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2024-09-25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报告(精选8篇)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篇1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报告

XX县XX乡XX小学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劳务产业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务工,推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把孩子留在家里,随之产生了一大批“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即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家在外打工,把其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问题的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对怀化市新晃县新寨乡新寨小学的留守儿童的调查来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关心他们的生活是否过的很快乐,尽量多地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上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调查方式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采访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性格比较内向

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离家远,全家团聚时间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不仅影响了亲子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调查了解,与父母外出打工前相比,3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很孤单;37 %的留守儿童觉得没有人和他一起玩,41%的留守儿童觉得很难让别的小朋友喜欢他,自信心不够。

(二)精神抑郁,很难找到快乐

这些孩子大多都是14岁以下,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时期,而稳定的心理特征还未形成,特别是进入到青春期后,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更加的突出,在学习上困难、交友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惑,这些问题使得他们无法找到心理排解的窗口。这让这些人群无法获得快乐,内心的痛苦、郁闷纠结使得这些孩子没有自信,不敢大胆的表现自己,缺乏生气。

(三)认知偏差 由于父母对留守儿童思想和心理状况的关心不够,导致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容易产生行为偏差。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加剧,遇到自己不开心时觉得没有父母安慰,没有倾诉对象,没有人关心自己,自己不如别人,生活没意思,性格抑郁,自我封闭,为人孤僻不合群,乃至厌世嫉俗。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很少陪伴孩子,心理觉得愧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这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不良行为习惯。

(四)留守儿童问题还未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随着劳务产业的发展,人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劳务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未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从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二)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务工人员居住和工作时间的不稳定以及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农民无法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给予照顾,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三)从家庭来看。

一方面,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外出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大多父母由于生活所迫往往选择前者。另一方面,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家里的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一)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1、完善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务须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尽量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即便分身乏术,也要经常给孩子打打电话、写写家信,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变化,避免其出现成长危机和道德失范等问题。对于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在家照顾孩子,应当选择合格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予以关注。父母也应当及时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对于父母,根本是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不是给孩子一个温饱富足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

2、加强学校的教育

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职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使之解开心灵的疙瘩。班主任老师应该多一点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首先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日、父母的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喜好和他的朋友、监护人情况等。同时在平时多加强与这些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住校的留守儿童,更希望班主任老师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这些“特殊的学生”。

3、社会教育不可缺失

作为政府,应该把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作为基层政府的工作任务来完成。倡导关爱生命,关爱留守儿童。给这些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由学校和政府的共青团机关、少工委联合开展的心理救助、春游、亲子活动等有意义的专项活动。二是加强对教育的扶持,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帮助,首先要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待遇,加大对班主任就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培训工作。三是政府还可以就现实的教育环境加大治理的力度。维护好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黑网吧加强查处的力度,对危害学校学生安全的事件要加强管理。对学校周边不良少年要加强监管,以免给这些心理脆弱的留守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恐慌。

(二)、关爱孩子,创新关爱教育机制

对于留守儿童,可以创办“留守儿童学校”或者“留守儿童班”,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配备高素质的教师,对这些孩子的成长我们想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父母就在身边”活动,开放专列,在一个特定的节假日,安排这些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和生活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为他们的出行、沟通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完善社区、农村关爱服务网络,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的主要干部牵头,热心关注、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份关爱。

留守儿童问题从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开始,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他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和上亿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同时,他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成长。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要靠各级政府的积极协调配合,社会各界更应伸出援手,承担责任。只有政府,学校,社会人士通力配合,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给他们一缕心灵的阳光,让这些孩子也能茁壮的成长。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篇2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缺陷

数据显示,有13.2%的孩子认为很多时候做得都比别人差或一直做得不好,显示出较明显的自卑倾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依靠和坚强的保护,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39.6%的留守儿童无人辅导其学习,27.6%感觉到孤单,没人聊天。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很好地和父母交流,慢慢地就会影响和其他人的交流,从而形成内向的性格特征。整体来讲,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性格缺陷比较突出,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价值观的偏移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对孩子的有效引导和融洽的感情交流,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多数父母会选择给予孩子较多物质上的满足,从而使孩子养成一味地追求物质满足的习惯。还有部分父母由于诸多原因,在情感和物质上都不能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使孩子在情感和物质上都很缺乏,在周围相对比较丰富甚至有些学生故意炫耀物质财富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扭曲留守儿童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今后的人生发展。

