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2024-11-04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共12篇)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务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他们的子女无法跟随他们一起学习和生活, 不得不跟随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或其他临时监护人一起生活, 这些儿童便成了留守儿童。由于教育管理不当, 心理沟通不及时, 进而在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出现较多问题。为此, 笔者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一)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往往会产生负疚感, 多采取不断满足物质和金钱的方式, 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 使留守儿童养成胡乱花钱、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 极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认识。

(二) 心理孤僻、抑郁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 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 他们渴望亲情, 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 当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 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 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 还是在学校、社会, 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 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和法律底限。

(三) 学习态度不端正、“读书无用论”现象普遍

留守儿童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限制, 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 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加之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 使父母往往忽视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上课不认真听讲, 不按时完成作业, “读书无用论”现象较为普遍。

(四) 法制观念淡漠、道德失范现象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 由于文化层次较低, 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 只求孩子平安无事, 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 而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出现偏差, 道德失范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为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 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规章制度, 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甚至染上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恶习, 更有甚者干脆成为了社会上失足青年的打手和帮凶, 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 农民工社会地位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首要因素

近年来, 由于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 农民工的一些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得到肯定, 但却永远无法洗刷农民工身份的胎记, 毕竟他们从事的大多是工作环境差、负荷重、劳动强度大而又收入低的职业。思想来自于现实, 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来自于父母务工的现实。

(二) 亲情的缺失, 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因素

情感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大都处于心理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 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 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重要内容, 但多数农民工常年累月在外忙于挣钱, 一年半载回家一次, 有的几年不回家。而且, 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 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 这样留守儿童的家庭便成为一种特殊的残缺家庭, 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 往往焦虑紧张, 缺乏安全感, 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情感相对冷漠。

(三) 家庭教育和家庭控制力的缺失, 造成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他们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影响子女的行为和价值观。通过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 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 留守儿童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临时监管。他们同时要承担繁重的农村劳动和琐碎的家庭事务, 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 而缺少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加上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 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或半文盲。因此, 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四) 学校德育的弱化

由于教育观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弱化趋势, 教育内涵的稳定性与青少年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性之间的矛盾。学校工作仍停留在应试思维上, 普遍重视智育、重视升学率, 而忽视学生的德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相对保守和被动, 而且很多留守儿童比较脆弱, 情感比较脆弱, 教育的方法和方式稍有不适, 就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 以至于引发安全等问题。因此, 德育工作者也通常比较消极, 安全成为德育工作的追求的唯一目标。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溺爱, 帮助孩子隐瞒错误、缺点, 对教师横加指责, 甚至随便进入学校闹事, 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对立。既挫伤了教师教育的积极性, 又助长孩子的歪风邪气, 使问题学生越走越远, 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因此, 也就无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

(一) 在校园开展农民工的宣传

既然很多留守儿童都不同层次的存在着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自卑的心理, 这说明留守儿童对社会分工、对劳动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 我们就有必要在学校通过宣传栏、农民工报告、演讲、歌咏等形式来宣扬外出务工人员给城市的发展, 给祖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并弘扬热爱劳动这一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既可以提高留守儿童对务工现象错误的认识, 让他们从更高的境界去重新审视父母的劳动, 去重新审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 又能激起一些曾经鄙视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对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尊重, 消除他们之间的歧视, 构筑他们之间的平等意识。

(二) 在学生间建立留守学生信息反馈机制

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留守儿童大都自尊心强、内心封闭、情感压抑, 不愿意和与自己有一定年龄和思想隔阂的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倾心交流, 很有可能向自己的同龄人诉说。在班级中, 班级干部, 共青团员的思想相对比较稳定、健康, 他们和留守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长, 关系相对比较密切, 很多时候能无拘无束的交流, 他们应该能直接或间接的获得一些关于留守学生心理、思想和道德状况。如果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作用, 在他们和老师之间建立规范的信息反馈机制, 构筑起留守儿童和老师之间的桥梁。这样, 老师就能有准备的、有针对性地和留守儿童交流和沟通, 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内在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避免这些问题的淤积, 阻碍留守儿童的身心正常发展。

(三) 把德育融入现实生活, 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

在德育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留守学生中间, 与留守学生交朋友, 了解他们内在的需求, 设计一些潜在课程, 形成课内、课外、校外一体化的课堂生活。可通过登山、远足拉练、行为训练、学习磨练和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教育, 训练学生的行为, 磨练学生的意志, 锤炼学生的品质,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意识, 自觉地增强应对挫折的心理和能力。也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 让学生组成各种考察团, 深入农村、厂矿等, 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了解乡情、了解实际, 使留守学生在真正的社会课堂中学习社会规范, 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体验社会角色, 唤起他们对家乡、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也让他们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抛弃烦恼、创造快乐, 在创造中发现真善美, 发现人生命的意义, 从而消除留守儿童过于实用功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健全和健康的人格。

(四) 在教师中选拔和培养心理咨询教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心理教师, 就农村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 根本无力也无法请到心理咨询教师。农村教师大多来自农村, 对农村生活有深切的体会, 而且又有教育管理经验, 对留守儿童包括其他儿童的心理思想状况相当了解, 如果能在现有农村教师中选拔年轻有为而又对心理学研究感兴趣的教师, 与他们签订合同, 公费让他们去进修或委托相关单位进行培养, 让他们掌握系统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技能、技巧和方法, 回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教师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篇2

