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共8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1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及其受侵害事件逐年增多,对社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越来越大,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为了有效的降低这种危害性,连云港市赣榆县妇联联合县司法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发放问卷调查800份,其中有效问卷785份,并通过进村进行入户深度访谈,受访留守儿童共有583名。
一、背景与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比例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逐年增加。二是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年龄越来越低龄化。三是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的社会破坏性越来越大。农村留守儿童法律知识匮乏、法制观念淡薄,往往是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观念的工作,迫在眉睫。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受侵害事件频发。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性侵犯等恶性事件屡见报端,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状况令人堪忧,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二、主要做法
(一)送法进学校,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学法兴趣。赣榆县妇联联合县司法局大力开展儿童权益保护宣传教育,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此次宣传活动以学校为主阵地、主渠道,积极推进法制教育进课堂活动,确保农村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举办以“争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为主题的“送法进学校”活动,做到“四个一”:上一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课;配一套青少年法制教育图书音像资料;设置一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固定宣传栏;开展一场法律知识有奖问答等方式,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学法兴趣和守法意识。
(二)送法到课外,丰富农村留守儿童课外生活。丰富课外生活,让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受法制教育。县妇联、县司法局为外出务工者相对较多的几所“留守儿童之家”送去法制故事、绘画、漫画等10多类法制书籍1000多册,并将创作拍摄的8集《法在身边》法制情景剧制作成DVD光碟,向全县“留守儿童之家”赠送发放。同时,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未成年人保护行动”和“争做文明守法小公民”活动,并与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对子,着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三)送法到身边,开辟农村留守儿童绿色通道。为有效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开辟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向全县所有留守儿童之家发放了法律援助卡,按照“应援尽援”的要求,对涉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问题,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条件,实行随来随办;各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还负责收集登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信息资料库,优先受理、精心办理涉及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案件,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全县累计办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案件百余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存在问题和原因
(一)家庭原因: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子女的教育基本上失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管教的地步。
(二)学校原因:一部分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和在校学生的管理,学生在家中的时间缺少有效监管。
(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形成各级组织齐抓共管的活力。
四、下一步工作
赣榆县妇联立足实际,下一步将联合县司法局,进一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体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渗透于各个方面。县司法局将有计划地培养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还应加强对全体教师法律知识的培训,不断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2
据我的调查, 农村劳务输出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在校表现来看, 留守学生的整体状况令人担忧。
1.1学习较差
第一, 由于打工父母对子女总的期望不高, 他们认为农村孩子不会有出息;第二, 父母没能正确的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甚至有的父母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每个月也能挣几千元钱, 一个苦读二十年的大学生还没有他们的工资高;第三, 监护人对留守学生学习过问太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 留守儿童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 这些老人普遍年龄较大, 身体素质较差, 文化程度也较低, 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而且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就更不用说教育管理, 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 时间上、精力上也无法做到关爱孩子的学习。
1.2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外奔波, 常常是一年半载回家一次, 最多也就是待上那么几天, 与孩子的沟通教育较少, 对孩子的成长缺少足够的关怀和教育, 长期与父母分离, 让留守儿童的性格要么变得内向、自卑、孤僻;要么就是没有约束, 任凭个性发展。
1.3亲情缺失
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长期缺失亲情的安慰与关怀;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个性孤僻, 缺乏安全感。
1.4心理障碍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对自身的变化, 对学习的压力, 对人际的交往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 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 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 更需要正确的引导, 父母就会是他们最信任的人了。但由于父母远离, 他们就缺少了这种起码的交流机会, 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 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常引发各种心理病症, 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少自信、悲观消极……一旦形成畸形心理, 进行矫正就比较艰难。
1.5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 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 自律能力较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儿童和监护人之间的关系特殊。这种隔代管理, 只要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同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
2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2.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 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 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 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以了, 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 应由教师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思想, 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 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 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 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
