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2024-10-27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共12篇)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1

由于我国城乡群众生活水平差别较大, 对孩子的教育条件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而远离家乡外出打工, 自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他们没法生活在父母身边, 失去了父母言传身教的关爱等, 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亲情教育”被“隔代教育”或“朋友教育”所取代。这个问题, 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才的素质培养和农村未来的希望。

偏僻山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低, 又没有更好的增收项目, 只能远离家乡打工, 因此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生活上及道德意识上的关爱、呵护和引导, 逐渐形成情感冷漠、脾气暴躁、不辨是非、冲动易怒、爱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惯, 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监护人以隔代监护为主, 很多是文盲, 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监护意识很低, 认为自己只负责孩子的生活, 思想及学习等都不关他的事, 更没能经常与孩子谈心、沟通或与学校联系。有的监护人自己的生活条件更差, 特别到了农忙季节, 连吃饭都顾不上, 以致很多孩子上课常迟到、作业没空去做等。

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赚钱, 没日没夜地干活, 脑子里没有孩子的空间, 有时偶尔想起孩子, 往往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爱, 给孩子买游戏机、手机。这无形中带给孩子“金钱万能”的价值观, 加上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孩子, 对于生活细节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 对孩子的不良表现往往是包庇、怂恿, 啥都满足孩子。使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无礼的性格等;还有的家长又恰恰相反, 很少寄钱回家, 孩子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营养严重不足, 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常年多病。安全方面更多隐患, 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或被烫伤烧、溺水等。

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寄养在亲朋好友家中的, 而亲友根本管不住他们, 就只能放任自流了。这些孩子会逐渐变成令教师头痛的“学困生”。这些留守儿童多数缺乏自制力及道德礼貌教育, 从不跟教师打招呼;总想在同学中当“老大”, 作业丢给同学去做甚至干脆不交;放学后, 先去网吧玩够游戏才回“家”, 没钱玩游戏时, 甚至偷东西卖到废旧收购站……

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对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 却没人倾诉, 更没人指导。父母极少有空给孩子打一个电话, 甚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缺乏亲情的孩子, 往往是监护人都无能为力去管教, 只能顺其自然发展。从而, 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及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不讲究卫生, 不洗脸不漱口, 不换洗衣服等等;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 不遵守校纪校规, 自由散漫, 顶撞祖辈, 逃避管理, 甚至恶作剧……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 它已成为农村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协调合作。对此笔者建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必须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 树立“子不教, 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 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目前多数农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误以为自己只要给孩子足够钱物, 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 至于读书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 出问题的话都是学校的问题, 该找学校算账……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父母的教育意识错误, 孩子会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以致一错再错。例如, 有个初中男生早恋, 教师告知其家长, 家长竟非常开心地问教师:“那女孩是哪个村的呀?漂亮不?他爸是谁?……”那急于找儿媳的神态无法形容。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 孩子素质不低才怪!

首先, 家长在外地打工更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联系, 与子女联系, 与监护人联系。要经常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及各方面状况, 共同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 并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再次, 要求“监护人”保证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时间, 嘱咐其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要严格要求。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常与孩子沟通,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 保证熟悉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等等;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

学校方面, 对留守儿童应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情况, 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同时, 教育孩子提高对周边环境的认识, 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的认识,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应自觉远离这些不良环境, 不误入歧途。

总之,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基础教育的严重问题, 也是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综合问题。教师应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使大家自觉地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引路。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2

我镇相对而言是一个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乡镇,于是广大农民们为了脱贫致富,纷纷走上了到广东、深圳等外省务工的道路,家里留下的均是读书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孩子的爷爷奶奶在这种情形下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父母亲的角色: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接送孩子上学读书。还有的孩子是被寄养在亲戚家,同时在亲戚家的学校读书。这一类父母亲外出务工,孩子被留在家里读书的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我校存在着60%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对其的教育与关爱、人生观的指引和辅导,把一切责任都留给了学校和老人,这给本已滞后的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要破解这一现实难题,我们必须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对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教给他们做人的基本道理,会学习、会做事、懂生存,从而成为社会合格的、有用的人才。现在结合本校“留守儿童”的教育,谈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我校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情感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 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等。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

1、多亲近、关爱“留守儿童”。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甚至经常违犯纪律,所以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学生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缺憾。同时,教师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亲近他们,经常与他们促膝谈心,谈学习、谈生活、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在谈心中使自己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同时也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为自已的明天奋斗,并引导他们学会体谅父母,知道父母亲为了挣钱而出外务工,那是不得已的事情,挣钱回来也是为了养育孩子,也是为了供给孩子们读书用;引导孩子们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辛劳;引导孩子有什么心事或不愉快向老师或同学倾诉,多多与老师、同学沟通,不要把不愉快埋在心里;引导他们明白现在要以学习为主,学生时代就要把学习搞好,学习好了,纪律好了,其他事就好办多了;还有学校老师再多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受到教育,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

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总之,作为老师要用自己的行动、爱心、真情去感化“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感到老师对他们的深爱。这样他们就会把老师当作自已的“父母”一样,老师的话就是“金”,句句记在心上。我校很多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并认真去做好,因而每个班上的学生与老师都是好朋友似的,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他们更是一有空就围得老师团团转,说心事,谈学习,谈生活,他们都不用老师愁心呢!

