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的问题的思考

2024-11-21

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的问题的思考(精选9篇)

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的问题的思考 篇1

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的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样为东部的发达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同时解决了劳动力剩余问题,但是却产生了两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据全国妇联统计,目前中国留守儿童有5800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28%,其中14岁以下者超过4000万,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他们主要生活在安徽、河南、四川、湖南等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发展逐步壮大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的一个群体。同时,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增多,已发展成一个社会问题。近来出现的“两龄女童独守奶奶尸体”、“湘西留守女童带弟弟上学”等事件,不难看出留守群体所处的困境。

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同时致使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猛增。越来越多的老人正受着晚年的孤寂,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亟待社会的关注。勤劳淳朴的农民,省吃俭用拉扯大孩子,正当他们可以稍稍歇下脚的时候,孩子们却又远走他乡,给老人留下无尽的寂寞与思念。孩子们进城打工,一方面,是可以多赚钱,改善生活,开阔视野,相比在家种地确实要好得多,他们高兴。但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子女能在身边,享受天伦之乐。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力的衰退,老人们难以很好的照料自己。大量留守儿童中,相当一部分是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一般交给隔代老人照顾,不少老人需要同时照看几个孩子,这对他们来说更是力不从心。

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由于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羽翼的庇护,断绝了家庭亲情的滋养,他们的安全与健康很容易受到侵害,他们的心理与性格更容易发生扭曲。据调查,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由于双亲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管教和亲情缺失,给正值成长期的孩子人格健全带来负面影响,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一大隐患。

2、父母进城务工,陪伴在身边的只有爷爷奶奶,农村的留守儿童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学前教育。并且占一半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学业困难,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有心理偏差。如:自卑、抗拒,不服管教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的突出问题,严重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导致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农民工家庭问题、学校教育与管理问题、农村社区问题、政府政策问题。

留守群体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他们的背后,是超过两亿背井离乡的“流动大军”。一边是“流动”,一边是“留守”,许多时候,正是流动人群权利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种种困境。在这个意义上,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仅是能否与父母共同生活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一本课本和一张书桌的问题;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也不仅是吃饭穿衣的问题。对留守群体的关注,既要着眼于对单独个体的关切,更应扩展至对庞大流动人群的关怀。为此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建立健全相关措施,给留守老人营造一个安享晚年的环境,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当务之急。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出台了很多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曾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对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给与清晰定位,这种定位为农民工子女(包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就相关内容做出了修改。该意见发出时,有些地方省市对留守儿童问题已逐渐重视,相关的地方部门也已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意见发出后,全国各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也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直至今日,有些地方党政已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日常工作。

由于各地的经济文化条件不同,所以必须从各地的实际需要出发,出台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综合各地区及地方的实情,主要的措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及老人问题。要把处理好留守儿童、老人问题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使这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留守儿童、老人的联动工作机制。一是各镇或村委会要尽快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老人的情况,逐一登记造册;组织人员定期走访留守儿童、老人家庭,及时了解情况;以村委会为单位,每季度或半年为留守儿童组织一次联谊或联欢活动,让他们在欢乐中感受关爱;组织留守老人接受“育儿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老人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教育后代。二是各中小学要将“留守儿童”“梳理”出来,分类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重点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班主任要跟踪了解这些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知心人、贴心人。还要每月与学生家长书面或电话反映一次孩子在校期间情况。三是外出务工父母要经常给孩子打电话,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每月向班主任了解一次孩子在校的各方面情况。

三、社会各界要多方协作,形成合力。比如,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作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老人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等新观念,宣传国家保护儿童、老人权益的政策,宣传工作做得好的先进典型,营造关爱留守儿童、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民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家庭的帮扶力度,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财政部门在留守儿童、老人工作上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共青团组织要开展教育帮扶活动等。

