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村水电安全保障问题(共9篇)
浅谈我国农村水电安全保障问题 篇1
浅谈我国农村水电安全保障问题
摘要:农村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又是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对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安全生产又是农村水电的生命线,目前,农村水电的安全生产和管理都很薄弱,存在很多问题有待理顺.分析我国农村水电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安全保障对策和建议.作 者:徐锦才 周丽娜 作者单位: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期 刊:小水电 Journal:SMALL HYDRO POWER年,卷(期):,“”(2)分类号:X9关键词:农村水电 可再生能源 安全生产 保障对策
浅谈我国农村水电安全保障问题 篇2
我国自1991年就开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试点工作, 20多年来虽中央及各级政府都很重视, 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无论与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相比, 还是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发展状况相比, 社会养老保障还存在较大差距, 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更多, 更突出, 更急需解决。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是:第一, 与城市社会保障的“五险一金” (养老险、医疗险、失业险、工伤险、生育险、失业金) 相比, 农村养老保障不但品种少 (只有养老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数量少 (大多数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较低的投保档次) , 少到不能依靠, 并且覆盖率低 (因自愿投保农村养老险的不到50%, 新农合不到60%, 很久才能全覆盖) , 保障地区分布不平衡,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农民投保数量显著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再是农村人口中投保年龄段不均衡, 老年人投保较多, 年轻人不重视投保的人少。第二, 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减弱, 表现在:1、由于我国人口控制政策, 使农村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形成“421”家庭结构, 家庭小型化, 也就意味着一个孩子要负担几个老人的养老问题, 在养老系数上表现为赡养系数大大提高, 单靠家庭经济能力则难以承受。2、农民承包土地、山峦、池塘没有规模效益, 且受自然影响较大, 家庭抵御经济风险能力较弱收入增长没保障。再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 农村家庭凝聚力降低, 老人老残病死没人照顾, 从而使家庭保障功能进一步减弱。3、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伴随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向城镇化非农产业化发展, 部分农民摆脱土地束缚成为非农劳动力, 有的迁往城市或直接变成城镇居民, 使原有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并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再是随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群化急扩, 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 进而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保障。第三, 国家投向农村社会保障严重不足, 仅给予政策扶持。大多数集体由于财力有限, 无力或不愿对此给与补助, 眼下农村社会养老所缴养老金实际上是强制农民储蓄或鼓励性储蓄, 而农民交纳保费都记入个人账户, 缺乏互助共济性, 更缺乏社会性、福利性。再是保障形式僵化单一, 保障程度低、保障制度不稳定、保障基金管理混乱、法制不健全、政出多门, 更有甚者从事农村社保工作的基层领导人, 素质较差私欲严重, 将社保基金挪作他用, 私分、贪污等在农民心目中造成极坏影响, 极大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使这一功在当今, 利在千秋利国利民的国家发展大计难以实现或进展缓慢。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 让人们生活富足, 老有所养, 无后顾之忧, 是中央一贯倡导并致力实现的, 为此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各级政府应抓住如下几点:
1、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
第一,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农村养老保障参保率低, 积极性不高, 养老保障制度难以实施, 关键问题是缺钱。当前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仅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12%左右, 且大部分投向了城镇职工居民约占9%, 其他则投向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占2%左右, 投入农村的养老资金微乎其微, 仅以政策扶持不承担投入责任, 目前看来是不符合国情的。政府应立即调整政策, 转变投入方向, 参考国际惯例, 中央财政应在两个五年计划内投入社保基金的比例达20%左右, 对农村养老的投入应占8%-10%左右, 达到或接近城镇居民水平。据调查现全球有130多个国家、地区的城乡社保资金基本来源均是全部由政府拨款, 或由国家、雇主出绝大部分而受保人仅出小部分。总之财政投入是社保的基础, 必须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效率化、法制化!第二, 狠抓集体经济的发展, 增加公益金的积累, 提高投向农保基金的比例, 特别对失地农民, 要将土地出让金大部分投向现人口所有成员的养老保障, 使之一次性缴足、缴齐、缴全。或将他们转变成城镇居民保险, 对有地农民则继续实行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 对这块的投入应采取“532”制, 即国家投“5”集体补贴“3”, 个人缴“2”的比例。对家庭个人要动员并强制推行养老保障和养老储蓄制度, 使之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能全部用于消费, 并鼓励子女积极为父母缴纳养老保险, 要为他们建立个人账户, 将国家集体的补贴, 及个人的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名下, 属个人所有, 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
2、依法运营多渠道拓宽农村养老基金
(1) 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将收集到的养老基金, 部分地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运营。或由本基金管理部门依靠政府, 参与到政府公共设施建设中去, 以达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之目的。
(2) 当前农村社保基金主要是县级社保部门管理运营, 其保值增值的能力将受到技术、人才、信息及当地经济发展环境的束缚, 省级社保部门有义务对他们作出鉴定判断, 对不能使基金保值增值或有违规贪腐现象的主体, 应促其放弃投资运管权利, 全部或部分交由省社保部门代其运作, 并承担起保值增值的责任。省社保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还可将基金交由国家有关机关运作, 最终确保农村社保基金安全运作保值增值。
(3) 中央政府对农村社保除正常拨款外, 还应尝试每年定期发行农村社保债券, 制定农村社保基金储蓄优惠利率, 规定银行给予社保基金储蓄补贴利率等。这样既保证了基金增值率, 又解决了新农村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 可谓双赢。
3、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制建设, 严格监管
(1) 首先应确立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地位, 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步伐, 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 便于操作并提高法制的稳定性。
(2) 赋予财政投入、集体补贴的法律保障。
(3) 以法律约束社保资金的良性运营及基层监管组织正常的健康运行。
(4)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社保队伍, 严格监管机制。农村社保工作重在监管, 而重中之重首在人员素质、道德品质、思想作风过硬与否, 这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基础和有力保证。其次是加大监管措施、力度, 要制定专门的法制法规政策来加以约束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满意放心, 使农村工作快速正常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水电安全保障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村;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91--02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紧迫性
1、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2004年的人口资料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人1.34亿,超过全国人口的10%,其中农村老人占70%以上,而且增长速度也要比城市快。人口学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是14.0%-17.7%。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加快,规模也在不断增大,而迁移者大多数是青壮年,形成大量的空巢家庭,出现群体性农村留守老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
2、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严重衰退。在市场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大环境下。我国农业早已成为薄利行业,在许多地区甚至是负利。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也就仅够糊口而已,农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非农产业。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全国农民平均来自第一產业的收入比重由91.5%下降到了57.2%,其中纯农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2.9%。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有1/4左右来自其他劳动收入。来自转移性与财产性的收入约占纯收入的5.7%。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之养老更是奢望。
