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

2024-08-04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共12篇)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 篇1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引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万事贵乎始”,就像听故事,如果开头很精彩,就肯定会希望一听到底。因此精彩的新课引入,不但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新课的引入应该在以前教材引入新课特点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可以通过一些灵活多样的形式体现:如每堂课开始2分钟,学生由于刚进教室,找书找笔,课间嘻闹余兴未消等原因,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如果教师一上课就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或用目光扫视教室;或叫学生朗读;或温故而知新;或创设情景诱发思维;或设疑布障,引起悬念;或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或动手试验,巧设铺垫;或精心设计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语,就可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当学生情绪热烈、兴趣深厚时再转入正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下面我结合初中数学新课标的特点总结一些引入新课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 以旧带新引入新课艺术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能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能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如新课标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最后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而且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复习时间大大缩短,保证新课质量。但要使用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教师必须精心选择复习内容,使已学的知识为新知识开辟道路。

2. 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艺术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讲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再如,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就水到渠成了。

3. 提问、质疑引入新课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学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如,有些教师在讲授“负数”时,他并不是像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学生既能了解负数的意义,又能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的引入新课方法。但需要提出的是: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又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在练习、讨论、归纳中引入新课艺术。

4. 通过练习、讨论,然后对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引入新课

这是常用的方法。对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使用多媒体,有时会省时、省力,同时能增加课堂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暂时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题目在随堂练习上进行归纳。比如引入平方差公式的一组多项式乘法练习:

数量可5以4让个学21生6个先做4,5个然后3点00击米答案并用42不0同吨色彩引导75学题生观察,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特点,通过练习、归纳、猜想的方式引出平方差公式。这样引入新课的方法往往是应用于有关公式的新课上,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但选取的例子不能名太次难,只要1能便于2学生观察3,发现结4论即可5。6

5. 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艺术

名称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热水器音响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销赖量兴趣,12兴台趣是1能0量台的调8节台者,它7能台支配4内台在动1力套,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

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

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6. 实际应用引入新课艺术

数学中所学的知识,有不少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如果在教学当中能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势必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和明确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如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有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际当中经常使用符号表示某种意义的例子,如天气预报图标、交通标志、五线谱等,或举一个“失物招领”的例子:“小明拾到人民币a元,请拾到者到教导处认领”,引导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用a表示有什么好处?”来引入新课。

当然列举实际应用的例子要贴近生活,要使用大多数人熟悉的例子,否则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将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上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但要注意课堂教学整体设计,把引入新课视为一个重要环节,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切忌拖泥带水,影响正课进行。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 篇2

【摘 要】新课标语文教学的策略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更新教学理念,突破作文教学难点,探求新颖独到的作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 作文教学 策略

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瓶颈。学生作文难,作文模式千篇一律,作文内容大而空。建立在新课标基础上的初中语文教学,旨在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就值得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好好思索,勤于探讨。下面谈谈本人在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强化积累,厚积薄发

1.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要有意识地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可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美词语、精彩句段,并反复阅读品析。每当教完一课后,不妨让学生写上一点感想或模仿写上一段习作片段。

2.生活感悟的积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泉,走近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自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没有过在黑暗中苦苦挣扎,感受非常的生活,海伦怎能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没有自身曲折生活感悟,奥斯特洛夫斯基怎能完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生活中的细节是写作素材的宝库,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感悟自然,用心去领悟社会,方能体悟人生,体会生活哲理。

二、多种途径,培养写作兴趣

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追求独立,讲究自尊,喜好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给他们以发挥、创造、发泄、表达的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良好基础。教师在作文课堂的激趣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要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调动和保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习作准备时,尽可能创造条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习作指导时,用激励的话语去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班上宣读、专栏展示优秀作文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作文的快感,享受成功的乐趣。作文评语要用赏识性的语言,表达出教师的赞许、鼓励和期待。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他们乐意主动地、自由地写作,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只有学生爱学和乐写,他们的作文水平才能渐渐地得以提高。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逐渐走入教师的视线,教师可以在一地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精品课尽收眼底,作为借鉴,因此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三、拓展写作空间,激发写作欲望

