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对生物教学

2024-08-29

新课标下对生物教学(通用12篇)

新课标下对生物教学 篇1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 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刻变革。在人才培养方面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要求, 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

在一般情况下, 教学内容不都是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的, 教师往往需要事先准备和设计教学情境, 以期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学中没有事先精心设计的幽默方式, 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是不容易的。精心设计幽默不仅有益于教学, 有益于学生, 对教师本身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经常设计幽默情景, 可以使教师把幽默逐渐内化为自身素质, 在课堂上以一种善于幽默的姿态出现, 而使教学活动进入幽默和谐的境界。如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 讲到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最高时, 老师感叹道:“难怪《红楼梦》里说女人是水做的, 现在明白了, 男人也是水做的!”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对“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开展第二课堂, 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

由于课堂内教师要面对全体, 对有些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关注得太少, 而只有部分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对学校及周边地方动植物进行分类鉴定、挂牌, 展示劳动成果;学习标本的制作, 做蝴蝶等昆虫工艺品;调查本县泥河沟污染治理及果品病虫害的防治, 分析价格低迷的原因;讨论疏松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 为培养生物学专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联系生活实际, 让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 有些内容很难, 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 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 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学习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时, 以吃汉堡包为例, 分析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质的消化、吸收及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使学生恍然大悟。在学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提出在青春期为什么身高会明显增高, 消除神秘感。再有慢跑与激烈奔跑之后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制酒时为什么要先通气再密封?“创可贴”为什么要注意透气性?

四、加强形象化直观教学

形式美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因为它可以更有效地增加审美意识。所以在生物教学中, 要适时展示动植物活体或标本及挂图, 还可采用音、形、色、动画相配合的多媒体手段,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信息, 同时受到美的感染和启发, 在情感愉悦中获得知识, 留下深刻印象。

五、板书要精心设计

板书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方面, 因而板书要工整规范, 内容要条理清楚, 布局要合理。绘生物结构模式图采用彩色粉笔表示不同结构, 可使板书、板画更清晰、更美观, 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 也给学生留下了美的印象。

作为一名生物老师, 除了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有义务去多学习、多实践。在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状态和现实表现的同时, 努力提炼课堂语言, 提高自身修养和学识, 提高自身素质, 使课堂语言、教学语言更简洁、生动、形象、幽默, 使学生活泼愉快地上好课, 教师轻松自如地讲好课。

新课标下对生物教学 篇2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5-000-01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体育教学在现今的教育中显得十分重要,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体育目标的基本形式,新课标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指导正确的思想,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健康的成长,成为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根据新课标下高中体育教学,提出相关的体育教学措施与有效的方案,希望引导高中体育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下的实践中对体育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 体育教学 优化方案

一、在新课标下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一)体育教师承受的各种压力

1.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根据数据调查,在很多高中学校出现一个教师要上6-8个班级的体育课程,这样算下来的话,大概每个礼拜要上十多节体育课,还有一些学校还要出早、中、下午操,还要帮一部分的体育尖子生进行每天的强化训练,辅导他们进行高考训练,可想而知,体育教师每天的工作量是非常繁重的。

2.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综合能力。基于新课标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的要求,体育教师并不是单一的管理者了,而是针对体育新课程提出相关的方案和体育教学指导措施的实施者,根据体育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的为学生传授体育相关的技巧和知识,引导学生提倡健康为主,全面发展的思想观念。另外,体育教师还要组织每年1-2次全校田径运动会。这样,体育教师就要是一个多面手。

(二)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导致体育新课程改革无法顺利的进行

在很多高中的学校中,普遍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体育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也有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体育教学的涵义理解不当,以为高中学生只要学好语、数、外等课程就达到目标了,而忽略了体育教学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根据调查得出,在很多高中学校中,领导对于新课标下的体育课程的支持程度只达到百分之四十六点二,不给予支持的却有百分之五十三点八,这说明了学校领导对于高中体育教学课程可有可无的态度,导致体育新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紧张地位。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学校领导对于新课标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的支持程度,关系着是否使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得到顺利实践的关键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的设施设备欠缺

有效的开展体育教学的课程,关键在于学校是否有体育相关的设施设备和适当的运动场地,这也是体育教学的有力保障。在很多的高中学校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运动场的空间范围太小,很多班级不能够同时上体育课,导致个别的班级一周都上不到体育课,学生身体素质无法提高。还有一些学校的体育设施设备和国家规定的《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相差很大,并且体育器材使用频率高,损坏率高。很多学校由于经费原因使体育器材不能得到及时补充。而相关的体育教学课程则是通过学生们在体育课上的具体实践,然而体育设备的缺乏使学生们无法通过实际的练习来达到体育教学的标准,更造成了一线的体育教师在发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大的阻力。

(四)很多体育老师对于体育新课标的理解存在问题

对于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主要提出来五个教学目标:“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身体健康”,然后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放弃了开展课外的体育活动,只是让学生简单的掌握运动的技巧和知识。

二、基于新课标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而提出的方案

(一)加强体育的相关设施设备

在新课标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善体育教学的设施设备,还要加强体育教学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设备的完善中,还应让当地的政府或者教育机构引起对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视的大力支持,大量宣传体育教学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然后在体育建设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备设施的完善和补充,让体育教学成为重点教学课程,让体育教学达到更好的一个水平。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施新课标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需要体育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由最初的“教”学生的教学模式到“引导”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自己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在新课标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先根据自己的动作来慢慢摸索,在参照老师的正确动作进行调整,切忌老师不能大声的辱骂学生,而要耐心的指导。