3、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农民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建国以来,中国实行挖农补工的经济政策,农民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农业税等途径,上缴国家1.3万亿元,养活了十几亿中国人,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本。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贡献出了1亿亩耕地,地价差额上万亿元。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70个县,但自2000年以来,参保人数逐年下降,到2005年只有5400多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仅占不到农村总人口的6%。可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面是很窄的。再从保障水平看,由于人们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认识不足。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大部分农民采纳了最低标准,即每月交2元。这在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递增10%,现行养老基金计息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农民从20岁交保险开始。40年后农村老人领取的养老金仅为当年农村人均收入的2.8%,这根本不可能保证老年人口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另外,从参保对象来看,投保者也多是农村具有稳定收入的人群,这些人的养老问题本来并不大,而真正需要保障的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出现了保富不保贫的现象。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筹措不足。在1999年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主要靠县财政和乡村集体经济投入。2000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只规定将“五保户” 的供养资金列入农业税附加,而对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的补贴却没有明确规定。农民养老保险金的筹措主要靠农民自己。然而许多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无力缴纳养老保险;集体企业发展滞后,不愿也无能为农民养老保障提供补助。因此许多地方的养老保险资金筹严重不足。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实际上已陷入了停滞状态。
(三)管理混乱,社会养老保障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弱,流失严重。根据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及有关文件的规定,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县级政府组织实行,资金由民政局进行管理。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在管理这些养老保险金时却出现了挪用、他用的情况,出现大量的空帐、死帐和呆帐,导致养老保险资金的大量流失。在保险金的增值上,也只是把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缺乏增值空间。
三、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的目标和思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相关的配套措施。从农村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先建立以农村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然后根据各地实际,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国民养老保障体系。农村养老保险坚持低标准起步,坚持个人缴纳资金为主、集体和国家补助为辅,分区域区别对待的原则;坚持以个人账户为主的储备积累的保险方法,坚持自愿参加与法律强制相结合的保险措施,逐步建立涵盖所有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二)扩大农村养老保障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障水平。针对以前农村养老保障覆盖面较小,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国家要改变以前的农民自愿参保的原则,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扩大养老保险的范围。在中等以上发达的农村地区,国家可以强制年满18周岁而小于60周岁的农民(包括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转移在各类企业就业的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都要强制参加养老保险。国家要对养老保险的收费标准做出调整,按照“农民自己缴纳、国家补贴、集体辅助”的原则,因地制宜,灵活操作,确保每一位参保农民在领取保险金时获得的月保险金额和农民月均收入之和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真正起到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作用。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事业。
1、建立个人账户,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要确保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首先就要改变当前的保险资金运营模式,改变以往养老保险基金的完全积累制为个人帐户积累制。建立个人账户,按个人账户储蓄积累的总额确定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标准,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问题。建立个人账户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改革的方向和世界社会养老保障改革的潮流。其特点主要是个人享受的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积累,辅之以社会统筹基金,承担起养老保障的功能。其次,养老金采取的是先收集后发放的方式,资金必然要在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中保管一段时间,才到达投保人手中。
2、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自身的养老保险投保能力。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围绕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投保的能力。其次,可以将农村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土地收归公有,由集体出面将这些土地承包给种植大户进行科学种植,施行集约化生产,增加土地的收入,并用这些盈利给老人缴纳养老保险。
3、国家出资帮助、补贴农村养老保险建设。在目前情况下,要农民自己和集体完全缴纳养老保险金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要随着财政状况的好转,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用于扶持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要调整财政扶贫资金、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逐步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的份额。同时,国家应针对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对农村养老保险事业进行分层次、分区域的划分,有差别的对待。对农村比较贫穷且集体经济贫乏的地区,国家要担负起农民的养老保险缴纳的主要责任。
(四)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建设。首先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逐步将保险费的征缴、基金运营和养老金的发放业务分开。逐步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金融机构,专门负责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投资活动,使农保基金由行政事业机构经营逐步向市场运营过渡。其次是调整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机构的运行模式,变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为以条为主。再次,要建立具有权威性和公正的社会监管机构,负责协调、监管和制约相关农村养老保险管理部门的活动,规范部门行为,纠正管理偏差,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程度。
从目前来看,强调社会养老保障与PA~地为基础的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建设的特征。家庭养老保障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基本保障方式,虽然家庭养老功能逐渐衰退,但是现阶段它仍具有其他社会养老保障方式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浅谈我国农村水电安全保障问题 篇4
——以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为例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08级社保张贤淼
【摘要】 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关系着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的振兴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水平低,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现存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断裂日益严重。改革农村医疗制度, 构建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农村 医疗保障 问题 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从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加大以工补农、城镇反哺农村的力度,加快推进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贵、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总人口32868人,目前参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超过28698人。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人多地少,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乡镇,全镇总面积227平方公里,24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尚重镇作为扶贫重镇,近年来,在省政府、州政府以及县政府的带领下,在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实质性突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普及让全镇参保群众的身体健康得到了根本上的保障,合作医疗还未普及前很多农民都是因为“看病贵”而不敢上医院,有的宁愿在家等死也不愿去治疗。
