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

2024-12-09

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精选12篇)

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 篇1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 是教与学双向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特别是新课标下,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当代英语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一) 面向全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众所周知,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 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体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垄断课堂, 教师当演员, 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 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 教师越来越吃力, 学生越学越没劲, 最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湮没, 学生的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教师要研究学生, 要了解学生, 要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心理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 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 “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英语环境, 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对接英语, 运用英语, 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 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体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 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教学使全班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所学, 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 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二) 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恰当选择与发挥, 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 那么他的教学技巧技能就表现得越出色、越新, 课堂气氛就越活跃, 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 但教无定法,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 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 多法配合, 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 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 要精讲多练,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 广开言路, 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 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 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从而产生正迁移, 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 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 形成整体。另外, 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 来辅助教学,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 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理解, 强化记忆,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 科学地评价学生

英语课堂教学中, 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 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 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 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 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 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 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 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 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 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信心下降。因此, 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 对具体的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课大有学头, 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 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 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 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 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 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 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 教师也不可指责, 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的提示, 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 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 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 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 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四) 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 做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 甚至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 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 表现出厚爱, 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 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 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 慢慢就会产生低情绪, 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 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 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 尊重每个学生, 关心每个学生, 对学生一视同仁, 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 机会要尽量平等, 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 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 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 不要只看好学生, 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 或者只看差学生, 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 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 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 便会被激发健康的情感, 变得生机勃勃, 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培养能力。

在从事英语教学多年的生涯中, 笔者特别注意搞好师生的关系。因为这关系搞好了, 那么在教学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教学效果就会十分显著。

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 篇2

2、教学艺术的反思: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所想宝贵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3、教学教益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想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对学生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围绕“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的中心任务,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新的课程要求在教材上有突破、创新;在教法组织上给学生合作、创新、探究的机会;在评价上有师生、生生、生师的互动。学生真正达到了懂与会的结合,真正有了“汗”与“活”的效果。

1、学生参与度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地、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来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2、学生交往的反思: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篇3

那么,如何把学生引进书香世界?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呢?

一、倡导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

阅读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阅读必须具有生活化的特质,不存在没有阅读的生活,也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阅读。我们常常看到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不爱阅读,或者是爱阅读却不爱学语文,爱语文书却不爱语文课。究其原因,当属阅读和生活脱离之故。在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手段和技巧可以使学生阅读与生活产生有机的联系,特别是现今的学生生活如何才能和过去的作品的阅读发生有机的联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生活化阅读的表现是: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不要为考试而阅读。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而非来自于教师家长的要求或考试的压力。阅读行为将还原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大需求,学生会千方百计找自己喜爱的书读。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会变成习惯,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生活化的阅读必然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一个阅读主体的生活是不同的,也只有生活化的阅读才可能是创造性的,因为创造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学生自己亲身阅读,他们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建构精神审美体验,发展智慧,习得技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制订阅读计划的参谋,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选择和实施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者,是学生阅读探究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和首席发言人。

二、讲究方法。扩展学生的阅读需求

学生的阅读要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不分课内课外,不避大俗大雅,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绝少错误,任何报刊书籍,都可以去读。只要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一定能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阅读的路子来。在阅读中,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赵翼:《闲居读书》)等,说的都是阅读的个性化意义。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利用好教材,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教材是最佳阅读材料,所选的文章,大都承载着真善美,承载着自由、民主、和平,承载着顽强、拼搏、奉献……它把人性中最重要的爱与生命、意志与追求、诚实与谦虚等集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开掘,去探求,去珍惜,去传播,去发扬,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当我们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作品中弥漫的人生况味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笑对人生的态度,对母爱的诠释如涓涓细流浸润着读者的心田。当我们阅读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作者渴望自由和平等的心声,以及他所提倡的非暴力的和平方式来解决种族歧视矛盾,用灵魂的力量抵抗暴力的做法,引起了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鸣。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由衷地唱出“让世界充满爱”,真诚而热烈地希望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共处同一片蓝天,淋浴在爱的光辉下。

当我们阅读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清淡、脱俗而又紧扣民生的风俗画,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朦胧、静美而又带着淡淡的喜悦与哀愁的水粉画,它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作者借妙喻、用音韵所传递的情绪。

新课标下的英语情感教学 篇4

英语情感教学是利用语言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情感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生的个别因素,包括动机、兴趣、自信、意志、焦虑等;第二类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关联,包括合作、移情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生动机入手,增进学生的学习进取心;通过赏识教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采取心理疏导,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善于让学生享受成功,获取喜悦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其获得移情性体验;帮助学生洞察和体验教材中显形和隐性的情感因素,使其能用语言表达情感体验,用表情传达情感体验。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二、英语情感教学实践

通过对优秀的英语教师调查结果显示,有效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情感关注。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倾注自己的情感,并以此来感染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的共鸣;继而因势利导,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如自信、愉悦、大胆实践和不畏困难等;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消除一些消极情感,如厌恶、焦虑、羞涩、紧张等。就如何开展英语情感教学,笔者做以下具体阐述:

