该具备着“主体性”特点。

对于教材的认识及基于认识基础上的使用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承担着“知识的传承”的任务的同时,又认为所要传承的知识已经被系统化的以文本形式呈现在教材之中,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其实质就是所谓的“教教材”。事实上,“教书匠”这个教师职业的传统称谓,就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人们对教材的认识和对学科教学的理解。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由于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和影响素质,所以,“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实质就应该是“用教材教”。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有切身的体会,以前笔者一直认为自己是教“化学”的,现在则觉得是在用“化学”去教授一些其他东西。

对于教学对象及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在认识上更是大不相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只“鸭”,而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往里“填”。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则是活生生的、能动的“人”,而教学过程则是被认为作为主体的学生的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

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上述差异,通常可以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所要传承的“结论”性的知识;“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则是这些结论性的知识的获得“过程”。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注重“过程”的同时,不应该忽视“结论”性知识的把握,而是应该在“过程”与“结论”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二、学习模式――“接受”与“探究”的结合

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学习模式的选择,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习惯于把课堂教学过程当作“教师教的过程”。随着“新课标”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的确立,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与其把它理解为“教师教的过程”,倒不如把它理解为“学生学的过程”。

两种理念指导下对课堂教学形成不同的认识,就其根源当追溯到两种理念下教学目标的差异:既然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定位于“知识的传承”,那么,相应的学习模式显然就应以易于实现“知识的传承”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为宜,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器”进入课堂时,课堂的主宰当然就应该由教师来担当,由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的应表现出“教师教的过程”。既然“新课标”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于“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影响”等多重目标,且对这多重目标的本意做出了冷静的分析、对这多重目标的权重做出了合理的认定,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模式就应该是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探究式”学习模式,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进入课堂时,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就随之被确立,由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自然而然的会表现出“学生学的过程”。

对两种学习模式做冷静的比较后不难发现: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一般会表现出“客体性”、“被动性”与“依赖性”等特征;而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则能较为充分的表现出“主体性”、“独立性”与“能动性”等特征。尽管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受到了较多的制约,甚至在某些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但在知识的系统传承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尽管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但就知识的系统传承方面而言,其成本是很高的。

就与两种理念引起的对课堂教学的两种理解相适应的两种学习模式而言,还存在着如下的认识误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相应的学习模式只有“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相应的学习模式只能是“探究式”学习。其实,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也会有“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渗透,另一方面“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接受式”学习模式的支撑。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接受式”学习模式是在教学“预设”下进行的学习模式的主流,“探究式”学习模式通常由于没有纳入教学“预设”而只能是教学过程中自发的、零星的片断。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则成为教学“预设”下进行的学习模式的主流,但仍需要适当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作为必要的补充,这是因为尽管“探究式”学习模式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可以获得足够的积极影响,但不容易得到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而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对于学习者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是不可或缺的。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学习模式,在注意到防止作为主流的“探究式”模式被异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以“接受式”学习模式作为适当的补充,并要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教学设计――“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过程。为了保证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能够顺利的实施,为了保证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的达成,在正式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之前,需要对课堂教学做精心的设计。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讲究的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把浓重的笔墨落在了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上,这不失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做法,其中不乏存在着较多的合理、科学的因素,笔者也从这样的做法中汲取到很多教学经验而成为受益者。“新课标”带来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乃至相应的“预设”等,都必须做出新的认识。笔者认为:与“新课标”的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预设”,不仅要预设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更要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途径。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对于达成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承”这一教学目标来说,应该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一味追求“预设”的周密与老到,往往会把原本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演绎为呆板的“教案表演剧”;一味排斥课堂教学中偶发的那些与教学“预设”相悖的“生成”现象,又往往会抑制学习者的能动欲望,从而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大打折扣。“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目标是多重的,其主体是能动的,欲使“能动的”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达成“多重的”教学目标,相应的教学“预设”就不得不与教学目标在“能动的”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活动中的“生成”统一起来。课堂教学的复杂性、特别是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学“预设”的必要性;课堂教学的多变性、特别是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又决定了目标“生成”的必然性。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设计,应注意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既要精心“预设”,以使得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以便在顺利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途径;又不排斥“生成”,以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与能动特征得到充分的尊重,以便在民主的课堂氛围里以“生成”的方式使教学目标更为有效的达成。