“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是如今我国百姓害怕生病、害怕就医现状的真实写照。国家大计,民生为重。医疗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13亿人的切身利益。医疗体制需要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医疗保险又称为健康保险或疾病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障原则和方法筹集,运用医疗资金,保证人民公平的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2009年4月2日,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份意见耗时了3年,广泛吸取国内外经验的信医改路线,摒弃了此前过度市场化的做法,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据了解,2008年和2009年参加医保的人数分别为26880人和2869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81.8%和87.3%。2008年的医保是每人每年10元,所享受的国家补助政策是:在乡镇医院看病、买药均报销60%,在县级医院报销55%。自2009年到2010年医保制度发生了改变。交费情况是每人每年交20元,比2008年都提高了一倍,报销制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乡镇医院看病,买药报销70%,在县级医院看病、治病报销65%。国家的医保日益完善,2010年,尚重镇参保人数增到了29206人,占全镇人口的88.9%.从2009年至2010年,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当前尚重镇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参保人数在逐年增加,但参保人员的比例却始终达不到100%,特别是参保者只需每年交20元,便可享受极大的优惠政策。据了解,未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终其原因在以下几点:
①、经济不允许,这只是个别。
②、医保的意识不够强,据医保实施人员透露,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目前并没有生病,生活条件困难每年每人要交20元纯属浪费。
③、医院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很差,尤其是卫生院的医生和护士,部分医疗人员对看病村民极不负责,没有责任心,甚至有的医务人员对晚上看急诊的村民报以“白眼”的态度。
④、医保的宣传力度不够,参保登记、理赔程序过于繁琐。
⑤、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实行财政分级管理体制后,不仅对卫生院投入减少,也使卫生行政部门对农村卫生机构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原有的医疗卫生保健网功能减弱了,依照农村行政设置的医疗卫生网点中,有不少网点业务量不足。同时,县乡医疗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的现象也比较突出,造成农村卫生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乡镇除了卫生院外,还有计划生育站等机构,这些机构大多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不少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运行成本。
⑥、农民素质局限,文化于扰因素很大。由于农民自身思想认识的局限性,看问题只看到眼前利益。一些年龄结构比较年轻、成员身体较好的家庭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认为合作医疗保障的水平太低,也不愿意参加。只有那些年龄结构比较大、健康状况比较差、经济收入比较低的家庭才是合作医疗的积极参与者。由于允许自愿参与,这导致合作医疗面临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合作医疗的积极参与者,往往又是家庭经济
困难的人,造成合作医疗基金的资金到账率不高,使本身实力不厚的基金更加雪上加霜。面对高风险的参保人群,合作医疗基金很难支持。
⑦、农村医疗市场体系不完善,其表现在:
首先、个体诊所遍地开花,由于体制因素、经费不足、人员培训困难、医疗成本的提高等原因以及医疗卫生人才的流失和个体诊所的挤压,乡镇卫生院大多门庭冷落,拖欠人员工资比比皆是。卫生院设备陈旧,设施不齐全,只能应付一些较轻的常见病。农民是小病上药房,大病上市医院。而个体诊所因为医疗成本低,行医准入门槛低,利润丰厚,纷纷涌人社会,现在个体诊所一个村三四个,一个乡镇七八个,甚至更多
其次、个体诊所医药用品进货混乱,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多。个体诊所大部分从小的、不正规的药店进廉价药品、注射器、输液器、检验试剂,甚至购进国家明令禁止的疫苗,并高价出售。为应付检查,个体诊所只从正规药店进少量药品和医疗用品。此外,个体诊所多数没有行医许可证,而上级主管部门对违规经营者仅作罚款和没收器械等轻微处罚。
最后、医疗卫生知识水平低,技术设备落后。农村卫生院多数没有阅览室、图书馆,医务人员也不订阅专业杂志,医疗技术水平低下。而个体诊所医生更是胆大包天,唯利是图,“包治百病”。由于不少病人得不到及时、对症治疗,小病被看成大病,最后出现病危。有些个体诊所缺乏必要的消毒灭菌输血设施也敢开刀,做阑尾、胆囊的切除手术,这种乱医乱治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对其进行整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
⑴ 首先要向农民宣传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的方式不应该书面和官方化,而是通俗易懂些,贴近农民。因为农民文化水平毕竟有限,他们不会关心合作医疗制度是什么重要手段,是什么最终体现,是什么重要内容;他们只关心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它能够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切身利益。如果在宣传中没有让村民们真正了解它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切实好处,那么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肯定不高,反而认为又是政府在以什么名义敛财,往往会以抵触的心理对待。
其次通过与村民访谈,我还觉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宣传这种新型制度的力度不够。村民还不是很清楚这种制度的内容以及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假如村民在符合报销的情况下由于不懂具体的操作过程,导致医疗费用报销不了,这反而会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而农民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缺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新型的制度推广肯定只会昙花一现。
因此,在向村民做宣传工作时工作人员务必注意以上两方面,多多向农民宣传推广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好处,并且时时刻刻以农民利益为重,让他们清楚实施新制度的每一个过程,让农民在参加合作医疗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它确实能够带来好处。
⑵ 加快公共医疗卫生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乡镇卫生院靠近农村,接近农民,在确定为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后,接诊病人数量大幅增加,所面临的压力更大,所承担的责任也更大。这就要求乡镇卫生院要适应这种变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更新和购买一批先进的医疗检查设备,增加病床数量,改善病房条件。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切实提高乡镇医院的硬件水平。
⑶ 切实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农村医务人员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医疗队伍素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目的的抓好医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分级分批培训乡镇卫生人员和个体诊所从业人员,提高农村医疗医务技术人员水平。加强对执业医生的资格检查,要求医生必需经过严格的考试,取得资格证后方能上岗,对不适应医疗工作和没有资格证书的要严查、严办,以提高农村医疗队伍的素质。另外,县乡医院要为高素质的医疗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做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⑷ 取多种形式,抓好农村医疗卫生基本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工作,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各级医疗机构根据农村需求,定期送医送药下乡,开展义诊、咨询活动。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台应定期制作和播放医疗保健知识专题讲座。农民要以改厕所为重点,加强卫生环境整治,抓好各类垃圾、粪便清理,整治柴草乱垛、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的现象。引导农民养成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农民要增强健康检查意识,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花钱少,能治好”,防患于未然。
⑸ 加大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与监督力度,确保农民从中。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各级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合作医疗政策、实施方法、参加办法、参加后的权利和义务,解除农民的疑虑和担心,使农民真正认识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自觉自愿的参加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实施好,监督是关键。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防止随意涨价和提供过度服务。要建立公示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公开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增加透明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如发现定点医疗机构有违反有关规定的情况,要进行严厉处罚,直至取消定点资格,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⑹ 建立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调查中发现,家庭长期患病户、五保户、贫困户及老年型农户等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特别突出,他们是“因病致贫”的主体,也是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建议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对这一群体给予一定的医疗救济,建立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医疗救助制度,保证他们享有必要的卫生保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总之,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农村经济还不够发达,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不可能由国家和集体全包下来,也不能完全依靠农民自己负担。过去我国一直实行互助共济的合作医疗,解决90%以上农村人口的医疗问题。然而,从合作医疗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现实情况来看,在新的条件下,其运行在大部分地区是不成功的。但是合作医疗的不成功并不代表农村不需要医疗保障制度。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制度的选择问题。而今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要让该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符合民众需求、具备完善的制约和激励机制。
