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共10篇)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1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乃至整个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物理实验提供了一片沃土。作者通过对相关文献及资料的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物理实验课教学,对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界定、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物理探究的重要科学方法,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应当关注探究思想的介入,改变将实验的功能仅归于验证理论和培养动作技能的观点。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物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是:①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②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③在课程的设置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④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⑤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要求。科学探究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探究己经成为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被列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同时还被作为重要的教学建议之一。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课程实施的初期,对新课标下物理探究性实验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课改和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1.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定义
物理探究性实验是为了探求物理知识,学会一定的物理研究方法等而进行的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活动。它是物理领域中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分别是“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实验探究现己成为理科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日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理科教学的基本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
2.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则
2.1主体性原则。整个探究性实验学习活动始终要围绕学生自己发现—选择—探究—解决问题这个研究活动过程来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把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其中只起点拨的指导、领路作用。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探究动机,要保证探究活动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各尽所长,充分发挥。
2.2目标的原则。做每个实验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具体到探究的每一步也要有明确的目标。这里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当然具体到每个探究性实验,其目标可能有所侧重。只有明确了要达到的目标,探究就有正确的方向,学生就能在探究过程中经受住困难或挫折的考验,从而对探究过程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得更深刻。
2.3科学性原则。探究性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原理科学、装置合理、操作程序和方法正确,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全过程都科学、合理,所采用的设计标准、方法、步骤等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或实践基础,得出的实验结论就可能是正确的。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也正是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宗旨。
2.4趣味性原则。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实验设计要生动、有趣,能使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自始至终保持很高的兴趣。
2.5简约性原则。简约性是指要用尽可能简单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器材,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日的。用简单易行的、合理的实验设计,冲淡学生怕实验准备工作麻烦的情绪;用新材料、新工具降低实验的操作难度。实验设计简约,装置简单,操作简便,节约时间,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过多的干扰,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探究目的上。简单就是美,恰当的实验设计既突出实验重点,又没有冗长的实验步骤。
2.6互动性原则。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存在着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信息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
3.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择
实验内容是实施物理实验并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物理实验中蕴藏着极为活跃的因素,随时会出现许多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对与活化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训练思维有很大的好处。在实际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3.1目标的全面性。传统的实验教学在目标上主要强调知识的获取,包括一些具体的实验技能。而探究实验教学应具有更加全面的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方面,而且应该包括态度、情感、能力等诸多方面。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
3.2内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的引导应高于学生原有的水平,否则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但也不能差异过大,否则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对学习失去兴趣。
3.3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很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也可以使学生在知道和理解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对物理的本质和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4内容要结合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中的实验可以分成几类。
第一类是在表述上有“通过实验,探究……”等字样的实验,是一类基本的探究性实验,是课程标准规定了的。这样的实验的例子有以下一些: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第二类是在表述上有“通过实验知道……”“通过实验认识……”“通过实验了解……”“通过实验理解……”“经历……实验过程,了解……”等字样的实验。这样的例子有: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通过实验知道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对于这样的一类实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把它们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有些课程标准上要求“通过实验演示……”等字样的实验,这类实验,也可根据情况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比如:用录像片或计算机模拟演示以粒子散射实验。
还有些实验是不适合被设计成探究性实验的,主要是仪器使用、操作训练等类型的实验。比如:初步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以多用电表为测量工具,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判断大容量电容器是否断路或者漏电。
4.展望
新课程的实施势在必行,科学探究作为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目标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实验是物理探究的重要科学方法,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应当关注探究思想的介入,改变将实验的功能仅归于验证理论和培养动作技能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升展是必然趋势。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好地进行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比如,如何安排实验探究的内容、时间,如何对物理探究性实验进行评价,如何开发物理实验方面的教学资源比如实验室资源、教师人力资源,等等。
参考文献:
[1]王诺.巩固成果、开拓进取,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推广工作——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12月1日.[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人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3]陶洪.物理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4]张永娟.浅谈中学物理三种水平的探究性实验.现代物理知识,2004年,第4期.[5]吴建军.论探究性实验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4年6月.[6]吴建军.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4月.[7]林秀仪.小议探究性物理实验与中学物理教学,华南师范大学.[8]保罗·朗格朗著.终身教育导论[M].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10]李尚仁编.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2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开展探究性实验的理论基础