四、有条件的乡镇,应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地方财政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给予经费补助,地方教体局、相关学校也加大了对上述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力度;各学校针对学生实际,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减免费用等方面,做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流出地学校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为进城务工子女办理转学手续,对短期随父母进城就读的,建立并妥善管理好外出学生的学籍档案。接收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全面开展关爱活动。建立信息档案、开展 “爱心家庭一帮一”活动、“关爱成长1+1”活动;利用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开通亲子视频对话功能;

设立了“留守儿童谈心室”,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之家。

随着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国家和地方的种种措施的施行,不少地区的情况都已有所改善。

法国学者孟德拉斯在其著作《农民的终结》一书中说:“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对当下中国而言,这一命题的一个重要内容则是,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提供必要的政府与社会支持,减少他们的亲情缺失、教育缺位、行为失范与安全隐患。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城市化能否有一个稳定大后方,也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能否有一个可持续未来。

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的问题的思考 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农村劳动力为主的跨区域流动无论在流动速度和流动规模上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伴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背土离乡, 中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 一大批未成年子女被留守在家, 成为“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 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机制,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 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的良好引导,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等原因, 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1.入学率偏低。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在学者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7%, 一直未入学者占6.85%, 失学者占2.45%。”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流动儿童中, 达到上学年龄却不能适龄入学问题表现十分突出。

2.学习成绩差。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者出现空缺的较多, 学习监督力度不够。父母 (尤其是父亲) 的外出, 使留守儿童失去了很好的学习辅导机会, 部分孩子的辅导者出现了转移, 少数孩子的辅导者出现空缺。临时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学生学习落后, 不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习惯不好, 不能完成家庭作业, 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

3.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在家里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长期下去往往出现消极情绪和性格缺陷, 表现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等。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多半会自己去解决, 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 他们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4.缺乏安全保障。

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保护环境, 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 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近年来, 农村留守儿童因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而溺水、触电、车祸、自杀、小病拖成大病等意外伤亡事故不断发生。这对我国农村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 关系到全体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公民素质的提高, 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产物, 其产生原因主要有:

1.家庭教育长期缺失。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 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 因此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 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 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由于早期教育缺位和亲情教育缺乏, 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及其缺乏, 他们的许多不良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 以致放任自流, 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2.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体系的不完整、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较差或呈下降趋势、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来自家庭的道德教育往往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较为缺失、寄宿制学校设施较差。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 也是能够对留守儿童施加影响的最佳机构, 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样会加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峻性。

3.社会教育任重道远。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环境, 社会教育往往被忽略, 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社会活动方式单调。由于农村缺乏相应的活动设施, 因此对倡导留守儿童参加有益社会活动造成限制。农村环境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赌博、游手好闲等社会环境往往深刻影响留守儿童, 使他们放弃学业, 整天在外游荡, 甚至参与赌博、盗窃等不良社会活动,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政策建议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 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具体对策与建议如下:

1.明确政府责任, 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 统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工作。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 在未来一段时期还可能逐步增加, 这个相对弱势群体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的未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仅靠教师的责任心、妇联的爱心难以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 必须依靠政府行政力量组织实施。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应权责相称, 能够协调相关部门行动一致统筹实施“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

2.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为契机, 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农村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 “非留守儿童”也可能发生,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诸多措施也适用于“非留守儿童”, 如亲情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寄宿制教育等。“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中遇到的困难, 如教师缺编、心理教师素质急需提高、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涉及到整个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而集学习、娱乐和党建于一体的亲情活动室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社区教育的有益尝试。我们建议以“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为切入点,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为蓝图, 整合“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及西部农村建设中的诸多资源, 对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做出整体规划与部署。