(三)人际交往困难

数据显示,有39.5%的留守儿童朋友很少或根本没有朋友。留守儿童的同辈朋友或伙伴过度欠缺,缺乏交往能力的培养和信心的建立,会对今后进入社会的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产生极其不利影响,使其融入社会和团体困难,进一步加深自卑感和孤立感。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困难或障碍会进一步恶化其性格缺陷,不利其身心健康。

(四)情绪情感障碍

据调查数据显示,有58.0%的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没人辅导学习;有55.7%的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或者感到孤独、无助。留守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开始觉醒的阶段,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受到欺负,却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和可以依靠的氛围,慢慢地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缺少关爱、支持和鼓励,形成不良的情绪情感反应。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一个突出趋势是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一)家庭教育不到位

留守儿童中有很多都是父母双方出去打工,孩子大多是由祖辈抚养。留守儿童与祖辈的年龄之间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监护人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孩子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监护人通常比较注重孩子的安全和物质上的满足,忽视孩子心理和精神上感受,无法满足其基本的精神需求,从而使留守儿童产生内向的心理。留守儿童因为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加上监管不到位使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无助等不良心理现象。数据反映,父母半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54.5%(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分离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也不容易接受本身就十分欠缺的祖辈的教育和引导。

(二)学校教育不全面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践过于看重对青少年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由于诸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辅导。外出务工人员多来自于偏僻贫穷的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

(三)相关政策不完善

当前,流动人口子女中的进城儿童的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没有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调查发现,有71.5%的孩子希望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城市生活。但各级政府并没有制定出有利于留守儿童随其父母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相关政策,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入学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等,都在留守儿童进入城市和父母一起生活上存在较大的阻碍。政府为帮助留守儿童而推出了代理家长的举措,但是对代理家长的实施还比较缺乏物质和经济上的支持,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以及中国特殊的血缘关系的文化背景,有一些家长和孩子并不理解或认可代理家长的做法,导致一些人不愿意做代理家长。在回答“您是否愿意今后做代理家长?”一问时,只有21.5%的人愿意,而31.1%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27.0%的人不置可否,有20.4%的人愿意服从组织安排,这是对目前代理家长活动开展不好的较直观的反映。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家庭——在活动中努力付出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要更多地调动家庭的积极性,让家庭担负起重要的教育职责。据调查资料显示:有87.4%的留守儿童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在身边关心自己,可见孩子们很期望得到爸爸妈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有孩子的外出务工人员,最好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则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留守的家长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另一方尽可能也抽出时间和机会与孩子进行亲情和学业的多方位关心,共同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二)学校——在服务中延伸教育功能;教师——在活动中渗透爱心

据我们和学校教师访谈了解到,教师除了在学习上能给孩子们一些帮助,生活上的帮助很少。留守儿童所在的各级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安排专门的生活管理教师,负责留守儿童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很多留守儿童都非常愿意接受学校和教师提供的帮助。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的这一类传统约束力正走向衰落,留守儿童的成长面临他律性的失控、失范。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从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上着力,调查显示,有96.4%的留守儿童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当我们能够调动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信任他们,把他们自己的事交给他们自己处理,他们就会发展出一种主体能力,即一种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三)政府——在改革中完善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在管理中转变职能

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当前,流动人口的子女中的进城儿童的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必须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为留守儿童寻找适合的“代理家长”,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很多家长认为代理家长应具备有文化、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品质。当地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父母外出打工现象而减少留守儿童。或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能离家更近而增加对孩子关怀,减轻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开设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让留守儿童最好能在父母打工的地方就近入学。成立留守儿童学校或班级,给予他们更多学习、生活上的照顾。建立留守儿童中心或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多关注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之间多交流。政府出台相应措施,由专门部门管理,有专项资金支持。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更大范围的社会改革政策的配套支持,需要重新检视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入学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等,逐步地、系统地予以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适应进城儿童的需要,适应所有少年儿童的需要,使他们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四)社会——在活动中积极参与

希望全民积极参与,多关心、多关注、多支持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显示有74.1%的人支持代理家长的活动,很多代理家长也表示自己可以给留守儿童提供诸如多与孩子沟通、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以及经济帮助等多方面的帮助。作为代理家长,同时希望得到留守儿童家长的理解支持,得到孩子的理解,也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希望政府和组织在物质和经济上给予支持。

总之,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携手形成爱和教育的合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让所有留守儿童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及其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必要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问题。重庆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性格缺陷、价值观偏移、人际交往困难、情绪情感障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不全面、相关政策不完善等方面。为此,应整合家庭、学校、教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共同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

[2]李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5):139.

