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

2024-05-22

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精选12篇)

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 篇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语文学科学得好否充分体现在作文写作中, 唯其如此, 我们理应迎难而上, 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及自身的专业素养, 各显神通, 深入探索并实践有效可行的作文教学。笔者认为高中作文教学要从激发学生的个性张扬入手, 让学生感受生活, 注重学生的体验, 写出自己的生活, 展示自己的个性, 让作文活起来。

一.积累丰厚阅读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此言不假。古往今来, 有思想、有内涵、有文采的佳作汗牛充栋, 这些作品和著作是我们写作的标杆。通过大量广泛地阅读美文佳作, 可以让学生掌握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此时, 如果学生能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鲜活的语言词汇, 真正了解它们所表达的含义和运用的妙处, 就能在自我的写作中找到合适的方法, 让这些词汇汩汩流出, 准确地表情达意。同时, 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思想的深度与厚度。

二.开拓写作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 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 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 国内外的重要事件, 学生的家庭生活, 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语文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写作的资源,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重要的资源, 带领学生走出狭窄的空间, 为“清如许”的写作空间开拓“源头活水”。俗话说得好:“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写作主体的情感是在生活体验中生成的, 生活体验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三.积极引导,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学生作文, 尤其是在练习的时候, 大多是很随意的, 漫无目的地写到哪就算到哪, 写作前缺乏周密细致的思考和布局。那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率的写作呢?笔者认为, 作文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第一步, 认真审题, 把握好文章的方向。第二步, 确立文章的主旨中心, 主旨中心要结合实际, 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或给人以启迪, 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第三步, 围绕中心选材, 所选的材料一定要为主旨中心服务, 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第四步, 组织材料列提纲。提纲视其时间而定, 可详可略, 但一定要注意, 必要的步骤一定要说清楚。第五步, 文学体裁的确定, 表达方式的运用。第六步, 修辞手法的选取, 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最合适的修辞手法。第七步, 文章结构的安排、布局, 从全篇和局部都要有所考虑。第八步, 精心拟定题目, 一个好的题目也是作文成功的关键。俗话说得好, “磨刀不误砍柴工”, 做好作文前的准备工作是写好一篇优秀习作的基本要求和有力保障。

四.提倡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以鼓励表扬为手段, 是将教育对孩子的外在要求内化的重要条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赏识教育通过激励、赞扬来激发和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其内心愿意学习, 喜欢学习。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唤醒孩子内心的上进意识, 进而由进步动机付诸于进步行动。这就真正体现了孩子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学中若能准确而恰当地运用赏识教育, 并将赏识教育贯穿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就能培养学生写作自主性, 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如语文课上探讨问题, 当学生说出观点并能说明理由, 我总是会及时鼓励;班会课上当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时, 我总是赞赏其真善美的方方面面;学生写了周记, 我总能及时评改, 并利用课堂进行好观点分享、好段落赏析、好文章宣读, 还借助PPT将受表彰学生名单做成特别标注投影出来等等, 让学生找到“我能写作文”的自信心。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 在这项工程中, 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还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努力遵循新课标的理念, 大胆地探索, 不断地实践, 相信我们的作文教学定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 篇2

辽宁省东港市第一中学 邓庆国

辽宁省普通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年多了,曾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曾有过无助的迷茫。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一、新课改的作用

曾经有老师问我,她写论文时,想用素质教育这个词,这个词是否已经过时了?我回答:素质教育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几个月前,《中国教育报》还专门对当前的素质教育进行系列讨论。应该说:我们现在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期,提高全民素质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现在我们说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是比较严重的,中小学生的负担确实比较重,这是事实,但不能说现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应该承认,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总的质量还是好的。

那么,新课改就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推动力。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我设计了一个物理插图来说明这个过程。图中含义:

①图的外观含义:这是用物理图来说明我个人认为的当前我们所处的位置,即:正处于过渡期(斜面上),而新课改正是促进过渡的推动力(牵引力)。

②过渡期太短,势必倾角过大,则自身阻力就越大。

③新课改的推动力与内外阻力合力的大小关系,又决定着过渡的进程。④小车代表“教育”还是代表“教师”、“学生”,你感觉是什么就是什么。⑤还有其它什么还以,你可以自己继续分析。

本次新课程改革是经历了3年研制,征求了包括50多名院士在内的社会各界意见的改革,经过了从2001年9月份以来的实验,所以有专家认为,其意义不亚于1977年恢复高考。所以,教育部马司长说:“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世纪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新一轮课改浪潮的洗礼。”

二、关于新课改的课堂教学

有些现象看似体现新课程、新理念,但表面的热闹精彩掩盖不住教育背后的空虚乏力。尊重学生,教师就只能是对学生说好话吗?挫折教育就不是素质教育了呗?自主学习就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岂止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这么简单?难怪有教师抱怨采用这种新教法,教学效果反而不佳,原因就在于此。真正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下大气力,进行研究、设计。下面就课堂提问为例,介绍一下我的认识。

1、不当的课堂提问

就拿“互动”来说:师生交往和互动是学生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引起原有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形成“学习共同体”。

课堂上师生互动,应该说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但在听有的老师互动课时发现,有的老师认为,课堂提问多了,就是师生交往和互动了。暂且不论是否片面,问题提出的恰到好处也行,可是很多提问都属于无意义的提问:一问即答,一问齐答;什么都问,学生乱答;边讲边问,自问自答;填空式提问,接话式回答;暗示性提问,顺应性回答;指令性提问,判断性回答。例如:“电荷的运动情况是什么呀——哎——向右的”,在这句话中,学生没有任何人回答,老师只是“自作多情”;解这道题需要用万有引力——定律;讲解完选择题,得出答案后问,这个题应选择什么呀;对不对;会不会等。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只追求表面,要防止盲目追随一哄而上的不良现象。否则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新鞋穿不上,老路走不畅。

2、提问要有指向

兴趣性提问:往往用在教学的开头,或在教学关键环节。联想式提问:教学过程中遇到理论、观点方面的问题。类比式提问:用于学习新概念、新知识的推理过程中。悬念式提问:往往用在教学的结束,给学生留下悬念。

迁移性提问:教学过程中遇到难点或困惑,用知识迁移去解决。猜想式提问:往往用在引课或某种规律性问题。

发散式提问: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可用在引课或课的结束。反馈式提问:某一个教学段的完成或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结束。挑战性提问:教师见机行事,引导创新思维。

3、关于新教材教学中的提问

有时教材中也涉及了问,但我们如果真正提出问题,反而效果不好。如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P45)中的说一说:

学生都知道在空气中下落有空气阻力,如果这个问题老师问的肤浅,则没有必要,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老师问的太深,又没有必要。所以正常授课时,我只是通过演示,来让学生感受的。