[摘 要]目前,留守学生也成为备受社会各届广泛关注的问题。关注留守、关爱留守学生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从上级领导到下级干部,从学校到每一个老师,都在关爱留守学生。然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留守,并非完全出于贫困的无奈选择。很多留守学生,他们的物质并不贫困,贫困的是精神。而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多是口号多,而行动少。如何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给关爱留守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就此内容进行浅析。

[关键词]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责任与爱;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农民在相对贫瘠土地上劳作的收入,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所需,农村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奔赴大中城市打工赚钱,这就使得许多家庭中的孩子成了“空巢之鸟”。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子女留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儿”、“留守学生”等。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于是教育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留守学生思想教育难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占33%,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的占调查学生总数的47%。在外出打工的学生家长中,跨省市打工的比例为62%,在附近及市外打工的比例为38%。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环境情况分析:有53.4%的留守儿童与公公、婆婆(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25%的留守儿童与妈妈生活在一起;10%左右的留守儿童与父亲生活在一起;5%的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35%,隔代抚养、寄养的比例高达60%左右。在所有的留守儿童中,父母一年回来一次的占36%。半年回来一次的占42%;每个月回来一次或几次的占21%。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务工。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农村老家接受教育,形成了留守儿童。因为没有正确的教学管理措施,没有及时的心理沟通。初中儿童受年龄影响,思想价值稳定性差,从而给思想品德教育带来较多的问题。本文对其进行重点分析。

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思品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因

1.就现状来说

因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内心孤独、情感缺陷、独立性强且自我约束力弱,从而让其思品教育出现如下现状。第一,学校教育孤立化,学校德育内容理论性强,与生活脱离实际,学生难以应用。虽然知道理论知识,但是很难将其作为自身行为指导来规范自我行为。很多留守儿童缺乏理想和为社会付出的志向,大多对明星盲目崇拜,出现拜金主义。另外,因为长期远离父母,难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出现性格缺陷,出现自卑、孤独和敏感等心理,人格难以健全。部分父母对孩子要求较低,认为读书无用。一系列原因都导致学校思品教育孤立化,很难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第二,思品教育单一化,很多教师都只会课堂讲授,没有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学生只要掌握课本内容即可,心理发展和需求完全忽略,导致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完全不了解。很多监护人缺乏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儿童的权益经常受到伤害,学生会认为思品教育不切实际。第三,家庭思品教育缺位,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完全脱节,缺乏社会教育支撑。学生从小在学校教育,很难贯彻社会公德,法制观念缺失。部分老人对孙辈过于溺爱,父母对子女太过歉疚,儿童沉溺网络,打架偷盗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就原因分析

第一,学校教育观念陈旧,重智轻德。学校教育观念陈旧,管理弱化,设施欠缺,师资力量不足,另外学校对思品教育不够重视,教师方式错误,太过重视学习成绩。第二,教师缺乏责任性和综合素质。教师责任性不强,放任学生,缺乏耐心,常谩骂和体罚学生,导致学生对学校缺乏信任,从而过早流入社会。师资缺乏,教师精力有效,难以对学生全方位监督引导。思品教师只知授课,却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家庭和社会关注不够。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重视程度不投,互联网社会中,学生过早接触网络,缺乏监护,导致身心发展健康受到影响,接触黄赌毒,染上不良习惯。

二、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1.要改变传统思品教育观念,强化管理。首先落实以人为本,将教育和引导结合起来。遵守留守儿童道德发展规律,提高其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接受思品教育,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学校要引起高度重视,建立专门教学小组,成立儿童档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特征、学习态度以及监护人情况加以登记。实施封闭式管理,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家长监督学生情况。再次,完善寄宿制度。它可以为儿童提供良好学习环境,保证人身安全,培养集体精神和交际能力,防止受到不良环境干扰。最后,重视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改革过去的应试教育,落实素质教育,在重视学科成绩时也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严肃校风校纪,重视校园德育环境。

2.有创造性的落实儿童思品教育措施。首先,可以在校园开展农民工的宣传,积极宣传农民工对城市发展带来的贡献,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父母在城市的努力并以此为荣,摒除过去对劳动的自卑和歧视心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监理学生信息反馈机制,留守儿童大多内心封闭,情感压抑,不愿与教师和监护人交流,班级干部要多和留守儿童交流,了解其心理思想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和教师的信息反馈机制,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困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将德育融入现实生活,形成儿童健康人格,多通过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磨炼学生意志和高尚品德,组织学生深入厂矿,了解社会实际,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起对祖国和社会的责任心和快乐感,形成健康人生观和健全人格。

3.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联系起来。首先,家庭要投入亲情关爱,对子女加强情感交流,防止金钱溺爱,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杜绝灌输读书无用思想。加强和教师沟通,定期了解子女学习和德育状况。其次,政府要改善社会德育环境,做好农村文化环境建设,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教育的立体化。

三、结语

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思品教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价值观波动较大的初中留守儿童,如果思品教育质量不高,会影响儿童未来的人格和心理健康,做好思品教育工作,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克贤. 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后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03:38-41.

[2]卞桂平,焦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成因与对策——基于江西省部分市县的分析[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55-60.

[3]杨怀. 浅谈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02:25-26.

[4]田建鑫,简颖慧.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6:23-24.