[3]梁建华.河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5):156-157.

[4]周林,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2-4.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据全国妇联2010年公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迫于经济条件、城乡体制和户籍限制等,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一方父母或祖辈亲戚等照顾的儿童。在城市里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无法享受到市民待遇,他们的身份和生活状态无法做到家庭式迁移,迫使他们将子女依然留在农村。随着农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数量不断加大,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有不断增长趋势。黑龙江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其现有留守儿童145750人,年龄在6-14岁居多,年龄普遍偏小,正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或亲属照顾,致使很多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学习成绩和初中教育的在学率大幅下降,若无家人和学校的及时引导,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易出现情感缺失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2.留守儿童易存在成绩欠佳现象

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此次受访中达到大专及本科学历仅占10.5%,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3.留守儿童易产生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儿童无法与父母及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监护人无暇顾及儿童的心理变化,这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易使儿童产生心理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不利的心理问题。

4.留守儿童存在道德行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老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当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需要家庭的关爱,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的努力。

社会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农村就业环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在家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父母与儿童分隔两地的问题,让父母留在家里。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保证流动农民的权利,降低学校入学门槛,在社会保障和子女入学方面给予优惠,改善城市打工子弟小学教学环境,使农民工无后顾之忧,让孩子们可以随父母到打工的地方生活。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政府相关部门监督其办学行为。

学校方面,一是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五是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在家庭方面,在外务工的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知老师,定期与儿童进行沟通,尤其年龄在11岁以上的儿童,正处在青春期的关键时期,家长更应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不要只关注儿童的学习,提供物质上的满足。要关注儿童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才不会误入歧途。

四、结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很多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篇4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的调查报告》

系别: ;年级: 2012级 ;

专业: ;班级: ;

学号: ;姓名: ;

实践时间: 2015年 月 日 至 2016年 月 日

共 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印江县、沿河县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实践目的: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二、实践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

此次调研为我本人及班上五名同学共同完成,我们选取印江县罗场乡为主要区域。为了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6岁之间。调查共涉及15个班级,总人数700人(其中初中生300人,小学生400人)。据调查统计,罗场乡现有人口43425人,近几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几何极数倍增,现有1.8万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72%。在700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小学生176人,中学生140人),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总体比例偏高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a.学习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辛冲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b.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c.缺乏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据在辛冲镇第二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专题调研,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d.心理障碍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e.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f.价值扭曲

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g.安全隐患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三、实践结果: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1.政府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温家宝总理曾在2007年“六一” 前夕,专门看望了家住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的一位留守儿童杨赛克。总理认真地察看了他的作业本,并询问了他的学习状况。此外,政府多次组织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并力争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只要把这些切实可行的工作继续下去,政府会把留守儿童的问题处理好

2.学校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仁。担当责仟,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仟心和主人公意识。有了学校的配合,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面对社会。

3.社会

留守儿童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亲情的疏远,留守儿童很容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热情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

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许多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的托儿所,图书馆,游戏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很多志愿者也来到最需要温暖的家庭中,为留守儿童带去礼物和问候。这些做法反响极好,已经慢慢吸引了更多社会热心人的关注。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只是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同时,他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成长。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要靠各级政府的积极协调配合,社会各界更应伸出援手,承担责任。政府,学校,社会人士通力配合,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化建设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针对以上情况,以及调查过程中的总结,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联系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家底,规范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档案内容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不仅要包括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还要记录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临时监护人沟通、定期与村委会(社区)沟通的内容。学校要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留守孩子的成长。广泛开展家访,上门送温暖,融洽师生关系,要适时反映倾向性问题,与家庭、社会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2、适当增加政府投入

作为地方政府,必须考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相关经费,一方面要适当增加教师补贴;另一方面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托管中心,改善食宿条件,可以填补双休日、节假日监管的空白。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现状,解除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广泛开展家教指导