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廖洪.农村社会保障的困境、挑战与对策[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9,(02)
【2】张秉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对策[J].理论参考,2007(4),28-29.【3】吴小龙,周敏丹.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6(6),347-348
【4】张淑荣,刘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1),59
【5】王冠雄,王洪珉,张茵.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1),4
【6】刘建双,成武英.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7】陶纪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讨 [ J ].农业经济问题 , 2004(12): 59260
【8】玲霞.论建设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 [ J ].中北大学学报, 2007(2)
【9】周铁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 J ].合作经济与科技 , 2007(6)
浅谈我国农村水电安全保障问题 篇5
我国农村养老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的现状用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农民子女扶养与农民个人自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随着社会变革进一步加剧,传统养老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农村很多地区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一)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目前,我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测算的、土地对人类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线0.8亩。这意味着,减少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大了农业生产继续增长的难度[1].加上农业天生弱质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非常巨大,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
我国农民的养老一直是以家庭为主。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家庭养老的问题日渐增多。
首先,家庭养老投入受到制约。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使得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外地独立谋生,以至于不能够切实地承担起扶养老人的责任。在农村,农民用在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所支付的养老费用。农民家庭的财富由父母向子女转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
其次,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农民子女凸显养老负担。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规模小型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农村家庭户均规模3.65人。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
再次,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上升。子女不赡养,或者只提供很低的养老保障,老年农民只有自养。目前,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逐渐上升。他们年老体衰,生产经营能力很低,导致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沦为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拖累农民改善养老状况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6年2月,全国老
人事考试教育网
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表明:2001—2020年是中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97%.同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 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我国农村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民老年人队伍数量庞大,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人口因素。
(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重家庭养老负担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搞基础建设。而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长期的聚少离多所带来的“空巢家庭”和“代际”分化,造成了农村人口结构老化,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去了依托。在此情景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而是面临着更多的新困境。
(五)农村税费改革冲击集体养老基础
在我国农村,赡养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多年来实行的是以五保户和养老院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养老制度。集体养老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物质丰富和管理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整体负担,但也削弱了县乡两级的财政实力。村级集体经济趋于瓦解,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又相当有限,致使原来由乡镇统筹和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部分五保户和其他一些农村贫困对象失去了救济保障。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情况更为严重。一些符合五保政策的对象,因为财政下拨资金有限而被挡在五保门外,未能实现应保尽保。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影响到集体养老的普及和规模化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迅速变化,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农村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一些地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积极工作,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创新制度模式、建立增长机制、防范基金风险,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到2006年末,全国已有1 900个县(市)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5 374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54亿元。农村特困老年人的生活救助工作也逐步展开,全国有1 200多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享受农村低保的人数达到445万。
然而,从总体上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口覆盖范围有限,保障水平低。已有的保障措施具有应急性,缺乏制度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居民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待发展
1.城乡社会保障二元分割。受到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覆盖广大农村居民。在很多地区,多数农民缺少社会保障。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所享受的退休金、公费医疗、福利住房、粮食和副食补贴等待遇,农民都不
人事考试教育网
能够享有。尤其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不得不退回到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保障模式。
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从各地情况看,只有极少数失地农民能够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许多失地农民家庭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征地款一旦“吃”完,生活往往没有着落。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产生活、子女就学等得不到政策扶持。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已经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
