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题破解策略

2024-09-20

阅读理解题破解策略(通用8篇)

阅读理解题破解策略 篇1

阅读理解题型通常由“材料”和“问题”两部分构成,向同学们提供一个自学材料,该材料可以定义一个新概念,可以探讨一种解题思路,也可以引导归纳一种规律. 这类题不少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一般难度不大,但构思独特,寓意深刻,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热点.

求解此类问题时, 如果完全无视阅读材料直接做题,往往浪费大量时间,得不偿失; 如果走马观花阅读而没有思考理解,则无法读懂问题本质,造成解题障碍.“阅读—分析—理解—创新应用”是求解阅读理解类型试题的基本步骤.

例1 (2013·钦州)定义:直线l1与l2相交于点O,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M,点M到直线l1、l2的距离分别为p、q,则称有序实数对(p,q)是点M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定义,“距离坐标”是(1,2)的点的个数是( ).

A. 2B. 3C. 4D. 5

【思维切入点】联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理解新定义“距离坐标”,掌握“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k的点在与已知直线相距k的两条平行线上”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C.

【技巧提示】如图1,由于到直线l1的距离是1的点在与直线l1平行且与l1的距离是1的两条平行线a1、a2上,到直线l2的距离是2的点在与直线l2平行且与l2的距离是2的两条平行线b1、b2上,它们有4个交点.

例2 (2012·宁波)邻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去一个菱形,余下一个四边形,称为第一次操作;在余下的四边形纸片中再剪去一个菱形,又剩下一个四边形,称为第二次操作;…依次类推,若第n次操作余下的四边形是菱形,则称原平行四边形为n阶准菱形. 如图2中,若AB=1,BC=2,则为1阶准菱形.

(1)判断与推理:

1邻边长分别为2和3的平行四边形是几阶准菱形?

2小明为了剪去一个菱形,进行了如下操作:如图3,把沿BE折叠(点E在AD上),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得到四边形ABFE. 请证明四边形ABFE是菱形

(2)操作、探究与计算:

1已知的邻边长分别为1、a(a>1),且是3阶准菱形,请画出及裁剪线的示意图,并在图形下方写出a的值;

2已知的邻边长分别为a、b(a>b),满足a=6b+r,b=5r,请写出是几阶准菱形.

【思维切入点】理解“操作”中“剪去一个菱形”只与平行四边形边的长短有关而与位置无关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1) 12;

(2) 1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故是9阶准菱形.

【技巧提示】根据已知n阶准菱形定义,当平行四边形邻边长无法比较长短时,需分类讨论,正确将平行四边形分割,防止单纯模仿而导致漏解的情况.

虽然阅读理解题变化万千, 呈现形式多样,但只要我们学会读题,在“读”中找寻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关联,把握新概念的本质,在“读”中探求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进而迁移,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维过程,阅读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阅读理解题破解策略 篇2

这个春天,小沈阳太火了。

有人说小沈阳今天的火,是因为他的师傅赵本山,而我认为,小沈阳今天的火,源于我们娱乐视线中已经存在了若干年的“小丑文化”的泛滥。

在许多反映欧洲宫廷生活的影视剧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 小丑”。他们打扮成扑克牌里“ 小鬼”的样子,跟随在皇帝的身边,不仅仅是插科打诨,而且他们蹦跳,他们献媚,他们发出奇怪的声音„„但是这样的小丑存在的时代很早就过去了,因为随着欧洲人的审美情趣的变化,这样低俗的表演实在不能让人提起精神来。还有人说小丑是中国戏曲的发源之一,并且一直保存在中国戏曲的行当之中。被艺术化之后的小丑,特别是戏曲中的丑角,因为有了意象化的加工创造,已经摆脱了“丑”,而成为一种艺术的“美”。

可是,在我们今天的娱乐形式中,一种“小丑文化”正悄然泛滥起来,正扭曲着人们的审美情趣。让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几种表现形式吧。

二人转正在悄然发生重大变化。传统二人转具备“以歌舞演故事”这一戏曲特有的艺术特征,但它的具体表现方法,却更像是曲艺。也就是说,传统的二人转形式,以讲故事为主,节目多数是与戏曲剧目几乎无异的《劈关西》《三盗芭蕉扇》之类,主要靠唱功取胜。到了今天,以赵本山为“代表传承人”的“现代二人转”,故事趋向荒诞,我们看到的多是男女演员相互调侃或在服装上搞怪之类的形式,演唱传统曲调退居次席,唱流行歌曲或是一捧一逗的相声形式成了主流。

部分小品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例如,在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无论是小沈阳的“七分裤”,还是“丫蛋”与小沈阳的模仿演唱,都是典型的“现代二人转”。这与赵本山原来的小品差别明显。赵本山曾经的小品多数是经过剧本创作和导演过程中的精细加工,以故事机巧、幽默表演和语言取胜的;而这个《不差钱》,据说是师徒几人后台“攒”成的节目,表现在舞台上,卖弄技巧的比重非常大,已经纯粹是二人转的一个变种。

这并不是要批评小沈阳,更不是要批评赵本山,本文要提醒大家的是,其实这种已经成为“小丑文化”的娱乐节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许多在现场插科打诨的节目成了一些晚会的主流,比如某卫视的“名牌栏目”,总是好几个主持人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或调侃嘉宾,或相互讽刺取笑,穿着打扮也十分另类,绝对接近“小丑”的水平;还有诸个电视台经常推出的选秀节目,也都是以出洋相取胜,同样是一种“丑”的展示。

小丑,与中国戏曲里的丑角不同。它是低俗的代名词。低俗也好,通俗也罢,如果俗得过了头,就有可能与“美”的审美取向发生偏离。在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对美的判断与倡导,仍然存在着审美底线,我们是不是要容许这样的以“丑”为美的“小丑文化”泛滥值得思考,毕竟它与我们提高大众文化修养的愿望相悖。

