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

2024-09-19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精选12篇)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 篇1

0 引言

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 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毫不讳言地说, 农民工这一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现已成为中国农村社会脱贫致富的主力军。在反贫困的斗争中, 农民工才是一支真正的自救队伍, 据全国平均推算, 每个农民工一年的收入是5444元, 农民外出就业的收入已经占到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并呈继续增长趋势。这不仅为农民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提供了条件, 还增强了农民自身对农业的投入能力, 为改善生产条件提供了可能。但在大量青壮年农民向城市转移或去异地寻求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同时, 他们的子女却被迫成为“留守儿童”。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 留守子女的监护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最关注的事情。本文试从当前留守儿童亲戚监护的现状出发, 分析和探讨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1 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的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需要他人照顾的14周岁以下孩子, 在学龄上一般为小学和初中。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 且呈增长的趋势。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选择外出打工时把孩子托付给在家一方或其他自己信赖的人照顾, 这些人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他们能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行为、教育和心理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当前,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戚或邻居监护、同辈或自我监护四种。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戚监护类型为研究对象。

亲戚监护是指由外出父母信任的亲戚照顾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 如把孩子托付给叔婶、姑舅等。通常这类监护人相对祖辈监护而言, 在健康状况和文化水平等方面都明显胜过年老体弱、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是文盲的祖辈。因此, 信赖的亲戚越来越成为外出务工父母托付子女对象的首选。这类监护的特点是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 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多数亲戚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非亲子, 不便对其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 以免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做出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以至监护人无法向委托人交代。

2 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孩子与父母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在与父母的日常交往、共同生活中感受着父母无私的爱, 有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作为留守儿童代管人的亲戚因为与留守儿童不是亲子关系, 之间缺少沟通的先天基础。另外, 亲戚在教育、管理留守儿童问题上存在不敢管、不愿管心理, 他们一方面要花费很多精力, 另一方面又担心留守儿童不接受自己的管教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对留守儿童而言, 监护人对他们以客相待会让其对监护人存在生疏感、畏惧感, 和监护人住在一起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长此以往, 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压抑、性格扭曲、学业荒废。

通常充当监护人的亲戚也有孩子, 较之留守儿童而言, 监护人无论是在对待亲子的行为习惯还是学业成绩都会严格很多, 很容易让留守儿童感觉到不公平对待, 留守儿童也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正是亲戚监护人的这种只要让留守儿童吃饱穿暖、不出事就算基本完成了监护工作的错误观念导致相当多寄养在亲戚家的留守儿童学业不良、道德发展出现危机, 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1 学业不良

留守儿童在学龄上一般为小学和初中。通常这一学龄段的孩子在学习上缺乏自制力和主动性, 需要监护人及时、长期督促其学习, 而这一类型监护人多为中青年人, 沉重的家庭负担迫使他们没有过多精力管理孩子学习, 也不会对留守儿童提出较高的学习目标, 基本以考试及格作为对留守儿童学业监护的标准, 正在客观上一定程度的纵容了留守儿童疏于学习、缺乏进取心, 甚至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有“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的消极学习心理, 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2.2 道德发展出现危机

由于不少监护人对留守儿童采取重养轻教的监护方式, 让部分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 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此外, 出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非亲子心理, 只要留守儿童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 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规章制度, 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

2.3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而寄养在亲戚家的留守儿童常常感到自己是“外来人”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这种长期 (下转第57页) (上接第48页) 缺乏亲情抚慰和关怀的状态, 很容易让留守儿童产生焦虑、紧张情绪, 缺乏安全感,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性格上通常表现为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3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质量的建议

外出务工农民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能否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提高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的质量, 是让农民工放心、安心在外工作的关键, 这不仅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 而且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 政府、学校和监护人必须齐心协力解决好这一问题。

3.1 政府要加快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

亲戚监护人一般为中青年, 接受能力较强。政府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工作, 教给监护人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督促其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 这对沟通学校与家庭教育, 使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世界观, 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提高其综合素质, 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

3.2 学校要加强教育和管理

学校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 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 对行为不端地留守儿童严加管束, 对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加强辅导, 及时化解他们面临的生活、学习困难和各种心理问题。同时, 学校要定时进行家访, 多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交流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3.3 亲戚监护人要积极调整监护心态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 监护人在接受留守儿童父母委托监护开始, 就必须认真履行监护职责, 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真正融入到监护人家庭。作为监护人,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道德教育上都要做到对监护对象和自己子女一视同仁, 去除不愿管、不敢管思想, 有效避免留守儿童寄人篱下心理,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在阐述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和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监护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张云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4]江海鹰, 于俊杰.“隔代监护”的“监护”转移—从学校与政府职责角度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问题。首先,教师资源的匮乏是农村教育中最突出的核心问题。由于城乡贫富还存在差距,大部分的教师会选择城市的教育学校。教师是修剪花朵的园丁,如果没有精良的修剪师,那么祖国未来的花朵——儿童该如何美丽的绽放。他们就会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同时由于教育水平不同,农村留守儿童再次接受知识的能力不足,甚至会导致跟不上课业学习。

(二)安全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活动成长的过程中安全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虽然学校会在放假前发放注意安全事项条例,但由于重视力不够或因为儿童的无知、贪玩而忽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很容易发生意外。

(三)心理问题。处于儿童阶段的人应该被给予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但是父母为了给予子女更好的物质基础选择外出工作,因此便无法给予他们关心与心理辅导,她们的情绪也得不到引导,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可能会出现不良习惯和性格偏差。从而导致他们自控能力低,容易激动,对自己的.情绪难以控制,感情用事,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

(四)生活环境问题。农村的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扶养,而在一些更加偏远的山区,一些留守儿童在放学后还需要上山砍柴、收拾家务、洗衣做饭等一些负重劳动,有的甚至还要照顾年迈的长辈。因此逆向监护的现象就出现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儿童的成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随着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村已经开始投放电子游乐设备。但儿童的正确价值观正在初步建设,众多农村留守儿童深陷网络无法自拔,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有的甚至走上歧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水平低下。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等问题。农村的大多数年轻劳动力虽然前往城里去务工,但是他们不仅需要补贴家用、负担起子女的教育费用,还要支付自己在城市生存的高昂成本。

(二)家庭教育缺失。目前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当中,一般都是由长辈看护。长辈只是尽到了照顾、照料的责任,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专业指导。再加上父母长期不在家,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可以看出,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首先,父母的职责重在教育而非养育,监护引导作用不可替代。父母应该在平时闲余的时间可以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子女进行心理交流与情感沟通,同时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与子女面对面的交谈,了解她们的学习和生活的现状及需求,及时给予关爱和帮助,让子女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其次,加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中担当的责任。我们应该从儿童健康心理出发,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力度,引导其尽到监管教养的责任。学校可以通过开办家长会,也可以通过亲子活动提高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促使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加和谐,在游乐中给予孩子关爱,从而建立有爱的亲子关系。

(二)学校方面。首先,增加对农村师资力量的投入。其一环境方面,要积极改善农村地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更加优良的的教师心甘情愿的到乡村来担任教学工作。其二工资待遇方面,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加有利的福利制度,为其提供较高的生活保障,从而吸引大量教师从业者到乡村来任教。其次,增加对农村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在安全、心理、知识、健康与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师资培训力度,引导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践行科学的教学理念,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最终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加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班主任应及时向外出的务工父母提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教师更应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给予帮助和关怀。因为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关爱对他们的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可以开展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有益的多样活动。

(三)社会方面。引起社会爱心人士的热烈关注,加大开展对留守儿童宣传活动的力度和广泛度,通过社会组织和机构组织动员社会上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士与留守儿童一起做活动,让孩子能体验快乐幸福与爱,从而引导儿童积极向上的成长。可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与爱心人士的沟通平台,提供更多的服务与帮助。政府方面。促进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政府应该在外出务工人员家乡的附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提高家长工资待遇,促使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就业,同时也能带动经济发展。政府也可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地区开办学校,或改变借读政策,降低或免除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学校花费的高额费用。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和与父母团聚的机会。政府还可以对外来务工人员增加生活补助,提供生活物质保障。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是这个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为了防止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上升和问题的频发,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给于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以及帮助,发挥我们的力量去改善她们的教育、环境、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给他们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和关爱,让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为祖国的未来增光夺彩。

参考文献

[1]董立人,岳金屏.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xx,33,6:74-78.