1、以人为本,立足课堂,以“诚”动情。

在我国,英语作为外语缺乏学习的大环境,学生实践的机会是有限的,而碰到足量的,典型的,原汁原味的语言的机会就更少。所以,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大舞台,让学生多接触,操练英语。比如:坚持值日演讲及每日一句等活动。每天我让学生坚持做值日演讲,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话题广泛,形式多样,有猜谜、讲故事、唱歌、笑话、小品等等。生动形象,又具有趣味性。久而久之,学生通过上台演讲体验到交际目的后的成功感和愉快感,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学英语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和毅力。此外,每天由每位同学轮流在黑板的左上角写上的每日一句,内容为格言谚语或常用的口语表达, 直观醒目。通过逐渐的积累, 学生的单词量扩大了,作文水平和口语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性差异,如果用一个目标去要求和培养所有学生,其结果是英语扎实的学生感到“吃不饱”,学习困难的学生感到压力重重, 难以达到目标。因此,我对课堂教学步骤的设计和问题的设立都要基于现有学生的语言水平,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拾级而上,注重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都给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只要我们始终胸怀学生,注意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对教师更加信服、更加敬佩,对自己也会更加自信。和谐融洽的学习过程会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不自觉地调整学习态度、树立自信心、锻炼意志、健全人格。

2、巧用妙法,激发兴趣,以“趣”激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原动力。没了兴趣,学习就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我们可以通过巧妙设疑来激发兴趣。“疑”是积极的思维表现,也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准确鲜明的设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教学要求衔接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越过理解障碍,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掀起学习的高潮。

由于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游戏和竞赛活动也是激发兴趣、唤起学习激情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我常用“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故事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实际,扮演文中人物,或改编课文内容、假设人物,然后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例:讲“Keeping healthy”一课时,可让学生A戴上白帽子扮演医生,学生B扮演病人,然后根据课文,进行情节性对话。这样,学生更容易学会语言的具体运用。例如,在教学中穿插单词拼写比赛;课文复述比赛;自编短剧表演赛;课文朗读比赛等多种多样的竞赛。再用积分法,给予鼓励效果更佳。课堂上适当的竞赛,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这样最大限度的将学生潜意识和显意识协调起来,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理解运用知识,鼓励发挥,更鼓励创造,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课堂激趣的方法很多,比如听风格迥异的经典乐曲,看电影片段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运用,以促使学生尽可能地把最大心智都投入到学习中。

3、关爱学生,情感互动,以“情”传情。

为了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培养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如果学生对英语教师从内心排斥,不信任、不接受他,那么学生在课堂是往往会提不起兴趣,激发不出热情,更谈不上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一个得体的手势,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丝赞许的表情都是一个情感源,其效果远远胜过“苦口婆心”的说教。

学生成功时,教师要抓住机会推波助澜,用“Good”,“Well good”,“Good job”,“Well done”,“You are clever!”等话语鼓励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受挫、沮丧时,也要适时给予安慰、激励,可以说“Trust yourself!”,“Never give up!”,“Keep up your courage!”。学生重拾信心,也会对老师的和蔼可亲产生感激之情,师生关系会更融洽,教学效果会更好。

如果教师能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加入到学生中去,跟学生一起参与英语课堂活动和辩论,一起在课后多交流谈心,在情感上就能更接近学生,从而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亲和力”,使“教与学”的过程变成情感与心灵交流的过程。

三、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篇5

贵州省习水县三岔河乡中学袁小莉

作文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我曾对学生的作文毛病作了一些归纳: 问题一:审题不清,导致离题、偏题的现象每次作文都有部分学生。问题二:语言比较罗嗦,口语与书面语不分。很多学生把平时说的都写入作文中去,不加筛选提炼。

问题三: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标点符号不会用、或者干脆长句到底不用标点,分段意识较差,常常几件事情一段到底。错别字现象较多。

问题四:事例话题陈旧,文章平铺直叙,淡如流水,毫无感情。全篇“空话、废话、套话”,甚至在作文中充塞着成人化的语言,功利化的思想及伪圣化的情感,作文模式化。

究其根源:学生写作动机不端正,写作兴趣全无,把写作视为畏途。若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在作文教学训练中,以学生为本,以读、写作文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才能走出目前这种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鉴于此,我结合实际情况作了一些尝试。

一、以读促写,获取能量

写作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生活。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活动范围毕竟有限。作为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以获取许多的作文“能量”。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在教育教学中,我就在班上推荐几部中学生课外读物。如鲁迅的《朝花夕拾》、老舍的《骆驼祥子》、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韩寒的《三重门》及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等。针对不同作品作出相应的阅读建议,并规定他们至少在一个月内看完一部作品,做好读书笔记。在博览群书中,学生可以从中获取雅词丽句美文积累,为自己作文准备充分的“养分”;学生遨游在文学海洋,与文学大师对话,学生就有了更多的对“写”的感性认识,激起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读是为了写。我要求学生每个月写一篇题为《向你推荐一本书》的作文,可以记下自己喜欢的人、难忘的故事情节、对作品中某一人物评价或写心得体会等等。我批阅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畅谈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然后每组推荐一篇(全班较为集中的篇目)在班上进行口头交流。在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氛围的激发下,学生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了习作的信心”。

其次,我每周安排一堂“自由阅读课”。阅读对象不限:报刊杂志、读本、小说均可。在这开放的课堂中,学生完全潜心于书本之中,教室中只有书本翻动的声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视野也随之开阔,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用