写作空间拓展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对写作观念的认识问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写作其实就是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常规成长或者生活行为。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写作”被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提了出来。“自主写作”强调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是生活学习的需要,是成长和发展的必需,是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写作”把教师从越俎代庖的支配地位上请了下来,回到自己引导、指导、帮助的本来位置上。学生一旦形成了独立写作的意识与习惯之后,我们还愁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会提高吗?为写作主体正名,恢复了新课标下的写作是开放性的,有话即长,无话则短。精彩的东西往往是灵感的瞬间闪现,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写观察日记或周记,写读书笔记等来加强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长期以来,由于命题作文的束缚,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了,学生写作文,其实是带着镣铐去跳舞。学生真实的兴趣、爱好与其笔下的作文可谓“咫尺天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向课余生活要空间,即在课内直接地进行文学社团性质的写作指导与创作实践,读写一体化,把阅读和写作都当成对话的一种最高层次的形式。这样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生活的体验,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

四、积极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有效指导学生作文

在新课标中,语文教师在写作中应充当什么角色呢?我们的语文老师究竟应是“第一作者”,还是“第一读者”?作文是师生在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作文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仅仅是命题者,还应是参与者、试验者。教师只有参与到实践中,才知作文的甘苦。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主要是通过做“下水文”的方式,实现对作文的有效指导。不写作文的教师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输灌,其结果往往是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造才华。教师亲自参与,亲笔作文,才能将心比心知甘苦;并且“师生同下水,相与探浅深”的共同的写作活动也能建立友谊,使学生爱作文乐作文做好文。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师生间的对话,以实现人格对等上的灵魂交融以及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智启迪,从而“创造让教师崇拜的学生”。

五、扩大阅读,丰富知识,让妙笔生花

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扩大他们的视野。结合农村具体情况,可以读沈从文、贾平凹等作家的一些乡土气息浓厚的作品。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知识。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写出好的作文便是水到渠成。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自强精神;感知水平;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18

一、知己知彼,升华民族自强精神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说。何谓知己知彼?古人认为:我方行军打仗,要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夺取战争的胜利,不仅要全面透彻了解自己方面的情况,还要全面细致掌握对方的情况。只有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古人用兵尚且如此,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学生学习历史当然也不例外。知己知彼,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自己,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了解别人。因为历史是一种知识,历史是一种智慧,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更是浸润着爱憎汁液的一种情感。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史时,联系世界近代史,重点分析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投降,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实。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历史,可谓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也是一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在这同一时间,西方列强在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后,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在工业革命后,又是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在新航路开辟后,更是一部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史。通过对这段历史对比回顾,可以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责任感,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犹如四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很值得每个学生引以为荣。教师讲述这段历史,无疑还传达出另一个信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也是年轻一代的历史使命。让学生们在享有中国古代文明自豪的同时,更加坚定创造中华现代文明的雄心壮志。

二、以点带面,提高整体感知水平

历史并不是仅靠记忆进行学习的学科,而是一门有着千丝万缕因果关系的学科。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产生,必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且这些事件之间、现象之间、人物之间,总存在着某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因果关系。一旦我们理清了这种因果关系,也就寻找到了问题的总根源或总抓手。确定了事物原因这个“点”,再由此进行发散,搜寻相互关联的事物,于是便会形成事物的“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获取的知识,将不再是片面的、肤浅的,而会是全面的、深刻的。例如:在教学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史时,着重分析两次工业革命这个根本原因,以这个原因为切入点,上联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下系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面”,即欧洲工人运动蓬勃高涨、马克思主义诞生、垄断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等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相关的历史知识,由点到面,全面把握和感知教材的内容和思想,就会形成历史知识的板块化、系统化,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会贯通。

三、因势利导,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知识信息量大,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因势利导,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绝非一项简单工程。大量历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占有了大量的史实,理清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才有可能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迸发出创造性的思想成果。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时,紧紧抓住几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疯狂瓜分中国等历史事实,由浅入深,层层设问,最后让学生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就要挨打。这时候学生思想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又如在详细介绍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史和工业革命过程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分析英、法、美资本主义发展的深远影响。只有到了对英、法、美的历史状况有了透彻、全面的了解,并蓄足了知识的势的时候,学生才会对欧、美的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生认识上产生的质的飞跃,自然会引发学生去深刻认识并认同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也才会更加对自己所肩负的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到不可旁贷。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 篇4

一、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强调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

者和参与者。因此,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认真思考向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数学概念和建立数学模型。

案例1.正数与负数的教学设计, 为了体现负数是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 我选择了三个学生较熟悉的例子, 用计算机显示动画效果, 供学生交流讨论。

(1) 比如零上5℃, 它比0℃高5℃, 可记作5℃, 而零下5℃比0℃低5℃, 怎样表示呢?

