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

2024-08-04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共12篇)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 篇1

初中新课程改革提出物理课程应改变教师对学生过分强调知识传承,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了在新课程和应试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笔者就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实效性从以下几方面作些探讨。

一、明确初中物理实验的目标是提高实验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开展的目标, 具体来说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物理实验活动有以下收获:

(1) 获得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操作、思考、分析,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非常丰富的知识与技能。

(2) 体验过程, 学会方法:对于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体验实验的乐趣, 也能感悟实验过程中的困难, 使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熏陶。通过实验操作、设计, 学会仪器使用方法, 实验记录方法, 进一步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3) 培养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整理归纳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前准备是提高实验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的智力发展中开始占优势, 但此时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的支持。由于受课堂时间、学生知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教师在课前应在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方面下足功夫。实验前给学生对本次实验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讲解, 在动手探究实验前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

以八年级《测量小灯泡电阻》为例, 实验前教师将学生分组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实验。在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的前提下教师应让学生明确:

(1) 实验目的:学会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能运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式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

(2) 实验原理:R=U/I

(3)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未知阻值的小灯泡、导线若干。

(4) 实验电路图:

(5) 实验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6) 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实验课前教师引导提出问题:虽然我们没有测量过小灯泡的电阻, 但想一想如果要测量一只未知电阻的大小该怎么办?依据原理:测量电阻依据什么原理?依据原理画出电路图。再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连接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注重实验过程是提高实验实效性的必要环节

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应巡视观察学生实验, 结合每小组予以必要的指导和讲解。教师应重视实验中异常现象, 当实验记录数据出现错误而导致不能引导出实验结论时, 教师切忌一带而过。千万不能将错就错, 甚至篡改实验数据或忽略真正的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 强行将课本上的结论塞给学生。这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测量小灯泡电阻》实验过程中: (1) 当闭合开关后, 电灯忽亮忽灭, 忽明忽暗,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针来回摆动。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 闭合开关后,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时, 有时灯泡的亮度及两电表的示数均不变化。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 闭合开关后, 有时电灯虽亮但两电表指针却逆时反向偏转。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师应要求学生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录下来, 大家一起分析讨论, 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应及时收集各小组实验结果并注意在下次课堂上结合相应的题型进行巩固讲解。

四、把握好实验探究中的扶与放, 是提高实验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 通常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式探究性学习。当探究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时, 可让学生自己提出并确定研究问题, 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选择探究方法, 开展探究活动。但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偏离主题时, 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让探究活动少走弯路。

如学生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时, 学生猜想到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运动速度等诸多因素有关, 若让所有猜想都设计实验验证显然是行不通的, 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几个小实验将学生的猜想引导到关键点上来, 如:可设计让学生先用左手放在桌面上拖动, 再用右手压在左手上在桌面上拖动, 最后用右手压住左手在毛巾、棉布等上拖动, 每次问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这样学生就容易猜想到“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上来了。

五、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活动, 是提高实验实效性的有效补充。

课后兴趣小组活动是对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 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动手实践的广阔天地, 能激发学生的灵感, 点燃猜想火花。教师应起到指导辅助作用, 避免学生无所适从。例如, 在完成《简单机械》学习之后, 兴趣小组开始研究自行车的力学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自行车的构造和工作过程, 同时查阅一些资料, 结合学过的物理知识, 完成了一份实验报告, 虽然不是很完满, 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使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来自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在课余时间我们应鼓励学生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分别调查研究各个小项目, 如不同时间段城市主要交通路口的车流量;目前城市主要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现状及发展;城市交通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和节能问题等等。

把握好以上环节, 才能把新课改的目标和中考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的提高我们物理实验课堂的实效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正是以此为目的而努力提高课堂的实效,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 篇2

铁力市第一中学物理组 李锋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学习过程中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教育新理念,已成为物理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物理学科,其知识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真理,隐含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获取真知的全过程。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最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践行方式,物理实验让学生有了亲身参加实践的机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与能力。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开发物理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通过物理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诸如观察、实验、总结和交流等学习活动。在物理学习中,除了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物理实验是非常形象、非常生动而又直接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2.通过物理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素养。通过物理实验来验证假说或猜想,就要求在实验中严格控制实验的条件。探究性学习中的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要使实验能够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条件必须和题设的条件一样。通过在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选择和控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对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3.更新认识,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功能。长期以来,人们在物理教学领域中,过多地注重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得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而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物理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物理实验的探究性面貌,发挥物理实验的探究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和物理概念一样,在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探索、总结物理规律的亲身体验和过程。即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获得物理规律常用的科学方法是:“提出问题、搜集信息资料-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实验验证-归纳演绎-物理规律”。

4.以习题为载体进行的多角度探究性学习

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优化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选取一些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存在盲点的题目,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

