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精选9篇)
浅析新课标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1
浅析新课标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指出:“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应该是同题和解,解题才是数学的心脏”.解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与基本途径.所谓解题,就是揭开“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是探索“已知”可以导出怎么样的“未知”.数学问题千千万万,难易不一,每个题目的.要求也不一,所起的作用也不一,就是用一个题目对不同的人来说难易也不一样.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因此,解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以上三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这就需要数学教师通过解题教学,帮助学生明确数学问题的意义、分类、解数学题的基本要求和程序,掌握解题的策略原则和解数学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水平等等.
作 者:兰海防 作者单位:广西省罗城县第二高级中学,广西罗城,5484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4关键词:学生解题 培养能力
浅析新课标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2
一.阅读能力应以阅读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 增强阅读的愉悦感。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年龄小, 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 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 乃至形成爱好, 养成习惯。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 有了这个动力, 学生就会挤时间读, 有滋有味地读, 从中吸取知识, 吸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相反, 如果学生无阅读兴趣, 不认真阅读, 再好的佳作精品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 教师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热情上下功夫。
让各种各样的人 (教师、父母、高年级学生) 经常向学生朗读。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要从小开始, 要依靠老师和父母的诱导。老师和父母每天为孩子大声朗读文章, 持之以恒, 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根据学生的兴趣, 我在学生生活空间内尽可能地提供有较大选择余地的阅读材料, 并把这些阅读材料放到学生容易看到的地方, 便于学生随时阅读。例如我让每个同学上学时都要带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 课间还要把书放在课桌上。家长会上要求家长把希望孩子阅读的好书放在家中孩子经常活动的地方, 比如放在电视机旁边, 放在孩子的玩具上。当学生看到这些书的时候, 注意力会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阅读状态。
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 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 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 个个精神抖擞, 双耳立竖,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 娓娓渲讲, 被激化, 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 或惊险, 或奇特, 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 期待大结局之际, 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 后面的可更精彩呢, 欲知后事, 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 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给阅读方法, 总结读书成果, 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班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班级定做一个书柜, 建立班级读书角。读书角, 经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心设计, 成为了学生们的读书乐园。读书角有完善的管理和阅读制度, 也有定期举行的各种读书活动。学生在这方小天地里既是读书小会员, 又是负责管理、组织活动的小主人。
总之, 阅读能力的养成首先是建立在热爱阅读的前提之上的, 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老师的重要职责。
二.阅读能力应以教给方法为目的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有清晰的阅读意识。阅读不仅是学生作文成功必不可少的阶梯, 更是写作者登堂入室必备的金钥匙。而我们的学生, 只注重课内的学习, 而忽略了课外知识的阅读, 这样造成了视野的狭窄, 语言的空洞, 构思的俗套, 所以我们唯有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意识, 方能改变这种惨不忍睹的局面。而要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意识, 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引导, 平时多创设一些阅读的空间、交流的空间, 让学生感觉阅读既是一种任务, 同时又是一种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 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教师改。”叶老的主张是,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 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就得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 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 而且会读, 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 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 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 (或上网查阅) 。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 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 用于写科学小论文, 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 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 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 引经据典, 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 指导学生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以“精读课文”为例,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学习中, 要根据阅读的要求, 在字里行间圈点勾画, 以示重要词句;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 并能找机会解答;要学会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段篇进行积累, 并要勤背诵。同时学要有所思, 如果是机械地读书, 就等于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只有边读边思考, 才能学有所得。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 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 要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 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 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 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 作注释, 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 可以摘录下来, 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 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 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 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 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 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 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多读熟读
阅读是一种综合吸收。不多读、熟读而只听所谓“讲解”是全然无用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这个工具, 要掌握得好, 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因此, 多读是语文的根本。
1、多读, 首先遍数多。我国宋代教育家在谈到多读时说:“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 自然上口。古人云:‘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
2、还要数量多,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阶段课外阅读量为:第一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阶段课外阅读不少于40万字, 第三阶段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学生阅读数量之大, 前所未有。
3、多读, 还指品种多。阅读的范围要广, 要博览群书, 像蜜蜂采蜜一样, 采百花之蜜, 集百家之说, 用人类的智慧来丰富自己。从语文角度看, 不仅要读散文、故事、童话、寓言, 而且要读诗歌、戏剧等, 不仅要读当代文学, 而且还要读唐诗、宋词、汉文章等, 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 而且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
阅读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和他人的知识, 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潜能和素质的发展, 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张行涛, 周卫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浅析新课标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21-01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教材的内容发生了重组和改版,延伸到课堂上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等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变革,鼓励解题方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怎样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索新知识,使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不断创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解题方式和教学观