各学校可以印发《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进行书面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针对当前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的现状,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委会和学校联动的关爱网络。学校要指导家长正确处理家庭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为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学校可以开通家长热线电话,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提供网络视屏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鼓励和教育。学校和老师与临时监护人也要保持经常性联系,指导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正常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5、学校适当分担责任

学校可以为每个留守儿童安排一个托管老师,实行留守儿童定期谈心制度,加强监管、沟通、交流,针对不同情况,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利用教师的权威性,努力消除祖辈代沟造成的不利影响。学校举办各种有意义 的活动,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平时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班主任和托管老师可以通过日记、周记等形式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及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健康,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消除心理沟通的障碍。教师适当留堂托管,对他们的作业进行指导,结对帮扶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宽容、学会感恩,以健康快乐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6、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为了填补留守儿童的空闲时间,消除孤独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幸福、祥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举办写作、书法、文艺、体育等兴趣小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给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体会成就感,培养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这样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7、全社会来关心支持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仅靠教育部门一家,必须有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加强他们学习上的辅导;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实有力的保护网。各级政府要整治周边环境,取缔非法网吧、游戏机室、桌球室等,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篇5

林七乡王双楼小学:娄长欣

我在河南省民权县林七乡王双楼小学任教三年,每一年班级里都存在心理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不仅学习成绩难以上升,与同学们的交往也成为一个障碍。我通过了解,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命运和困境有深深关切和担忧。来自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其中独居留守儿童已达205.7万,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贫困程度比物质贫困更为严重。2014年5月,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状况调查”,并最终形成了题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课题报告。我撰写此报告,目的是将我来自教学一线看到、体会到的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改善这些问题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

经过这三年的农村小学执教与对留守儿童的观察,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面临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问题,以及提出我的一些问题解决办法。

1.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但其学习态度与状态出现较大的差异,一方面缘于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与留守儿童自身的情况有关,因为缺少有效监督和应有的学习辅导,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学习的自信心。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的解决办法我认为是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开设兴趣小组,组建留守儿童帮扶教师队伍等一系列学校措施。政府开设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定期参加学习兴趣讲座,参加科学实验兴趣活动,提高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兴趣。

2.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将近一半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多发的解决办法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安全教育。现在每周学校安排了“安全教育”课程,将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学生的安全思想深入人心,从而很大程度的避免由安全意识差造成的人身安全问题的出现。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和谁最亲近”“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谁经常鼓励你表扬你”5种情况的平均百分比,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母亲、父亲和同学朋友,留守儿童则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但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较弱,而朋辈性倾向明显,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

班主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中流砥柱。留守儿童缺乏母爱,那就用爱感化他们。这项工作难度最大,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

4.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不理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其次是父亲外出的,母亲外出的最少,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5.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总体来看,留守女童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其原因:一是性别的差异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爱抚;二是家庭和学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满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传统的社会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负担。留守女童的家务负担远高于男童,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为家庭转移更多劳动负担的同时,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与父母外出带给她们的心理影响叠加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发展。

留守女童问题的改善需要的力量更多,我暂时还没有具体的计划。6.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发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其原因: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为相对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较女生晚,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监控,否则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理解、掌握和内化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导致价值观和行为偏差。二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男童影响较大,父亲外出缩小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也使得家庭中缺少权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监督变得更为困难。此外,对于男童而言,父亲还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参照和认同,父亲远离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别认同。情感替代是留守男童问题解决的途径。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树立英雄形象,通过观看电影、阅读书籍、增加社会阅历来树立他们对英雄形象的崇拜感,从而内化向他们学习。

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篇6

今年暑期做过一项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调研的结果很是令人担忧。调研结果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80%以下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撒谎,上课纪律差,有的上课时间溜出学校上网,彻夜通宵。

二、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

三、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6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心理失衡。针对50名学生儿童调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5%以上。

四、监护管理不够强。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85%以上,一部分托付亲朋好友,留守儿童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责任了,隔代管教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

五、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龄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沟通上存在困难,这种有缺陷的幼年生活,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针对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政府加大投资力度。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2、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针对当前家庭、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居)委会应建立农户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会关爱,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政府要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娱乐越来越丰富,由台球到网络世界,街道、城区的网吧逐渐增多,这无疑给学生提供场所。针对青少年上网,政府应加大对网吧的管理力度,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严禁未成年进网吧,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杜绝未成年人上网。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篇7