2、多给“留守儿童”学生以表扬和赞赏,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表扬,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也是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动力,一句表扬,能让孩子一天的学习充满动力,精神饱满;而一句批评的话,所起的作用则相反,所以老师要多给学生以表扬,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平时在家里所得到的赞赏、表扬就不多,因为父母亲不在身边,所以老师能多给“留守儿童”以肯定、表扬、赞赏,对促进“留守儿童”的进步作用非常大。表扬时,要善于抓住“留守儿童”的每一个闪光点,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肯定,那么他们就会在老师的一点点肯定、表扬中不断前进,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生活也就充满了快乐,乐于回学校,乐于与老师交流,这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催化剂。我校有一个学生叫莫城江,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亲都去广东打工并且常年不回家,他的班主任在学习和生活上都非常关心他,经常挖掘他的闪光点给他以表扬,他得到老师的表扬后,非常高兴,学习也很自觉,也经常来和老师聊他的心事,问学习的问题,现在他的进步更快了,是表扬促使他的学习充满了干劲与快乐。

3、多包涵“留守儿童”学生非故意的过错,让“师爱”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更为突出。别人要他这样做,他偏偏不听话。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学生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由于亲情的缺乏,“留守儿童”们普遍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缺乏交流;

学习行为习惯不良,课堂中容易违反纪律。他们年纪小自我控制能力弱,放学回家几乎没有看书写字的习惯,很多学生不按时写作业、上课睡觉等,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家长或不管或根本管不了,他们经常三五个一群,到处游玩,有的甚至去游戏室玩,因而他们对各种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存在很大的障碍,而且较严重的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老师,我们要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这些行为的起因,这些是缺乏亲情关爱的行为表现,我们老师要给他们补上这方面的情感需要,要用伟大的“师爱”关心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没有父母在身边该怎么样去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让老师的“师爱”满足他们缺乏的“父母亲的爱”。对于“留守儿童”的一些不良的学习、生活行为,作为老师要多多包涵,要有耐心地帮助教育他们,有些过错,不是他们故意的,是因为他们长期缺乏必要的亲情而反映在行动上造成的,老师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轻易地责骂他们,批评他们了。同时,老师要对他们以更多的包涵,更多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指导他们多看书,勤写日记,把开心与不愉快、把成功与失败、把周围的人和事等都写在日记上,从中也是练字的好方法;多练字、多画画、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从而把行为不好的“留守儿童”转变成快乐、向上、有理想、有奋斗目标的好学生,从而自然的让我们的“师爱”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4、多与家长联系,家校同心,引领“留守儿童”全面成长。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人在外,却很少打电话与孩子沟通,总认为孩子吃好穿好就行了,对于孩子的内心由于爱的缺乏造成的困境不了解。更有不少家长常年一个电话一封信都没有。他们漠视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对于留守儿童的这种家庭背景,老师要了解,并想办法去补救,老师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暑假,最好建议家长安排孩子去城市与父母团聚,了解城市的发展,开阔孩子的视野;春节或长假日或农忙时,建议家长尽量回家与子女团圆,让他

们享受家的温暖;平时,老师要建议家长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一封信、一个电话就会促使孩子不断进步,从而形成一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引领“留守儿童”全面成长,而不要留下有任何心理缺陷,只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能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一个全面成长的学生。因而作为教师应定期与班里“留守儿童”的家长电话联系,向家长汇报他们孩子的学习情况,或叫家长打电话回来给他们的孩子,询问孩子的学习。在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应遵循一个原则:只汇报学生好的方面、进步的地方,即使有学生做不好的地方也作为对他们的希望给与家长提出;同时指导家长要多表扬孩子,多鼓劢孩子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争取进步。让所有的“留守儿童”学生都能做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师生融洽,笑脸迎人,愉快生活,对明天充满希望。

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 篇3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安全 教育途径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频发,已成为目前不可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小,处于不能独立生活的阶段,尤其是心智刚处于发育期,对事物的判断不成熟,需要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但长期与父母分开生活的现状导致他们身心发育受到极大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

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安全感缺乏的问题。农村人口居住相对比较稀散,造成大量农村儿童需要徒步到几公里之外的学校读书。近年来,学生在上学路途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溺水、诱骗、拐卖、中毒、交通事故、火灾等意外事故频发。与其他孩子相比,留守儿童因其父母不在身边,大都独自徒步上学,受到伤害的几率大大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儿童。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由于长期与家长分离,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关心、引导和爱护,父母也无法及时、充分地了解子女的心理和思想的变化。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代为监护由于种种原因监护不力,造成约束管教不到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不听话,在校不守纪律,经常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甚至欺负同学,有的迷恋网络游戏,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染有不良习气的成年人混在一起。他们或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或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无所事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安全已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功能和监护功能严重弱化乃至缺失

首先,外出父母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基本上顾不上教育和监护留守在家的孩子,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少之又少,留守儿童也很难得到父母在情感与生活上的爱护和关怀,更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与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许多留守儿童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其次,临时监护人基本不能履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责任。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以后,多达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这些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护、防范能力较弱,无法保护和阻止留守儿童受到伤害,而且他们文化层次偏低,难以胜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