3.农民工社会保障。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开始以不同方式从城镇职工向农民工延伸。据国家农业部2005年的调查,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仅占农民工总数的12.9%,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仅占农民工总数的10.0%,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仅占农民工总数的13.8%。只有9.6%的用人单位为农民工购买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与农民工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农民工的参保率低,他们中间的伤残者不容易得到经济赔偿;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关系不能跨地区转移,参保不能受益,退保率高。根据现行规定,当农民工的工作发生变动的时候,退保只退还个人交费的部分,企业给农民工缴纳的保费是不予退还的。
(二)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待充实
这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财政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财政投入的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不相适应。投入总额不但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增加,反而逐年下降。另一方面,财政投入的社会保障资金分配不均衡,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比较严重。
实际上,我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明显少于其他国家。以2000年为例,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占中央财政的总支出,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10%也主要用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仅占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总数的11%;占全国人口20%的城镇居民,却占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总数的89%.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率达到91%,而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只有2%。
(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待健全
1.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比较高。从基金规模上看,排在前5位的是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和北京,共计221亿元,占全国农保基金总额的71.3%[5].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有些人甚至连温饱还未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当低。在我国农村,付诸实施的社会保障项目,除了救灾救济、优抚安置之外,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基本上无从谈起。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农村民政对象应保未保的现象普遍存在。截至2006年底,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66%和55%;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仅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22%。
3.农村社会保障机构效率低下。首先是管理体制不顺。从1998年机构改革至今,全国多数省区直辖市将农保管理的职能划入劳动保障部门,但多数地县和乡镇还未划转,形成劳动保障部门没有接、民政部门不好管的状况,造成不少地方的农保管理工作断档。在全国1
人事考试教育网
农村水电安全生产总结 篇6
我市农村水电安全生产工作坚持以“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的,以服务大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首位,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水利行业实际,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农村水电安全生产工作的精神和要求,不断强化责任,深入落实各项措施。在农村水电安全生产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强化安全生产组织领导。
我市高度重视农村水电安全生产工作,成立了由局一把手为组长、一名副局长具体抓的农村水电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相关科(室、站)都进行了明确了分工,做到人人头上有责任。并要求各县(市、区)水利(水务)局、局直各单位落实党政一把手、水电企业法人代表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工作机制,从组织上确保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按照上级水利部门和市安委会的要求,我市把农村水电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业务工作和农村水电安全生产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把农村水电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对各县(市、区)水利局、局直各部门
进行的目标管理考核之中的重要考核指标。对思想不重视、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工作不落实,导致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一是加强水电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为了促进水电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增强全市人民群众的法律法规意识,使广大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营造全社会开展建设平安的浓厚氛围,我市以“3.22世界水日”及“中国水周”、“安全生产月”为契机,结合开展“四无”水电站清理整顿、水电站安全年检等专题活动,采取电视、广播、有奖问答、图片展览、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水法》、《防洪法》、《安全生产法》、《电力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全市人民群众法律法规和防汛抗旱的意识,印发宣传材料16000余份,发放宣传册2000本,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加强从事农村水电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协调、参加各县举办的各种培训班,2008年,市水利局指导新晃县水务局出台了专门的“水务系统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对从事水电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进行了具体的规范,按照每年组织2期,每2年为一轮的机制,形成了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并开展了一期共有67人参加的安全知识培训
班。配合溆浦县水利局对单位针对新上岗的职工的安全培训和专业培训工作。定期分批组织一线职工到安监局组织的特种行业操作证的培训班进行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我们现已培训人数达1000多人次。
三、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实行安全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县政府、各相关部门与基层单位一把手为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落实了农村水电安全生产责任制。
从水电行业的实际出发,水利局与电力集团公司、渔米滩水电站、红岩水电站等单位均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各水电企业按照责任制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本单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各单位坚持每月一次安全生产例会,对安全生产进行研究布置,同时,各单位均成立了事故抢险救援应急分队,全年开展最少2期培训,最少组织1次反事故演习,完善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在水电系统内大力宣传“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倡导和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人人要安全、人人保安全”的局面。同时加强各水电生产单位厂房及生活区的安全保卫工作,节假日制定严格的值班制度,有领导带班,确保各农村水电生产单位内部安全防范各项措施的落实,做到管好自家的人,看好自家的门。
四、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一是落实防汛责任制。市与县,县与乡,乡与村,市与有关部门,都分别签订了防汛责任状,以责任状的形式,明确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目标、职责分工、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全面排查治理电站水库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有效防范和遏制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
二是及时安排部署。按照汛期出现的不同状况,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名义,及时下发《关于加强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的通知》、《关于认真开展水库汛前安全大检查的通知》等文件,对电站水库安全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宣传、“安全生产宣传月”、召开防汛知识培训班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会等各项宣传活动,同时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向各单位及小山塘以上水库责任人发送汛情信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四是严格安全大检查。每年年初,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市水电企业进行春节期间的安全大检查;5月初,对这些水电企业再次进行安全检查。汛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各乡、村开展汛前安全大检查,采取现场检查,向群众了解等形式,对全市重点水库、重点骨干塘进行了一次全面核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险情隐患,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提出整改
措施和处理意见,责成责任单位必须在汛前按要求进行除险。