1 当前留守儿童的现状

由于诸多原因限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下,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尤为迅猛,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需要大量劳动力, 农村地区偏僻, 生产力较为落后,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家庭收入, 改变生存现状纷纷外出务工, 由于户籍限制及经济原因, 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 大多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由家中老人代为看管。 据《中国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中国进城务工劳动力约为1.3 亿,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 万人, 其中14 周岁以下留守儿童超过4000 万人, 在全部的农村儿童中, 留守儿童占28.29%。 该数据呈逐年递增趋势, 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大。 留守儿童据其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分为“母亲外出”, “父亲外出”, “父母亲均外出”三种情况类型。 对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相关调查研究, 共计2032 名学生 (占全部学生95.4%) 。从总体上看, “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614 人 (占30.2%)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131 人 (占6.4%) 、“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377 人 (占18.6%) , 三类留守儿童的总数量为1121 人 (占55.2%) 。 数据显示充分让社会感受到压力, 留守儿童数量庞大, 他们的教育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父母纷纷外出务工, 留守的孩子由谁监护和看管? 谁来承担起“启蒙教育”的职责呢? 孩子的心理情感缺失和精神空虚将由谁弥补? 对744 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 有230 名是托付祖辈照管, 占38.7% ; 有23 名托付亲朋好友照管, 占29.7%;有344 名是由母亲在照管, 占43.2%;由127 名是由父亲照管, 占18.1%。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看, 父母未能承担监护教育职责, “隔代教育” 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凸显, 导致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多方面缺失, 不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 不能较好的适应集体。

2 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事关其成长成才, 是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奠基石, 亦是一项长远目标, 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 然而仍不完善, 亟待解决。 就完成家庭作业这一项展开调查, 对比结果显示, 在非留守儿童中, 40.3%做作业0.5 小时, 35.8%做作业0.5~1 小时, 12.6%做作业1~2 小时;在留守儿童中, 33.1%做作业0.5 小时, 40%做作业0.5~1 小时, 14.6%做作业1~2 小时。 留守儿童每天做作业的时间略多于非留守儿童, 而学习教育质量却无明显提高。 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在家长监督方面处于劣势, 没有家长作为很好的向导, 他们也许会成长的更加艰难, 作业无人辅导, 疑惑在家无法解答甚至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才能达到相同学习效果。 因此, 学校教育, 家长引导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留守儿童学校大多位于偏远农村和小城镇, 师资力量短缺, 教学物资匮乏, 尚未健全寄宿制, 无法客观地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进行科学引导, 教学效果质量便停滞不前, 效果不佳。 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儿童而言, 家庭引导对其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 教育效果对认知水平、行为方式也有明显的影响, 相互作用, 紧密相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学习兴趣需要从小培养, 父母的向导作用尤为关键, 缺失了父母的引导,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长对于孩子的作用不言而喻。 父母亲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 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失去父母的陪伴, 没有父母亲引导他们认知世界, 待人接物, 对待问题, 在这方面启蒙教育缺失将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不良影响, 日后孩子容易以自己为中心, 变得自私自利, 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 多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 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 任课老师同时扮演学业教育和心理辅导员, 无奈关注不够, 还是易于引起留守儿童心理偏失。

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走访过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一个孤儿周某家中, 出现了不曾预料到的情形, 也略微挫败我们的自信心。 周某听说我们来了, 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 拼命地躲。 他一直攥紧拳头, 低着头, 反抗着我们的关心。 掏出一颗糖, 给他剥好, 却被他扔到路边草丛。 我们很想帮他, 却连最基本的沟通都做不到, 没想到他的心理竟会抵触到这般, 他的奶奶77 岁了, 聊到周某的父母, 她哭得很伤心, 谈及周某, 她说:“这孩子很内向, 话很少, 不愿多说。 ”据邻居透露, 周某从不跟其他小孩玩耍, 见人也不打招呼。 也许, 周某的心理状况是现在贵州乃至全国的留守儿童或孤儿心理状态的一个缩影, 负能量与心理缺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很难想象这一批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及心理会怎样, 他们不屑于沟通和表达自己, 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社会上的人或事不遵从他们的内心了, 他们会怎样处理, 会不会很极端……虽然事态尚未发展到如此严重, 但至少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3 嵌入“关怀因子”破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2015 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 要关心留守儿童, 加强管理和服务。 全国妇联2013 年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郑惠强指出, 因为缺乏父母陪伴,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内心孤僻、教育缺失等问题, 导致很大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甚至有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并且情况还有恶化的趋势。 长期以来, 造成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因素有很多, 但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未能引导, 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家长理应以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作为先决条件, 国家政府重视与关怀, 才能使得问题更为明朗化, 得以切实解决。

