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谈

2024-07-25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谈(通用7篇)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谈 篇1

原题回放:

草原怀想

鲍尔吉·原野

(1)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2) 站在草原上, 你勉力前眺, 或回头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3) 在都市里生活, 或是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 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 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

(4) 然而草原没有。

(5) 蒙古牧人前瞻的时候, 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 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6) 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 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 只可感受。

(7)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 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这颜色无疑是绿, 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 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霭中的淡蓝。

(8) 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9) 和海一样, 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 极单纯,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10)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 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 它的第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于, 胸可以接触草原, 抚摸、打滚儿甚至过夜, 而海上则行不通。

(11) 在草原上,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 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 也可以说局促。人, 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 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 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 只剩下天地人,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二十世纪哲学反复提示人们注意自己的处境, 在草原上,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 果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 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12) 外来的旅人, 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13) 在克什克腾, 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 我愿意像母牛一样, 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 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 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14) 草原上没有树, 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 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我扯住衣襟, 凝立冥想。关于克什克腾的一些旧事, 譬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立碑、康熙大战噶尔丹等等一俱杳然而无踪。

(15) 草原与我一样, 也是善望者, 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1.找出文章开篇总写草原特点的句子。

2.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有何不同?

3.联系全文说说 (11) 、 (13) 段划线句子的思想内涵。

(1) 在草原上,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 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 也可以说局促。

(2) 当我在草原上, 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 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4.同样以草原为题材的《敕勒歌》中“天似穹庐”与选文中哪一句意境相同?

5.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请谈谈你对草原的理解。 (不超过50字, 不得照搬选文中语句)

(甘肃省定西市2007年中考语文试题)

思路点拨:

本文是一篇意蕴隽永的优美散文, 特点, 赞美草原的雄浑壮阔, 表现了作者对草原母亲深沉的爱。试题关联五个方面的考点。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能力。答题时认真审视文章标题, 然后通读全文, 再依考题要求细读文章开头部分, 即可找出所需答案。参考答案·:··“·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和语言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认真细读相关语段, 然后快速从语段中摘出语言予以概括。参考答案:“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 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 因而困惑。”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语段中重点句子的理解与阐释。答题时仔细研读 (11) 、 (13) 的内容, 然后重点研读划线句子, 联系上下文, 抓住划线句子中重点词语和上下文的关键词语, 从句中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参考答案:“ (1) 句写出因辽阔无边而引起不自由感、局促感, 体现出了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 (2) 句面对草原, 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 形象说明作者对草原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

第4题是一道比较简单的“比较阅读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与散文中意境的感悟。参考答案:“天, 果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

第5题是一道主观题, 也是一道开放题, 答题时紧紧围绕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按规定字数发表自己的见解, 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 (1) 草原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恩赐, 应该珍爱并加以保护。 (2) 对草原雄浑壮阔给予诗意的赞美。 (3) 表达对草原的热爱与向往。 (4) 强调人与草原的相互依存关系。”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谈 篇2

【知识点储备】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三、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十六、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七、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 (议论文、记叙文)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四、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五、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六、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答题方式: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七、小说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八、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篇3

【关键词】现代文 考试 阅读

在各种语文考试中,如果这方面造成失误,得分率偏低,将使考生的语文成绩大幅度下滑。为此,对于现代文阅读,考生除了熟练掌握内容及其它诸方面的相关知识,注重知识的迁移外,特别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我想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积累的肤浅认识或者说点滴经验阐述于下,希望能被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和学生们借鉴,尽量促使考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得分率得到提高。

一、通览全局,仔细精读

考生进人语段阅读时,务必先从整体上精读文段,反复咀嚼。所谓精读,就是要读懂吃透,要从整体人手,而后局部理解。也就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再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最终实现整体理解文段的目的。

具体过程是:读第一遍要认真体会整个文段大体讲些什么,中心意思是什么,这是初级阶段;读第二遍要深入把握文段中各方面之间的关系,譬如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这一遍要求精细,读后把文后的问题看完,并初步理出一个头绪来。接下来须逐一带着这些问题读第三遍,这一遍更要求细读。要把字词与句子的关系,句子与文法修辞的关系,句子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要注意。要深入到文段的每句话中,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深层含义,做到把整个文段输人大脑,这样方能逐一答题。