(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在新课标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辅助学生在新课标下高中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老师主要是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终身参加体育锻炼”观念,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四)设定合理的考核制度

在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体育考核成绩,不应该以期末的最后考核为主,而是通过平时的体育运动状况和课堂表现来打分。这样的考核更加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三、结束语

以上所述,关于新课标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的优化方案,一方面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巧,增强身体体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意志,为今后更长的成长道路打下铺垫,也为高中体育教育事业实现更远的目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对问题教学法的探究 篇3

“问题教学”亦被称为“问题——发展性教学”,是苏联教育家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马赫穆托夫思是“问题教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学活动的重心应当转移到这一方面来。问题性教学的实质就是要遵循创造思维活动逻辑程序,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基本流程如下图,一般先由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在这一情景下提出问题,并在问题的引导下指导学生提出假设,再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及实验探究解决提出的问题,最后达到应用,在应用中再产生新的问题,使问题逐步深入。

该教学模式并不过分注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它所追求的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活用知识的能力,并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探索的勇气和信心、灵活的思维、创新的意识、独立实验的能力、科学的态度以及学习的方法。

二、新课标下运用问题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首先,“新标准”明确规定:中学化学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观察能力,以及运用化学基本观点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精神与“新标准”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所以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是落实《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其次,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是适应中学化学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仍然使用旧的一套“注入式”,“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点点滴滴的化学知识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是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注重引入类似问题教学法一类的侧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再次,问题教学法的引入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者预言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这种人才不但应具有良好的德、智、体、美、劳基础,而且要有很强的创造和适应的能力。实践表明,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三、问题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创设问题情境。本人在多年教学生涯中经常运用问题教学法,略有心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问题情景。

(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本身就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所以这是化学教师常用的方法。实验情景可以是偶然的,如上述火柴头事件,但偶然事件是不可预知的,所以更多的实验情景应当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例如:在讲《多糖》时,我就采用这种方法:将一团普通棉花和火棉(教师强调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棉花)分别点燃。学生发现两团看似相同的“棉花”的燃烧速度明显不同,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火棉燃烧更快?它是由普通棉花通过什么方法处理得到的?这样的东西有什么用途?

(2)通过有趣的语言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在讲《乙炔》时,我就从一句谚语入手:“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我今天可以说,羊毛出在石头上”。此话一出,马上引起学生的轰动,主要是觉得老师的话太神奇,甚至不可思议。于是我马上解释:这里的石头,指大理石,用它为原料,通过一定的化学手段,可以合成出比羊毛性能更优良的纺织材料。这样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认识到化学的作用和神奇,同时还能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如何用大理石制取出纺织材料?

(3)通过认识矛盾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讲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反应时,先让学生回想燃烧的定义,然后提出“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吗?”不少的学生是“一定要有氧气参加”的答案,但当学生眼见到氢气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后,这“出乎意料”的现象,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冲突,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缘由,对这一知识的认定恐怕使学生终生难忘。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当时都让学生惊奇无比,正是如此,学生很急于知道答案,思维高度集中。

再如:在学习《糖类》时,学生印象中的糖类肯定是指有甜味的物质。于是我问学生:棉花、木材、淀粉属于糖类吗?他们当然回答不是,因为这些物质都不甜,然后再告诉他们,这些物质都属于糖类。同学们都很惊奇,从而引发了学生认知心理的矛盾冲突,产生了问题情景。

(4)通过提供科学事实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先通过事实说明可逆反应最终会达到相对静止的状态,此时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且浓度不再变化。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既然有反应物剩余,为何它们就“不反应”呢?

(5)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或矛盾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在学习《电解的类型》时,不妨先提出问题:能同时制得2和O2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在初中时学过方法是电解水。老师再问:水能导电吗?学生也知道纯水是几乎不导电的。这样学生的矛盾心理就产生了,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电解水制取2和O2的原理以及電解的类型。

再如:在讲《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倒于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向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了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刚刚学过的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了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的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于是很想学习有关中和反应的知识。

(6)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景

例如:在一次分组实验中,一位学生不小心将一根火柴头接触到了浓硫酸,过一会火柴头自动燃烧起来,他显得非常兴奋,马上把这个有趣的现象告诉了其他同学,于是大家都跟着做这个实验。我发现后并没有生气,只是问他们:“有谁能够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大家都哑口无言,于是我抓住时机:“不知道原因没有关系,但你们想过要去弄懂其原因吗?,答案可以在氧族元素一章中找到”。结果大家的积极性很高,第二天上课时都能解释其原因。

四、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问题情境的设置方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1.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愿望和需要。即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勃洛留波夫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

2.必须有概括性的新颖的和未知的东西。这是问题情境的难度标志。要使问题具有新颖性,就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必须换个角度,换个方法,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

未知的东西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未知东西的探索,使学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学中获得更概括的知识。

3.要适合于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问题情境的设置不是越难越好,应当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更具体地说,是要以《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正确设计问题,使之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能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又充分顾及学生实际水平。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就会使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五、问题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主动置疑的能力

子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也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问题的提出,是实现创新的第一步,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关键,培养学生主动置疑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会创设问题情景,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主动质疑的能力。

六、在问题教学模式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教师应经常设疑——为学生作出示范

技能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如此。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养成设疑的习惯,这样可以为学生作出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对问题产生疑问。

2.引導学生学会主动质疑——问题教学法的重要目标

教师对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常识和权威,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和机会,不应把所有问题都讲清楚,应点到为止,要让学生有问可提。要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从规律、原理、方法以及对关键词的理解方面等去发现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要不断追问;对书本上和老师所讲的问题还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如:在学习《胶体》一章时,多数人都会想到:“胶粒直径大于半透膜的孔径,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浊液粒子直径大于胶粒直径,故也不能透过半透膜”。这一说法严密吗?要知道乳浊液颗粒是可以变形的!只要用心思考,不难发现很多常规的推理方法往往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并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

七、结束语

新课标下对生物教学 篇4

在新课标下, 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提高首先应当建立在研究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之上, 高中化学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新教材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法, 最终才能行之有效的开展化学教学.