目前,仍有很多小学生对应用题解题方法茫然无助,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一是教学
活动封闭,没有实物与教学内容与之配套,老师只有让学生展开想象力,但是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加之低年级的教学活动是定向的,教师仍普遍采用一问一答的讲解;二是许多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只会围绕书本和教学参考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把学生教成了解题的机器,没有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学会分析。作为教师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开始,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教学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才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找出等量关系,摈弃畏难情绪
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题目的等量关系,呈现与问题有关的已知量,并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再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不要有畏难情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题较多,有些题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许多学生拿到题目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做起,于是就乱做一通,以至于老师发下的作业本满篇的“钢叉”,长此下去学生不但对应用题产生畏难情绪,而且也不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喜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有可以对教材中部分应用题作一下改编,根掂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应用题改编成适合自己学生理解的情况,也就是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的题目,创设一定的情境展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张照片,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等呈现数量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一题多问,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陶行知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帮助解决数学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方法,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想象,所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十分重要。一题多问,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来龙去脉。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搏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一条水渠,甲队单独修要用8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用10天修完……(下面的让学生填补)启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暴露思维过程,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学生的质疑和回答,不管有无道理,都不能鄙视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讨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这样思维启动了,学生质疑能力也就加强,思维就越灵活,也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独立探索,提高解题能力
学习应用题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带着积极良好的心态投身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于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学生主动的建构。因此,即使同一内容的学习,不同的学生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考问题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解答过程。善于动脑筋的学生会找到问题是什么,要解决问题,必须找出哪些已知量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立马成为“救世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作过多的提示讲解,而应鼓励学生和启发学生思考,真正确立学生在应用题解题上的主体地位。
五、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题多解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常被视为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有效方法,不但能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积极、多方位的思想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如: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一共栽了120棵,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了多少棵?看似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在教师的“看谁的解题方法多”一句话激发下,学生思维非常积极投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得到六种不同形式的解题方法,虽然途径不一,但目的相同。
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的发散训练,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将会提高,长期坚持下去,将会使学生思维更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将会得到加强,促进了解题能力的提高。
总之,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未完全形成,为了使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更趋向稳定和加强,使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使学生对应用题没有畏惧感,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点”所蕴含的应用题思路及解题策略,尽可能及时地让学生表达出来,使这些数学思想尽快在学生的解题中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无论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探索[OL].2010.
浅析新课标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4
王广武 安徽省含山县张公初级中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想,加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语感实践训练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诵读吟咏。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而这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学语文就十分强调诵读,熟读才能精思,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古人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今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像《春》、《敬畏生命》、《金盒子》、《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 如温庭筠的《望江南》,笔者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拔,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二、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叶老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当然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二加强语感分析训练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叶圣陶)加强语感分析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揣摩、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同时,他还说“读者必须把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这些话都点出了揣摩、品位的重要性。例如《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似乎”表示“我”不能完全肯定孔乙己的死,“确凿”是完全肯定的语气。这有矛盾吗?理解作者这样说的用意,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具体做法有:
1、依据语境,解读语意。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那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景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也只有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对“梦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
2、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正如叶老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老还认为“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夏中义教授也说:“在我看来,学文学得好,第一就是人生体验,第二才是文学体验。”这生活体验将帮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为此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但中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对春的盼望、春来的欢欣,有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回味,这无疑是学习《春》所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又如朱自清的《背景》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一个初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而又恪守孝养的人伦,就更易于体味《散步》所表达的人性美。