例如,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小车,小车与绳子的一端相连,绳子另一端通过定滑轮吊着一个质量为m的砝码,砝码离地高h,若使小车、砝码从静止开始释放,到砝码着地时,在此过程中,绳子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为多少?部分同学得出这样的答案,绳对小车工做功为mgh,我问了这样的同学是怎么考虑的,他们认为当拉力与位移方向相同时,拉力做功就是拉力与位移的乘积,我对此说法先不做定论,而是把问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作提示,这样大家拿用纸和笔,你一言,我一语分析起问题,有的同学以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绳的拉力,进而求出拉力做功,有的同学先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出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再运用动能定理求出绳拉力所以做的功。通过这样的以习题作为探究的载体,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协作精神,也必将增强同学们进行探究学习的信心。

5.把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改为随堂实验。目前,我国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主要有三种形式:演示实验教学、分组实验教学和课外实验活动。课堂实验教学以前两种形式为主,这两种教学形式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演示实验教学相对于“灌输教学”而言,注意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效果较显著,但因学生未亲自参与实验,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不够清晰,对知识的掌握不很牢固、深刻,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也难以很好地得到培养;学生分组实验虽是学生做实验,对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验证或测定某个物理量,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但难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教学方法是随堂实验教学。一般来说,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前,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授课和做演示实验,无形之中,重复了课时;而随堂实验教学是师生在实验室共同做实验来“重新探索”或“重新发现”物理规律,无需实验前教师专门做演示实验,节约了课时,而且能产生启发性的教学效果。如“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两节课,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合并为学生随堂实验,通过电火花描迹,学生能很快得出“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并做出了a—ΣF和a—l/m图象,既解决了“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难做的困难,又减少教学时间,并且将验证性实验改成了探索性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6.变经典实验为学生尝试设计、创新实验。教材中的一些经典实验,有的由于实验条件难以控制,难以达到实验所需的条件,有的由于其它条件而使实验结果和教学内容难让学生信服、接受。如果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和创新这些实验,则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7.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可采取适当补充物理实验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要求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探究性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 篇3

一、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式呆板,没有给学生空出足够的思维发展空间。就连学生分组实验,教材从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面面俱到。实验时教师怕学生损坏器材,还要花相当的时间讲实验,然后学生依样画葫芦,记录几个数据了事。

农村学校由于器材不足,老师不得已只能讲实验,尽力把实验描述清楚;而有些老师嫌做实验麻烦,加上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便有“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说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些教师迷恋多媒体模拟实验的清楚、有趣,愿意花很多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实验,不重视实际操作。总之,目前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严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更新实验思路,改变实验方法

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教师要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主动探讨适合农村中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设想,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过去对学生的看法,针对农村中学生思辨能力差,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要从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彻底改变那种教师实验一讲到底或靠学生死记硬背带来分数的陈旧方法。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运用,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即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重视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步骤,探究学生未知的知识。例如八年级物理上册安排的《探究摆的奥秘》,我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些步骤,然后介绍如何寻找器材、如何操作、同桌的同学如何配合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的时间,再把全班分成两组,利用课余时间分别探究控制了变量后的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活动后,可适当要求学生写出探究报告或总结,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主动完成实验

农村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对待学习缺乏主动性,这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为此,要多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如:在开学上第一堂物理启蒙课时,做很多小实验,提出许多他们熟悉的生产常识问题,这样能让整堂课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还要经常性地开展丰富的活动。如:研究楼梯的双联开关,开展制作竞赛,组建兴趣小组等。由于开展课外活动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实用性,大大调动了学生完成实验的热情。

4.增强教师素质,互动地进行探究实验

为适应实验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师一方面应从学生入手,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应把农村生活生产实际同实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以特有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例如:可以改探究实验为“参与实验”,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加入探究实验中,以自己的意志和思维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5.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当前,农村学校的实验室设施跟不上新课改探究实验的步伐,存在着设施简陋、器材不足等诸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如:自制电阻,可以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收集许多常见小物体再加以分类,就可以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还可以自制其它一些教具,使实验教学顺利地进行。

6.适当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加强实验教学

对于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可见度较低、或者实验器材难找的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通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也同样形象生动,学生又有新鲜感,教学效果也很好,但注意不要一味追求,不能代替实际操作。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 篇4

