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体会

2024-09-16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体会(共12篇)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体会 篇1

英语教学,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 不外乎听、说、读、写, 但从语言的社会功能来讲, “说”又显得特别重要。“说”是任何一种语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它不仅可以直接交流思想而且还是体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媒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一口清晰、流利的英语已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然而, “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作为一个英语教学工作者, 我们都应该很好地反思一下:这样的英语教学成功吗?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怎样着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一)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使每一个学生想说、敢说、乐说

听说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英语作为外语,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语言环境, 最忌沉闷、严肃、紧张和造作。教师要对教学充满激情, 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都会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 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 使他们敢于开口、乐于开口说英语。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用英语上课, 对学生进行快节奏、高密度的听说训练, 增加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让他们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增强他们说好英语的信心。

(二)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交际能力

要想让一个已具备高、初中母语水平的学生去学英语, 首先要解决的不是让他们动手写, 而是应尽教师职责努力去营造一种愉快的、持久的英语语言氛围, 引导、鼓励学生像孩提时学母语那样去听、去模仿, 逐步养成英语思维的能力。实践表明, 加强课堂英语听说训练对提高英语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首先自己要有较高的英语素质, 口语流利, 语音语调准确, 并且有丰富的英语知识。其次, 要善于用英语组织教学, 做到语言生动有趣, 通俗易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英语听说环境。另外, 在教学中教师应常借助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如录音机、电视机、VCD等,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听、说环境, 要求学生认真听, 大胆模仿外国人地道的语音和语调。这样, 经过不断的练习, 学生对英语学习信心十足, 听说能力会有长进。

课堂活动最常用比较有效的口头交际形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师生对话;对子活动;分组、分排活动;四人小组活动;辨论竞赛等。对话教学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一方面利用教材, 分角色扮演对话, 要求学生绘声绘色, 如临其境;另一方面, 可根据实际情况, 教师设计情景, 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 或干脆让学生自编自演,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例如, 在学习了有关打电话用语、问路、问候、看病、购物等情景后, 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对话, 利用学过的语言进行pair work (合作学习) , 把课堂当餐馆、医院、商店, 展开模仿情景想象和会话。因这样的情景训练, 具体、生动、贴近生活, 学生往往兴趣盎然、热情颇高。课文教学也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听说训练机会。例如, 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 用简短的英语介绍故事背景或课文梗概, 也可通过放录音、看电视、投影、图片等形式进行巧妙导入, 使学生通过视听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在精讲课文后, 空出时间组织学生对练英语, 进行回答问题、判断正误、复述课文等口头训练, 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有时可根据课文的体裁、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或开展激烈的辩论竞赛,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讲练语言, 达到运用语言交际的目的。

(三) 培养“听”的兴趣, 加强听力训练

著名教育学家弗里曾经说过:“听是学生学会英语的前提。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英语教学中基本技能之首的听力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对于“哑巴英语”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因此, 注重听说训练势在必行。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创设外语环境, 给学生创造听的条件, 可采用的方法有: (1) 充分利用语音室、录音机、电视、VCD、投影机等电教手段, 培养学生听的兴趣, 加强听力训练, 提高听力课质量; (2) 选择一些比较优美的英文歌曲和通俗易懂的幽默故事, 在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穿插播放, 提高学生听的兴趣, 使美妙的歌声和动人的故事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疲劳时起到兴奋剂的作用; (3) 对录音带进行重新录制, 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灌录合适的背景音乐, 把音乐的美和语言的美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课堂听说教学, 虽然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去设计教案, 但却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充分利用每单元的听力练习, 并进行听写训练。听录音前, 教师先用英语介绍语境, 提出具体任务, 让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去听。这样, 学生会专心致志的通过听, 寻求所需要的信息。做完练习, 再放一遍录音, 让学生重复其中某些段落, 如此坚持, 学生的语感增强了, 听力也随之而提高; (5) 每单元结束时, 对学生进行听写训练。教师选择与课文难度相当的短文作为听写材料, 用正常的语速读三遍。在训练过程中还要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有关听的技巧, 并引导他们开口, 参加讨论, 把听和说有机的结合起来。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其本质是交际。口语交际在选词和使用语法方面比书面语更为简单、随便。而造成目前听说教学滞后的原因则是传统的英语教学与评估模式。因此, 只有摒弃那种以传授传统知识为主而忽视学生语言实际能力的培养的落后做法, 从根本上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提高教师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才能达到英语教学标准的要求, 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体会 篇2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博乐市第二小学

张晓科

当今知识的发展和更新日益加速,欲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要想培养学生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必须使他们善于学习,实践和创新,新课程教育观念强调不仅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学习的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方法。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要指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理解,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改变备课的方式,由备教材同时兼顾备学生,我在课前都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专研,认真撰写教案。以前我只备教案,备学生很少,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很少关注。其实,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学思考,听课,作笔记,做复习,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