从化学新教材的课程安排来看, 新教材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部分, 必修部分只有基础的化学知识, 综合性较强, 但没有深入延伸, 而选修部分重在对化学知识、能力培养的延伸拓展, 所以也相对重要, 两部分结合教学的这种课程安排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采用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新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 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学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平等的探究性教学, 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程度的提高, 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能得到培养, 还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运用合理的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在新课标下, 高中化学需要学生们自己进行化学实验, 从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教学内容的真正内涵, 掌握其实质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不再担任传授者, 而是一个聆听者, 聆听学生的设想、方法、思维, 从中进行引导, 多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 可以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在这种教学活动中, 学生占据主体地位, 只有让学生融入其中, 经历充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 才能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还能真正的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课堂学习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所以,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尤为重要.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并且掌握知识, 就需要学生掌握学习程序, 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必须对即将学习的知识预先了解, 对教材问题加以圈点, 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 找出重点难点进行知识的深加工, 以增强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改革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 笔者认为要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 应当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改革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之后, 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听取学生对于堂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进而能够吸取教训, 改进教学方式, 这样, 教师不仅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还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联系师生情感, 促进教学过程中师生的配合,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学生也应该进行课后反思.只有师生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才能找出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从而共同改进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把现代化技术手段与高中化学教学充分结合起来

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高中化学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对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新课程下的高中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充分的运用到教学过程, 利用投影仪、网络等来制作多媒体课件, 复杂的实验可以通过演示动画来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出来, 除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还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此外, 由于新课标下, 必修课程中对于课外延伸的知识很少,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 增加学生的学习见闻, 更增强学生对于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化学教学, 也能更容易的被学生接受, 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对生物教学 篇5

2013-07-17 14:23:07 来源:阜蒙县第二高中 浏览:1395次 作者:王红丽 【大 中 小】

【摘 要】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阐述了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精选史料、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法,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新的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作用。【关键词】历史教学 精选史料 史料教学法 提高效益 史料教学法在贯..【摘 要】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阐述了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精选史料、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法,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新的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精选史料 史料教学法 提高效益

史料教学法在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新的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可以看作是最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和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教学方法。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并接受。它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改进传统历史教学、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是使历史发挥其真正作用的需要;也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和认知需要。近年来,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们在进行历史教育改革时颇受重视的一环。然而,对于史料运用的种种问题,并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讨。虽然许多的参考书中充斥着所谓的“史料题”,我们在教学中亦时而引用史料,事实上,对于为什么历史教学中应该运用史料、如何使用史料、使用史料将可能遭遇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我们还没有完整的一套想法。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一下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希望能作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时的参考。

一、史料的运用注重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成,提高学习效率

课程标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更是课堂教学的圭臬,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史料的运用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准则。现行的各版本教材都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但是,各版本的教材在不同专题的具体内容编写上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这就导致了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对于同一个问题的阐述论证时运用了不同的史料的现象,如在论述“清朝君主专制制度顶峰”这一问题时,人民版采用了“军机处的设置”和“密折奏事”这两则史料;而人教版则采用了体现“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和“军机处”等机构演变的史料。而本节课程标准对这个问题的要求仅仅是“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选用更能贴近课程标准要求的、有关军机处设置的史料,以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精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同版本教材在呈现课程标准的程度上也有差别,如人民版教材对于课程标准中“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一条时,则仅仅阐述了“‘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等有关内容,而对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则无只言片语的论述,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补充一些能够体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的史料,使教学内容更完整,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归纳和掌握这一重点知识,从而更有效地达成课标要求。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教师应借助史料,尤其是图片,音像史料的直观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史料的运用 注重对学生优秀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史料教学法是比较直观有效的一种情境教学法。图像史料指可视史料、影视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及遗址遗迹、碑刻、建筑、图画、票证、邮票、明信片、宣传画等实物和纪录片、影视片等。历史学习中,图像史料是学生感受历史的基本信息,是教师历史教学的重要材料。在教学中,我们常用于设置历史情境的图像史料有影音、地图与各种图片。这种史料对学生有直接的启迪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尽量向学生提供对学生日常生活、个人品格成长和人文素养提高有用的史料,如在讲述人物模块时,可重点选择一些反映伟人待人接物、优秀品质和先进思想的史料,用伟大人物的伟大人格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品格;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多采用一些能够反映历史史实的文学名篇、文化常识、艺术作品等,让学生在长期熏陶中逐渐提高其人文素养。而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一个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无疑是最有用的。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三、运用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史料,增强历史学科的现实感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高中生来说似乎是遥远与陌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里,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带领学生以现在的角色融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走进历史,去感受那段有血有肉的人类的故事。史料教学法,就是教师运用当时的历史材料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且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在大脑兴奋状态下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把教育科学和艺术熔为一炉的教学策略。

