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2024-10-03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选12篇)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地涌向城市, 为国家的繁荣, 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 在农民背井离乡, 使自己生活发生变化, 促进城市不断繁华的同时, “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现有留守儿童近23万人, 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占86.5%, 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留守儿童人数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表现、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 而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 性格比较脆弱。作为教师, 我们不仅要正视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 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确保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 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1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1 缺乏情感交流

父母的言传身教, 对孩子的性格及品格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很多父母在外务工时间长, 与孩子进行沟通不便, 通常只是一味的尽最大可能的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而很少关心和掌握孩子心里想什么,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较大的在心理问题。在对我校200名留守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 25%的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8%的孩子经常给父母打电话;14%的家长每月回家一次;66%的家长一年中回家两三次;36%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后再也没回来过的占1%。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分离, 当他们在情感上需要交流时, 父母却不在身边, 心里有苦无法诉说, 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真空;而抚养人或监护人难以满足孩子心理上对父母亲情的渴望, 无法与孩子形成情感上的交流、语言上的沟通, 不能有效地排解孩子心理的苦闷, 渐渐地产生了心理障碍, 容易使他们形成内向、孤僻、沉默、自卑、悲观, 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敏感、冲动、极端等缺陷性格。

1.2 隔代监护的不力

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被托付给祖辈、亲戚、朋友照顾, 很容易造成隔代教育。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较大, 代沟明显, 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 思想观念守旧落后, 有的还要干活维持生计而无暇照顾孩子, 都使他们难以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在教育孩子上, 普遍采取溺爱的教育方式, 只注重满足孩子物质上需求, 对孩子放任自流。

1.3 缺乏监管和辅导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 本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 但因缺乏父母的直接监管, 他们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监护人有其特殊性:一是认为孩子父母都不在身边, 对孩子多溺爱;二是不敢管孩子, 怕孩子向父母告状说虐待孩子, 最后, 费力不讨好。因此只要孩子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 也不与老师沟通。因而, 孩子犯了错误, 缺乏及时有效的辅导和约束管教,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同时又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只重视孩子对书本知识的学习, 而没有正规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 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凸现。

2 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搭建亲子沟通平台, 畅通孩子情感交流渠道

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 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的重要前提。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要通过正确引导, 使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端正对孩子教育的认识, 在思想上去掉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的错误倾向, 自觉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在满足孩子物质条件的同时, 更应多付出情感, 想方设法多与孩子近距离相处, 时刻关心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状况。要经常通过电话、短信、视频、QQ等途径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让他们心理的苦闷和烦恼及时排解, 减少不端行为的发生。

2.2 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

学校是主阵地, 教师是主力军, 各级农村学校要积极营造“校园、家园、乐园”式的育人环境, 给农村留守儿童以亲人般的关爱、家庭般的温馨。要不定期地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健全性格、抗挫折能力、心理疏导和情感、感恩、独立生活、团结友爱等多方面教育, 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娱乐活动, 让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增强自信、增长知识、增加才干、增进友谊, 引导他们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 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健康、追求美好、追求进步。

2.3 加强沟通交流, 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 还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和生活上的保护者。要主动通过上门家访、亲情电话、网上聊天等多种形式, 加强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交流, 掌握他们的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态度,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既正确地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 让他们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 又耐心地指导他们学会生活自理, 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还要细致地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习热情。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 通过采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 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我们教师应该充分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并积极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他们心理素质的活动, 使每位远离父母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教师要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情感的贴心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呵护人。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57 (1) .

[2]曹春阳.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5) .

[3]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2) .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篇2

【摘 要】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问题。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就要充分利用好各种契机,适时的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农村小学要将感恩教育作为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坚持主体性、发展性、体验性和整体性等教育原则,从宣传、教学、实践和情感等方面积极探索感恩教育途径。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口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一起的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感恩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感恩意识十分淡薄,加强他们感恩意识的培养,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所以,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应当充分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关注与关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的现状

我校是重庆市巫山县偏远乡镇的一所农村小学,现有学生482人,其中留守儿童385人,占学生总数的80%。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爱母爱的缺失”等因数,使得很多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都出现诸多问题,在全校留守儿童中,开展的“你在成长中,受到了父母、学校、老师、同学、社会的各种关爱,你是否应该做个知恩图报的人?”的问卷调查中,仅有57%的留守儿童表示应该,29%的留守儿童表示尽量,1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农村留守儿童严重缺乏感恩情怀,感恩意识不浓,因此,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的举措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感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情感培养,感恩言行是一种道德行为,需要知行统一。但学校又是留守儿童接受感恩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多年一线教育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了独特的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之路。

1.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用制度的形式加以?范制约,可以为感恩教育提供必要的制度和保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大队辅导员、班主任、部分家长为成员的“感恩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感恩教育”的计划制定、活动的开展、部门协调及过程的评估;健全感恩教育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师生言行举止,如会唱哪几首感恩歌曲,必须参加学校的有关活动、会议,必须规范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明确各部门、各组室分工职责,加强教师感恩教育工作的实绩考评,确保感恩教育持续、稳定发展。

2.营造校园感恩文化氛围。(1)从环境布置着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从整体上规划,从细微处着手,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进行设置,让全体师生置身于感恩文化氛围之中。如感恩石、感恩林、感恩长廊、感恩诗、感恩画、感恩标语、感恩故事、感恩铃声、感恩歌曲等。(2)从宣传阵地入手。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红领巾广播站、校园橱窗等渠道对学生进行感恩文化宣传。古今中外名人、周围同伴的感恩故事、社会各界的先进事迹等,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思想充满校园。(3)从教师行为入手。感恩教育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并不是简单的行为习惯养成,也不是严格要求就行,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楷模,要让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决不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3.以课程渗透感恩教育。(1)感恩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以“感恩”为依托,将感恩教育引入课堂,只有依托课堂这一德育主阵地,感恩教育才能持久、有效地进行。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教材,都蕴涵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因此,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挖掘文本中可融入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进行提示和讲解,从而达到在学科教育中有机地、不露痕迹地渗透“感恩”思想的目的。如:音乐课可以教会儿童唱《奉献》、《感谢你》、《感恩的心》、《父亲》、《母亲》、《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感恩歌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可以让儿童寻找一些感恩的故事进行交流;语文教材中,如感恩祖国的《我爱祖国》、感恩老师的《画杨桃》、感恩父母的《地震》、感恩朋友的《他是我的朋友》、感恩大自然的《只有一个地球》等,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学生感恩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有的放矢让学生赏析、感悟、体验,激发他们的心灵,润泽他们的思想。