其次,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说“数学”,实际就是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我努力做到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

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最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知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强调数学过程的开发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探索,因而我在上课的时候,不是一味地按照已写的教案,牵着学生走,要促成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我觉得如果教师不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将严重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把已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节课,考虑到教学的起点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这样,学生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才是真实的,自然的,得到了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结果。并能直观的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之体会 篇3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教学;体会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概念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数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研究和解读新教材的前提下,体会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1.新课改在教学观念上: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新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概念规律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过程,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逐步形成。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数学知识充当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载体,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经历过程,学会方法,学会求真,学会选择,学会合作。

2.新课改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通过教师的引、导、点、评,开展相互交流,使学生领会教师的意图,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所学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性学习。

3.新课标中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经历模块数学系统化的过程,体验知识、方法、观念的创新,培养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是师生的相互沟通,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的东西才能被理解和接受。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度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对重点知识作适当拓广,依据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对传统的高中数学知识作了较大的调整,内容变化也较大,有的从整个编排体系上都作了改变,但传统的高中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内容仍然是高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对这些知识内容应拓广加深。所以应依课标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数学教材中存在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改编。此外,还应全面了解必修与选修的联系,要把握教材的“度”,不应采取一步到位法。所以要把握尺度,有的放失。

四、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多媒体教学直观新颖,利用情景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处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但多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代替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堂教学分析,课件的确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不恰当使用会将学生思考、归纳得出结论的教学过程,变成了“放电影式”的直接展示、讲述,这样的教学代替了学生的学习过程,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应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五、加强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

新课标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建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在这方面也在加强,但作为教材受篇幅限制,不能包括所有内容,而实际问题又不断发展,因而对应用问题可以进一步丰富素材。新课标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們让学生预习课文、收集资料、社会调查、制作学具、设计方法等,尽最大可能服务于教学应用问题的教学。

六、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管理人类已形成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新课标中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造,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使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七、拓广数学知识的背景

数学教学应让学生体会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其中的数学文化。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较严重的“试题化”倾向,对很多知识不讲来龙去脉,只要求学生记住结论、训练解题,把数学课作为纯解题教学来讲,这与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不符的。但为适应高考只有加强训练解题能力,而按照新课标来实施的话,这种应试的能力是有待培养的。所以在高考压力下,我们是不能够完全地实施新课标。其实这不是简单的教学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之体会 篇4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研究和解读新教材的前提下, 体会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1. 新课改在教学观念上:

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新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概念规律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过程, 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逐步形成。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 数学知识充当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载体,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经历过程, 学会方法, 学会求真, 学会选择, 学会合作。

2. 新课改在教学方式上:

强调以学生为主, 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通过教师的引、导、点、评, 开展相互交流, 使学生领会教师的意图, 掌握学习方法, 理解所学的内容,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实际, 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性学习。

3. 新课标中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 经历模块数学系统化的过程, 体验知识、方法、观念的创新, 培养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是师生的相互沟通, 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的东西才能被理解和接受。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成为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 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度评价,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对重点知识作适当拓广, 依据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对传统的高中数学知识作了较大的调整, 内容变化也较大, 有的从整个编排体系上都作了改变, 但传统的高中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内容仍然是高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对这些知识内容应拓广加深。所以应依课标为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数学教材中存在问题, 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 对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改编。此外, 还应全面了解必修与选修的联系, 要把握教材的“度”, 不应采取一步到位法。所以要把握尺度, 有的放失。

四、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多媒体教学直观新颖, 利用情景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处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了教学内容,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但多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代替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堂教学分析, 课件的确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但不恰当使用会将学生思考、归纳得出结论的教学过程, 变成了“放电影式”的直接展示、讲述, 这样的教学代替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因此, 应依据新课标的要求,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五、加强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

新课标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建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教材在这方面也在加强, 但作为教材受篇幅限制, 不能包括所有内容, 而实际问题又不断发展, 因而对应用问题可以进一步丰富素材。新课标强调“教”服务于“学”, 教师通过与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预习课文、收集资料、社会调查、制作学具、设计方法等, 尽最大可能服务于教学应用问题的教学。

六、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 管理人类已形成的认识成果, 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新课标中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造, 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 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 最终达到使学生能自如地运用, 真正会学的目的。

七、拓广数学知识的背景

数学教学应让学生体会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感悟其中的数学文化。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较严重的“试题化”倾向, 对很多知识不讲来龙去脉, 只要求学生记住结论、训练解题, 把数学课作为纯解题教学来讲, 这与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不符的。但为适应高考只有加强训练解题能力, 而按照新课标来实施的话, 这种应试的能力是有待培养的。所以在高考压力下, 我们是不能够完全地实施新课标。其实这不是简单的教学问题, 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总之, 我们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 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 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 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 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 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 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全面发展。