四、教学手段――“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如果说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中达成,那么,课堂教学过程则必须靠课堂教学手段的支撑才能够得以实施。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与普及,课堂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现代化;随着这些“现代”的教学手段向着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堂教学过程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现代教学手段有着很多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优越,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包容信息更为宽泛、信息传递更加迅速、模拟过程非常逼真、场景切换灵活快捷等等。不容置疑,“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现代”的教学手段的支持。这一方面是由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通过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去帮助学习者设置问题情景,在探究活动的进行过程当中,随着探究思路的变化,所需的情景也要求随之切换,而情景的创设与场景的切换对于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平台的“现代”教学手段来说,应该是不难做到的;另一方面还由于这些“现代”的教学手段本身也或多或少的包含着某些能够在手段的运用中给予学习者积极影响的因素。然而应当切记的是:再多的优越性也不能改变“现代”的教学手段的“支撑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帮助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的地位。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所运用了种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但是,仅就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而言,在这些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从教学手段运用的效果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仅仅起到了展示手段的作用,忽视了手段应该服务于目标的达成,甚至于干扰了目标的达成;从教学手段运用的层次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仅仅是把教学手段作为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手段,忽视了教学手段本身所存在着的那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目标的因素的发掘与利用;从教学手段运用的风格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较为强烈的表现出了对传统的教学手段的排斥,忽视了各种教学手段间所固有的那种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积极作用。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手段,既要注意到不要让教学手段的运用冲淡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要注意到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中积极发掘隐含其间的能够对学习者起积极影响的“教育因子”,从而提高教学手段的运用层次,尤其应该注意到的是:合理运用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手段,并使两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共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的协调

课堂教学评价的着眼点通常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把握、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反馈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等环节。笔者认为:其中最为基本的核心依据应该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来设置和运作;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点也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来制定和确立。

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由于其教学目标被确立为单一的“知识的传承”,因此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抓住“知识”的要点,通过对学习者“知识掌握的程度”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来说,由于其教学目标被确立为“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影响素质”,因此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评价一般就会被认为应该从抓“知识”要点转为抓“能力”要点,着重评价课堂教学对学习者“能力培养的情况”。所谓的“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表达的就是这层含义。

如果说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是包括与这一门学科相关的概念、规律、理论在内的人类对相应的自然的或是社会的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的话,那么“能力”又是什么呢?尽管给“能力”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比较困难,但至少对“能力”做出下面的表述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能力”只能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得以表现。相对于已被用文本化的方式呈现于教材的“知识”来说,“能力”显得格外抽象,“能力”评价要点显得格外难于把握。从操作层面上来看,由于知识的“结论性”特征,运用“知识”要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时,完全可以把评价显示在课堂教学的终端;由于能力的“过程性”特征,运用“能力”要点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时,则只能把评价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从知识和能力的本意上看,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运用“能力”要点实施评价时不应偏废“知识”评价;从知识和能力的特征上看,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运用“能力”要点实施评价时也不应偏废“知识”评价。“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评价,既要注重“知识”评价要点,更要注重“能力”评价要点,应使两者间关系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协调;既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又要兼顾到课堂教学的终端显示的成效,应使两者间关系在合理、可行的评价操作中得以结合。

参考文献

[1]陆元裕.化学教学要努力构建教学支持[J] .化学教学,2007年,(12):14―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

[3]. 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

新课标下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 篇6

关键词:化学 实验教学 教育改革

中国分类号:G633.8

一、应试教育使化学学科教育偏离了方向,只重理论,轻看实践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实验教学中教师讲的仍然偏多,学生主体性发挥明显不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现象,只注重理论教学,轻看实验教学;只注重验证性的实验,而忽视探究性;只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实验习惯的训练,只注重实验的结果,忽视实验过程的分析……使得化学实验教学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二、新课标下,化学实验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探究的能力”为主旨

1、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化学实验实践的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学科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开展探究性的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上的多数定律都是从无数实验中发现规律,最终归纳出来的。新课标下,化学实验教学不但注重传授理论知识、注重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化学的飞速进步已经产生了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但是,化学实验方法仍然是化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为达到启迪学生自主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留有余地。能由学生动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包办代替,让学生亲自试验并解答;能由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的结论教师就不急于下结论,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实验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特点,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实验教学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信息化程度飞速发展的今天,实验教学以其鲜明的特点已和电脑的信息化手段融为一体。