其次, 应采取多种方式, 注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 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 沟通中父母要明示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厚望, 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 除电话外, 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再次, 还应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 以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 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2.2学校:加强管理, 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 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 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 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 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 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 每月定期通电话, 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 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要及时处理, 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 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 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 相互沟通, 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另外, 学校和教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 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 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 爱是教育的前提, 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留守儿童”, 做他们的朋友。在安全上, 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 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 要细心观察, 多方沟通;在学习上, 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 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 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2.3政府:制度保障
政府要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 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 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政府牵头, 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与, 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 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爱和保护责任。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指户口在农村且父母为了全家人的生计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属照顾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他们缺失亲人的关爱, 有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谈, 有的学习成绩较差, 有的还有心理障碍等等。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们应该要更加的关注这个群体, 帮助他们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3
【关 键 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家庭在人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教在人一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基础指明了方向。
据《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37.82%的家长不了解家庭教育方法,26.19%的家長没时间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成为未成年人教育的“短板”。特别是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家庭教育缺乏的情况尤为严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既是儿童自身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力支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调查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够全面了解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探索出科学有效地促进家庭教育的途径、策略和方法,通过这次调查的科学操作与规范运行,能够为农村地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些现实的参考方法。
二、调查对象
本文将研究对象:父母双方长期流动在其他地区务工,未随同其父母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或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6~14周岁的适龄上学儿童。本文所称的农村留守儿童也就是在这一年龄范围内的进城就业农民留在原户籍所在地的子女。
本次调查对象是锦州市太和区6~14岁留守儿童,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主要调查对象为4~9年级的58名留守儿童,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对1~3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要采用观察的方式了解其情况,对典型的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访谈。
三、调查内容
1. 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亲情沟通状况、学习情况、心理状况。
2. 家庭教育情况:父母或监护人的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教育理念。
3. 家校合作情况:家长与学校、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情况。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6 份,其中初中卷21 份,小学卷35 份;共访谈班主任、教师12人,校长或教导主任6 人,监护人14 人,留守儿童个案追踪观察3人。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呈现“一高一低”
家庭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调查发现,本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存在隔代监护比例高、家长文化程度相对低的特点。
1. 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比例较高。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监护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或其他亲戚。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35.1%,年龄在60岁以下的占64.3%。由于多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文化程度不高,在指导孩子学习方面力不从心,再加上溺爱,管教不严,许多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学习无人督促。
2. 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在文化程度方面,没上过学的占2%,小学文化程度占22.4%,初中文化程度占66.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0.2%。通过调查孩子在“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上,36.2%的孩子认为自己平时不够努力,41.7%的孩子认为由于没有老师或家长的指导,7.9%的孩子选择了客观原因,16.3%的孩子认为自己本来就不行。这从一方面也反映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够,没有能力对孩子的课业进行辅导和监督。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呈现“三少”
为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我们分别从家长家庭教育理念、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家长主动联系学校等方面设计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少”,即科学的教育理念少、对孩子沟通了解少、家长主动联系学校少。
1. 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监护,因此形成了隔代教育。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也很少意识到监管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他们较少在精神层面去关心孩子,不去严格地管理和教育,认为只要孩子不犯大错就不用管,“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的现象严重。
2. 家长与孩子的联系沟通少。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少了,孩子想对父母说的话,没有机会诉说,这种爱的缺失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调查显示,82.4%的孩子表示经常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希望父母能每天和自己联系一次的占35.2%,希望每周联系一次的占43.7%。以上原因直接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亲情饥渴”。
3. 家长与学校主动联系少。调查显示,家长或监护人主动与老师联系情况很少,近两年中,家长没有主动联系班主任的平均约为24.1%。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监护人最关心的是留守儿童的学习,其次就是生活,而对于他们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方面则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去关心。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呈现“三不”
学校肩负着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子的方法。但是从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目前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呈现出教师主动家访比例不高,学校家庭教育指导频率不足,家校合作反响不够理想的“三不”特点。
1. 教师主动家访比例不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教师上门家访情况,近两个学期中,没有被家访过的家长平均为51.2%,被家访一次的平均为29.9%,被家访两次的平均为12.7%,其中,小学比例高于初中。值得注意的是,为完成学校任务而去家访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初中学段为28.1%,小学为15.8%,老师的家访有任务式的成分,缺乏主动性。
2. 学校家教指导频率不足。调查数据显示:有51.9%的留守儿童家长参加班主任组织的专题家长会,还有约48.1%的家长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家长会。这里可能一方面学校班主任组织了,但是家长没有参加;另一方面可能学校班主任没有组织过,家长没有机会参加。两个学期一次也没有参加的家长比例占到48.1%,说明学校家教指导的频率和覆盖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3. 家校合作的效果不够理想。
(1)从留守儿童家长对到学校参加家长会意愿来看。首先,约有87.9%家长得知学校要开家长会了,都表示“愿意参加”,其中小学的家长比例最高为91.2%,初中家长“愿意参加”的比例约为83%。家长对家长会的参与度不高,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会的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笼统,家长基本上是处于单向的、被动的,缺乏双向交流和主动性。