3、驱遣想象,意会言语。夏丐尊曾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叶圣陶先生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他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啊!”“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像《望天门山》、《岳阳楼记》等诗文,教师也须指导学生驰骋想象感受文学意境。
二、整体感知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等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1、总体把握语言。如范仲淹《渔家傲》一词。上片用“异”字来统领下文,并从三个方面分别描绘: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落日。在这样的背景中,下片着重写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苦以及思乡报国之情。他们离家万里只好借酒浇愁,但功业未建,怎么能回家呢?悠悠的羌笛声使他们胸中涌起强烈的思乡之情,难以入睡,再加上朝廷的对外政策,使他们不禁发出壮志难酬的感慨。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学生就会理解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也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报国的情怀。这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过语言把握了词的主旨,如果缺乏总体把握语言的观念,就可能“一叶障木,不见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培养较强的语感能力。
2、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的结尾是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象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象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如《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让那些……,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开头一句就给我们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结尾一句不仅呼应开头,而且点名了散文的主旨,强化了中心。可见,把握了文章的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像《谁是最可爱的人》、《不朽的失眠》等精美的 篇章,我们在教学时也应当引导学生这样品味。
3、了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故事是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说起的,以下一连串写到笑。特别是两次写到“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整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穿着的,这样写用义何在呢?这不是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叫人窒息的地步吗?为什么会冷漠无情到这样的地步,小说里并没有点明,可是我们从这一点想开去,就回明白:这无非是要我们从“笑声”中去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社会以及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科举制度。
总之,语感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训练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浅析新课标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5
[摘 要] 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形式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称之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但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得不到教师的重视而使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受到抑制和弱化,渐渐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将从直觉思维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要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培养途径。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培养 直觉思维 想象 逻辑思维
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曾说过:“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可见,数学直觉思维对于数学创造和数学问题的解决,起着逻辑思维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因此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事实上,在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如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牛顿发明微积分,高斯对代数学基本定理的证明等等,无一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
一、直觉思维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数学思维从思维活动总体规律的角度考虑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着潜在开发学生智力意义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重视而重要的特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的两个问题如果先让学生观察、想象或大胆猜想一下,那么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会有一定的帮助,对问题的解决更有效。
问题1:如图,正方形边长为1,将一块足够长半径的扇形纸板的圆心放在正方形的中心O处,并将纸板绕O点旋转,则扇形纸板和正方形的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问题2:如图,长方形网格由单位正方形(边长为1)构成,抛物线的顶点是单位正方形一边的中点,并经过另一边的两个端点,图中矩形EFGH的面积是多少?(矩形EFGH的顶点都在抛物线上,且四条边分别与大长方形四条边平行)
然而,事实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已在为学生中考 1 取得高分而努力,进行了旨在提高应试能力的“题海战术”。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少部分“精英”学生的解题能力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还有大部分学生数学学得如何呢?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必要的信心,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
当然,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理念落后、教法不当,不能吸引学生,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注重逻辑思维能力或计算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实际上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一个问题刚出示,就有学生说出了答案,看一下他的答案有时是正确的,但问其怎样想到的却说不出来,那么我们教师是不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样的学生呢?鼓励这种思维,倡导猜想后的证明,比较与逻辑推理得到的结果,也许我们将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学生,反之也许会抹杀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近日在网上看到有人这样评价足球,中国足球落后的一大病症:球员的直觉能力太差;更有这样评价中国留学生: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无人能及,但动手和创造能力相差甚远。这些话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公民的创造性现状,从中,我们更应该深切地认识到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具有的数学直觉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原始直觉,而是一种精致化了的直觉,也即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逐渐养成的。
1、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地凭空臆想,成功孕育于1%的灵感和99%的汗血中。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了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2、强烈的自信是培养直觉的动力
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的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当一个问题不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高斯在小学时就能解决问题“1+2+ …… +99+100=?”,这是基于他对数的敏感性的超常把握,这对他一生的成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现在的中学生极少具有直觉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 2 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力。
3、重视教具、学具的运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中要运用学具、教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就能获得正确表象。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越全面、深刻,获得的表象就越正确、丰富,直觉思维水平就越高。
例如、在学习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时,可让每个学生都带小立方体(或麻将牌)进行动手操作,仔细观察不同模型的三种视图,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出模型与视图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促进直觉思维能力。
4、注重解题教学,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
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通过深入的观察、联想,由形思数,由数想形,利用图形的直观诱发直觉,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思维大有帮助。教师应该把直觉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
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考察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支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允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直觉思维要和逻辑思维相结合 让我们再来看以下两例:
问题1:把一张0.2mm厚的巨大的白纸对折25下,你能猜想最后白纸有多厚吗?会比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还高吗?
问题2:假如用一条很长的绳子将地球沿着赤道绕一圈,若把这条绳子接长15米后,绕着赤道一周悬在空中(如果能做到的话),那么在赤道的仸何地方,姚明都可以在绳子下自由穿过。你相信吗?