3.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库, 全面把握“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经费不足是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建议设立“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专项资金, 可采取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方式, 用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就医、就学和生活条件。同时对基层开展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试点和科研工作给予资助, 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4.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专题调研和试点。从掌握的调研材料来看, 两县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开展了很多调查研究, 也提出了一些想法和问题。对其中一些问题还需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例如基层力推的解决“留守儿童”监管缺位的寄宿制教育, 其成本如何核算、如何与农村中小学改造和农村教育布局相结合、如何防范寄宿教育本身所带来的问题以及“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如何依法转移等, 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一些试点如亲情活动室、托管制家庭也需密切跟踪, 以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5.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专项经费。国家用于西部农村建设和“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资源是有限的, 而农村“留守儿童”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用有限的资源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 必须明确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可依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及存在的问题, 对“留守儿童”群体进行分类, 针对问题相对集中的“留守儿童”分布情况及表现特点, 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做到分类实施和重点突出, 需要通过较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统计调查。目前, 青神、金堂两县均已开展了针对“留守儿童”的统计调查。可在此基础上扩大数据采集范围, 建立省级和国家的“留守儿童”数据库, 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6.发展社区教育, 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和相关法律的宣传。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本地经济, 让外出打工的父母都能在本地就业, 而这对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都难以实行。在“留守儿童”现象将长期存在的现实背景下, 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外出打工家长的辅导和培训, 增强他们对子女监护的责任意识, 并帮助发展他们的远程监护能力 (如对子女学习、生活指导及与子女的沟通技能等) , 这需要在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积极发展针对外出打工父母的社区教育和援助中心。另一方面, 要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 对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人、尤其是家长应追究责任, 切实保护好“留守儿童”的权益。

参考文献

[1]王江荷.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问题对策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

[2]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中国农村教育, 2006, 35-37.

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的问题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农村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39-01

一、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巨大,增长迅速。农村留守儿童特别集中地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在重庆、四川、安徽和江西等地区,每10个农村儿童中就有4个是留守儿童。超过半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学龄前和义务教育后阶段留守儿童需要特别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机会基本能得到保障,接受初中教育的机会尚未得到完全保障。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照料有所保证,但其内心情感极易被忽视,家庭关爱的缺失使其情感需求难以满足,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留守女童承担着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易成为留守儿童中的脆弱群体。外出父母在留守儿童成长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农村社区中赌博、网吧、人情攀比等社会风气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成长,儿童非常单纯,容易上当受骗,缺乏抵抗力,,受社会文化的引导,留守儿童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容易产生偏差和会乱,需要及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的重要环节,然而义务教育的体制壁垒又限制了其能动性的发挥。留守儿童所处教育环境中的种种弊病影响了其健康发展,对于农村儿童教育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留守儿童群体在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有被标签化的趋势,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陷入心理压力和不利的舆论氛围中。

(二)留守儿童发展特征。

1.社会发展方面:农村流动人口数量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也日益明显。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

2.家庭环境方面:低收入水平,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儿童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3.政策体制方面: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和二元户籍制度导致了农村入学费用昂贵,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升学等问题,使得留守儿童无法跟随父母去外地落户就读。

4.存在的持久性: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时间上的长期性以及地域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决定了留守儿童存在的持久性。

(三)解决措施。

1.推进县内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的举措。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招工用人机制。二是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三是全面加强县内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2.加大对学校的扶持力度,就地吸纳流动儿童入学,使儿童能够跟随父母在外务工地区就地入学。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尽量减少流动儿童上学的经济负担。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壁垒。使儿童能够随父母迁移,使流动人员及其子女与当地人享受平等的权利。

4.加强农村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多增加一些儿童之间娱乐和交流学习的设施,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强乡村治安,保护留守儿童的安全。

二、留守老人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绝大多数的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因子女外出务工而明显改善,生活只能维持温饱,贫困现象非常普遍。子女外出务工导致留守老人出现严重的生活照料特别是疾病照料的缺失,人身和财产安全存在很大隐患。子女赡养重物质而轻精神,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在家庭内外均很难得到满足。留守老人的看病就医问题依然严峻,应对疾病的脆弱性严重影响到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心里状态。

(二)留守老人特征。1.家庭负担重。留守老人不仅需要在家做农活,在农田耕作,还需要照看农民工子女,生活负担很重。2.经济状况差。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不高,还要支付各种生活费用,能用于给老人养老的资金并不多,多数老人经济窘迫。3.疾病困扰多。老人长期劳累身体状况差,医治费用高导致久病不医,使得老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4.权益受侵害。留守老人独自生活在农村,没有亲人保护,好多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生活处境艰难。