(2) 珠穆朗玛峰髙出海平面8848米, 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 怎样表示二者的海拔髙度?

(3) 表示向东走3米与向西走3米, 收入50元与支出50元, 怎样用数来表示?

通过创设以上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考参与, 从而抽象出正负数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案例2.课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认识圆柱、圆锥、棱柱。

教师把实物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棱柱展示给学生观察。

师:通过观察实物, 下面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 (讨论、交流) 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是它们的底面都是圆, 侧面都是曲面, 不同点是圆柱有两个大小相同的底面, 而圆锥只有一个底面, 圆柱没有顶点圆锥有一个顶点。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棱柱和圆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棱柱和圆柱都有上下两个底面, 都有侧面, 棱柱的底面是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多边形, 而圆柱的底面是圆, 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 而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圆柱没有项点。

案例剖析:通过展示实物, 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 归纳抽象出几何体的特征, 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归纳抽象知识的能力。

案例3.新课标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 课题:我变胖了。

教学设计过程片段: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演示。这是一块圆柱形橡皮泥, 我用力向下一压, 你们看它怎么了?

生1:它变矮了!

生2:原来高的圆柱变成矮肥的圆柱。

师:请同学们读一下下面问题。电脑显示引例: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钢材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肥”形圆柱钢材, 高变成了多少?

师:刚才的演示与引例中轧钢工厂里的锻压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圆柱体的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呢?

生:它的底面半径增大, 高度减小。

师:它的哪些量没有发生变化呢?

生:它的体积没变, 重量没有变。

剖析:通过实物操作, 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变量与不变量, 从而建立方程模型, 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

二、教学设计的素材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交流

数学教学设计应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给予学生提供可操作性、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资源,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案例4.课题:新课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从不同方向看》

教学目标: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 能画出简单物体的三视图。

教学设计过程:

师: (摆出一组物体, 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 同学们通过刚才观察这一组物体, 该看到什么样的图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 (讨论、交流) , 我们可以看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可以看到不同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利用现有的物体摆设不同的组合, 并讨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

生:摆设、讨论、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实际操作, 有什么体会?

生 (归纳)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师:老师给出课本中的五幅图片, 再观察老师摆出的一组物体组合, 请大家讨论一下, 这五幅图片分别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生:讨论、交流。

师: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 (归纳学生的意见, 肯定学生的看法。) 这说明有了物体组合和图片就能判断出观察方向。下面老师摆出一组组合体, 请同学们尝试说明从上、左、前三个面观察分别能看到什么样的图形。

生:讨论, 说明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师:很好,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主视图, 从左面看到的图形称:左视图, 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俯视图。下面请同学们画出老师摆出的物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评析:通过以上设计, 在课堂上充分提供给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讨论和交流合作的机会, 教师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三、教学设计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是开启数学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是数学发现的源泉。所以, 数学教学必须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学和适当的解题活动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 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案例5.《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师: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怎样求出来?

生:四边形的内为和等于360°, 因为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等于四边形的内角和。

师:对于五边形的内角和怎样求出来?

生:像四边形一样想方法把五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来求内角和。

师:请每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讲述怎样把五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方法及探索的结果;

生1:通过顶点A连接五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C、D得两条对角线AC、AD, 从而将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 而这三个三角形所有内角正好组成五边形的五个内角, 所以, 五边形的内角和是180°×3=540° (图1) 。

生2:在五边形内任取一点P与五个顶点相连接, 这样可将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 而这五个三角形的所有内角正好组成五边形的五个内角和一个周角, 所以, 五边形内角和是180°×5-360°=540° (图2) 。

生3:在五边形的一边AB上取一点P与另三个顶点相连接, 可将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 而这四个三角形的所有内角正好可组成五边形五个内角和一个平角, 所以, 五边形内角和是180°×4-180°=540° (图3) 。

生4:还可在五边形外取一点P与五边形的五个顶点连接得到五个三角形来求得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40°。

师:很好!从图1可以看出, 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二条对角线, 这二条对角线将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 如果这个多边形是六边形、八边形会有什么结果, 由此可以发现一般规律吗?

