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1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前学校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伴随而来的是大量未成年子女留守在家,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产物“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 年,我国农村15 岁以下留守儿童为1000 万左右,而到2009 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竟达到5800 万人左右,年均增长近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缺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从而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道德出现了滑坡,甚至触犯了法律。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增强自身防御意识的同时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父母对孩子学习指导严重不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多数儿童学习上有困难,有畏难心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加上基础不牢慢慢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社会上散播读书无用论也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冲击,父母的教育和监管不力,使孩子萌生了早点进入社会,混日子的想法。
(二)亲情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法国克里斯琴博士曾经这样忠告作为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的确,处在幼年身心发育 阶段的孩子,心理上非常渴望大人的关注与爱。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隔离造成孩子大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双亲同时外出的尤其突出。
据不完全调查有很多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介入甚少,关怀远远不够。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也发生了许多的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的倾诉。然而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监护人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会引发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他们更经常体验到孤独、郁闷、失望、不安、无奈等消极的情绪,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冷漠、胆怯、自我封闭等。这些心理问题,虽然大部分是暂时性的、发展性的,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成人之后的人际障碍和人格缺陷。
(三)人身安全多隐患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有效的监护,很容易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他们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去网吧和游戏厅,一部分孩子还成了夜不归宿的流浪儿,在不良社会青年的诱导下渐渐走向犯罪道路。同时,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弱势群体中间,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匮乏,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资料显示: 留守儿童已成为各类罪犯侵犯的高危人群,尤其留守女孩易成为性侵犯对象。同时监护人也时有侵犯留守儿童人身权利的现象发生,学校老师的教育简单,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学校监护不力和儿童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容易发生溺水、触电、烫伤等意外事故甚至死亡。因此,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加强安全防护至关重要。
(四)社会教育不足,价值观、人生观扭曲
教育不是某个人某个机构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的。因此,社会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带动下,形形色色的休闲娱乐业风行于大街小巷,甚至波及广大农村地区。而如今的互联网、电影录像、影碟和书刊等传媒文化掺入不少暴力、黄色等低俗内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爱和关怀、缺少约束等更容易受到诱惑。再加上这 些孩子还没有具备正确的辨别能力,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卡尔·威特关于孩子教育的学说认为:“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哪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很难有好的结果”,隔代监护人健康偏差,文化程度很低,观念落后、单亲父母忙于农活而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寄宿在亲属家中的孩子很难有归属感且时常有监护空白,这样就会使得留守儿童放任自流、无拘无束。家长观念偏差也是重要因素,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成本过高还不如早点打工赚钱,就无形中降低了对孩子学习的要求,影响了孩子学习的进步。有的家长对孩子重物质方面的补偿而忽视了感情上的交流沟通。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个性社会化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
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社会制度的制约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二元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关的户籍教育制度相联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向城市转移趋势是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过程中特殊的历史现象。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的环境中,同时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农村劳动力必然很难在当地就业。这种政策滞后于社会发展,而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及子女的身份、教育、升学的限制;社会缺乏对农民工实质性的关爱,言之者众,行之者寡,这也是导致大量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 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不能单靠教育的改革和完善,而应该让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负其责,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活、学习空间。
(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与农民工家庭成员分居两地密不可分,而这种现象的根源便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它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相适应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人们由于出身的区域不同而导致了身份天然的差异,更使进城务工人员长久地被排斥在市民待遇之外,由于没有上述制度的存在,大多数农民工要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就必须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昂贵的借读费和赞助费等问题。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到城里上学仍然是困难重重。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户籍制度中僵硬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定,弱化乃至消除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各种制度,如城乡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与住房制度等,从而消除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废除高过城市学生的教育费、学杂费等,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使他们能就地入学,从而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关键作用。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关心“ 留守儿童”,要从“心”开始。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
此外,还要多地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老师电话联系,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父母要千方百计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温暖,使他们少些寂寞无助,多些深情关爱。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三)加强学校教育
1.建立“代家长制”、“寄宿制”、“保育制”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有利 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代家长制,即教师和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的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相关资料表明“寄宿制、代家长制在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产生不利影响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样一种制度能够使得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到相应的关爱,学习上得到一些有益的辅导,情感上得到一些交流慰藉,力争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提供最人性化、最有效地教育模式。
2.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力度。首先,应建立专门留守儿童档案,且应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定期和其父母进行沟通,及时反映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问题。其次,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具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提高他们对自己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
