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共12篇)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 篇1
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现代文阅读的分值越来越重, 占总分的30%~40%。这部分试题能否正确解答, 将严重影响整套试卷得分的高低。从实际考试情况来看, 学生得分率普遍只有60%左右。
中考阅读复习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才能使学生准确答题, 拿到高分呢?笔者在实践中, 采取“发现问题, 明确考点, 分项突破”的十二字方针, 突出针对性, 注重实效性, 有效提高了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和答题得分率。
第一、会诊学生, 发现问题。通过对历次语文试卷的仔细分析, 笔者发现学生阅读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文体基础知识欠缺, 常常张冠李戴。 (2) 审题不准不全, 答非所问。 (3) 扣点意识不强, 遗漏要点。 (4) 整体把握能力欠佳。 (5) 答题时脱离文章主旨和具体语境, 作架空分析。 (6) 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明、缺乏文采。
究其原因, 主要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都是课外的, 多为开放性试题, 学生没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第二、深研考纲, 明确考点。近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要求主要有: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 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4) 把握文章基本意思,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5)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 初步领悟文学作品内涵;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有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些要求, 涵盖了语文文体知识、词句理解、信息提取、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考点, 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三、抓住考点, 分项突破。1、文体训练, 巩固文体知识。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 (记叙文又可细化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叙事散文类、小说类、说理散文类) , 分别从教材中选取一两篇典范文章, 帮助学生梳理文体知识, 形成文体知识网络。如:
记叙文:
记人叙事类——杨绛《老王》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写景状物类——朱自清《春》、冯骥才《珍珠鸟》
(景、物描写+景、物特点+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叙事散文类——莫怀戚《散步》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小说类——《我的叔叔于勒》
(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题探究)
说理散文类——张晓风《行道树》、冰心《谈生命》
(形象描写+特征分析+寓意理解+主旨探究)
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故宫博物院》
(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拓展延伸)
议论文——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事实—事理论证方法)
在此基础上, 还可把常常涉及到的文体知识、答题技巧整理成册, 印制、分发给学生, 并督促学生掌握。
2、考点训练, 把握答题方法。
弄清各考点在考题中的表现形式, 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逐项进行指导和训练。指导必须到位, 方法力求具有可操作性;训练不求多, 只求实效。
比如, 整体把握文意, 可加强速读训练。浏览文章后, 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等。养成读后眼离文章, 用脑回顾、梳理、概括等整体把握的习惯。
又比如,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可通过抓关键语句、扣具体语境、结合文章主旨、联系修辞手法和看文中的位置来理解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再比如, 归纳提炼要点, 可用找出文中能表达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核心语句的摘抄法;可用选取文中关键词语形成概括句的摘要法;也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归纳法。
3、审题训练, 明确答题要求。
考试中由于时间有限, 有的学生因急于答题而忽略了审题这一重要环节, 白白丢掉了不少分。因此审题训练尤为重要。
那么, 怎样审题呢?要咬文嚼字, 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者意图;看有几个要求;根据分值推出有几个答题要点;在文中哪些区域去找寻或归纳答案;答题时是用原文或是用自己的话;是归纳概括或是具体描绘。这些方面在题目中都有暗示或明确指出了的。
通过训练, 要使学生明白:题干显示了命题意图, 提示了答题范围, 规定了答题角度, 提供了答题思路, 隐含了答题信息, 体现了答题规律。
4、语言训练, 规范答题表述。
现代文阅读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一般是读写结合, 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因此,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但直接摘抄的很少, 更多的是筛选整合信息, 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出来。
答题的语言要做到: (1) 简明、顺畅、准确; (2) 条理清晰, 尽量分点回答; (3) 表达富于美感和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答题语言不能过于简省, 三言两语, 甚至几个词就答完题, 会给人造成表意不完整、轻率答题之感。答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或一段话。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 篇2
二十一中 刘凤影
概括型
考点
【考点内涵解说】
阅读中的概括,就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某种内容的大意。概括题是一种“大众化”的阅读题,它的身影可以说是无卷不在。从操作的角度来讲,概括题又是一种读写结合的题型,可以说是读写结合的最常用形式。中考阅读中的概括题出题角度丰富,其中大量的是正面出题,如要求概括文段的中心或文章的主旨,概括文段、文章、事件的内容,概括文章的思路或层次及层意,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事物的成因、过程、情节或共同特点,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等等,均是常见的题目。另外也有一些题是从侧面入手对概括能力进行考查,如要求写出材料的内容提要,要求简要叙述文章的故事情节,要求把材料改写成一句话新闻,要求将材料进行归类等。它们好像不考查“概括”,但必须经过“概括”这一环节才能答题,实质上也是概括题的出题角度。另外,一些“根据文章内容简答”、“根据文章内容简述”之类的题,实际上也包含有概括答题的意味。
【应对技法点拨】
概括题考查的,是看考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所以“概括”实际上是对材料进行精要的提炼,其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提取法。即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将其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既适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答题的题目,又适于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
2.组合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组合的视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之上、文章或者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之上。
3.自写法。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概括的最重要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给文章加上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答题时应进行要点综合式的概括,进行分步分层的概括,进行突出重点、突出主体的概括。
以上是答题的基本方法,还有一种特别的`方法是提炼法,提炼法主要用于发现规律,或是构段的规律,或是写句的规律等等,其思维方式是求其共同点,答题时要运用自写法。
【综合练习】
(-)随着资源性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资源型产业,不断祭起“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壁垒”等法宝,将资源性产品的国际贸易战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例如,最近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工业,制定了钢铁保障措施方案,不惜与全球钢铁工业开战。近年来,全球每年均发生近千件“反倾销”案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针对资源性产品的。20,欧盟、美国针对中国有色金属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就有钼铁、铝箔、镁粉镁粒、氧化锌等4起,涉案金额达5亿美元。
1.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这段文字举例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1.发达国家加剧资源性产品国际贸易战(从全段的中心句中提取关键词句,注意不能丢了“发达国家”)
2.主要列举美国的例子(从事件的共同性方面去概括)
(二)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首次超过60%。其中北京、上海、新疆、江苏等地的高考录取率都超过 75%。但高分考生集中报考北大、清华等名牌重点院校的现象十分突出,致使一些名牌重点院校的平均分数比往年提高了20-80分,北大、清华则超过了120分。与此相反,许多一般院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所属院校和专科、高职及民办院校生源明显不足,主动放弃这些院校的考生今年大幅度增加。
分别概括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1.2001年全国高考录取率很高(主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2.高分考生报考名牌重点院校现象突出(提取文中关键语句)
3.很多一般院校生源明显不足(提取文中关键语句)
(三)假如在一次具有关键意义的决战中,你竟无可挽回地失败了,你坠入痛苦的深渊,你挣扎,你简直不想再活下去。在这失望乃至绝望的时刻,你可得沉住气,你可得经受住命运的考验,你可得抹去你的眼泪,继续你的战斗。
假如命运把你抛向遥远的荒漠,你生活困苦,潦倒不堪,甚至流离失所,在穷乡僻壤四处漂泊,你可别自惭形秽。只要你自强不息,谁也阻挡不了你的前进。你高贵的心灵自是漫漫长夜中的明灯,你的清贫自是你廉直的见证,你的良心自有永恒的笑容。
假如你的锦瑟年华被可怕的旋风葬送了,你青春岁月的大好光阴被空前的浩劫耽误了,你可得遵循“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古训,“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抓紧时机,加倍努力,迎头赶上。
假如你由于被误解而孤立无援,由于受冤屈而四面楚歌,由于受压制而身处逆境,由于被嫉妒而流言四起,由于被诬陷而声名狼藉,你可得相信: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历史宣判你无罪;“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乌云决计遮不住太阳,妖雾决计掩不住真理的光辉。……坚韧是通向成功的渡船,是一切任重而道远的有志之士必不可少的品质。谁想达到光辉的顶点,摘取高峰的明珠,夺得人生征途的最后胜利,谁就得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地拼搏到底。