上述两例如果单凭学生想象和直觉判断很难有正确的结果,有些同学甚至会“想入非非”、“胡思乱想”,这时教师应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理予以解答,及时矫正。
应当指出的是,直觉并不都是可靠的,正像彭加勒所言:“直觉是不难发现的。它不能给我们以严格性,甚至不能给我们以可靠性。” 但直觉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数学的本质在于推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和谐统一。应该说过分强调逻辑推理或过分强调直觉思维都是有弊端的,用直觉思维引导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检验直觉思维的正确性,从而克服直觉思维可能产生的种种缺陷应该是合理的、值得尝试的教学手段,如果 3 能这样的话,实际上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所以说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如何更好地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直觉能力,特别是,应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先观察想象后证明反思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
“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解决的许多问题,也往往是先从数与形的感知中得到某种猜想或得到一种巧妙的解题思路,然后进行解答的。可以这样认为,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的直觉思维水平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并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浅析新课标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6
一、深化概念,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 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关键.因此, 在教学中应准确地把握好数学概念,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例1已知kx2+ (k-1) x+k-5=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 () .
A.k>0 B.k<0
C.k取全体实数D.k≠0
此题依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ax2+bx+c=0 (a≠0) 中的条件 (a≠0) 就可以确定答案为D, 若概念中的条件 (a≠0) 没有弄清楚, 那就可能会错选C.
二、数形结合, 培养学生思维的直观性
数学大师华罗庚曾说过:“数离开形, 缺直观;形离开数, 难入微.”利用“数”与“形”结合, 通过形的直观性, 形象地描述数之间的关系, 可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同时, 对活跃学生思维, 开拓解题思路, 探索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能力均有一定的功用.
例2二次函数y=ax2+bx+c (a≠0) 的图像与x轴相交于点A (-1, 0) 和点B (3, 0) 且过点C (0, 3) , 求x=2时, y的值.
此题给出了图像上的三点, 解题时, 可把三点分别代入y=ax2+bx+c中求出a, b, c的值, 再写出解析式, 最后把x=2代入解析式, 求出y的值, 这样做较为繁琐也容易出错, 若能利用抛物线的对称性去解题, 则可大大简化.如图, 容易求出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1, 又因为抛物线经过点C (0, 3) , 点C关于直线x=1对称的点为 (2, 3) , 故当x=2时, y=3.
由此可以看出, 在教学中若能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可使问题简单化, 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解题应变能力.
三、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通过对一道题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变式训练, 引导学生“学一个, 懂一类;做一道, 会一组”.这样,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3已知甲、乙两人从相距48千米的A, B两地相向而行, 同时出发, 甲骑车的速度为每小时x千米, 乙骑车速度比甲每小时快3千米.求多少小时后, 甲、乙两人相遇?
解设t小时后, 甲、乙两人相遇.根据题意得:
(1) 此例题所回答的问题可变为:
(1) 甲、乙两人相遇时各走了多少千米?
(2) 相遇时, 甲比乙少走了多少千米?
(3) 甲、乙骑车2小时后, 他们还相距多少千米?
(4) 相遇时, 甲离B地还有多少千米?
(5) 甲、乙两人几小时后相距2千米?
(2) 此例题的条件也可变为:
(1) “甲先走40分钟”;
(2) “相向而行”改为“同向而行”, “甲、乙两人相遇”改为“乙追上甲”.
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最大限度的收获, 可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 难度要层层递增, 合理搭配.
四、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 要经常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观察思考, 不拘泥于常规解法, 突破思维定式,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和灵活性,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法一由x2-3x+1=0求出x的值, 再把x的值代入可求出其值为3.
解法二把x2-3x+1=0化为x2+1=3x (1) , 再把 (2) , 然后把 (1) 代入 (2) 中可求出其值为3.
解法三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看出x, 1/x是方程x2-3x+1=0的两根, 故.
五、多题一解, 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
多题一解的训练, 就是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归类, 得出解决某些问题所采用的常规方法.通过训练, 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加强知识的联系及应用, 达到提高解题思维能力的目的.
