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2024-09-03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共12篇)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篇1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悟县东新乡中心初级中学徐响平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同时也给现代教育教学带来了发展的动力。目前,各级各类中小学都有较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教室,且都开设有信息技术课。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才能有效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又有所区别,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的很多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上的,而

软件太多,更新太快,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跟上这样的速度。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的途径

㈠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劲头。实践证明: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活跃,就会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强烈动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的意识。

㈢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有的放矢

现在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信息技术课也一样。教师只起点拨、引路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最后的实际操作、运用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我认为,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大胆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总结其中的规律。在学生进行上机练习时给予他们充足的自由练习时间,不强调那么多,适时给以指引和加强辅导。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如在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软件中很少用到的功能。让学生任意改变文字的编排方式,插入艺术字、图形、剪贴画、音乐等,一旦发现有的学生编排得有特色,就让他向全班展示作品,并予以表扬,学生受到鼓励,兴趣大增,学习自觉性极高。有很多的学生在发现了很多以前从没有用到的功能,编排出了很多美观大方的作品,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摸索,不是对学生的操作完全不管,放任学生自己随便去玩,而是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不停地观看,对不容易操作的环节,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和灵感。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创新思维的热情和愿望。

㈣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是它还是一个学习的工具,知识在于积累,技能在于训练,工具在于运用。而计算机的作用就在于能够帮助人类高效地完成日益繁重复杂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去创造生活,创造未来。例如:在教学Word表格的制作之后,让学生完成一张“课程表”制作的练习,并进行美化。学生在学习了Excel的知识后,就可以利用电子表格制作自己的成绩表,进而形成数据分析图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科成绩的不足。在学习了网络知识后,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查阅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计算机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同时还激发了学生

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精神及动手实践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效果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我体会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即: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尝试自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交流──实践小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巧设情境、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实践证明:通过这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能做小老师,辅导其他学生;有的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有的学生学会了思考;有的学生学会了想象;有的学生学会了帮助别人…… 这些都充分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而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尽可能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2]南国农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电化教育研究2001.8

[3]徐晓东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玉华 “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河北教育》2007年第10期

[5]李进生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河北教育》2008年第11期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篇2

一、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靠教师给予的, 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培养的结果。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尊重、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 学生的求知欲强, 思想活跃, 心情舒畅, 乐于发表意见, 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证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允许并保护学生的理解自由, 决不能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其次要大力倡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勇于创新。常提出自己的见解, 敢于奇思妙想, 标新立异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 甚至钻“牛角尖”的学生, 先充分肯定其思辩的勇气和可取之处, 再以诚挚的态度去疏导, 使其心悦诚服, 并能继续保持主动参与教学, 积极提问的热情。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回答, 既不能不闻不问、置之不理, 也不能不懂装懂、掉以轻心, 而应实事求是地正确面对。对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一一反弹给全班学生讨论, 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教师始终充当引导者, 启发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分析, 并告诉他们每个问题都没有唯一的答案, 给学生留下一个又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

二、精心设疑, 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表现在对某一历史现象作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 它不囿于一种固定的结论。它对于训练同学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对于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除张学良、杨虎诚的思想发生转变, 逼蒋抗日外, 运用发散思维, 还可以得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1) 自“九、一八”事变以后, 日本的侵略步步逼近, 亡国灭族的大祸迫在眉睫。 (2)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3) 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 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4) 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由此更可以得出西安事变的发生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字式的判断, 简单的填空或肤浅的提问”等方式, 必将使学生的思维变成单向的, 一一对应的, 这对于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百害而无一利。教师应有意识地多给学生提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让他们展开思维辐射, 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这样, 在学生的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和主动参与下, 进行信息的多向交流, 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加强历史知识的古今联系, 推动思维发展

历史史实的联系表现为横向和纵向两种.就历史发展过程看, 它表现为某一历史阶段的各个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等) 是密切关联的, 称为横向联系;就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方面看, 自然呈现前后继承性, 这属于纵向联系.历史知识是相处在联系状态中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把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的整体发展历程中, 尤其是板书要采用简明的知识结构形式.通过联系, 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立体知识体系, 大大增强了“再认, 再现历史知识”的效果。

如讲到新中国的外交史, 就可以与现在中国的外交作一个比较;讲雅典的民主、罗马的法律都可以与现在西方的民主法制相连或者与现今中国提倡的政治民主、依法治国联系起来。甚至于一些时政性的内容如2005年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也可以与之前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以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相联系, 进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 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 将一些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 更好地解决现在以及将来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 同时也是学生健全知识结构的需要。

摘要:要使历史课堂教学有效, 教室必须实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历史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须选择。未来需要创新性人才, 教育领域是教师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领域。中学时期是人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 更新教育教学方法, 使每一个学生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陈培瑞.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2) .