运用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史料,用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实来印证、分析和阐述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能够增强历史学科的现实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史料:“2004~2005年,两会召开,人民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北京共同商讨国家发展大计,温总理在网上现场办公,回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两岸往来频繁,民族振兴有了新的契机;国家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新疆西藏繁荣发展、神六飞天、十运开赛......;在中国的努力下,朝核六方会谈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独立的外交政策和大国风范在世界和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想象一下,这种情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可能吗?为什么新中国能够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呢?你能从中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吗?作出如下的分析:“两会召开,人民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北京共同商讨国家发展大计,温总理在网上现场办公,回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体现的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两岸往来频繁,民族振兴有了新的契机;国家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新疆西藏繁荣发展、神六飞天、十运开赛......”体现的是国家开始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初步实现了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梦想;“在中国的努力下,朝核六方会谈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独立的外交政策和大国风范在世界和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的是新中国的独立和强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这样体现时代特征的史料,能够增强历史学科的现实感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史料的运用 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探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和大多数的学习方法都离不开丰富的史料支持。反之,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取恰当的、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的史料,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和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而学生在对材料深入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历史知识,显然比接受式学习方式下的死记硬背要好,这就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广泛、频繁地运用丰富、鲜活、真实的史料,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真实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如:通过阅读英国《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史料,思考(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的渐进性和创新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从时代背景、内容及作用方面对比《大宪章》与《权利法案》的异同?学生经过诸如此类的探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内容丰富、生动直观的史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时,我选取了三幅图片,分别是新疆克孜尔石窟飞天壁画、甘肃敦煌石窟飞天壁画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后看到了其中人物服饰的变化:地理位置最西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画的是全裸的飞天,而其东面的敦煌石窟壁画中全穿上了裙子,至多半裸上身,到了中原洛阳的龙门石窟更是穿上了汉族宽袍大袖的衣服。这一组图片史料足以说明这样的观点:宗教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当地人们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思想信仰等的影响,也有一个冲突、交往和融合的过程。石窟壁画人物服饰的变化说明:一方面,中国文化有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化自身很强大,外来文化一旦进入就会被加以改造,以适应汉民族的审美情趣,否则就无法存在。

五、历史教学中选择史料的原则

1、典型性。史料的选择首先立足于基础知识,应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来选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把握。

2、多样性。一是应注重史料类型的多样,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史料,做到文字、图片、口述等史料兼顾,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兼顾。如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把远古传说、考古发现、史家著述相结合,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会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又可以了解不同史料的价值,同时也能关注不同类型史料之间的关系,了解多重印证这一史学方法。

二是史料内容或视角、立场的多样。如对同一主题、同一事件或同一历史人物选择评价不同的文献史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史学的基本理论。比如讲“租界”时,出示了几张照片,包括上海租界工部局大楼照片、巡捕房国籍不同的警务人员的照片、五卅惨案现场的照片、外滩建筑群照片、徐家汇天文台照片等,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审视租界对上海的不同影响,租界既是“国中之国”,是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掠夺和殖民统治的基地,同时也是了解和引进西方先进文明的窗口,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市政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3、针对性。史料的选择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论水平,不能选择学生不理解的,也不能选择学生不感兴趣的。比如中国古代的文献史料,如需要教师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不宜采用;再比如对史家著述的运用也应慎重,因为一般学生很少会具备研读专业史的能力和兴趣,我在课堂上引用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的内容时,效果不是很好。可以从其它省份的高中教材里选取一些材料,一来教材当中的材料内容极其丰富,二来针对性强,学生的阅读障碍也小,课堂效果就比较好。

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策略

不论哪一类史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求史料教学的策略。

1、逐句过关,讲清细节。教学中选取的重要史料,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另行补充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对一些冷僻的读音、字义,难懂的典故等细节,教师要给予讲解,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似的浏览。

2、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新情境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3、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1)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可恰当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2)对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过程,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需要史实说明的,教师也要补充史料,充实教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做到论从史出。

以上是我对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六点看法。

新课标下对生物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音乐教学;教学模式

音乐是一门带有浓厚的艺术性的特殊学科,它可以升华人们的情感,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艺术情感。在新课标的推动下,音乐课成为了一门必修课程,而且初中音乐教学注重以音乐审美为中心,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学习动力,传承我国民族音乐,学习、融合国外音乐元素,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改进音乐学习方式。音乐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一、教学方式的创新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生动、灵活地将教材上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同时,教师也要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内容与课堂外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扩展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补充音乐知识,加深对音乐的感受,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一些在音乐上表现优秀的学生,要联系其家长,取得学生和家长的同意后对学生进行更专业、强化的训练,帮他们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音乐上的才能得到提升和展现。

2.实现音乐教学跨学科转变,使教学生动形象。跨学科转变是指将音乐教学生动形象地应用到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其它学科中,使它们产生一定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将音乐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结合,可以使音乐更加形象,应用更加充分。如在语文学科中,有些诗词文章有其歌唱的形式,学生通过歌唱诗文能达到理解记忆的效果。舞蹈学习也离不开音乐,舞蹈的舞步、舞蹈的节奏都需要音乐来配合,音乐可以使舞蹈更加优美,舞蹈也可以增强音乐带来的真实效应。音乐本身具备的艺术魅力,不仅能够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使音乐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和人性化,也能一定程度上加深、美化其它学科的学习内容。

