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

2024-08-21

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共12篇)

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 篇1

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目的的重要方法。有价值的问题常常来自于问题背景中的有关质疑。以“天空为什么是蓝的”为例, 如果在学生中原有的认知是空气是无色的, 那么应该得出天空是无色的结论, 而事实是蓝色的。然后由此提出探讨议题。这样才是培养探索思维的表现, 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有意义。新教材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变化, 如观察、读图、思考、实验、讨论、阅读、制作、探究等等。因此, 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时问题设计更要周密考虑, 增加有效性。

一、实验观察中问题的设计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如果把实验观察内容细化成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 对于掌握知识及培养观察品质和思维能力都十分有效。例如在声波的教学中, 新教材在水面波的实验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 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 水面会出现什么现象?软木塞怎样运动?这两个问题即使学生正确回答了, 其实也并不清楚这两种现象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可改而设计成下列问题:铅笔点击处的水是怎样运动的?软木塞是怎样运动的?铅笔点击处, 水的运动是怎样传给软木塞的呢?让学生描述水面波的特点:铅笔点击处, 水的上下振动会引起周围水的振动, 向四周传播形成水面波。木塞周围水的振动会引起木塞的振动。接着演示声音传播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声源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 使周围空气产生疏密变化, 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这样就使这个水面波的实验真正为声波的教学服务。

二、实验探究中的问题设计

学生不同于成人, 他们的探究活动可以是幼稚的, 漫无目的的。他们开展探究活动, 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 能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探究实验现象与产生实验现象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 是探究教学的关键。比如, 在探究电磁感应条件教学中, 在实验基础上得出用“磁通量变化”来概括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思维跨越。因此在现象与结论之间要设计一个有效的问题来构建一个支架, 让学生通过支架, 并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来内化新知识。在这里可做以下设计。

问题1:是否线框和磁场有相对运动就有感应电流?引发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演示让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运动, 观察现象。让学生发现相对运动不是本质, 进而结合实验比较分析得出: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强度B发生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问题2:磁感强度B不变条件下, 会不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教师演示:软线圈放入匀强磁场中, 改变线圈面积S, 观察现象。让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是磁通量发生变化, 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三、习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陌生棘手, 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新模型与典型模型进行比较, 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 从而望题兴叹, 无处下手。教师应根据问题的基本模式, 改变其“包装”, 进行问题有效设计, 使之以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呈现。例如下题:基本问题如图1, 小船长为L, 质量为M, 停在静水中, 一个质量为m的人立在船头。求当人从船头走到船尾时, 船相对地面的位移。

对本题, 我们通过抽象, 可得结论: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若系统中两个物体原先都处于静止状态, 则两物体相对位移为L时, 两者对地的位移分别为

变式问题2:如图2, 小车质量为M, 用长为I的轻绳与质量为m的小球连接, 球和小车都可视为质点。开始, 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将小球拉开, 使绳处于水平, 然后放手。当小球落至低点时, 小车在水平轨道上移动的距离S多大?

布鲁纳曾经说过:获得的知识越是抽象, 抽象为一个定义, 其适用面越广。但是,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自主获得这种抽象知识是有一定困难的, 它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 教师应当注意经常地对问题进行有效变式设计, 将所获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 以帮助学生获得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知识。

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 篇2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福建省宁德蕉城漳湾中心小学孙玉莺

【摘要】

要让数学课堂达到有效,首先应重视“兴趣”教学。兴趣能激起千层浪,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本文从角色、动力、教学法等方面来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有效 角色 动力 教学法

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说: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要让课堂达到有效的结果,那么应重视“兴趣”教学。兴趣能激起千层浪,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何让数学课堂更有效,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注意教师角色的扮演

有一次,一位对教材很有研究的教师听了我的一节课,评课时他提了一些建议,并补充了一句: “你还是太像老师了”.我当时一愣,哑然失笑。我的教龄不长,但也有几年了,我不像老师才奇怪。这句“太像老师”,分明不是在表扬我。这句话我琢磨了好几天,它的潜台词仿佛是:你上课的样子太严肃,说话的方式太庄重,言语中缺乏商量,学生思维受到抑制,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太拘束了。

那么,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新教材已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数学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让学生在探究中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不应成为学生思维的保姆。那位前辈分明是在呼吁:老师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吧!上课时对学生亲善些,再亲善些;做孩子们的玩伴、学伴,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否则,我们辛勤培养的不过是一代缺乏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知识乞丐”.