[2]林毓奇.2001年初给《教学研究》的贺词[J].教学研究, 2001 (1) .

[3]汤正康.由传授型向“四合一”型教师跃升[J].教书育人, 2001 (4) .

[4]许燕装.历史学科“问题意识”的培养[J].历史教学, 2001 (4) .

[5]王培华.学法指导与学习素质[J].教学研究, 2001 (3) .

[6]《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6月, 第24页,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制约因素 培养方法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能够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和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是指能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而以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心理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综合,是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新方法或新途径的思维方式。

二、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1.教师、课本及分数的权威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打破固有的思维规定式,使学生养成质疑、批判的习惯。然而,在长期的英语学习中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教师、课本的权威,二是学习成绩。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教师、课本的正确性和权威性与成绩的功利性早已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学生已经渐渐地习惯了老师所讲的一切,而不会主动去思考、怀疑、批判,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2.高密度与大容量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英语的课堂上,高强度、大容量的讲授和练习已是颇为普遍的现象。然而,这样的讲授方法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的疲倦,学生根本就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只是机械的应对,记忆,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更提不上培养创新能力了。

教师与分数的权威从思想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高强度,大容量的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其结果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根本无法实施。

三、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克服制约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对我们已有的英语教学进行调整,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中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改变以往那种只重视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做法,应把培养创新意识纳入教学目标之中。每节课在制定行为性目标的同时,也要制定发展性目标。在发展性目标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核心。

2.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培育创新个性

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想象、创造的空间。把知识内容分解成大量认知水平较低的问题,然后逐步地呈现出来,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明明白白地展现给学生的做法,似乎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从创新意识培养的角度看,这种做法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降低了思维的力度,也减少了学生进行体验与感悟的可能。因此,要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研究的场所,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给予学生自我思考的机会,更应适时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应适当选择教学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思考、创新思维的空间的机会。如:角色扮演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扮演其中的角色。这样的实训方法学生参与兴趣高,情境强,效果好。再者,角色扮演生动有趣,简单易行,既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空间,也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实际交际能力。

3.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英语实践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英语角、英语园地、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剧表演,英语文化讲座等,这些活动实践性强,学习资源、实践机会、创新思维无处不在。借助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英语。用英语,丰富他们的英语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跨文化意识。

4.改进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优化创新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靠平时死记硬背式的知识积累才能顺利通过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新的考试模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绝不能“一卷定终身”,应以人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几乎到处都是“单一标准”和“整齐划一”,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塑造学生”,而没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和环境。所有这些不仅印刻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而且处处体现在我们的管理和培养模式中,体现在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考试中。这些思想和制度限制着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想在考试制度设计上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改革考试形式和评价标准。改变以往单一的书面考试,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制度建设,增强形成性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严格形成性考核的控制与监督,充分发挥形成性考核的导向作用,最终实现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例如,我们英语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为目的的,那我们的考试也可以进行除了对学生以测试“写”、“译”为目的的笔试考试之外,在平时加入阶段性考核,测试学生的“听”“说”“读”方面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学生可以自编自演英语情景剧,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这样既检验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

总之,我们要把过去以“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上来。积极实践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俞学明,创造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1—8.

[2]包天仁,基础英语教改论坛[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70—91.