六、尝试猜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猜想是尝试的开端, 分析的动力, 闪光的思维.波利亚曾指出, “数学事实首先是被猜想然后被证实”, 他还呼吁“我们教猜想吧”.猜想一般是由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方法而得到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创新能力 重视 新课标 培养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自己做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写。”只会模仿的人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现行的第八次教改就是为此而推行的。那么作为教改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创新优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呢?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氛围,埋下创新种子
1.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常受情绪的制约。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做到不体罚,不训斥,不讽刺。学生对问题回答对了固然要表扬,回答错了,也不能批评,应鼓励他们重新思考和回答,力求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积极、愉悦、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使其产生创新的愿望。
2.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
传统的教学是先生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参与,这样教学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形成。要知道,学生的表现欲是极强的,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听、说、读、写、演的教学活动,使之乐学,爱学,善于动手动脑,勤于参加实践,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使他们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
二、鼓励质疑,开凿创新动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培养创造性思维,始于积极质疑。《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就应有创新型课堂。创新型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质疑。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使学生敢于提问。
三、激发想象,点燃创新火花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发明的桥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想象。因此,为了培养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意识的新人,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四、精心设计,品赏创新成果
浅析新课标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8
一、运算能力的内涵和要求
运算能力是新课标要求注重发展学生的十大能力意识之一,是最基础又是应用最广的一种能力。运算能力是指对记忆能力、计算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的统称,是学生在有目的的数学运算活动中,能合理、灵活、正确的完成数学运算影响运算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
二、运算能力的特点和作用
运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集算法、计算、推理、转化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于一身,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良好品质。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不仅在计算求解中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在推理论证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运算能力的基本特点有两个:
(一)运算能力的层次性。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不同类别的运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运算的认识和掌握也必须是逐步有序、有层次的,不掌握有理数的计算,就不可能掌握实数的计算;不掌握整式的计算,也就不可能掌握分式的计算。不掌握有限运算,就不可能掌握无限计算。没有具体运算的基础,抽象运算就难以实现。由此可见,运算能力是随着知识面的逐步加宽、内容的不断深化、抽象程序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的。如果说数学内容的发展是无穷的,那么运算能力的提高也是永远不会终结的。
(二)运算能力的综合性。
运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运算能力是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着。高中数学运算能力是指对记忆能力、计算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的统称。因而提高运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在中学各科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计算能力,不断引导,逐渐积累、提高。
三、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分析
现阶段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乐观。很多一线数学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初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较弱,有时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运算时也会出错”。有些学生过早使用并依赖计算器导致缺乏数感,有些学生总是机械地套用运算公式,不会灵活地进行式的变形;有些学生在缺乏运算目标的情况下盲目地推理演算;有些学生运算过程中不能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运算过程繁琐,准确率低等等。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河池市中考数学试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整式、分式、方程(组)、不等式(组)、函数等方面的运算都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初中数学的教育质量,影响了学生的继续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看到,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明道理,机械地套用运算公式;不顾运算目标,进行盲目地推理演算;运算过程中缺乏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的意识,运算过程繁琐,错误率高。而不少老师和学生对运算能力的内涵缺乏科学认识,常常将运算过程中的错误原因归结到非认知因素上,认为是“马虎”“粗心”“不注意”才造成运算错误。他们总是只看重解题过程中的方法和思路,对运算的具体实施,对运算过程中的合理性、简洁性等都没有给出足够的重视。
四、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做到对症下药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运算能力不高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原因。
(一)从学生学习的外部原因看。
1.我国目前在初中教育中使用的一些标准化教材中发现,一些比较实用,有意义的基础计算公式并没有列出讲解,而且在已有的公式计算中对应的例题和习题不足,比如淡化了韦达定理、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代数恒等式变形、比例、平面几何等。
2.初中的运算淡化了定量的计算,从而造成学生计算题做得不多,对于稍显复杂的运算,学生计算出错率较大,对结果的分析判断也受到了影响。
3.我国教育事业中,小学期间一直强调减负和快乐教学,对于运算的熟悉程度不够,而且对于一些过于辛苦、复杂的题目,学生不愿意去做,影响了学生运算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4.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材钻研欠深入,对每个例题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足,缺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解题后,缺少归纳总结,没有充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学生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
