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及策略(共12篇)
理念及策略 篇1
小班教学的方式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 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和新课改的要求,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充分展现, 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在进行小班化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进而全面发挥小班教学的教学优势。
一、小班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农村学生越来越少, 小班化教学已经成为农村学校教学必然趋势。但很大部分老师对小班化教学还不太适应, 有的仍按原来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在组织教学。没有能够利用好小班化的优势, 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研究与实践, 我们探索了小班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的方法, 从而使学生享受到了小班化所带来的益处。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借鉴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多元智能理论是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的支撑。建构主义理论对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的指导。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应用。
二、小班化教学的理念
1.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人数的多少是小班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就是学生数量较少, 因此教师花费在每一位学生身上的时间增多,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教育, 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 由于人数过多、教师的精力有限, 教师在教学时的关注点通常都在部分学生身上, 导致大部分成绩不突出的同学被忽略, 最后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越来越大, 而小班化教学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进和发展。
2.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教师不得不采用比较严厉的管理方式, 因此, 师生的关系通常不是平等的, 学生对教师会有畏惧心理。小学语文在进行小班化教学时, 因为人数较少, 所以老师在教学时的管理也就比较轻松、容易, 可以不必采用压制学生的管理方式, 因而可以形成更加平等的师生关系, 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提升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
3. 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合理的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同时要注意配以相应的评价机制。在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除了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的表扬以外, 还要建立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评价, 为了避免评价机制对学生个体自尊心的伤害, 在制定评价机制时可以采用评价小组的形式, 把学生分成小组, 对小组进行相应的评价, 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准定位, 一方面还能形成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 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十分有帮助。
三、小班化教学有效策略
1. 转变评价观念,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改变以往单纯的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异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评价观念, 明确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 多角度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建立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小学的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古老的寓言故事、诗歌散文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 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兴趣所在,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发挥自己特长,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生的主动参与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明显, 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时, 教师要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其中,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小班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 因此拥有更多的教学时间, 通过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 自主发现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使学习效果更好, 还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从而增加在课堂中的参与感, 进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
3. 分层施教,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由于个体的差异,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时, 要注意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家庭、性格、能力等因素, 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学, 切忌用相同的、单一的评价标准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评价, 更不能有同一种教学方式对所有学生进行教学指导, 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用“不同”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4. 尊重学生主体, 培养学生个性。由于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较少,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这一特点,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为主,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之间的差异, 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 为社会的发展储备各种各样的人才。
理念及策略 篇2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理念――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模式――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之效
中小学教育科研理念及策略浅见 篇3
关键词: 科研理念 教学实践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
中小学教育科研因其特殊的环境,有针对性的研究对象,从而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小学校的教育科研该如何展开?每所学校其条件、环境、起点不同,科研活动开展的方法也是不同的。那么如何指导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其可行的方法与有效的策略有哪些?
一、树立现代科学的学校教育科研理念
现在还有很多学校和教师,总认为学校的教育科研是“多余的工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这是将教育科研与学校工作、与教师日常的教学实践相分离的结果。其实,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时时刻刻也离不开教育科研。在学校中,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教育行为是“一体化”的,包括管理与科研的一体化、教育与科研的一体化、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等等,而那种“写归写”、“说归说”、“做归做”的分离式思维必将导致科研与行动的“两败俱伤”。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从而达到教书育人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有用人才的目的,并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可持续性发展。用科学的教育科研理念指导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活动,才能确保科研活动方向的正确性。
1、以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贯穿于教师教学实践的全部,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教育科研才有生长的土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有条件充分地接触到教学实践的最具体的情景和问题,对教育的各种各类的现象有着最直接最丰富的阅历,对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反思、提升,并在实践中把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再研究再实践,从而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良性循环,并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教育理论与实践同生共长、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教育科研只有扎根于教育实践中,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究教学实际中最基本最本质的问题才最有价值。
2、以课堂教学改革及模式重建为立足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課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又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培养各方面能力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改革不合理的手段、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课堂是学校教育热点与难点的关键所在,是各种教育理念、方法、思想碰撞、融合、发展的地方。因此以课堂教学改革及模式重建为立足点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点内容。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教育科研活动
“教师、学生和课程这三方面的依存关系是教学中所有各种复杂的依存关系中的最本质的联系。”教师是教科研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依靠教师,才能推动科研活动的发展。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教育更强调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科学性,教师对“教什么”“怎样教”,都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认识、自觉而深入的研究。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业题的布置、试卷的编制、班队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特色构建,没有一项工作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甚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做这些、为什么先做这些再做那些,都是必须严格围绕教育目的而进行的。
教师是科研活动的主体,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各类实践活动及教改实验,提高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学者型教师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思考、勤于总结,积极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教师的主动有效的教学实践完成。