五是加强值班和巡查。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有关单位、乡镇、村在汛期实行领导干部带班、技术人员值班制度,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在位,小型水库和骨干山塘由我县聘用的专人定时巡查,降雨期间进行现场蹲守,对存在隐患的部位、地段密切观察,适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给防汛抗旱指挥部。
六是完善防汛应急预案。结合往年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各水电站、电力公司等单位进一步完善了今年的防汛应急预案,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作了考虑,成立了相应的防汛抢险队伍,定期组织抢险人员对各种器械操作的的强化培训,对防汛抢险物资进行清理、归类,对欠缺的物资进行了添置。
七是做好特种设备日常管理与安全事故报告工作。要求水电企业对本单位的行车、吊车、消防设施等特种设备按照有关要求,定期进行测试、检测,确定专人进行管理、维护。对出现的安全事故,要求在第一时间进行抢险救援的同时,第一时间向主管部门进行报告。
五、突出抓好水电站清理整顿工作
我市投产运行水电站470座,我们按照上级水利部门的有关要求,对这些水电站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清理,为各水
电站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对照国家对水电站建设程序的有关规程规范,逐项进行清查,对发现的问题,要求电站业主限期进行整改,及时向社会公布整改到位情况,对拒不整改的金元水电站,采取停止其施工用电的措施,强制其停工整改。全市共清理出违规电站187处,目前,已有179处水电站已经整改到位。
六、深化农村水电安全生产监管队伍管理。
农村水电安全生产工作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农村水电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认清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专职、兼职安全员的学习培训,定期组织他们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安全生产技能培训班,学习安全质量监督管理有关知识,确保了安全生产的专业性。本着进一步把安全生产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的精神,在市县水利部门的努力工作下,提高了水电系统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增强他们的了安全生产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确保安全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市在农村水电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水利部门大力支持和我市领导高度重视,是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精诚团结共同
浅谈我国农村水电安全保障问题 篇7
(一)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我国当前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筹资制度。目前新型合作医疗还只是在试点地区进行, 一些制度还没有定型, 但是基本的制度特点以及内容已经基本上是清楚的。
(二) 医疗救助
2003年民政部, 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 规定将在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地区针对五保户和地方认定的贫困人口给与一定的医疗救助, 救助的主要方式是资助受助者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三) 家庭保障
家庭保障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保障形式, 在我国农村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 远不及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 所以家庭保障的功能正在不断地弱化。在当前在制度化的社会保障缺乏的情况下, 农村居民不可避免的是在依靠家庭的保障, 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然而, 在制度的构建中有必要考虑到合理发挥家庭的作用, 保持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
二、现行农村医疗保障的主要问题
(一) 社区服务模式的缺失
新型合作医疗在医疗服务机构的选择上多选择公立的乡镇卫生院作为服务提供者, 由于基层卫生机构无需降低药价、控制费用、改变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 就可从迅速升高的就诊率中得到经济利益, 新型合作医疗在制度实施上完全演变为供方驱动的模式。失去了社区医疗合作性质的新型合作医疗, 并没有在费用控制上有新的创新。
(二) 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困难
就目前的中央、地方、农户三方出资的筹资模式中, 依然存在着筹资稳定性的风险。农民之所以不情愿缴费, 除了对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存有疑虑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不知道以大病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能否给自己带来实惠。因为, 缴费农民中得大病者比率比较低, 只保大病意味着缴费农民中的绝大多数得不到任何实惠。
(三) 新型合作医疗对卫生保健的排斥
改革开放前的合作医疗制度开创了以预防为主的成本节约型卫生服务模式, 它完全符合基于社区的将预防保健与医疗服务捆绑的操作模式, 是我国为世界卫生做出的卓越贡献, 也是符合当前国际上卫生保健发展趋势的。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新型合作医疗自身的特点, 目前实施的新型合作医疗模式一般是以大病统筹和个人账户为主要内容, 没有包括, 并且在现行的制度下也不能包括公共卫生防疫和保健职能。而国家在针对农村医疗保障的制度设计上, 卫生防疫和社区保健至今没有明确的规定。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 医疗卫生体制的过度市场化
二元社会与一元医疗市场并存的局面, 不仅严重制约了建立农村医疗保障的可行性, 也降低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可得性。我国政府则是从农村基本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退出后, 放任自流的市场化直接导致了基层组织在成本控制上的无力, 进一步导致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开展的困难。在市场的作用下, 农民的卫生费支出大幅攀升, 其增长的幅度远远超过农民实际收入的增长幅度, 使得相当多的农民陷入了看不起病的困境。
(二) 基层组织载体的缺位
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设计上以县作为统筹单位, 各乡村的缴费都要统一交给县政府储存和统一核算收支。这就排斥以往村社内部的自治机制和集体提供卫生服务的制度。新型合作医疗由于基层组织载体的缺位, 所以在制度运行上就难以维系传统合作医疗以乡村服务为主的模式, 很难利用起农村基层组织的内部交易降低制度运行的成本。
(三) 政府公共职能的缺位
我国政府在农村卫生事业上的投入不足造成了医药卫生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差, 为部分地区合作医疗的开展带来的困难。政府在卫生机构的财政拨款不足, 造成卫生服务机构以服务换取收费, 降低了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得性。政府监管职能的执行不力造成医药卫生服务市场混乱, 医药服务价格远远超过农村收入的增长。
(四) 医疗保障体系的缺陷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应该包括多个层次。但在医疗保障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作为社区筹资制度无法克服的困难, 以及制度环境的变化, 所以新型合作医疗由一整套医疗保障体系演变为针对大病进行保障的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单一层次。同时, 农村的医疗救助仅仅也是为了配合新型合作医疗的开展, 并没有确立法制化和持续化的医疗救助制度。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用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保障研究》, 2005年第1期。[1]郑功成:“用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保障研究》, 2005年第1期。
浅谈我国农村水电安全保障问题 篇8
[关键词]低保物资;筹措原则;筹措方式
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瓶颈问题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低保资金和物品(简称物资)的筹集问题,物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农村低保的实际覆盖范围,影响其实施的效果。物资的缺乏是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滞后的关键原因。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按属地进行管理,所以,中央财政还没有设立该资金的专项预算科目,主要是地方财政在负担。各省制定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都普遍规定了省、市、县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低保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农村低保资金的筹集、分配和监督管理工作。这正是物资筹措过程中的问题之一,即缺乏中央财政的支持仅靠地方财政资金不足。问题之二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不够稳定。下面将就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二、农村低保物资筹措的原则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是民心工程,涉及我国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切身利益,落实低保物资是关键,否则制度再好也没有执行的根基。而目前我国低保物资的筹措困难重重,首先明确筹集原则是指导工作的前提。本文认为共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筹集为主,社会捐助为辅的原则
国家筹集为主原则是指农村低保的资金主要应该由国家财政来负担,详细说即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我国目前的农村低保资金主要由市、县财政负担,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中央财政还没有将农村低保资金列入预算范围,下拨给地方的低保资金具有临时性、不稳定性。但是各市、县财政收支直接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给此问题造成了一个矛盾,即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低保资金的筹集能力与实际需要成反比,筹集资金能力较强,但需求较少;但对于低保资金需求更迫切的欠发达县、市,其财政上却能力有限。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当然是发展经济,但更为有效率最直接的办法则是中央财政给欠发达地区补贴部分资金。虽然目前世界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的GDP增长产生了一定影响,加上自然灾害不断,中央财政面临较大赤字问题,但越是在这种经济形势下,越要注重保护社会底层贫困人民的利益,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所决定的。