二、建立广泛灵活的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

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资源给音乐学习带来丰富的知识补充,这些资源对音乐学习有着一定的效果,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源来学习音乐知识,将极大地提高学习质量。音乐对人们情感的寄托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对音乐有着一定的依赖,由此出现了很多电视音乐节目、音乐频道、演唱会等。如《中国好声音》这档电视节目,专业的导师对歌唱选手专业的音乐点评对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通过观察不同参赛选手的演唱风格,能够使学生形成自我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观看电影时,音乐与画面的完美契合,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强烈情感冲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把优秀的音乐作品展现给大家,并对作品里的知识进行必要的介绍、讲解,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不枯燥,也能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下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三、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教学评价方式是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对于初中音乐教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音乐教学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自评、互评、他评等主要方式,在评价工作中要把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进行有机的结合,使评价工作具有实际操作意义。评价也要注重整个实际教学过程的评价,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工作也有一定的管理、肯定作用。

四、转变教学视角

初中音乐教学新模式强调,音乐教学要尽可能使教学内容贴切初中生的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总体音乐水平。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价值观,利用现代媒体信息,多视角寻找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感受音乐。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里,音乐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也十分丰富。如传统节日、婚丧、民间习俗等不同形式的音乐视角都应该被开发利用。转变音乐教学的视角,充分利用不同的音乐形式进行音乐教学,能够弘扬我国民族音乐,将学生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初中音乐教学的新模式,完善了初中音乐课程体系,重视对初中生音乐修养的培养,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初中生在音乐学习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在新模式的教育下,学生完善了文化知识结构,加强了自我对音乐的鉴赏感知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薛伟伟.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评价的改进[J].今日科苑,2010(8).

[2]薄渊炯.对初中音乐课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4(7).

[3]尤志会.音乐课堂有效教学情境创设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新课标下对生物教学 篇7

一 准确掌握知识点

1. 进行章节复习, 确保学生准确掌握每个知识点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 弄清每一个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 注意把握每个子目录之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坚持“全、准、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 以课本为依据, 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 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细”即注重细节, 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考查很细致, 因此, 对教材中的导言、正文中大小字、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课下小字注释、书后大事年表及其他隐性知识等, 在复习时要面面俱到, 不可偏废。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正文知识点:时代特征、春秋诸侯争霸 (背景、目的、条件、经过、标志) 、战国兼并战争 (战国开始的标志、战国七雄、兼并战争) 、民族融合 (途径、意义) ;插图:地图《春秋大国争霸图》、《战国兼并形势图》 (图中包含诸侯国、战役地点、少数民族分布) , 图片《马陵道遗址》、《长平之战遗址》;文献资料:“楚王问鼎”的文字材料;小字注释:“王畿”。

2. 在记忆基础上, 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认识历史知识, 深刻把握好相关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在讲解中要注意处理好常考知识、热点知识、冷点知识 (理论上不考的) 。常考知识就是过去的高考以及平时的训练经常考到的知识, 热点知识就是连续几年高考中都出现的知识点及与今年时政相关的历史知识, 这些知识要照着教材给学生点出来。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 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课包括“工农武装起义”、“井冈山的星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这四个子目录之间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的知识体系。通过横向 (同苏联革命道路相比较) 和纵向 (之前的探索) 对比, 发现本节隐含了毛泽东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 已经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将其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走出了自己特色的革命道路。

二 知识整合, 构建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 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 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 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 从历史的整体出发, 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

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知识整合。“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一单元复习结束后, 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 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 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 形成系统。知识网络化后, 要从主干到枝节、由概括到具体地定位知识, 将每节知识具体定位于某一方面, 通过知识定位, 做到“点”的清晰。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 (原因、影响、过程、特点) 。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可抓住以下四个点:第一, 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 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第二, 1956~1966年的十年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这一时期两头较好,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又急于求成, 加之犯了“左”倾错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出现了严重挫折。第三, 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国民经济来说是一场劫难, 虽然有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经济出现两次好转, 但“文化大革命”十年造成了国民经济5000亿元的损失 (按正常发展计算) 。第四, 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以上可以看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并最终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尽量把知识归类

做到“瞻前顾后、左右逢源”, 类似于小专题。“瞻前顾后”是纵向的联系, 例如, 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左右逢源”是横向联系, 例如同时期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 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在第一轮中以基础知识为主, 以小专题的形式将教材的知识重新组合、归纳, 使之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 突出主干知识, 便于理解、记忆。

三 简化概括历史知识

1. 抽取要点

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关键词或章题、节题、目标题, 或用自己的语言精练准确地表达出来, 形成知识要点。如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提炼成:收企业;征余粮;禁商贸;配物品;强劳动。

2. 时间作序

即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知识。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其后的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 逻辑划块

即按照有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块概括。如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主要包括:前提 (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政局的稳定与否) 、市场、科技、资本、劳动力、原料等。抓住这几个要素, 就很容易地理解并掌握二战后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四 精编练习, 适量训练

1. 精编练习, 适量训练, 提高解题能力

在精选专题练习上, 笔者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 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 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 (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 , 对试题进行重组, 进行适量定时的训练 (章节训练、单元训练、周测、月考) , 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2. 及时讲评, 启发提高

笔者坚持每做必交、每交必改、每改必评的原则, 对每次书面训练和检测性习题考试都及时进行评讲分析, 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 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 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五 结束语

新课标下对生物教学 篇8

一、要有符合课标的思想理念

(1) 教师要有教好识字教学的思想意识。上好识字课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 用现代教育的思想理念武装自己, 这是基础。