二、设计好“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一些非数学老师在听完一堂数学课后,往往这样评价:思路清晰、语言精练、解题严谨,就是太乏味、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设计好“开场白”,关键之一。

1.用与新课题有关的趣题引入

备课时充分挖掘知识的趣味性因素,找一道有关本节内容的、易于理解的趣题作为引例,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思维,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积极学习兴趣。例如:我在上《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时,选用了这样的引例:哆啦A梦动画场景,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哪种情况下吃得蛋糕比较少?这样引例入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联系实际生活引入

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课堂充满“生活味儿”.学生的生活

经验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数学信息,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资源财富。教师要相信,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数学知识的积累是有一定深度的,比起教师来,学生可能会更“见多识广”.而这样一笔财富,怎能让它们尘封在学生的脑海中呢?()这时,教师就成了挖“宝”人。

例如:在上“求平均数”这一课时,我利用班上学生的身高编成表格式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的情景。当六位同学报出自己的身高,老师把数据填入表中是,不仅这六位同学欣喜溢于言表,而且其他同学也倍感亲切。在课的尾部,安排了实践性的活动,帮总务主任解决用电问题,就更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学生从“前半年各月用电度数”中,发现学校每月用电量很大,为节约用电,后半年每月用电量最多不能超过前半年月平均度数。问题由课内引申到课外,并渗透了节约资源的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3.悬念引题

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节的开头选用引例:同学们喜欢看赛车吗?今天动物园要举行一场赛车比赛(出示课件:有的动物的赛车车轮是方的、三角形的、椭圆形的、圆形的)大家看看这次比赛,谁能获得第一名?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从中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圆的认识。

4.布置陷阱法

在引入新课撕故意布置疑障和陷阱,使学生处于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或诱使学生上当的方法。

一节课的开头,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否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这节课,解决这节课的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堂问题要有针对性

近几年来,很多教师都在探讨问题教学,但在实践中的效果都不甚理想。特别是那些流于形式的“启发式”和不分难易程度的问答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淡化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因素。采用问题讨论教学,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关键在于我们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匠心独运的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中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固然好,但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教师设计“教学问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

我们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是:不怕学生的观点有误,就怕学生不去思考、不去动手、没有观点;对提出错误观点者也要表扬。这也算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的一种尝试吧,即培养学生从不会思维到敢于思维、乐于思维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坚信一切知识,除非是经自己确认的都是可以怀疑的――也就是在培养学生追求质疑、求实的科学的精神。

浅谈新课标下的有效阅读教学 篇3

一、自读——有板有眼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读课文是教学中最常见、最关键的环节,它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总是引得多、导得细,甚至整个课堂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有的甚至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现在,有些阅读课似乎又走进了另一个“死胡同”,在课堂的自读环节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读,还美其名曰“自读自悟”,结果课堂呈现出一种“消极”状态:有些学生心不在焉,无所事事;有些学生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有些学生装模作样,无所用心……因此,我认为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自读”,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一定的程序、一定的学习方法,积极地进行自主读书,也就是读得“有板有眼”。

怎样让学生读得“有板有眼”呢?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在让学生自读文本时,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导读提纲”,让学生读有方向、读有方法。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时,我利用“导读提纲”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品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导读提纲”如下:1.读课文第二小节,找出文中描写牛郎对待老牛的词,你发现这是怎样的牛郎呢?想象牛郎还会怎样照看那头老牛?再找出文中描写老牛对待牛郎的词,你又发现这是怎样的一头老牛?想象老牛还会怎样与牛郎亲密无间?2.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出这是怎样的一头老牛(体会老牛诀别时的感情)?3.读课文第8至第10节,想想王母娘娘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一些词和细节来支撑你的答案。这个“导读提纲”切准了故事教学的特点,真真切切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心会文,读出人物形象,补白心境,读悟性情,从而走进“有板有眼”自读之态。

二、交流——见仁见智

新课标下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能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愉悦情感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得到不断开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因此,这样的课堂气氛必须是活跃的、宽松的、和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表达独自见解,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会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有较多时间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会比较多。这个环节很重要,在于它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和互助。因此,交流环节更应该体现它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尽情说、尽情辩,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得到真正的释放。