(四)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地方行政部门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一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加大对学校及学校周边社会环境的监督指导。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使其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二是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将家庭困难的寄宿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四、结束语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党惠阁.点燃希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再探.教育教学研究报,2012年1月下旬刊.[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3]刘明华,李朝林,刘骁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西南大学学报,2008,(3).[4]雷盼.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新学术,2009,(1).[5]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四川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2003.[6]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载《中国农村教育》,2007,(15).[7]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2007.[8]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载《现代农业科技》,2007,(70).[9]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5).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2
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事关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必将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笔者现从问题、成因及对策方面略谈一些认识。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卡尔·维特关于孩子教育的学说认为,“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很难有好的结果”,而“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子女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教育存在问题:缺乏亲情关爱。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长年累月在外忙碌,一年甚至几年都不回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部亲子之间的交往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正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留守儿童”父母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缺少亲情,缺乏爱心,缺失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弱,由此带来了道德观念、安全意识和正确认知能力的弱化,使“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理滋生出一种不适应感,往往会导致其心理的畸形变化。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给父母照顾,隔代教育弊端很多,难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一些只有一方父母在家的家庭中,由于父亲或母亲所要承担的家务较多,或为了生计在周围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其情绪、情感变化的关注很少,致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往往被忽视。
(2)学校教育的缺位。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
一方面,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在许多农村地区,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好”学生而忽视或放弃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我行我素、行为随意甚至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
另一方面,社会教育的缺乏。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人口管理制度,使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之中,他们的其他家庭成员只能留在农村,子女很难在城市入学。由此带来的弊端很多,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可以说,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社会分隔和某种程度的对立,不仅是对农民工及其子女感情和教育的伤害,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也是一个严重威胁。
2.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与支持。
(1)政府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城乡二元对立是导致农民工向城市涌动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民渴望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去城市打工便成为了谋生的选择。而广大农民工的户籍在农村,他们的孩子不可能像城市里的孩子那样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所以,打破城乡分割户籍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就成为了一种根本的解决方法。
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政策。从长远来看,如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一样,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目标也是结束留守。为此,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特别是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2)家长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关键作用。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关心“留守儿童”,要从“心”开始。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地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老师电话联系,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父母要千方百计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温暖,使他们少些寂寞无助,多些深情关爱。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3)学校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基本作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最重要的方式与途径,关涉人生幸福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对成功的渴望。“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内心渴望学业的成功较其他学生更为强烈。学校要重视这种渴望,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对他们进行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所带来的内心的充实、和谐、光明和快乐,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并在教育意义的浸润之下实现个体身心素质的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
第一,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学校可建立全日制寄宿学校和食堂,既可以兼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安全。建立寄宿制学校应该是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减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是让家长放心的好办法。同时,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探索适应“留守儿童”需求的农村办学模式,各级政府应该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可能设置心理课程,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健康地学习、生活,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第二,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1) 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学会关心孩子。 (2) 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加以分类区别对待。一方面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情况,另一方面,可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参考文献
[1]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04 (10) :15-18.
[2]佚名.全国妇联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EB/OL].2009-02-28) http://www.women.org.cn/
[3]蔡永飞.义务教育法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N].燕赵都市报, 2005-10-04 (5) .
[4]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研究, 2002 (9) :25-28.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3
一、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全国妇联研究课题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未成年人中,留守未成年人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多留守未成年人。
在全部农村留守未成年人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0-5周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未成年人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未成年人总数的65.97%。如枞阳县老洲中心学校调查显示:目前老洲镇现有小学生4500多名,留守儿童却有3000多名,占学生总数的70%左右。我所从教的同乐小学由于地处落后贫困地区,大部分父母靠外出打工为生,据2012年9月在校学生统计中,全校学生数共184人,留守儿童就有135人,其中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有112人(随祖父母生活的有88人,随其他亲戚生活的有24人),而父母一方在家的只有23人。
二、正确认识留守儿童