(2) 教师要通过了解、调查、观察、综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吃透学生, 用民主、合作的新理念, 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思想、意识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发展成长规律。

(3) 要始终树立创新意识。现代教学离开了教学的创新, 教学就会平淡无味, 学生的个性、特长、思维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因而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 学生的潜能才会得以启迪。

(4) 要吃透课标、教材, 把握准“三维目标”, 合理定位, 科学设计教案, 优化教法、学法, 最大程度落实目标。

二、要有相当的专业知识

(1) 要有复合的、多元化的扎实专业知识结构。既要有汉语拼音知识, 又要有音韵学知识;既要有汉语基本知识, 又要有训古知识;既要有博览群书之渊博之特点, 又要有能说会道之能事。

(2) 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底。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很强, 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无误, 通俗易懂, 且生动形象, 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要讲纯正的普通话, 并适时运用好语态。

(3) 要有丰富的心理教育学知识。

三、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关键环节, 也是完成识字教学任务, 提高效率的最重要的渠道。

(1) 要有培养学生良好课堂常规、习惯的能力。这些要在课堂中经常抓、反复抓, 才能形成定式, 才能配合教学。

(2) 要有适时组织教学的能力。低年级学生易动、易说、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要适时恰当地组织课堂教学, 学生才会在课堂中注意听、思、说、议, 才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3) 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低年级的学生, 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符合课堂教学常规及其他意外情况, 教师要冷静沉着、巧妙应变, 变不利因素为我所用, 为课堂所用。

(4) 要有“导演”教学的能力。在吃透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导演”好课堂教学要变课堂为学堂, 变学生为主体、演员。

(5) 要有把握课堂教学结构、环节的能力。严密的思路、合理的环节、优化的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习惯, 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零乱无章的课堂结构环节, 不适合教学, 也不适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6) 要有善提问激兴趣的能力。教师的提问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提出有价值、有思考、能激趣的问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 开启思路, 力戒漫无目的的问答式的提问。

(7) 要有合理选择教法的能力。教学有法, 而教无定法。低年级识字教学更应该在选择合适、新颖、有趣的教法上下工夫, 力戒选用平叙直述, 单一死板的一种方法, 使课堂索然无味, 学生兴趣不高。

(8) 要教给学生学法的能力。低年级识字教学, 要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相关的规律和方法, 从易到难, 从少到多, 才能达到目的, 力戒教师课堂结束了不总结、不归类, 学生学无所得的教学。

(9) 要有开启学生思维的能力。开启思维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尤其是低年级教学。

(10) 要有培养学生动口动脑, 动手操作练习的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要真正让学生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 并在实际操作中培养能力。

(11) 要有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这是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创造的地方很多, 学生可创新的条件也很多, 需要教师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并且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创新。

(12) 要有合理选用教具、学具的能力。教师要合理选择恰当的、学生易懂的、形象的、利于课堂教学的、便于操作的、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教具、学具来完成教学任务。力戒学生不感兴趣的, 深奥的教具、学具搬到课堂上, 浪费教学时间, 中看不中用, 摆花架子。

新课标下对生物教学 篇9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自主性。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首先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年来, 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这需要学生对自己有良好的认知。加德纳提出的每个人所拥有的八种智能中有一种是自知自省智能, 利用学生的这种智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 心得各异, 体会不同。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互相取长补短, 不断丰富自己。要开展好合作学习, 加德纳提出的八种职能之一———人际交往智能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 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探究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学习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活动,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 外界可以对个体施加影响, 但无法代替个体活动。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 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加德纳提出的八种智能中的自然观察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等都是非常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1.智能的差异性启示教师, 应当利用优势智能领域带动弱势智能领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能领域, 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智能结构。语文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优势智能切入知识内容, 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之迅速掌握新知识, 从而最终达到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发展的目的。在进入课堂前, 教师应先仔细审视将要教授的内容, 并确认该内容以哪些智能切入较为恰当。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策略也要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活动类型, 使相同的内容在表达时以多种方式展现,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者的智力潜能。例如进行说明文教学时, 教师可以打乱原文顺序, 让学生按照逻辑重新排列组合。进行记叙文教学时则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配课文插图, 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谈感受、谈启示等。这样才能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使之获得成功与自信, 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 并挖掘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

2.智能的情境化启示教师, 应当创建开放和谐的课堂情境, 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智能发展是离不开其个体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及原有的知识结构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努力创建开放、和谐的课堂情境, 因为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启动学生不同智能的发展。此外, 教师应该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学习情境,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互动空间, 帮助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源以及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书籍、杂志、电脑、网络等, 这样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以使学生更深刻地去感受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还可以给有些画面感较强的课文配以绚丽多彩的画面, 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课文中的描绘画面, 体会文章创设的意境。这样, 可能在不经意间, 学生在开发和培养语言—言语智能时, 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也同时得到了开发和培养, 这些对学生的多元化思维的培养也是十分有利的。

3.智能的组合性启示教师, 应当注重智能的合理搭配, 最终达到最优智能化配置。加德纳认为, 智能之间并非是彼此孤立、毫不相干的, 而是相互作用的。不同的智能经过组合或整合可以在某个方面表现得很突出。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智能组合, 在教学中多为学生设计一些活动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组合。如为学生安排研究性学习, 为学生提供跨越学科界限的专题素材供学生自由选择, 使学生有充分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 有机会运用各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不同的智能进行学习, 最终达到最优智能化配置。