1.文中的四个“假如”所领起的所有内容,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四个“假如”段的结构基本相同,它们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说明你对此文语言特点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1.人生忧患(或人生不幸,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答这样的题应提炼材料的共性)
2.第一层进行假设,第二层进行勉励(与之相近的答案也可,答这样的题要先分析,再提炼,求其共同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 篇3
关键词:阅读;中考;策略
中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而如何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是教师以及家长来十分关注的事情。语文复习见效相对慢,因此许多学生对于语文复习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这也直接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困惑。要解决这种困惑,初中语文教师就必须懂得逐个击破,现代文阅读向来就是中考中失分较多的模块,因此本文就现代文阅读的复习进行策略探析。
一、明确目的,走出盲区
语文阅读以及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考试的两大重点,现代文阅读对于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以及学生在进行教学或者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明确阅读训练的目的。
1.学生学习现代文的原因探寻
现代文使用现代语言来表述人的个人情感,与现实生活更为贴近,因此进行现代文学习更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学会字词句的用法。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教授课程内容,也需要将课程内容带入生活中,并且能够使用适当的语句来描述自己的生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运用技法的教授,很少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运用,学生仍旧处于诵读课文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和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由于和现实生活脱节,因此学生在进行现代文学习时往往会感到迷惑,不明白自己学习现代文的意义在何处,这也就导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差。
2.中考现代文的考试重点
从目前的中考试卷来看,可以发现现代文阅读篇数为二,一般来说是一篇记叙类的文章,一篇议论或者说明文,考查的内容主要是理解文章大意,依照内容解释词语,进行句子分析,文章结构及技巧以及基于文章的拓展迁移等,这些题型的设定主要是为了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进行评定,也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知识水平。
二、关注重点,明确方向
现今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都是摘选自名家著作或者是优秀文章,因此内涵相对丰富,值得被借鉴学习。但是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认清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不是生搬语言,而应当学会其中的运用技法,并且将这技法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来,描述现实生活。现代文往往是和作者的时代背景相融合,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关注。
1.对作者所处背景环境进行关注
时代背景往往与作品的背景环境相映衬,社会环境是造就作品环境的根源,社会环境往往能够催生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当充分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要从时代背景出发去理解作者的文章,从而获取到正确的文章信息。
2.对作者的生活环境进行细致体会
环境往往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其个人情感以及行为都会被环境所影响,在进行写作时也会无意识地将这种观念植入文章。因此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不仅要从作者所处的大环境出发,还需要对作者个人的社会环境加以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
三、掌握方法,解决问题
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要把握文章中心,要从中体会到哲学思想,从而指引人生。但是在进行中考阅读时,由于阅读时间有限,因此不能够这么细致地品味文章,就应当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文章的中心内容进行提炼。因此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在中考阅读中获得高分。
1.先阅读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在阅读文章之前,可以先进行问题的阅读,带着问题阅读文章能够进一步提升阅读效率,从而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有目的的阅读和无目的的阅读从本质上来说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目的的阅读会针对文章的重点信息进行把控,而无目的的阅读很容易将重点分散,关注到一些非重点的细节之上。因而,教师在进行阅读技巧的教授时,应当引导学生先进行问题的阅读,之后再进行材料阅读。
2.由易入难,按序解决
由于中考的难度比例是固定的,而难度较大的题占据的比例一般固定在十分之一。因此有十分之九的题目是属于中等以及简单题。在进行中考复习的过程中,应当秉承从易到难的原则,这不仅能让学生产生自信,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确保在容易问题上得分。
中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当充分重视。以上就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进行了叙述,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中学生提升中考语文成绩,也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童志斌.现代文阅读训练:二[J].语文知识,2005(3).
[2]姜有荣.现代文阅读 高分突破指导[J].中学文科,2005(1).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策略 篇4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策略,主题,答案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学生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不仅要有相当的阅读能力,而且要掌握相应的答题策略。
一、要读懂文章
读懂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也是做题的第一步。要读懂的东西包括文章的体裁、内容和主题等,尤以主题为最重要。有些人认为要先审视文后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这种认识是偏颇的。作者写文章是有明确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乃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或表现为某种观点,或表现为某种道理或某种感情,等等。为了达到目标,他要去选择恰当的题材和体裁,去考虑文章的布局、详略、修辞等。所以文章是围绕中心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所有的东西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题,都与中心密切关联。读懂了文章的中心,很多问题的答案已经在头脑中自然生成了,这样答起题来才能够切中肯綮,游刃有余。不读文章先看题目,然后到文章中找答案,看来是有的放矢,实则是本末倒置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舍得花时间去研究文章的主题。那么,怎样才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呢?
1. 要着眼整体。
既然文章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体,那么我们就不能去肢解它而断章取义。当然,我们首先接触的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文字,而且必须把每一句每一段的意思弄明白了,但这之后一定得眼中无全牛,胸中有成竹,而不只是零零碎碎的枝枝叶叶。读完以后,可以问一问自己,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它们共同的指向是什么?这样十有八九我们就会找到有关主题的线索。之后,还要进一步问自己,我对主题的理解是否准确?这还要进行检验。因为只有主题把握准确了,答题方向才能正确,如果主题理解有误,就会满盘皆输。怎么检验?很简单,采用“代入法”,看一看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文章布局、详略的安排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运用是否都是围绕它而设的。是,你的把握就是准确的;不是或不完全是,说明你的把握可能不对,还要进一步研究。经过这样的探索,我们就不至于因主题理解失误而造成惨重的损失了。
2. 要抓好关键句和关键词。
把握中心离不开对文意的理解。文段的意思、文章各部分的意思,乃至整篇文章的意思,都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概括出来了,也就更便于从整体上把握了。这样的一两句话作者可能已经在文中明白地说出来了,而且一般还有它们特定的位置。在哪里?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结尾,或在文段的连接处,就是我们常说的提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句子有时还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抓住了这些句子,就可以提纲挈领,文意理解了,文章的主题也就不难把握了。
一篇文章,可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而最能体现这些句子意思的,也只有那么寥寥几个词,这样的词,我们叫做关键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这说明它对表达内容或中心很重要,十有八九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如果我们能注意到这一点,就会觉得读懂文章不是很难的事情了。
试想,由整篇文章到那么一串句子,再到一两句话,最终落脚到寥寥的几个词,我们是不是就比较容易地接近文章中心了。
3. 不要太较真。
把握文章中心,并不一定要把文章中心用严谨的语言准确表述出来,除非题目中有概括中心的要求。因为考场上时间毕竟金贵,能在这上面节约的精力我们绝不浪费。一般而言,你能做到心里明白,抓住了几个关键词,不影响对文后题目的解答,也就足够了,没有必要非得那么较真。
二、认真斟酌答案
有的事不必太较真,但面对题目,如何作答,就是非较真不可的事了。阅读,考查的是我们对文章理解、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同时也是对我们表达能力的考验,因为你明白了是一回事,怎样把你的“明白”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则是另一回事。看来,要答好题,我们得在上述两个方面努力。
1. 要审准题目要求。
问你吃饭了没有,你回答“我在写作业”,人家会说你精神有问题。但在考试时确有类似的现象存在,当然,这不是因为答题人的精神问题,而大多是他没有审清题目要求。答题时不要慌手忙脚,要先审清题意,这个题目要求我就什么问题,从哪个范围、哪个角度作答,再按照这样的要求去探究答案,就不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2. 要有文本意识。
目前,多数题目还是从文本的层面而设的,要答好它,就要到文本中去搜集与题目有关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与题目对照,加以去伪存真的筛选,保留下来的信息就是真正有用的了,这时候,就要下功夫去研究它与题目的内在联系,斟酌答案了。有些学生审题后,不能下功夫做这方面的努力,仅凭自己的印象,想当然地或主观臆想地去答题,结果离文意甚远,怎么能反映出对文章的理解呢?