5.在教育方向方面,初中教学对数学的计算和推理能力考查要求不高,学生普遍对此重视不足,但是这些导致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较差,最后成为学习的障碍。
6.科学制约了运算能力的培养。计算器的普及和使用,减少了中学生自主手动计算能力的训练,这直接影响了中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不利于学生在没有计算器时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从学生学习的内部原因看。 1.计算的两种不良心态。第一是轻视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第二是畏惧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计算数字大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因此计算就不准确。
2.不熟练的知识技能。在作业本或者试卷背面、边缘演算;计算结束后不会运用估算或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
3.注意力不集中。在做计算题时,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而造成失误。
4.电子计算器的滥用。对于计算题,好多学生根本不用心算或者笔算,一律用计算器处理,结果连最简单的都不会做,更不用说对“算理”的理解了。
五、提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在运算教学中,要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想方设法吸引学生。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运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运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由于也能算题是由数和运算符号构成的,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抽象、因而习题形式应多样化:如填空、选择、判断题等;在练习方式上也尽量使其多样化,如接力比赛、抢答、游戏、竞赛、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运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运算的心理因素。针对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题的弱点,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增加一些“口算练习”、“趣题征解”、“巧算比赛”、“一题多解”等练习题。通过长期坚持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1.培养运算信心,使学生敢于动手。
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动手,引导他们从一些简单题入手,不断提高运算的速度、准确性,让每个学生相信“只要基础扎实,基本功熟练”就不怕运算,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心态,锲而不舍的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享受运算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使他们随时做好运算的准备。鼓励学生运算到最后一步,同时教师应做一个善于算、敢于算的人,着重运算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缺乏耐心就意味着放弃。对很多初中学生而言,运算问题是一听就懂,一算就错,“难算题=懒算题”或者是思路会,算不对。事实上,只要冷静,有耐心和信心,运算并非是难事。从“不可能”到“可能”只有一步之隔。对常规运算能力的培养,应循序渐进,让学生对常规运算方法,熟能生巧,最好能达到“自动化”程度,从“思路会、算不对”的阴影中走出来。
2.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算的正确性。
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概念是数学思维模式的基本形成。形成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条件。如果概念明确,才可以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数学思维模式才能清晰,对数学计算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果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对数学计算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盲目的照搬公式定理,这是造成计算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基础知识的培养做为教学重点,让学生正确理解与熟练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概念、性质、公式定理、法则、算律等,对基础知识要严格要求,加强基本功训练,以简单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力求人人过关,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障。
3.掌握运算的通法、通则,灵活运用概念、性质、公式和法则进行运算。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编制和收集一些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运算的灵活性,并引导学生收集、归纳、积累经验,形成熟练技巧,以提高运算的简捷性和迅速性。
(三)加强解题技能训练。
对概念、公理、性质的正确理解,对题意的正确把握,最终目的,还要落实到解题上。因为运算是解题的根本,只有解题运算准确,才能使数学训练得以顺利进行。学生的运算能力比较差的原因,往往是“两动两不动”――动脑、动嘴、不动手、不动笔,从而造成计算的错误。因此,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运算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平时解题过程中克服粗心的毛病,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有目的的设计题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常用的数学方法,实现知识的灵活应用和举一反三。具体在教学中应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1.打牢基础,完善知识和方法体系。
2.明确要求学生,加强知识储备,完善知识和方法体系:(1)从思想高度重视,从学习行为上持续改进;(2)知识系统化,熟练到自动化程度。定义,概念理解,公式记忆,定理,法则应用准确无误。
3.初步构建数学思想方法体系。
学数学,不解题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会影响到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在数学运算练习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数学运算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在练习中,应有的放矢,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另外,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也能大大提高数学运算技能。随着这一关键点的突破,学生的运算速度必定加快,数学运算技能也势必提高。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时要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二划(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什么时候用口算,什么时候用笔算,是否可以用简算),四算(认真动笔计算)。
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
训练学生作题要有耐性,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计算题也要谨慎。演算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就是在草稿纸上计算也要书写清楚,方便检查。 3.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
数学计算题运算后,学生基本就觉得无所事事,只有当老师进行批改后才发现这也错那也错。归根结底,就是学生没有验证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概括为“一步一回头”,即在计算时做一步回头检查一步。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各种相应的计算法则耐心细致地计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如何让学生形成验证的习惯呢?首先让应学生掌握检验方法。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五)数学课上慎用或者不用计算器。