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与心理问题 篇4

一、存在的问题

1.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会产生负疚感, 多采取物质、金钱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精神上的缺失, 使留守儿童养成胡乱花钱、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 极易形成拜金、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

2. 心理孤僻、抑郁。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 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他们渴望亲情, 当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 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 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3. 学习态度不端正。

留守儿童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限制, 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 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父母往往忽视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上课不认真听讲, 不按时完成作业, “读书无用论”现象较为普遍。

4. 法制观念淡漠、道德失范现象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 由于文化层次较低, 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 只求孩子平安无事, 物质上不亏待孩子, 而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出现偏差, 道德失范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为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 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规章制度, 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欺负同学等行为, 有的甚至染上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恶习, 更有甚者干脆成为了社会上失足青年的打手和帮凶, 逐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法制观念极为淡薄。

二、问题的成因

1. 家庭教育不健全。

由于长期在外打工, 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沟通, 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 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 普遍存在忽视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倾向。在缺少父母引导教育和情感支持的情况下, 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情感脆弱等不良现象, 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压抑和限制。

2. 农村学校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等的限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被忽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被忽视的另一个原因。

3. 配套政策制度不完善。

尽管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件, 但是现行制度、机构设置等的不完善仍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对策

1. 重视亲情关怀, 强化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 要在思想上使父母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改变重物质轻精神, 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 在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更多的关注其思想、行为及心理的发展变化, 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次, 要加强父母与子女、学校、代管人之间的沟通, 强化父母在子女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 了解子女在学习、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动态, 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解决, 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第三, 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的特点, 学校可以通过开办“农民工家长学校”, 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 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 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 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2. 转变教育理念,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 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水平, 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使德育课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第二, 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 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 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发挥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第三, 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惑, 增强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 给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心和监护,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3. 营造环境, 形成关爱的氛围。

第一,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出台相关的政策, 切实履行政府职能, 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第二, 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 加强宣传, 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 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 清理整顿校园周边小环境, 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篇5

作者:陈明 信息来源:会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数:187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6日

近年来,随着浩浩荡荡的农村劳务大军涌向城市,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背景,特殊的环境,一个严峻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之凸现。

一、我县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据统计,2010年我县农村在外务工人员62285人,其中常年在外稳定务工人员2万人以上,全县留守少年儿童11805人,约占少年儿童总数的40%,其中父母均外出的约占留守少年儿童总数的60.6%,隔代监护的约占留守少年儿童总数的59.1%。在农村学校,一半以上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县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根据调查和统计结果,我县留守儿童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1、教育缺乏,学习成绩下降。留守儿童普遍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差,他们厌恶学习,经常抄袭作业,甚至经常逃学。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学校教育不够完善。从我县农村学校课程设置来看,有些与学生身心发展不相适宜之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心理有更多困惑,需要学校给与更多帮助和疏导,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接受心理辅导、安全教育、生活指导等;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制约,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要求。二是部分家长错误引导,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留守儿童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外务工机遇很好,因此他们从内心中就认为读书无用。他们总认为农村孩子难得有出息,能认得几个字、会算帐就行,就算孩子大学毕业了又怎么样?同样也是打工,倒不如早打工早挣钱;如果孩子读书成绩又不理想,接受教育的费用又高,家长就有意无意向学生灌输了读书无用的思想。三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父母带养,而祖辈的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在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无法给以应有的帮助;即使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有一人在家,但他(她)们由于承担全部的农活,也无法精心关注孩子的学习,做到在生活上照顾好就不错了。

2、亲情缺乏,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由于父母长期的在外,留守儿童生活得不到足够的照顾,加上渴望与亲人共处的心理长期得不到满足,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身体普遍身体发育不良,有不良的饮食习惯,他们不喜欢吃主食,爱吃方便面等零食;留守儿童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长期缺少父母的呵护、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表现出心理失衡、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人际交际能力差等个性,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部分儿童家长,由于自己长期在外,担心孩子在家受人欺负,因此,他们就引导孩子要“自强”,用些错误方法加强自我保护。本身缺乏父母在身边的安全感,孩子显得自卑,加上有父母这种错误的“撑腰”,使得孩子的个性就趋向偏激。学生年龄小,自制力总是有限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不可避免地总有一些摩擦;留守儿童有时就会把一件小事、一件很正常的事看成是对他的欺负,他们就一定会“奋起反抗”,常会使事态恶化,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如长寨学校留守学生谭某某,因为和同学打架,被老师处罚,他觉得是老师帮着对方欺负自己,于是离校出走,并向在外地的父母报告自己“受辱”,他的家长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辞,纠集亲朋围攻学校,威胁校长,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3、监护不力,影响了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展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形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偶尔回家,觉得对不起孩子,总有给予一些补偿的心理,给孩子的零花钱也较多,还不注意正确引导,放任孩子自由使用,孩子无形中就形成好攀比的心理,滋长了虚荣心;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多是他们的祖辈,有的对留守儿童过于溺爱、迁就,百般呵护,生怕儿女们不高兴,这部分留守儿童相当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坚毅等好的品格;一部分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的诱导,染上打架、上网、抽烟、喝酒、赌博甚至吸毒等恶习,回过头来他们又会诱导、拉拢下一批学生,形成恶性循环,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4、异地求学,教育环境进一步失衡。很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为了让自己子女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将子女托付给在县城的亲朋或父母其中一方在县城租房照顾子女读书。据调查,我县城60%以上的租户都属于这类,通常是一个大人同时照顾几个小孩在县城读书。这样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县城的几所学校越发拥挤,一个班的人数超过70以上都是普遍现象,学生觉得学校越来越拥挤,老师和学校感觉负担也越来越重;与此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学校一再由于生源不足而不断合并,以前我县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小学,如今由于生源减少,很大一部分村小学已经被撤销或者合并了,那些稍微偏远的地区孩子已经无法再在家门口上学,要么选择在中心学校寄宿,要么就到县城学校继续读书。