[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4]齐宪代,开展创造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J].北京教育,2001,(5):62—75.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篇4

浅析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析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发掘教材中的道德教育因素,寓道德教育于语言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据此制订的新《英语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学习外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明确确立了文化素养、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地位。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创设各种学习活动, 加强学生的自主性道德教育。所谓自主性道德教育是指道德教育应融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注重创设情境和氛围以促使个体产生内在的需要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主动地去实现教育的目的。一、 激发兴趣,让学生成为道德的选择者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们的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其中,激发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是关键。五年级学生上的第一堂英语课是导言课,一开始,我反复播放ABC song,学生听后,面带笑容,眼睛神采熠熠,有的甚至哼唱起来。在歌声中,我开始了第一课,“你们知道WTO吗?你们知道Olympic Games吗?”学生们大声答道:“知道!”“那你们知道的奥运会将在哪里召开?”“我国首都北京!”我又问:“你们愿意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去迎接外宾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喊起来“愿意!”“So we should work hard!”当我解释给他们听时,他们握起小拳头,信誓旦旦地说,Work hard !我知道,我的第一步成功了,他们自觉选择了道德教育。二、设置语境,让学生成为道德的实践者英语教学中,对特定的德育目标的实现或内容的输出,要注意强调有一定的具体接受情境或情感氛围,由于学生接触英语的大部分时间是课堂,因此,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设置一个适宜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到从事这项任务的必要性,达到深有感触,自己主动地、积极地去完成。 这是英语教学走向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在实践练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Unit 4 Hello 一文中,Have a seat , please.的教学,我设计了公共汽车上让座的情景加以巩固。学生在此情境中,不仅乐于理解此句话的含义,更培养了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另外,在教授panda , tiger等单词时,我也不忘告诉他们这些都是珍稀动物,要好好保护。三、给予鼓励,让学生成为道德的收获者学习的最大乐趣在于经过艰苦努力而获得成功。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得到认同和应有的赞赏,这样,能够使学生有自信心,确认自己的行为能得到外部世界的肯定,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在正确的道德行为中寻找积极的一面,最终使学生在他的道德探索中得到真理。因此,教师在对任何一位学生进行评价时,切不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评价中老师应用深情的赞许或是热情的鼓励,以巩固提高学习兴趣。如孩子们有了精彩的表演时,我常常会说:“Great! Boys and girls, Clap your hands!”接着全班同学就会鼓掌对其表扬,集体喊“XXX,OK”。有时我会送英文名字给他们,或者送一些简笔画,同时进一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的指出好在哪里,如“ Your pronunciation is very good.”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增强信心,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果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演好,我则说“Try again .”这样的评价不会挫伤他的积极性,使他有勇气、有兴趣再演一遍。在这样的鼓励下,学生们各个有自信,敢说敢问,学习兴趣持久而又浓厚,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四、走向生活,让学生成为道德的驾驭者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向生活。由课堂的语境实践练习,到真正的生活,乃是水到渠成。我班的学生见到老师会主动打招呼“Good morning .”“Hi.”;见到客人老师会大方的说,“Welcome to our school.” 问路或打扰别人时,会先说“Excuse me !”…“Thank you.”“You’re welcome.”“That’s all right.”等礼貌用语更是常挂嘴边。有的学生甚至能用英语制止一些不良现象。当有的学生摘花时,他们会说“Don’t get it.”这些和以上的三者是分不开的。学生在得到鼓励,自发地在正确的道德规范下积极地实现他的人生价值的同时,随着他越来越多地被外界所肯定,那么,他就会从自发地作为道德的履行者和实践者质变为道德的驾驭者。总之,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工具渗透品德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自信、健康、向上的英语学习者,“乐”学而“学”!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篇5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目标.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思维中比较高级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才能产生创造性人才,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创新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被数学教师所重视.实践表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关键,构建民主型、探索型的课堂是根本.

