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2024-07-19

【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共8篇)

【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篇1

为更好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结合“走进青年、转变作风、改进工作”大调研活动,权益部组成调研组,先后赴青岛市市北区、济宁市鱼台县开展了调研活动,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相关对策,并结合全国全省的有关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全国妇联2013年5月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且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已达109.28万人,已占全省儿童总数的6.4%,总体数量比较大。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2010年10月,中央综治办、团中央共同启动了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将农村留守儿童纳入了服务管理对象。随后山东启动了省级试点工作,将济宁邹城、菏泽单县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试点县(市、区),开展了关爱帮扶和权益维护工作。省第十三次团代会,团省委提出了实施“五项行动”的战略部署,其中,在青春同行行动实施过程中,各级团组织充分整合党政和社会资源,不断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青少年群体的成长发展环境,畅通维权渠道,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维护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13年8月,全省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全面启动,力争通过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实现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在内的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在全省县级以上地区工作的全覆盖。这一系列措施,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维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学习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进程,带动了人口由农村到城市的空前移转,但由于二元对立的城乡户籍与经济、教育福利政策以及自身的经济条件,许多年轻的父母们不能带孩子在身边生活学习,只能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或父母一方在老家抚养照顾,造成孩子与双亲长期不能共同生活的局面,从而出现了大批的农村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行为、安全等各种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1、心理问题。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所处的小学、初中年龄段是其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可塑性强,自制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在鱼台县,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的关爱很少,因而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进而导致心理上的敌对和焦虑情绪。据古亭街道缪集村负责人介绍,该村有1/3左右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抑郁、不愿吐露心声,有的孩子还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还有少数儿童因缺乏父母的监护、缺少与同伴和监护人的交流而有被遗弃的感觉,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等。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性格孤僻、偏执、自私、冷淡等,对儿童成年后的行为方式和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

2、品行问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易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缺乏学习基本生活知识、技能以及基本社会行为规范最直接的教育途径,此时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很可能引发行为失范。很多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有学校管理学习,有老人照顾生活,自己在经济上提供支持即可弥补情感上对孩子的亏欠,因而无节制、无计划的给孩子零用钱。部分孩子由于缺少正确引导,养成不肯吃苦,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的不良行为习惯。另外,调查发现,监护人与学校信息沟通不畅,也会出现监管失控局面,比如一些留守儿童自由散漫、聚众玩耍,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染上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如果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他们的行为习惯很容易发生消极变化。

3、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自身年幼、思想单纯,辨别是非以及自我防护的能力弱,容易受到人身侵害或者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据统计,农村留守儿童发生摔伤、烧伤、烫伤、被拐骗、交通意外、女孩受到性侵犯等事故率及违法犯罪率比一般儿童高。在中小学生安全隐患事件排查中,留守儿童占据了安全事故的大部分。学生不在校期间,是留守儿童最易发生安全隐患的时段。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入夏以来,山东省共有37个花样少年不幸溺水身亡,其中暑期的短短两个多月期间发生了16起儿童溺水事件,34个孩子溺亡,逝去的多是留守儿童。这种现象说明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其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4、学习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在祖辈或其他亲属的监护下成长,他们往往面临在幼儿期间缺乏启蒙教育,学龄期间缺少监督辅导的现状。他们的学习热情不如其他同学,学习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同学。长期下去便会失去自信心,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动力,并逐渐产生厌学情绪。缪集村负责人告诉我们,有些留守儿童受父母“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在心理上抵触学习,缺乏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过早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对儿童自身及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随父母进城生活的留守儿童,由于公立学校的门槛高,他们只能进入一些不规范的私立学校或农民工子弟学校,而这些学校教学质量相对较差。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长期在外地上学,由于中高考对生源地的严格要求,他们不得不在初中就返回农村上学,做留守儿童。由于各地教材不统一,从外地返回的留守儿童很难适应当地的教材和农村老师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就不好的学习成绩再度下滑。

5、生活问题。对于由祖父母照看的留守儿童来讲,祖父母年纪较大,留守儿童有时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反而还需照顾年迈的祖父母,承担很多农活和家务,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医疗保障方面,许多留守儿童生病后无人照顾,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传统的方法治疗。另外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内心孤独,留守儿童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见不到父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但却又无可奈何,只能面对现状。年纪稍小一点的留守儿童可能会因为注意力的转移慢慢减轻一些孤独感,随着他们成长,留守儿童会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将会大大降低。

三、对策和建议

鉴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值关注。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做到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一)家庭层面