2.学校现有条件无法满足“新生群体”的需要

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许多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还不能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就导致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容易失去判断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很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3.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不法分子的侵害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兴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对于自制力差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农村学校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娱乐城等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利用课余时间,甚至逃学去电子游戏室,痴迷于网络游戏。那些不加限制的镜头如凶杀、暴力等引诱着年幼无知的留守儿童不加分辨地进行效法和模仿,极易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给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可趁之机,有的把农村留守儿童当作谋取钱财的手段,给留守儿童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三、建立多元化的安全教育途径

1.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心理咨询课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作为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方面比普通孩子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如何很好地引导他们走过这段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建议学校应专门开设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让心理教育教师给他们正确的心理疏导。

2.教师要更加关爱留守儿童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所以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千万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差,影响教学效果,就用有色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对他们置之不理。这也需要教育部门考虑如何使用更合理的考核方式来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

3.学校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知识讲座,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让他们觉得生活是有趣的,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明白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做的,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4.拓宽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

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在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学校、教师和家长形成一股合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5.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此外,学校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教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他们。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着每个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对培养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徐文娟.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3.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4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效率、态度以及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

根据研究者的深入调查, 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学习成绩不好, 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合理, 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因为这些孩子在学习的自觉性、合理性以及观念方面出现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从小就离开父母, 没有受到第一护人对他们成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加之孩子们爱玩的性, 导致他们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弱, 而爷爷奶奶、外公外们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教育方法不当难以有效地对他们进辅导和教育。此外在行为习惯方面, 留守儿童经常出现迟或逃课的情况。

2. 心理问题突出

少年儿童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 父母、家庭对他们人、做事的性格、态度、方向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们长期留在城市、很少回家或很少联自己的子女, 这些孩子们在客观上就失去了与父母相处的会, 也在客观上使得这些在外务工的家长几乎完全失去了演“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角色。而一旦家庭教育不能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孩子们受到的教育就不健全, 这些留守儿童无论在家、学校以及生活中就会常常表现出沉默呆滞, 不愿意与人交流,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 最终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人格也会变得不健全, 甚至在基本的文明礼仪方面都会变得极度缺失。

3. 失学、辍学现象依然严重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适龄儿童接受相应的学校教育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同时保证适龄儿童接受相应的教育也是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很多农村家庭因为经济拮据、父母在外务工, 使得他们的子女无法进入学校享受应有的受教育的权力, 这样就导致很多留守儿童辍学在家。

二原因分析

1.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

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制度的不完善, 导致城乡二元体系区别巨大。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保障措施, 再加上我国农村历来就经济条件差, 文化教育观念薄弱, 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从客观上把农村和城市明显地区别开来, 特别是户籍制度的桎梏,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即使跟随父母来到城市, 也无法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福利待遇, 即使能够入读某所学校, 高额的学杂费和生活开支也会让他们的父母望而却步。在农村, 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匮乏, 教师数量少、质量低, 也使得留守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2. 父母教育角色的淡出

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影响深远,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以及性格和人格的养成都是从父母那里汲取到的, 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农村家庭的父母本身知识观念淡薄、教育水平低下、教育方法和经验基本没有, 使得留守儿童无法从父母那里吸收到有效的、纯净的精神营养和人格魅力。父母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赚钱养家增加收入, 几乎完全忽视了自己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的教育角色, 甚至有些父母会存在读书无用的思想, 这种价值观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够关注。

3. 学校教育在各方面的不足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 农村学校给予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厚度和深度方面严重不足。由于管理的混乱、资源的缺乏, 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比较差, 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甚至有的学校因为学生成绩太差或者品德的不够健全会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引导, 这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也不符合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有限, 有些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不够高也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很多问题。很多农村地区师资力量不达标, 教师也没有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而是将他们归为问题儿童, 只是顺其发展。

三对策建议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快,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不可避免, 但是这不能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诸多问题的借口。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 需要对他们的教育问题给予足够关注与重视。

1. 政府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

城乡二元分割制度是导致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的体制原因。要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政府必须要尽快打破这种分割体系的桎梏。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尽快改革户籍制度,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自由的转换与流动。其次要制定相关法律制度, 使家长不再因为学籍限制而要交付大量的借读费, 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 制定配套措施和政策, 提高教师待遇, 完善学校的硬件设备。另外,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减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

2. 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教师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来说更为科学、系统, 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在精神上和经济上足够的关注与帮助。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不能对留守儿童有歧视, 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耐心, 要经常与他们沟通, 让他们感到班集体的温暖, 教育留守儿童自立自强, 同时还须主动与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 取得他们的配合。

3. 父母应加强与子女、学校老师的沟通和交流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来源, 亲情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金钱和物质方面的, 他们会给家里寄钱、寄衣物, 尽量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 却忽视了他们在学习、品德、人格、社交方面的进步与成长。父母应该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 沟通他们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 如果发现他们在心理、态度、性格方面有偏移和恶化迹象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另外, 父母应该增加回家的频率, 使孩子始终能够感受到父爱与母爱的伟大与存在。同时, 父母也应该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受教育的各种情况, 使孩子始终在正确的教育轨道上行走。

4. 营造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 同时也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我们应通过大众传媒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 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 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来帮助他们。各级政府部门要设立专门针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部门, 通过实行各种资金和政策上的鼓励措施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来共同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 和村民一起在精神上和生活中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 使得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凤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1 (8) :7~8

[2]蒋笃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8 (3)