心”生活,多方积累下学生不再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不少学生的作文中跳动着时代的音符。

经过反复训练,杜绝了学生作文拖拉、应付的现象,主动参与写作的意识增强了,一篇篇语言凝练、构思新颖、见解独特的文章便应运而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互批作文,解放师生

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年深日久,根深蒂固。本人任教的语文课,每次作文都收上来,往前面一摆,感觉像座大山,于是教师便每天挖山不止。搬去又搬回,非到退休那一天方能有尽头。最遗憾的是,越是中下等学生越是对老师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过渡不自然,他下篇作文照旧过渡不自然。

而古往今来,也有许许多多的人无缘得遇良师,无钱能进学校,他们刻苦自学,多读勤写,多思自悟,自批自改,却也写出大量的好文章,好作品,有许多甚至是世界名著。增减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批改也不是唯一途径。而且教师的思维定式下形成的评价机制,影响了学生个性化地表达。只有让学生主动吸纳,才能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结合魏书生教师关于作文互批的论述,列出十条要求,每条满分五分。内容如下:

一、格式是否正确。

二、卷面是否整洁。以上两条由学生直接在文章后面批语,例如,格式正确,5分。卷面基本整洁,4分。

三、错别字有几个。要将错别字在原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每两个字扣一分,最多扣五分。

四、有几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原处划横线,再在文后的批语中写清病句有几处,每处病句减一分,减至五分,不再多减。

五、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的错误。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明显的地方,一处扣一分,扣至五分为止。

六、看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确集中。

七、看文章的选材。包括三点:A、是否围绕中心。B、是否符合生活实际。C、是否具有典型性。

八、看文章的结构。包括三点:A、层次段落是否清晰。B、过渡是否自然。C、开头结尾是否照应。

九、看表达方式。主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

十、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深刻。

将学生分成五人一组,互评互改。1—5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二、三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然后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在小组互批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指出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择优范读,师生共同评判,说出应该怎样,不该怎样。经过一年的实践,我觉得让学生互批作文有五点好处:

第一,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二,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为戒鉴,也是好事,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

第三,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每次又都抽签换人,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位同学的作文,每次又都换一位同学批,看不同的同学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

第四,批改作文时,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

第五,教师只抽查翻阅一部分同学的批改结果,能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其精力重点放在作文教学的设计、组织、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上。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案例教学;含义和特征;案例编写;教学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5-0049-02

中图分类号:C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5.020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化学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也积极倡导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要求教师积极实行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搜集、获取案例进行研讨与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化学信息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对于许多化学教师来说,案例教学还是“新生事物”,许多人对案例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举例阶段。“举例是一种倾向于精练和直截了当的信息提取和组织的方式,而案例的呈现便于为学生营造一种环境而不是对某一问题的说明,通过学习或研究这个例子,可以对某一理论问题有较深的认识,同时学习研究的方法。如果把举例看作是教学信息基础单元或某些基础单元简单组合的呈现,那么案例应该是教学信息基础单元的高级组合后的信息群。”本文就什么是案例教学、它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征、应如何实施、案例应如何编写等作一系统的阐述。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案例教学法(ca8e Study)是指利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其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一案例。”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探究案例需要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进一步探究案例,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针对性

“案例教学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要求学生通过对氧化还原案例的分析和探究,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常见氧化剂、还原剂有哪些,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有哪些关系,氧化性、还原性的理解,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有什么意义等。教学编写的案例就要明确这些目标,案例的内容、操作过程、具体要求等均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2启发性

“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案例中的典型事件。都是为了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设立的,有的反映经验。可供学习,有的则是反映弊端,需要对症下药地进行分析。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环境保护”等章节后,提出一系列话题,让学生们讨论:从能源需要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我们如何对待能源和环保的地位?盲目地投资化工产业从化学角度分析有没有道理?我国实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你认为是不是合理?还有没有改进的必要?在讨论中。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体验,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寻求真谛。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从而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性

“教学案例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加工编写出来的。案例的内容必须依据客观实际,因此。学生通过案例的钻研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会越来越高。”比如结合课本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节假日对本地区大气、水质、植被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考察了解,结合本地区近十年来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教育学生做环保卫士,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思想。

二、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有真切的身体力行之感受。

1案例教学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案例教学是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它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其应该用于何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长实际操作的才干。如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的案例后,学生不仅要知道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会利用周期表中“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我们对化学的学习和研究。

2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中,学生要独立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自己着手实际演练,因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案例教学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经过编写形成的案例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案例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进一步的拓展,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不仅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都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实际,对案例教学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的从现实中发现适宜教学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5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三、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编写

案例是案例教学中的核心,案例编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编写教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尽量使用专业术语,但不能晦涩难懂,对基本概念、原理要解释清楚、到位,不能模糊:

(2)案例要真实可靠并有针性:

(3)案例要简明扼要,不要过长,以免增加学生阅读负担。案例后要有适量的讨论性题目,以达到让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知识的目的。

四、案例教学的应用举例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有很多优秀案例。既有科学发现史(如元素周期表发现史、氯气的发现等),又有课外阅读(如能源的利用与人类进步,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等)。不仅有研究性课题(如能源对社会的影响、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等),还有家庭小实验(如“冰袋”实验、“发酵粉”的主要成分验证)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还要关注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许多热点、焦点问题就是很好案例。