(2)编写感恩校本教材。将各项活动的成果汇编成“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并纳入到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资源中,以教材的形式为“感恩”校园文化的形成添砖加瓦。“感恩教育校本课程”教材中包括感恩的故事、典故、古诗、成语、格言、名人名言、心得体会、征文、歌曲、主题班会设计方案、书画作品、演讲稿、活动剪影等。

4.强化班队活动感恩教育。一是开展《我会说谢谢》感恩队会活动;二是开展讲读感恩故事比赛。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社会关爱之情,感恩老师辛勤培养,感谢他人关爱相助,感恩大自然呵护赐予等内容;三是定期举办“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的黑板报;四是建立学生日记档案,开展唱生日歌,让学生感受来自同学的祝福;五是完成爱心家庭作业,如叠被、洗碗、为长辈梳头、洗脚,算亲情账等;六是班级开展篮球、接力等比赛活动,让学生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感受互相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激发感恩的情感;七是给每个学生建立感恩档案,让学生把感恩行为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每月评选班级“感恩之星”,激励学生每天都提醒自己做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5.强化感恩教育的日常行为规范。让感恩教育贯穿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一是坚持“国旗下讲话”渲染感恩教育之势;二是设立感恩月,结合国庆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母亲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报恩实践体验活动,养成知恩报恩习惯;三是举办感恩手抄报、感恩日记、感恩演讲、感恩书信、感恩征文、歌咏比赛、文娱汇演、参观、扫墓等系列活动;四是开展评选十佳孝星、十佳尊师礼仪小天使活动。

6.学校、家庭、村社联手互动。学校依托家长委员会,举办感恩教育知识讲座、开展“感恩教育我在行”等学习活动,改变家庭教育误区,提高社会育人氛围。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师大下访,走访留守家庭、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等活动,把学校的慰问关爱、感恩理念带进村社、送进留守家庭,提高代理监护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全民感恩意识。引导家长认识到,留守儿童缺乏的不是物质,而是家庭亲情的缺失,父母要通过视频、电话、微信、定期返乡等形式多和孩子团聚交流、温情关爱,做到让孩子生活留守但教育不缺失,言传身教感恩言行。这样,学校、家庭、村社形成教育合力,互动共育。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 思想政治 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220-01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错位

法律意识薄弱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价值观错位、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非常突出,也可以说,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人生缺少正确的理想。同时,儿童在人生观形成的启蒙阶段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全部的爱,这种爱的方式导致很多留守儿童陷入“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中,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概念。长期下去,这种不良的风气就愈演愈烈,最终易导致留守儿童价值观错位,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

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欠佳

大多数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其次,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照管,他们只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要么溺爱,要么放纵不管,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成长。而大多数父母只单纯的用金钱来安慰他们,缺少心灵上和情感上的关心,最终使留守儿童形成偏激的性格,当出现任何不顺心的事时,就容易走向极端。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现状的成因分析

1.家庭层面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确的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不好;其次,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婆这些祖辈,他们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有的甚至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有限,而且大多数祖辈只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忽略心理健康,加之在农村,祖辈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更不能兼顾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社会层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边缘山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不想再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日子,他们想带领自己的孩子走出这片穷乡僻壤。因此,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从而使子女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可以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3.学校层面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面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但是在偏远的农村,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这一课程,更别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了。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他们渴望在这里收获知识和关爱。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变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鼓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与父母团圆。农民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情况,为了给予子女衣食无忧的生活才来到城市打工的。长期与子女分开也让农民工不能全心全意在城市工作,只有改变现在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孩子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促使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使越來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健康的成长。

其次,对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实行优惠的教育政策。政府应完善和推动有关留守儿童与家长共同进城生活的政策,特别建立和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使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权益。再次,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注重家庭的亲情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该从家庭抓起。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各种意识形成的初期离开孩子外出打工,孩子缺失父母的早期教育和关爱,因此在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都存在偏差。所以,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尤为重要。如果父母不得已必须出门打工,必须增加与子女的联系,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方面,也要着重关心子女的思想情感、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等方面;其次,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留守在家的子女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多与监护人联系,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3.加强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第一、建立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学校应建立老师——学生之间的的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上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学生的关心,老师的关爱,最终促进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师。学校方面应该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教师,传授学生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而且学校应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可能的话,成立专门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组,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篇4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青州经济开发区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好的只占9%。调查中发现, 由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 父母外出务工期间, 其子女的教育、生活基本都由长辈负责, 学龄留守儿童都能就近上学, 无失学、辍学现象。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近年来, 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劳务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全县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 留守子女越来越多。

2.家庭原因。

农民工在经济收入与子女之间取舍失衡, 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 往往选择前者。

3.学校原因。

由于城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差别, 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选择在市区租房或买房让孩子上学, 由年老的长辈照顾饮食起居, 孩子的父母则留守在农村务农。

三、存在的问题

(1)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 (2)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 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 祖辈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 教育孩子力不从心; (3) 行为习惯不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4) 负担过重。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不仅自身得不到有效监护, 而且还过早地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

四、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家长自身因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不注重孩子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导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 对学习、生活和生理变化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 (2) 监护人自身因素。一是责任意识不强;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 (3) 其他因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 留守儿童在心理成长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

五、对策及建议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5

省关工委6月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选择10个县(市、区)(肇东市、兰西县、五大连池市、嫩江县、阿城区、龙江县、桦川县、密山市、伊春区、勃利县)进行重点调研。总的来看,各级关工组织和“五老”始终坚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把关心好、爱护好、保护好、维护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和健康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使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据调查统计,目前全省“五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共44484人,帮助留守儿童39864人。

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保护,在学习上、思想上、心理上、性格上、生活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情感缺失,需要关心慰藉;二是心理失衡,需要疏导释解;三是学习下降,需要帮助提高;四是环境不良,需要帮助改善;五是道德偏差,需要加强教育等等。为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各地主动作为,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