今天, 我们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理科教育的目标已经把强调理解、综合、应用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放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上, 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不适应当今的教育教学要求。而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依赖于学习者主动积极地构建, 尽管建构主义没有限定如何进行教学, 但是它的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现行高中化学新教材上的实验不再像以前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而是教师根据学校的条件尽可能地开设学生实验, 对于比较安全的实验, 尽可能让学生完成, 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的化学实验重视探究学习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完成对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的建构。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探究性实验开展的基本程序
1.制定探究目标
首先, 明确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活动时间和组织形式。一般以7-8人组成一个探究学习小组, 每月活动次数不超过4次, 而且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周六或周日, 以免对平时正常的实验教学产生影响。
其次, 确定实验室开放的要求和活动的内容。学生进行的探究性实验前, 课题一定要经过指导教师的审核, 在进实验室之前, 一定要上交探究实验的计划和探究方案, 并逐一列出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等。
再次, 加强实验指导。可设置专门的探究实验室, 以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为主,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 教师在活动中应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指导, 并协助学生处理探究过程中, 可能出现的意外问题。并且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 制定明确的探究目标, 使学生既能掌握所学知识, 又能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形成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2.确定探究内容的原则
在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选择探究内容应遵循以下原则:适度原则, 兴趣原则, 可操作原则。
3.规划指导
在进行实验之前, 教师应组织学生对实验内容加以预习, 使学生明确实验所探究的目标, 探究的步骤, 熟悉实验所使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性能, 药品的性质, 指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实施探究性实验的尝试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做”,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学中做”。其基本程序是:提出假说———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探究性实验问题可由学生, 也可由教师提出。在整个程序中, 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 是实验方案的设计, 既要科学合理, 又要易于实验。动手做的活动,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可以有效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知识探索指导者”。
例如, 在讲解盐类的水解时, 先要复习上一节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知道由于酸或碱电离出的H+或OH-, 增大了溶液H+或OH-的浓度, 从而抑制了水的电离, 降低了水的电离程度。那么, 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向移动呢?根据平衡移动原理, 学生很容易联系到要降低H+或OH-的浓度, 根据原有的知识会联想到降温, 但随后发现这种方法虽然可降低H+或OH-的浓度, 但不满足平衡正向移动的要求!又联想到在溶液中加入能结合H+或OH-的微粒, 若结合后得到的微粒不容易电离, 就可以满足要求, 于是想到了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但又不是十分确定。这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想要通过做实验来进行验证。
又如, 在讲述《苯》这一节中, 苯分子的结构是一个重点, 也是难点。讲述时, 可结合苯的发现、苯的分子式确定 (C6H6) 以及苯的环状结构的建立过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苯的分子式里, 氢原子远远没有达到饱和, 明显不具备前几节所学的几类烃的结构特点。这时就提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受到梦的启示, 建立了苯的环状结构学说。教师讲述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单双键交替结合而形成环状结构。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其他事实很好地理解苯分子中碳氢键与碳碳键的等价性 (如:苯的一卤代物只有一种, 相邻碳上的两个氢被两个氯取代只有一种等) 。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 又体验了科学发展的历程。
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探究性实验的意义
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 特别是求真的活动, 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 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科学探究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新教材设置的科学探究以探究为目的, 具有思考性、探索性, 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 可逐步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重在指导、贵在探究。化学新课程, 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不足, 发展自我,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整合与提升。
五、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探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化学探究性实验,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 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强化化学知识。但是教学实践表明,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
1.结果与理论不一致。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情况, 一些实验中由于操作上的问题或者天气等客观因素会导致实验不成功, 对有的学生能激发出更多的思考, 但也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挫败感。
2.易流于形式。有的学校或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 重探究行动, 轻探究方法, 探究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有的学校, 化学实验开出率比较低, 实验课普遍流于形式, 不能妥当地将实验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实验探究教学只有外在的形式, 而无实质性内容。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中, 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摸索实验探究活动的形式上。
3.缺乏指导。高中化学教学中, 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从教材对有关实验探究的设计上看, 牵涉到科学研究中的几个方法, 一是实验对照, 二是条件控制。高中化学新课程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不会提供详细的方案, 也没有具体方法的指导, 上课时教师也没有对这些方法作详细说明, 给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带来了难度。
4.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的化学基础不同, 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不同, 只有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设计出高质量的实验方案, 绝大多数学生对实验仅停留在兴趣的水平上, 不愿意去尝试实验现象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 也不愿意操作步骤复杂、动作要求高的实验。基础弱的学生宁愿相信书本上一些苍白无力的描述, 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去试。
参考文献
[1]汪甜, 崔鸿, 刘胜祥.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6, 10.
[2]陈雪泥.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J], 化学教学, 2006, 11.
[3]闫孝平.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化学教学, 2004, 10.
[4]马媛媛.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J], 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05, 7.