3.1 政府主导, 部门联动

首先, 要重视、支持、引导留守儿童帮扶事业。 以贵州省为例, 目前在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新建了800 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 其中毕节市270 个、遵义市95个、威宁县80 个、六盘水市80 个、黔南州76 个、安顺市50 个、黔西南州45 个、黔东南州42 个、铜仁市36 个、贵阳市21 个、贵安新区3 个、仁怀市2 个。 通过这些措施将解决留守儿童的基本居住问题, 此外, 贵州省教育厅对建成并运行良好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按每个2 万元标准进行奖补, 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留守儿童帮扶事业。 其次, 搭建情感交流的桥梁, 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沟通机制。 例如,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开展“三关”工程活动, 通过开通亲情电话、亲情视频、设立亲情邮箱, 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沟通桥梁, 使得留守儿童与家长亲密沟通, 缩小情感差距, 培养亲情, 使留守儿童弥补情感缺失。

3.2 健全法制, 落实保障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也将视角投向了这群特殊的孩子, 在今年全国 “两会”, 郑惠强提交了题为《关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若干建议》的提案。 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体系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保障。 目前, 关于我国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的针对性、综合性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 才能切实有效保障留守儿童根本利益。 与此同时, 理应着手加快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地方相关条例的修订。 有效保障相关条款的实施,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权益、人身权益和财产安全, 维护其最大利益。

3.3 社会参与, 奉献爱心

了解到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状况堪忧, 社会爱心团体自发组织公益活动, 奉献爱心, 传递温暖, 仅在贵州省遵义市, 就有很多这样的爱心团体, 各种志愿活动开展频繁。 笔者和自己的一些同学也加入志愿者行列, 尽绵薄之力关心留守儿童, 走访偏远山区贫困家庭, 奔赴贫困小学支教, 引领他们积极健康面对生活。 留守儿童心里缺失总是存在的, 通过社会爱心人士自发组成爱心团体和自愿服务队, 汇聚成大大的爱心, 关注关爱留守儿童。

3.3.1 爱心基金会的成立,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贵州省遵义市首个以留守儿童为资助对象的基金会成立当天, 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小学、 娄山关中学及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 分别获得10 万元资助金。 遵义市聚银爱心慈善基金会负责人陈建华称, 该基金会以学校或村寨为单位, 用于教育投入和基础条件的改善。

3.3.2社会志愿者奉献爱心, 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志愿者们自发组织来到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 为留守儿童们在家门口举办一次特殊夏令营活动。 “兔子舞”、“气球接力”、“巧贴鼻子” …… 龙潭小学的部分老师、12 名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志愿者们还以绘画、音乐、自然科学、安全等主题, 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标,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多方面兴趣, 缓解内心孤独。

3.3.3 立足实践, 大学生志愿服务。 2015 年10 月3 日我们自发组织志愿服务, 在国庆期间留校, 开展“国庆送温暖———定点帮扶”活动。 清晨, 我们买好生活物资、学习用品, 前往遵义市新蒲镇中桥村留守儿童周某三姊妹家中, 他们最大的10 岁, 小的才8 岁, 三姊妹因爸爸患有痴呆, 妈妈弃家远走, 全靠爷爷奶奶抚养, 家住砖厂房, 破败不堪。 我们将从市区买回的蔬菜、米、油等做成午饭供她们一家人享用。 我们还给孩子们进行作业辅导, 心理疏导, 陪伴他们玩耍。

3.3.4走访家庭, 送去温暖。2014年12月, 我们曾到遵义市新浦镇贫困单亲家庭罗丹家中, 她是一名刚进高中的留守儿童, 她从小受到别人帮助, 在大爱中长大, 心里缺失得到及时弥补, 整个人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教育及心理上, 她感恩于大家的帮助。