目前,初中学生使用计算器较为普遍。由于学生频繁的使用计算器,导致了学生的运算能力严重下降,更谈不上对运算道理的理解。从初一的有理数混合运算,到无理数混合运算,都离不开计算器,对于课标要求的公式、法则、运算律越来越陌生,更谈不上熟练运算了,对于初中学生,还是应强调必要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是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他与数学的其他能力相互渗透,互相支持。学生仍然需要计算能力,但也要掌握现代工具。在初一遇到计算器教学时,可以暂且不讲,在将教学内容讲完以后,学生已经有了扎实的运算能力后,再讲计算器的使用,让计算器为学生掌握已有的运算服务,如提倡学生用笔算后再用计算器进行验算,这样既不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又能对计算器的使用进行训练。如果笔算结果不正确,应鼓励学生寻找笔算过程中得错误并加以改正,而不是把计算器的结果一抄了事。简单的有理数运算仍需要学生熟练用笔算完成,对于数值较大的题目才可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是改善我们学习数学的工具之一,我们要会用它,而不能依赖它。
所以,在数学课上,让学生让清楚在数学方面使用计算器的危害性和不合理性,只要教材上没要求用计算器的,就坚决不用。做作业时,老师一定要提供相关的数据,不给也不让学生用运算器做题,从而杜绝学生“懒”的思想。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
(六)改进评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是增进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兴趣。制定一项评优制度,并在整个学期中参照和加以执行。如:课堂尝试练习中,正确率达100%,口头表扬。课堂作业正确率达100%,红旗奖励。组织开展小型的班级口算比赛,对于表现优秀者,进行口头表扬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其次是加强家校联系,关注个体差异。
(七)师生时常自我检查、反省,不断完善自我。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做题并不能就题做题,每次进行练习后都就当进行一定的反思,不断的进行总结,这次错了为什么错,怎样错的,下次怎样避免,只有不断的总结反思,才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才能看到不断的进步。初一开始,让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将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时常查看,检查自己改正情况。老师也同样需要做记录,把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记下来,在自己的教学中加强这一问题的讲解练习,同时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行也可进行经验交流。另外,也可以利用5-10分钟的限时限量练习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和竞争力,并且进行不同层次的奖励以此激励学生。
(八)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调节,提高运算能力。
大多数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等原因虽具备一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知识储备和技能,但常常由于某些心理因素导致运算失误。如看错题、潜意识增加条件或假设、书写丢三落四、慌乱急躁、紧张焦虑、粗心大意等非智力因素表现欠佳而造成过失性失误。
培养运算习惯,加强心算能力训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运算细节,改进运算习惯,关注细节勤动手,表达书写要规范,让学生少丢分。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要分析学生运算出错的各种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加以修改和完善,不但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还能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要使学生达到熟练程度,要强化指导和训练,训的是算理,练的是准确性,我相信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必有收效!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提高中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当代教育理论研究》,.10.
浅析新课标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9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高师音乐学生
论文摘要:自我效能实际上是指人们对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新课程标准下,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能有效帮助学生做好未来职业规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现象的发现及其理论的建构备受心理学家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在人类个体和集体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代教育尤其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效能理论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该理论一经提出就被运用到教育当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扩大,如何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课程改革新要求,做好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准备,是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习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
自我效能实际上是指人们对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理论上,自我效能具有四层含义:
⑴自我效能是个体对其能做什么的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评估;
⑵自我效能是个体整合其各种能力信息的自我生成能力;
⑶自我效能具有领域特殊性,即个体对完成不同的任务,或达成不同的特定目标,其自我效能判断会有所不同;
⑷自我效能形成后最终会成为个体的一种内在自我信念。
班杜拉认为,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源获得关于自身才智和能力的信息进而形成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信息源主要包括
⑴作为个人能力指标的亲历的掌握性经验;
⑵通过能力传递以及与他人比较而改变效能信念的替代性经验;
⑶使个体知道自己拥有某些能力的言语说服;
⑷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用以判断自己能力、力量或技能状况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学生自我效能只是对学生完成有关活动任务的自我效能的笼统的、概括的称谓。学业自我效能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和作业能力的主观评价。影响学生自我效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除了班杜拉提出的四种效能信息来源之外,还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⑴目标设立:学生设立了目标或赋予了目标,就可能经历实现目标的自我效能感,做出尝试实现的承诺,积极参加他们认为会实现目标的各种活动。⑵信息加工:对学业材料的认知加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效能,因为在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材料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他们会获得有关自己学习情况的信息。⑶榜样:在学校情境中,学生是从同伴和教师那儿获取替代性自我效能信息,榜样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⑷反馈: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已证明,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重要方式。⑸奖赏:奖赏实际上是一种外部强化,具有信息性和动机激发性。班杜拉指出,在个体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显示出自己有能力时,外部强化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