[2]李生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措施[J].文学教育(下),20xx,02,062:132-133.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法律研究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形式;法律规制

全国妇联2013年5月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有留守儿童6102.55万。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5年10年间,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共计239起。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也调查发现,只有36.3%的未成年犯在入监之前能够和亲生父母长期居住。由此可见,随着农村留守儿童基数的增大,监护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监护缺失,将会直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侵害他人权益或者被侵害。因此,我们有必要增强父母的监护责任,完善我国的监护制度。

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类型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农村留守儿童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制度性孤儿”。诸多学者曾对其下过定义,但笔者认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教授、著名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专家段成荣先生为“农村留守儿童”作过的定义最为准确: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方,不能长期与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在一起生活的农村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形式

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形式主要有四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同辈监护、委托监护。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比例56.9%;隔代监护比例33.2%;同辈监护比例2.46%;委托监护比例4.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监护权缺失的现象,这正是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

二、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缺陷

(一)社会学角度下四种监护形式的缺点

1、单亲监护。指父母两方中的一方外出务工,留下另外一方对孩子进行监管。但是,由于家庭内角色分工不同,在培养、教育孩子时,父亲和母亲常常担任不同的角色。而单亲监护则都由一方来扮演,难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隔代监护。隔代监护多为年老体弱的人群,他们本身就需要他人照料,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且隔代监护人往往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陈旧,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在隔代监护的模式下,这类留守儿童还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缺陷,最终导致道德缺失。

3、同辈监护。此类监护的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的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等同辈亲友。虽然这些监护人的监护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监护人本身也有自己的小孩要照顾,从而势必会导致监护质量下降。留守儿童时常因为同辈监护人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他们必须不断的适应同辈监护人的性格、家庭等,这样便给孩子造成了精神上的负担。

4、委托监护。委托监护是指父母两方都在外打工,不得已的情况下将小孩寄养在亲朋好友家中生活。众所周知,委托监护下的儿童总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且在此种监护模式下,亲朋好友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往往把握不好分寸,在管教孩子时会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最终导致留守儿童无人教育,行為更为恶劣。

(二)法学角度下监护制度的不足

我国现行的监护制度主要由《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加以规定,在立法上采取亲属权与监护权混合的形式。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就当今社会来说,该规定过于原则、笼统。

1、亲权和监护权界限模糊。法律规定,亲权是因身份关系而产生,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抚养的义务和管理及处分财产的权利。监护并不一定以身份关系作为基础,法律对监护人权利的规定一般少于其应履行义务的规定。亲权立法中对监护人的父母限制较少;而在制定监护制度的立法中,监护人一般处于国家严苛的督促之下限制很多。我国民法制度中没有设立亲权制度,只是对监护制度进行了抽象化的规定,致使我国监护制度中对于监护的理解很模糊。

2、监护人资格规定的不明确。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条规定中,其对监护人资格标准和监护能力的规定很笼统,在实际的司法活动缺乏可操作性。司法解释只规定了担任监护人资格的积极条件,而未规定消极条件,对监护人资格的规定很是片面。

3、委托监护程序有漏洞。目前我国法律并未对委托监护的诸多程序作出规定,委托监护变得十分随意,这样既不利于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利益,也不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对委托监护家庭进行监督和提供帮助。实践中委托双方就委托监护的报酬、费用的承担很少谈及,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法律责任的分担上仍未做出约定。

三、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法律对策

(一)修改户籍制度及教育制度的法律法规

笔者认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必须对留守儿童法律体系进行完善。为此建议加快户籍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法律法规、政策的修订,根据全球发展趋势,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并及时纳入我国法律中。全方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人身安全与财产权益,加强留守儿童相关法规政策的针对性,降低社会对农村地区的歧视,重视对留守儿童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

(二)加强父母监护的法律责任

《民法通则》规定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放弃监护职责”,所以父母不能放弃自己的监护责任。根据留守儿童情况的诸多问题,法律应该规定父母若不履行监护责任,就会受到法律的处罚,适当时候可以剥夺其监护权。对于委托监护,父母要承担给予监护人报酬的责任。同时,可以强制监护人增强科学教育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充分履行好家庭教育,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三)在法律中确立监护人监督的制度

民事诉讼的实践中,法院不允许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将诉讼中法定代理人的职责委托他人,这导致委托监护中,未成年人无法及时主张权利。而受托人代未成年人行使诉讼权利却受到《民事诉讼法》第57条规定的阻碍。该法律规定受托人在非委托监护期间,若想要成为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就必须有监护人和法律的双重授权才能得以实现。这样就会耽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最佳时间,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建立健全委托监护机制,增强其可操作性。(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秦倩.《从新角度探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关爱》[J].法制博览,2013(1)

[2] 金磊.《农村留守儿童的司法保护机制研究》.[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3] 张天舒.《浅析我国未成年监护制度的缺失及其完善》.[J]智富时代.2016年第1期

[4] 王洁.《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完善》.[J]法制博览.2015年第8期

[5] 林艳琴.《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法律制度现状检讨与完善构想》.[J]东南学术.2013年第2期

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保护问题 篇4

一、留守儿童的形成

(一) 何谓留守儿童

父亲和母亲双双外出打工, 或者其中一方外出打工, 孩子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 就叫做留守儿童。有的留守儿童跟随父亲生活, 有的留守儿童跟随母亲生活, 还有的留守儿童跟随祖父母生活, 也有一些留守儿童与家族里的亲戚或者父母的朋友一起生活。从这些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因为成长环境的特别, 许多留守儿童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却也让留守儿童成长的压力越来越大。当然, 也有一些留守儿童成长的比较好, 人格健全, 性格活泼。这倒更加值得我们思考, 留守儿童中的一些问题是如何造成的?有没有措施进行改变或者补救?

(二)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因为经济、地域或者历史的原因, 我国的区域发展存在差距, 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所以农村很多剩余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 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 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力将子女带在身边, 所以出现了留守儿童群体。据权威统计, 5800万人甚至更多是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的数量。其中一半以上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 40%多留守儿童父母同时外出, 甚至有7.3%的留守儿童不确定有人监护或者没有人监护。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处于心理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的留守儿童特别需要来自父母的呵护, 需要父母给他们在价值观念上和思想认识上的引领, 可是现实情况是他们没法享受到来自父母无时无刻的关爱和教育, 不管是在情感上还是心理上父母的教育和爱都是缺失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时间很少, 沟通的很少, 不仅造成父母教育和监护的缺失, 父母亲情的缺失也让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不良影响。或者有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隔代照顾, 而大部分隔代教育又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留守儿童中隔代教育问题就比较突出。因为这些原因, 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发展的异常, 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出现偏差, 有些留守儿童更是走上犯罪道路。因此,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现状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是否有相关权益作为保障?下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

(一) 监护权的缺失

监护人对于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权益、财产权益所享有的监督、保护的身份权就叫做监护权。对于未成年人来说, 他的父母就是他的监护人, 我国法律也非常详细地规定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监护既是监护人的义务, 也是监护人的权利。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尽职尽责, 做未成年人合格的监护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 未成年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朋友都可以成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近年来,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存在普遍缺失的状况。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的缺失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在安全方面, 因为无法得到父母的照顾, 其他的监护人因为各种原因又不能很好地行使监护权, 许多的安全隐患出现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例如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得到及时医治, 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事件经常发生, 触电和溺水等各种意外伤亡屡见不鲜等, 甚至有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恶性侵害也时有发生。现在农村犯罪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其整体生存状况堪忧。

在教育方面, 因为农村留守儿童长时间地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父母耐心的引导、教育和管理,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好, 他们更加不会懂得知识可以给生活带去哪些变化。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 学习成绩的好坏似乎没有多大意义。所以造成了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都缺失、思想道德滑坡。留守儿童原本小小年纪就体会到生活的疾苦和辛酸, 感受到物质的贫困, 他们只能选择孤独地寂寞地长大, 同时又没办法充分享受到父母的关爱, 监护权缺失严重, 他们的心理成长状况让人担心。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不善于主动交流, 冲动易怒脾气暴躁, 抽烟喝酒甚至打架斗殴等。从目前农村的发展情况看, 未来会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更多的留守儿童会出现。如果不改变农村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的命运, 他们未来的成长很让人担心, 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让人担忧。

(二)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

虽然各项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各种规定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未成年人的权益, 但是我国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发展已经跟不上未成年人保护权益的要求和发展。特别是存在于农村的留守儿童, 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权益的实现。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 监护制度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中对父母监护的规定不够具体详细, 很难得到很好地执行。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2条规定,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 应当依法承当责任”。“不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承担责任”。《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 或未成年人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承担监护职责。”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怎样来承担责任?这里表述不够清楚。当代社会父母和单位基本都是雇佣关系, 在父母上班的时候单位没有义务替父母承担监护责任;农村的村委会和城市的居委会既没有专业人员又缺少专业资金, 因此村委会和居委会既不符合监护人资格, 又不符合现实的实施条件。