1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1分)

12、文中“小丑文化”泛滥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4分)

13、为什么要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3分)

14、文中多处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举一例,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作用。(3分)

姥姥的端午(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

15、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3分)

16、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

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2分)

(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3分)

17、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8、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9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4分)

19、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1、我们要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

12、(1)二人转正在悄然发生重大变化。(2)部分小品也发生类似的变化。(3)许多在现场插科打诨的节目成了一些晚会的主流。(4)诸个电视台经常推出的选秀节目,也都以出洋相取胜。

13、(1)小丑文化是低俗的。(2)小丑文化有可能与“美”的审美取向发生偏离。

(3)小丑文化的泛滥,有悖于我们提高大众文化修养的愿望。

14、本文共有三组对比论证:

(1)用小丑和戏曲中丑角对比,突出小丑没有摆脱“丑”,是低俗的,如俗得过了头,就有可能与“美”的审美取向发生偏离。

(2)用“传统二人转”和“现代二人转”对比,表明“现代二人转”的低俗化倾向,强调了今天娱乐形式中“小丑文化”的泛滥,正扭曲着人们的审美情趣。

(3)用春晚小品《不差钱》和赵本山原来的小品对比,表明《不差钱》已经纯粹是二人转的一个变种,强调了今天娱乐形式中“小丑文化”的泛滥,正扭曲着人们的审美情趣。

参考答案:

15、(1)“从老家搬到城里”时的“姥姥的端午”(2)姥姥生命中“最后的”“姥姥的端午”

(3)姥姥去世“次年”的“姥姥的端午”(每答对一个得1分)

16、(5分)(1)(2分)运用细节描写(1分,答“运用反复修辞”也可),刻画出姥姥生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1分,答出“关爱”即可)。

(2)(3分)运用神态描写(1分),写出姥姥进城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对乡村生活的怀念(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表现了她的勤劳(1分)。(意思对即可)

17、(3分)运用比喻修辞,把“姥姥的端午”比作“一尺鲜洁的水”(1分,答出比喻修辞即可),形象地表现了姥姥勤劳、能干、慈爱的品格(1分),她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志不忘(1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1)运用想象和虚写,描写了姥姥年轻时的秀丽想象。(1分,答出“想象”或“虚写”即可)(2)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姥姥年轻时秀丽的形象。(1分,答出“环境烘托”即可)(3)用村姑的秀丽来衬托姥姥品质的美好。(1分,答出“衬托品质美好”即可)(4)补写出姥姥的外形,使姥姥的形象更加丰满。(1分,答出“补写外形”或“形象丰满”即可)(每答对一点得1分)

浅谈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策略 篇3

[关键词]细节推理主旨猜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41

高考英语考查的重点一直是阅读理解能力,因为阅读理解题有4篇短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能很好地检测考生获取、理解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从客观上反映学生是否准确地、透彻地理解阅读材料,2013-2014年的江苏高考英语试题中尤其突出,可谓:得“阅读”得高分。阅读理解题一般分为细节题、推理题、主旨题、词义猜测题四种类型,不同类型解题有不同的技巧,掌握好技巧能帮助学生得到高分。本文就高中英语阅读常见题型解题策略谈谈个人看法,现总结如下。

一、细节题:寻本溯源,推敲对比

细节题是根据短文提供的信息和事实进行提问,选择的依据必须是短文本身提供的信息。一般包括判断对错题、理解句意题、事件顺序排列等。近年高考中题目已由简单的寻找信息转向多层次细节推理综合。

陷阱分析:1.脱离原文。2.以偏概全。3.扩缩范围。4.偷换概念等。

应对策略:1.先仔细地看问题,然后在文章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对相关的部分进行寻读和细读,确定正确答案。寻读就是在文章中快速找寻与此问题相关的信息或答案。2.耐心地对比选项与原文中词汇的使用、句意的表达,切记草率选择,谨防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扩大范围等。其实文章的细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前后的内容密切相关,学生应善于利用前后的逻辑关系将细节组成起来,学会从整体上把握。

二、推理题:抽丝剥茧,推理概括

在阅读理解中,学生最难把握的题类应属于推理题或推断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细节推理、逻辑推理和预测推理。若仅靠捕捉字面信息,寻觅事实细节远不足以全面而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它不光需要表面文字、实际语境为依据进行判断,还需利用体裁,抓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把握,通过逻辑推理,切记将推理作为一个独立的手段。

陷阱分析:干扰选项往往是简单复述原文,没有推理;或者尽管是推理,但实际上与原文不符,文中无根可寻,只是考生自己的观点,想当然而已。须注意的是正确选项的特点不是文中明确说明的内容,但必须是由文中内容推断所得,大多含义深刻。

应对策略:1.注重细节,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推理引申。也就是要抓住信息中的关键词,利用逆向或正向推理得出信息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但不要引申过多。2.把握文章主题,根据上下文的逻辑,结合全文与题目相关的信息,综合推理得出结论,而不是根据自己的观点去理解文章的内涵。3.利用语言信号词寻找线索。一些介词、连词看似简单,但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三、主旨题:提炼线索,把握中心

主旨题考查考生把握全文主旨大意和中心思想的能力,一般就短文的标题、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作者的态度、文章的目的等设问。说明文和议论文出现这种题型较多,这类体裁的文章首段、首句往往会提出论点,而文中的其他句子都是以主题句为中心展开讨论。

陷阱分析:干扰项表现为细节信息明显,或过于笼统或概括不全。正确选项应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应对策略:做这类题应采用略读找主题句。主题句往往出现在全文或段落的首段或首句。文章主旨不明确,解题时应全面把握作者思路与文章脉络,深入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概括推理,切忌主观臆断,断章取义。段落中出现转折时,该句很可能是主题句;作者反复强调,文章反复出现的观点通常是中心;therefore, thus, however后面的句子往往也是主旨。