生1:如果是六边形可以作3条对角线, 把六边形分成4个三角形。

生2:如果是八边形可以作5条对角线, 把八边形分成6个三角形。

生3: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 可以作 (n-3) 条对角线, 将n边形分成 (n-2) 个三角形。

师:回答非常正确。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吗?

生:能。n边形的内角和为 (n-2) ·180°。

评析:以上教学设计,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 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同时也教会学生运用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把多边形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来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要有创新的教学设计,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教学策略初探 篇5

从事新课程的教学已经好几年。在这几年中,我所面对的大都是农村初中学生。教学过程中发现至少有以下几类学生是我从来没有教过的:

一、公务员的子女,二、教师的子女,三、有钱人的子女,四、老板的子女,五、当地政府领导的子女。因为他们都城里较好的学校去了。班上常见的是以下几类学生:一是留守儿童,二是单亲子女,三是生活比较困难的学生,四是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五是大学校不要开除回来的学生等。面对此种情况,许多老师都感头痛,教学不知道从何入手,讲难的,学生听不懂;讲简单的,无法应对考试,特别是教新教材后,发现大量的探索与研究问题让许多老师无从下手,学校的硬软件又不能与时俱进,怎么办呢?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由于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进行图形的展开);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益。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策略。

(一)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

一个数学教师,课堂上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管理学生,怎样导入,怎样探究,怎样巩固,怎样总结,都是非常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需用的技能。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认为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可以通过联系、挑战、变化、魅力的方式。所谓联系就是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和数学本身的实际,使教学的内容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对自己有意义的,是与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联系的。所谓挑战就是指设制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要有挑战性,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深入思考才会有正确的结果,要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收获大。如一道题解答完毕,接着便问,谁还有其它创新解法?这便能激发学生继续思考。所谓变化就是说,当学生的注意力涣散时,当学生的情绪低落时,当学生过度兴备时,教师要能及时改变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或猜想,或观察,或听讲,或思考,或操作,或自学,或讨论,或演算,或小组竞赛„„从而将学生拉回到正常的教学中来。最后,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也 能吸引学生专注地学习。比如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等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是还能想办法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意志需要,效果会更加持久而巨大。

(二)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愉快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农村中学,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何谓愉快教学呢?愉快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愉快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特别是对那些留守学生,还会让他们对其产生信任感。二是精心选择,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一些生动有趣的与本堂教学有关的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诸如数学发展简史,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和有关成绩。还可以讲述一些趣味性强,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数学典故。这样不仅活跃了气氛,还使学生产生了愉快的学习心理,自然其乐无穷。例如讲“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时,学生普遍感到内容简单,但很难灵活运用,于是,我先介绍中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关于勾股定理内容的著名解说,即“勾

三、股

四、弦五”,接着又列举并解答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一个关于勾股定理应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钦佩古人数学钻研精神的同时,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倍感自豪,继而克服因“畏难”而造成的学习困难。,三是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应用,学生才能体会到其重要性,从而使其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9章中《简单的轴对称图形(1)》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做一做:

在纸上画出线段AB及它的中点O,再过O点画出与AB垂直的直线CD,沿直线CD将纸对折。看看线段OA和线段OB是否重合?要求分组讨论,哪组得到的结论多,又科学,就给予操行加分:

探索发现问题:

各小组经过讨论后,得到了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可以找到线段的中点,然后再过中点 作出垂线。但是有的同学却用圆规同样取到了相同的效果,并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在中垂线上任取一点,连结两个端点得到的两条线段长度相等,由此得出性质,对折过程中还发现他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也找到了。推翻了我想让同学们用度量法平分线段,再引导学生去发现他的性质和定理的想法。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在此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后得出的的结论,是他们切身体验的结果,对于他们来说,记忆深刻,也不容易忘记。而我们则应该及时给予充分肯定,激励他们敢于探索的精神,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四)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及地区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因为情趣原因而影响学习的学生,我们还要了解具体情况,及时给予开导,引导他们走出低谷。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才能真正使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 篇6

关键詞:初中物理 教学 提高效率

在新课改下,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我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民主氛围、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学校里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品质,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我不管在课堂上还是课外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一致对待,和他们和睦相处,时常与他们谈心:拉拉家常,讲讲笑话等,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尽快做到,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一些小毛病,通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进与他们的感情,这样得到他们的信任。如:学生的插嘴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一种常见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往往恼羞成怒,对学生斥责,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殊不知,这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任意的给予扼杀和毁灭。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现实”中的物理知识