第二,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理念很落后。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奉行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自古以来的家长制作风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仍然影响深远, 家长的权威是最重要的, 甚至家长的权威比法律更重要。同时, 我国留守儿童的监护以亲属监护为主, 辅助以组织监护, 但是如前文所述, 亲属监护不能全面实现监护, 组织监护中的监护人又容易出现不符合资格等状况, 使得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

第三, 监护制度不健全。

监护制度是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是对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和监督的制度。所以, 监护制度也基于对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和监督,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当然在监护制度法律规定范围内。可是,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委托监护不力。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 一般把孩子交给长辈、亲戚或者朋友照顾, 这样就在农村留守儿童和他们的长辈、亲属或者父母的朋友之间形成了监护关系, 这时就容易出现委托监护不力的状况: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不够。监护人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监护能力才能很好地履行监护人的义务, 可是由于农村各种各样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总是在教育、养育等方面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欠缺, 这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留下了漏洞, 也埋下了安全隐患等问题。

三、增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保护的对策

前文详细阐述了留守儿童的概念和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益得到充分实现, 我们需要对如何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保护进行思考。可以有以下一些对策:

第一, 明确监护权。

不仅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 就连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父母都存在不明了监护权的情况。所以, 不管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还是临时监护人, 都需要让他们首先明确监护权。具体的途径可以是政府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或者是在政府部门的干涉下由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者临时监护人进行集中培训。当然,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改变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和临时监护人的监护理念。

第二, 完善监督体系。

国家可以为留守儿童的监护设置监督和惩戒制度, 我们既可以学习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也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和完善。例如, 可以成立政府特别部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并且政府部门保留对监督人和被监督人的监督检查的权利。我们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实现法制化, 因此, 我们还可以通过法律体系的完善来完善监督体系。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也离不开公民的自觉自省意识, 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宣传, 让农村人口意识到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现状, 让他们理解由此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 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监督意识, 让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的监督体系更加完善。

第三, 完善监护制度。

设置监护关系撤销、变更制度。我国应该对监护关系的撤销、变更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例如, 如果监护人没有对留守儿童适当履行职责甚至侵犯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监护人死亡或者失去监护能力等情况的出现使得他们不能继续当监护人的, 应该把监护关系撤销掉, 再由相关部门对监护关系进行补位。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委托制度, 及时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不足。委托监护是监护人把监护职责委托给符合条件的人代为监护, 是一种临时的监护关系。那么, 委托监护的双方需要订立正式的委托合同, 必须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 家庭监护、学校监护和国家监护的结合。

本文主要探讨家庭监护方面给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方面带来的问题, 但是其实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需要家庭、学校和国家的合力。如果家庭监护缺失, 可以由学校监护实现一定程度的弥补, 由此, 对农村学校相关机构的设置、对农村学校班主任和老师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这个问题需要教育部门与政府部门进行商讨后出台具体措施。国家监护方面, 可以帮助成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组织或者村级教育组织, 也可以由国家民政部门出台相关举措来实现国家监护的填补。

总之,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事关“三农”问题的解决, 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社会各方面要齐心协力, 致力于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冬生, 阮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5 (02) .

[2]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3]吕绍清.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J].中国发展观察, 2005.9.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论文 篇5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整群抽取安徽省蚌埠地区3所农村小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xx年1 -4月,发出问卷1191份,有效问卷1143份,男629名(55. 0% ),女生514名(45.0% )。将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达到1年及以上的13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纳入留守儿童组698名(61.19%);将父母亲均未外出务工的13周岁及以下儿童纳入非留守儿童组445例(38.9%)。以上2组均除外患严重躯体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者。

1. 2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该问卷适用于城市和农村学龄儿童,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一般健康和行为问题共26条,每一条都有一个分数(0,1,或2分),总分52分。向班主任说明调查表的内容和填写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填写。评分标准:儿童行为问题分违纪行为(A行为)、情绪问题(N行为)和混合性行为(M行为)三种。评分以9分为临界值,大于等于9分评定为有行为问题,A分值>N分值为A行为(违纪和反社会行为),反之则为N行为(神经症行为或情绪障碍),评分相等为M行为(A,N混合行为)。

1. 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 0软件进行检验。

2结果和讨论

本研究采用国内外已有完整信度及效度的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对安徽省蚌埠地区3所农村小学6—13岁698名留守儿童和445名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45.3%,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20. 7 %。2组数据差异有显著性,这也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相近。表明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行为问题。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出了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检出有行为问题的男、女农村留守儿童在3种行为问题类型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孩以A行为为主(P<0.05),女孩以N行为为主(P <0.05)。这与国内有的学者报道吻合。

有研究证实,缺少父母关爱、家庭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导致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亲子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以直接形式向青少年传递道德知识和价值观,以间接方式扩展家庭生活以外的情感支持。留守家庭是不完整家庭,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的儿童缺少父母关爱,亲子依恋减少,缺乏与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较难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因此留守儿童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些较高级的需要(如,依附或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和被爱的需要)也就更无法得到满足,这些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就越缺乏家庭温暖和安全感,就会把目标投向外界,一些不良外界信息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发育,因此也就越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特别是针对学龄儿童而言,其正处在个性形成的阶段,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对健康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行为问题的发生。有文献显示:早期拥有安全型母子依恋关系的儿童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少年期表现出较少的行为问题和心理病理症状。早期与父亲安全依恋的儿童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表现出较低水平的行为问题和犯罪行为。可见,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双亲的共同呵护,长期的父母缺失对儿童身心发育成长都有影响。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会高于农村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留守儿童存在如此明显的行为问题,应当引起学校、家庭、医学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父母尽量不要外出务工,多增加与孩子的交流;要采用恰当、科学的教育方式,使儿童处于稳定的教育氛围中;积极创建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发育的成熟需要稳定和有安全感的环境,口前我国家庭结构、教育制度、价值观念等均在迅速变化,儿童心理发育和行为形成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所以必须引起家长、老师、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重视。

本研究还显示了在非留守儿童中也存在一部分的有行为问题的儿童,所以在号召大家关注留守儿童的同时也不可忽略了对非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同伴群体、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电视、网络同样也会影响到非留守儿童行为发育。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家庭教育

我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在带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不断增加的留守家庭问题。留守家庭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如老人的赡养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留守家庭的安全问题等等,很多问题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也引起了很多社会人士的关注,但是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方面显得稍微薄弱一些。探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对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很多儿童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缺失的父母关爱会对孩子的行为、性格、心理和智力发展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长时间不在子女身边,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比较淡薄。其次,由于承担留守儿童教育任务的多半是祖辈,这些长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根据儿童的实际开展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另外,由于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会隔很长时间才会跟孩子联系,无法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有的是直接给钱了事,有的不痛不痒地说两句,根本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师无法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不能与家长进行密切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1.家长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从留守儿童家长层面注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与老师进行交流。即使不在子女身边,也要利用现在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儿童的思想状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与老师进行沟通,掌握子女的学习状态,与教师探讨儿童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其次,留守的祖辈也要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不要认为自身的职责就是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是要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人生经历总结等教授给孩子,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水平。

2.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能够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首先,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落后是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根本原因,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养老等各项保障制度,发展新农村经济,在改善农村生活状态的同时促进农村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好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其次,稳定和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队伍。根据上文中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缺乏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家长不在身边,优秀教师的缺乏等等人才的缺乏,甚至整个农村都没有完整的劳动力,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因此,需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施展才华、获取经济利益的机会,让农民更加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3.集中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支持

首先,在政府和相关职责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大力的支持,在人力帮助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采取措施,减轻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压力。政府要为农村留守家庭给予一些直接的扶持措施,如为农民工儿童进城提供便利;乡镇、村和妇联单位要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重视起来,建立相关的监管体系。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家长共同研讨留守儿童的教育,共同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相关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其中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亟须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政府、相关职责部门和家长、教师要全部行动起来,共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2.

[2]袁凤琴,袁真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82-84.

[3]温晓帆,柴瑞桢.探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2(4):186-188.