1、转变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的教育观念会对子女的学习动机及学习兴趣产生直接影响,要保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抛弃狭隘的“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想,将下一代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要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诚实、善良的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时刻观察、引导和教育。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应与监护人经常联系及时交流,要求监护人对留守子女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上进行认真教育、监督和管理,及时反馈子女的情况,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转变外出务工方式。相当多的留守儿童往往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这样的儿童较之父母双方有一方在家的更为不幸。因此,夫妻二人尽量不要一同外出务工,家长也可适当调整外出务工方式,投入更多的时间同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每天或隔天在固定的时间打电话,定期回家看望孩子等方式,尽量消除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和不平衡感,使他们在父母外出打工的同时还能体味到亲情的温暖。家长们还应该经常以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向老师和监护人多询问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学校层面

1、加强师资建设。针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弱化的现象,学校应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提高处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不仅在学习上给予鼓励与监督,还要在生活上多关照他们,鼓励班级同学用班集体的温暖去感染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孤单与无助的,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形成自尊、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师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的沟通,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及时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帮扶措施。可以通过建立家庭联系卡、电话沟通等形式,及时向家长、监护人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密切家校联系。

2、建立监护系统。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加强学校综合环境的优化,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校园氛围。第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议在全学校范围内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登记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有条件的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组,以定期召开座谈会的形式,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及思想动态。第二,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学校教师和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象,老师充当父母的角色,及时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让孩子们感觉到父母就在他们身边。第三,关爱留守儿童。学校可以对住校的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并安排专人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经常深入宿舍指导学生妥善安排一周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他们的可塑性大、明辨是非的能力差、自制力差,如果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及科学的引导,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可通过开设心理课程,由专门的心理教师讲授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测验、心理辅导、心理锻炼等多种形式系统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政府层面

1、制定相关政策。一是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适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促进农村本土特色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产业化及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增加对农业的补贴,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进一步引导农民开展多种经营,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的目标。同时为回乡创业人员争取资金、税费及手续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并加大对农民创办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减少跨地域劳工的输出,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二是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建立以常住人口为服务对象的管理模式和新型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的完善和创新,逐步缩小城乡差别,降低农民工及其家属进城居住的经济成本,促进农民工向城市居民转变。三是改革教育体制。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受教育经费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上学难问题。因此,政府要坚持“两为主”原则,逐步开放包括重点中小学在内的所有城市公办学校。同时,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应免收其借读费、避免歧视现象,让这些孩子能够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大力扶持民办教育,改革中考和高考制度等,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子女带在身边,从而遏制留守儿童数量迅速增加的趋势。

2、增加政府对留守儿童的财政支持。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大力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鼓励大学生与年轻教师扎根于农村的基础教育当中。另外,政府要改革教育体制,建立以常住人口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把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纳入教育经费预算之内。

3、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小学不具备寄宿条件,部分实施寄宿制的学校的条件也非常艰苦,大多数中小学并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据了解,寄宿制学校深受师生们欢迎,主要原因是可以经常接触老师及同龄人,这样可以减少因思念亲人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对于儿童的成长是有益的。在这种寄宿制的学校里,留守儿童可以更多地享受集体生活的氛围,可以得到教师更多的关爱,可以获得来自教师的对自己的热情期待,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对改变儿童的行为有很大作用。实践证明建立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能够解决留守儿童安全、心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能够有效的缓解家庭教育的不足。因此,在当前留守儿童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政府要下大力度增加寄宿制学校的数量。

(四)社会层面

1、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及监护体系。在无法解决留守儿童与父母在一起时间过短这一问题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社会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建立由社会为主体的代理机构。如建立“代理家长”制度,由各级团组织、团干部、村社干部、有能力的党员及社会有识之士,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则,成为该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针对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细心照顾其生活,悉心指导其学习,耐心引导其心理,做孩子学习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及成长的保护人。按时组织一些活动,架起一座留守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二是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按时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排查,并开展一系列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的引导。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并制定监护人职责条例,宣传新的教育观念来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使他们真正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

2、加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一是,加强相关社会组织的建设,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社会力量帮助留守儿童。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积极的宣传,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二是发挥社区的综合教育功能,形成以社区、学校和家庭三者为主的立体式教育管理网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三是加强媒体宣传,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注力度。四是净化学校及社区的育人环境。学校周边的网吧、录像厅、游戏厅等场所都应禁止开办;社区中可以开办图书室、活动室等,方便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学习、娱乐。

总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着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关系着整个国家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同样也关系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爱。让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够远离孤独、寂寞和无人关爱的痛苦,让他们能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这是全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心声。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爱心和责任在,办法就总会比困难多,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就不会成为空谈。