(一)构建关爱网络, 为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是建立机构联系网。10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关爱保护组织,并形成网络化。哈尔滨市阿城区关工委,从开始,在镇、街道、社区(村)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站19个,分站156个。龙江县关工委探索建立的“关工+司法”、“关工+公安”和“关工+消防”帮教关爱工作新模式,根据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心理抚慰、思想教育、矫正行为、增长见识,起到了防微杜渐、扶正培直、携手引路的作用。二是建档立册。 在开展关爱保护工作中,注重调查研究,掌握本地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精准开展关爱保护工作。各县每年都进行一次对留守儿童的摸底调查,建立每个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底数清、情况明。三是建立各项工作制度。为做好关爱保护工作,各地注意构建工作机制。明确了工作责任制,细化了有关工作任务,实现工作责任到位,关爱保护措施到位。

(二)突出德育关爱,引导留守儿童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养成。

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各地注重把德育关爱做为重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使留守儿童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增强他们的理想自信、道德自信、生活自信,让他们明白感恩、责任、奉献与担当,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是都把关爱保护留守儿童教育融合到各项主题教育之中。各地编撰整理德育教育资料、历史文化故事,教育孩子懂礼貌、遵法纪、助他人、养勤俭、知感恩等,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兰西县平山镇关工委搜集了近2万字的家教资料和78幅图片,编辑成《家庭教育资料汇编》,撰写了留守生美德教育《三字经》,供留守儿童学习。二是开展各种寓教于乐活动。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因远离父母、思念亲人所造成的低沉、孤独等问题,各地积极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书画展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文体娱乐活动,释解他们心中不良情绪,使他们快乐地学习、生活,并获得各方面的文化知识,陶冶情操。定期举办留守生为主的法制、安全、心理健康讲座等,使留守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灵快乐和法律知识。三是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保证留守儿童业余时间、节假日有学习、活动场地,各地关工组织主动作为,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解决了一些活动场所,如设立三点半课堂、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服务站等,“五老”志愿者从学习、生活、思想和健康入手,为留守儿童提供学后看护、心理辅导、道德养成及安全教育等多元化关爱服务。据调查统计,10个县(市、区)为留守儿童建立三点半课堂、留守儿童之家等校外活动场所803个。各地加大投入建设寄宿制学校。哈尔滨市阿城区除城区建成一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外,农村18所初级中学都设有留守儿童寄宿场所。全区有3032名学生寄宿,其中留守儿童1364名。

(三) 创新工作途径,提升关爱保护水平。

一是发挥活动载体作用。各地通过留守儿童之家、三点半课堂、校外辅导站、关爱求助基金会、代理家长、爱心妈妈、代理爸爸、知心姐姐等拓宽关爱渠道,提升关爱水平。哈尔滨市阿城区关工委组织“五老”、教师当好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开展“爱心妈妈”、 “爱心姐姐”等系列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五大连池市关工委实行“四位一体”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模式。一年来为留守儿童筹集捐资15.25万元,捐助衣物1600余件,帮助有不良行为儿童3人,转化率100%。嫩江县“阳光公益志愿者”有38名成员,都是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与35名留守儿童结成对子。二是开展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教育。调查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监护人一部分年龄较大体弱多病,只能管理孩子的衣食住行;一部分文化程度较低,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隔辈监护人都十分溺爱孩子,促成了一部分留守儿童不良习惯的滋长。针对上述情况,各级关工组织把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作为关爱、保护、救助留守儿童的一项重要工作。据调查统计,10个县(市、区)举办培训班347班次。参加培训班的监护人11287人。通过培训,监护人学到了一些教育、管理孩子的方法,增强了他们做好监护孩子的信心,提高了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水平。五大连池市有家长学校52个,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专题培训班128个班次,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70余次,培训留守儿童监护人1340多人次。三是落实帮扶责任。在开展关爱保护工作中,各县(市区)关工组织都注重坚持过细做好每一项工作,确保落实好每一项工作任务。龙江县关工委建立“五老”关爱留守儿童责任制度,发挥“五老”情况熟、耐心足、会疏导、善关爱的优势,开展成长辅导、生活关怀、法制教育、临界预防、行为矫正、社交指导、性格养成、情绪疏解、思想熏陶、心灵启迪等全方位服务。全县建立关爱保护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组织126个,参加人员1230人(其中“五老”860人),帮扶对象5800人(其中留守儿童4355人),捐助款物折合人民币120多万元。

(四) 为留守儿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针对留守儿童在心灵上、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关工组织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有人关爱、有人保护、有人帮助,把党和社会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次调研的所有县(市区)关工委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十分明显。一是用真情呵护。留守儿童的生活中最缺少的.是父母之爱,最需要的是亲情呵护。各地关工委动员“五老”、志愿者、教师做他们的“爱心父母”、“代理家长”,用真诚、用大爱抚慰和呼唤他们孱弱的心灵,为他们解决精神上的困惑、学习中的难题,让他们的生活多一份自信,内心多一份温馨,弥补缺失,填充真爱,做到失亲不缺亲,离亲不离情。兰西县关工委构筑亲情沟通网络,开展网上关爱保护活动。县、乡镇、街道办、社区、学校关工组织,都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做到关工组织、有关部门、“五老”、留守儿童及家长、受委托人、班主任老师之间,互联互通,及时解决关爱管护方面的问题,提高关爱保护水平。二是用亲情抚慰。由于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容易产生封闭自卑、孤傲偏执、怀疑恐惧、狂躁易怒、心中不安等不健康的心理,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关工组织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做好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工作。通过思想上沟通、心理上引导、感情上关怀,让留守儿童们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让他们能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在良好的环境中幸福成长。兰西县、龙江县、肇东市、阿城区等社区和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指导站,学校把心理健康纳入教学内容,配备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训练、辅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教他们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三是用感情救助。充分发挥关工组织和广大“五老”政治、威望、经验、时空、亲情五大优势,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共同帮扶救助留守儿童。创新关爱救助机制,开展了“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子帮扶活动,“四位一体”(乡村党员、街道党员、社区“五老”、学校教师)帮扶活动,爱心企业“帮扶活动”,“关爱救助基金会”帮扶救助活动等等,使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困难有助、安全有保、亲情有护。据10个县(市、区)统计,共为留守儿童筹集资金684.52万元,受到资助的留守儿童9646人。哈尔滨市阿城区仅回民小学校社会各界人士、企业为留守儿童捐赠价值5000余元的图书和5000多元的学习用品以及服装体育器材等。嫩江县村、校关工组织、教师、爱心妈妈关爱团、阳光公益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十几年来留守生没有因贫困而辍学,就学率达100%。仅就救助8名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最多一名学生获救助资金3000余元。