在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第38页中的焰色反应实验,许多学校由于没有铂丝。选用别的方法进行钾的焰色反应。往往现象不明显,利用这一事实,笔者采用了这样一个案例,怎样能使焰色反应实验现象达到最佳效果。

学生活动:

通过研究和查阅资料,同学们认识到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有两个关键:一是选用的载体对火焰颜色基本没有影响,如铂丝;二是火焰温度要高,火焰本身的焰色要浅淡。另外资料上介绍铂丝可以用价格便宜的铁丝、钨丝、锡丝、滤纸等代替,也可以用棉花、粉笔头代替,用滤纸作载体进行焰色反应要使用内焰、焰心灼热,以免载体燃烧;酒精灯可以用煤气灯、酒精喷灯等代替。但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钾焰色反应效果始终不明显,酒精灯火焰呈黄色,做钠的焰色反应也没有说服力。经过学生的研究,为了更好、更方便地解决酒精灯火焰的颜色对钠、钾焰色反应现象的影响,可在蒸发皿中加入3~5mL(气温低可适当多加一些)。用火柴点燃酒精,使蒸发皿被灼烧,当酒精燃烧火焰颜色很浅时,用胶头滴管滴入3~4滴各种金属盐溶液,都可以看到3。6cm高的火焰。这种方法所用试剂消耗量少,尤其是对钾的焰色反应进行观察时。不必透过蓝色钴玻璃,就可以直接观察到钾的紫色火焰,现象非常明显。

教师点评: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对实验的叙述,要能真正切身体验到实验的成功与失败,理论与实践的差别,要敢于探究,敢于创新,并能在实验中体会知识与能力的运用,而且要亲自动手。自己发现、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发现知识,形成知识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篇7

一、贴近生活, 力求写实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同样生活也是学生习作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但不少学生作文偏偏脱离实际, 生编硬套, 字词不够废话凑, 像挤牙膏似的, 想一句写一句。就此现象, 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 用自己的眼, 以自己的心去理解, 感受生活, 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 方有清甘的水喝”。“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

二、“创设情境”激趣

教学生写《当试卷发下来时》、《等车》等一类作文时, 我先让学生表演领试卷时的心情、态度、表情、动作, 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心情不一样, 伴随的一系列动作、表情也会有差异。可能会出现:语言 (抱怨) 、动作 (不时拍手叫好或不看一眼就把试卷捏成一团塞到抽屉里去) 、心情 (焦急、难耐) , 通过表演, 学生说得直观、形象, 能调动学生相似的感觉, 从而产生共鸣, 并激发写的欲望。

三、以说促写, 说写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时可以看到, 有些学生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 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 而“写”却较少, 没有实践, 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 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即在作文时, 让学生构思后, 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 这样既帮助学生写之前, 在头脑中理清作文的结构, 又给了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如我在教学生写《我喜欢的一门功课》时, 先让学生就“你最喜欢哪一门功课?你认为这门功课的重要性在哪儿?以前是怎样学习的?以后打算怎样学好?”等问题畅所欲言。同时, 我提示学生不要有任何顾忌, 说出心里话, 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很快, 学生的顾虑消除了, 跃跃欲试, 不一会儿就举手发言, 热情高涨。他们有的说喜欢语文, 有的说喜欢数学, 有的说喜欢音乐, 有的说喜欢英语……我让学生发言了近半个小时后, 我说:“现在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把老师刚才的提问作为提纲。”这时, 课堂气氛由热烈归于沉静了。学生们准备以笔代劳、一吐为快。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我喜欢音乐, 因为歌声能消除人的烦恼、痛苦, 给人以欢乐。当我听到婉转、柔美的歌声时, 我会陶醉;当听到高昂、振奋的歌曲时, 我会产生一种力量……所以, 长大了, 我要当歌唱家, 把我的歌声撒向人间, 撒向地球上的每个角落”。

四、扩大阅读, 积累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 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好的文章的, 作文教学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 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过,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 书读得多, 知识才厚实,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先导, 没有读的耕耘, 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 我们要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热读精思, 融会贯通, 积累材料, 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会迁移, 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 吾意所欲言, 无不随意所欲, 内容应笔而生, 如泉之涌, 滔滔不竭。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 学校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 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 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 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健康思想和艺术, 同时也积累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 学生视野开阔了, 知识丰富了, 思维活跃了, 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了。

五、放飞畅想

青少年最富于想象, 想象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能激励人们去探索新的科学领域。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应注意培养的想象能力, 带着想象力进入观察之中, 进行移情、联想、幻想性观察, 这样就可以使观察的对象变得更加灵活, 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产生一种种神奇景象。如, 小朋友在观察天上的白云, 如果只是看, 我们只能看到一片片漂浮在天空中的白色烟雾, 如果我们带着想象去看, 我们就可以看到白云像各种奇形怪状的事物, 像公鸡, 像大象, 像绵羊……如果再对白云投入我们的喜爱之情, 仿佛还可以嗅到白云的气息, 触摸到它的轻柔质感。又如, 面临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 人类的未来将怎样生活?同学们在20年后将从事什么工作?科学文化将会怎样发达?宇宙定居点该怎样设计?青少年对这些问题颇感兴趣, 我们可以出类似《我在2027年国庆的时候》、《2027年畅想》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试作, 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篇8