[5]雷升.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6, 2.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探究性实验 有效教学策略
引言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的工作需要的不是花费很多的时间,而是合理利用较少的时间[1]。”有效的化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是教会高中生如何在化学实践中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明确实验实践的目的,利用最科学的方法去完成化学实验的实践。所以,有效的化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是对高中化学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转化师生关系,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能更开心地学习化学,更主动去学习化学。
1.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意义
1.1是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化学课程独有的[2]。怎样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其中掌握化学知识和要点,与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关联。新课程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越来越注重,如何提高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已经成为新课程对于化学课的要求,体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新课程内在精神的重要体现。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就是对新课程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
1.2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整个实验过程,可以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要点有一个具象的概念,这对于他们掌握化学知识是十分有利的。如果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性实验,可以极大地帮助老师在课前备课、备课时间和精力上节约大量的成本,同时也不会让学生觉得化学课枯燥乏味。因此对于改变目前高中课堂教育效率不理想的状况,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改善方法。
1.3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效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的科学研究,看作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的模仿[3]。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运用相关的知识点和科学方法去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也必定会对发生的化学现象感到新奇,并产生一些新的思路。如果遇到一些困难,老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身挫折承受力。当实验成功后,学生会有成就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学习了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意志。
2.如何进行高中化学研究性实验有效教学策略
2.1实验课题要新颖创新
好奇心是人类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动力[4]。想要持续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心,就必须选择一些新颖有趣的课题,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在看见实验时就会好奇,想要了解其中过程,从而开始探究整个实验。
例如在学习乙烯的化学性质时,老师可以将一只还未开放的玫瑰花苞放入装有乙烯的集气瓶当中,几分钟之后学生就会看见瓶中的玫瑰花苞开始慢慢绽放成一朵娇艳欲滴的玫瑰花。这仿若变魔术的手法引起学生的好奇,纷纷开口询问原理。这时,老师就可以解释乙烯具有催熟植物、种子的性质,从而衍生至乙烯的具体化学性质。课后也可以教学生日常收集乙烯的方法,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去演绎那神奇的一幕。
2.2教学内容要贴近现实生活
无论什么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运用到生活中,最后使生活更加美好。老师在拟定课题的时候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告诉他们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身边各种现象当中。从而增加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化学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可以先放一段视屏。视屏的内容是前两天曝光的一些不良商家为了使自己的银耳看上去特别白,感觉特别好,就在银耳的表面撒上二氧化硫,使银耳看上去非常好看。在视屏结束后,老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白,看上去非常漂亮?二氧化硫对于人体有什么危害?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是二氧化硫导致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之后,可以让他们探讨实验:怎样才可以减低二氧化硫对我们的环境、生活、身体的危害。
2.3设计课题研究小组,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
因为课堂时间不够或者学校实验室不开放等原因,使得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始终是有限的。而且因为老师自身也有教学任务,不可能所有的化学元素现象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展现。因此,老师可以设定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准备相关的器材进行实验,再根据实验的结果对课题进行讨论。
例如在学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化学性质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进行实验,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碱性和稳定性。在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中,给每一位同学都分配好任务,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反应,这些都将成为讨论实验结果的重要的依据。在讨论结果的时候,老师就不要过多干涉,让学生自主的讨论和研究,最后在对结果和整个实验的过程做出一个客观性的评价。让学生学习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结论
化学实验是化学反应最直观的表现,也是高中生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高中化学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实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更主动地学习化学。有效研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生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一定会成为未来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高雅西. 高中化学实验情况调查分析[J]. 学周刊,2015,03:36.
[2]彭柏文.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思考[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1:42-43.
[3]黄传胜.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教学思考[J]. 赤子(中旬),2013,12:138.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4
古浪一中 郭 海
摘要:针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端的现状,提出对高中物理实验的改进方法和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改进和措施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实验教学效果十分低下。新课程认为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为此,笔者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供同仁们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教师把教育理念落脚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上,于是学生常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前人做成功的实验或把已有结论的实验再验证一遍,这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观察、思维等能力”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物理实验常在教学中存在以下现状:
1、物理实验内容的单调