摘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由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 教学中教师的激发、启迪、组织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新课标下语法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5

——我的做法及教学模式

摘要:新课标下语法教学改语法静态讲述式教学,变为师生、生生一起活动的动态运用式教

学。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搞活语法,让学生熟悉、巩固、掌握语法知识。学生通过背诵佳句格言和口诀法熟记基本的语法规则,从而达到新课标所倡导的激发兴趣,发现探究,实践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型活动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生能正确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关键词:新课标语法教学动态运用式教学 综合运用型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基础语法作为语言知识中的五大组成部分之一,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服务的。因此,语法教学必定是新高中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法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基础语法知识去掌握基本句型,运用句型进行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基本语言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运用能力,最终能正确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由于中国学生不可能有像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那样学习英语的环境,不可能在英语课内或在平时获得足够的英语语言刺激,不可能靠单纯的模仿去自然地学习英语,所以,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S.)认为,“学习是有意识的掌握外语的语法规则的过程。”我们国内也有学者指出:“语法是语言的核心,如没有语法,就无法构成语言”。(贾冠杰,1996)。因此,中国学生要学习、掌握英语就必须学习、掌握基础英语语法。

那么,何谓语法呢?“Grammar-rules for forming words and combing them into sentence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正因为语法揭示了词形变化和遣词造句的规律,所以说,必要有效的基础英语语法规则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和防止语言实践中的错误,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理解英语和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目前初中阶段的语法教学以基本词法为主,兼顾简单句法。新高中语法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进一步巩固初中已经学过的语法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句子的补语、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进行时、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动词的-ing形式、动词的-ed形式、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的拓展加深、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间接引语、主谓一致、省略、倒装、强调、情态动词的对比归纳和拓展加深、构词法的拓展加深以及虚拟语气等。以上内容都合理的分布在人教版模块一至模块五中,而模块六至十一则是循环再现这些重要的语言结构,通过再练习去巩固、对比归纳这些语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作为英语教师正在力求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改变过分强调语法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

在教学方式上要避免以语法为纲,过多的讲解语法知识,讲语法挖的太深太细太偏太难,消弱学生语言实践的现象。语法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应该完全抛弃过去的那种以讲解与传授为主,死记硬背语法条文一味套用基本句型的教学模式。过去语法传统的教学程序是:教师从课本里挑出例句,告诉学生它的结构式怎样的,属于什么语法现象,然后从教参或者词典中挑选出一些例句,举例说明其概念和用法,在要求背诵规则、例句、词组后让学生做若干检测题。这种忽视技能训练,只注重语言结构的教学方法,形式呆板,气氛沉闷,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将传统的语法静态讲述式教学,便为师生、生生一起活动的动态运用式教学。要搞活语法就必须充分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激发兴趣,发现探究,实践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型活动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弗伦奇(French.F.G.)曾说过“Grammar must go hand-in-hand with talking and reading.”新高中英语教学讲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通过设计围绕某一种新话题的听说读写的单项和多项训练和综合性活动,通过创设真实的或半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去体验、掌握语法规则。

二、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的表意功能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法教学不能只是局限在规则形式上,不应该只停留在无意义的机械模仿和不断重复。新高中的语法教学要结合语言情景,要重视语篇的支持,要与语篇理解和语言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只有把语法学习放在一定的视、听、说、读、写的语言环境中学,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即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目的。另外语法教学还必须与学生的说话意识联系起来,与文化联系起来。

三、教师教授语法的模式

1.“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单元语法常规教学模式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见到一种新的语法项目就深挖细啃,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操练,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每一单元用一段时间运用“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的方法对该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进行专项突破。例如:模块一的第三单元将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o Express Futurity作为该单元的语法学习重点。教材在Warming Up、Reading、Learning about Language和Using Language,即整个单元的四大主要部分的语言素材中都有意识的、反复多次的呈现了这种语法结构,我在Learning about Language阶段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出现的所有的这类语言形式,同时适当补充一些这类语言形式的典型例句和语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种语言结构的Form 和Meaning,再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进而归纳出这种语法项目的结构特征和使用规则。最后认真及时巩固操练和实际运用这两个环节。

2.“集中呈现—对比分析—专项梳理—巩固运用”语法阶段复习模式

到模块小结、阶段复习时。我就将本模块所涉及的语法内容加上以前模块学过的相关内容集中,通过对比、归纳进行专项梳理,并加以巩固利用。例如:刚刚学过的模块三第四单元的语法项目是名词性从句,我Step1: Dictation: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fill in the blanks.1._____________me most is _____he speaks English so well.2.______________I couldn’t go with you.3._____the beautiful girl agreed to be his girlfriend_____________.4.I cannot understand ________________so much.5.I have been hoping ________ Mom and Dad________________