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做好留守少年儿童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惠及百姓、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是关乎农村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大事。

近年来,我们对全县留守少儿进行了细致的摸底调查、造册登记和建档统计工作。全面摸清了我县留守少儿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等具体情况:如家庭住址,父母打工情况,监护人是谁,父母的联系电话,学校表现等,全面了解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觉得化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从这些方面着手:

1、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动态。通过留守学生档案,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我们采用了“学籍管理办法”的管理模式,每个学期对留守少儿“核一次学籍”,及时了解留守少儿的增减变化情况,及时更新、上报留守少儿信息。这样既确保了留守少儿关爱工作有的放矢和准确无误,又减轻了每期调查统计的工作量。

2、改变教育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农村中小学要改变纯知识教育的模式,有必要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如定期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等。我们在各中小学建立了针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快乐成长工作室和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思想好、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并邀请专家、组织讲师团到各学校巡回举办留守少儿家教知识和心理辅导培训班,收到的效果非常好。今年我县特意拨出专项资金10000元,在肖家学校开展了以“留守少年儿童之家、留守少年儿童家长学校、留守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留守少年儿童工作试点,以求摸索留守少年儿童工作方法,尽快掌握关爱监管工作规律。

3、推行代理家长,建立帮扶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提倡: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助。我们按学校、村组两条线为留守少年儿童招聘校内、校外担负监管教育责任的“代理家长”,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在校内选聘了一批教育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员工、退休教师担任留守少年儿童校内“代理家长”,对留守学生进行结对帮扶,辅导学习、谈心、人生指导、照顾饮食起居等;村组按就近就地、方便管理的原则选聘了一批党员、村组干部、退休在家的“五老”担任留守孩子的校外“家长助理”、“知心爷爷”、“知心奶奶”、“知心朋友”,负责留守孩子假日期间的学习、生活、教育、安全等。目前我县11805名留守儿童全都有了疼爱、关心自己的代理爸爸或妈妈。另外,在学生中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我们在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招募了一批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结成对子,结成“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好伙伴”。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发展农村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我县各级各类学校都想方设法完善寄宿生生活条件,建起留守少儿之家,肖家、金龙等9所学校作为留守少儿寄宿试点学校,深入开展留守少儿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实验与探索,改造了学生宿舍,为留守少儿购买洗衣机、蚊帐、被褥、毛巾、口杯等寄宿生生活用品,使留守少儿像在家里一样生活得舒心,体验到温暖。我们争取在今年75%以上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能够进入学校寄宿,每个乡镇至少建好一所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切实有效地教育和管理。

5、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力。孩子良好成长环境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制度,通过开设亲情电话,组织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促成学校和家长,家长和学生定期交流,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把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开展感恩教育,学校可以利用春节等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邀请学生家长向学生讲述背井离乡在外打工所经历的痛苦与磨难,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父母的艰辛,以此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拼搏向上教育,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让孩子们逐渐理解了父母,开始尊重父母、感恩回报父母,让孩子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关怀下更好地成长。

6、扩大社会宣传,构建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实事。定期交流各地各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表彰在留守儿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开展。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促使更多的单位和组织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如何对留守儿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 思想品德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当然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都做了一定的安排,据此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单亲家庭”孩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较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来说,欠缺父爱或母爱。

2.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爱。

3.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也较为常见。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品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就品德方面主要表现有: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的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如何对留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呢?现就课题研究开展以来的相关研究与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以家庭为本,营造温馨的家园

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生活习惯与道德修养,与他的生活环境紧密相关,有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可见,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对留守儿童成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他们的优良思想品格的发展。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留守儿童代家长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状况的模底,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园。其次,按时组织代理家长学习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同时相互之间进行留守儿童教育经验交流,探讨对留守儿童教育方法,使他们正确掌握教育留守儿童有效的、可行性的教育途径,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

2、以校为家,营造温馨校园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比较多,学校要想尽办法让留学生守儿童有个温馨的生活环境,校园的每一平方米都成为学生受教育的平台,让校园的教室、走廊、办公室和留守学生之家等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学校要提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园。

a、营造和谐氛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教书育人中,育人是最根本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知识和学问,更有堪为人师的人格和品德,对学生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爱。以文明从教,用文明的言行、举止去教育、感染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师生之间和谐相处,成为他们的知心人。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犹如家里的温馨。

b、建设平安校园。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建全学校安全制度,加强安全防范措施,邀请交警队、派出所、消防队等到校开展不同形式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具有安全防范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高高兴兴地来,平平安安地回家。在学校里开展安全从我身边做起,争做文明小学生等系列活动,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多进行家访,尤其是“问题学生”,要经常到留守学生家里走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等,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以关爱的形式给予,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c、开展快乐活动。他们在快乐活动中融合地进行交流,使品德教育自主建构得到充分实现。学校要广泛开展“手拉手、心连心、同一片篮天”和、“我留守、我自强、我幸福”文艺等活动;创办一些《留守之声》之类的板报,让留守学生能通过这样的平台,展示自己留守的风采。

3、在群体关爱中健康成长。

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帮助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乐园”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留守儿童乐园”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家园;活动中的乐园;学习中的温泉。大力提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动员有实的社会团体、个人进行结对子活动。帮助解决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体会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生活不是孤单无助的,是和谐、温暖的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有责任地尊敬、爱戴老师,团结、爱护同学;有责任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同时,必须学会爱自己,进而学会爱父母、爱别人、爱学校、爱社会,努力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7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亲情教育”被“隔代教育”或“朋友教育”所取代。这个问题, 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才的素质培养和农村未来的希望。