1. 留守儿童的学习。一方面,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村中小学班上前10名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有的班甚至前10名全是留守儿童。有些留守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也就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调查显示,在学习兴趣方面,留守未成年人和非留守未成年人没有差别,都认为学习很重要;在上学纪律方面,留守未成年人比非留守未成年人好,这与留守未成年人寄宿在学校有关;在学习动机上,留守未成年人的回答更多显示出乐观向上的心态;在受教育状况上,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基本能得到保障,受教育状况好于农村其他儿童。各个年龄组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在校比例都高于全部农村未成年人的在校比例。
另一方面,大部分祖辈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去年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个学生,课下到处都是他活泼的身影,但他却对学习提不起一点兴趣,隔三差五地有学生向我报告,说他作业没有完成。我一次又一次地找他谈话,可他没有丝毫改变。后来通过家访,我才知道他的父母到江苏打工去了,奶奶早就过逝了,跟着爷爷一起生活。这个小小的孩子在每个放学后本应轻松、自在的时间里,都在默默地帮着自己相依相伴的爷爷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离开、爷爷生活的劳累,都使他无法更多地享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也许在他刚刚提笔写字的时候,没有人能呆在他的身边陪伴着他,告诉他应该怎样把字写好;也许在他遇到难题时,不愿向老师、同学请教时,没有人能主动来帮助他;也许……
2. 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调查发现,在与同伴交往中,留守未成年人和非留守未成年人没有差异,有好朋友的留守未成年人为91.6%,非留守未成年人为92.1%。
3. 留守儿童的家庭关系。调查也发现,绝大多数留守未成年都希望家庭幸福温暖,都认为生活很美好,对生活充满希望。留守未成年人和非留守未成年人都有“好好学习回报父母”的感恩心态,而对这一选项回答“非常同意”的留守未成年人比非留守未成年人比例较高。研究分析认为这与父母外出,孩子较早体验世事艰难,更早有自尊自强的意识有关。在临近学期末的时候,我做了一个调查——我最大的愿望。有60.77%的孩子希望获得父母陪伴,家人团圆;希望学习好、考高分、上大学的占11.39%;涉及人生规划和理想的占11.39%;希望能孝顺父母,家人健康幸福的占8.86%;希望获得玩具和娱乐的占5.06%;其它占2.53%。这些数据让我震撼,也让人深省,这群留守儿童是多么渴望获得关爱,他们就像沙漠中的一株小草,亟需爱的供养。同时也令我们欣慰,他们小小年龄却早已学会了人生的规划,懂得了关心和孝顺,树立了努力学习不断拼搏的意识。
三、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1. 亲子分离、亲情缺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亲情缺失本身就是对儿童正常情感需求的剥夺和伤害。调查显示,非常同意“我经常感到孤独”的留守未成年人有10.5%,非留守未成年人为7.5%。心理学家发现,儿童的亲和与包容需要与他们和双亲的交往有关。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以后会出现低社会行为,表现为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果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表现为总是寻求与他人接触,表现出忙乱,要求别人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好。这样看来,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由于与双亲的分离,容易产生低社会行为。
2. 安全感降低。有21.3%的留守未成年人认为常受人欺负,79.7%的认为没有受人欺负;而非留守未成年人认为常被欺负的为16%,没有的为84%。由此可见,父母外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使留守未成年人的安全受到影响。
nlc202309051136
3. 人格和道德素养发展受到影响。一方面,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另一方面,隔代监护的祖父母文化水平低,溺爱娇惯的教养方式也对留守孩子的人格和道德素养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我们班上就有这么一位学生,他今年才十岁,虽然个头不小胖呼呼的,但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连自己的大名都不会写,撒起谎来却可以让老师为他的不幸而泪流满面。原来,他小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留其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对他的溺爱造成他的个性自由散漫、毫无拘束,写不写作业根本没关系,只要宝贝外孙胖乎乎的就好。外祖父母对他灌输的一些不正确思想,导致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爱撒谎。
四、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首先,重视家庭教育。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不能只想着挣钱留给孩子,而忽略了一个致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父母,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自制能力差,他们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希望你们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总之,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哪怕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在家,孩子都会很开心的。
其次,加强学校教育。希望政府及教育部门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师资、教学设备的投入,开齐开足课程。教师经常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学、管理技能和师德水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对留守儿童要做到有的放矢,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学校要积极建好“留守儿童之家”,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建立亲情网络,做到定期让留守儿童与自己常年在外的父母通一个电话,来一次视频通话。
最后,提高社会关注。留守儿童是目前我国农村发展中特有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有留守儿童的出现呢?有一点原因很清晰,就是没有足够的岗位满足村名就业的需求,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想老百姓之所想,为老百姓做他们想做又做不了的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有让子女与外出打工父母同住的户籍制度。加快入学制度的改革,切实解决留守未成年人在城镇入学难、入学贵的问题。办好留守未成年人的寄宿学校,留守儿童年龄增大后同伴关系越来越重要,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情的缺失。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为孩子补充精神食粮。
一切为了孩子,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离不开教育部门,离不开家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内心深处都在渴望着理解和关爱。心理关注、情感关注的缺失意味着什么?爱,才是最好的弥补。“爱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一首飘扬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是一场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就让我们走近留守儿童,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还他们五彩斑斓的童年吧!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概述
一、分析课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他们无法享受到来自父母的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交流和呵护,缺少了童年该有的教育和训练。使之留守儿童极易在认识、价值观上产生的偏差和个性、心理发展的扭曲。因此,从教育方面入手,分析探讨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发动各方力量重视、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的问题,对于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还给儿童一个高质量的童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要检索的目标内容:儿童成长发展的特殊性、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内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以及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所提供的建议对策、目前解决这些问题所面临的障碍和局限性。课题涉及到教育学、社会学、心里学等学科。拟对上述学科近十年来的中文期刊、学术论文、网络文章、新闻资料等进行全面的搜集,以完成研究课题。
二、检索系统
百度搜索引擎
CNKI-跨库检索平台
万方---学位论文
三、检索方式与检索策略
1.百度搜索引擎
在搜索项中输入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获得各网站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留守儿童”问题起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及新闻调查数据等相关知识。
2.CNKI-跨库检索平台
检索方式:
①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页面,点击“中心站”,进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②在标准检索项下的“搜索时间范围项”内输入从“2002-01-01”到“2011-12-01”,在“关键词”项中输入“农村留守儿童”并含“教育”;
③点击“搜索”。
获得文献:共有记录61条
3.万方---学位论文
①点击“高级搜索”,在“标题”中输入“农村留守儿童”,并含“关键词”中输入“教育”;
②时间为:2002年到2011年;
③点击“搜索”。
获得文献:共有记录15条
四、检索结果列表
[1] 马瑞娟,王秀丽.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J].警官文苑,2010(3):46-49.[2] 武慧娟.当今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3(7):103-105.[3] 孟茜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间题探析一一以河南省孟津县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09.[4] 康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个案研究——以陕西省径阳县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5] 项玉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6] 陈桂基.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状况调查研究——以广西兴业县高峰镇新村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8.[7] 宋晨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研究[D].西南大学,2010.[8]胡雪梅.留守儿童,农村教师心中的恨与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2):113-114.[9] 马伟华.丹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10] 井军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向导,201