6.There can be _________________your answer is wrong.Step2: 用一组句子来引导学生对名词性从句进行结构对比分析、梳理归纳:

We don’t know when Tom will come back.The question is when Tom will come back.When Tom will come back is not known yet.We have no idea when Tom will come back.Step3:考点:

 1名词性从句引导词之间的语法及语意功能差异,情景设置

 2名词性从句与强调句和定语从句的融合 3辨析引导词,领悟句意

 4wh-词语与wh-ever词语的比较

 5名词性从句间的糅合与名词性从句同其他从句的辨析

Step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误,并总结出规律:

4种情况只能用whether :

(1)位于句子开头;(2)前面有介词;

(3)引导表语从句;(4)与or not连用。

Step5:Writing:write a passage using thenoun clauses as many aspossibe根据汉语提示

写一篇短文:高考临近Tom给好友Mary发了封电子邮件谈了他的想法。

1.能否进入我们渴望的大学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努力了。

2.如果失败了,那一定是由于我们用功还不够。

3.付出多少努力会影响到未来。

4.我提议:为实现相聚在同一所大学的梦想共同努力吧!

Step6 总结:

定义:在复合句中起名词作用的从句

分类: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

从属连词:that whether if在从句中不充当任何成分

连接代词:what(ever)/who(ever)/ whose/which(ever)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连接副词:whenwherehowwhy 在从句中作状语

语序:陈述句语序

通过这样全方位的对比、归纳、梳理、总结,让学生整个名词性从句的全貌有所了解。

3.综合运用型语法教学

传统的语法教学的操练巩固活动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以句型套用、中英文例句互现互译为主要训练手段。但总的来说这种方法显得枯燥、单调、乏味而且效果也不大理想。所以我就采用上述语法教学模式,将语法知识的学习和综合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下面我以人教版NSEC模块一的第三单元为例来说。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o Express Futurity我就把围绕“确定的计划”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去创设使用该语法项目的语境,来设计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依据创设的语境,去熟悉、巩固、掌握语法知识。

①让学生听取信息

听下面一小段对话,并用缺词填空的形式,写出划线部分的单词。A: What are you doing tomorrow? B: I am seeing my brother off at the airport in the morning.HE is leaving for London and staying there for a week.A: Are you doing anything special tomorrow afternoon, then? B: No.I am staying at home.A: But I am playing tennis with Tom.I am meeting him at 3:30.Will you join us? B: Great!

② 让学生根据所写的are doing,am seeing,is leaving,am staying,am meeting,am playing,再根据NSEC模块一第三单元的相关练习,弄清:be +动词-ing形式这种结构的在此时的语意及其语法功能。

③.要求学生采用双人小组活动的形式共同创设一小段类似的对话,其中必须含有五个以上的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已经安排好的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句子。

④.学生表演自己创设的对话,在全班呈现对话。要求一组在表演对话时,其他个小组记录下他们听到的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已经安排好的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句子。

⑤看哪个小组记录的句子最多最准确并能快速重复出来。

⑥教师按照小组为评价单位,给以讲评和鼓励,做出恰当的形成性评价。

这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将语法与激发兴趣,形成性评价和听说读写等项技能综合训练融汇在一起,能够比较好的体现新的语法教学观。

四、学生学习语法的模式

1.通过背诵佳句格言记忆语法基本形式和结构

通过记忆句子,起到既背诵一些经典句子,又能实际运用某项语法形式的作用,达到一箭双雕,双重收益的效果。例如通过记忆: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既可以记住一句非常有用的谚语,又能牢牢记住Where 引导的地点状语从句的基本结构。

我给学生的总结的谚语:

How time flies!

Seeing is believing,(to see is to believe)

Eat to live, but not live to eat.Never too old to learn.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can be done today.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The more, the better.Hope for the best, but prepare for the worst.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All is we that ends well.2.运用口诀法熟记基本的语法规则

这种口诀要朗朗上口,简洁易记,效果也是非常有效的。我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一些有效地简洁的语法口诀。例如关于三个与时间连用的介词的口诀是这样的:in 指“段”,on 联“天”,at 是“点”。举例子:

in summer, in May.in 2010,th on Sunday, on the evening of 25, on a winter morning,at 9 o’clock, at dawn, at noon, at daybreak, at the present.口诀不仅可以使用现成的,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例如;学生就针对used to 和be/get used to 的用法编了一个很好的口诀,名字叫“无头无尾,有头有尾”。即used to 前边如果没有be或get这两个“头”时,后面就没有-ing这个尾巴。如果used to 前边有be 或get 这两个“头”时, 后面就有-ing这个尾巴。于是就形成了:

used to do sth.be/get used to doing sth.I used to live in the country.I am/ get used to living in the country.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3.《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6