四、词义猜测题:紧扣原文,合理猜测

词义猜测题主要通过单词、短语或句子考查学生对语境和句意准确性的理解能力。词义猜测题大多数由两类组成:一是推测单词、短语、句子的意思;二是判断代词which或it的指代对象。

应对策略:1.通过关系猜测代词词义。代词通常指代前面出现的名词。所以我们应联系前后段落内容,仔细阅读前面的句子,找到相关名词或表达。2.利用上下文的语境,通过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关系猜词。3.利用构词法知识来猜测词义。首先学生平时应掌握大纲中一些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等语法知识,其次学会分析复合词。假如生词是由两个单词组成,可以结合两个单词的意思猜出此复合词。4.利用定语、同位语以及括号或者破折号猜测词义。往往在这些标记词后面的内容就是正确答案。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技巧,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多做、多练、多反思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才能在英语高考中拿到高分,赢得高考。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浅谈如何破解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 篇4

一、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提高阅读水平的根本

经过多年的基础学习, 高三学生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词汇需要日积月累, 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就没有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基本语法对于非母语语言的阅读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 基础差的学生也并不是没有希望了, 可以边学词汇打基础边阅读, 双管齐下, 相互促进, 同样可以提高阅读水平。

二、掌握阅读技巧是做好阅读题的良方

1. 在阅读过程中, 随时牢记五个“w”和一个“h”。

即who (whom) , what, when, where, why以及how。在多数情况下, 可以以五个“w”和一个“h”为线索去阅读任何一篇文章, 作者会采用各种形式交代这五个“w”和一个“h”, 或明或暗。在阅读中牢记这五个“w”和一个“h”, 边读边分析相关信息, 搞清文章脉络, 弄清基本事实,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样也可以快速打开阅读思路, 全方位理解文章。

2. 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

在做阅读题时读题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读题可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快速获得文章一些相关重要信息, 这样在阅读文章时可以更快地进入状态并抓住主旨。对于内容繁冗而题量少的文章, 读题后再阅读文章更有利于节省时间。

3. 预测文章内容。

根据前文中已经出现的语言信息, 预先猜测下文即将出现的信息。可分为读前预测和读中预测。所谓读前预测, 是指在仔细阅读一篇文章之前, 通过阅读文章第一段的前几句话来预测文章内容, 判断文章的体裁和题材。还可以阅读其他段落的第一个句子, 或者文章的最后几个句子, 这样可以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4. 跳读。

跳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某些特定的信息。在跳读时, 目光自上而下, 寻找与答题内容相关的词句, 与题无关的内容要很快掠过。举个例子, 我们去超市买东西之前, 通常会把要买的东西写下来, 然后再核实是否忘了写下某种东西。比如写好了shopping list:milk, butter, ice cream, bread, banana, broccoli, rice, potatoes, oranges...想检查看“面包” (bread) 有没有写上去的时候, 在阅读这个单子时, 我们不必将所有的词语都仔细阅读一遍, 面包 (bread) 是我们要找的唯一词语, 其他的词语均不重要, 可以忽略。

5. 览读。

快速粗读全文, 是掌握文章主题的有效方法。与跳读不同, 览读并不是寻找具体细节和事实, 而应注意主题线索和主题信息。览读时只需选每段的首句和尾句, 以便获得文章的主题, 同时应利用斜体字、画线部分、文章标题、文章副标题等线索, 不要逐句地阅读文章。一旦确定了文章的主题, 就可以选读某些细节, 以便抓住阐述主题的主要事实或细节。

6. 归纳概括。

这其中包括:主题的判断、作者写作意图的判断。主题也就是中心思想或主旨。为了使读者能够直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通常会用一句或几句话来直接表达文章主题, 这就是文章的主题句。其位置在不同的文章中有所不同, 有开头部分就明确主题, 然后展开论述和说明的;有主题位于文末, 用于加强文章说服力的;还有主题位于文章中间部分的。找到主题句有利于归纳主旨并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提高阅读速度是制胜的关键

分析近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文章不难发现, 文章篇幅较长, 长句难句明显比以前增多, 五篇文章要求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阅读速度规定为每分钟50—60个单词, 但平时的训练要至少达到每分钟60—80个单词。要提高阅读速度, 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克服遇到生词就查词典的毛病。

因为这样会降低阅读速度, 使思维不连贯, 反而影响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比如对于一些人名、地名、动物名称等名词, 只要大致猜出它的类别就可以了。要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 这样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较长文章的阅读。

2. 增宽视幅。

汉语中, 形容一个人阅读速度快经常用到“一目十行”, 高三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尚有些难, 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一次看一行, 最初可以从一个一个意群练起。比如我们阅读这样一个句子:I owe it to you that I’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reading.可以分为两个意群读, 逐渐达到快速阅读的水平。

3. 阅读题材避免单一化。

有的学生因为偏爱某一题材的文章而进行大量该题材文章的阅读, 而对不喜欢的文章从不问津, 这是备考的一大忌。高考阅读理解向来涉及各类文章:故事、人物传记、社会生活、传统文化、天文地理、科技、政治、经济等等。每一题材都有自身特点, 语言风格也大不一样。只有针对各种题材进行大量的练习, 才能保证高考时游刃有余。

11周阅读理解题 篇5

老海棠树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⑦„„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从第④段中找出与第⑤段画线句“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相照应的句子:(2分)第②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的作用是(5分)17 品读第⑥段画线部分“‘奶奶。’‘奶奶!’‘奶奶——’”,从语气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6分)

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

(5分)19 选择文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8分)

1.文章写了奶奶那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在组织文章内容上,本文除了时间顺序还有着怎样的内在顺序?请具体说明。

3.从全文来看,“老海棠树”这一意象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父爱,在我的名字里

①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说: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那种感受是父亲所顾及不到的。