[4]周琢虹.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197-200.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 篇7

一、未成年人监护的比较法分析

(一) 中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相关规定

中国现有的关于监护制度的一般法律规定主要有:

首先, 在《民法通则》的第二章第二节规定了监护制度。此后, 在1988年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 (以下简称《民通意见》) 中作了补充规定, 并且第22条还确立了委托监护制度, 该法第22条规定:“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监护人的侵权行为是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 (另有约定的除外) , 被委托人确有过错的, 负连带责任。”

其次, 关于监护制度的专门法律规定还主要有:2006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该法中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作出了系统的规定, 同时也规定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制度。此外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法律中, 作出配套规定, 从而构建起中国未成年人监护的基本法律框架。此外, 一些地方针对本省的情况, 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性法规, 如河南省针对本省的情况, 在2010年9月29日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河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该条例在地方性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最后, 在国际公约方面, 自1990年签署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来, 中国还先后签署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关于贩卖儿童、儿童淫和儿童色情的儿童权利公约任择议定书》等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国际公约或条约, 向世界承诺中国政府在做出涉及儿童的决定时, 以儿童的最高利益为首要考虑因素, 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的利益。

(二) 大陆法系中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以德国为例

《德国民法典》中监护制度的模式在早期体现为亲属间的家庭权力, 中世纪以后, 城市设立监护官署参与到监护过程中, 对监护行为进行监督。德国联邦法院于1960年判决中明确了监护制度的本质, 乃是国家执行其对国民之公法上保护任务, 除去家庭成员外, 国家有权指定可信任之人作为监护人。1990年的《关于重新规范儿童和青少年救助法的法律》, 1992年《关于改革对成年人的监护和代管法的法律》等一系列单行法的颁布加深了德国监护制度的国家化倾向。

德国关于监护制度明确的区分亲权与监护, 提出亲权制度主要针对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照顾。首先, 在亲权制度方面, 当前《德国民法典》要求父母的亲权应主要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权上, 以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为照顾权的主要内容。同时规定, 基于法定的事由, 当父母照顾权行使不当, 或有损子女利益的情况下, 国家机构有权剥夺父母的人身照顾权, 或者单独剥夺其财产管理权。其次, 《德国民法典》还制定了当无法在亲权的父母照顾权照料下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认为亲权的主体为父母, 而监护的责任主体是父母之外的其他自然人或组织, 甚至还规定当没有合适的自然人监护的情况下, 可以由德国联邦青少年局任命社团作为监护人。此外, 在德国法律中还进一步规定, 监护人在被确定作为监护人后, 是否合格的履行义务将受到青少年局、监护法院等机构的监督。因此, 德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实行的是亲权和监护权并存模式, 并由多方主体介入, 施行监护监督, 从而获得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全面保护。

(三) 英美法系中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以英国为例

与大陆法系中的德国民法规定不同, 英美法系国家多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不区分监护和亲权, 同时, 作为判例法国家, 以法院的判例作为监护的确定标准。1989年《儿童法》在制定上充分了贯彻了儿童利益最大的原则。其重要的一个立法理念是, 父母养育是最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方式, 但为充分保护儿童权益, 要求政府部门承担一部分抚养义务, 在物质和人力帮助方面, 向困难家庭提供帮助, 来协助父母改善儿童的成长环境。该法还规定, 当儿童处于受虐待或者遭受其他危险时, 社会保障部门负有法定的义务对其加以保护, 如果经调查证实却有儿童不宜呆在自己家中的必要时, 地方政府必须在与儿童家庭相关的地方安排适宜居住的场所, 如此干涉的方式仅仅在其他措施失效时才可以采取。

因此, 在英国模式下, 英国公权力干预监护是父母监护的补充, 公权力的介入其主要方式是强化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对于困难家庭提供资金支持来确保有效维护儿童的利益。只有当穷尽一切救助手段, 仍无法保障儿童权利时, 才能由司法的审判, 将儿童送往相应的国家照料机构。同时, 要求社会保障部门对监护人的监护行为予以监督, 确保儿童权益保护的充分性。

二、中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立法缺陷

通过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中外国相关监护制度的比较, 中国监护制度缺乏国家公权力对监护的干预, 对于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 中国现有的监护立法存在以下缺陷。

(一) 监护人设立的立法缺陷

依据中国的立法规定, 在中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中, 中国的监护主体制度并未区分亲权和亲属监护, 同时采用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及民政部门等组织机构监护为辅的制度设计。

以上设计存在以下欠缺:首先, 未区分亲权与监护。父母有对尚未成年的子女进行抚养、教育、保护、监督等权利和义务, 这在法律上称之为亲权。而监护是针对对失去亲权保护的未成年人以及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不予区分二者的关系, 更容易使父母在履行监护责任时的不当推诿;其次, 由留守儿童父、母所在单位或者留守儿童住所地的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规定, 与现有的实际情况不适应。因留守儿童的父母进城务工工作流动性强, 工作单位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与单位间多为雇佣或者劳务合同关系, 无法实现由单位来承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另外, 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对于监护留守儿童, 多欠缺专项经费也未配备专门的人员。对于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中国法律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执行机构和相应的程序以及条件。最后, 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普遍年龄较大, 自己照顾尚且困难, 老人因此是否具备监护能力有待商榷, 因此, 在法律中将老人一律归为监护人而忽略对于他们监护能力的考察做法不当。

(二) 监护人监护能力的立法缺陷

中国法律对于监护能力的界定是“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等因素确定”, 但是缺乏进一步的具体解释, 这一规定不利于对留守儿童法定监护人监护能力的定性。另外, 中国立法规定, 监护能力的考察主要集中于监护人的身体状况, 经济条件和联系性上, 但是, 对于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方面, 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予以了忽视, 首先, 监护人的道德品质, 这关乎留守儿童的成长和身心健康, 其次, 监护人的文化水平, 这关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因而, 由于立法缺乏对于确定监护人监护能力的细化标准, 监护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三) 委托监护制的立法缺陷

大多数国家立法均规定有委托监护制度。中国《民通意见》第22条规定也对此也做出了规定。虽然中国法律规定有委托监护制度, 但鉴于相关条文不够细化、多为原则性规定, 操作性不强。

(四) 监护职责与责任立法的欠缺

现有的立法对于监护职责和监护责任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比如《民通意见》第10条、第18条规定了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和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3条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职责规定构筑起了监护尽责的防线, 但是, 由于规定的过于疏漏, 在实践中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此外, 当发生被监护人权益受到监护人的侵犯时, 对于责任界定的划分, 中国法律规定不足。就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 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在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死亡的赔偿案件中, 法院多判定因监护人疏于监护的责任, 基于过失相抵的原则, 加害方对留守儿童受伤、致残甚至死亡的赔偿数额较少, 在缺乏对于监护人监护责任的认定情况下, 留守儿童权益无法充分补充。

三、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立法完善建议

为保障法律的稳定性, 建议可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通过制定补充性解释或法规进一步构建留守儿童监护制度, 如制定《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条例》, 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作出规定, 具体而言:

(一) 立法区分亲权与监护权, 强化父母责任

根据中国《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只有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 才会产生对未成年人监护权的分配问题。父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在民法上实质应为一种亲权。虽然中国现有的立法中虽然没有明确承认亲权制度, 但是相关法律中却有实质上是亲权内容的部分规定。中国是崇尚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传统文化国家, 亲权制度是亲子保护的重要和最佳模式, 应在法律上建立亲权制度, 明确亲权内容, 可以敦促父母行使亲权, 从而杜绝出现的怠于行使亲权而产生留守儿童的家庭方面原因, 同时应赋予相应机关监督权力, 在父母未尽职责的情况下, 可以追究其失职的责任。

(二) 完善对监护能力的法律界定

立法应完善对于监护能力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除了现有的对于身体健康、经济因素, 联系情况的考察, 还应包括监护人的道德水平、心理有无精神疾病、行为有无不良嗜好、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在规定具有监护能力的必备条件中, 可以采用否定式的立法方式, 通过概括和列举写明不应担任监护人的情形。通过立法的界定, 相应的监督机关, 可以在受理委托监护备案时, 参考具体的规定, 并结合被监护人的意愿来综合判定。

(三)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制度

基于现有法律体系规定的不完善, 提出以下建议:立法应明确父母是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和教育责任的首要主体, 当父母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履行亲权职责时, 父母应慎重的选择受托人, 结合法律规定, 委托给具有监护能力的受托人, 同时报请相应监督机关备案。父母与受托人应签订书面委托协议书。民政部门可设置委托合同的格式文本, 要求协议应优先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 应明确受委托监护人的职责, 明确监护不当时的监护人责任, 从法律和制度上来保障委托监护模式下留守儿童的权益。

(四) 完善监护职责与责任立法

中国应进一步完善监护人监护职责的相关规定。首先, 应规定亲权监护人的监护职责, 应尽量保证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其次, 如亲权人因特殊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时, 可以选定适当的受托人来担任监护人, 但选定应符合法律的规定, 并上报相应机关备案。如因明知而故意选定不合格人员作为受托人, 国家监管机构应当随时介入干预, 向委托人提出警告, 多次无效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对其处以罚款。再次, 应规定委托监护应签订书面合同, 并向被监护人所在地的居 (村) 民委员会登记备案, 并上报当地民政部门中的留守儿童管理委员会或管理所;最后, 应明确监护人明确违反义务时的责任。