【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篇2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特别是90年代后期至今, 在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推动下, 农村劳动力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被大力推进, 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与之相伴的是大部分外出农民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 造就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令人担忧的。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 必须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

虽然目前没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统计数字, 但是, 根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 从局部或者某些地区来看, 农村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不容忽视。调查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对这些农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身体和身心健康等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影响。

1 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面临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1.1 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位导致的身心发展问题和反社会的隐患问题。

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 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甚至是学习成绩。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 导致家庭关系失调, 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另外, 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 往往对社会很冷淡, 缺乏安全感, 如有人欺负或歧视, 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有些人直至青少年时期仍然表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

1.2 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儿童被拐卖问题以及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问题。

从目前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工作所呈现出的总体数据来看, 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留守与流动是相互变化的, 受害最大的群体就是流动与留守儿童的群体。根据妇联的调查表明, 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最高。

1.3 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导致的辍学、失学问题。

在部分学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 打工者对子女的期待过低, 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 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 使孩子在缺乏约束, 甚至是父母给予支持的情况下, 逃学、辍学, 将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另一方面, 外出务工的生活方式本身也对子女接受教育产生影响。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这种思想潜移默化, 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2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2.1 有效缓解现有问题的方式方法首先, 在家庭教育方面, 为

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最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如果条件不允许, 也应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 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另外, 要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其次, 在学校教育方面,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更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 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学校应配备心理老师, 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多向管理, 形成教育网络, 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联系与沟通, 相互交流, 共同协作研究。最后, 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 加强社会支持, 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 增加城市教育设施, 降低收费标准, 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 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2.2 长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措施

2.2.1 建立长期的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监测制度,

明确监测办法, 形成长期工作制度, 真正把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监测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一是健全留守儿童情况监测机构, 充实监测人员, 形成一定的监测工作力量;二是要合理配置工作资源, 形成留守儿童情况监测、留守儿童管理协同工作机制;三是要加强留守儿童监测网络和信息传递制度建设, 要尽快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起快捷递、随时畅通的信息渠道。在全局上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

2.2.2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少年儿童的教

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 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 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由于基层就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 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 相互合作, 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 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 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 提高其综合素质, 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 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2.2.3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

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 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 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使流入的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 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 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2.2.4 加强媒体宣传, 引起全社会关注家庭暴力、艾滋病等社

会问题的宣传, 增强了社会的关注程度, 对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问题也提到政府桌面上, 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加强社会各方面和各层次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注, 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共同关注、共同解决。

2.2.5 修改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 进一步加强其法律效力目

前,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的道德宣言, 法律约束力还不够细化, 操作性不强。在法律修改的进程中, 应该将此法进一步修订完善, 使之成为强有力的法律, 以切实保护儿童生存、发展的权利。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 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摘要:社会和经济向前发展, 社会人员广泛流动, 使农村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而出现一系列问题, 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由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和教育问题,方法,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素萍.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国家庭教育专业网.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3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非常复杂,也是持久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主要存以下几方面:

家庭教育欠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其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理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软弱无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要么由祖辈照顾,要么由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监管。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关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有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10%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生成绩优秀。在调查中对老师的采访我们还有以下结论: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下降了”,有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出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注:数据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这是中途退学方面,另外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另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在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然而,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校,家庭之间的安全链接被迫中断,使留守儿童极易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诸如留守儿童被拐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是很大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解决。

【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篇4

一、留守儿童心理的现状

以我市宿城区为例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该区少年儿童有410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9653人,特别是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这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身心不健康。受调查的1000多名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占33%,有8.37%青少年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两项指均高出全国,表现为躯体化、焦虑、忧郁、强迫等。躯体化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无故头晕、胸闷,精力下降,做小动作,全身不适等占20.5%;忧郁表现为自卑,做事、学习没兴趣等占18.5%;焦虑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紧张、烦躁、恐怖等占10.3%;强迫表现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做无意义的动作等占9%。

2、成长多烦恼。调查中有23%的感到有烦恼,1%的学生有明显的消极现象。有43%的学生采用沟通的办法解决烦恼,而有21%的学生感到想沟通而没有合适的对象,以致压抑和回避。有54%的学生认为烦恼主要来自学习压力,还有51%的学生感到被排挤,同学间的沟通困难。调查中发现还有4人,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存在想结束生命的意识。