②父亲的脾气不好,也不知是因为没进一天学堂,还是由于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无法摆脱贫困,而造成他长年阴沉着脸和暴躁的性情。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打骂中,不断加剧加深的。

③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将获得美好前途,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所以,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高兴劲儿,我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④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我也只是应付地写上“钱已收到,勿挂念”之类短语。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我才开始懂得如何去阅读和咀嚼自己生命中那一再被忽略的、仇恨的沉重的父爱。

⑤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可信写了满满几页,只因小侄子详细地讲明了父亲来信的原因,说是父亲那晚做了一个梦,仅仅因为老家流传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亲人的。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

⑥读到这里,我对迷信父亲的所为,嗤之以鼻,甚至愤然。信的最后,小侄子讲了一个令他惊讶不已的事,说他就在铺开纸,提笔欲写时,却因一时记不起我的大名而猛然顿住了,结果遭到父亲的训斥:“亏你狗崽子还念了这么多书,记性也太差,叫——金翔!”“金——祥”,小侄子一边念叨一边写在纸上。“写错了!写错了!”小侄子说当时父亲望着他刚写下的名字大声喊道,紧接着,从他手里夺过笔,在纸上硬梆梆地写下“金翔”两个字后,讷讷地低语:“我这一辈子只识这两个字!”小侄子说他当时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说,要知道,全村人都知道二爷他老人家一字不识,包括他自己的名字呀!⑦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也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因对父亲的恨而变得无知、粗粝与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地跪下„„

1.从第⑥段中找出与第③段加点词“不屑一顾”意义相同的词 2.从全文看,第④段画线句“我’’咀嚼出的那份沉重的父爱具体表现在

(1)(2)(3)(4)(5)(6)3.文章结尾,“我禁不住地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地跪下„„”,“我”当时的情感是

阅读理解题破解策略 篇6

一、理解难词, 各个击破

广告式阅读理解除具有与其他体裁阅读理解性质相同的难词之外, 还有大量缩略词和反映科技新成果或现代生活新变化的专有词汇, 如果对这一点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做广告式阅读理解题时很容易精神紧张、情绪不安, 影响答题质量。更重要的是, 如果对缩略词和反映科技成果或现代生活新变化的专有词汇没有做好一定的知识储备, 也很难正确理解其含义。所以, 我建议同学们对常见缩略词或新专有词汇做一些归纳整理工作。如表时间的缩略词常见的有:a.m. (antemeridiem) 上午, p.m. (postmeridiem) 下午, Mon. (Monday) 星期一, Tues. (Tuesday) 星期二, Wed. (Wednesday) 星期三, Jan. (January) 一月, Feb. (February) 二月, Mar. (March) 三月……表通讯和影视设备的有:Tel. (telephone) 电话, CD (CompactDisc) 光盘, VCD (VisualCompactDisc) 视频高密光盘 ……表货币 符号的有:£ (pound) 英镑, $ (dollar) 美元, ¥ (yuan) 元……表国际组织的有:UN (theUnitedNations) 联合国, UNESCO (theUnitedNationsEducational, 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映科技新成果或现代生活新变化的常见专有词汇有:Internet互联网, surf上 (网) , shoppingmall大型购物中心, walkman随身听……另外还得熟悉电子邮件的表达方法。不少广告式阅读理解题中还有一些根据语境自行省略的缩略语, 考生只要有思想准备, 结合语境是不难猜测其含义的。2005年高考英语试题 (安徽卷) 阅读理解D篇出现了inf. (information) , deg. (degree) , tui. (tuition) , acc. (accommodation) 等缩略词和多个e-mail全称, 如果考生对此一无所知, 就会增加理解难度和解题难度, 造成解题质量下降。

二、理解难句, 获取信息

广告式阅读理解题出现最多的难句就是省略句。众所周知, 广告需要在最小的空间里呈现最多的信息, 同时为加强广告的醒目性, 广告语言需要言简意赅, 因此广告用语多为省略句式, 这给考生正确理解广告内容带来不少困难。但是, 同学们也不必过分紧张, 有思想准备就是成功应对的第一步。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语境逻辑将不完整句子的字面意义联系起来, 就能准确理解原文。当然, 同学们应在平时多接触这种风格的文章, 这样对这种句式就会更熟悉、更适应, 解题时就会更有感觉, 更有把握。如2005年高考英语试题 (安徽卷) 阅读理解D篇多次出现“Forfurtherinformation:...@...”省略句式, 结合语境不难发现, 该省略句可理解为:“要想获取更多信息, 请发邮件给...@...。”

三、巧妙理解语篇, 重视语境整体

众所周知, 广告式阅读理解文章的语言往往较为零碎分散, 语境整体感不强, 不容易从整体上把握主旨大意和叙述线索, 然而不少试题要求考生对文章主旨和线索进行理解, 因此考生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广告性质、话题类别、信息角度及主旨大意, 这样既了解广告结构层次, 又把握其精神实质, 对从整体上、宏观上理解语篇很有好处。认真阅读分析2005年高考英语试题 (安徽卷) 阅读理解D篇可知, 原文主要介绍Waikato大学在学位颁发、学费交纳、住宿安排、健康保障、运动设施等方面的信息, 目的在于吸引有识之士前往就读, 这就是文章的主旨大意, 它能引导考生随着广告内容的呈现逐步理解文意。

四、讲究解题技法, 正确解答试题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不难发现, 广告式阅读理解题多为细节判断题, 当然也有一些综合理解题和推理判断题, 它们有各自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方法。

1.利用“就题找文法”巧解细节判断题。一半多广告式阅读理解题考查考生对原文事实细节的理解, 命题比较直白浅显, 只要认真阅读, 答案可直接或间接从文中找到。同学们解题时可划出文中相关细节, 这样一目了然, 既节约时间, 又提高了解题的针对性和命中率。