二、学校教育科研常用策略:
中小学教育科研如何切入,如何找到突破?发挥骨干教师作用,为教育科研领航;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具体的研究课题;加强教育科研交流,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育科研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
1、发挥骨干教师作用,为教育科研领航
如果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那么骨干教师就是教育的主力军。加强骨干教师管理和建设,必然会推动教育科研的全面发展,带动教育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建立以骨干教师为主的科研小组,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并鼓励骨干教师多出科研成果,用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带动大批一线教师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强大科研队伍,推动科研活动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
2、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具体的研究课题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具体的研究课题,是教育科研的第一步。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勤于观察、学会研究,学会反思,学会通过研究与反思提升实践,从而走进教育科研的殿堂。特别是一线教师,要研究自己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大家”的问题,解决自己日常教学中面对的问题,才最有价值,才能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的业务与科研能力。
4、加强教育科研交流,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拓宽交流渠道。教师不能囿于一己的狭隘空间,学校不能囿于一井之底。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去,引进来”。这种交流局面首先应在教研组中建起,然后在全校中形成。除了校内之外,还必须与兄弟学校进行校际间互动,甚至请专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专家一起开展基于主题的对话与探讨,极大地拓展教育教学研究空间。特别是科研薄弱学校,如果不能经常性地“走出去,引进来”,是很难取得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
3、教育科研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
理念及策略 篇4
语文考试评价的基本理念
1. 评价功能关注发展
考试评价按其功能划分,可以分为发展性考试、水平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等多种。但是,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各种测试大都是水平性考试与发展性考试,真正的选拔性考试并不很多。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考试功能的定位,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反思诊断等发展性维度的功能;而不能以选拔性考试的标准去替代其它一些考试,片面扩大与强化其甑别与选拔功能,从而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课业与心理负担。
语文考试评价要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丰富与提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满。要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通过考试评价,促进教师进一步反思教学、改进教学,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成长,教学效益的提升。
2. 评价内容力求综合
根据课标要求,语文考试评价的内容应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我们不应局限于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应该同样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及在这当中所体现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3.评价过程凸显自主
考试评价过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评价主体不应局限于教师,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动评价、师生协商评价、延迟时限评价、阶段累计评价、隐性分层评价等应该在语文考试评价中有所体现。我们要把学生自主评价的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参与”的考试过程。
[例]自助餐式考试
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我们可以采取类似自助餐式的考试形式。即在“笔试”部分开设各种题型的“菜单”,让学生自己选择完成相应的测试,由教师作出评价。如“划线连词”部分,列出难易程度不同的4份小样:A、B、C、D,供学生选择。学生在必须完成所有题型的前提下可以自由组合,选择一份适合自己“胃口”的“大餐”慢慢享用。这样的选择、组合以及答题过程不仅能让学生认识自我,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促进他们个性健康的成长。
4.评价形式追求多元
首先,我们在考试形式上要追求多样,不要仅以纸笔测验、书面考试作为单一的考试形式,而是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质的考试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综合应用多种手段,如开放性考试、情景测验、行为观察、表演辩论、读书摘抄、单元回顾整理、综合实践活动等。
其次,在评价标准上要体现多维。即在考试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能力的考查;在具体问题的评价标准上不仅仅以书上答案为标准,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在评价结果的认定上,不仅仅以考试分数论英雄。
语文考试命题的编制策略
考试命题是考试评价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标。然而,即使是在新课程考试与评价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仍然存在着命题功能单一化,命题形式模式化,命题内容重记忆轻感悟、重知识轻能力、重应试轻应用、重机械训练轻综合运用等不良倾向。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究竟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就与发展状况,以凸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适应素质发展的需求?
1.改变陈述方式,彰显人文性
传统的考试命题往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缺少人文气息,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关爱。新理念下的考试命题,需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考试氛围,让学生感受关爱,减少心理压力。试卷命题需在求新、求趣上做有益尝试。如改变命题陈述方式,在试卷的恰当位置,配上孩子们喜爱的卡通图案,增加激励性的提示语:“相信你能行”“你是最棒的”“请小心,有陷阱”“你仔细检查了吗?加把劲,成功了”使学生精神振奋。还可以运用图表、对话、图文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这样的试卷,缓解了恐惧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考试变成了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
2.关注不同需求,满足差异性
“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教学必须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实现差异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展示。而过去的做法往往是增加难题或设置附加题,以增加区分度,这样势必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笔者对命题做了尝试性的探索,既不人为增加试题难度,也不设附加题,而是以同一道试题来满足不同学生的追求。
例:让我们来用形容心情的词语。
人有复杂的情感,所以形容心情的词语也非常丰富,如:
高兴发愁惊喜伤心后悔悲伤害怕担忧快活忧郁惊慌烦恼乐不可支恼羞成怒心如刀割心惊肉跳
(1)上面的这些词语可以按不同感情分成几类?每类你还能写几个。
(2)选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体现人物的心情噢。
上题考虑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获得与之相应的成功体验,词汇积累丰富的学生可以多写一些,多用一些相关的词;积累不够,写话不佳的学生也可以在相应的帮助下,增加积累和运用,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3.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应用性
研究表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取命题素材,既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对语文的理解与认识。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模仿创作,使他们不仅感到有物可写,而且从中感受到了语文的情趣,同时也解除了对考试的厌恶和恐惧心理。
4. 创新命题形式,体现新颖性
由于学生的年龄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因此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多地体现多样化与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命题时要适度地开放,让学生在差异中求得发展,这才是真正地面向学习主体。如形式可以开放。试题呈现形式可以一改过去的纯文字描述,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如表格形式、图画形式、人物对话形式等;条件可以开放。一些试题所提供的信息也可以不像原来那样整齐、有序;问题可以开放。问题所涉及的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不需要是完整的。
5. 渗透策略意识,突出方法性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主动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方法策略的渗透。因此,我们在命题时应该摒弃传统试题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适度再现认知过程的题目,渗透策略意识,注重方法性,从而改变学生单纯依靠机械模仿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6. 淡化学科界限,实现整合性
新课标要求“要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它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语文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因此,语文命题就要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象。可以把其它学科的问题或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作为命题素材,让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加以解决,沟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淡化学科界限,实现学科整合的目的。
企业文化理念及释义 篇5
核心价值观:时不我待,责有所归,自强创新,孜孜无倦。释义:机遇总是转瞬即逝,XX人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全力以赴投身XX事业;责有所归一方面指XX人要以助推我国早日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己任,另一方面指明我们在工作中要职责明确、规范管理,以强烈的责任感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自强创新、孜孜无倦指的是中国XX人为了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品的价值而在此过程中勤奋努力,不知疲倦,永不止步。
企业精神: XX报国,求索不止。
释义:XX企业精神表达了企业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担当,以及XX人在追求事业的道路上上下求索、奋勇向前。使命:铸造强劲XX,助力制造强国。
释义: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百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使中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增长,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已然成为制造业大国。然而,快速增长的同时,大而不强仍然是中国制造业亟须突破的瓶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制造业已经开始在全球视野下谋篇布局,踏上寻求质量增长、塑造中国品牌、迈向中国制造的新征程。中国XX必须抢抓机遇,干好本职,用实际成绩助推中国的制造强国梦。