[3]贺超、王华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习, 2011 (4) :52~54

[4]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10) :13~15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5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此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外出务工者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形成大批“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有效教育,他们在心理、行为、学习、思想道德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迫在眉睫,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地方政府等方面共同寻找救济措施,共同关注和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留守儿童;存在问题;教育;救济。

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世代耕种的土地,涌入城市务工的浪潮中。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他们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从在北京举行的“2009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获悉,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1],如此庞大的数字,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父母的关爱,享受家庭温暖,是每个小孩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权利,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反映出此基本权利的部分缺失。随着离开父母时间的增加,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不可忽视地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

儿童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家庭和

社会如果能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备的条件,给予儿童应有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就会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监护管理。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代理监护人又又不能很好的顾及到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或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他们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他们内心痛苦,看上去淡漠、自闭。儿童时期的留守经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南方沿海某权威调查显示:很多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觉得自己受歧视,有过被遗弃的感觉[2],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

(二)、行为偏差问题。

据调查,在 5800万的留守儿童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3]多万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道德行为发展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需要他人的监管和约束。然而在农村,大多数临时监护人的法律意识都很淡薄,一些老人对孩子过分溺爱,只要不犯大错,他们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过分放纵。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对老师的要求熟视无睹。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重视,他们多数自暴自弃,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上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甚至误入歧途。根据全国最高法院的统计数据: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每年上升13%,近七成为留守儿童犯罪[3]。这个比例令人触目惊心,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问题不容忽视。

(三)学习成绩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监督。根据权威调查,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尤其部分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要承担一定的家里农活、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儿童体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他们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对待学习只是应付了事,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因此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绩。

(四)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父母也应该是对孩子教育时间最长久的老师。然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没有人经常性地提醒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没有父母生活中点滴的道德教育,孩子极易养成放任自流的习惯,缺乏道德约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不讲卫生、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行为偏差,一些孩子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五)安全问题。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用火、用电、用煤气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有留守儿童背着监护人骑着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出去兜风,造成人员伤亡。因此,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人生下来面临的第一个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是每个人首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血缘关系则注定了父母将要给子女上人生首堂课,将会塑造孩子的人生模型。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不仅只是养育,更重要的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环境的改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多数留守儿童会出现害怕、焦虑等心理现象,缺少心理上的支撑,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感,从而自卑而孤独。这种影响对那些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则更加明显和突出,如果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对其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不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而且会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不健全。监管不力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由于许多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家务活负担过重,且由于在隔代监护的祖辈人中,其文化程度则更低的原因,造成了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校外的学习基本没有人辅导的现实,从而使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着严重监管不力的问题。

(二)社会原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 “三农 ”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4]。

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牵制作用。没有现居住地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现居住地无法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农村基层政府的不够重视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又一根源。他们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状态。

(三)学校原因。

目前,由于我国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重视不够。农村学校普遍只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在法律常识、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不够,没有很好的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学校多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这完全可能促使留守儿童失学或辍学。同时,由于个别教师素质较低,教育未成年人时不顾忌其心理承受能力,任意伤害其自尊心,甚至打骂学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学校也很少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几乎没有,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作为儿童社会化一个重要场所的学校,其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和填补。

(四)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缺乏法律、生理安全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好坏、交友不当,很容易被一些坏人引入歧途,从而导致严重问题的发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留守儿童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由于长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加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导致情感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心理和性格朝着非健康和非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的孩子。

三、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首先,家长应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其次,应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

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最后,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玉,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发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领导及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共同努力,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拓宽育人途径上下功夫。各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注重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及时主动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争取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5]。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与班上的“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三)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

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6]。建立并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设立专项资金,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到最低限度。总之,政府应想尽一切办法,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约束。

留守儿童自己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和引导,要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面对现实的信心及勇气。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向着积极、乐观、开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好的一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要理解父母出门在外的艰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培养独立自主、不怕困难的意志和能力,要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辛勤劳动,不让父母操心。要学会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做生活中的强者。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5800多万的群体的问题,他们的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牵动着每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心。他们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是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为未来的新农村建设注入生命和活力。

我们希望社会、政府、学校及家庭能够迅速的联合在一起,为这场保护祖国的花朵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社会更和谐而共同努力奋斗。愿全国的“留守儿童”能够健康而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黎明,赵顺义主编 《让我们共享阳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9。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03-06。

[3] 续梅《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5日第1版。

[4]《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6-3-27新华社。

[5]刘长城,张向东《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当代教育科学,2003-1。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形成原因;解决措施

一、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为改变生活条件的人们开始大量地涌向城市。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就读、教育等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其中一个家人或长辈或亲戚代为照看,这种情况的孩子就是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班里有一个孩子叫蒲喆(化名),虽然奶奶照顾生活起居,吃得饱穿得暖,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但闲暇时奶奶也会打些零工,贴补家用,一次周末,奶奶外出打工,孩子一时兴起,用煤油生火做饭,失手点燃了大堆柴火,差点造成伤亡事故。像这样,留守儿童在无人监管的時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2.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往往当他面对高兴、难过、孤独等不同心理感受时,没有自己信赖的家人可以倾诉并帮助解决问题,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极端。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处事比较极端;在班级中,这样的孩子不合群,很少有交往密切的朋友。

3.道德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长期处于无人监管、少人问津的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又难以得到及时纠正,再加上爷爷奶奶的纵容溺爱,只重视物质满足而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习惯上很容易走上歧路。