偏僻山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低, 又没有更好的增收项目, 只能远离家乡打工, 因此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生活上及道德意识上的关爱、呵护和引导, 逐渐形成情感冷漠、脾气暴躁、不辨是非、冲动易怒、爱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惯, 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监护人以隔代监护为主, 很多是文盲, 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监护意识很低, 认为自己只负责孩子的生活, 思想及学习等都不关他的事, 更没能经常与孩子谈心、沟通或与学校联系。有的监护人自己的生活条件更差, 特别到了农忙季节, 连吃饭都顾不上, 以致很多孩子上课常迟到、作业没空去做等。

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赚钱, 没日没夜地干活, 脑子里没有孩子的空间, 有时偶尔想起孩子, 往往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爱, 给孩子买游戏机、手机。这无形中带给孩子“金钱万能”的价值观, 加上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孩子, 对于生活细节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 对孩子的不良表现往往是包庇、怂恿, 啥都满足孩子。使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无礼的性格等;还有的家长又恰恰相反, 很少寄钱回家, 孩子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营养严重不足, 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常年多病。安全方面更多隐患, 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或被烫伤烧、溺水等。

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寄养在亲朋好友家中的, 而亲友根本管不住他们, 就只能放任自流了。这些孩子会逐渐变成令教师头痛的“学困生”。这些留守儿童多数缺乏自制力及道德礼貌教育, 从不跟教师打招呼;总想在同学中当“老大”, 作业丢给同学去做甚至干脆不交;放学后, 先去网吧玩够游戏才回“家”, 没钱玩游戏时, 甚至偷东西卖到废旧收购站……

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对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 却没人倾诉, 更没人指导。父母极少有空给孩子打一个电话, 甚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缺乏亲情的孩子, 往往是监护人都无能为力去管教, 只能顺其自然发展。从而, 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及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不讲究卫生, 不洗脸不漱口, 不换洗衣服等等;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 不遵守校纪校规, 自由散漫, 顶撞祖辈, 逃避管理, 甚至恶作剧……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 它已成为农村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协调合作。对此笔者建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必须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 树立“子不教, 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 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目前多数农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误以为自己只要给孩子足够钱物, 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 至于读书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 出问题的话都是学校的问题, 该找学校算账……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父母的教育意识错误, 孩子会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以致一错再错。例如, 有个初中男生早恋, 教师告知其家长, 家长竟非常开心地问教师:“那女孩是哪个村的呀?漂亮不?他爸是谁?……”那急于找儿媳的神态无法形容。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 孩子素质不低才怪!

首先, 家长在外地打工更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联系, 与子女联系, 与监护人联系。要经常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及各方面状况, 共同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 并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再次, 要求“监护人”保证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时间, 嘱咐其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要严格要求。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常与孩子沟通,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 保证熟悉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等等;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

学校方面, 对留守儿童应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情况, 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同时, 教育孩子提高对周边环境的认识, 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的认识,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应自觉远离这些不良环境, 不误入歧途。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探析 篇8

1 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它经常出现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

留守儿童伴随着我国农民工现象的产生而产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许多人因经济、环境、住房、入学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产生了把子女留在户籍地的留守儿童问题。

2007年5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全国妇联等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有1.2亿名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而产生了超过2 000万名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中14岁及以下约占86.7%。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人数的增长,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自治区),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20%左右。在我国现阶段,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就我国多数农村而言,“留守现象”已成为社会现象的主流,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和老人长期处于留守的家庭环境中,他们是农村地区的主流弱势群体。教育专家通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思想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还有少数留守儿童超越道德约束,触犯法律,成为“问题少年”。

2 影响留守儿童“留守”的因素

让农村儿童留守家乡,是其父母根据自身的家庭情况和外部环境作出的一种无奈选择。这种无奈选择不但受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社会中较低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特征影响,而且受到体制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2.1 家庭经济因素

家庭经济因素是儿童留守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子女留守农村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制约,其中,有的父母把子女留在家乡是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有的父母是由于“收入少,城市花费大,城市学费太贵”。在家庭经济因素中,留守儿童的父母工作时间长、闲暇时间少等因素,远远高于家庭收入因素对子女留守的影响。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城市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12小时左右,没有时间照顾和管理孩子,这是造成其子女留守的最重要家庭因素。

2.2 各种制度因素

有些父母让子女留守家乡是因为孩子在城市不能参加中考、高考和子女读书需交纳额外费用等。在这些制度影响因素中,“子女在城市读书要交纳额外费用”对留守决策影响最大,这些“额外费用”主要是指政策规定以外的费用。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反映,对于政策规定的“借读费”作为外地孩子就读本地学校的补偿,他们可以勉强接受,而他们承担不起的是漫天要价的“额外费用”。城市学校对农村流动儿童就学收取高额的不合理费用,使很多农村打工者家庭对公立学校望而生畏,只能作出让子女留守家乡进行教育的选择。

2.3 社会因素

从全国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农村打工者为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年龄大多在25~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外出打工者家庭负担沉重,他们肩负着上要赡养老人,下要养育和教育子女的使命,现实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把子女和老人留在农村。而一些留守儿童的祖辈体弱多病,不能很好地自理,让孩子留在家乡可以照顾老人。

由此可见,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儿童留守家乡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它是外出打工者在综合考虑后作出的艰难选择。