(2)从班主任对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程度看。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在家校互动中,班主任认为家长“积极配合”和“比较积极配合”的约为66.4%,“不太配合”和“不配合”的家长约为13.8%,还有约20%的家长一般配合。因此,如何帮助这“不愿意配合”和“不配合”的13.8%家长树立起对学校的信任,树立起对孩子的信心,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应该完善的地方。
五、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改变父母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在不能改变留守状态的情况下,父母和监护人应发挥主动作用,高度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担负起为国教子的责任。
1. 父母要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父母不能因在外打工而忽视其教育责任,父母应改变出于“愧欠”心理而实施“物质补偿”的做法。父母应意识到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是不对的,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离开了家庭教育是完全不科学的。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电视等各种渠道等方式了解家庭教育和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成长客观规律,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点,学习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家庭教育的水平。
2. 父母要多与子女交流,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在正常的家庭生活状态下,父母与子女间情感交流活动十分密切,子女对于父母的依恋等情感体验正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失去了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1)父母应尽可能地多与子女联系,加强彼此间的情感沟通,以便了解孩子思想动态。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学习情况,还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有条件的父母应尽可能多回家看望子女,或利用节假日将孩子接过来,弥补长期外出造成的亲子情感的缺失。
(3)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与监护人或老师保持联系,及时进行交流,这样,父母可以及时了解子女在家在校的情况,以便及时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3. 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监护能力。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高度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监护的责任,抛弃原来固有的落后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被监护人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加强被监护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困难,应及时向务工父母和学校教师寻求帮助,多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201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指出:指导留守儿童家长增强监护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家长的义务,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监护的应尽责任;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或被委托监护人重视儿童教育,多与儿童交流沟通,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充分关注。为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开学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实施分类管理。記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2. 开办特色家长学校。学校可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专题开家长会,专门开设隔代家长学校,这主要是针对老年人教育观念陈旧、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而开设的特殊家长学校,是家长学校的一种创新模式。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把留守儿童的隔代家长们请进学校里来学习和座谈,向他们讲授一些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常识等,也请他们来讲讲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的困惑。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家长们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主动性。
3. 进行深入家访。对于留守儿童,教师要多主动进行家访,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指导指导监护人要及时了解孩子,配合教师管理,做好教育工作。家访后,教师认真填写家访活动记录表,详细记录学生动态,为学校后期的关爱留守生活动提供材料。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让他们认识到有老师在关爱着他们,从而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爱的温暖。
4. 开展心理咨询及辅导。
(1)设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老师有责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和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或设立悄悄话信箱,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课堂讲授与个别咨询结合起来。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学习,从而帮助留守儿童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师生之间开展结对帮扶。学校应积极,鼓励有经验的老师担任这些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经常和帮扶的学生谈心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及心理需求,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并把谈话的过程、谈话后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记录。
5. 开设网络“亲情聊天室”。学校可以利用已有网络条件和设备为留守学生建爱心“聊天室”,开辟“亲子视频”,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爱心桥,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交流,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不再遥远。
6.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校要为留守儿童多开展一些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如读书知识竞赛、才艺展示、演讲比赛等,还可以开展孝老敬亲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孩子的感恩之心。学校定期对家长开放,请家长到校听课、观摩教育教学活动。这不仅能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学校教育现状和孩子的表现,了解到自己家庭教育的效果,更能通过观摩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启发,进一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7. 培训教师,提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班主任是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有许多便利条件和优势,学校首先要提高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意识,将提升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培训的一个部分,有计划地安排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方式,从转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观念开始,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案例,推广家庭教育指导的好经验以及有效的指导方法,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三)政府积极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1. 改革户籍学籍制度,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就读。针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而进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应破除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身份界限,取消城市办学对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公办教育的资源,尽量让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或兴办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立学校,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跟随父母进城就近读书。
2. 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积极作用明显,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父母外出之后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的缺失,容易产生内心孤独、无助,寄宿制学校的集体生活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并缓解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倡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推广寄宿制。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只有不断思考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5.
[2]“留守孩子”渴望亲情滋润[N].楚天金报,2004-6-21.
[3]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5.