3、学习无目的。55%的学生选择“如父母所愿上大学有个好出路”,有27%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学一技之长,有5.7%的学生感到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4、心理有障碍。在调查中,被调查的社会各界人士认为,目前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理想,集中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嫉妒,自控能力差,易受外界诱惑及影响;人际关系紧张,沟通能力差,还有性早熟、早恋等。有54%的教师反映,现在的学生难教育、难管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直接原因。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父母外出务工,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二是从学校教育来看,学校教育措施缺位是重要原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疑惑和问题,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疏导,需要通过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等方面教育。调研中,皂河小学提到举办了留守儿童暑期夏令营活动,参加活动的主要是期末成绩达到80分以上的孩子,这种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一些品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们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是强化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目前,我市很多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针对这样的错误家教观念,要创新家长学校机制,传播科学的家教理念。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给予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进一步更新监护人的监护观念,提高监护水平。建立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培训制度,加大对外出务工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的引导和教育,提高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特殊性的认识,提高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是构建学校监管建设机制,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环境。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一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职员工的作用,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在生活、学习、思想上给予帮助,手拉手共成长。二要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三要进一步深化德育环境,创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关爱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

三是加强和完善社会呵护制度,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落到实处。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联”的作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要加强社区、村组和家庭的联系,推动形成政府、村(社区)、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在村(社区)可建立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站,由妇代会直接组织和开展家教服务工作;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帮扶活动,使他们“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有条件的村要充分发挥儿童快乐家园的作用,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开展一些集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活动,使“留守儿童”有地方活动、娱乐,改变单调的生活。比如经济开发区黄河社区单独拿出一定的空间设计符合当地老百姓需求的活动中心,并专门出去学习外地经验;经济开发区城中居委会采取幼儿园与妇女儿童之家整合的方法,资源共享,也进一步满足了儿童的需求。宿豫区大兴镇新建的活动中心中,充分考虑了妇女儿童的需求,配备了5D放映室、网吧、健身房等娱乐设施,并对儿童免费开放。

【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篇5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4%),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初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他们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变化大、成绩两极分化普遍、违纪违规频繁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动、追求独立等特点。对于初二留守儿童来说,青春期的影响与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叠加,放大了种种问题。

7.父母外出对小学四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在四年级到初三6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中,过去一年,有3.6%的四年级儿童遭遇触电,比例最高;而非留守四年级儿童为1.5%,比例最低。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有26.9%的四年级儿童玩网络游戏,9.9%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内容,在6个年级中位于前两位。此外,有10.6%的四年级留守儿童在生病后选择自己忍着。

外出父母及代理监护人,因为觉得这个阶段的孩子长大了,已经适应校园生活而又尚未面对升学压力,容易对其放松监管。这不仅使得他们更易遭受意外伤害,也忽视了他们一些不良品德和行为的滋生和发展。按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划分,十岁左右的儿童正是道德水平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阶段,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也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篇6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成为农村的主体人群。“留守”使农村实际生活人口结构性失衡,引发了农村家庭的稳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是一个亟待关注和关爱的社会群体。破解农村留守家庭的“留守”之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日,凤城市妇联对全市21个乡镇区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市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召开乡镇妇联干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进村入户与留守妇女儿童面对面谈心等方式,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凤城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总面积为5513平方公里,全市辖有21个乡镇区,201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人,其中妇女28.4万人,留守妇女16742人,儿童12万人,留守儿童2911人。

根据调查情况,目前市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在年龄特征。参与问卷调查的21个乡镇440名妇女中,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很少外出务工,60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文化程度只占18%。三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

从此次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来看,目前凤城市共有2911名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东汤、石城等乡镇;留守儿童父母在本省务工的占总数60%,在外省务工的占总数40%。留守儿童中有53%由单亲监护,有35%由祖辈监护,有12%由其它人监护。留守儿童父母三个月回家一次的仅占46%,半年回家一次的占31%,一年一次的占23%,与儿童沟通经常的家长占66%,偶尔的占19%,不沟通的占到15%,在外务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占15%;良好的占50%;一般的占35%;

二、现状及问题

(一)留守妇女

1、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家庭生产生活中的顶梁柱,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家庭中男性外出务工后,以前男性承担的一些责任转落到留守妇女的肩上,使得妇女在原有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责任。她们上有老下有小,在家中需要照顾老人和小孩,还要担负起家中农活,在家庭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家中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和顶梁柱。被调查的留守妇女除农闲季节外,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留守妇女表示自己身体状况下降,体力大幅度透支。