而还有的,如果在增加一个或几个问,效果会更好。如必修(2)第六章曲线运动第三节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中的实验:

这个实验在做之前,先让学生考虑(增加一个问):怎样观察两球同时落地?可采取兴趣性提问、猜想式提问、挑战性提问都可以。在本节实际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进行讨论的方法来进行的。

再如必修(1)第三章第2节弹力中演示:

还可以提问:用力压桌面时,光点位置是向上还是向下变化?兴趣性提问;悬念式提问;猜想式提问;反馈式提问都可以。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不超过1/3。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不变的方程式,更不能呈现僵化的程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型。只追求僵死不变的教学模式,永远找不到课堂文化。

三、关于新课改的实验教学

1、考纲上的不同之处

以往高考物理考试大纲中的实验部分,在新课改的物理(或综合)考试大纲中改为实验与探究,具体要求也不同。

以往物理考纲实验要求:能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新课改物理考纲实验要求:能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划线部分为不同之处,主要是强调了设计和探究。

2、重视实验的设计和探究 必修教材中明确的探究课: 必修(1):第二章第1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四章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必修(2):第五章第2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

第五章第3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 第六章第3节:探究平抛运动规律

必修教材中有部分内容也可以设计为探究课,如:必修(1)第三章第4节力的合成中演示变探索等。

关于探究实验,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也是轻车熟路的,这里不再多说。

3、重视实验的实践体验

如:必修(2)第六章第1节曲线运动中的做一做:

有人说:“这么简单的概念还需要体验吗?”体验不只是为了理解知识。这一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解决许多更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有这种意识,意识是难以通过“讲知识”来形成的。

类似内容还有:必修(1)第二章第4节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以及必修(2)第六章第7节做一做(向心力和半径的关系)等。

4、创造条件做实验

实践证明,成功的演示胜过千言万语。所以,我们要尽量用实验说话,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效果非常理想,特别是在高一阶段,对于衔接初高中物理有很大的帮助。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实验外,还有:

必修(2)第六章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的演示:(用日光等管装清水和蜡块)

必修(1)第三章第2节弹力中演示:(用激光笔代替光束)5、2007年高考试题中的实验题

今年理综全国卷(1),也就是我们辽宁省理综试卷的实验题,第一题是示波器,很多学校没有复习,致使学生本题得分较低,还是重视实验好,特别是学生能亲自动手做,那么就不会忘记,这就是刚才所说的重视实验的实践体验。

关于示波器,“3+2”高考时曾经考过一次,最近一次出现在2003年江苏高考物理题中,试题如下:

(6分)图中为示波器面板,屏上显示的是一亮度很低、线条较粗且模糊不清的波形。

⑴若要增大显示波形的亮度,应调节_______旋钮。⑵若要屏上波形线条变细且边缘清晰,应调节______旋钮。

⑶若要将波形曲线调至屏中央,应调节____与______旋钮。

还有:今年理综全国卷(1)第二题是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实际就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变化,这也告诉我们,新课改的实验应该重视,特别是探索性实验否则很难适应以后的高考,至少中等以下的学生(题略,以下同)。

北京综合卷实验第二题,网上评价很高:尽管是在用笔、用纸去考实验,但还是把认真做实验和敷衍做实验区分开,要把做过实验和没做过实验区分开来。实验是关于“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问题,实际上还是“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结合。

演示实验也要上考卷,今年北京综合卷实验题第一题,就是一个关于阴极射线管的演示实验。

新课改的教学演示实验要尽可能地做,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当然本题还是比较简单的。

江苏两个实验题都具有探究性,没有照搬课本上规定的学生实验,但使用的仪器和方法又是学生学过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能较好地应付。

四、关于新课改的重过程教学

新课程中实施教学思路的体会,首先就是重过程。也就是说:重视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通过该活动,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1、为什么重过程

在具体过程中能理解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

在具体过程中学生能获得相关体验,增强相关的意识。意识是很难通过灌输来达到增强目的的。

方法,通常表现为解决问题的程序。理解某个方法不等于能掌握、运用这个方法。掌握和运用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实现。

学生的能力是在相关行为中提高的,学生经历某一过程的行为为培养和发展相应能力创造了条件。

2、怎样重过程

下面就对新教材的两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看应该怎样重知识。例1:关于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

①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②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③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

新课改的教学过程:

①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②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③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④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⑤体验:“做一做”——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的“飞镖”。以上教学过程包括了:“提出问题——实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体验”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例2:关于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

①分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向心力作用;②实验得出:向心力的大小跟质量、半径、角速度都有关系;③“可以证明”,向心力的大小等于F=mrw;④从力要产生加速度导出向心加速度意义和公式;⑤阅读材料: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⑥做一做:感受向心力。

过程分析:以上过程中的实验装置比较复杂,难以作为学生实验,而且力的大小的呈现比较间接,不易形成直观认识;证明过程也只是四个字:“可以证明”,学生没有经历这个过程,虽然作为阅读材料给出了公式的推导,但难以落实;只是在最后做一做中,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新课改的教学过程:

①用一定的篇幅,设立小标题,进一步明确“速度变化量”的概念。

分析:向心加速度难点在于ΔV,正确认识圆周运动的ΔV作为以后过程的基础,这里又作了进一步强化。

②通过五个步骤说明ΔV很小时匀速圆周运动的ΔV指向圆心,引入向心加速度。

分析:把对ΔV方向的分析分为五步骤,减小台阶,降低坡度。③给出向心加速度,在“做一做”中让学生尝试自己进行推导。

分析:ΔV问题解决了,推导只是数学问题,放在“做一做”中,兼顾学生的差异性。

④通过实例引入向心力概念,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向心力公式。分析:至此,学生获得的是完整的向心加速度概念。⑤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公式。

分析:圆锥摆实验装置简单,能够当作学生实验来做,也是一个应用知识的实例。

⑥做一做:体验在线速度和角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分析:通过体验来认识半径和向心力的定量关系,强化实践意识。以上只是从几个侧面,说明自己对新课改的粗浅认识,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还要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使我校的新课改工作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 篇3

关键词:知识积累;注重创新;写前指导;多元评价

新课程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实往往只是随便挑选一个题目,大而化之地说说要求或者读读范文,然后就让学生匆匆动笔,长久地这样训练下去,学生并无多大进步,往往上次出现的问题下次依然存在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去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浅显的初步的探讨,