二、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便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具备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发展要求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高超的专业技术、精湛的教学技能,由此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是教师教育、职业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学生将以教师为职业,并为此接受一系列的相关教育;是审美教育,因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审美贯穿于整个音乐教育过程;是创新教育,音乐教育是促进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育,通过音乐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人文教育,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注重人类精神和人类道德的培养,是审美能力与完善人格并重的教育;是终身教育,音乐是陪伴人一生的学科,音乐教育专业是人类终身教育的基石,是终身热爱、学习、传授音乐的坚实基础。
高师音乐教育应当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音乐实践,鼓励其音乐创造能力的发展;突出音乐专业特点,加强师范教育,提倡学科综合;立足于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紧跟社会发展,注重学科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广的一专多能型教育人才。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正确理解新课标要求,设立正确、适度的学习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发展要求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较长远的学习目标是学好各项专业技能,成为未来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所受的是职业教育,他们是学习者,也是未来的参与者。为了让学生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就必须在高师学习阶段让他们尽早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与内容,了解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新要求,帮助其做好未来职业规划。在此基础上,设立正确、适度的长期学习目标,为成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做好一切准备,全面发展自身各项能力,逐步达到中小学新课标要求,有效地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长远目标不能及时地为学生当前的学习行为提供有效的.刺激和引导,近期目标将长远目标分成若干较容易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近期学习目标逐步达成,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自我强化的效果。这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逐步变得有职业技能,离长远目标越来越近,从而增强其音乐学习自我效能感。
2.对个人能力的准确定位
个体在身心发展、知识背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学生对自身已掌握哪些专业技能、音乐学习的能力如何,自身的优劣势是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这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下,高师音乐教育是终身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些认为自己在理解材料时要经历巨大困难的学生较容易产生较低的学习材料的自我效能感,而那些觉得自己有能力应对材料信息加工的要求的学生就觉得自己是有效验的。”1在清醒认识自身能力的前提下,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一定学习策略,提高理解学习材料的能力,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判断,促进学习动机的发展。
3.积极向上、成熟乐观的学习态度
情绪也是影响个体效能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情绪能够增强自我效能直觉,而消极情绪则反之,引发的情绪强度越大,对效能信念的影响越大。音乐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自我效能感有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下,中学音乐课程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使学生达到这一目标,准音乐教师在专业学习中首先要有所体验。帮助音乐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师生团队合作、友爱关怀的协作精神,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从而不断促进学习发展,提高学习自我效能,形成良性循环。在未来的音乐教师职业生涯中,将自身所学所感所想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新课标的新要求。
4.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成功的榜样示范能向学生传达出他们有能力,并能激发他们去进行尝试活动;而观察到失败,则可能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组织学生活动。”2在学习过程中,成功案例总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来引导学习过程,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远至中外为人类留下宝贵遗产的伟大人物,小到身边的老师、同学,他们的成功经验,行为中体现出的闪光信念,专业学习中的优秀品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的自我效能影响着学生,从而激发其积极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音乐学习的近期目标的达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推动其对长远学习目标的完成。因此,音乐学生自身也可以成为榜样,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逐步地完成各阶段学习目标,取得更大的学业成就。
5.及时、恰当的学习反馈和积极归因
反馈是影响学生学习自我效能的重要方式。“……归因反馈的方式和时间很重要。将学习成功归因于机遇,或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都会增强自我效能感。”3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针对学习情况,及时、适度、正确地反馈学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反馈要准确,成功与否要清楚公正,不能含糊其词;学生的自身评价要客观,不能主观臆断。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成败分析,引导其进行积极归因,给予学生鼓励。而学生则能够对学习成功与否有客观的认识,并能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得当,没有很好地掌握音乐学习的特殊规律,学习还不够努力刻苦,学习策略还有欠缺等因素,将学习失败的挫败感减小到最低,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做好就业准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师音乐教育要重视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实现培养合格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目标。
注释:
1.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3:109.
2.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111.
3.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112.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浅析新课标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08-30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05-12
新课标下初中生政治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05-18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养成06-18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习作06-10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09-03
新课标下的教学05-28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浅析06-09
新课标下的新诗教学07-18
新课标下的导入教学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