一、深入研究教材, 抓好备课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现在历史考试更加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因此对教师备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其次要明确教学目标, 第三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 第四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备课中了解学生, 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目标明确, 才能有效地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有利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 备课时教师要力求创设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情境,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中, 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 我利用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将学生带入古代农业文明时代。然后通过讨论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 让学生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又便于学生识记理解。

二、语言力求精炼生动有趣, 激发兴趣

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离不开语言教学的作用。语言是从事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手段, 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 都要通过教师语言来实现。教师应具备好口才, 努力丰富自己的语言, 按新课标的要求,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 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技巧, 加强基本功训练, 做到准确形象、有启发性、有节奏感、有幽默感。如讲重庆和谈时, 毛泽东对蒋介石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你不让我们另起炉灶, 我们就到你的炉灶上做饭吃。”在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充分讨论后, 我作了如下阐述:面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中国共产党“不另起炉灶”是向全国人民表明了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 前提是实现民主政治, 国民政府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即“在你的炉灶上做饭吃”。

教学语言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学生才会爱听。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战争》中, 探究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时, 我使用了一个灯谜:日本投降———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名。引导学生分析解谜后, 我用幽默的语言归纳谜底的含义:谜底一是“屈原”, 意为日本屈服于原子弹;谜底二是“苏武”, 指苏联的武装力量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谜底三是“蒋干”, 指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抗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谜底四是“毛遂”, 指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军队是抗战的主要力量;谜底五是“共工”, 意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抗战才使日本投降。通过这一有趣的灯谜分析, 让学生形象掌握了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的原因。

三、开启学生思维, 发展思维力

历史教学需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 尽可能地发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引导学生去探索、寻求事物发展的过程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概念。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理清思路, 使学生在今后学习中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如在复习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 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结果, 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我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引导、分析, 一学生归纳出“清政府腐败无能”和“中国武器装备的落后”, 然后教师归纳两点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 二是经济技术落后。这样做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历史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 重视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教是为了不教”, 教会学生思考, 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生自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放在主要位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设计, 精讲巧问, 哪怕是浅显的教学内容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 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度, 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形成问题链, 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生为本

现代教育理念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旧知识相互交融中不断地建构知识体系, 而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则特别强烈。”如果忽视这一点, “这种需要就会萎谢, 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篇9

关键词:创新,真实,个性

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在一步步的革新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因此, 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也是语文教改中的重中之重。怎样使作文教学尽快从低效率走上快车道, 这是新课改对作文教学提出的新课题。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是作文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新课改下的教育应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是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开启创造力的钥匙。学生的习作过程, 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个不断破旧立新, 迸发求异思维火花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没有创新意识的作文就没有灵魂。那么创新作文是什么样呢?我以为只要是写出了真感情, 真体验的就是创新作文, 只要是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就是创新作文。故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放飞其理想, 拓宽其思路, 给他们一个“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

二、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角落, 一个不愿被人察觉的角落;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生活感受, 它存留在自己的内心;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不褪色的记忆, 它连接着自己的昨天和明天……所以, 个人写真不失为释放真情实感的最佳素材。在写真情时, 一方面求得心灵的慰藉, 一方面又为自己积累起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果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 那就有可能文思泉涌, 下笔有方, 一挥而就。要尊重学生原始表达, 提倡社会写真。学生正处于接受能力最好的时期, 他们对语文有一种天然的敏感, 各种语言现象在头脑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 在倡导说真话表真情的氛围中, 我们不能因为写作在表达上出现一点问题就一味的抹杀, 而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批改时尽量顺着原来的思路, 尽量保持原意。

三、个性是作文的魅力

没有个性就会流于平庸, 没有个性就会失去魅力。强调个性, 永远是作文的创新之源。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 同样也不应该有相同的两篇作文。所以, 用个性化语言来写作文, 应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要引导学生做到“我心思我事, 我手写我心, 我笔抒我情”。不拘一格地表达真情实感, 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独特的作文风采。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一愿望呢?我们首先应弘扬语言个性。习作的个性有俊庸之分, 语有柔刚, 学有短长, 气有雅俗……差别迥异, 一旦发现学生习作语言真切, 且有自己的特点, 就应该大加赞赏, 鼓励其继续张扬个性, 在宽松洒脱的写作心境中, 让个性语言的奇葩含芳吐艳。其次, 放飞想象的翅膀。鲁迅先生说过:孩子们是可以敬服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 想到地下的情形, 想到花卉的用处, 想到昆虫的语言, 他想飞上天空, 他想潜入蚁穴……幻想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 它使儿童超越时空的限制, 摆脱理性的束缚, 在亦真亦幻中显露自己的天性。要做到这一点, 就得让学生多读充满想象的作品, 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要让学生从已经发生的情节中, 想象新的情节, 从人物的语言行动中, 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等。