4.智能的多元性启示教师, 应当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 建构多元评价体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口语表达, 也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其次, 要在生活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语文源于生活, 也要运用到生活中去, 并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因此, 教师应该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评价。再次, 语文教师评价学生时, 应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时期内的语言智能发展快慢可能是不同的, 教师应该正确认识, 对学生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总之, 评价应该很自然地整合到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 并可交替运用“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或“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语文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为新课程语文教学开辟了宽广的途径, 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契机。虽然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 但只要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强和语文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 发挥不同智能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 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适应各种类型的学生, 相信语文课堂会变成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成功的乐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新课标下对生物教学 篇10

一、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标

新课程提出, 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新课标改革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理念, 重新规划教学任务和教学方式, 这使得很多英语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使他们失去了驾驭课堂的能力。然而在高中阶段, 教学和学生还需要面临高考的压力, 但是高中英语教材不能适应高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还有一些英语教师的英语词汇量也不够丰富, 对国外的水土风情和文化了解不多。而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词汇量较之前大大增加, 对英语口语也有了很高的要求, 教材内容也节选了很多英文的文章, 这使得有些教师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

(二) 新课标改革对课程要求发生变化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引导高中英语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英语和用英语的能力, 学用结合, 促进积极思维和有效表达。特别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 学会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 高中阶段应该特别重视对这一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 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英语教学来说又是一个挑战。

(三) 英语学习本身也有一定的影响

英语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 在汉语环境下学习外语, 或多或少会受到汉语的影响。而在我们中学教学中, 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英语教师一般都是国内的教师, 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外教, 这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的很大的困难。学生英语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有些学生失去了自信心。

二、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 把握好初高中英语的衔接

进入高中学习后, 学生总是将初中的一些习惯带到高中来, 作业做得很好, 而忽视了听、读、说的共同发展。高中的单词量加大, 学生不会借助音标来进行记忆, 学习单词比较困难, 缺乏利用语境来理解单词的能力, 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在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时, 教师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第一, 针对英语学习兴趣进行衔接。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将课程学好, 因此兴趣便成为学好高中英语的重要保证。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具, 可以开设第二课堂、英语口语演讲、开设英语角等等。第二, 针对英语学习习惯的衔接。由于在中小学阶段, 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这会直接影响英语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堂上养成勤于动口、动脑、动手、动耳的习惯, 良好的笔记习惯。第三, 针对英语技能及内容的衔接。一是技能的衔接, 在高中英语学习中, 怎样使较低水平的阅读向较高层次过渡是非常必要的, 其中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课文阅读材料为中心, 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的同时, 要适当地选择补充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 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二是知识内容的衔接。

(二) 全面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

高中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对职业的热爱之情。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使我们积极地面对新课程改革, 在不适应的情况下积极地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的方法, 最终实现高中英语教学向着新课标的方向进行。教师有了对职业的热爱, 才能热爱学生和工作, 才能在课堂上以饱满的精神讲课, 激情高昂地上课, 才能激励学生, 给学生以信心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其次,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地总结提高教学效果, 只有这样, 才能跟上新课标的步伐。

(三) 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英语学习除了要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和单词、语句, 还要掌握英美国家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沿革, 为英语学习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高中英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摆脱单纯的语法学习和单词学习, 应该仔细分析学生的英语水平, 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积极组织小组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积极讨论、各抒己见, 使每一个学生的英语能力都得到全面提高。

新课标下对生物教学 篇11

前言: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各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更是需要重新定位。教师绝对不可以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还必须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者及组织者,成为开发课程人员及研究教育教学人员。本文将简单分析新课标下对高中生物教师角色的定位,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一、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著名的教学学家苏霍林姆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我国的新课标理念则很好的满足了学生们精神世界需求,为了有效实现学生成为相应知识的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教师必须做好高中学生进行学习的组织者。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高中生物教师应积极创设出比较轻松和愉快的教学环境,这样学生们才会产生一种安全心理,精神受到鼓舞。著名的社会学家马洛斯提出了“五需要”理论,也就是人们具有从低到高的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只有获得前四种需要以后,才会激发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应积极营造出一种支持性、接纳性、宽容及互助的学习氛围,利用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安全及精神方面的鼓舞,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教授《从生物圈到细胞》的时候,学生们进行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讨论的时候,生物教师就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己观点,学生们的看法是否正确其实不重要,因为学习以后学生们就会明白,但通过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同学们的团结友爱,教师的平易近人,生物学科的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

(二)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

学习兴趣及较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们进行学习的最好老师,相应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有这样几种状况比较容易激发人们的兴趣:在一个人经历过的活动或者事物当中,取得成功的活动或者事物;在没有经历过的活动或者事物当中,那些有成功的希望的活动或者事物;符合自身能力的活动;可以带来新奇、愉快的活动或者事物。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相信,个体所从事的某项活动的动机较大程度上同个体对于自身所从事该项活动能否胜任的判断也就是自我效能感有关。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就可以将学生们那些成功过的、愉快及新奇的、有希望成功的、自我效能感比较强的活动或者事物有效引入到相应的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创设出非常丰富的教学环境。例如教授《生态系统的稳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们将校园当成一个生态系统,让学生有效利用所学知识,重新为学校设计出一个绿化方案。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就可以积极思考,有效调动其所学知识,全面考虑环保要求,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方案。这些方案当中可能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但也会有令人惊喜之处,从而有效锻炼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学习方式多元化的教学环境