第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新课标的实施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认识到位,观念转变过来,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物理实验教学与国内国外接轨的需要,其改革势在必行。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洪流中去是每一位物理老师的义务,责无旁贷。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演示实验是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农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一些,普遍感到物理“难学”,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越不想学就越难学,越难学就越不想学,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根据初中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奇、好问、好学、富于幻想。当他们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先是被吸引然后就是渴望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如在讲压强概念时,学生对气体向上的压强不理解,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这一实验: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实验仪器即刚好套在一起的粗细两个玻璃试管,之后请学生猜测:若在粗试管内装水,再把细试管插入粗试管内,然后管口都朝下会出现什么现象?此时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等到学生急于想验证自己的结论时再请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这时实验结果与自己猜想一致的学生会兴高采烈,不一致的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给学生一定时间去讨论分析,同时老师适当给予点拨。这个演示实验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使学生认识到了气体向上压强的存在。演示实验一方面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连接学生认知与物理现象之间的纽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表象作基础,而表象的感性材料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实验。”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如:电和磁。只有通过实验演示,学生才能发现、理解电生磁、磁生电、磁场对电流有作用等物理现象。如果没有实验,学生就难以想象、理解电和磁之间的这种本质联系。

由此可见,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创造条件,多做演示实验。《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的构建要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虽然农村初中物理实验器材缺乏、陈旧,有些器材不适应新教材的实验要求,但我们必须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开展实验,让学生真正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也不高。因此,大部分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弹簧秤我们就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平底试管,我们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代替;没有溢水杯,我们用玻璃杯套上二根橡皮筋代替,等等。这种利用随手取材做实验的方法,它与实验室器材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这种“土器材”和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切,参与的吸引力强,而且大部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取的,大家都能做,很适合农村学校的学生。如果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制作,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他们将有成功的喜悦,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兴趣、巩固了知识,还可能激发创新意识。

第三、多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来。《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自己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但百见不如一做。”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生是否动手做过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学生听老师讲能记住10%--20%的内容。如果又听、又看老师演示,便能记住70%,而学生再亲手做一做,则就能记住90%。农村学生接触到的现代技术性东西比较少,让他们参与到实验中来能大大激发其学习热情,尤其是那些没有实验室学生不能亲手做实验的地方,对他们来说更是极大的鼓舞。多数物理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一般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没能真正看清。这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例如:在《凸透镜成像》一节的教学中,变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为边做边讲边实验,每四位学生发一套实验器材,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蜡烛在不同位置所成像的大小、位置、及像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也很活跃。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第四、努力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度。演示实验之目的是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形成物理概念。演示实验的可见度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演示实验仪器的可见度至少能让全班同学都看清楚实验装置、组成结构,让学生看清楚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所发生的现象以及能较准确地得出实验数据等。笔者认为:一是要尽可能选用体积较大的仪器,增加实验仪器的可见度。心理学表明,体积越大的物体对人脑的刺激越强烈,在人脑中产生的印象越深刻,同时越容易激发人的好奇。例如:在探究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时,不同的小球可用实心球和小排球来代替,被推物体可用大的空纸盒来代替,由于实心球和小排球是学生上体育课所用的体育用品,用它们来做实验,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同时由于实心球、排球和纸盒的体积都比较大,能让班上的所有同学看清楚整个实验的过程及现象。由于排球和实心球的质量的对比度较大,它们推动纸盒移动的距离差距较大;学生很容易得出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因此,在做演示实验时,应尽可能选用可见度大的器材,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采取背景衬托和染色措施加大可见度,例如,观察压强计里水面的升降,将水染红。对如温度计,天平、安培表、伏特表等仪器的使用,考虑到其刻度小,不便于学生观察,影响教学效果,可将实验配合使用一些复合片、活动片进行模拟投影,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三是充分利用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手段来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可见度小的实验,学生不易观察的实验,在无法选用体积大的实验器材时,可用实物投影的放大作用来提高实验效果。在磁场的教学过程中,演示磁感线的分布时,由于玻璃是平面的,学生坐在位置上看不清楚铁屑的分布,如果利用实物投影,把它们投影到银幕上,效果非常明显。演示时,只需把磁体放在实物投影仪的载物台上,磁体上放一块薄玻璃板,在玻璃板上撒一些铁粉,轻轻敲动玻璃板,就可以在银幕上看到清楚的磁场的分布情况。在演示同名磁极间的磁感线的分布和异名磁极间的磁感线的分布时,同样也可以用实物投影来演示。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能使学生看清楚所要看的每一个细节,使实验效果达到最佳。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 篇5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从而稳固学习的物理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实验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设置物理这一学科,是为了让我们学生对于科学有更清晰地了解,充分地了解科学的作用和意义。物理学的实验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物理方法的掌握及物理规律认识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对物理教材内容中科学的现象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具体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完全理解物理规律和概念。

一、丰富实验设施

即使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物理上所需要运用到的实验器材都是由师生自创的。这些自创的物理实验器材只能在程序简单的物理实验中能够运用得到,但在多数物理实验中,实用性较低,对于实验结果没有帮助。因此,学校要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水平,需要综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规划出所需要购置的实验器材,充足的实验器材。高中学校可以从三方面丰富自身实验设施:(1)高中学校根据本校的经济能力,并且综合考虑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配备实用性较强的实验器材。(2)高中学校可以与当地社会组织和教育企业展开友好的合作,让其为学校提供物理实验教学中所需要的器材。(3)高中可以联合高校物理专业和该地区的科学研究院,为学校提供专业设施。