1(30):113,287.[11] 江容眉,叶祖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5):70-73,89.五、文献信息分析
在上述检索范围内,共获得相关文献11篇,其中相关期刊论文5篇,优秀硕士论文6篇。
经过对上述相关文献的比较、分析得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已受到来自政府、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不仅有理论的探讨还有针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及政策建议,主要体现在: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文献[1]中指出我国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现状:据抽样调查统计,我国学龄前(0~5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占总体留守儿童比例为27.05%,小学学龄(6~11岁)的留守儿童的比例为34.85%,初中学龄(12~14岁)的留守儿童的比例为20.84%,大龄(15~17岁)的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7.27%。1各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构成情况基本相似。但农村留守儿童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而且数量上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文献[2]提到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留守儿童道德意志薄弱、心理问题突出。受父母的影响,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最后,片面追求短期利益,价观念扭曲。“一切向钱看”观念,追求短期利益,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文献
[3]提到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留守儿童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学校存在安全隐患、学生学习滞后、有不良习惯及产生一定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初中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自制力差、学习令人担忧、辍学情况严重及有心理问题。
2.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所反映的事实
文献[4]指出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国内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整体系统化研究较少,且大多概念界定不全,研究对象缺乏代表性;缺少以留守儿童本人、家庭、学校和农村社区等为调查对象的综合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突出,解决这类问题意义重大。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文献[5]提到农村留守儿童诸多问题形成的根源是:缺乏正常、完整的家庭教育;父母以外的人抚养孩子,难尽教育管理责任;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政策法规滞后。文献[6]提到,农村留守儿童不良教育习惯产生的原因是:①年迈的临时监护人缺乏教育能力②“物质补偿”使得部分留守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坏习惯。③学校在留守儿童的管理方面,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困境中。④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学生在新的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和需求。⑤留守儿童的自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已成为一大不容忽视的隐患。⑥自小缺乏亲情关爱,自理能力常差。文献[7]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缺乏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机制;学校不能全面有效地履行教育职能,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农村学校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学校和教师力不从心、学校和教师不重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培养等;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如留守儿童父母没有真正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临时监护人没有能力教育留守儿童;农村社会环境不利于留守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村干部不关心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农村缺乏专职的留守儿童教育机构等。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对策
文献[8]指出要更新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观念,把“留守”当作一种教育资源;把家庭当作一个发展的系统,正确看待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家长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必须到位;优化学校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理性认识老师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媒体要理性对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快制度层面的改革。进一步发挥当地政府在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等对策措施。文献[9]和文献[10]从家庭、学校、社会和留守儿童自身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家庭方面要加强亲子沟通与交流、为儿童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与老师定期联系和选择有先进教
育理念,有一定文化基础,且有教育心的委托人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学校方面要促进学校教育家庭化,如可以通过设立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实行教师“代管家长制”等;社会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营造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等;留守儿童自身要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文献[11]也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建好寄宿制学校;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关心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兴办有特色的普职渗透的农村教育,让留守儿童升学有门发展有望等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5
施正明红河州石屏县异龙镇弥太柏小学***
5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约1.5亿人,这些人员的子女,大约有600万人被带到了城市,还有2200万人留在了家乡,总数约占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7%。笔者所执教的石屏县弥太柏小学是一所山区小学,有5个班级共85名学生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近50人,占58.82%,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这对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带来了许多困难。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
(一)学习较差
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总体不容乐观。由于父母外出,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留守儿童一旦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有的甚至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 “双差生”和“问题儿”,使学校教育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农村本来就存在读书无用论,读书不如出去打工,能省学费还能挣钱,再加上我国近几年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的负面影响,导致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重视不够,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当然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却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儿童进行学习辅导。
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弥太柏村委会的调查情况来看,有89.7%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 1
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10.3%。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和留守儿童年龄相隔近50岁,与其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原本教育条件就不尽人意的农村孩子的学习现状令人担忧,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和督促更是难逃厄运。
(二)心理障碍
1.感情淡漠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调查显示,有84%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一年回家一次,有16%的父母半年以上才和孩子联系一次,有16.2%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他们往往亲情意识淡漠,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有的则自闭、不合群、敏感多疑、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
2.性格极端
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形成“隔代教育”,上代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也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行为偏差
儿童的行为发展自律能力很弱,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留守儿童缺乏道德约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由老人照顾留守儿童,因为隔代的自然缘故,普遍存在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不管是意识得到,还是意识不到,老人都不可能象孩子的父母那样严格要求他们,不少孩子受到溺爱和放任。老人通常对孙
辈过分溺爱,过分纵容,不管对错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极其错误的要求都想方设法去满足,导致孩子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和是非感。
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小偷小摸,抽烟喝酒等行为,成为了“问题儿童”;有的甚至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沾染上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