例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学生在自己探究“船夫的驾驶技术好”这一自然段后,进入了学习交流阶段。一个学生提出疑问:“我刚才在自读时想到一个问题,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造得又窄又深呢?请同学们帮助解答。”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船身窄的船行驶起来更灵活,船夫驾驶时也更好控制;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小艇是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河道的船太多了,只有把小艇造得窄小,才能容下较多的船,才能运载更多的人……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了“思想的交锋”,都能见仁见智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引领学生与教材对话,与同学对话,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智慧。

三、练习——有声有色

课堂练习是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堂练习设计的优劣,对语文阅读教学成效有显著的影响。传统的课堂练习大多以文本形式呈现,形式单一枯燥,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且不能全面、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应寻求练习的创新,设计形式多元化、多样化的练习。练习的设计应可看、可读、可写、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讓听说读写与画唱演做等形式相结合,形式多样,有声有色,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这样,课堂练习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催化剂,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不仅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悦体验。

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篇4

一、有效教学

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有效教学有不同的理解。综合各种观点可以将有效教学界定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根据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而实施的兼顾预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动态有效生成的教学。具体而言, 这一概念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有效教学是基于预设教学方案的教学。第二, 有效教学是重视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教学。第三, 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果富有成效的教学。第四, 有效教学是重视对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反思的教学。

二、新课标下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物理教学设计的生命, 是我们物理组全体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 它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全组教师一致认为应注意以下方面。

1.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物理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 不能忽略知识教学, 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一节物理课不可能面面俱到, 物理教学目标是相当有限的。在制订目标时, “知识与技能”应作为两个维度来确立目标。而“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个维度来制订教学目标, 这一目标是物理教学“长期目标”, 而不是一节物理课的“短期目标”, 只能融合、渗透在物理教学中。这些目标必须作出系统规划, 通过一个课时或一个阶段的教学, 要达成什么样的初级目标, 要心中有底, 绝对不能把“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目标作为物理课时目标来确定。物理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遵循渐进性的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目标定位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实际, 还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切不可以起点太高, 否则确立的目标就流于形式, 在课时教学中就不能实现目标, 目标不能实现的物理教学就不能称为物理有效教学。

2.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 越俎代庖, 代为探究。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 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的, 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时间上的浪费,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很少, 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操作实验, 记录数据进行数学计算。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俨然成了科学探究的主人。学生只是操作实验, 记录数据、计算数据的工具。缺乏学生的自主建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有了问题。因此, 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 共同完成意义建构。在探究过程中, 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 教师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当学生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修改实验方案;当学生交流讨论出现争执时, 教师应及时地协调关系, 鼓励他们深入探讨;当学生无法正确分析处理数据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整合数据, 从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当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述结论时, 教师要及时地补充。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应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3. 正确活用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没有最好的方法, 只有较适宜的方法。各种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但也有其缺陷的地方, 每一种方法和模式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不同班级的学生等都是可变因素, 因此, 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和模式。目前, 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 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 似乎粘上了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无论教学如何改革, “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卓尔不凡, 它以它的“优势”将在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其实, 没有系统地整理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 方法也只是表面的。当然, 采用记忆性的讲授教学, 教师讲, 学生听, 普遍存在“有教无学”“教多学少”“教多少学多少”, 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也是不行的。如果要求学生进行必需的记忆、理解, 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固然好, 但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 “学大于教”, 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 过于疲惫, 对学习会产生厌倦心理, 这也是不可取的。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 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以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4. 正确认真反思教学

物理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对自己物理教学实践行为进行研究时, 不断地反思物理内容、物理教学目标、方法、手段以及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程度, 积极捕捉、挖掘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进一步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科学性。物理教学反思, 主要有教学前的备课, 做到“有备而教, 教而有思, 思而有得”;还有反思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 “问”让学生自己提, “果”让学生自己摘, “情”让这生自己抒, “话”让学生自己说。这样, 教师每节课教学结束之后, 都得回顾教学过程,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 并记录每节课时教案之后的教学反思。比如, 物理概念规律等重难点的突破情况、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中的闪光点, 该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困惑、学生的创造性见解等。记录解决不足之处的修补措施, 以便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学, 使物理教学最有效, 从而大面积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总之, 物理教学要做到有效, 教师必须认真深刻地理解有效教学的概念,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要灵活运用教学法,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认真进行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篇5

江苏省射阳中学:

有效学习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念,从广义上说,凡是能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它有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高。(2)有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应占实际教学时间的绝大部分。(3)有效益: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相吻合,即注重社会性,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