愿景:打造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XX制造企业。释义:中国XX必须具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的格局和视野,持续推动中国XX事业在同一平台、同一机制上与国际一流企业同台竞技的能力。
企业作风:创新、专注、务实、奉献。
释义:只有在经营理念、企业管理和技术研发等各方面不断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使企业始终抢占先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专注一是指中国XX专注于主业,为中国XX事业打造强劲心脏,又指XX人专注、坚定不移的工作作风;务实是指从企业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按照既定战略和目标稳步前进,不好高骛远,脱离科研经营实际。务实既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态度,更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种经营策略;奉献精神是XX人薪火相传的优秀品质。几十年来,为了XX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XX人不畏困难,转战南北,不图回报,奉献终生,用奉献精神铸就公司辉煌的历史。奉献精神是中国XX宝贵的企业品德,它培养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XX人。
理念及策略 篇6
一、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意义
1.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就业、稳定民生。河南是人口大省,要通过中高职一体化教育途径,培养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期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我省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有利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是中高职两个办学层次之间,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机制等方面优势互补、相互承接贯通、相对分工而又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重复教育、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有机结合状态。两者互相渗透、互为条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力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科技的进步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要在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方面做一些改革和探索。
1.发展现状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在国际上有英国和澳大利亚采取的职普衔接模式,法国和德国采用的学制衔接模式和美、英等国采取的课程衔接模式等。国内自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以来,近30年时间里,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实施办法,对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建立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甘肃、浙江、江苏、四川、上海、山东、福建、云南、辽宁、广西等省、市、自治区近些年一直在积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属职业院校都做了富有成效的尝试。我省近年来在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探索中先后推行了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中高职分段衔接和中职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以及中高职联合办学等方式,为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
2.存在的问题
①改革创新力度不够。我省中高职一体化办学虽然进行了多种模式的尝试,还是没有实现实质性的衔接。主要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不敢打破常规,惯性思维主导着办学理念,从职业教育的宏观制度层面和微观教学层面同时进行创新研究不够,致使中高职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衔接。
②课程的一体化衔接难度大。主要问题是生源问题,中高职招生对象层次不一,中职生源来自初中文化程度学生,高职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的学生。生源文化程度的差异性,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基础、领悟能力、自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出现差别。加之中高职学校相似专业的教学计划均独立设计,相对割裂,衔接过程中课程的适应性和重复性问题凸显,培养计划制订和课程选择不能统一。
③招生考试政策脱离实际。中职升高职采取理论考试确定录取分数线,忽略了对口专业技能操作考试,重理论轻实践,对于以学习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中职学生非常不利,导致能够达到招生标准的人数很少,影响了中高职一体化的建设。
另外,由于一些高职缺乏办学特色,中高职教育衔接面窄,使中职学生难以找到对应的专业,造成中职学生深造机会少,对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有学生考上高职,也会因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的脱节或重复深感失望。
三、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顶层理念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不能仅理解为中职毕业生可以直接上高职或高职院校直接招收中职毕业生,而是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两个教育层次之间,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育体制机制等方面相互承接、相对分工及不重复教育的一种有机结合状态,两者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从而实现较高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才能为社会输送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做到这一点,顶层理念的设计将发挥纲领性作用。
所谓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顶层理念即办学的整体理念,包括总体思路、目标定位、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模式等。重点是在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素质结构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保证职业教育整体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统筹协调、资源共享、保证质量、促进就业和人才可持续发展。
1.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总体思路
河南是农业大省,要实现服务中原崛起和“三化”目标,将河南的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是:充分运用中职与高职各自的教育资源,发挥其最大优势,制定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优化配置,整合资源,激发办学活力,按照整体策划、统筹安排、重组课程、分阶段实施教学的构想,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提高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满足中职毕业生升大学的需要,缓解就业压力,使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得到健康快速推进。endprint
基本策略是依靠政府推动,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促成中高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招生就业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实现中高职纵向贯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的职教办学格局。
2.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目标定位
中职与高职是同性质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的区别主要是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在程度上的不同,即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层次,而不仅是知识的衔接。因此,中高职一体化的办学目标定位应是:中职面向生产建设与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和操作型的熟练劳动者,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面向生产建设与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技能型的技术人才,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毕业生较中职毕业生应有更宽的知识面、更高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更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
3.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管理体制
①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统筹协调。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目前还存在着体制机制不成熟、课程体系不衔接、招生制度不完善、认识观念不统一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尽快研究推进中高职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和办法,强化政策引导和统筹协调。各级政府应切实把促进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协调处理好有关部门、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办学机制。一是创新理念、打破壁垒,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明确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向。二是成立省级专业指导委员会,解决中高职专业脱节、课程设置重复等突出问题,研究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确定中高职不同阶段各自的教学任务。三是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化办学,发挥集团功能,在职教集团内部加强职业院校间的合作,明确参与合作学校的责权利,共同发展与提高。
②教育行政部门要优化组织领导。成立中高职统一的管理机构,指导、协调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具体工作。制定目标明确、易于操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如在考试制度方面,加快建立“知识+技能”的招生考试制度,为中职毕业生顺利升入高职院校学习深造提供有利条件。
③中高职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在政府主导下实行多元化的运营模式,由合作的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一是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管理机构。二是利用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模式,在职教集团内部选择中职、高职学校进行合作。三是强化契约意识,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参与合作学校的责权利,共同研究落实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培养目标和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衔接。
四、加大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推进力度
1.加快理顺管理体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关键。目前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职能交叉,管理效率不高,应尽快协调中职与高职职能部门的统筹管理,体现职业教育管理的一体化,以利于更好更快地推进中高职一体化的办学进程。
2.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加快制订学制管理、招生就业、助学资金、人事调配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和规范中高职一体化办学。
3.成立专门的推进机构