二、学校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和谐,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因此,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认真加以解决。学校是少年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又聚集大量教育人才资源,更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责任。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健康成长标准。
(一)开办寄宿制学校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学校要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1.积极建立家校联系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应详细记录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使家长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老师也要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更清楚地认识留守学生,及时帮助他们,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下成长。学校要充
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座谈会,与家长交流,及时进行家访,通过这些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学校还要广泛宣传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引起家长以及监护人的重视。引导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2.指导家长和孩子沟通
学校和教师应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的方式,引导家长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尽量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作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教育与沟通方式,让他们在外出务工和孩子成长之间有个比较理性的认识进而做出合理的安排,经常保持和孩子的联系、沟通,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仅要从生活上关心,还要全面了解孩子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从心理上加以疏通和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真正把自己的父母当作倾诉的对象。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还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3.培训“第二家长”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开设“四老”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老”人员进行培训,开办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改变“四老” 陈旧的家教观念,改变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让“第二家长”学习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
(三)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班主任应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1.指导学生和家长沟通
一是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二是指导学生给父母写信,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孩子跟父母进行通话和通信,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让孩子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及时化解孩子对不在身边的父母的怨恨。不至于像在电影《留守孩子》中,主人公王小福说:“爸妈,我恨你们,我恨你们寄回来的钱。”
2.开展模拟家庭活动
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与学生交心谈心,并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班主任要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赛、集体生日晚会等,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精神,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在活动中学会关爱他人,与人和睦相处。
3.开展“结对子”活动
一是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儿童搞好学习。二是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教师应指导留守儿童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内外学习小组,由高年级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各班要安排班干部、团员、队员与问题较突出的留守学生“结对子”,在学习上、生活上予以关心和帮助。没有寄宿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学习互助小组,成立校外辅导站。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困扰着农村的教育发展,困扰着一部分家庭,影响到一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
童的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6
一、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
留守儿童大部分自控能力差,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同时,监护人多数因文化素质较低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据教师们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非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而留守儿童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此外,经过抽样调查我县29所中学的辍学率及学习成绩显示,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在学留守儿童46%成绩较差,42%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2%成绩较好以上。
(二)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发育不健康
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但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据我们对全县36 735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有24.6%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有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内向孤僻、自卑多疑、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缺乏有力的监管,不良行为多
监护人往往只管留守儿童的吃住问题,忽视其他方面的监管,致使一部分留守儿童抵制不住社会上的诱惑,出现了厌学、逃课、迷恋网吧、玩游戏等现象,有些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逐渐染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
(四)安全意识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判断能力较低,不能对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危险因素作出准确的判断,对诸如交通意外、溺水等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留守儿童存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严重,我们必须尽快着手解决。笔者通过对横县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旨在给当地政府、学校和教师提供参考,使其以后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一)政府要认真重视,加大投入,有的放矢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当地党委和政府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除了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还要重视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净化社会环境,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如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别让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到留守儿童。
一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严打、抓管各个帮派,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积极和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让留守儿童共享同一片蓝天。
二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创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坚持树立“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全力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留守快乐,寄宿温馨”为目标,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同时,应给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尤其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学校能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自卑、怯懦的心理,组织学校开展“确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确立一条激励、奋进的人生格言,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生存技能,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业余爱好,参与一次提升素养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室,开通热线电话,让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有机会通过电话与父母倾心交流。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实行“学校主管、家长学校搭桥,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的管理体制,为留守儿童提供系统、全面的服务。