本文结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行为来探讨“有效教学”若干策略。

一、有效备课

备课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知识结构、角色定位、学生个性的需求、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而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备课须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有效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数学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教学只会变成信马由缰的活动。教师课前应作好课堂上可能出现种种意外的心理准备,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但预设并不意味着过度的控制。高明的预设总是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表现,灵活地选择、弹性安排、动态修改。一个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总能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 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促进学生在更大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

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这样,在课堂中由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智慧的交流,既有资源的生成,由于过程状态的生成,内容丰富,多方互动,给人以启发。

有效备课要体现在生活化的理念。传统备课中,教师主要是备教材,着重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教材的难重点等。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搜集生活中相关的资料信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在备课中努力做到:(1)学习“生活”,创设生活情景,将问题巧妙的设计到生活情景中,使学生学的有情趣,学有所得。(2)应用“生活”,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3)服务生活,因为有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同时有服务于生活,所以要为学生创设机会,增强应用的知识。(4)创造“生活”,这是一个高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构思。

有效备课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拓展,既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又要完成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效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多媒体整合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尽管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仅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所思考的一种资源,教师在细心领会教材编排意图后,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教学优势,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比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整合教学内容等,对教材做二次加工,是教材成为“学材”。教师除了要有效地挖掘教材资源,还要注意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将之当成例题利用,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计算机已经进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性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其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

二、有效组织

课程的进步最终要通过教育情境的改变来实现,教育情境的进步意味着教学文化的进步,其核心则是师生行为方式、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改变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是实现课程改革根本目标的必由之路。

1、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设计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素材。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猜想、论证,可以获得发现、创新的体验。学生通过讨论疑难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可以学会使用模型或其他的表达方法来交流他们的思想。

2、体现数学问题的情境性和可接受性。设计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应该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是他们能够将数学问题与已有知识相结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扩展学生的知识。为了保证课堂上所有学生都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任何活动的基本水平,要么定位在一些学生很容易掌握的知识上,随着学生的知识和信息不断丰富,可以向学生介绍更多类型的问题情境或更难的应用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3、体现学生的研究性与合作性。我们既关注学生理解所学数学内容的能力,同时也关注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是灵魂,只有有效的问题及有效的提问方式,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有利于激发热情。有效提问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应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技能结构以及认知能力出发,有的放矢,让学生有所思维有所得。因此:(1)问题设计要有创意,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及生成思维的驱动力;(2)问题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能促成学生产生新颖的想法和充满创意的探索方法;(3)问题还要给学生提供发展新问题的可能性;(4)问题思维要求需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有效提问要注意问题的呈现时机。

四、有效反思

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全面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有效反思,可以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形成改进的计划,促进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进行有效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思所得,发挥长处,发挥优势。

2、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

3、思所疑,加深研究,明白透彻。

4、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发表于2012年(试题与研究)第27期

总第223期

为 数 学 语 言 造 势

江苏省射阳中学: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以创造性方式、以鲜明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的,具有典型性、直观性和较强的感染力,课堂教学就是利用这一艺术特点来提高教学效果的。

【关键词】: 数学语言 数学课堂 教学效果 【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51(2012)-12-0071-01

一、提高教学语言艺术的必要性

教学语言是传道授业的载体,是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的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讲究艺术性。要尽量用完美的艺术表达,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感染力,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和消化率。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的功力。尤其是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理解,学生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再加上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数学教学语言的优化因而教师在语言方面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艺术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1)语言准确,注重规范

教师对有关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要准确,不能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误解,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首先做到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例如,“对角线相等”与“角对应相等”,“切线”与“切线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数学语言中有很多叙述性的语言,它们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

(2)语言精练、提高效率

所谓语言精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说废话”,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有的教师唯恐学生“消化不良”,课堂语言机械重复,废话连篇,降低了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学生能力。

须知,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有洞察关键的能力。概念新授,概念的建立和剖析才是关键;概念复习,理清概念间脉络关系是关键。教学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要力求精炼,不啰嗦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洁的进行概括,并且能有的放矢。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使用它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送最大的信息。

语言精练必须服从与教学规律,采用最优教学方法,放大胆地让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语言亲切,富有情感

教师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习镜,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喻人,而且要动人以情,以情感人。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上进。在与学生交流时,要关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使错了,也用委婉的花语指出其不足,当然,表扬、鼓励、鼓舞都必须有的放矢,不失分寸。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在语言里倾注激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感知教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促进思维,巩固记忆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必须做到“情通”,然后才有教育意义上的“通情达理”。