(三)应对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路。针对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本文从以下家庭、政府、社会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具体的解决措施。

1.家庭措施。a.外出子女应当尽可能为父母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保障父母的进本生活需求。b.外出子女应重视和关心父母的精神需求和代际间的情感交流。c.夫妇双方最好能留下一方抚养孩子、照料父母,尽量避免留守老人进行隔代监护和耕种大面积土地。

2. 政府措施。a.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庭附近就业的机会,从而缩短其回家的周期,尽可能减少对留守老人造成的负面影响。b.政府应加快完善和健全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贫困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C.通过财政扶持和政策支持,完善农村道路、饮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困难。d.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扶持老人协会,推动农村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

3. 社会措施。

a.农村金融机构降低对农村老年人的贷款门槛,使留守老人需要时能及时获得资金支持。b.通讯公司可免费或优惠为留守老人安装电话,降低通话资费,是留守老人能与外出子女保持经常性的联系。c.医疗机构可以在农村社区定期为留守老人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留守老人的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d.其他社会团体或个人可以通过捐助、慰问等方式加入到关爱留守老人的行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叶敬忠:《留守中国》。

[2]张德乾、仰和芝:《亲情呵护缺失:聚焦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中国统计》2007年第6期。

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的问题的思考 篇4

林七乡王双楼小学:娄长欣

我在河南省民权县林七乡王双楼小学任教三年,每一年班级里都存在心理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不仅学习成绩难以上升,与同学们的交往也成为一个障碍。我通过了解,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命运和困境有深深关切和担忧。来自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其中独居留守儿童已达205.7万,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贫困程度比物质贫困更为严重。2014年5月,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状况调查”,并最终形成了题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课题报告。我撰写此报告,目的是将我来自教学一线看到、体会到的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改善这些问题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

经过这三年的农村小学执教与对留守儿童的观察,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面临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问题,以及提出我的一些问题解决办法。

1.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但其学习态度与状态出现较大的差异,一方面缘于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与留守儿童自身的情况有关,因为缺少有效监督和应有的学习辅导,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学习的自信心。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的解决办法我认为是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开设兴趣小组,组建留守儿童帮扶教师队伍等一系列学校措施。政府开设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定期参加学习兴趣讲座,参加科学实验兴趣活动,提高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兴趣。

2.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将近一半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多发的解决办法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安全教育。现在每周学校安排了“安全教育”课程,将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学生的安全思想深入人心,从而很大程度的避免由安全意识差造成的人身安全问题的出现。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和谁最亲近”“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谁经常鼓励你表扬你”5种情况的平均百分比,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母亲、父亲和同学朋友,留守儿童则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但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较弱,而朋辈性倾向明显,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

班主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中流砥柱。留守儿童缺乏母爱,那就用爱感化他们。这项工作难度最大,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

4.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不理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其次是父亲外出的,母亲外出的最少,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5.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总体来看,留守女童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其原因:一是性别的差异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爱抚;二是家庭和学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满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传统的社会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负担。留守女童的家务负担远高于男童,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为家庭转移更多劳动负担的同时,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与父母外出带给她们的心理影响叠加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发展。

留守女童问题的改善需要的力量更多,我暂时还没有具体的计划。6.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发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其原因: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为相对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较女生晚,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监控,否则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理解、掌握和内化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导致价值观和行为偏差。二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男童影响较大,父亲外出缩小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也使得家庭中缺少权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监督变得更为困难。此外,对于男童而言,父亲还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参照和认同,父亲远离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别认同。情感替代是留守男童问题解决的途径。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树立英雄形象,通过观看电影、阅读书籍、增加社会阅历来树立他们对英雄形象的崇拜感,从而内化向他们学习。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篇5