2、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偏低,参政议政热情亟待提高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当中初中以下文化的约占八成,高中或中专文化的不到两成。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的大部分只上过小学,少部分小学都未毕业。总体来说,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低,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在处理婆媳关系、邻里关系以及子女教育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一些新的农村生产实用技术接受起来也有一定难度。由于文化水平低,思想僵化,参政议政热情亟待提高。她们普遍认为参政议政是男人们的事,有的即使认识到了自己的民主权利,也仅仅停留在参与选举层面上,有的即使因为政策优势当上了候选人,也是抱着选上选不上无所谓的态度。

3、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具有与男子平等的经济地位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两部分,一是丈夫外出务工收入,其次是农村妇女在家务农收入。家庭总收入中,虽然丈夫外出务工能增加一部分收入,但农村妇女在家的务农收入也在家庭收入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经济支配方面,有80%的家庭收入主要由夫妻双方共同支配或留守妇女支配。

4、业余生活单调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平时基本没有娱乐活动,社会交际圈狭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劳动之余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视、聊天、串门,而极少读书看报、补习知识。在有烦恼时,跟丈夫、朋友、父母、公婆及其他人倾诉很少。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由于平时忙于农活和家务活等,没有时间参加娱乐活动,加上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造成了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不能从参加文体活动中让自己减压。

(二)留守儿童

1、生活水平较低。据调查,在全市2911名留守儿童中,683名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条件困难,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3%,所在家庭人均收入低于6000元。留守儿童的每周生活费人均30元,除去吃饭花销,留守儿童几乎没有零花钱。

2、家庭教育缺失。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都是母亲或祖辈进行隔代抚养,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无法对留守儿童的知识学习进行适当的辅导,无法担负起抚育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责。

3、亲情关怀缺失。多数留守儿童每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留守儿童与其父亲之间的亲子关系淡漠,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关爱。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管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很容易成为差等生。

4、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对儿童监管不利,或顾不过来,或无人照管,而儿童又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更容易遭受伤害或侵害。

三、工作开展情况

市妇联一直把留守妇女儿童的生存、生活、教育和发展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的职能作用,以“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方式,使留守妇女儿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关爱留守妇女

1、开展“巾帼信贷帮扶工程”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资金问题一直是影响妇女创业发展的瓶颈。市妇联针对广大农村妇女特别是留守妇女想致富但缺少启动资金的实际情况,联合市农村信用联社深入开展“巾帼信贷帮扶工程”,为留守妇女增收致富提供资金支持。从开始至今,全市共为1万农村妇女发放小额贷款1.2亿元,帮助1000多名留守妇女通过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脱贫致富,使留守妇女树立了“四自”精神和新的经营理念,开辟了增收致富的门路。20,市妇联认真贯彻落实省、丹东市妇联有关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文件精神,协调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国人民银行凤城市支行,联合实施妇女创业就业小额贷款工作。两年来共为全市城乡妇女及留守妇女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多万元。获贷妇女主要从事暖棚蔬菜、蛋肉鸡养殖、花卉等十余种产业,有力助推全市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增收致富。

2、开展以增收致富为目的的科技培训活动。市妇联在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广大留守妇女所想、所需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以增收致富为目的的科技活动。依托农村妇女培训学校、指导中心、示范基地,采取举办讲座、现场咨询、进棚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林等新技术、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

3、关爱留守妇女身心健康。重点抓好妇女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全市妇女和家庭参与妇女健康行动,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今年三八节期间,在全市开展了关爱女性健康活动,为全市近4万农村妇女发放体检优惠卡。

4、加强培训,促进留守妇女就地就业。市妇联努力拓展渠道,加大培训力度,对留守妇女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充分利用“无围墙工厂”、就业培训中心、翰墨培训学校,入基层、进村镇,结合农时制定培训计划,举办手工编织、电脑技术、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班,帮助广大妇女及农村留守增长生产生活技能,创业就业。

(二)关爱留守儿童

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对留守儿童问题都很重视,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1、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市妇联利用“六一”国际儿童节、“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等契机,动员各级妇联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等文件、法规;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等理念,动员社会力量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宣传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的法律职责;宣传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先进事迹。通过宣传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

2、加强管理,健全档案。 全市各级妇联组织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组织机构,利用多方面多渠道的关爱的方式,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维权工作。市妇联还联合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通知,以“留守儿童活动之家”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建立一个家长及托管人家教能力培训的基地,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上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爱,帮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培养留守儿童的自尊、自立和自强精神,提高素质,健康成长。完善了全市留守儿童档案,利用学校、镇村、家庭留守儿童活动情况反馈表健全留守儿童的监护联系,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3、确立示范,强化督导。为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市妇联在省妇联、丹东市妇联的支持下,年,分别在白旗镇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远堡镇营房小学建立了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示范点、丹东市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示范点,举行了挂牌仪式,并向“留守儿童之家”赠送了电脑、电视、DVD、图书等电教设备及文具等。在挂牌当天,网通公司凤城分公司为白旗镇留守儿童开通两部免费“亲情一线通”电话。两处“留守儿童之家”成立之后,镇妇联与学校密切配合,建立学校图书阅览室,定期向留守儿童开放,并因地制宜的开展留守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娱乐活动。