3. 要有体裁意识。
所选文章是记叙性文体,还是抒情性、议论性、说明性文体,答题的角度和术语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例如记叙文中,往往不是单纯使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抒情、议论也会出现,但这里的议论和议论文中的议论,这里的描写和说明文中的描写,其特点和作用是有区别的。再如同样是作比,在记叙性文体里,是一种修辞手法,在议论文里就是一种论证方法,在说明文中又成了一种说明方法。常见学生把说明方法答成对比、比喻,把表达方式答成举例子、拟人等。这样的答非所问,失分就在所难免了。
4. 要有主题意识。
如前所述,一篇文章中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形式的安排,都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除了开放性试题外,题目大都是围绕文章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而设的,这类题目的答案最终要归结到内容或形式如何为中心服务上,因而,我们斟酌答案,就是把题目涉及的信息与文章中心建立起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找到了,题目的答案就有了。所以有了这种意识,我们探究答案的过程也就变得目的明确、省时高效了。
5. 答案要力求完美。
现代文阅读除少数开放性试题外,都会给出参考答案的。“参考”, 一般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固定性,即考生必须按答案给出的意思或范围作答,一层是主观性,即并不要求考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一字不差,而是意对即可。面对这样的理解,有人就松了一口气:那好办,把意思说出来不就行了吗?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先前不是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不仅仅是理解能力,同时还有表达能力吗?试想同样的意思人家的答案言简意赅,你的答案如果啰里啰嗦,不得要领,虽然意思都说出来了,但相比之下高下立判,阅卷老师即使给你分,也是很不舒服的。
看来完美的答案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如何做到完美?就要像我们刚才说的那样,首先要做到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请大家掌握这个原则:能用文中的原句,就用原句,不能用原句,只好自己斟酌语言了,那就考虑文中有没有现成的关键词可用。如果二者都用不上,也不用慌乱,那就调动平时的积累,“自主”选择关键词组织语言。相信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这也不会是难事。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做到“精彩”,语言凝练、顺畅、生动,让人看了有一定美感,这就要看你的语言功底了。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 篇5
【常见考点】
手法欣赏能力不单指文学欣赏能力,它还指对各类文章表达与表现技巧的欣赏。在中考阅读题中,手法欣赏能力的考点主要有:1.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2.说明文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诠释、拟人式写法、答问式结构等。3.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4.散文的表现手法如托物寓意、咏物抒情、人称变化、抑扬结合、联想想像、比喻象征及语言的骈散结合等。5.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另外,语言运用方面的特色、表达方式的运用、欣赏文章美点也可作为考查角度。
【答题点拨】
1.解答手法欣赏方面的题目,要注意调动知识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重文体知识、写作知识、构思知识的积累。
2.要注意对文章通用手法的理解。其实,在手法欣赏的考点中,不少考点是大多数文体所共有的,如:对比的手法、比拟的手法、设置线索的手法、侧面烘托的手法、人称变化的手法、照应的手法、引用的手法等,能够准确地理解、分析这些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答题。
3.要注意对文学作品表达手法的理解。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都要有所领会,这样在答题时就能“说到点子上”。
4.要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却可,不必面面俱到。
5.语言表达要具体、完整,突出层次感,要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做到既有观点,也有例证。
【单项训练】
(一)最贵的蛋是“笨蛋”
阿瓜是个弱智的小孩。
在三年级(1)班里,他的成绩是倒数第一。同学们常取笑他,说头大不中用。每天放学后值日生搞卫生,他都会主动留下来帮忙倒垃圾。更绝的是,白天上课,每隔两节课,他就会条件反射似地把垃圾桶拿到洗手台前认真刷洗。碑最脏最臭的角落,因为阿瓜的负责,成了教室内最醒目的净土。
他总是微笑着,并纯真地看别人以怪异复杂的眼神看自己。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世界上最贵的蛋是什么蛋?”
有人说是金蛋,有人说是原子“弹”,有人说是脸蛋,这时,阿瓜也举手发言,高兴地说:“是笨蛋,因为大家都我笨蛋!”
同学们笑了,老师却没有笑,她走过去轻拍阿瓜的脑瓜说:“是的,你最贵!”
阿瓜的母亲每天放学后都会骑摩托车到校门口接他。一个冬天下雨的傍晚,在回家的路上,阿瓜看见一位踽踽独行的同学,他知道该同学的家离学校较远,便央求妈妈顺道载同学回家,可惜因机车后座装了个铁蓝子,无法再多载另一个人而作罢。
回家后,妈妈忙着在厨房做饭,却隐隐约约听见门外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出门一看,原来是阿瓜正满头大汗地用老虎钳拆掉铁篮子……
妈妈深深地叹了口气,但眼里却涌出了泪花。
多么笨的孩子啊,又是多么善良的宝贝!是因为笨才善良,还是因为善良,才显得笨?
1.根据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阿瓜的形象。2.你认为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吗?试作简洁的说明。
3.在材料选取上,本文运用了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手法吗?请作具体说明。
4.本文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吗?试举例说明。
5.本文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吗?请写出“议”的内容。
(二)报秋
宗璞
①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正的,怎么得了!
②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③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故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④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在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 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玉簪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⑤花开有十几朵,满院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杂放在有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⑦宋代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曾写过: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⑧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⑨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文中有一个句子可以概括玉簪花的特点,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3.试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描写、表现玉簪花之美。
4.第⑨段中使用了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5.全文在构思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具体说说。
6.本文语言表达清新优美,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体会。
【综合阅读】
(三)畏惧美丽
张丽君
①我说得清自己是在哪天走向成熟的,因为打从那天起我开始畏惧美丽。
②我会畏惧一朵美艳的鲜花。我会站在它面前呆呆地看上一个时辰,心中涌动着一股比爱深较妒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热辣辣的感觉。美丽的花朵,对善良的心灵有着一种无可抗拒的威慑力。它召唤着你却不轻许你,谢绝了你却不惹恼你,它让你在它的光辉里沐浴,又让你染着它的清香一步一回头地离开,高尚的手永远是临花轻颤的手。摘走鲜花的人在倾覆美丽的同时也倾覆了自己。
③我会畏惧一双美丽的眼睛。不管是同性的眼睛还是异性的眼睛,只要是用美丽注释的。美丽的眼睛照耀着我。那是一些令我即则怯离又悔、不即不离不甘心的眼睛。在我贫瘠的记忆里,流失了那么多人的姓名,却存活着一双又美丽的眼睛。它们或默默凝睇或顾盼流转,一律真真切切投在我温柔的心幕上——这时,也只有这时,我才有勇气与它们对视。
④我会畏惧一篇精彩的文字。每每于墨香中翻开一本新杂志,在目录上看到某个熟悉的名字,我总是不敢一下子找到相应的页码,生性脆弱的心禁不起那美丽的惊吓和打击。我把那不相干的文章慢慢读完,然后心里便开始发热发冷,发虚发酸,终于英勇地翻开那躲不开的一页,飞快浏览一遍,以便让畏惧稍稍减淡,再回过头来细细咀嚼赏鉴——那些勾魂摄魄令我永生难忘的文字哟!它们是从一枝什么样的笔下流出来的?它们的诞生是艰难还是顺利?这些,永远是我愿意猜测的问题。
⑤……
⑥畏惧美丽,是我最美丽的人生体验。
1.说说贯串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作者为表达自己“畏惧美丽”的感受,在②③④段中都突出了哪个方面的描写?