全省各级关工组织和“五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做出了一些应有的贡献。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重视并加以解决。主要是在开展工作上,绝大多数单位成果明显,个别单位略差一点,还不平衡;在关爱保护上,有重物资救助,轻精神抚慰倾向;在教育上,重视对留守儿童教育,轻视对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的培训;在制度建设上,形成长效机制不够;在阵地建设上,活动场所还比较紧缺;在课余监护辅导还有缺失等等。为了总结经验,克服不足,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再提上一个新的台阶,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从根本上讲,不论谁来关爱也不如亲生父母的关爱,因此减少留守儿童,直至没有留守儿童,应是我们工作的终极目标。减少留守儿童途径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就地就业创业致富,另一个就是随外出父母迁徙。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兰西县平山镇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做法值得关注 。兰西县平山镇关工委帮扶留守儿童父母亲返乡从业、创业 。我们认为这个做法很好,既可以守家在地有事做,又能照顾子女,既可以使在外务工所学到的经营管理知识和一技之长在本乡发挥作用,又能促进本乡经济发展,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他们的主要做法是,组织“五老”,向外出务工人员广泛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对有回乡就业创业愿望的,有针对性的提供用工岗位,创业项目信息。发展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介绍就业岗位。平山镇复兴村关工领导小组组长王恩龙组织“五老”们创办复合型经营主体,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村上争取扶贫项目资金300多万元,由“五老”王青、谢臣等牵头创办“三晚”蔬菜生产合作社,建成立体交叉大棚18栋,日光节能温室14栋,形成了生产规模。通过沟通外出务工的关富安、李海生9户留守生父母返乡带地入股加入合作社,不仅全家团聚,当年还分2万多元,比在外打工收入还多。平山镇前兴村在外务工青年刘海峰父母双亡,年幼弟、妹和他随年迈奶奶一起生活,一家人生活特别贫困。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胡恩涛知道后,就去他家了解情况。见刘海峰有强烈创业愿望,就指导他学习中药种植技术,引进种植中草药水飞蓟18亩,从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每个环节都及时指导,亩收入达3000多元,当年摘掉贫困帽子。类似上述情况,全镇有39例,全镇留守生下降率达13%。

(二)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抚慰工作。

鉴于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思想心灵上关爱。全省各级关工组织在救助留守儿童物质上的困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明显效果。而心理、思想品德、人格等方面的教育虽然做了许多努力,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各方面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亲情抚慰、行为矫正、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等方面的工作,确保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三)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五老”培训教育工作。

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其隔代长辈人,他们文化不高,缺少现代关爱教育孩子的能力和知识,参与关爱工作的“五老”,多数缺乏关爱、教育留守儿童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必须重视培训教育留守儿童监护人和“五老”的工作。关工组织应当把培训教育工作摆上日程,列入日常工作计划,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关爱保护工作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活动阵地建设。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篇6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一是依法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对外出务工父母履行监护职责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加强家庭监护监督指导的具体措施;二是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明确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责任,要求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加强对家庭监护的监督、指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三是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明确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心理健康、生活照顾、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职责任务;四是要求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发挥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关爱服务;五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专业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举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

《意见》建立健全了包括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环节在内的救助保护机制,规定了强制报告情形,确定了强制报告主体和受理主体,细化了应急处置措施,明确了评估帮扶主体,强化了监护干预措施。按照标本兼治的思路,提出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的长远目标,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要求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国务院还将适时专项督查《意见》执行情况。

nlc202309091106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篇7

本课题立项以来, 我校课题组成员遵照执行《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管理办法》的一系列要求, 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 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1、认真撰写开题报告, 按时举行开题论证会。

2012年1月4日上午, 在县教委大院底楼会议室举行了重庆市教育科学立项专项课题《农村留守剖儿童教育培养个案与对策建议研究》开题会。课题的研究者参与了开题报告会, 课题主研之一的渝港小学教科主任陈秀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的实施步骤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中心校负责人就课题的经费落实情况、实施目标做了表态发言。重庆市教科院的专家张宏、县教研室留守儿童专项负责人之一的徐大都就课题的准备和实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2、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

从课题开题以来, 课题组在撰写方案前, 在辖区两所学校 (渝港希望小学、中嘴小学) 58名留守儿童中 (一至六年级) 随机抽取了31名留守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首先我们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了他们在学习、生活、心里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写出了问卷调查报告。2012年3月初, 我们根据留守调查报告, 根据实际情况, 课题组制定了《农村留守剖儿童教育培养个案与对策建议研究》转化考核方案。其次课题组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 再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在方案里对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课题的研究的具体步骤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 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必须读懂读透课题实施方案。

3、切实有效地开展培训、交流, 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1) 课题研究, 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为了使课题组成员深入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原则、过程、方法等, 我们于2012年2月10日在巷口镇中心校会议室召开了留守儿童课题实施会, 参与课题的十三位一线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负责人魏冬就课题预期成果和完成时间做了总体的安排, 参会教师就课题的实施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 形成了课题分工一览表。我们通过多次召开课题研究培训会, 帮助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的基础知识, 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帮助教师掌握调查法、个案跟踪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2) 定期召开课题交流会。课题实施以来, 我们召开了4次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会议, 了解课题实施的情况;学习个案研究表的填写;学习如何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每两月一次的课题专题研讨会, 我们着重研讨、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孩子们在学习、生活、心里等方面出现的闪光点, 以及存在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在第一次访谈中, 就敏锐地发现问题:学生生活习惯不好, 铺张浪费乱用钱的习惯;代理家长, 特别是奶奶、爷爷对孩子放任自流, 过于溺爱导致孩子冷酷、任性、自私;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从小就缺少指导和监督, 到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时, 父母毫无办法约束和管教了。课题成员老师在访谈中针对这些问题, 对应地提出了怎么教育的建议。