(五) 建立国家监护人制度

目前中国监护主要为家庭监护的方式, 但综观各国相关立法,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多是建立父母、近亲属和国家综合的监护模式。因此, 中国也应建立专门国家监护机构, 作为辅助法定监护和委托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的必要手段。首先, 需要明确具体的国家监护主体, 目前中国立法所涉及到的监护主体主要为以下人员和机构:法定监护人、近亲属、委托监护人, 居 (村) 委会、父母所在单位以及民政部门。基于前文所述, 在留守儿童监护的国家监护人担任上, 居 (村) 委会存在经费不足, 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工作流动性强, 父母所在单位处于异地, 且变动大, 更不适当。由于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鉴于权力执行的便利性, 基层政府应当作为国家监护的主体, 建议可在民政部门设立专门监护部门, 通过国家扶持和社会捐助建立监护机构, 配备专业合格的监护人员照顾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在必要时作为最后一道为留守儿童保护的屏障。

其次, 国家监护的介入条件应作出明确规定国家权力的介入, 前提条件就是发现存在留守儿童权益受损的情况, 经过合理建议和多次警告均无效的情况下, 给予适当处罚, 督促其执行监护事务, 仍然无效时, 国家监护机构可以作为临时监护主体。经有效司法审判判决, 法定监护确实有损于留守儿童权益时, 方可由法院短期剥夺部分或者全部的法定监护权。期限的长短以其法定监护人的后续行为为标准, 作出合理调整, 以保证家庭监护作为主要的目标。总体上说, 国家监护实则为临时监护机构, 仅作为法定监护失利时的及时补充而不可作为完全取代法定监护的机构。

最后, 可参照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法定监护人生活确有实际困难, 国家监护机构可以根据法定监护人的申请, 提供儿童救助金,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成长环境。

摘要:由于缺少必要的监护,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有效的保护,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但目前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条款对留守儿童实施有效保护, 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又缺乏针对性。在法律的保护体系和力度上存在诸多问题, 针对此通过对中国基本情况和比较法的研究, 对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亲权,农村

参考文献

[1]曹诗权.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2]孔东菊.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权缺失问题的民法研究——以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为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 2008, (4) .

[3]周福林, 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 2006, (3) .

[4]邓媛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现状与保护机制的建构[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0, (12) .

[5]李霞.监护制度比较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

[6]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7]吕炜, 霍剑莉.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1, (3) .

[8]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9]高颂.农村监护问题的分析与探讨——由广西贺州鞭炮作坊爆炸案引起的思考[D].兰州:兰州大学, 2010:5.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隔辈监护

习近平同志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 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 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父母是缺位的。对于子女的抚养, 不仅仅是伦理问题还是法律问题。只是, 法律这一层面的责任, 被人们的传统观念所掩盖, 也被忽略了。但是, 对于每一个成长的个体, 从小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会对他 (她)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会对人格要素产生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模式有三种, 即隔辈型监护、亲戚或朋友的寄养型监护以及留守儿童自己无人照管的自我监护。其中, 隔辈监护是最主要的监护模式。据民政部最新的调查, 祖 (外) 父母陪伴监护的占了89.3%。农村的青壮劳动力为改善生活质量, 纷纷外出务工, 通常情况下照顾留守儿童的往往是留守的老人。这些承担起照顾留守儿童的老人, 无论是身体状态还是思想观念具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凸显隔辈监护存在的问题。

首先, 对于留守儿童的行为听之任之。这种听之任之存在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扮演农村留守儿童守护者的老人们, 年龄较大, 有的老人自身身体情况较差, 本身的自我照顾都比较吃力, 加上抚育孙辈的负担, 使得老人的身体健康状态每况愈下。由于孩子身体灵活、速度快, 老人根本就追不上孩子, 对于孩子的管教非常无奈, 从而听之任之。为了管教调皮的孩子, 不让孩子闯下祸端, 有的老人不得不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 甚至产生了恶果, 如2016年8月6日的成都商报电子版报道了“奶奶捆死俩孙子”一事, 这一案例凸显了作为监护人的奶奶, 在教育孙辈中存在的问题及无奈。第二种情况是隔辈抚养的过度溺爱, 导致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 长此以往, 当老人想要管教孩子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了。年幼的孩子是一张白纸, 但是老人却任由其自己在这张白纸上随意作画, 而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 最终会导致孩子行为的无秩序性和某些道德观念的缺失。

其次, 留守老人年岁大, 精力有限, 健康状况欠佳, 对于未成年人的照顾显得力不从心。有的老人需要照顾的孙辈不止一个, 不但要照顾其生活还要耕地劳作养家糊口, 导致生活负担较重。留守儿童通常都是由留守老人来照顾的。留守老人年龄较大, 健康状况也不好, 有的甚至还需要留守儿童来照顾。在这种情况下, 无论对于老人还是孩子都很不利。从法律的角度而言, 作为留守老人的子女、留守儿童的父母, 却不能承担家庭的责任, 没有尽到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和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从需求角度而言, 家庭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还有精神需求的满足,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予以重视。极少数的留守儿童父母努力用物质去补偿子女, 往往也是得不偿失。

再次, 留守老人一般年龄较大, 思想观念较为传统守旧。老人的传统守旧与孙辈的好奇、追赶新潮形成了鲜明对比, 即使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都会有较大差异, 祖孙之间的“代沟”比较明显, 为双方的沟通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 两辈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成了极其困难的事情, 似乎像两条平行线, 孙辈对于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式无法接受, 老人对于孙辈的想法和行为无法理解, 双方情感的交流成为一种奢望。然而, 子女的看法和观点也有偏离轨道的时候, 由于无法与老人沟通, 父母也很难及时与子女交流, 通常情况下很少能够将其扳回正轨。

第四, 农村老人文化水平较低, 对于留守儿童的功课无法进行有效指导。农村老人的文化水平较低, 同时对当前自媒体的使用也不娴熟, 甚至持排斥、否定的态度。因此,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功课无法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 也不能够有效利用自媒体 (如手机) 为留守儿童查找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因此, 农村留守儿童与老人在学习方面无法沟通交流, 致使老人与孩子之间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共同话题, 不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交流。通常情况下, 农村老人关注孩子的学习集中在“考多少分”“班级里考第几名”“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 才不会像父母那样辛苦”等, 而很少有老人会关心孩子“在学校开心吗”“和小伙伴相处的融洽吗”“在学校遇到什么问题吗”等。

以上情况充分暴露出祖辈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隔辈监护的弊端, 充分说明祖辈确实是难以承担对于留守孙辈的监护教育之责。在这种情况下, 老人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的仅仅是物质方面的生活资料, 甚至有些连提供基本生存资料都较为勉强。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澍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

[3]于瑞红, 韩雪峰.关于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62-63.

[4]阳辉, 陈新明.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文史博览 (理论) , 2008 (10) :69-70.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8岁~15岁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发放给留守儿童,测试后回收。发放了150份问卷,收回了125份,其中有效119份,回收有效率为79.33%。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简称EPQ),该问卷为英国心理学家Eysenck与其夫人所编制,本研究采用的是龚耀先的修订版,问卷包括4个分量表,即精神质量表(P)、内外向量表(E)、情绪稳定性量表(N)、效度量表(L),量表采取是非题的形式,受试者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即可[3]。如果答案与规定的相符,便计1分,否则计0分。P量表分数低为正常;E量表分数越高,表明外倾向性越明显;N量表分数越高,则情绪越不稳定;L量表即掩饰分量表,检测回答问题的真实性,分数高说明说谎倾向越明显。

1.2.2 统计学方法

原始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见表1)

表中显示了4个量表的平均值,以平均值为基数,根据4个量表的得分来判断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P量表若分数高于平均值,儿童表现古怪、孤僻和有麻烦。E量表若分数低于平均值,儿童表现为安静离群、不喜欢与人交往、保守。N量表若分数较平均值高,儿童表现为焦虑、紧张、易怒等。L量表分数高于平均值,则说明有掩饰倾向。

2.2 监护人是否受留守儿童的喜欢对儿童心理产生的影响情况(见表2)

表2显示,是否喜欢监护人在N(情绪稳定性)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E、L量表得分无差异。不喜欢监护人的留守儿童N量表得分要高于喜欢监护人的留守儿童,说明不喜欢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更易焦虑、紧张、易怒,对各种刺激反应过于强烈。

2.3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监督情况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见表3)

表3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在E量表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与受到监护人监督的儿童相比,没有被监督的儿童E量表得分要低,他们内向、好静,除了亲朋好友,对一般人相对冷淡。