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的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例如,除了让学校利用校会、班会、校刊、班刊,与监护人、班主任签订责任书,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之外,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还要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联动起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愿望等,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得到帮助,让自己也坚强起来,学会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二)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极其重要,强化学校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是加强多方合作,齐抓共管,建立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大事,学校应积极争取和动员社会各方参与,不断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努力构建覆盖到边、监护到底的社会监护网络。二是搭建平台,构筑校园关爱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例如,发挥学校、班级大集体的资源优势,以争当文明学生活动为载体,组织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他们成为学习上、生活上的知心朋友,营造浓厚的关爱氛围。学校还可动员班主任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爸妈”,对重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子帮扶,全程跟踪教育,通过为他们洗衣服、拉家常、改作业、解难题、聊生活等,让他们感受家的亲情和温暖。另外,各校还可根据本校条件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动员教职工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例如,在学校内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帮扶留守儿童,并明确帮扶的内容(主要是义务参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和学习跟踪,义务承担留守儿童突发性事件的辅助性处理,义务参与学校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活动)。
三是建立档案,强化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每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应要求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登记造册,将其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纪律情况以及其他表现记入档案,明确留守儿童的问题根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潜力生的管理、教育和转化。首先是明确对象,对症下药。哪一个是留守儿童潜力生?存在哪些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深入调查了解,建立潜力生档案,并组织教师进行对口帮教,对潜力生进行心理疏导,为潜力生消除障碍。其次,对问题严重、屡教不改的留守儿童,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其按规定时间到学校政教处汇报每天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督促其改正缺点的时间。最后,学校还可通过多表扬、多鼓励的办法,挖掘留守儿童的优点或创造机会让他们做出成绩,促进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变,在心理素质、安全意识、自控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也能有一定的提高。
(三)应多方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所以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学校、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由于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所以社会各方也要配合留守儿童家庭抓好家庭教育工作。
一是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营造留守儿童安全上学的良好环境。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学校要与辖区公安机关、社区、村委会、家庭等联动,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上学环境。如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安全教育问题,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板报、演讲、安全演练等手段,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其次,明确监护人承担保护学生安全上学的重要职责。另外,学校教师、公安人员、社区人员、村委会人员还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与监护人沟通的责任,让监护人重视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的时机让家长代表作打工感言,使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或让留守儿童一周打一次电话给父母,或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等,以此让孩子明白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儿女,从而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遵守纪律、好好学习,感恩父母,报效社会。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如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季度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看望自己的孩子等,让留守儿童得到爱的浇灌。
二是加强引导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在满足孩子物质条件的前提下,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我们建议家长在外出务工前,首先要慎重考虑合适理想的委托监护人。其次是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加以关心,如多打电话给委托监护人、孩子及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切实关心孩子的行为养成和学习情况。
三是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应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坚持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来延伸学校教育。如应尽可能把家长学校办到每个自然村,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首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实行送教上门,让他们在家中就能接受如何教育孩子的教育指导。其次,利用节假日或春节与清明节家长回家的时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介绍留守儿童在校基本情况,向家长讲解家庭教育的方法。再次,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外出打工的家长联系沟通,指导他们正确开展家庭教育,建议他们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肯定孩子的学习成绩,使留守儿童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7
调查显示,心理发展不健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极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表现很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关爱和引导。但是,他们的父母离开家乡,远在外地,无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也无法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关爱、缺乏家庭亲情的环境里,很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
一是对亲情的渴望。父母的外出,家庭成员的缺位,不仅让留守儿童感觉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缺少了,同时也感受到家里变得比以前冷清了,由此产生了对父母的强烈思念和对亲情的极度渴望。调查显示,有82.6%的留守儿童表示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
二是自卑、孤僻的心理状态。调查显示,有42%的留守儿童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父母外出打工,很少谈及自己的家庭、父母,心里往往比较自卑;37%的孩子很羡慕父母都在身边的同学;仅有8%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感到自豪。部分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因为没有能耐,家里穷才出去打工,而且所从事的职业也是很卑微的,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三是心理障碍、价值扭曲。调查显示,38%的留守儿童在有困难时,父母是最可信赖的支柱;29%求助于老师,说明对老师的信任度是很高的,远远超过亲友及同学。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后“远水救不了近火”,加之老师由于各种原因忽视这些问题,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孤儿,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人际关系差、虚荣、嫉妒、敏感、仇视等心理问题。
四是逆反心理强。部分留守儿童总感觉别人因为父母不在家而欺负自己,因此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盲目抵触。主要表现在:好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不能与人友好相处。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位
1. 畸形的教育观念误导孩子的价值观。
调查发现,部分农民工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够甚至漠不关心。因为他们在外打工往往可以从事无需知识也可挣钱的行业,加之目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这种思想极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极易助长孩子的厌学情绪,并形成“读书无用”的思想。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正面引导不够,他们以自己在外打工受苦、受累、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迎合世俗,给孩子灌输了一些消极的思想。有的家长甚至把“金钱万能”用在对儿女的“关爱”上。这些畸形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孩子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日后吞下的必将是青涩的苦果。
2. 隔代教育难以胜任。
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将子女留给父母照顾,但隔代教育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部分祖辈对孙辈过分溺爱,听之任之,注重物质生活上的全方位满足,常常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不能帮助孩子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不能辅导功课,也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