4、做好个案研究, 开展各项活动, 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

(1) 为了更好地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 以便对他们实施更多的关心、关爱。我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信息档案, 这些信息库里面收集了留守孩子和家长的各种基本情况。我们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 制定了《留守儿童个案研究记录》表册, 《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卡》, 表册的制定为教师们提供了方便, 便于教师们记录, 了解访谈的情况。这样, 让实施过程更好操作, 更适宜教育。 (2) 通过各项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联系, 我们设计了《留守儿童典型活动》这一内容,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与父母的感情。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邀请了在外工作的爸爸妈妈来参加, 没有父母来参加的孩子请老师带着她们进行活动;在三八节活动中爱心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庆祝节日;再比如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 景色怡人, 多数孩子在休息日可以在父母的带领下领略家乡的自然风景。为了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 2012年的春天, 学校组织了一次留守儿童春游活动, 不仅使这些留守孩子畅享了家乡的风光, 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感, 更多的是享受了集体的温暖。

5、培训代理家长, 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 我们充分利用代理家长这一优质资源, 加大对代理家长的培训力度, 坚持每学期给他们进行1-2次讲座, 教给他们科学的知识与方法, 让他们知道孩子的父母不在家, 做为亲戚和祖辈, 不但要让他们吃饱、吃好, 更重要的是心理发展及知识技能水平, 要与普通孩子同步发展。通过本项活动的开展, 有效地提高了代理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

二、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由于课题管理、研究务实到位, 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认真负责。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 指导老师与个案家庭关系融洽, 家长积极配合, 一起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个案跟踪家庭有了较大的进步, 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有较大的转变, 前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提升了课题组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通过定期辅导交流、校本课题理论培训, 自学一些先进的理论, 使课题组教师深入了解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方法等,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题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们能做到理论联系实施、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从家访的过程、教师的访谈记录和反思以及对个案学生的指导。我们不难看出, 教师们无论是理论水平、文字表达、口才和交际能力, 还是实际的指导能力、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个人素质、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2、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跨上新台阶。

该课题实施一年多来, 课题组成员在开展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分析、教育实验和行动研究的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同时也从中找出了许多共同性和规律性, 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对策, 总结出了好的经验, 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 使学校的教风学风焕然一新。

3、更新了家教观念, 密切了家校关系。

当然, 孩子的变化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通过我们与家长的不断联系与合作, 很多的代理家长现在能够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活动中, 有时遇到问题还能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寻求解决的方法, 即使远在外打工的父母还经常电话与老师联系, 比以往更关心了孩子了。

4、个案跟踪家庭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8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亲情教育”被“隔代教育”或“朋友教育”所取代。这个问题, 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才的素质培养和农村未来的希望。

偏僻山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低, 又没有更好的增收项目, 只能远离家乡打工, 因此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生活上及道德意识上的关爱、呵护和引导, 逐渐形成情感冷漠、脾气暴躁、不辨是非、冲动易怒、爱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惯, 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监护人以隔代监护为主, 很多是文盲, 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监护意识很低, 认为自己只负责孩子的生活, 思想及学习等都不关他的事, 更没能经常与孩子谈心、沟通或与学校联系。有的监护人自己的生活条件更差, 特别到了农忙季节, 连吃饭都顾不上, 以致很多孩子上课常迟到、作业没空去做等。

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赚钱, 没日没夜地干活, 脑子里没有孩子的空间, 有时偶尔想起孩子, 往往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爱, 给孩子买游戏机、手机。这无形中带给孩子“金钱万能”的价值观, 加上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孩子, 对于生活细节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 对孩子的不良表现往往是包庇、怂恿, 啥都满足孩子。使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无礼的性格等;还有的家长又恰恰相反, 很少寄钱回家, 孩子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营养严重不足, 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常年多病。安全方面更多隐患, 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或被烫伤烧、溺水等。

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寄养在亲朋好友家中的, 而亲友根本管不住他们, 就只能放任自流了。这些孩子会逐渐变成令教师头痛的“学困生”。这些留守儿童多数缺乏自制力及道德礼貌教育, 从不跟教师打招呼;总想在同学中当“老大”, 作业丢给同学去做甚至干脆不交;放学后, 先去网吧玩够游戏才回“家”, 没钱玩游戏时, 甚至偷东西卖到废旧收购站……

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对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 却没人倾诉, 更没人指导。父母极少有空给孩子打一个电话, 甚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缺乏亲情的孩子, 往往是监护人都无能为力去管教, 只能顺其自然发展。从而, 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及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不讲究卫生, 不洗脸不漱口, 不换洗衣服等等;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 不遵守校纪校规, 自由散漫, 顶撞祖辈, 逃避管理, 甚至恶作剧……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 它已成为农村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协调合作。对此笔者建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必须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 树立“子不教, 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 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目前多数农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误以为自己只要给孩子足够钱物, 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 至于读书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 出问题的话都是学校的问题, 该找学校算账……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父母的教育意识错误, 孩子会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以致一错再错。例如, 有个初中男生早恋, 教师告知其家长, 家长竟非常开心地问教师:“那女孩是哪个村的呀?漂亮不?他爸是谁?……”那急于找儿媳的神态无法形容。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 孩子素质不低才怪!

首先, 家长在外地打工更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联系, 与子女联系, 与监护人联系。要经常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及各方面状况, 共同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 并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再次, 要求“监护人”保证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时间, 嘱咐其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要严格要求。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常与孩子沟通,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 保证熟悉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等等;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

学校方面, 对留守儿童应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情况, 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同时, 教育孩子提高对周边环境的认识, 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的认识,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应自觉远离这些不良环境, 不误入歧途。

聚焦留守儿童忧思农村教育 篇9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笔者就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黄家铺九年制学校的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经过一年多的走访调查, 发现这里的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较大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 甚至出现偏激现象

父母不在身边, 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 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关爱, 久而久之, 在心理和身体成长方面都留下一些后遗症。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环境恶劣, 成长条件单一, 除了学校, 没有正常的受教机会, 经常面对的是无所适从的祖辈们。由于代沟, 沟通存在很大问题, 时间一长就形成或自暴自弃或唯我独尊的畸形的生存状况。在个性特征上表现为内向、孤僻、脾气暴躁、遇事偏激, 经常做出一些异常举动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2. 情感无处依托, 对生活缺乏信心