要在全省范围内遴选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的领导及专家成立专门机构,广泛调研,研究出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制订一体化办学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评估一体化办学的项目落实、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成效。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采取设立专项资金或以项目带动等办法支持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项目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体系建设。
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还需政府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打破行业壁垒。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做好专业体系、课程体系的衔接。让中职学生能就业的选择就业,愿意继续读书的能有一个畅通的学习通道,让中职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使中职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使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真正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构建具有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理念及策略 篇7
1 传统图书营销问题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传统图书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图书质量、图书信息传播是影响图书营销的主要因素,而从图书质量角度来看,版式、包装、文化产品、创意等关系着图书价值。且就当前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图书在出版过程中已经达到了50万种/年,而创新性图书仅占据总体的20%,即呈现出原创力不足的问题。例如,跟风创作等问题的凸显。为此,在当前传统图书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增强整体营销水平,应注重提高对传统图书自身质量的关注,即提高原创性及翻译质量,就此达到最佳的营销状态。此外,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豆瓣、亚马逊、当当网、京东等网络平台提供了新型图书获取渠道,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该类网站图书信息提供较为有限,由此影响到了传统图书营销信息传播效果。为此,当代传统图书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创新营销渠道,例如,豆瓣网在图书信息提供过程中,为了加强对传统图书的信息宣传,即组建了“恨腰封”小组,由此增强了整体营销效果。
2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图书微营销理念
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的冲击下,传统图书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对微营销理念的推广,同时注重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营销效率,突出“以用户为核心”的营销理念,即在微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基于利用微博、微信推广产品信息的基础上,实现对用户心理需求的全方位分析。例如,百词斩在微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即推出了免费背单词的App,同时注重配合App的运营,陆续推广了英语类图书,最终达到了数十万册的营销业绩。此外,为了推进当前传统图书微营销活动的有序开展,要求传统图书在实践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亦应注重强调分享形式营销理念的贯穿,即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利用网络环境下信息共享功能,分享传统图书信息,由此达到最佳的营销状态[1]。另外,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传统图书在微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长尾效应的推广亦是至关重要的,即在实践营销过程中应注重观察小众市场需求,从而在产品图书推广过程中呈现出个性化、细分化产品营销理念,达到最佳的营销状态。
3 新媒体时代传统图书微营销策略分析
3.1 强化个性化营销
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为了提升传统图书微营销量,要求出版企业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结合自身营销现状,打造个性化营销模式。即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对长尾理论的分析,同时注重实时观察小众市场需求,继而从小众消费者角度出发,对个性化营销模式进行推广,最终由此达到最佳的营销状态。此外,在个性化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求企业应注重树立自身品牌效应,以此来增强出版社影响力,引导用户在企业品牌效应的导向下提高对传统图书的信赖。另外,在传统图书微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保障营销内容的原创性亦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当代出版社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强调营销内容的特色性、创新性,最终由此满足用户需求。
3.2 创新营销模式
传统图书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用户需求,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迎合多元化读者需求特点,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突破传统营销模式,如,新书发布会、签名售书、图书广告等的限制,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建构营销网站,继而打造互动性、评价性、传播性营销空间,提升整体营销成效,且规避生产过剩等问题的凸显。同时,在传统图书微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亦应强调营销路径的开发,如,天涯论坛、百度贴吧、西祀胡同等,由此来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达到最佳的营销成效。例如,哈利·波特主题公园在推广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营销效率,即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选举了7名粉丝,要求粉丝将自身对哈利·波特主题公园小说内容的理解,以博客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并注重链接相关网站,由此达到“7个人=3.5亿人”的营销效果[2]。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传统图书微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营销模式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 程度。
3.3 运用多种营销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要求当代出版社在传统图书微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多种营销平台,如,利用免费网络平台对传统图书进行推广,并便于读者在图书免费阅读过程中加强对出版社的了解,由此来为出版社传统图书微营销活动的展开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同时,由于传统营销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凸显出营销效率较低等问题,为此,在当前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营销数量,应注重强调对多种营销平台的利用,如,百度贴吧、手机App等,以此来扩大营销范围,达到最佳的图书产品营销状态[3]。此外,在传统图书微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增强营销活动的互动性亦有助于提升整体营销水平,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4 微博营销模式
在传统图书微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强化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高效利用,要求当代出版社在实践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采取整合式营销方法,即融合微信平台点对点传播特点及微博点对面传播功能,增强传统图书信息传播的亲和力,且拉近商家与用户间的关系,达到精神层面的传递效果[4]。同时,基于整合式营销方法应用的基础上,亦应注重强调对微博新媒体个体力量的发挥,即就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到2014年为止,微博独立用户数已经上升至3.54亿,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拓展传统图书微营销空间,应利用微博平台建构图书和读者间的交互式信息空间,以此来吸引读者关注传统图书,达到传统图书营销目的。此外,在微博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亦可开设“晒书”“作者趣事”“眼球话题”“线下活动资讯”等微博话题,即以公共话题讨论性形式吸引读者参与到话题讨论过程中,如《我们台湾这些事》图书在营销过程中,为了增强营销总量,即借助微博平台发布了38个话题,引发了受众的讨论,最终达到了高效性的营销状态[5]。
5 手机营销
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传统图书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强调手机营销活动的开展亦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在实践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在传统图书应为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拓展读者图书信息获取渠道,当代出版社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开发图书阅读手机客户端,且在手机客户端开发过程中完善图书分类、藏书、本地图书等功能,同时在新书宣传过程中,采取图书预告、编辑书评报纸等多种宣传方法,以此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升整体图书宣传成效。
第二,在传统图书宣传过程中亦可利用手机短信发送功能,将手机消息推送至客户端,同时提供短信购书、选书等功能,即结合当代受众心理需求,达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效果[6]。
第三,在短信订购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多元化消费者需求,应注重从年龄、职业、生活环境、性别、个性等角度出发,对图书进行分类处理,以此达到营销目的,且就此推进当代出版社行业的快速发展。
6 网站营销
网站营销即首先要求出版社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针对自身发展状况及图书类型等,建立官方网站,同时基于网站建立的基础上,开通“在线服务”功能,由此来便于读者在图书购买过程中可针对自身存在的疑惑寻求解答,最终就此扩大传统图书销售总量。其次,在网站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营销水平,亦应在网站建设过程中提供增值服务,如,为用户提供传统图书音频、视频等资源,以此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在营销网站建立过程中,为了简化消费者图书购买程序,应设置类别、书籍定价、出版时间、作者名等信息检索功能,且推广e-book等产品,由此来应对传统图书营销模式中呈现出的问题,达到高效营销 状态[7]。
7 结论
综上可知,基于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传统图书营销模式已经无法顺应社会的发展,为此,当代出版社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创新自身营销理念,且从运用多种营销平台、创新营销模式、强化个性化营销等层面入手来应对传统营销模式下凸显出的相应问题,达到最佳的产品营销状态,并就此提升整体营销水平,同时就此推动出版社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基于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新营销模式逐渐涌现出来。因而在此基础上,传统图书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摒弃自身传统营销理念,同时注重在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将新媒体平台融入到其中,继而由此实现对传统图书销售下滑问题的应对,达到最佳的销售状态,且结合当代用户需求,创新传统图书营销手段,迎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文章从传统图书微营销理念分析入手,旨在推动当代传统图书营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图书微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凯.传统图书的新媒体营销渠道及策略研究[J].出版科学,2012,15(5):13-17.