新课标下的词汇教学 篇10

1. 利用直观手段教词汇

1.1 直观手段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 视觉映象是一种强有力的记忆辅助手段。使用直观手段就能直接给视觉以刺激。直观手段包括实物、图片、表格、简笔画、幻灯片、手势、表情、模型等。如教pen, pencil, ruler等单词时, 可用学生课桌上的学习用品出示教学。在教apple, banana, egg等单词时, 可带上苹果、香蕉、鸡蛋等到课堂上, 学习pear这个单词时, 教师可一手举起梨, 口中问道:“What’s this?It’s a pear.”再延伸举起两个梨问:“What are these?They are pears.”自问自答, 再展开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问学生答, 这样反复操练, 学生不但掌握pear这个单词的词性, 单复数, 而且在口语水平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师如能在学生回答得好之后, 把梨奖给他, 那课堂气氛就更好, 从而激励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1.2 直观手段的优点

运用直观手段可以使抽象东西形象、具体、生动化, 使英语单词直接与实物建立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及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多么重要, 使用直观教具恰恰激起了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斯波斯克 (B.Spolsky) 认为, 外语学习动机本身包括三方面内容:对待学习外语的态度、学习这种语言的愿望和为学习这种语言而付出的努力。

1.3 直观手段的实验研究

笔者教学多年, 无论是教哪个级, 能用直观手段教的单词, 我都会用, 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更牢故, 为了再次验证这个效果, 本学期我接任初三 (1) , (2) 两个班的英语。根据我了解, 初二期末英语考试成绩 (2) 班比 (1) 班的平均分多4分, 也就是说 (2) 班比 (1) 班的素质要好一点。在这个基础上, 我还是选择 (2) 班每学完一个单元就给他们听写, 并经常检查他们的记忆情况。而 (1) 班则不要求, 故 (1) 班的英语平均分只有61.5分。两班平均分相差10.5分, 跟初二相差4分, 明显地又拉多了6.5分。实验证明, 直观手段对单词的记忆确实很有用。

2. 通过语境进行词汇教学

2.1 在句篇中教词汇

词汇不是孤立地存储在人的记忆中, 而是分门别类地存储起来的。词汇放在句子中学习、理解, 较容易记忆, 而单词或词组离开了句子, 其意义是无法确定的。只有把单词或词组放在句子中去教, 放在上下文的语境中去教, 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的原则,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设置情景, 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新词汇。况且学单词的目的就是为句子服务。孤立的单词容易忘记, 学习和记忆单词应结合句子, 结合上下文。这样记单词就会记得牢, 记得快。以句子为单位记忆单词可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语言习惯, 有助于把握单词的用法和形式。

2.2 从听说开始进行词汇教学

对于初中生来说, 教英语词汇应先从口语开始, 因只有学生先掌握了发音, 能听, 能说, 方可更快地学好书面语言。如果学生听不懂单词的发音, 或说出的单词别人听不懂, 记再多的单词也起不到口头交际的作用。因此, 词汇教学一定要“听”。即听句子、短文, 听对话、英语歌曲等。要求学生能听出、听懂关键词, 多听正版英文, 能使学生掌握地道的英语, 储备大量的语言信息, 为学习英语打下扎实基础。教师在教单词时, 先让学生听, 让学生去“辨音”, 教师所展示的不是课本里的文字, 而是每个词是有由几个因素、几个音节构成, 重音在什么地方, 这样才能从听的意义上掌握词汇。

2.3 利用上下文教单词

在进行词汇教学时, 我们不要孤立地教单词, 或让学生孤立地记单词, 就是把一本词典上的单词背下来, 如果不用, 很快就会忘记。不能一见英语单词就直接给一个汉语意思, 这不利于学生理解词义和学习单词。当遇到讲授新单词时, 教师课前也是要花时间来准备的。如:water这个词, 在讲授时可以借助一些教具或动作, 如花洒、浇水的动作和喝水的动作等, 这些都必须是学生熟悉的行为, 再呈现以下的句子。如: (1) I’m very thirsty, I want to drink some water. (2) The flowers are dry, I must water them every day. (3) There is some water in the bottle., we can drink it.

3. 词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学习词汇的方法

3.1 通过构词法

许多词通过加上前后缀获词义转化、合成, 使学生似熟非熟, 例如:sticky, considerable, unknowable, quarrelsome, microcomputer, recovery, nonrecyclables, cost-effetive等, 极大地影响了对文章的理解。如果具有一定的构词法知识, 不但可利用已学构词法知识记忆单词, 且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 运用归纳法和比较法

要运用归纳法比较法进行词汇教学, 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不同词语的具体用法, 在归纳中复习巩固已学的词。比较法教词汇包括两个方面, 即英语比较和英汉比较, 这种教法可以使学生对于一些易混淆的词义, 易出错的词的用法能够有个清楚的概念, 以便较快、较牢固地加以掌握。

3.3 以词块为基础, 加强活用能力

按照记忆的规律, 句子信息的记忆是按短语结构进行的, 听者往往倾向于将短语感知为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 比如句子Our teacher/told us a story/yesterday afternoon.可以被感知为三个语义单位, 而以词块为单位来进行教学便是遵循了这种规律。