一、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从XX县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已达到了8021人,其中,女童4025人,初中2771人,小学5250人,占在校学生数的31%。如果加上学龄前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将会达到40%以上,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调查发现,在亲情温暖、家庭教育长期缺失的状态下,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受到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一)学习成绩较差。调查显示,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孩子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积极性、自觉性差,纪律性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分不清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出现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行为自私,打架斗殴,更有少数留守儿童整天沉溺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走上犯罪道路。

(三)心理发展不健全。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心理,有较强的孤独感。有的留守儿童不愿寄宿在学校而到校外租房居住,导致早恋或其他越轨行为。

(四)价值观念扭曲。部分父母平时很少关注对子女的伦理教育、法制教育,觉得自己长期在外没时间照顾孩子,心理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让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五)安全防范意识差。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如入室盗窃时打伤留守儿童,企图拐卖留守儿童,尤其是未成年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害的主要对象。由于缺少管理和控制,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再加其他生活方式的诱惑,有些孩子还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此外,部分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氛围较差,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过少,导致学习质量滑坡;缺乏父母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学校的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而导致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难;代理监护人监护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违法违纪问题多;父母外出打工从事非法活动,影响子女健康发展。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作为目前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应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方面。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将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习惯潜移默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阳光的生活。因此,如果父母要外出务工,要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让孩子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同时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溺爱孩子,那种用物质来补偿感情的做法是不对的。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另外,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情况。外出务工的父母要与孩子的监护人经常联系及时进行交流,这样,外出务工的父母就可以及时了解子女的情况,以便发现蛛丝马迹,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

(二)学校教育方面。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应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管理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学校应配备心理疏导老师,对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留守儿童”所在地政府要把“留守儿童”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教育部门要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规划,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教育职能。在指导、检查、考评学校工作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民政部门要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卫生部门定期了解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提供必要的疾病防治和健康咨询;公安、司法部门配合学校做好法制教育,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力度,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犯罪;文化部门净化未成年人文化市场,切实加强网吧管理;劳务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把家庭教育纳入农民工培训内容;宣传部门加大对关爱留守儿童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报道力度;妇联组织要加强家教知识的宣传,劝阻六岁以下孩子的母亲外出打工,帮助她们实现就地就业。按照教育规律,年龄越小,家庭环境的影响量越大。对一个大学生来讲,社会环境的影响量最大,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学校的影响量最大,对于幼儿来说,家庭的影响量占到家庭、社会、学校三大环境影响量的70%。换句话说,对小年龄的孩子,即使他进入教养机构,其家庭对他的发展影响量依然占首位,对儿童个性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个性发展包括情感、对事情的态度等。共青团要组织城市儿童和“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各级关工委动员“五老”等老年志愿者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发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作用。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推动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监护网络,逐步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社会转型的诸多问题,需要构建职能部门保护机制,创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大环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和政策牵引方面的优势,着眼为外出务工人员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农村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农民在家乡的就业机会;城市有关部门亦应制定合理的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待遇,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把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当地公民教育之列,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上学的借读费,改善农民工子女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6

一。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社会上掀起一股“打工热”的狂潮,农村的经济发展确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外出打工赚的钱也确实比种地养猪要多,但是在这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引人深思和值得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

父母背井离乡,外出工作,不得不将自己的子女寄存在老一辈的身边,而这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些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于是我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与研究。

二.调查目标

细致了解留守儿童的主要情况,以及他们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活现状,教育情况等等,通过调查更多的了解和关注留守儿童。

三.调查主要内容

1.调查时间

2012年7月29日至2012年8月13日

2.调查地点

湖南省韶山市大坪乡林家湾村

3.调查对象

湖南省韶山市大坪乡林家湾村的留守儿童

4.调查方式

发放问卷调查方式、走访村民形式

5.调查步骤

我这次调查以进行走访调查,以问卷采访形式为主,通过收集一系列资料,数据,进行整合,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总结得出结论。、6.调查基本情况

我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家庭式父母双亲均外出打工,其中,父亲外出打工所占比例比母亲外出打工打,单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可能会造成孩子心灵与性格上得一部分缺失,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较为持久,我所了解的家庭中83%在5年以上,由此可知,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独自成长的时间较久。