一、要学会善于使用教材

新课程的实施,教材是课程资源,而不是教学依据,《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于教材,如果把它当成是至高宝典,一味跟从,照搬照抄教材,不敢越教材一步,这种教法,纯碎是教教材,这种教师,纯碎是教书匠。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善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应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根据本校教学设施和学生实际,灵活取舍教材,必要时可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如内容的删减,顺序的调整,活动项目的改变,甚至针对某些章节自编自撰教材。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一章中,我觉得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不外乎让学生认识區域的概念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不必另设一节讲述,于是就大胆把这一节内容并入后面学习四大分区区域特征中讲述,知识联系性更强,效果更好。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喜好的情感。有了兴趣才能驱动学生自主地学、努力地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心理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两种,当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学习者往往会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库”里。因此,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地理教学情境,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从“怕学”到“好学”再到“乐学”,以发挥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心强,可塑性好,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策划每一堂地理课,添加一些有趣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引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渴望,从而顺势引入正题。比如上“洋流”这一小节,在讲述风海流的时候,就可引入“当年,航海家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做了标志的椰子壳扔入大海,后来居然在法国的比斯开湾被发现”的这一故事。并设置疑问,诱发学生主动思考:这是怎么回事?在分析补偿流时,可设置疑问:“为什么在秘鲁附近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渔场?”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无穷奥妙和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又何愁他们不乐意学好地理呢?

2.结合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

在学生的观念中地理是一门抽象的、枯燥的、难懂的又没有什么用的学科。但事实上,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的科学,是一门与社会现实关联性很强的学科。一切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乡土地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政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就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地理学科的距离。通过图片、视频等介绍气象灾害与我们的密切关系;又以岭南地区的春旱和某一年冬季本区荔枝的冻害为例,来讲述干旱与寒潮灾害。所有这些鲜活的乡土地理,都可让学生感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与我们的现实生产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没有理由不学好地理。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教师必须提高地理教学的艺术性,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比如在上“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节课时,就可通过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地形坡度、土壤性质、地表植被和降水强度等因素对土壤侵蚀造成的影响;也可以带领学生到条件许可的野外去实地探究。假如每堂地理课都能做到大胆创新,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会不断高涨。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外部学习环境

在课改过程中,要倡导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将学生视为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充分地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比如,在教学中,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换位,由学生提问,教师作答,其他学生评判;或把能力不同的学生搭配分组,取长补短,自由探讨,等等。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的地理教师则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的导师,而不再是唯我独尊的“一言堂”者。

四、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地理教学中就必须借助于直观教学手段,如地理图表、实物模型演示、幻灯、影视及多媒体课件等。幻灯、影视及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优越性已不容置疑,也是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必备的本领之一。

新课标下概率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7

一、《新课标》必修模块数学3中“概率”与《试验》中“概率”的比较

(1) 课程内容的变化

原《试验》中“概率”的内容包括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新课标》中的内容包括随机事件;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基本事件空间;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计算随机事件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随机数的意义, 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 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

(2) 内容设计的变化

《新课标》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把本章放在“统计”一章的后面、“计数原理”的前面, 在没有学习排列、组合知识的情况下, 这样对涉及到的概率的某些计算要求有所降低, 没有在大量计数方面做过高的要求, 而是深入浅出的给出了概率的定义, 通过基本事件空间这一概念, 从研究基本事件的个数入手来处理古典概型问题, 其中大量使用集合语言表述概率问题, 用类似与文氏图的方法来表示随机事件之间的关系, 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 给学生以形象, 直观的感受。

(3) 知识定位的变化

《新课标》与原《试验》相比, 更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和学生认知的循序渐进性。学生在初中接触过概率, 并且能说出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模块3中, 教材在系统地学习了统计的基础上引入了古典概型这一概念, 用集合的观点给出了事件的基本空间的定义, 以及学会确定某一事件中的基本事件及其个数, 从而得出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又给出了事件的并和交的概念, 教学中可以与集合中的子集、并集、补集加以类比, 并通过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公式去理解, 这样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概率入门的难度。

几何概型是教材新增的内容, 它利用事件的几何度量 (长、面积、体积等) 的比, 有效地解决了无限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问题。由于几何概型与其它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以后将会出现许多比较新颖的几何概型的题目,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1. 注意把握教学的深浅度

新教材中本章内容重在介绍概率的一般的基本概念, 教材中所介绍的知识仍属于概率与统计中最基础的知识, 因此一些知识点不宜在抽象理论上做过多纠缠, 在教学中要将着眼点放在一些重要概念的实际意义上, 突出概率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 突出概率统计知识的实际应用, 注意防止随意扩大教学范围, 要重其所重, 轻其所轻, 把握教学的深浅度, 抓住教学要求。