3.3.5携爱赴教, 向阳花开。我们志愿者主要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偏远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中桥小学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0%, 一对一帮扶、课堂辅导、道德讲堂、史剧表演、安全知识讲座、爱心助学、艺体殿堂、爱心募捐、文艺汇演都是我们开展的主要项目, 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多方面才能, 加强其学习文化素质修养, 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在假期, 我们还自发组织到遵义市新蒲小学, 为学生们开展少年宫项目, 其中主要包括:古筝、绘画、舞蹈、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希望能为该校留守儿童带去欢乐, 陪伴他们成长。各级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 尽自己所能, 为孩子们增添多一份乐趣, 让他们少一份孤独。

3.4 家庭尽责, 学校温暖

3.4.1学校注重教育, 加强管理。学校应当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 建立专门的机构, 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和日常学习、生活, 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学校还应该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 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学校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艺活动, 多开展户外活动, 亲近自然, 接触社会, 释放压力, 充实业余生活, 填补精神空虚, 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与家长交流, 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与家长共同努力疏导留守儿童, 使他们得到充分关爱。

3.4.2家长尽职尽责, 履行义务。长期以来, 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更多的是从社会环境、政府责任、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其实, 造成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关爱的缺失而导致孩子情感的残缺, 家长应引起重视, 承担责任, 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多与孩子沟通, 纠正孩子的错误心理和行为, 尽职尽责, 才能促进孩子成长成才, 走向更好的未来。

摘要: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堪忧, 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于父母长年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缺乏呵护与陪伴, 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他们大多由家中长辈监护, “隔代抚养”易造成非正常成长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合作, 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心理问题,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李亦菲.拨开留守儿童心灵的“迷雾”[N].光明日报, 2015-07-04.

[2]王达梅, 魏满霞, 李秀河, 等.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以广东省罗定市为例[J].教育导刊, 2015 (4) :52-56.

[3]谢红.浅谈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视界, 2012 (10) :109-111.

[4]马灿.共青团助力留守儿童增权的路径研究—以某团委支持下的自组织行动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 (2) :53-57.

[5]胡颖.贵州新建800个留守儿童之家覆盖9个市州年底前建成[N].贵阳晚报, 2014-04-03.

[6]李春玉, 陶齐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 (5) :116-119.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谈 篇8

小学生,年龄小,正是离不开父母的时候,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孩子的性格也受到了影响,有些孩子,缺乏教养,不听管教,有少数孩子,性格内向、自卑,不与他人交流。有个别家长,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一旦回来,便百般溺爱孩子。我班有一男孩杨某,一年级时,租房由姐姐照看,人也聪明,学习也好,这学期,母亲去新疆打工,父亲在附近一边打工一边照看,经常娇惯孩子,孩子的心思也不在学习上了,上课不听讲,作业也不认真,举止、行为变得很散漫,整天惹是生非,一批评他,就覺得冤枉了他,很不服气,动不动就说他不想读书了。期末考试,成绩非常差,和他父亲打电话沟通,他父亲也不识字,认为孩子没什么,读也可以,不读也行,一副轻描淡写的样子。而另一个女孩,原来由爷爷奶奶照看,这学期由上三年级的姐姐照看,小姑娘学习很好,但性格内向,胆子也很小。有一次课堂上,有一个练习题,让你写出你为父母做了什么,父母是怎样对你说的,我检查时,她一个字也没写,我说你不会写,她摇头,我说你没有写的内容,她点头,难过的哭起来,原来,她的父母去新疆打工,她一年到头连父母的面也见不着,何谈为父母做事情,她压抑的哭声,让我也很难过。这样的孩子,何止她一个!小学这样,中学生都是自己租房,自己一个人生活,读书,离开了父母的管教,处在青春期的孩子问题更多。

有些父母,确实为了生计,不得不远走他乡,而有些父母,其实是为了逃避对孩子的管教,嫌孩子麻烦,便把孩子扔给老人,自己一走了之。为人父母,又没有文化,没有意识到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是谁也替代不了的。

从各种资料上看,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已是我国一个突出的教育问题,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逐年上升,令人担忧。

怎样才能给这些孩子已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除了校舍建设和相关的设施,特别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让教师能安心基层教学。

二、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有切实可行的奖罚办法,办一批有特色、又有质量的农村学校,鼓励家长让孩子就近入学,从而改善城区拥挤,农村校舍闲置,生源缺乏的局面。

三、 努力发展农村经济,探索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路子,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尽量不在外出打工,从而担负起孩子的教育。

上一篇:对妇女节的感想作文下一篇:在树荫下漫步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