4、创新活动载体,切实实施关爱行动。市妇联将每年8月作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月”,协调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开展巾帼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工作、“代理家长”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巾帼家庭志愿者的关爱下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德智体美劳得到健康发展,一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自立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巾帼家庭志愿者已经成为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心里上信赖的“妈妈”(“爸爸”)。

2019年,市妇联、市关工委联合在全市开展了“共享蓝天、共促成长”情感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全市关工委系统五老志愿者与乡镇(区)800名留守儿童一对一结成队子,对留守儿童开展经常性、个性化、实事化的情感关爱,解决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健康等方面的情感问题,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仪式上市妇联向留守儿童赠送亲情电话卡及学习用品,五老家庭教育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交换爱心联系卡,家庭教育志愿者曾庆龙就感恩教育、亲情沟通作报告。

2019年5月份中旬,市妇联在全市启动了“爱心妈妈”牵手百名留守儿童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首批爱心妈妈392人与留守儿童结成实名制帮扶对子。5月30日上午,凤城市“爱心妈妈”牵手百名留守儿童结对仪式在丹东市农村示范留守儿童之家通远堡镇营房小学举行,结对仪式上,来自通远堡镇政府机关的20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代表现场结对,交换爱心结对卡,并为留守儿童捐赠了书包和文具等学习用品。

5、开展形式多样关爱活动,救助贫困留守儿童。我们把救助贫困留守儿童与开展的各种关爱行动结合起来,把解决贫困留守儿童入学问题、生活问题作为救助工作的重点。2019年以来,在全市开展的“恒爱行动——为孤残儿童编织爱心毛衣”、“百名女童午餐工程”等活动中,共募集款物价值6万多元,救助贫困儿童500余名,其中留守儿童有150名。各级妇联组织在“六一”儿童节、“两节”等重大节日,深入到贫困留守儿童家中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他们送上生活和学习用品。

四、几点建议

(一)针对留守妇女

1、发展本地经济,扶持本地创业。一是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二是要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是要大力扶持本地小型创业。劳动、妇联等部门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扶持农村留守妇女大胆创业,不断促进家庭收入的增长。

2、加强技能培训,提升整体素质。一是相关部门要制定好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各类知识、技术、技能培训,利用人口学校、妇女之家等阵地,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培养科技带头人。及时建立各乡镇留守妇女劳动力创业就业信息网络,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创业”的新机制。二是各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留守妇女进行技能培训,使她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其在非农生产领域就业的能力,帮助她们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鼓励农村妇女学文化、学科技,为有条件的妇女提供上农函大、农广校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农村图书室、阅报栏的作用,使有限的报刊进入农村妇女的视野。启动培训与提供小额贷款相配套的激励措施,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培训,激励留守妇女自强自立,增强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三是妇联、计生等部门要积极组建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为留守妇女搭建倾诉、交流、互助的平台,使她们共同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共同发展建立相互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

3、丰富文化生活,弘扬文明新风。健康丰富的文化体育生活是减轻留守妇女精神负担的一剂良药。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在村组、社区建立健身场、文化站、阅览室、活动之家等文体场所,组织留守妇女参加腰鼓队、健身表演队等文艺组织,编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丰富文化生活,为留守妇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各级妇女组织要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促进家庭、邻里生活和睦。三是要积极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亲情互动活动,组织留守妇女与打工丈夫“零距离”相会,对留守妇女进行人文关怀。

4、强化农村治安,营造和谐环境。一是推动村组、社区建立完善的治安制度,推动平安家庭、平安社区(村、组)建设、平安小区建设,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留守妇女的安全感。二是公、检、法、司等部门要对留守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健康辅导、法律讲座、法律援助等服务,切实有效地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形成强大的法律保护屏障,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提供平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是根据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涉及农民工利益的政策、措施、法律,依法制定农民工农忙假、探亲假、休假等制度,以增加农民工夫妇团聚和交流的时间。

(二)针对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的成长问题,而家庭教育工作是解决农村儿童留守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妇联组织,我们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上,同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市妇联将结合自身职责,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为留守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1、整合资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同时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形成工作合力,从生活、学习、身心健康成长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2、与教育部门联合,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