1、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实验教学的内容

当今,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已经疯狂进入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况,促进教肓技术的信息化。信息化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信息化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可以像动画一样移动,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愊愊变幻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例如:在测定硫酸的含量实验中,滴加甲基红—溴甲酚绿作为指示剂,用碱式滴定管装标准溶液氢氧化钠滴定时,顔色变化由酒红变蓝,紫为灰绿,顔色变化是多么的绚丽,多么的神奇,图像又是多么的生动,又有配音,好多学生目不转睛,聚精会神的看、听,积极性大大的提高,当然兴趣也高长。

2、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形象地仿真模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整个过程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一切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化教育技术都有得到了快速、充分利用,仿真技术实验在教学法中的普及应用就是典型的体现。所谓仿真模拟,即是外形仿真、操作仿真、视觉感受仿真,使用真实的模型作为参与者的操控平台,利用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实际操作,使参与者有身临其境的切身体会。这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实验教学要符合“7S”管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S管理”是由日本企业而来的新名词,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节约(SAVE)的意思,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及要节能环保。其实它同样适合我们的实验教学中。

1S(整理):培养学生在实验场所将所有物品区分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定期处置非必需品;2S(整顿):将实验所需的仪器按照规定定位、定量和定容,且摆放整齐、明确标识;3S(清扫):去除实验场所所有的灰尘、污物和油渍,让整理、整顿的东西处于整洁的状态;4S(清洁):就是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持之以恒,维持前3S成果,并使之标准化、持久化和制度化;5S(素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 6S(安全):预防、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和现象;7S(节约):减少实验仪器和药品的损耗及注意实验废液的处理,要环保节能。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应该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一定要多加研究探讨,多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多鼓励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和创新,这样才能加强学

生的化学实验意识,化学实验能力得以不断提高,科学素养进一步得到完

善,从而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江苏: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教师教学用书 江苏: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蔡亚萍.化学实验中创造思维的培养《化学教学》2002.7

[4]王、黄儒兰.对化学教学与教材新理念的几点看法《化学教育》2004.8

[5]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法初探 篇7

一、更新教育观念, 理解新课程标准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 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管理者。教师教, 学生学。教学关系就这样一成不变地进行着。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于是我们只有真正的理解和体验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真谛, 才能从根本上把在化学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落到实处。

二、转变教师角色, 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角色的确立, 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 关系到课程实施的走向及目标的实现程度。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是大纲的执行者, 知识的传授者, 疑难问题的解惑者, 应对考试的组织者。在课堂上永远唱的是主角, 学生充其量也只是观众而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并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即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教育之本。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可真要完成这种角色的转换对相当数量的教师来说, 不是件容易的事。可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教师也只有一种正确的选择:积极应对, 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究, 尽快完成由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到课堂的合作者, 由大纲的执行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由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到探究学习的促进者等角色的转变。

三、改进化学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质量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当今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有个性的学习, 使学习具有研究性、探索性。

四、加强化学实验操作训练, 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 可以说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是学好化学这门课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切实做到这点, 教学中我是这样探索的:

1、实验前, 明目的, 树信心, 精心准备。

新教材与老教材不同, 没有以往在实验前给出的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步骤等详细信息。从提出问题, 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到分析论证等全靠学生自己完成, 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 应引导学生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对实验所需的一切作好充分的准备。

2、实验中, 多留意、细观察, 准确操作。

实验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这也是探究学习最关键的一步, 所以要特别提醒学生多留意、细观察, 以便能够通过现象上升到理论。在实验中只要学生的操作没有科学性的错误, 一切都应交由学生自己处理, 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3、实验后, 善思考, 勤讨论, 探索创新。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篇8

一、新课程环境教学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 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 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 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 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 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 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 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 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 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 好像一加引导, 就不叫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 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我认为新课标教学, 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 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做到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新教材实验探究性增强, 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 因此, 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 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 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 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实际上, 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 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 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 改进验证性实验, 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 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 观察实验现象, 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 达到探究的目的, 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使学生明白, 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就一定要保护环境, 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 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 拓宽视野。使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实践, 发扬化学有益的精神, 造福于社会, 才是学习化学、研究化学的意义。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 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 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 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 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 用植物油代替石油, 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 H时, 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 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 H值, 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 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 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 如用无水硫酸铜粉末验证市场买回的酒精是否渗有水;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 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 化学源于生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后, 让学生走出课堂, 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 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 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并写出调查报告。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 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 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新课标教材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要十分明确这一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其实质也就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我们强调科学探究活动, 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的教学都要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 综合灵活地运用科学探究, 形成优势互补, 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 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 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本文浅析了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 篇9

在新课标下, 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提高首先应当建立在研究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之上, 高中化学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新教材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法, 最终才能行之有效的开展化学教学.