物理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这使我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新课程提倡科学研究式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种探究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这样我们也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如果指导过度,学生们无法自己探究学习,这样就成了一句空话,形式主义。另一方面,若指导不到位,让学生自己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从而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自己要把握好适度原则,正确处理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效果。

新教材中出现观察与思考,接着出现“想一想”,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的同时,大胆地提出问题,将知识的疑点彻底弄清楚,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多做实验,提出质疑,去探索,去解开科学之谜。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提出现在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时,作为老师不要“一棒打死”,而要向学生说明,要分清这些问题,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通过鼓励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敢问、善问,养成提问的习惯,使学生长期处在提问的思维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还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对初中物理这一启蒙学科来说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物理知识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实际应用的广泛性,在每学习一个物理知识后,我都会设计一些应用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应用,体会到学好物理的重要作用,加深对物理的认识。让学生找到学习物理的“信心”。《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物理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如果过于强调物理的抽象形式,忽视生动的具体模型,过于集中于内在的逻辑联系,割断与外部现实的密切联系,失掉了产生兴趣与刺激动机的最重要的源泉。必然给物理教学带来极大的伤害,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

三、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环节,注重物理教学策略

1.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效益密切相关,优化教学就是使其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

2.要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环节的新理论、新技术。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完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即确定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3.教学策略选择得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探索教学、启导教学、发现教学、自学辅导教学、问题教学、尝试教学、单元目标教学等方法各具特色,各展身手。通过优化物理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最终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物理。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体验教学浅析 篇7

一、以全新的教材为依托、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尊重每个学生, 发掘学生的个性潜力, 做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和培养者。

教师在课堂上或者在平时, 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 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切中要害, 从多方面启发、引导, 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把课堂当作求取知识、探索真理的乐园。

2. 充分信任学生, 给他们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 做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课堂教学最根本的是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其有创新意识。营造和谐、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 有利于学生释放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可以为“主持”,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演”。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下,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来、活动起来, 活灵活现地充分“表演”。我在讲授《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这节课之前, 让学生搜集有关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听了我的任务后, 同学们热情高涨, 开始积极行动了。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图书馆中查《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五千年》《成语故事大词典》;有的学生从熟悉的人那里借阅有关资料;另外, 我也将有关资料直接印发给学生。课堂在历史课代表的主持下, 学生秩序井然、滔滔不绝地演讲各自的成语故事。一节课下来, 同学们不仅学到了丰富有趣的成语知识, 又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加深了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的了解, 培养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树立了良好的品质。

3. 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和学生的个性特点, 做学生个性发展的发现者和欣赏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了满足这种渴望, 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 使学生觉得有用武的地方。在上活动课《破解彩陶之迷》这一课时,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图片彩陶的造型、颜色和图案等, 然后结合已掌握的历史知识, 发挥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 远古传说时代的人类是如何生存和生活的, 他们当时想法怎样。学生们观察了人形陶罐、小口尖端瓶、舞蹈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船形彩陶壶等陶器后, 纷纷举手发言, 风趣、幽默、诙谐地描绘出远古传说时代的文明。这样既创造性地利用了教材, 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培养了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 又激发了学生发掘历史真相的兴趣。

4. 利用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做学生感受历史、表现历史的合作者和探讨者。

在上《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这节课时, 我让学生分工合作, 收集资料、编排历史剧, 让学生分工扮演秦孝公、商鞅、新兴的地主、奴隶主、劳动者, 在同学们活灵活现的尽情表演中, 他们不但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团队精神, 同学们既深刻地表现了历史, 又感受了历史。

二、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 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主基调, 要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有机的整体加以把握。学习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态度、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直接影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探索的一种动力和成功的诱因。”在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乐学的情景, 是推动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最持久的动力。因此, 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使他们在陈旧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感受的学中有乐, 乐中有学。

三、以欣赏为主强调关注学生的成长,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1. 建立成长档案, 实行以量化考核为基础的共性评价。

成长档案袋应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帮助学生感受成功, 感受进步, 得到鼓舞。在评价过程中, 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之间的差异, 否则, 会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评价结果, 使评价缺乏真实性, 也就失去了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 实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手段以发展为原则的个性评价。