4.学习问题

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是文盲,根本无法在学习上有具体的帮助和指导。比如,布置听写词语这样的作业,都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更不要说英语作业了。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除了管教孩子,还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动,同样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辅导孩子的学习。调查班里的学生就不难发现,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班里有一个女孩,父母在外工作出色,难得回家,孩子的学习尤为认真,总希望以自己最好的成绩换得父母的关爱,但父母的期望值过高,除了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之外,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学习压力很大,以至后来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还有些孩子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或者督促不到位时,对学习的事情抛之脑后,长此以往,这些孩子经常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更不要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三、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措施

1.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用温暖去抚慰他们的心灵

首先,班主任在关爱所有学生的同时,要更加关爱留守儿童。 因为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无法得到重视和及时的宣泄,此时,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人际交往、情感变化,对他们增加感情投入,难过的时候安慰的一声话语、胆怯的时候送去一个鼓励的眼神、成功的时候竖起你的大拇指,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孩子都会很高兴,他会从心里觉得你是个可亲的教师、朋友,也会回报你优异的表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起到巨大的作用,要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切不可讽刺、挖苦,甚至施行体罚,这样学生会越发感到自己不被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越发会有羞愧、自卑、不思进取、逆反等心理,和你的距离只会越来越遥远。另外,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视留守儿童为亲人,贴近孩子的心灵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教师的依赖,让学生觉得你值得信任才会跟你说实话,才会接受你的道理。从而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改掉身上不良的行为,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2.以博大的胸怀正确的方法,看待处理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

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很多,那些不良行为习惯在孩子身上反复出现的现象是难免的。所以教师不能因为孩子的小小过失和不足,就放弃对他的关爱和管教,从小事入手,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上多提问、多辅导,生活上多关心、多督促。鼓励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成长中有成就感相伴,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时刻感受到同学的关注和教师的鼓励,他会更乐意去学、去做。

3.发挥集体的特殊作用

为了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教师可以和远方的父母建立家校联系热线,每过一段时间或者孩子有特殊情况时及时联系,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利用“留守儿童之家”这个平台,可以让孩子在课余时间或双休日的时候在这里读书看报、做游戏。学校运动会、文艺演出等集体活动,尽可能让所有留守儿童都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做一名积极向上的好少年。

总之,教师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作出努力,用一颗爱之心去关注他们,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他们的明天就会更美好、生活就会更灿烂。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篇7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学习情况不乐观

由于缺乏督促, 留守儿童学习动机不足, 成绩下降。监护人由于时间、精力、文化水平有限, 难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 其学习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二) 心理扭曲

由隔代监护的儿童, 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沟通的机会, 而监护人也缺少正确的管理方法,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隔代亲”导致对孩子的溺爱、宠爱, 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上代监护的孩子, 由于缺少关爱, 也容易造成孩子悲观、消极、自闭的心态。

(三) 道德水平堪忧

由于部分人通过打工改变了自己经济和生活条件, 认为“金钱至上”、“读书无用”, 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加上对孩子长期的“金钱+物质”的补偿方式, 更助长了留守儿童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道德水平偏低, 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对别人的关心不会感恩, 更谈不上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四) 安全得不到保障

由于没有家庭的监管, 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安全问题, 尤其是人身安全受到伤害时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法律教育不足, 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判断, 极易违法犯罪。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现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使教育不公

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使留守儿童不能跟随父母进城上学, 只能在户籍所在地读书。如果转入流入地, 一般要交纳高额的借读费。为了减轻负担, 一般家庭就会选择子女在户籍地上学。

(二) 农村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环境差。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乡镇政府, 乡镇政府有限的资源难以保证教育的投入, 导致教育手段、教学设施的落后, 不能够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教育学生。由于环境差、待遇低, 农村学校教师流失严重, 师资力量的流失也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

(三) 家庭教育的缺失

良好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土壤, 家庭教育也是儿童成长教育的关键。孩子交由亲属代管, 致使家庭教育缺失。老人或亲属没有精力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 影响了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以至于有些留守儿童沾染了不良习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对策

(一)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 改进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户籍制度, 让农村儿童能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入学, 能够与城里的孩子享受同等教育待遇。其次,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如增加寄宿制学校的建立, 使老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增加心理辅导课, 对留守儿童思想、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辅导。最后, 加强文化建设, 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开展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 用先进的文化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 也要整治农村学校周边环境, 坚决取缔学校周边的网吧、歌厅、录象馆等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娱乐场所。

(二) 家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首先, 家长应转变观念, 从思想上重视子女的教育。改变读书无用、金钱至上的观念, 同时也要加强对子女学习的关注。其次, 家长应改变做法, 改变“物质+金钱”的补偿, 与学校、监护人、孩子之间建立有效沟通。家长要主动与班主任联系, 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督促孩子学习;主动与监护人联系, 了解监护人的教育方法, 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主动与孩子联系, 了解孩子的想法, 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 同时也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家庭的温暖。

(三) 社会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首先, 学校应加强管理。针对特殊群体, 建立全面的档案, 以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监护人状况、父母外出打工状况。并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 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其次,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以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做到政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相互补充。考虑由妇联、共青团、村委会等组织,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培养留守儿童的正确方法;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帮助, 改善其生活状况;积极组织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互帮互助;及时总结管理、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和方法, 更好的为留守儿童服务。