3 讨论

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是否喜欢监护人与监护人对儿童的监护情况都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影响。与不喜欢监护人的留守儿童相比,喜欢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情绪稳定,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弱,即便激起了情绪也很快会平静,有时生气也是有节制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本来就引发了孩子的“亲情饥渴”,若将孩子托付在孩子不喜欢的监护人家中,必然会引起情绪的波动。随孩子年龄的增长,可能还会出现逆反心理,由不喜欢监护人可能转变为厌烦,甚至犯错误,不利孩子人格的发展。

结果显示,监护人对孩子的监护情况可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如果监护人经常监督孩子,使孩子也有种被重视的感觉,通常这些孩子要比被忽略的孩子外向,爱交际,朋友多,随和,乐观。可是在农村,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低,对孩子没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或者说是没有这种意识,加之父母长期在外,可使孩子感觉自己好像受到了冷落,从而使孩子的心理发展受到了影响。

精神分析家认为,成人的性格特征由婴儿时期的各种经验决定,人格形成可以追溯到儿童的早期经验,而早期经验里最重要的就是亲子关系。因而亲子关系的缺失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4]。如果父母在孩子越小时外出打工,越可导致亲子关系缺失,而且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也使得孩子需要很长时间加以适应,这必然会影响儿童心理发展,为使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最好是父母都不外出打工。如果父母必须外出打工,最好是将孩子寄托在孩子喜欢的且又负责的监护人家中。研究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的是一个外向稳定型(又称多血质)孩子,他们开朗、健谈、活泼等。而在相反的环境下则有可能培养出内向不稳定(又称抑郁质)的孩子,这些孩子寂静、不善社交、保守、悲观、抑郁等。此外作为孩子的家长,父母在外打工时要与孩子保持定期联系,如打电话、写信等,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亲子关系的缺失,也可使孩子本身感觉到自己仍受到家长的重视。

当今,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在扩大,而作为孩子的家长,也就有考虑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的义务,为孩子选择一个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摘要:[目的]探讨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简称EPQ)和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自编),对119名8岁~15岁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监护人是否认真监督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而留守儿童是否喜欢监护人可影响孩子的情绪稳定性。[结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应尽量避免外出打工;若条件不允许,最好把孩子寄托给孩子喜欢的且又负责的监护人。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人,情绪稳定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边远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29-36.

[2]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80-388.

[3]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49.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 篇10

2015年6月, 一则以“贵州4名留守儿童集体自杀”为标题的新闻令人瞠目结舌。孩子的父亲于2014年年初外出打工, 母亲在3年前“被人拐跑”, 爷爷奶奶均已去世, 外公外婆因年老体迈, 无法照顾孩子, 于是孩子们独自留守家中。2015年5月8日始, 因无生活来源, 孩子们就留在家里未去上学了;平时也没有什么可吃的, 只有父亲在家时留下的一点玉米, 磨成面就吃了。2015年6月9日晚, 4个孩子集体喝农药自杀身亡。

近年来, 贵州省曝光多起留守儿童事件, 例如, 2012年11月16日, 5名儿童死于垃圾箱内;2014年4月21日, 贵州省毕节市12名女生被强奸事件等。然农村留守儿童事件是全国性的问题, 贵州只是一个小的缩影。

2013年, 全国妇联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展开研究, 发表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 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 占农村儿童37.7%, 占全国儿童21.88%。”“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 但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比例也很高。”

儿童关乎国家未来, 留守儿童亦不例外。留守儿童比例高, 增长速度快—“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 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同时, 频频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 使得我们不得不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生存加以关注, 解决这个关乎我国国家未来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 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①分析留守儿童的现实监护状态, 可将其监护类型分为自我监护、同辈监护、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

自我监护是指在没有父母或者亲戚帮助下, 自己独自生活, 实现自我监督和管理。自我监护一般情况下都是大龄 (15—17岁) 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 虽然这个比例不大, 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 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

自我监护状态, 理论上可以提高儿童独立生活能力, 实际上也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比如儿童自闭症、性格孤僻、敏感多疑等。

同辈监护是指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生活在一起, 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照顾, 往往由大龄儿童监护年龄较小的弟弟妹妹, 这种监护状态下, 儿童生活得不到保障, 且容易产生自闭、孤僻和自我矛盾的心理问题。

上代监护, 是指儿童的上一代完成对儿童的监督和管理, 包括单亲监护、亲朋好友监护。单亲监护是指由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完成对孩子的监督和管理, 另一方出外打工的情形。这种监护状态相对比较健康, 孩子的生活起居能够得到基本照料, 但是往往由于父或母一方忽略孩子心理健康, 未及时沟通及疏导, 孩子容易产生缺爱或者孤独感。在其他亲朋好友监护下, 儿童会有强烈的“寄人篱下”的落寞感, 容易产生心理孤僻和仇恨父母的心理问题。

隔代监护是指父母外出后, 由祖辈来抚养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②此种监护状态下, 祖辈于儿童的监护, 往往注重停留儿童的生活起居, 对于孩子往往以过于溺爱的方式去进行管理, 难以使儿童难以的到良好的教育和生存发展。

综合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法定监护严重缺失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只有在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 才由其他人担任法定监护人。然而从上文对我国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 法定监护缺位是影响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不利因素。

(二) 委托监护制度不能有效落实

委托监护是指通过合同设立的监护, 是法定监护的重要补充, 然而, 委托监护不仅立法上不完善, 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综合分析, 我国委托监护制度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护力度不足

在我监护中, 监护制度完全不发挥作用;在隔代监护中, 老人对儿童的照顾大多集中在生活起居上, 由于代沟太大, 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方面往往被忽视。此外, 因为老人本身的身体素质较差, 很多时候属于被监护人的地位, 很容易形成逆向监护, 老人生病时, 儿童往往会反过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上代监护中, 监护人往往顾及儿童的物质需求和学习情况, 对其他方面如心理教育、行为观念以及道德教育往往采取漠视的态度;“同辈监护则弊端更多, 同辈监护中的监护人本身就是被监护人, 需要引导, 怎能引导别人?”③

2.监护职责不明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 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 然而对于委托监护的监护职责、监护范围以及设定程序等均未涉及。

3.监护方式不固定

现实生活中, 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的监护, 其方式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例如单亲监护中, 父亲与母亲轮流出外打工, 监护人在父与母之间变来变去, 甚至出现父母双方均出外打工, 儿童会自己生活一段时间;隔代监护状态下, 由于老人体弱、多病, 因此儿童往往会随着监护的老人病或逝而被交由其他人监护;上代监护情况下, 因为监护人个人事务需要更换的, 又或者因为被监护人与监护人无法建立感情沟通而要求更换的。更换监护人, 往往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利影响, 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适应新监护人。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 社会因素

1.农民经济收入普遍低且经济来源单一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三、问题成因分析

农民经济匮乏, 务农是农民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人多地少, 经济收入根本无法满足生存需要, 因此外出务工成了农民必要的生存之路。因为大多农民工一般从事劳动强度比较大、上班时间比较长的劳动事务, 无暇顾及孩子, 且薪资待遇低, 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或者委托他人照顾。

2.城乡二元结构及现行户籍政策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因为农民没有城市户口, 故无法享有城市市民享有的一系列政策, 包括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等, 其子女也不能在城市上初高中, 私立的初高中费用很高, 被排除在他们选择之外。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限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利。④

3.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的严重缺位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中, 国家责任、社会责任是对父母监护、家庭功能缺失的有效补充。保护弱势群体是福利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责任, 然而, 在我国, 国家和社会对守儿童没有承担其理应担当的保护责任。自农民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开始出现起至今, 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 留守儿童的数量呈日益膨胀的趋势, 然而关于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 国家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法律。对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 然并没有引起国家的关注, 出现问题就问责相关人员,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社会责任方面, 虽然有些社会组织关注到了留守儿童, 但是他们给予的是短暂性的帮助, 通过节假日等对留守儿童给予照顾和关注, 假期结束, 留守儿童还要面临分别的伤感, 生活又回到孤单落寞的从前, 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社区保护方面, 村委会人员少, 加之“清官难断家务事”的传统观念, 使得村委会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法律制度因素

我国《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节规定了监护制度, 明确了监护人范围、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但是我国监护制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有关监护制度的立法有待完善