对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实验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是以“趣”、“疑”、“新”为诱导,而只是教师在台上讲和做,学生在台下看,诚然这样做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根本无法替代学生的自身活动,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形同一个幌子。学生实验也大多当作了验证性实验,探究性成分和自我设计成分几乎没有。加上现行人教版高中课本对实验探究要求较低,19个学生必做实验中只安排“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与“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两个探究性实验,造成教师对实验探究的不重视。在实验安排上,章节独立的实验多,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少,实验内容范围窄,与生活及生产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这些状况显然不能适应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在保留和加强一些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对一些内容陈旧、重复、实验方法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急需改变,增设一些趣味性强的物理实验,贴近生活、社会的物理实验和一些微型化实验,正好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物 理课程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贴近生活的物理实验,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这为我们进行物理实验改革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2、实验教学模式的陈旧
现有不少物理实验教学,还一直沿袭着过去僵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呆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特别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大都是教师化一定时间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给学生交待清楚,然后学生依照现成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这样做实验,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实际效果,而且都是学生在同一时间,用同一方法、相同仪器,得出同一结论,这种模式就导致了少数学生总是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甚至还有些学生只看连手也不动,也不观察实验现象,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思考。这就不能培养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实验教学方法变味
由于物理教师的实验心和责任感不足,实验意识较低,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虽实验器材不足是客观原因,但现有器材未充分利用,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用复习资料背实验”的现象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变味实验: “媒体实验”,就是学生通过投影、多媒体等“看实验”,一些原本可以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却用多媒体取而代之;“程式化实验”,就是虽然学生动手,但以单纯的机械操作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按照规定的程式进行操作,而不需要去考虑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去做,更不必考虑实验中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以及需要如何去解决;“试题实验”,就是学生用笔“做实验”,由教师编制大量实验试题让学生去做,强行掌握结论,使实验教学在“应试”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和措施
见于现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等,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实验效果较为低下。为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教改目标,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仪器利用等方面做一定的改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现代的实验教学设置,改进、补充原来的教学方法,使实验教学走出困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新课程认为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 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教学观念,从原来的指导、传授者转变成引导、参与者,要重视实验探究,要和学生一块进行实验探究,要大力提倡实验的设计与改进,增强实验效果,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新课程的实验教学还对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物理实验技能,掌握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在物理学习中得到自主性发展,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发展。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方法应用上要多样化。将实验与科学探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将传统的讲授式实验改变为探究式实验,进一步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识,就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可变讲为悟让学生在思索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多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采用师生互问方式,让学生在质疑中进步,比如在“游标卡尺的使用”中只要讲10分度的原理、使用要点就够了,20分度和50分度的原理及使用要点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并掌握。
2、切实重视演示实验,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所谓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探究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实验的启发性与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积极思维。演示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演示实验要与学生互动,多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或协助教师做实验,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观察体验和操作中,加深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并学习一些实验操作方法。此外,教材中原有的实验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有些章节涉及的实验也很少。因此,教师除了做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发掘、设计演示实验,将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搬上“讲台”进行演示。要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积极自制教具和仪器,解决教学设备不足的困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分组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物理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 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促使学生在认识、理解、技能、态度等行为上发生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课程安排的每一个分组实验都必须扎实有效的完成,同时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方面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物理学方法,实验技巧等,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例如:在电学实验中,提供以下实验器材:电流表(0—0.6A—3A)、电压表(0—3V—15V)、滑动变阻器(0—50Ω)、电池、小灯泡、几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电键、导线若干。要求:利用上述仪器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电学实验。结果学生在练习实验中提出了十多种可行的方案。
4、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完成“小实验”,丰富实验内容。
5、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电脑、数码相机、投影机、多媒体等现代化工具的利用,打破了传统教学仪器阻碍,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全面整合。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现代化,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方法,组织多媒体信息,展示课堂实验中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的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的眼前,是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5
新课标下改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文/韦盛志 周艳艳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得力助手,实验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需要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因此,教学形式要随之改革创新,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综合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质应把着力点放在实验功能的开发上。新的课程观要求:全面的化学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需要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最有效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启发式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维的前提,只有通过全面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多次实际训练,才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观察要具有全面性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有些实验在学生做完探究实验活动后,教师有必要再进行探究演示实验。探究演示实验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过程。演示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巩固知识,还能有效地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对于高一学生来讲,由于实验基础差,在观察时往往容易被某些新奇的化学实验现象所吸引而遗漏了说明化学变化实质的观察内容。例如,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中,对Na燃烧只注意实验步骤,而忽略了燃烧所产生的黄色火焰、生成新物质的颜色和状态。这种片面性如不克服,将影响后面知识的`系统性。