[4]赵忠心编著.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周林,青永红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8.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4
一、农村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表 问题 调查选项 比例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父亲母亲双方外出打工 31% 父亲单方外出打工 60% 母亲单独外出打工 9% 父母探亲时间 一年一次 74% 两年一次 17% 三年一次 9% 监护人状况 与母亲居住 51% 与父亲居住 5% 与祖父母居住 30% 与外祖父母居住 11% 独居 3% 感到孤独烦躁时 找朋友倾诉 64% 看电视 14% 玩耍 16% 无法解脱 5% 学习态度 对学习感兴趣 51% 一般 37% 学不进去 9% 旷课逃学 3% 遵守纪律情况 遵守纪律 85% 经常迟到 15% 课外活动与娱乐 做家务 56% 干农活 29% 玩 3% 遇到困难时 靠家人 45% 靠朋友 20% 靠自己 17% 靠老师 18% 生病时 母亲照顾 56% 父亲照顾 29% 祖父母照顾 5% 亲戚或其他人 10%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其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理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教育软弱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要么由祖辈照顾,要么由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监管。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这是中途退学方面,另外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另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在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3.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然而,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1.政府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温家宝总理曾在2007年“六一” 前夕,专门看望了家住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的一位留守儿童杨赛克。总理认真地察看了他的作业本,并询问了他的学习状况。此外,政府多次组织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并力争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只要把这些切实可行的工作继续下去,政府会把留守儿童的问题处理好
2.学校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仁。担当责仟,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仟心和主人公意识。有了学校的配合,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面对社会。
3.社会
留守儿童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亲情的疏远,留守儿童很容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热情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
是充满爱的。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许多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的托儿所,图书馆,游戏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很多志愿者也来到最需要温暖的家庭中,为留守儿童带去礼物和问候。这些做法反响极好,已经慢慢吸引了更多社会热心人的关注。
四、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5
本课题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指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以及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本课题以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为调查对象,深入浅出地分析、研究、思考,探讨并加深了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认识。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目的
目前,社会上最广泛关注的就是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了解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及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二)调查内容
1.开展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学活动。
2.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做心理辅导。
3.调查活动。
①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③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④留守儿童的心事调查。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我们设计了一份《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调查问卷,请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不记名选择与作答。我们发放调查问卷共300份,收回240份,回收率为80%。我们的问卷共设有50道题.调研结果显示,受调研活动的男女比例为52:48。从调查人群的年龄角度看,在10岁以下的人占30%,10岁以上占70%。
2.访谈法: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来收集各个层次的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二、情况汇总
1.父母的工作问题。在被调查者中,“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的占70%,“父亲出去打工”的占15%,“母亲出去打工”的占10%;“在县城内打工”的占15%“跨县、跨市打工”的占25%,“跨省打工”的占60%。
2.监管照顾问题。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监护人的不重视,大多数的老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缺乏正确的引导,是许多留守儿童养成诸多不好的习惯,严重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被调查者中,“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60%的被调查者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0%的被调查者与“亲戚”生活在一起,18%的被调查者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2%的被调查者则“自己住”。
3.心理态度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 “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 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心理状态不佳。在被调查者中,“你是否担心父母在外打工会出事?”,其中,“很担心”的占33%,“有点担心”的占46%,“不担心”的占19%;“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我很棒,我做的很好”的占33%,“我做的很一般”的占54%,“我做的比很多人差”的占11%,其余2%的被调查者则称“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4.学习问题。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对于“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这一问题,“听老师话,十分刻苦”的占21%,“听老师话,比较刻苦”的占45%,“一般,不爱听老师话”的占28%,“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的占6%。“有没有在课后复习知识?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呢?”,“经常复习”的占31%,“很少复习,没时间”的占19%,“偶尔复习,想不起来”的占36%,“很少复习,不喜欢”的占13%。
5.人际关系问题。“在学校里的朋友多吗?”,回答“很多”的占41%,“不是很多”的占47%,“很少”的占11%,“没有”的占1%。对于“你是否喜欢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这一问题,回答“喜欢,害怕”的占15%,“喜欢,不害怕”的占37%,“不喜欢,害怕”的占9%,“不喜欢,不害怕”的占39%。
6.生活问题。79%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祖父母或与其亲戚居住在一起,另有21%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居住在一起。在所有留守儿童中,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极大矛盾,有23.9%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父母经常联系,并仅有22%的留守儿童在与人闹矛盾时选择向父母诉苦。另外,有2成以上的留守儿童认为社会并不关心自己。
三、发现问题
近年来,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留守儿童如果监护管理规范有效和教育方式得当,确实能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思想素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主要可以培养他们果断的判断力,锻炼他们独立生活能力,遇事可以自主思考避免依赖,学会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调查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为亲情关怀缺失、心理问题骤增、学习兴趣减退、道德意识淡漠、法制意识淡化、安全隐患增多等。