二、洞悉局部、感悟语境

在阅读解题中,就某一道试题有针对性地斟酌文段的局部,洞悉其义,感悟语境也是必要的。语境就是作者运用语言材料,表达思想感情而形成的特定环境。而语感则是客观的,是读者对客观具体的语境的认识,任何字、词只有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对客观事物感觉、想象,以达到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如:在某份语文知识竞赛卷中有这样一题:“第7段中开头的‘倥偬’一词的意思是。”乍看到这个词,一是读音不准,二是不知其义,做这样的题,应首先找到词的位置,局部体会理解前后句子的意思,进而感悟这个词的语言环境,这样就能琢磨出这个词的意思是“岁月流逝得很快。”

三、捕捉词句,寻找依据

目前,绝大多数现代文阅读中,都涉及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寻找词句作答的题式,这是对学生运用能力的考查。有这样一道题:“分别从第2段文字中找出能证明尼隆和卡普隆‘韧性好’、‘耐磨耐洗’、‘富有伸缩性’的例句”。解答这道题,先应精读文章第2段,寻找与三个词有关的句子,而后淘汰那些与题目无关的词与句子,就可以选择出最佳表达的句子。遇上像这样一类题目,考生必须按照题目的要求,对应文段相应的部分,精读此处,捕捉与之相关的词句,进而选择、组合,作为答题依据。

四、选择方法,运用技巧

现代文阅读考查面广,题式杂。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考生如能正确而自如地选取理想的解题方法,灵活运用解题技巧,那将会省时省力,提高答题的命中率。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阅读释疑的方法,仅供参考。(1)排误筛选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试题选项中的错误,逐一排除,最后找到答案。(2)优化比较法。此法适应两个选项都有一定的道理,而在其中一个更为切题的情况下。(3)联系对照法。(4)严格审题 回答主观性试题,首先是要注意审题,试题经命题人精心设计,一句一词,包括标题、注释、都是解题的主要条件或提示。不能有半点马虎。表述题解答错误不少是由于对题意理解有错误所至。(5)找准概括范围,文字概括的范围很重要,要以避免文字答题的不全面。不少考生答题不全面,甚至原文中有现成的话没有答,就是因为概括范围没找准。

现代文阅读中,命题者总是把若干题目充当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来考虑。因此,考生應首先把握文章的中心,经过认真分析,前后对照,把作者的观点和思路理清,才能准确迅速地解答。此外,还有熟点引入法、难点定弦法、组合求同法等,须综合运用,效果更佳。

中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篇4

阅读答题的的过程及目标包括这样三个层次:

一是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用较快速度读课文, 能明确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各段之间的联系, 以及文章的体裁、中心。不过多顾及细节。"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任何语言片断都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任何问题都是有语言背景的。

二是细部研读课文, 要逐句逐段的精读, 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层分段, 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对段意进行归纳概括。由段到篇, 理清句、段、篇的关系, 从各段之间的联系中, 体会作者的思路。

三是总体把握课文, 达到理清全文结构, 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中心, 以及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即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从阅读行为看, 经过对各部分的感知、辨认、理解, 才有可能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致更完整、深刻地理解文章全貌。

具体解题方法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排除干扰, 依文解题

近几年中考题中主观性阅读题的答案, 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 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 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 答题也应“依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 保留有用信息的语句。如果无明文规定, 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者摘录原文中的语词和句子作答。例: (2008重庆) 《梦幻视觉“水利方”》 (5) 有人担心“水利方”的外层薄膜容易堆积尘土, 影响美观, 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对此作出回答。

答:“水利方”的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能ETFE (聚四氟乙烯) 膜材料;又奇妙的自洁功能, 不沾附尘土, 风一吹, 土就走了。

可见, 尽量裁取原词原句即用“依文解题法”作答, 是获得分数的一个好办法。解答主观性。

二、抓住分值对应点

阅读, 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搬来说, 超过2分的题, 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 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例: (2008长春) 《失去的书桌》 (3) 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 (3分)

答:⑴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⑵在书桌上画画;⑶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这就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 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 使答案完备。

三、提取信息, 归纳重组

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者几段文字中, 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 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 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 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 最后作恰当规范地表述就可以了。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题型:

(一) 、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经历) 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 筛选材料, 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 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不超过80个字) (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 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 因此, 抓住了中心句, 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 关键词句进行

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 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 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 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 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 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 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 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 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

找中心句, 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 归纳段意:本段 (概括或具体) 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四、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 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 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 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 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 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 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篇5

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王春华

现代文阅读题,是中考、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题型。面对现代文阅读题,答题者务必要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根本上说,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为此,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要掌握为文章标段、概括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的基本方法。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生动形象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过渡句、抒情议论句等,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先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对文章有个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画出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句子、段落,找出各段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析的词句。通过找关键词句进一步理清作者的思路。

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文眼”。作为托物言志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这些词句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这些地方往往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平时训练时一定要坚持,先慢后快,先易后难。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技巧。现代文阅读的审题,简单来说,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的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没有头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者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答题点,锁定答题区间。

只要找出了原文中的相关区间,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出的。题干提示的答案范围,规定了答题角度,提供了答题思路隐含的答题信息,体现了答题规律。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中考文学作品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区间,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式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题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形式。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具体形象,具有这些特色的语句历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

答题时首先要整合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答案。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不是直接摘抄,有时要以文中的词句为基础略做改动来回答,有时要纵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方法一般有先抑后扬、象征、托物言志等,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等。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等。分析时一般从修辞手法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即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说明顺序主要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等。

论证方法,初中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证的方式主要是立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理等;事实论据包括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如果能对以上这些常用术语的内涵理解清楚,可以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现代文阅读题解题“三法” 篇6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技巧;方法

一、细读材料,明确文意。现代文阅读题一般总是由题目和材料两部分组成。研读材料,明确题意是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的前提。一味地追求速度,忽略对材料的钻研,未认真审清题目的意向,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因而认真读题,是答好的前提,试题提供的阅读材料是命题的依据,当然也是答题的依据。研读阅读材料,先要辨清是什么文体,进而掌握它的行文思路,把握它的表达技巧,要尽量从深层处领会材料所蕴含的精义。读通材料是一个方面,审清题意又是一个方面。从表面看,这类题似乎俱是“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的格局,其实,现代文阅读后面小题组合情况是大不相同的,命题者自有其设计意图,而考查的角度和重点也常常因题而异,为了增加某些题目的难度,命题者往往对试题作了一些机变或者故布一些疑阵,我们在审题时就要多思多辨,排除命题中设计者设置的“干扰”,使自己的应对思路准确地与命题意向接轨,才能收到良好的答题效果。研读材料,审清题意,两者相辅才能相成。材料领会了,命题意向没有搞清,答题往往功亏一篑;命题意向清楚了,而材料读的不透彻,答题时只能在表层上作文章,就难以达到一定的质量。我们说,阅读题,顾名思义就是要“读”,读好材料,读好题目,是答好阅读题的先决条件。

二、针对问题,切中肯綮。现代文阅读文后设置的问题都是由阅读材料派生出来的。驾驭了材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然而,答题的效果很大程度则取决于考生是否能针对题目的要求,答在“肯綮”上。每一个具体的试题总有它具体的、特定的要求,答题时应针对考查点,将答案落在实处。要使阅读题的解答取得理想的效果,应把每一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材料中追本溯源,消除思路上的阻滞,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如果是属于语文基础知识型的试题,就要回忆与之相关的语文知识,沟通彼与此的桥梁。例如解释词义的试题就要注意它的本义和引申义,特别要注意文章的布局,从中理出针对题意的经纬,分析文章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联系;如果是领会理解型的试题,则更应当对提供的材料认真研读,才能弄清命题的实质,不致于出现与材料题旨相悖的现象。

具体的试题,其类型是多样的,但无论哪一种题型,针对要求,就是要找到答题的“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解题的技巧。明确试题的考查方向和目标,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要求,养成正确的良好的答题习惯,是答好现代文阅读题的基本功,这在平时就应进行严格的训练。

三、书写工整,速度适中。考语文,每一个考生都知道作文的书写有一定的格式,但往往忽视了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卷面书写行款格式也有一定的要求。如凡文字书写,必须横式书写,注意间距与行距,不要写得过紧过松,字间的疏密应均匀,字的大小应适当。答案应填写在试题所规定的部位上,不能随心所欲,不要随便改动试题所展示的符号,一切答题款式都应符合试题的具体要求。