[2]谭少柱.自媒体时代图书营销的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5,24(17):7-9.
[3]莫梅锋,张艺伟.So Lo Mo模式激活图书传统营销的潜在优势及策略[J].编辑之友,2014,12(6):45-48.
[4]崔明,周国雄.新媒体时代图书话题营销策略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5,12(6):83-86.
[5]王一鸣.近五年我国新媒体出版营销研究综述[J].出版发行研究,2015,14(8):36-40.
[6]柳彩莲,熊洋.论图书的自媒体营销策略[J].企业导报,2015,24(18):119-120.
理念及策略 篇8
1人文理念是信息时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要求
在信息时代, 人类正处于中心地位。这是因为, 第一, 组成的人工环境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作为通信技术的基本条件, 其实质是一个渐进的高度智能化, 信息技术, 虚拟化种类, 高效的人造环境。二是社会环境是基于人际交往, 合作之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但在今天日益密切的人际关系,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之间相互客观地组成了强大的相互依存的空间距离, 最后, 自然环境是一个无法抗拒实物和无法逃避人类的所有其他强大的社会环境因素制约的权力, 自然环境越来越受人类高智能, 高效率生产活动的改变。作为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天然能源是难以弥合的矛盾所在。在其空间环境造成人力资源的, 这种浪费越来越多的矛盾进一步严重恶化人类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 人类生存的各种因素,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其主要的位置。在信息社会中, 社会以惊人的速度在加速发展, 空间环境的设计应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降低人们的疲劳, 最大限度地满足是信息的交流内容。
2信息社会中应采取的环艺设计之策略
2.1全面兼顾、以人为本的环艺设计的策略
在信息社会,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良好的空间, 从而能够解决, 处理好人际冲突的出现以及扩大内需相关的人际关系, 即空间安排和组织, 尽可能合理把握好对距离和个人空间的措施。根据必要的条件, 设计人员可以适当减少人际交往的距离, 以提高人们的交流面对面会议的机会。在办公环境设计, 根据形势需要, 你可以使用一个“半封闭模块化”空间形式的设计, 同时考虑到如何安排一个单独的办公娱乐空间, 我们齐聚宽松, 舒适的空间。 “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 也需要我们的设计人员注意到人需要精神的层面。
2.2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以开展环艺设计的策略
现代社会由于高科技, 环境艺术设计有一个更广泛的空间和支持选择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在一个新材料, 新工艺下对室内和室外环境, 有越来越多的选择自由。安全, 舒适, 愉快的环境下需要有良好的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安全得到保证。目前人们的家中, 更注重智能化, 系统化和集成功能, 如可视对讲, 防盗报警器, 磁性细胞内联网, 以及窗户, 门传感器, 红外和其他防盗探测器的系统设置。当然, 还有许多对安全系统不甚满意的业主, 它也是追求个人的设备, 如把家里的水煤气, 照明, 电力, 本地声光报警, 如家庭远程查询电话远程人类服务和其他项目。总之, 发达的信息社会, 沟通及方法, 可以保证提供科研的最新发展咨询, 而且还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愿望。因此, 我们应对新材料, 新技术有敏锐的观察力, 设计师在环境设计上作出决定, 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实用心理学和科学幻想的精神审美需求。
2.3追求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
我们知道, 在许多情况下, 建设是一种破坏, 成果的代价是牺牲。这就要求我们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综合的设计, 从大小规模, 思维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长度, 注重“以人为本”, 必须努力确保“环境为本“的工作点。在设计过程的实施, 我们应该作为出发点, 设计出绿色材料, 环保, 节能和新技术并充分利用, 对空间的利用效率和灵活性重点把握。对空间的灵活运用, 我们必须有一个蓬勃发展的设计目标, 尽可能设置到默认的机制, 如那些在目前的办公空间, 空间灵活运用能力, 也应该预料到良好运作环境, 今后的转换商业环境亦可以使用, 有必要在环境设计或实际意图的组成方面下功夫, 应该很容易掌握安装材料和技术, 这是今天环境的设计得以循序渐进发展的方式。
3结论
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设计方兴未艾, 所以需要社会思想的指导。时代选择了信息社会, 我们的环境, 美术设计师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应当承担历史责任, 以实现这一目标。
摘要:在信息时代, 人们生存的环境正呈现出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特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着人们的生活进步, 人的环境心理和行为也表现出新的方式特征。设计师们须应势而动,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上尽量做到“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 运用新工艺、新材料、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设计,信息环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理念及策略 篇9
金融风险与创新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合理避开金融风险是现代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现代以金融工程形式出现的金融创新为金融控制和管理做出非常大的贡献,不过金融创新在避免了一部分风险的同时本身也增加了新的风险。金融风险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往往是进行金融工程时带来的结果,部分金融创新在起初能够避开金融风险,但在整个过程会带来许多新的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有如下关系。
(一)金融创新的发展需要金融风险来促进
从金融创新出现的目的来看,金融创新就是为了合理的避免金融风险。金融风险表现最强烈的时候也就是金融创新发展最迅猛的时期,金融创新的产生是众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与金融风险的扩大化相互呼应。
(二)金融创新加大了主体避免金融风险的能力
金融创新可以用来减少主体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这是直接的金融风险,直接风险的避免,由它所带来的间接风险理所当然也会减少,可以这样说金融创新在避免直接风险的同时也能避免间接风险。
(三)并不是所有的金融风险都通过金融创新来避免
在众多金融风险中并不是所有的金融风险都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的,这些风险只有利用其他手段来进行规避,比如金融机构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违法作案,这样给机构本身带的危害更加巨大,所以这种金融风险就只能靠法律的手段来处理。
(四)金融风险和金融创新不是完全相关联的
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功能,由期是20世纪70年代,金融创新主要是转移型创新。而且并不是全部的金融创新都同金融风险有着必然的联系,或产生于金融风险。
(五)金融创新的理论在避免的同时也产生风险
在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的过程中金融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对金融创新在避免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金融风险视而不见。避免风险是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但金融创新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新的风险是其本身无法避免的缺陷。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创新策略
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以国际金融创新标准来看还有很大的不足,例如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缺少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策略。而是表现出为了创新而创新的非正常现象。
眼下,中国金融运行体现出不均衡的特征,一方面体现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剩余,另一方面表现在中小企业以及农业的经济范围不能得到充分的金融援助,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来解决。所以加强金融创新力度是我国经济向前发展的主要策略。不过在发展金融的同时要调整好以下关系。
(一)金融创新要调整好实体经济同虚拟的关系
金融创新不能违背实体经济为所欲为。金融危机过后,实体经济服务应该成为我国的金融创新的重点。特别是中小企业以及“三农”服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 制定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共同赢利的有效制度。一直以来,中小企业的融资是银行项目弱点,银行业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来适应金融脱媒的不断变化。