3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途径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农村学校教师应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各种困难,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建议。

3.1 用远大理想扬起留守儿童上进的风帆

理想是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它犹如火炬照亮人生的道路,指明了人们成长的方向。引导孩子树立人生的理想和追求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它可以激励孩子超越自我,成为他们自觉主动学习、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师应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理想不等于空想,理想需要用意志、勇气,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去拼搏和追求。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及时、有效的教育,有时会变得很迷茫,甚至消沉,对此教师应及时鼓励他们,引导他们用远大的理想扬起上进的风帆。

教师在培育留守儿童的理想时,应注意培育过程的层次性,把理想具体化。关于理想的定位,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家庭情况进行定向培养。教师应引导孩子将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结合起来,使孩子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眼前的拼搏奋斗,理想只能化成泡影。

3.2 妙用角色扮演法促使留守儿童热爱学习

相对于一般的孩子,留守儿童更容易厌学,更喜欢逃学,容易被打上“差等生”的烙印。为纠正留守儿童的厌学恶习,教师可以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让那些讨厌学习的孩子站在教授知识的位置,用全新的思考模式面对学习,让他们逐渐遗忘厌学情结。比如,让一位足球踢得很差的去给球技更差的学生做教练,而为了把教练当好,这位学生必然会钻研球技。引导留守儿童热爱学习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孩子们在信任和鼓励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3 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兴趣

对外面的世界,儿童永远充满无穷的好奇,在他们眼里尽是对探索未知事物的无穷渴望。从小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求知的兴趣,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守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和限制,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对某一事物的特殊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并将它培养成一种志向和理想,以便于他们日后更好地成才。那么,怎样发现和引导留守儿童的兴趣呢?

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留守儿童,从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兴趣。有的留守儿童的兴趣容易被发现,比如对跳舞特别感兴趣的孩子,一听到音乐就情不自禁跳起来;有的由于性格内向,兴趣不外露,不容易被发现;有的留守儿童的兴趣很不稳定,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可能喜欢那个。面对不同性格的留守儿童,教师不要焦躁,需耐心等待,一旦发现他们的兴趣趋于稳定,就需要多花点工夫引导,不能熟视无睹。

3.4 化强烈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孩子有探索现实生活中未知事物的强烈愿望,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新鲜,兴趣盎然。教师要珍爱孩子们的好奇心,进而将其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促使留守儿童自主学习的关键。

教师在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时,一定要保护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喜欢学习、热爱学习。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往往与好奇心联系在一起,教师不仅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好奇心,还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自发的好奇心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对留守儿童提出的问题,要确切、通俗易懂、有条理地给予答复,如果暂时不能给出答案,也要告诉他“这个问题等弄明白以后再告诉你”。如果对留守儿童的求知欲望采取应付的态度,不仅会抑制留守儿童好奇心的发展,也会影响教师在留守儿童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今后的教育。

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留守儿童去了解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纷纭复杂的社会,让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读书、观察、思考去寻找正确的答案。留守儿童生长在农村,劳动生活的领域较为宽广,实践知识的经验较为丰富,更有机会接触到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在激发留守儿童好奇心的同时,教师要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让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要经常让他们回答“为什么”,并引导他们提出新的疑问。

3.5 善于对留守儿童进行挫折教育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生旅途不可能顺顺当当、平平稳稳,总会遇到各种坎坷和挫折。例如,上学迟到受到老师批评,作业有很多不会做,体育课有几个运动项目过不了关,或者家庭变故、身染疾病等。

在逆境中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竞争力。因为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于成熟。因此,教师应时常告诫留守儿童: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因此必须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教育留守儿童勇于接受失败,否则无法养成持之以恒的性格;教他们从一开始就学会忍受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勇敢地面对它。即使没有逆境,教师也可以为留守儿童创造逆境,让他们体会成长值道路上的艰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

4 结语

目前,国家采取诸多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维权和教育工作,让留守儿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留守儿童的问题非常重视和关心,在2007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专门提出全社会要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要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9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效率、态度以及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

根据研究者的深入调查, 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学习成绩不好, 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合理, 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因为这些孩子在学习的自觉性、合理性以及观念方面出现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从小就离开父母, 没有受到第一护人对他们成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加之孩子们爱玩的性, 导致他们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弱, 而爷爷奶奶、外公外们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教育方法不当难以有效地对他们进辅导和教育。此外在行为习惯方面, 留守儿童经常出现迟或逃课的情况。

2. 心理问题突出

少年儿童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 父母、家庭对他们人、做事的性格、态度、方向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们长期留在城市、很少回家或很少联自己的子女, 这些孩子们在客观上就失去了与父母相处的会, 也在客观上使得这些在外务工的家长几乎完全失去了演“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角色。而一旦家庭教育不能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孩子们受到的教育就不健全, 这些留守儿童无论在家、学校以及生活中就会常常表现出沉默呆滞, 不愿意与人交流,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 最终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人格也会变得不健全, 甚至在基本的文明礼仪方面都会变得极度缺失。

3. 失学、辍学现象依然严重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适龄儿童接受相应的学校教育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同时保证适龄儿童接受相应的教育也是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很多农村家庭因为经济拮据、父母在外务工, 使得他们的子女无法进入学校享受应有的受教育的权力, 这样就导致很多留守儿童辍学在家。