社会捐助为辅是指农村低保物资的筹措不能忽视社会的力量,我国人口众多,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各族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并非空谈。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2010年玉树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难面前,社会捐助展现了巨大的力量,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又为受灾群众送去了及时的救助。农村低保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农村低保工作是长期的、稳定的,所以相关的社会捐助政策和方式也应是长期的、稳定的。这就要求政府的正确引导,各地将捐助对象和农村低保情况公开化,并统一、公开捐助途径,对于捐钱和捐物的分别管理,这样社会捐助会更为有序和及时,社会财富向着贫困地区流动,以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二)能者多筹,量力而行原则
这一原则包含两层意思:能者多筹原则主要是针对中央和地方财政而言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费等,如何扩大财政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低保资金是否充足,也体现出国民经济好坏程度,更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安排,然而财政收入的增加是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前提的,不能单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加重人民的负担,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所以要“量经济发展的力,行筹集资金的路”。在社会捐助层面,也应坚持“能者多捐,量力而行”的原则,这点需要相关制度的保障和支撑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
(三)筹措形式多元化原则
这是指低保物资的来源不能仅限于一两种,中央以及各省政府应该拓宽物资来源渠道,除了稳定财政支出和社会捐助为渠道之外,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新,例如通过征收部分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并将此项税收纳入农村低保专项资金账户,或者通过征收专门的社会保障税,从中提取专门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款項来达到筹集资金的目的。关于物资筹措的方式将在下一部分详细论述。
三、农村低保物资筹措的途径
上文说到,农村低保物资的筹集应有多种渠道,那么究竟有哪些途径是既现实又有效的呢?本文认为,农村低保物资的筹集,财政支持是根基,社会捐助亦重要,专项基金为补充。
(一)国家财政支出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稳定农村社会的安全阀,是农村经济波动的减震器。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社会功能的农村低保制度必然要有国家力量的介入。目前而言我国的情况是仅有地方财政将农村低保资金的专项支出列入了预算,中央财政的相关支出是不固定的,非预算性质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理由已在上文论述。以地方财政支出为主,中央财政支出为辅是较为可行的办法。关键问题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出比例如何安排的问题,本文认为,各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分工不能绝对化,应视各省具体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定,但如果一个地方一个标准操作起来未免又有些繁琐,所以应按照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划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三个标准。这里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并非以地域条件划分,而是一种意义上的代称。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地方财政较有实力,当地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全国平均低保标准的,中央财政将不再下发低保金予以补助,该省农村低保标准低于全国平均低保标准的,中央财政再给予适当补助。对于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亦是同理,只是补助标准会有所不同,而且应当将此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以稳定这一资金来源。
理清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于低保金的分配关系问题,下面就是各省的农村低保资金的筹措问题了,本文认为,各省一旦根据本省经济状况确定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那么,对于农村低保标准高于省低保标准的县、市就不再享有省财政拨付的低保补充资金,低于省低保标准的县、市则可以按照差额享有省财政拨付,并且这些都应该纳入本省财政预算范围,将这项支出法制化。以上都是如何分配蛋糕的问题,至于如何把蛋糕做大,即如何保障充足的财政资金,可以通过征收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障税来实现,里面即包含了农村低保的专项税金可直接用于低保工作。各省对于农村低保资金的落实情况应该纳入对该省政府业绩的考核,并成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依据之一,这样可以有效督促各省做好农村低保专项工作。
(二)社会捐助
社会捐助是一项有效、及时的低保物资筹措方式,但由于其分散性而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否则容易造成想捐助的苦无途径的现象,更不用说低保对象如何得到捐助了。社会捐助一般包括捐钱和捐物两种方式,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两种保障途径。针对捐助金钱的情况来说,需要政府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账户并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向社会公示,各省分别设立省级的捐助资金专用账户,并公布于政府官方网站便于人们查询。针对捐助物品的情况,各地应该建立起一个低保物资储备库,并在县、市开设捐助点,接收人们捐助的物品并负责消毒工作,储存起来以备调用。尽管这样,似乎还是不能解决捐助物资分散的局面,建议捐助时人们都能选定特定的对象,即一对一的捐助模式,这些低保对象的详细情况可从政府官方网站上获知。
(三)设立国家专项调剂基金
这里的专项基金是指各种性质的福利彩票收入和慈善基金等。彩票收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已经深入人心,每年通过这种方式筹集到的资金不在少数,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它、真正为人民谋福利己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认为,将福利彩票的收入用于补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费用是明智之举,可以使这笔钱得到更大程度的效用,或者索性发行一系列专用与帮困扶贫的公益彩票,将该项收入直接用于社会救助工作。之所以称此基金为调剂基金,是因为这项基金可在出现临时状况而导致的农村低保的资金紧张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剂分配,而非某一地区的专用资金。
另外,国家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日常生活消费等方面都有一些对贫困人口的配套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虽然与发钱物到低保户手中有区别,但也间接上缓解了农村低保物资紧张的局面,也成为一种特别的筹资方式。
四、立法对策
我国的农村低保工作已逐渐展开并初见成效。但是,资金来源不稳定、无保障、低保对象及最低生活保障线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农村低保工作进展速度的瓶颈,制定一份关于农村低保的全国性统一法律文件成为当务之急。而就目前的实际状况和各种困难而言,出台一部《最低生活保障法》的条件可能还不具备,但制定一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是完全可行的。明确国家各机关在农村低保中的角色定位与分工,明确农村低保工作所应遵循的原则,将农村低保的对象范围、资金筹集、管理体制等重要问题都做一个统一的规定,以保障农村低保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
做好农村低保工作,僅有一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其他相关法律的配套规定,主要包括在即将修订的《预算法》中将农村低保资金预算支出法定化,除增加中央预算支出中的低保资金外,还需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低保资金在财政来源上有法律保障。另外,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相关法律法规中,专门规定对农村低保人员的优惠条款,待到相关配套制度和法律法规健全后,最终制定出一部《农村社会保障法》,使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我国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制体系。
[参考文献]
[1]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孟庆瑜.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基于经济法的研究视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王东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浅谈我国农村水电安全保障问题 篇9
【摘 要】
我国地理基础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管是地理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地理教学模式创新,都取得了突破。同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广,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地理学科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然而,就当前的地理教育来讲,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作为处于经济弱势的农村,所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分别从农村初中存在问题(前言)及对策(正文)进行简要分析,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结束语)。【关键字】
地理教育、农村初中、问题、对策、展望
前言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问题解析