“90后”孩子特别是留守孩子, 从表面上看, 他们做事情特立独行, 似乎很独立、很自信, 但事实上他们处理事情多数缺乏沟通的能力, 与人交往不太懂换位思考, 一旦遇到挫折, 或者是自己的意见被否定, 往往从心底里放弃自己。再加上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 看到农村生活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 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压力, 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一些疑问, 甚至失去了信心。

3. 理想淡化, 对学习毫无兴趣

大部分的留守子女理想缺失, 对学习毫无兴趣, 故成绩普遍较差。成绩不好, 受家庭、老师、社会的关注度不高, 人性中积极昂扬的一面得不到激发, 阴暗、不健康的情绪很容易滋生蔓延。一次完不成作业也许还有愧疚感, 两次便觉平常, 三四次便无所谓了。至于及时地进行预习、复习巩固那恐怕就是传说中的事了。时间长了, 即使偶尔想学, 也便力不从心。经调查,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黄家铺九年制学校20%的留守儿童成绩较差, 10%的学生成绩很差。

4. 行为不规范, 越轨现象严重

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 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有多少教育孩子的知识, 甚至就是文盲。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 如何引导、帮助孩子, 只是一味溺爱孩子, 使孩子的心理无法得到正常的帮助, 一旦情绪不稳, 便去寻找一些另类的宣泄方式, 逃学、旷课、不交作业、通宵上网便成了家常便饭, 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 沾染打架斗殴、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 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留守子女的祖辈们因种种原因无力对这些后代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 因而出现留守子女越轨现象严重。

5. 生活条件糟糕, 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

由于永定区黄家铺农村老百姓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大部分没有专长和技术, 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工种, 干的是苦活累活, 工资收入微薄, 只能维持家人的基本生活。因此, 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条件糟糕, 连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经常营养不良, 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二、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亲人经常不在身边, 满足不了必要的物质欲求, 更谈不上心灵慰藉, 情感及理想皆缺失, 自信心严重不足, 个性心理被扭曲, 行为无法规范, 之所以如此, 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 父母背井离乡, 亲情和友情严重缺失

父母的背井离乡, 农村留守儿童只能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托养, 此时的他们, 其身心发展皆处于一个需要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 情亲和友情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然而, 父母的远离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关爱, 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当留守儿童目睹家庭完整的儿童在父母的庇护下幸福生活的情景时, 他们羡慕、幻想自己也能如此, 可现实生活却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由于辨识能力尚未形成, 他们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处境。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和困惑的时候, 他们诉诸祖辈, 希望得到解决, 可祖辈却无法给他们以正确引导, 有时甚至是误导。父母又不在身边, 他们只好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去发展了,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人性的扭曲。

2. 父母素质偏低, 言传身教出现负面影响

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偏低, 心理健康知识更是缺乏, 因此, 当他们的孩子面临困扰时, 有的父母是“麻木不仁”, 没有及时正确引导;有的父母知道不对劲, 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知道该怎样处理, 孩子的心理诉求根本得不到满足, 压力和困顿得不到正确宣泄;更有甚者, 以错误的观点诱导孩子, 言传身教出现负面影响。长此以往, 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疾病。

3. 教育观点功利化, 教育模式一成不变

学校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外部动因,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 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 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 需要通过教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学校只重视升学率, 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更有甚者, 有些教师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 视为一块“心病”。教育观点的与时俱进迫在眉睫。

4. 认识缺乏深度, 社会关注不够

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 社会及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这个问题, 应及时采取重要措施解决问题, 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快乐成长。但现在全社会对此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 关注不够, 政府缺乏更强有力的措施以改变现状, 这对发展和谐文明社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5. 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 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 校园周边的网吧、赌场对留守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社会上流氓、混混、犯罪团伙往往会盯上缺失监管的留守儿童, 使留守儿童的成长存在不少不利环境, 留守儿童一旦触“雷”, 将很难自拔。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亲情友情的缺失, 家庭的零教育, 教育观点的功利化, 社会关注度不高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构成留守儿童无法健康成长的痼疾, 要想彻底根治, 笔者有如下思考与建议:

1. 加强宣传, 提高全社会对留守儿

童的认识, 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是儿童的发展问题, 是公平教育的问题, 是和谐社会、和谐中国、和谐家庭的问题, 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要深入广泛地开展各级各类的宣传, 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合适的环境。宣传教育、妇联、关工委、团委、工会文化、民政卫生等部门应明确责任, 措施到位, 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 发挥教育功能, 依托学校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首先学校应发挥其教育功能, 担当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把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到每一个留守儿童, 让他们重视自己, 树立自信, 培养健康的心理。其次, 学校要给他们爱的温暖, 加强与他们父母或监护人的情感交流,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子”帮扶活动。再次,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 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 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 平时受批评较多, 往往自卑。教师不能一味批评, 要倾注关爱, 用爱心去感化和教育他们。最后,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特别是加大对九年义务阶段寄宿制学校的投资力度, 建立起与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 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 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和照顾, 让寄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暂时的家。

3. 强化家庭功能, 倾洒亲情, 让孩子体验人虽缺位爱不缺位的温暖

就孩子成长而言, 父母“爱”的到位比他们“人”到位更加重要, 即使因为迫不得已的原因, 父母不能守护自己的孩子, 陪伴着孩子的成长, 只要父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无条件地爱着自己, 任何状况下父母的心底都会有自己。如果缺位的父母有办法做到这一点, 留守儿童将能得到很多的正能量, 得到很大的心理支撑, 可以帮助他们安全渡过很多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但父母也应尽量多抽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 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4. 依托学校办好留守儿童之家

让每一个留守儿童有一个有老师、同学帮助, 能发挥自己所好的地方, 有一个自己的家。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黄家铺九年制学校为此创办了乡村少年宫, 建立了各种活动室及场所, 请了多名辅导老师, 开展各种活动, 及时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 帮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幸福成长, 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馨。自少年宫开设以来, 留守儿童的违纪现象逐步减少, 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5. 政府重视, 拓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渠道

其一, 从立法的角度去重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针对新时期所产生的有关未成年人的各种问题, 相应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力度, 这既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其二, 各级政府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促进农村多项产业发展, 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尽量缩小城乡差别, 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应成为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重点努力目标。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 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我们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 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 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 收获希望。

摘要:本文作者对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黄家铺九年制学校的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一是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 甚至出现偏激现象。二是缺乏自信。三是理想淡化, 学习毫无兴趣。四是行为不规范, 越轨现象严重。五是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对此作者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希望改变这种现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冯建, 罗海燕.“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39—41.