二、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与理论这两者之间不仅联系紧密,在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是对立的。理论主要是对事物发生的物理现象提出观点,而实验是对已经发生的物理现象进行求证。当提出的观点被证实,理论和实验就是一致的。反之,当观点没有被证实,实验和理论这两者就属于对立的关系。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整体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的认识和了解。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也更应该重视实验求证。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求证观点,比教学中提出的理论更让人信服,而这也是实验教学的魅力所在。学生通过理论得出与发生物理现象相应的观点和结果,在实验中证实提出的观点和结果,这样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实验教学模式多样化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有很多高中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灌输式,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一直处于被动,教师在课堂中属于主体,没有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而这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一直没有得到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内容的枯燥和乏味,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和比赛的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在讲述“力的合成”时,可以先向学生演示筷子提米,然后组织几个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力的作用,并且分享其中的物理原理。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趣味性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购置丰富的实验器材,高中物理教师还要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将以往被动式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学习物理建立信心,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 篇6

一、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实验教学

作为物理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要知道许多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抽象地理解,没有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印象深刻,而且忽视了实验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和创新能力就无从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会做题不会实际操作,忽视实验的物理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出的学生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因此,物理教师要切实重视实验教学,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指导学生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课前要认真研究实验、准备实验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做好实验的关键是弄清实验的目的以及怎样才能达到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前认真研究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教师在课前首先应该准备好与本实验有关的全部器材,其次是在课前多操作几遍,达到熟练的地步,从而能够在实验中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第三是掌握好实验演示的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不能因为实验而耽误其他的教学程序,最后还要考虑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认真研究。特别是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它既是物理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是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非常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否则会造成实验演示失败或演示效果极不理想,最后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结论,达不到实验的目的。

三、把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传统的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应鼓励学生自己亲手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例如:“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演示实验时,我改为学生动手实验:①将矿泉水瓶去掉底,用橡皮膜将底扎起来并绷平,把适量水倒入瓶中,橡皮膜向下凸出;②取一矿泉水瓶倒满水,然后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下不同的位置扎几个孔,水向外喷出。实验完毕后,师生讨论并总结出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果,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

四、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大多数的实验都是教师按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实验器材,学生按实验桌上的实验用品和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基本上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停留在表观层面,缺乏足够的思维和能力培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例如: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然后小组讨论有两种方法,最后全班交流,确定一种最好的测量方法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这样,实验的开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五、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首先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下来的环节是验证猜想。由于学生合理猜想有多个,例如: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湿度等。要逐个进行探究需要时间较长,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一个任务或两个任务,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结论。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实验的必要条件,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素材。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亲手实验操作,小组评估和交流,亲身去体验实验探究。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学生做每一个小组探究实验,当好助理者和服务者。通过小组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六、充分发挥教材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小实验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如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一节中,提供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图,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周末进行制作小孔成像的模型,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同学们亲身经历制作过程,对小孔成像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对于在小孔成像的特点这一知识点掌握得较好,他们还制作了潜望镜模型、照相机模型等,效果都比较好。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 篇7

一、明确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 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初中学生心存好奇, 行为好动, 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做实验只好玩, 缺乏科学态度;也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实验, 即使考也是少数, 给实验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心理学告诉我们, 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 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我每次上物理课, 都给学生提出几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如本堂课有什么样的实验, 要探究哪些问题, 以及应准备什么实验器材等让他们思考和准备。通过有的放矢, 教师教学目的明确, 学生明白了学习目标。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 在这阶段能否抓住他们的求知渴望, 就成为培养探索意识的关键。老师课前的提问, 学生对新知识虽有了初略的了解, 但对知识的理解还是朦胧的, 心中总有一种想弄懂的冲动产生。如讲“光的传播”知识时, 提出:光是怎样来的?人眼怎样感受到光的?光照射到物体上, 这个过程中光传的路径是直的或是曲的?用什么方法能看出?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 查找资料?自找答案, 不仅对所提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物理探究活动的兴趣, 提高了自觉探究物理知识的积极性, 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更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由此看出, 实验教学应以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及交流合作为主, 教师的讲、引和补充则为辅, 充分发挥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如做“摩擦起电”的实验, 我提出:没有书中实验器材, 还能否做出效果一样的实验?问题一提出, 我观察:有部分学生拿起笔杆在头发上使劲地摩擦, 过会儿就去靠近纸屑, 有的能吸引纸屑, 有的不能;还有一部分女学生用梳子梳头发后去靠近头发尖, 则头发尖跟随梳子移动。学生自主实验的热情大涨, 实验成功的学生满脸笑容, 可失败者脸上出现了沮丧的神情。我见此, 立即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大字“交流经验”, 于是喜悦的同学就看失败同学的做法、器材, 对比找原因。不一会儿沮丧的脸也有了阳光。实践证明, 师生的互动, 教师的适时指导, 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和技能。这也说明新课堂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承者、讲授者或知识体系的呈现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三、注重实验探究问题的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心理学认为:疑问是思维的起源, 也是创造的源泉, 更是创新意识的基石。由此看出,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如我在讲“有趣有用的物理”内容时, 做了一个试管煮鱼的实验, 即将试管内装上适量的水, 放入一条小鱼后斜卡在铁架台上。提问:“给试管内的水加热至水沸腾, 小鱼会死吗?”学生立即齐声说:“鱼肯定会死!”我说:“科学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不是, 应通过实验来检验。”随着酒精灯的加热, 一会儿倾斜试管上部的水开了, 同学们看到小鱼仍在试管下面游玩, 无不惊奇。又如讲“浮力”知识, 学生往往认为,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深度越深, 受到的浮力越大。为纠正错误认识, 我提出:“将任一物体浸没水中后, 当物体下表面距水底减少10cm时, 该物体受的浮力与原来比, 有变化吗?”此问一出, 课堂内立即活跃起来、一部分学生立即计算, 一部分在思考, 也有的立刻回答:“水深了, 浮力变大了。”针对如此认识, 为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我就让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上台亲自验证:将弹簧秤下挂一钩码徐徐浸没水中后静止, 读出弹簧秤上示数, 记在黑板上;再让他将弹簧秤下钩码置于不同深度, 又读出示数, 记在相同位置。最后请他们分析记录数据, 很自然地得出了“浮力不变”的结论。