一、高中作文要注重知识积累

(一)深入生活,丰富情感体验是材料积累的前提

写作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生产制作以及创造活动,它需要有物质基础--材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写出才思敏捷的旷世奇作就必须积累大量的素材!因为作文的实质是将头脑中的意识、情感有"理"有"序"有"文"地转化为书面语言,一个人头脑中输入和转化为自己内存的材料量多且质优,写作文时必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否则就会捉襟见肘、左右为难。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试想一个人若对自然、社会、人生漠不关心,就根本谈不上观察与感受,与其说学生在校园内缺乏生活的阅历,不如说他们缺乏生活体验,缺乏对生活的敏感。通过写作情景创设,让学生深入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否则,生活再丰富,认识也未必丰富。

(二)、阅读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方式

社会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事必恭亲,显然不太现实,也没有必要。观察事物可以激发文思,研究古籍也可丰富文思。阅读是对前人知识的最好继承方式。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可以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没有真正的教育。许多人认为学生写作欲望的枯竭,在于他们的校园生活太贫乏、太单调。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从实际出发,依据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努力开设好阅读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当好教材的开发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高中作文要注重个性创新

社会也迫切地需要各方面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创新也意味着风险,一旦作文考砸,就意味着满盘皆输,因而教师和学生为保险起见,都以最常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和写作,创新就被扼杀了,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作文的个性创新呢?个人认为应当作如下几点的改革创新!

一是要放宽要求,少设障碍,让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比如说作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写作的时候用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来综合进行创作,想象、夸张、排比、引用、比喻信手拈来的文章必定是气势磅礴,大气凛然,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二是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到舞台剧、诗歌、散文乃至小小说、杂文都可成为学生笔底的风景,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去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创新,让学生写出独特的自我。多对学生的创意发挥进行表扬、支持和鼓励,开展多形式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分享,交流写作心得和体会!

三、教师注重写前指导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李白坚指出: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一种不太全面、不太科学的方法,它注重的是学生形成文章以"后"的教学辅导工作,而不是学生写文章之"前"的教学诱导过程。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这种难教、难写的尴尬和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法"马后炮"的性质不无关系。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对学生进行作文前的指导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应该说现在的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在不断扩大,然而学生的写作却越来越困难,其实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也许不是无可炊之米,而是没有想炊之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体验人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写作前没有动力,写完后没有成功感,作文当然就没有兴趣,创作的热情就一点点地熄灭。其实创造力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可能,只要我们的老师们花心思去鼓励学生、赏识孩子、支持他们的创作才华,这个写作的欲望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孩子是需要引导和赏识的一个群体,老师的赞赏和支持使他们锐意进取和积极创新的源动力!老师可以让学生订阅时事新闻报纸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为社会和谐建设谏言献策!表达对大自然深切隽永的挚爱!表达对时代生活的点滴感悟!热忱的投身于生活的惊涛骇浪之中,有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和阅读之后才会有写作的灵感和表达的欲望!爱写作的人必定都是爱生活之人!要努力为孩子们创设积极体验生活享受阅读的情境!

(二)、讲清楚要求、明确标准

每次作文前要给学生讲清本次作文的具体要求及训练重点,包括字数、文体、写作方法,训练的是选材、立意,还是结构、语言?让学生心里有数。当然指导的方式可以是让学生讨论、发言,互相启发、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头脑风暴可以极大地触动孩子们活跃的思维细胞,让他们打开智慧的闸门,踊跃发言,互相学习和分享,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让孩子们愿意用发自内心最真挚最感人最智慧最美丽的语言去表达、去抒发、去创作属于自己的成长结晶!

四、运用多元评价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多用欣赏的眼光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作为教师我们要宽容的对待学生的写作质量,重点在于培养他们爱上写作、乐于用文字表达观点、想法、思想以及情感!

其次是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过去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让学生、甚至是家长也来参与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注重学生的自评、互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了学生自主的参与评价,学生会逐步养成独立创作、独立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伤痛永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总之,作文教学理应且必须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写作,知识积累是前提,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也是基础,只有积累了足够数量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素材学生本身的情感体验才得以丰富和敏锐!情感体验的丰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再加之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有效的多元评价,让学生的写作步入"自由"且"规范"的理想轨道。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认识、王晨重读张志公,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探析 篇4

一、强调真实情感表达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少学生并不愿意在作文练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套用一些参考文献的模版,写出来的作文也常常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为此,在开展作文教学时,有必要帮助学生从思想认识上重视作文,使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表达意愿和欲望,并不断强化写作意识,如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能够做到严肃认真,及时发现每篇作文的亮点和不足,及时加以鼓励或纠正,逐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其写作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在写作时的情感表达,还需特别强调一个“真”字,借助文字的艺术加工真实再现我们的生活,比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并不满意, 但在写作“我的老师”这个题目时却一味的歌功颂德,一味的隐藏自己真实的感情,类似这种完全违背作者真实意愿的文章又如何能够写好?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真实情感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性,才能帮助其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写作也是极富情感的心智活动,在写作时只有怀揣积极入世的思想,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作文的境界,这要求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更加关注国家大事,留意身边的琐事,大到国际政治,小到一则社会新闻,只有不断积累素材,并用心体验感受生活的美,才能在写出更加优美的文章。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强调了生活实践的重要性。书本知识的阅读和吸收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能够让学生通过间接手段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但是要想表达出真情实感,能够挖掘出触动心弦的震撼也离不开对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对此,叶圣陶先生认为只有生活充实, 才能表达出深厚的情思,受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冲击,学生接收信息资源的渠道更宽泛、更便捷,更加立体,知识爆炸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很多信息感到麻木,接收的信息量变大,但忘却的也很快,越来越少的外界信息能够触动其心弦, 这也要求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能够及时回归生活,让多元化的生活情境来撼动学生的心魄,用多彩斑斓的生活画面来填充学生的心灵,成为其创作灵感的源泉,继而能够在写作时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为此,在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要因地制宜的创设条件让学生更好的投身社会,走入生活,如安排学生走进自然、深入工厂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调研采访,体验最真实的生活和积累写作素材,并在日常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中有意识的去观察、感悟,甚至不惜做一个“多愁善感”、“神经过敏”的人,只有不断积累自己独特深刻的感悟,才能在作文写作时做到信手拈来,才能写出触动读者心灵的美文。