1. 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许多农村学校虽然也认为家长外出打工会对学生的学习及品行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但从未想到这是一个“问题”,更没有采取任何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教师的关心对儿童的影响是极大的,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问及“老师对你关心吗?”时,有73%的留守儿童回答“一般”,15%回答“不关心”。
2. 应试教育仍占主导。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机制却仍然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反映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就是“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学生”。于是,一些升学无望的孩子就在有意无意中被抛弃了,而留守学生占了其中的绝大比例。
(三)社会教育环境不利
1. 户籍制度的缺陷。
我国的户籍制度具有世袭性和等级性,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的农村户口是不能改变的,不得不面对子女无法进城接受教育或虽已进城读书却不能享受与具有城市户口的孩子同等待遇的窘境。农民工打工所在城市学校要么不接纳农民工子女,要么对其征收高额借读费。在诸多条件的限制下,许多农民工无法举家在城市生活,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接受教育。留守儿童在城乡分隔体制带来的冷漠、隔阂的心理环境中长大,很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不和谐因素。可以说,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社会分隔和某种程度的对立,给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感情和教育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伤害。
2. 农村人文环境较差。
农村缺少面向孩子的规范、健康的公共活动和娱乐场所及设施,只有电子游戏房、网吧向孩子们开放,流连其中就成了部分留守儿童主要的活动方式。很多电子游戏房和网吧为青少年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这就使父母外出打工缺乏监护的留守儿童更加放任自流,久而久之使一些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的解决机制
(一)家庭方面的解决机制
1. 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外出务工的父母和监护人应该重视孩子的教育,以积极的心态为孩子灌输正确的学习观念,鼓励孩子学习,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应考虑监护人各方面的情况以及能否为孩子提供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外出父母需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定期与他们通电话或信件,关注孩子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健康,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但是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在孩子向自己倾吐内心焦虑或困惑时,一定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当孩子向自己求助时,一定要认真帮助解决,而不是粗暴地指责和批评。同时,外出父母还应该积极帮助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监护人要寻找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多与留守儿童交流,在生活中多关心他们,给他们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气氛。监护人如果无法在学业上辅导孩子,应尽量引导他们学习的兴趣,监督他们完成作业,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及时纠正他们不当的言行,增强他们建立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与学校老师和孩子家长加强联系,交换信息,共同制定培养孩子的计划。
2. 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是人们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孩子长大后能否成为好公民,不仅需要家庭的哺育,更需要家庭的教养。因此,广大留守儿童的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改变那些“重智轻德”或“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目前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有两种极端的观念:一是为弥补自己在外打工的卑微心态,把上大学、上名牌大学当作要求孩子成才的唯一要求,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二是认为读书也不能“养家糊口”,强迫孩子辍学和他们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些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广大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转变观念,认清仅仅打工挣钱的经营、上名牌大学的经营都是“小经营”,重视对孩子的全面教育才是一本万利、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大经营”。
其次,转变家庭教育方法的观念。有些家长因长年在外工作,出于内疚,就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极少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致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也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严厉,而使他们形成了冷酷、缺乏自信等不良性格特点。要弥补家庭教育的这些缺陷,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要克服家长专制作风和无限放任的作风,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平等和睦的关系;另一方面,把奖励和惩戒结合起来,根据孩子的进步表现采取表扬等精神奖励或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针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戒。
(二)学校方面的解决机制
1. 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辅导。
小学阶段,家庭作业几乎是每个儿童的必修课,而家庭作业的完成主要靠家长督促辅导。据调查,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代养人本身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或者根本缺乏辅导的能力。所以,长期缺乏父母直接监护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不好,留守儿童渐渐变成了“差生”的代名词。针对这一现状,建议学校要求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休息时间给留守儿童进行额外的作业辅导,或者就近组织一批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或者让同村或同组的同学互帮互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家庭作业。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抚和关心,他们更易于产生心理问题。建议教师要多注意观察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和依恋感。另外,学校可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心理访谈会,给他们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措施。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而异,重点辅导,要切实采取补救性、矫治性措施,使他们能够转换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面对成长的危机,增强适应能力。
2. 学校应努力创设条件,为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提供保障。
学校可以采用寄宿制、分片管理制、跟踪辅导制等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督导。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箱)或咨询电话,让留守儿童倾诉心中的烦恼、痛苦与忧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学校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托管人的联系,切实搞好校园周围环境的整治,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全方位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动态,及时化解他们面临的生活、学习困难和各种心理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途径是多方面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教育,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寄宿在学校读书。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一是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有助于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可以为经过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不方便就近入学的留守儿童提供就学保障,并有效减少留守儿童在家或上学途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通过寄宿制办学,可以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中小学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有助于实现城乡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3. 通过补偿教育,对农民工进行家庭教育讲座。
要建立起学校和家庭对留守儿童相互支持的培养模式。学校要尽可能地与留守乡村的孩子及其父母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多加沟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经常家访,及时、全面地了解和关心孩子在家庭的生活、学习情况,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段时期的跟踪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探讨相应的矫正措施,并对有关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及时进行总结,使之形成经验。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学校应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帮助家长分析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的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引导他们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树立起以孩子教育为重的科学的家庭生活观,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作用。
(三)社会方面的解决机制