作 者:梁树秋 作者单位:通化县东宝中学,吉林通化,134100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6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改 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篇6

[摘 要]目前,创新意识的培养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并被认为是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摆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何实施创造性英语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们英语教师在新形势下共同探讨的重大课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要激发学生愿问,指导学生善问,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 质疑多问 记忆力 想象力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TH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2-0214-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巧设疑问,最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定向――探究反射。而学生的质疑多问,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鼓励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上质疑多问?作为教师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营造活泼、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从自我压抑、教师的压抑和同学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在和谐的人际互动中,让学生受到激励启发,引起思想共振,产生一系列新的设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用“爱生”这块磁铁紧紧吸引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创设一种集温情、友情、亲情于一体的课堂气氛。微笑的面容、和善的目光、亲切生动的语气、形象活泼的手势,使学生如浴春风,不知不觉亲近老师。学生处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状态之中,才能闪烁智慧的火花。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树立起学生学好英语的心理优势,而这种心理优势则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喜欢的是那些天赋好、学习优、升学有望的尖子生。但那种只会死读书,只知老老实实听话的学生是难以挑起时代赋予的重担。作为教师,不能因为怕“乱”了课堂,而限制学生的行为、语言。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能摸的让他们摸,能尝的让他们尝。在发挥他们多种感觉器官的同时,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二是要转变“一日所学,终生受用”的观点。有些教师不随潮流,不思进取,几年来甚至几十年来,不思充实自己,不思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因为怕被学生问倒,而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学。教师要克服这种得过且过的怠慢思想,把学生的好问作为自己不断进取的推动力,激励自己不断探索。教师要不断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由对英语喜欢到努力,由努力到成功,由成功到快乐,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形成,则要靠教师不断引导。

再次,要拓宽英语教学空间

对于英语学科来说,要想让学生能质疑多问,还应使学生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做。要坚持课内外结合,即“课内打基础,课外增才干”的教学组织方式,否则让学生质疑多问则是一句空话。

在英语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质疑多问,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激发学生愿问

学生的创新思维无论在课堂上、生活中都表现在好学好问。作为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孩子们发表不同的见解,肯定胆大妄为地发问。如果教师要训斥,学生们的智慧火花便会被扑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培养兴趣,使他们在自觉的心理投入中享受质疑、问难的愉快。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的情趣因素,设计新颖的传媒方式并辅之以适当的背景材料使其与学生的感知联系起来,教师要有意制造学习“悬念”,诱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所有心理活动都有质疑问难。

二、指导学生善问

学生开始质疑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广开思路,不受任何思想框框的限制,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充分发问。使学生的问题并不仅仅停留在字、词、句上,帮助学生形成有一定质量、有创造性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问题杂而乱的现象,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有效提问,什么是无效提问;什么是肤浅的问题,什么是深刻的问题。指导学生真正学会提问,把学生提问的着力点引向课文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引向“小而精”阶段。

(一)在答疑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

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此话的意思是说善于教人射箭的人,总是引满弓;不射出去,却作出跃跃欲动的姿势。目的是教人得射箭要领,而不是代替别人去射箭。教师在答疑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引而不发,即要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维,拨正学生思路,不代替学生思考,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化疑解难。这样,学生的思路得以扩展,而且印象深刻。辟如说,在谈到blue颜色时,学生们只知道是蓝颜色,不知道其他意思;于是,我举了例句:That he failed in the exam made him feel blue.并提示学生他在考试中失败后会感觉怎么样?学生们想了想后,说肯定是心情不好,又进而说“沮丧”。又如在谈到black颜色时,学生们只知道是黑颜色,其实,它还有很多意思,如black sheep,是字面意思“黑颜色的羊”吗?说法讲不通,我举了例句:John was a black sheep and was driven out of the Party.教师提示学生是褒义还是贬义?学生异口同声说贬义,进而归结出最佳翻译“害群之马”。这种集思广益、展开讨论、激活思维、形成共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有效记忆的过程。

(二)质疑多问,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而让学生质疑多问则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在教学身体各部位的名称时,有学生提出ear与eye常混淆。很快有学生帮忙解决了难题。一学生说:“老师,ear与语文中耳(er)的拼音只差一个字母,而eye则更容易记了,两个e就象两只眼睛,而y则象中间长长的鼻子。”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不由不说“Wonderful”。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挖掘教材,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借题发挥,大胆想象,不断创新。

(三)多角度、多方位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提问题。”因此,教会学生求异质疑,独立思考是培养创新的前提。我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思考题,以发展他们横向对比、逆向联想、归纳等思维,使他们不是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上,而是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本学期,我在某某班开展了两场辩论赛活动。学习了第四单元之后,针对旅行这个话题,我把全班分成甲队和乙队,甲队推选出四个人为甲方辩手,乙队推选出四个人为乙方辩手,班长为主持人,请四个老师为评委,甲方的辩题是:Travelling is good?,乙方的辩题是Travelling is bad,通过唇枪舌战的辩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同时也显示了学生的特异才能,可以说每个学生的辩论过程都是一次创新,因为他们积极地有目的地去认识事物了。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篇7