2.利用“综合排查法”巧解理解题。不少广告式阅读理解题需要考生对多则广告或一个广告的多个栏目进行理解, 此时同学们应带着试题所提条件在各个广告或广告各个栏目中逐个排查, 以寻找符合条件的对象, 从而最终找到答案。

3.利用“逻辑推断法”巧解推理判断题。一些广告式阅读理解题需要考生就文中相关内容进行推理判断方能正确解题, 此时同学们应纵观文章主旨线索、话题类别、作者意图、广告或广告各栏目的前因后果, 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 从而正确破解相关试题。

英语阅读细节理解题的应对策略 篇7

关键词:细节理解题,错误类型,策略

一、细节理解题在高考中的地位

阅读理解的题型通常包括主旨大意、细节理解、猜词义和推理判断题等。细节理解题是阅读理解的题型之一, 学生容易得分, 也是答好主旨大意题、推理判断题等深层理解题的基础。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来看, 细节理解题占阅读理解题的50%还多。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题 (广东卷) (以下简称广东高考题) 为例, 2007年广东高考题阅读理解中细节理解题占近50%, 而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细节理解题分别占53%、60%和50%。由此可见, 高考对细节理解题的考查依然占了较大的比例。此外, 广东高考题阅读的第二节信息匹配, 占分值10分。近年来偏向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命题, 也属于细节理解题的范畴。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广东的高考对考生的要求每隔几年也随之相应地作出变化, 例如, 从2007年起题型较以前有较大的变化。从2011年起, 在保持题型不变的情况下, 各题的分值又将有所变化, 听力的题量及分值将减少, 而阅读理解的分值将由现在的30分增加到40分, 短文的篇数也将从3篇增加到4篇。显然, 无论高考怎样变化,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高考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变的。在《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技能的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略读、找读、分清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了解重点细节等基本技能。

二、细节理解题的特点

它主要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某一具体事实和细节进行理解的能力。细节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理解题, 题干和选项与原文的细节直接对应, 可从原文中直接获得答案;另一种是间接理解题, 答题时需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语义上的转换, 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尽管此类题是阅读理解题型中最简单的一种, 但在高考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所以学生还是必须掌握一些答题方法技巧, 确保此类题不失分。

三、常见的命题方式

(1) 以when, where, what, which, who, how much, how many等疑问词开头引出的问题;

(2) 是非判断题, 题干中常有TRUE, NOTtrue或EXCEPT等;

(3) 以According to…开头的提问方式;

(4) 题干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四、应对策略

1. 熟悉命题方式, 抓住题干关键词, 题文结合

阅读理解的各种题型的命题方式明显不同。如:问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显然这是主旨大意题, 考查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的能力;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 这属于推理判断题, 考查学生运用某些相关信息对另一结果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The underlined word in Paragraph…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这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来猜测新单词的能力。学生熟悉这几类阅读题型的命题方式, 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基础。

解答细节理解题时学生首先细读题干, 并确定题干中的关键词, 然后带着问题, 快速扫视短文, 跳过与题干无关的内容, 直到找到问题的相关信息出处后才放慢速度, 仔细比较分析所给的四个选项与原文表述是否一一对应, 有根据地排除干扰项。否则, 还需再返回原文阅读。运用这种带着问题找答案的“寻读法”, 目的明确, 有的放矢, 能缩短阅读时间, 提高准确率。

2009广东高考题A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细节理解题, 5道理解题中有4道属于这种题型, 分别用了what, why, how, when来提问。现在让我们看41题。

A

Lisa was running late.Lisa, 25, had a lot to do at work, plus visitors on the way:her parents were coming in for Thanksgiving from her hometown.But as she hurried down the subway stairs, she started to feel uncomfortably warm.By the time she got to the platform, Lisa felt weak and tired——maybe it hadn’t been a good idea to give blood the night before, she thought.She rested herself against a post close to the tracks.

… (略)

41.What was the most probable cause for Lisa’s weakness?

A.She had run a long way

B.She felt hot in the subway

C.She had done a 1ot of work

D.She had donated blood the night before

解析:抓住题干的关键词weakness, 迅速浏览到倒数第二句Lisa felt weak and tired—maybe it hadn’t been a good idea to give blood the night before, 可知道最佳答案应该是D。因为这里的weak and tired和题干weakness对应一致, 破折号后的解析——捐血, 是造成Lisa虚弱的最根本原因。A、B、C项在文中也提及到, 有迷惑性, 但与虚弱的原因无关。

总结:有些学生不能既快又准地答题, 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一, 是未能凭题干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语言出处;其二, 阅读时未能熟练地运用略读、跳读, 精、泛结合等技巧, 要么字斟句酌, 要么一目十行;其三, 粗心大意。

2. 熟悉选项的错误类型, 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准确性是细节理解题的核心要求。近年高考题中此类题更多地倾向于将题目中的信息与原文有关细节信息进行语义转换, 故意利用一些貌合神离的选项来迷惑学生。若学生能熟悉以下几种错误类型, 将有助于提高正确率。错误类型一般有四种:

(1) 错误:选项的内容与原文的表述不符。

(2) 没有:选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没有提及;或选项内容是原文信息, 但不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内容。

(3) 相反:选项的内容与原文意思大相径庭, 或完全相反。

(4) 混淆:选项的内容张冠李戴;或者选项内容与原文似乎同义, 但实质意义已改变。

请看2009年广东高考题A篇

A

… (第一段、第二段略)

… (略) .He jumped down to the tracks and ran some 40 feet toward the body lying on the rails.“No!Not you!”his girlfriend screamed after him.

She was right to be alarmed.By the time Frank reached Lisa, he could feel the tracks shaking and see the light coming.The train was about 20 seconds from the station.

It was hard to lift her.She was just out.But he managed to raise her the four feet to the platform so that bystanders could hold her by the arms and drag her away form the edge.That was where Lisa briefly regained consciousness, felt herself being pulled along the ground, and saw someone else holding her purse.