1.课程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学生习惯不良,教育单调,成绩不佳。(1)学习成绩不佳。调查发现,不少留守儿童由于思念父母、家庭温暖不够、体制不好等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成绩基本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2)学习动机不足。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够,家庭教育缺乏、教育监督落后和父母的期望值较低等都是他们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
2.生理状况方面。主要表现在隔代教育,与父母间的亲情缺乏,心态逐渐失衡;价值观扭曲,道德滑坡。(1)留守儿童一般寄居在亲戚家、祖父母代养或者在学校住宿。由于,亲戚情况与家里情况一般相似,不能为孩子提供很好的生活条件并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他们得不到很好的营养补足。
(2)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较差,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学校宿舍非常紧张,多人共挤一间容量有限的宿舍。学校的食堂卫生和饭菜的安全性同样存在隐患。
3.心理状况方面。
(1)心理自卑。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较差,他们在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与其他同龄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没有父母陪在身边,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
(2)心理逆反。他们缺少关怀并且受到一定的歧视,人际沟通渠道和情绪发泄情绪不够畅通,当他们感到郁闷压抑的时候,难免会选择较为负面极端的方式表达出来。
(3)个性自私任性。父母由于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只能在经济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要求较为顺从,以此来弥补孩子。祖辈在教育监管过程中较为溺爱孙辈,一味的顺从和娇宠造成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的心理现象。
4.思想道德品质方面。
(1)道德观念缺失。“金钱+ 物质”成为“打工一族”的父母用来最直接的弥补孩子的方式,孩子对金钱没有全面的认识,容易养成好逸恶劳和功利享乐等思想,认为“读书不如打工”等读书无用、学习无用思想。认为打工赚钱较快,不积极主动的继续学习深造,得不到更高更好的教育。
(2)道德行为失常。近年来,出现不少留守儿童违法乱纪的事情,甚至出现留守儿童组成的盗窃团队等。“留守儿童”和“不良少年”甚至画上了等号,在道德行为方面表现失常,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约束能力较低。
5.安全知识方面。
(1)人身安全意识薄弱,得不到父母的保护和教育,监管人的文化程度往往较低,生活条件往往较差,“有病不能医”的现象导致留守儿童们得不到有效的救治,甚至造成终生的遗憾。
(2)安全难保障。自行到江河游泳而溺水而亡的现象并不少见,受到人身伤害时安全意识淡薄。留守儿童自身行为失范,法律意识淡薄,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之路。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
四、调查反思
一个人的成长状况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由于留守儿童在教育、情感、物质等方面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在心理、生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情况令人堪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如下:
1.政策和环境方面
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1)公共政策流于形式。关于留守儿童问题所指定的一系列政策,有不少流于形式,并不能做到真正的落实。由于缺乏与实际困难相结合,政府的政策仅停留在口号、标语等形式上。例如:政府专门建立了留守儿童学校,但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经费的不足、模式的单一和思想的束缚,留守儿童学校的数量和质量是相当有限的。难以入学、受人歧视、氛围不佳和开支过大等原因,他们有些人又不得不回到原来所在的乡村学校。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跟典型的城乡二元管理模式的户籍制度相挂钩,这样流动儿童就没法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2)社会环境封闭保守。黑网吧、色情卡拉ok、赌博场所等各种不良场所在农村屡见不鲜。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处在如此混乱复杂的生活环境中,难免会受到各种落后低俗思想的影响。农村缺少面向孩子的健康规范的公共娱乐活动场所,人文环境的恶劣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
2.学校教育方面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他律阶段,自律及自理能力较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理,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约1/3的留守儿童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校规校纪,常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撒谎骗人和欺负同学。
(1)教育经费不足,资源匮乏。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乡(镇)政府,有限的资金难以用于培养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仅仅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信息化教育、课余活动教育等少之又少。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自然环境较差,经济条件艰苦,教师工资待遇偏低。虽然国家鼓励到山区去支教,响应号召的人数还是相当有限的,资源的缺乏、平台的束缚和生活条件的低下等导致了教师的数目较少且不稳定,不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德育工作落后,心理辅导欠缺。无论是农村学校的领导还是教师,其教育水平都是相当有限的,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有限、方法有限,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德育发展。简简单单的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仅是开展单调古板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不能有效联系现阶段孩子的生活实际。大多数乡村教师没有受过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学校没有足够的条件开设心理咨询室。
3.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
(1)监管教育不力。代为监管的亲戚往往不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指引和素质教育,仅仅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祖辈则易与留守儿童存在严重“代沟”,他们思维古板、思想落后,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留守儿童容易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的辨别能力低,受不住诱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父母教育消失。亲子教育有三种基本形式,即亲子教育完整、单亲抚养和亲子教育缺失。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状况按监护人的不同有以下五种监护类型:祖辈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属(亲朋好友、或叔婶、姑舅)监护,同辈监护(由留守儿童中年龄较大哥哥姐姐担当监护人的角色)、自我监护。这些监护方式均不属于 “亲子教育完整”类型,大部分留守儿童缺失父母亲情。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单亲扶养人大多是母亲。由于丈夫长期在外打工,家务和农活的全部负担在她们的身上,劳累、心烦和文化水平较低等现实情况都局限了对孩子的教育。
五、调查总结
1.力保公共政策务实有效,营造社会优良环境
(1)改革户籍制度,完善法律政策。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的子女教育、医疗、身份和就业等方面的不平等。人人平等,国家应该赋予所有人真正的平等,享受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承担所属的社会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监管,使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为其营造安全的生活教育环境。
(2)健全保障制度,加强非政府组织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在保障政策上有所倾斜,为留守儿童、流浪未成年人等提供资助、卫生和免费法律服务。开通“亲情热线”,经常与外出家长联系,及时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开设“倾诉信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欢乐与充实、真情与温暖。非政府组织是公民自愿组成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自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是民间协会等。应积极开展综合协助留守儿童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家庭解决一些上学、看病、学习、安全等方面的困难。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
(3)改善人文环境,开展专项活动。引导和丰富农民健康的文化生活,增加农民生活的精神内涵,减少渲染暴力、色情等西方腐朽文化对留守儿童的侵蚀。举办关注“留守”儿童家教知识讲座,提高代监护人的素质和责任感。如:举办代理监护人家教知识讲座、隔代教育知识讲座、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等主题活动。
2.扩宽学校发展渠道,完善学校教育职能