(4)语言形象,确保通俗

有些数学概念、原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做原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尚处在“开放期”,纯真、活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把内容讲得形象、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如此深入浅出的讲述,必然会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轻松的汲取知识营养。

讲课要使用大众语言,并且善于运用生活实例、历史典故比喻说明问题。但形象褒贬要适度,不要妄加修饰和堆砌词藻。不可使用半文半白晦涩难懂的语言。要学会并使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话,用普通话教学语音准确,吐字清楚,能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都能听懂教学内容,克服语言的地区性障碍。所以教师要学好讲好普通话。

授课要交替使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一般来说,讲解基本概念,归纳中心,作出结论等使用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可以讲得更严谨。叙事、解释、举例说明时应以口头语言为主。口头语言随便一点,可以做到顺理、舒畅、自然,把问题讲得深入浅出。

(5)语言幽默,营造氛围

幽默,是一种用俏皮、含蓄、机智的方法,使人在笑声中领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幽默风趣,绘声绘色就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语言变得风趣、诙谐,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教师的一句妙语、自编一个顺口溜,会让学生在一笑中放松紧绷的思维,在品味中调动积极思考的弦索。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用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

(6)巧于点拨、启发性强

所谓启发性,就是通过教师的诱导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促使他们的思考。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师必须全面熟悉教材,在讲解中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的展开。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其首要条件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这要求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跟当时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贴近,在各个教学五一节中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语言,使学生接受所学内容。启发性语言一定要清楚明确,切忌笼统含糊,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最后还要做出完整的结论。

发表于2012年(数学教育)第12期

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崭新的师生关系下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在连续教学活动中的相互作用与运动发展的结果。优化高中歷史课堂教学,主要是使教与学在动态中的组合具有高度的和谐性,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他们的合力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是重点。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二、改进教学,体现实践理念

目前“教师要加压,学生要减负”的呼声高涨,教学改革力争变劳动密集型为智能密集型模式,加强学科内综合,把求知作为多渠道信息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大家减少低效和无效劳动,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教师要当好导演,把更多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以便于在历史知识的广阔天地中展现其能,最终走出传统教学封闭的圈子。由此,我们首先应改进教学策略,利用“减负”契机,自觉遵循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综合性原则,借鉴现代教育策略与模式理论,以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学活为目标,把课上出味道来。同时,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把听、看、思、议结合起来,人人积极参与。

三、在课堂教学中适度融合自主合作探究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授之于以鱼”,还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会学习的乐趣,真正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多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在合作中完成知识学习,在探究中完善知识学习。

例如:可探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为什么同一时期却出现了两个革命纲领?这两个纲领是不是一样的?可由教师引导学生从相同点与不同点两个角度入手进行比较,也可以探究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这一问可通过一组图片提醒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探究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进行讨论,不能流于形式。对于探究的成果,可以设立很多种奖项,如可以设立“最有自信奖”“最佳合作奖”等,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信去进行日后的探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必要的时候还可开展课后研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结合时事进行探究,让学生觉得有成就感,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

四、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五、加强训练,将课后练习落实到位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缺乏配套的课后练习,备课组在集体探讨研究时,每位老师只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去布置少量的思考题、探究题作为学生课后练习。学生本来就不太重视历史课,再加上没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那样的作业压力,就更不把历史测验当作一回事。由此可见,历史教学要想得到学生重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要靠我们多方面努力,去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给历史学习一个正确的认识。

六、通过良好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学习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必须注重良性评价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于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程度的有效掌握,从而形成对于学生学习的把握,进而帮助自己进行评价。比如,历史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国共的十年对峙这一部分知识时,可以首先在课堂上通过国共的战争将学生引入到国共对峙的环境中来,让学生形成对于不同时间和事件的混乱认识,激发他们理清历史思路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再启发他们使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一段时期的共产党与国民党历史各自发生的事件与时间串联起来。最后,历史教师对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成果要进行积极地鼓励,对于历史学习兴趣高且学习好的同学要留在最后进行赞赏式地表扬,而对于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又不好的学生,则要根据他们各自的历史学习程度以及学习态度对他们进行鼓励式的评价,在全体同学面前夸奖他们比以往的学习大有进步。

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意义重大,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提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力争达到对于学生的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心意.平等对话优化情境多向交流——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师生互动的策略[J].中国教师,2009.