3.试说说②③④段的结构特点。
4.第①段间接表达了畏惧美丽对人生的意义,请换一种说法将它直接表达出来。
5.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本文首尾两段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
6.根据本文的表达特点,试写一段文字来代替文中的省略号。
(四)读《出师表》
聂作平
恍然,错觉那是一个远行的父亲对留在家乡的儿子的谆谆教诲。
然而,篇首的“臣亮言”三字,又无情地表明了这只是一个出征的臣子向君父所上的奏章而已。从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危机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规劝,诸葛之心可谓人神共鉴。其一生擒孟获定南方,出祁山,伐中原,的确实践了他所许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誓言。然而,恐怕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愿相信,自己一生苦心扶持的蜀汉王国,在他死后仅二十来年,就败在了自己曾寄予了无限希望的君主刘禅手上。
刘禅的平庸无能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人所共知的,连先主刘备临终向诸葛托孤,也不得不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这一欲擒故纵的手法正是把诸葛亮推向死心塌地地为他的傻儿子卖命的一条毒计,使得诸葛亮绝不敢动废王自立的“贼心”。从此,以诸葛亮之智、之聪、之能,竟不得不听从于刘禅之蠢、之愚、之笨,从此,一代贤相为了君臣父子那套鬼花样,竟把自己卖给了刘家王朝,把自己的命运绑在一个平庸王朝的战车之上……设若当初诸葛亮不为愚忠思想所囿,择贤主而尽其能,甚或自立为蜀中之主,三分天下究竟归谁之手,亦未可知也!]
尽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事必躬亲,最终也只落得五五丈原一夕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何也?只因他所从事的事业成功的概率几近于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人格上是可敬的,在现实和历史中则是可悲的!
历史是公正的,它让刘备之类想家天下万世一系者的美梦在其愚子身上便作了了结;历史却又是不公正的,它让本该做君主、做父亲的人做了大臣、儿子……
1.与一般赞美诸葛亮的文章相比,本文在立意上显得特别的一点是什么?
2.文章强调刘禅的“平庸无能”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起何作用?
3.简要评析本文的语言风格。4.全文“点题”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法欣赏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一)1.阿瓜是一个勤劳、纯真、善良的笨孩子 2.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第二段。(或:如学生的笑与老师的不笑)3.是的 略写了阿瓜倒垃圾与发言的事,详写了拆摩托车上铁篮子的事 4.文中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老师的话和妈妈的泪 5.文中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多么笨的孩子啊,又是多么善良的宝贝!是因为笨才善良,还是因为善良,才显得笨?”这一句就是“议”
(二)1.这花的生命力极强 2.反衬玉簪花生命力强 3.答案不惟一。可以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可以说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也可以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4.层层铺展,形成排比,表现了作者对生活感悟很深 5.借物抒情,卒章显志;作者以玉簪花的生命力强、特殊芳香表现了自己宁静淡泊而又积极向上的心境 6.此题答案不惟一,言之有理即可
(三)1.畏惧美丽 2.突出了心理描写 3.都运用了首括句,形成总分式结构 4.畏惧美丽,是“我”成熟的标志 5.运用首尾照应的手法、突出了畏惧美丽对“我”成长的意义 6.要求结构相似并能表达自己对本文观点的阐释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 篇6
【关键词】中考;现代文阅读;高效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文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中考试卷中其所占据分数的比例紧随作文之后。学生现代文课外阅读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成绩的好坏。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高效备战中考,是中学教师及学生共同要思考的问题。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发展趋势
中考现代文阅读主要有三种文体,分别是文学作品(包含记叙文、散文、小说)、议论文和说明文。从近几年中考试卷中出现的文章来看,中考现代文阅读向着文学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命题中包含了更多的感情色彩。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文体分析
对过去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分析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文学作品阅读、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阅读选文具有相当的人文色彩,话题接近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同时了解社会的热门时事,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从对语言文字的考察逐渐转向了对语言形式的考察,逐渐从考查文章的体裁、结构,广泛涉及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词语的意境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从而反映学生对文章整体理解的深度[1]。
(二)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分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不断创新,不再局限于既定的几个问题,很多属于开放性的命题,没有规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不受所谓“答案”的限制,自由发挥。不论哪种问题阅读,其命题更加着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类似“概括本文的主旨”或是“文章中用到的艺术手法”“筛选概括要点”这类能够反映学生对整篇文章理解深度的问题不断增多。命题中仍然会涉及对整篇文章文体的考察,如记叙文中,主要考察人物、地点、时间几个基本要素以及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说明文中,主要考察说明方法以及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议论文中,主要考察论点、论据、议论方法以及论证思路。课外阅读命题凸显了文章的文体特色,考查学生对文章文体的掌握是否准确[2]。
二、构建中考现代文课外阅读高效备考策略的思路
根据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发展趋势及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提出以下备考策略。
(一)加大课外阅读量,了解时事热点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提升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于现代文课外阅读这一板块来说,选用的文章、命题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可以说,仅仅通过教材知识是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因此,平时要引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通过点滴积累增强文学素养,提升自身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在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明确阅读文章中感受到了什么,写什么(内容情感)、怎样写(手法)、哪些字词或语句触动了自己,不断进行积累总结,提升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二)立足文本,明确答题思路
学生在训练现代文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立足文本,明确思路,按照摸索出的规律有条不紊的阅读、答题。
1.浏览问题,略读速读知大意。
在阅读文章之前,要先浏览一遍问题,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学生不需要马上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是去感知文章的整体,根据问题来确定文章的重点在哪里。准确掌握文体特点,掌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如果是记叙文,要确定文章的六要素;如果是说明文,要大概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或者说明方法;如果是议论文,要大概了解论点和论据。同时,通过掌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进一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细致研读深入理解,划定答案区域。
读完一遍文章,大概掌握主旨以后,不要着急答题,要重新浏览一遍问题,带着问题细读文章。许多问题有相应的答案范围提示,如:“阅读1-3段,佛山武术独特的贡献和地位有哪些,请分点概括”(2015佛山市中考语文试卷说明文《佛山武术名震四方》),此类问题明确提示了研读范围是1-3段,这是答案区域所在。对于文章中出现比较经典的字词、写作手法、关键句段(抒情议论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要格外注意,运用圈点画的方法关注,通过前后对照或关联,对整篇文章进行深入理解。如果此时仍有个别问题没有思路,要立足文本,寻找相关的段落仔细研读,看自己是否漏掉了什么重点。
3.筛选概括,规范答题同时灵活补充。
答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最后一步,学生要通过文字描述自己所理解到的东西。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辨析考点后,在对应区域内尽量筛选文本关键词句,涉及文本原话时,尽量不要直接引用,而是紧扣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同时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答案与问题一致性、分点答题的条理性。在中考阅读答题中保证答案完整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言简意赅,不要超出答题区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值得提醒的是,中考阅读文本选材的多元化和越来越凸显的人文性特点,对考生对文本阅读的理解以及在阅读中获得独特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和考生在备考中切不可过于强调答题的模式而忽略了思辨性阅读,在规范答题训练的同时要灵活补充答案,方能赢得漂亮。
三、总结
学生要适应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发展趋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加大课外作品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要关注时事热点,掌握社会动态。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明确思路,掌握技巧。带着问题浏览全文,略读速读知大意;明确主旨,细致研读深入理解后,划定答案区域,最后筛选概括,规范答题的同时注意灵活补充答案。