巧妙的设疑, 科学的实验验证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加深了对“单凭日常生活经验下结论是不科学”的理解, 而且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实践, 勇于探索创新的意识。

四、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三方针中说到:“悟, 根据孩子们一般的智力, 透过启发性的普通教育, 我们培养和指导他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的了解, 对人生各方面的关系和宇宙人类历史的发展取得更广的认识。”为使学生能广泛地参与, 我在教学中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如“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的实验, 我没演示, 而是把每六位学生分为一实验组, 每组成员具体分工:一位将书本叠高点, 一只手将塑料尺长按的比例分别压在书上, 另一手先轻轻剥动露出的一端, 后又用力剥, 另两位同学侧耳细听, 其余看尺端振动的快慢。并要求每一比例都重做一次。实验完后, 我让同学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绝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振动越快 (慢) , 音调越高 (低) ”的结论。又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我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 两两分别在玻片的两边观察。由于分组实验, 学生自己动手机会多了, 亲自体验, 悟出了平面镜成像的性质, 物像的大小关系、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科学规范、省时高效、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安全可靠的原则, 自制教具、学具、创新实验。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由于我校学生班额 (每班学生最少七十多人, 有的是百多人) 特大, 实验器材紧缺, 如薄玻片、蜡烛、固定架等也很少。为此在上课前让附近的学生在废旧店找来巴掌大的玻片, 由野外挖回黄泥巴, 剁成小方体, 用来固定玻片, 相同的钢笔套代表物和像, 由以上简单材料做实验。又如探究“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实验, 将两乒乓球平行放在水槽的水面上, 用手压注射器, 使注射器内的气体冲动两球间的水, 水立即形成一条水槽, 两球很快靠拢, 实验效果很明显。

实验的换位做, 教具、学具的合理自制,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就在身边”的理解, 发挥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使他们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更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篇8

下面结合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模式和新型的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区别, 谈谈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重视实验教学,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大纲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分开教学, 而新课标将其融合在内容标准之中, 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再单独列出。新课程认为, 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 不仅仅在于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 而在于学生更多参与、思考、表达和展示自己。这样, 更多的学生将通过物理实验把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 使他们在获得成功体验中变得自信、积极和乐观。所以, 教师应该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为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物理实验多样化组合,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一般都是教师简要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主要侧重于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测量方法的应用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而新课标理念下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是相对验证性实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操作过程。从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来看, 传统物理实验模式下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的, 而新课标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证明,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后, 学生做完实验后印象不深, 学习兴趣也不大, 久而久之对实验也就不重视了。因此, 我们需要将物理实验进行多样化组合——演示实验与计算机辅助实验相结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 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小科学家, 自己运用实验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或数据, 并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让每位学生学有所获, 学有所得,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改变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传统的物理实验都是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的, 如同人工流水作业——照图施工, 效果不好, 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 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形成物理实验技能, 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活动后, 掌握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把学生放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位置,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此, 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认真预习。实验前要让学生认真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理解实验原理, 按照自身基础设计实验方案及步骤。

第二, 规范实验。实验时要要求学生规范操作, 动作清楚明了, 干净利落。让每小组的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收集实验数据, 处理数据后, 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第三, 实验总结。学生通过实验结论不同层次的小组对比实验误差, 分析原因, 重新设计方案。