摘要: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反应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探讨, 从政府、家庭、社会的角色定位, 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流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8

虽然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用人荒现象的逐步结束, 大量的农民工又开始了另一轮的打工生涯, 农村留守儿童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出炉, 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 农村留守儿童仍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群体。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内涵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是由一张提出的, 但是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 在学龄上一般反映为小学和初中[1]。该文主要探讨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为农村留守儿童身处经济不发达的农村, 父母学历普遍低下, 生活环境恶劣, 往往成为社会忽视的对象。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 或者与祖辈亲人, 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问题

1.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他人监护, 甚至是无人看管, 使得孩子们身心疲惫, 不但容易变得孤僻、爱走极端, 而且学习兴趣不高、容易出现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同时, 由于来自家庭的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 极易缺乏安全感, 因此, 他们中间特别容易出现早恋现象。

2. 学习问题

处于学龄段的留守儿童, 或是无父母在身边进行家庭教育或是监护人对其学习方面的帮助过少或无力帮助, 使得他们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放养的状态。再加上农村的经济条件有限, 学校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的有限, 这对原本被忽视的群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3. 生活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存在两种极端的行为。一种是能够体谅自己父母的孩子, 在生活中省吃俭用, 甚至连生病也不愿花钱治疗;一种则认为自己是“弃儿”, 花钱大手大脚, 以此来报复父母。

4. 其他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关注的是他们的衣食问题, 这就使得其一方面很少会关注留守儿童的意外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

三、农村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父母的缺席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教育, 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孩子教育这一问题上一直属于空白的状况。养家糊口成为父母最先考虑的问题, 而孩子的学习则是在解决温饱后才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样, 父母的外出就给儿童的道德教育打开了一个很难弥补的缺口。同时, 长期的分离, 也使得父母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亲情也越来越淡。

2. 入学的限制

从相关的法律规定中可以看出, 国家的政策是主张儿童留在原户籍所在地就学, 留守儿童到父母所在地就学的渠道并不顺畅,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2]。而且, 留守儿童想要在城市的学校接受教育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经济困难。虽然在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一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 但是其教学质量远远比不上正规学校的师资条件。

3. 其他政策的限制

目前, 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如建立“代理家长制”、户籍制改革等等。但是这些政策建议在实际操作中仍旧面临着各种困难, 也并不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建议

1. 改革要先行

首先, 国家及各级政府要在政策方面积极引导和创新, 首先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 使户籍制度不再成为隔离城乡的桎梏。其次, 政府可以购买教育服务。政府通过与各类社会组织签订契约, 根据对社会组织所提供教育服务的评估, 以公共财政全部或部分支付其费用。英国的“教育行动区”计划、美国的“特许学校”等, 虽然不是十全十美, 但是亦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比如, 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委托管理东沟中学、某些地区对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给予公共财政的全额或差额补贴等, 这些都为政府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问题带来了启示[3]。再次, 政府要继续不断地扩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制定向农村留守儿童倾斜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后, 政府应该努力发展当地的经济, 为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创设优良的环境。因为即使外出务工的父母想把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 但是仅高昂的生活费用这一项就足以让他们望而却步。只有尽快地改变农村的经济条件, 才能让留守儿童与父母们早日团聚, 才能让父母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 转变父母的观念

首先, 家长应转变并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意识到自己在孩子品德、性格、心理等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是迫于家境而外出打工的父母, 也应时常与孩子联系, 不要以为挣钱给孩子买礼物就可以弥补亲子关系, 孩子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其实大多数农村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都不会太高, 即使有一位家长留守在家, 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自身知识有限等诸多原因, 对孩子的教育还是跟不上。因此, 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教育, 学校可以与他们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 定期对其进行教育培训, 或者集中举办讲座, 使家长和监护人能够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 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兴趣需要等等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 并且使其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3. 充分运用学校教育的力量

第一, 要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 尤其是要提高心理教师的比率。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心理咨询室, 并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辅导教师开设相关课程。虽然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共招聘了18万特岗教师, 有效缓解了农村师资紧缺问题, 但是现在大多数农村学校都没有配置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师, 更不用说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课程了。农村心理学方面师资力量的缺失, 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和改进的问题。第二, 教师要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对其付出更多的关爱。顾明远曾说过, 教育是爱的事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最直接的接触者, 再加上留守儿童往往都有些自闭、害羞, 比正常儿童更缺少爱和安全感。因此, 教师更应该从各方各面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不但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实行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辅导和帮助, 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交流,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第三, 要注重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少年阶段的同伴行为, 可以使其得到认同感, 获得情感的积极体验。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 更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心, 其同伴就会发挥一个很好的作用。

4.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一方面, 可以对村民们进行文化和法律宣传, 唤起在家务农村民们的爱心;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在这一方面有些省市早已先行。如安徽省早有计划到2007年为止, 在农村建设寄宿制学校400余所, 使大约40万名学生拥有集体住宿和共同学习的机会;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采取多种途径帮助有困难的留守儿童。

5. 强化社会组织帮扶的力度

我们可以通过媒体舆论报道、社会宣传、志愿者服务等多种途径来唤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广泛关注。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郎坤的足迹从武汉市的凌智小学踏到了贵州省龙里县的城关三小,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爱那里的农村留守儿童, 并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倡导建立了龙里县贫困学子项目库和“献爱心、送营养”鸡蛋工程助学基金[4]。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自2006年成立了关爱留守学生服务队以来, 已有1000余名大学生参加到志愿服务当地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中, 并与1800余名留守学生结对, 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5]。

《教育规划纲要》一再强调教育公平, 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只有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因此, 国家和政府要大力支持, 学校、社会各界要广泛参与, 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为他们架起一座通往美好未来的关爱之桥。

参考文献

[1]孙玉娜, 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7) .