且一般父母亲回家探望孩子的频率较低,大多数父母一年仅在过年时回家一趟,这样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可能造成亲情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边长大的孩子不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且老人们对于自己的孙子孙女普遍比较溺爱,容易养成孩子骄纵蛮横的性格,且留守儿童中形成内向性格的占绝大多数,具体表现为胆小,孤僻,易害羞,敏感等,由此看出儿童性格培养与父母有着莫大的关系,有相当大一部分的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很少一部分能有效的进行自我控制,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他们学习压力很大,在学习上没有双亲的辅导与督促,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且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不高,不能为他们辅导学习,使得孩子想学习也没有好的条件。且将孩子寄养在老人那里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老人平常田地里的活儿比较多,于是照料孩子的时间便会相对减少,有时甚至可能引发悲剧,不确定因素非常之多,可能造成家庭矛盾与摩擦,不利于家庭的稳定与团结。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我多方面打听,集思广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应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关爱,平等的学习

和生活环境,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

打电话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随时掌握他们的动向与变化,发现问题并及时

纠正。

2.政府及社会方面

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一些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族子女的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使其享受与城市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

且与此同时加大家乡建设,多发展家乡工业与企业,多为年轻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这样既可以带动家乡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兼顾自己的家庭,有有效减少家庭的矛盾与摩擦。

3.学校教育方面

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应予以重视,老师同学应多关心和帮助他们,留心观察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情况,让他们多多体会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以及大家对他们的关心。

4.留守儿童自我心态的调整

留守儿童应正视自身多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处环境,热真刻苦努力学习,不放弃自身,加强自身的自控能力,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道理。

调查人:会计1024班赵雅婷2012年8月15日

附件:

亲爱的同学,你好!

为了更方便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一下信息,请在符合条件的选项后的括号内打勾,谢谢你的合作,谢谢!

1.你是否是留守儿童()

是()否()

2.你父母双方外出情况()

双方均外出()父亲外出()母亲外出()均在家()

3.父母外出务工念书情况

2年以下()2-5年()5-10年()10年以上(4.他们隔多久回来一次

1年()1-5年()5年以上()

5.你对外出父母的想念情况

非常想念()偶尔想念()很少想念()

6.你与外出父母的联系情况

经常联系()偶尔联系()很少联系()

7.你认为你的性格状况

外向型()内向型()中性()

8.你的学习成绩

优秀()良好()中等()有待提高()

9.你的行为习惯

优秀()一般()有待加强()

10,。你觉得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好不好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篇7

一、情感出现空缺

这些孩子若有委屈, 他们多想给亲人, 特别是爸爸、妈妈倾诉;他们生病、吃穿, 多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呵护, 但却都不能如愿以偿。对比伙伴, 他们有一种自卑感, 自觉不如他人, 尤其在看到其他的孩子得到父母的关心, 心中更有一种失落感。有这样一个孩子, 因放学回家迟了, 爷爷说了他两句就赌气外出, 又哭又闹, 又喊爹, 又叫娘, 以死相胁, 于是爷爷、奶奶惶恐不安, 从此以后, 孙子干什么, 爷爷、奶奶不敢干涉。

二、生活无人监管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或出于其他原因, 对孩子的生活监管不力, 导致这些孩子逐渐学会了说谎、骗钱、大手大脚。今天在爷爷、奶奶处说学校收费买资料, 要10元到百十元不等, 明天又要给远方打工的爸爸、妈妈打电话要生活费、资料费, 而爸爸、妈妈出于对孩子的爱, 出于对孩子照顾不周的愧疚, 大多也不闻不问, 只是汇钱。孩子一旦钱到手, 又是过生日聚会、或唱歌、抽烟、上网……对学校的制度漠视起来, 对班主任、老师的管理逐渐冷淡, 头脑中享乐、玩耍、指责等, 不规范、不道德的因素开始滋生, 逐渐膨胀, 最终导致逃学、打架, 甚至犯罪。