2. 注意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

新教材中本章内容与以后要学习的“排列、组合”的联系非常密切, 在教学中, 要注意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 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提高教学效益。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体会 篇8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 用生活型实验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由纯科学型实验向生活型实验转变, 是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特点之一。

运用日常生活中器具进行实验, 不仅简易、直观、经济, 而且有利于学生课外操作, 发展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实验教学也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型的演示实验, 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有趣、新奇刺激的实验情景,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模拟、假设、类比、推理、分析等方法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启迪学生的智慧, 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得到相关的概念和规律, 从而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为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向心力时, 我用易拉罐做“水流星”实验, 按照常规认识, 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 水必往下洒, 但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在最高点时, 易拉罐中的水并没有下落, 这一现象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当易拉罐的转速慢下来时, 学生会发现慢到一定的程度后水会下落, 然后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 易拉罐在最高点时的速度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气体打火机能打出火花, 引导学生对尖端放电现象的探究。静止的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的水, 可以从矿泉水瓶的小孔中流出, 矿泉水瓶在自由下落时, 水不再流出, 是因为水完全失重。在自感现象教学中, 教师可先让学生两手同时接触一节干电池的正、负极当然不会有什么感觉, 然后在干电池的两极上接上开关和自感线圈, 再让学生接触自感线圈的两端。在开关断开的一瞬间, 学生会有触电麻木的感觉, 从而体验自感电动势的存在, 这些实验器材来源于生活, 简单易得, 人人均可参与、体验, 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来说感到格外亲切, 而且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 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从而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的目标。

二、让学生学会探究型实验, 在实验中探究问题

将验证型、测量型实验向探究型实验的转变, 是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特点之二。

原来的教材对实验的原理、器材和实验现象和结论都作出了说明, 在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 完成实验后学生都会对照教材的标准答案, 并将教材的答案背下来, 甚至可以不做实验。新教材中很多实验没有给具体的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实验结论, 而是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数据分析等环节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探究、讨论实验方案, 选择实验器材, 设计实验步骤, 处理实验数据, 归纳实验结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要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测水果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 定性地探究电动势和内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些实验需要按探究型实验的要求开展实验。同时, 利用课外活动小组也可以积极开展探究型小实验, 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尝试、创新。在讲到动量定理时, 我给学生留个课后小实验, 要求是让一个玻璃杯从四楼落下不被摔破, 实验器材要求所用的辅助材料的重量不超过玻璃杯的重量。学生想了很多办法, 有用报纸将玻璃杯层层包裹放置其中, 有的给玻璃杯安装了降落伞, 有的在地面放置海绵垫, 等等, 尽管做法千奇百怪, 但都是围绕动量定理展开, 只有延长作用时间和减小玻璃杯落地时的动量, 才能减少地面对玻璃杯的作用力。

只有真正把握好探究性实验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型实验的效果和目的才能实现。

三、把所有实验进行开放, 使学生体验过程、享受成功

把单一型实验向开放型实验的转变, 是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特点之三。

开放型实验是一种新颖的实验类型。开放型实验对于促进学生自主研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大的作用。首先, 开放型实验的特点在于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其次, 实验探究可以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 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开放性实验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后开放型实验倡导合作学习方式, 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及时开展组内外的交流, 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任何一项科技成果都是在猜想-实验-改进-再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形成的, 开放型实验不仅可以让“优生”动脑、动手, 而且能让“学困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与协作, 体验实验过程, 养成勤于动手、仔细观察、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习惯和认真细心、有条理、有层次的良好实验素质, 能使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实验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测重力加速度g的实验也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型实验,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得出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 (1) 根据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 (2)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 (3) 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等等, 无论学生的学识水平如何, 每位学生至少可以用第一种方案完成实验任务。在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的快乐后, 教师应指导他们讨论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其他实验方案, 在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 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探究实验, 教师都应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 或者积极地创造条件, 或者设计创新实验方案, 充分发挥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如此才能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绩, 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桂容, 孟桂菊.新课标下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2.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9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数学教学的前提所在

现在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 从小在父母及周围人的赞扬声中成长, 老师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 学会与学生沟通,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认可你、喜爱你, 进而喜欢你教的数学科.教师应注意从多方面培养师生之间的亲和力:

1.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交谈, 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数学基础、家庭环境, 有没有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需要帮助, 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老师对每名同学心中有数, 才能有效地驾驭课堂教学.