书写是否认真,答题款式是否规范,反映了考生的语文素质和思想素养,而这正是重大考试的考测目标之一。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解题指要 篇7

常见的作用题命题形式是:“作者这样写(或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下面对20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作用题”进行简要的分类列举:

1考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

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3考查重要句子或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

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考查细节描写对表达效果的作用

如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16题:“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5考查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如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及答题要点有:

1句子或段落在结构中的作用

句子或段落在文章结构上的主要作用有:①开头句段: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引出下文(开启下文),开篇设疑,开门见山,开篇点题,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等。②中间句段: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埋伏笔、作铺垫,扩展思路,丰富内涵,烘托或反衬形象、意境或情感等。③结尾句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或暗示主题、强化感情),首尾呼应,照应文题,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等。

[例1](2008年高考福建卷《吟风》阅读)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

[解析]此题考查开头部分在结构上的作用。解答时需要联系前后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风”,开篇却写银杏。要解答其作用,一要从选材的角度,分析写银杏与写风的关系;二要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先写银杏后写风的作用。

[参考答案]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2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作用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或主题。另外,第一人称在结构上有时也有线索作用。

[例2](2008年高考浙江卷《乌米》阅读)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解析]第二问实际上是考查第一人称在文中的作用。只需联系有关第一人称的作用知识,便很容易作答。

[参考答案]形象(略)。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见证人”也可);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贯穿文章始终”也可);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2)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

[例3](2000年高考全国卷《长城》阅读)第(1)小题:“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

3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或环境描写一般出现在记叙类散文或小说中。记叙类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写景抒情类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一般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所以应结合文章主题来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重要作用是以景衬人,具体来说一般有两大作用,一是推动情节发展,点化人物的命运;二是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的转折。

[例4](2008年高考宁夏海南卷《二十年以后》阅读)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解析]此题要求回答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只要冷静回顾一下已学过的关于环境描写作用的知识,再理理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就会做出准确回答。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4插入看似与主要内容无关的事件、史实或片段的作用

文章的有些内容看似与主体内容无关,其实正是体现作者的匠心之处。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另外插入内容可能是与主要内容形成对比、反衬,或映衬主要内容等。

[例5](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马缨花》阅读)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解析]回答此类题要遵循基本的答题程序。首先指出题目中的内容使用了什么写法(用术语),其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所在,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对其作用进行总结。

[参考答案]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

5引用名言、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名言、诗文、格言等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或强化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引用的作用一般是为了展现或丰满主要人物的形象,帮助表达情感等。

[例6](2008年高考山东卷《歌德之勺》阅读)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

[解析]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引用名言的作用。只需分析引文对表现主要形象的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答出“因为恩格斯是伟人,他的话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广为人知,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意思也可。

6修辞的作用

(1)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对比、排比与反复。比喻使语言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拟人使语言生动活泼,同时还便于直抒胸臆;对比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突出、鲜明、深刻;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同时还便于语义的层层递进或语境的步步扩大,使语言具有整齐美、和谐美等;反复可以突出语义形象、强调情感或渲染氛围等。如果答题要求中没有字数限制,那么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挥,则会让答案更全面。

[例7](2008年高考天津卷《敦煌》阅读)赏析下面文字。

[相关文段]当一个荚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钱,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手法的运用等多个角度进行。鉴赏时,一要分析运用了什么手法,二要分析运用这些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7细节描写的作用

透过细节描写理解分析所描述对象的特征,以及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主体对象的作用,是高考题中较别致的角度。对细节描写作用的理解当然离不开对事物主体特征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对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分析。

[例8](2008年高考湖北卷《雾》阅读,相关文段见下篇文章)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解析]作者之所以误认为鲜花是红砖,就是因为雾模糊了人的视线;写动物的叫声,也是为了展现雾把清晰的东西模糊起来给人带来的一种朦胧美。这样写一方面使雾的特点得以形象体现,另一方面也使文本显得厚实了,同时对动物和鲜花的描写也使文章多了些生气,添了几分情趣。

上一篇:医院加强基建审计研究下一篇:废弃节能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