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 篇7

反观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 长期以来, 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尴尬的发现, 在小学初中原本还能大声朗读、大胆表演的学生上了高中, 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 朗读水平每况愈下。齐读尚能有声, 但全体表情木然, 字字停顿, 拖腔唱读。倘若某个同学被抽起来朗读, 往往声若蚊蝇, 结结巴巴, 将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已形成, 到了高中阶段无须再行教学, 甚至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 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 尤其在应试中更是毫无用处。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 万万不可对朗读教学掉以轻心, 等闲视之。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朗读教学?笔者做了几点尝试。

1 制定朗读教学的可行性计划

什么样的文章朗读、什么样的文章不朗读、怎样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教师应有清晰的计划, 精选朗读材料。一般说来诗词、散文宜多朗读, 既有助于学生领会其精妙之处, 又能对学生进行渐染熏陶。因在专注而放声的朗读中, 学生会感到语言之美、内涵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 情思得到升华, 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使之由混沌走向清晰。例如《赤壁怀古》由男同学齐读, 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 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除了利用教材作朗读材料外, 还可从课外书籍、报刊中编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好诗文作为朗读材料。这既能增加朗读的材料, 也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 积累写作的材料。

2 运用多媒体创设朗读的情境

教师通过范读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学生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 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 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首先, 教师的范读往往具有真实感、情境感、现场的范读不仅让学生所到了美的声音, 还能通过手势、表情、眼神将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比录音更直接、更有感染力。朗读最需要的是激情, 即使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太标准, 朗读技巧不是太高明, 但能融入自己感受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最具有感染力的, 最能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此外, 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营造气氛, 就能唤起学生的想象, 拨动学生的情感, 从而使他们的朗读更具有表现力, 也更能使学生享受到朗读的愉悦。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 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 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有目的地利用多媒体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 进入美的境界。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 他说:“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 配乐朗读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作者的情感天地里, 使学生顿悟, 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审美境界。如在朗读《再别康桥》时配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在朗读《春江花月夜》时配上同名乐曲, 《荷塘月色》则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 让学生轻声齐读, 便能使学生朗读时兴致更高, 效果更好。

3 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

为了真正发挥朗读教学的效果,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可从朗读速度的快慢、朗读的停连、读音的轻重和语调的抑扬等几个方面, 对学生作切实指导, 从而让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规律。在诵读前, 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 标示出各种符号, 如停顿 (/) 、重读 (▲) 、轻读 (△) 、快速 (_) 、慢速 (﹍) 等等。这些符号有助于恰当地确定基调, 处理停连, 调节轻重, 控制语速, 以便学生更准确地感受和表现言语的意义和情感。

另一方面, 朗读指导也不能少了有效的文本分析。教师要用丰富的材料、入情入理的剖析、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 去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 运用形象思维, 唤起内心的视像。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语感体验,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然后用朗读去表现自己的理解感受。

4 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

朗读还可以以基本的教学活动课的形式来实施, 把朗读作为一项专门的活动, 提供充分的时间。关于朗读活动, 笔者做过以下的尝试, 即上朗读课和开展朗诵比赛。诗歌单元学习完之后, 笔者尝试举行了一次小型的朗诵诗会, 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朗诵活动。学生自行选择要朗诵的诗歌:或者是学过的课本中的诗歌, 或者是在平时阅读的书本中看到的。诗歌的内容不限, 朗诵表演的形式也不限, 可以配乐, 可以清诵。学生的热情很高, 有的还专门去图书馆查阅了各种关于提高朗诵技巧的书籍;有的到处搜集喜欢的诗歌;还有的为了有出色的表现, 多次找教师面授指导……在朗诵之前, 学生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无形中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 提高了朗诵的技巧, 朗诵活动也小获成功。活动后, 很多学生都喜欢上了诗歌的韵味, 迷上了诗歌的魅力。在推广普通话的班会活动上, 有几个学生自发上台朗诵诗歌, 支持班级活动, 还有的学生开始尝试在摘抄本上写诗, 可见, 朗诵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朗诵比赛可以作为一种“全民性”的活动来开展, 鼓励大家都来朗诵, 不在于比赛的奖项、等级, 而在于在朗诵中体会中国语言的魅力。

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 篇8

1. 树立开放思想,依靠理论支撑

“开放式教学”以现代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弗赖登塔尔为代表的现代数学教育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人,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起组织者、指挥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想,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改变课上教师讲评,课下学生模仿做题的模式,使学生课上、课下都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进行“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进开放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转变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深刻地体会到教学的目标必须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必须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具体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3. 营造民主氛围,改变教学环境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课堂应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实践证明,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可以自由大胆地想象、提问、讨论的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善于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生,学会向学生学习。在这种新型的开放化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下,教师的潜力、学生的潜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4. 运用开放教法,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和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因此,我们要积极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1) 精创情境激趣