[2]张玲.留守儿童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对策.教育纵横, 2007 (12) .

[3]周翠萍, 范国睿.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何以可能.教育学报, 2011 (1) .

[4]程墨, 徐世兵.大学生志愿者郎坤——像吮吸一块糖一样品味支教.中国教育报, 2011-04-06.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9

1 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格发展不健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孩子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 长期与父母分离, 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2) 留守儿童放纵溺爱型家长多, 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 不敢管, 不会管, 外出父母舍不得管, 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 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1.2 学习习惯、成绩较差

(1) 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 缺乏硬性约束, 孩子完成学业认为自己是尽义务。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大多数留守儿童和祖辈或其他亲戚、熟人生活在一起, 普遍年龄大, 身体差, 文化层次低, 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因此导致成绩较差。

(2) 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 心不在焉, 应付了事。即使出现了一些坏的习惯, 也无人纠正, 久而久之, 便形成了坏的学习习惯。

1.3 思想品行差

儿童的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 自律能力很弱。只要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 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存在行为偏差。如不听祖辈教导、不遵守规章制度等行为。

1.4 缺乏安全感

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 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 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 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事故发生。久而久之, 留守儿童就缺乏安全感。

1.5 缺乏亲情

研究表明, 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往往焦虑紧张,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

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 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2.2 家长 (或监护人) 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 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 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 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3 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3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 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 问题正在凸显, 因此, 我认为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 才能够标本兼治,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3.1 在政策体制上,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政府应制订和逐步实施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 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 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 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 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 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的待遇, 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3.2 在教育体系上, 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农村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 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 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与家长交流, 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是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 分类区别对待,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开通家长 (监护人) 热线, 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 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四是大胆创新课程设置。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 帮助他们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 开设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 专设心理教育教师, 共同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3 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

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安全法制讲座, 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加大家访力度, 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 给学生以更多的关心。针对此问题, 我校开展师生同学习、同活动以及“四个一”活动 (一个教师联系一组留守儿童, 每天一起吃一顿饭、每周一次谈心, 每月一次与父母网上见面) 。

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 在外出打工之前, 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 并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 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 至少每周联系一次, 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 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 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 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 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 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 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 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 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3.4 发展才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

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生活问题, 更是经济体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所有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试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10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笔者任教的地方因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较慢, 当地没有企业能够就地转移相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 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沪苏浙广等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起初几年还仅仅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外出打工, 随着打工劳务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普及, 有很大一部分三四十岁的妇女们也加入劳务输出大军, 农村的人口结构由几年前的386180部队 (妇女、儿童、老人) 迅速缩编为“6180部队” (儿童、老人) 。当地农村人口结构现已发展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是主要成员。

留守儿童主要由在家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监护, 照管孩子的一切, 但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 再加上代沟所致的“隔辈亲”, 爷爷奶奶更溺爱孩子, 常常是关心孩子的生活多于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宁愿自己吃苦受累, 不吃不喝, 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 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对孩子犯的错误往往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 严格的也只是说说而已。长此以往, 孩子就养成了娇气、任性的性格,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互助互爱体验, 怕困难、怕挫折。受以上因素影响, 留守儿童便出现了以下问题。

㈠学习成绩欠佳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 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 有时迟到的高达27%, 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究其原因, 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 部分父母潜意识里认为, 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概率不大, 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㈡心理存在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 亲情缺失使得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 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 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 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 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年龄大多在1岁~15岁之间, 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 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缺乏父母的关爱, 亲情缺失, 产生孤独感, 心理失衡。

㈢生活条件普遍较差

由于村内老百姓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大多数人未掌握专长和技术, 外出打工大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工种, 干的是苦活、累活, 但工资收入微薄, 只能基本维持家人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 父母又长期在外, 难以顾及孩子的生活状况,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 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 80%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较差, 20%的留守儿童一般。

㈣道德行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 自律能力很弱。父母不在身边, 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 只要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放任态度, 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 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规章制度, 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及欺负同学等行为, 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 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㈤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儿童中,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 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 脱离了学校的管理回到家中, 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 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二、发展对策

㈠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 (市、区) 、乡 (镇) 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 县 (市) 、乡 (镇) 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 实行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 (市、区) 、乡 (镇) 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 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㈡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

完善相关法律, 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 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 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 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 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 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 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 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 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 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 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 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㈢创新机制, 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

对于留守儿童, 以家庭为主体, 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 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 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 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情况, 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 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 激活他们的斗志,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㈣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当下大量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不断恶化。因此, 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 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 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 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 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 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 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 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 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 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加强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摘要:由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快速增长, 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文章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论述。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11

关键词:留守儿童 关爱成长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造成一大批留守儿童的出现。这些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引导和管理,使其在生活、学习、身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其在校表现也千差万别。