建立成长档案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以评促学, 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它是师生共同实践、反思、发展、再实践的过程。一方面,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成长档案袋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也应该借助学生这面镜子, 在各种反馈活动中改进自身不足。建立成长档案袋, 必须以激励为目的,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评价方法应尽量多使用分项、分量定性评等级的方法, 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的多元评价, 使评价正体多元化, 这种多元评价可以让教师、学生、家长共享评价结果。成长档案袋评价应具有方向性、科学性、现实性, 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 评价活动的展开应简单、容易操作, 要有针对性。学生各有特色, 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

3. 改革考试方式, 设计能全面考核学生素质的试题, 促进评价机制的完善。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作业评价策略 篇8

一、作业评价要紧扣教学要素, 具有针对性

作业评价是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存在问题和不足的重要手段.在作业评讲过程中, 教师不能“就作业讲作业”, “胡子眉毛一把抓”, 单纯地讲解作业练习内容, 而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 选取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数学作业内容, 进行有的放矢的评讲作业活动, 使学生在针对性的评讲作业活动中, 能够“一通百通”, “由此及彼”实现对教学内容要义和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如, 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作业评讲活动中, 由于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内容理解不是十分准确, 加之, “掌握和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并能进行正确的运用”是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 在该节作业评讲活动中, 教师在全面掌握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基础上, 有意识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案例, 围绕学生解题薄弱环节, 紧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内容”要义, 结合问题案例, 进行针对性的评析和讲解活动.最后, 让学生由此及彼, 进行其他问题的订正活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针对性的作业评讲活动中, 不仅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有了深刻理解, 还对如何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性质进行解题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二、作业评价要凸显能力培养, 具有实践性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 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 并将此作为衡量教学效能高低的重要依据.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 都要将能力培养贯穿其中.作业评价活动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作业评讲活动中, 要将作业评讲与能力培养有效结合, 展现教学评价活动的实践特性,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案例再次探究和二次分析活动, 探知和找寻出问题解答的策略, 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如, 如右图所示, 在△ABC中, ∠B=40°, AB=4, AC=3, 求BC的长.问题案例的评价活动中, 教师展示出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考虑运用勾股定理一定要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一条件, 而运用勾股定理进行问题解答”的过程, 要求学生进行问题解题过程的辨析活动.在探究问题解题过程中, 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存在的错误.此时, 教师向学生指出:运用勾股定理解题时, 三角形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此时, 学生才恍然大悟, 立刻意识到该问题解题的错误原因, 经过解答, 得出了正确的解题过程和结果.这样, 学生在评讲活动中, 不仅对解题错误原因根由有了深刻理解, 而且探究分析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作业评价要突出整体特性, 具有指导性

教师在作业评讲活动中, 不仅要对作业内容进行有效讲解, 而且还要进行发散思维, 对相关知识内容及要义进行有效整合, 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结构体系有正确、全面的掌握, 同时, 也能够为学生进行综合性的问题解答进行方法指导.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篇9

一、物理课堂的特点

1.实验性。

物理科学是以实验研究为主,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自然物质的特点, 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所谓的实验性就是指物理课堂上的以实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自然科学, 是对自然事物的发现理解, 然而自然事物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以不易被人们发现的暗在规律以及间接作用为主, 这也就客观上决定了物理课堂的这种实验性。对于这种惯性定理, 人们在普遍生活当中很难发现这种惯性的存在。人们在实际生活当中, 几乎找不到任何绝对光滑的平面, 这也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通过实际生活感受到惯性的存在。然而, 通过物理实验, 借助物理实验工具, 建设一个相对光滑的平面, 进而通过不断推算, 逐步导出牛顿第一定律。

2.生活性。

所谓的生活性是对于物理课堂的研究事物的出处而言的, 它指物理课堂上所研究的事物大多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其学科的学习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前面已经说道, 物理课堂是以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为主的自然科学, 这些研究内容在实际生活当中都能够找到实例。比如物质结构, 在人们实际生活当中对于病毒物质结构的研究, 则能够为人们提供治疗相应病毒引起的各种病症。对于物质相互作用而言, 在现实生活当中则更为广泛的得以体现, 比如人们骑自行车, 人们对于自行车施加作用工, 自行车才能够前进, 这就是人们与自行车中相互作用的体现。再比如事物的运动规律, 在人们生活当中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日月星辰的运动, 河流中鱼虾的季节性流动等等。