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1)用爱启迪,增进情感。老师应在平时多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针对他们心理、思想上的障碍进行深入摸底,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使关爱真正能深入学生的心坎。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不仅可以采用老师帮助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学生互帮的形式。由特定的老师专门负责所带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育情况,不留任何管理上的漏洞。把留守儿童若干人分为互助组,共同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助鼓励。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多鼓励留守儿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施寄宿制度,建立档案制度。寄宿制学校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可以在这里找到和他一样的同学,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互相为伴,消除歧视和自卑感,弥补家的温暖。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包括学生的爱好特长,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学习习惯,思想品行等,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对学生了解得越全面,档案建立地越完备,教育就越有效。
(3)设置特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学校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安全、道德、心理等几个方面课程,更有利于使留守儿童解决困难、处理问题,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自我管理和自我生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顺应社会的发展形式,开展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的课程,利于其以后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减少产生新一代留守儿童的机率。
3.强化家庭教育力度,制定有效监管策略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1)加强亲子教育,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增加彼此间的了解。通过电话、通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交流,让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营造一种乐观民主型的家庭环境,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提出的是,不仅仅注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还要重视留守儿童道德品质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2)克服困难,改善条件。尽量留下一方在家里照顾孩子,身为人父母应努力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父母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和自己一起生活,有利于与孩子增进感情、扩展孩子的眼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3)选好监护人,确保有效监管。留守儿童的家长必须了解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一是了解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这样有利于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确保父母外出后孩子能被有效照管。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面对留守儿童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社会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下一代健康成长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1995年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
[3] 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
[4] 焦荣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及教育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
[5] 郭燕聂,王永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对策分析.中国电力教育.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6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此次调研选取辛冲镇为主要区域。为了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6岁之间。调查共涉及39个班级,总人数2613人(其中初中生1440人,小学生1173人)。据调查统计,辛冲镇现有人口63425人,近几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几何极数倍增,现有1.5万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是闻名遐迩的“楚天建筑之乡”,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72%。在2613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小学生176人,中学生293人),占17.9%,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总体比例偏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统计数据见附表:项目对象总人数品行学习、品行、困难生学习智力身体心理优中一般优中一般优中一般优中一般性格开朗积极乐观基本正常偶有波动孤僻任性性格扭曲在校生26******16******44留守生469***19227510195***410893214161其他学生214479386***24763521123***441122838228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辛冲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据在辛冲镇第二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专题调研,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个别差异障碍%维度性 别年 龄临时监护人探亲频率电话联系父
2、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与建议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2、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4、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建议 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通过实地入户调查,与抚养人、监护人的访谈及与留守儿童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在留守儿童成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隔代监护
在所调查的农村,很难见到青壮年,因为土地的收入很难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为了生计,必须得外出务工。有一部分人长年外出务工,有一部分人为季节性务工。在这些家庭中,孩子的抚养监护便留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还有的孩子监护人是同辈的姐姐。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其年龄普遍偏大,身体差,受教育水平低,特别是文盲比例高 , 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由于年龄相差较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大,存在着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需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孩子的学习。
2.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父亲或母亲不在身边,长期的家庭缺陷影响心理的健康成长。长时间与父母缺乏沟通,缺少家庭温暖和关爱,不少留守儿童有自卑,心理压力过大的表现:内心封闭,与家长、老师不主动打招呼,遇事敏感、比较叛逆,行为不合群,有一定的人格障碍。这种状况令人担忧,他们一旦学业完成流入社会,将很有可能成为“问题少年”。
3. 价值观扭曲
“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与经济发展没有同步的是对孩子的价值观教育,一些家长平时对孩子很少进行道德教育,且因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 + 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的零花钱数量增加,于是孩子的价值观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金钱至上,养成好逸恶劳、乱花钱、摆阔气的坏习惯,使“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面对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解决他们成长中的问题,使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就是我们调查的目的。通过对进行的家访和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及建议有:
1. 强化教育观念
对于部分教育观念落后的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其教育观念,改变感念,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不是打工改变命运!留守儿童的家长要转变观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要从孩子成长的长远出发,外出务工的家长尽可能多回家,多一点时间陪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