2.通过观察,抓住实验本质
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启发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怎样由观察到的表面现象通过逻辑分析引导到实验本质,使学生通过一次探究演示实验的观察得到专业知识的同时,观察能力也得到提高。以化学必修1第四章氨的性质一课中浓盐酸和氨水反应的实验为例,本实验是利用HCl气体与NH3反应产生大量白烟证实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方法是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上浓盐酸和浓氨水,两者只要靠近(无须接触)就有上述现象。两玻璃棒间的距离是关键,既要保证实验现象明显,又要让学生看清楚两玻璃棒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是冒白烟,其本质是氨与HCl发生了反应。虽不到半分钟的实验观察,通过白烟这一实验现象使学生掌握了氨的化学性质,也巩固了浓盐酸和浓氨水易挥发的物理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利用实验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把浓盐酸换成浓硫酸、浓硝酸,是否也有同样的实验现象?这样,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实验程序,着重培养其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传统的教师演示实验一直是按“教师提问―教师做演示―教师归纳结论”的公式化的过程进行。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克服此弊病,变被动为主动,我采用了将某些实验让给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程序。这时,学生遇到的问题很具体,需要什么药品、仪器,如何操作等,迫使他们必须动脑筋去思考。程序设计好后,让几位设计比较典型的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分析他们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操作是否规范。这样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把注意力都吸引到实验中来。这种实验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也可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
三、学有所用,联系实际,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前后贯穿,并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教与学的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如,学到必修1第四章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课时,有必要补充硫化氢的性质,硫化氢气体有臭鸡蛋气味,可与实际联系起来。比如,我们南宁前几年有一条臭名远扬的水沟(现为民歌湖),特别在夏天就更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些工厂往沟里排废水,其中里边有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包括硫化氢,又由于硫化氢不稳定且易挥发,故经太阳光照射下气体挥发出来具有恶臭。现在经过综合治理之后已经好多了,现在还有天鹅在那里放养呢。教师注意类似于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既有整体性,又有内在联系,而且还能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观察的目的是探索与发现,从而达到对事物变化及其规律的认识。中学生因受传统思维方法约束少,正处在思维和想象力最活泼的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其方法和解决问题思路不能受限于教材,更不能死搬硬套,探究实验也是一样的。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可采用多种手段来完成探究实验。如,在学习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中,有关“钠”的化学性质时,除了探究钠在空气中燃烧及与水的反应实验以外,最后还可以探究和某些盐溶液(如FeCl3)反应,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现象是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同时有气体放出,而不是钠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铁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因为钠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NaOH再与FeCl3反应生成了红褐色沉淀Fe(OH)3,这样做会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实验,培养其创新精神与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跟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努力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促进教师和学生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美莺。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01)。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体会 篇6
高一物理教学组熊 亮
2010年湖北省高一年级开始进入新课程改革,作为参与本次课改的一名老师,在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的同时,试着用新的教学理念在自己所任教班级内实践了半学期,现谈谈自己对在新课改下物理教学的一些感悟。
一、教学目标理念新
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新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 中为了更好的体现三维目标,我从“重的物体下落的是否比轻的物体下落的更快?”这一问题引入,然后通过实验及“落体运动”的研究中历史上的几个小故事展开,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其运动规律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认知的一般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方法,最主要的是教师有意识的对伽利略等伟人的介绍在情感和价值观上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重新合理安排
高中物理难学,是我国高中学生的共同呼声。而其中原因之一就在初中与高中内容衔接中出现的一个“台阶”上。对此问题,新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更为合理。例如人教版新教材的《必修一》在绪论之后,是先安排运动的描述,接着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最后才是力与牛顿运动定律。而旧教材的第一册是绪言,之后就直接进入到力的学习,然后学习直线运动,接着是牛顿运动定律,再接着是物体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力对于此时的学生过于困难抽象,而先安排运动的描述这一章,比较简单且与学生过去的学习经验相近,学生能比较好的掌握这一章的内容。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对物理的要求偏低,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一上高中就接触较难的力学部分而使得学生觉得物理太难,失去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而新教材的安排,就避开了这个问题,它给我们的最大感觉就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步步登高。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乃至整个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标中没有像以前对高中阶段物理实验的内容和数目作硬性的规定,只是强调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精神,在三维课程目标和实验的技能技巧上要达到的要求,在教材中也没有具体安排实验板块,而是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实验的形式穿插在平时的教学中,并用探究性的实验代替代替以往的验证性的实验。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在潜移默化中把实验的重要性深入到学生的心目中。因此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上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但也提高了对教师要求,比如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还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控制好讨论的时间,更要把学生会提出来的问题考虑的更全面。一但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将
难以完成,实验目的也将难以达到