第四, 精心求证。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按照重新设计好的方案再次求证, 得出相对合理的实验结论。

第五, 教师在评价学生实验时应突出物理思想, 突出创新, 而不必过于奢求精确度, 以培养学生实验兴趣为主, 对设计独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应多加表扬, 充分肯定他们成绩, 引导他们积极进取。

四、充分利用各类现代的工具和身边现有器材, 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新课标》的宗旨在于让学生真正进入科学学习的状态和角色, 实现人人动手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 学生应通过现代各类工具设备自制仪器, 开展小实验或家庭实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室, 尽量利用废旧材料自制仪器, 多开展身边小实验, 这样既环保且又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篇9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改后的物理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实验, 特别是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以及课后的“家庭实验室”中的小实验,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必须更加重视实验教学, 而此时教师的角色也就应该随之改变。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的角色, 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大胆让学生去探究, 让学生在“实验问题”的统领下, 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认知规律去探索、去研究、去感悟、去体验, 即“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 结论由学生来探究, 方法由学生来摸索, 结果由学生来评价”。

二、实现教学目标综合培养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立体目标, 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项相关的内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知识, 应该还包括教师本人的知识储备和师生互动后产生的新知识, 只有把书本知识、教师知识、创新知识融合在一起后, 才可以说完成了知识目标。因此在物理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即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这对于培养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来说, 将是极其重要的。另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把社会生活引入实验教学;让学生关注未来生活, 把理想教育引入实验教学;让学生关注世界风云, 把竞争教育引入实验教学;这样, 当学生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的时候, 那么我们的实验教学就会展现出令人振奋的情景。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引人入胜的环节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领学生学会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 必须设计恰到好处的教学环节。如: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数字传感器, 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帮助学生认识那些看不到的东西, 变微观为宏观, 增强实验效果。另外, 还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新授内容环节,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如何安排科学有效的训练, 都要一一精心设计, 因为如果教师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 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就不能实现实验教学过程的高效率。所以教师应该把实验内容转化为能力训练题目, 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精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教学策略, 要想把实验课上好, 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点去努力:

1.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

2. 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入的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 不仅仅让学生思维, 而且要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实验的表面, 而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3. 有效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能力的培养, 并不是需要教师去刻意追求, 而是要把它融入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使学生自己领悟, 从而把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4. 促使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也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实验中的合作不仅仅是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教师必须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科学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们知道, 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活动, 那么教师的一切努力将是徒劳的, 因此, 上好一节实验课, 必须要有积极并且富有成效的学生活动伴随始终。首先要注意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看绝大多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并且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参与实验创造条件, 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实验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充分表现自己的情况下积极思维, 大胆动手操作, 科学探究。其次, 还要注意学生实验活动的有效性。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 篇10

一、自我尝试,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掌握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学会这些方法、技能,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去思考体会“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例如,学生学习“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有些教师生怕学生操作错误、步骤颠倒,总是预先将操作的步骤讲给学生听,或先进行操作演示,在学生了解操作步骤后,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这样的实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影响学生的成长。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我们尝试改变一下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测量、试探、分析,这样可以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其中有一步,测量时放砝码,是从大到小放还是从小到大放呢?让学生先去尝试:有的学生尝试从小到大放砝码,最后放的砝码是数值最大的,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接下来,他们就按从大到小放砝码,顺利解决了问题。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尝试,通过自我思考和分析,最后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获得了成功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更学到了方法,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的学生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去测量(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也要多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引导),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不放弃、多尝试、细分析,这样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是有益的。

二、思维碰壁,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或做一个实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步步地思考、解决相关问题。一开始都是设计最基础最简单的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若遇到了难题,再对实验进行改进,期间需要经过多方面考虑。改进实验的过程,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过程,而这也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能力提高的过程。例如,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让一小球去撞击木块,通过木块移动的距离来判断物体动能的大小。教师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去讲解,当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有关时,教师直接摆出斜面,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然后去撞击木块。有学生会问:斜面一定需要吗?是怎么想到用斜面的?这样的实验会让学生有一种摸不到头脑的感觉。我们知道,在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有关时,需要控制一大一小两个球,使撞击木块时的速度相等。如何控制呢?这需要学生去思考。有的学生说:“用小锤轻轻敲击两个球,可能使两个球的速度相同。”但是,在两次的敲击过程中,我们使用的力大小能控制好吗?显然不能。有的学生就想办法:“让两个球从斜面的相同高度滚下来,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就相同了。”这样,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就用到了斜面,顺应了教材上的设计要求,让学生明白斜面的作用,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生成问题,拓展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实验遇到困难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将问题一步步解决。在分析、引导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慢慢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路能围绕实验展开,顺利解决问题。例如,学习“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要通过实验比较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关系。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平面镜,学生实验时,很容易就找到了像。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时,需将一个与物等大的物体放到平面镜的后面,与像进行比较。在进行实验时,部分学生就用平面镜做实验,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像,但是看不到后面的物体。“是什么原因看不到物体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原来,平面镜的后面有一反射层,如果将反射层抹去,它还是平面镜吗?”分析得出结论:“抹去反射层,就是一块玻璃板,玻璃板也能使物体成像,而且通过玻璃板能同时看到像与物。”于是,问题很快顺利解决。