参考文献
[1]吉俊维.新课标下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与答题策略[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李燕.把握规律知能结合——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1(5).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 篇7
中考现代文阅读越来越注重语文自身因素的考查, 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从题型看, 主观性试题一路攀升, 客观性试题大为减少。从考查内容看, 加重了对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识记型试题减少;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尤其是对“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考查较多, 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读透”文章。从选材看, 阅读的材料选自课外, 选文更注重人文性, 强调以人为本。总之, 阅读考查无非是对学生基本辨识能力、基本分析能力、整体把握能力、概括提炼能力、语言品味能力、手法欣赏能力、感受评价能力等基本能力的考查。而学生的这些能力, 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 它是一个长期的语文积淀过程。
面临中考, 大多数老师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的做法, 根据“考纲”和新课标要求, 亦步亦趋, 按部就班地分块复习, 课内外结合的框架, 突出能力的检测。选取的材料大多是历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阅读题。可是这样重复的演练, 往往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缺少对学生答题中的盲点关注, 不可避免地走入了备考的误区。
那么, 怎样才能走出误区, 全面提高语文备考质量呢?现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复习实践来谈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趋势及复习方法。
一、实现文本课外迁移
课文是教材编写者依据大纲或课标在众多文章中千淘万选而来的, 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范文”, 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其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典范篇章。我们的课文, 注意充分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 注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色彩, 能够承担起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 从而保证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正因为如此, 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从课文中获得知识。
聚焦课文, 对这些文质兼美的典范篇章精雕细凿, 深刻消化, 使之化为培养语文素养的“养分”。然后以此为基础, 眼光“向外”, 通过对大量富有新鲜气息的时文的阅读补充,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成功的花……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雪雨。”读到冰心这句诗时, 笔者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惊喜, 多富有诗情的语文呀!如果孩子们进行创造性仿写, 相信会有灵感的火花产生。再拿九年级的几篇课文来说, 《鼎湖山听泉》、《小石潭记》、《雪》……哪一篇不是文学类文本的精美范例?它们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还是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 都值得我们去品味, 对这些文章必须精读。
精读文章要深入钻研教材, 明确重点难点, 找好教材的切入点, 创设好教学情景, 以引发学生读书、思考和训练。教学时, 要注意文学欣赏的感悟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使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对古今中外名著的大量欣赏中, 学生可以尽情的在文字海洋中徜徉,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加强语言能力。引导学生对美文的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及语言等进行品味赏析, 熟练掌握课内文章的思路方法, 以便在进行知识点的课外迁移时能迅速从脑海的“资料库”中搜索到相关信息。
二、拓宽课外阅读空间
立足文本之后, 加强课外阅读, 生活是唯一源泉, 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鲜明的作用。提高课外文章的阅读能力, 这是做好阅读题的根本保证。从笔者从教多年的经历来看, 凡是喜爱读课外书的学生, 阅读的速度、阅读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超过不爱读书的学生, 语文成绩没有不优秀的。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漫长的文化积淀。最为有效方便的积累办法, 就是读书。
近年来各地中考阅读试题的材料都选自课外, 大都是一些大家的文章。从近两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记叙文选材情况看, 所选的记叙文除了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之外, 还体现了人文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说明文阅读选材更注重了知识性、趣味性、可考性的结合, 并趋向于科技作品的阅读理解。所以, 我们平时要多留心具有这类特点的文章。
1. 化整为零, 坚持阅读。
初三虽然功课紧, 笔者一直要求学生每天都能抽出一些时间读书看报, 至少每天坚持阅读浏览一篇文章, 把自己感兴趣或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摘抄或剪贴, 有条件的话, 利用早自习时间进行适当交流。一周适当地抽出一点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的好文章, 如毕淑敏等名家的千字短文。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 让学生抓紧点滴时间坚持阅读, 同时也让学生在枯燥的复习中呼吸到一缕缕新鲜的空气。
2. 忙里偷闲, 适当摘录。
在平时的阅读中, 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 整理到摘录本上, 并利用晨读等时间让他们朗诵其中的片段。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 学习状态得到了调整, 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释放。
3. 纵横古今, 学科整合。
“语文”的范畴正在不断的变大, 一个知识全面的学生才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对待阅读。平时的学习中, 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注重各种知识间的联系, 灵活进行语文学习, 以广泛的阅读面和广博的知识来赢得胜利。
三、引导提炼阅读目标
回答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对一篇文章理解能胸有成竹, 能展现思维, 智慧的火花, 但若能从中走出来,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来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更能提升境界。为此, 在阅读课上笔者尝试让小组之间提供美文, 并大胆创新, 设计问题, 实行一种让学生直接介入对文本的提问和质疑现代文阅读训练课的模式。
教学中, 运用质疑的方法,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促使其积极思考, 认真读书, 达到导读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 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比如, 在提炼文章主线方面, 教师可以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如下的引导: (1) 从文章的题眼入手。如《鼎湖山听泉》中的哪个字是全文主旨? (2) 从提纲中提炼主线。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 为课文列出提纲, 尔后归并排列, 形成一条主线, 展开学习。如《春》一课的学习, 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课文, 随后自主列出课文提纲, 根据内容归并出:盼春;迎春:一切——“草、花、风、雨、人”;赞春。借助这一条主线, 阅读课文就轻松了。 (3) 从主旨中提炼主线。这样, 让学生从被动答题的地位改变为主动实施者的地位, 在学习中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在平时的答题中能有意识地揣摩出题者的意图, 从而轻松自如地驾驭文章。
四、强化阅读解题技巧
现代文中阅读中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特点的文章, 要结合文体特征的阅读难点进行训练。
1. 记叙文、散文类型的文章的阅读。
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一篇文章进行多层次地阅读。先是整体阅读, 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没有整体阅读, 就把握不了思考与解答具体小题的内容背景与语言环境。其次是文体阅读, 即将作品纳入文学体裁阅读中去理解把握, 是散文的就要从散文的形散神聚的角度去理解, 是小说的就应该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上去把握。这样可以更快捷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及艺术特色。第三, 立体阅读, 指的是把作品放置到自己既往的阅读同类题材或同一领域的作品中去, 调动平时的积累和生活体验, 找到阅读的感觉, 进行比较分析。
正确地阅读之后, 就要注意解题的技巧了。比如题目的含义及作用这一考点, 笔者专门选取了《父亲的斧头》、《老海棠树》等中考题给学生训练。如试分析文章标题“父亲的斧头”的作用。参考答案是:“是指父亲一生以锻造斧头为工作 (1分) ;“暗喻了我是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教育出来的儿子” (2分)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全文后, 从中归纳出此类题的答题思路和要点:一是文章原文可能会有解释的表层含义。二是题目具有比喻、象征或引申的意义, 这就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寻找答案。题目的作用主要有概括内容、行文线索、表现主旨、设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等。如此专项训练, 学生应对这一考点时就不用盲目瞎扯了。像这样的考点很多, 如文章的线索的把握、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语言的赏析、开放题的答题思路等, 只要我们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训练, 一定会效果显著。
2. 实用类文体的训练。
实用文体包括说明类和议论类两大类。