三、教学过程中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对话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启发式”、“以学生为主体”等多种理念,这些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而新课程也正是继承并加强了这些优秀的理念提出“探究性教学”的思路,以探究为平台加强师生间的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而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所以我觉得在对话中教师要注意做到: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新课改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1、新的教科书对学校配件的要求较高,而我们在短期内无法实现。
学校本身器材不配套,有不少教材上要求的仪器装置没有办法演示给学生看。例如瞬时速度的测量装置—光电门,学校没有这种器材。学生仅仅通过看书本上的图片,基本上没有办法理解光电门测瞬时速度这个原理。
2、许多需要掌握的配套内容教科书上没有。
如在讲到“速度和加速度”时,仅仅介绍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却没有讲到平均速率。而平均速率是很容易和平均速度弄混的,学生很会认为它是平均速度的大小。教材中可以明文给出。这内容在教材中不出现,而配套练习的题目中却常常看到,可见平均速率的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3、配套练习的错误率较高,难度偏大。
教材的变动较大,导致教辅资料跟不上,教材却是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更新,但教辅材料中题型的老化,没有看到新课改的理念,因为现在的学习仍处在并较长时间将处在应试教育阶段,所以只从课本上学习新知识,没有好的教辅资料练习学生还是很难适应这样的学习,考试成绩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教材对实验要求提高了但教辅资料没有体现出来这一点,所以更需要配套的教辅资料来改变这一部分空缺。等等。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7
一、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现状
(一) 很多一线高中化学老师都明白, 化学实验对于同学们的化学学习多么重要, 但是, 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比较大, 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 教学资源的发展也不均衡, 这样的情况导致有的地区化学实验课程是规范的一门课程, 有相对固定的时间让同学们到学校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 但是, 有的地区发展比较落后, 相应的教学资源也比较欠缺, 老师们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化学实验室。 这样一来, 不同地区的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就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有的地区学生对化学的知识掌握得好, 能够熟练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但是有的地区的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仅限于教材上的讲解, 那么地区之间的差距就会显露出来, 这样不利于我国高中化学整体水平提升。
(二) 学校和老师对于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城市教学资源比较匮乏, 相对应的学校对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有的学校甚至根本不开展化学实验课程, 同学们也从来不做化学实验, 高中化学课的学习还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 都是老师在上边讲, 同学们在下边听, 课下看看书本。 有的学校只是在高考前做几次实验, 让同学们临时抱佛脚, 往往结果不太理想。 不仅如此, 有的学校连高中化学老师也严重缺乏, 有时一个化学老师要担任好几个班的化学课程, 甚至整个年级的化学课都由一个化学老师担任, 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教学任务量比较大, 自己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科学探究, 更别提对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性教学, 老师对化学的讲授仅仅限于课本上讲解的, 那么教学质量必然会下降, 不利于同学们学习化学[1]。
以上是对现阶段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开展现状的分析, 从分析中可以得出, 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开展进程还十分缓慢, 需要克服的困难也相当多。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究竟该如何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其实, 化学并非是大家想象中难学的科目, 它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结合的。 例如, 平时在生活中观看烟花的时候, 常常惊叹于烟花绽放时的绚丽, 各种各样的图案无一不让我们为之欢呼。 但是这些看似复杂的烟花反应的原理和需要的材料其实都是平时在高中化学中可以见到的。 高中化学实验中, 可以通过不同金属燃烧产生不同的颜色的烟火, 这就是烟火绚丽多彩的原理。 如燃烧磷粉, 呈现出来的就是蓝色的火焰, 添加金属钠, 呈现的就是黄色火焰, 等等。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 当我们将化学现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时候, 即使是平时觉得化学难理解的同学也会觉得其实化学变简单了。 所以, 要想使同学们觉得高中化学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这就需要在新课标下将高中化学的实验探究性教学落实到课堂上, 让同学们通过化学实验掌握化学知识。
二、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方法
既然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如此重要,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呢? 下边我们结合实例具体讨论。
(一) 老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 备课的时候就要时刻树立一种理念, 即我将授的化学知识必须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以此提高同学们对化学的兴趣。首先进行教学设计时, 就要追求尽量生活化。因此, 教学设计可以综合运用化学知识、数学知识, 有时甚至是语文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例如, 学习铝热反应这个化学实验的时候, 首先老师要给同学们将实验的步骤演示清楚:首先在蒸发皿中加入三氧化二铁, 再加入铝粉, 混合均匀, 然而在混合粉磨上插上一根镁条, 并点燃镁条。这其中主要是引燃作用, 高温促使铝和氧化铁反应:, 最后可以看到像放烟火一样的景象。这样跟同学们进行解说, 更容易让同学们接受和了解。同时, 老师可以将整个实验绘制成图像, 更加清晰易懂[2]。
(二) 老师在整个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和启发同学们随时进行思考,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解决。 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不往后拖, 而且可以锻炼同学们思考的能力, 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效率[3]。 比如, 进行硫酸的实验时, 一定要提醒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一步步进行, 一定要注意安全。 在实验过程中, 老师还可以趁机提问:如果我们做实验的时候不小心将酸沾到皮肤或者衣物上, 那么该如何处理呢? 老师可以启发同学们思考酸的属性, 让同学们自己给出答案。 最后, 老师可以对答案进行总结:首先我们应该用较多清水进行冲洗。 但是如果沾到衣服上的是浓硫酸的话, 首先要迅速用抹布进行擦拭, 然后用水进行冲洗。 其次, 要用碳酸氢钠液 (3%~5%) 冲洗。 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找到答案, 同时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熟悉程度。
(三) 教师在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 还应该注重德育教育。 高中生阶段不仅要重视智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培养更为重要。 而且, 德育教育培养不仅局限于课堂上, 对同学们的德育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老师进行化学实验时, 如上边提到的铝热反应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 老师要做出表率, 不要随意丢弃实验产生的废弃物, 而且在实验结束之后还要提醒同学们把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以此提醒同学们用完东西后要将其放回原处。
综上所述, 我们明白了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高中生来说, 化学实验研究教学不仅可以激起他们对于科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而且对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相信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会更加规范化和效率化,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促进科学实验精神的发展和培养。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标改革, 产生了对高中化学教学更有价值的思考。如何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获取科学知识, 从而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更高, 成了广大一线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高中化学是一门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科。通过化学探究和实验让同学们提高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本文基于这个背景, 在调查了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后, 对高中化学实验性教学提出了相应步骤。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周雄, 蔡亚萍.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教学思考[J].今日科苑, 2008:141.