首先,生活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外出打工,因为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农牧业收入微薄,难以满足生存需要,所以,留守儿童家庭普遍生活困难。父母的离开,将使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生活方面的节俭表现更为突出,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搭配欠佳,不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另外,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爷爷奶奶由于上了年纪,家中又要忙于几亩地的耕作,留守儿童将过早地分担各种家务劳动。因此,孩子不但失去了童年的乐趣,而且还增加了精神负但和不必要的痛苦,这对他们健康成长的影响也很大。

其次,学习问题。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儿童,理应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但部分留守儿童往往因缺少父母有效地监管,会因为贪玩而对学习不感兴趣,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孩子大多和祖辈生活在一起,隔代监护人往往年龄大、身体差,文盲率较高,缺乏管理孩子学习的精力,而且与留守儿童存在代沟,沟通不畅,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总之,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提供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必要条件。

再次,心理问题。父母的作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是无法替代的,留守儿童长期无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心理会发生畸形成长,心智不健全,容易造成孩子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或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无论在学习还是生理健康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障碍,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成了学校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在农村学校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探索的同时,也借鉴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就是用爱心浇灌留守儿童,而不是倾力打造。

一、真心关爱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地担起这份责任。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孩子来到学校,班主任既是老师,又是家长,对学生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我们应“多问一声、多看一眼、多帮一把,”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从内心感受到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要对留守儿童“高看一眼”。使教师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在教学中多以鼓励式教学为主,即与“留守儿童”多谈心;多进行家访,并与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多鼓励支持,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做感情的传递者

班主任要成为孩子和父母感情的传递者,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让在外打工的父母定期与孩子“温馨对话”。一方面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另一方面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即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个方面的情况。当教师把他们的一点一滴进步都向的父母转达时,看着孩子那种信任的表情,这样你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三、正确教育孩子,感化留守儿童

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前提。我们要用爱感化留守儿童,让他们体验到亲情,感受到被关注,让他们找回快乐,健康成长。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要热情鼓励,用坚定的眼神告诉他们:“老师相信你能行!”;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加以表扬:“你做的真棒!加油!”;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你是最坚强的,老师相信你!”

四、加强日常管理,促进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家庭关爱和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在不主动看书、预习、阅读;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书写差,怕思考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应该多举措加强常规管理,促进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排除一些潜在的不利影响,让留守儿童把心思放到学习上来。要做到这一点,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们就得想方设法切断一切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源。比如,学校要做好电脑的使用教育工作,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电脑,学会用电脑学习,而不是只知道用来玩电脑游戏。加强上网引导,让“留守儿童”学会用网络学习知识。其次,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第三,开展班级活动,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培养。

总之,教师既要做留守儿童思想的引导者,又要做他们学习的指导者和生活的保护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我们要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要从小事或边缘事切入,逐渐打开学生心扉,走进学生心灵。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最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4(22).

[2]李颖.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李伟梁.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4]孙仲文,在和谐社会视域下探讨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

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12

一、留守儿童的管理现状

(一)监护人溺爱放纵,学校教育难以奏效。家长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孩子得到爱的满足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但是外出打工的家长,一般一年回家一次,最多两次。在家时,给予“100分”的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甚至把变味的爱也给孩子。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对他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是溺爱放纵。

(二)留守儿童缺乏管护,节假日安全难以保证。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护,加之节假日是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这就造成学校与家庭管理的“真空地带”,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节假日在水塘中游泳,在水坝边垂钓,在公路上飞车,在网络中沉迷……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

(三)留守儿童隔代管教,监护管理难以到位。留守孩子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临时监护,大多数监护人是爷爷奶奶。这样隔代管教、监护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极端溺爱,一是极端粗暴。爷爷、奶奶年纪大,对小辈往往溺爱放纵,小孩要钱给钱,要吃给吃,每天上学就行,至于在外面干什么,就不管了,想管也管不了。失去约束的留守儿童特别顽皮任性。有一些老人,一生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把儿女拉扯长大成人,现在又要照看孙子、孙女,又要处理家庭琐事,身心极度疲惫,脾气粗暴,教育方法简单,对留守儿童非打即骂。这样不但不能管教好留守儿童,反而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

(四)家校管理脱节,心理磨合难以实施。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在深入了解了影响这些“留守儿童”的表现和原因后,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可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教育内容。

(一)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中的积极作用。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要起积极作用,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家长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片。

2. 实施关爱留守儿童责任帮扶制度。

签订承包责任书,建立教师关爱学生校务日记,让有条件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和“爱心妈妈”。部分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教师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帮助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3. 实行留守孩子“谈心日”制度。

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会议,每班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关于留守儿童的主题队会活动。通过正面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班主任、科任老师平日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身心健康,让留守儿童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4. 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

5.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注重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有所长。

6. 建立关爱留守孩子的应急机制。

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状,明确包保责任制,对重点留守儿童实行师生“一帮一”、“一带一”包教帮扶,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二)加强沟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1.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

学校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开设亲情专用电话,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如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

2. 重视家庭教育。

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而且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3. 注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

学校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4. 加强同村社、家庭的合作。

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可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成立“贫困学生救济基金”。学校同村社、家庭联系,印发“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等,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关心留守儿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多管齐下,综合管理。

上一篇:第二外语(英语)下一篇:理念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