从化学新教材的课程安排来看, 新教材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部分, 必修部分只有基础的化学知识, 综合性较强, 但没有深入延伸, 而选修部分重在对化学知识、能力培养的延伸拓展, 所以也相对重要, 两部分结合教学的这种课程安排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采用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新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 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学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平等的探究性教学, 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程度的提高, 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能得到培养, 还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运用合理的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在新课标下, 高中化学需要学生们自己进行化学实验, 从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教学内容的真正内涵, 掌握其实质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不再担任传授者, 而是一个聆听者, 聆听学生的设想、方法、思维, 从中进行引导, 多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 可以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在这种教学活动中, 学生占据主体地位, 只有让学生融入其中, 经历充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 才能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还能真正的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课堂学习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所以,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尤为重要.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并且掌握知识, 就需要学生掌握学习程序, 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必须对即将学习的知识预先了解, 对教材问题加以圈点, 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 找出重点难点进行知识的深加工, 以增强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改革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 笔者认为要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 应当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改革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之后, 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听取学生对于堂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进而能够吸取教训, 改进教学方式, 这样, 教师不仅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还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联系师生情感, 促进教学过程中师生的配合,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学生也应该进行课后反思.只有师生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才能找出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从而共同改进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把现代化技术手段与高中化学教学充分结合起来

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高中化学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对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新课程下的高中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充分的运用到教学过程, 利用投影仪、网络等来制作多媒体课件, 复杂的实验可以通过演示动画来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出来, 除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还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此外, 由于新课标下, 必修课程中对于课外延伸的知识很少,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 增加学生的学习见闻, 更增强学生对于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化学教学, 也能更容易的被学生接受, 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10

一、明确新课程中实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新课程重视课程的社会性, 要求教师从过去的学科知识培养转变为多元化培养学生能力, 并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自身能力。但由于现行的评价体系中, 常以各类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 导致很多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单纯地教“实验”, 实验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就被淡化甚至忽略了。传统实验教学尽管也会注意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但教学的目的通常是放在学生是否会解题的角度上。而在新课标中实验的教学目的不应该仅仅是弄清实验的基础知识和操作的基本技能, 而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那就是还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实验过程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开发智力潜能、体验情感价值的目的。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中所能达到的“以人为本”的更高目标。进行实验的教学中, 要使学生掌握实验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探索中失败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感受化学的独特魅力;教师只有明确了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目标, 才能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的放矢地进行实验教学。

二、实验教学方法

1. 关注实验过程, 加强小组交流

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按照教师介绍的实验原理和步骤进行和记录, 甚至实验报告都是预设好的。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看热闹般地“观察”, 仅仅被表面现象所吸引而往往了忽略对化学本质的思考, 形成“观”而不“察”的现象比较普遍。就学生而言,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的实验要求, 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会想有没有更好的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实验过程中较少有机会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彼此心得和成功的经验, 长此下去, 实验的教学功能不但没有发挥出来, 反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心理学的研究指出, 给学生创造一种自由的、支持性的氛围, 是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机的有效途径。基于这一理论, 新课标中要尽量改演示实验为小组协同实验,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组织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活动、协作交流的平台, 要尽量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协作实验、观察记录、讨论交流、数据处理、报告完成、小组评价等, 让学生亲历这个探究的过程。

2. 充分挖掘教材, 积极开展课外实践和家庭小实验

人教版版化学教材中安排了“科学探究”“学与问”“实践活动”多个环节, 新课程更是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这是教学的一种创新思路。实验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 结合学校实际, 利用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 如工厂、科技馆、图书馆等, 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等资源对教材中的实验资源进行重组、挖掘和开发,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积极开展课外实践和家庭小实验, 拓宽实验的时间和空间, 由“封闭”走向“开放”。