[2]彭柏文.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42-43.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8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一、引言
高中物理实验课程所涉及的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更要注重的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启发和引导,所以实验课程改革要更加具有创新性。
二、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1、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方式。物理学本来就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实验性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教学内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中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获得基本技能的主要的直观形式。高中物理新大纲对实验能力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能独立地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这一新课改要求特别强调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能力。每一个实验都是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实验可以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建构自己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通过实验的加强,可以使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对物理概念和定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刻透彻地领会物理知识。
3、促进科学品质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既要专注于知识传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清晰地学习掌握物理学概念和自然规律,还要培养学生科学求是、科学求实的态度,让学生能够思维开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提升科学素养,又要重视学生意志品质、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独立工作能力,为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目前高中物理实验存在的问题
1、实验的内容较为单调。现在许多学校尤其是条件较差地区,教师演示都是照本宣科,缺乏“趣”、“疑”、“新”的诱导,教师机械讲和做,学生看了后确实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却不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探索能力。
2、实验教学方法老套。目前很多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依然使用传统模式,教法单一呆板,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不具备发展空间,尤其是采用分组实验,许多物理教师都会花一定时间将实验目的、原理、仪器以及操作步骤和实验中注意事项交代清楚,之后学生只需要按照既定步骤操做即可,将最终数据测量出来就完成。各个组在同一时间采用同一方法,最终结论也相同。一些学生既不动手也不观察,等待最终结果出来抄下即可,根本不用思考。
3、实验教法变味。许多物理教师不重视物理实验,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常常以实验器材不足为借口,其实连现有器材都未充分利用,在课堂上时常发生黑板上讲实验、通过复习资料背实验等现象,并且变味实验层出不穷,比如应用媒体实验,也就是弄一些投影及多媒体让学生看实验,学生能够做的实验大都通过多媒体取代,让学生按照既定程式化操作实验。
四、在教学过程中积累出来的有助于学生提高能力的试验方向探究
用生活型实验,激趣思疑,探究规律,构建新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特点之一是由纯科学型实验向生活型实验转变。利用身边的日常生活用品做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用日常生活器具做实验,除了具有简易、直观、经济等优点外,更有利于学生课外操作,以发展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实验教学也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型的演示实验,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有趣、新奇刺激的实验情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教学中运用模拟、假设、类比、推理、分析等方法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相关的概念和规律。从而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向心力时,用易拉罐做“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在最高点时,易拉罐中的水并没有下落,这一现象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当易拉罐的转速慢下来时,学生会发现慢到一定的程度后水会下落,然后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易拉罐在最高点时的速度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气体打火机能打出火花,引发学生对尖端放电现象的探究;静止的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的水,可以从矿泉水瓶的小孔中流出,矿泉水瓶在自由下落时,水不再流出的现象中体验完全失重这些实验器材来源于生活,简单易得,人人均可参与、体验,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来说感到格外亲切,而且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的目标。
高中物理实验改革是在新课标的大前提下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素材的一次大综合,尤其是对已经形成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合理而不乏味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创造力,还能有效缓解青春期的逆反心理里,有效降低学生不想学习的思想的萌生,是值得去努力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建政.《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安徽教育学院报,2012(4)
[2] 刘婵玉.《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评价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3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9
解析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方升钱
摘 要: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全新的教育理念也不断地涌现,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活动,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在新时期下,课堂教学不光是简单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共同成长与多元次生命交流的过程。课堂实践是学生与教师思维碰撞与感情融合的动态过程,因此需要教师用新型的物理教学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学生。
关键词:教学设计;研究方法;理念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1.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物理实验,因为物理实验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进行实验过后,教师要将实验穿插在物理概念的讲授之中,以给予学生具体鲜明的认识。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能够引导学生对现象形成属于自己的概念。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运动的描述》这一章中的《时间与位移》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应该教授学生认识知识,并通过时间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时间与时刻,让学生了解时间与时刻的含义以及区别。教师在让学生理解位移的过程中,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位移与路程的区别联系与矢量与标量之间的关系。
在本课中,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课堂中的难点与重点,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理解位移的概念。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先进行情境导入(例如可以为学生讲授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过程中的趣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上课之前就为学生展示一定的学习目标。
2.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情感教学融入教学活动中,能够培养学生大胆的探索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方法,从长远的角度看,也能够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心,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与抬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证明光的波动性的物理学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著名的“泊松亮斑”事件:著名数学家泊松依据物理学家菲涅耳提出的波动理论推算出圆板阴影中心应该出现一个亮斑,企图驳倒菲涅耳的波动理论,菲涅耳与阿拉果接受了泊松的挑战,反复实验后发现圆板中心确有一个亮斑,而反过来,泊松亮斑实验却成了波动理论极其精彩的实证。
事件过程中,理论起了指导的作用,实验起到了验证理论的作用。科学的研究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家们需要通过实验检验理论,最终发展理论。()科学工作者思想大胆,信心坚定,研究方法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习科学家的治学精神。将情感教育融入物理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积极地体验科学家当时的心情,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要注重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奢望一步到位,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单纯地教学生一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从长远的方向上看,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让学生受用终身。物理教师应该寓科学教育方法于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同时也能够履行教师的职责,最终反映现代课堂教学的夯实精神。
4.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强调物理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物理科目的学习,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用物理原理分析每个人习以为常的物体运动与现代产品科技,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传统的物理教学更强调理论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学生的练习常常是针对理想化模型而设计的,公式与符号的学习让学生不能将物理知识与鲜活的大千世界联系起来,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由此也就无法实现课堂的灵活性。