三、丰富作文教学手段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很多学生在作文时常常套用老师课堂的讲解,或者是随波逐流的照搬范文,作文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以致阅卷老师常常在刚看完文章的前几句后就能猜出后面内容。针对此类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中我们不妨改变以往的思路,从命题作文向开放性作文转变, 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引,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去畅所欲言, 文章才能有血有肉,独树一帜。要想写出好的作文,也离不开丰富的素材积累,为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信息来源的渠道,还应强调学生内部的互动交流,如在作文教学时积极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并在分组的时候适当考虑小组成员的不同能力水平,力求做到互相补充,共同成长。针对某个作文题目,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阐述,并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解答他人的疑问,当小组成员每个人持有一个观点见解时,经过头脑风暴式的交流也可以极大丰富大家的视野,可以帮助大家加深对作文题目的理解,甚至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此,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必不可少, 如举办板报、办刊或各类读书活动,帮助学生共享各种的写作素材,提升全班的写作水平。当然,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也为高中作文教学提供极大的便利,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及时从网络上寻找生动形象的素材,以《滕王阁序》的仿写为例,在教学时,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滕王阁的讲解视频,将会给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体验,抽象和形象的结合,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要求老师再应用时能够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诚然,本文的讨论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更需要广大教师能够大胆创新,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并充分激发其潜能,能够再放开一点,再灵动一点,再入文一点,逐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结合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从真实感情表达、理论联系实践以及丰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对优化高中作文教学展开初步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为更好推进有关教学工作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5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改变,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和总结,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中师生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数学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数学教学应从那些方面进行反思呢?我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

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灵活多样: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例如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当然要配以多样的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复习课,我们往往通过各类习题来帮助学生复习总结已学过的知识;有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学生上讲台、游戏比赛、讨论、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另外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一些明显的优势: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特别对于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会事半功倍。四.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破之有效: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整堂的教学都应该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解,重要的是要配以基础,经典的习题,当然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那是最好不过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最好能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展现。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突破教学难点也是有帮助的。一堂课难点不宜太多,突破一个就可以了,最好的突破方法还是在讲之前就应该先做好铺垫,扫清后面可能出现的障碍,一步一步的接近目标,这样效果比直接讲要好的多,这种方法我是屡试不爽。五.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得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不讲公式的推导就直接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总结出一些方法,规律。结果却是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规律,而且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越来越新颖,越来越灵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另外现在的试题量过大,有些学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的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七.对学生特别是差生应鼓励为主:

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在课堂上的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应该适时适当给予鼓励。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基础差的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题目数据改改,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特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更应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更多

的表现机会,同时教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能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八.加强自身的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另外新课改更要求教师要有团体,合作的精神。我们新教师应该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取经,博采百家之长为己所用。

总之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愿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参考文献】

1、黄荣金

《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沈文选

《走进教育数学》

科学出版社

3、张奠宙

《数学教育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丘成桐 《数学与教育》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要求;教育理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202-01

作者简介:马超(1971-),男,2002年毕业与宁夏大学历史系,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教育专业。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教学是基础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历史教学作用的凸显,历史教学的价值已受到更多教育者的关注。

1 新课程改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1.1 历史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长期以来,历史学科的教学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可有可无。这种的看法是对历史教学的根本价值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事实上,历史教学的价值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外国,在理论上人们非常重视。如20年代西方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尔反复强调:为了认识现时,必须研究迄今以来的全部历史。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大历史观。这实际上是关于历史教学价值存在的根本性的问题。由于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历史教学的价值就不可能像自然学科那样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历史教学是以促进人性完善为终极目标的教育,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进人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为目标的教育。这就是说,我们只有从人类历史的映照之中,才能正确地认识自身,并从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对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它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更不能割断历史的血脉,否则所谓民族精神就成为无源之水,民族的生命力就会萎缩,更谈不上创新,也就很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2 中学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包括历史教学价值的这一命题。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如此构筑自身的形象和外部形象,而我们正是通过它们认识自己和世界。但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丰富多彩的历史的感悟,使我们很难走进历史,历史对于我们觉得非常遥远。这就要求历史学家在描述历史、分析历史时应追求描述历史的真实性,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以历史知识为基础,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活动。

这里,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历史教学的价值:(1)审慎处理史料。批判地看待传统,寻求历史定位,将现实看作历史的延续;(2)领悟新生事物。转换视角接触新事物,把握其发生的条件并加以理解,借助想象接近它们;(3)惊叹人类作为。摒弃偏见,了解古人的丰功伟绩,同时认识人类的破坏行为;(4)吸取历史教训。得出结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5)培养历史观念。用长远和变化的眼光审视世界,把握史实和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不可逆性;(6)探求历史意义。对史实加以分析和评判,区分历史的进步和倒退,树立自己的观点。

恩格斯曾断言: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1996年,美国颁布的《历史课程全国标准》指出: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探究,人们就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2003年4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能,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可见,不论中国还是外国,在历史的价值观上有以下的共同认识:一方面历史中凝聚了史学家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智能,另一方面,一幅幅历史画卷,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都在揭示历史规律、社会的法则、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丰富的历史修养,人们可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可以用历史的眼光观察事物,预见未来。这样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就不会定位在过去而应该定位在未来。

因此,我们不但要开设历史课,而且还要加强。其一,我国是世界上惟一历史悠久而又连绵不断的国家。重历史教育。其二,我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要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其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腾飞,都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历史教育能形成青少年的使命感、责任感。历史学的意义决定着历史教育的社会意义,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重视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

2 历史教学应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1 思辨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是历史教学能否真正实现其应有社会价值的关键所在是保证历史教育能够充满活力的源泉。历史教育必须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的智能生成,促进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进入到通史识今学以致用的境界,即善于以历史主义的深邃眼光来审视现实问题,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构起坚实的桥梁,从历史这面镜子之中,获取对现实问题的深刻认识与启悟。哲学家指出,历史学与哲学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它们都不仅有助于求知,而且更有助于智能的生成。仅仅将课本的历史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绝非是智育的教育,充其量只不过是知识的转移,学生从中所获得的只是一种历史知识的堆积,并非是历史智育。只有将这些历史知识作为一种依托并将其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加以审视、辨析、处理,在尝试应用它们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逐步把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提升为历史思辨能力,进而生成智育这一目的。

2.2 树立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的教学观。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大背景的形成,历史教学应树立人本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人文素质的教育价值观。这种教育教学观的形成,需要教师由传授型向学者型、科研型转变,关注每一位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尽可能多地学习和了解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实际知识。

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 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作文教学,教学方法

高中作文, 出于一个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气质, 培养有潜力有天赋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业上能够进行写作深造的关键阶段, 从短期的角度来讲, 也对学生增加语文考试分数, 获得更好的升学机会提供了推动作用。不过, 高中生的语文教学工作,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有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们在作文的教学方法上要加大研究改进力度。

一、整体思路要结合新课标的目标和理论来进行

新课标的出现, 本来就是为了指导各个科目的实践教学工作的, 各地高中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 也应当把握新课标的相关规定, 在研究新课标的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性格、兴趣、认知能力的培养, 除了单纯的知识教育之外, 更要注重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扎实的文字写作功底, 让学生深入心灵的体会各种文学作品的精髓和文化,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文学作品的魅力。除此之外, 还要让学生能够慢慢培养起对写作的爱好, 对写作的兴趣, 让学生发现写作在生活中的意义, 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可以说, 新课标要求的作文教学, 既是对课程内容的教育, 更是对学生的精神层次的教导。