2. 在农村要加快“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创建速度,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出能够互补功能,产权明确的多种农村金融体系。
(二)金融创新要调整好市场导向同加强监督管理的关系
应对经济危机需要加强监督管理,但金融创新不能因此背离市场化导向的基本规则,眼下,我国市场化导向还需要不断推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理想状态下,要让监管与市场做到完美结合。但在实际市场状态下要实现完美并不容易。因此,要实现这一理想状态还需继续完成市场化导向的目标。
(三)创新的金融理念应调整好交易所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关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外场外市场发展突飞猛进,传统的交易所地位面临窘迫的发展局面。但是在经过人们对交易所价值的重新定义与认知后发现。不管金融工具和交易环节怎么创新,危机的重灾区仍在场外市场。场外市场管理混乱,对于市场安全这一重要因素非常不利。现阶段场外市场在我国还没有规模,同时交易所的产品线还有待加宽,在这样的条件下,摸索一个规范的场外市场发展方向,是对我国金融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三、预防市场的宏观风险,加大监管力度
金融创新风险包括宏观风险,微观风险。所以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监管金融创新风险,可以建立完整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来防范微观风险,但衍生产品具有契约性和虚拟性,以及对冲基金的高杠杆性同证券化技术之间的作用,这些便成为市场主体的宏观风险,所以单靠制定市场政策是不能解决宏观风险的,而是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监管来化解宏观风险。首先政府要通地宏观调控来监管和改善宏观危险。其次改进信息披露,谨慎促进金融创新,预防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最后促进全球化金融稳定,协调全球金融监管。
当今,金融创新不仅能提供多元化金融需求而且能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但如果单独追求金融创新而忽略风险,那么将会导致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所以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不但要进行金融创新,而且还要协调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协调好监督管理和市场导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为金融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摘要: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与发展的关系, 而金融创新在为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后金融危机时代, 必须加快对于金融创新的改革步伐, 但是也要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市场导向与监管、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等几方面的关系。另外, 还应通过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经济风险。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风险监督
参考文献
[1]厉无畏, 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 .
现代成本管理理念及创新 篇10
关键词:现代成本管理,理念,创新
当中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比如,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 包括土地、劳动力、环境和石油等资源价格的大幅度持续提高, 我国的低成本优势所带来的国际竞争力正在被削弱。许多专家都认为, 未来十年中, 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战争中决胜的关键因素仍然是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 研究如何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 成本管理学科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伴随着人们追求高效资源利用的过程。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世界潮流,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会计领域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传统的成本管理角度出发, 我们发现传统成本管理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计算与控制的重视程度很高, 而忽略了间接费用的计算与控制, 从传统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上看, 传统成本管理在间接费用的计算上多采用以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为基础的计算。纵观历史, 我们可以将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8世纪下半叶的亚当·斯密和巴比奇到19世纪中叶的“重置成本会计管理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科学或标准成本管理时期”;第三阶段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管理成本会计时期”。近几十年来, 现代市场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需求趋向多样化, 竞争趋向多样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这些变化都对企业的管理系统和制造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的管理系统和制造系统需要更新, 增强系统的适应性。而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 是以职能为基础的成本控制, 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围绕组织的功能展开, 往往不能提供详细的、精确的、足够及时的信息, 以满足新的环境的要求。为此, 罗宾·库伯和罗伯特·卡普兰在1984年创立的作业成本计算和由此产生的作业成本管理适应了这一发展的需要, 成为现代成本管理的主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随之不断深化, 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现代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 现代企业对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视。企业对成本管理提高重视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 生产耗费需要生产成本来补偿。为了保证企业产品再生产的实现, 销售收入能够补偿企业生产产品的耗费。而这一生产耗费补偿份额的大小, 需要用成本作为尺度来衡量。因此, 企业必须正确计算成本, 才能根据计算的成本确定需要用产品销售收入进行补偿的数额, 才能保证产品再生产的不断进行。第二, 产品成本对企业工作质量进行了综合反映。产品成本包括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耗费, 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机器设备的购置等, 产品成本是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反映指标, 产品成本能够对企业各方面的工作质量以及素质进行综合的反映, 通过成本指标来考核企业生产经营现状, 可以激发企业挖掘内部潜力, 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潜力, 降低生产中的各项消耗, 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经济效益。第三, 产品成本是制定价格的重要考量。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 产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而商品的价值包括了产品成本、税金和利润这三个部分。因此, 当企业确定产品价格时, 一般做法是在产品成本的基础上附加适当的利润和税金, 从而保证企业可以弥补生产中的耗费, 同时获得一定的盈利。第四, 产品成本是企业制定经营计划的重要指标。一个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 对企业盈利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存在直接影响, 企业在确定经营战略、产品生产和经营计划等项决策, 以及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预算时, 需要将产品成本水平作为重重要衡量指标。
成本管理是以企业在经营、投资、筹资等业务活动过程中的各项耗费为对象, 以优化成本效益关系为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成本管理不仅与企业内在活动状态密不可分, 而且与外部环境因素高度相关。现代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几个方面。
一、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 产品成本能够补偿企业生产中的耗费