2.师生之间弘扬诚信.老师要求学生守信用, 教师必须自己守信用, 用诚信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老师应该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真正建立一种平等、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在无形中关注数学这一学科, 提高数学成绩.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心理状态, 结合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 利用各种历史故事、名人轶事、高科技成果等, 设置各种趣味性的问题, 适时插入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成为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媒介, 成为学生对抽象数学问题的润滑剂.例如, 我在讲“七巧板”一节中, 介绍七巧板的历史, 在讲“无理数”时, 适时引入我国数学家刘徽、祖冲之等的故事.

二、幽默激励的语言是数学教学的诱发力

语言作为教学思想的主要表达形式, 它是老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语言除准确规范、严谨简朴之外, 还要幽默、风趣、激励、上进.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心性, 挖掘自身的浅能,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有人说:“教师不是诗人, 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 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 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 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在此我还要说:教师不是演说家, 但要有演说家的口才;教师不是幽默大师, 但要有幽默大师的心智.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像磁石, 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它是思想的电光火花, 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比如, 一次一名学困生上课不认真听讲, 我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 结果答错了, 又怕伤了这名同学的自尊心, 但我发现他的普通话说得非常好, 随即便说:“这名同学普通话说得非常好, 希望大家都向他学习.我相信他以后的数学学习和他的普通话一样好.”结果这名同学以后听讲非常认真, 数学成绩进步很快.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语言抑扬顿挫, 富有激情, 富有感染力, 会使师生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美的表情动作是数学教学的催化剂

数学是一门很枯燥乏味的学科, 数学思维的抽象性, 符号的单调性, 要求老师在数学教学时特别要注意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的使用.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个善意的微笑, 都将使学生记忆终身, 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斯经过调查分析后得出结论:信息的总效应=10%的文字+35%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音调与丰富的面部表情动作, 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用美的语言、美的微笑、美好的心灵和情感, 在美的环境中,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对学生进行感召、激励和熏陶.例如, 在八年级教学“解不等式组”时, 会遇到大于号或小于号连用的情形, 有些同学会出现23或2>x<3等错误, 我边做动作边说:“前者是两手叉腰形, 而后者是两肋叉刀形”, 结果学生哄堂大笑, 在笑声中学生改正了错误, 记住了正确的写法.

四、多媒体教学是数学教学的点金石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可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以逼真、生动的画面, 动听悦耳的声音来创造教学的立体化情景,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例如, 在数年数七年级第一章《用一个平面去叠一个正方体》教学时, 关于截面形状的讨论, 学生用小刀去截橡皮泥等材料制成的正方体, 很容易得出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形状, 但是截面是六边形不容易截出, 因而学生得出截面不可能是六边形的错误结论.而借助多媒体, 学生很清楚地看到截面是六边形的形状.通过讨论发现截面不可能是七边形.因此, 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使其重视实践操作, 科学地记忆知识, 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过程, 增强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改,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快乐、生动、有趣.让45分钟对于学生是一个充满“磁性”的45分钟, 是一个充满“希望”的45分钟.长此以往, 必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期盼、向往.

试谈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0

关键词:研究性,素质,教学

新课程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要创造各种有利情景, 寓教于乐,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加强练习, 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训练, 动手写、动嘴说, 以提高说、写的能力, 使学生形成技巧熟练化学用语。

一、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说”的机会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看过多遍不如教上一遍, 其主要原因是“说”在起作用, 从理论上讲是通过“说”对知识做了“精制”, 所以记得牢。因此, 教师在复习中可以通过口头提问、板书口述、转译、学生讨论等做法, 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 使学生在“说”的同时, 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例如, 有这样一个问题:新制氯水为什么要用棕色瓶保存?

正确的回答是:“防止氯水中的次氯酸见光分解”。而有学生却这样回答:“见光分解”。这样的回答很不具体, 很不准确。教师可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然后及时纠正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不准确或错误的地方。

二、回归课本, 给学生“读”的机会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课本和课外资料, 获取化学知识, 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语文、外语等文科知识需要“读”, 像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只要看懂、理解就可以了,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知识的载体———教科书, 是教师传播知识的工具,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同时它又是学习化学语言很好的范本, 通过读化学书, 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学术语、化学习惯用语, 积累“化学词汇”, 还可以学习化学语言的表达习惯、表达模式。比如, 怎样描述物质的性质、怎样叙述实验操作步骤等。化学用语的知识点、考点几乎全部出自课本, “年年题不同, 岁岁题相似”。

在学生不会、争议、困惑时, 教师引导学生要回归课本。如浓硫酸沾在皮肤上怎么办?先用“毛巾”还是直接“水冲”?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130页倒数第二段, 明确指出“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 既要重视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培养, 也要重视阅读效果的反馈, 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如可布置一些章节小结的作业, 这样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本, 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整理, 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坚持不懈的阅读能力培养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三、多种渠道, 给学生“写”的机会