… (第六段略)

… (略) .which made her think about her reaction at the time.“I saw the train coming and I was thinking he was going to die, ”she explained.

42.Why did Jennifer try to stop her boyfriend?

A.Because they would miss their train.

B.Because he didn’t see the train coming.

C.Because she was sure Lisa was hard to lift.

D.Because she was afraid the train would kill him.

43.How did Frank save Lisa?

A.By lifting her to the platform.

B.By helping her rise to her feet.

C.By pulling her along the ground.

D.By dragging her away from the edge.

解析:42题A项在原文没有提及;B项与第四段he could feel the tracks shaking and see the light coming相反;原文第五段开头第一句It was hard to lift her与C项表达相似, 容易混淆, 学生很容易误选C, 但举起Lisa的是Frank, 而不是Jennifer, 所以C项错误。根据第三段最后一句当Frank跑去救晕倒的Lisa时, Jennifer跟在他后面阻止他“No!Not you!”和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可知正确答案是D。

43题当浏览到第五段的第三句时就要小心了。精读该句But he managed to raise her the four feet to the platform so that bystanders could hold her by the arms and drag her away form the edge再比较四个选项。B项说扶她站起来, 当时她晕倒了, 怎能站起来呢?C项可在原文中找到, 但不是Frank救人时动作, 而是Lisa躺在月台上重新有知觉后的感觉;D项把她拖离边缘的是bystanders并非Frank, 张冠李戴了。Frank只是把她举起来, 让月台上的人够得着拉她上去。正确答案A。

总结:答题时需结合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和语义等相关细节信息进行细读, 推敲选项, 绝不能根据自己的大概判断而定。

3. 几种常见的细节理解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处理大量的阅读材料, 既要快, 又要准。因此, 熟练掌握细节理解题的答题技巧, 提高阅读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细节理解题往往多出现在广告、图表、新闻报道、旅游等题材的文章里。现在广东高考英语题通常将广告、图表等之类的阅读文章放到阅读理解第二节的信息匹配题中了。下面归纳几种常见的细节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排序题:这类题要求学生正确排列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动作先后顺序或数据的大小顺序, 答题时要特别留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类题最适宜采用“首尾定位法”。即先确定第一个或最后一个时间、地点或动作, 然后运用“排除法”, 迅速缩小选择范围, 从而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图文题:这些图片的出现增加了试题的直观性, 答题时要特别留意图片中的文字所含的信息。答这类题时先快速跳读, 找出描绘图片的关键词、句、段, 然后按“文”索“图”, 迅速锁定相关图片。如2006广东高考题阅读理解 (E) 篇和2007年、2010年广东高考题阅读理解第二节的信息匹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计算题:答好此类题的关键是要弄清阅读材料中给出的有关数据的逻辑关系, 选准要比较的数据, 确定换算单位是否一致, 运用合适的计算方法, 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4. 准确地读题

关于解答细节理解题, 理解文章内容固然重要, 但认真读准题目要求却是正确解题最为关键的一步。所谓“题”, 就是指“题干”和“选项”。有些细节题, 它的选项与原文相符, 但与题干的问题无关, 答非所问。要求判断正误的细节题, 所设置的四个选项往往是较长且差异不大, 但却因与原文一字之差, 意思就大相径庭了。所以解题时, 必须把A、B、C、D四个选项都认真地与原文进行细心的比较。因此, 一定要保持思维清晰, 认真审题, 不宜匆忙武断。

五、结束语

细节理解题要求考生具备快速寻找相关信息的能力。针对这类题型, 学生只要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策略来答题,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要讲究方法, 理解要讲究技巧。但是方法和技巧是建立在语言基本功这一基础之上的。若平时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默读、按意群扫读、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等, 仅凭一些方法和技巧去应试, 是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曾祥银, 方屏.细节理解题的解题思路及技巧[J].英语通 (高三版) , 2003 (2) .

英语阅读理解题讲评课的教学策略 篇8

一、重视学情分析, 找准讲评的起点

学情分析是高效课堂的最基本要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只有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教学才能讲学生之所缺, 授学生之所需, 让有效学习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生。

教师要重视学情分析, 找准阅读讲评的起点。讲评课前, 教师首先分析命题角度和考点分布, 科学地判断试题的难易度, 找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盲点和薄弱点, 以便及时调整。其次, 教师要认真统计和分析学生答题情况, 再辅之以个别调查, 了解学生已具备的阅读理解能力, 找准问题所在。教师既要分析学生整体水平, 也要留意少部分学困生的状况, 并从学生错误选项中暴露的问题分析学生的相异构想, 填写“阅读理解题分析表” (见表1) 。理论与实践都证明:如果仅是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 而学生的相异构想没有得到冲突与纠正, 过后还会在练习中把错误反映出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相异构想, 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教师在完成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精选典型错题作为课堂讲评的主要内容, 可做到重点突出。做好学情分析, 可使讲评课的教学起点合乎学生实际, 既不太高也不太低, 为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优化学习方式

传统阅读理解讲评模式为“教师讲, 学生听”。用新课标理念来审视, 这一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于注重输入性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教师必备的品质是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 不应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应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不是外在给予的, 而是自己主动构建的。在某种意义上, 课堂教学就是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 (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过程。笔者把这些教学理念引入讲评课, 通过实践摸索出自主———合作———精讲的阅读理解讲评课模式。