二、高中作文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材的选择要恰当。

新课标的要求, 必然带来了关于教材的一些新的要求。教师在确定语文作文教材的时候, 也不能依靠老传统老习惯来进行。根据现在的年轻一代的心里特点和时代特点, 在高中时代, 学生们对于很多事情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性格, 因此, 传统的说教式的教科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的教学要求。如果您选择的作文教材, 没有足够的社会深度, 依然只是一些肤浅的文章堆砌, 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教师选择教材, 要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时代背景和教育改革的大环境, 以符合高中生心里特点、知识特点的教材来提供作文启示、展示作文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在教材的选择上引进最近几年的新教材, 最好有时事、大事、文化流行趋势等方面的介绍和探讨方面的文章, 结合古今中外的经典教学内容进行综合。

讲道理、说事实、谈感受、论文化、做研究、做讨论、做思考、做分析, 各种内容各种文化交融并进, 才能激发学生更全方面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堂上的作文教学, 要顾及到很多学生不同的水平和能力来进行, 因此, 单一的教学模式, 或者没有计划没有安排的教学, 效率太低, 教师要能够根据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

具体来说, 第一要做到提高师生参与度。参与度高, 也就意味着学生和老师的投入更深, 更容易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乐趣、发现文章背后的意义、获得更深切的学习体验和深刻的印象。在一些可以公共参与的环节, 比如题目拟定、例文宣读、作文内容话题的探讨等, 不防征求学生的意见来进行诱导, 进行深度参与教学。

第二要做好作文批改审评的环节。对于高中生来说, 当他们写出一篇文章之后, 寻求老师进行指点的心理其实是很强的。这就像一个成年人向另外一个人阐述自己的观点, 必然希望对方能够有所回应。而且, 高中生的认知、思考能力已经非常完善成熟, 老师对学生的作文, 只是单纯的给出一个类似于“好”“优”“良”这样简单的成绩, 是完全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的, 还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应付, 会感到失望。而如果老师能够认真阅读学生的文章, 进行点评, 阐述探讨自己的思路, 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讨论问题, 这才是有力促进学生作文能力、作文观念提高的最佳方式。

第三模仿写作训练。这里的模仿写作训练, 一方面是进行写作手法的模仿, 作为学生来说, 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文学作品、文章等。作为老师, 不妨以此为突破点,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范文进行模仿写作。比如以某位作家的某篇文章为样板, 学习那种句式、语调、环境描述的方式, 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模仿, 然后老师可以与学生就模仿写作的内容进行探讨, 找出不足和改进的地方。

三、结语

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 篇8

一、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新诉求

人的思维的分类很复杂, 按照是否产生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思维可分为常规性和创新性思维。 而创新思维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新颖性、价值性、综合性,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新颖性。 新颖性就是突破了常规性思维而产生的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设想, 这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 也称为逆向思维, 它能打破常规思维的定势, 出奇制胜,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高中新课标提出了高中作文写作行为的人本性、 生活性和人文性, 这三点构成了高中课标中作文的“写作”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基本诉求。

(一) 培养能按照写作要求进行自由表达的人本性思维品质。 新课标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自由表达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 确保中学生的写作思维从单纯的“依附”、“顺从”与“适应”中挣脱出来。 作为写作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把真感觉真体验和真性情表达出来, 把写作看做是一种心灵的诉说, 让写作贯穿主动思考的快乐和表达的快乐。

(二) 培养写作与生活活动融合的生活性思维品质。 新课标使用“表达与交流”的表述方式, 就是培养学生将作文作为一种切入生活的手段, 将写作融合学生生活活动中的方方面面, 面对生活积极思考, 将关于生活的思考借助作文表达与交流出来, 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状态和生命呈现方式。

(三) 培养学生从写作的单纯工具性思维转向人文理性的创新思维。 写作是学生思维不断成熟与发展的过程, 也是学生心灵成熟的过程。 因此, 作文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

二、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需要进行科学的作文教学培养

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 而是在后天的实线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创新思维是一切理性思维中较高级的活动形式, 要实现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新课标要求, 需要一个科学的教学实践过程。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探索, 不轻信别人的理论。 思维呈现出批判性、独立性、逆反性的倾向。 学生的这种状况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 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措施。

那么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创新思维品质呢?诗人薛雪在《一飘诗话》中说:“诗文家最忌讳雷同……唯有篇篇对峙, 段段双峰, 却又不异而异, 同而不同, 才是大本领, 真超脱。 ”他所讲的就是对同一问题的多面思考。 如:以“雪”为题, 我们可以有以下创见:①赞扬雪的洁白无瑕, 一尘不染。 ②赞美雪温暖大地, 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 ③鞭挞雪的虚伪懦弱, 以洁白的外表掩饰污浊丑恶。 ④冷漠无情, 所到之处雪压冰封, 千山枯寂, 万物萧条。 以上几种观点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同一材料进分析并提取观点。 正面的观点司空见惯, 非常大众化, 用多向思维就看到一个问题的其他方面, 反面观点成为既符合现实又具有创新意义的新颖观点。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把握好两点: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学习知识和发展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比如作文中对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提出自己不同看法,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文章主题。 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是关键。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知识, 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这是获得广博知识、积累作文材料的最佳途径。 同时, 还要引导和培养学生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本质, 即看问题的深度。 应把握好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 加强教育和引导, 从一件件具体事情入手, 帮助他们分析, 以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还要在鼓励学生广泛接收信息的基础上, 帮助他们分析信息, 过滤知识。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 而且能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能帮助他们深入地表达思想。

总之, 新课标下高中作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这既是对作文写作本身的高标准要求, 又是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最高形式的体现。

摘要:思维是一种品质, 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有重要的意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这既是对作文写作本身的高标准要求, 又是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最高形式的体现。

关键词:创新思维品质,新课标,高中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胥照方.高中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J].中学语文教学, 2006 (10) .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初探 篇9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优势分析

1. 新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更加合理。

高中物理新课程分为共同必修两个模块和三个选修系列共12个模块。共同必修模块主要涵盖了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三个选修系列分别从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技术应用和物理学的基本内容三个方面展示物理学。