3.创造性。

所谓的创造性是针对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而言的创造性, 是在教学手段上的以及教学工具上的革新要求。物理教学, 针对对象为自然界中存在的对于学生而言吸引力极小的事物, 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 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是上好初中物理课炒年糕的重中之重。随着教学方式的日久传递, 如果没有及时的更新, 学生们对于陈旧的教学手段就会产生反感, 这就直接关系到了物理课堂的课堂讲课效果。因此,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 特别是在新课标指引下进行改革过程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对于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工具的革新, 不断通过新事物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觉的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 保证物理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建议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 教师是物理教学的主导, 实验室物理教学的工具, 学生是物理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在传统教学观念中, 教师掌握课堂时间的分配, 掌握课堂物理实验的进行, 掌握着学生在课堂的课堂举止。课堂物理实验在传统观念下的物理教学中, 很难实现其表达知识的巨大作用, 而学生在传统教学观念中, 属于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在课堂上要做到不说话、不乱动的课堂要求。这种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 教师过分霸占课堂时间, 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时候很难进行主观的积极探索, 跟新课标物理教学目标不符。因此, 要想做好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必不可少的, 要逐渐的转变学生被动地位为主动探索, 转变教师主体地位为辅导地位, 充分发挥物理课堂实验的重要作用, 增加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因此, 在新课标指引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 必须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巨大作用,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多媒体信息, 将实验所不能表现出来的物理现象通过多媒体的虚拟创作表现出来, 确保物理课堂知识的完整性。

3.做好课堂归纳。

首先, 学生要做好课堂归纳工作。学生的课堂归纳工作主要是指对于课堂老师所讲述知识的归纳以及课堂实验的归纳, 学生通过不断的归纳总结, 可以不断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盲区, 进而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方式, 寻找到有利于自己学习的学习方式。

其次, 教师要做好课堂归纳工作。教师通过对于课堂讲课的归纳工作, 可以发现自己在讲课过程中对于知识点的忽视, 教师也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不断的寻找符合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手段。

总之, 在义务教育不断进行改革的形势下, 初中物理作为物理教学的最初阶段, 其教学改革在所难免。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 我们必须结合初中物理的课程特点, 确保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进行, 各个学科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对教学方式进行着新的创新。本文主要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 提出了一些对于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有效性建议。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特点,有效性建议

参考文献

[1]石志芬.丰都县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03) .

[2]邢红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调查研究[J].物理教师, 1998, (04) .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浅析 篇10

一、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 巧妙地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厌恶数学——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情境可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等多种方式进行。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 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 强调兴趣的培养, 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思维的动力和方向”。让学生在教师提供新知的背景中, 积极思维, 形成新旧认知矛盾冲突, 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认知心理趋向, 产生自发探索、思考、讨论、解决的强烈求知欲望, 大胆地提出开放性问题。例如, 在学习线段公里“在两点的所有连线中, 线段最短”时, 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从台州到上海, 一般可以乘汽车, 路程约为468公里, 也可以坐轮船, 航程约546公里, 还可以搭飞机, 只有约412公里。教师问:“对于这三种行程, 你们能发现并提出什么问题吗?”诱导学生提出:“为什么三种行程各不相同呢?飞机的行程为什么最短呢?”接下来, 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将问题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教师故意设置思维障碍, 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 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并自发主动参与活动。

二、引导方向自主探究

学生发现问题后有无强烈的提问欲望, 能不能提出问题, 敢不敢提出问题, 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 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 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 完成探究活动, 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数学发现的欢乐, 一起为解决某些数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 教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现代教育论认为,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三、合作交流自主解决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全班中进行交流, 汇报不同的探索结果和疑难问题, 并说出每种问题答案的思考过程。教师要很快判断出学生思维的正确与否, 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轨迹, 但不急于表态, 不作过早的点拨工作, 而是尊重学生,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允许不同意见者进行争论, 组织学生间或小组间竞赛, 大胆相互质疑, 自己做出判断, 自觉矫正错误, 引起“共生效应”, 保证创造性活动的顺利进行, 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分享成功的喜悦。例如, 在求扇形面积的问题, 教师设计了在特定的环境下, 牛吃草的生活问题:在草地上, 有一个正六边形ABCDEF的围墙 (不能进入) , 每边长6米, CD延长线DG也是围墙, 长度是19米。有一头牛栓在D处, 绳子长18米, 问牛能吃到围墙外多少面积的草?学生首先要想到实际情境中牛吃草的情况, 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就是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的图形;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黑板上的图形来想象牛吃草的情况, 通过想象、讨论,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发现牛吃草的范围首先是以D为圆心, 以18米长为半径画弧;其次是以E为圆心, 以12米长为半径画弧;第三是以F为圆心, 以6米长为半径画弧。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在放飞思维和想象中产生的创新结果, 就是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子问题, 使问题简化, 然后再重新组合, 使问题得到解决。