1. 自主:组织学生自查自纠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我总结了一张“阅读理解常见错误表” (见表2) , 并要求学生将该表贴在笔记本上。阅读理解练习题发下去后, 我将答案反馈给学生,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鼓励他们自查自纠。随后, 我要求学生查阅课本和相关资料, 排除语言知识障碍, 归纳语言要点, 分析解题思路, 探寻解题要领, 设法弄懂每道题, 然后再对照“阅读理解常见错误表”分析错误原因。学生用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体验知识的生成, 学生的自查自纠直接转化为自我控制和调节, 进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指导开展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讨论采用小组的形式, 前后桌4位同学相互讨论, 既方便组织又利于相互取长补短。与能力比自己强的同伴进行交往, 是学习者进入下一个发展区的最好办法。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在各种观点的碰撞火花中提高认识。有时学生的思路不一定正确, 但其错误认识或巧妙解法都会对他人产生警示或示范作用。相互间的讨论可使思路越辩越明, 越来越接近正确认知目标。学生从不同的学习风格汲取营养, 从错误解法中找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薄弱点,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3. 精讲:集中精讲精析

在这样的讲评课上, 教师的身份不再是讲解者, 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成为真正的学习场所。在小组讨论后, 教师选择问题集中点进行精讲精析, 通过对解题思路的分析引导学生合理地扬弃, 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三、重视学法指导, 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基础上的精讲是讲评课的核心要素, 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最充分的体现。教师精讲时不能就题讲题, 要以这道题为切入口, 采用问题学习法, 围绕一个重点, 设计问题, 启发学生采用类比、联想、推理、归纳、总结等思维方法, 突破原有试题的狭小范围, 熟中生新, 异中求同, 归纳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实现更广范围的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否则, 阅读理解讲评课容易给学生留下分散、零乱、缺乏系统的印象, 回顾一节课的收获就是那么几道孤立的题目。

笔者认为, 教师在精讲及归纳方法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 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

不具备篇章知识的读者是很难讲求阅读效率的。学生若了解文章的体裁特征和篇章模式, 其阅读就更具有针对性, 对篇章信息的提取更迅速、更准确。一般说来, 英语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不同体裁可采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

记叙文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 常见的有新闻报道、通讯、回忆录、传记、故事、游记等, 其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起因和方式, 阅读时注意细节, 并透过细节理解作者意图。

议论文一般由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组成。阅读议论文的关键是:抓论点, 抓结论, 再考虑作为论据的正例和反例以及它们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说明文是对某个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产生、性质、状态和功能等介绍或说明的文章, 说明文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数字说明、解释说明、举例说明、分类说明、图片说明等。理解说明文的关键是把握所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阅读说明文时可采取先读题后读文章的策略, 带着问题阅读能又快又好地找到答案。

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文体, 广告、书信、飞机时刻表、通知、宣传海报等都属于应用文范畴。应用文措辞直截了当、简洁明了, 有时借助于图片、表格等形式。有些应用文词汇冷僻陌生, 语言欠规范, 多省略。阅读时, 学生可带着问题用查读、跳读的方法聚焦于需要的信息, 不必面面俱到。

2. 猜测词义的方法

猜测词义是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 是测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常用手段之一。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是读懂文章的先决条件, 直接决定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猜测词义的方法既是阅读技巧, 也为学生今后大量阅读扩大词汇量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猜词技巧。对不影响文章理解的生词可跳过不理, 而对于关键词, 要从上下文中猜测词义。事实上, 阅读材料中的每个词与它前后的词或句子甚至段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猜词法可归纳如下。

(1) 定义法

Our bodies synchronise (respond accordingly) and when we like the other person, we even copy his behavior. (2008湖南卷, 后位释义)

(2) 语境法

Music was not the only gulf (difference) .From clothing and hairstyles to activities and expectations, earlier generations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often appeared to move in separate orbits. (2008广东卷, only表明前面已提到与后面move in separate orbits相似的情况, 前后位照应) 。

(3) 对比法

We can allow time to slip by and let it be our enemy.Or we can take control of it and make it our ally (our supporter who helps us) . (2008江苏卷, enemy和any前后对比)

(4) 举例法

Most of us learn very young in life to control basic drives (本能) such as thirst and hunger. (such as表示举例)

(5) 构词法

(1) 合成:You use your whole body, especially your arms and legs.This gives your body a complete workout (exercise) . (2008安徽卷, workout表达“锻炼”)

(2) 派生:People overdeveloped (过度开发) Earth’s resources through agriculture, fishing and tourism. (over前缀表达“过度的”)

(6) 标点符号法

Analyzing the law of the talion (avenging)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William Lan Miller presents an original thinking over the concept of“pay back”. (2006上海卷, 破折号表示释义)

3. 篇章结构的分析

在讲评课上,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英语阅读文章的结构以及内在逻辑关系。篇章结构包括两个方面: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段落内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英语文章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首段、正文、尾段。首段引出主题, 统领全文, 正文部分阐述文章主题, 尾段总结全文。文章是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有机体, 所有段落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具有一致性, 段落间自然衔接, 或递进, 或转折, 或对比, 或互为因果, 具有思维的连贯性。段落内部一般由主题句和支撑句组成, 段内主题句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它常位于段首或段尾。支撑句是阐释这个主题句的事实、细节、原因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寻找文章主题和段内主题句入手, 把握文章要点, 归纳文章主旨。

英语文章的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常通过标识词体现其内在逻辑关系。标识词是语篇黏合剂, 也是语篇标记, 可以表达各种逻辑关系 (见表3)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若善于寻找标识词就能迅速理清文章行文脉络和作者思路, 把握作者态度, 预测下文内容, 推断某些句子的含义。

四、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 扫除阅读障碍

阅读理解是破译文字符号编码程序的过程, 没有一定的语言知识, 阅读者就不能识别文中的词、句, 提高理解能力就是一句空话。但是, 仅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是不够的, 丰富的词汇量、扎实的语法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在阅读讲评时教师应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