显然,新课程标准对于知识体系的建构作了很大调整。与以往的教学内容相比,新教材降低了难度,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普及教育,打破了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单一教育目标,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从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角度看,就力学部分而言,以前是先学习力,然后讲解运动方面的知识;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先学习运动的描述,再讲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由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前者是让学生知道原因再来看结果,而后者是让学生先了解现象,从而探究引起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2. 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在此过程中并没有思维的碰撞,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最后只能导致被动、依赖,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新课标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1. 加强自身知识储备的更新。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教师对所教的物理学科专业知识必须扎实、系统地掌握,而且要在专业知识方面远远超出其规定的范围。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真正做到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物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这些都要求教师广泛地汲取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综合能力。也就是说,要想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首先要终身学习,走在科学的前沿。

2.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在重视施教过程中静态常态因素的同时,更加关注施教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把考试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阶段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去单一的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而要对考试结果作出合理的分析、建议和说明,形成激励性的评价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教学评价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具体到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改变过去由教师单独对学生进行评价,而要鼓励由学生本人、同学和家长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进行评价。这样能更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其次,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除了有传统的书面测试之外,还应有访谈、现场观察、专题作业、记录、答辩、轶事记录、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果等多种方法。

3. 努力扮演新角色,促师生关系创新。

(1)教师由灌输者转为引导者。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课程传递不仅是一个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形成新的目标和活动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带来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愉悦感。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主动地去思维和探究,课堂才会异彩纷呈,生机勃勃。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应从“独唱者”逐步过渡到“伴奏者”,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要帮助学生发展、积淀和充分运用知识,引导他们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2)教师由主宰者转为交流者。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传媒高度发展,人们学习知识的渠道呈多元化趋势,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新课程要求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合作、平等的教师文化生态,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讲台走下来,和学生一道去寻找真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统治者,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思想,在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中重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新的“学习共同体”。

4. 物理教学改革中引入立体化教学模式思想。

知识立体化基本上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方面是指就知识本身所涉及的情景的再现,使知识的逻辑关系、内在联系、推理以景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广义层面的含义是指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不能单靠这一方面的知识,而要多学科地整合,比如物理问题,要涉及化学知识、数学知识和生物知识等。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在这样的核心要求下,大力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大胆推进教学改革尤显必要。随着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广大物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对创新的追求与其脚踏实地不懈地探索、实践,将会圆满地完成这一过程。

参考文献

[1]顾建新.高中物理教学创新的五个基点.教育探索, 2010.2.

[2]窦宝玲.基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5.

论新课标下的高中器乐教学 篇10

一、天籁之声——器乐教学的意义探究

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文化素质教育,器乐教学的意义在于它让音乐教学变得完整,圆满起来,它的普遍性和背后延伸的音乐文化。

器乐作为音乐的两大部门之一,它不同于声乐的单一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它通过多元化的乐器,能更丰富的表现情绪,传达情感,升华为同音乐相关的意境(尤其中国民族器乐),同时它的实现也与声乐不同,不受个人生理(先天声带频率)的局限,学习实践的对象可以是普遍性的,歌唱条件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发挥音乐才能。

形式多样,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乐器背后蕴藏着悠远的历史人文,不同的文化气息和迥异的思想、艺术表达。如中西乐器的大相径庭,所以器乐和乐器演奏的学习,是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初、中级教育阶段音乐陶冶、实践和文化认同归属主要教育途径之一;器乐、乐器进课堂是完成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没有器乐教学内容的音乐教育是不完整的。器乐教学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实践和协作的能力,并帮助形成音乐文化素养;通过中西各种乐器,真切认识到多元的音乐文化,并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切身的感情;最后乐器演奏的学习,付予了学生音乐的文化和技能,它形成的人文积淀和生活志趣往往伴随着学的的一生。

二、轻音重韵——高中音乐器乐教学方式探究

高中乐器的教学重点在于音乐文化素养,而不在于专业的技能,教学中宜采用现代教学原理和学科实际相结合。高中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与社会实践,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生活,对审美,对人生有了一定体验,正在迈向成熟的前夜,需要思想、文化、艺术的熏陶促进美好人格的形成;同时高中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专门练习需要反复训练的乐器演奏。高中器乐教学不是以学习演奏乐器和专业技术训练为目的,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音乐鉴赏,认识乐器,见识各种乐器的风格,倾听器乐代表作品,感受其背后丰富的人文内含,感悟蕴含其中艺术精粹,再根据教学条件选择简单易学,具代表性的中西乐器,让学生进行演奏实践。以下为本人教学实践中有关器乐教学的方法:

1. 器乐的层次教学

器乐层次教学指的是学习和教学本身的循序渐进的方法、规律和乐器作为一种音乐表现工具,它需要不断的练习、演练和感受的丰富多层的音乐内容、艺术、情感、思想文化的层次内含。如钢琴的弹奏表演从弹奏技能、技巧到音乐的音符、层次结构指主声部与次声部、主旋律与伴奏、低音与和声之间的强弱、明暗、主次对比关系,再到弹奏的激情,把听者带入的画意与诗情(即引入想像的画卷、意境和情感),再到余音绕梁的回味。

器乐教学是凭以上的层次入门展开,从乐器认识、技能掌握到音乐作品层次的理解,把握能力的培养,再到领悟和揭示所演奏作品的的深刻内涵,演奏从音似到神似,最后从技法上把对作品理解后的感情、意境充分而娴熟地表现出来,使乐器演奏充满撼动人心的力量和闪光的灵感。

2、器乐教学的科学化

器乐教学的科学化是对传统的器乐教学优势继承的同时,用现代方法分析乐器演奏的特性,用现代科学知识和相关学科方法渗透改进器乐教学的一些局限性,将一些创新方法运用于学校的器乐教学当中。如传统教学师徒传承的狭隘门户见识,对即兴和感觉的依赖,忽视理论和原理,似是而非的不确定式说法和做法,对这些做科学改进、释义和明确。

器乐教学的科学化包含对乐器原理的科学结构认识,生理、心理的活动规律在教学中的动用,普遍性的技巧和一些灵活性的要诀,保证练习方法的正确性,理论与实践有效整合,对教与学的情感、音乐情感的转移。

3、器乐教学中心理学运用

学习与教学离不开对心理学的把握运用,尤其像器乐教学这样的技能学习,对学习心理规律的运用能提高学与教的效率,对处于紧张学习包围中高中生更具意义。

基本的学习心理学要素主要是感知、记忆、思维,器乐教学便是对应这三个要素的一个学习过程,根据技能学习的特点对其特殊运用,对于高中器乐教学首先是通过美感的经典乐曲和老帅带趣味性的技巧演示表演,让学生由视觉、听觉、触觉感知每种乐器主要表现特征;器乐教学的记忆是通过练习达到熟练,须强调的是练习要结合技巧原理做针对性的练习,最好专门编写或用传统的练习曲目;思维对于器乐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是伴随音乐实践的思考,它体现为悟性,是乐器演奏的灵魂,尤其对含蓄的中国民族乐器学习来说更为重要,如古琴、古筝弹奏的意念,二胡演奏的气、神等,教导学生去感觉和意会。