(1) 说明文更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如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等。考点训练讲究精确, 比如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考点, 我们通过训练, 引导学生归纳了如下答题要点: (1) 表态:不能删。 (2) 定性 (什么上的限制) + (替换法) 解词或解释句子。 (3) 若删去, 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 (太绝对了) 。 (4) 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分点训练, 在答题技巧上给学生点拨, 在答题的过程上给学生细化成一定的模式、学生做题时就不会丢三落四, 错误百出了。
(2) 议论文更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拥有健康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等。因此, 平时应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时文, 对身边的一些现象形成正确的看法。考点训练中如何找准论点, 这是议论文考查的重点。要让学生明确论点的特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明确论点常常出现的位置: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 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 如《论美》。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外, 还可以用以下方法: (1) 分析文章内容, 有助于找出论点; (2) 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 (3) 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
总之, 无论是哪一种文章的阅读都应遵循以下思路: (1) 阅读文章, 整体感知:通读材料, 思考并概括:基本内容、主旨, 大致脉络层次。 (2) 审明题干, 明确出处, 再找原文相关段落:明白出题者考查的知识点、题型及答题技巧;选准段落, 精读、分析、概括。 (3) 整体分析, 全面作答, 分点表述:结合主旨, 抓住关键词句, 理清答题步骤, 用术语分点作答。
3. 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的常见问答题型。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自然环境描写 (景物描写) 句的主要作用;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用自己的话谈谈对句子的理解;文段中主人公的性格判断;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根据语境, 补写心理活动;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文段中事例的概括;划分段落、层次, 概括段意、层意;提炼中心、主题;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 (说明内容)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文段 (各种文体) 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辨识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 (分论点) 的句式, 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 篇8
一、概括作者的观点
文章是用来表达观点的, 考查一名学生有没有真正读懂某篇文章, 当然要看他能否理解并概括出作者对文中所讨论问题的主要看法。概括作者观点的考题历来是命题者的首选。2009年四个省份的中考试卷在这一点上都作了考查。河南卷考了两题: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匠人与大师》) 北京市卷考了一题:文章运用谷超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什么?概括时不超过25个字。 (邓中翰《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 重庆市卷考了一题:阅读全文, 概括出你对“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理解。 (野泉《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天津市卷考了一题:请简要概括冰灯的三个特点。 (韩静霆《冬天的芭蕾》) 从这五道题目可以看出命题者所命制的概括作者观点题的发问角度都是比较具体的, 而且是站在文章中心的高度来出题。这种传统题型应该说是有考查价值的, 所以必须长期存在下去。
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文章中心务必准确把握
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的中心是创新的快乐是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冬天的芭蕾》的中心是冰灯虽然生命短暂, 但他的美丽留在人们心理,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中心是人要拥有谦逊的心态和成熟的心智, 《匠人与大师》的中心是人要有追求, 有不断创新的精神。我们只要在宏观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就能在具体阐述作者观点时不说出有违背主旨的话, 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2. 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
有些考生不能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式, 想当然, 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作者的观点, 不是随文就理, 而是越俎代庖。如有的学生在答《冬天的芭蕾》第二题“为什么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冰灯又带给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时, 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发挥。然而在作者韩静霆眼中并非如此, 这就叫想当然。所以, 概括作者观点时, 考生要有一种暂时放弃自我的意识, 不能想“我怎么看”, 而要回答作者是怎么看的。
3. 概括角度与提问角度一致
在概括作者观点时, 不能生硬地用文中原话去回答, 而应提取文段中的关键词, 简明扼要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比如, 有的问题作者是从反面阐述, 角度与提问可能正好相反, 所以考生不能将此段照抄, 或者改变句式, 或者从句意概括, 答案要切中所问, 使概括角度与提问角度一致。
4. 分散信息要整合, 隐含信息要挖掘
作者观点态度往往分散在文章的各个段落、层次, 渗透在字里行间, 有的比较直接、明显和集中, 有的则比较分散或隐晦。因此考生必须综合考虑、整体把握、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如2009年中考江西卷中考了这样一题: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张炜《朗读》) 这道题的答案就很零星、很分散, 应该从“飞速发展的泡沫化时代, 记住有意义的东西是十分困难的”和“朗读是美好的过程, 会引起感动、联想和回忆, 给人以力量”两方面作答。可见, 我们做题时不能浮光掠影, 浅尝辄止, 应紧扣中心, 将作者隐含在文中的真实意图和核心意思挖掘出来。
二、关键的、含义丰富的词句理解
概括作者的观点是对文章面上的考查, 有面上的考查自然得有点上的考查, 于是从文中抽出一句含义丰富的、又带点哲理的句子来投题便成了许多试卷的必考内容。如2009年中考苏州卷:谈谈对“寂寞的月亮”的理解。 (汪建中《寂寞的月亮》) 杭州卷: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 (《父亲是一条鱼》)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瞻前顾后, 批文入理, 要做到“三不离”, 即不离层, 不离段, 不离篇, 并着重揭示出句子的潜在义、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像深圳卷中“说出‘哦, 月亮是天上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这道题, 考生就必须答出“月亮是天上的大人”的比喻义——月亮的地位高、有威严, 夜空属于月亮的, 就像这个世界是属于大人的一样。
三、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考查
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的考查是中招考试现代文阅读题中的难点。2009年十五套省市的试卷全部涉及。所以,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重点掌握表达技巧方面的一些常用术语的概念和内涵, 如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 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等结构特点。作者使用一些表达技巧的目的无非是想把文章的主旨说得更到位, 如象征可使思想、情感形象化、具体化, 可使文章表达得更含蓄、更深沉;对比、衬托可使文章的主题更突出;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亲切真实;用第二人称可以拉近距离, 便于读者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如2009中招河北省卷:选文运用欲扬先抑和对比的手法, 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这道题考生就要从“络腮胡子”外表的粗俗和心地善良作对比,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而先写“粗俗”后写“善举”的欲扬先抑则可使文章内容曲折起伏, 突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等等。
四、一个新的考查方向:由理解文章内容到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2009年中招兰州市卷有这样一道题:结合全文, 先说说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找它, 只有在梦中, 在童年的记忆里”的理解, 再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2009年中招海南省卷:本文传达出比较积极的生活态度, 你从中受到哪些有益的启发?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体验谈一谈。可以看出这两道题是对考生在阅读中联系实际, 联系背景知识的“发散”能力及知识面开阔与否的考查。
这样的命题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今后的现代文阅读题开始体现考查阅读者的思维了。事实本该如此, 阅读不只是被动地去读, 还应该主动地去想;不应仅就某一篇文章思考, 还应该将思维拓展下去;不仅仅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 读者也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的学习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 学以致用, 这才正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中考现代文阅读技巧探讨 篇9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
1.从历届试卷中研究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范围以及具体考查的知识点。从众多试题的出题规律来看,主要有:重点字词的理解、某个段首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把握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写作的感情以及对文章整体的中心思想和对文章优美语句的具体赏析。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中考的出题原则也越来越趋向于开放性的试题。现代文的选择会选择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或者新闻类的文章,运用这些比较新鲜的、热门的文章来考查学生的临场应对能力以及一些新颖文章的选取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展现学生独特的个性。