四、扩展应用深化知识结构

让学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是实现学生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使认识上一个台阶, 逐步完善认知结构, 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布白”, 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

综上所述, 通过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过后反思进一步深化知识结构来达到活化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的。总之, 课堂教学要围绕“有利于问题解决”这个中心展开, 注意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其自由奔放的想象, 加强实践性, 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 提出了新要求,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 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践新的数学课程理念, 有效提高课堂效果?笔者提出实践“问题——自主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有效课堂,问题情景,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钟海青.《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丛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思考 篇11

关键词:重过程 重创新 重个性 重合作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③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如:(a+b)*(a-b)=a2-b2,等等都使人产生美感。④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让学生体验这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⑤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是一种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反映着数学知识的共同本质。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1.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學,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数学教学过程也是老师与学生感情交流的过程,面对拥有灿烂生命力的学生,老师必然把感情投注到教学之中,学生面对知识渊博充满智慧的老师必然敬佩有加,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的知识经验智慧与学生灿烂的生命活力的有机融合的过程。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学生是独立独特和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责任与权利的主体。教师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篇12

一、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也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好多教师在接手新的班级时, 往往能做到从所有学生着眼, 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进步。但是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 有些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不太好或者基础不够扎实等原因, 成绩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而下降, 这个时候学生的成绩往往会成为教师评判学生的主要依据, 成绩好的学生日益重视, 成绩差的学生逐渐忽略, 两极分化慢慢形成了。

这个时候, 教师就应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不是流水线的产品, 方方面面都完全一样, 他们的生活习惯、知识储备、家庭环境等因素都在制约着自身的发展, 他们会因此出现个体的差异。所以, 到了初中阶段,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认可这种差异, 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比如, 数学课上的最常用的计算题部分, 我们就可以针对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次要求, 可以允许一些学生用多一些的时间完成要求, 对计算速度的要求也要适当。当计算只要求达到“会”“比较熟练”等内容时, 教师就不要再过分强调速度上的要求了, 同时注意鼓励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及辅助工具进行运算, 这样, 每个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展开学习了。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多给学生做主的机会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转化成主动地探究, 自主学习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因此, 在数学课堂上, 尽量多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能做的一定要学生自己去做, 给学生做主的机会。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时, 他的成就感、自信心就会有巨大飞跃。而对于那些学生自主探究有所困难的知识, 教师就要合理设置课堂教学环节, 给学生搭建平台,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平台能够最终完成学习目标。综合来说, 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唱主角, 教师在幕后指导, 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智慧, 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主导。这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特别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下只是被动地接受, 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通过新的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方式, 才能真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 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 通过自己主动探究最终掌握知识。

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搞一刀切,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节,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掌握不同的解题过程, 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环境应当为学生学习提供自由的发展空间, 而且, 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 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的关键。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氛围,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师生共同探究, 学生密切合作, 在这过程中, 教师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提高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很多一线教师在贯彻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 往往有这样的担心: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吗?教师的这种担心是正常的, 因为学生无论从学习习惯, 还是知识的储备, 都难以完全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激励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 为了实现理想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另一方面在实际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敢于求异、勇于创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志品质。

六、师生之间加强交流

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不仅仅是靠简单的知识的传授, 更需要靠师生之间心灵的交融。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一定要注意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调节功能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现在我们一直在提倡民主教育, 就是强调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各项基本权利, 另一方面也隐含了要尊重学生的精神权利。当学生上课情绪低落时, 些许的关心, 可能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回答完问题后, 简短的点评与鼓励, 可能就会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出现一些问题时, 教师这时最应该给予的则是恰到好处的指引和分析, 学生就会体会到收获的乐趣。

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教学, 能够建立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会使学生在平等、宽容、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受到鼓励, 让学生大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生命的拔节下一篇:教学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