4、中西乐器相关分类比较

乐器主要分为中国和西洋乐器两大类别,中西两大类别乐器的风格、性格、音乐表现、文化内含和艺术情趣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和阴阳式的互补,将两大类别乐器进行对应的风格对比,通过相互对比学生加深了对中西各种乐器的印象、认识,从乐器差异更深的认识到中西音乐文化的不同和多元互补。基本教学分类如下表所示:

三、平近高远——民族乐器的教学实践探究

中国民族器乐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给学生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滋养。中国民族乐器是透过感官直达心底,在心灵深处回旋、激荡、屡屡不绝,余味无穷。论语中记述:孔子在齐国与太师习乐,闻“韶”,三个月不知肉味,因为韶乐更美、更耐咀嚼。中国古典乐器的演奏风格多含蓄、婉转,但古扑纯正,圆润质朴,音色轻柔细腻,它离你平近又很高远,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极富表现力。

箫和古琴的曲高和寡,音韵高远;笛子的江楼明月,欢快亮丽,二胡的行云流水,荡气回肠,唢呐的喜悦与苍凉,埙如梦境般极近又极远,近似耳畔,远觉亘古。琵琶、古筝可以是弯曲流淌的小溪,也可以是无边风雨,或是《十面埋伏》的沙场征战,或是《春江花月》的骄柔耳语。民族乐器悠久浑厚,华丽多姿,平易近人却有着无尽的内含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应作为教学重点向学生宣教,在西方商业文化泛滥的今天有着特别的文化意义。

高中民族乐器的教学以结合鉴赏、感觉经典与人文内含为主导,再教授学生演奏一些普及性广的代表性民族乐器,以基本的常识与演奏技能为主。下面举例讨论笛子的教学。

笛子属于民族管乐器,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重要的吹管乐器之一,历史悠久,在传统的中国,不论是繁华城市或悠静乡村均有广泛的普及,笛子虽难精,但易学,适合高中生学习。

教学过程分为欣赏、技能讲解和练习三个部分。这里重点讨论适合高中课堂的技能讲解。

1、基本构造

笛子的构造由管上的七个谱(指)孔和笛膜孔、吹气孔组成。主要是笛膜使用和保养,笛膜要选择比较嫩的,利于发音,外观白、薄、透明。需教学生贴笛膜的要领并,通过多练掌握,笛膜在膜孔中的部分,内外不能打湿,否则声音易发沙。

2、吹奏方法

笛子的吹奏关键是姿式和呼吸气流的把控。

姿式:要求学生身体自然放松站直,头正,眼睛前视。笛尾向右,左手在外侧,右手在内侧,右手中间三个指头自然放在下侧三个指孔上,指甲正朝上,同时大拇指放在右下侧,小指在右上侧,然后用相同方式拿左手,大拇指在左下侧,小指在左上侧。举起竹笛放于嘴唇上,持平,身体挺拔放松,注意要求学生姿势自然,不要故意摆姿势影响吹奏。

送气(呼吸):呼吸在笛子的吹奏中是最关键的。吸气时,深吸,如一大杯水入肚,口鼻要同时起作用,如果只用嘴,容易出声音。吸好气后,让它留在丹田,吹笛的关键不是吹,而是留,让气慢慢均匀地从丹田源源不断地出去。刚开始让学生努力保持5秒以上,尽量均匀一点,不让声音忽强忽弱。吸气时呼吸动静要大点,让呼吸循环起来。

四、张扬激昂——西洋乐器的教学实践探究

西洋乐器较为张扬、激昂,现代时尚,表现的形式则多是通过听者的感官直接来引发其思想和情感的体验,比较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欣赏口味,并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有“乐器之王”称号的钢琴凭借其纯净的音色、宽广的音域,一直是音乐爱好者的首选。西洋乐器的教学着重于让学生认识音乐形式的多元,学会融入世界音乐与之交流,引导学生欣赏流行音乐、大众音乐。下面具体探讨小号的器乐教学:

小号是欧洲一种古老的乐器,已存在三千多年。构造简洁,易于携带,经济易普及,小号表现力非常丰富,可以演奏号角性的音调和辉煌豪放的进行曲,也可以演奏优美、抒情的小夜曲,在乐队占一席之地,也可独奏,广受欣赏和喜爱,较适合高中课堂的西洋器乐教学。

教学过程分为:引入——经典名曲多媒体播放和老帅演奏;技能讲解一—教师讲授小号的基本原理和演奏技能;练习——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小号基础练习比较枯燥,以学生感受为主,不要求技能的完全掌握。这里也主要讨论技能讲解。

姿式:左手持号,左手及左臂承受乐器重量,并稳定构成适应于吹奏的角度。右手呈椭圆型自然弯曲,右肘部呈三角状,手腕尽量放松,按动活塞依靠指根关节运动,手指部位的两个小关节保持自然弯曲的状态不变。

呼吸(吹气):气息经口鼻进入肺部,再由腰腹的力量,加以有控制的推出,口鼻并用,吸气短,呼气长。

口型:口型是练习唇部肌肉肉控制的方法,发音时上下唇自然并拢,下唇肌肉向两边及下方用力,气流量与唇部肌肉力量的大小,当同音高音量成正比,口腔形状一同配合,在吹低音时发“O”(喔)音,中音发“wu”(乌)音,高音区发‘YU”(淤)音。

吐音:即起音,而正确的起音舌头起着重要的作用。演奏有力的乐段时舌头发“T”(特)音;演奏优美、抒情乐段时,舌头发“L”(勒)音。而演奏活跃、轻快的乐段时舌头发“D”(得)音。

五、结语

新课改形势下,乐器演奏的实践学习正出现在高中的音乐课堂中,基于高中学习的特点,高中的器乐教学应置于我国新课程改革和音乐文化的背景之下,不能片面的当成一项技能来教授、练习,而要着重于让学生完全对音乐实践的体验,对乐器门类、对器乐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带动其对中国民族灿烂器乐文化的认识和喜爱,同时对于教学方法应根据音乐学科特点和技能学习的规律结合分层教学、心理学、中西文化对比等教学方法。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乐器实践、器乐教学进入高中的课堂,高中的器乐教学完善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丰富了音乐文化的认识,教学上应结合器乐的鉴赏,以对乐器风格和经典的演绎为主,以简单、富代表性的乐器演奏学习为辅,重在音乐人文的积淀,并强调对当代学生进行民族优秀乐器文化陶冶。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器乐教学

参考文献

[1]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李维渤译.训练歌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3.