二、对于现代文阅读技巧的归纳
1.在明确以上出题原则的情况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应该采取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及阅读技巧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首先,学生拿到文本,将全文进行快速阅读之后,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一个大体的划分;其次,重点对开头、结尾阅读,注意从中寻找文章的中心思想。带着文章的中心对文章再次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抓住各个段落之间的过渡句以及文章的关键字。只有将文章的这些点牢牢抓住之后,无论试题考查关于哪方面的知识,学生都能抓住做题的要害,那么什么样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这就是一个较为现实的对付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技巧。
2.在中考这样的大型考试中,学生拿到文本以后,首先要对文章后面的问题进行仔细地阅读,仔细审题之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然后带着问题中的关键字阅读文章,对于文章中出现自己所寻找关键字的语句或者段落,对其上下文要进行仔细地阅读,进一步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开放性的自由发挥性的试题,学生需要通过多次反复的阅读之后,在渗透了文本的内容及其中心思想的前提下,表达出自己独到、新颖而又切合文章中心的见解。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 篇10
一、现代文阅读中的问题所在
1. 审题不清抓不住重点
2. 答题时选择不准角度, 答非所问
3. 组织语言不够精炼、准确
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是不会在题干中锁定关键的知识点来寻求答题的思路, 抓不住关键的字词, 信息捕捉不准, 甚至跑题。对文本阅读不够, 把握不了文章的主题, 归纳不了文章的关键点, 有的时候干脆不归纳完全照搬原句。答题太过随意, 不能用规范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多数同学缺少文体意识, 头脑中根本没有问题知识点的框架图, 对语文阅读解题必备的语文术语, 考点不明确, 导致阅读知识点混乱, 答题也陷入困惑中。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 阅读时间少, 积累不够, 找不到准确、贴切、简洁的语言表达等等。针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 笔者进行了探究, 找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 可以在阅读训练中让学生形成一种品读和答题的能力, 归纳和总结如下:
二、现代文阅读语言品析方法探究
( 一) 明晰中考的现代文考察的知识点及题型和答题思路
1.以辨析为主的选择题
考点示例一
根据语境,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白处,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
自然界的物体, 多数呈曲线状。崇山峻岭, ______;江河溪流, ________; 大海汪洋, _______; 湖光粼粼琠__________。
A、是抖动的曲线B、是翻腾的曲线
C、是流动的曲线D、是屹立的曲线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 辨析词义, 合理进行
词语搭配的能力。 “屹立”形容高山挺立, 应和 “崇山峻岭”搭配;
“流动”是江河溪流的动态;“翻腾”是风大浪高而形成的景象, 应和 “大海汪洋”搭配; “粼粼”是指水面微风细波, 光芒闪烁不定, 正好与 “抖动”相搭配。除了词语的搭配以外, 还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
2.以表述为主的解说题以赏析为主的评价题
考点示例二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
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项圈, 手捏一把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品析语言的角度: 用词之美: 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 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之美; 运用了一组生动的动词, 刻画了一个顽强的小年形象; 运用了一组恰当的量词, 使语言显得简洁而形象。
以上的题型引导学生如何思考, 将答题思路清晰地展示, 让学生在具体的题当中去感悟和培养自己的语感。语言品析中形象思维很重要, 若缺少了想象及联想能力就如同少了飞翔的翅膀。所以语言首先要有语感, 语感要学生自建, 这是老师无法替代。因此训练学生多阅读、多思维并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置换 ( 情感体验) 来提高他们的语言感觉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 二) 现代文阅读语言品析的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1. 要紧密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来理解品味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要瞻前顾后, 揣摩词、句、段之间的联系。
品析例说: 例: 女儿心中早已溢满了幸福。句中加点的词语“溢满”能否改为 “充满”, 为什么?
“溢满”的意思是充满而流出来, “充满”只是满, “溢满”的程度更高, 用 “溢满”更能表现小女孩无比幸福。 ( 着重从词的准确、生动, 也可以从增强对句、段、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来分析。)
2. 把握角度。如: 其表达的意图, 用词的精当、 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在结构中的作用、表达方式等
品析例说: 例: “你是我爸爸, 穿得再差也是我爸爸, 谁敢笑话我们, 谁会穷一辈子……” 这句话体现了 “我” 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爸爸, 不因为贫穷而感到耻辱, 并且有改变贫穷的志向。 ( 首先要分析话中的三层意思, 然后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3. 要精练准确地表述。品味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时要紧扣语境分析。如: 比喻的作用使语言形象优美、生动,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等。要将这些作用渗品析例说
例: 吹面不含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果。
透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仔细推敲 “抚摸”一词的含义, 再放到句子中理解。句子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用 “抚摸”一词写出了春风的轻柔, 将抽象的春风具体化。到具体的句子中去品析。
4.文体语言特征的知识整合
记叙文 (小说、散文) :
其文体特征: 记叙某个具体的生活内容, 描述某个具体的事件或场面。
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富有表现力。注意用词的精当修辞的作用、句式等。尤其是散文的语言最美, 最富有张力和蕴含力。
说明文:
其文体特征: 主要是传播知识的一种文体。
其语言的准确、简洁。了解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注意说明文中动词、数量词、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运用。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确定。
议论文:
其文体特征: 以客观事物、事理为剖析对象, 以明辨是非为主要目的文体。
其语言的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注意句中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反复琢磨关键句中的关键词语。
通过以上的语言品析方法的探讨, 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头脑中强化文体、文本、结构、文章主旨、答题规范、文章的整体意识, 这样学生的知识框架建立, 思维清晰。辅之准确的表达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语言, 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交流的常用工具。它像一朵温馨柔美的花儿静静地开在心灵的空间, 暗暗地吐露着芬芳, 传达最甜润最柔美的情怀。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只有掌握了语言品析的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并坚持。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品析和鉴赏能力。
以上内容是笔者将教学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 加以总结归纳, 有不足之处望指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题指导 篇11
一、 选材。试题中一共三段现代文阅读,均选自课外。前两篇依次为说明文、议论文,第三篇体裁为散文、记叙文、小说其中之一。
二、 考纲要求。
1. 阅读简单的说明文和一般的科技作品。能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掌握常见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
2.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和阐述。
3. 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说出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 题型。以简答题、填空题、表述题、选择题、材料题等为主。
四、 题量及分值。近两年中考每段选文题目在3-5题左右,约占总分值的25%,在全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解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此部分最容易拉开考生的差距。答题时如能做到有序规范,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可按如下步骤着手:
一、 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首先要“通读全文,知文章之大概”。从整体到局部本就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了解文章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分析并进行赏析。况且对文章有了全局性的把握,明确主旨,也就不会犯大方向的错误。初步阅读一般要注意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中心句等关键性的语句,从而把握主要内容、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等。
如2012年扬州市中考题
18. 【整体感知】
下列对文章内容或写法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开篇解题,先对“扬州”宁人称道,再写“扬州的夏日”令人怀想,层次清晰
B. 北方发了大水,文章却说“这并不能算是有水”,主要原因是作者非常讨厌水灾
C. 第②③段两次写到“下船”,第③⑤段两次写到“下河”,前后呼应