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得来的。学生在自我操作过程中去思考,遇到问题时主动去分析原因所在,并寻找方法排除故障、解决问题,这样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将会有所帮助。在实验操作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犯错误”,但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犯。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的规定,如果违反了相关的规定,那么就是真正的错误。

新课标下中学物理实验改革的探索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物理;物理实验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学生的差距,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学教育体制。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到新课标及新教材的推行,都反映了我国教育界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改革运动。

物理学中任何规律的发现、理论的掌握、假设的验证都要靠实验来判断它的正确与否,可见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因此对中学物理实验的改革的探索变得很有意义。

一、当前物理实验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与学生的观念存在偏差

由于过去高考的实验题一般是体现为实验原理性的考查,不重视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教师的理论讲授(也做少量的演示实验)和大量笔头练习成为对付实验的普遍方法,实验变成物理教学中极其薄弱的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做分组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挖掘教材本身的价值,去拓宽学生的思路,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教学。

2.片面夸大多媒体模拟实验的功能和作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以上机模拟代替接触实物和实际操作,大搞“纸上谈兵”成为一些教师常用的手段。探索根源,其实就是许多教师怕麻烦、怕出问题。因为仪器设备的准备、操作指导、维修实验器材都是很烦琐的问题,故有些教师干脆就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来代替真实的实验。更有甚者,把能否进行物理课堂改革归结为该校是否有多媒体教室,错误地认为课堂改革就是实行多媒体教学,没有多媒体的课堂就不可能有改革的存在。这是极其荒谬的。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为该方法直接剥夺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

3.学生为做实验而做实验

中学物理实验的探究要素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分组实验中,教材详细地列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而每次实验课前教师都要先上实验理论课,用于讲明实验目的、原理……学生要做的就是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跟着教师动手操作,记录几个数据,计算出结果,填好表格,实验就算完成了。由于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生为实验而实验的场面。学生上完实验课后,感到收获不大,有些甚至还不知道实验的目的和价值。此外,现阶段实验模式是同班学生在同一时间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同一实验,得出同一结论。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实验神秘感和兴趣,这就失去了实验本身的价值和意义。面对这样的实验课堂,学生何来兴趣,何来创新?那么我们的学生能在奥赛中获奖却没有什么创新发明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传统的实验教学,很大程度上受长期以来应试思想的影响,教师始终是一种主体的姿态,没有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敢放开手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创新能力,没有创设应有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所经历的探索过程,学生也就不易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因升学压力、创新意识淡薄等诸多缘由难以自觉、主动地开展物理实验。

二、改革的探索

1.研究新课标,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实验内容、实验技能、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其中心思想是希望从面向21世纪提高受教育者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素质的高度出发,改变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状况,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2)新课标指出,高中生应该在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中达到以下六个科学探究要素:①提出问题;②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③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④分析与论证;⑤评估;⑥交流与合作。

2.更新觀念,辨证地对待传统实验教学方式

传统实验教学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我们必须看到传统实验教学的优点,要辨证地对待传统实验教学。当然,新的形势要求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质上改革同样可以在传统教学方式上体现,其根本就在于教师如何巧妙地设计、安排实验。因此,教师要挖掘实验本身的内涵和外延,重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增加实验的创造成分,启迪学生的思想;对于演示实验,在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请看下面一个实例:

“用一根细钢丝能否从一大决冰中间切过且不留痕迹?”学生兴趣很高,回答各异;“若在钢丝两边各挂一个重物呢?”部分学生陷入深思;最后讨论提议用实验验证。分析原因时,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气氛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正方:钢丝与冰接触面积小,加上重物后,钢丝对冰面压强大,故钢丝压入冰块之中。

反方:正方所说钢丝对冰压强大,根据P=F/S=G/S令人信服,但一开始挂上钢丝冰面并未留下明显压痕(形变效果取决压强),另一方面压入冰块中钢丝上面并未留下压入痕迹(表明反方观察能力较强)。

正方:冰是晶体,其熔点与压强大小有关,压强小,熔点低……

反方:为什么一般晶体当压强大时熔点高,现在冰却相反呢?