[2]田维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贵州教育, 2007 (13) .

[3]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04 (10) .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10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效率、态度以及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

根据研究者的深入调查, 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学习成绩不好, 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合理, 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因为这些孩子在学习的自觉性、合理性以及观念方面出现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从小就离开父母, 没有受到第一护人对他们成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加之孩子们爱玩的性, 导致他们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弱, 而爷爷奶奶、外公外们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教育方法不当难以有效地对他们进辅导和教育。此外在行为习惯方面, 留守儿童经常出现迟或逃课的情况。

2. 心理问题突出

少年儿童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 父母、家庭对他们人、做事的性格、态度、方向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们长期留在城市、很少回家或很少联自己的子女, 这些孩子们在客观上就失去了与父母相处的会, 也在客观上使得这些在外务工的家长几乎完全失去了演“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角色。而一旦家庭教育不能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孩子们受到的教育就不健全, 这些留守儿童无论在家、学校以及生活中就会常常表现出沉默呆滞, 不愿意与人交流,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 最终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人格也会变得不健全, 甚至在基本的文明礼仪方面都会变得极度缺失。

3. 失学、辍学现象依然严重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适龄儿童接受相应的学校教育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同时保证适龄儿童接受相应的教育也是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很多农村家庭因为经济拮据、父母在外务工, 使得他们的子女无法进入学校享受应有的受教育的权力, 这样就导致很多留守儿童辍学在家。

二原因分析

1.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

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制度的不完善, 导致城乡二元体系区别巨大。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保障措施, 再加上我国农村历来就经济条件差, 文化教育观念薄弱, 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从客观上把农村和城市明显地区别开来, 特别是户籍制度的桎梏,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即使跟随父母来到城市, 也无法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福利待遇, 即使能够入读某所学校, 高额的学杂费和生活开支也会让他们的父母望而却步。在农村, 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匮乏, 教师数量少、质量低, 也使得留守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2. 父母教育角色的淡出

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影响深远,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以及性格和人格的养成都是从父母那里汲取到的, 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农村家庭的父母本身知识观念淡薄、教育水平低下、教育方法和经验基本没有, 使得留守儿童无法从父母那里吸收到有效的、纯净的精神营养和人格魅力。父母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赚钱养家增加收入, 几乎完全忽视了自己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的教育角色, 甚至有些父母会存在读书无用的思想, 这种价值观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够关注。

3. 学校教育在各方面的不足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 农村学校给予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厚度和深度方面严重不足。由于管理的混乱、资源的缺乏, 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比较差, 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甚至有的学校因为学生成绩太差或者品德的不够健全会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引导, 这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也不符合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有限, 有些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不够高也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很多问题。很多农村地区师资力量不达标, 教师也没有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而是将他们归为问题儿童, 只是顺其发展。

三对策建议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快,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不可避免, 但是这不能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诸多问题的借口。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 需要对他们的教育问题给予足够关注与重视。

1. 政府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

城乡二元分割制度是导致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的体制原因。要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政府必须要尽快打破这种分割体系的桎梏。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尽快改革户籍制度,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自由的转换与流动。其次要制定相关法律制度, 使家长不再因为学籍限制而要交付大量的借读费, 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 制定配套措施和政策, 提高教师待遇, 完善学校的硬件设备。另外,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减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

2. 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教师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学校教育相对家庭教育来说更为科学、系统, 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在精神上和经济上足够的关注与帮助。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不能对留守儿童有歧视, 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耐心, 要经常与他们沟通, 让他们感到班集体的温暖, 教育留守儿童自立自强, 同时还须主动与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 取得他们的配合。

3. 父母应加强与子女、学校老师的沟通和交流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情感来源, 亲情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金钱和物质方面的, 他们会给家里寄钱、寄衣物, 尽量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 却忽视了他们在学习、品德、人格、社交方面的进步与成长。父母应该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 沟通他们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 如果发现他们在心理、态度、性格方面有偏移和恶化迹象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另外, 父母应该增加回家的频率, 使孩子始终能够感受到父爱与母爱的伟大与存在。同时, 父母也应该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受教育的各种情况, 使孩子始终在正确的教育轨道上行走。

4. 营造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 同时也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我们应通过大众传媒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 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 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来帮助他们。各级政府部门要设立专门针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部门, 通过实行各种资金和政策上的鼓励措施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来共同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 和村民一起在精神上和生活中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 使得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凤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1 (8) :7~8

[2]蒋笃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8 (3)

[3]贺超、王华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习, 2011 (4) :52~54

[4]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10) :13~1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初探 篇11

关键词:教育现状;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102-01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第一,留守儿童监护人能力跟不上。留守儿童一般由留在家中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友邻居代为照管,这种代为照管不但使家庭教育陷入困境,而且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许多监护人年老体弱,只能给孩子做做饭、让孩子在天气变化时穿好衣服。还有部分老年人自己照顾自己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担当起照顾教育孩子的责任了,至于学业辅导更是无从谈起。

第二,留守儿童监护人认识守旧。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不少老人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所以孩子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乏动力、后劲和责任感。

而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造成父子或母子间的隔阂,影响其亲情,更谈不上父爱、母爱。因此,带给留守儿童的是恐惧、孤僻、空虚,对人对事怀有敌意,学习上放任自流,生活上忧虑麻木,有的沉湎于网吧彻夜不归,有的逃学结伴出走,有的违法偷窃行凶……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着非留守儿童的成长进步,因此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

很多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年龄还小,没有自保能力,一旦监护人照顾不到位,他们很可能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2、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儿童如果在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将对其以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到促进作用。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常比较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对于无形的生理健康却忽视了。缺乏正常的家庭氛围,很可能造成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偏差。

3、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

对于“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一般比较低,他们很难得到学习上的帮助;而对于处在“上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来说,即便监护人在能力上能帮助他们,可是由于农活和家务比较多,监护人很少有时间给予帮助。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可以随心所欲,学习上也就放松自己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共处的时间有限,父母对孩子很少有正确的指引和教导,导致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带有一定的冲动性和盲目性,容易流入不良社会群体中。另外有的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由于得不到正确引导,在交往中经常出现人际关系紧张,与别人产生冲突,甚至会有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1、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存在与完整。而且,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在初中阶段父亲最好不要外出,因为“一个母亲胜过一百名优秀的老师,一名父亲胜过一百名优秀的校长”。如果一定要外出,就要加强亲子沟通。