D. 本文之中多出出现“闲”字,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对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这是试卷中第二篇现代文阅读(《扬州的夏日》朱自清)的第一题,题干中清楚地告知是从整体感知的角度设计的,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的把握。A项考查文章开头层次清晰的特点。B项考查对第②段的理解,文中作者是通过北方无水来反衬南方的有水,作者认为北方发大水并不能算是有水,还是为了肯定“北方无水”,并不是因为讨厌水灾。第C项考查②③段、③⑤段结构上前后呼应的特点。D项考查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情感倾向。由此可见B项错误。
二、 审准题目,明确指向
中考现代文阅读所涉及的考点主要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以及关键词语、句子、语段的考察。当然也有一些拓展性的题目,比如结合口语交际、材料分析、想象联想等,这部分题更注重对学生的迁移训练。考试中不仅要读文章,更要认真仔细地读题目,审准题目指向,把握出题者意图,明确考点。现试举其中几例如下:
如2012年南京市中考题
19. 把握文章结构并填空。(2分)
该题考查结构思路
17. 请展开想像,根据要求填空。(3分)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1)?摇?摇。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2)?摇?摇 地说:“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好吃的肉馅儿月饼,(3)?摇?摇?摇。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
要求:(1)填写一个描写福生动作的句子;(2)填写一个描写福生神态的词语;(3)填写一个描写春旺心理活动的短语。
这是一道想象题,主要考查的是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人物和情节的发展,要填写的句子和词语均为描述性的,表达要生动。
又如2012年泰州中考题
13. 简要说说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这道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难度较低,判断出该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表达对中国这一文化特色的赞美。
三、 链接文段,捕捉要点
解答问题不能脱离文章,但一整篇文章,不可能每个字都与答案有关,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搜索信息,缩小答题范围。有时问题设置难度较低,题干中已经明确指示文中哪个部分,还是哪段、哪句,这要求学生耐心细心地看完题目。当然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分析,找出有效或有价值的信息。
如2012年南京市中考题
13. 哪件事使春旺对福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用一句话概括回答。(2分)
这道题不难,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首先找出春旺态度发生根本转变的语段,是文章的最后两节“送走大牛,春旺走到一边,捂着脸留下了眼泪……‖两天后,福生进了春旺所在的工地,住进了春旺的工棚,福生的床挨着春旺的床。睡觉,两人顶着头,挨得很近很近。”答案就在上一小节,用一句话可概括为“大牛的话让春旺得知福生特意买月饼送给他。”
四、 合理组织,表达规范
这一点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能看懂文章,明确答案还不够,最终还需要规范、准确、流畅地将信息表达出来。平时就高要求地训练,否则“茶壶里煮饺倒不出”也是枉然。
如2011年泰州市中考题
17. 某班晓文同学家庭困难,常常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情绪总是很低落。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以同学的身份对他进行劝解。(4 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 篇12
关键词:农村学生,现代文阅读,主观题
笔者曾对我市近几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分值进行分析, 发现其分值一般都为15—18 分, 占试卷总分约13%左右。也曾对学生的主观解答题情形进行过综合性的研究, 发现所参考学生答题失分者比较普遍, 失分率也相对比较高。 经过与相关城镇学校进行交流, 发现农村一般初中学生失分高于城镇学生, 提高农村学生中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能力也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需学生关注周围生活
纵观历年来中考试题, 发现现代文主观阅读题不仅仅就来自于现代文, 更为主要的是现代文都是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文本。 虽然所有的阅读材料均来自课外, 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均出自课内。 试题材料贴近学生生活, 体现时代特点, 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价值取向, 寓涵人文精神的显而易见, 试题材料的部分材料为创新试题, 给我们以深刻意义上的启迪。 作为阅读教学, 作为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则需要我们能够做出如此可行性的引领, 引领学生去比较理想地关注周围生活。 形成学生“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显得尤其重要。所以, 在现代文的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去读文本, 而更重要的需要学生去读生活。 现代文本虽然大都写的是现代生活, 但仍然不是学生所能够涉猎的目前生活;虽然大都生活都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现代气息, 可有些还不能够完全体现时代特点;虽然有些就是现代社会之过去的热点, 却不就是当前社会的热点。 于是乎我们所应当做的, 也当应就是必须去极力追求的, 让一个个学生去读生活这个相当厚重的文本, 让学生去读社会这个博大的文本。 作为一般农村学生, 更应当让学生去读农村这个充满着自然和神奇的文本。 当学生真正读懂了现代生活, 读懂了当今社会, 那学生对现代文主观题的解读就可以是完全意义上的游刃有余, 那学生则会比较理想地在人生道路上去接纳社会, 拥抱社会, 改造和建设自己所生存的社会。
二、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需学生关注阅读方法
纵观我们一般农村学校学生参与中考的现状, 他们在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上的失分, 其原因当是比较复杂的, 但答题时的审题不仔细, 答题草率;对文本的解读不够, 分析不透彻;表达能力不强, 致使所表达的语句是那样的句子不通、意思不明是其中最为根本性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最需要思考的当是在平时现代文的阅读感悟中让学生不够关注阅读方法。 初中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感悟, 不仅仅就是我们学生, 就连我们教师也是那样的急功近利, 都不期望能做好读的基本性工作, 其感悟往往则显得是那样的囫囵吞枣。作为我们农村一般初中的语文教学, 学生现代文的阅读感悟则显得更为糟糕。 为了急功近利, 学生总没有机会去直接介入文本, 也不是那样的能够整体介入文本, 好多的都是些比较断章取义的文本解读。 学生所能够感悟的都不是准确解读文本, 理清思路基础上的感悟。 所以, 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感悟, 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 虽然现代文比起文言文阅读要显得简单得多, 但学生也需要有读的时空, 更需要有读的功夫。 现代文主题观阅读能力, 并非就需要我们去做多么的方法上的指导, 其根本还应当就是学生的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当是不争的现实,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的实践还应当建立在对文本多阅读的基础上, 而且就是比较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教育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初中学生, 作为我们农村初中学生, 则更应当让学生能够多读文本, 因为农村一般初中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背景不一样, 所阅读现代文的时空也比较少和小, 那就更应当让学生去读了。 对我们农村初中学生, 还不仅仅就是读教材以内, 还应当去读更为丰富的教材以外。 就是我们农村学生, 读的多了, 那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也就完全可能自然而然地提高着。
三、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需学生关注习惯养成
以前已经对一般农村初中学生现代文主观题解答能力方面所存有的问题做了一些方面的探析, 这里不加赘述。 但有一点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也完全需要有一个学生习惯养成的关注问题。 譬如, 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一般都显得比较马虎, 总以为现代文的阅读感悟就是一目十行也是能够很快解决问题的;又譬如一些学生在解答相关感悟之问题时, 连个简单的格式都不会用, 那就不要说提出自己的主观见解了;对主观题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术语方面的要求, 可学生就是在解答时不会运用相关的术语, 阅看其作业或试卷时显得比较麻烦, 还需要对其所说的进行着比较繁琐的强音, 才可以发现其所说的是什么, 否则就是那样的不知所云。 针对这样的情形, 作为语文老师, 作为一般农村初中学生现代文主观题解答能力的培养, 完全有必要进行学生习惯的养成。 养成学生的习惯, 首先必须养成学生能够神游于现代文文本字里行间的良好习惯, 力求让学生去直接介入文本进行有充足意义上的读, 力求让学生去整体介入文本进行有感悟意义上的读。 对于初中学生的读, 应当多让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养成。 我们不是多让学生去默读文本吗? 这正好让学生能够去边读边思考的。 学生在勤动笔墨前提下所进行的读书, 当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多进行一些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术语训练, 需要解答怎样的主观题, 就用上怎样的术语。 养成学生的习惯, 也还不应当就局限于教材文本, 只要学生是在阅读, 都应当让其以一定的规范进行阅读。 只有长此以往, 才可能形成习惯。
总而言之, 提高农村学生中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能力需要人们去思考的还不仅仅就是这些, 也不尽然就是这样的肤浅和不够成熟。 作为农村一般语文老师, 在自己所耕耘的这份土地上保持着耕耘的辛勤, 也是完全可以能够获取着更为理想的效果的。
参考文献
[1]邓翠勤.提高农村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策略初探[J].中学语文, 2014
[2]姜鸿翔.90年代全国中考阅读命题走向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 1999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推荐阅读:
中考现代文阅读汇总10-20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10-02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12-10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11-19
《晏子辞赐驾》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10-27
中考现代文专题复习11-20
中考语文现代文复习资料08-18
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讲10-17
现代文阅读策略11-17
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07-14