[2]弗·兰皮尔蒂等著.李维渤译.嗓音遗训[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4.

[3]尚家骧.欧洲器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5.

[4]赵敏俐.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5.

新课标下如何改进高中历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历史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23-01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高中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而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的原因多在于教材死板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吸引学生。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取上高中历史课。在笔者看来,好的历史课应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和文化性,鉴于此,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要提高现有的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析新教材

经过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发生非常大的变动。原有的旧教材的历史观是片面的、教条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虽然教师的理念开始转变,却忽视了对新史学观的吸纳,史学理念依然陈旧。因此,旧教材及历史教师在新史观方面相对缺失,这会导致高中历史教学的滞后,也不利于考生的发挥。

二、标本兼顾,全面领会

新课标的改革,体现的是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观念。学生学习历史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并发展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受到熏陶的阶段为感知历史阶段,原有的高中历史教学忽略了该阶段,从而影响历史教学效果。高中历史教学应加强史实教学。首先,教师应认识史实教学的重要性。其次,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等,更生动形象的展现史实。再次,应尽量详细的介绍历史,这样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应把历史细节讲的足够生动具有穿透力。

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1、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或者单纯靠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结论都不是完美的教学形式,应该做到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历史教学中需要学会创新,创新是历史意识和现代思维的结合,我国近现代的历史教学鲜明的突出了这点。高中生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历史教学应教会他们用历史眼光看待社会,提高其觉悟,做到明辨是非。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更过创新的机会,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大力倡导科学的思维活动。总所周知,历史具有客观和主观的二重性。客观性是指史实的客观,主观是指结论的主观。虽然史实具有客观性,但也不排除个别谬误,并非绝对的客观。历史结论由编者编写,是编者对历史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需要质疑。

3、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历史教学从小学到大学是一个点到线到面到立体的过程。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内在的联系,要做深度的分析和评价,只有这样大学历史教学才能得到拓宽可加深。代写论文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见解很重要,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产生探讨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印象。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历史包罗万象,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均是历史的构成部分,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名族、文化无不属于历史,因此,教师的单纯的授课很难形象地展现历史。而现在,多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教师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更加的直观生动,同事还增加了历史教学的容量,与时俱进的历史教师都会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

四、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篇12

一、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恰当选择与发挥, 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 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出色、越新颖, 课堂气氛就越活跃, 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 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 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 多法配合, 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有的教师习惯性地采取两节课理解课文, 一节课讲解语法知识的方法来教学, 对此学生非常反感。试想, 成年人如果连续听一小时的讲座都会产生烦躁心理, 何况这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且身体正处于发育期的孩子们?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愿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想当然地认为这会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 这也是对任务型教学理解的一个误区。如在讲授外研版选修7Module 1时, 原本是这样设计的:在介绍完篮球方面一些基础词汇如court, basket, forward, guard, referee, slam dunk后, 问一些导入性问题What is the NBA?What do you know about NBA?What famous NBA basketball players do you know?笔者本想在学生答完姚明、乔丹等姓名后说Yes.Let’s come to Module 1 and try to get as much information about them as possible.然后就进行一些常规的阅读理解活动。但出人意料的是学生在篮球方面懂得很多, 他们谈完姚明谈乔丹再谈张伯伦, 还有一个男生把NBA的31支球队从东到西说了一遍。于是笔者因势利导, 让他们把NBA史上两个杰出运动员Michael Jordan and Wilt Chamberlain进行比较。整节课轻松愉快, 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人。这节课虽然没有按照预定方案进行, 但不可否认, 这绝对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比此前任何一节课都要精彩。

精彩生成在“随机”中, 精彩生成在“细微”处。新时代教师应在掌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地为师生双方的自由创造留下空间, 及时捕捉课堂信息, 促成动态调控, 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 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焕发出来。

二、转变思想观念, 适应新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用教材去教”, 而不是仅仅去“教教材”。教师应当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 成为教材的“主人”, 而不是“奴隶”。新课程启动的同时, 英语又换了教材, 许多英语教师都反映教材内容增加, 难度加大, 教法出新, 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很大的困难, 甚至极可能完不成教学内容。课程改革中, 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教师应当有勇气和能力对教材进行改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对教材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动工作。

1. 删减

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删减那些过于复杂的活动、不合适的练习, 以及那些不要求掌握的词汇和结构等。如, 把每个模块的Unit Diary和Project都删掉。教材中的Language Power中的习题过多, 只要求学生做其中的一部分。

2. 改编

对于那些不适宜或不完善的活动或内容, 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使之更加适合自己的学生。如, 教材中的Language Awareness设置的过于繁琐, 其实就是一点语法, 所以, 让学生读懂文章, 理解里面做了特殊标记的含有语法结构的句子, 然后直接看教材后面的语法讲解。

3. 整合

以教材为载体, 加强各学科整合。英语教材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目前, 新版的人教版英语教材已突破了日常交际活动的范畴, 渗透着其他学科, 如思想品德、社会、自然、体育、音乐、医学、历史、地理、人口教育、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信息技术、航天技术、天文气象等。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 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因此, 教师可以在与其他学科教师讨论后, 再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4. 补充

用新教材, 进行新课改, 但高考没有多大变化, 主要还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考查他们在规定时间内答题的能力。只按教材不能满足要求, 必须让学生多做题。所以, 每个单元笔者都给学生补充一套跟高考题型一样的练习题。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转变学生观

1.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的热情

从生活中去体验英语。华罗庚教授说过:“英语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作为英语教师, 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英语的情感。课程改革后, 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用英语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体验生活中奇妙的英语问题。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英语知识。如果是他们身边熟悉的、面目可亲的事例, 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能把这些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兴趣, 迁移到学英语中来, 则可事半功倍。笔者曾和沉迷与游戏的学生一起玩游戏, 让学生顿悟:玩, 也要懂英语。巧妙地迁移学生的兴趣, 正如“四两拨千斤”, 对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大有裨益。

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所言,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 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学生课外大量的独立的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 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 并发现重难点。比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 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 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 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如:连接词的不同:陈述句用that引导, 一般疑问句用if或whether引导, 特殊疑问句用特殊疑问词引导;时态的变化规律———动词的时态相对应的往过去推移。人称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随着语境作相应的变化。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收获的快乐的同时, 又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达到新共识,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意味着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 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心声交流,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的师生情谊。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耐心、爱心。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课, 取其精华, 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 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而且作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教师自身要深刻理解课改精神, 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 不断更新观念, 与新课程共成长。

上一篇:小儿恙虫病护理下一篇:中国银行制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