3. 丰富实验教学评价模式, 加强小组自评和互评

高中新课程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而传统的实验评价主要采用教师给予等级分或评语方式。在新课程中, 教师要把实验视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 而不只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手段, 因此, 我们要开展多种评价方式, 凡是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的, 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的, 或有利于课程管理的各种评价手段, 我们都要大胆尝试。比如我在实践中采用确实可行的实验小组自评互评模式。实验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学生评价量规, 对小组成员能力、态度、情感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应提供合作性支持和教学反馈, 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反思;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80-01

我们各教研组在一起开教研会,谈论最多的大概还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难教”。一是教学时间少,二是知识点难把握。可是,教师毕竟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在教学效果好坏上教师毕竟起着主导作用。那么,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教师首先该如何做好教学反思,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前反思:明确教学目标,左右相关教材,制定教学策略

1.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确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工夫去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化学.1》,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來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研究学生,制定发展目标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主动想做的事,就会越做越有兴趣,就会越做越好。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是最好的老师。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激励学生、帮助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科学、合理地去思考、判断和创造。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1.营造学习氛围

我们的教学应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最佳学习状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展成合作教学关系,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会随之增强。

2.优化学习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

3.发展自学能力

学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

三、教学后反思:小结教学得失,关注过程效果,提高师生素养

1.教学是过程与效果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强调过程教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体系,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忽略教学的结论,很难想象一节课后你问学生知道了多少化学知识,他(她)却一无所知;如果学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却写不出化学方程式,那是什么境况!

2.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探究 篇1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是组成化学教学的重要部分, 也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之一。 通过化学实验, 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化学学习的趣味性, 也能够在化学试验中提高观察力, 学习到相关的知识。 化学实验能够生动展现出物质之间产生化学作用的现象, 且紧扣我们的日常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物质世界的神奇之处,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 比如, 镁条燃烧试验, 教师在空气中点燃镁条, 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 并释放出大量的热, 最后生成了一种白色的固体——氧化镁。 这种试验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 在晚上进行效果更加明显, 镁条在燃烧过程中通过与空气的化学作用产生的白光反应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试验也如此, 经过了加热处理, 试管中的品红溶液褪色, 或者试管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将反应后的溶液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之中, 溶液由黑色变成蓝色。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变黑的物质被浓硫酸氧化生成了氧化铜, 而氧化铜与冲稀的硫酸反应生成了无水硫酸铜溶液, 这个化学实验是从“绿色化学”及尾气问题的处理角度命名的,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 这种物质的变色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还能够调动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合作学习

化学学科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而由于学生之间性格、学习能力的差异, 以至于很多问题无法由学生单独解决, 因此,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展开小组合作是极为必要的一种学习方式。 尤其是在化学实验当中需要依靠团队合作, 小组通过分工与合作的方式完成实验教学, 并且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 例如,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部分学生负责化学器材的装置, 部分学生负责气体收集工作, 部分学生负责验满工作,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才能够熟练掌握氨气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 在全员积极参与实验过程的前提下,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创新教学手段

想要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必要。 随着新课标的推出,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不断创新与完善教学手段, 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 化学课堂只是一味地注重讲解课本上的疑难问题, 学生通过对化学公式的死记硬背来应付随之而来的考试。 而教学手段的创新要求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基础上, 注重其实效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正确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是将理论转变为实际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将所学知识带入到生活中,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在讲解化学原理的同时如果配以相应的化学实验,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化学作用的现象。 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充分结合, 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动手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 在课堂中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测、大胆假设, 最后通过实验证明猜测的正确性。 这样一来, 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不仅如此, 在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逐步被唤醒, 创新思维已经逐步形成, 学生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能力, 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开拓了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作为一个辅助性的角色, 应该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以及适当鼓励, 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动能性

对于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的培养,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化学教学当中, 和谐而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为学生留下更多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 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当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套供实验使用的化学工具,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并且进行实验验证, 最后让学生通过成功或者失败的实验进行反思与总结。 只有让学生自主完成各个教学环节, 才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对于知识的归纳总结, 对于实验结果的反思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综上所述, 在新课标背景之下, 想要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就需要从教学手段、 教学目的以及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入手, 对教学策略进行改革和创新。 只有通过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才能够为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成果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彭亚玲.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探讨[J].学周刊, 2012 (35) :27.

[2]周福平.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策略与实践初探[A].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中国化学会, 2012 (1) .

[3]罗福勇.浅析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 2011 (8) :14.

[4]谢毅铭.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 2015 (3) :43.

上一篇:中日文化差异分析下一篇:混凝土碳化防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