教师引导:水变成冰即凝固时体积如何变化?“增大”;而逆过程呢?“缩小”。如果对在熔化时体积缩小的晶体,如冰、灰铸铁、铋等,则增大压强可使其熔化温度降低(注:大约压强每增加相当于标准大气压的压强时,冰的熔点下降0.0075℃)。这是由于增大压强有助于体积缩小。故把钢丝挂上重物跨在冰上,在钢丝之下冰受到很大压强,因此熔点降低,接触局部开始熔化(溶解热来自冰本身)。已熔化的水流到钢丝绳上后,一方面由于压强减小,另一方面钢丝绳下的冰在继续熔化过程中吸收了热量,所以,水又结成了冰,结果钢丝穿过而冰面既无压入的痕迹,又未将冰块一分为二。经过引导,学生又提出了对冬天滑冰的认识,冰刀在冰面上流动时,冰面未留下明显痕迹,冰刀压在冰面上暂时也会熔化,将干摩擦变为湿摩擦,好像加了一层润滑剂,滑行时滑动摩擦力减小,使滑行更加便利自如。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给以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学生的诸多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3.培养探索能力

增加学生的实验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做实验,从中探索并理解规律,比教师枯燥地讲解,学生生硬地记忆好得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就会对教材中的结论产生“怀疑”,这就迫使他们想尽办法去解决,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创新能力所需的“自我独立性”。如,增加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探索和理解凸、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增加“全反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探索和理解全反射的现象和条件等;增加“冲击摆”实验,研究能的转化与守恒等。

通过前面的探索,认为开放式、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当前实验的较好方式。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怎样改革,我们都要明确改革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实施方式是多样化的,我们的探索就将是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1]邢红军.基于建构主义的物理实验学习模式[J].国际物理教育通讯,1999(05):2.

[2]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9(09):19.

[3]教育部编辑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学新课标资源库·物理卷[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05.

[4]钟启泉,邓小丽,方明生,等.研究性学习案例解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03.

漫谈新课标下的物理实验教学 篇12

实验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普及实验教学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保障。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方法。物理实验是针对探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创造或纯化某种自然过程,使之按预期的进程发展,以探究物理过程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活动。

一、严格实验室的管理是实验教学的基础

要搞好物理实验,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服务。完美的实验条件是实验教学创新的保障。建立实验室档案,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科学分类、摆放、规范编号。为了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完好率,我们对仪器设备的保养坚持做到了“三防”:防潮、防腐蚀、防火。

二、实验教师的素质是实验教学的关键

(1)爱岗敬业,认真做好常规管理。

实验教师应树立爱岗敬业、服务育人的思想,全心全意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努力学习和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实验操作技能。

(2)实验准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

对实验提前准备,先做一遍,对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及时提醒任课教师。对每一件仪器都进行检查,及时调试维修,整齐摆放。实验结束及时检查,认真保养,以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完好率。

(3)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积极配合老师,改进物理实验。

实验教师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有些实验效果不明显,实验员要与任课教师一起采取相应的改进办法。或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是实验教学的目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课标下,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激发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1)加强演示实验,激发探究兴趣。

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寓教于乐,必须增强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而演示实验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可采用新异演示、惊险演示、奇妙演示、对比演示等方法加强演示效果。如:演示“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时,在试管底部放几条小活鱼,用酒精灯加热斜放的试管中水的上部,使水沸腾时,底部的小鱼仍在游动。“沸水养活鱼”这一奇妙的现象怎么能不引人深思呢?探究欲望自然而生。

(2)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学习探究兴趣。

探究实验中呈现出的新奇物理现象,能自然地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而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学生对实验的趣味性就会更加浓厚,就会促进学生继续探索、攀登,从而喜欢物理,热爱科学。如:教师把一块带上电的塑料泡沫块,往学生头上放,当塑料泡沫块快接近学生头部时,学生的头发会突然向上飞。此时必然全班哗然,学生学习静电学的积极性必然油然而生。

2.实验教学——创新能力的天空

(1)创设质疑情境,插上创新的翅膀。

实验是手段,思维是核心,应用是目的。实验前设疑,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中质疑,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实验后解疑,意在培养应用能力。通过问题的层层设置,给学生留下诸多悬念,使其成为诱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下去。如:教师做一个瓶中吞鸡蛋的实验:将浸湿的酒精棉放入广口瓶中点燃,将一个剥了皮的熟鸡蛋置于瓶口(鸡蛋大于瓶口),一会儿,鸡蛋便掉入瓶中。为什么?让学生边动手做这个实验边思考,运用什么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2)鼓励设计实验,激发创新能力。

实验是创新的摇篮,实验设计更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如: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选择组合,验证常用金属导电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维活跃,认真设计,大胆创新,设计出许多方案,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参与自制教具,实现创新能力的突破。

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参加自制学具、教具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大胆设想,认真设计,精心操作,这是传统的教学过程无法达到的。可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物,让学生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得到乐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升华。

上一篇:仓储物流配送下一篇:煤炭企业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