三、教育出现真空

教育不到位, 将导致这些孩子缺乏最起码的“仁、义、礼、智、信”;如, 见了长辈不问好, 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在公众场合要么孤僻不合群, 要么出风头, 高声喧哗, 表现出极不合众的怪态;缺乏最起码的做人的教育。究其原因, 就是爸、妈不在身边, 靠自己性子成长;还有一个孩子, 从三岁半到六岁, 几年未见过爸、妈的面, 爷爷奶奶尽管疼爱, 但性格却越来越孤僻, 在人多处一言不发。

据调查, 目前留守儿童主题十分突出, 越是偏僻的农村, 问题越突出, 留守儿童普遍占入学儿童的70%以上。某一学校共57人, 其中留守儿童有48人。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 他们渴望父爱、母爱, 渴望受到关注。有人感言:在某看管所里, 85%的是农民的孩子, 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究其原因, 就是教师农民的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失去了有效监管。

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的问题的思考 篇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了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然而这种现象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我们***县显得尤其严重。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农村留守老人、儿童上升系数逐渐增大,它不但影响着我县的经济发展还影响我县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这个庞大的、特殊的弱势群体问题随即成为我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调查人群留守现状

最近,我国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统计结果,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1.78亿,占比已达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反映出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的态势,也意味着社会发展对年轻劳动力需求加大,从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也就呈上升趋势。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湖南省正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之一,特别是我们***县,经济相对落后导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20%以上。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

因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的数据备受关注,特别是公布数据显

示的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事实引来了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普遍担忧。从人口流动和分布特征来看,中国今年将进入城镇人口过半的城市时代,城镇化既是重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城镇化的最大挑战在于应对2亿多农民工构成的 “半城镇化”局面。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6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城镇化率近50%,高于“十二五”规划的预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按照这个发展趋势,今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就将超过一半,进入城市时代。可见,从整体看,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速城镇化发展阶段。高速城镇化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更要关注我县留守老人、儿童,做好适当工作以方便我县乃至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调查人群生活状态

在众多年轻人告别农村,流动到城市去淘金的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身影,人们称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为“留守老人”。他们一边佝偻着身躯劳作于阡陌之间,一边还要隔代抚养孙子孙女。他们在默默操劳的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生活的各种压力以及孤独和寂寞的煎熬。以官庄乡为例,留守老人们一般很少外出走动,也很少有人能够听得懂普通话,家里电视、收音机等能与外界联系的工具都是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他们一边要照顾同样留在农村的孩子,一边还要顾及农活,种植一些柑桔、板栗等作物,以此减轻外出打工年轻人的负

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逐渐衰弱,患病率逐渐上升,然而农村留守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在医疗资源和照顾资源的获得上不尽如人意,农村基层组织给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帮助也十分有限。常年的劳累加上情感的孤独,对老年人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因父母外出打工,由于条件的限制又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把孩子留在家乡托付给爷爷奶奶代养,由此形成了“隔代教育”的现状。这些监护人由于年龄大、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他们即使想给孩子们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然后更多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无奈到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只能让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父母亲情原本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感情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很少有机会和孩子交流,让留守儿童感觉没有根基没有依靠,导致了留守儿童感情上的空虚。大多数父母为了弥补,用金钱去填满对孩子的愧疚感,这种不正确的对孩子过分溺爱的方式,使得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期的留守儿童几乎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形成了自私任性、感情脆弱、内向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对调查人群应采取的措施

由于留守老人对自身的生活要求并不是很高,而且生活于***县农村本来消费就较低,我国应重点从老人的需求做考虑。

他们生活单调、有孤独感、害怕生病、担心成为家庭的累赘等等,从道德上我们就应该尽量满足他们这一群辛苦了大半生的劳动人民了。政府应进行适时的救济,组建社区老人娱乐场所,使老人们常在一起纳凉、谈心、话家常乐有所娱;电话电视要入家入户,让留守老人随时能与在外的子女联系,让他们感觉没那么孤独,感受亲情的温暖;落实医保政策,让留守老人以极少的钱就可看病就医,不要担心医疗费问题;鼓励年轻人以孝为本,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让父母有安身立命之感;建立好老人保障制度,完善部分法律来保护老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尽量做到让老人无忧是为我们奋斗之宗旨。