这种记忆词汇的方法有以下优势:首先, 这些词块都有相对完整的意义, 而不像单个的词义那样孤立, 而人们通常容易记住整体的意义。其次, 在每个词块中, 往往只有一个词是不熟悉的, 而其他的词语可以作为线索帮助学生理解整个词块的意义, 而理解往往是记忆的基础。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即学生记住了这些词块后, 可以随时把它们运用起来, 从而解决了在表达时搜索词语及选择搭配词的困难, 这样, 他们在构句谋篇方面的困难会迎刃而解。反过来, 词块的活用又会巩固他们的记忆。

4. 结束语

总之,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忽视词汇教学即忽视了语言教学的本质。词汇教学不能脱离意义与实用, 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 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来接受词汇知识, 同时给他们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 让他们把所学的的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 如此反复实践, 学生的词汇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随之而来的交际能力也必然增强。

参考文献

[1]、戴 (Dai) 曼纯.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浙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138-144

新课标下的词汇教学 篇11

关键词:词汇 新课标 自主学习 高频词汇

词汇是是英语学习的根基,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建筑材料。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如果词汇贫乏、词义含糊,就会造成理解和表达的障碍。《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而且在英语科考试中阅读理解题所占分值较大,在学习英语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就不能快速阅读并理解英语语言材料,而且词汇量的扩大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是英语教学中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一个英语教学工作者,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词汇教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是能否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能否切实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英语词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是大有必要的。

一、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

学生由初中到高中有一个适应阶段,但很多学生不能短时间的调整过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仍停留在初中机械性。我常常听到不少学生抱怨说高中英语难学,单词太多,又长又难记。中考轻轻松松就可以达到一百多分(120满分),可一到高中单词也记不牢,阅读也看不懂,写作就更想不出去运用已学过的单词。学生感到困惑不解。

1.语音基础匮乏,读音不准。

很多学生由于基础的语音知识缺乏,音标不会读,以至于记单词没有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学生常常孤立地、机械地记忆单词,费时而且效率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归纳读音规则,拼写缺少准确性。单词只作为孤立存在的个体,就很容易被忘记。再加上脱离了语境和相应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难以准确理解所学词汇,在做阅读理解时碰到推测生词意义的题目,就更加束手无策了。

2.缺乏对词汇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许多高中生最怕的课程是英语,且在学习过程中最不感兴趣的是词汇学习。词汇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靠日积月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很多学生对此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平时不背单词,只待老师检查或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此外,在课堂上怕出错,不愿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这对于在缺乏语言环境下,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许多同学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记忆单词的方法进而产生抵触情绪,等学到顺序选修6时单词量骤增,一些学生就彻底放弃了。

3.学习效率低,遗忘率高。

因为缺乏基本的拼写规则常识和构词法知识,学生在学生词时很难去领会单词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往往是要用三、四个小时来背诵一个单元的单词,即使学会了一些词语,碰到类似的单词还是不会拼读,尤其是在平时练习和测验中又遇不到所记忆的单词,导致学生产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背诵单词是无意义的。还有一些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向我反映单词记忆不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限时记忆的能力,往往能应付老师当天的检查,记过的单词第二天、第三天就忘了许多,又不及时复习巩固,对学过的单词,印象不深。有的学生寄希望于考前复习时大量记忆,但收效甚微,因为这个基本功是靠平时日积月累形成的,考前即使记了很多,也是不能有效地运用的。

针对学生词汇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要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词汇重要性的教育。并通过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心理研究表明,经过理解加工并加以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便于贮存、“检索”应用。当你把单词联系起来进行学习,记与忆就方便多了。即使是一个单词,它必然与别的语言现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可见,采用联系的方法学习英语单词,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词汇教学主要使学生掌握词义、词的搭配和用法”,“还应适当指出词的同义、反义、转义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对一些词或词组进行有效的联系,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归纳等方法形成便于记忆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知识系统。

二、转变词汇教学模式

1.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相合

掌握单词要靠记忆,对于词汇教学我首先阅读新课程标准,将词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要求掌握听懂、读准确、会拼写、会使用,令一部分要求掌握汉语意思即可。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背单词量。对于第一部分重点单词要求单教、单练,精讲结合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训练。将单词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语境(context)就是上下文,即词,短语,语句或章篇及其前后关系。教师不能孤立地教单词,要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词汇,就应该将词汇与句子,语篇结合起来。学习词汇的目的是要掌握词义和用法,因此我们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千方百计地把词汇与语境结合起来。“单词是死的,而句子是活的”,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的意思,利用词汇造句。

2.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最为现实的心理因素。在学习大脑这部机器里,兴趣常常决定着大脑机器工作时的转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记忆英语单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能得到极大提高。因此,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保持和发展这种兴趣是提高词汇教学,乃至整体英语教学的关键。

3.将词汇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从易到难,反复强化,增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并重视高頻词汇的记忆。

(1)预习生词时如何教单词

教单词不仅仅是教学生认读生词,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其词形、词性,将音形义性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单词才是有效的记忆。教师通过构词法的规律,在生词呈现的阶段多花一点工夫,学生的学习会更轻松有效。如教graduate一词时,联系它的名词graduation, incurable与cure,disable与 disabled,curious与curiosity,patient与 patience,intention与intend,preference与prefer,create与creative/ creation都可以放到一起来学,既让学生了解构词法的规律,又将新旧词汇联系起来。