二、新课程设计中的重要理念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所教授的每一堂课都需要创新设计。设计是基于设想的规划与创造进行活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领会到科学的探究方法,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1.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获取新知识的学习情境。新奇的问题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与其学习风格。在授课之前,教师要做充足的内容分析,从而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可以实现的各种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以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打下基础。
2.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重点问题,围绕重点问题展开相关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新的知识解决重点问题,这样的过程不但能够让学生巩固新知识、拓展新知识并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还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能够发现新的问题与吸取经验教训,并最终改进探究,培养合作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学生在学习上的每一个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学生最热情的鼓励。
参考文献:
[1]刘丽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2(53)。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 篇10
摘要:我校的物理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着很多问题,在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后,再次提出一些新思想和新方案,但物理教学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前提下,又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整合
一、整合前本校物理教学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分析
1、从现代信息技术在我校物理教学中应用的范围来看。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还不是真正普及和广泛。
2、从现代信息技术在我校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形式上看。以课堂演示型和操作练习型的单一模式为主,且往往忽略双向交流,交互性差。
3、从现代信息技术在我校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技术角度看。没有考虑物理学科的特点,注重的是课件形式的华丽、过分强调多媒体的声、光、色等的多种刺激。整合停留在一种简单的组合阶段。技术含量低,无法大量推广应用。
4、从现代信息技术在我校物理教学中的效果上看。引发学生瞬时注意并不能带来长足的效果。
5、从现代信息技术在我校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层次上来看,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媒体的功能,起到的仅是辅助教与学的功能。
6、从现代信息技术在我校物理教学应用中的情感激励方面看。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
二、整合后的效果及对我校教学的实践意义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尤其是对于创新意识和实践等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模式还是停留在以前的单一演示型和练习型模式,那整合无疑是失败的。因此,我们现在十分迫切的任务就是积极探索并去实践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应物理学科教与学的各种新的教学模式。
按照教和学两个方面,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可分为两类: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后者按照学习内容的开放程度又可分为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和在开放性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模式。就目前现状看来,演示型教学模式也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我们应特别加强后者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并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整合模式多样化,以达到真正全面整合的目的。据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课题研究使教师转变了观念
通过二年来的学习交流活动,我们发现了课题组每个教师的教育思想正在改变,大家在实践中渐渐明白,运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确实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时有迸发,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现在,教师们渐渐明白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不断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教育基本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只有不断改变观念,努力改革课堂的教学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真正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进一步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尽管有许多不足,但在目前阶段仍旧可以作为一种较好教学手段。这种模式在重新组织提供物理情景,创设物理过程,克服某些条件的限制,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的表象,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方面还是有许多优越性。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对硬件配备 1 不足的学校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一般的教师选用也比较适合,并且可以应用于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新授课、复习课和习题课甚至实验课。在应用的时候特别注意结合新课程的要求,注重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加强人机对话的交互功能,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必不可少的主导作用,避免如前所述的诸多不足。同时,主要针对难点、重点地突破,有针对性的选择运用,不滥用,或搞形式。例如因物理学科其自身的特点,物理演示型课件就不同于其它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另外,针对物理学科,加强并重视与物理实验教学相互结合渗透,使之相得益彰。
3、建立浏览信息和获取资源的途径
在网络环境下,更注重自主学习方式,而网络又是最好的自主认知工具,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在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是各种科技前沿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人们能否迅速地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读取和运用有用的信息,将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科知识的多层面了解。因此,我们利用各种网上教学资源,并根据学习内容,精心创设科学、精美、艺术的信息资源环境。
三、整合后所带来的新问题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近乎完美的渠道,但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也有其固有的缺点,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传统教学。
1、真实性问题。
虽然呈现给学生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但这些都是间接的经验,是别人做好给学生看和听的,许多情景是模拟出来的、是假的,比如模拟气体分子与容器壁的作用研究气压的产生,由于分子的放大,使学生对作用的连续性产生怀疑。作为物理教师,应当坚信这样一个原则,可以演示的,尽量用实验而不用计算机。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此时教师应该舍弃计算机,多做实验。
2、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
教师可以把整堂课制成一个软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学生看着屏幕,听着计算机扬声器的讲解,记着笔记,就课完成学习。教师除了操作之外没有其他教学活动,甚至连板书都不要写,从引课、授新课、小结到作业布置,都由计算机一气呵成,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被削弱或消失,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教师的经验、特色、个人的聪明才智无法得以充分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还是一个原则,永远是计算机辅助教师教学而不是教师辅助计算机,更不是计算机取代教师。
3、整体教学进度问题。
教师和学生在利用计算机软件或网络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但过分的因人而异的教学无法保证整体正常的教学进度,以至于影响了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教师必须对进度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协调,人为的拉齐整体教学进度,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4、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问题。
如果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少了师生间、学生间面对面的交流,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过多键盘和鼠标的操作必定妨碍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这两种能力是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学会与人交流的基础能力。
5、学生情感培养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可利用课堂阵地,通过理解、体谅、关心和爱护感染学生,充分发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如果长时间面对冰冷的计算机,特别在遇到困难时,学生缺少必要的师长关爱和鼓励,很难通过这一关,即使勉 2 强完成学业,培养出来也一定是一个冷漠、无情、自私的废人。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浅析新课标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05-31
谈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各章前言的教学10-22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08-04
新课标下的问题性教学05-21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体会09-16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研究论文06-19
新课标下感受性阅读教学之思考09-04
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05-22
开展“在新课标下数学的有效教学的探究与实践”活动的体会07-23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