【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篇7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缺陷

数据显示,有13.2%的孩子认为很多时候做得都比别人差或一直做得不好,显示出较明显的自卑倾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依靠和坚强的保护,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39.6%的留守儿童无人辅导其学习,27.6%感觉到孤单,没人聊天。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很好地和父母交流,慢慢地就会影响和其他人的交流,从而形成内向的性格特征。整体来讲,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性格缺陷比较突出,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价值观的偏移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对孩子的有效引导和融洽的感情交流,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多数父母会选择给予孩子较多物质上的满足,从而使孩子养成一味地追求物质满足的习惯。还有部分父母由于诸多原因,在情感和物质上都不能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使孩子在情感和物质上都很缺乏,在周围相对比较丰富甚至有些学生故意炫耀物质财富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扭曲留守儿童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今后的人生发展。

(三)人际交往困难

数据显示,有39.5%的留守儿童朋友很少或根本没有朋友。留守儿童的同辈朋友或伙伴过度欠缺,缺乏交往能力的培养和信心的建立,会对今后进入社会的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产生极其不利影响,使其融入社会和团体困难,进一步加深自卑感和孤立感。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困难或障碍会进一步恶化其性格缺陷,不利其身心健康。

(四)情绪情感障碍

据调查数据显示,有58.0%的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没人辅导学习;有55.7%的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或者感到孤独、无助。留守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开始觉醒的阶段,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受到欺负,却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和可以依靠的氛围,慢慢地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缺少关爱、支持和鼓励,形成不良的情绪情感反应。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一个突出趋势是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一)家庭教育不到位

留守儿童中有很多都是父母双方出去打工,孩子大多是由祖辈抚养。留守儿童与祖辈的年龄之间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监护人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孩子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监护人通常比较注重孩子的安全和物质上的满足,忽视孩子心理和精神上感受,无法满足其基本的精神需求,从而使留守儿童产生内向的心理。留守儿童因为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加上监管不到位使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无助等不良心理现象。数据反映,父母半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54.5%(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分离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也不容易接受本身就十分欠缺的祖辈的教育和引导。

(二)学校教育不全面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践过于看重对青少年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由于诸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辅导。外出务工人员多来自于偏僻贫穷的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

(三)相关政策不完善

当前,流动人口子女中的进城儿童的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没有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调查发现,有71.5%的孩子希望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城市生活。但各级政府并没有制定出有利于留守儿童随其父母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相关政策,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入学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等,都在留守儿童进入城市和父母一起生活上存在较大的阻碍。政府为帮助留守儿童而推出了代理家长的举措,但是对代理家长的实施还比较缺乏物质和经济上的支持,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以及中国特殊的血缘关系的文化背景,有一些家长和孩子并不理解或认可代理家长的做法,导致一些人不愿意做代理家长。在回答“您是否愿意今后做代理家长?”一问时,只有21.5%的人愿意,而31.1%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27.0%的人不置可否,有20.4%的人愿意服从组织安排,这是对目前代理家长活动开展不好的较直观的反映。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家庭——在活动中努力付出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要更多地调动家庭的积极性,让家庭担负起重要的教育职责。据调查资料显示:有87.4%的留守儿童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在身边关心自己,可见孩子们很期望得到爸爸妈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有孩子的外出务工人员,最好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则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留守的家长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另一方尽可能也抽出时间和机会与孩子进行亲情和学业的多方位关心,共同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二)学校——在服务中延伸教育功能;教师——在活动中渗透爱心

据我们和学校教师访谈了解到,教师除了在学习上能给孩子们一些帮助,生活上的帮助很少。留守儿童所在的各级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安排专门的生活管理教师,负责留守儿童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很多留守儿童都非常愿意接受学校和教师提供的帮助。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的这一类传统约束力正走向衰落,留守儿童的成长面临他律性的失控、失范。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从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上着力,调查显示,有96.4%的留守儿童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当我们能够调动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信任他们,把他们自己的事交给他们自己处理,他们就会发展出一种主体能力,即一种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三)政府——在改革中完善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在管理中转变职能

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当前,流动人口的子女中的进城儿童的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必须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为留守儿童寻找适合的“代理家长”,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很多家长认为代理家长应具备有文化、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品质。当地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父母外出打工现象而减少留守儿童。或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能离家更近而增加对孩子关怀,减轻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开设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让留守儿童最好能在父母打工的地方就近入学。成立留守儿童学校或班级,给予他们更多学习、生活上的照顾。建立留守儿童中心或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多关注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之间多交流。政府出台相应措施,由专门部门管理,有专项资金支持。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更大范围的社会改革政策的配套支持,需要重新检视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入学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等,逐步地、系统地予以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适应进城儿童的需要,适应所有少年儿童的需要,使他们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四)社会——在活动中积极参与