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的智力具有多元性,不同的人会有着不同特长的智力。如果教师通过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就会造成有些学生无法学会相应的知识内容,违背了新课标当中充分发展每位学生的能力的精神。所以,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积极创设出具有多元化特征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具有不同智力特长的学生们可以选择適合自己学习相应知识的方法。例如讲授《有丝分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语言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们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视觉空间能力较高的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学习;要求运动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通过有丝分裂游戏进行学习;要求那些逻辑推理能力很强的学生利用相应的染色单体、染色体等进行学习。

二、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一)引导学生质疑

所有的科学探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到:“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表现”,所以,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想尽办法引导学生们质疑、提出相应的问题。高中生物教师应积极营造出比较轻松和自由的教学环境,要求学生们在感知相应事例、现象、其他材料、实验演示以后,发现并提出相应的问题。高中生物教师进行问题情境设置的时候,必须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及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新课程中心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应积极从以下几方面有效落实:唤起高中生学习生物的需要,帮助学生们进行自我检视及反思,确定自己想要学习及获取什么;激活学生们进行学习需要的经验,为学生开发并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包含所有有利于学生成长及发展的活动的精神及物质材料素材,为学生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反馈及评价,有效将评价内化。

(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高中的《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教学应重视同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背景当中进行生物学习,鼓励学生们解决问题过程当中有效理解生物的核心概念,而且可以利用有关生物学方法及原理进行公共事务讨论,作出个人决策。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旅游、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当好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一)教师参与的作用

1、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的参与能够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发挥主体性。只有生物教师从传统的主讲者变成对话者、参与者,才能真正淘汰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2、可以有效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及精神。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并和学生们一起分享自身想法及情感,学生们就会将教师当成学习的伙伴,更愿意同教师进行相关的交流及讨论,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二)教师参与的方式

教师参与方式主要氛围倾听、观察、交流。通过细致的观察,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对相应知识是否感兴趣及相应的知识基础,利用耐心的倾听则能够掌握学生们对相应生物知识的思维及理解过程,从而方便教师了解并有效调控学生学习状况。

结 语:

新课标下对生物教学 篇12

一、合理地运用激励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要客观公正, 以正面激励为主。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的话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教师对学生做消极的评价, 就会造成学生的紧张, 产生提防心理和不良情绪, 导致不良心理, 从而也会使学生为了迎合教师而放弃自己的独特见解。或以他人评价来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 学生将从此被束缚在教师、课堂、教材的圈子里, 循规蹈矩, 不敢越雷池半步, 不想标新立异, 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之举, 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 其创造个性受到抑制。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多欣赏, 要营造出积极的心理环境气氛, 一旦发现学生有闪烁创新火花的行为和想法时, 要积极地评价, 把一声声称赞及时送入学生的耳畔, 把微笑留在学生的记忆里, 让情感进入课堂。学生沉浸在这一美好的心境下, 就会不时地迸发出新的创新火花。

2、因材施教或分层次教学。

良好的学习气氛, 会使每一个学生受益非浅, 进而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低起点, 多层次地进行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要解决好课堂教学中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 要进行区别对待, 给每一位学生参与的机会。例如对一个情景材料的分析:对学习水平较低的同学要引导他们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夯实基础再进一步提高。而大部分同学要联系材料和实际正确回答问题。而对水平教高的同学, 针对这一材料还可以创设哪些与之相关联的问题。引导他们对探究性知识的学习, 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 提高自信。变原来僵硬被动的“要我学”为生动活泼的“我要学”。

二、鼓励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 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 而且, 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 风平浪静, 投去一石, 碧波涟漪, 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就要善于设疑, 巧于设疑, 于无疑处设疑, 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这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 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独立去获取知识, 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 而在于引导学生“学”, 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 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 教是为了不教。激励学生质疑的具体做法是: (1) 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激励学生去质疑、讨论和探索。其材料要多从社会生活实际中选取, 也可以从材料中摘录。 (2) 教师要积极参与讨论, 变单一角色为多重角色。教师要摒弃权威角色, 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角色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气氛中,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 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讨论式、尝试式。启发学生思考, 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大胆探索, 各抒已见, 畅所欲言;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跳一跳, 够得着, 学生可望又可及, 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使学生在充分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 增长才干。 (4) 在实施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 及时鼓励、表扬他们勤学好问, 不惟书、不惟师, 敢于问难质疑的良好品质。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题, 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养成质疑问题的习惯, 培养善学会问的思维品质、自信心和冒险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从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 培养创新能力

1、加强实践活动。

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操作活动是进行开放性教学、拓展主体性参与活动空间的有效手段。如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演讲会、主题班会和专题报告等, 这些活动不受教学时间、地点、内容的限制, 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进行, 以学生的自主活动、自主参与学习为主,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开展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 主动探索、自主地发现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中学会如何搜集资料, 得出结论, 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等。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 激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设, 能给学生提供广泛学习、拓宽知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创新的机会, 从而激活了学生各科知识储存, 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 同学们基本上能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去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 从而落实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思想觉悟相统一的原则,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案例辩论活动。

课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辩题, 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对于案例的评判, 教师不能一人独揽, 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 发表看法, 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通过辩论, 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4、角色体验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节目, 让学生或体验现实生活, 或体验典型角色, 或扮演案例中不同角色, 使其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意义重大, 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是能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今后, 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如何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高考备考更紧密结合上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涂自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国市场, 2009, (31) .

上一篇:悬架优化下一篇:技术分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