第一, 规定的监护人资格太笼统。监护人的资格, 是指担任监护人应当具备的条件。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却没有具体解释“有监护能力”的具体要求。《民通意见》第11条规定:“根据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 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等因素来确定”。然而对于监护人的思想道德品行、文化水平、教育背景等关乎被监护人利益的因素并未提出要求, 因此并未从根本上保证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其次, 规定的监护人的范围过于理想化。我国《民法通则》规定, 除了父母、 (外) 祖父母、兄姐以及关系密切的其他人外, 还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情形。然而, 无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落实, 对于具体可操作的条件、执行部门、执行程序均没有规定, 且监护责任的履行和具体落实依赖于单个“人”, 此项规定完全未提及单个“人”及其产生的程序等, 容易造成此项规定形同虚设、监护落空的情形;第三, 指定监护主体不适格。《民法通则》规定, 指定监护的指定主体是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住所地所在居委会、村委会。监护人的变动对未成年人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指定监护主体应当由国家公权力机关行使。村委会、居委会是一个自治性组织, 法律并未授予其裁决权。根据法律规定, 指定监护人的行为具有强制力, 与村委会、居委会性质不相符;第四, 我国基本诉讼规定不利于被监护人的权益保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7条规定, 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委托监护规定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 但未规定在委托监护的情况下, 受托人可以作为监护人的代理人, 以法定代理人的地位参加诉讼。换言之, 当留守儿童合权利和利益受到侵犯时, 必须由其法定监护人向法院起诉。该规定不利于及时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主张留守儿童的权利。此外, 忽略了法定监护人侵害留守儿童的权益的情形。在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侵害其权利和利益遭受时, 由谁来启动诉讼程序呢?又由谁代留守儿童参加诉讼呢?《民通意见》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时, 可剥夺其监护资格, 由新的监护人来代理进行诉讼。”且不论该规定更多流于形式, 无法落到实处。在法定监护人死亡或被剥夺资格之后, 新监护人确定之前的这段时间又该如何呢?法律并没有规定;第五, 委托监护制度不完善。目前, 委托监护是对留守儿童适用最普遍的一种监护方式, 是对法定监护的有效补充。《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规定, “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 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这是我国有关委托监护制度的规定, 然而其对监护人的范围界定为“有监护能力”的成年人, 试图通过扩大监护人的范围的手段来处理我国监护制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但是, 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其实施, 所以在现实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有关组织监护的规定不全面

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第4款规定:“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 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但是这一规定流于形式, 可操作性差, 往往导致村委会不作为, 留守儿童权益无法得到切实保护。目前, 我国还没有建立有关国家监护、学校监护等专门的监护体系, 也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由任何专门机构作为留守儿童最后的保障, 所以我国目前的现实利用公权力的监护处于空白状态。

3.监护权责规定不全面

首先, 过分强调监护人义务。我国民法上, 监护实质是一种权利, 然而实际上却作为义务来对待。《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监护人的规定大多数是义务和责任, 对权利的规定甚少, 例如《民通意见》第10条就对监护人职责进行了规定。

其次, 监护人的监护责任不明确。《民法通则》虽然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 应承担法律责任”。但此规定过于笼统, 缺乏可操作性, 没有明确承担责任的方式以及什么情况下应当承当什么样的责任, 监护人最终不履行监护责任出于什么样的主观心理状态等。责任不明确往往使得相关制度规定被虚置, 因此, 立法目的也很难实现。

4.监护监督制度基本空白

《民法通则》第18条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自己侵害被监护人的利益时, 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的情形。”此规定可以看作有关监护监督的规定。但是对于监督主体、监督形式等规定过于模糊, 缺乏实际上的操作性, 使得该条款形态虚设。

四、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完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可得知完善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是必要且迫切的。有学者主张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法或者福利法, 还有的学者主张在现有的立法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笔者认为, 不通过专门的立法不能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因此, 笔者主张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法》。在立法过程中, 可在我国现有基本国情的基础上, 借鉴美国法上的相关规定, 这一专门法必须解决上述的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明确监护能力的认定

在美国, 判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所要考虑的因素大致包括:父母监护的愿望, 子女对监护人的愿望, 未成年人与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影响子女最佳利益的人的关系, 未成年人对家庭、学校、社区变化的适应力, 所有有关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我国现行立法对于监护人监护能力的认定标准的规定局限于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 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 这不利于儿童权利的保护, 对于影响被监护人最佳利益的因素都应当全面考虑, 例如监护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

在美国, 进入第二十个世纪后, 公共权力机构已开始对家长的权利义务的行使进行监督, 要求家长充分考虑子女在管教子女的观点, 要求父母在管教未成年人时要充分考虑子女的意见, 对子女的惩戒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和限制。我国现行立法对于监护监督制度的规定基本一片空白, 因此, 笔者主张建立监护监督制度, 使得公权力介入监护权行使的过程, 更加有效的保护留守儿童的权利。

(二) 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我国已建立委托监护, 但是对于委托监护的性质、范围、权利均无具体规定, 对被监护人的财产、教育标准等未明确下来。

委托监护首先应该明确委托监护的主体, 谁有权委托监护人, 笔者认为, 只有法定监护人才有权委托监护, 且委托的范围应当加以限制, 不得全权委托。在美国, 监护人的职责并不是一刀切的标准, 是一个弹性标准:即监护的职责以子女最佳利益原则作为衡量监护人职责多少的依据。我国立法可借鉴该规定, 因为委托监护职责的履行本身不该是一刀切的标准, 因为监护人的能力与条件总是存在差异, 因此, 应该具体案件具体分析, 以保护监护人最大利益为标准去衡量监护人是否全面履行监护职责。

(三) 发挥国家政府和社会组织职能

一方面, 完善国家监护制度的立法规定, 另一方面, 国家应当建立儿童福利组织, 配合相关法律制度, 维护儿童合法权利, 留守儿童福利机构的建立、性质、职能、权力以及职责都必须予以明确, 才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 解决我国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现有问题。同时, 指定监护的主体不应当由村委会、居委会等进行指定, 应当由国家公权力机关担任指定监护的指定主体。

(四) 建立相关配套设施

美国的监护制度有反儿童虐待忽视法、儿童福利法、儿童保护法等进行辅助才能运行如此之好, 法律制度的运行必须依靠其他法律制度, 否则功能无从发挥。我国在完善监护制度立法规定时, 在侵权法、民法以及婚姻家庭法等均应该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 才能保障其为司法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综上所述, 我国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法》时, 应当以“保护留守儿童最大利益”为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 完善我国现行立法的漏洞, 最大限度得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摘要:2015年, 贵州省毕节市4名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 留守儿童问题又再次进入国家和社会视野。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 从而解决问题, 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权益。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权,问题,原因,建议

注释

1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中国经济网, 2013.5.

2叶敬忠, 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 2016 (3) .

3刘黎明, 魏岩.浅议民事案件中监护人监护责任缺失对策[EB/OL].中国法院网, 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7/id/1037321.shtml, 2013.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初探 篇11

一、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学生良好品行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个人修养的高低关系到孩子的行为方式和道德素质。

首先,家长应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班主任要多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多阅读家教的书,提高素质,增强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关系胜过教育”、“陪伴胜于说教”、“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要努力与孩子建立好信任关系和情感关系。外出打工确实无法回到孩子身边的父母,平时要加强情感联系,向孩子说明外出打工的理由,真诚表达思念、爱子之情。如平时多通电话,有可能每天一次最好,至少也要一周一次,內容以关心鼓励为主,尽量不批评指责。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其次,家长应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二、给予留守儿童极大的人文关注

开展“学校——我们共同温暖的家”主题班会活动,开展校内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应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睡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要注意缓解学生在校的压力,教师时常深入到学生的中间去问寒问暖,对一些有疾病的同学及时给予关照,对有心事的同学及时予以疏导,稳定他们波动的情绪。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与班上的“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三、教育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约束

留守儿童自己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和引导,要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面对现实的信心及勇气。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向着积极、乐观、开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好的一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要理解父母出门在外的艰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培养独立自主、不怕困难的意志和能力,要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辛勤劳动,不让父母操心。要学会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做生活中的强者。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2012年10月—2013年7月, 整群随机抽取鲁东、鲁北、鲁南3个地区9所农村公立幼儿园中400名3 ~ 7岁的留守儿童为研究组, 并对其监护人进行调查, 去除监护人信息填写不完整及内容数据有缺失的无效问卷64份, 共收回有效问卷336份, 有效应答率为84.00%。其中鲁东地区留守儿童96名 ( 28.68%) , 鲁北地区114名 ( 33.82%) , 鲁南地区126名 ( 37.50%) ;3 ~岁留守儿童79名 ( 23.53%) , 5 ~岁138名 ( 41. 18% ) , > 6岁119名 ( 35. 29% ) ; 单亲留守儿童180名 ( 53. 68%) , 双亲留守儿童156名 ( 46.32% ) 。在上述9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250名3 ~ 7岁非留守儿童为对照组, 并对其监护人进行调查, 去除数据填写有缺失的无效问卷32份, 共收回有效问卷218份, 有效应答率为87. 20% 。研究组和对照组儿童在年龄、性别构成、地区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t/χ2值分别为0.74, 0.50, 3.78, P值均 >0.05) 。