俗话说,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好多教师认为上课时间紧张, 练不如讲, 教师认为讲清楚了, 学生肯定会了。其实学生只知意思, 而不会用学科语言规范表达。教师从严要求, 营造各种环境, 激励学生多写, 在书写中总结经验, 形成规范。不但在课堂上要求“写”, 课后要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 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正、究错, 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 找出错误的根源,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头进行反思, 确保在考试中做到“错过的不再错, 会做的不失分”。

所以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 或者教师放任自流, 学生各行其是, 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 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 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45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 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 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 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 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 瞄准学习目标, 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激发思维, 扩大密度, 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体会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标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成了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兴趣、志向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原来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现在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正是由于价值取向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都要随之发生变化。在新课标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知识的探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下面几个环节:

一、巧妙设疑,创设情境

“学勤于思、思源于疑”,而兴趣也总是从疑问开始,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巧妙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疑是思之端”。课堂设疑时问题要提得明确具体,能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某一确定的方向,即指向设疑的目的.如果问题疑的不明确,不具体,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思考问题漫无目的。还要注重设疑的可行性,要注意从已经熟知的东西上推出新的东西,让学生自觉地顺利地接触、接受新课内容,此外教师应注意设疑的难易程度,应该是难而有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思考后可以解决的问题。

二、课前设计,课后反思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有效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

三、自学质疑,小组交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到此时方是进步。”让学生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感悟,并提出问题。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自学指导和有效的思维点拨,对学生的质疑要充分的肯定,以维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提问,然后让学生继续学习交流,尽量让学生在互学、互教、互议中自己解决问题,尽管不是很正确,花费的时间也长,但比教师直接告之以标准答案有价值。学生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会提出五花八门的甚至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就要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引导学生一起探究,进行小组交流,激励学生探究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合作探究,巧妙点拨

在教学中,要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决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加上老师的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和成功欲得到极大的满足,独立思考加上同学的合作交流,就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但是老师要克服易犯的老毛病,为了完成计划赶进度,使合作流于形式,教师只抽几个优秀学生来回答,而让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怕打乱课堂秩序,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结果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这一步是学生在开放民主自主愉悦的气氛中各抒己见,共同探究,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点拨、解疑和总结归纳。学生的疑难,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其性质、类别,同时要考虑是当堂解决还是课后解决,是个别辅导还是集体回答,是让学生帮助解决还是教师解决以及解决的思路。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各种指导方式调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把问题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解难,或启迪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去探究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和组合,也得以培养和训练。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更要强化其主导作用,教师只有导得适时、适度,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既不完全被学生所牵引,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体会 篇12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

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 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老师扮演导师角色, 完成以下任务:诱导学生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鼓励他们大胆推测猜想, 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举例等办法进行验证。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 让学生先独立填写表格, 这样就很自然使学生进入观察思考的状态, 在学生完成独立思索后, 可以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辩论, 逐渐使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当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们的一些说法进行归纳总结, 纠正错误的观点或偏离主题的意见,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时, 教师在原来长方形的基础上, 提问:如果把它的长去掉1厘米, 变成了几厘米?谁会计算出它的面积?再去掉1厘米呢?再去掉1厘米呢?提问:这时, 实际成了什么图形?那么, 正方形的面积又该怎样求呢?引导学生根据3×3=9平方厘米试着归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这时产生了三种答案: (1) 边长×4; (2) 边长×边长; (3) 边长×3。学生小组自主讨论研究, 最后教师再出示正方形纸片 (边长分别是4, 5, 6) 验证, 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上讲:“儿童是有个性的, 其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前提, 所以老师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好好组织教学内容, 以期望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 促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

“学启于思, 思源于疑”, 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设疑是就出现了“两个长与宽的和等于周长”的公式。

三、把实际情景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教师要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适当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境, 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的思维空间。

教学过程、习题、发散练习、综合练习等环节是使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真谛的重要途径, 也是打破定式思维,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及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实践。

新的课程改革依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 现代人的素质要求以及儿童的认识方式, 强调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并以开发、设置和实施综合课程的方式实现学校课程的综合化, 如“艺术”“品德与社会”“研究性活动”等。为此, 笔者认为不能狭隘地单纯以小学数学教育的眼光来审视小学数学教学, 应把学与做相连, 学与生活实际相连, 学与综合实践相连。例如学习了“多位数的读法”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读数方法编成一首儿歌:“读数要从高位起, 数位顺序别忘记;千位是几读几千, 百位是几读几百, 十位是几读几十, 个位是几就读几;中间有0不读一个, 末尾有0全不读。”这样, 学生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 而且增强其理解, 给学生以语言美的享受, 取得了“课虽终, 得犹存”的效果。

总之, 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实质,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特点, 突出新的教学观念, 在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和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上下工夫, 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吴立刚.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3]丰茂容.现代教学模式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8.

上一篇:院内门诊感染下一篇:现代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