2. 发挥当地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是留守儿童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部门,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对外出务工家庭未成年子女教育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摸底,拟订方案,为实施留守儿童关护行动打好基础。通过调查,可以解决外出打工的家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的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加强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呈现出的明显薄弱环节。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途径,与相对应的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遇到重要问题责成其回家亲自参与解决,为留守儿童能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3)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主题教育活动。针对留守儿童易发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在中小学要组织开展“自尊、自立、自律、自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以主题班会、队会等适合留守儿童的形式进行。引导留守儿童自尊、自立、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和克服身上容易出现的不良嗜好。
(4)发挥宁夏高校服务地方的作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发挥宁夏高校的作用,特别是宁夏十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作用。由于大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年龄相差小,所以更容易进行交流,把大学生作为留守儿童的倾诉对象,通过与大学生的交流,解决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可以借鉴和推广宁夏大学福特基金PHE项目子项目“牵手俱乐部”的模式 ,让大学生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开展“心手相连”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护活动,进行信件的交流,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让他们和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样,幸福快乐,茁壮成长。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72-0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果说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是20世纪末中国最具特色的一种国情的话,那么大量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则是21世纪初的中国最具特色的另一种国情。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目前,我国外出务工农民有1.5亿,农村留守儿童3000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还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关注并改善这一被称作城乡二元体系发展下形成的“制度性孤儿”的生存状况,也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都由祖辈一般是爷爷奶奶抚养。祖辈抚养和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淡出,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亲情的缺失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情感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所面临的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儿童期是心理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重要内容。但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实际情况是:多数农民工常年累月在外忙于挣钱,一年半载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而且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这样,留守儿童的家庭便成为一种特殊的残缺家庭。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使孩子易于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
照顾留守儿童的农村家长,尤其是老一辈人没有教育意识,也没有相关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与理念。老人与孩子的交流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一种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就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和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在不和谐或缺失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因缺少父母的热情、关爱和肯定,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便容易滋生心理上的自卑、胆怯、孤僻、敏感、封闭、抑郁和焦虑等。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和情感趋于生疏和淡漠,交流的可能性被限制,使他们难以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和满足亲子间的情感需要,因此,在道德情感方面往往会出现某些偏差和缺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因为缺乏培养而受到压抑和限制。所以说我们在民工潮涌动的同时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一代留守儿童的前途和未来。
(二)农村缺乏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人文环境
现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人都出去打工,村里就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因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儿童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三)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学校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其他的问题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使得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班主任老师负担极重。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情感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一些教师反映,违纪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有效监管,与父母交流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差,个别孩子较难教育,内向、敏感。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又重养轻教。因此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但在目前学校教育中,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又是极其欠缺的。我们应抓住孩子情感直接、易表露、不稳定、可塑性强的特点,重点实施情感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情感教育与留守儿童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2003年,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各国教育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及情绪。它关注包括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的效果,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情感教育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教育活动既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关注学生的情意能力的质量。塑造灵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培育精神,这便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
(二)学校中的情感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关键在于把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其自身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内化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情感。情感是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精神营养,留守儿童因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情感教育中,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师生情感投入,情感交流是实现民主教学和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它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的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突破口,在全世界范围内,它已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目的;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情感作为动力,已成为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与桥梁;在情感教育过程的中,师生需要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需要而且可以创造;而且必须要培养情感。师生间因为情感而形成一种默