为了确保企业产品再生产的实现, 销售收入必须对企业生产产品的耗费进行补偿。而这补偿份额的大小, 通常用生产成本作为衡量指标。因此, 企业需要对生产成本进行正确计算, 并据以确定补偿数额, 企业还要对消耗掉的各种材料进行不断补充, 保证产品生产原材料的充足, 继续支付工人工资及其他费用, 同时注意对固定资产已耗损的价值进行逐渐累积, 有利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 保证再生产的不断进行。
(二) 产品成本是衡量企业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
如前面说到, 产品成本反映了产品生产中的各种耗费, 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机器设备利用率的高低等等。所以, 产品成本是企业工作质量的一面镜子, 能够对企业各方面的工作质量以及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综合反映。利用成本指标对企业进行考核, 能够促使企业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挖掘员工潜力, 提高企业竞争力, 减少生产中的各项消耗, 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 产品成本是产品价格的制定基础
产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而商品的价值包括产品成本、税金和利润这三个部分。因此产品成本是产品价格的制定基础, 产品价格的制定都是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的。通常来说平均成本是产品价格的最低经济界限。产品价格是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利润和税金。但应指出, 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 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对产品价格造成影响。这是因为, 除了产品成本外, 市场的供需情况、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历史上形成的价格水平等因素也会对产品价格造成一定影响。
(四) 产品成本是企业制定经营计划的重要依据
产品成本水平的高低与企业盈利和产品竞争力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因此, 企业在制定经营决策, 以及确定企业发展和产品方向需要认真考虑产品成本因素。同时企业在制定发展决策、经营规划、年度计划等, 以及组织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时, 需要将产品成本水平作为重要依据。
二、现代成本管理的创新之处
(一) 成本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
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比较狭窄, 只包括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成本, 而不包括其他成本, 间接成本管理比较薄弱。现代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产品的生产成本, 还包括为实现产品功能所付出的的全部成本, 包括制造成本, 设计成本和产品售后与使用、维护等一系列相关成本费用。
(二) 成本动因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传统的成本管理中将成本动因理解成单一产品的产量为基础, 生产该产品的直接成本, 随着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企业成本管理理念也必须随之变化。现代生产中间接生产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成本动因需要涵盖这些间接费用, 成本动因的涵盖范围需要多样化。如果还按照传统方法计算产品生产成本, 会影响到企业整个成本的计算和控制, 对企业的生产决策造成不利影响。
(三) 成本避免成为成本管理的重要方式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通过减少原材料和资源的使用量、改进生产和采购方式等, 通过节约的手段来节省产品成本, 并没有改变成本管理的本质。现代成本管理理念是从根本上避免不合理的成本产生, 从根本上降低生产成本, 进而降低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本, 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 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 时间因素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现代成本管理中非常重视时间的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 技术发展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产品生产周期逐渐缩短, 在产品价值链形成的各个阶段, 时间在成本水平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企业必须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 这就需要企业在缩短设计、开发和生产时间等方面投入更多的成本, 所以在成本管理中时间因素非常重要。现代产品的销售都很关注产品的售后服务于维修阶段, 消费者购买产品, 产品价值不但包括产品的内在品质, 还包括了产品所延伸的服务效应。企业必须把握时间, 向消费者提供高效和快捷的服务, 才能增加产品销量, 增加市场份额, 进而增加企业经营利润。
三、结论
产品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生产劳动率, 原材料、能源的使用情况, 机器设备的使用效果, 产品质量的高低等等, 都会在成本指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出来。降低产品成本, 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要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用尽可能少的投入, 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用更低的市场价格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增加企业盈利,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积累更多的资金。因此,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是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沈燕.浅论民营企业成本管理理念创新[J].商业会计, 2013;第9期
[2]张喜波.试析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理念与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第1期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理念及设计 篇11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校园生活情境中引出并抽象出角,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世界,对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基于学情分析的设计理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本节课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活动,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在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看一看、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摸一摸、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如果把三角形抹去一条边,你还认识它吗?(角)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感知角。
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请同学们看看角在哪里?
(课件出示:剪刀、带吸管的易拉罐、弯曲的水管、钟。)
2.找角。
其实,角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找一找教室里的角!找到的同学说给同桌听一听。
3.指角。
学生一般都能找到三角板上的角。教师示范指角:先指角的顶点,再指角边。画一个角,同桌互指,教师请同学指角,共同订正。
学生看课件,指一指、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观察回答: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4.判断角。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42页第1题。全班读题后按要求做、指名订正。
接着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订正。
5.画角。
怎么画角呢?看书第39页例2。画角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指名回答)说明为什么要先画顶点,再用直尺画两条边。学生各自画一个角。
6.比较角的大小。
活动一:观察做角。
课件出示做角情景,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小淘气是怎么做出这个角的?把分针拉动了几格?
小淘气为我们做了三个角,它们都有1个顶点和2条边。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同桌商量,请学生说说这3个角有什么不同。)
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活动二:动手做角。
老师为学生准备了活动角。请同学自己做角。看一看,谁做的角大谁做的角小,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教师和学生同做角,并有意将角边做长。(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活动三:找角。
课件出示一些在图上交叉出现的角。
这图里有几个角,并分别指指它们的顶点和边。说一说这些角一样大吗?哪个大?哪个小?