1. 建立必要的法律保障。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适龄儿童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农民工如果把孩子带到城里就读,就必须向流入地学校交纳较高的借读费,大部分农民工承受不起。鉴于此,国家应为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提供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支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增加农民工经济负担的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用法律的手段保证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落实到位。
2. 加大投资力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社会保障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一是大力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农民工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二是建立农村教育相应的保障机制。外出农民工集中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小学,应该建立起符合本地情况的相关制度,为留守儿童承担起比正常学生更多的教育责任。三是加快专门学校建设。在务工农民工集中地区,应该立足于社会稳定的大局,鼓励、扶持专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合入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四是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能与城市孩子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机会,鼓励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进城务工的父母分隔两地,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其心理和教育问题正日益显露出来。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探讨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建立解决机制。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1]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
[2]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6(3).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的基本元素,它既维护着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所需,又与社会发生必然的联系,对于每一位成员的成长、教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性,儿童是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无论从生活、受教育、个性品质的形成,还是家庭之爱、社会联系等诸方面,都会受到且具有重大意义的影响。立足家庭生态系统,特别是成员以及家庭的周边关系,合理分析其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对于全面寻求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发展留守儿童的智力、品质,培养其成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亚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家庭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使儿童缺乏温暖。在家庭生态系统中,由于家庭各成员的存在,会使得各成员以及成员之间产生浓厚的情感,特别是父母的相伴,近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父母对于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爱可使儿童产生一种安全感,减少或很少发生内心矛盾,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快速、安全地完善与成熟,直到他们长大成人,由此可见,家庭成员的结构性变化具有多大的教育魅力。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离开家庭,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家庭成员的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儿童对父母的关爱就缺乏亲身感受,内心会变得孤独而寂寞,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自卑心理,表现出孤僻内向、情感压抑、胆小怯懦、敏感脆弱、多疑敌意等性格特点。
2、家庭生态系统混乱对儿童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教育心理家认为,家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系统,是主体、子体无界共存的系统。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中的子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边界要清晰,具有约束与保护的特有功能。具有关资料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85%左右的孩子由其爷爷和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甚至少数的儿童独自一人生活,这样原有父母、孩子的主体与个体系统就被打乱,与此同时儿童的监护人也发生了根本转变,这样的家庭难以实施温和、规范的互动家庭模式。由于其他家庭成员的特殊身份和原有家庭生态系统的改变,加上爷爷、奶奶们的过度爱心,使得使留守儿童的自心加重、霸权地位上升、易冲动、处处以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形成,久而久之,再加上儿童的自律性不强等因素,极易偏离健康成长轨道。
3、家庭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缺乏有力的家庭支持环境。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特殊的环境,在这个特殊环境中家庭的系统性功能,至关重要。尤其是随着留守儿童的逐年成长,其性格、心理、身体等因素的客观性变化,急需家庭环境的大力支持,如果此时期家庭的主要成员,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这种特殊环境难已得到保障。现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情感,特别是儿童的情感,需要亲人这个特殊的角色来培养,离开了父母的亲身说教与共同生活,往往会使儿童的情感发生突变。
4、家庭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变,使学生的心理发生畸变。家庭生态系统是一个心理、情感、经济、和谐、成长的复杂系统,任何一方面的影响,都会改变儿童的健康心理,甚至将留守儿童引向企图。外离父母和其他亲人的留守儿童,过度或者短暂失去家庭生态系统的关爱,特别是爷爷、奶奶的过度溺爱、经济的压力,使得他们会远离群体,个性化倾向更加严重,自治力下降,自由活动的空间和范围相对变宽,特别是对于具有好动、向上,易研究、超长发展思维且经济相对宽松的个别儿童,滋生心理畸形发展的意向。
二、留守儿童心理受损后的教育对策
1、要加强以心理教育为主的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特别要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设心理课程,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教育教师,设置心理辅导室,指导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全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局面。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学校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每一位“留守儿童”都与一位老师结对,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进行“一对一”帮扶,实行“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关心、活动上优先参与),畅通“四个渠道”(谈心活动、家访活动、建立家长学校、通讯),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每学期要召开一到两次留守儿童家长会,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科学指导家长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法,探讨教育的途径,交流教育的经验,充分发挥家、校的联谊功能和作用。家长与学校共同负责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知识传授和素质教育,让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都得到良好的教育。
3、学校教育要科学化,体现关爱与健康理念。在学校教育中,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老师、同学要经常性与他们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结成对子,吸收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中,生活在集体中,享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幸福,通过活动消除内心的俦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情感。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方便的服务条件,如优先安排住宿、减免部分费用、周末用节假日定期组织活动等,将温暖送到留守儿童心中,使留守儿童享受到父母般的温暖与关爱,弥补家庭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和混乱带来的伤害。
4、要成立社会和家庭心理教育救助中心。留守儿童多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的需求远远大于其他的儿童。有条件的社区、学校要仿照汶川“5·12”大地震后心理教育的方法,组织志愿者、高年级学生、年长的老者、社会名人、社区干部等进行心理咨询,定期开设针对留守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心理健康课程,对留守儿童、青少年的显性和隐性和心理压力進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留守儿童正确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帮助他们健康、和谐成长。特别对于那些具有上网、打架、吸烟等不良现象的儿童,多进行说服、关爱教育,使其走向正确的道路,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人格。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他们心理素质的活动,做到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学校教育对策08-22
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原因及对策07-10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09-1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方案11-02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反思11-09
【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07-19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05-28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09-0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10-15
关于新洲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