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 尝试探究教学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到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学生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 实行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动力。

5. 设计开放习题,培养创造能力

数学开放题的核心是灵活地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开放题具有灵活性、多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领悟到再生知识的方法与数学发现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开放题的设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六一”儿童节那天,四(5)班有48人去参观科技馆。科技馆售票处规定:1人券2元,团体15元(可供10人参观),请设计最佳的购买方案。学生思考如下:如果买2元个体券需2×48=96(元);买团体需15×5=75(元);团体与个体合买需15×4+2×8=76(元)。通过对比思考,学生探求到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确立了团体购买的最佳方案,找到了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目的。

6. 开放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将这种评价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自我观察与评价,以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在评价中受到鼓舞,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明确努力方向,激励自己不断进取,走向成功。

总之,在当前的小学数学中,我们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有效实施开放式教学,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开放教学的有效实施问题,着重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树立开放思想,依靠理论支撑;转变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营造民主氛围,改变教学环境;运用开放教法,激发学习兴趣;设计开放习题,培养创造能力;开放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篇9

一、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理念是:将教育面向大众, 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确立重基础的教育方针, 让学生牢固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从时代性和基础性以及选择性等方面规范课程的教学内容.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目标是, 让学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 还要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它对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应用领域.

2.教学内容的特点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为了加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渗透, 而新增了许多与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突出物理思想方法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 采用了知识规律和应用技术并行的编排方式且图文并茂.除此之外,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共同基础, 并针对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以及今后发展的需要而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知识模块.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应注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问题.由于受过去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兴趣, 以及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通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从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进而使他们体验到探究学习过程的艰辛和喜悦.

二、新课标下如何实现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当前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 就是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深入研究和探索实现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措施和途径, 无论是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还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明确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更加关注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注意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对这三维目标进行系统地规划, 通过一个课时或一个阶段的教学逐步实现.同时, 物理教学目标的定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遵循渐进性和实效性的原则.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因此,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其进行必要的指导、组织和合作, 以及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交流和共同研究, 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除此之外, 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并大胆提出问题.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3.反思教学, 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要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 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等, 以此作为教师今后改进教学的依据.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 只有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 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结束语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让每一位学生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与能力, 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但是, 不同的教师对于同一内容的教学效果往往有很大的差别, 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有效性.因此,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3]国荣, 张春伟.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J].中学物理 (高中版) , 2009, (5) .

浅议新课标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 篇10

首先学习机会悬殊。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是一样的, 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只是少数几个好学生活跃在课堂上, 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占满课堂的所有时间,教师也尽心尽力,但从学生的学习效能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

其次,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不少学校仍然存在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由于化学实验要花费不少时间让老师和学生准备,为了节约时间,老师只是在课堂上演示实验, 甚至把“做”化学实验变成“讲”化学实验,而学生只需要“看”实验、“听”实验和“背”实验,这就造成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动手或动手能力弱的现象。再加上教法的单一, 教学手段的落后,使得教学效率普遍不高,难以践行化学有效教学。

要践行化学的有效教学, 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为关键,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统一起来,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当以主体参与的思想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针对学生的差异,我们要实施分层教学,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欠缺,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如果这些都了然于胸,备课就有了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课上讨论的问题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 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 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并取得成功带来的满足。所以优秀的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教学得法, 决定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有效的化学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其次,培养兴趣、激发热情是化学有效教学的关键点。如果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和学就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随之大幅度提高。我在平时化学教学中一直注意这个问题,具体做法:(1)巧设实验,引发学习兴趣。如“清水变牛奶”等有趣的实验,就能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启发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缓慢氧化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实际:菜刀过一段时间不用,会慢慢生锈,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抹了油的菜刀不容易生锈? 待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缓慢氧化发生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结果。再根据堆积的柴草易发生自燃说明缓慢氧化与自燃的 关系。由此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鬼火”,也是由自燃引起的,使学生进一步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惑,从而达到化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3)拓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化学知识能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学习化学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 如在讲“燃烧和灭火”时,补充一些关于火灾时如何自救的阅读材料。有了相关的阅读材料,再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火灾事件,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如果你们遇到了火灾,应该怎么样逃生、自救? 通过这样的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达到既拓展化学知识,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目的。 (4)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如讲“溶液时,老师一上课就问学生:“你们在家里做过‘酸辣汤’吗? ”学生立即会想、学化学与做“酸辣汤”有什么关系? 当学生迷惑不解的时候,老师便通过实验讲透溶液的概念。学生在实验的现象中和老师提问中产生兴趣, 又带着疑问探究知识, 乐在其中。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引路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及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理解领悟、掌握新的学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又是学法的体现。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意识,对一些最基本的学习规律、学习方法见缝插针,随时渗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学法,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新课标下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评价 篇11