作为一名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对于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感触颇深。比如我以前所在的中学把地理课程归为“副科”,没有专门的地理教师,大部分是由年龄大的,非本专业的或是公务繁忙的行政领导代课,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我脑海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初中地理课的印象。针对当前江西农村初中地理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地理学科地位不突出,缺乏重视:
(一)中考地理为选考科目,分值低:
目前,在江西各地区初中地理虽纳入中考学科,但为选考科目,像今年南昌地区便以历史取代地理,就算考,地理科目的分值也很低,一般在30分左右。在当前应试教育占主导思想的大环境下,这无疑是把地理学科推向了边缘。
(二)地理学时少,只有七八年级开设:
由于中考分值低,学校把地理课程摆在副课的位置,配置的课程很少,一般一周一课时,而且九年级不用学习地理,和高中教育脱节。
(三)家庭及学生个人对地理学科出现曲解:
家长认为地理是死记硬背的科目,不用认真学,考前多背就行;学生则把地理当成了其它课作业的完成时间,甚至是放松时间。地理教育举步维艰,农村地区情况尤为严重。
二、用于地理教育方面的经费极度短缺:
(一)地理教育基础设施缺乏:
在乡村中学,连地理课所需的教学挂图、地球仪等基本的教学工具都大多不具备,更别提地理专门实验室了。老师用图多以手画或使用地图册为主,学生平时练习用的填充图在农村地区很少被订购。
(二)配套的地理学习资料匮乏:
笔者以前所在的学校是典型的乡村初级中学,在周边的几个乡镇属于中等,当时我们学习地理时没有任何的练习册等资料书籍,现在虽然有所改善,但资料仍然单一。
三、地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
(一)培养地理教师的师范高校不多:
就江西省来讲,本省开设了师范类地理专业的高校只有三所:江西师大、赣南师范学院、上饶师范学院,因此,专业地理教师总量上比较少,不能满足中学地理教育的需求。
(二)愿意到农村从事地理教学的高学历专业人才缺乏:
在农村,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整体师资力量存在着学历偏低、年龄结构老化、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只有少数几个中学具有专业地理老师,其他都为兼职。
(三)有的农村地理教师不仅地理专业素质不高,也缺乏进取精神:
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长期影响,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地位不高,同时由于课程少,工资待遇也偏低,这些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性、进取心和敬业精神。
四、地理教学模式单调,教学内容简单:
(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为主:
在乡村中学学校,由于学校、学生的不重视,地理老师上课也不怎么“上心”,教学刻板单调,大多数教师上课只顾照书念,完全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有限的教学资源利用率低:
上课基本不用地图,教师也不会在黑板上绘图用图讲解,“一支笔,一本书,一言堂”就是农村地理教学的生动写照。
(三)所教的地理知识狭隘,局限于课本:
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缺少对外界的了解,原本地理课程是学生拓宽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原因,远远没有达到这个作用。
五、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机械化,缺乏积极性:
(一)死记硬背,考前突击:
地理在学生看来是副科,书上的内容背背就行了,平时连基本的练习册都懒得完成。再者,上课老师也是一遍遍抄重点,更是强化学生忽视地理的意识。
(二)性格内向,自主学习能力弱:
由于受生活环境影响,很多农村学生性格内向,同时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甚少,基础知识较差,在学习上依赖性很强,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远不及城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难以开展,有时造成教学冷场。
六、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缺少交流的平台,在职培训机会少:
(一)教研活动次数少,规模不大:
对于农村中学地理老师来说,几乎没有机会参加教研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校老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业务学习资金不足,培训名额少:
学习的地点因一般定在较大城市,要花费数额不少的差旅费,因此,原本很正常的学术交流、业务培训就成了农村地理教师难圆的梦。
正文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探讨
前言简要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初中地理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国家、学校、地理教师个人三种立场出发,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一、国家政策、资金保障: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农村地区地理教学质量跟不上,主要原因是缺少一支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地理教师队伍,因此政府应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改善农村地理教育环境,多培养地理专业人才。
(二)加快推进农村中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地理专业人才到乡村中学任教;农村中学地理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凡不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农村中学任教。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改善农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条件,农村中学办公经费应有一定比例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比如江西省便在高校开设农村中学教师培训基地。
(四)把地理定位中考必考科目,增加分值,提升地理的地位;
在应试教育当道的时代,考分永远是学生的命根,只有和考试紧密联系起来,才真正有可能把地理副科的头衔摘掉。
(五)加强政策性鼓励措施:
国家和地方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进行 “支教”活动,并在考研、考公务员上给予政策优惠。鼓励大学生自谋职业和到偏远地区工作,并对于选择到农村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予以生活补助,而且在其他有助于改善他们工作生活学习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二、学校更新观念,调整态度:
(一)充分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端正对待地理教师的态度,聘请专业的地理人才从教,整治当前地理教师“杂牌兵”,增加地理课时,丰富教学资源。
(二)为地理教师提供业务提升的平台和鼓励:
建立完善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鼓励老教师参加合格学历的进修,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历后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制定措施,奖励教师参加自学考试。通过观摩课、评优课、基本功竞赛、说课、论文评比等活动,大力开展业务练兵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没有建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地理教师的态度很难改变,评价时既要重视最终结果,也要重视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地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一)夯实地理专业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宽广的知识体系:
地理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的地理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教给学生远远超于课本的内容,引领学生真正进入无比精彩的地理世界。
(二)改进地理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
虽然灌输式教学方法有其优势,如:教师易控制教学进度,但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讲,它显得太单调乏味,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有一些教师能普遍运用的方法,如提问法和谈话法,开展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对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展望
对于农村地理教育的发展前景,总体上讲,应该是秉着乐观态度。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地理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归根到底是农村经济欠发展的问题。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加大,必将带动农村各方面的进步,其中便包括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地理教育也将得到相应的改善。
关于地理教育师资的问题,笔者想到自己所学专业即师范类地理科学,学校的培养目标便是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班里大部分同学也是来自农村,随着大学生涯的结束,究竟有多少人又愿意回到养育他们的家乡,并在镇上的初中从事地理教育呢?其结果可能让人感到失望,当然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连爸妈亲人、老师教授们也时常教育我们要考研、要读博、要进重点中学教书,回农村似乎是很不光彩、丢面子的事,这些反映出农村地理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传统就业观念的改变,而这将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
【参考文献】
【浅谈我国农村水电安全保障问题】推荐阅读: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06-04
浅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12-13
浅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23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07-28
(开题报告)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09-26
我国农业农村问题11-29
从社会保障角度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07-14
我国农村农业投资问题分析07-30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问题研究07-16
读后感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