1. 学会处理阅读文本词汇知识

词汇知识与阅读理解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通过阅读, 可以扩大词汇量, 再通过词汇知识的增长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些教师往往很重视教科书新授课文的词汇教学, 忽视阅读理解练习中出现的词汇。阅读讲评时, 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要求每组根据“词汇积累表” (见表4) 分别找出其中一篇阅读文章中的陌生单词和词组, 然后每组派一个同学把找到的词、词组写在黑板上。教师指导学生处理文中生词的方法:运用猜词法识别关键生词;运用词典查找出现频率较高的生词;朗读包含某些词组的句子, 体会用法, 培养语感;运用阅读策略忽略某些不影响理解的生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讲评之后整理有效词汇 (出现频率高且影响理解的关键词汇) 的习惯, 使每一次阅读训练成为积累词汇的机会。

2. 学会分析长难句

长难句由于其结构复杂给理解带来障碍, 增加阅读难度。在讲评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结构, 弄清指代关系、省略、插入语、不完全否定句、倒装句, 理解关联词和特殊结构。在分析结构时, 要求学生先去掉从句, 抽出句子主干, 再慢慢叠加;然后, 根据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内涵, 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样做既扫除了阅读障碍, 提高了阅读速度, 又丰富了学生的句法知识。例如:It’s not onlythe collected-from who are grow uncomfortable and poor, but the collected-for feel uneasy receiving gifts from people who don’t know them outside the office, who wouldn’t even recognize their graduating children, their marrrying daughters and sons, or their dead relatives. (2008北京卷) 此句中not only...but...连接两个并列句, 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第一分句是强调句, 第二分句包含两个定语从句修饰people, 这样一分析句子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the collected-from、the collected-for分别指the people from whom gifts are collected和the people for whom gifts are collected。

五、重视文化渗透,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表面看, 学生阅读的是语言文字, 但文字背后是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文字的解码和歧义的消除, 离不开读者已有背景知识的参与和运用。假如旧有知识被激活, 读者会较少依赖书中的字词, 因而就能减少由于不具备母语者的语言水平而带来的不利。难以想象, 一个缺乏文化意识的学生能准确完整地把握阅读内容。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讲评进行文化渗透, 扩充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特点, 阅读材料体裁多样, 题材广泛, 语言地道, 内容贴近生活, 贴近时代, 反映了英语国家天文、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社会教育、政治体制等各个方面。教师要利用这些题材引导学生去了解并探讨文化典故、圣经故事、俚语、习惯用语以及新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 包括时尚信息和热门话题, 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在讲评时可根据文章特点适当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和本国文化的认识, 增强文化融合意识。讲评的深度和广度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篇章特点为基础, 对于特征鲜明的文章甚至可用精读方式来处理。

六、重视讲评后的巩固, 延伸课堂讲评效果

1. 指导学生自我消化

为了切实提高讲评效果, 必须让学生及时消化讲评内容。每次讲评后, 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自我消化,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刚刚讲评的文章, 根据小组讨论和教师的精讲, 重新审视自己的错误, 理清思路。教师要督促学生整理语言知识笔记, 并在试卷上注明错误角度和解题方法, 以便随时查阅反思, 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 也为下次考试前知识点和解题思路的复习做好储备。

2. 设计针对性练习

课前, 教师要依据讲评重点、难点设计针对性练习, 让易错题通过练习及时得到矫正, 巩固讲评效果。练习的设计应由点及面, 从多个角度发散延伸, 练习的形式应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语言知识方面, 可以采用选词填空、缺词填空、英译中、中译英等题型帮助学生有效复习词汇和句型。解题方法和阅读策略方面, 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阶段有重点地分项训练, 循序渐进。如:设计寻找主题句的练习时, 先训练学生从段首或段尾寻找, 再依次过渡到从段中寻找, 最后精选段落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

3. 复现错误率高的问题

将错误率高的问题有意识地放在平时的练习和讲评中, 或有计划地安排在下次考试中, 增加复现的机会, 使学生通过反复强化, 逐渐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习惯, 掌握解题方法。只有这样坚持不懈, 讲评效果才能得到延伸。

七、重视学生负面情绪的疏导, 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

激烈的学习竞争以及高考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压力。英语考试的阅读材料题材广、篇幅长, 并且由于时间紧压力大、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加之一定量生词造成阅读障碍, 学生易产生紧张、焦虑甚至畏难情绪, 进而导致阅读失败。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负面情绪, 调整好心理状态。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阅读讲评时, 教师要纠正学生的一个错误认识, 即想弄懂每一个词, 帮助学生形成快速阅读策略, 提高阅读速度, 缓解紧张心理, 如:根据文章体裁确定阅读重点的策略, 从篇章结构角度抓住行文脉络的策略, 寻找主题句分清观点与事实的策略, 抓住句子的主干删去枝节的策略等。在分析学生试卷得失时, 教师要努力捕捉试卷中学生的每一个亮点使其充分闪耀, 让表扬和激励贯穿于整个讲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 积极性是一种主要由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培养出来的感情, 应创设情境, 激发阅读欲望, 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 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 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

八、结语

阅读理解讲评课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帮助学生从语言知识、篇章结构、解题技巧、文化知识四个方面建构整体网络, 使学生逐渐形成阅读技能;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负面情绪的疏导, 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只有这样, 阅读讲评课才能成为高效课堂。

关键词在英语阅读中的妙用

关键词是一种很重要、很实用的阅读技巧。关键词在阅读中的妙用主要在于, 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地确定题目中所要求的具体信息的位置和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在做阅读理解题时, 关键词的使用通常遵循三个步骤:

1.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有两种:一种是题目中的关键词, 另一种是文中所给出的关键词。通常我们认为关键词就是题目中或文中最重要的某个词或多个词, 如果改变它或它们, 那么题目和整篇文章或整篇文章的某个部分将发生根本改变。

2.利用关键词确定答案所在的大概位置。利用题目中的关键词可以确定答案在文中的大概位置, 利用文中的关键词可以确定答案的大概范围。在文中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原词或同根词或近义词甚至是反义词, 那么通常可以确定要找的答案就在该词之后的内容中, 但有时也可能在其之前的内容中, 也就是说要就近寻找。

上一篇:体育场馆利用下一篇:读者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