一、重视观察, 抓住本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观察, 抓住本质。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 充分引导, 启发学生如何观察, 这样由观察到的表面现象通过逻辑分析引申到本质。使学生通过一次演示实验的观察, 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 在观察能力上也得到了提高。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时, 教师可演示:向NaOH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两只分别盛有适量无色溶液的试管, 当试管中的溶液混合时, 教师设疑, 为什么溶液会变红色?鲜艳的颜色变化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如:教师演示:用吸管向盛有澄清的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 一会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明显, 可教师再继续吹入后, 变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了。这个实验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兴趣, 强烈的求知欲和跃跃欲试的冲动在学生心中集聚产生。教师的继续吹气使实验的精彩得到延续, 使学生的兴奋得到了提升。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渗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利用趣味实验, 激发创新意识

对于中学生来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 新课程化学教学要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首先要让学生对化学实验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 充分设计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 不断提出富有探究性、启发性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对实验分析、探索、知识综合应用, 同时通过分析实验成功和失败原因, 使学生享有成就感及探究意识, 从而对实验产生浓厚兴趣。中学生对第一课寄予很大的希望, 他们怀着一颗激动好奇的心, 睁大眼睛看“化学”。

如在化学是《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时, 我没有长篇讲述, 而是精心设计实验, 如“空中生烟”“魔棒点灯”“白纸显字”等, 从一些奇妙化学的现象制造悬念, 创设情境, 使学生萌发了学习化学浓厚兴趣。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 通过实验可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与创新的积极性, 让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 促使学生对学习持久兴趣, 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改进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中的实验, 如药品没有变质, 只要规范准确就能成功, 但并不一定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 有目的地将实验改进, 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燃烧的条件实验, 凡可燃性物质均有自身的着火点。可燃物未达到着火点, 即使有充足的氧气也不会燃烧;同样, 如果没有充足的氧气, 即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也不能燃烧。达到着火点和充足的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两个必要条件, 二者缺一不可。为了明确这一科学原理, 课本中一般用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不同作演示, 但课堂上做时, 污染较大。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教学时, 可以将实验稍作改进, 水槽中放一些水, 然后将盛满热水的烧杯放入水槽, 烧杯中放入白磷, 烧杯口放一块薄铜片, 铜片上分别放入白磷、红磷, 然后用一个大烧杯倒扣在整套装置上, 这样既能较好的完成实验, 同时又消除了实验中产生的污染。

四、鼓励学生自己实验代替教师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通常是由教师按部就班地进行表演或示范给学生,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奋和热情都很高, 如果教师还一味的继续演示, 那就与新课改的要求相背而驰了。因此, 我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演示实验。比如,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实验, 在以前基本上由老师“包办”完成, 学生不动手、不思考、被动地听讲, 作笔记。现在我把它改为师生共同来做, 让学生积极参与, 操作的学生由此产生了无比的自豪感, 完全克服了畏惧心理, 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篇8

关键词: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回归生活

我们生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应试教育显得很滞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己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同心声。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资质,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新,要做到这些,其重中之重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师生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老师的话不全是真理,教师和学生应有一种平等友好的交流氛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才能在松弛甚至是玩乐的环境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想法会被老师接受,老师正用一种欣赏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做教师的往往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学生难教,教师难做,师生之间缺乏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开展。这也是我们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二、优化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意味着“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围绕“创新”开展教学,要坚决抛弃老师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切实让学生当主角。我国古代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仅仅教给学生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若能教给学生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技能,那么学生就会终身受用。