二原因分析

1.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

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制度的不完善, 导致城乡二元体系区别巨大。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保障措施, 再加上我国农村历来就经济条件差, 文化教育观念薄弱, 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从客观上把农村和城市明显地区别开来, 特别是户籍制度的桎梏,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即使跟随父母来到城市, 也无法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福利待遇, 即使能够入读某所学校, 高额的学杂费和生活开支也会让他们的父母望而却步。在农村, 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匮乏, 教师数量少、质量低, 也使得留守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2. 父母教育角色的淡出

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影响深远,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以及性格和人格的养成都是从父母那里汲取到的, 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农村家庭的父母本身知识观念淡薄、教育水平低下、教育方法和经验基本没有, 使得留守儿童无法从父母那里吸收到有效的、纯净的精神营养和人格魅力。父母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赚钱养家增加收入, 几乎完全忽视了自己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的教育角色, 甚至有些父母会存在读书无用的思想, 这种价值观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够关注。

3. 学校教育在各方面的不足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 农村学校给予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厚度和深度方面严重不足。由于管理的混乱、资源的缺乏, 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比较差, 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甚至有的学校因为学生成绩太差或者品德的不够健全会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引导, 这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也不符合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有限, 有些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不够高也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很多问题。很多农村地区师资力量不达标, 教师也没有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而是将他们归为问题儿童, 只是顺其发展。

三对策建议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快,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不可避免, 但是这不能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诸多问题的借口。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 需要对他们的教育问题给予足够关注与重视。

1. 政府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

城乡二元分割制度是导致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的体制原因。要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政府必须要尽快打破这种分割体系的桎梏。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尽快改革户籍制度,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自由的转换与流动。其次要制定相关法律制度, 使家长不再因为学籍限制而要交付大量的借读费, 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 制定配套措施和政策, 提高教师待遇, 完善学校的硬件设备。另外,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减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

2. 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教师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来说更为科学、系统, 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在精神上和经济上足够的关注与帮助。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不能对留守儿童有歧视, 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耐心, 要经常与他们沟通, 让他们感到班集体的温暖, 教育留守儿童自立自强, 同时还须主动与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 取得他们的配合。

3. 父母应加强与子女、学校老师的沟通和交流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来源, 亲情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金钱和物质方面的, 他们会给家里寄钱、寄衣物, 尽量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 却忽视了他们在学习、品德、人格、社交方面的进步与成长。父母应该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 沟通他们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 如果发现他们在心理、态度、性格方面有偏移和恶化迹象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另外, 父母应该增加回家的频率, 使孩子始终能够感受到父爱与母爱的伟大与存在。同时, 父母也应该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受教育的各种情况, 使孩子始终在正确的教育轨道上行走。

4. 营造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 同时也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我们应通过大众传媒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 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 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来帮助他们。各级政府部门要设立专门针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部门, 通过实行各种资金和政策上的鼓励措施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来共同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 和村民一起在精神上和生活中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 使得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凤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1 (8) :7~8

[2]蒋笃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8 (3)

[3]贺超、王华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习, 2011 (4) :52~54

[4]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10) :13~15

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10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照看, 有的甚至由亲戚朋友代管, 由于部分监护人文化水平低, 或年老体弱, 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 没有能力履行法律或道义上的监管职责, 往往只注重生活管理, 而忽略品行和习惯的养成教育。部分监护人觉得父母不在孩子身边, 抱着同情和怜悯之心, 对孩子娇生惯养, 放任自流。

另外, 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关注度不够, 没有一套成熟的对应策略, 一些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关心和照顾, 使他们学习和心理上的压抑倾诉无门。加之儿童本身自我控制能力差, 难以抵制社会的不良诱惑, 厌学、逃学、沉迷网络, 甚至辍学现象都时有发生, 因而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 行为习惯不良, 甚至部分留守儿童还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教育留守儿童的措施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监管单位, 应从一年级开始建立连续完整的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记录其个人基本情况及家庭成员和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联系方式, 还要反映其家庭的经济情况。只有摸清底子,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教育有方。

2. 用爱心弥补残缺的情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留守儿童由于亲人的远离, 缺少关爱, 因此, 教师要用爱心弥补他们亲情的缺失。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更应与他们交朋友, 多关心、多爱护、多理解。在安全方面, 让他们牢固掌握一些安全常识。要求他们准确记住父母、老师的电话号码, 熟练运用各种求救电话, 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避险技巧和方法;在生活上处处关心, 排忧解难;在学习上引导帮助他们把学习赶上去, 赢得同学的认可、尊重和称赞。这样他们会在赞扬声中增强信心。学生要和他们交朋友, 结对子。师生用真诚的关爱温暖他们的心, 使其感到学校就是他们生活和成长的家。

3. 用欣赏的眼光,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部分留守儿童总觉得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不被集体重视, 对学校和班级开展的活动漠不关心, 对学习缺乏信心。因此, 班主任要及时、准确地发现和记录他们各方面的优点, 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教师要用心去抓住每一位留守儿童所取得的进步, 赞赏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的成绩。同时, 班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 并在活动中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越来越多的成功喜悦, 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成长快乐, 从而逐渐树立做人和学习的信心。

4. 加强留守儿童和家长、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

教师要帮助这些外出家长树立起“子不教, 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 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职责。临时监管人要切实履行自己在法律和道义上的监管职责, 教师在定期家访和临时监管人沟通的同时还要利用电话和留守儿童父母联系, 向他们直接反映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儿童亲耳听到远方父母的教诲, 真切感受到父母不管身在何方, 但心永远和自己在一起。