1. 2方法问卷一为自编“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奶制品饮用情况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儿童性别、年龄、地区、监护人资料、儿童1周内饮用奶制品的天数及奶制品商品名称、每日饮用量 ( mL) 、饮用时机等。问卷二为参考季成叶等[5]的研究结果, 自编的“留守儿童监护人饮奶认知情况问卷”, 内容包含奶制品营养素知识、健康作用、最佳食用时机、如何应对儿童乳糖不耐受、奶制品与含乳饮料的辨别方法5个维度, 共14道题目。调查员由儿童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担任, 教师接受统一培训后, 向儿童的监护人了解最近1周儿童每日饮用奶制品情况, 以及儿童监护人饮奶认知情况, 详细记录并统一收回问卷。

本次调查的饮奶量为各类奶制品 ( 包括纯牛奶、酸奶、奶粉等) 的饮用量之和。计算日均饮奶量时将酸奶和奶粉 的饮用量 根据“中国食 物成分表 ( 2002) ”[6]中奶制品营养素含量换算出等值牛奶量后再进行数据分析。

1. 3相关定义单亲留守儿童指儿童父母中一方外出打工, 未外出的一方担任子女的监护人; 双亲留守儿童指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 由祖辈担任儿童的监护人[7]。

1. 4统计方法将有效数据录入SPSS 19. 0软件, 经正态性参数检验显示, 数据呈偏态分布, 故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描述儿童饮奶天数和饮奶量的集中和离散趋势, 两个独立样本间的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 多个独立样本间的比较用Kruskal-Wallis H检验; 饮奶量达到推荐摄入量 ( ≥250 mL) [4, 8]人数检出率的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基本情况9所农村公立幼儿园的园内伙食中均未给儿童提供奶制品, 儿童奶制品的补充均由儿童监护人在家中自发进行。留守儿童饮用的奶制品种类有纯牛奶、酸奶和奶粉3类, 奶制品每周饮用天数的中位数为2.00 d, 日均饮奶量的中位数为64. 00 mL, 低于对照组的4.00 d和191.00 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Z值分别为 -4.63, -4.95, P值均 <0.01) 。两组儿童日均饮奶量≥250 mL的比率分别为8.82%和33. 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52. 79, P < 0. 05) 。

2. 2不同地区留守儿童饮奶情况鲁东、鲁北、鲁南3个地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每周饮奶天数的中位数分别为2.25 d, 1. 00 d和2. 00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H =2. 67, P >0. 05) 。日均饮奶量的中位数分别为63. 66, 20. 00和50. 00 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H = 4.31, P < 0. 05) 。3个地区留守儿童日均饮奶量≥250 mL的人数比率分别为23.07%, 6.52%和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34. 78, P < 0. 05) 。

2. 3不同性别留守儿童饮奶情况学龄前留守男童和女童每周饮奶天数的中位数均为1.50 d, 日均饮奶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8. 67, 38. 00 mL, 两组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Z值分别为 -0.70, -1. 64, P值均> 0. 05) 。留守男童和女童日均饮奶量≥250 mL的比率分别为8.34%和11.1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0. 80, P > 0. 05) 。

2. 4不同年龄留守儿童饮奶情况3 ~ 4岁、5 ~ 6岁、> 6岁3个年龄段的学龄前留守儿童每周饮奶天数中位数分别为1.00, 2.00和1.50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H =2. 65, P >0. 05) 。日均饮奶量的中位数分别为32. 50, 100. 00和38. 00 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H =10. 95, P < 0. 05) 。不同年龄段日均饮奶量≥250 mL的人数比率分别为6.26%, 10.71%和9.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3. 36, P < 0. 05) 。

2. 5不同留守类型儿童饮奶情况单亲留守儿童与双亲留守儿童每周饮奶天数中位数分别为2. 50和1. 50 d, 日均饮奶量的中位数分别为57. 00 mL和40.00 mL, 两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Z值分别为- 0. 54, - 0. 80, P值均 > 0. 05) 。单亲留守儿童和双亲留守儿童中日均饮奶量≥250 mL的人数比率分别为8.82%和10.3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0. 18, P> 0. 05) 。

2. 6留守儿童监护人饮奶认知情况单亲留守组与双亲留守组监护人对“奶制品营养素知识”、“奶制品的健康作用”、“奶制品的最佳食用时机”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对于“如何应对儿童乳糖不耐受”和“奶制品与含乳饮料的辨别方法”的知晓率均为0。见表1。

留守儿童监护人不支持儿童饮奶的主要原因有没有给儿童饮奶的习惯 ( 68. 92%) 、家庭经济条件有限 ( 23.53%) 、儿童食欲好未添加奶制品 ( 19.85%) 。

注: ( ) 内数字为知晓率/%。

3 讨论

中国营养学会于2007年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强调, 4 ~ 10岁儿童应每日饮奶300 ~ 600mL, 最少不低于250 mL[4,8]。本次调查显示,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每周奶制品饮用天数和日均饮奶量均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摄入量。结合本研究前期调查数据[9], 可发现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饮奶天数和饮奶量均明显低于非留守学龄前儿童。对比近5 a来其他省份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每周饮奶天数和日均饮奶量均低于其他省份[10,11,12]。因此,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奶制品饮用状况亟待改善。

本次调查发现, 鲁东地区留守儿童日均饮奶量优于鲁北和鲁南2个地区, 原因可能是相对于鲁北和鲁南, 鲁东地区经济较为发达, 因而在奶制品的销售途径、销售种类和家长购买力等方面优于鲁北和鲁南地区。本研究显示, 5 ~6岁儿童日均饮奶量高于其他年龄段, 原因可能为3 ~4岁儿童味觉发育尚未完善, 部分儿童对奶制品的口味不适应, 加之监护人在辅食添加技术和营养知识方面的欠缺, 没有专门为儿童添加奶制品[13];5 ~6岁的儿童味觉发育相对完善, 具备了独立进食的能力, 对各类食物的兴趣需求增加, 而奶制品具备口味好、易保存、饮用方便的优点, 因此该年龄段儿童饮奶量增加; >6岁的儿童由于脾胃功能渐趋完善, 对正常成人饭菜不再挑剔, 加之随着儿童年龄增长, 零食的食用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14]。因此, 监护人往往忽略专门为此年龄段儿童补充奶制品。

本研究还表明,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在奶制品营养及食用知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分析原因, 可能是本次调查中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获取营养知识的途径有限、营养保健观念陈旧, 或是平时不注重营养知识的积累和学习, 营养行为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此外, 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村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营养知识的普及工作不到位, 未能为监护人提供科学正确的儿童膳食营养咨询指导, 也是造成本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本研究调查结果, 建议向留守儿童监护人普及奶制品营养及食用知识, 使他们意识到奶制品所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逐步养成每日给儿童足量饮奶的习惯, 掌握正确的饮奶时机和方法, 知道如何区分奶制品和含乳饮料。同时, 通过增加儿童饮奶天数或每日饮奶量的方法提高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群体的奶制品摄入量。政府相关部门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服务活动[15]时, 应着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膳食营养水平, 向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易保存、营养高、饮用方便的奶制品, 使这一群体儿童能够获得均衡的营养。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各地区样本量较少, 调查历时较长, 调查的结果可能会因季节的变化以及地区育儿传统的差异而出现偏差,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增大研究对象样本量, 并考虑到季节变化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饮奶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 分析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奶制品饮用情况及监护人饮奶知识现状, 为改善该群体儿童饮奶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整群随机抽取的山东省鲁东、鲁北、鲁南地区9所农村公立幼儿园336名37岁留守儿童和218名同龄非留守儿童饮奶现状及其监护人饮奶知识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每周饮奶天数中位数为2.00 d, 日均饮奶量中位数为64.00 mL, 低于非留守学龄前儿童的4.00 d和191.00 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鲁东、鲁北、鲁南地区留守儿童日均饮奶量中位数分别为63.66, 20.00和50.00 mL;饮奶量≥250 mL的比率分别为23.07%, 6.52%和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34岁、56岁、>6岁的留守儿童日均饮奶量中位数分别为32.50, 100.00和38.00 mL;饮奶量≥250 mL的人数比率分别为6.26%, 10.71%和9.0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在奶制品营养及食用知识方面,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存在认识不足。结论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奶制品摄入量不足, 且存在年龄和地区差异。应加强对监护人饮奶知识教育, 提高留守儿童饮奶量。

上一篇:早期复发下一篇:中美货物贸易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