初中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空间形象,如大洲、大洋、国家、地区的轮廓、界限,某地的地形、气温的高低变化等,它们是难以用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的。而借助于地图,便能一目了然,要求学生身边时常备有地图,对各地理事物、现象能形成准确、牢固的印象,避免了诸如世界各国名称、气候类型等的混淆现象,尝到运用地图好处的同学是对地图常看常新,新知越积越多。在初一新生第一节地理课时,我就告诉学生运用好地图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要养成经常读图的习惯。地理学科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的综合性,我们可以从一张地图中采集大量的地理信息,如一个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自然知识,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该地区人口、工农业、交通、商业等人文状况,从整体上把握该区域的综合特征。因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就应该多运用地图来指导学生获取知识。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不仅是一种教育原则,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策略。人的智力、遗传素质和脑的活动方式,是有差异的,研究表明:IQ与创新能力并不相关,智力一般的人,也可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非常聪明的人,他的创新能力可能非常一般。地理科学既要求善于形象的空间思维,也要求善于理性的抽象思维。因材施教式的创新教育,既可培养“种子选手”,以点带面,又可让各层次的人都能发展,推动创新教育的深入和普及。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面向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就是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层次的估计,对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作大概的归类,以找出学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存在的问题,寻找突破口,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教育要“回归生活”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地理学深刻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对立和发展的变化规律,展现了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动态过程。地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关系到地理学科的拓展和深入,更关系到我们所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要求。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篇9

一、英语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1、英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英语自产生之初至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丰富着它的内涵,使其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增多,目前已发展至上千万个,其语法结构、语音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人们已几乎无法听懂中世纪地道的伦敦英语了。

2、英语如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人类创新文化的载体。

人类历史的无数次创新都被包括英语在内的各民族语言所记录,在其语言结构和优秀作品中都凝聚着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和高超智慧。达尔文用英语写下了《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用英语写下了《相对论》、还有无数的英文作家写下了无数的传世佳作。人类用英语和其他各民族语言创造出了人类文明。

3、英语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

我们在用英语与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同时,可以从中学得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手段。我国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正是我们向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学习的运动。当时,许多人出国留学,借助所学得的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来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他们之中涌现了一大批象严复、詹天佑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和文学家。而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更有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促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

二、充分发掘初中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篇10

房县红塔镇七河小学

许玉兰

内容摘要: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新课程。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源泉,是科学在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一项集观察、思维、想像、分析、概括、探索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且其他任何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做好演示实验以外,还要认真挖掘实验素材,针对实验的每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多方面设疑置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回忆、讨论,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这样就会把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成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而激活思维去创新。

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首先启发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着手,推测性地写出化学方程式,再用实验去验证,接着根据反应条件及反应物的状态,让学生讨论如下的问题:①该实验需用哪些仪器?②如何组装仪器?③氢气具有可燃性,当氢气和空气混合点燃时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④在该实验的操作步骤上是先加热还是先通入氢气?当得到先通氢气后加热的结论后再演示。在演示时,当观察到黑色变成红色时,教师有意先停止通入氢气,后熄灭酒精灯,使生成的红色固体变成黑色,使学生产生一些疑惑:①生成物不是铜,推测错误吗?②生成的铜是否被氧化?③为什么会被氧化?④操作是否有错,错在哪里?这时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也不要急于评判,让学生在辨析讨论中得到评判和修正。这样,通过“推测→实验→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我们不但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拓宽视野,还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启发讲授是起主导及核心作用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讲授,能够使课堂上诸多的知识内容及讨论话题深入发展。在学生的思维中巧妙地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有序的操作是至关重要的,能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事实和理解进总结和概括。如在指导学生研究“冷热能改变岩石的模样”时启发讲授尤其重要,教师不仅要讲授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还要指出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错误。如有的学生加热时间过长,导致石灰岩发生炸裂,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出可能造成石灰岩炸裂的原因。在启发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验的本身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为他们从思路、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上排除认识和操作上的障碍,因此,教师的启发讲授在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

三、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做好实验离不开教师对实验的指导。首先教师应在实验前进行指导:学生在开始实验前,教师要就实验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用品的用量及添加的顺序以及实验的成败关键等方面进行提示或者说明。一般来说,实验前的指导不宜过长、过细,要抓住重点,突出重点。实验前指导到底要讲多少、用多长时间,取决于实验内容本身、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及教师对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估计程度。