希望全民积极参与,多关心、多关注、多支持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显示有74.1%的人支持代理家长的活动,很多代理家长也表示自己可以给留守儿童提供诸如多与孩子沟通、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以及经济帮助等多方面的帮助。作为代理家长,同时希望得到留守儿童家长的理解支持,得到孩子的理解,也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希望政府和组织在物质和经济上给予支持。

总之,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携手形成爱和教育的合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让所有留守儿童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及其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必要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问题。重庆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性格缺陷、价值观偏移、人际交往困难、情绪情感障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不全面、相关政策不完善等方面。为此,应整合家庭、学校、教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共同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

[2]李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5):139.

[3]梁建华.河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5):156-157.

[4]周林,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2-4.

【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

【分类号】C913.5

引言

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儿童的留守问题,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制定更加对策,推广农村儿童的监管制度,提高家长以及当地政府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生活问题

在众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中,生活问题是最为突出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代为照顾的,还有一部分是寄住在亲戚家,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根本没有监护人,就是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管是生活调理,还是智力发育,在儿童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孩子缺乏父母的照顾和怪坏,不是营养不良,就是心理存在障碍,心理和身体的创伤非常严重。

2.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缺乏父母的照顾,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不管是任何亲属,对于孩子的陪伴都无法与父母相比,大部分孩子亲属都会认为孩子吃饱、穿暖是最重要的,只要不要出事就是给孩子父母最大的交代了,因此在教育方面必然会有所忽视,监管人虽然给孩子提供给了一个居住的场所,但是在交流和关怀方面也无法很好的满足孩子,缺乏家庭氛围的孩子,童年也不会那么快乐。

3.安全问题

从我国相关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来看,很多留守儿童都不再父母身边,因此也往往会受到同学或者是其他人的欺负,甚至还会发生很多恶心案件。除此之外,学校与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连接的漏洞,因此学校管理无法做到全面,周全,加之家庭管理方面的安全意识的缺乏,很多儿童都不具备自求常识,一旦遭遇车祸、溺水以及触电等事故,必然会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4.心理问题

父母因为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因此孩子在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因此心理变化父母也不会了解,父母由于愧疚也往往会通过物质的手段对孩子进行弥补,子女缺乏父母的关爱,心理存在怨恨,与父母沟通障碍越来越严重,而监护人在身体,心理方面的关注非常少,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必然会造成冷漠,冲动,易怒的性格,这实际上是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

5.道德问题

孩子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在道德以及思想方面会出现很多问题,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在为人处事方面过于随意,因此养成了过于随意的习惯,行为上也缺乏规范,非常容易出现问题。

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对农村留守儿童方面问题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这些孩子处于非常危险的环境中,不断是心理还是身体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关怀,孩子是国家发展的栋梁和希望,关注孩子的教育,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农村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要将留守儿童放在重要的位置,这个问题属于非常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后果会非常严重。所以相关的教育部门,各级政府都要将儿童本身的教育培养放在首位,并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根本解决。学校、家庭要倾情参与,政府、社会各方面要齐抓共管,紧密协作,共同努力,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留守子女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子女教育的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1.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鉴于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政府应适时修改户籍、借读等方面的歧视政策, 减免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等多种手段, 扩大供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打破包括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在内的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2.重视父母的监护引导作用

虽然长期与孩子分开,但那是父母依旧要坚持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孩子见面,这样可以很好的环节孩子想念父母的心情,同时也可以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并且还能够为他们带一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如果无法见面,可以利用电话与孩子交流,尤其是在孩子生日或者是一些传统节日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记住并给他们打个电话是寄一份礼物,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及父母的关爱。

3.抓好农村学校教育这一环节

农村村委会,应该构建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也应该关注这方面的管理,一旦发现儿童出现思想问题或者是心理问题,要及时与父母进行联系,或者是与监护人进行联系。另外要给与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要信任他们,给与他们尊重,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与孩子的亲密程度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建立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要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4.寻求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帮助

强化社会关爱,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他们成长。

结束语:

从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其中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孩子的成长环境非常复杂,并且在长期缺乏监管与关爱的环境中,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儿童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儿童的培养和教育是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农村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1]汪水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制度[J].新西部.2010(09)

[2]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近7成系14周岁以下[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3(03)

上一篇:火棘的养殖方法教你如何养殖火棘下一篇:辞职后,工资该如何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