(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以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
作者单位
昆明市高新一小
积极惩罚的理念及教育思考 篇12
积极惩罚主要是通过良性接触、积极提醒、带薪停职和惩罚兑现四个环节激发人们改变行为的自主性,进而实现良好的行为预期。虽然是一种企业管理的思想,但对学生的管理也有借鉴作用,从传统的消极惩罚转向积极惩罚,不仅可以发挥惩罚在规范学生行为中的作用,也能有效地减少因实施惩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良性接触:从警告、训斥等转变到非正式会谈
1. 以无判断介入的方式理解学生。
青少年渴望得到心理上的认可和满足,希望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实际上,很多学生的问题都有着一定的原因,问题的存在大多是渴望认可和抗争的表现。诸如学生逃避上学是为了摆脱学业失败、不被尊重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拒绝交流,回避父母是为了摆脱指责、抱怨、与别人比较而带来的自我挫败和否定评价对心灵的打击与重创。因而,理解学生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应避免带着自我的标准和渴望的目标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权威性的评价或下结论,然后带着这种结论去要求学生。要借鉴心理咨询师的方法,采取“无判断介入”的方式看待学生的行为表现,站在学生的角度、立场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通过愉快的交流、欣赏的目光和关注的行为方式把教师的认可、接纳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积极的认可。
2. 接纳并积极关注学生的表现。
要给学生以积极的关注,积极的关注不仅能激发人的动力,也能够有效地降低不良行为的预期和出现。诺丁斯指出:“显而易见的是,受到关注的时候,孩子们愿意为他们喜爱和信任的人而努力学习,积极工作。”要善于接纳学生,接纳学生不仅仅意味着认可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同样也应接纳学生的问题。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有的教师习惯这样责问:“你为什么又做错了?”“你怎么就改正不了呢?”“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等等,这样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伤害和抵触。改变习惯的以“你”开头评价的方式,用“我”字开头直接说出感受:“这件事可能有一定的困难,现在我们一起讨论一下,看看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态度让学生愿意表达出自己的不良感受。当然,接纳学生的问题及表现并不是说要认可和支持这些行为本身,而应是这些行为背后的生命功能。显然,有些行为不一定是合适的,但是具有一定的功效,保证了个人在目前处境下回避痛苦,减少刺激,抵御压力,维护自尊,证明意义。
二、积极提醒:从处理、公示等转变到问题的讨论
1. 首次提醒引起学生的警觉。
由于师生所处的位置以及生活阅历、个性需求的不同,在对要求的理解和行为的把握上存在着差异,很多被教师认为并必须给予惩罚的问题不一定就是真正的问题。从学生的成长看,很多问题是成人造成的,比如有的学校出台了180条的校规,有的学校规定女生不准留长发等等,这些规定有偏离学生实际和需求的因素,在这类校规执行过程中,学生违犯规定也是正常的,自然就会问题不断。对此,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问题种类,对真正的问题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的提醒,如:“我想你这样做一定是有你的理由的,我们可以一起交流一下吗?”这样,学生能够从自我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同时通过提醒使学生认识到有责任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并争取让自己重返令人满意的表现,这种交流有利于把握学生行为不佳的原因,进而寻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发展的途径。
2. 二次提醒引起学生的反省。
大多数学生在首次谈话和提醒后能够及时纠正偏离学校和个人健康成长必须具备的行为,但正如前文分析,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如果首次提醒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就必须进行第二次的提醒,深刻地分析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将会承担的责任和后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如果存在着严重危害学生成长而学生认识不到的问题一定要给予提醒,因为这类行为是有害的,不仅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而且对自己而言,也容易导致人格扭曲或生活混乱。在进行二次提醒时,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口头的提醒有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时可以把谈话的内容记录下来交给学生,目的是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一个信号:学校作为一个管理组织,不能容忍不可接受的行为,对于违犯学校纪律的行为以及影响自我成长的问题都是需要纠正的,甚至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三、自我反省:从消极、对抗转变到自主的抉择
1.在表达教师信任的同时给学生以警示。
这种无批评、强制的反省既表达了教师对学生自主改变行为的信任和愿望,同时也表达了教师对此事的强硬态度,能进一步警醒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正处于危险的状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这一天中依照学校的制度要求反思自己的行为偏差,自我反思的学生不仅要对个人近期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审视,还可以通过彼此的协商确定学生反省的方式,学生在反省后应以说明书的形式写出来,内容主要是自我行为动机、造成危害的分析,并自主提出纠正问题行为的措施,目的是引起学生思想深处的重视。
2.以冷处理的形式实现学生的自主改变。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不当行为出现后由于对惩罚的恐惧,加之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和较强的防御心理,很难冷静地分析行为的后果,在学生情绪激动的阶段,教师的说教也难被学生接受,在这种情况下,针尖对麦芒,势必两败俱伤,破坏了师生感情,使矛盾更加激化,此时不少教师习惯实施惩罚行为,虽然通过强制能够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但背后的负面效应比最初不理想的行为更加可怕,不良行为复发、抵触情绪滋生、进攻性或扰乱性行为出现、创造力下降、逃学或拒绝参与班级活动等都是惩罚措施后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因而,给学生以自我反省的时间可以使师生都能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考虑眼前的情形以及应该采取的行为改变方式,减少惩罚的实施,避免由惩罚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惩罚兑现:从惩戒、警示转变到责任的承担
1.采取学生自主选择惩罚的方式。
惩罚的目的不仅仅是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和惩罚后的效果,以实现学生的积极发展。前几年,武汉市就采取了犯错误学生自选惩罚的方式。其中可供选择的处理方法有“认错”、“写说明”、“请家长”等。学生犯错误的次数越多,可供选择的“罚单”则越有限。这种惩罚方式抛弃了以往那种片面强调学生遵守纪律、无条件服从教师的做法,不但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善意提醒。从个体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说,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刻骨铭心,才能起到应有的教化作用。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真谛: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
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责任。
学生选择惩罚方式的决策权转变使得学生必须对自我的不良行为承担应有的责任。通过反省以及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行为方式进行选择,表明此时的决策权已经转移到学生手中,把行为改变的权利转移到学生手中意味着只有学生才能最终自主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种方式带来的效果不是基于惩罚压制下的被动改变,而是学生自己的选择,无论最终的处理结果如何,学生都不会有很强的敌意,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学校已经给了他们机会,最终的结果是个人的不努力或不负责造成的。针对学生的实际,应该通过学生承担相应的活动的组织策略、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肯定学生积极负责的行为等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负责,减少惩罚本身的消极作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理念及策略】推荐阅读:
服务理念及服务目标05-10
学校办学理念及说明材料08-25
8s管理概念及作用10-19
消防的概念及意义08-14
班组的概念及职能09-25
班主任管理理念及措施08-16
企业并购的税收筹划概念及意义08-25
求职信的概念及撰写技巧10-18
谈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概念及采访06-18
阅读理解题破解策略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