其次应加强实验中的指导。实验中有时由于实验条件控制不够,学生常遇到困难或违反操作规程的操作,而使有些学生常得不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时教师的指导极为重要,若不及时给予帮助,很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从而失去了实验的信心及兴趣。教师在巡视中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耐心地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对错误概念或操作予以纠正,但是不能指责、挖苦学生。

四、大胆放手,体现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创新实验

实验课重在学生自主地操作活动,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探索知识、领悟科学的真谛,这就要求教师放手,不“放”何来自主?学生的知识、能力、对学习的情感态度,都是通过他们亲身卷入实践活动才能形成的。教师放了手,学生处在主动地位,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实验、描述、整理、加工事实材料,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收获都有了。

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让学生自主选用各种器材,运用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设计实验并操作,学生不仅完成了教材中的实验,还想出了与教材不同的实验方法。他们认为:在试管里滴几滴红墨水,操作起来较难,不易使试管内外空气隔绝。有的学生竟然想出用气球套在烧瓶口上,把烧瓶放在热水中加热,气球渐渐地膨胀起来,将烧瓶移到凉处,原来已充气的气球就慢慢瘪了。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观察——猜想——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活动中,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

五、真正突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独立实验

学生独立实验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实验。学生独立实验的进行可以在教师示范和有指导的学生实验后,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探究主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调控下达到智能与技能的融合统一。在学生独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就其实验的合理性、科学性、时效性等作出评价和分析,要解惑、纠错、点拨、激励、评价或者提供学生实验所需的仪器,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实验环境及和谐的实验气氛,保证学生独立实验有序、紧张、愉快地进行。

六、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做《水的凝结》实验时,先要在小杯子里加入热水,再用一只大杯子杯口朝下罩住小杯子,过了一会儿,发现大杯子的底部有了许多水珠。同学们都猜想水珠应该是跟热水有关,但是解释不了这种现象。这时,有一个同学的大杯子里却没有水珠。同学们都很好奇,赶紧跑过去看,他手中的大杯子里果真没有水珠。后来我一问才知道,当他第一次做实验时,看到他的大杯子和大家的一样也有水珠,他很好奇,就看书上的讲解,知道了原来是因为从热水里蒸发出的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就冷却下来,变成了人们看得见的水滴。但他继续想,这是真的吗?带着好奇和怀疑,他先把大玻璃杯的外面用热水冲了一下,然后再做这个实验,就看到了不同的结果。听这个同学说完,我非常高兴地表扬了他,并鼓励大家要像他一样,对事情要保持好奇心,遇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要多想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动手试一试。所以,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一些奇怪的举动时,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保护,并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讲《电磁铁》时,我请同学们来观察电铃,观察时要注意它为什么有时响、有时不响。同学们感到很新奇,经过观察,不少同学发现了电磁铁的存在。那么它在电铃中有什么作用呢?会不会是因为它才让电铃时而响时而不响的呢?而它又是怎样才使电铃响和不响的呢?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疑问。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质疑的精神,接着又引导大家能不能试着通过动手操作来为自己的疑问找到答案。带着这些疑问,同学们经过动手操作,自己最终找到了答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八、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提高科学课堂效率 科学实验后要认真做好教学反思,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九、积极开展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课内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开放活动时间,利用学校充足的实验仪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之下,进实验室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探索进行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指导学生做一些实验册上的探索性研究类的实验;做一些实验习题的设计、实验装置的设计或改进、实验操作步骤的优化设计、提高实验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充分发挥自然科学教材中的兴趣小实验的作用,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做好小实验,如:测凸透镜的焦距,自制汽水等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问题的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小实验既能拓展思维,又能培养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想像力,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索知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开展自制教具、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操作技能,经常地组织学生利用废旧品,自制教具、搞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教师可设计一些制作方法不加限制的题,让学生去发挥,自制出一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作品,如制作水火箭,自制测力器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这样的活动,在目的让学生去留意,寻找身边的小物品来充实实验器材,有意地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改进器件并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要求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共识。高中语文课堂的优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具体表现在:

1.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受到压抑,自主能力差,听任教师摆布。

2.教师迷信教学参考,迷信权威,迷信于标准答案,用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就范”,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创新求异的欲望。