2、学校应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渠道。首先,是定期召开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老师与家长签订家校教育责任书,公开学校及校长、班主任的电话号码,登记家长和监护人的工作单位和住宅电话,以便及时沟通,掌握学生双向表现,统一家校教育口径。

其次是不定期举办家庭座谈会,请优生家长讲述自己家庭教育的经验,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当然,教育的重点在学校,学校要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的、无形的关爱。

最后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机制。让留守儿童心里话有处说,成绩有地方记载,看书有地方借阅,班主任还可以指导留守儿童半月给父母打一次电话,一月写一次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为父母送去祝福,联络和沟通亲子感情。

3、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妇联、村委会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让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政府在帮助留守儿童的同时,要对其父母进行引导和教育,让留守儿童家长学会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父母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作为学校和老师除无怨无悔地为留守儿童付出外,更要呼吁社会加强导向,媒体界发出疾呼:孩子的父母,留守孩子的临时监护人,社会各界的有志之士都来关注,关心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校和社会环境,为他们的成长进步多做贡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略探析 篇12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剖析

(一) 缺少学习指导, 学习状况欠佳

留守儿童一般由务工人员的父母、祖辈、亲戚朋友照顾, 这些监护人受文化水平和时间的限制, 往往无能力、无精力、无条件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对孩子的学习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无人辅导, 缺少必要的学习指导, 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学习成绩不理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确。许多留守儿童受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 认为学习只是一种任务, 把学习定格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很多人只是想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后就与父母一起出外打工赚钱。还有一部分的孩子是“为了父母而读书”, 他们知道父母在外挣钱很辛苦, 渴望用学习来回报父母。

2.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些留守儿童心情低落, 意志消沉, 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 课后不能认真完成作业, 迟到早退, 甚至有的孩子养成了逃学习惯。

3.学习愿望不强烈。学习之路太漫长, 学习费用太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等情况让父母失去了送孩子读书的热情。“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冲击着家长的教育观和孩子的学习观, “不读书照样可以挣大钱, 越读书家里越贫穷”的错误认识影响颇深。

(二) 家庭教育缺失, 行为习惯欠佳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照顾和教育, 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和引导, 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 出现纪律散漫、意志消沉、不诚实、偷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在家不听从监护人的教导, 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 迟到早退、顶撞老师、欺负同学、迷恋网吧, 有的甚至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与社会不良分子混在一起, 卫生习惯差, 自理能力差。生活中喜欢攀比、乱花钱、摆阔气、奢侈浪费;一些留守孩子花钱无节制, 吃零食、进馆子、泡网吧, 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 缺乏有效监管, 安全状况欠佳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 易产生安全隐患。其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父母的“缺席”, 缺少亲情照顾, 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二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 生活中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 从而成为各类犯罪侵害的高危人群, 女孩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 男孩则容易被人拐卖。三是自身行为失控, 伤害别人, 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家庭监护和引导, 加之辨别是非及自我保护能力低下, 导致心理、行为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譬如性情乖戾、好勇斗狠, 由此导致行为失控, 触犯法律。

(四) 缺乏心理疏导, 心理问题较多

留守儿童正是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还未形成独立的价值观, 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 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 监护人也往往只注重给孩子物质上的关照, 缺少心灵的沟通, 导致他们情感上的偏离和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异常, 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性格朝着非健康非积极的方向发展。

1.在情绪方面, 由于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 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变化。孩子有什么烦恼没有正常交流宣泄途径, 造成情感抑郁、性格孤僻、自卑闭锁等心理, 表现为不愿与人交流, 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意见, 性格内向, 丧失信心, 自暴自弃等等。

2.在行为方面表现为多动, 学习困难, 注意力不集中, 爱逃学, 沉迷于网络等。

3.在性格方面, 有的表现为内向孤僻, 沉默寡言, 常常处于自闭状态;有的表现为脾气暴躁, 野蛮粗暴, 对长辈或老师的批评不易接受, 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方略探究

(一) 完善家庭的教育功能

1.加强对家长和监护人的家教培训

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引导, 使之树立正确的家庭育人观。家长和监护人要认识到自身知识能力的不足, 要不断学习, 向教师或是有经验的人请教, 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同时, 相关部门要注重对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 充分利用乡镇学校和家长学校的资源, 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与培训, 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 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2.家校联手, 共同育人

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及时向家长汇报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家庭应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取得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动向, 配合学校的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应主动协调好学校、监护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嘱托监护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如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按时上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参加家长会等, 同时自己也要加强同学校的联系, 根据老师的反馈意见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

(二) 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学校要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定期培训, 鼓励教师学习深造, 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水平。二是要严格选拔农村中小学教师, 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 同时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的工作。要大力宣传, 让社会了解目前农村教育缺乏高素质教师, 同时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在教师工资上向农村倾斜, 以此刺激高素质人才向农村转移。同时, 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 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要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留守儿童, 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譬如开展以亲情为主题的班会, 如“父母打工多艰辛”“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等, 让他们讲父母的故事, 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引导他们理解父母的心境, 培育他们正确的亲情观。譬如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 讲在外打工的辛苦以及对子女的牵挂和希望, 引导留守儿童理解父母的选择, 珍惜父母的感情。譬如通过能反映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活动来赞扬留守儿童在生活中体现的自尊、自立、自律、自强的精神。此外,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亲情电话”“亲情日记”“模拟家庭”“结对子”等活动, 让留守儿童感受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温暖。

(三) 挖掘社会各界的育人功能

1.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为经济利益所驱, 学校周围往往布满了小卖店、饭馆、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场所, 而外出打工的父母出于补偿心理, 总是给孩子较多的零花钱, 这导致留守儿童出入上述场所的机率大增。然而, 学校的力量有限, 需要依靠当地政府出台强制性的政策和措施。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上述场所的管理, 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与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 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搞好宣传, 动员社会各界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来, 为治理学校环境出力献策。

2.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联合运作机制

上一篇:预警功能下一篇:安全保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