相对于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改革措施就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了。首先,我县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城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其次,应该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主渠道之一,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最后,应调动各方面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作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等新观念,宣传国家保护儿

童权益的政策,宣传工作做得好的先进典型,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民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力度,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财政部门在留守儿童工作上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共青团组织要开展教育帮扶活动等。

四、总结

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的问题的思考 篇9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的调查报告》

系别: ;年级: 2012级 ;

专业: ;班级: ;

学号: ;姓名: ;

实践时间: 2015年 月 日 至 2016年 月 日

共 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印江县、沿河县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实践目的: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二、实践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

此次调研为我本人及班上五名同学共同完成,我们选取印江县罗场乡为主要区域。为了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6岁之间。调查共涉及15个班级,总人数700人(其中初中生300人,小学生400人)。据调查统计,罗场乡现有人口43425人,近几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几何极数倍增,现有1.8万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72%。在700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小学生176人,中学生140人),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总体比例偏高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a.学习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辛冲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b.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c.缺乏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据在辛冲镇第二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专题调研,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d.心理障碍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e.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f.价值扭曲

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g.安全隐患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三、实践结果: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1.政府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温家宝总理曾在2007年“六一” 前夕,专门看望了家住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的一位留守儿童杨赛克。总理认真地察看了他的作业本,并询问了他的学习状况。此外,政府多次组织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并力争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只要把这些切实可行的工作继续下去,政府会把留守儿童的问题处理好

2.学校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仁。担当责仟,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仟心和主人公意识。有了学校的配合,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面对社会。

3.社会

留守儿童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亲情的疏远,留守儿童很容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热情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

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许多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的托儿所,图书馆,游戏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很多志愿者也来到最需要温暖的家庭中,为留守儿童带去礼物和问候。这些做法反响极好,已经慢慢吸引了更多社会热心人的关注。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只是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同时,他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成长。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要靠各级政府的积极协调配合,社会各界更应伸出援手,承担责任。政府,学校,社会人士通力配合,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化建设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针对以上情况,以及调查过程中的总结,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联系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家底,规范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档案内容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不仅要包括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还要记录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临时监护人沟通、定期与村委会(社区)沟通的内容。学校要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留守孩子的成长。广泛开展家访,上门送温暖,融洽师生关系,要适时反映倾向性问题,与家庭、社会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2、适当增加政府投入

作为地方政府,必须考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相关经费,一方面要适当增加教师补贴;另一方面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托管中心,改善食宿条件,可以填补双休日、节假日监管的空白。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现状,解除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广泛开展家教指导

各学校可以印发《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进行书面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针对当前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的现状,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委会和学校联动的关爱网络。学校要指导家长正确处理家庭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为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学校可以开通家长热线电话,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提供网络视屏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鼓励和教育。学校和老师与临时监护人也要保持经常性联系,指导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正常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5、学校适当分担责任

学校可以为每个留守儿童安排一个托管老师,实行留守儿童定期谈心制度,加强监管、沟通、交流,针对不同情况,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利用教师的权威性,努力消除祖辈代沟造成的不利影响。学校举办各种有意义 的活动,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平时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班主任和托管老师可以通过日记、周记等形式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及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健康,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消除心理沟通的障碍。教师适当留堂托管,对他们的作业进行指导,结对帮扶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宽容、学会感恩,以健康快乐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6、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为了填补留守儿童的空闲时间,消除孤独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幸福、祥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举办写作、书法、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给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体会成就感,培养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7、全社会来关心支持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仅靠教育部门一家,必须有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加强他们学习上的辅导;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实有力的保护网。各级政府要整治周边环境,取缔非法网吧、游戏机室、桌球室等,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上一篇:2010党建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下一篇:我们班的杨老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