3.对教学的评价,以分数论成败。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权威的迷信和教学规范的遵守,忽视因材施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过于强调整齐划一,一刀切现象明显。反对学生质疑,伤害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以上原因,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时代在发展,国家要兴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人,既是当代和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参与新课程网络培训,学习新课改教学理念,探究新课程改革的策略方法,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中学生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那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变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搞好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高中语文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鼓励学生质疑、多思,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构建“导与学”结合的学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1.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生自身思维的积极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键是激发学生内部的自我学习动机。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灵活多样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故事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还需要语文教师合理的引导和关爱。语文教师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要尊重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培养一种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

2.教师要注重学习策略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传授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具体要求和一般性学习策略,让学生掌握在预习、学习、复习、训练等各个阶段的做法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广泛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加大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规范,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3.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善思,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高中语文课愿学、会学、乐学。高中语文教师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高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热点,关注国家大事,组织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结构的优化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要善于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语文教师要积极采用新课改过程中涌现的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式、尝试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质疑中反思,在争论中提高。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继续推进新课程改革,引导学生喜欢学习、愿意学习、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

2.张孔义,《语文教育科研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浅析 篇12

一、现在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现有的初中数学教学还是比较传统的. 所谓传统数学教学就是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或者记,就是照着课本在进行教学,本来数学知识学起来就是枯燥的,结果这种情况往往会使学生越来越觉得数学学起来无聊,甚至是出现不想学数学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气氛不活跃,老师讲的也是越来越累,学生们听的也是越来越迷糊.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 老师和家长更加的看中学生的分数 ,成绩的好坏也是体现在分数上面,所以这也更加的阻碍了同学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没有足够的创新意识

在这个一切以成绩说话的教育模式下,虽然国家也在极力的倡导不要以分数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不要只看学生分数逼迫学生,但是在几千年的这种以分数来评判学习好坏的习惯之下, 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当中慢慢习惯这样的制度, 所以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自己的考试分数,因此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进行创新,创造,甚至在众多的规章制度下, 学生们的这种创新能力早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所以说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就是严重不足,即使有也就是说说而已,从来没有被重视过,或者是同学们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去进行创新,处在一个迷茫的状态.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课堂数学教学模式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模式, 不能再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这里提供三种模式: 第一种就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需要老师给同学们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同学们可以尽情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同学们在这种活跃的气氛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对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有所认识,从而对数学有根本的认识;第二种就是活动式数学教学模式. 它主要就是通过模型制作或者是游戏、 调查等活动加深同学们对数学的认识. 初中就要开始学习几何了,在几何学中有些图形是比较抽象的,在头脑中不一定能够想象出完整的图形,这时候就需要动手来建立一个模型,也可以是制作这个图形,等学生制作完成时就会知道图形的特点等等,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老师也是非常提倡建模. 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 使得数学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当中也有很多乐趣;第三种就是探索式数学教学. 这种方法就是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去对一些 问题进行 探索、研究,通过探索的过程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对新的知识进行认识,让同学们感受探索的快乐.

这三种数学教学模式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许会消耗很多的课时,但是如果和传统的教学相结合,相互融合就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加强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整个教育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初中数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例如对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 在培养的过程当中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步的慢慢来,为学生们创造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机会. 对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项创新的教育模式, 它需要老师首先要有这种意识,然后在教学当中逐步地引导学生去进行创新,慢慢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通过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慢慢让学生们体会创新所带来的快乐,加强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也就会成功的.

(三)师生关系要和谐

在传统模式下,老师就应该是高高在上、严肃、对待学生严厉;而学生就应该是乖巧、听话、默默无闻,这种关系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孔子早就说过“不耻下问”,不要以比你小的人问问题而觉得羞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打破严肃的数学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老师不能再以学生的数学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应该一视同仁. 当学生对一道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时,老师首先应该对其表示肯定,然后再进行详细的评价,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同时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在放松的环境中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它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都有所不同,所以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紧密配合.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合作精神,也会使得同学之间能够取长补短,积极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达到创新和进步.

摘要:创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直被提倡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或者是民族如果拥有创新的精神,那么这个国家或者是民族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培养的重点.

上一篇:公文写作常见问题对策下一篇:浅谈我国农村水电安全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