教师要利用班会, 开展“感恩”和“体谅父母”等活动, 教育儿童每月坚持给父母写一封信, 向父母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介绍学校愉快的事情以及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请返乡的家长, 深入到班里进行亲子活动, 将自己远离故乡, 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事迹讲给儿童听, 让他们体谅父母, 尊重父母, 感激父母。

总之,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逐步形成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以实际行动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 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11

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儿童成长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户籍地以外的地方谋生,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与一方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甚至是父母的亲戚、朋友等。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较之其他孩子而言,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不够健全的,他们从小缺乏父母亲的关爱,使得他们极易在认识、价值观等问题上产生异常。

一、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

1.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是属于隔代监护,尤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为主导,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低下,思想教育落后,或者是年事已高,很大部分老人已经无法承担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问题。还有的老年人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他们总是认为,让女孩子上学是“花钱给别人家教育孩子”,所以,留守儿童中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往往总是很轻易地就被剥夺了,加上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各方面的监管不够严格,很多孩子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他们中有的读完小学就得外出打工,打工的过程中结婚生子,他们的孩子再一次成为留守儿童,悲剧再一次重演。

2.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对于现在的留守儿童来讲,他们的父母有大部分是现在所谓的“80后”,而他们的爷爷奶奶大部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由于年纪太大,加上思想水平的落后,很多老年人根本无法履行他们的监护责任,或者是用他们曾经教育子女的思想来教育孙子女,这种隔代教育的结果往往无法满足现代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3.学习能力不强

存在于留守儿童身上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学习能力较差。由于他们从小缺乏家庭教育,较之其他的孩子,他们起步较晚,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叫“输在了起跑线上”。不够自觉、缺乏自律、心不在焉等都是现在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由于家庭原因,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整个家庭缺乏学习的氛围,导致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不浓,甚至厌学、逃学等。

二、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要阵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从小就缺乏了这样一位“启蒙老师”,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人教育他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在遇到一些他们自己没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由于缺乏父母的知道,他们往往是迷茫的。加上农村教育意识的淡薄,总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万事大吉了,而不管孩子心理上的教育,总觉得“那么小的一个孩子,他懂什么”,不懂得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

2.农村教育条件的制约

城乡二元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教育条件较之城市的学校来讲,要落后得多。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及严重的小农意识的影响严重地阻碍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得农村小学教育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留守儿童占了一个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语文教育的监督力度,如何让留守儿童跟其他儿童一样,享受一个健康的受教育环境?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多一份关心,多一点爱

留守儿童大多是缺乏关爱的,他们的内心较多缺乏安全感,自卑心态比较容易产生。在一个课堂上,留守儿童往往比较胆小、不敢当众讲话、不善于表现自己、羞怯等。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多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那些特别胆小特别害羞的,应多给他们一些关照,让他们有受重视的感觉,让他们不断克服自卑心态,敢于在公众场合大胆地展现自己。例如,在课余时间可以多和留守儿童交流,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课堂提问的时候,多提问那些比较害羞的学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2.尽可能地和留守儿童父母沟通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如此多的学生,其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和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让他们多抽时间关爱自己的子女,也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例如,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大部分不会去买课外读物,从而减少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而在儿童时代,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速度是相当强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和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告诉他们孩子在这个阶段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孩子哪些方面有所欠缺,让他们多花心思在孩子身上,就算通过电话沟通也可以,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来。

3.重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决定未来的选择,所以,在儿童时代,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缺乏学习氛围的家庭往往导致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不高,由于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挣钱,所以,在他们的生活中,对打工的理解也许比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多得多,并且还容易产生“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他们灌输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读书才能改变未来的思想,告诉他们,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不会重演他们父母的悲剧。

当然,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仅仅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比如,城乡二元化,政府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人口不能很顺畅地在各个地方流通,这是留守儿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国户籍制度不那么严格,农村儿童可以在父母所工作的城市就学,留守儿童也许就不会成为影响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除此之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爱、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照顾等,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篇12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状和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在教育上无法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由于父母关爱和管教的缺失,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受到侵害最多的群体,很多悲剧性的现实在不断上演。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必然问题。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相关保障制度,如户籍制度、教育改革管理制度等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大量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管教,这些老人的教育水平都不高,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管。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进和优化的对策和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导和根本,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政府要将农村儿童教育纳入国家、各级政府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要将农村儿童教育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政府为指导,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其次,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监管和社会团体帮助为辅,国家政策强制管理为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如户籍制度、城乡教育均衡化制度等等。

2.强化各级政府政策协调工作机制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当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放在儿童生存发展的角度来对待。在儿童留守还是随迁的问题上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意愿,不论是哪一种选择都应该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确保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均衡化,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另外,还要推动相关的公益补偿机制,降低农民工回家的成本。在农民工聚集的区域建立城乡教育交流基地,促使农村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教育,并且促进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的交流,保证教育工作的衔接,提高农村教育的业务水平。

3.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工作

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村各级培训工作中加入农村教育培训内容,不仅要对家乡的相关教育意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进行培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老一辈的人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养能力。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采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育培训的力度和效果。培训工作的重点不是提高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理论水平和教育知识水平,而是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儿童在学习、心理和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学会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并且能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寻求正确的渠道,强化他们的监管能力。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和个人思考的重要内容。强化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各级社会力量,强化监护人的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社会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其中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农村社会问题的重要体现。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社会上讨论的重要话题。基于此,就留守儿童角度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农村儿童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3-27.

[2]郝志瑞.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5.

[3]李湘祁.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94-195.

上一篇:剪切控制下一篇:演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