一、提高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有效性策略

1.模拟主题场景进行对话练习

口语教学就要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交流的能力,能够在相应的场景下流畅地用英语进行表达,日常生活中涉及很多的场景对话,这都需要学生掌握交流时使用的语言和句型,需要学生有相关的词汇积累,并培养学生敢说,能说的勇气。这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场景模拟训练,围绕确定的主题设置对话练习,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餐厅就餐”这个场景进行对话练习,首先将用餐有关的词汇进行积累:drink、mineral water、 delicious、 restaurant...之后便是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句型,让学生对话练习中灵活的运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提高学生语言驾驭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

口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敢说、能说、会说的能力,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常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推动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从而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例如:教师在教授“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时,除了教材上的内容,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科目进行讨论,以同桌之间的交流为主,然后教师挑选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阐述自己喜欢科目的原因,对自己所学科目的认识等。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对表达中不规范的地方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提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把刚才学过的内容巩固,还提升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二、初中英语口语多元化教学评价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占据着绝对的主体地位,这就导致在课堂评价体系中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评价局面。教育学认为,如果整个评价过程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回应,那么这个评价体系就是一个失败的评价体系,根本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还可能因为教师的不良评价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来讲,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必须注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化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都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相互沟通、互相交流,既有利于及时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进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又有利于其积极而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并逐渐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中多数采用总结性的评价来评定学生的成绩,通常以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口语进行考核,这种评价方法的弊端就是容易产生学生临时抱佛脚的情况,不能客观地对学生英语口语掌握水平进行准确的评价。因此,引入形成性评价,让学生的英语口语考核更加合理和科学,即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平时的小测、课堂积极发言、活动的参与等都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因素,提高了学生口语评价的科学性。口语的练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那么对口语的评价也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系统过程,因此,实施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能够准确地掌握学生口语学习的情况,为教学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2.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口语教学评价中应该实施多元化主体评价的策略,把学生、家长的评价纳入到评价中,多元化主体的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评和他评中提升英语使用能力,即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能反思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获得语言驾驭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与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还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评价是推动学生不断改善学习方法和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推动力,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发挥最佳的激励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策略的最优化,最终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 篇12

一、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概述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有效教学概念的界定有三种视角:第一种视角, 从老师教学行为的角度看质量的高低.第二种视角, 从学生所得的角度看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多少.第三种视角, 以“三效”来界定, 即有效果, 有效率, 有效益.要把教学理解为“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复杂的互动.要坚持全面的教学主体观, 既反对把学生置于客体的位置进行控制和支配, 也反对忽略教师发展的片面主体论.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方法, 为了达到促进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以及终身发展, 同时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积极发展的目的而进行的师生互动过程, 是以获得积极的教学效益、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效率的综合体现为特点的教学.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本文做如下定义:教师以高中新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 以实现高中数学的课程目标为教学目标, 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科学的方式方法, 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以获得积极的教学效益、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效率的综合体现为特点的师生活动.

二、新课标下实施有效性教学的理念

1.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概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 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 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 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理性思维, 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增强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实施有效性教学基本理念

(1)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 要通过学生来体现.课堂有效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 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 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 在进行课程和教学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 不能为追求形式而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 使学生有效学习, 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4) 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 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5) 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 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 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 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三、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1.全面把握课程内容, 实施有效性教学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按时间进行的“线序性”, 有先有后, 但数学教学的内容不一定是线序的.有些知识内容之间有严格的先后顺序要求, 但是还有一些内容可以根据某种需要人为地调整先后的顺序.例如, 直线斜率的概念, 可以用正切函数来定义, 也可以用向量来定义, 还可以用导数来定义, 在不同的章节可能有不同的侧重.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全面地把握这些内容, 实施有效的教学.

2.抓住数学本质, 实施有效性教学

上一篇:恒频风电系统下一篇:轮换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