对于某些词汇,教师可充分利用图片、实物、简笔画和多媒体等辅助词汇教学,如与英国相关的国家、城市及建筑物名称,或与绘画、建筑艺术相关的词汇,都适合用这种直观教学法,它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无疑会加深学生对词汇的感性认识,尤其是多媒体创设语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

(2)课文学习过程中如何强化词汇教学

对于词汇量大的问题我采取在课中处理,课后练习的方法。科学合理的利用教材,减少做题量,重视习题质量,强化记忆及时回顾,注重一些高频词汇在阅读写作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学生词汇的掌握提出了新的、更多的要求。教师要有效地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果,就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重视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其掌握一定的词汇学习技巧和策略。如果教师能重视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生掌握词汇的能力就一定能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坚实地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英语课堂教学过程》薛中梁 安徽教育出版社.

3.《学习策略研究》刘电之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篇12

一、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恰当选择与发挥, 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 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出色、越新颖, 课堂气氛就越活跃, 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 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 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 多法配合, 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有的教师习惯性地采取两节课理解课文, 一节课讲解语法知识的方法来教学, 对此学生非常反感。试想, 成年人如果连续听一小时的讲座都会产生烦躁心理, 何况这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且身体正处于发育期的孩子们?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愿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想当然地认为这会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 这也是对任务型教学理解的一个误区。如在讲授外研版选修7Module 1时, 原本是这样设计的:在介绍完篮球方面一些基础词汇如court, basket, forward, guard, referee, slam dunk后, 问一些导入性问题What is the NBA?What do you know about NBA?What famous NBA basketball players do you know?笔者本想在学生答完姚明、乔丹等姓名后说Yes.Let’s come to Module 1 and try to get as much information about them as possible.然后就进行一些常规的阅读理解活动。但出人意料的是学生在篮球方面懂得很多, 他们谈完姚明谈乔丹再谈张伯伦, 还有一个男生把NBA的31支球队从东到西说了一遍。于是笔者因势利导, 让他们把NBA史上两个杰出运动员Michael Jordan and Wilt Chamberlain进行比较。整节课轻松愉快, 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人。这节课虽然没有按照预定方案进行, 但不可否认, 这绝对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比此前任何一节课都要精彩。

精彩生成在“随机”中, 精彩生成在“细微”处。新时代教师应在掌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地为师生双方的自由创造留下空间, 及时捕捉课堂信息, 促成动态调控, 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 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焕发出来。

二、转变思想观念, 适应新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用教材去教”, 而不是仅仅去“教教材”。教师应当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 成为教材的“主人”, 而不是“奴隶”。新课程启动的同时, 英语又换了教材, 许多英语教师都反映教材内容增加, 难度加大, 教法出新, 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很大的困难, 甚至极可能完不成教学内容。课程改革中, 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教师应当有勇气和能力对教材进行改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对教材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动工作。

1. 删减

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删减那些过于复杂的活动、不合适的练习, 以及那些不要求掌握的词汇和结构等。如, 把每个模块的Unit Diary和Project都删掉。教材中的Language Power中的习题过多, 只要求学生做其中的一部分。

2. 改编

对于那些不适宜或不完善的活动或内容, 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使之更加适合自己的学生。如, 教材中的Language Awareness设置的过于繁琐, 其实就是一点语法, 所以, 让学生读懂文章, 理解里面做了特殊标记的含有语法结构的句子, 然后直接看教材后面的语法讲解。

3. 整合

以教材为载体, 加强各学科整合。英语教材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目前, 新版的人教版英语教材已突破了日常交际活动的范畴, 渗透着其他学科, 如思想品德、社会、自然、体育、音乐、医学、历史、地理、人口教育、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信息技术、航天技术、天文气象等。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 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因此, 教师可以在与其他学科教师讨论后, 再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4. 补充

用新教材, 进行新课改, 但高考没有多大变化, 主要还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考查他们在规定时间内答题的能力。只按教材不能满足要求, 必须让学生多做题。所以, 每个单元笔者都给学生补充一套跟高考题型一样的练习题。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转变学生观

1.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的热情

从生活中去体验英语。华罗庚教授说过:“英语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作为英语教师, 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英语的情感。课程改革后, 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用英语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体验生活中奇妙的英语问题。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英语知识。如果是他们身边熟悉的、面目可亲的事例, 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能把这些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兴趣, 迁移到学英语中来, 则可事半功倍。笔者曾和沉迷与游戏的学生一起玩游戏, 让学生顿悟:玩, 也要懂英语。巧妙地迁移学生的兴趣, 正如“四两拨千斤”, 对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大有裨益。

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所言,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 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学生课外大量的独立的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 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 并发现重难点。比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 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 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 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如:连接词的不同:陈述句用that引导, 一般疑问句用if或whether引导, 特殊疑问句用特殊疑问词引导;时态的变化规律———动词的时态相对应的往过去推移。人称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随着语境作相应的变化。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收获的快乐的同时, 又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达到新共识,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意味着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 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心声交流,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的师生情谊。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耐心、爱心。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课, 取其精华, 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 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而且作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教师自身要深刻理解课改精神, 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 不断更新观念, 与新课程共成长。

上一篇:牧区合作组织下一篇:公益类电视娱乐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