契,没有担忧,没有媚俗。因为情感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乐趣和动力,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和留守儿童真正地沟通心灵,唤醒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学习。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核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而情感教育恰是这样一种教育。
(三)情感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意义
情感教育是以心灵感应为载体,以感情交流为主要手段的一种开放式教育。它利用理解、信任、赏识、关爱等精神手段,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以期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因此,对留守儿童加强情感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情感教育加强了老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建立了师生间的友谊,师生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畅通无阻。教育在情感的滋润下,演化成了真诚的协作与自然的互动。
其次,情感教育增强了教学凝聚力,提高了教师的威信,降低了管理难度,增加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即使在教学中出现了偶发事件,也可以在情感所营造的温和环境中得到解决。
再次,情感教育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亲情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获得被信任感、被尊重感和归属感,从而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热情,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三、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良好的环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成功地营造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人际关系环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老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尊敬并热爱老师,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使留守儿童在平等、宽松、活泼的情境之中,在教师和同学的关怀与鼓励之中,不断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要引导留守儿童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教育细节是情感教育的特点
情感教育应该从关注和体察细节开始做起,充分开放教育细节的教育功能。教师应发自内心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点滴进步由衷喜悦,为学生出现的德育问题深感担忧,倾己之力提供帮助。对留守儿童来说,教师的细微感情投资尤为重要。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对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要尊重和爱护,在公开场合要多讲些鼓励性的话,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功与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与鼓励,以此建立他们的信心。平时不但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听取他们对老师的意见和要求,还要经常关心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切困难。注意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们谈心以积极引导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日常生活是情感教育最好的课堂
情感教育最好的课堂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善于触动学生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即学生的情感世界。用自然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教他们关心社会、学会付出,建立道义感和责任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生活,塑造自我。教师要用关心、爱心、耐心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做到“三多三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给他们一些人文关怀行动;多家访。三沟通即定期不定期与他们的监护人沟通;适时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沟通,不定期与社会各界人员沟通。通过沟通,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思想、行为、情感等方面的情况,并针对情况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鼓励支持留守儿童与外出家长之间通过亲情书信、亲情电话、节假日团聚等方式,增强相互间的沟通与感情交流,弥补因长期分离造成的交流缺失和情感缺失。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让留守儿童在关爱中成长,在责任中体验。在假期去投奔父母的留守儿童,应该在父母的陪同下,去父母工作的地方体验生活并写出感受,以此为亲子沟通搭起桥梁,使子女在感受到亲情温暖的同时也要体会到长辈养育子女的艰辛。有许多留守儿童们尽管孤独尽管渴望享受亲情,但他们心里还是装了好多对家人的关心、体贴以及责任感。他们会告诉在外的爸爸妈妈自己在家很乖很努力,他们会关心在外的爸爸妈妈有多辛苦有多累。在他们身上的那种质朴的情感和善良的品质正是城里孩子所缺失匮乏的“原生态”的东西,这是他们的财富,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的资源。我们要让拥有它的孩子看重它,让缺乏它的孩子拥有它。
(五)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身教胜于言教”,老师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给学生以爱、关心、尊重,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他们也会予以他人关爱和尊重。他们会尊老爱幼,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助人为乐,并能与不良的事物作斗争,将这种感情升华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自发地努力求学,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六)尊重学生,平等对待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实现与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和其他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只关心成绩,而忽视其生活上的困难和情感上的困惑。教师要用父母一样的爱心、热心和恒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实现心灵沟通。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像父母一样的亲情,那么亲情的缺失会得到补偿。在对待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时,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批评说教上,要深入了解他们内心情感上的变化,及时准确地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从情感上关心他们。
(七)结对帮扶,倾注关爱
组织“手拉手”结对活动,挑选一些品学兼优、年龄相仿的非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增进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合作,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尽量消除父母远离后形成的孤独感。在家庭缺位的情况下,同辈群体给了他们很好的补充。“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的手紧紧相握,共同搀扶着跋涉人生。”相信这种来自同伴的浓浓的关爱会不断地融掉留守儿童心中的孤独与自卑,使他们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成长发展。
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同是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其性格表现、生活学习态度也不一样,学校在对其教育时就要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孤独者给其以温暖,自卑者给其以信心,胆怯者给其以鼓励,厌世者给其以希望。使每位留守学生得到不同的帮助,使每位留守学生得到最需要的帮助。以往的教育,在形式上常常表现为情感的缺失,理性与情感的隔离;在结果上,则易于导致人格的不健全乃至分裂。情感教育的渗入,既使教育摆脱了狭隘认知教育的窠臼而使之趋于完整。同时又是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08-31
【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07-19
关于新洲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07-17
关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思考05-12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09-21
关于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09-01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12-16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情况调研报告11-05
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